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长意见书

家长意见书

时间:2023-01-26 15:15:33

家长意见书

第1篇

孩子们的问题

1.是否喜欢逛书店?

大部分的孩子喜欢逛书店,一部分家长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孩子逛书店,或是对幼儿的绘本早期阅读不是很重视。

2.是否喜欢阅读绘本(图画书)?

孩子们对绘本阅读都比较感兴趣,只有极少数幼儿不喜欢阅读绘本,这可能与家长对绘本阅读不够重视有关,或者是从来没有让孩子接触绘本造成的。

3.是否愿意重复阅读喜欢的绘本?

大多数的孩子愿意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绘本,只有少部分的孩子不愿意重复阅读,这可能和孩子年龄偏小,好奇心较强,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但阅读耐心不够有关。

4.是否会主动要求成人为其讲述绘本故事?

大多数孩子会主动要求成人讲述绘本故事,他们对绘本故事内容很感兴趣,喜欢听成人讲述。因为幼儿的阅读能力较弱,所以他们需要依赖成人的讲述。

5.能否在成人的引领下安静读完一本绘本?

大部分孩子能,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孩子选择了否,可能是孩子对绘本内容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也可能是家长的引导存在误区。

6.能否辨别绘本中的主要角色?

大多数孩子能够辨别绘本中的主要角色,少数幼儿选择了否,可能是幼儿年龄尚小,阅读绘本时容易分心,导致不能很好地辨别角色。

7.能否理解缭本中的故事情节?

大多数孩子能够理解。少数孩子不能理解故事情节,这可能是成人挑选了不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绘本,也有可能是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8.能否模仿或表现绘本中的事物、情节与对话?

喜欢模仿表现绘本故事情节与对话的孩子占了大部分。由此可见,绘本故事比较形象生动,也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比较容易走进绘本所展现的世界。

9.能否逐页翻阅绘本?

大部分孩子能,家长在这方面都有过一定的引导,这对孩子今后阅读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0.是否有尝试自主阅读的行为?

大部分孩子选择了有,可见小班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愿望,孩子们愿意尝试自主阅读,这对于目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11.是否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部分孩子乐于分享,情感表达处于积极状态,但也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分享,这可能是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对较弱,表达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12.是否有初步的爱书意识?

多数孩子有初步的爱书意识。孩子的阅读习惯较好,可能是成人在这方面对孩子有一定的引导。但也有较高比例的孩子没有初步的爱书意识,家长要加强这一方面的引导。

13.是否有自主整理图书、物归原处的意识?

半数以上的孩子还没有这种意识,这可能与孩子的年龄较小,自理能力较弱有关。此外,很多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导致自理能力较弱。

家长们的问题

1.喜欢阅读吗?

半数以上的家长对阅读的兴趣一般,但非常喜欢的家长所占比例也较高,只有少数家长不喜欢看书,可见家长对阅读还是存在一定的兴趣,只是因为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原因没有时间阅读,或者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需要进一步的激发和挖掘。

2.了解绘本吗?

多数家长对绘本有所了解,在信息社会,媒体、书店、交际圈等都让家长们能够对绘本有所了解。但也有少数家长处于不了解的状态。

3.在节日中或宝宝生日时,您会选择什么作为礼物?

多数家长会在节日或孩子生日时送玩具作为礼物,选择绘本作为礼物的比例最低,可见家长对早期间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4.家庭拥有绘本数量?

大部分家庭拥有20本以下的绘本,可见家庭藏书量和阅读量相对较少,家长们对于孩子阅读的绘本购买量还需进一步的提升,以帮助孩子更多地进行绘本阅读。

5.家庭中是否有宝宝固定的阅读区域?

大部分家庭还没有宝宝固定阅读的区域,少数家庭有。没有固定阅读区域并不代表没有阅读,但如果有固定的阅读区域,孩子的阅读习惯相对更容易养成。

6.儿童的绘本阅读能力是指什么?

大多数家长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能力有较清楚明确的认识。有了认识,就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家长就能更好地开展家庭绘本阅读指导。

7.幼儿绘本阅读有意义吗?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绘本阅读对幼儿是非常有意义的,可见家长对绘本阅读的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

8.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获得什么?

多数家长希望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见家长对绘本阅读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有着一定的要求。

9.家庭在培养儿童绘本早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

家长对家庭在营造阅读氛围,帮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和帮助孩子识字的作用有较高期待,可见家长在家庭绘本阅读中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认知并有意识在家庭阅读中实施。

10.何时和孩子一起看书?

大部分家长有时间就会和孩子一起看书,可见家长对幼儿的早期阅读相对比较重视,愿意在工作之余与孩子一同阅读,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11.孩子的绘本看完后通常怎样处理?

大部分家庭看过多遍后保存起来,可见很多家庭有较好的阅读习惯,也非常爱护书本。

12.是否喜欢和弦子一起阅读绘本?

大部分家长喜欢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可见家长本身对绘本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能够和孩子一起体验亲子共读的快乐。

13.对孩子每天阅读时间的安排?

大部分家庭没有固定阅读时间。可见在家庭中,孩子的阅读时间安排比较随意,部分家庭还不能保证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

14.是否指导孩子绘本阅读?

大部分家长会偶尔指导,可见家长对孩子的绘本阅读具有一定的关注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经常对孩子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

15.您理想中让孩子接受绘本阅读的方式是?

跟网络和VCD相比,大多数的家长选择书籍作为孩子的阅读方式,可见书本的阅读方式非常受欢迎。书本的阅读更直观,对于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较大帮助,对视力保护也有好处。

16.在和孩子一起阅读过程中,您会经常围绕绘本内容提一些问题吗?

大多数家长能够围绕绘本向孩子提一些问题,同时又能回答孩子的提问,给予孩子提问和解答的机会。

第2篇

解缙从小聪颖,思维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

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

于是曹尚书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他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第3篇

刘海栗(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著名艺术大师):见功力,见神采,大家风范。

李可染(原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画大师):打进去是功夫,跳出来则非“功夫”两字所了得,石甫作画是以智慧取胜。

王琦(原中国美素佳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石甫的画既有古风,又有新意,大者气势宏阔,小者笔墨精到,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虽身处江南水乡小城,而在画坛有如此影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王学仲(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画家)《题范石甫鸡雏图》:五德谁能备,惟雏最不同。春花方烂漫,我作祝鸡翁。

谢椎柳(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跋范石甫雏鸡图》:并世画鸡,颇多作者,此图笔墨形体生动流畅,殊不易也。

程十发(原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范石甫的鸡,难得一绝。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石甫先生,他就是把传统的水墨画和现代的结构结合在一起,都说他画的小鸡特别好,确实很好,这已经是在自然形态上的一种概括和简化,这不像齐白石的小鸡,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钱松牵ㄔ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我的老家与金坛相邻,年少时曾常去金坛,后来还画过被人称为“小普陀”的金坛大涪山。金坛自古多才俊,石甫是几百年来难得的一个才子。

期间,我关在“牛棚”,石甫多次顶着风险前来看我,一个年青人,其正直而狭义的品格使我很感动。

唐云(原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江南鸡范多妙笔。

吴青霞(著名画家,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终身画师):《范石甫书画展》在上海隆重开幕,以诗贺之。

诗书画刻各专长,鸡范江南独胜强。岂止春江传万口,定将海外人名扬。

亚明(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新金陵画派旗手):聪明人,画功夫画,智者是谓也。

宋文治(原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石甫的画经得起看,一草一木,一招一式,不落虚空,这是功夫的修炼。他画的小鸡,我很喜欢,小灵性中可见大手笔。

梅舒适(日本篆刻界泰斗):范石甫先生兼擅诗书画印,是中国当代文人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平松紫云(日本《书创》月刊主编):见到先生书画的优秀手迹,方知道中国的金坛竟有如此杰出的著名画家,我感到非常钦佩。先生的书画风格,正是小生所最喜爱的,就让我成为先生在日本信奉者中的再一人吧!

龚产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石甫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对传统艺术的悟性高,能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广收博采,多才多艺,其画真率大气,感情奔放,于纯朴中见华滋,厚重中寓灵动,不追时髦,如痴如狂地潜心创作,是一个拼命的“全投入”型的画家,其境界可鉴,其精神可嘉。

孙其峰(原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跋五月南风起》:凡画须藏露相发,始可掩映成趣,石甫是作,可为擅藏者矣。

韩天衡(原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书协副主席,西冷印社副社长)《跋池塘春草浅》:得山人减笔法之神韵,可喜可佩。

程大利(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著名画家)《跋石甫花鸟册页》:此十帧石甫道兄小品,得昌硕趣。虽笔势异形,然传神写照独见天机。夫作画太过求技则被法缚;而思之太多又为理囿,唯放笔直抒胸臆,一任笔泄,积累修养,学识见地自出腕底,石甫兄之画可证此道理。

第4篇

迟 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要建立统一战线,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1.家访的艺术

对学生和学生家庭的了解,仅通过看学生档案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材料是静态的,且不全面、不具体;光凭学生反映也还不够,因为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时不一定了解真实情况,有时不便反映,有时反映失真。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学生家庭进行访问。根据目的不同,家庭访问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了解性家访。这是一般性家访,适用于多数学生家庭。 内容包括:

①家长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情况,职业情况等;

②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居住条件,家庭成员构成,学生父母感情情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等;

③学生在家的情况,诸如学习环境,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交往情况,家务劳动情况等。

⑵目的性家访。 这是在了解性家访基础上对少数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的家访。适用于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内容主要是向家长报告其子女的特殊表现或问题,共同商讨协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⑶沟通性家访。这是旨在与家长交换信息、沟通情感, 以实现良好配合的家访。适用于因学校、家庭彼此不了解,产生误解或分歧,造成配合欠佳的少数家庭。内容是提出问题,如实介绍情况,耐心听取家长意见,通过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沟通心理,争取实现协同教育。这种沟通性的家访,也可以利用家长接孩子等机会,随时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制订详尽而可行的计划。访问前,应考虑好与学生家长交谈的问题。访问过程中,态度要诚挚,言辞要恳切。一般的家访,大多是由于学生成绩太差,或出现一些思想问题,班主任登门或通过其他途径向家长通报这些情况,要求家长予以协助。因此,班主任应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做到不夸大,不缩小。通常应先讲学生的优点,再提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提出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建议和措施。切忌一进门就滔滔不绝地大谈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告学生的状,对学生的成绩和长处闭口不谈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样易激起学生家长的怒气和反感,不利于获得家长的配合,甚至导致家长对孩子极为不满,孩子又觉得老师很可怕,很可恶。

在家访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①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②对于溺爱型的家庭,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③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除了交谈的内容和方式要注意外,班主任还要选择好家访的时间。家访一般应选择家长休息在家的时候,如节假日,家长的串休日或晚间,但晚上家访,时间不易太久,以免影响第二天家长的工作或学生的学习。如果方便的话,事先应预约一下。另外,家访时,若无特殊需要,一般应避开学生本人,尽可能选择学生不在家时去家访。

2.与家长的书面联系及其注意事项

家庭访问,一般耗费时间较多,适用于离校较近的学生家庭。由于教师工作很忙,充裕时间有限,加上目前学校班型较大,不便于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家访的形式。对于离校较远或家长工作很忙的家庭,可采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学生的表现和学校的要求及个人的想法告诉家长,并要求家长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请求家长协助学校进行教育工作。对于个别学生,因有些问题面谈反而效果不佳,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由于书面联系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有些不便当面表达的情感,可以在纸上充分流露,往往一封满怀深情、诚挚感人的书信便可对家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书面联系是大面积、高效率、常规性联系学生家庭的方式。其局限性是,了解的情况不够直接和全面。书面联系,通常以“告家长书”、家庭联系卡(或本)、成绩通知单、周记、考试卷等形式进行。

采用书面联系这种方式,班主任应该注意所谈的内容要具体、单一,不可太复杂或笼统。可针对学生情况书写简明扼要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请家长附注意见。可能引起家长反感的内容,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发火的内容,可能对孩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不要写进“书面”中去。

3.召开家长会的艺术

家长会,是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性问题,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一般由班主任发起并组织,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举行,邀请全体家长参加。

开学的家长会可介绍班级工作计划,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和希望;期中的家长会,主要报告开学以来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下一段工作安排等;期末的家长会,主要报告工作总结,指导家长帮助学生过好假期等。如有重要情况需要家长知道,也可临时安排家长会。

根据会议的内容不同,家长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第5篇

【关键词】书法;意识;意念气功;修养与健康

一、书法概论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末期,人们就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一种艺术品,使文字走向了书法艺术的境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为许多人临摹或创作。濡毫吮墨,神不劳骛,恬静安宁,淡薄虚和,冥冥中领悟无穷乐趣。坡曾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而周星莲也在“临池爱见”中说:“静坐作楷法十或数百字,更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可见书法的魅力所在。研习书法作为一种风尚。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其得益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借鉴大家书法创作之风格,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在生活中,由于书法欣赏者审美观点、品味、文化层次存在着差异,对书法艺术欣赏的感受也都各不相同。中国的书法艺术历来被世人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所以一幅精彩的书法作品,往往使人产生情绪上的澈动,会使人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令人止步欣赏的境地。

书法不但具有可观性,更具有实用性,不仅是文字交流,记叙事物的符号,而对生命健康具有食物和药物都不可替代,修身保健、延年益寿的功用。在西方已经有了艺术治疗这一新的名词。而且使用艺术品及艺术环境氛围对患者起治疗效果的案例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二、意识探寻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受意识的支配。所以意识是人类行为的统治者。

因此强化意识,修炼意识(信念)它对人类身心健康,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意识不但可以支配自身行为摄取所需要的生存能量条件。也可以直接在空间(宇宙、阳光、花草、树木、等)获取想象不到的能量,这就是人们熟悉的气功,最简单的例子。每当你运用意念气功想象宇宙能量有周身进入体内,稍待片刻,你会感受到,头清鼻畅,手足、体内、发热、涨、麻等最明显的效果。功夫渐深,可发功治病,延年益寿。

某气功协会做实验,将两个苹果摆桌面与两手相对,用左右手对准苹果发功,左边的快速腐烂,右边的新鲜完好。几十天后左手对应的苹果开始腐烂,右手相对应的苹果依然新鲜。再一例,将两盘同样将要开放的花放在桌上,与上一例一样开始意念发功,左侧的花不开,右侧的花快开,结果左手对应的花晚开十几天,右手对应的花提前开放。还有很多同样的例子就不一一赘述了,由此可见意念气功所产生的效果。本人一直在修炼气功及书法,身体一直强壮,从未得过病。精力充沛、体内总有一种热涨,燃烧的感觉。可见意念气功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意念气功和书法是密不可分的,写字本身就使一种无意识的行气过程,意在笔先,气功笔中。很多书法家虽然没有明确的修炼气功,但在长久的写字创作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气功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祛病功效。

一件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明示和欣赏,它是一个黑白相间阴阳交错的宇宙空间,它融入了书法家几十年的功力和修为(包括文字修养,美学修养,文学修养,诗歌修养,音乐修养,禅功德行,气功等诸多因素)。试想,这样的作品所反映的气韵是无以伦比的。所以经常观赏这样的作品,一是感受书法的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空间感。二是,感受书法的形态,风韵,气度。三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从心感受。与书豪释放的情怀,能量修为进行潜移默化的交流,从而达到修心练性的目的。

三、书法健身

佛家讲经论禅已达到心清明撤,清静无为。正所为无欲则刚。气功则讲气定神闲,意守丹田,静极生动。而书法更需要心态平和,以意领气尽在笔中。由此可见,都是重在修心炼气,以达到修身健身的功效。

从历史上看,帝王长寿的寥寥无几,只有醋爱书画的皇帝寿命是最长的。虽然国事繁忙,百务缠身,头昏脑胀,疲惫不堪,但一到书案上拿起笔来,立刻心如止水,专注书情。乐在此中。当然各种烦恼也就烟消云散。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科技先进发达,经济迅猛腾飞,人们的工作效率,节奏越来越快。一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杂事繁多,总是休息时间不够,天天到户外散步的时间都很少,看看电视情节激烈之处更加重身心的负担,所以长此以往,身心得不到认真的调理、平衡,必心气癒结,时久成为病患。中国传统医学讲究气血调和,而书法正是贯通“气”“血”的纽带。书法与中医虽同属国粹,却是两个不同领域,但道理上是一脉相通的。

气是贯穿于书法的字里行间的,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本源,它是人体精气神和书家的全部修为,融于笔墨的一种生命的灵魂。而书法之“血”,则是以气促动而洒脱的水墨笔痕形态之意象。

中医认为,人手具“五行”,通过脏腑。手的任何运动都起着与脏腑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书法正是通过手聚五指而贯注全身心气力于笔端的。心火性上,得以发挥,可使书作激进迸发,有进取轩扬之势……

书法之时将严肃的肺气运行于作品之中,即可有一丝不苟,不浮不燥的神态。

脾属土,性厚重,脾无病异时,其书作亦可出端庄敦厚,平稳凝重的态势。。。。。。

肝胆正常,书法则会散怀无拘,大有气势磅礴之状。

肾健之时,可使书法流而不滑,涩而不滞。

所以,书法受人生之命的健康本气,使艺术生命得以开花。

长习书法和观赏书法又动脑,动手,又愉悦心情,好处很多。

第6篇

缪嘉蕙(1842-1918),女,字素筠,云南昆明人。其聪颖端淑,自幼研习书画,擅长翎毛花卉,作品秀逸清雅,生动自然,“无闺阁柔媚弱气”,又工书法,行、楷、隶诸体皆通,尤以小楷秀健,富于逸趣,被称为钱沣之后,云南昆明又一大书画家。

缪嘉蕙早年嫁同城陈氏,不久孀居家中,未再嫁。因家境贫寒,缪嘉蕙遂以卖画为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慈禧太后好风雅,下令寻访海内闺秀中精通书画者。缪嘉蕙首先应征,经地方官推荐,“资遣入京”,供奉福昌殿,成为慈禧御用画家,得赐三品服色,“颇蒙优眷”。

缪嘉蕙在宫中,绘制供奉作品,“绝精”,倍受推崇,人尊称其“缪姑太”。慈禧又好雅名,大臣之家,多赐御笔花卉扇轴,其中太半出自缪嘉蕙之手。

缪画名重一时,京都人士,多重金争购,以至赝品迭出,甚至有以此致富者。缪嘉蕙书房有室联曰:白萍风细鱼苗长;红杏花深燕子低。其联为隶书,厚拙谨严而纤细灵巧,以画人联,可见画家之长。

从昆明走进清末宫廷

慈禧50岁以后,迷恋上书画,并乐于将她的书画赏赐给亲信大臣。宠臣们有时也会趁着她高兴,大着胆子向她求赐书画,慈禧也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其实“日理万机”,又很爱娱乐、享受的慈禧,哪有时间经常作书画,她赏赐给亲信的翎毛花卉画、卷轴、册、扇、屏障等,虽然落有慈禧之名,但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宫廷女画师缪嘉蕙之手。

缪嘉蕙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家住钱局街。缪家乃昆明的世代书香。缪嘉蕙自幼聪颖好学,平日耳濡目染的都是琴棋诗画,故童年的缪嘉蕙已经是一个能书、善画、会弹琴、工刺绣的非凡女孩了。她尤精小楷,字迹秀拔刚健、超凡脱俗;更擅丹青,所绘的花鸟虫鱼气韵飞动、栩栩如生。

15岁时,缪嘉蕙嫁给了与缪家门当户对的陈家,其夫陈瑞儒雅斯文、博学多才。小两口效孟光、梁鸿举案齐眉,学李清照、赵明诚谈书论画,偶尔还到海心亭走走,观赏荷花,品评楹联,日子过得潇洒、惬意。

没想到,他们婚后不久,陈家便灾难迭至。先是正当英年的丈夫突然病故,接着又是公婆相继去世。缪嘉蕙虽擅长书画,但儿小家贫,实在难以谋生,只好去投靠在外为官的胞兄缪嘉玉。但官卑职小又操守清廉的缪嘉玉,哪里养得起缪嘉蕙母子。缪嘉蕙只好努力作画,变卖后添补哥哥的家用。

由于缪嘉蕙的画笔墨清爽、染色典雅、浓淡适宜、构思奇巧、布局得法、疏密兼顾且形神毕肖,竟被爱好收藏书画的大户人家争相购买,缪嘉蕙也就渐渐有了名气。细鱼苗长;红杏花深燕子低。其联为隶书,厚拙谨严而纤细灵巧,以画人联,可见画家之长。

清宫的“缪姑太”

再说慈禧自从迷恋上书画后,为讨她欢心向她求赐书画的宠臣越来越多了,她也喜欢用赐画来收买人心。另外,她更想有几个名师指点,使自己的书画技艺得到提高。于是她便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下诏遍访海内的闺秀书画高手。缪嘉蕙便在地方官员的推荐下进京朝见慈禧(一说缪嘉蕙是由胞兄推荐的)。慈禧看了缪嘉蕙所作的书画,又与她闲聊了一会儿后,便决定把缪嘉蕙留在身边。

缪嘉慧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不是一位普通的画师。这似乎在‘如意馆’(中国清代宫廷绘画机构)成立的动议中,就已经包含着“御前女侍从”的含意。据记载说“孝钦后万几之暇,辄画扇及立轴以赐大臣,患不能给。乃觅二人,一为归安姚彦侍方伯之嫂,一为云南缪中书嘉玉之妹。二人皆孀居也”。

缪嘉蕙被慈禧选中后,先赏赐给五品服色,不久又晋升为三品。此时的缪嘉蕙,虽然月俸三十金并时有太后的恩赏,但因一要供儿子读书,二要添补哥哥家用,三要应酬,仍然不十分宽余。于是她又不时抽空作画,托人出手。没想到缪嘉蕙的画一在京城问世,便被抢买一空,许多人竟出双倍价求他人转让。有人甚至仿制赝品以牟取高利。

随着缪嘉蕙的名声在京城越来越大,慈禧太后对缪嘉蕙也越来越宠幸了。她将缪嘉蕙留侍左右,免除跪拜,命宫中之人称缪为“先生”。不久,慈禧又从宫中拨出一套幽静、清爽的房子给缪嘉蕙单独居住,不准他人干扰。当时缪嘉蕙可谓慈禧太后的大红人了,人们都称她为“缪姑太”。

作为宫廷画师,尤其是慈禧太后的者,缪嘉慧纵然能书会画,但平日她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书写绘画的才能。

陈澄之在《慈禧和缪素筠》一文中曾经作如下评述“慈禧曾因庚子之乱,避居长安北院一年有余。今日西安市上她的墨迹很多……西北各地我所见到的慈禧的书画遗迹,十有八九是缪素筠女士的。慈禧生前也能写画几笔,所以每一幅缪供奉的画,都渗、掺、杂有太后的意见……而不克随心所欲,……当然拿不出好东西。……缪素筠亲署的花卉,不渗、掺、杂别人的意见,确实要比替太后的名贵得多。”

慈禧向她学书画

清末在昆明巡抚衙门(旧址在今昆八中内)对面开“合香楼”糕饼铺的满人胡善、胡增贵父子因得原云南巡抚舒兴阿(在昆明离任后回京任京官)的提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为感谢恩人的提携之恩,胡氏父子特意精心制作了一批糕饼进贡给慈禧和舒兴阿。慈禧品尝了糕饼后,颇为满意,想起经常代自己捉笔的缪嘉蕙是昆明人,一定爱吃家乡的糕饼,便赐了一套“龙凤喜饼”给缪嘉蕙。

舒兴阿得知慈禧太后对合香楼的糕饼甚为满意,便趁机请慈禧太后给合香楼题字。没过几天,慈禧便写了“合香楼”三个大字赐给胡氏父子。胡氏父子大喜过望,请高手精工制成一块红底黑字的匾额,悬挂在店内。合香楼有了慈禧太后的御匾撑门面,生意做得更是红火了。也有人认为,合香楼的这块匾额,真正的书写者仍然不是慈禧,而是缪嘉蕙。

慈禧学习书画倒也认真,她常常将缪姑太的花鸟画置于枕边案头,用心揣摩,但她仍感技艺进展太慢。

有一天,她突然萌发了向缪嘉蕙当面学画的念头,便带着几个随从悄悄地来到缪嘉蕙作画的地方。缪嘉蕙正在画室专心致志地作画,没想到慈禧会突然驾临,忙停笔准备起身笑迎。慈禧示意她不要起来,又吩咐她像平常一样继续作画。

慈禧见缪嘉蕙仍然想起身,便一面叫左右按住她的肩膀,一面笑容可掬地说:“汝别起来,汝别起来!吾欲观汝用笔也。”缪嘉蕙只好坐着继续作画,但终因太后在自己身边未免神经紧张、诚惶诚恐,她下笔也不像往常潇洒自如了。慈禧看在眼里,心中明白,便吩咐道:“你也画累了,就陪我说一会儿闲话罢了!”

慈禧见明着观摩效果不好,便叫人暗中观察缪嘉蕙的作画时间,以便到时间悄悄地在她背后观看。经过几十次的“偷艺”,慈禧果真学到了一些缪嘉蕙的独道笔法,但距神仿还相差甚远。

第7篇

刘仁刚,“双刃斋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经济学博士。以行楷长卷和汉隶为个性代表。

1999年,辽宁省书协、省美协、省文联、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其汉隶进行专题研讨和赏析。2008、2009年先后两次应邀出席第24届、第25届中国国际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书法名家笔会。1999年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两次大型个人书展;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三地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巡展;先后出版《刘仁刚书法作品集》、《刘仁刚书法作品精选》,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协顾问启功先生题写书名,著名书法家、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作序;他的作品已经被社会各界名流所收藏,作品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和北美多个国家、获辽宁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林散之纪念馆、天一阁博物馆、艺兰斋等诸多国家级馆藏证书。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名录。《中国文艺报》、《书法导刊》等权威报刊以及《读者欣赏》、《中国之翼》、《和谐之旅》、《当代金融家》、《南方航空》、《新华航空》等期刊均有专门报道,美国、欧洲以及港澳台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华商时报》、《大公报》也有专版深度报道。

第一次看到刘仁刚先生的作品,是在上个月,当时朋友拿来一本刘仁刚先生的书法简介,是个复印本,虽然不是很清晰,但马上就被刘仁刚先生的长卷深深吸引住了,那幅作品的内容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复印版本单字用笔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整体的布局匀整,气韵贯通,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品,笔者便向朋友提出拜访刘仁刚先生的想法,近其人,观其字,以慰己心。

经朋友引荐,终于近日走访了刘仁刚先生,近观了刘仁刚先生前后赤壁赋的作品原作,颇为感慨。其一,这幅作品是刘仁刚先生一蹴而就,中间绝无停顿,一气贯之,原作长853厘米,宽43厘米,加上下款识共1200余字,每个字的大小在3厘米左右见方,据刘仁刚先生讲,他写字的速度在每70-80厘米一小时,绝不会比这个速度快,我估算了一下,这幅作品整体书写下来最少需要9-10个小时,我们可以想象书写过程的艰辛,没有超人的定力,没有对书法赤诚的追求,很难做到一笔不苟,笔意追求从始而终。

关于长卷,我也听说、看过一些,多为政治事件应景之作,百米千丈也好,字以万计也罢,功利性过强,而且,写写停停,意断之处比比皆是。我本人觉得这种长卷更像是作业,与作品不搭界,与佳作更不搭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风行做字库,有人找到笔者,希望做字库一套,并给我文字的内容,上下不搭界,要求字一定要一样大小,结构要尽量死板,两个月交工,我写了一天做了初步的体验,就没答应他,那种感觉不像是练字,更不像是创作,基本属于刻蜡板,我对这种作业似的练习从心里不能接受。

纵观刘仁刚先生的长卷,就避免了很多所谓长卷的弊病,前后贯通,风格稳定而统一。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笔意之统一,风格之定型(一幅作品中),才是形神的基础,无形即无神采,形之散乱,神采从何谈起,而真正形意通神,一意贯之,绝非易事,就长卷作品讲,随意摘取其局部,能做到气韵流畅,进而单字精准,用笔精妙,方为佳作。

左面八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作品中任意抽取的局部,为了便于看清楚,做了反色处理,细细品评,其韵味盎然。

“有孤鹤横、戛然长鸣”这几个字用笔极具节奏感,“有”字,重起笔,稍露飞白,字中勾连得当,下面“孤”收紧,绝少勾连,但笔笔扎实,“横”一改上面两个字的稳重,最后两笔取右下势,尽得二王之意。

“戛然”用笔沉稳厚重,“长鸣”笔意取轻,但不论用笔之轻重、枯湿,笔笔皆恪守中锋之道,圆融贯通,瘦硬通神,刘仁刚先生对用笔的节奏尽得二王之高妙。

再看上下行气,每四个字都顾盼有秩,摇曳生姿,“有”字流畅,下面三字沉稳;头字重笔定格,后面形状皆为托起之势:下面三字“孤鹤横”均为左右结构,但结构方法全都不同,孤以左面:“子”三笔尽都焊在一起,紧凑而遒劲,右面则笔笔独立,成疏密有致的表象;“鹤”字左右用笔结构保持平稳,无跳跃感,但以下面四点最左面一点,使左右相连,成顾盼之势;“横”字左小右大,以“黄”字第二横指向字的中宫部位,而结束两点取势留白,使得这四个字疏朗处宽缓自如,收紧处中宫绵密,情趣横生。

左面一行,“戛然长鸣”四字,“戛”字重起而轻收,收放的节奏感跃然笔下,“然”字笔笔皆重,短横收笔,这应该是整个八个字中,甚而整篇中最收敛的字,“长鸣”则如秋水长天,尽展作者心中豪放之气,但尽管是放笔,其单字之中轻重取势,同样一笔不苟,可以读到作者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内心修养,含蓄淡定的文人内涵。

纵览刘仁刚先生整部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细看其局部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布局参差错落,变化多姿,行气贯通,是笔者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已故著名书法评论家杨仁恺先生在1999年曾这样评价刘仁刚的作品《前后出师表》:现代著名年轻书法家刘仁刚行书孔明前后出师表,全文千古绝唱,且书法端清秀,合则双美,殊可珍也。

杨老的评价,溢美之词尽见其中。刘仁刚先生近十年来用功更勤,1999年,刘仁刚先生同时在南北两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1999年4月28日―5月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为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协、辽宁省美协、辽宁省诗书画研究院、鲁迅美术学院; 1999年5月8日-5月13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主办单位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市美术家协会、艺兰斋。举办这样高级别的个展,对一个四十出头的人来讲是个莫大的荣誉。而刘仁刚先生只是把个人展览看成一个新的起点,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勤奋而执著。

对长卷的表现形式,刘仁刚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他说:现在书法界鱼龙混杂,这和整个社会的浮躁不无干系,但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很多国学的美德,首先要有一个虔诚而认真的态度,增加自己的修养,其次要强化定力的修炼,排除外界世俗的干扰,静心养气,长卷的书写是个很好的载体,能够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徜徉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中,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扩展作品的张力,就这几点来讲,长卷比其他的书法表现形式更有优势。

一幅长卷作品的诞生,确实比简单的斗方、中堂、楹联等更需要作者的定力修为,布局谋篇更要严谨,刘仁刚先生坚持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闹市取静、自我修炼,博大的儒家内敛、内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现在物欲横流、纷繁浮躁的社会里尤其难得。

这几年来,刘仁刚先生在长卷书写的基础上,还做了很多的书法探索,他自己喜欢长卷,但并不排斥别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将进酒》八条屏就是很好的体现。

条屏的书法作品,基于其材质的特点,或是木材,或是石材,因此基本都以古朴稳重的字体为主,篆籀楷隶见得多些,刘仁刚先生以行草入条屏,如“金刚眩目,力士挥拳”,另一番审美情趣。

《将进酒》整幅作品奔放流畅:起首屏圆润而稳健,运势待发,其中两个“君不见”通过行文布局以及粗细错落,巧妙区分,无一雷同。二、三、四屏轻重、粗细变化突出,强调整体的节奏,“岑夫子,丹丘生”,“ 岑”撇捺以盖下,“夫”字收敛而轻柔,“子”浓烈沉重,轻重缓急,可见安排布局之匠心,五、六、七屏节奏加快,除粗细变化外,间以飞白,凸显作者情绪之变化,使作品流畅之间而顿挫有致,强化整体的韵味和神采;末屏“同消万古愁”行近乎楷,与头屏起势之稳健呼应对照,整幅作品完整而飞扬,作者情绪随内容而起伏,豪放时用笔破壁欲出,起收式如按剑而读,让我们欣赏书法作品本身的同时,对李白这首诗的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读。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父》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作品风格随心绪而定,对个性的宣泄才是书法精神的最终体现,刘仁刚先生深得其理。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扇面小品,刘仁刚先生也写得别有趣味,一般来讲,扇面的布局以长短句分布,显得疏朗错落,纯紧凑的格局很少见,刘仁刚先生做了这样的尝试,以行为字,突出轻重变化,另有一番韵味。

抄录词《沁园春・长沙》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他用浓淡墨做了大胆的尝试,淡处如水墨渲染,“看”、“ 染”两字致淡,突出表现两字词中本意,浓处以焦墨飞白表现,体现沉重之思绪,浓淡相宜,很好地阐释了诗词内容,看得出作者对形神意三者统一的思考。

目前,刘仁刚先生的作品被很多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成了相关媒体的追逐对象,但刘仁刚先生始终有着清醒的头脑,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刘仁刚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向笔者介绍:书法是门深奥的艺术,古人云,书为心画,书法作品就和绘画没有区别,画的内容表现可能容易接受,书法更抽象,但在他心中,抽象的书法表现的内容更丰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就一定要做到更高的追求,对用笔、结字、谋篇布局,处处都要达到更高的水准,这也是他一直的努力追求。

其实刘仁刚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暗合了中国古人自我修炼的境界,《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8篇

书这东西,在人类开始启蒙之初,曾经稀缺而珍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直传了几千年。到今天,曾经不绝如缕的书香,似已变得索然无味。

写书的人不挣什么钱,卖书的人似乎也无钱可挣。

过去写本书,大约得花上个三年五载,现在或许只要三五个月就可以“攥”出来。而这样“攥”出来的书,大约可称之为胡写,于是,卖书的人当然就是胡卖,而我们这些习惯读书的人也只能开始“胡读”。渐渐地,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变得低俗而无助。

写养生的书,你抄我我抄你,一部《黄帝内经》被拆个七零八落。没有人异议,也没有人叫真儿,因为大家挣钱不容易。

写历史的书,除了蹩脚的今译古之外,就是用现代的名词包装古人的嘴脸,诸如唐朝的情报机构,宋朝的职业特工之类,似乎所有的读者都处在扫盲之列,且自以为深入浅出,幽默至极。那些在电视上表情丰富、口若悬河的教授学者,一个个都成了技艺非凡的说唱艺人。

我们怎能不俗。我们不能不俗。

我们把一百多个TV节目翻了个遍之后,干脆上床睡觉。我们在机场的书店里摩来摩去,却最终不得不去读同样花俏空泛的机上读物。

老实说,你不能完全责难这些写书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份早已从“作家”变成“”。既然是,既然是没有太多的钱好赚,于是,也就不必在三五年的时光里呕心沥血。

莫言老兄终于拿了诺贝尔,这对于那些快要“滑”向的作家来说,多少是个安慰。

还乡日记:阴阳人

杨志

早晨起来,父亲与大叔开车去县城了,说是接某老师,中午才回来。原来家里要迁坟,需要请人看风水,看迁到哪里合适。

问:某老师干什么的?

答曰:“阴阳人”,也就是能打通阴阳两界的人,即“风水先生”。在家乡,某老师很著名,一般人请不到。他当过父亲的老师,后来父亲当校长,对他也很好,所以能请到。虽然如此,也必须隆重其事,亲自去接。

“阴阳人”这名字,我在《海瑞集》与《金瓶梅》里读到过:明代县衙门设“阴阳官”,八品,地位如同“医官”与“教谕”(县中校长),且有学生——叫“阴阳生”。我家乡的这个称呼,很古。

中午时,某老师接来了,我认得,但叫不出名字。脸福相,嘴唇很厚,拿着一把过时的大黑伞。一见我就说:从小就见过我,光屁股……不认得我了(年过三十久矣,但每次回家,总有人缅怀我的光屁股)!家人要他歇一下,喝口茶。他说不用了,现在就去墓地。于是,我和大姐也一起去。

要迁的是曾祖父的坟,现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原来这里是村后的树林,七八十年过去,人口拓展,村后的坟地已成了人家的住宅。父母做清明时,觉得不妥,计划迁走。到了曾祖坟前,某老师看了一下,用手做了一个恭请的姿势,意思是请曾祖跟我们一起上车,去看新的坟地。他们坐在驾驶舱里,我嫌驾驶舱局促,便站在车后,看蓝天白日。真的,天蓝得滴水,蓝得想入非非。

大叔已挑好了几处坟地,车直接开到那里,请某老师查看。他看山,看水,看沙,又去看了我爷爷奶奶的坟地,说风水不错,有水,有沙,背后靠山。可惜就是前庭窄(后来我查,这叫“明堂”),不能长,需要调整。最后选了一处坟地,说这里好。沙地上有水,我发现水里有睡莲,开了。

某老师很谦卑,不居功,说这坟地不是他选的,是大叔选好的,他只是来看看。他的声音很浑厚。他提议去看一下我母亲的坟地,反正不远。

每次回家,我都来母亲这里看看。这里也是沙土地,父亲种了长春花,二十多年过去,成了野花。还种了桉树,又叫尤吉利树,现在长大长粗了,唦唦作响,古人说白杨萧萧,大概就是这类声音。

某老师看了母亲的坟地,说风水一般,但是她躺在这里很安静,可以好好休息,虽然不能添加后人的福禄。他说:不过,这样也很好。又说:你母亲生前,人很好。

大家在坟前歇息。他突然要求给我算命。算着算着,他大吃一惊,说:你的命怎么这样好?我都不知道!他给我看算出的四句诗,第一句说是“雁塔题名”,意思就是考中进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我还是博士,所以算的很准确。他说:把你的手给我,我给你再算算。算了,他说:你的命真的很好!

回到家,中午了。大家都对算命起了兴趣,都在树下的龙眼树下算。过了一会,家人准备好饭菜,一起吃饭。某老师吃饭很节制,不吃肉。我向他请教风水学,问他:你是物理老师,不觉得跟算命矛盾么?他颇为激动,跟我讲:一点都不矛盾!他说:人有一种“生物磁场”,现在科学解释不了,但以后能解释的。又告诉我:人死后七天,我要注意,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可以见到他们的灵魂。等等。

第9篇

红衣西域僧图卷

赵孟\善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等,取材广泛,技巧全面。他的人物画多取材历史故事及佛教题材,更多地保持了唐人的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现今传世的人物画中,以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红衣西域僧图卷》为代表作品。此卷为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52厘米。画的是缓坡之上有一菩提树,不见树冠,仅有外露的树根,下垂疏叶及盘绕其上的老藤。树下巨石环立,鲜花草丛中一静坐天竺僧,浓眉深目,高鼻厚唇,络腮胡须,非汉人面貌,而是印度僧人模样。他盘膝侧坐红毡之上,右手不露,左手五指平展伸出,掌心向上,应是作“说法接引”的姿态。僧头部身后有光环,表示该僧已成罗汉。通观此卷,构图得体,物象精备,尤以罗汉面部描绘工致真实,神形兼备,有独到之处。面部除用墨笔钩绘深目高鼻、络腮胡须之外,又在高额、双眉、两腮下染淡红色,并双唇重涂朱红,令人觉得人物于庄严详和之中又满面生辉,神色自然。耳环为双钩,内平涂金粉,虽经六百余年,仍金色粲然,闪闪发光。罗汉所坐的毡子,只淡勾出边缘线,用朱红点染而成。整幅作品设色浓艳,但艳而不俗,罗汉面部与树干同施土黄色,红色袈裟与绿色坡石及画面上有意留出大片空白,使整个画面色调对比更加强烈,而位于人与树间的淡色晕染的圆光则起到了平衡色彩的作品,使得整幅画面色彩和谐,同时使意境鲜明之中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画心后部有作者自题款:“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吴兴赵孟\子昂画”,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一枚。大德八年为(1304年),时年作者五十一岁。卷后有作者于十七年之后再次见到此卷时的亲笔题跋:

余尝见卢楞迦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於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四月一日。孟\书。

跋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一枚。题跋款署“庚申岁四月一日”,即元仁宗延v七年(1320年),时年作者六十七岁。赵孟\在跋中明确指出,自己绘制此图是因为久在京师(元大都)为官,常见到天竺僧,故于画梵像有“自得”之意。使自己有“粗有古意”之感,并提出“未知观者以为如何”的疑问。

赵孟\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复古”说。他主张“画贵有古意”,他能集前代之大成并大胆创新,像古人那样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来,厌弃那些“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东西。他在大德五年(1301年)自跋的画卷中写到: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这段文字将赵孟\对古意的看法,阐述得十分明了。他希望从魏晋以来的古画中,吸取其传统精神,而开创新的道路。此卷《红衣西域僧图卷》中,赵孟\更以“粗有古意”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肯定评价,可以说进一步引证了他所坚持的“古意”概念,也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当时作者的绘画思想。《红衣西域僧图卷》就是他“托古改制”过程中,一件颇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在赵孟\跋后,尚有明董其昌及陈继儒二人题跋,都表达对赵孟\的景仰及对此卷的喜爱。此卷曾经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吴升《大观录》、清内府《秘殿珠林》等书著录,明代有朱之赤收藏,清代由宋荦收藏,后入清内府。溥仪在逊位前,以赏溥杰为名,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至长春伪宫。二次大战胜利后,溥仪携逃至吉林省临江市,为我军所截获,交东北人民银行转交东北文管处。其后交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王雅静)

饮马图卷

鞍马画是赵孟\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样式较多,有古意,有创新,有工笔,也有白描,是赵孟\绘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鞍马画历史久远,有图文记载的近二千年。唐代开始有独立的鞍马画,渐渐自成一体,并出现了像曹霸、韩帧⑽べ鹊扔跋旌笫赖木藿场K未李公麟“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开创了“白描”法,将其用于人物、鞍马画的创作中,成为宋代第一画马大师。到了元代,赵孟\一方面吸收前人传统,从唐韩帧⑺卫罟麟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一方面细心体察自然,参以己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貌风格和自己特点的作品,成为唐宋之后一位画马名家。

赵孟\在绘画方面主张越过南宋直追唐、五代、北宋,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还说:“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从存世作品看,赵孟\的鞍马画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最能体现他的“复古”思想。唐代鞍马画家中赵孟\最推崇曹霸和韩帧K在曹霸所画的《人马图》中题道:“唐人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此卷曹笔无疑,圉人太仆自有一种气象,非世俗所能知也。”为了追求“命意高古”他“刻意学唐人”,他的鞍马画多源于唐代,并得益于韩种作良多。他曾在自已画的《人马图》中自题:“吾自小年便爱马,尔来得见韩终婕H卷,乃始得其意云。”辽宁省博物馆藏有《饮马图》一卷,就是赵孟\早年“学唐人”韩值淖髌贰

《饮马图》,纸本,画心纵25厘米,横59.8厘米。引首止C篆书“饮马图”三个大字,卷中水墨绘奚官饮马情景。奚官,头带头幞头,身穿僧领窄袖长衫,腰束丝带,足踏长靴,裤腿置于靴内,屈腰曲臂,双手端一盛满清水的大木盆,吃力前行。对面立柱上系一马,星目锥耳,雪花被身,昂首拽缰,作欲饮状。末署“子昂”名款,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道”朱文长方印。

此卷画面结构简拙清润,用笔精工,线描细劲严谨,笔意高古雅秀,刻划入微。人物运用李公麟白描画法神态奕然,马的轮廓用水墨轻勾,局部淡墨晕染,质感极佳。马的体姿丰肥可爱,骨壮膘满,造型准确。深得曹韩之法,尤与韩炙画的马风貌接近。此卷虽未署年款,但从作品本身特征看,当属赵孟\早期鞍马画的精品。在其卷后的二十四段题跋中,后世诸贤对它也是赞美不已。其中明宋濂小楷书题:“赵魏公自云,幼好画马,每得片纸,必画而后弃去,故公壮年笔意极精绝。郭佑之作诗,至以出曹韩上为言。公闻之,微笑不答,甚亦自负也。此图用篆籀法写成,精神如生,诚可宝玩也。史官金华宋濂记。”又有明周岐凤题:“……宋宗室赵雪松,深得曹韩之法,故于人、马、花、石、鱼、鸟,悉造其微。识者谓其书法二王,画过晋唐。然惜其才名颇为书画所掩,斯确论也。今观此图,盖尽得唐人风格,其纵横随意,所如自然,神情生动,不直骨肉匀停戏笔而已,又当为诸画之第一者。且题识盈卷,极一时名公钜儒,珠玉锦绣,云蒸雾蓊,诚为世之所重也。……”

赵孟\此卷《饮马图》“刻意学唐人”虽然是显尔易见的,但细心观察其中也有他自身东西的流露,他在摹古的同时又有新生。比如画面结构虽简拙但较之唐画更显清润,人马线描虽古朴但较之唐画更显遒劲,形象与质感更统一,笔墨更清淡等等,这些都是赵孟\后来逐渐形成的特有的鞍马画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些风格的形成,才使他成为“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韩上”的鞍马画大家。(戴静影)

行书苏轼烟江叠嶂诗沈周文证明补图卷

提起苏轼想必大家都知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词、散文以及书画作品,题材丰富多样。《烟江叠嶂》这首诗,则是苏轼在朋友王定国处观看了他收藏之王诜作的《烟江叠嶂图》后,写下的观画感言,也是苏轼借诗表达的归隐之意。此诗写景抒情都空灵,轻巧、淡远、飘逸,写尽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美,充满了人情物性的哲理。

此卷即为元、明两代三位书画大家根据苏轼《烟江叠嶂诗》所书所绘的合璧长卷。卷前为元代赵孟\大字行书苏轼烟江叠嶂诗,其后为明代沈周、文征明根据赵孟\所书苏轼诗意补图,纸本,设色,纵49.15厘米,横21.136厘米。

赵孟\博学多才,诗、书、画、印俱佳,尤以书、画见长。自幼临写晋唐各家书法,有深厚的书学素养,其书法汲取了王羲之的精髓,成就了有名的松雪体。这幅大字行书确是赵氏传世墨迹中所少见的,通篇飘逸潇洒,流美秀雅,出神入化,形成了自己遒劲姿媚的风格。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识、修养所致。宋朝书法豪迈奔放,自由恣意,原本不是赵氏性之所近,意之所趋,然而在这幅作品中却见黄庭坚的笔法,这应是书苏轼诗文所引发的灵感吧?

沈周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四年(1509)。他一生家居读书,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书法黄庭坚,笔法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有自己的风貌。沈周的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且能博采众长,融会一体,其中以山水画最负盛名。他的绘画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影响亦最大。沈周的绘画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四十岁以前为早期,这一时期在画法上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并汲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以小幅作品居多。四五十岁为中期,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炼,以骨力胜。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即画史上所称的“粗沈”风格。六十岁以后为晚期,沈周五十八岁时自号“白石翁”,并在画上始钤此印。沈周晚年倾心于吴镇,用笔更为粗简,常常率意而为,于遒劲之中见浑厚,墨色也趋酣畅,多湿笔渲染,富浓淡变化,于简率中见苍茫,其粗笔山水已达炉火纯青地步。此幅作品即为沈周晚年所作,时年八十一岁,画面远山峰峦起伏,江天浩渺,石壁流泉潺潺而下林木遍布山坳水涯间,一叶小舟荡漾江中,景趣幽然。整幅画面在平淡自然、质朴无华的景色中,寓以蓬勃生意和高雅真趣。在笔法上,汲取了北宋李成、郭熙和明代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顿挫跌宕,并用比较整饬的线条勾勒坡石,以浓墨点苔,同时水墨又具有浓淡变化,富层次感,于凝重中见清澈。皴法也趋短粗,这些都显现出“粗沈”的典型特色。同时又保留了元人的圆润和含蓄笔致,其笔法刚中有柔,苍中带秀,每一笔都富有韵味。在布局上虽有繁复、疏简之分,但能注重突出主体,强调虚实相生,通过山与石、石与泉的虚实穿插,重山叠嶂的凝重与曲折高旋的山势之静动对比,使画面错落有致。此幅作品虽非写生之作,但画家画胸中有丘壑,经苏诗赵字之启迪迸发而出,老笔苍劲,精益求精。堪称沈氏晚年杰作。画后上方行书“正德丁卯八十一翁沈周制”款,下钤“沈氏启南”、“八十一翁”印。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和称“吴门四杰”。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好称“文笔遍天下”。初名壁,字征明,号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1470),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工诗文书画,无不精妙,尤工山水。文氏山水画画风呈粗、细两种风貌。早年以工细为主,取法赵孟\、王蒙、黄公望,其青绿细笔,笔墨蕴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晚年粗细兼能,粗笔源自沈周、既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笔墨更加苍秀。文氏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息。

文征明早期传世山水画并不多见,此幅作品即为其中一件。文征明在图前下方行书自称: “正德戊辰春三月二十日,衡山文壁观槐雨先生所藏松雪书,为此补图”。浅设色描绘群山叠嶂,其山势富于变化,云烟掩映起伏微妙。溪水连绵无尽,烟树迷鳎境界幽雅清旷。两岸有板桥相通,岩石旁、茂密的林中隐隐约约露出几处山野村居,有一叶轻舟荡漾江心,多艘渔船停泊在港湾之中。整幅画面温雅静穆,独具神韵。在画法上学元人,兼师赵孟\和高克恭的水墨云山。其用笔不迟不速,不激不怒,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可以想见他作画时的心境,是如何的宁静平和,这是他长期的生活与艺术修养的结果。画面构图平稳,造型疏秀,尤以画后一段,艺术效果俱佳,为早年之代表作。下钤“文征明印”、“衡山”印两方。作者时年三十九岁。画后文氏又重题:“嘉靖乙巳腊月,重观於玉磬山房,回首戊辰,已三十八年矣。抚卷慨然,征明。”文氏早年巨制传世作品极为稀少,此卷可谓是难得的巨制佳作,为研究沈周、文征明绘画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此幅作品不仅有明初人廷壁长篇诗题、李东阳篆书题识、以及张寰。陈继儒、项元汴等人题记。而且还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定印。由此可见,此卷的递藏关系也较为清晰,历经明人章文璐、王槐雨、钱塘丁氏、项元汴及清初宋荦诸鉴藏家所珍惜递藏。

入清内府后,乾隆误认为是勾填本,在墨迹第一行侧书“双勾赝作佳者”六字。在《石渠宝笈重篇》中有著录。经后来学者研究,这不仅是赵孟\壮年时所作的大幅作品,而且还是甚少见的精品。(王晓亮)

行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行书归去来辞卷 行书心经册

赵孟\篆、籀、隶、真、行、草,无不冠绝。行草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师,篆书则法《石古》、《诅楚》,隶书法梁鹄、钟繇,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名当时而法后世。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行书《秋声赋卷》、《归去来辞卷》、《心经册》就是他的代表作品,可一展书家的书法风貌。

《秋声赋卷》,纸本,书心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全长420.5厘米。此卷行书得二王之长,字体颀长挺秀,笔势沉稳流畅,运笔中锋为主,间用侧锋,笔画转折圆劲迅疾,粗细多变,顾盼生姿;通篇布局疏朗,走势连贯,一气呵成,犹如瑟瑟秋风生于笔端。卷末署“子昂”款,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无年款。

本卷虽未属年款,但从整体书风上看,既游离于书家中年行书的坚实华美、圆活遒媚,又有别于晚年行书的姿韵挺拔、雄秀刚健。在赵氏有年款的行书中,《秋声赋卷》的风格,似处于至大元年(1308)的《止斋记》,至大二年的《跋定武兰亭帖》和皇庆二年(1313)《跋国诠善见律》、《万寿曲》等作品之间,亦即为赵氏55―60岁之间所书。这正是他在书法艺术上不断探索、追求升华的重要时期。

此卷明代时,由吴孚收藏,明中期,先后由文徵明、文彭、文嘉等文氏家族收藏。明后期,由项子京、项德薄⑾畹禄等项氏家族收藏。陈继儒《妮古录》著录。入清,藏于内府。

《归去来辞卷》,纸本,纵27.2厘米,横74.3厘米,全长292.3厘米。卷首附有陶渊明像,像后有赵孟题记:“余少年爱弄笔墨,时亦染翰游戏,今两目侈昏,不得能而,回首畴昔,政堪一笑。至治元年十二月廿六日子俊题。”下钤“赵氏子俊”朱文方印。

此卷为长篇行书,笔法精巧娴熟,运笔与间架结构均出自王羲之,具有《兰亭》、《圣教》法度,并得其神趣。通篇遒劲姿媚,清新妙丽,韵味无穷,足见书家功力之深,以及书写时怡然自得,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的心境。

此卷末署“子昂”款,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天水郡图书印”朱文方印。此卷末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风格和特点上看,当为赵氏步入书法成熟时期,即五十岁以后所作。此卷元、明期间收藏不详,于清乾隆年间入内府。

《心经册》,纸本,计六单开,每开纵28.8厘米,横10.8厘米。首页为清初无名氏画观音像。第二、三、四页为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五、六页为跋文,末页背面有清初无名氏画韦驮像。

赵孟\一生好写佛经禅偈,传世作品很多。但此册《心经》一改书写佛经的恭谨笔法,而以流畅的行书为之。笔法挺健,气势连贯,行笔急速流动,体现出骨气刚健,风格超逸之特点。从书法本身看,师法二王,信笔使转,收放有度,沉着流美。虽然经册中有许多重复之字,如“无”、“空”、“色”、“菩萨”等,但书家能以高超的技法,使之变化多端,没有重复之感。册末署“弟子赵孟\奉为本师中峰和尚书”款,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虽无年款,但从书风上看,当属赵氏晚年书法佳作。

第10篇

近年来,在报章上经常能读到有关书法的惊人报道。陕西有位书家用85公斤重的毛笔在30平方米的白布上书写特大的“竹”字,大大超过了诸如《石门颂》、《泰山金刚经》、《瘗鹤铭》等古代摩崖的擘窠大字。其笔全长3.07米,吸墨16公斤。但这还不算稀奇,澳门回归前,有报道说,山东一书家用40分钟,写成一个999平方米的巨幅“龙”字。这支“金龙须”大笔,笔头长1.93米,重80公斤。墨汁要用水桶浇灌,蘸满墨汁后笔重达100多公斤。盖一枚三吨多重的印章还动用了吊车。这是写字之“大”。

又据报载,福建有民间艺人将木偶表演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独创“木偶书法”。他通过提线的技法操纵木偶,使木偶用毛笔写出一手好字。这是写字之“谲”。

还有新闻说,某书家在香港展出36幅“龙”字作品,并论之曰,在他的笔下“化成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的一条条龙”。他除了用“各种笔法”,“加上拍打、泼墨、滴墨”,“又引用西方的硬笔书法”、“似在写龙,也似在画龙”。我细谛其“龙”字书法的图片,甚像上海城隍庙里与面塑、剪影、糖画为伍的五彩“龙凤书法”。这大约可算是面向大众的写字之“俗”了。此外,尚有抄写几十米长的《红楼梦》手卷之类的写字之“多”且“长”。

在这些场合,大家好像都被这之“大”、之“谲”、之“俗”、之“长”所吸引,忘记了最要紧的“字之好坏”的问题。这种杂技化的倾向使书法这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大跌身价。目前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甚多而书法水平并未相应提高,盖非无因。

记得文汇报曾介绍过郭适铨对上海书坛的批评,认为捧场的媚话太多。媒体的盲目鼓吹和不当评价恐怕难辞其咎。有人常能率尔操觚,评论书画,可惜多是“头小帽子大”的奉承话,随处可以套用。而不恰当的评论尤其容易误人,兹举一例:报上有论者云,某位画家的画,“线条第一”,认为宋代画家马远的人物画孔丘像“线条粗简”,不如他。他的“书法亦为当代一绝”。在下以为此论大误。这位画家的书画固然有艺术价值,但其长处恐怕恰恰不在“线条”。而且将他与宋代的马远相比,亦为不伦。当然,要说好话,并非不可,但总应该说在点子上。

其实,书画这门玩艺,真正能欣赏,看出一点门道,需要调动许多相关的知识积累,并非易事,所以外行人总是绝大多数。当评论家的意见刊在大众媒体上,在一般读者的眼里,总认为是有权威的。于是,不当的评论不仅自误、误人,还会误了大量的受众。

前人的论书不仅能说真话,而且评骘得当。比如马叙伦先生之论沈尹默的书法,以为与宋代的米友仁相伯仲,但“于虎儿(友仁)终须以兄事之,盖笔中犹若夹杂也”,“尹默作书无论巨细皆悬腕肘,然指未用,故变化少”。(见《石屋余渖》)马叙伦如实地谈了自己的意见,而尹默先生也欣然服膺。这种风气与学识正为目前所缺少:论者常非门道中人,或缺乏深切的体验,却一味以捧为能事;大众媒体的采编人员于此道又难免终隔一间,言过其实的评论一经媒体传播,作者名声由此而渐起;于是一些刚刚入门甚而尚未入门的写字爱好者因为作品上过报纸,已俨然以“书法家”自居,自我感觉甚佳,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在肤浅的氛围里,中肯的批评反而不被人们所注意,艺术中的是非居然难以沟通和辨明,真可使人一发浩叹。

我想,传媒固然要满足读者的要求,但它又不是完全被动的迎合,它还有一个主动培育、提高读者审美层次的责任。因此,媒体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目光,有判断,不去轻易为那些杂技化的所谓“书法”作廉价的炒作,这也是一种“舆论引导”吧。另一方面,书坛的兴盛不是单靠爱好者的人多人少,而是要靠大量艰苦的艺术创作,更要靠真实的书法批评。因此,有识之士有责任来打破书法界和新闻界的某种隔阂,用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论扫除目前的浮滑之风。如此,则徘徊歧路的书法艺术复归大道,庶几有望了。

第11篇

教育部新设综合改革司、学前教育办公室等机构

教育部《关于成立综合改革司等机构及相关职能调整的通知》,决定成立综合改革司、巡视工作办公室;撤销直属高校工作司,在高等教育司设立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为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设立教育部学前教育办公室、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公室、教育部继续教育办公室。教育部表示,此次内部调整是为了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新成立的综合改革司将负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承担统筹推进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工作;研究提出落实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针、政策、措施的建议;承担组织推进重大教育改革的有关工作;监督检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情况等。

新设学前教育办公室的职责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包括拟定学前教育的宏观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标准和工作要求,指导学前教育改革等。

异地高考政策破冰,各省(区、市)年底将出台方案

十报告中有“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表述,专家分析,从“义务教育”到“教育”,“义务”二字消失,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从就学层次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大门,都要向农民工子女平等敞开。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年底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

天津

出台“意见”,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

天津市新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全面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培养一批书法教育骨干教师和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并把教师的板书作为考核基本功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小学到中学,都有明确要求:小学生能较为熟练地用硬笔书写楷体字;初中生能用硬笔书写规范、通行的行书,用毛笔临摹古代书法碑帖,能书写简单的毛笔作品;高中生能用毛笔临摹名家字帖并进行毛笔书法创作练习,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具备一定的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

一至五年级每周在语文课中安排1课时开设地方课程“习字与书法”,每天安排15~20分钟写字教学与训练;六年级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写字训练;七、八年级双周开设1课时“书法”课,每周安排总时长不少于1课时的写字、书法训练;九年级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书法教育;普通高中依托特色课程建设,鼓励开发书法校本课程,纳入选修课体系。

江苏

苏州:新家访,新教育

今年9月,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首次推出“集中家访月”活动,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组织教师到每一名新生家中家访。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市39405名教师共家访了237616户学生家庭,其中直接登门走访的约占79.8%。

苏州市教育局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访工作的意见》,教育局负责人解释说:“意见的关键点是,要把家访工作作为各地各校的‘一把手’工程,保证资源、资金的充分投入,使家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最终形成家访的长效机制,成为教育以人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苏州市一些学校还对家访进行了创新。景范中学自制了《家长手册》;立达中学实行行政干部与任课教师搭伴家访;苏州一中教师每次家访都会送去两本书,一本是送给学生的《从字源学文言》,一本是送给家长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指导家长全面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学习。

北京

创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模式

创办数字学校,是北京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改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大胆创新。北京市以三步走的策略稳步推进这项工作:一是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提供点播和直播服务;二是开展应用模式研究,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三是构建虚拟的数字学校,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数字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加强传统优质课程资源的供给,又注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疏理和积累,在英语语音训练、网上个性化学习空间和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拓展。

新加坡

停止公布中小学阶段考试“优生榜”

第12篇

结缘“中国扶贫基金会”

应约见到韩亨林先生是在他司法部的办公室。出乎《经济》记者意料,他的办公室没有一丝书法家的“痕迹”。韩亨林似乎看出记者的诧异,笑着说:“书法是我钟爱的艺术,但那只是业余时间的事,永远要放在工作的后面,绝不能为此耽误和影响工作。我的办公室里是没有任何‘家什’的,书法是我八小时之外的情趣生活。”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块“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牌匾,格外醒目,我们的谈话也就从这块牌匾说起。他介绍,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为的是纪念和表彰他去年捐赠《奥运赋》书法长卷的善举。

《奥运赋》书法长卷长40米,宽60厘米,是迄今最长的《奥运赋》书法精品长卷之一,由韩亨林利用业余时间以行草书写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李建国为《奥运赋》题写卷名,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刘艺作跋并给予极高评价。去年10月17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晚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奥运赋》进行了现场竟拍,拍得的232万元全部用于支援贫困地区小学操场的建设。说起这次的爱心奉献,韩亨林淡然一笑:那次活动,在我心里最重要的是给贫困山区孩子们筹集了50多个小操场的建设资金,让那些在荒土地上奔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篮球架、羽毛球、足球,让他们也能跟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体育带给他们的一份精神与快乐。我感到做了一件善事,一件感恩、报恩的事,是对教育、培育自己的党组织、母校、老师和亲人的一次特殊回报。

韩亨林最初接到中国扶贫基金会邀请时,有所顾虑想推辞,当听说是为支援贫困地区的孩子时,便义不容辞地应承了下来。他动情地说:“因为我也是从一个贫困的孩子走到了今天,我深知这些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是多么宝贵和来之不易。”

50年的“馍馍情结”

韩亨林出生于陕西靖边贫寒的农家,7岁丧父,依靠母亲的辛劳和亲友的资助,凭着自身顽强的意志和刻苦求学的精神,才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他6岁练习书法,小学5年级,就为乡邻书写春联;中学毕业后,临摹的毛体,几乎能以假乱真;他当过生产队会计,任过民办教师,放过电影……现在的他,虽身居要职,但在工作之余,依旧凭着对书法的爱好书写着回馈社会的爱心人生。

谈及他的书法成就,韩亨林说,尽管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但他还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理想。他说恋上书法是从学写大字开始,自小他就谨记老师所说:字是人的第一个门面,字都写不好还想成就什么大事业?韩亨林满怀深情地回忆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有了练大字课程,语文老师就在他们写的字上用红笔勾出写得比较端正的笔画或者整字。红圈有大有小,同学们笑称之为“吃馍馍”,每次作业下来大家就开始比谁的馍馍大。说起为何叫“吃馍馍”,也许是因为当时饥饿难耐,大家都向往那又白又香的大馒头吧。自此,“馍馍情结”伴随他走过50年。如果没有当时争当最大馍馍获得者,没有5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就没有韩亨林今天这份高深的书法造诣。靖边县这块被学术界称为黄土文化和塞上风情的神奇土地孕育了韩亨林先生那淳朴、忠厚、耐磨的性格,这就为他数十年来以自学的方式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撇捺中见于真情、方寸间波澜胸怀,创作一次精品易,难的是50年笔耕不辍。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说起今年“两会”有委员提出要让书法课进小学课堂一事,韩亨林兴高采烈。“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书法就得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孩子学习生活条件提高了,电脑的普及几乎代替了很多动笔的时间。有一次,我偶然参加一次阅卷,看见那些七扭八歪的字,心里异常沉重,我们老祖宗留下这么宝贵的财寓,如果后继无人,那该让人多么痛心。”韩亨林深有感触地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这份爱好,我是不会坚持到今天的。正如当年眼看自己的创作一步一个台阶的那份喜悦,比吃上一顿红烧肉、穿上一件新衣服要高兴得多。”当时对书法的热爱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走路在琢磨字里行间笔画的协调,吃饭也琢磨一撇一捺怎么拿捏。

我书半生不见我

纵观专业报刊对韩亨林书法造诣的报道,诸多见之于韩亨林书法四体皆能,尤以行草隶书见长。通篇看他的作品,从用笔到谋篇布局,有气势、有力度。或端庄凝重,灵动秀美;或粗犷豪放,气势磅礴。书卷气中又见老练之态,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书体不同,形式多样,以俊逸为主调。他的书法正是在接受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中,博采众长而自成风貌。他顺应时代的要求,以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托物兴怀,奋力于毫端,寄情于纸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展示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阔的精神世界,给人以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启迪。可谓心净则书净,心远则书远。在韩亨林的书法集子中,看到他逆笔书写的“龙”和左笔书写的“神驰”等作品,这种标新立异的创作十分自如,这也是心手相应妙在自然的结果。韩亨林喜好文学、哲学、历史和音乐、体育,这些知识与书法有着紧密的连带关系,加之他天资聪慧,悟性好,作风正,造就了他的书法格调趋于高雅,字里行间蕴涵着清爽之气。特别是他有章法笔意的草书,更有一种古朴的格调。有书法评论说其书“点在秦汉,划在唐宋,眉目在宋元”,可见其厚重的艺术功底。

登鹳雀楼

鹳雀楼边楼叠楼

今人更上一层楼

鹳雀不知飞何去

黄河改道别处流

说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无人不晓。上诗却是韩亨林创作于去年秋末登鹳雀楼所感。鹳雀楼依然,处境却大改。原来鹳雀楼为当地最高之楼,如今在林立的高楼间是如此的不起眼。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共和国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之变化一眼见于诗间。对中华文化有着浓重情缘的韩亨林,在读万卷书中滋养人生情操,同时,他还深知行万里路的深刻收获。每每工作之余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行走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间,苦苦求索。

自是清高非为过

还想异军开先河

谁道瀚海游不尽

我书半生不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