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4:0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标准化管理交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切实加强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责任,完善措施,认真研究制定标准化工作目标、达标规划、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各项目部,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同志的具体组织下,安监局制定了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细则,按季度对分公司,项目部进行了考评。考评时由安全监察局牵头,组织工程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物资管理部人员参加。考核验收采取动态检查,每次检查记录都存档,以作为年度考核评价的依据。三季度和四季度安全监察局以正式文件起草下发了检查情况通报同志注重典型经验的推广,巩固已有的成绩。具体组织下,公司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为基础,全面推行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以点带面,创建了个安全质量标准化标杆工地。工作中,前期会同安监局的同志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培训、学习、检查,使张家口工地和绿创工地达到一级标准,带动全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了公司施工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确保了公司所有施工项目部今年内一次验收合格,均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要求。公司月日组织机关和各单位相关人员去绿创环保大厦项目参观学习,月日煤矿机械厂产业园项目部召开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现场座谈会,推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杆单位的先进经验。
一年来,同志现担任公司安监局长一职。以确保安全为己任,以真抓实干为使命。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作风上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主抓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同志负责安全监察局全面工作。负责联系接待上级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安全管理中积极贯彻宣传上级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组织本单位各类安全检查,每月会同安监局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今年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外地的工地进行检查,几次经过老家都没有回去看望老人。安全检查中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杜绝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公司年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程度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技档案管理标准化,是科技档案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全国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就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使科技档案工作有统一的规范,以便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逐步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为档案利用提供准确的科技信息。
一、对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的认识
(一)标准化管理对科技档案的作用
标准化管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深化改革开发、加强科技创新的进程中,推行标准化管理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科技档案是一切档案中类型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种,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科技档案的标准化管理就是通过对科技档案产生的每一个环节和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利用的每一个过程,制订和执行与本单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工作标准和制度,从而使得最终形成的科技档案达到规范统一,使科技档案管理的每个过程从无序到有序。
(二)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从本质上讲人类一切的科研和生产活动都具有很大的继承性,人们接受前人成果的主要途径是依赖于前人科技活动成果的记录———科技档案,从社会看如此,从一个企业来看也是如此。现代社会的科技档案主要是利用和交流,因而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具体表现在: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是提高科技工作质量和效益,节约人力、物力的有效措施。
(三)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科技档案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技档案形成的每个环节,与科研生产过程紧密相连;作为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它还与科研管理活动相联系、相统一,其重点是要与企业科研结合,制订和严格执行一系列的工作标准。从业务角度来看,它分为基础标准和业务标准。基础标准包括名词术语标准、专业符号标准、科技文件标准、案卷规格和质量标准及库房、装具标准等;业务建设标准包括归档标准、移交接收标准、鉴定整理标准、保管标准、统计利用标准、著录标引标准和现代化管理标准等。
二、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
科技档案的管理,是各单位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性的业务工作。这项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形成的质量,因此,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各单位,尤其是基层企事业单位专业性质、生产类型、机构设置、任务分工和人员条件等不同,所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根据经验,其管理措施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责任保证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尤其科技领导干部的作用,是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为此,要以《档案法》和有关法规、条例、办法为依据,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宣传科技档案的作用;宣传科技文件材料管理和科技档案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宣传做好科技档案管理是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并要接受科技档案部门和科技档案人员的监督与指导;宣传和传授科技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等。通过各方面宣传教育,使广大科技人员提高思想认识,人人动手,各方支持,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要做到有效、科学地管理好科技档案,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宣传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做好领导及科技人员的参谋助手,在此基础上,积极向领导宣传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争取领导对科技档案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搞好科技档案工作的可靠保证;其次,要大力向广大科技人员宣传,使档案意识潜移默化地植根于科技人员的头脑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把科技档案工作真正变为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此外,还应主动做好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树立正确的社会档案意识,为做好科技档案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住薄弱环节,促进工作全面发展
在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薄弱环节。因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抓住这些薄弱环节,对于保证科技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和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照工作计划和科技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制订一系列科技档案的管理标准,明确科研人员在档案工作方面的任务和责任。不仅要有组卷方面的标准,还要有收集归档方面的标准,让科技人员明确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同时,还要注意科技档案归档手续、查阅利用等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这有利于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制度,保证正常秩序
科技档案作为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管理网络和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好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科技档案收集齐全、及时、准确的有关人员和部门应予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要运用考核手段促进档案工作的常有序运转。
在实际工作中,应围绕研究课题的开题调研、研究过程及验收、鉴定、报奖等重点做好成果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在项目验收鉴定时,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进行详细审查,对没有完整、准确、系统归档的鉴定材料不准验收鉴定;而在申报科技奖励时,必须有单位科技档案部门签字盖章的材料,才应准予申报。通过以上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严格执行标准,提高案卷质量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力服务龙江振兴。大力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落实七方主体质量责任,实施全面质量监管。在全省上下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推动龙江社会迈向“质量时代”。
二、活动主题
大力提升质量,建设质量强省。
三、活动内容
(一)认真开展好“建设工程质量月”宣传活动。各市(地)要结合实际,围绕“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主题,大力宣传普及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努力营造“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执法检查。各市(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建建〔2017〕2号)文件精神,在本行政区域内全面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监督执法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督促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取得成效,推动全省工程质量水平上新台阶。
(三)推行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各市(地)要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黑建质〔2017〕4号)文件要求,推行以质量行为标准化、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和监督管理标准化为核心的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培育标准化示范工程,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督促企业提高创建精品工程意识,进一步提升全省工程质量水平。
(四)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服务活动。各市(地)要以 “建设工程质量月”为契机,督促指导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认真开展工程质量回访活动,积极履行保修责任,畅通工程质量诉求渠道,加大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力度,及时妥善解决工程质量投诉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地)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抽出专人负责,切实做好“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的各项工作,以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为契机,强化工程质量薄弱环节的监管。
(二)突出主题。各相关单位、建筑企业要围绕“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安排,紧扣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落实七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普及工程质量知识,为“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造势。
(三)明确重点。各市(地)要以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为重点,督促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工程质量。
(四)上报总结。各市(地)要将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情况及时形成书面材料,主要内容包括:本地区 “建设工程质量月”部署情况、组织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情况、开展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情况、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情况,并于10月8日前上报省总站。
关键词:管理;改革;创新;创优;施工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construction market, the owners wish to upgrade residential project construction, facing difficulties and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it must carry ou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must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reform;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前进的动力;创优,是成功的基础,是品牌的源泉。砥砺奋进千帆竞,勇立潮巅从头迈。只有把创新创优作为一种追求,才能真正实现项目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创优施工,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先机和更大的市场竞争空间。
一、项目管理改革与创新
项目管理逐步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项目管理应该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项目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实现项目管理“三控制、三管理、一协调”目标。主动、动态实施项目管理策划,在每项工作、工序开始前形成标准化实施的习惯,实施前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预控措施,对突发的风险有预估分析。
1、做好项目管理策划,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
策划就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决策与指导和规避管理风险。我们从东煜公司层面上,通过对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按卓效管理模式,对项目进行运筹规划,从制度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体系、安全保障、过程动态控制等方面入手进行策划,形成项目管理手册,改过去被动式、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做到精心策划、科学决策、强化控制、精细管理,努力实现施工方案最佳、资源组合合理、商务方案最优、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广创优创新施工,提高核心竞争力。
2、改革项目管理体制,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
推进项目管理公司化、施工生产规范化的管理新模式,以项目管理手册为统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流程,使项目管理公司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从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化,摒弃了传统的陈旧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强人、能人”管理。
施工生产规范化以安全防护设施定型化、工具化、标准化为突破口,重点推行技术交底多元化、样板引路制度化、技术工艺标准化等。
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发项目内在活力
项目部每月召开过程绩效及目标实现情况分析会,结合经济责任制,对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的业绩与薪酬进行月度考核。
每月对施工班组进行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度、成本节约、文明施工五方面的考核,月考核累计为对劳务班组的综合考核,作为对班组的奖罚依据与下次是否优先合作的主要依据。
绩效考核均实行量化考核机制,依据量化考核标准,实时进行经济激励,项目管理绩效与经济收益通过量化体系挂钩,做到绩效考核与薪酬机制、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挂钩,经济激励措施与创优创新成果挂钩,绩效与评优评先、荣誉挂钩。
4、立成本考核机制,共享管理成果
坚持“成本领先”原则,切实把成本管理放在项目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起有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树立全员成本观念,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全员管理、责任到人”体制,实行项目完全成本核算、层层分解可控成本,抓好项目中期考核和绩效评价,充分挖掘项目管理潜力,确保项目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
核算部根据施工图纸,进行项目成本分析,并结合公司内部定额核算项目计划成本,制订项目成本考核指标。成本指标一经商定,公司与项目部签订试点协议,每月进行成本指标考核,财务月报表。
项目成本核算公开,考核成本指标明确,达到公司、项目部、劳务队伍三个载体均有不同比例的成果享受。
5、全面推行标化管理
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是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安全质量水平、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施工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管理以“管理制度标准化、施工管理程序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生产作业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设备材料定置化、安全设施规范化、质量责任落实化、检查评比制度化、重奖重罚经济化”为标尺,从细节入手,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全力推进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知识共享、问题闭环管理,通过流程优化、管理健全与改进、技术工艺创新等进行改进。施工中坚持“方案先行,样板引路,全面推广”的质量管理理念,做到施工准备充分化、质量控制精细化、工艺创新科学化。
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将工作内容简单化、轻体力化。通过工序分解,将工作内容标准化、流程化,作业活动规范化、快速化。
6、推行多元化交底
开展规范化、常态化、主动性、针对性的交底活动,采取有效多样的交底形式。如采取视频录像交底、PPT演示交底、会议授课交底、实物样板交底中的一些形式,让每个施工人员明确相应的质量标准、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做到定性、定量管理,杜绝返工及盲目操作。
对交底效果组织考评,重视对交底有效性的验证,通过实际操作的符合性验收交底效果,及时更新改进,交底动态化。
“样板交底引路”是项目施工管理的特色,通过实物样板交底,将项目建造过程的各工序做法进行展示和引路,展示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化操作,使操作工人有样可循,有标准可依,把质量验收标准实物化。
7、绿色施工理念,人性化管理
落实环境保护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和谐工程。通过施工节约用水,减少扬尘,降低噪音,成品“穿衣”,垃圾装袋,形成环境保护新亮点,突显绿色环保施工品牌。倡导人性化管理,创建和谐社会,推进区域融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职工宿舍每间均安装了空调、并实行集中定时控制,营造良好施工、办公、生活环境,激发职工工作热情。
8、大力推进项目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
一、2018年工作总结
1、2018年我单位在生产接续方面按照***要求,基本完成各月份的生产计划。个别月份由于区队本身的管理问题及上级生产调整未达到进尺计划要求。
2、2018年生产接续比较紧凑。保证零接续,连续生产的局面,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质量标准化和文明施工方面还未达到规定要求,需要加强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
3、安装撤除方面,我工区对每次生产接续都进行总结。在搬家撤除过程中,对****等大型设备分解工作现场盯班写实充分挖掘单班最高效率,机电方面制定好撤除的施工顺序保证有序撤除。并要求管理人员盯好现场,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工作。掘进施工前,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把关,保证零接续的实现。
3、针对员工操作水平低、技能人员(机电工)能力低的劣势,我工区积极组织周三进行验收员、班组长学习,增强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合理组织生产。针对机电工技能水平差,设备故障查找慢、处理应急事故能力差的状态,组织机电工周四进行业务学习,增强机电工业务水平。
4、面对管理人员比较少,为了保证正常施工,管理人员轮休基本都控制在2个月以上。
5、宿舍卫生一直是工区的一大问题,工区制定宿舍管理规定并每个宿舍安排舍长一名,督促领导各个员工叠好被子,打扫好宿舍卫生,并安排工区管理人员分片承包,创造良好的宿舍环境。
6、存在不足:
工区管理有很多方面还未形成制度化需加强完善。
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内容较为单一,需细化管理。
工区执行力不高,尤其是生产接续过程中,各个环节安排到位但执行不到位,造成环节脱节,影响生产接续。
机电学习组织不到位,机电工业务水平未得到很大的提高,致使机电事故影响时间长,尤其是井下设备的老化及保养不到位。
掘进班组工人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有些工人违章作业,部分工人存在高傲轻浮的情绪影响安全管理。
材料存在浪费、丢失现象严重,需进一步提高材料管理力度。
摊子大,人员少造成各项工作完成不到位矿罚款比较多。
二、2019年工作打算
1、首先从安全入手,为了更好地规范职工的个人操作行为保证安全生产,工区打算制定内部积分制,以***罚款及工区内部考核为扣分标准,促进职工正规安全操作。
2、从管理人员抓起,细化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强调执行力。明确各个副区长的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到个人。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机电设备事故频发,机电工业务水平需全面提高。工区出台机电工学习制度,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考试成绩与机电工工资直接挂钩。采取强制性学习的措施,让机电工的业务水平上个台阶, 加强设备保养,设备维护,降低事故率。
4、细化生产接续,每次生产接续前工区生产区长牵头组织生产接续会,明确责任,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脱节直接落实到个人。生产接续完成后做好总结,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5、周二班组长、验收员,周四机电人员的学习执行好,在质量标准化、文明施工、施工工艺上多教多说,加强基层干部的质量意识,保质保量完成19年的生产任务。
6、完善2019工区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好工区各个管理制度。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执行力,号召全区高效执行力,执行好工区管理制度。
7、区队竞赛不仅仅只是质量、安全的竞赛,19年通防、机电、运输、文明施工都纳入正规竞赛中。
8、完善材料制度,制定井上井下材料台账,做到经营管理。材料区长对井上井下的材料不定期排查,对不负责任的个人考核。真正从源头上杜绝丢失浪费。将丢失的材料落实到班组,增强工人节约材料的意识。
【关键词】 ISO 质量管理体系 节目制作 工作流程内容创新
电视事业的发展,依次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节目时代、商品经济的栏目时代、市场经济的频道时代,如今正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时代。行业竞争的特点正在由资源、资本转向人才、管理。向管理要导向、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才可以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作为中国一个省级媒体,生存在湖南这个电视强省,有着更加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面对残酷的竞争,创新的压力,我们不得不进行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使团队专业化、标准化,规范我们的节目制作流程。我们必须由原来的经验管理模式向科学的流程管理模式转变。管理学界认为:流程决定效率,流程影响效益。好的工作流程能够使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良性开展,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相反地,差的工作流程会使问题频出,出现部门间、人员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现象,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因此,设计并建立科学的、严谨的工作流程,同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对我们至关重要。
如何提供持续的、质量稳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如何实现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如何建立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如何将现有工作流程变成统一的描述、统一的程序文件?如何统一每个人做事程序或者说处理问题的方法等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只有在管理上寻求变革,需要向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学习,需要系统的提升团队管理水平,提升团队效能,确保节目制作的安全、播出的安全,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开展内容创新。
娱乐频道作为一个传统媒体,有着大量技术管理者,这些管理者都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又对国内制作习惯及环境非常了解。因此,具备了制定出符合团队生产规律的流程和制度,来保证节目生产的安全和质量,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打造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节目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探索。
一.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设计原则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画面拍摄、声音拾取、剪辑及添加各种效果等流程。要想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保障,必须依靠各工种的积极配合,而不是依靠某一道工序就能保证和完成的。因此,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讲求高度合作、讲求人机配合、讲求团队意识、讲求协同作战的工作。所以,节目制作流程中有效发挥设备优势、加强质量控制意识,加强安全意识、加强人员标准化、专业化操作意识,在制作的每个环节上,后道工序严格为前道工序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真正做到层层把关,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真正做到保证节目生产质量、实现 “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根本转变。
1.节目制作流程制定坚持标准化、简单化、专业化原则
全面梳理工作流程,把模糊的工作流程清晰化、把不增值的流程最小化、把低绩效的流程高效化、把开环的流程闭环化,从而达到流程科学、节点清晰、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目的。整个工作流程实现操作层面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易教、易学、易复制。
2.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监督检查坚持分级原则、责任原则和简洁原则:
(1)责任原则:在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管理中,推行直接责任人为标准化小组,节目制作生产部门和人员需积极参与、配合,并且直接解决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2)分级原则:在频道技术部门组织结构中,由主任、副主任、主管3个层面组成,对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管理进行分层面、分侧重的监督检查。
(3)简洁原则:在进行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管理中,借助规范标准的检查表和检查结果汇总单,把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安全隐患等进行全程跟踪、督促整改,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考核机制、激励制度坚持公开性、效能性、持续性原则:
(1)公开性原则:围绕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管理推广,在员工考核制度上进行及时的修正,将标准化工作执行情况纳入员工月考核制度内,细分考核指标做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并延续月考核的公开性。
(2)效能性原则:实行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在标准化执行项目考核中奖罚分明、及时跟进,确保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效能。
(3)持续性原则: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坚持执行,避免朝令夕改,保证持续执行。
二.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管理设计思路
针对以上项目目标,从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开始,以节目生产为核心,以技术部门为试点,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确定并结合本频道实际情况实行项目构思,具体体现如下:
1.充分发掘技术各岗位一线员工多年来所累积的生产经验,并进行提炼,形成整个标准流程项目的核心内容;
2.整个项目参照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为基础来编写,通过每个独立的生产岗位团队人员共同编写、细化,并由标准化小组规范成文,返回各自的生产岗位执行、验证,进而修改完善,让每个人员能快速理解和应用;
3.结合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特点,从电视媒体行业特殊性出发,区别于一般的自上而下的编制、管理运行体系,帮助一线业务较弱的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的讨论编写,提高个人业务能力,进而提高节目制作生产效率;
4.明细、简化并规范岗位操作流程,实现流程优化,建立表格化的操作引导,确保制作体系中各个岗位可靠地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规范的业务培训,缩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周期,减少岗位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制作质量;
5.通过将流程标准化应用与员工绩效考核相结合,督促员工贯彻执行节目制作标准化流程,促进员工提升职业素养。
三.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系统架构设计
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国家广电总局安全播出工作方针和广电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娱乐频道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策划,对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涉及的主要活动明确了控制要点,对各安全生产播出责任部门可能涉及影响安全生产播出活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将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相关要求转化并形成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手册》,逐步改进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技术生产安全生产管理绩效,最终满足国家广电总局、省广电局的要求。
娱乐频道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涵盖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管理活动,包括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全过程。并前后延伸到了前期策划和覆盖、收视反馈。技术管理体系的三层次文件包括:
A.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手册;(第一层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手册,它规定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针和目标,描述了技术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过程顺序及相互作用,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它是技术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B.程序文件,管理手册中的各相关模块进行描述;(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它是电视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手册的展开和具体化,其中规定了开展电视安全生产活动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使技术管理手册中的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要求得到展开和落实。)
C.技术文件或记录,包括岗位职责、技术标准及记录表格。(第三层是基础性文件,它包含技术管理体系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与安全生产工作有关的技术文件、记录、报告。)
四.节目制作流程标准化实施的过程
对流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如何切入、如何开展、首先要做哪些工作等问题,通过两年多的流程标准化运行,领导和标准化工作成员通过多方面的深入一线实践探讨,一致认为流程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应该在流程“梳理”和“优化”上。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就是:有据可依、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杜绝隐患,确保频道屏幕的安全播出。
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
1.标准化生产程序讨论阶段
总体思路:实现从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正常业务方面:变复杂流程为简化流程
例外处理方面:变灰色流程为规范流程
流程执行方面:变模糊流程为明确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建立流程:把工作中无章法、杂乱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
优化流程:应用流程优化的方法,全面整理我们的工作流程,把模糊的工作流程清晰化、把不增值的流程最小化、把低绩效的流程高效化、把开环的流程闭环化,从而达到流程科学、节点清晰、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目的。
各部门、各岗位的领导及员工的通过与标准化小组深入沟通、交流,大家从当初的不理解,甚至排斥,到后来对标准化有所认知、理解,并愿意去实行标准化。这样也就改变团队多年的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团队凝聚力。同时慢慢影响了技术团队的管理思路,实现了从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2. 标准化编写、修订阶段
通过和各技术岗位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后的讨论,借鉴ISO9000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结合频道工作实际,确立我们编写及修订生产标准化的目的:
首先是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在编写生产标准化阶段,一个标准化的产生往往会联系到多个部门或岗位的环节。基于提高效率的角度,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标准化中没有价值增值岗位环节。
其次是加强控制、降低风险。编写标准化过程中的某些关键点,或就标准化本身而言,如果失控,生产组织将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风险甚至危机,尤其是直播节目。这时就需要加强对标准化的控制,甚至有时候要不惜牺牲一定的效率,增加某些环节来确保生产安全以及标准受控。对于我们电视生产标准化的特殊性,降低风险、加强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具体体现到各岗位大型活动直播标准化、技术方案、审核把关与播出标准化等。
3.标准化执行与完善阶段
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改,多次定稿,各岗位标准化生产文件在2011年《快乐女声》项目、2012年《百姓春晚》《完美声音》等项目中应用,边执行,边完善,通过实践来摸索生产文件的可行性,达到标准化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出发点:
A、根据反复实践,新建、规范业务流程。
B、根据风险控制、成本效益原则,判断所设计的流程是否都有合理性,是否存在管理成本相对于所获取的管理绩效过大的现象,从而删减重复的、未增值的业务活动,疏通流程中的瓶颈或效率受制点。
C、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流程的执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管理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水产业;淡水养殖;标准化;分析研究
1、实行淡水养殖标准化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水产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萌芽。六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水产部的领导下,开始组织了水产标准的研制工作,因系初创,缺乏经验,所以研制标准的面较狭,项目也少,只在绳网方面安排了计划和任务。从1975年起,便陆续制订出渔船、渔机方面的标准。原农林部于I977年实施了第一个水产标准,从而结束了解放二十多年长期没有水产标准的空白状况。到目前,已的水产标准一百多项,有些标准已实现配套,这些标准对产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水产标准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产标准化的专业机构也相继建立,现在已有渔船、渔机和仪器、渔具和渔具材料、水产加工、淡水养殖五个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同时,也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标准审查委员会,约有一百多名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学者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为水产标准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水产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历史短,加之专业面广,其特点不清等问题,因而发展极不平衡。在已的近一百多个个标准中,主要是渔船标准,其次为渔机和仪器标准,淡水养殖方面的标准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局面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2 淡水养殖标准的作用
2.1 提供先进生产技术、规范渔业生产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淡水渔业生产水平
淡水养鱼生产全过程包括了亲鱼选育、人工繁殖、鱼苗和鱼种培育、成鱼饲养等,每一步都是技术性较强的过程。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产效益形成明显差异。通过标准的制定,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标准的形式,经推广实施,可使广大渔业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问内,较全面了解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学则能用、用则受益。标准代表了当前社会中本行业最高技术水平,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产物,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2.2 提供鱼类质量判断标准,维护生产者信誉和购买者利益
亲鱼,特别是鱼苗、鱼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基础,许多生产者没有掌握判断的依据,盲目购买,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许多鱼类繁育场忽视了亲鱼的选育,有效群体数量少、逆向选择、近亲,由此引起鱼类经济性状衰退,生产效益不理想,苗种种质的纠纷渐多。
2.3 规范技术语言,统一实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促进科技交流
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书本中,在不同的地方习惯用语中,会出现不同的用语;同样,对同一种实验或检测对象,例如,质量检测方法、结果计算方法、检疫方法等,在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操作过程。这样,习惯用语的不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交流;实验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对鱼类新品种的命名,现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地方鱼种命名的随意性会影响到科技管理和交流。
2.4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鱼类的正常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对许多理化因子都有一定的要求。生产的发展伴随着水环境污染源的多深化,渔业污染事故近年来不断出现,渔业水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国家标准的《渔业水质标准》是判断渔业水质质量最常用的标准,也是分析渔业污染事故最常用的依据之一,该项标准正在修订,修订后,将对渔业水质有更高的要求 渔用饲料中掭加剂的种类很多,有些在鱼体内残留量大、残留时间长,对鱼类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渔用药物的不良选择和使用,不仅破坏水体环境,最终也可能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安全,例如中毒或减弱抵抗力等。因此,渔用饲料添加剂限量标准、渔用药物选择或使用标准,不仅应着眼于促进鱼类生长和治愈鱼病的目的,最终应围绕着保护人体健康、保护人身安全来制定。
2.5 促进和加强国际问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发展
标准是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技术,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成为最实用、最可靠的科技信息,也是可信的贸易信息。国际间的产品流动必须符合输入国的标准,许多国家的贸易部门都广泛收集各国标准,为企业提供各国的产品需求信息、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方法,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裹足不前,一些发达国家转而注重人工淡水养殖的发展,作为具有先进人工养殖技术的国家,我国淡水养殖标准必然为国外同行所关注;另外,积极学习和推广其他国家的先进标准,通过等效、等同等方式加以采用,不断完善自身的标准质量,提高我国的淡水养殖水平。
3、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要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第一,要研究淡水养殖专业的特点。淡水养殖是鱼、虾、具类等生物的生产过程,应有别于工业标准。制订淡水养殖标准时,既要研究品种、苗种的标准,也要研究操作规程、饲养管理的标准;既要研究水体环境、饵料生物的标准,也要研究养殖工具、技术设施的标准;既要研究鱼病防治、检疫的标准,也要研究饲料加工、鲜鱼商品的标准,同时也要研究珍珠等出口商品的标准。由此可见淡水养殖专业面广,多学科、跨行业,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淡水养殖标准具有农、轻、卫生、环保、外贸等各专业的多科性。这就是
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了解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明确淡水养殖标准的任务和工作重点,从而有利于制订标准规划,安排和配备不同专业的研究力量,使淡水养殖标准得以较快地发展,迅速改变其落后局面。
第二,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搞上去,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有不少同行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至今没有把标准化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同行还不明白或不习惯利用标准化这个手段来促进水产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水产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水产标准化也同样是把水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桥梁,也就是把水产生产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实现淡水养殖的现代化。今后,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认识,以取得各级领导对淡水养殖标准化的重视和支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迅速搞上去。
第三,搞好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各项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制订技术标准.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科研,生产,使用 三结合 。制订的技术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要加速制订淡水养殖的技术标准,这就要发动群众,调动广泛的技术力量,不仅要依靠专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而且要有效地组织和充分利用各级水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力量,承担各项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同时还要发秘各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地的水产企业单位,制订企业标准,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果。
4、标准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现阶段,淡水养殖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同行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渔业工作者通过标准化管理、渔业行政管理、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中获得标准。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标准。标准化工作者也将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指导标准的实施、技术培训,协同管理部门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等形式,将标准真正送到使用者手中,让标准真正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部门也将在标准的监督实施过程中,检验已的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保证标准的最高技术水平作进一步的修订,积累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5、制订淡水养殖标准的方向
以满足淡水渔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新形势下,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一计划安排,在保证制标质量、适当控制数量的同时,继续制订一批生产和管理上急需的标准项目,以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为核心,以相关检测技术的完善为基础,与先进生产技术规程的建立相配套。促进尽快建立水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突出事关国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标准的制订,重点是种质、饲料、鱼药、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关键词】标准化;现状;发展;愿景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41-01
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成阳市经济能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标准化工作,并将其作为该市生产力指导国民经济科学实践,才是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一、咸阳市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成阳市标准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理顺了标准化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全市企业采标率与产品标准备案率逐年上升,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在98%以上,全市有13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一批规模大、基础好、质量优的企业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二、“领域”展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前景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我们认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突出实施标准化战略:
1、工业领域:重点研究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方面的技术标准,并参与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液晶用玻璃基板、覆铜板、稀土永磁体、高清晰数字电视及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研发。
2、装备制造:加快成阳市在全国机械制造设备行业中具有优势产品的标准研制步伐。重点在包装机械、新型纺织机械、医疗机械、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等领域组织成阳市企业和科研单位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标准体系。
3、能源化工加快煤向电力、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向化工产品转化的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新型能化技术标准体系。
4、纺织服装加快新型纺纱技术、服装的开发和设计标准的研究;加快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用于不同领域纺织品及非织造布的技术标准,如手工布、无纺布等。
5、食品工业抓紧传统食品、特色食品的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一系列区域产品标准和规范;抓紧新品种技术标准的研究。研制新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技术、产品质量、药物残留和有害元素、重金属限量技术标准;在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中建立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GSP(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认证。
6、医疗保健品研制中药保健品生产、加工的技术标准;研制新型口腔医疗器械技术标准;研制传统及专科医疗技术标准。
7、建筑建材积极宣传实施各类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标准、检测标准及其验收标准;建立起以建筑企业为推广主体的新型建材技术标准体系、节能型建筑物标准;推行建筑卫生陶瓷环保、节能降耗、节水技术标准;推行节能型建筑判定、室内装饰环境检测方法技术标准。
8、农业领域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如农产品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市场准入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并实施生产及质量分级标准。在重点农业企业中实施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研究农业生产过程控制和快速检测技术标准,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实施。
三、“措施”加强标准化工作的保障力度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成立成阳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推进标准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推动本县市区实施标准战略。市、县两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订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为实施标准战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标准化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采取市、县两级层层培训的措施,通过对标准化管理人员、标准化专业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应用知识培训,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掌握并善于运用标准化手段的人才队伍。
(三)建立标准和科研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管理部门和科技研发单位的互动及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科技部门、标准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协调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研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标准指导批量生产,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占领市场制高点。
(四)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标准化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提升产品标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调动广大企业研制标准、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单位要切实重视标准化工作,结合实际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聚集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标准化工作。
(五)建立宣传机制,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各县市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扩大标准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加强标准研制、标准转化以及企业自觉采用国际标准等方面工作的宣传。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积极开展与其他省市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地区之间标准资源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成阳标准信息服务的不同需求。使标准化服务各项支撑和保障体系联动制约,形成一体,互为所用,真正实现标准化工作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集团化、网络化高端行业迈进,从而使标准转化工作最终全面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区域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七)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1、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成为标准研发创新活动主体的相关政策,重点制定包括促进标准化与“产学研”结合、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攻关等配套政策,对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产品研发和产业规划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进而实现产业化。
2、推动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集团、产业联盟的优势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各级标准制修订工作,承担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参与国内外标准化交流活动。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实现从政府推动到企业主动的转变。
产品结构层次低,品牌优势不明显,销售渠道较窄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荞酥品种单一,结构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介绍简单,品牌标识不明显,对外缺乏品牌影响力,宣传力度和品牌保护不够强,对固有文化、保健价值挖掘不够深。企业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低下,多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推进品牌战略的动力、基本思路和远景规划,使得平坝荞酥几十年来没有产品创新,难以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在销售渠道上,主要表现为企业缺少有效的渠道营销规划,销售渠道较窄。
对食品包装重视不够,造成销售渠道不畅食品包装给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带来很多方便,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食品的包装在装璜上多增加一些艺术设计更能美化产品,吸引消费者,促进销售,扩大宣传,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扩大产品的消费量。目前,平坝荞酥包装都是红色纸质包装,产品介绍简单且没有地方性特色,品牌标识不明显,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多年来,当地政府主要精力放在扶持开发三七、烟草和果蔬等短期高效的农业生产上,对平坝荞酥等一些列地域传统食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家庭企业化经营的平坝荞酥产业,光靠自身的实力很难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到2012年为止,荞酥产业协调帮扶资金不到15万元,占全镇产业总投入比例不到1%。企业缺少的政策、资金、信息、文化、技术和原料,政府都未进行有效引导和扶持,使得平坝荞酥这一传统产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固有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监督机制滞后由于没有统一监管部门和协调组织,企业从生产到销售都没有集中统一的管理,自产自销,没有购进验收制度和生产管理制度,没有质量管理和出厂检验制度。在产品配料方面,各企业没有固定模式,质量主要靠经验和感觉,没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在卫生监管方面,企业生产厂房即是住房,生产用具与生活用具混用。
发展建议
1培养技术人才,更新技术设备,提高创新能力平坝镇荞酥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操作人员素质低,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生产技术创新更新速度很慢。企业应以“内培养、外引进”为原则,建立高效的技术人才开发和生产技术设备发展战略。一是积极调动各方资源,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技术人才,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乡镇后备人力资源。二是采用多种措施大胆引进各种急需人才,并且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管理制度,短期内实现人才优势。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和相关设备企业的合作,增进新技术转化效率和加快设备更新速度。
2改善产品结构,打造产业品牌,扩充销售渠道一是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专设新产品开发基金和人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二是成立荞酥企业协会,促进相互间产品技术、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等的交流,在交流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共同树立平坝荞酥地域品牌。三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和打造地域品牌的同时,还要扩展产品市场销售空间,努力提高产品国际化竞争能力,重点抓好已知品牌向外销售工作。四是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充分认识地域品牌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做好产业集体商标注册和保护工作,依托龙头企业,打响地域品牌。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功能,配合企业开发多种销售模式,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销售监管制度,保证企业产品安全健康销售。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平坝政府应围绕当地建设特色集镇这一中心,积极扶植荞酥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一是落实中央对农村企业发展的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各项扶持政策,推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使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向荞酥产业倾斜,引导荞酥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引导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荞酥产业。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门支持荞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提高符合条件企业的贷款比例。四是精选一两家相对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进行多形式的培育,力争使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各相关产业部门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管理、科技等开发项目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精深加工项目,树立起平坝荞酥产业大旗。
4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监管机制一是针对目前荞酥产业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的问题,政府应加快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综合服务,协调解决产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策措施不协调,相互掣肘的问题。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及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荞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督体系和服务咨询体系,加强食品标准化情报资料收集,加强产品标准化的监测监督,努力构建荞酥产品技术培训、检测和信息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认真推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的健康,让平坝荞酥成为名符其实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成为未来平坝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平坝应把握时代机遇,将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挖掘名、优、特产业潜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顽强动力,不断改善和发展民生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平坝荞酥产业的发展,将对当地经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作为文山人民一张亮丽的名片走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杨卓单位: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
1果业推广体系现状
1.1政府包揽制推广模式
这是目前农技推广的主要渠道,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从上至下推广体制,即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系统,这一体系隶属行政事业部门。而行政事业主管单位1a(年)中行政事务繁重,市、县两级科技人员每年下乡到田间地头、园区推广科技次数很少,或走马观花式指导生产,而乡镇一级农科员一年四季更是忙于行政事务,推广技术有名无实。
1.2企业扶持制推广模式
有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己所建基地采取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周边农户。这种形式虽对推广技术有利,但毕竟太少。就我市而言,仅夏普赛尔黄梨汁加工企业对其基地进行生产指导,并实行订单收购果品。
1.3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协会)推广模式
这种形式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技术推广新体制。此形式是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有少数经济合作组织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研人员组成技术推广联合体,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而绝大部分也是自行交流、学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种推广模式虽然不够完善,但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4“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推广模式
“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近年来在我市普遍开展,此种形式对于推动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1.5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推广模式
以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可实现科技和农村、专家和农民、技术和生产、科研成果与示范的有效对接,是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的最佳方式,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和技术示范体系的重要途径。
2果业生产、管理现状
2.1果品流通现状
晋城水果总产1亿kg左右,目前,主要靠以下渠道销售:
1)地摊、流动售果。晋城市大部分的果品靠在城镇、乡村叫卖,或靠关系户在工矿、企事业单位销售以及在地摊出售。
2)农贸市场销售。晋城市区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果品60万t(吨)以上,但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调入,本地只有高平产的少量苹果、梨等果品在批发市场销售。
3)果品加工企业收购。晋城市果品加工企业较少,仅有高平夏普赛尔年收购果品3 000万kg和晋城晋源山楂制品厂年收购山楂10万kg。由此可见,我市果品绝大多数尚未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市场)进行商品交易。果品不是过剩,而是新品种少,优质果少,野生杂果少,新时尚果少,反季节果品少,营养保健果品少,这就为果农今后发展提供了方向。
2.2果树投入、果农培训、知识更新现状
从世界范围内看,世界苹果平均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1.2元/kg,其中日本2.3元/kg,美国2.05元/kg,新西兰1.6元/kg,中国0.66元/kg(山东0.86元/kg,陕西0.64元/kg);一般成龄果园每667 m2(亩)生产直接投入达到1 800~2 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3,投入达到2 50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在1:3.5以上。我市667 m2(亩)投入500元以下的占60%,600~1000元的占30%~35%,1 000~1500元占5%~10%。超过1500元的几乎没有。果树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投入不足是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投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资金所限,另一方面是果农科技意识淡薄。据调查,近20年来果农没有参加过市县政府或其他各种渠道组织的3 d(天)以上的培训。参加1 d(天)培训的(科技活动周)也很少,果农知识的来源主要靠电视和自行交流,订阅有关科普报纸刊物的约占1%~2%,科技意识淡薄。管理技术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2.3目前果业生产现状
目前,晋城市果业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经营果业缺技术、效益低,果园面积减少。由于果农缺技术,果园管理不善,效益低下,最终导致面积减少。据高平市老科协2004年通过走乡窜户抽样5个主产乡镇、12个村、30多户调查,果园总面积比原有面积(1987年10万亩)减少66.5%,产量减少76.5%;其中苹果面积减少72.4%,产量减少80%以上。据推算,目前我市现有果园面积约6 667 hm2,年产果品不足1亿kg,优质果不到10%,盛果期667 m2(亩)收入平均1000~1500元。农村创树弃园现象严重,短短的十几年间,农村有大片弃耕果园或改种其他。政府每年给予建科技示范园或大棚温室一定的资金补助,2003年全市示范园区达到42个,大棚温室达到1万余栋,但仅有1/4大棚种果树。而现在情况是,科技示范园(区)仅保留20多个,大棚温室也仅有3 000余栋,种果树的大棚就少之又少了。
2)科技推广与科研联系不紧密。果树推广机构未能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造成科研与推广脱节,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不能发挥应有经济效益。
3)技术推广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足。目前果树推广单位表现不统一,各省市果树推广部门有的归林业部门,有的归农业部门,有的水果与干果也不归同一个部门管;从推广单位人员上讲,表现为市、县以上科技人员下不了乡(行政事务多)或下乡很少,而乡镇一级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足,也不能接触实际。
4)缺少“三结合”。目前果树科技推广不力,主要是推广体系不健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缺少推广单位与科研单位结合;科研人员缺少与农民结合;农资服务缺少连锁经营与推广部门结合,这种三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果树事业的发展。
3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与推行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根据《农业法》的规定,要“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果树服务体系与推行标准化管理同步进行是实现“两提两增”的主要手段。即提高果农素质,提升果园管理水平,增进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益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如下的推广管理制度:
3.1建立统一的果树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统一的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负责全国果树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这一体系应包括果树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果树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资配套服务机构。这样一体化体系从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大专院校)到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果园建立)及农资配套(农资连锁店经销)服务站的建立,将会形成上下相同、纵横一体的技术推广网络。此体系是以市场需求、农民需要的技物配套为主体,是从下到上的推广体系和模式,有极强的生命力。
3.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推行标准化管理
有了新品种、新技术,首先要通过科技示范来实现,从而推广到全面。只有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有效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只有按照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果品质量的标准要求,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无公害果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严格的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栽培品种名优化;二是树体管理标准化;三是肥水管理科学化;四是农药使用安全化;五是果品生产全过程规范化。
2)生产标准动态化。其生产标准因各国、各地、各个时期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同而有相应调整和变化。
3)具有严密的社会系统性、协调性与分工合作性。
3.3设立果树技术推广基金
果树科研及技术推广往往需投入较大人力、物力,受益的是果农而不是相关的科研、推广单位,这项事业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直接回报的事业,为确保这项事业落到实处。必须有专项资金来保证。因此,从国家来说要加大惠农政策,需单设果树技术推广基金,维持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果树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5-03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进一步提高新宁县农产品质量、树立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创农业新优势、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针对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对其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业标准化概述
农业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农业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农业标准按照生产过程分类可分为种质、种子(种畜禽)繁育、种养技术规程、采后处理贮藏、产品质量等标准;按照类别分类可分为产品质量、种质、安全卫生、种养技术规程、农业环境保护等标准。现在农业标准化择重在管理,其概念为“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是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为技术基础,应用现代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将标准要求落实到农产品产销的每个环节,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和管理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要包含4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技术基地;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标准要求实施到位;三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获得最大综合效益,指的是通过加强管理,使资源实现最佳整合而产生的效益。
2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
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化的迅猛发展,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脐橙、水稻等18种主要农产品已制订了生产标准,满师傅、家家红等龙头企业都制订完善了相应的企业标准,同时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宗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了5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为切实解决新宁县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品牌不强、效益低等问题,近几年来,新宁县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1年新宁县就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脐橙)示范基地县,并同时实施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创建监测项目,2008年又被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以脐橙、葡萄、蔬菜为主导产品在全县范围建立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化进程,现已制订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标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种质标准》,2000年以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宁县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逐步加强对主导作物脐橙、蜜柑、水稻、黄豆、花生、西瓜、葡萄、辣椒、西红柿、黄瓜、苦瓜、丝瓜、萝卜、茄子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结合每年开展的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现已制订18个技术规程,并完善了满师傅豆腐、家家红糖水罐头2个企业标准和加工规程,在已认定农产品基地、已认证农作物品种范围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五统一措施推行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标准化生产面积2.27万hm2,同时积极开展出口果园商检认证,已有10个果园获得了出口果园商检注册登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了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
2.2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新宁县自1999年始启动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以来,以满师傅食品罐头厂、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书大姐菜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认证步伐逐步加快,到目前为止,新宁县已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2.28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脐橙等主导产品为主,建立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成立了“新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几年来进一步完善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检测设施和提高检测能力,连续5年中心通过了检测能用考核,同时,2008年县财政又划拨专项经费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18个乡镇农残速测站,并指导扶持城区各大超市农残自检机构开展市场准入的检验检测,优果、步步新、大众、玲珑、家家乐5个超市都已建立了速测站,在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自检,正式实施市场准入,实现了从基地到市场的标准化控制,县—乡—基地(市场)监督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形成做好了前期保障。
3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够了解,一些标准只能在主导产品示范基地内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不能在全县范围全面普及,实施标准化生产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缺乏统一规划,制定和实施标准还处于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够强,导致标准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
3.2 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于新宁县农业标准化起步较晚,一是已制订的标准质量上有待完善,在农产品的商品规格、质量标准和包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二是制订的标准较少,很多产品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烟草、茶叶、药材等系列产品在标准制订上还是空白,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等标准基本尚未涉足,市场管理也没有统一标准,市场监督部门也没有规范商品质量和市场准入的具体依据。
3.3 标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新宁县制定的一些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够紧密;标准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少;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工作有脱节,对标准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许多标准还没有传到广大技术人员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
3.4 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滞后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不完善,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未能全程监测;农产品上市准入制度不健全,群众对上市产品质量不够放心。
4 加快推进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实施农业标准化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着手,探索实施农产品等级分类包装,提高农产品商品质量;积极推行市场准入、检测等制度,逐步向生产标准化领域前移,最终达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4.1 把实施标准化作为提升新宁县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宁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要充分认识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近年来,新宁县农产品因农药残留等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出口形象,迫切需要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无公害化。
近年来,随着新宁县农村改革深入,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产品实现了量的扩张。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生产操作、产品质量、商品包装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农产品都没有形成品牌,大大地降低了优质农产品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当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优质化和大量低质农产品供给过剩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悄然袭来,没有质量的农产品经不住市场的冲击,一段时期新宁县农产品出现了卖难问题,极大地约束了新宁县农业发展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新宁县农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那就是农业标准化。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乎新宁县实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系列标准,进行农产品认证,指导企业、组织农户按统一的操作规程开展生产,对产品使用统一的包装标志,逐渐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多方努力,使新宁县农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此,要求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重视研究农业标准化,紧紧结合农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农业标准化计划,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作中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4.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4.2.1 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从田头到餐桌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向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加快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对于条件好的地区要积极实行国际标准,促进新宁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项目,要更多地向产业化经营组织倾斜,吸引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和标准化项目建设。
4.2.2 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建设的投入,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业标准化的最终阶段,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的有效评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大与食品卫生、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市场监督检测,严格检验制度,加强质量抽检力度,从生产环节做起,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监控。龙头企业要主动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带动农户和商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4.2.3 严格实行市场准入。一是检查是否按照等级分类包装,等级是否符合交易要求。二是检查安全质量,是否拥有安全检测标志。三是检查商品标签,是否注明产地、日期、规格等内容。通过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行为。农业监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3 创新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农业主管部门要负责起草标准、宣传标准,并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科技部门应把农业标准化和实施科技项目加以推广;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正确运用标准化,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1-6],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4 建设好农业标准化基地
4.4.1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适应新形势,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新宁县要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突出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脐橙、水稻、蔬菜、葡萄、玉米等主导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抓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康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产品认证达4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4.2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以标准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广泛应用,努力以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坚持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引导标准化全面开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4.4.3 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新宁县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重要一条是把农业标准化建设引入到产业化工作的轨道,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发展[7-9]。
4.5 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
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每个岗位都要实行专人负责。新宁县各农业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发挥到田间地头,带动农民实施标准化工作。在完善农业标准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不断完善,从财政方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二是将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2]。对从事农业标准化人员要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妥善解决好应享受农业
科技人员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对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有关单位和主要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对多学科、多部门科技人员参加的重大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在申报科技进步奖、科技推广奖时,应适当放宽。
5 参考文献
[1] 杨发荣,秦春林.发展甘肃标准化农业的对策建议[j].甘肃科技,2005(11):2.
[2] 许建平.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标准化,2000(2):11.
[3] 张莹,王晓岩.试析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当代生态农业,2008(1):74-75.
[4] 姚於康.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层次[j].科技与经济,2003,16(2):27-32.
[5] 张鲁煜.积极推进新疆农业标准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3(6):23-24.
[6] 李洪舟.积极推进军用通信保障装备设计的标准化[c]//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宁波: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2007:265-268.
[7] 曾晖.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c]//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青岛: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3:160-165.
基于这些认识,国家粮食局党组一直把粮食标准化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明确了专门的领导、专门的机构、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抓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委对我们的工作高度重视、悉心指导,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近些年来,在国标委的支持、指导下,我们联合农业、质检、卫生、商务等涉粮部门,依托有关科研院所、院校、检验机构和大型粮油企业,建立了以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中心的粮油标准制修订工作体系,加大了采标工作力度,全面推进粮油标准的贯彻实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从总体上看,整个粮油标准化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各有关部委局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粮油产品标准、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机械设备和检验仪器标准、行业管理技术规范标准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粮油标准体系,粮油标准数量达到900多项,其中国家标准400多项,行业标准500多项,覆盖了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和进出口等各个领域,涉及农业、粮食、食品、卫生、商检、轻工、商务等多个部门,主要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接轨,完全能够满足我国粮油生产、流通和消费发展的需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标准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近些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完善粮食收购质量标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粮食收购是促进粮食增产,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在粮食收购中严格执行粮食国家标准和质价政策,是保证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为此,我们在粮食收购的标准化工作方面着重抓了以下三件工作:
一是抓好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引导农民种粮。2001年以来,我局组织粮食主产省开展了主要粮食品种的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逐步建立了全国粮食收获质量调查测报制度。几年来,共采集和检测粮食样品6万多份,取得质量数据57万多个,调查测报范围涉及全国18个主要产粮省的近200个地市、900多个县市。各级粮食部门及时品质测报数据和粮食品种、质量和市场需求信息,在引导粮食种植调整,促进优质粮油生产,帮助农民实现优质优价、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狠抓执行粮食收购质量标准的督查,便利农民卖粮。在粮食收购期间,各级粮食部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粮食收购企业将收购标准和价格张榜上墙,现场摆放实物标样,仪器设备准确齐全,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公正定等,公正计量,使农民出售“明白粮”,卖个“公平价”,一手卖粮食,一手得现钱。在每年的粮食收购旺季,国家粮食局都要派出工作组,深入收购现场指导解决粮食收购工作中的标准质量问题。
三是优化粮食收购质量检测标准,确保公正收粮。为加快推进我国粮食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我们及时修订和完善了主要粮食质量标准和相关检验方法标准。今年,在新修订的小麦标准中,我们引入了快速仪器检验方法,现场判定小麦收购质量等级,消除了“手摸牙咬”的传统感官检验可能造成的人为误差,确保收购环节质量检验的客观公正,有效地保护售粮农民利益。在稻谷和玉米标准修订中,提高了质量等级要求,优化了检验方法,与国际标准进一步接轨。
二、健全粮食储存管理标准,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安全
每年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入库的粮食大体占社会商品总量的70%左右。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粮食储存管理标准,切实保证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对于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我们一是狠抓标准化粮食仓库建设,做到好仓装好粮。1998年以来,国家共投资343亿元,按全国统一的粮仓设计标准,新建了5000多万吨仓容的现代化粮食仓库,并按我局制定的仓储设备标准统一配备标准化的粮食仓储设备设施。二是完善粮食储藏保管标准,做到仓库不坏粮。我们建立了各类仓库的标准化管理规范,积极完善粮食仓储保管标准体系,制定了储粮技术规范规程、粮食储藏信息化管理标准和粮食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等,这些标准规范的严格实施,有效地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和质量安全。三是健全库存粮食监督抽查制度,确保国库不丢粮。自2001年以来,我局加大了粮食库存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粮食库存技术标准,七年来,累计抽取各类粮食样品6万多个,取得质量检验数据44万多个,逐步实现了粮食库存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今年,我们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全国粮食行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开展了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的抽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了库存粮食质量管理的不标准现象,确保了国库粮食帐实相符、数量真实、质量优良。四是建立原粮卫生监测制度,确保市场无毒粮。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对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安全关,我们建立了原粮卫生监测制度。从2006年开始,全面开展了主要粮食品种的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抽样监测,共采集样品3万份,取得检验数据10万个,初步掌握了我国原粮卫生状况。对确认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食,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严防有毒有害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研究开发原粮卫生指标快速检验技术和标准,以尽快解决粮食收购现场卫生指标检验难的问题。
三、优化粮油产品国家标准,保障粮油产品消费安全
一是严格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让百姓吃得安全。提高了粮油产品标准的门槛,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在产品质量标准中,增加质量安全控制指标,对产品的名称、原料、加工工艺等实行强制标识,对添加剂的使用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粮油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粮油食品安全。二是研究制定营养强化粮油产品标准,让百姓吃得营养。为适应市场消费的需求,改善国民膳食营养结构,我们组织制定了小麦粉、大米、食用油脂等营养强化粮油产品标准,目前全国已有135家企业开始按标准生产营养强化粮油产品。三是研究制定粮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让百姓吃得放心。我们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检验方法标准,包括大米涂油、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吊白块等限制性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开展了食用植物油成分测定和“地沟油”的鉴别技术研究,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将为加强米面油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我们还采用多种形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常识,掌握简便的粮油产品鉴别技术,帮助人们提高粮油质量安全意识。
四、加强粮食检验能力建设,确保粮油标准的顺利实施
好标准要有好的装备和好的队伍来执行。为了确保粮油标准的顺利实施,我局加强了粮食检验体系和检验人员队伍的建设,粮食行业的验检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近年来各地粮食检验机构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目前全国隶属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质检机构有776个,在粮油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宣传和实施等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6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起140多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站),全国粮食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先后制定了粮油质量检验员、保管员等7个特有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编写了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建立了47个培训基地和49个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全面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掀起了岗位练兵的热潮。前不久,我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粮食行业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五、加大国际标准的采用和参与力度,为国际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我们结合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粮油产品标准尽量采标,粮油安全与检验方法标准全面采标”的工作目标。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加强了采标的研究和验证,扎实推进我国粮油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目前,我国粮油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标准及发达国家标准已基本一致,采标率接近100%;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的ISO标准采标率,到明年底将超过80%。
二是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这主要体现为“四个有”:
首先是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有身影。近几年,我们先后派出15位国内专家参加国际标准会议。每年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考察互访与合作交流;其次是在国际标准制修订圆桌上有声音。我们先后派员实质性地参与了100多项(次)国际标准的跟踪审定,组织国内有关院校、院所和实验室参加了11项国际标准的验证和修订工作,不断地扩大我国在国际粮油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话语权。第三是在重大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有作为。在2005年ISO/TC34/SC4第31届年会上,我国代表团成功争取到该委员会第32届年会的承办权。今年6月,在国标委和我局的共同努力下,第32届年会如期在北京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受到ISO中央秘书处官员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在本次会上,我国还顺利争取到2项国际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实现了我国承担粮食国际标准起草工作零的突破。第四是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地位。去年,在国标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积极争取承担了ISO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今年初已顺利完成秘书处的交接,我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秘书处工作正常顺利的进行,初步树立了我国在推进国际标准化事业和谐发展方面的国际形象和主导地位。
近些年,我们虽然在粮食标准化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完全实现国标委给我们确定的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目前粮油标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超龄标准比例过高、标准制修订任务完成进度不快、采标任务还非常繁重、标准工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标准化专门人才队伍亟待充实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国标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关心和支持下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