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我价值观总结

自我价值观总结

时间:2022-05-31 07:48:15

自我价值观总结

第1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抽取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360名,发放问卷360份,剔除无效废卷后得有效问卷352份,问卷问收率97.8%,其中男生272名,女生80名,07级80名,06级80名,05级78名,04级72名。平均年龄(21.3土1.2)岁。

研究方法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该量表共56个问题,进行5级评分(1一5分),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又分别包含“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2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61一0.86之间,并已建立中国试用常模。

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测试的方式,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和规则,统一指导语,并要求学生逐题填写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

表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各分最表评分比较《x士,)性别人数Total一5GS一SGl一5TS一STl一5TSD一5TIR一S23.5土4.323.7士4.50.41>0.0515.7士2.116.3士1.72.48<0.0518.4士3.618.4土3.50.27>0.0565.9士9.167.5士9.21.26>0.0569.1士8.469士7.20.21>0.0510.6士1.89.8士1.93.79<0.00115.4士3.115.9士2.42.96<0.0127280男女灌难注:Total一S,总体自我价值感;GS一S,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一S,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TI一s,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S一S,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SD一S,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TIR一S,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

二、结果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总体水平。352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各分量表平均得分为:总体自我价值感(23.69士4.35)分,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16.12土1.89)分,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18.42士3.59)分,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的总分为(67.03士9.18)分,其中人际、道德、家庭、心理、生理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n.92士3.09),(15.83士2.90),(14.17士1.94),(13.38士2.31),(11.57士3.13)分。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的总分为(69.巧士7.80)分,其中人际、道德、家庭、心理、生理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10.23士1.95),(14.17士2.48),(15.84士2.97),(14.62士2.86),(14.33士3.27)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

性别差异。表1显示,男、女大学生在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为了避免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攻击、情绪低落等。所以应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逐步建立适度的良好的自我价值感。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之上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具有一致性,而非脱离实际的沾沽自喜或自怨自艾;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而非片面和表层的。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男女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总体自我价值感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难以体现具体层面上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上略高于男大学生。可能与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期望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个体性别定型的影响有关。女大学生在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也支持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他人的评价,并且力求其道德行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而男大学生受“男人应以事业为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注重事业的成功,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

第2篇

关键词:价值意识;规范;制度

大致说来,制度或制度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把制度看作是一种规则或规范。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把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第二种观点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康芒斯指出:“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康芒斯认为,“集体行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起来的集体所从事的交易活动,二是个体行动者之间所形成的互动过程,二者都对个体行为起着控制作用。第三种观点是将制度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第四种观点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精神状态”。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仑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制度进行理解和界定过程中,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于自身理论研究的需要,其结果使自己对制度的解释往往因片面地抓住了制度的某一些方面,而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但是,他们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制度问题所做的有意义的探讨,恰恰又是我们进一步从哲学上进行思考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础。诺斯对制度的定义,给予我们不小的启发,他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这说明制度或是一种规则,或是一种规范。然而,探究到制定最本质的核心内容,不难发现制度原本滥觞于某种规范。

一、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

所谓价值意识,是与非价值意识相区别而言的,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普遍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内容的心理、认识思维的总抽象、总概括,是一种主体性的意识,体现着主体内在尺度,以价值判断或评价为主要内涵。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是价值意识和非价值意识的统一。价值意识作为人们社会意识中的价值内容,其特殊的客观基础是人们的客观的现实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存在关系,决定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不仅从精神上表现和反映价值关系,而且反作用于价值关系。价值意识同价值关系之间,服从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事实,即价值事实,因此价值意识是对价值事实的反映。而所谓价值意识的规范化,正是通过价值事实或源于这种价值事实的义务感自觉地控制行为的过程。价值意识的规范化过程就是价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丰富、扩大自身价值的过程,对人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心理、兴趣到理性意识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价值意识被规范化的过程,也是价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第一,从价值意识的性质上来看,它是个体的自我意识。野蛮与文明、本能与理性的分别就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根据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他总是要受某种限制,这既包括来自他人的限制又包括“自在的存在”对“自为的存在”所构成的障碍。这两种存在总和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境遇。人的自我意识总是与这种境遇分不开的。在萨特看来人作为意识本身只有一种意向性活动,即它只是对某物的意识,因此总是指向“自在的存在”;但人的意识又总是一种自我意识,是指向自身的,它不同于对象意识,当意识意识到自我时,意识就成为自我。自我意识不过是一个意识想去把握自身的过程。意识本身只是一种追求、企图、趋向和意向。价值意识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它的规范化可以看作是价值意识生成与实现的一种自主性结构,这一结构的出现是由超越于个体经验之上的行为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因为在人们彼此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去服从社会结构中的规范性要求,而是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蔽的一致性规范,即互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集体性结构环境中的,对互动成效的预期决定了人们常常把行为的一致性当作理解彼此行动的出发点,而不是服从规范的一致性。自我意识的一致性已然成为价值意识作为一种自我意识能够被规范化的前提。

第二,价值意识也是个体的类意识。如果仅从意识本身来看人,那么人就是一种虚无或不存在,但从人的实际境遇来看,比如人的身体、职业、处所等等,人就是一种可以意识到的存在。当我们说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或意识指向自身时,意识就处在与某物或自我的相对位置中。于是,事物或自我便获得了一种秩序性的规定或源于事实关系的规范性。它使自我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成为一种主体-客体结构。这种规范性,无论是人把自己物化为某种规范结构,还是把这种规范结构重新内化为一种主观状态,都是通过遵循某种规范来实现的。因为遵循某种规范秩序已经成为自我意识或价值意识的构成性因素,它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因果循环。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意识被规范的可能性。

第三,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是内在一致的。首先,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意识与规范都产生于人们的社会行动和交往关系中。也就是说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动做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可能因遵守某些规范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而这些规范是某种价值意识的内在要求。其次,人们对行动规范性的意义理解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来范导个人行为的。因而,知识的形式化和体系化特征使价值意识与规范可以统一起来。再次,任何价值意识概念化的生成,都包含了主客体之间的目标生成方式,这种方式从来都不是任意的,它带有人为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的背后就是价值意识本身的规范性要求。

二、制度的生产

人的价值意识无论作为一种自我意识还是一种类意识,在其现实性上它还是一种规范意识。可以说,制度是在价值意识规范化诉求过程中建构起来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显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普遍存在着并非独立于人的价值关系。因为价值意识的本质是以人及其所涉及的关系为中心的。据此,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存在,而价值存在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实现。也就是说,价值存在从本源上来讲是人的主体性陈述与确证,而主体性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与占有。所以,如何成为主体同如何实现人的价值是直接同一的。这意味着人必定要走出自身的限度,必定要以自己的理想规划去改变客观世界,而且需要把这一改造过程在镌刻人类心灵的时空当中得以维持、传承与发扬,于是实现价值意识的规范性诉求就成为人类理性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也就孕育了制度的雏形。进一步说,任何社会制度的内部都包含了人的价值意识和规范诉求,无论是它的形成和它的变革,都无疑例外地要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使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生活成为理想的目标。人的价值存在必须转化为现实的规范存在才有意义。

至此,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要求的复合体。但对制度而言,它不会把规范化因素束之高阁,它也一定会有操作层面上的要求,这一点是制度与一切伦理性概念的本质区别。虽然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要求的复合体,作为制度的本质核心这毫无疑问,但这还没有结束,制度的本质还应具有更加明确的内涵。从制度的可操作性这一特点上来看,制度应该是在规范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则体系。就制度作为规则而言,它是通过对行动者选择集的界定去协调人们的价值冲突的,其目标不是要判定什么价值观正确,什么价值观不正确,甚至不对价值观念做出好坏、高下的区分和定性,而仅仅为价值观的解决提供途径、程序、框架和条件。

乍听起来,这样的制度与规范化制度大相径庭。但无论规则与我们的期许相比是多么冷酷,它都无法改变价值意识内涵的规范结构作为它的基础来源,因为制度始终都处在人们考虑、看待、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模式中,它是从自律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塑造出他律的体魄,是“质料”与“形式”的完整结合,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要求所复合的规则体系。所以,制度是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某种价值意识与之相应的规范要求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标准和尺度。社会制度正是通过具体规则来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身份、位置,同时也确定相关地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2、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人民出版社,2007.

3、潘自勉.论价值规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邹吉忠.探寻价值观问题的制度解答[J].教育与研究,2004(9).

5、贾英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看制度的本质、现代转型及功能[J].理论学刊,2001(4).

6、吴向东.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制度与价值观[J].河北学刊,2005(3).

7、(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

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10、(美)凡勃仑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64.

第3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观冲突调适

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与深刻变革,是当代一种世界性、时代性的思想文化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复杂而深刻的转型时期。就其整个过程来看,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即旧的社会价值体系消解、失效,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成、发展。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多元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

一、价值观与社会转型

价值观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观念形式,是集中体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选择和追求的态度、准则、目的、理想,并以评价方式发生作用的、较固定的取向性、评价性的价值意识体系。它具有以下功能:第一,价值观的核心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它使主体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具有定向功能;第二,价值追求就其内容来说,是对主体利益的追求,因而能激发主体的热情和意志,对主体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第三,价值观使价值主体强化或增加一些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行为,抑制、克服一些与自身价值观相矛盾的行为,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调节社会生活和改善社会生活,具有调节功能。

社会转型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转型一般指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它既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包括社会制度的转变和社会体制的变革;狭义上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经济体制的转型,特别是指我国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竞争和利益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本文的社会转型主要指这种狭义意义上的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其一是结构转化,即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其二是机制转换,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也都在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中国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1]

二、价值观冲突的基本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在不同层次和许多不同的方面,但从冲突的态势和基本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我国现阶段坚持一元价值指导思想,主要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具体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坚持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一元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发生动摇,作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与道德理想理念为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

第二、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市场经济的实践,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利益,它唤醒了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凸现出个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很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从而可能滑向个人主体本位的深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2]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要求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兼顾合理的个人利益。这与上述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为政治与道德的力量所掩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日益凸现,适应这一转变而形成的价值观(如奋斗、选择、创造、竞争、注重经济利益等)便与作为道德与政治主体相适应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如重义轻利、重“理”轻欲、提倡“中庸”而扼杀进取等观念与个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当义与利相悖时,取利而忘义成为许多人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探析

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分化以及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重要原因。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速度加快,社会结构要素的类别增多,社会结构诸要素间的差距拉大,体制外活动增加,民间非政治性的经济活动群体也增多,由此社会结构由总体性行政整合型向分化性契约合作型转变。地方绝对服从国家的总体生存模式向地方社区相对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国家再不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利益的分化使地方成为利益主体,地区间在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异质性明显增强,地方社区独立性增强,单一的“全国一盘棋”格局为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格局所取代。由此造成了个体(地方)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冲突。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极其缺乏,只能远离资源分配的权力中心,当社会利益的需求强烈而致富机会短缺时,有些社会成员会不顾自己的条件,用非正当方法去获取利益,而当卷入越轨行为的人数量较多时,消极价值观产生的条件就成熟了。这些与主导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在现实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消极因素,经过一部分越轨人员的相互交流和补充,构成了消极价值观,它的一些解释系统和行为方式被相关的人所认同和共享。如此,消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再次,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导致传统计划经济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计划经济强调集体与社会优先,市场经济强化人的主体意识,张扬人的主体性;计划经济要求的是一种附属关系,而市场经济要求一种契约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政治忽视经济、强调精神忽视物质、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强调义忽视利、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人的个人价值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倡导的自主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开放观念、法制观念等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同时并存,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四、价值观冲突的调适对当前价值观的多元化态势及所呈现的价值观冲突,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提倡多样化,坚持主导性,在法制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各种价值观冲突,在实践探索中寻求交流、理解、沟通,逐步达到共识。

(一)坚持价值观“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价值观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的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第一,面要努力吸取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使功利价值与超功利价值、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与欲之间保持平衡;第二,又要承认其各自的合理性,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用主导价值观去代替一切、将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做法,力争冲突各方的融合或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和机制,以有效消除相互冲突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新形势下协调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拓展意义;拓展内容;拓展程序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大学生的核心观念,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结构。

积极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今社会,“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挑战,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价值教育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积极探索拓展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1]拓展训练,是在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拓展训练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意义

拓展训练(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 原意为小船驶离港湾,投向旅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拓展训练概念最早由德国人库尔特·汉恩(Kurt Hahn)提出,1934年,库尔特·汉恩与人合作在英国成立Gordonstoun学校,这是拓展培训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把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期,拓展训练被引入我国,在商务公司团队精神和个人能力提升训练中广泛使用。2002年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该计划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指明了清晰发展方向。

2010年5月,笔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拓展研究组的同志们采用了分层抽样法,历时一月之久,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安顺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铜仁学院等多所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400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初步掌握了贵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规律特点,也初步理清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拓展训练变传统价值观教育的说教模式为分享模式 当前价值观教育工作方法滞后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流泛于说教模式,“主要原因在于受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党政工作两张皮的困扰等等。”[2]说教模式弊端是说教的人很辛苦,听教的人很痛苦,往往忠言逆耳,教育效果甚微。针对传统价值观教育说教模式的弊端,必须改变这种强迫的说服模式,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去考察学生的接受状态。虽然教学内容完全相同,但是教学模式不同,效果就大不相同。拓展训练对于改变传统价值观教育说教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拓展训练运用于价值观理论教育,可以将理论的说教模式变成理论的分享模式,分享模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自愿模式。拓展训练将教育与现场环境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社会、与大自然紧密联系,不仅突破了价值观教育封闭式格局,而且丰富价值观教育体系,符合现代价值观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2、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下,大学生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承受就业、情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调查情况表明,有严重思想价值问题的占10.89%,有某种思想价值问题的占14.64%。现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强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下,思想的疙瘩越结越大,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与康复能力很差,学生的价值观走极端化趋势明显。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训练,它可以及时化解学生不良情绪,让学生及时放下生活学习中的思想包袱,煽起学习热情,改善人际关系,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重新了解自己内心需求,重新检查人生奋斗目标,重新调整价值观念,保持轻松愉快步伐向前迈进。所以,用拓展训练模式高效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热爱生活、钟爱生命,培养学生遇挫不馁、自信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意义十分重大。

3、拓展训练对挖掘大学生潜在的价值效度起着强大的动力作用 从外在角度看,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能够把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良好的互动教育效应。这种训练将课程安排在特定环境中,扩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和体会,给学生创造挖掘自身潜在价值效度的硬件条件和机会。从内在角度看,价值观拓展带有挖掘潜力、开发潜力的特征,“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去发现自己走向成功的特质,唤醒自己内在的素质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4]唤醒的内在价值观效度资源在拓展训练中被开发利用,可以更加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活力,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价值观效能取得新的发展。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内容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就是让许许多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强化,被引导而健康发展。因此,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具体出发,努力构建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内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十分重要。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从科学的政治价值观、世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民族命运对他人关注的价值观四个方面展开。

1、科学的政治价值观、世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政治、世界、人生三个方面上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些总评价和总看法不是一般层面上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因此,拓展训练内容在这里特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世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包括对政治的阶级本质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国家政权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政治历史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等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到,有87.73%的学生赞成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拓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内容。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结合社会实际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具体拓展训练内容,尤其是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角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内容,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观念拓展训练。

马克思主义世界价值观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就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很多学生口口声声叫着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很多学生持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价值观,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例外,持的是迷信的唯心主义世界价值观。但在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上,学生却存在着很大问题,一部分学生明显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羡慕,一部分学生则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看成是一个笑话,只有少数学生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86.88%的学生确立的是处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的人生价值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取向上,82.07%的学生重视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人生价值,89.37%的学生重视社会肯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拓展训练内容的构建上,要结合当前社会使命进行,要与时俱进,要有新的诠释和发展。

2、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关键,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定要坚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心。调查表明,82.5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坚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价值观,85.77%的学生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观,94.18%的学生坚决反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85.43%的学生在社会的阴暗面和美好面的对比拓展训练中,对人、对事、对社会充满希望。通过这些调查数据的分析,能精确看出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上需要加强巩固的程度是多少,可以精确算出在这方面可以挖掘提升的空间是多大。如果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坚定,其政治价值取向就容易见风使舵,容易错位,故此,在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拓展训练内容的构建上,还要大力加强学生坚定四项基本原则信心的内容,要让学生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感到自豪。

3、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当前,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闯入我国,学生也受到了不良影响。通过调查了解到,87.40%的学生感觉自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鲜明,12.60%的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淡薄,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不够,15.61%的学生功利心较强,还有少数学生比较崇尚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在这部分内容的构建上,要针对大部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强,能积极为集体和社会作奉献的学生,继续巩固他们饱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情,继续加强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而对少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点自私的学生,则应以改变他们淡薄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以培养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为内容构建重点,通过拓展训练,让他们舍得付出和懂得付出。

4、对民族命运对他人关注的价值观 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调查结果表明,90.10%的大学生有关注民族命运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合格大学生的基本标志,如每年3月份,全国两会在京举行,其中涉及到国家民族重大议题的地方,大学生们都非常关注。在对他人关注的价值观上,89.30%的学生表示,平时会留心会关注他人,会自觉协调人际关系。在这部分内容的构建上,要继续深化那些能调动学生民族情感的内容,继续巩固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他人真诚关注的拓展训练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真诚关注他人是一种态度和品格,它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维护他人尊严,只有真诚关注他人,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条件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新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用拓展流程呈现或再现教育任务,还原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让精神经由训练而获得彰显和扩展。要达到这个教育目的,就必须具备训练的相应条件。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时间条件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安排,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集中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两年。大一可以安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进行;大二安排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进行。在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可以把科学的政治价值观、世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民族命运对他人关注的价值观的拓展训练加入进去,提高学生价值观教育质量。

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环境条件 拓展训练实践中,环境媒体是必需的硬件条件,没有环境媒体,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感官感受,无法高效进行拓展训练。无论是实地环境媒体,还是虚拟环境媒体,都不能照搬照套,而要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环境媒体被照搬照套,容易分散主题,削减拓展训练效果。选择和设计环境媒体,必须根据训练内容需要,选择符合主题的环境媒体,经过剪辑和设计,重新组合出一个能层层推动主体发展的环境媒体,才有助于拓展训练效果的取得。实地环境媒体硬件条件要求要高一些,可以结合现场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建筑环境条件进行,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实地环境媒体分为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和一般性实地环境媒体。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指教育基地或某方面的专职场所,一般性实地环境媒体是教育者自己动手布置的象会场一样的环境媒体。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可以借助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借助专业性职业性实地环境媒体,用黑板画或幕布等形式来布置教室,让学生对爱国教育产生亲近感,扩大拓展训练的感官影响。

实地环境媒体硬件条件带来的拓展训练效果虽然相当高,但是必须以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建筑环境条件为依托,实地环境媒体硬件很难全面满足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实践体验的需要;更多情况下选择的是虚拟环境媒体条件,虚拟环境媒体条件主要指多媒体技术条件,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仿真虚拟视听环境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功能,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理解,提高学生拓展体验的质量。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的实施步骤

李薇,肖丽哲认为“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是一种在模拟或自然的环境下,让学员体验经过设计的活动项目,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并从中分享相关理论的一种课程。”[4]这种理论分享课程模式要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水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有效地展现它,要有效地展现这种理论分享模式,除了必须具有拓展环境硬件的支撑外,还要有拓展程序这个软件的支持,拓展程序分成准备、实施、反思三个步骤。

1、准备 准备阶段主要是制定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拟定训练目的、了解训练对象、细化训练任务、设计拓展方式及截选训练环境等。要注意的是,拓展训练要紧密围绕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虽然会大量调动环境资源,但是训练不能以活动为目的,而是要根据单元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控制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思考,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刺激下去分享理论,达到教育目的。

2、实施 实施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的理论分享阶段,这个阶段包含破冰、体验、交流、总结等基本环节。

破冰:它起源于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指人就像海面冰山,露出的有意识的层面仅仅是一小部分,潜藏着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无意识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却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破冰就好比打破人厚厚的“冰层”,把人的注意力引到现在,让现在不易被无意识干扰,以排除人际间的怀疑、猜忌和疏远。破冰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的把握整个团队,可以帮助大学生放松并乐于互动学习,它相当于思政课教学中的导入。

体验:体验也叫体会,是拓展训练的核心,因此,有时也把拓展训练称为体验式培训。体验在这里指亲身体会训练过程,感悟道理,留下印象的观念拓展训练环节,这个环节本质上就是团队直接分享身心感受的环节。它本着煽起理论激情,分享理论趣味的设计原则,每单元训练由一组环境教育资源构成,每组环境教育资源分成若干项活动场景。师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具体活动场景中充分调动环境教育资源,去重现,去理解或去创新教育任务,在过程中相互配合,承受考验,达到理论整合的目的。体验必须建立在环境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体验过程中,没有观众,只有主角。

交流:交流是在体验结束后,参与训练人员分享心得的环节,实际上是体验上升为理论的环节,这个环节把传统价值观念理论教育向下输入的方向,直接改变成了向上归纳总结的方向,其实就是把演绎式教育变成归纳式教育,它符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队员数少时,交流以队员为单位进行,队员数多时,交流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总结:拓展训练结束时,一定要进行总结,否则会功亏一篑。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选学生总结。如在“人生观”拓展训练中,有学生这样总结:“通过这次训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人生目的,深刻感悟到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取向,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在整个实施阶段过程中,教师最核心的事情不是和学生去凑热闹,瞎起哄,也不是去参与分享理论,而是要留心观察,随时抓到触发点,对大学生进行即兴激励。因为在拓展中,大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要通过激励让大学生及时回到主题上,或让大学生在激励下克服困难,这时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会更高涨,信心会更大增。因此,激励是拓展保持热场或转换热场的关键性手段,是调整拓展节奏的指挥棒,也是理论分享的调味剂,甚至是理论创新的催化剂。

3、反思 拓展训练结束以后,对本次拓展训练要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分析它的得失,继续巩固好的方面,修改不足之处,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训练,能有效提高价值教育的鲜活度,变学生的“逆反率”为“参与率”, 达到价值教育“进头脑”的目的。价值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当学生遇到情感、交友等价值观问题时,他们把理论顺利转换为生活指南的素质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利福. 拓展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 张龙. 价值工作流泛于“说教模式”的原因分析[J].探求,2004(6).

第5篇

关键词:价值观 社会“合力” 社会思潮

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指出:建设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断是我党不断探索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又是对这一原理的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精神动力构建的指导思,是我国社会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体系是主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与观点。它是以主体的需求为基础,整合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形成的观念体系。按照主体的不同,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也和一般社会意识一样有个体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之分,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价值观系统。任何一个统一有序的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自己的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群体价值观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系统之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也即意识形态,是以观念的形式再现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之一。它积中表达了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规定,对其理想的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出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我国社会的追求目标及这种目标本身的性质。因此、它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理念、追求的目标。因而是社会产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然,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要求,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重要标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保障。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通过社会价值标准、价值要求、价值理想等的塑造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实现这一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就在于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在历史上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与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另一定面,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应走之路作出明确规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其次,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力的保障

共同的社会思想意识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形成的力量之一。只用心往一处想,才会有力往一处使。恩格斯晚年提出了历史发展“合力”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思想,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演变的“自在性”和“盲目性”,它具有“自觉性”和“自为性”,它是具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的活动,任何事情都是人们自觉活动、自觉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结果。尽管个人的理想,追求、信念等的最终根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们的需要、理想、追求和信念等又是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直接依据,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及这一过程的目的之实现是决定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所以的:态度决定一切。当然社会的精神力量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意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慧认为社会精神动力还有较高的层面,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以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虽然经济状况归根结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原因,但是,这并不象某些人为着简便起见而设想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已的历史,经济的力量最终是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借助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恩格斯指出:对于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如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观点,宗教的观点等。意识形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像宗教、哲学等这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有时也会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反过来影响全部社会发展,甚至影响经济发展。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社会合力的形成是各种精神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形成“合力”就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要有一致的精神状态,要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和是非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附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需重新构建,各种思想观念在此碰撞,我们社会更深入的发展急需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重构和整合。而信念动摇、信仰模糊、诚信缺失、价值多元等精神生活的现状更需合时宜的共同价值追来引导和统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凝聚力形成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的党中央洞察了我国社会时局的特征,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确定了指导思,描画出了共同理想,精练出了精神内容。构建了道德行为准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是凝聚力量的核心。

j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处理各种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

要形成社会的精神凝聚力,就应当协调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正确引导各种思想意识理论,包括宗教信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协调和引导各种社会思潮提供的依据和指导。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在的成就,与此同时,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也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激荡。思想意识“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表现,在多样的背景下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腐朽的思想的碰撞与斗争是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领域的最大特征。这种“多元化”首先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社会生活与实践“多样化”反映,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多样化在观念上的真实写照。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人们生活理想与目标有不同内容与不同层次之分,有高尚与否之分;这种“多元化”在人们生活态度上表现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区分。其次这种“多元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陪随着对外交流,各种思想文化,各种文明也流入我国,这种多文化多文明的共存现象必然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从而出现思想观念的多元与价值观上的多元。“多元化”的出现一方面体现的社会的宽容,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与确认的表现,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然而,多样性是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没离开统一的多样性,这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决定。在价值观领域里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与多样的关系就表现为价值“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没有“多元”为基础的“一元”是单一的而不是辩证的。承认多样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引导当今社会思潮的前提。当然,尊重与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讲道理”“明是非”,坚持真理是标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做到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是非标准去衡量各种现存的社会思潮,通过这种评价与判断然后做抉择,为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为价值认识与评价值的多样性提供基础与依据,从而实现具统一的多样,具有多样基础上的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本社会主义制度之本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这一要求所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为构建我国社会发展强大精神动提供了理论依和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6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泡沫;预期

引言

股市泡沫是指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主题。人们一直试图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股市泡沫从何而来?股市泡沫的影响如何?事实上,泡沫来源于投资者过高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经济过热、信贷扩张、从众行为……都可能导致泡沫的产生。反过来,泡沫也可能进一步影响经济情况和人们的行为。当这种相互作用机制导致市场中出现极度泡沫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崩溃,甚至是金融危机(金德尔伯格,2000)。

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股价飚升、继而暴跌的现象。在中国特殊的转轨经济时期,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而这一机理产生和发挥作用均是以一定宏观经济情况为背景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股市泡沫与宏观经济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股市大起大落的同时,宏观经济情况也处在波动之中。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和股市数据,构造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定量分析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此外,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是泡沫指标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的文献回顾,第二部分介绍指标体系和数据的选取,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以及对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例如,Fisher(1933)从美国大萧条的教训出发,提出宏观经济波动始于金融市场的观点,他认为大萧条是金融市场运行失常的结果,而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根本原因。Minsky(1975,1986)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正反馈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以此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解释。金德尔伯格(2000)则从宏观经济过热出发,探讨金融泡沫的产生。在实证领域,Friedman(1988)的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均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

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价格指标之间的数量模型,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赵志君(2000)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值与GNP的比值和GNP增长率严重负相关,他指出证券市场明显缺乏理性,股票价格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国经济中根本不存在。施东晖(2001)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狭义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以上证综合指数每月底底收盘指数为应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股市走势只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有关,据此认为中国股市的价格上涨属于典型的“资金拉动”型。罗健梅,王晓黎(2003)的研究表明衡量利率的指标与衡量股票价格的指标之间存在一种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会下降;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则会上升。

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的研究往往通过选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固定资产投资、利率、消费等,分析单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这些指标对股票价格进行影响的综合效应。此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情况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股票价格即包含了反映基础价值的合理部分,也包含了偏离基础价值的泡沫部分。本文将通过构建一个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用反映总体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指数与股市泡沫指数进行计量分析,检验总体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前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和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选取衡量宏观经济总体情况的指标和反映股市泡沫的指标。

宏观经济总体情况是通过多个经济变量在不同的经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为了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刻画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在这里我们借鉴了刘恒、陈述云(2003)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通过一个综合指标体系,计算经济波动综合指数。这个综合指数由6个具体的指标组成: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进出口总额。综合指数的计算步骤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增长率按照各自的每月累计数比上年数计算而得;第二,计算各个指标的波动系数();第三,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为将6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加总,即;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占波动系数总数的比

例,即并将这个比例作为该指标的权重;第四,计算综合指数,即先计算各个指标的增长率乘以其权重CI,然后加总得到综合指数。我们用这个综合指数CI来反映

总体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指数的轨迹代表了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计算指标的数据来自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统计指标”(转引至刘恒、陈述云,2003)。

对股市泡沫进行计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泡沫是市场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部分,而基础价值是股票在未来产生的收益流的贴现。由于股票的未来收益流是不确定的,因此基础价值难以衡量,并进一步导致股票的泡沫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在研究中比较通用的方法是用股票的市盈率来代表股票的泡沫。市盈率是每股价格占每股盈利的百分比,它实质上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市盈率既可以用来反映个股泡沫的含量,也可以作为对股票市场运行状态的总体描述,进而对整个股市的泡沫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深市与沪市的股价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我们选取了我国深圳交易所从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的月度平均市盈率作为我国股市泡沫的代表,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年鉴》(1998―2002)。平均市盈率B的计算公式是:

B(平均市盈率)=股票总市值/股票总收益

=(收市价×总股本)/(每股盈利×总股本)

我们将通过对CI和B这两个指标的分析,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及其结论

我们选取了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期间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分别有52个观测对象。下图显示了宏观经济和泡沫指标在这一期间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提前于股市泡沫的波动,例如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出现波峰的时间普遍早于泡沫指标。这种现象似乎有悖于“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一般看法。下面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ADF检验和因果检验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检验中应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表示了两个变量之前的联系程度。如表1所示,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45。这表明同一时期的CI和B虽然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但是联系程度较低。从图1的走势图中我们已经看到CI和B的波动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变量的跨期相关系数。图2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前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表示提前的月数。图中显示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5,最高的相关系数0.5709出现在本期泡沫指标与提前7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之间。图3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后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为滞后的月数。与图2相比,图3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最高的相关系数0.2487出现在B与滞后2个月的CI之间。跨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泡沫指数与前期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的变化滞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

(二)ADF检验

相关检验之后我们将进行因果检验,但由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即变量序列是一阶求积过程(Integrated of one Order),记作I(1),因此我们将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其回归方程式为:

其中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t是时间或趋势变量,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自相关性,因此加入项以消除变量自相关的影响。若检验结果δ显著为0,则说明变量是单位根过程I(1);否则,若δ显著异于0,则表明变量是一稳定过程I(0)。表2列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两个时间序列CI和B的ADF检验结果。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泡沫指标B的ADF值的绝对值全部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我们接受原假设,即它们都服从I(1)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之间的因果导向,我们采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方法。

格兰杰因果检验假定有关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其中干扰项,假定为互不相关。方程(2)假定当前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CI自身以及泡沫指标B的过去值相关,而方程(3)也假定当前的B与B自身以及CI的过去值相关。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滞后项个数,得到了方程(2)和(3)不同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在选取12为滞后项数时,我们有近似95%的把握说宏观经济是泡沫的原因。在表中显示的其他情况下,宏观经济指标和泡沫指标均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存在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到泡沫指标的因果关系;此外,不存在股市泡沫指标到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与前期的宏观经济情况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近12个月的宏观经济情况是当期股市泡沫存在的原因,而股市泡沫对宏观经济没有反馈作用。

宏观经济发展导致股市泡沫产生是以投资者的预期为传导中介的。这是因为股市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超过了股票的基础价值。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将使市场普遍存在乐观的情绪,使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产生较高的预期,推动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当这种看涨的预期在投资者之间传播时,由于从众心理或者羊群效应的存在,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和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机制将使价格进一步偏离基础价值,产生股票泡沫(Thomas Lux,1995)。在我国当前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太低,上市公司没有投资价值,投机之风盛行。这就迫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于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之外的信息,因此作为外部信息之一的宏观经济情况将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当前的股市泡沫还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效应,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过度的股市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都有较大的负面效应,防范股市泡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isher Irving,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Vol.1,No.4.

[2]Friedman.M.,1988,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221-244.

[3]Minsky Hyman p,1971,Financial instability Revisited;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Reappraisal of Federal Reserve Discount Mechanism.

[4][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2000,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恒,陈述云.200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

[6]刘澜飚,范小云,2001,股票价格膨胀与中央银行政策反应[J].南开经济研究.

[7]刘霞辉.2002,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经济研究.

[8]罗健梅,王晓黎.2003,股票价格和利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9]施东晖.2001,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远东出版社.

第7篇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观后感

通过这次学习,给我很多的震惊,其中,关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课题,尤其深刻,同时,也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深刻的学习,结合这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自身工作实际,体会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其中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际的宽阔视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长河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高度来观察和把握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结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报告特别重视并要求不断增强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特别重视文化内涵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达到了党的历史文献的最高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期望达到了党的历史的最高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必将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从事教育党员教师,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努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一是“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总结。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必须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从内心相信这一系列价值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认同达到情感认同,做到真正内化于心,才有可能做到自信。

二是“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体现其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反复学习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内容,做到文字上理解,更要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思考,力求吃透其深刻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要把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放在整个思想系统中来理解,体会它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联系。要通过反复深入学习,慎思明辨,不断加深理解,真正做到“学懂”,达到思想认同。

三是“传”。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充分利用我们的三尺讲台,发扬职业精神,打造文化精品,积极传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主动承担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教育者,必须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在课堂中很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形式兼美,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文化自信,以足够的精神担当和职业智慧,锲而不舍下真功夫,做好爱国主义的传播。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改革重要讲话精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问题上,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旗帜鲜明地开好思政课,以立德树人成效思政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办好思政课,必须坚定信心,引导莘莘学子加强爱国情、积蓄强国志、投身报国行。

第8篇

关键词:“3S”技术;生态补偿标准;天峻县

1引言

生态补偿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的桥梁,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5]。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关系到补偿的可行性和效果 [6,7]。确定补偿标准应用较多的方法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8]。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李晓光等[9]以海南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为例,应用机会成本法探讨生态补偿标准。戴其文等[10]以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为例,构建以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实施成本为参数的参与成本模型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陈传明[11]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包括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野生动物破坏造成的损失) 社区居民受偿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庞爱萍等[12]以保障黄河口生态需水引起的山东引黄灌区农业损失补偿标准分析为实例,计算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户不同等级的生态补偿标准。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补偿研究多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较少涉及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尺度大多涉及国家和流域,缺乏对县域生态补偿问题探讨和研究。因此,在大范围环境背景下确定的补偿标准不能准确反映农户的实际损失,易造成补偿力度不够,难以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环境共同保护。县域尺度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行政区单位,确定其生态补偿标准更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天峻县是布哈河、大通河、疏勒河三条河的发源地,也是青海省西北部重要的湿地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高海拔、土地肥力低下致使天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一遭破坏便很难恢复。本文利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多次科考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3S”技术,试图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出天峻县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层面上可为我国县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提供借鉴,现实层面上也可为政府部门对天峻县生态补偿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天峻县位于青海湖西北侧,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N36°54′~39°12′,E96°49′~99°42′,之间,研究区总面积约0.14万km2,最高海拔5826.8m,最低海拔2850m,相对高差近3000m;地势中间高,西北和东南低;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均温-1.5℃,极端最高气温25.6℃,极端最低气温-35.8℃,年降水量303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2010年末总人口3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获取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2007年7月Landsat卫星轨道号为p132 r35、p133 r34、p133 r35、p134 r34的Landsat-5 TM(30 m×30 m)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4.5软件将5、4、3三个波段叠加合成假彩色图像,根据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植被类型可判读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实地调察和相关资料等,建立青海湖流域植被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在ArcGIS9.0的Arcedit中进行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运用GPS进行外业精度调查验证;将所得数据在ArcInfo Workstation环境下进行编辑和修改,划分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各景观类型并计算出各景观面积(见图1知表1)。

数字高程模型:来源于NASA的SRTM数据,分辨率为90m×90m,使用ArcGIS9.3的Solar Radiation模块进行太阳辐射(MJ・m2)计算。气象站点数据:2007年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2个气象站点的月均温(C°),使用ArcGIS9.3中的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进行插值。

以资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是一个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和植被本身特征的光能利用率模型[13]。其与“3S”技术相结合成为NPP估算模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14,15]。运用CASA模型与“3S”技术模拟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净初级生产力。

2.2.2方法

根据“庇古税”理论,补偿金额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即边际外部成本;从环境经济的角度来说,当边际外部成本等于边际外部收益时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理论上最佳补偿额应该以提供的生态服务的价值为补偿标准[16]。韩艳莉[17]等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区域景观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出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本文结合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气体调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与核算,确定出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以此作为研究区生态系统补偿理论上限值;以研究区NPP为基础,将生态系统固定的生物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相等能量的标煤能量,由标煤价格间接估算生态系统景观单元所能够提供的生物资源NPP的价值,并以此作为研究区景观价值,这些景观价值可体现当地牧民在不同植被景观类型中所能获取的本年度最低物质生产量和可转化的最低经济利益,因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将植被景观价值作为区域生态补偿的下限以弥补每个牧户的直接经济损失。

(1)补偿上限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身具有的价值或修正后的价值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一种方法[8]。该方法的核心是:运用市场价值法、置换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并将估算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VES=∑61i=1Ai×CVi(1)

其中,VES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Ai为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hm2),CVi为生态价值系数 (元/hm2・年)(表2)。

(2)补偿下限计算。补偿下限计算采用景观价值法,本文先利用CASA模型模拟出研究区不同类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然后采用市场价格法[18]、能量替代法[19]估算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区域景观价值(Vj),公式如下:

Vj=∑91j=1Wnppj×19.24110×P(2)

式中,10为标煤的热值(kJ/g),19.24为生物量热值(kJ/g),高寒地区植重生物量的热值为16.54~21.94kJ/g[20],取其平均值19.24kJ/g,P为标煤的市场价格(354元/t)(1990年不变价)[21]。Wnppj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净初级生产力(g/cm2・年),借助CASA模型获取(表3),CASA模型中NPP估算是植被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光能转化率(ε)的函数。

NPP=APAR(x,t)×ε(x,t)(3)

式中,APAR(x,t)为像元x在t月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gC/m2・m),ε(x,t)表示像元x在t月实际光能利用率(gC/MJ)。

3结果与分析

3.1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特征

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青海湖流域天峻县2007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的景观类型看,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高寒草甸面积达71757216hm2,占县域面积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分别为34436199hm2、21560855hm2,所占比例分别为2515%和1575%。高寒沼泽和温性草原面积较小,其面积分别为4233872hm2、2158770hm2,分别占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总面积的309%和158%,其余景观类型分别占不到1%。其中沼泽(高寒,湖滨,河谷)面积为4839174hm2,占整个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面积的353%;不可利用土地(包括裸岩、裸土地、石砾地和沙地)面积为21787209hm2,占整个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面积的1591%。

表1天峻县各种景观类型面积

景观类型1面积/hm21斑块数/个1比例/%裸岩1215608.5513145115.75裸土地12057.61158810.15石砾地1205.931110.02河流112904.071410.94湖泊1929.2012910.07高寒草甸1717572.161227152.41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1.991200125.15温性草原121587.7012311.58河谷灌丛13839.24110310.28山地灌丛11527.8418510.11高寒沼泽142338.721226613.09湖滨沼泽10.001010.00河谷沼泽16053.0218010.44耕地10.001010.00居民区与工矿用地1252.4114210.02沙地10.001010.00

3.2补偿上线的确定

根据对天峻县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由公式(1)计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作为对研究区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的理论上限值,故2007年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即补偿上限为101.42×108元。

结果显示,在不同景观类型中,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为显著,为66.97×108元,占总价值的67%;其次为湿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6.82×108元,占总价值的27%;第三为水体,其价值为29.80×108元,所占比例为16.18%;水体的价值为5.63×108元,所占比例为6%;价值最小的为灌丛,其价值为1.19×108元,所占比例仅为1%。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废物处理价值最为显著,为22.29×108元,占总价值的29%;其次,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为19.61×108元,所占比例为20%;水源涵养价值为16.95×108 元,占总价值的17%;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12.59×108元,占总价值的13%;气体调节价值为8.54×108元,占总价值的9%;气候调节为7.51 ×108 元,所占比例为8%;此外,娱乐文化和食物生产价值分别为3.34×108、3.05×108元,均占总价值的3%,原材料价值仅为0.55×108元,占总价值的1%。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表2天峻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生态服务功能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价/元灌丛1草地1农田1湿地1水体1荒漠1总计/(108元/年)1比例/%气体调节11902.51707.91442.411592.70101018.5410.09气候调节11592.81796.41787.5115130.901407.01017.5110.08水源涵养11769.71707.91530.9113715.20118033.2126.5116.9510.17土壤形成与保护12588.211725.511291.911513.1018.8117.7119.6110.20废物处理11159.211159.211454.2116086.60116086.618.8129.2910.29生物多样性保护11924.61964.51628.212212.2012203.31300.8112.5910.13食物生产11771265.51884.91265.50188.518.813.0510.03原材料11172.4144.2188.5161.9018.81010.5510.01娱乐文化1584135.418.814910.9013840.218.813.3410.03总计(×108元/年)11.19166.9710.00126.8215.6310.811101.42占总价值比例/%10.0110.6710.0010.2710.0610.01

3.3补偿下限确定

通过对天峻县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的分析,利用公式(2)计算得到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各类型植被景观价值及总景观价值。研究区总景观价值即补偿下限为47.61×108元/年。

由表3可知,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山地灌木林的单位面积NPP最大,为802.69g/m2/年,其次为耕地,为778.67g/m2/年,最低的为高山流石坡植被,为378.11g/m2/年。青海湖流域天峻县高寒草甸面积分布最广,NPP总量为5.19×106t;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为1.30×106t;其余类型景观面积较小,相应的NPP总量也较小。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寒沼泽、温性草原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贡献较为显著。由表3可知,高寒草甸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的贡献最大,为35.33×108元,占总价值的74%,足以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8.87×108元,占总价值的19%,该类植被景观价值较大原因是该类景观为研究区的主要景观斑块,即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单位面积景观价值虽小,但其总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5.15%,因此在景观价值贡献上较大。

表3天峻县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

类型1面积/km21NPP/(g/m2/年)1标准偏差1总NPP/104tc1景观价值/(104元/km2/年)1总景观价值/(108元/年)山地灌木林115.281802.69172.7511.23154.6710.08耕地101778.67171.9310.00153.0310.00河谷灌木林138.391738.24167.8812.83150.2810.19高寒草甸17175.721722.871100.31518.71149.23135.33湖滨沼泽101719.07180.3310.00148.9810.00高寒沼泽1423.391664.31174.25128.13145.2811.92温性草原1215.881661.801107.68114.29145.0710.97河谷沼泽160.531595.801206.5113.61140.5810.25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13443.621378.11178.651130.21125.7518.87

4结语

(1)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类型共有9类,青海湖流域天峻县主要是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景观分布格局下的其他景观类型的镶嵌。高寒草甸的面积达717572.16hm2,占县域面积的52.41%;其次是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和裸岩的面积分别为344361.99hm2、215608.55hm2,比例为25.15%和15.75%。山地灌木林面积最小,为1527.84hm2,只占0.11%。

(2)通过对天峻县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不同类型植被景观价值的计算,确定了青海湖流域天峻县的生态补偿标准区间为:101.42×108元~47.61×108元。其中,草地的补偿上限最大,为66.97×108元,其次是湿地,为26.82×108元;在补偿下限中,高寒草甸对青海湖流域天峻县景观价值的贡献最大,为35.33×108元,占总价值的74%,足以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地位,其次为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8.87×108元,占总价值的19%,高寒草甸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景观价值占本县总景观价值的93%。可见,这两类景观对确定天峻县生态补偿标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1):1885~1892.

[2]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38~41.

[3] 杜万平.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119~120.

[4] 李文华,李世东,李芬,等.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4~19.

[5] Pagiola Stefano.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712~724.

[6]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6):2870~2877.

[7]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8] 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29(4):597~606.

[9] 李晓光,苗鸿.机会成本法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9,29(9):4876~4883.

[10] 戴其文,赵雪雁.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4):494~506.

[11] 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5):595~599.

[12] 庞爱萍,孙涛.基于生态需水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学报,2012,32(8):2551~2560.

[13] 刘勇洪,权维俊,高燕虎.华北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研究及其时空格局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564~573.

[14] 陈正华,麻清源,王建,等.利用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净第一性生产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63~273.

[15]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03~608.

[16] 吴水荣,马天乐,赵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展与经济分析[J].林业经济,2001(4):20~24

[17] 韩艳莉.青海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生态科学,28(5):460~464.

[18] 李晓光,苗鸿,郑华,等.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9,29(8):4431~4440.

[19] 任志远,李晶.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58(6):503~511.

第9篇

活动主持人:

马壮 卢琼芳

活动参加人员:

经济管理系xx级市场营销二班全体同学

活动主要形式及内容:

1. 由主持人致开场词及此次团日活动的目的。

2. 由孙磊同学向大家展示之前画好的板报并介绍有关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3. 张冬雪,何汉武,黄向南,程丹丹等带来诗朗诵。配乐‘星空’

4. 由全体班级干部带来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掀起此次活动的高潮。

5. 班级同学集体讨论,说出自己对于价值观及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6. 孙烨伟现场展示书法。

7. 由到场嘉宾说出自己对此次团日活动的评价及自身对本次团日活动主题‘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8. 由柳金夏等带来舞蹈。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此次团日活动进入尾声。

9.全体同学互相讨论,说出对此次团日活动自己的感想及此次活动对今后的生活的影响。

10.主持人总结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我们这次的团日活动。

活动主题:

树立正确价值观

活动时间:

xx年11月10日

活动地点:

第10篇

教师是教育的贯彻者,更是价值观的传播者,为了让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影响下健康成长。

一、当代普通高中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中,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更是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但这并不是说要让教师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是为了培养出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更多的栋梁。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方面有指向和旨趣的不同是体现对教师的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尊重。同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民的价值体系之上的,要尊重人民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更注重人民的力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教师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的不同导致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但是教师应该有的核心价值观念还是能够在大家的共识中提炼出来的,结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认为,教师的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忠诚,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研究治学严谨、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在其他的方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我们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离不开这五个方面的。

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的品格和职业道德。由于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的特殊性。社会和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方面要求自己有师德,另一方面要求自己的道德品质处于较高的水平之上。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直在不断的修订发展当中,这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所寄寓的深厚期望。从当前时展和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素质要求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教师是培育学生成才的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浇灌关爱和汗水,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的素质。教师是为学生传播学问和指导学习方法的主体,为了让自己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师要把终身学习当作自己的治学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当前,教师面对外界的诱惑也很多,拥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是能够自觉拒绝诱惑,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1. 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作为一位人民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当作是自己伟大的理想去奋斗终生。为了加强实现这种理想的信念,中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路。青年教师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祖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青年教师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学习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明确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利、义务、责任,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在教师和核心价值观和自身的道德水平之上进行所采取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下,教师要不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在自身的岗位上经历磨炼,使自己符合教学岗位对教学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涉猎一些其他的领域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让终身学习成为自己的理念和习惯,紧跟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其次,青年教师还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规律,然后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最后,青年教师要不断总结工作的失误和错误,在自我批评反省中自我成长。

总之,建设当代青年教师和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加强师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要在慢慢积累中循序渐进,不断加强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人的生存性质和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内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同样如此。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唯我”和“功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要从理论的高度和时代的特征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人民本位”或“人民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价值的创造主体和享用主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标准和本位价值,“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看作是这一最高目标的手段。这一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高度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从理论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价值观的共有核心问题。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要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主体和标准问题在一切价值观中都居统帅和决定地位,其他原则和取向都由此确定。毛泽东的表述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最高原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对新时期党的价值观创造性的进行了新的概括。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总结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价值观教育中,不但要做到这一点,而且要成为全国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的“领头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论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

2 实施价值观的创新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青年人成才需要以及青年人心理能够承受的价值观。从理论内容、历史渊源和实践内容上做文章。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论、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论、自然与人道统一论、人类共同价值论等思想随着时展,日益彰显其理论指导意义。其次,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发展这些理论,并用发展了的价值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要深入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不乏优秀的价值观念,有些观念睿智的光芒至今还在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再次,要批判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价值观中强调的自由竞争、讲究信誉、遵纪守法以及强调个人权利、尊重自我意识,这些观念对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都具有借鉴意义。最后,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一往无前,淡漠名利,无私奉献)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

3 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面对这些价值冲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是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三是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内容: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艰苦创业和诚实劳动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追求。树立正确价值观需妥善处理好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要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与调控,始终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将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引入价值观研究,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预警机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4 要改革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首先,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价值观教育的起点。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即把人生价值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心理教育、公民与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知识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突破,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未来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富有时代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次,要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价值观既要强调民族特色,又要吸纳人类其他文明成果,要敢于介绍西方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去比较和鉴别,提高学生判断辨别能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并承认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自觉抵御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积极打造开放社会大学价值观的基本信念。在行业部门抓职业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的培养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用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再次,要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不要因为互联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而简单的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态度,要增强我们红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就必须要提高档次和水平,要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色彩的信息。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和高效的现代化学生思想行为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制度监督、法律约束与定量监控系统信息和数据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感情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5 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问题,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不要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既要重视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和倡导,同时不能忽视一般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对具有一般价值观水平的学生不应歧视。二是要思考在素质教育中对待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价值评价态度问题。在刚刚实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前几年,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片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的思潮,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世纪之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已见端倪”,全国上下又涌起只要“创新教育”,否定其它教育方式的浪潮。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否定应试教育和肯定创新教育的价值。这两种教育是各有其利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固然有它的弊病,扼杀了聪明学生的创造性,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但是它在我国传统教育历史进程中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起码它有一种“贫民精神”,它照顾了大多数一般智力的学生,并且节省了大家探索并掌握知识的时间,虽然它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嫌疑,但是,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子孙都去做前人已做过的重复探索工作呢?他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速度问题和资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可以说“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不看条件、不看对象的加以推行,势必造成事与愿违,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三是正确看待当前贫困生求学受教育权益与国家无力“全包”经济无依靠人群经济负担的矛盾问题。虽然国家在一些重点高校推行了“绿色通道”,也想了许多办法资助贫困大学生,但是,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穷国办大教育所必须碰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国家政策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矛盾时,作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挺身而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引导学生想办法自谋出路解决问题,缓解学生对政府的不满与不理解。特别是在我国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的现状,倡导主导价值观,减小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第12篇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人的生存性质和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内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同样如此。论文百事通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唯我”和“功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要从理论的高度和时代的特征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人民本位”或“人民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价值的创造主体和享用主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标准和本位价值,“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看作是这一最高目标的手段。这一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可以高度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从理论上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价值观的共有核心问题。在价值观中,“为什么人”是确立价值体系的主体和标准。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要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主体和标准问题在一切价值观中都居统帅和决定地位,其他原则和取向都由此确定。的表述从价值与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高度,明确而完整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最高原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对新时期党的价值观创造性的进行了新的概括。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论,以此作为我们当前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价值观教育中,不但要做到这一点,而且要成为全国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的“领头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论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德法统一为行为准则,以“三个代表”为价值标准。我们当前的价值观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展开。

二、实施价值观的创新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青年人成才需要以及青年人心理能够承受的价值观。从理论内容、历史渊源和实践内容上做文章。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高校学生思想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价值论、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论、自然与人道统一论、人类共同价值论等思想随着时展,日益彰显其理论指导意义。其次,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发展这些理论,并用发展了的价值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要深入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不乏优秀的价值观念,有些观念睿智的光芒至今还在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再次,要批判的吸收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总结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价值观中强调的自由竞争、讲究信誉、遵纪守法以及强调个人权利、尊重自我意识,这些观念对发展市场经济和发挥个体价值的合理因素都具有借鉴意义。最后,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价值观的创新者。我们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一往无前,淡漠名利,无私奉献)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

三、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随着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越来越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面对这些价值冲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是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三是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坚持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内容: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艰苦创业和诚实劳动为实现手段、以公平竞争为激励机制、以遵纪守法为行为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追求。树立正确价值观需妥善处理好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要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与调控,始终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将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引入价值观研究,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预警机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四、要改革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首先,价值观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价值观教育的起点。把价值观教育具体落实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即把人生价值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心理教育、公民与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知识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突破,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未来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富有时代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其次,要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价值观既要强调民族特色,又要吸纳人类其他文明成果,要敢于介绍西方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去比较和鉴别,提高学生判断辨别能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并承认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自觉抵御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积极打造开放社会大学价值观的基本信念。在行业部门抓职业道德教育,在家庭抓家庭美德教育,全方位的培养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用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再次,要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不要因为互联网的一些负面影响而简单的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态度,要增强我们红色网站本身的吸引力,就必须要提高档次和水平,要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价值观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色情、暴力和迷信色彩的信息。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和高效的现代化学生思想行为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和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需要行之有效的手段,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制度监督、法律约束与定量监控系统信息和数据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理服人,也需要以情感人,将理性教育与感情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五、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好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问题,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提倡什么”和“要求什么”区别开来。不要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既要重视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和倡导,同时不能忽视一般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对具有一般价值观水平的学生不应歧视。二是要思考在素质教育中对待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价值评价态度问题。在刚刚实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前几年,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片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的思潮,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世纪之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已见端倪”,全国上下又涌起只要“创新教育”,否定其它教育方式的浪潮。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否定应试教育和肯定创新教育的价值。这两种教育是各有其利弊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固然有它的弊病,扼杀了聪明学生的创造性,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但是它在我国传统教育历史进程中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起码它有一种“贫民精神”,它照顾了大多数一般智力的学生,并且节省了大家探索并掌握知识的时间,虽然它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嫌疑,但是,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子孙都去做前人已做过的重复探索工作呢?他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速度问题和资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可以说“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不看条件、不看对象的加以推行,势必造成事与愿违,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三是正确看待当前贫困生求学受教育权益与国家无力“全包”经济无依靠人群经济负担的矛盾问题。虽然国家在一些重点高校推行了“绿色通道”,也想了许多办法资助贫困大学生,但是,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穷国办大教育所必须碰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国家政策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矛盾时,作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挺身而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引导学生想办法自谋出路解决问题,缓解学生对政府的不满与不理解。特别是在我国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的现状,倡导主导价值观,减小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佩珍.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