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的出路

大学生的出路

时间:2022-09-10 02:4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的出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的出路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出路选择 认知

一、大学生毕业出路选择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毕业出路主要有这几类:一是考取研究生。二是报考公务员。公务员报考人数每年递增,这类人往往是为了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较好的社会福利;三是参与创业。大学生在创业中不断摸索,总结过失,时刻准备抓住时机一举成功;四是出国。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学有所成,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出路而且可以增加发展机会;五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很多学生希望尽早融入社会,在工作中学习很多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经验;

二、大学生毕业认知的调查实施

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为调查问卷。通过编制《大学生毕业认知的调查问卷》,以浙江师大学行知学院为样本,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93.75%,并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回收的问卷。

三、大学生毕业认知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自身前途的看法

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毕业后进行打算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迫在眉睫”了。调查表明,70%的学生在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对毕业后的处境十分茫然,这部分学生以低年级为主。30%的学生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表示对前途并不担忧,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活才刚开始,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虽粗略地想过自己的毕业方向,却并不清晰今后的发展目标。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大多数有着自己的毕业规划、对毕业出路选择的认知,清楚方向,目标明确。

(二)影响大学生毕业出路选择的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困扰大学生选择毕业出路的原因主要有:27%的学生欠缺求职技巧;23%的学生能力不足,获得证书少;23%的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16%的学生学习不好,考研没优势;11%的学生经济困难,创业优势难以发挥。

在听取毕业出路选择的意见上,40%的学生倾向于父母的意见;21%的学生听取学长或是学姐的意见;15%的学生在学校指导下做出选择。

(三)大学生准备毕业后的去向

目前,大学生毕业出路主要有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创业以及出国等方式。根据调查,在选择毕业出路时,有46%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事业发展平台,融入社会直接寻求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考研和考公务员比例相似,分别为21%和17%。自主创业占8%。

(四)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在问卷调查中有70.4%的大学生认为专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即使有矛盾,长远也相适应。30%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所学的东西很少用于工作实践中,甚至没什么关系。

(五)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方式

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等,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要看清局势,学会提升自己。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43%的学生选择了要做好社会实践使自己更有实力;7%的大学生以参加培训班来快速提升自己。调查显示,31%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应聘指导或用人单位信息,主要是指职场攻略、求职攻略、简历指导等;而19%和13%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职业规划辅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

四、对大学生毕业认知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大学生毕业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本位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对策,以使大学生更快地明确毕业出路选择。

首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发掘自身优点。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考取相关方面的证书,培养自身的能力来适应社会潮流。

其次,确定目标。大学生的选择有很多:工作、考研、考教师、考公务员、考银行等,很多人既想去试试这个又要尝试下那个,或者是对上述去向犹豫不决。这就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而且为多个目标奋斗,想必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清楚以后究竟要干什么、做什么,这才是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所谓万事开头难,有了方向,才能一步一步走下去。

第三,规划未来。大学生在校无非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做好社会实践使自己更有实力。趁着还未正式迈入社会,就要未雨绸缪,提升自己,无论是对工作、考研甚至是创业都是有利无弊的。大一的学生应该形成对自己大学规划的意识;大二阶段要学得其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打好知识基础;大三阶段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大四时将自己的学业、将来的职业和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加强自身职业技能训练,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知己”的前提下,收集有关信息,例如用人单位信息、应聘指导、求职心理辅导,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少学生会关注社会需求来选择职业,这明显是不足之处。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应该充满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事为自己事,要为社会做贡献,尽己所能地回报社会,应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不稳定性 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点表现在农村传统观念落后及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面对我国目前城市人才资源过剩,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不畅

大学生“村官”期满有五种出路可选择:可担任村干部;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自主创业;可另行择业;可继续学习深造。大学生村官这五种出路是国家政策性安排,但众多原因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依然面临困境和隐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有户籍限制,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面临利益博弈。大学生村官续聘农村面临困境:首先,编制数量和逢进必考制限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其次,逢进必考制和一考定胜负的机制挫伤了部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大学生村官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难: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案工作。大学生村官主要能力错位和内心诉求导致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难;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削弱继续深造的信心。

2.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心理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和工作不适应。心理适应上的困难: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直接到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突然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存在很大落差。如果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一些眼高手低的村官会觉得基层工作太琐碎,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因此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一方面语言沟通上有障碍,另一方面某些偏远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适应上的困难: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3.村官身份职责不明确

角色的认同对于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特克瑞认为,“为了能够以一种有序的,内部一致的方式行动,一个人必须定义环境,即谁是环境中的他人,谁是环境中的自我”。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对其角色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处于漂移之间,认同基础模糊不定,导致了行动取向呈现多样性。其次,村民认同度不高。“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最后,乡镇干部认同度有限。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

三、对策研究

1.规划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

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了解村官的具体工作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时,要进一步宣传村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能力需求,同时开设与村官对口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定位与规划,更快适应角色转换,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后援力量,但是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严格村官选拔程序

建立严格的村官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考试、面试和考察。根据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建立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的素质要求,有利于选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考核时要侧重考察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动机和热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设置,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因地制宜,按需分配。大学生村官上任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可以试行导师制。

3.构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毕业生就业、改进农村人才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为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村官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针对具体工作,开展特定的培训课程。培训的教师可以是各级领导干部,也可以是大学生村官自己。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处理,根据工作中的难点,开展特色工作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村官培训,村官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为完善村官培训体系共同努力。其次,建立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把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党和政府要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为建立正常的流动体制提供政策性支持。最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角色合法。加强政策导向,解除后顾之忧。

第3篇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目标应该兼顾国家战略和基层发展两个维度。在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域,国家基层战略关注的具体目标是:国家政权延伸至农村,以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推进和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党和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舒缓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压力,同时形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导向,使更多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等等。农村基层发展关注的目标是:基层公共事务的处理、公共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层面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可以利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目标分析矩阵(图1)来说明:纵轴表示的是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的关注程度,自下而上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横轴表示的是对农村基层发展目标的关注程度,自左向右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样,大致区分为四种目标类型:

第一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和农村基层发展目标的关注程度都很低。这是一个“盲目型”的目标模式,与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品性格格不入。

第二类:对农村基层发展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对国家基层战略的关注程度较低。这是一种“基层取向型”的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着眼点专注于农村基层发展上。这种取向容易获得农村基层的认可,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关注度不够,也不可取。

第三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的关注程度较高,不在意农村基层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国家控制型”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着眼点专注于国家政权的延伸之上。乡村社会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感觉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层面的“实惠”。

第四类:对国家基层战略目标和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目标都较为关注。这是一种“多元协调型”目标模式,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中介,链接国家基层战略和农村基层发展。具体而言,通过大学生“村官”的介入,一可以服务于国家基层战略,增强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既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和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又通过基层锻炼,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和储备人才;二可以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发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型力量促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与数量;三可以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农村基层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自我实现。“多元协调型”目标模式有机协调、整合了多元主体的价值偏好和目标取向,也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特性,是可取的目标模式,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中必须明确和服从的目标前提。

二、长效机制的内容: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长效机制是属于“工具范畴”的,其合理性需要以“目的”为基础,只有服务于“目的”的“工具”才是合理的。工具理性指的是通过精确计算的方法选择行动方案的理性,用“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思维来判断采取何种行动实施何种政策。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是否行动、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该行动蕴含的价值意义是否合适,是否符合伦理需求。上文第一类既不关注工具理性,也不关注价值理性,属于非理性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如果遵循此类理性模式,将无法真正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长效”机制。第二类“价值取向型”理性模式强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人性化、伦理化和价值化,更多强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要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切实的工具予以实现。若一味强调目标而不关心工具(即长效机制)的科学化程度,目标也就无法很好实现。第三类“工具取向型”理性模式强调关心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但是这种理性模式似乎忘掉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应该担负的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目标,属于是“没有目标”的机制。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建设更多属于此类。第四类“目标—工具融合型”理性模式以大学生“村官”工作应该担负的“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为目标前提,在此基础上科学设定有关体制机制,以科学化的方式实现目标。它有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长效化”——既被多元群体所认可,具有可持续性,又兼具有效性,能够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预期效果、效能和效率。

建设中的目标—工具关系

体现目标—工具融合型理性模式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应该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坚持差别化的选聘、培养机制。“差别化”的原因是实际情况具有多元化特征,村情有差别,大学生“村官”的个性、专长和价值偏好也有差别。因此,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单凭“行政能力”、“申论”考试成绩,而应该兼顾任职农村需求、应聘者专业特长和偏好;在任职安排时,也不能单凭直觉或随机进行,而应该结合村情、村需,结合大学生“村官”个性特点和意愿等综合考虑;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培养时,更不能实施“一刀切”模式,而应该根据创业富民、服务亲民、村务管理、专业技术和复合发展等五类分类实施。

二是基于农村公共需求导向的创业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必须保障农村基层公共需求的满足,并通过具体的创业行动切实满足这些需求。最终使得其工作能够符合农村的具体需要,让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层面取得发展;实现大学生创业与富民相结合、发展企业与发展农村事业相结合、自我实现与农村基层发展相结合;大学生“村官”顺利“进村”、有效“干事”,使大学生“村官”的个性特长、专业特长与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现代农民无缝隙对接等。

三是兼顾国家战略和基层发展的考评机制。考评具有引导、诊断、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是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当中的重要内容。据调查,现行考评机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更多针对大学生“村官”本人开展测评,而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的机制并不多见;更多笼统地、原则性地考核德、能、勤、绩等几方面,并没有切实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这一目标。因此,以后需要做到如下几方面:考评指标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这一目标,重点考察大学生“村官”工作以及个人对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的贡献度;考核内容设计要详细结合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两个维度;考核方式、考核期限、考评主体、结果运用等方面要科学、规范、有效;不仅要建立针对大学生“村官”个体、群体的考评机制,而且要建立针对某地区、某部门大学生“村官”工作本身的考评机制等。

三、长效机制建设的组织实施:增强协调与统筹

在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统筹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长效。这需要一定层次的统筹、协调,否则难以促成多元主体的配合,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机制的“长效化”。目前,应该增强省、市级的统筹力度,由省、市级组织部门牵头,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联动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具体而言,需要着重提高如下几方面的统筹层次和力度:

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激励保障、干事创业机制的统筹。一方面,目前存在省聘、市聘、县聘、乡聘乃至村聘等各类大学生“村官”,在来源、选聘标准、“村官”素质、村官的身份、职能角色定位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各地各级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培养、干事创业、激励保障等机制参差不齐。这种多层级、缺乏统筹的工作机制在本质上属于“粗放型”,工作整体绩效不高,与“国家基层战略—农村基层发展”相融合的工作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在选聘、培养等方面的机制需要省级、市级统筹,实现整体上的协调和总体工作效率、效果的提升。

大学生“村官”工作监督管理的统筹。目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本身的监督管理不够,使得实际效果在不同地方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地方大学生压根就没有进入农村,而被乡镇“截留”;有的更多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如人口普查、迎接上级检查、整理会议材料等;很多地方大学生虽然形式上“进村”了,但要么忙于自己创业,要么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并未真正担当起“村官”职责,等。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使这一工作切实生效,省级、市级有关部门要承担此类责任。

大学生“村官”出口机制的统筹。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明确其未来出路是保障大学生“村官”积极干事、促成工作绩效实现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在整体上形成了留任村干部、公务员选拔、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考学深造五条出路,但这五条出路过于宏观,在各地五条出路的各自“流量”和“拥挤程度”不同,对五条出路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持策略也不同,具体成效自然也参差不齐。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得大学生“村官”整体的流动效率和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容易使得大学生“村官”在相互攀比中产生不公正感。因此,需要着重提升省级、市级在五条出路方面的统筹力度。

第4篇

在湘中方言中,“路”除了有“道路”的意思,还有“好处”和“希望”的意思,若说某人“有路得”,就是说他“会得到好处”;若说某人干某事“有路”,就是说他“有可能心想事成”。路,从大的方面讲,是人生的去向;从小的方面讲,则关系到一时的成败得失。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城里的学生出路并不多,考上大学是前程似锦,参军是前途光明。当工人呢?进国营大厂棒铁饭碗,也算不错,进街办小厂就只能混口饭吃。那时,我读高中,身体素质弱,家庭背景差,参军肯定没门,招工也进不了国营大厂,这就把我逼上了华山一条路,非得考上大学不可。骨子里,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然而一旦被严峻的形势逼至旮旯,我就会变成百分之百的现实主义者,先谋出路,后求出息,这个道理我懂。

考上北大后,我才清楚,大学只是人生长途中的一个驿站,前面的路还很迢遥。许多同学都已率先确立自己的远景目标,我可不能落后太多。考大学前,现实主义是我的主调。上大学后,骨子里被一直压抑着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冲动便猛然抬头,我爱好文学,我要成为作家。对于文学这条荆棘路的难处和这座独木桥的险处,我所知甚少,就算全明白。我也要一意孤行。我身边的同龄人,几乎个个热爱诗歌,几乎个个都有耗不尽的热情和使不完的干劲,我从他们身上能感染到日益高涨的狂飙激烈的进取精神。

那一代人进大学校门难,出大学校门易,在我们的生命天平上,理想主义的砝码重,现实主史的砝码轻。如今,正好相反,这一代人进表学校门易,出大学校门难,在他们的生命天平上,理想主义的砝码轻,现实主义的砝码重。两代人的生命天平都是一头重,一头轻,倾向则完全不同。这很正常,当年,大学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我们无须面对生存压力,因此责任心和使命感强,更关心国家命运;现在,大学生已多如牛毛,连博士生也不足为奇,他们的生存压力大,现实计虑多,更关心个人命运。从出路到出息,那时我们的距离更近,现在他们的距离反而更远。

半年前,曾有一位年轻人问我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我是白领,三年来,一直重复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我感觉路子越走越窄了,甚至越走越黑了,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似乎遥不可及,我该怎么办?”

我给他开了一个药方,未必管用,供他参考,我说:“你得另外找寻出路,目前的这条路可能不适合你,有了出路,再谈如何出息不迟,要不然,日复一日,你只会厌倦,只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庸庸无奇。”

他说,他不怕打破重来,只怕破的不是时候,立的不是地方。我对他说,“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追求什么,如果还不知道,那就必须先弄清楚答案,再去选择脚下的道路。就像火车适合走铁轨,汽车适合走高速公路,自行车适合走林阴小道,它们可不能弄拧,一旦弄拧了就会有大麻烦。找准自己的道路,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的速度,只要三者都差不离。就会是一个相对成功的人生。”我这许多年来的感悟都奉赠给他了,他很领情,他说,他不想走冤枉路,生命短暂,经不起几回瞎折腾。

还有一句话,我没有告诉他:其实,每个人认定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去走,就算走错了。也可能遇到绝胜的风景,这样的感受在风光旖旎的地方最有可能。然而,你若身处无边荒凉的沙漠,则一步也不能走错,甚至走对了,也会渴死于中途。所以说。决定个人命运的要素,除了智商和情商,还有大环境和大气候。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43-001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是推动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推进的中坚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国家民族命运。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互动更加突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1.新媒体概念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上世纪末,全球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从外延角度分析,光纤电缆通信网、手机及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传播途径的广播网等均属于新媒体范畴。

2.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面临挑战

新媒体融合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思想多元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知识获取、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寻求通过现代化网络途径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及心智尚不够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年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及违法违纪行为呈现出明显上涨趋势。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面临挑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就是权威,负责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式及手段的选择,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多向性特征更加明显,大学生的选择更多,在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及较强的接受力的影响下,成为新媒体的推广主体,极大的强化了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按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大学生所提供的教育信息是经过选择和整理的,往往是按照教育者设计的模式开展,单向性是此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传统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内容不够新颖和灵活,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体验及情感。

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探讨

3.1确定准确的价值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新媒体条件下,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旗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的推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其次,借助网络对我党现阶段的大政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围绕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展讨论,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为大局稳定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对于出现的负面舆论导向,不要只是简单进行打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采取有效对策,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持与大学生平等的身份地位进行事实。

3.2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首先,要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要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坚持自由化及自主化的基本原则选择信息。其次,根据时展趋势,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革新,确保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用得以充分发挥。利用手机、博客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强化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工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数字电视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迅速壮大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新媒体的一种,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其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均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敌对势力正是利用这一点加快意识渗透,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标准,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积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北大学2010

[2]葛琛佳.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3]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4]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课题: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关系研究(2010C02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SGH10125)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各部门,共同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指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国家规定一些职位必须经过职业培训,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后方可上岗。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则主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灵活采用政府、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主体等各种有效渠道,力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0年我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此外,据西安几所高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处资料汇总统计,连续几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均呈下滑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本科差距缩小,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职业技能对大学就业力的影响。

二、以西安市为例进行的需求调查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前培训的需求,我们以西市作为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一)西安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调查

1、见习培训。符合相关条件并自愿提出申请的大学生,经审核毕业后可在见习基地进行3~6个月的培训,且可以享受免费人事和就业推荐,而对于那些在基层履行完服务年限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时给予倾斜。

2、免费就业培训。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都可以在享受包括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择业指导及其他适应性在内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3、技能培训班。西安市劳动保障局按照培训―鉴定―职介―就业“四位一体”的模式,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积极搭建大学生培训、就业平台。

(二)西安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问卷调查。我们对西安市5所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随机抽取了陕西科技大学50名本科毕业生和西安工业大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各40名高职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收回163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问卷收回率为95.9%,问卷有效率为98.8%。

1、大学生普遍感觉实践能力缺乏。调查研究表明:36.03%的学生感觉学校条件有限,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30.88%的学生觉得对企业的用人及运作完全不了解,学和用完全脱节。目前大学生感觉最欠缺实践经验,虽然已具备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符合企业用工的需要。这才出现了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受欢迎,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象。

2、大学生出于就业目的对于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旺盛。通过对“大学毕业生需不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调查发现,有91%的毕业生认为“十分需要”或“需要”,认为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可有可无的只占7%,认为不需要的为2%。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原因的调查”,有62.7%的被调查者是出于“帮助今后更好地就业”的原因,36.02%的被调查者是出于“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15.5%的被调查者只是“考了再说,以备不时之需”,14.2%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很多人都考证,自己若不考会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对“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的调查,选择“提高就业能力”的占41.7%,选择“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占52.8%。这说明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有必要的,而且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与素质。

3、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及方式需求多样。大学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比较广泛,相对而言,在实践能力、应聘技巧、人文修养等方面表现比较集中,分别占63.35%、27.9%、20.8%。另外,45.24%的学生愿意选择参加通过求职活动实践,43%的学生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这说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得到了一部分学生的认可,已成为拓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新视角:一条主线三个结合

(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线,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出路。就业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成为当前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直接招收大学生员工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项调查成果显示:98%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只能是“半成品”。在国外,不管你是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参加职业学院的培训。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出现本科生不如职业培训生畅销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本科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素质教育,而对于职业培训来说,更注重对工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更注重实际操作,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高等教育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并且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线,将高校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职业技能认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为应届毕业生开辟出一条就业的新出路,更重要的是能够赋予学生一种目标明确的职业规划能力,使大学生不仅有素质、有理论,更有职业技能,那么庞大的大学生就业人群也就不会被冷落。

(二)高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

1、借助桥梁连接学校教育与实际应用。国家卓越计划要求必须“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应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连接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毕业生供给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它是以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为目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职业技能培训所连接的两方面,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技能培训。

2、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学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把就业指导课列为正式课程,但是基本上还只局限于告诉学生如何写求职申请、简历,面试应对技巧、着装要求等。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所学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能力,高校必须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运用自身雄厚的师资、设备、经费和无形资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其次,利用自身学科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特点,进行学科整合,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再次,发掘普通高校职业技能教育的潜力和国际交流广泛的办学条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开发出职业适应性更强的继续教育项目,提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高校可以依托自身教育资源和特色学科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运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社会化和实践性上的不足。

(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学历证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双证(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成了表明从业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并且国家各权威部委已经全面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所以它是从业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从业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对就业有帮助,且社会各单位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的合格证书认可度较高,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既能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又能得到职业资格的认可。这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外经验与国内实情相结合。加强政府监管机制应以我国实际国情为依据,并学习国外政府成功参与职业能力开发的经验。首先,依靠政府建立和健全整个国家职业能力开发与培训的法规、机制,把涉及职业能力开发的组织、经费、基地、实施程序等重大问题以法律条文形式加以规定。其次,通过政府的介入,让学生有接受职业能力提高的机会,在高等院校中设立职业能力开发专业。培养职业能力开发指导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再次,通过各种政策,建立一个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减免企业税收、表彰奖励高技能人才及所属企业等政策,鼓励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资。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协调职能。对于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以及职业培训机构资质的考核要严格把关,确实做好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景斌,李军科,赵朝.“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就业与创业,2009.3.

第7篇

在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下,以及我国与各个国家不同领域的交流下,我国教育部开展了新的英语教学的改革,同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

(1)2000年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观念;

(2)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课程的意见》,积极大力的加大对应于课程的学习;

(3)2003年基础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标准》,提出了毕业生要达到的英语综合语言和口语的标准;

(4)2000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试行)》,开创了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大的环境背景下,这样良好的机会下,我国开始了进行一条龙的系统改革,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教学方案,来面对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可是结果很不让人满意。下面来重点探讨下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

二、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的界限不清楚

(一)课程内容相似

现在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从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我们学的英语的内容没有出现多么大的改变,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要求内容都是重复循环,学习的内容还是小学和中学的延伸,没有新的东西出现在学生的脑海内,渐渐地同学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制约了英语教学方向的转移。

(二)基本的要求目标类似

在国家颁布的英语学习的法律法规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要求不论是课程培养的目标还是基本要求都近乎一样,就此,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大学英语发展缓慢的原因,不是一直创新,而是固守不前。

(三)实际的水平接进

在我国英语教育出现的问题上,关键的并不是内容要求的类似而是实际水平的接近。就目前来讲,国家对于小学高中英语的重视及改革使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近乎于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有些地方比如北京、上海等把英语教学提到小学一年级,让同学们过早的接受了英语教学,这样使高中的毕业生英语的水平赶上了大学的一般水平,这样就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使教学研究不能前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困难及出路

(一)困难。由于英语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达到了课标中规定的水平,由于大学的要求使许多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有不少的重复内容,由此而引起一种学生由于重复内容而对英语学习的自满消极的怠慢的心理,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出路。由于上述的原因,我国要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找出路就是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转变,由上所说,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连接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一方面认为水涨船高,我们更应该放高放大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显然,这些要求并不是只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方向也并不是英语专业,只有全面的发展英语才是出路。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采用老办法形成滞后的局面,要开创新视野。

四、影响有效转移的因素

虽然,近些年社会各界都要求呼吁大学英语的有效转移,但是,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各种不同的原因制约着大学英语有效的转型与发展。

(一)培养听力的决策。大学生的听力问题一直影响着教育的转移,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听力教育的力度,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正如,高教司所说的在大学阶段主要解决的是听说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大学的任务是否就是解决听力问题呢?显然并不是全部,过分的强调听力问题就会把它推到极高的地位,这样反而会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如果只是为了让同学了解一般的生活的交流,确立此等目标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还要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的发展,显然,阅读写作就更加的重要了。所以,如果只抓听力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万全之策,要双管齐下才是上上策。

(二)基础英语在我国的地位。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基础英语一直都占有主导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理论都是“打基础多多益善”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学英语一直发展的都是基础英语。我们并不否定基础很重要,但是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是无止境的,我们并不需要和英语专业的同学那样,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是要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理念,这样的英语转移并不是说基础不重要,而是有更重要的要去学习与探究。所以,只是这样的英语基础教学阻碍了大学教学的发展。

(三)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的思想就是素质教育理论。据我们所知,英语教育有外在目标和内在理念,并不是单纯的语言培养历练,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与提高。而我国的英语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对其的功能作用运用的很少,就如现在许多大学生所认为的英语只是大学的一门课程,可有可无,并没有把其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变必须是理念的转移,并不只是把它当作应该接受的素质教育,还要当成一门工具手艺,更好的运用其为世界和国家服务。

(四)大学教师的知识层面与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老师们很难适应其中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英语教师的知识层面显然不能驾驭,所以有些新兴的课程很难开设。我们的老师虽然都是名牌毕业生,但是,一般都只是适合通用的课程,而新奇的课程并不行。所以,如果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话,会有很多的教师面临挑战或者失业,这样更阻碍了其发展的步伐。

(五)其他原因。在我国的英语教育方向转移中,肯定还会有很多的各种不同的原因,有许多的制约因素,比如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的繁多等诸多因素,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改革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分析

引言

曾经,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许多企业争抢的人才。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选择和个人发展问题。一些人抛弃了本职专业选择了先就业。一些人坚持走专业道路,宁可措施就业良机。面对剑拔弩张的人才竞争市场,怎样才能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1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分析

1.1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徘徊在就业的道路上,人才市场更是人才济济。当今社会是企业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人才大军,企业却高兴不起来。第一,应聘资料满天飞,许多应聘毕业生觉得多投一份简历就多一份就业的希望,根本就不去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造成了企业应聘人员繁重的应聘压力。第二,很多应聘者缺乏职业意识,把应聘的希望大都集中在毕业证书上,自己对职业的认知较少,职业素养较低,基本是一问三不知,影响了应聘者才能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应届毕业生缺少与社会的沟通、交流,而且职业素养较为欠缺,缺少职业相关的就业经验。

1.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但就业机会还是很多的。随着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人才的储备,就业的关键就在于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和职业规划的科学性。

1.2.1正方向的影响

首先,职业规划为科学择业提供了前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了指导。一方面确保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实力,为大学生谋取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铺平道路。其次,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可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生活的规律性,使大学生在追求事业目标的过程中将大学生活过的更充实。同时大学生向着职业规划的不断努力,增强了大学生对想从事职业的了解,提高了大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减少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盲目性、盲从性,促进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正确性。此外,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职业规划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大学生对期望职业的兴趣,增强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促进了大学生选择职业就业的成功率,使大学生的才能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并提高了大学生事业的成功率。

1.2.2负方向的影响

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不科学将会给成功就业造成很大障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不能真实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将职业规划的定位设计的太高。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职业选择很盲目,对于职业规划没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而是盲从他人。比如,一些大学生来自较偏远的地区或中小城市,当地企业求才若渴,急切的盼望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又如,很多大学生将职业规划到发展“仕途”上,认为考公务员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好出路。总之,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双重效果,可促进大学生择业、发展的成功,也可能阻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低不就、高不达,就业率低的现象。

2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折磨。一方面,想要就业,就从事不了自己期望的职业。而坚持职业规划又很难就业。这是由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指导、过于草率。一方面对自身的评价不充分,弄清了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因此,在就业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当初的目标定的太高了,难以实现。就将就业的条件放低,有些学生甚至不进行职业选择,只要能就业就好。另一方面,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状况搞不清,只是盲目的跟着别人的脚步,却不能充分了解别人的目标设定的意图,当毕业的脚步临近时才一脸茫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受各方面就业压力影响,也就将职业选择看的比较轻,无法实现职业选择的科学性、正确性,一些职业的选择甚至葬送了自己当初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的目标变的更遥远。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并确保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制定好奋斗目标,逐渐的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再次,职业选择是把握好自己的就业方向,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职业规划,尽可能的选择一条能实现自己职业期望的道路。一方面,在职业选择时不要比工资、不要看条件。首先要看所选职业与自己职业规划的差距。另一方面,综合评价企业的发展实力,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发展规划好步骤。因此,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我们一定不能盲从、不能将就,应理智的走好自己的路,选对自己的发展方向。

3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分析

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不应该是在毕业后,而应该是在进入大学后。结合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规划好职业计划,并有效的利用大学学习时间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首先,做好自我评价。全面的了解自己想从事的职业的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和渴望进入这一行业的期望度。通过职业的选择和职业规划建立自己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激励自己奋发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次,多了解职业性质,通过职业信息收集等充分、全面的了解职业个性,确保职业选择的正确性,确保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制定短期的目标,这样能更有效的提高职业素质,达到职业期望,成功的进行择业、就业,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持续的、良好的发展。再次,积极的、科学的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评估,正确认识达到目标所需的实力和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对自己克服障碍的信心、能力进行预测,确保职业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在职业目标的激励下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品质,实现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顺利过渡。此外,职业规划应联合家庭关系进行正确的设计,确保事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利用一切就业机会寻找个人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应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重视实习机会,利用社会兼职、实习、应聘等途径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社会工作能力,发挥自己的最佳就业实力,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4结语

有能力的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管是职业的选择还是职业的规划对大学生就业、事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外在的。其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和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只有从内心燃起渴望,才能踏实的向着职业目标前进,才能在学习中不断的成长、进步,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并使自己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单位:防灾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玉科,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J],中国人大,2010(01):26-26

第9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就业现状;出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严峻。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格或者是办学力量较弱的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无论是办学资金、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办学基本设施条件还是本科办学的经验、文化积淀,相对于“211”工程大学、重点大学、老牌二本院校大学而言都十分薄弱。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大学生就业同样面临着艰难。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毕业生(250人)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调查显示,学生考研偏低,考研人数仅占毕业生人数的5.2%;在公有教学单位就业人数,占40.8%;在公司企业就业占35.4%;国家基层项目和参军占9.2%;“选调生”和国家公务员占6.6%;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占2.8%;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普遍不高,毕业生就业就业质量偏低。毕业生就业的局域和方向比较集中和单一、工作岗位流动性强、工作性质变化性大、收入普遍底下、技术含量低、自主创业少等特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市场开拓不够,就业市场狭小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办学大多数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受地域的先天性限制,其辐射范围不广,影响力不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不够,毕业生对外界的信息反应相对迟缓,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受不到。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用人单位而言,外界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感到陌生,对他们的办学性质不清楚。受办学定位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以立足地方为主,而对跨地方,走出省份,面向全国的就业市场却很少,从而导致就业市场面窄小。

2.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所在的地方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比其他沿海发达地区都比较迟慢和平缓,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观念认识不够,主要体现在:

(1)竞争意识不够强,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要、靠”思想相当程度存在。学生实现就业渠道主要还是依赖学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学生考虑到外出求职路途、费用等就业成本问题而很少主动积极外出参加校外的招聘会、企业招聘等招聘活动。

(2)缺乏自信,自卑感明显。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潜意识里自卑感占据很重的分量。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劣势,如就读的学校不够名牌、能力欠缺等,从而容易产生求职的消极心理。在择业过程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紧张等。

(3)对部分学习成绩良好、工作能力稍强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盲目攀高,就业功利性强。他们想通过读书这一途径来跳出农门、出人头地,改变家庭生活落后的现状。他们对读书抱有很大的期望值,总认为读完书就要找份高薪的工作才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所以对求职中的薪酬待遇特别注重。这种就业功利性的心理往往使得这些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主客观条件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实力和条件。在择业中片面迫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乃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1]

(4)恋乡情结浓厚,抗挫能力不够强。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独特的感情,部分学生心底里不是很乐意离开父母身边、离开自己的家乡而远走他乡找工作。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学生生活环境平静与安逸,没有太多直观感受到就业压力和严峻性,所以对外界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估计不足,对突发的面临的事情和问题,往往接应不过,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压力能力差,遇到困难和问题易于妥协退缩、逃避。

3.综合素质不够强

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毕业生除少数优秀毕业生外,总体而言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基本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和综合文化素质与现代企业用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升本前学校办学层次低、资金投入有限、资源相对紧缺,教学仪器设备缺失,再加上管理手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和开放不够,因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出路

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第10篇

关键词 自主创业 素质教育 创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逐年提高,进入大学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面临着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如何解决就业难这一难题,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对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提倡高校学生敢于创业,为自己的将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增长。

一、自主创业与素质教育

自主创业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体现。人才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能力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而能力便是素质的反应。

创业实质就是素质的体现,杨芳认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人才,在学生中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业素质教育。高校开展的自主创业计划一方面是应付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更重要的是深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相比较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创业性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这表明美国开展创业教育并非迫于压力之时做出的反应,而是一种常态应对。因此中国有必要将创业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

自主创业也是素质教育主体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校学生的素质,这个主体便是高校学生。自主创业首先要求学生有创新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我们可能依旧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学生拥有的创新素质,是一种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良好心理素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自主创业无疑增强了学生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通过自主创业,不仅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自强自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将创业的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使其在将来的人生中一帆风顺。

二、高校自主创业所面临的现状

(一)创业观念落后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观念是迫于我国就业形势提出的,起步较美国和西欧国家是比较晚的,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认识尚未成熟。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仅仅作为一门业余教育举行,并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之中,也未构建合理的创业模式,这就使得创业教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遇。学校仅仅依靠讲座和报告来宣传创业教育,例如每年的“挑战杯”比赛,涉及面还是局限于部分有能力的高校,新出的成果多局限于论文形式,并没有锻炼学生真正的创新精神,更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观念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思想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转变,许多学生针对自主创业多有不了解,依然认为毕业后有份稳定的工作是唯一的出路。学校的老套路线迎接新生、培养人才,并未很好的做到善后工作,针对创业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教育之中。中国青年平均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进入高校似乎成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出路,绝大多数青年求职前仅有的经历就是升学,并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能力较弱。而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已取得大学文凭的青年心理脆弱,抵制自主创业。家长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意识在孩子思想中灌输大学就业并非创业的思想,这些都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举步维艰。

(二)打铁自身不硬

对于势在必行的自主创业政策,高校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此很盲目,而有的仅仅对此保有新鲜感。针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仅有7.9%的学生对相关政策、法规“经常关注,很清楚”,44.3%的学生“偶尔关注”,14.2%的学生对此“一点也不知道”。其次,45.8%的学生对于创业“曾经想过,没有准备”。这表明,学生潜意识里并没有自主创业的概念,何来实践。在创业者应具备的几项关键素质上,学生的表现更是不尽人意。在“领导能力”上,有74.3%表现得不自信;在“团队协作”上,仅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表现不错;在“创新能力”上。只有7.7%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有80.5%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新素质。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质疑,高校专业教育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知识水平不全面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创业,相对于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而言仅有课堂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受人生阅历影响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学生心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仅有创业的热情而没有创业的能力,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俗话说:“打铁自身硬”没有良好的知识积淀、坚韧的心理,创业必然流于口头形式。

(三)创业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缺乏自主创业教育的老师。创业教育的落实需要老师的引导,在高校中资深的教授一般都是纯理论学家,而创业教育则需要于资深社会经历的专家;创业教育没有体系的教材,更没有可鉴的经验,如何开展教学成为头疼的事情,使得许多老师知难而退。这点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首先高校鼓励并选派部分老师从事创业教育的实践,许多教授都有过自主创业的阅历,使得他们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体会,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学校不断吸引社会上的成功范例兼任自主创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过短期教学或讲座像是,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使得学生有了自主创业的勇气。

其次高校中没有设置体系的自主创业教育课程。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择业和人生观。完备的创业体系课程涵盖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自主创业没有被纳入到正常的学科之中,高校向来以基础专业学科为重,这与创业学科的开放性是格格不入的。而自主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更是不健全的。创业的实践体系可以使学生融入到社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能力。学校开展创业的教育的实践工作一般是讲座,仅仅通过社团形式吸引学生眼球,这些显然是不足够的,这种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直接影响而来创业教育的效果。即使有的学生有心创业,但面临的现实困难依旧很多,譬如资金的问题,创业并非纸上谈兵,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而国家设立的创业基金、各地政府成立的创业基金以及高校设立的基金利用不足,导致许多学生创业流产。

三、高校实施自主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自主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毕业就业困难的方法

2009年两会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毕业出路。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经济蓝皮书》称,到2008年底,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30万,这是个可怕的数字,大学生就业也因此进入30年来最难时期。历经9年的高速增长,我国高校育逐步显露出“就业危机”。过去的天之骄子,在今天经济的浪涛中几乎沦为弱势群体。

面对现实,大学生不能只等待就业机会,而应该积极的投入到自主创业中去。高校盲目扩招、过度就业、就业体制老化无疑均加剧了毫无社会经验的毕业生的困难。在美国,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已经累计创办了上万家公司,雇用了数百万人,创造出数千亿美元的销售业绩。一方面通过自主创业可以现实的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不拖累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增强国家的实力尽一份力量。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自主创业教育,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通过自主创业使得求职的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让更多的无业者有着落。

(二)自主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才就是国力的象征。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中心,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力。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依靠人力的生产方式势必要被淘汰,新型的生产方式有赖于有创新理念的人才。那么高校的出路就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这样自主创业教育就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现。什么是“素质教育”?第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强调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三,强调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简单的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一个优良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的全面人才,而自主创业就是学生创新的体现。通过自主创业学生锻炼了自己并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功利轻素质。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模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创业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不仅仅让其就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素质。通过自主创业开发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得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融入了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讲,自主创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别称,二者息息相关、同质异名。

四、高校开展自主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使得学生固步于毕业等待就业中。学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创业指导部门,宣传自主创业,摒除旧的“金饭碗”等就业思想。创业教育的困难就是在于价值取向上,认为创业的学生没有资深的家庭背景就无从谈起,这种功利的创业教育观是不正确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在于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因此应该着眼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一基本价值取向。自主创业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二)建立自主创业的完备教学体系

我国自主创业教育之所以落后,没有完备的教学体系是主要原因。完备的教学体系包括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课程体系。

师资是课程实现的关键,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应该选聘一批责任心强的课堂教学老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增强老师自身的素质。也可给予老师优厚的条件,让其去社会亲身实践,体验创业,以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聘一批有学术底蕴的企业家、管理家等社会成功人士担任教师,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鼓励他们创业,指导他们,为其量身定做一些合适的项目。

自主创业教育要纳入到高校的正常课程中,必然要求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借鉴有成功经验的大学学习,特写是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自主创业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有自己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适当拓宽,融合其他学科,作为一门具有针对性的教程。并开设实践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创业的快乐。

(三)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自主创业教育的前提,是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营造的。政府应该为高校自主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制定保护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提供创业基金。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2005年的另一项统计则表明,创业企业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到2007年,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这一事实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优势可言,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打破了有关政策的制约,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学校更要利用良好的校园坏境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教育。为从事这项教育的老师提供丰厚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树立创业典型。为学生开创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条件,例如鼓励学生加入校内商业街,鼓励学生开网店,为学生的公司提供资金和信誉担保。学生一旦准备着手,学校马上指定教师对其帮助、指导。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新国,等.培养的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战略意义[J]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8.

[2]刘华.大学生自主创业纵横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l2.

[3]郝咏梅,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187―188.

[4]刘穿石. 创业能力心理学[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海龙.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 天津大学.2004, 6.

作者简介:

第11篇

高校贫困生具有特殊性,在其毕业出路选择时比普通高校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也会面临更多难题,制约着毕业出路选择。本文从贫困生成因入手,针对影响毕业出路的多种因素,分析其毕业面临的各种出路选择并权衡各种出路的利弊,为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政策推进时或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选择时提供参考。高校贫困生影响因素毕业出路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所占的比例达三成。由于高校贫困毕业生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推进高校贫困生就业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其毕业出路的选择。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高校贫困生能否顺利毕业、就业,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一、高校贫困生成因及影响其毕业出路选择的因素分析(一)高校贫困生成因1.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约占GDP的3.2%,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4.7%~7.4%。中国GDP增长率一度以“保八增九”为目标,然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却增幅不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促使学杂费上涨,是为引发贫困生的深层原因。2.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因素(1)农村家庭收入单薄。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民占的比例相当高,而农业生产技术又相对落后,农副产品价格偏低等,造成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制约,难以支付求学费用。中西部偏远山区或地区家庭正常生活开支尚未能稳定维持,更别提供养大学生上学了。虽然国家有农业补贴,但在经济落后地区,若要担负起送孩子上大学的责任,这样的补助无疑是杯水车薪。(2)城镇地区、城乡结合部下岗、失业人员家庭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密集型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的危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水平较差的员工首当其冲。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攀升,导致他们的再就业压力比一般人更大。这样,如果父母皆为劳动力密集型工厂被裁员工的大学生,高昂的求学费用无疑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3)家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一般来讲纵使家庭收入再低,但有社会保障的支持及政府补贴,温饱已经不是难题。但一旦遭到重大灾害事故家庭遭遇重大损失,这样对一个家庭,特别是家庭成员较多的家庭,负担定然加重,而有子女上大学的家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4)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多子家庭经济压力大。据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贫困生不是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便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双亡家庭或多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很难从维持他们基本生计的储蓄中拿出钱供养孩子上学。而在有多个子女同时求学的家庭中,不管家庭收入如何,多个子女的学杂费汇总起来终归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国多子女的家庭在很大比例都是农村家庭,这样原本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要承担多个子女的学杂费,是一项重大的考验。(二)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选择影响因素分析1.经济能力差距。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是高校贫困生的硬伤。不管是选择哪种出路,都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不同的选择会面临不同的影响。2.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制约。由于本身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呈一般化。同时,正因贫困生的特殊性,绝大部分贫困生大学期间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心以学业为重。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个人实力的体现,而忽略了其他活动。所以失去了很多很好的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影响了其全面发展。3.贫困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很多贫困生一心扑在学习上,完全以学习为导向,缺乏一个较好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其前进的目的性不够强。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不同选择的利弊分析不同的毕业出路选择的最终目的都是稳定的工作及良好收入,以下讲述几种主流的毕业出路,并分析各种出路的利弊。1.考研。考研的优势在于能缓解就业压力,并且高文凭也为找工作增添筹码。自高校研究生扩招来,考研难度系数有所下降,这对贫困生是有利的。然而考研的弊端亦很明显,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压力依然存在,若在读研期间没有真正培养自身能力,毕业后因有更年轻的竞争者,在某种程度上就业压力更大,并且,家庭经济负担会更重。2.考公务员。公务员收入稳定,福利好,工作稳定,还带有荣誉性质。对贫困生特别对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来说,能卸下沉重的家庭缴费负担,是件扬眉吐气的事。然而公务员的工作相对枯燥,升职晋升压力较大,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贫困生本身因一心扑在学习上,忽略全面锻炼与发展,若无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提高是很大的制约。3.国企(事业单位)。国企有国家做后盾,有良好的福利保障,工作相对稳定,管理规范,心理压力较小,能锻炼人,进国企对贫困生来说,其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国企进入门槛较高,对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对综合能力泛泛的贫困生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4.私企。私企能使人更容易发挥自身才能,并且工作相对充实,薪酬与个人能力和贡献挂钩,具有勤奋踏实特性的贫困生,进入私企后老板更容易看到这一面从而为其工作添分。但贫困生往往更渴望稳定的工作,私企则很难满足这点。私企风险较大,受经济影响大,下岗压力大,竞争激烈。5.外企。外企往往有较高的薪酬,福利好,注重员工发展,有利于员工的发展,管理规范,拖欠工资之类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及时领取工资对贫困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这意味着能更及时给家里补贴家用。不过外企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经常加班,对个人各方面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外语水平。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贫困生中,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跟一般学生有差距,这是其不利因素。6.创业。创业能对自己的事业做主,很能锻炼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潜力,一旦成功,收益与成就感颇高。但创业往往需要较高的启动资金,并且我国目前创业环境尚不健全,贫困生创业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若是一旦遭遇创业失败,打击程度会相当大。二、结论贫困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不容忽视。贫困生能否做好合理的毕业出路选择,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及对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及精神鼓励,家庭也需要给予贫困生足够财力与精神支持,贫困生自己亦要注意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多方面共同努力协调,方可使选择达到效益最优。

参考文献:

[1]柏丽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1,(9).

[2]钟春果,张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宁德师专学报,2011,(2).

[3]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教育与职业,2011,2(6).

[4]李琳.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13).

[5]娄延吉等.浅谈高校贫困生成因与贫困生特点及类型.学理论,2010,(30). 本论文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文号12ZY009。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逐渐上升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高校如何未雨绸缪,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引领毕业生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更新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超过495万人,年均增幅27%,到2007年9月,应届毕业的495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只有约351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70.9%,超过144万毕业生仍未成功就业。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惊人的累计超过550万人,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放弃传统的就业方式:不是多方寻找打工机会,而是选择自立门户,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72%的应届毕业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欲望。而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的途径,发家致富,获得了成功,不仅为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各个方面显示,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增加有关自主创业的教育环节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什么是创业教育?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指在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风险性、政策保障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给予毕业生创业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参考。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针对当前社会形势,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一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分析、引导、教育:

(一)创业的社会背景和相关政策

目前的社会背景,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法制社会。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大家公平竞争,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独领,但要是决策失误,即使是血本无归,也只能是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和后果。自负盈亏,可谓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还要求,凡事要想成功,必须遵循它的运行规律。所以,不管做什么,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其运行方式,都是首先要做的一步。

知识经济,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可以做的事会是非常有限的,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非常有限。现代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信息时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把握商机很重要,而商机的获取,就在于信息渠道是否够广、够准确。现代人对信息的理解,尤其侧重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和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制社会,实际上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按规矩来。规矩就在于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规政策。过去有不少商业大亨,由于商业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最终导致由原来的八面威风变成了一名可耻的阶下囚,前途尽毁。因此,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合法经营,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政策保障。

(二)多方位、多角度剖析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

现代社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世界首富、慈善巨人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神话;“国美”龙头黄光裕,16岁开始闯荡,18岁培育国美电器,35岁便成为中国首富。这些耳熟能详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活榜样,更提供了无数的参考经验。但是,也有不少自主创业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失败的结果。这其中血本无归、债台高筑,从此一蹶不振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是否选择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出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慎重地考虑。

要慎重地考虑自己打算从事的事业,是否确实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市场调研、投入预算、成本回收期预测、可能的利润空间等。这时候的工作越细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创业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在于对风险的把握。能否有效地控制风险、正确地应对风险,是你的事业能否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清醒的认识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是计划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同时,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也是成功地实现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

(三)成功的事业要求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自主性。面对普通事物要有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具有极强独立自主性的人才敢于展现自我,突出重围,实现自我的理想,这也是创业必须有且最为关键的一点。

2、抗击打性。创业的道路布满荆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创业者不仅要充分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凭借自身的顽强毅力去承受和抗击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走向成功。

3、人际关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当今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要想成功创业,就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好好利用人脉关系,通过友好人际关系为自主创业扫清障碍。

4、创业资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创业,就应该先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即使做好了其它一切的创业准备,也无法进行创业。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内在问题

1、盲目乐观。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看待问题较片面,面对局部成功往往过于盲目乐观,容易头脑发热,错误的分析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创业留下隐患。

2、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不够了解,对社会的需求状况不够清楚,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往往无法准确的定位。

3、缺乏对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懂法律和了解国家政策能给自主创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事业有专攻,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法律和政策,给创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在无形中触犯法律。

4、不善管理,任人唯亲。由于年轻气胜,大学生在创业阶段的管理上往往不善于管理,任人唯亲。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无法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管理和约束,容易造成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

5、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耐性,过度、过快地关注结果,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最终事与愿违,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由于上述等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很多困难和潜在风险,尤其是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更是给创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面对不是很确定的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敢打、敢拼,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经济、政策上都给出了一定的优惠。总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大门已经打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因此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毕业生在了解和掌握创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具有风险性和可行性的双重矛盾基础下,高校就业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展,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尽快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创业者应当具备创新者、管理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角色的多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的压力越来越沉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几个甚至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从而大大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就业――你准备好了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