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我价值观总结

自我价值观总结

时间:2022-05-31 07:4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价值观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我价值观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团体动力学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29

Abstract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overall situation is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mea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under the use of group technology,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train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Keywords group dynamic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在辽宁省高校中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18%的学生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对于“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12.12%的学生认为“不现实”,11.27%的人认为“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是否有必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7.2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等)是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作用,34.13%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8.5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对于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十四个字这六方面内容中,很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36%、39.09%、43.52%、29.88%、41.03%、45.45%。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不能内化到自身价值体系中;教育途径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v座等形式进行,实践性不强;教育手段生硬,单向的机械灌输与大学生这一思维活跃的群体不相适宜。

本文在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引入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探索

2.1 团体动力学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并探索团体中各类要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团体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在历史的视域下审视“团体动力学”,存在三种解读:第一,探索如何组织团体、管理团体,应具备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第二,探索团体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如观察、反馈、角色扮演等等,归属于管理技术领域;第三,探索团体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团体成员间以及团体与个体的关系等,归属于心理学领域。第三种解读是本文中的“团体动力学”理念的范畴。①

2.2 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1)团体内聚力。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内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团体内聚力直接影响着团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以及团体的自身发展。②较强的团体内聚力,能够提升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个成员为团体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2)团体领导。团体领导者的素质、领导作风等对团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勒温的团体气氛实验表明,民主领导方式的民主型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关系友好,面对“挫折”时能够团结一致,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这都有利于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而专制领导方式的专制型团体中,团体成员的攻击性言行明显,面对“挫折”时彼此推卸责任,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比较低。③

(3)团体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目标具有指引的作用,如果团体制定一个所有成员都认可的目标,这将会激发团体成员的动力,调动团体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为团体的发展而一致努力。此外,团体目标一旦被认可后,会在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求同”的压力,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种促进和整合的作用。

3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以沈阳工业大学核心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为例

3.1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执行

(1)对象:采取自愿原则,通过招募和面谈确定30名团体成员。

(2)方案的设计:开展核心价值观、爱国观、道德观、荣辱观、科学观五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每个单元按照暖身活动、主体活动、自身思考、团体分享与总结的程序进行。团体辅导每周开展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3)方案的执行:团体辅导通过活动的导入、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来进行。导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成员充分参与到团体中,营造信任的团体气氛,明确团体的目标;实施阶段鼓励成员积极投入团体,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探索自我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总结阶段对团体的活动进行回顾和梳理,帮助成员总结经验,将在团体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改善心理和行为方式。

3.2 团体动力技术的使用

(1)运用共情技术营造团体良好的氛围,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能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对方内心体验的理解。共情能够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建立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团体领导者运用共情技术去理解他人,团体成员会有所体会和觉察,并试着运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会促使团体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自由的氛围。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团体中,成员能够体验到集体的团结与力量,放下包袱,更好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进行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观探索,增进自我成长,促进团体目标的实现。

(2)以示范技术树立行为榜样,建构团体一致性。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的。在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可以选择大学生团体中典型的榜样案例,也可以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榜样案例和团体成员的成功经验都会成为团体成员进行观察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构建团体的一致性。

(3)运用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思考与分享,提高团体效能。引导技术为了让团体成员进一步明确团体辅导的目标,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困惑和心理感受,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和问题解决。通过引导技术可以将讨论的话题引向团体辅导的主题,避免偏离主题。④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引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紧张、排外的心理,有益于他们积极投入活动,提高团体效能。

3.3 团体动力学的应用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团体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1%的学生感觉“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87.77%的学生认为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此外,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一些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时表示:“团体活动促进了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帮助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如果有机会,还想参加类似的团体辅导活动”。

4 团体动力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影响与思考

4.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导性教授和主动性接受相结合的过程,受教育者在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基础上,通过选择、整合、内化等心理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⑤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师采用直接劝导的方式,机械地进行价值观灌输,学生对其缺乏心理认同感,更无法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而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和团体分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价值观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和心理体验,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

4.2 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团体辅导注重交流与分享,避免了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的简单说教。团体成员在轻松、和谐、信任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过程、观察他人的行为、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等方式,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促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得到完善和提升,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促进价值观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团体成员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体系,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团体分享,团体成员能够了解他人的态度与观点,这为团体带来了多元的信息环境。⑥多种视角的价值观融合,使团体成员拓宽了视野,发现自身差距与不足,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团体动力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用研究”(L15CSZ004)

注释

①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② 张立新,李茂林.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3.

③ 周圆.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④ 曾四龙.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5(4):85-86.

第2篇

如果你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感觉无奈,甚至情绪愈积愈厚,怎么办呢?如果你的教育生涯遇到了瓶颈,怎么办呢?这两句看似是广告语,要推销一种产品或者思想,其实然亦不然。然,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力量,爆发或潜伏,但并没消亡。教育蓝调就不是要给谁一桶水,而是要启发每个人燃烧起一把火,从内心去点亮课堂,用心去照亮教育,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天空的湛蓝、大海的深蓝,只需启动美丽的心灵,激情就会在实践行动中蹦蹦地跃动。不然,是因为外在的东西可能会对你我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有力量的思想来源于自身。心理、信念、思想受文化基础、情绪波动和个人价值观所决定,不必求同,因为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兴趣认识、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任何硬体的产品和软体的思想对个人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至少在一定时期感觉借用它力不从心,所以教育蓝调在教育模式、方法、思想上不是一种可以推销的产品。

教育蓝调的由来与行动

2012年秋,我与山东一些老师谈到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这个课程的地位以及教育资源不均、公平失衡、教师成长受阻、学科教育面临更复杂的困境。突破教育瓶颈的道路在哪里呢?需要寻找一种内在能量的驱动力和教育思路的拓展。

我们意识到提高教师能力这是本源之一。教师需要有一把火去点燃自己,助燃学生。教师培训从公办到私营有很多,但我们面对潮水般的培训为什么仍然感到困惑呢?作为山东省培训专家团队成员,通过一些培训实践、教师访谈,我深深体会到被动的教与学都是低效的。教师需要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出口,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继而产生成就教育精彩的力量。

在自发的教育研讨会议中,我们组织阅读和交流《艺术世界》这本杂志,被很多行为艺术家所感染。不论是教育研究、民间艺术、城市声音采集等,都是从自身去热爱这种探索研究,把自我行为转化成艺术追求。这与蓝调音乐起源、精神相通,即把自我的行为变成自由、原创、艺术的行动,由此可以找到自我价值感。因此,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界定为教育蓝调的行动。

教育蓝调的核心精神

蓝调寓意宽泛,这里取其自我意识、自由精神、创意无限等精神要素,提倡教育者形成创新、自主和快乐的品质,用行动铸就自己的美丽心灵。这就要求教师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进步,最终形成自我价值感。所以,教育蓝调的核心精神是“自我”。当然,这里的自我并非与开放相悖,不是自我封闭;这里自我并非与集体相反,不是自我主义。而是教师要坚持自我,不因为信息的泛滥、物质的引诱、环境的污染而日渐庸俗化、无为化,成为冰冷的课堂机器、教学木偶。因此,这其中就有很强的教育艺术特征。

可以说,教育蓝调是一种优雅的姿态,不是一种刻意的观念;是一种美丽的视线,不是一种价值的模式;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不是一种无为的思潮。特别是对教育蓝调“自我”价值的追寻,这是成就自己专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即把教育蓝调当做一种个人的教育艺术去追求,把教育蓝调当做一种美来追求、享受与创造,让自己的思想、心灵、行为从微至大地实现越来越多、越来越美的价值。

教育蓝调的行动途径

教育蓝调把“自我”放在首位,追求自我,可以有很多行为方式,方向是把教育当艺术来追求,用行动在实践中探索与发现更多的教育之美。

1.要有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

不论是网络还是读书,或者交流,教育者必须有视野。视野首先是业界的新技术、新发展、新思想。例如,新的操作系统、新的应用软件、新的教育平台,或者国际新教育思想等。不是要追逐潮流,而是让内心更丰富,面对现实更有眼光,从而在心理、技术、观念上有超越的可能。例如,课堂教学,一位高中教师讲HTML语言,根据主题任务练习规范地插入图文,这是非常严谨的教学,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如果教师有更宽的视野会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当下网站采用的动态网页、源代码、在线数据处理等,由此探讨空间、博客、网站的动态网页特点。虽然写代码不太可能,但是简单的增改视频调用语句或配置模板并不困难。有了视野,更不会误导学生说:给HTML增加GIF动画让网页动起来,这就是动态网页。

2.要追求自我,形成价值感

精神疲惫的主要病因是没理想,没理想的表现就是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根源是没价值感。因此,作为教师要寻找教育价值感。既然教育是一个茫茫的大海,教师就需要有一叶冲浪的扁舟,去实现自我价值。教育蓝调的价值定位就是不用急于求成,把眼光放远,低调地去一步一步探索。这个看似很笼统的说法可以结合自己的岗位或专业,从如下几个角度点滴尝试、分头突破。

(1)读读好书,寻找共鸣。例如,《第56号教室》、《美国最优秀的老师》。

(2)研究技术,寻找自信。例如,多媒体、网站、课件、智能手机编程。

(3)打造爱好,寻找特色。例如,摄影、绘画、诗歌、太极、体操。

(4)写篇文章,反思自我。例如,论文、教案、随笔。

(5)建立空间,积累交流。例如,系统记录课堂,定时反思总结。

(6)关爱学生,发现友谊。例如,尝试表扬、指导学生,体验友谊。

(7)按时作息,提高效率。例如,刻意休息大脑,会发现工作很美。

(8)热情服务,增加魅力。例如,针对岗位,让精力脱离评先选优、相互敌对的困局,用低调、宽容的心态对待,自我魅力即可提升。对别人热情就是对自己热情,会感觉到世界很美好。

(9)定位自我,减少盲从。例如,对先进教育经验、优秀课堂模式、流行概念要有质疑精神,学习精要,内化精神,不要做思想的奴隶。

(10)积累创造,留有纪念。例如,把随笔进行整理成书,把微博分类配图做成活页,搞个家庭或学校摄影展。形式承载精神,培养自我价值感。

第3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分析人和引导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员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合理调动和配置,使能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通过对工作人员实施科学正确的政治引导,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方向和指南,从而使员工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保持精神状态的高昂,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树立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诚信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的成本有重要作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趋向

人作为的社会主体,人的价值也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属性,其中自我价值主要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而社会价值则强调个体的人满足社会需要。认为:要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既要看到自我价值,也要看到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应该是评价的主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断进行发展和变革。在变革中,它所面对的开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就越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也重要。因此,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管理职能有了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考核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就是一切,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必然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实行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损害一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增高等。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障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的方法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情况作出灵活选择。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加强与员工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加强研究与探讨,积极总结经验规律,贯彻执行并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培养员工竞争意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正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的利益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位,创造一切条件教育员工、发展员工、依靠员工,既要确保企业的发展,又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利用多种方式培养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利益冲突与人员关系,遏制企业内部不良因素的萌芽与发展。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能够充分信任员工和依靠员工,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才能。

3、重视对员工的培养

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应该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逐步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立员工就职前培训、部门岗位培训、公司整体培训的培训机制,不断加深对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使员工更加热爱集体、热爱企业,从而增加员工就业能力与职业稳定性,这不仅是对员工的负责与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促进与推动。

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五六十年代企业员工的相继退休,七十年代的中年员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80、90后的青年员工也逐渐成为承担企业重任的主体,他们成为企业各项工作中最活跃的分子,成为企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员工,势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受到各种良莠不齐思想的影响,这给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首先了解青年员工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总结出能真正激发青年员工热情,适合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

1 新时期企业青年员工的特点

青年员工思维活跃,心态多变,行为快捷,有强烈上进心、自信心、好奇心和自尊心,敢于打破旧体制、旧思想、旧习俗;他们个性独立,崇尚自由,能够迅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正视自我、实现自我,具有较强的经济现实意识。但是,他们也明显地存在感情脆弱、经验不足、抗压能力低、服从意识差、自我约束力不强、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弱等现象。

2 新时期企业青年员工在思想和行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在接受工作时热情高涨,但在实际行动中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

2.2 部分青年员工对企业加强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对严格的工作要求认识不足、存在抵触。

2.3 部分青年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够强,“低老坏”、“常见病”现象还较普遍。

2.4 部分青年员工看不清形势,没有紧迫感、责任感,精神懈怠、工作拖沓,不学习,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少担当,缺乏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勇气。

2.5 部分青年员工不能俯下身子探索工作,心思不在工作上,没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一些不良现象也不断抬头,“只要利益,不讲奉献”、“只要照顾,不讲责任”、“相互攀比,不讲贡献”。

3 对加强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青年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通过开展形势分析和热点问题解读释疑活动,深入分析研判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生产经营形势、安全环保形势以及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警醒青年员工认清当前企业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引导青年员工理性看待问题和矛盾,树立危机感、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从而踏踏实实苦练内功,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强素质、强基础、强管理,促安全、促稳定、促发展,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3.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青年员工的良好品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和企业价值理念教育结合起来,巩固企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青年员工,引导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忠诚、敬业、勤奋、奉献的品质,增强主人翁意识,扎实推进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

3.3 加强日常的培训教育。一是开展岗位培训。紧扣广大青年员工岗位职责的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本职岗位的能力培训,开展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增强青年员工的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二是在重视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科学文化素养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政治敏锐性、主动性。

3.4 完善激励机制。在完善工作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和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对青年员工学技术、创新、创效、小改、小革、小发明等,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青年员工学习、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

3.5 利用新型媒体,加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充分掌握和利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体,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宣传载体,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推动形成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筑牢职工政治思想阵地。

3.6 尊重青年员工的所思所想,引导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把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诸多需求中较高层次的需求。尊重是青年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实现自我价值是青年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最高愿望。因此,对于青年员工提出的意思和建议,即便是“逆耳之言”,也要充分考虑。正确的接受,不正确的要进行耐心解释和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3.7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和文联体协等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做到制度健全,活动经常化,力求参与面广、灵活多样,增强活动的吸引力,释放青年员工个性,调整青年身心,凝聚青年员工力量,营造融洽、和谐、稳定发展的企业文化环境。

3.8 完善规章制度。青年员工法律意识比较强,乐于以理服人,“家长制”、“一言堂”、“以权”、“以势压人”,单纯的行政命令,反而不能使其接受。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构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隔阂。

第5篇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高职生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被定位为普通的劳动者,这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大幅度的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职生陷人十分迷茫的状态,他们一面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积极进取,一面对仿徨困惑,就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勇气,在他们中间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矛盾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得好:“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川。它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人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上,是个体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们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发现他们的个人发展现状,了解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更好地预测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以便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取向加强预测和管理。

1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职生是国家产业结构群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职业后备队伍,是中国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自我意识浓厚,思维十分活跃,有着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美好憧憬和初步设计,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非常重视个人奋斗,希望通过努力向社会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但是有些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他们对社会对工作都表现出了一种关心与冷漠并存的心态,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行业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上,而对于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的普遍关注度不高。我国的高考制度和招生政策众所周知,考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带有明显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他们普遍自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为没有能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儿懊恼。他们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般从事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社会地位低,这导致了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这些都造成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实际上,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处于职业要素探索的尝试阶段,职业价值观逐渐在大脑中的建构对他们以后选择何种行业、是否确立成为技师或高级职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前瞻性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型和理论探讨型.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提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还很短,有系统、有规模地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学校和组织非常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体还处在探索阶段。

2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2.1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对高职生进行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它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拥有作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质,例如热爱自己的工作,勇于吃苦耐劳,在工作中积极进取,使高职生将来能够很快适应职业环境,顺利转化为职业人,创造个人成就和实现自我发展。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一方高职院校来说,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准备。

目前我国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一般是在他们即将毕业的时候展开的,但是,他们这时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接受其它观点的,不符合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因此,这实际上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高职生人校到毕业之前进行,另外,也要注意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波动期间加大力度进行相应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更要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的特点,因为它在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无可取代的优势。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仅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且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能力,使高职生能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确立个人发展的合理目标,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雏形。实习实训的过程作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养成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他们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养成创新务实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找一些比较成功的高级技师来学校和学生座谈,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引导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高职生在毕业时能自觉地、非常乐意地选择和从事技术和服务工作。

2.2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应该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增强技术职业对高职生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待遇和福利也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技术工人的利益。社会也应该大力宣传技术工人的作用,让人们看到技术工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我国基础产业的巨大贡献,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这样,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的宣传会增强技术和服务工作对高职生的吸引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也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之,整个社会都应当参与到对高职生的爱护和教育中。这样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未来才会有无穷的人才储备。

2.3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家庭应该转变观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是人获得发展的首要环境,父母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爱好特长等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显著的影响,大部分的高职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意见,这就启发我们在对高职生进行职业指导和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进行不同方面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家庭也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父母对孩子应该有合理的就业预期,在指导孩子选择职业的时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需要、个性能力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使他们树立客观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现实情况的职业价值观。

3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3.1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是服务性。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相适应的。要使高职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顺利就业并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引导他们客观评价自我和社会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6篇

(1)反映在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上。员工爱企敬业程度直接反映着企业的执行力。一个企业如果员工没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就难以做到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更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

(2)反映在员工的行为养成上。新形势下员工必须树立的一种行为意识,一种职业责任。员工对行为规范的执行程度直观地反映了企业运作效率。企业“创新发展”必须继承“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将“爱企敬业”意识切实融入到员工的思想观念中,养成一种忠于职守、克勤克俭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广大员工认可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保证各级政令、指令畅通传达,提高执行力。

(3)反映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态度上。员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是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的执行者,具有统贯一切的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好员工主人翁的地位,才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自觉参与企业事务,自愿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执行力。

企业精神是凝聚和谐力量的现实要求。

(1)有助于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企业精神是经过体员工认同信守的职业理想、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共同理念与行为规范。

(2)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作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企业精神是广大员工在实践中迸发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做到诚信友爱,安定有序。

(3)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对现有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积极因素的总结、提炼和倡导,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精神是要通过员工在思想、价值观、理念、行为的高度统一,形成一种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团队文化,最广泛地凝聚和谐力量,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精神顺应了建设新同煤的时代要求

一是落实企业发展方略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同煤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就是广大干部员工在企业的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表现出的新的精神状态。落实企业发展新战略,必须恪守这一共同价值观和最高目标,不断培育和树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意识,凝聚力量,为建设新同煤,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可靠保证。集团公司围绕“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战略远景,确立了今后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意愿,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完成,必须以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精神支撑。脱离了企业目标,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便成为空谈。没有员工在奋斗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企业发展便会缺乏活力,企业精神,统筹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二者协调统一,相互依存,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可靠保证。

第7篇

本课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单元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提高人生价值。

3.运用: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

情景展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朗读等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组成4个学习小组,按照任务需要准备材料,完成任务。

第一组:制作PPT,演示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第二组:收集资料,制作PPT或多媒体,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第三组:收集资料,制作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第四组:收集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2.导入新课

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觉得人活着为了什么?

要求全体学生不记名写在纸上,老师马上收上来,与学生一起分享答案。

生1:为了讨个好老婆,过上好日子。

生2:为了爹妈生活得更幸福。

生3:吃喝玩乐,享受生活。

生4:住别墅、开宝马、有美女陪伴。

生5:为社会做点事。

……

设计意图: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思维。

讲授新课:

教师:人活着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问题,在我国当代青年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实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已发生过多次,例如:1979―1980年围绕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论题为中心的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等问题的讨论,都涉及什么是人生价值及衡量标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价值?

引出课题“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板书)

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板书)

刚才同学们畅想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此我们先要搞清本次课要牵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分工

活动一:请第一组代表展示并讲解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重要概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苦与乐、生与死的含义。

重要原理:人生价值、苦与乐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学们弄清楚了以上重要概念和原理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又体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人如何才能活得有价值呢?(板书)

活动二:请第二组代表展示制作的PPT或多媒体视频,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1.介绍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的感人事迹。(视频展示)

2.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事迹。

3.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三栖尖兵何祥美感人事迹。

(视频时间长短,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剪辑)

教师围绕观看的视频内容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2)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上人物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同时让学生从这些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中获得情感的认同。

活动三: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P147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75%的企业负责人特别强调:“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堆,而职业技能和素养却体现不出,专业知识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8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79%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必须接受一定培训;还有7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认识、准确定位。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为:写作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请同学们讨论谈谈这个调查结果对职校学生就业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每组派代表课堂交流)

教师总结:人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想多赚钱,过上好日子、活得有价值与人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思维能力。

三、我们职校学生怎样做才能活得有意义呢?(板书)

活动四:请第三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制作的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创业典型:孙晓东(杰出校友、苏州天堂居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张权方(杰出校友、常州市家装行业精英)。

就业典型:邓建军(常州人、百度搜索称为共和国的脊梁、蓝领精英)、储永坚(杰出校友、常州市首届十佳金蓝领)。

课本P148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讨论并谈体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方向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途径等。

设计意图:用学生兄长的成才典型例子告诉在校的同学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在劳动中奉献社会,既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又更好地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奋斗”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学生收集杰出校友的资料,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教师总结: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的,也不都是靠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就业创业中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让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板书)

活动五:请第四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1.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去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3.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事迹。

4.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受贿、贪污案被判死刑的警示。

5.江西省原副省长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的警示。

(以上典型案例可有选择地利用)

学生讨论并谈感受:学生们对苦乐观和生死观有自己的看法(略)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从而在内心产生强力的碰撞,引导学生只有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为国奉献,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事例对比中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体验、感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总结引导:苦与乐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劳动中创造快乐,并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苦”,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进取,迎接挑战。

崇尚真理,在国家民族危难时视死如归。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生的精彩,死的有意义,要以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为指导,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提高人生价值。

活动六:配乐诗朗诵

最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诵配乐诗“有的人”作为本课结束

(课件显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使学生的正面情感体验达到,有多重收获。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高人生价值。

作业:

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活动设计方案:(400―500字)

由于种种原因,你正在面临死亡,终期将至,时间只允许你再做最后5件事,你会做哪5件事,并排出先后次序,然后写下你的遗嘱(只写50字以内)。每个成员认真思考后写下决定和遗嘱,谈谈你在写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课体验、感悟到:人生在世,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做,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一定要珍惜现在,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精彩而有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虽涉及人生观常识,但不能从哲学的角度组织教学,对于教材中的哲理,仅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方法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举典型事例,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这些道理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德育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就必须首先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开始逐步全面深刻的认识社会,使其不断吸收不同文化价值精髓。但同时也易使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拒斥集体主义;追求现实功利,忽视内在精神。作为价值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正是处于全球化的这样双重影响,主观与客观矛盾之中。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从单一走向整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使当代大学生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整个社会及自身,并在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异思维审视与评价过程中,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善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评价标准不再单一,而是走向多元文化价值维度的整合。其次,促使当代大学生崇尚实效与开拓创新。在全球化氛围中,年青大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天性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因此,他们能够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技能培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最后,主体意识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注重全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力求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与残酷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首先,价值观念选择上凸显个人本位主义。“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遭到拒斥,一切以获取利益的多少来作为价值判断评判的依据。”个人利益的得失成为许多青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处理日常事务的准则。不考虑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热衷于个人利益,考虑个人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其次,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功利化,轻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特点

(一)大学生价值观选择更加理智、积极,由单一走向整合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当代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他们关注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价值标准趋向于理智、宽容、多维化。他们讲自立、讲竞争、讲效率、讲法制,既以为社会贡献来考虑自我价值取向,也会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同时也具有矛盾性与双重性

首先,崇尚自我实现,但缺乏自我规划能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应试教育给予他们的单一价值评价方式以及家长对其人生的规划设计,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多数学生的自我实现仅仅是停留于意识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崇尚自我实现,而对于怎样实现自我,怎样才能更有意义这类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缺乏信念引导。其次,往往以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观点,在行动上却主要从个人利益出发;对自我采取肯定性评价,对他人却采取否定性评价。

三、构建、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体系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体现时代精神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使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行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他们将价值目标确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拓展大学德育内容,凸显价值导向功能

“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长期以来,大学德育教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现实需要,落后于时展需求。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价值思想精髓,又要不断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的积极因素。同时,还必须将其融入到新时期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教育、就业观念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诸方面,使德育工作不再停留于理论、口号,切实融入到学生生活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完善大学德育工作体系,注重层次性、针对性

第9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

1.现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缺陷

1.1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正经历工业大发展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职业的发展,职业的分工和种类迅速增多,这个时候人们对职业有了充分的选择性。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来选择职业,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帕森斯(TalcottParsons)首先提出了职业指导这一新的概念,“特质-因素”是该理论的核心,开创了“人职匹配”的先河。他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这个特性包括人的能力特性和人格特性,每个人的这种特性都有其相应的职业匹配,认为职业指导首先要了解的是个体,然后才是去了解职业,最后是人职匹配。同时他认为人的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工具来进行测量。但是这个理论有其自身的弊端,他忽视了人的特性不是一层不变的;忽视了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忽视了人的需求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从人本主义理论和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罗杰斯指出,人在本质上是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正确引导人们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职业发展理论在西方社会非常深入人心,并推广至今。但是从人的特性不是一层不变的角度,职业生涯理论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以舒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他们认为生涯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长期的、延续性的,而非短暂的。当人们从朦胧中开始有职业意识的时候,随着年龄和教育的不断增长和深入,职业选择也会随之改变。所以他们把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充分揭示了人们的职业追求和职业选择的发展变化过程。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职业生涯理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很多学者加入了研究的行列,他们各自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把职业生涯理论研究推向。此时的理论更加注重以个体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新境界。

纵观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出了职业生涯理论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优越性,但是也看出该理论存在的一些缺陷:首先,缺乏社会对个体职业要求的研究。个体存在与社会中,离开社会个人无法生存,同样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社会离开了个体将不复存在。所以在重视个体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层面。例如,在重视个体发展时候,大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去发展,因为那里提供了丰富的职业选择机遇,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如果按照西方的这个理论,我们的大学生都去了大城市去发展了,而西部和基层没有人去,那么这些地区将永远得不到发展,那里的人永远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目标的。所以社会希望大学生能到西部和基层去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平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只有稳定了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体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生涯理论在对个体职业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社会期望的职业角色是什么,已经如何达成这些角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

1.2 早期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职业生涯理论过多的阐述了个人特性和职业的关系,基本都是在个体从事职业后的职业发展理论,缺乏职业早期及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基本职业素质对于个体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职业素质包括与人交往的素质、面对困难的素质、工作态度的素质等,不管你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些素质是必备的,良好的基本职业素质才能极大的促进个体职业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不管你以后从事多么好的职业,你都将遇到极大的挫折,使你的职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3 缺乏对职业阶段重要性的研究

舒伯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了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和目标。但是哪个阶段对个体是重要的和关键的,缺极少提及,这种重要性不仅针对个人而言,同时也有社会的需求方面。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一生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例如,20多岁、30多岁和40多岁,这三个年龄段对一生的职业影响是不同的,20多岁和30多岁我们精力旺盛,更应该勤奋努力些,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更要高些。40多岁是我们事业收获的年龄段,是质变到量变的阶段。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在稳定事业的同时,总结经验,为以后的进一步升华打下基础。所以不同的年龄段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从上面的举例,我们不难看出,20和30岁年龄段对于我们一生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意义。

造成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突出了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决定作用。这个要从职业生涯理论诞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来说起了。大家都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西方社会,主要是美国。美国这个国家有着特殊的历史,早期到北美大陆定居的是一批清教徒,他们强调个人的自由,取消了正统的贵族制度,消弱政府和社会的权利。当美国真正从英国殖民者中独立出来后,知道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他们个体自由的价值观更加根深蒂固,每个人都有充分享受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远远高于国家政府的权利,他们认为增加国家政府的权利,会威胁到个人自由。Robert lynd曾经这样写道“美国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体主义。‘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秘密。任何人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都不符合美国式观念并且会扼杀主动性”。所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此“个人主义”不是我们认为的“利己主义”。他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我支配;个人的自我控制;个人的自我发展。一位美国学者萨姆瓦解释道,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要包括自主动机、自主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①。

所以,在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必然逃脱不了“个人主义”的元素,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土壤中发芽和生长的。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个人自我选择等元素,势必会淡化社会元素对个人的要求,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推广职业生涯理论就会与我们的传统价值观相抵触,如果此时我们不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大学生职业观选择上出现偏差,或者出现不良倾向。这些都是无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无益于大学生职业的健康发展。

2.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在了解职业特点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发现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在职业训练的实践中学会社会生存;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规划自己的整个人生。但是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就是教育者本身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

2.1 教育者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初期职业生涯理论进入中国,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从介绍西方过的就业指导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了90年代,职业生涯理论全面引入中国,业内很多学者开始了对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国家也开始在高等学校全面普及这门课程。但是,从事这门的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些从事就业工作多年的行政工作人员,或者是社科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极少有从事这门专业的专业老师。由于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完全是靠自学来认识它,所以,每位老师对职业生涯理论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在理论方面,有的老师就一味的侧重于西方理论的介绍;有的老师就一味的侧重测评工具的使用。在受教育学生方面,有的老师认为大一新生就应该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的老师认为大一、大二就不应该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进行学业生涯教育,此时应该让大学生们更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去注重职业。由于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理解也出现问题,这时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2 社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吸收引进期,很多东西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存在社会层面上的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层面上重视还是不够,表现在经费投入上,政府相关部门在职业生涯理论本土化创新和本土化测量工具的开发方面投入经费不足。政府教育部门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具体的要求,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还不完善,教育部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教育要求,很多都是高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自行编写,缺乏规范性。就业指导课程仍处于“短期促销模式”,还没有转变为“发展性型生涯辅导”②,就业指导教育的层次性比较低,仅限于就业政策的理解、就业离校手续办理、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课的讲授方式落后,主要还是停留在讲座的层面上,针对个体辅导的基本没有。最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机制和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重视人才和创新的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从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来看,研究经费、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缺少物质方面的保障,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缺少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到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是目前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指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为职业价值观代表了大学生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伴随着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发展,一方面要看清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积极面。另一方面也要看清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消极面。要把职业生涯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与中国传统的职业价值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方向,以实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注释:

①黄中平.论社会主义义利观[J].发展论坛,2000(12):25.

②王育飞,唐军栋,姚妍妍.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问题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0(12):59.

参考文献

[1]朱平.“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吗?——读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及相关论著[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

[2]朱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刘芳,冉素娟.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3-555.

[4]马珺,杨小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浅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0):984-985.

[5]董淑铭.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2):63-66.

第10篇

摘要:行政管理人员是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肩负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任,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品质和业务能力直接体现了院所管理工作的水平,对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农业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提升我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行政管理 农业科研院所 综合素养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行政管理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工作人员能否增强自身的素质,掌握更多的行政管理方法,确保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这就需要通过对本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的分析,提出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相应对策,从而使行政管理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就我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讲,他们承担着机构日常事务运行的任务,所从事的工作繁琐复杂、事无巨细,不仅要上传下达、统筹联系,更是联系领导和科研人员的桥梁、协调各部门关系的纽带。因此,如何提升我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院所的各项行政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结合院所的实际情况阐述下本人不成熟的想法。

一、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是基础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自己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什么优势和不足?耗时费力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完成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都建立在对自己有一个准确认知和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在工作中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胜任自己角色。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不断地自我总结,在总结过去中提炼出符合现在且利于未来的自我认识素养。

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根本

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院级、所级和其他部门一般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院所日常事务及统筹联结工作,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利益性、多元性,势必要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为人诚信、为事谨慎、为作于勤等方面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素养。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相互诚信的基础上。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办公环境,能在错误面前敢于承担,诚实面对,相互扶助,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些谎言、逃避、推卸责任等有悖于诚信为本原则的行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2.谨慎是不变的法则

行政管理岗位事无巨细,小到会议安排、文件、打印复印、材料递送,大到拟定各类方案供领导决策等,都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范畴。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慎言慎行,应对每件任务都应以谨慎立足,每项工作都应付以十分的专注,遇到难题则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以谨慎细致的态度努力将业务做到极致。

3.业精于勤是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单调乏味、操作琐碎、重复性高、程序性强等特点,并且有项目参与难、成果产出少、评价制度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问题,是典型的服务奉献职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如何跟上发展的需求,克服“职业倦怠”,所谓“业精于勤”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前提。“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讲的也是态度。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接受和发现“职业倦怠”早期信号,适当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力。

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方法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

1.注重内心的修炼

行政管理人员在我院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常工作是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求与所在机构荣辱苦乐融为一体。良好的心态管理有利于个体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个体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赋予本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和一击即中的魄力。而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群体的协作,办公室是日常行政工作运转的枢纽,其服务、协调、管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服务,还要与其它职能部门、各研究室进行协调沟通,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担任好协调沟通的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院所的和谐发展。

换位思考是珍贵品质。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特殊的观察角度去全面地判断某人某事,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元素,更新、完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增强特性”束缚了意识,容易使产生片面、极端的不良影响。换位思考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才能自觉地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领导意见保持一致,辅助领导决策的,侧重服务管理;才能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内心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与帮助,做到出色管理、贴心服务。

与人为善,处事泰然,善待得失,时常保持心存感激以及豁达包容的心态。松下幸之助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对方、秉公办事、谦虚谨慎、以诚待人,以待人丰、自奉薄、责己厚、责人薄来给自己提出高要求,持续“修炼”,提高自我,努力营造和睦、互助的办公环境。

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向他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此外,自我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提升自我的核心方法,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像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

2.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势必被社会淘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学习更新,是提升自己,应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做好领导得力助手的法宝。一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和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二是提高业务能力。许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本身专业可能与之毫不相关,所以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要善于与同行交流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有信心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要求拓展其他各种技能,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摄影及照片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外语能力、心理学、礼仪学等,针对工作特点重点学习,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职业规划的方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坚持目标,坚守信念。不要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风,重视内外兼修,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的工作计划,本着大方向不改变、适时微调的原则,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群体,肩负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任,对农业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自己认知、自我管理,并通过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来实现自我完善,提升自我价值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热情工作,快乐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协调好各种关系,提供优质的服务,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杜凯. 宋明理学的自我修养思想[ D ]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81-82

[2] 苏文军,余光颖,黄慧芬等.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3,14(3):35-37

[3] 沈学伍,王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价值感及其提升策略[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6(4):59-61,96

[4] 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32-212

[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167-236

[6] 谢玉玲.高校教学秘书的素质管理与自我提升[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4):54-55

[7] 姜芬奇.浅谈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及其提升[J].2007,6(4):174-176

第11篇

关键词 教师实践性知识 知识管理 维度 机制

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已逐渐由显性化、可视化、硬件化教育向隐蔽性、缄默性、情境性的课程改革演变,这种转变无疑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挑战。上述教学能力的养成都源于教师对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学习、积累、体悟与反思,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性知识已经成了衡量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全面剖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维度与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还可以避免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最终将带来学校教育的优性健康发展。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何谓教师实践性知识?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解析。陈向明基于人的价值观维度指出:“它指教师通过对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总结和提炼而逐渐建构起来的能有效地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1]叶澜指出:“它指教师如何处理所遇到困难的知识。”[2]这是基于教师知识维度所做的定义,反映着教师的智慧与应变能力。钟启泉则认为:“这是教师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意蕴活动。”[3]这是从教师教学反思角度作出的回答。总结以上定义,教师实践性知识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知识维度,即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反思维度,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第三,价值观维度,这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第四,情境维度,主要强调其形成的情境场域。总体观之,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自我价值观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反映,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体验与反思而形成的隐性知识,它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既是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教师群体共享教学资源、沟通合作的最终产物。

知识管理内含着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再生产、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指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指信息管理策略;同时也内含着对信息与人的双重管理,它实质体现了知识内化与外化、显性与隐性的交互转化过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将知识获取、积累、共享融于一体的知识新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层面:第一,教师个人教学知识管理,这是基于教师的主体角色,对教学知识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其次,基于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主要强调学校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实践性知识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实际上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知识由隐藏性、缄默性向理性与显性的转化,由个体无意识的学科行为向自觉化的学科行为的转变。所以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不仅可以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新资源、新理念、新思维,还可以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与进步,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制与机制,进而形成包容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二元维度

这主要包括教师群体以及教师个体等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维度都力求实现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管理,以达到将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一种显性的并且可以共享的教育教学新资源。

1.基于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主要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内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管理与掌控,它实质上是通过整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教学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1)新手型教师对自我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对新手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不仅可以优化共享教师资源,而且有利于新手型教师迅速转变社会角色,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更快地蜕变成合格的专家型教师。加强对新手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规范化管理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一方面要促进专业化教师与新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同时通过职前职后培训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训练与辅导,从而推动新手型教师的科学转型。

(2)专家型教师对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具有缄默性、内隐型等典型特征,其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并且充分共享的信息知识。加强对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专家型教师提升对实践性知识的自我认知能力,并且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共享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师管理团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

2.基于教师群体的科学化管理

这是基于教师群体进行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教师自组织等方式以达到对整个教师团队有关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管理,力求将个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转化成一种有意识、规范化、体系化的教学管理知识,这也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学科教研组的实践型知识管理

学科教研组是专门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进行的教学探究与研讨活动,这是对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学科教研组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多元的教授模式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在学科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还能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各种教学困惑、教学迷茫以及自我的教学思考与认识与教研组成员分享交流,互解疑惑,共促成长。

(2)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教师个人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能否在不同的教师群体之间实现充分的共享与共用,不仅在于每个教师的自我意愿,更取决于教师内部组织的激励机制与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所以要实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把教师集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进行激励与管理,。

(3)教师业余自组织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教师业余自组织与其他教师群体组织相比更具有组织模式的自发性与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自组织也拥有广阔的网络交流媒介平台,这些都利于教师围绕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彼此交换想法、经验与心得,进而有利于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积累、共享与创新。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包括缄默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以缄默性知识为主,所以学校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应该兼具显性管理机制与隐性管理机制。

1.显性管理机制

(1)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管人员

知识主管指在学校由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与创新,使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步入规范化与体系化,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学校组织内部设立实践知识主管已成为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与举措。作为一名教育知识主管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教学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全面把握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现状,既看到本校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与优势所在,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实践性知识在呈现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应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能够通过教师间不同的互动模式、不同的沟通方式来挖掘个体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以达到共积经验、共享资源,更好地促进学校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2)开发和应用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

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收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创新性应用的现代网络管理平台,这套完整优质的管理体系主要用以测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分析其发展现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特点与隐性特点,只有这样研发出一套优质、实用、高效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运作系统。

2.建立并优化教师自我管理组织

教师自我管理组织主要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以及教师自组织构成,规范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加强教学知识管理,更需要教师群体分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经验,所以要重视教师群体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科教研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通过学科内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学研讨等方式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共同体也是教师自我管理存在的一种形式,例如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等等。国内学者杨南昌指出:“教师共同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能够促进全体成员的知识创新以达到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这一共同愿景。”[4]教师共同体良好的沟通性、开放性、灵活性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加强整个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师自组织与以上两种组织相比较更灵活、自由、活泼,它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模式呈现出来。这些自组织轻松、活泼、舒适的交流氛围往往有利于分享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1)构建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

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实现知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立合理的工作报酬激励法,通过工资报酬分层化管理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激情,以使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时间激励法一方面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时间的相对自由性,借此可以放松身心、休闲娱乐,进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梳理与疏导。适当地减少工作时间以及带薪休假都是时间激励法的良好体现。

(2)建设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

野中郁次郎指出:“场是一种群体共享的环境状况,换句话说,即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知识资产配置过程的基地。”[5]这明确指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要基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即它不能远离“场”而存在,而是需要建立一种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这些场所与场域的形成有利于在轻松融洽的环境氛围中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用,进而促进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3)形成共享教学文化氛围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质上是将教师个体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在教师群体间分享、共用与再创新,以将个体优秀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教学经验。这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合作性,这是共享性教师文化的一大特性,不仅强调教师个体之间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更注重教师群体间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托马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专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6]可见,共享性教师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和谐融洽的教师文化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第二,学习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间流动的过程,更是教师自学、他学以及互学的过程,所以学校应鼓励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立与浓厚型学习氛围的养成。第三,宽容信任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包容信任、和谐融洽的场域文化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不仅可以共享成功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分享失败的教学经验,更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与融洽感。

――――――――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实践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4] 杨南昌,谢云,熊频.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5] [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著.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赵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第12篇

关键词:软实力 文化建设 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5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当下全球的政府与大型企业机构已经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软实力”(Soft Power)建设。所谓“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1990年率先提出的。他在相关的系列论著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同样重视看不见的“软实力”的建设。{1}约瑟夫教授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不够,不仅会影响到“硬实力”的持续提升,甚至会直接导致国家发展出现重大问题。尽管约瑟夫教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实力和发展,但很快全球的大型机构和企业发现“软实力”概念实际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果借用到企业与机构的运作上来,那么“软实力”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形成企业特有的资源整合模式,实现良性规模化持续发展的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并被员工所认同,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自然形成团队的高度凝聚力,使企业真正拥有灵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软实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长久发展,能够始终赢得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与机构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担当社会责任乃至给予员工精神家园的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实际上所谓重视“软实力”建设,其关键点就是要加强机构的文化建设,这一点对处在社会和体制结构转型中的中国广大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企业经营方式与理念也变得丰富和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西方和自身传统的影响,企业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为经营管理者所重视。但相对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受重视,事业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的影响,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有研究者认为:事业单位的文化是在长期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2}实际上,这与“软实力”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将文化理解成价值观和发展理念,那么事业单位显然需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只有具有明确和统一的价值观或单位文化,这样的单位才能凝聚人和鼓舞人,才能具有事业单位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操守,这样的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具有良好的综合实力,从而很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在事业单位从事人事管理等工作的经验,认为以“软实力”的角度来解读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使得我们对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能产生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会形成以下三方面的重要认识。

一、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首先,文化建设能帮助事业单位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同一明确的价值观是事业单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事业单位,是指不从事直接的经营生产,依靠国家或地方财政生存并承担一定社会职能的机构。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依赖财政,生存稳定甚至因为拥有一定的行政化的权力带来的福利,使得中国的事业单位处于没有竞争和危机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下,随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绝大部分事业单位,甚至包括大学、医院这样应该最具文化和人文关怀和职业价值观的机构都变得盲从,没有了价值方向,成为社会诟病的社会症结。加强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促进事业单位形成统一的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显然有助于事业单位及其员工形成社会责任和体现自我社会价值,促进事业单位的和谐进步。其次,文化建设能凝聚全体职工,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理念。事业单位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类似机关的性质与管理,随着内部人事改革制度的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与经营化,直接加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相较于一直处于市场竞争氛围中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在经营意识、服务理念和团队精神上都处于劣势。良好的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职工理解工作内容和性质,形成服务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帮助事业单位适应并赢得市场竞争。再次,文化建设能帮助事业单位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操守,规范事业单位的运作。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过去全社会统一、单向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在多元化社会体系下,很多事业单位过往依赖的机关文化氛围不复存在,管理化和体制化的行为操守也被动摇,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事业单位就会出现文化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迷失,不仅不利于广大职工的精神健康和长久发展,也会给事业单位形象带来重要损害。因此,事业单位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自我的“软实力”,是事业单位必须和紧迫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如何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单位“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