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19:4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证券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文献综述
一、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行为
(一)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主要对象分析师倾向于对什么样的公司进行盈利预测?Bhushan检验了分析师预测的公司特征,结果发现证券分析师倾向于对更具影响力、盈利更难于被预测的公司进行预测。在国内,李丹蒙(2007)分析了公司透明度与财务分析师预测行为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透明度高的公司会吸引更多的财务分析师关注。
(二)分析师怎样修正盈利预测当分析师对公司盈利进行预测后,往往会随时间推移对前期的预测进行修正。Stickel(1990)对分析师为何修正预测值进行了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会逐渐将自身的盈利预测向市场平均预测值修正,表明随着新信息的获取,“预测偏离值”较大的分析师迫于压力,往往选择从众。由此可见,分析师会随着信息的获取修正盈利预测,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三)分析师预测行为的相互影响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分析师往往在预测数据上存在一定分歧,并会随着预期的明朗,逐渐减弱。Hopra(1998)通过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行为的研究得出结论,总的看,公司盈利存在高估。从每年2月至次年1月,高估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分析师的分歧也逐渐降低。其原因为公司经营状况的逐步明朗使分析师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在国内,原红旗、黄倩茹(2007)的研究发现承销商分析师预测相对非承销分析师更为乐观:承销商分析师并没有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做出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准确的预测:承销商分析师的意见对非承销商分析师产生很大影响,前者的预测成为后者预测时的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分析师预测时,分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信息不确定下的判别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在此后的修正中随信息的明朗而消失。
二、证券分析师预测精准度的影响因素
(一)分析师自身技能、情感以及动机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Hong等(2000a)发现,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与他们自身迁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对于新入行的分析师更加明显。David等(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其盈余预测的影响。他们发现,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的盈余预测和推荐存在着乐观倾向,他们通常对资本市场上的好消息反应过度,但是对坏消息却反应不足。国内学者徐跃(2007)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存在明显的乐观偏误,总是过于乐观。其原因用动机解释,证券分析师或出于争取投行业务,或是公司管理当局巨额冲销动机影响了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由此可见,预测经验丰富、对盈余预测存在乐观倾向的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较大。同时,不同的预测动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性。
(二)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1 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程度的影响
既然财务信息披露是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最重要的信息依据之一,那么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必然会影响盈余预测的准确程度。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1987)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分析师盈余预测和公司披露信息质量负相关。李丹蒙(2007)采用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结果来反映公司透明度,研究分析了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透明度及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明显较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呈正相关关系,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散性呈负相关关系。
2 财务信息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散程度的影响
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散程度是指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散程度通常被作为分析师群体对公司未来盈余不确定型的变量。Brown(1987)发现,分析师预测之间的分歧取决于其拥有的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相对质量,在信息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公共信息质量越好,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越小,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越高。Lang and Lundholm(1996)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分歧程度和年报的信息披露质量呈反比关系。由此可见,公共信息披露的质量、私人信息质量以及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质量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分散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公司因素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1 公司规模
Dowen(1989)的研究发现,公司的规模与分析师预测误差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公司规模越大,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小。Dowen把这种原因归结于大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多信息披露的渠道,分析师可获得的信息越多。
2 公司盈余的可预测性
Eames和Glover(2003)认为,公司盈余的可预测性越好,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越高。如果公司的利润中非经营性利润的比重较大,那么这种盈余的持续性越差,公司未来的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分析师预测的准确程度越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丹蒙,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经济科学,2007(6)
[2]Stickel,S.E.Predicting Individual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V01,28,409-417
[3]原红旗,黄倩茹,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评级比较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3)
[4]徐跃,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5]Brown,LI,R,Hagerman,P.Griffin,M.Zmijewski, Security analyst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univari ate time-series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性和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使得证券监管正成为全球日益瞩目的焦点。文章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现行监管体制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对策。
证券市场监管是为确保证券市场高效、平稳、有序的运行,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对证券市场运行的各环节和各方面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总称。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有助于克服各种证券市场缺陷,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尤其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透明与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机制运行和功能发挥,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全和效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
尽管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明确了证券会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地位,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主体较多,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涉及证券业务的行政部门除了中国证监会之外还包括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管理权力方面容易造成了部门之间权力重叠,导致了中国证监会缺乏权威性。证券监管权力的分散导致监管主体多元化的问题不利于监管的快速反应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中国证监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存在时滞效应,往往是在证券市场发生重大风险后,证监会才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为了维护市场准则的良性运行,市场的涨跌成为了证监会最为关注的内容,导致中国证监会的监管目标不明确。
(二)证券发行市场监管存在缺陷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是带实质性审查的核准制,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股发行定价的行政色彩浓,偏离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在证券发行中,实质审核、证券承销的通道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证券监管机构的过度干预。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后,同样执行实质性审查,监管机构“内部掌握”的发行标准仍然存在。在当前我国企业经营机制与效益状况的制约下,争取发行额度变成一种资金成本,相对最低的圈钱行为,这也是诱使企业进行种种包装、伪装、夸大预测收益的直接动因之一,进而导致了发行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质量低下,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另外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显得不及时和不充分,许多上市公司在对重大事件的披露方面,仍倾向于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及时披露,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延缓披露,很容易让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三)证券交易市场监管的不完善
证券交易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表现在证券交易中,只能对证券市场做多而不能做空,这就造成了在证券市场连续暴涨时,参与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采取违法违规行为。另外,“政策市”的存在,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证券交易市场上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托市或抑市,试图将证券交易价格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这种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证券交易市场的做法扼杀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使得证券交易价格不能真正反映有价证券的供求关系,导致市场效率的下降。
(四)证券中介机构自律性存在问题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为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作为中介机构的证券公司在经营规模和手段及方式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机构设立或者获取证券业务上,政府规定实行审批制,而这种审批又是不透明的。由此造成了许多该获取资格的单位没有获取资格,而一些条件很差的单位却获取了资格。另外在中介机构内部,总公司对营业部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到位,过度追求效益和市场份额指标,未能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管理制度等;营业部在客户管理、业务办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内控制度没有得到全面、切实的执行。营业部违规融资问题时有发生,国债回购问题较为突出,擅自开发使用证券交易柜台系统中的非法功能损害投资者利益。
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主体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我国应继续完善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管体制,形成独立的政府监管主体,给予证监会足够的权利,力求在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平衡,既通过必要的监管确保证券市场主体谨慎稳健安全运营,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又要通过监管促进证券业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在管制权力收归中央的格局下,弱化证监会对市场的参与程度,侧重于负责证券市场的宏观管理,提高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权力,将具体维护市场发展的工作,如发行审批、市场参与者管理等工作交由他们负责。
(二)完善对证券发行市场的监管机制
针对证券发行和上市,应该建立由专业人士和专家组成的发行初审机构,提高初步筛选的科学性,使其对拟上市企业改制情况的初审报告成为证监会进行合规性审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应根据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的预测速度、市场走势与变化趋势、市场供需力量消长等因素,科学地、定量化地制定年度新股发行规模及其额度配置,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布制度减少其随意性对股市的冲击。对发行与上市一体的实质审批、发行定价和上市审批进行分解,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逐步实现以市场化的证券发行价格方式代替非市场化的证券发行定价方式;提高证券发行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逐步将实质审批过渡到对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的监管,最终实现证券发行注册制。
(三)完善对证券交易市场的监管
由于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较为薄弱,完善对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监管,就要积极培养多重利益主体,引进“做空”制度,通过平衡利益来校正利益失衡出现的重大偏差,其一是基金业放开行业准入,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体现出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原则;其二是选择时机建立做空机制,使市场的各种力量有足够的激励相互制衡。针对证券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应该细化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律条文。在要求披露具体内容时,应当对需要披露的事件有一个量化的规定,随着上市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应披露的重要内容也应有所调整,也不能赋予企业过大的会计选择权和自主权。另外要规范关联交易披露,明确关联方的内容,同时无论是控制还是重大影响,非企业关联者都应予以披露,特别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关键管理人员的关系极为密切的家庭成员,对于其年薪情况及在关联企业中额外收益等都应作适当披露。
关健词:证券投资实验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
[论文摘要]预测性信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 法律 制度的保障。因此,我国应逐步通过司法实践建立起适合预测信息披露特点的民事责任制度,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借鉴美国安全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免责制度,保障信息披露主体的正当利益,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
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可以弥补传统财务报告仅仅反映公司过去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缺陷,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证券市场的公开性和公平性,推进资本市场的 发展 。但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主观的估计和评价,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预测性信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一方面,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以提高预测性信息质量,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防范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无理诉讼,以保护上市公司的正当利益,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上市公司披露预测信息。
一、上市公司预测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对有关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
(四)诉讼方式
证券民事诉讼案件面对的现实是受害者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分布分散,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分散于各地的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为了给投资者提供诉讼上的便利,也为了法院的审理、判决和执行程序提高效率,在积累了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后,应借鉴国际惯例,允许进行集团诉讼。证券监管部门应尽快拟订并颁布证券集团诉讼试行规则,并且指定不同区域受理此类诉讼的法院,由它们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监督下,受理其管辖地区范围内的证券集团诉讼。此举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诉讼人的相关费用,省去了复杂繁琐的 法律 程序,也可以加快法院审理证券信息案件的效率,达到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目的。
三、免责制度的建立
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采取措施保障上市公司的正当权益,以鼓励他们进行预测信息的披露。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安全港制度”。
(一)安全港制度
1、安全港规则
1979年sec制定了rule 175和rule 3b-6,旨在保护符合规定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行为,以使发行人善意并有合理依据的预测行为免受违反联邦证券法的指控并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这两个条款又被称为1979年安全港规则。
安全港制度的实行后,在一定程度上为预测提供了保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1979年安全港规则仅仅适用于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做出或确认的预测性陈述。而这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可行的,因为,预测性陈述一般是在发行人与证券分析员的交流中随机做出的,如要逐一在文件中进行确认,操作的难度很大,也就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预测信息的更正和更新义务不明确。1979年安全港规则没有明确规定,发行人做出预测性陈述后,是否以及何时具有更正和更新义务。发行人通常无法预见做出预测性陈述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发行人权衡之下,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可能放弃披露预测。
2、预先警示原则
实践表明,1979年安全港规则并未有效地减轻披露者潜在的诉讼风险。有鉴于此,美国国会于1995年通过了《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简称pslra),规定了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对安全港规则进行了修正,确立了“预先警示原则”(bespeaks caution doctrine),以减轻预测性信息披露者的潜在诉讼风险,减少了无理由的诉讼。预先警示原则,是指当提出预测性财务报表或意见时,若其中附带有相应的警示语句,且这些陈述不影响提供给投资者的总体信息组合,则该预测性报表将不构成证券欺诈行为。必须指出的是,预先警示性的语言要求必须有针对性,笼统的空谈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二)对我国免责制度建设的启示
论文摘 要 有效市场假说诞生来,已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然而现代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无效率现象,使得标准金融学的理性分析框架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行为金融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emh的权威地位。
一、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基础及其异象
1.emh理论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基石,根据有效市场假说,所有的可以获得的信息都已经在价格中体现了,市场上没有人能够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证券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价格就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好估计。
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基础有三:“经济人”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随机交易假设: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资者,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都是随机的,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也不足以影响资产的价格;有效套利者假设: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资者,且他们的交易也不是随机的,但是当他们遇到理性的套利者时,会被消除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2.与emh不符的异象
emh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多数学者的支持,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出现了股价异常现象,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有:基本面异常、日历效应、规模异常等。
基本面异常主要指的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价值型的股票比投资增长型的股票拥有更高的收益率。日历效应是证券市场上存在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异常现象。对日历效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月效应、月末效应。规模异常是指根据实证研究发现,投资小盘股的收益率通常比投资大盘股的收益率高。
二、行为金融学对emh的修正
1.对emh理论基础的修正
首先,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理性人”假说很难成立。该理论认为现实中投资者都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主观判断。中小投资者容易被证券分析机构和分析师的意见左右,不会分散投资,经常自以为是地交易或频繁变更投资组合。这些行为都是非理性的。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随机交易假设也不成立。kahneman指出,人们的行为偏差其实是系统性的,许多投资者倾向于在相同的时间买卖相同的证券。该行为产生的“羊群行为”,使资产价格进一步偏离其价值。
对于有效套利者假设,shidfer认为套利行为对价格的修正力量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mullainathan 指出套利本身具有风险,套利能否成功不仅要取决于是否有完美的替代品存在,还取决于套利的期限,如果这两者不具备,套利就会失败。
2.行为金融学对emh的创新
(1)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范式转换
行为金融理论与emh有不同的范式基础。emh的范式基础是以人的决策基于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为假设前提,同时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淘汰非理性投资者;继而运用均值一方差的风险测量方法最终确立投资者的最优决策。但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认为,人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理论范式认为人的行为心理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理论创新
目前为止行为金融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理论先行者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范式基础上,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些理论创新,这其中主要有行为组合理论与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sv与dhs。行为组合理论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实中投资者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状的行为资产组合。bsv和dhs 模型主要是用来解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
(3)行为金融理论对emh的方法变革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面易变的,这种偏好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环境的不同选择过程或技术;决策者寻求满意的而非最优解,更趋同于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佳原则等。行为金融理论在借签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中的一些特点,如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锚定效应和羊群效应等。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的分析,成功地解释了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季节效应、小公司现象等各种异常现象。行为心理决策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金融理论有别于现代金融理论的显著特征。
三、结束语
行为金融理论已经从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三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行为金融理论并不拒绝现代金融理论中的一些健全和合理的概念,某些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正是在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正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扬弃过程。尽管目前行为金融理论还有很多缺陷,研究的范围还相对狭窄,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疑行为金融理论是顺应科学范式的转换趋势的,代表了金融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思维,刘根凤.有效市场理论及其作用、缺陷和发展趋势.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44—47.
关键词 南加州大学;教学;职业生涯;衔接;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90-04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加州及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型名校之一。长期以来,南加州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美国企业界的广泛认可,这与其重视教学与学生职业生涯衔接是分不开的。
一、课程设置的衔接
南加州大学的课程设置十分细致,在学校层面为每个学生构筑了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基础课教学虽然不像专业课那样与学生的工作技能直接相关,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人类共同的知识经验、养成良好的价值与道德观以及训练基本的做人做事能力。这些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南加州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开发出了一整套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当代文明相关的课程,涵盖了科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等,使学生全面领悟当代人类文明的成果[1]。同时,南加州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常常让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有关阅读、书写、表达,特别是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学校基础课在该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比高达50%以上。基础课成绩较差将会影响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2]。这促使学生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职场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专业课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南加州大学非常关注专业课的教学,并设置了合理的专业课教学框架。学校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在所处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南加州大学选修课程的选择范围非常宽泛和丰富,有多达十几门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提供众多的选择时,学校的选课也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坚持要求与课程模块挂钩[3]。以建筑学院为例,校方规定第5和第7学期的选修课程只能从建筑职业训练或建筑历史模块中选取,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规定其中1门必须从城市与景观中选择,2门必须从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与实践等课程中选择。选修课还可以在学校的其他院系甚至外校选择,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文化中灵活、自由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则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事实上,南加州大学在设置课程时深刻贯彻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理念,将专业基础课紧紧围绕专业课进行设置。如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与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紧密联系,美术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绘制建筑效果图也有很大帮助,学校在一、二年级也安排了一定的美术课学时,同时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安排建筑表现画给学生训练。由此可见,南加州大学为学生构筑了一个贯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框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储备了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南加州大学的课程还有着相当的动态性、即时性与灵活性。每个学期各个学院都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方案与课程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在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各个学院还提供不同的教学计划。如建筑学院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将学生分为三类: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建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没有建筑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生,对这三类学生的课程与学分要求也各不相同。非建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将要求其在有资格进入专业学位课程的第1学期补修建筑学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免修许多基本课程。而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其课程可以从第3学期开始,从而减少到两年半的课程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南加州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起来。
此外,美国对执业资格非常重视,如果不能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将受到很大限制。美国很多执业资格要求往往是学校相应的专业通过其专业评估,而专业评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课程设置[4]。因此,南加州大学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尽可能满足相关专业评估的要求,使得专业评估能够顺利通过。
二、教学过程的衔接
完善的课程设置仅仅是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一个前提条件。要使学生将来能够胜任他们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指导。理论课方面,教师布置了大量的阅读任务,开学时任课教师会列出一张书单,每次上课前学生通常需要完成数百页的阅读量,学生的桌面往往放置着许多著作。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相当数量的论文。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在实践课程上,教师更是严格要求,布置的作业量非常大,且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必须放弃很多休息时间来完成作业。笔者在南加州大学调研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废寝忘食地做课程设计。这种做法也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职场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非常认真细致。如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时手把手教,从方案构思、草图阶段、成果表达等各个环节都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商学院教师在指导金融专业学生制作股市分析图时,指导过程非常细致、认真,从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到个股的历史走势与近段时间表现,都要求学生做出详细深入的分析报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互动,甚至会指导学生开设模拟账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证券市场。
三、聘请职场人士任教
南加州大学除了专职教师以外,还聘请了相当数量的职场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职场经验,可以给学生很多未来就业指导,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他们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做的工作。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就聘请了很多建筑师来学校担任设计教师,他们非常了解当今美国建筑界的业主需要怎样的作品。学生跟着这些建筑师学习,就可以做出更符合未来业主需要的作品。这些建筑师还对学生开放他们的事务所,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更多实习机会,而且学生去事务所实习,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流程,适应职场的工作节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学校教授的设计工作室作为一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机构,对补充学习经费与教师收入有很大的帮助,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在工作室里,学生得以参与真实的设计项目,对学生设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聘请校外的建筑师来校任教为学生到工作室实习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南加州大学商学院也聘请了许多银行家和证券分析师来学校兼职任教。美国的金融业十分发达,这些银行家与证券分析师非常熟悉美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与特点,商学院的学生跟他们学习可以获得很多关于美国金融行业的信息。这些银行家与证券分析师也给学生提供去投资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美国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华尔街的生存哲学。金融市场往往瞬息万变,学生如果能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到金融市场的残酷性,对他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除了聘请兼职教师以外,南加州大学还请职场人士来学校开展一些讲座。这些人有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以及银行家,很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学生可以在这些讲座中得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如行业的最新信息、未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些讲座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有帮助,教师也可以在讲座中得到一定启发,得以完善其教育教学方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南加州大学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其在教学中重视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衔接是该校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借鉴南加州大学的成功实例,我国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生存能力。
(一)完善相应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前提条件。与美国相同,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也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还不够完善,存在基础课偏少的情况。但不管是什么专业,都会涉及到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应该在基础课中引入更多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同时,应更加合理地处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让专业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在专业课程安排上也应更加合理,尽可能多地安排与实践相关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与国际接轨,我国许多行业也实行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一制度也对相关专业的文凭提出了评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授课方法以及师资配比等方面应尽量满足相关评估机构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尽早通过相应的专业评估,为学生将来的执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不够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情况已发生变化,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与教师应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同时,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严禁迟交作业或者敷衍,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尽量与实际内容相结合,强调课程设计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检验专业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上具有更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实践能力。
(三)邀请校外优秀人才来校任教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尽可能多地聘请兼职教师,使学生通过课堂就与职场的成功人士接触。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职业经理人、建筑师、会计师等来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运行模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赴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考察团.美国、加拿大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3):44-46.
[2]Osmo Kivinen, Juha Hedman, P?ivi Kaipainen. From Elite University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turn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J].Acta Sociologica,2007(9):231-247.
[3]David D. Marsh, Myron H. Dembo. Rethinking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 The USC Ed.D. Program in Perspective[J].The Education Doctorate,2009(1):69-85.
[4]王彤,唐卫民.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系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112-11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简介:胡忆南(1984- ),男,浙江安吉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汪永平(1948- ),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
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lightenments of Cohesion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Teaching and Students’Career
HU Yi-nan,WANG Yong-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nanjing Jiangsu 210009,China)
我系05届毕业生第六学期毕业论文一律要求写实习报告.为了保证实习报告的完成质量,现将有关实习报告的要求规范如下:
一,实习报告的基本结构
1, 前置部份:包括封面,实习报告任务书.
(1),封面的内容:学校,系,专业和学生姓名,实习报告题目等(见附件).由毕业生本人填写.
(2),实习报告任务书的内容:学生姓名,专业班级,题目由学生手写;起止时间,主要内容,进度安排,由指导教师填写.
2,主体部份:实习报告正文.
实习报告正文内容必须包含下面四个方面:
(1),实习目的: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2),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应放在实习岗位的介绍.
(3),实习内容及过程:这是重点,篇幅不少于2000字.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但切忌日记或记帐式的简单罗列.
(4),实结及体会:这是精华,篇幅不少于500字.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着重写出对实习内容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特别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整体实习报告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字数不少于3500字.
3,最后是教师指导意见及评阅意见书和答辩意见书.
二,实习报告文字编写格式和装订要求
1,实习报告一律要使用A4纸打印成文.
2,字间距设置为"标准";
3,段落设置为"单倍行间距";
4,字号设置为:
标题:宋体二号加粗;
正文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正文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其余汉字均为宋体小四号:
正文中所有非汉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体;
5,实习报告装订的顺序是:封面,任务书,正文,封底.请勿装订!!!
6,毕业答辩完成后,再将教师指导意见及评阅意见书(在前)和答辩意见书(在后)装订于毕业设计(实习报告)之后.
7,实习报告的封面,任务书,教师指导意见及评阅意见书和答辩意见书由教务处规定统一格式.
三,时间安排
实习报告完稿时间:4月26日;
实习报告完成时间:5月8日;
3,毕业答辩时间:5月9日——5月13日.
四,其他要求
毕业生交给指导教师实习报告最好以邮件方式,便于修改,
实习报告的题目一律统一格式为:"关于在╳ ╳ 单位从事╳ ╳ 岗位的实习报告"或 "关于在╳ ╳ 单位开展╳ ╳业务的实习报告"
附:
杨柳同学的毕业实习报告<>(没有最后定稿),请各位同学参考形式及格式.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题 目:关于在国信证券公司开展
银证通业务的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 姜 春 生
成 绩:
系 别:工商管理系
专 业: 证券投资
班 级: 02证券二班
姓 名: 杨 柳
2005年5 月 9 日
关于在国信证券开展银证通
业务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即将毕业之前,能有机会去国信证券实训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国信证券实习主要是为了了解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金融产品,主要是国信证券做的很好的银证通业务以及它们自身的财富通业务.在实训中我们要掌握银证通业务是什么 怎样办理银证通业务 银证通业务的优势以及怎样去销售银证通.以上这些是我们在这短期培训中要掌握的.
二,实习单位简介
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起源于1989年成立的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部.目前注册资本20亿元,公司股东单位皆为极具实力的大型企业: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深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核心理念和"开放透明,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
1998年起,国信证券单个营业部的平均交易额和平均盈利能力连续七年名列全国第一;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连续十三年股票基金交易额在深圳交易所排名第一.在2004年沪,深两市会员股票基金交易排名中,国信证券已跃居全国前七位.截至2004年底,国信证券"银证通"业务已经在全国累计开通50多个城市,"银证通"客户数量和交易量均居全国证券业第一.国信证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并且是全国证券业竞争力最强的公司之一.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岗前培训;第二部分是上岗实习.
我在国信证券营业部进行了两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银证通业务的介绍,怎样办理开户和转户,以及办理业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培训结束后给我们进行了岗位的分配,我被分配到了一家农业银行储蓄所开展银证通业务的介绍及销售.
第二天由于对这家银行不太了解,我就装扮成普通的储户进行实地的了解.进门一看前面是一个大厅,然后是各种业务的专柜,因为银证通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储户,所以我就去向大堂的保安询问了一下储蓄专柜的位置,然后来到柜台前询问了一些银行代售的一些理财品种,去听一些储户主要询问的品种.上午大概把农行了解了一下.下午我以国信的实习员工的身份正式的在农行开展我的业务.上午的那些柜员一看我是国信的员工,对我都非常的友善,也许是大家都是女孩子,相处起来也比较容易,和她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下午我的咨询台几乎是一个人也没有,期待着以后的日子能好过一点吧.
第二天上午我终于有了第一个咨询者,她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是在储蓄时问柜台一些品种,柜员把她介绍到我这里来的,我向她介绍了银证通业务,正巧她也进行股票的交易,我就告诉她,国信有一个专门的分析机构可以对你的股票进行诊断,而且是免费的.她一听挺高兴,就把股票的名称和代码给了我,我又把她的电话记下来,这样我就又有机会和这个客户接触了,并且有希望把她做成自己的客户.晚上回国信后,我把她的那几支股票拿给国信证券分析师看,她们给了我一份很详细的诊断报告,我回去认真的看了看,把握住了一些关键的信息.第三天下午她就来取诊断报告了,她还问了一些国信都有些什么样的服务,我向她介绍了合作配售,并告诉她这个是国信特有的而且是免费的,她听后.我觉得她有一点儿动心了,我又给她介绍了一些其他服务.我们之间谈的比较愉快.
三天后,这个阿姨来农行找我,让我帮她转到我们国信,要开银证通,我当时听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马上答应她,并告诉她等我把手续都整理好后给她打电话.
两天后我和她约好下午来农行办理,我特别告诉她带好身份证,股东卡和复印件.通知银行准备好个人开户申请表和银证通开户申请表,自己在公司准备好三方协议带到银行.下午她来后,我立刻带她到柜台办理业务,可没想到办理开户时,农行的系统竟出现了问题,开户开不了,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还要去办理撤消指定交易和转托管,这些都需要在下午交易的两个小时内办完,没办法,我只好带她去最近的一家工行办理,她当时就有些不耐烦了,我只能找一些话题和她聊,用所有的办法把她挽留住,最后我还是帮我的第一个客户办理完了.虽说中间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但能够及时解决,不要让客户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要是客户产生这种心理,客户就不容易做过来了.
在剩余的实习期间,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给客户填写股东代码时,股东代码填错了,还好当时与国信对股东代码时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次错误.一次,给客户在银行办理完银证通业务后,客户第二天交易不了,客户给我打电话询问,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立刻给国信证券公司打电话问了一下,原来是证券公司方面没有开资金户,国信马上给这个客户进行了开户.这件事情后,每次我给客户办理完银证通业务后,我都给国信打个电话,确认一下是否开立资金帐户.还有一次,一个马上快要做成的客户却没有做成,是因为当时我只忘记问他当天做没做交易,有没有委托和新股认购.没想到办理撤消指定交易时撤消不了,他当天上午进行了交易,没办法办理,只能第二天办理,他一看这么麻烦,就不办了,我是怎么说都不行,他也是一个很忙的人,时间就是金钱,找出空时间来很不容易,所以这个客户就在我的一个小小的失误中丧失了.有了这些经验后,我每次做一个客户都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去做,把所有能想到的都办理好后再与客户联系,争取能做到的客户都不会让他走掉.
四,实结及体会
年度计划和预算工作常常变得过于正规、冗长和耗费太多的资源。而且,尽管预算很重要,却往往白忙一场。请看下面的故事:
冗长的数字游戏
六月的某一天,GrandVision公司的首席运营官玛丽(Mary)会晤了公司执行官(CEO),讨论下年的年度计划和预算。CEO刚在五月份向证券分析师们描绘了公司的光明前景——收入和利润都将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现在我们必须实现诺言,”CEO对玛丽说,“我们必须在员工人数和费用支出方面控制更加有力,制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六月份的大部分时间,玛丽都在同她的财务副总经理一起规划:预算中到底需要安排多少人力和费用支出。玛丽希望预算能紧些,但又不能太紧,因为需要足够的人手和资金去实现CEO的战略决策,如质量改善、速度提升、结构重组、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
七月,玛丽把她的手下叫到办公室。“迪克(Dick),”她认真地说,“今年我们在员工人数和费用支出控制要更有力。你有什么建议?”第二天迪克邀请他的直接下属汤姆(Tom)共进午餐。迪克重复了玛丽的训示。由于汤姆的部门里一共只有八个人,除了工资外,其他开支很少,因此汤姆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在八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汤姆和他部门的人都在处理这些预算数据,他们也常常谈论质量、速度、重组以及面临的其他重大挑战,但是很少想到如何去做,注意力都被那些预算数据牵扯住了。
下一个月,汤姆、迪克和玛丽分别向各自的上司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草案。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数字将被否决,这只是整个预算制订过程的开头而已。果然,每个人都被告知重新审议自己的方案。
十月、十一月、直到十二月,汤姆、迪克和玛丽又回到了前几个月已经做过的工作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都时常谈起将要实施的质量、速度等战略决策,但是当日短夜长的冬天越来越逼近时,汤姆、迪克和玛丽的工作只盯住一个目标:在十二月中旬拿出一个年度计划和预算,里面有正确和最佳的数字。
他们终于办到了!经理们兴冲冲地度过了好不容易才能够放松一下的圣诞假期。每个人一月份回来上班时,都准备全力以赴开展质量改善、速度提升、结构重组、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工作。这些努力方向并没有具体目标,但他们知道这些工作很重要,也是计划中的。
回来上班后不久的一天早晨,玛丽正在准备召开一月十五日的会议“踏上今年的挑战之路”时,电话铃响了。电话的另一端是CEO。“玛丽,”他着说,“我有一个坏消息。”
“噢,不,”玛丽叫道。“不是预算的问题吧?”
“不是,预算很不错。但我们需要复核去年的数字。如果我们打算达到证券分析师们的预期,我们不得不降低目前的生产储备量。你能不能暂时放下本月十五日前的其他工作?”
与绩效脱节的预算
这是一个寓言吗?不完全是。它每年都在某一个组织发生。尽管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和努力,这种预算过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缺陷:
首先,这种预算不关注成果而重视活动。实际上,绩效开始于以成果为基础的目标,而不是以活动为基础的目标。举个例子,如果你必须提升客户服务的水准,那么你的目标必须包括速度提高、信息正确、减少差错、客户满意、客户再次购买等等相应的成果。相反的,以活动为基础的目标无非是重复人们计划要做的事情罢了。
有效的目标是“聪明的(SMART,是以下形容词的首字母缩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间期限(Time-bound)。如果财务准绳是衡量成功的有效指标,可以用它作为目标。但如果时间、速度、满意度、质量、新产品、新服务、客户关系或其他尺度能够更好地衡量成功,那么就用它们作为以成果为导向的“聪明的”(SMART)目标,不要再习惯性地采用收入、开支或者员工人数作为制定目标的基础。
其次,这种预算不能用来直接衡量公司关键经营绩效。GrandVision公司的CEO向证券分析师们保证“两位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GrandVision公司怎样才能走向成功?当然是通过改善那些关键绩效:质量提升、提高速度、结构重组、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收入、支出和人员都是滞后和间接的衡量标准,而且财务数据不能反映组织中某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
最后,这种预算难以鼓励人们表现更卓越。目标应当如同奖励一样可以激励员工。当人们设定降低缺陷、达到新的服务水平、寻求新的顾客或者开拓新的市场等目标时,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成就感都会大大提高。
挑战关键绩效目标
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RedCross)的副总裁JenniferDunlap决定用着眼于成果的方式来改进预算制定流程。作为公司服务分部(CorporateServices)的负责人,她负责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公关、融资筹款、政府关系和国际服务等具体工作。JenniferDunlap要求辖下的员工为下一年度准备通常意义上的预算,这些预算包含一些简单、必要的内容就够了。部门的计划重点着眼于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迎接这些挑战的以成果为基础的目标。
对于每一种绩效方面的挑战,她都要求经理人定出一个或者多个基于成果的目标,同时制定出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需要同其他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取代着眼于预算和人手的传统方式,市场营销部门要明确地界定出一个或者更多的基于成果的目标,如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和时间、每个伙伴关系的重要性有多大。
Dunlap提醒每一个人,公司服务分部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远远超过自身资源所能应付的,因此必须不得不作抉择。在作决定时,除了考虑现金方面的支出和收益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速度、技能、人才、质量和伙伴关系方面。
不再有讨论预算时的辛苦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努力工作以分析和界定自己希望实现的工作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于股东、客户、员工和赞助人的意义。很多公司服务分部的经理人意识到,现在他们必须花大量时间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们商谈。有很多绩效方面的挑战需要部门内部的意见统一,甚至整个组织内部的共识,促使经理人们寻求来自上级的授权,以成功地制定出基于成果的目标。这产生了更加综合性的挑战,只有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不再是传统的计划和预算过程中一成不变的各个部门相互独立的工作方式。
公司服务分部是否制定和提交了一份预算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经理们计划和预算工作中的大多数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对于关键绩效方面的挑战和基于成果的目标有了清楚的界定和共识,因此他们可为组织的股东、客户、赞助人、员工做出重大的贡献。
构建绩效和成果评估系统
经理们怎样才能驯服预算和计划这头“怪兽”呢?首先,停止玩数字游戏。让预算和计划成为绩效和成果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整个绩效和成果管理系统包括:组织所追求的绩效方面的挑战;衡量成功与否的基于成果的工作目标;达到成功目标的时间表;实现这些目标的责任人(个体或团体)。
为了实施这种系统,你和你的同事们必须要做到:
把绩效方面的挑战,而不是部门和职能的考虑,作为制定计划和设定目标的基础。例如,GrandVision公司应当建立一套计划,直接致力于质量提升、提高速度、结构重组、技术创新和战略联盟等。那么,是否应当有运营预算呢?是的,但只有当运作中的费用和人手对绩效相关的挑战有影响时,才需要考虑检查和更新预算。
将每个人根据所负责的绩效挑战领域分组,要求他们制定并且达到基于成果的目标。数十年来,绩效往往产生在简单的、单独的场所:个人、部门等。今天,绩效常常出现在更复杂、更瞬息万变的地方:项目团队、业务流程和战略联盟等。
每个绩效方面的挑战及其相关的工作领域,都应该设定SMART的目标和基准。计划、预算和检讨程序应当有助于帮助人们回答以下问题:
·目前在绩效方面的挑战是哪些?
·在这些挑战中,哪些成果是成功的标志?
·这些挑战属于哪些工作领域和需要多少人手?
·我或者我们对哪些工作领域能做出贡献?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是极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如何进行反应,即使最高明最富经验的分析师也难以稳操胜券,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对市场影响的传导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传导模型,不能准确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状况、国际市场及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对价格走势进行把握,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断或预测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员的极大兴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价方法向着量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奋的定价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对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暴跌的深刻反思,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会由于各种非理性原因偏离“内在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会得到纠正而回到“内在价值”,因此,股票价格的未来表现可通过与“内在价值”的比较而加以判断。但“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因此,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其现金流的准确把握将是非常关键的。此后,戈登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价的现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为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带来麻烦,为此,关于股票定价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确定公司未来现金流。费雪(Fisher)教授认为未来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来描述,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学者经过一系列研究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可以看作是对投资于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间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同时,他们还发现“大数定律”在包含多种风险资产投资中会发挥某种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价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单只股票估价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该方法并没有解决股票投资风险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率的关系,直到亨利·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建立才对这一基本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该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投资者会将所有的投资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以统计学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来衡量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给出了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其投资收益,并将风险分解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从而,指导投资者最优化其投资行为。此后,其学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纳(Lintner)等为强化该理论的应用,将其注意力从马科维茨的微观研究转向整个市场,将其复杂形态简化为以市场指数为基础的单因素关系,并发现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资本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遵循线性关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前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过于严格限制了其应用,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研究在一定弱化条件下的定价理论,他们是迈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投资定价理论、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消费增长率的线性关系模型(CCAPM)等等为数众多的数量化投资模型,为市场投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Roberts和Osbome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漫步”或“随机游动”的规律,由此,以Fama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会作出合理的反应,将市场信息与股票价格相结合。进入1980年代,在探寻一般均衡定价模型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将定价理论的研究方向转向注重市场信息的考察。经过实证检验,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发现股市存在投资者有时对某些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莱曼(Lehmann1990)等则发现了股价短期滞后反应现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认为投资者对有关公司长远发展的消息往往有过度的反应,而对只影响短期收益的消息则反应不足,关于这一点仍然存在着争论,尽管如此,信息与股价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并且,弗伦奇和罗尔(Roll)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股价波动幅度与可获得信息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定价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家的推动下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了“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缺乏有效的解释手段反映了我们科学体系的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金融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非线性方法与混沌思想来理解股票市场行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概念、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以及近年兴起的系统仿真等新方法,试图解释信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将成为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兴的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
但是,这些模型的应用都需要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庞大的数据系统,而且,所需数据要求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满足“大数定理”的要求,这些对于新兴市场和广大的普通投资者来讲,难为其用,而且,市场价格的变化往往与股票“内在价值”并不一致,因此,寻找一种既简便又能适应市场基本状况的定价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追求。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模型,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SystemTheory)的创立源于20世纪80年代。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上海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所作的“含未知数系统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灰色系统”一词。1982年,邓聚龙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等系列论文,奠定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他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与控制通信》杂志主编布罗克特(Brockett)给予灰色系统理论高度评价,因而,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行列,积极探索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事实上,灰色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Box)概念发展演进而来,是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艾什比利用黑箱来描述那些内部结构、特性、参数全部未知而只能从对象外部和对象运动的困果关系及输出输入关系来研究的一类事物。邓聚龙系统理论则主张从事物内部,从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去研究系统,以消除“黑箱”理论从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认为是比“黑箱”理论更为准确的系统研究方法。所谓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对信息不完备的系统,通过已知信息来研究和预测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了解整个系统的目的。灰色系统理论与概率论、模糊数学一起并称为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的三种常用方法,具有能够利用“少数据”建模寻求现实规律的良好特性,克服了数据不足或系统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领域,而且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如在水利、气象、生物防治、农机决策、农业规划、农业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灰色系统理论在管理学、决策学、战略学、预测学、未来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示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那么,灰色系统是否能够在股票市场价格走势方面发挥作用呢?以及怎样发挥作用?这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勿容质疑,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股票价格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其运用受相关专门知识的约束,同时,也受人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是否合理与准确的影响,那么,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纠正,必然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并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学习成本”。如果将市场有效性与信息定价机制相结合,将对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上,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其内在价值的信息,而且反映了市场交易者的“噪声”(Black,1986),因而,股票价格的偏离不会总回到其“内在价值”。这样,我们根据这些所知信息还是难以预测或把握市场价格走势,从而经常出现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现象。
我国股票市场有“政策市”、“消息市”之称,应该说这是效率市场的应有状况,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股市的股票价格对其反应“内在价值”的信息未能作出充分的反应,因而,认为我国股市的这种反应机制是跛足的(包建祥,1999),“有关股票市场的政策法规报道”是对投资者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也最大(茆诗松,1997。),而且存在着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及反应不足(魏刚,1998;张人骥,1998。),呼吁建立完善的信息定价机制。应该说,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年的发展,市场的信息定价机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市场对信息的敏感性有了实质的提高,对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不论是系统信息还是非系统信息,股票价格均有相应的反应,因而,为通过市场价格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反应判断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提供了可能。
由于股票价格应该反应与其相关的市场信息,那么,信息在价格中的输入和传递就有其相应的轨迹和强度,这种轨迹和强度取决于该股票的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机制和灵敏性,而对于不同的股票,价格反应信息的机制和灵敏性有着相当的不同,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以及这种轨迹和强度大小是什么,难以准确把握,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和股票“内在价值”,在新兴市场中,这种状况尤甚。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兴市场中,作为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他们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更像是通常的“投机者”,即以市场交易差价获取利益,并不是以获取公司分红或股利为目的,因而,对这些投资者来讲,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似乎显得那么重要了,他们最为关心的应该是股票市场价格的近期走势如何,以判断价差的大小,从而决定该股票是否值得买卖,因此,交易过程中并不需要知道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由此可知,股票价格的市场表现的趋势判断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由于股票价格是相关信息的综合反应,所有的相关信息的传导机制和灵敏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反应。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传导的方式和灵敏度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适当方法通过信息在价格中的历史反应来判断价格的未来行动方向或状态,从而寻求信息在股票市场价格中的反应机制,这是因为历史行为反应至少部分反应了价格行为固有规律,并反应了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决定了价格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建立为测定和反应这种传导机制和灵敏度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灰色系统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寻求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因为,客观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客观逻辑规律,是系统整体各功能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如何通过散乱的数据系列去寻找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显得特别重要。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而呈现本来的规律,也就是通过灰色数据序列建立系统反应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状态。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微分方程能较准确地反应事件的客观规律,即对于时间为t的状态变量,通过方程就能够基本反映事件的变化规律,那么,假定某股票价格的状态初始序列为,通过灰色一阶累加生成序列和弱化关系式(k=1,2,…,n),我们就可以得到该股票价格的时间状态的灰色微分方程为,系数a就是股票价格对信息的敏感性,是股票价格状态对信息反应系统变化内在规律的指标,在灰色系统里被称为“系统发展系数”,而(k=1,2,…)就是该股票在未来k+1时间的市场价格。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要把握市场价格走势和发展方向,并不需要知道是什么信息或多少信息影响其价格的变化以及如何影响,诸如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市场参与人数的增减等等因素分别对价格影响及其方式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新信息的加入会使原有的趋势得以改变,新信息的不断加入是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驱动力,而新信息的影响并不是在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在市场价格中逐步体现,这就是通常意义的历史信息的记忆功能,这种记忆能力对于市场价格走势的驱动力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通过判断这种驱动力(系统发展系数)的发展变化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正是灰系统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3.灰色系统模型的应用实例
3.1时间转折预测
这里,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日收盘指数为标准,以2000年1月10日1545.11点为起点,如果局部低点和高点之间相差200个点以上,认为市场指数出现了一次转折,将低点-高点的变化看作一个阶段,因而,我们选择各阶段的局部最高点和最低点,并选择相临的指数相差200点以上的点,计算其距离起点的月份数,以构造指数走势的量化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指数转折点的时间方程为:,其中k=1,2,…。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对指数转折情况进行预测,计算结果和模拟误差状况见表2,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转折时间点预测的残差平方和0.54,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2.6%,小误差概率几近为1,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7.4%,预测精度为二级,说明该方法基本可用于市场综合走势转折时间的初步预测。由此转折预测方程,我们可得到后一阶段的5个预测值为:19.4、23.3、27.9、33.6和40.3。第一个预测值19.3表明下一转折点在从2000年1月起的第19个月左右,即约在2001年7月会出现一次重大转折,再经过约4个月的调整后将又会有一次较大的转折,即预计在2001年11月份可有一次200点以上的变化。
表1时间序列表
3.2上海综合指数的预测
2001年来,上海综合指数收盘指数从1月2日的2103点降至10月22日的1520点,跌幅近30%,如以当年最高点2245点计,跌幅更深,因此,我们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股票指数变化状况进行预测,以期能更好地开展投资决策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建立上海综合指数走势预测模型,为此,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周收盘数为基础,以2001年8月10日周收盘价1955.04点为数据系列的起点,得到指数走势的预测方程:,其中,k=1,2,…。根据这个模型对指数的预测,结果和误差状况见表3,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序列模拟的残差平方和为1259.90,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79%,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9.21%,最大预测误差为1.20%,小误差概率近似为1。从模型本身来看,应该说对上证综合指数的预测精度基本能达到要求。
3.3新陈代谢模型与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根据模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根据该指数走势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未来4周的收盘指数分别为1768.66、1741.12、1714.00和1687.31,总体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值1807.02、1764.87、1691.33和1572.45,实际误差分别为2.12%、1.34%、-1.34%和-7.30%,表明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但实际结果也表明,利用某一数据系列对走势或时间转折进行长期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历史信息影响程度的有限性,即价格对信息的记忆与预见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信息对系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误差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采用新陈代谢GM模型对2001年8月17日开始的上证综合指数趋势进行模拟,即利用最新的数据替换最旧的数据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新信息对市场走势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列于表4,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最小预测误差为-0.03%,最大预测误差是7.73%。在趋势判断上,预测趋势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较为一致的变化。从其模拟散点图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极为吻合的效果。
表4新陈代谢GM模拟结果与后验表
后验相对误差图
4.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灰色投资价值模型的预测是短期的,一般地讲,对3个以上时间跨度后的预测误差较大,因此,需要利用新陈代谢模型进行重新估计,旧有的信息对系统的发展发挥持续的影响,而新信息的作用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仅根据原有信息进行的预测会比较大地偏离实际运动轨迹,从而失去了模型预测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在模型中不断补充新的信息,去掉那些对于预测的作用日益减小的旧数据,以反映新的信息对系统发展的影响特征。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系统来讲,系统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是极为有限的,旧的信息对系统发展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小,因而,在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时,不断更新数据系列将是十分重要。
我们也注意到,预测值相较于实际值似乎有一个单位时间的延迟,这种延迟表明该预测模型有一个“追涨”、“杀跌”的特性,这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型的短期预测特性,这是可能因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放大了旧信息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预测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特别是在市场出现“暴涨”或“暴跌”的情况下,该模型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尽管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短期的走势判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为避免“追涨”、“杀跌”的作用所导致的重大趋势延迟影响,将市场变化的时间转折周期预测结合使用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并适当加以调整,以避免或减少在对市场宏观走势重大变化的判断中犯致命错误。基于此,我们正努力寻求新的算法和预测趋势与市场重大变化的实际关系,以期消除预测判断上的失误。在应用GM模型进行系统预测时,所应用的数据系列要求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对那些具有剧烈跳跃性质的数据系列的系统,其预测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研究表明,系统本身的发展系数过大(大于1.5)时,用这种方法模拟的精确度不到50%,因此,对于价格变化较为频繁且有较大波动幅度的个股,这个方法对于指导其投资决策的意义会有所限制,我们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包建祥,《对股票市场信息定价机制的重新诠释》,《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第四期
2.邓聚龙,《灰色系统(社会·经济)》,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
3.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数值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李祚泳,灰色系统理论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大自然探索》,1992,(1)
5.茆诗松等,《政策、扩容、消息对上海股市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实证分析》,学林出版社,1997
6.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
7.魏刚,《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六期
8.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张人骥,朱平方,王怀芳,《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10.Ball,R.,1995,TheoryofStockMarketEfficiency:AccomplishmentsandLimitations,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Spring
11.Black,F.,1995,Noise,TheJournalofFinance,Vol.XII.No.3
12.Elton,LeonardJandGruber,MartinJ.,1991,ModernPortfolioTheoryAndInvestmentAnalysis,NewYorkUniversity,Fourthedition
【关键词】 研发费用; 价值相关性; 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经营活动,企业的价值也更多地体现在其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程度和无形资产的质量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研究开发投资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与研发费用的相关会计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是“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显然我国旧准则对研发费用是采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摒弃了原准则研发支出费用化的会计处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允许企业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理论界认为,新准则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配比原则,并能够克服企业的短视行为,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企业的利润。而新准则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否能够比旧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具有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
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针对R&D费用化是否影响价值相关性,国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尝试。很多学者认为R&D资本化比R&D费用化更具有价值相关性。Lev,Sougiannis(1996)和Chambers(1998)研究发现如果美国能将R&D资本化来反映公司未来的收益,则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能够比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在解释公司市场价值时表现得更加出色。Han和Manry(2004)的研究样本是韩国企业,他们发现被资本化的那部分研发费用相比被研发费用化的那部分研发费用,与股价之间的正相关性来得更强。Henrik Nilsson,Stellan Nilsson(2006)研究表明允许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的优点是资本化决策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达了未来股票收益变动的信息。
尽管国外很多研究认为资本化研发费用会增加价值相关性,然而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比如,Oswald(2000)对英国企业考察研究与开发费用同企业的利润以及权益账面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都不会增加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还有Cazacan-Jeny和Jeanjean(2006)通过检验197家法国公司在1993―2002年之间报告的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后发现,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与股价和回报率负相关。
国内学者对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也做过实证研究,如:刘晓璐(2009)以新准则实施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对确认了开发支出的上市公司给予了正向的价格反应,但是相比未确认开发支出的公司来说,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未表现得更高,这说明资本市场尚无法区分这两类公司。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理论界对于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问题都颇为关注,但是我国在实证研究领域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是受到披露不全面所限。而对于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哪一个价值相关性更强,国外的学者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从文献中看出大部分学者还是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价值相关性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根据Ohlson所提出的上市公司会计评价模式,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为了考察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和费用化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不同影响,本文在Ohlson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以及每股有形资产这些变量。为了对比新旧准则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组:一是实行新准则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公司,二是实行旧准则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公司,前者适用于下述模型1,后者适用于模型2。
模型1: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CRDPS+?着
模型2: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ERDPS+?着
1.P,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2.EPS,稀释每股收益。
3.BPS,每股净资产。
4.CRDPS,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是针对实行新准则后,公司每年在内部研发无形资产中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金额除以年末普通股总数。其中每年的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均来自于翻阅报表手工计算。比如:2007年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余额+已达到预定使用状态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2008年资本化研发费用金额=“开发支出”项目余额+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转至无形资产科目的金额+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予以费用化的金额-“开发支出”项目期初额。
5.ERDPS,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是针对实行旧准则公司每年在内部研发无形资产中被要求全部费用化的金额除以年末普通股总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2年才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明确披露研发费用,笔者选取的样本为2004年度年报中有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
6.TGAPS,每股有形资产,是用有形资产除以年末普通股股数。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
(二)研究假设
假设1:稀释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BPS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1、?茁2将显著为正。
假设2:有形资产(这里主要指存货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贡献,投资者应当会对其有所关注,所以预期每股有形资产TGAPS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3将显著为正。
假设3:研究开发投资是一个企业的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理性投资者应当关注企业的研发投资,所以预期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和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都应当与股票价格P正相关,即系数?茁4将显著为正。
假设4: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企业的自主研发投资是一种非常稀缺和珍贵的“资源”,它更能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所以预期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和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的价值相关性应当显著高于每股有形资产TGAPS,即?茁4>?茁3。
假设5: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公司其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信息质量应当更高,即与股价更加相关。若理性的投资者能觉察到第一组样本公司在会计信息质量上的区别,那么第一组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应显著高于第二组,即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
(三)研究样本与选取期间
本文选取了2004年度年报中披露研发费用的公司,以及新准则实施后2007年、2008年披露开发支出项目的公司。文中涉及的除研发费用外的有关数据均来自于锐思数据库,研发费用收集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我国上市公司对研发费用披露不全面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仅以披露较为全面的2004年59家公司,2007年85家公司以及2008年65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四)实证结果
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2007年、2008年和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F统计量较显著,表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Durbin-Waston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假设1成立,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BPS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不论是新准则实施之前还是之后,EPS和BPS的系数都远远大于其它几项解释变量的系数。
2.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每股有形资产的系数均为负,2004年每股有形资产TGAPS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但是不显著。在新准则实施前后,投资者似乎对有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都不是很关注,甚至均出现了与股票价格负向变动的关系。
3.2007年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但不显著;2008年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但不显著;2004年每股费用化研发费用ERDPS与股票价格正相关,但是不显著。
4.假设4成立,2004年、2007年、2008年三年的每股资本化研发费用CRDPS均大于每股有形资产TGAPS的系数。这说明,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相比,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资。
5.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但是由于2007年资本化研发费用未通过回归检验,并且2008年资本化研发费用和2004年费用化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不显著,所以无法肯定地说明资本化研发费用在价值相关性上完全优于费用化研发费用,只能说明新准则规定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发费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
第一,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EPS和每股净资产BPS都与股票价格呈明显的正相关,并且EPS和BPS的系数要大于其它几项解释变量的系数。也就是说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基本上是以EPS和BPS为标准的。
第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准则实施前后,投资者对于有形资产(主要是存货和固定资产)似乎都没有给予关注,而无论是对费用化的研发支出还是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支出,除2007年外,投资者都给予了关注,并且从ERDPS和CRDPS的系数变化上看出投资者的关注度在逐年上升。
第三,虽然投资者对企业的研发投资给予了关注,但是回归结果显示,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并不显著。
第四,与旧准则研发费用当期全部费用化相比,新准则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股票价格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综上所述,除2007年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未通过回归检验外,其余两年投资者均表现出对研发费用的关注,但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的正相关程度均不显著;从两个模型的比较结果来看,新准则有条件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股票价格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五、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证券市场效率不高。价值相关性模型有一个基本假设是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刘晓璐(2009)提到,虽然经过很多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证明,但是中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个很年轻、很不成熟的市场,投资者很容易受到非理性信息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容易忽视会计信息,即使关注也仅仅局限于净利润等表面的财务指标,而对于隐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研发费用基本得不到投资者的重视,这也是研发费用与股票价格正相关程度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第二,报表附注中缺乏研发费用详细信息。旧准则中仅在管理费用中对研发费用做简单的披露,新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开发支出的金额和内容。经过笔者翻阅大量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确认了开发支出的公司仅对开发支出的金额作出了简单的陈述,还有一部分公司未将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金额分别列示,而且笔者还发现很少有公司对当年资本化的金额和费用化的金额明确地呈现给报表使用者,报表使用者也无法从附注中得到研发项目的具体信息及前景,这对于证券分析和理论研究都显得远远不够。所以报表附注对研发费用信息披露不详实也是当前投资者对研发费用关注不高的客观原因所在。
第三,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克服了全部费用化的不足。过去我国之所以采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基于谨慎性的考虑,而且可以消除公司在资本化无形资产时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但是全部费用化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影响当期收益,打击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研发支出是为了未来的收入而付出的代价,未来的收入可能分布在多个会计期间,所以仅仅将研发费用与当期的收入配比是不合理的。所以新准则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的方法,其初衷也是为了克服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不足,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以资产的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向财务报告使用者传达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作为报表使用者能从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中了解企业研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因此,从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本身可以看出,资本化研发费用应当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也在价格模型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参考文献】
[1] 刘晓璐.开发支出信息含量研究――沪深股市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证据[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王化成,卢闯,李春玲. 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5(10).
[3] 王翼虹.研究与开发费用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4]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5] Chambers, D., Jennings, R.and Thompson, R.B., 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Capitalizing and Amort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University of Texas, 1998.
[6] Cazavan-Jeny,A.and T.Jeanjean,The negative impact of R&D capitalization:A value relevance approach.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6.V15(1):37-61.
[7] Han,B.H.andD.Manry, The value-relevance of R&D and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Kore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4,39(2): 155-173.
[8] Henrik Nilsson, Stellan Nilsson, Rickard Olsson,and Sundgren,Capitalization versus Expensing:Evidence on the Uncerntainty of Future Benefits from Capitalized and Expensed R&D Expenditures.
金融学科教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改变。从培养目的来看,改革开放后,由原先的“服务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教学要求来看,1999年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高校传统的线性模式基础上增加通识教育,使得教学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从课堂形式来看,从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教学,大量耗时的板书也被简洁明了的PPT取代;等等。虽然当今的金融课堂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贴合学生与当前社会现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书籍使用不全面、课堂效率低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结合高校金融学科教学现状与当前金融学科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金融学科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二、金融学科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与课堂的缺失。1、课程问题。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金融课程体系的整体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但深度不够,而且整个金融课程体系涉及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繁多科目,但是由于分科、分时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学一门丢一门,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系,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对于金融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着重培养、因材施教。再者高校金融课程专业岗位性不强,导致高校金融课程与专业岗位的设置严重脱节。另外,公共课与金融专业课的课时设计不合理,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课课时偏少,导致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差异不明显。2)教材的内容偏颇与滞后,国外教材的翻译有偏差。国内的金融教材多数是搬用西方的金融教材,理论齐全却问题频出。首先,西方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许多西方的相关金融产品在国内根本不曾出现,学生无法从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找到相关的金融产品,导致课程带入感不强。其次,部分课本内容过于老旧,书中事例不具有时代性,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动态,教材的滞后性较大。再者,国内部分译者对西方金融学的相关书籍翻译不准确,翻译成中文后的教科书与原作者的原意产生较大差异,还存在多处错翻、漏翻的情况。3)考评机制单一且简单。期中、期末结课考试多半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更偏向于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辨析能力。此外考试题目多半是一些旧题,缺乏原创性,学生只要将前几年的课程试卷多加记忆,便很容易取得高分。2、课堂问题:1)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部分高校教师侧重个人科研、论文以及职称考评,而忽视了教育工作。其次,他们多在社会上兼有其他工作,大学任教被他们当做其中的一项“副业”,并不在意教学的本质,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不高。2)课堂监管不严格。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学生课堂上对手机的关注度过高,影响了正常听讲。除此之外,进入大学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变得自由散漫,加之课堂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情况下导致了逃课代课情况频发。(二)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异。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多数实践课程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但那些完善的模拟软件并不具有真实性,程序化的操作避免了真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且软件更新较慢,很多案例过于久远不能迎合时代变化的需求,而且实验课程较少导致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不对等,加之理论与实践经常不同时进行,导致理论脱离实践。2、基本实操技能缺失。Wind资讯软件、EVIEWs与SPSS等计量统计软件、SQL数据库软件等等在经济、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但在校学生对这些软件知之甚少,即使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简单讲解,未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目前金融企业大多数岗位涉及证券分析、投资分析、企业估值、合规调查等等,而大部分学生目前对这些知识涉及甚少,只会照搬理论课程中的定义,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三、理想与建议
(一)预期与需求。真正有效、高效、有料的高校金融课改应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市场,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的课程设计、适应时展的教材以及高素质的大学教师都是基本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大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平台。2、着眼于市场。从课程到老师最后到考核均要着眼于市场。高质量的课程要满足市场需求、顺应社会发展、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应用型课程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市场经验,与社会相接轨;并且科学的学生考核也不应只是一张笔试卷子,涉及到专业技能的考核应深入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二)建议与方法。为使金融专业进一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综合上文总结如下建议。1、从学生层面进行改革。1)予学生更多的自。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学习,教师应更加倚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在院系统一安排基础课与公共课的情况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对于专业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在学生掌握自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有针对地进行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后的职业选择会因此而更加广泛。2)加强综合评测。金融院校(系)应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评测。对于学生的评测不应仅局限于笔试考核模式,应将范围拓展开来,在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科研活动中去。一些学校实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办法包括如下内容:金融企业组织领导能力、金融业务社交能力、金融业务经营能力、金融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加强综合评测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为其毕业后从事金融行业做更周全的准备。2、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进行改革。1)将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到市场对金融行业相关技能的要求,注重实用性课程与量化分析课程的结合,强调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实操课程的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2)将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在符合我国市场的前提下与国际相接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充分的理由将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国际化,以顺应时势。应着眼于学生的国际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黄琴.金融市场学课程新教学方法探索[J].时代金融,2015,(14):194.
[2]闫寒.关于中职学校金融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3,(16):22.
[3]张荣伟.我国基础教育“十年课改”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12):3-10.
[关键词] 上市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隧道效应 特征
一、前言
狭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集团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财务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做大的安全保证。
上市公司作为企业集团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员企业,是将企业集团导入资本市场的直接载体,上市公司承担着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拥有企业集团的优质资产,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无论在销售收入上,还是净利润上,都给企业集团创造着巨大价值,同时也是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重点。除此以外,上市公司是企业集团的融资平台,资金运作平台,是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纽带。但是,置身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也会面临很多财务风险,比如德隆集团的塌陷就是其控制的“三驾马车”的股票连续跌停引发的。
二、案例背景资料与分析
1.企业背景介绍
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12月经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在原青岛澳柯玛电器公司的基础上,以其与生产冷柜相关的、完整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及相应的供应销售系统,联合牡丹江广汇交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重庆长风压缩机厂、荆州市泰隆股份合作公司、山东凌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2000年12月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批准同意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并于2000年12月 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澳柯玛集团的经营范围包括:制冷产品、日用家电、消毒抑菌设备、锂电池、自动售货机、电动车、海洋生物产品的制造、销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享有“进出口的商品中国电冰柜大王”的美称。
2.柯玛集团财务风险问题讨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家电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原材料涨价非常快,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家电企业利润很低。从表面上看,资金困难,利润下滑是家电行业普遍的现象,加上国家银根紧缩,获取资金能力减弱,澳柯玛集团遇到的困难是整个行业的共性。但是,行业“瓶颈”并不足以说明澳柯玛集团为何陷入财务困境,在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投资风险和关联交易所产生的隧道利益两方面来分析澳柯玛集团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1)投资风险
1995年澳柯玛集团开始实行多元化也被称为澳柯玛的“二次创业”。至2000年前后,澳柯玛集团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从早年的13类发展到19类,产品几乎囊括“白色家电”的所有品种。2000年后,澳柯玛集团从“相关多元化”进军“不相关多元化”,包括海洋生物,锂电池和电动车。然而“二次创业”以来,澳柯玛集团耗资巨大,战线过长致使其收益微小甚至连类的电冰箱主业的经营。澳柯玛集团本想通过介入新的领域尽快摆脱家电行业的企业技术趋同,产品趋同,市场趋同和战略趋同的状态,但事与愿违,在这些行业投入大量资金后,这些新产业不仅没有预期实现盈利,反而占用了大量资金,拖垮了澳柯玛集团。
(2)通过关联交易所产生的隧道利益致使集团面临财务危机
所谓隧道效应(tunneling),是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施莱弗等人提出、用来解释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行为―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和参与管理层的方式,获得大大超过其股权的现金流控制权。
①占用控股上市公司资金引发企业集团财务风险。2001年后澳柯玛集团随着多元化战线越拉越长,不相关多元化投资远超过预算,回报惨淡。企业集团资金链日益紧张,于是开始频频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数额逐年加大。长期以来,企业集团或实际控制人凭借着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将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致使上市公司沦为空壳,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资金黑洞。
②企业集团内部关联方之间存在巨额违规担保,潜藏巨大的财务风险和运营成本。截至2006年3月23日公司已对控股子公司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厂、青岛澳柯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商务有限公司、青岛澳海生物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自动商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担保累计6.52亿元。而此时G澳柯玛公司对外担保总额已达到13.58亿元,超出了公司净资产,这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和潜在的运营成本。
③企业集团法人与控股上市公司没有“五分开”。G澳柯玛与澳柯玛集团分离不彻底,企业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董事长2001年以来都是由鲁群生一个人担任,两者在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5个方面的分开不到位。澳柯玛集团下设很多部门,与上市公司下属工厂只能重叠,如以电冰柜为主业的G澳柯玛没有独立的采购和销售网络,大多由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操办;公司没有海外购销的网络,出口冰柜、进口原材料等均通过青岛澳柯玛进出口有限公司进行销售;公司全资企业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厂因营销网络尚未建成,其产品均通过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销售有限公司进行。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大部分通过青岛青岛澳柯玛物资经销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物资配套有限公司集中采购。澳柯玛集团正是从属下与上市公司存在购销业务的关联企业,这要是青岛澳柯玛物资经销公司,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销售公司等8家公司,占用上市公司经营产生的资金。
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上市集团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特出性:
三、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特点
1.上市企业集团透明度高,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大
上市企业集团每年给现有、潜在的相关的利益者和证券分析,监管机构及媒体有机会去发现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甚至由财务风险转化的财务危机。
2.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源广,面多且综合性强
资本市场的风险会传递到上市公司,进而传递到企业集团;外汇市场的波动会使企业集团面临汇率变动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它有计划的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危机。另外,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综合性强,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一方面,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最终通过财务风险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风险的产生会引发加重其他风险。
3.财务风险、财务危机有计划地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转移,上市公司通常成为风险承担者
从通常意义上讲,鉴于上市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企业集团会尽力避免其发生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甚至为了提高其信誉度,确保上市公司再融资等,往往还会向上市公司免费提供担保。但是,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放水养鱼”是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对企业集团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支持”,尤其是企业集团面临困难时,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自然转嫁到上市公司。
4.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传递速度快,危害性大
其一,财物与非财务资源的流失,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毁损。其二,财物风险链不断延伸传导,相关利益者利益遭受侵害。企业集团面对来源纷杂的财务风险若无法及时消化与转让,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都将遭受侵害。另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还可能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到资本市场,加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
四、上市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解决建议
1.上市企业集团应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虽然不少企业集团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处于救火状态而没有从企业集团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在各类风险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上市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着重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将财务风险管理加入到企业集团的价值链中,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2.协调企业集团和控股子公司的目标,合理进行资本运作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集团是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手段,同时企业又有盈利的天生要求。这样,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政府要求原因,会非理性地争夺企业集团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行为,目标通常会与企业集团的要求相离相背,而这往往会给企业集团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为确保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企业集团应将财务管理目标上升到战略管理层面,要在全面了解企业集团发展目标和总体风险基础上,协调子公司与公司的发展目标。
3.重视“现金至尊”的价值管理理念和理财方式
大力提升企业集团价值的含金量,没有相应现金流的利润只是“纸上财富”,只能通过增进现金变现能力,尤其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才能切实提高企业集团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集团要在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经营管理政策,以便加速各项资产的周转率,要防止现在的巨额坏账产生。在投资方面,尤其是控股上市子公司进行重大投资,要充分考虑未来环境的变化对所实施的项目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加强项目建设的追踪管理和财务监管,在投资项目跟踪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以便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更为科学的修正决策。在筹资过程中,要保持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降低企业集团资本成本,以此提升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
4.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完善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力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监事会应构建全过程监督的体系,实现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高管人员履行职责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从组织机构上营造财务风险防火墙。在企业集团和重要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设立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部,在董事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别履行风险管理专职和风险管理监督专职。通过设置财务风险自动报警功能,对企业集团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以及反映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相符的变化,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纳鹏杰晋菘:《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白重恩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