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案

道德与法治教案

时间:2023-01-02 12:04:16

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篇

一、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取向分析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备受欢迎和推崇,有着必然的客观现实意义。教师在借助这一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时,通常都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一些??际场景进行形象处理,然后让学生对那些抽象的道德法治知识有深刻的感知,进而引发其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有利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法制思维[1]。同时,采取案例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所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关注,其鼓励学生在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时应大胆质疑、自由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相关事件事实的见解。借助于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不对问题分析的解决设立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的分析有道理,教师就应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因而,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很强的价值意义,不仅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1.精选案例

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案例进行精挑细选。这些教学案例通常是教师在以往的实践活动中或备课时收集的,通常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多都是一些典型的人物、事件和热点之类的时政问题,所选择的这些案例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案例的展示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选好案例之后,教师还应将这些精选的案例用正确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在具体展示时,应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有效激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带着对案例情境的感知去探讨课本的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拓展思路。

学生在对案例有基本的认识后,就开始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环节其实是联系案例实际去探索理论知识的过程,带着案例去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通常,教师可采取列提纲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简单知识点,并掌握学习中的疑难点,当然,也可以采取让学生之间讨论的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如果在自学时或讨论时遇到了疑难点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反馈给老师。教师掌握这些方面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指导,再给全体学生精讲讨论时的疑难点和重点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为学生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3.案例讨论环节

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这一讨论主要是学生基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不一而足,可以以小组讨论为主,也可以以全面谈论的方式进行,通常小组规模以4~6人为最佳,在讨论时组内成员可发表其各自观点,然后设立小组发言人让其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和讨论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充分做好小组发言准备并积极发言,组内的其他成员可对其发言进行补充,也可提出反对意见[2]。之后,教师再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并结合小组讨论中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和辩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受到启迪并产生新知,进而实现以“理”释“例”、以“例”明“理”等目的,这样就很好地兼顾了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点评和总结

第2篇

我奉献》第一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编写依据:《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第8条“体现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有对公共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的要求。同时本课响应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公共参与”素养。

《友善相待 文明有礼》这一课时从公共生活的“共同参与”角度,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规则,重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通过对公共生活中现实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要建立联系,在社会生活中要自觉提升自身的公共意识、他人意识,因为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公民的自身形象,更是文明社区、公共生活建设的需要。

公共生活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有过接触。但是,原来的学习主要围绕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帮助来体现友善,而本课是从公共参与的角度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参与的实践中不断辨析与反思,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培养学生的公共教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友善待人、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个人素养,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增长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在公共生活中应为他人着想”的观念,因此,本课需要在此基础上迁移这一概念进行下位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公共生活靠大家”,愿意做一名有公共教养的人。另外,通过对本课中事实案例的不断剖析与反思,从自身到社会尝试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生长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树立相互理解和尊重、平等相待的观念。

2.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懂得公共生活中共同参与和奉献才能享受美好的公共生活,认识到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教学重点)

3.通过为创建文明社区建言献策的活动尝试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树立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教学难点)

本课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以“参与公共生活我支招”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输出本课学习的结果。结合课堂所学,在“享受美好公共生活的同时,应具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大概念下,通过对大量社会生活中案例的辨析形成正确认知,最后用建言献策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突破难点。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公共空间,并且认识到公共生活中要有规则意识,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呢?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从而引出公共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设计意图:由前面的课程知识导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角度理解友善待人、文明有礼对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意义。

活动二:友善相待 参与公共生活

这个环节分以下四步展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友善待人,认识到“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平等待人”都是“友善”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对身边的亲友友善相待,也应对陌生人予以理解及适当的帮助,尤其是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保护。

第一步:“新闻案例 感受友善”。

展现教材中的新闻案例,带领学生就“有人说,餐馆老板不仅提供的是免费早餐,更是浓浓的爱心,你同意吗?”这一观点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是“友善”的体现。

第二步:生活点滴 传递友善。

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在遇到“有人问路时,邻居需要帮忙时,遇到小同学摔倒时,餐馆服务员为我们上菜时”我们可以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在辨析中理解友善离不开人们的相互关爱与帮助。

第三步:保护尊严 感悟友善。

展示问题:社区衣物捐助方案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人们友善之举也需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第四步:法律法规 彰显友善。

通过对活动园中法律法规内容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从法律层面是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

通过这四步的学习,认识到友善相待不仅是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体现,更是文明社会法治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法则,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活动三:文明有礼  培育公共意识

第一个层面——“参与公共生活 践行文明言行”

提问“构建和谐的环境到底与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通过情境讨论不文明行为会造成的影响,不断剖析不文明行为的危害。通过三个情境(公共场所随处扔垃圾,展馆内大声喧哗,公共生活中排队加塞儿等不文明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便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文明有礼在公共生活中的必要性。由于这样的不文明行为常常引发大众的不满,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往往在公共生活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

第二个层面——约束个人行为 珍惜良好形象。通过教材活动园中周总理在上学时期常以“容止格言”来规范自己言行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要从小学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学习,知道看似不起眼的小节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公共参与素养,所以我们要时刻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赢得他人的尊重。

活动四:遵守新规《条例》 争做文明市民

文明有礼不仅展示了个人形象,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由书中情境“小刚的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影响?”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讨论和反思,从而知道在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言行都是不管不顾,心中没有他人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行为对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极为不利,必须加以纠正。

为了加快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各个乡村和城市都制定了文明新规。以《北京市文明促进条例》为例,各省市以立法的形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同时以惩戒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为提升国民素质,各级政府不断发力。

设计意图:自律加他律的方式对规范公民文明行为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法则,也是公共教养的体现。

友善相待,文明有礼地为参与公共生活,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不断讨论、剖析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学生逐渐理解了个人的文明素养对创建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从而愿意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去。那又如何实践呢?我们选择以“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共建美好公共生活”为主题撰写建言的方式,将本课内容学以致用,由知导行。

第3篇

【学习目标】

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知道要与父母多沟通,学会体谅和理解父母,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特爱。

2.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用心想一想,爸爸妈妈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阅读课本小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说说你的看法。

3.在你眼中父母的爱像什么?父母有做过哪些事情让你觉得他们是非常爱你的?

4.你的父母有哪些行为和做法是你不能理解的吗?你觉得这是他们不爱你的表现吗?

二、牛刀小试

1.爸爸妈妈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这是(

A.为自己

B.对家人的爱

D.不知道

答案:B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爸爸妈妈辛苦工作是对家人的爱的表现。

答案:对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我是一家人的宝贝,所以我在家里最重要。

答案:错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玩具可以乱扔,反正爸爸妈妈会整理。

答案:错

5.下面选项中哪些是父母爱我们的表现?(

A.每天为我做早餐

B.陪我运动

C.因为贪玩没完成作业,爸爸批评我

答案:ABC

6.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我们要多理解、体谅他们。

答案:对

7.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爸爸老是阻止我看电视,这是不爱我的表现。

答案:错

8.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妈妈经常耐心地教导我做家务的小技巧,这是妈妈爱我的表现。

答案:对

【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修;课程质量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教育部指定课程,是任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婚姻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制素质,促进依法治国。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有的缺少现代教学设施,有的课时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情况都需要改进、提高。这些状况,关系到大学生是成为国家人才,还是堕落成党国罪犯的抉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培养大学生法制素质,关系到国运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案例教学属于重要的弥补手段。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很重要。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可是,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有的教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或偷工减料,或肆意拼凑教学内容。也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内容与主题不符合,张冠李戴,如同答非所问、指鹿为马,其实是盲人摸象,或是教师需要进修,或是教师备课不足,或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教学迫在眉睫。

案例教学资料比较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参考书是配套课本。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案例教学参考书。即使在网上搜索,也难以查找合适资料。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确实资料紧缺,研究人员极少。案例教学开拓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途径,增加了趣味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己钻研案例教学多媒体PPT课件的制作,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及适合教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备课,认真搞好案例教学,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运用教学案例,搞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案例讲解,剖析案例,使大学生对道德、法制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优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案例应该适当、适量。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生活,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案例讲解,可放在某知识点讲解开头,引出要点。如,讲解第七章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前,可以结合维护法制,依法处决掉贪污受贿黑恶杀人的死刑犯的PPT资料,展示法制风采,强调反腐败、扫黑除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案例讲解,可以放在某知识点讲解结尾,进行总结。如,在讲述第八章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后,可以举例,佘详林杀妻冤案来龙去脉,把PPT演示给学生,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学生。刑事诉讼法既是依法打击罪犯的工具,又是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案例资料,也可以作为课堂讨论思考题。例如,某案例讲述“学生甲借学生证给乙,用于在校园内开店,办理中国移动开户业务。一年后,甲收到法院传票,原告(即中国移动)说他拖欠电话费7073元。甲找到乙,乙说原来是帮丙的男友办的业务,现乙、丙两人处朋友已经分手了,乙找不到其男友丙了。甲是否应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违约责任呢?答案:此合同,以甲的学生证开办的,甲是合同当事人,而且甲同意将学生证借给乙、由乙开办业务,合同不存在欺诈或胁迫等情形,应有效。甲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甲让乙自己签订合同后,将合同业务转让给乙。乙又另行转让给他人的,属于合同权利、义务同时转让,虽然甲并没有实际使用此业务,也仍然应受此合同约束,且承担合同违约赔偿法律责任。甲只需向乙追究责任即可。乙承担责任后,可根据与丙及其男友之间的转让协议,向丙或其相应男友或向两人追究责任,具体是向丙追究还是向丙和其相应男友两人追究连带责任,要看当初乙和丙及其此男友之间的约定协议或合同内容。”

以实际事实为依据,以各种法律为准绳,维护法治,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合法权益,很重要。搞好案例教学,以案学法,是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前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是法治知识、法律素质普及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剖析、案例讨论、案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多媒体形式的案例演示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的法制理念从何养成?依法治理国家,从何谈起?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有利于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13亿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则会导致社会日益腐败、日益黑暗,若长此以往,则党国难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通过案例解析落到实处,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一大批有道德素养与法制素养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08.

[2]马卫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06.

[3]陈传明,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第6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 职业道德建设

一、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的主动性。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政治性和机要性比较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要求较高,思想道德素质高低又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当前,很多档案管理从业者没有意识到本职工作对国家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在工作中态度消极、思想懈怠、缺乏毅力、基本的政治责任感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档案管理工作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档案管理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但是很多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根本米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更为严峻的是。这部分档案管理从业者学习意识薄弱,缺乏主动和自觉进行知识学习和更新的思想,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加之n案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起不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档案馆的收益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这就意味着档案管理人员每个月只能拿到“死工资”,其收入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服务质量高低联系不大,如此一来便有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将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一边、束之高阁。

第二,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法律法规不完善。档案管理职业道德建设中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难题,即立法空白,这是造成当前档案管理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档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记载载体,是社会情怀的寄托,是企业经营绩效的记录,档案管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的态度、技能和观念直接反应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关乎到其从业能力的提升。新时期进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立法的完善开始。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缺失。我国档案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缺少监督机制的引导,最终沦为纸上空文,成为流于形式的过程和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就应该注重多管齐下的交叉监督机制的建立。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领导监督作用的发挥,单位的领导应当将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日常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对其进行监督;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单位应当对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的考评策略,根据考评结果来判断优劣好坏,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再次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精神的档案从业者进行讴歌,对那些劣迹斑斑的档案管理从业者则要严厉打击和揭露,在单位内部创设出崇尚公正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第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依然属于道德范畴,道德问题追根溯源依然是人的思想上的问题,因为道德最终还是人来实践的。所以职业道德建设的精髓和要点在于解决人的思想上的问题。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政治色彩明显的一项工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的工作和党、国家建设的重要联系,使其建立和党、国家统一的思想。我国主要的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从政治思想的教育着手开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档案从业者养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和遵纪守法的法律精神。

第二,完善职业道德法规。职业道德是兼具主观性和强制性的道德体系,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解决档案管理从业者的主观性问题,完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建设则可以解决其强制性的问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能够为提升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操守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以对那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人进行处罚,起到下不为例、以儆效尤的震慑作用。法律的强制性之所以能够和职业道德建设相通就在于二者调节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树立相应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迫在眉睫,他们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历史记录,其中不乏牵涉到国家机密的重要事件,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在这个时候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建立。在档案管理人员在职期间对其进行在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在职教育,从业者可以意识到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让其反思自身实际工作中的缺陷和弊端。对档案管理人员实施在职教育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原则,教育开展和工作开展应该相互渗透,使得教育的成果能够在工作中得以展现,真正地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且乏味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易事。文章《组织部里来的年轻人》中,就深刻地刻画中行政工作对人的意志力和工作热情的消磨,档案管理恰恰是其中最为消磨热情和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的工作,为了避免这种情绪的积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鞭策和鼓舞是很有必要的,在职教育过程中应当时时刻刻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将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如果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过程马虎,就很可能造成原始档案的遗失和损坏,从而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在职教育要时刻地给他们提醒。

总而言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和权威性特征,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工作的开展者和实施人,承担着档案的收集、整理和鉴别职能,其责任之重大显而易见,一些牵涉保密的档案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所以做好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切不可忽视和轻视。本文研究了档案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希望能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肖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第7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涵,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并自觉自愿地践行,需要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及实践体验,让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解析传递给学生,避免教师生硬的灌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入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解读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正义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有学者说,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提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工夫。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开放式、自由式、互动式授课方法,这一特色恰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为例,高校法律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以教材即《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主,按现有的教材来看,其内容以宪法为首,囊括了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再加上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复杂性、学生的不重视等原因,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一是典型案例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靠近自己的事物,人们越关心;越是具有权威性的东西,人们就越崇拜,即所谓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案例教学法将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活生生的案例摆到学生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二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成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44.

[2]侯淑波.法律案例教学与教学系统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第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正面案例 反面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94-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课程。“基础”课的开设,为高校全面而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提供了契机。要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让学生真心喜欢、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应当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改革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开创性的教学创新活动。有关课题组在某地几所高校进行文娟调查时发现,大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中,教学方法问题占27.6,名列第一。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案例分析教学,是使学生从真实感受中得到启发教育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联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以说明或者证明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贴近学生、贴近教材内容、贴近课堂的经典或者典型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纯粹枯燥的理论讲解带给学生审美疲劳,分析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并增加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和理解。案例教学还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按照案例反映的社会意义来划分,可以分为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正面案例是指能够反映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的具体事例,能够使人心情愉悦兴奋、积极努力向上。反面案例是指反映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和民主法制缺陷的案例,它使人心情消极郁闷,沉重愤怒,并且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基础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使,正反面案例都需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案例的运用当然可以催人奋进,产生高山止的效果,但反面案例却具有强烈的警世意义,“知耻而后勇”,只有铲除愚昧落后才能建设一个道德和法治昌明的社会。

基础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反面案例所要到达的目的,不能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也不能是老师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发泄对社会的不满。运用反面案例是,老师心理必须明白,正面引导才是最终的目的,一定要牢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思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薄、团结写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存在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存在一定的现在基础,基础课教师如果一味地讲社会的正面、都是唱赞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恰当的运用反面案例,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拨开迷雾,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可以事半功倍地效果。

运用反面案例,要注意以下原则和做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 反面案例和正面案例要相结合的运用

总体来说,一门课还是以正面案例为主,要达60%以上。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老师要在课堂上需要大力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要宣传。在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时,正面案例可以讲金晶舍身护奥运火炬的事例。也可以讲我们学校所在地发生的事情,如三元里人民如何浴血抗英等故事;还可以讲学生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旨在告诉学生爱国也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反面案例方面,笔者可以讲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某些选手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和无知。正反案例地运用恰当地说明了爱国主义的意义。

2 用反面案例说明正确的道理

一般来讲,学生都比较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社会的阴暗面。反面案例不仅仅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导向,诱发学生的心理倾向。教师一定要心理有数,目的明确,运用发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正确的道理和理论。如,在讲解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时,教师会引用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目的在说明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网络道德”时,会讲到2007年度高考新闻人物――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曾先后考上北大、清华却又屡次因沉迷网络而被退学的事例。另一则是,湖北高考奇才周剑因沉迷电脑游戏“四人名校三次退学” 的事例。通过选取这样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要点,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自律”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网络自律精神。

3 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是不断曲折前进的,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完善,但是道德上的缺陷也不断的暴露出来并渗透到学校里来了。在讲到社会主义诚信道德时,笔者讲到有些大学生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并且探讨如何诚信考试的问题,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忠于自己的内心:如考试前大力宣传诚信考试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考试;加大对作弊学生的惩罚力度,以制度来约束。由于政治课堂的专业所限和时间所限,太专业的问题不可能太多探讨,但可以在有限的专题教育探讨中帮助学生增强分析解决社会和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

4 要适时进行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访问、参观、社会调查和关注反面案例的跟踪报道,从而用事实强化正面引导

实践教学时基础课教学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书本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时不能忽视的,就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身体力行、耳濡目染社会发展的脚步和丰富多彩的气息,从而矫正一些对社会偏激的看法。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如社会公德这一节时,要求同学们来调查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一群体存在着许多公德缺失的状况。在调查报告中,许多同学提出解决措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双好.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21),5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一)内容体系的相通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表明,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知识结构层次上具有相通性,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道德、法纪、思想、政治等方面构成的多层级的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基础性内容,也包括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主导性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拓展性内容。二者内容体系的相通性表明,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

(二)途径和方法的相通

《意见》关于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中指出:“发挥课堂教学在廉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廉洁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学科的廉洁教育资源。把廉洁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廉洁教育正好可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其课堂教学进行廉洁教育,实现教育目标。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它在内容体系和结构上包括思想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三大板块。由此可看出“基础课”的目标和内容与《意见》中指出的廉洁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有着相通性,这就使我们在进行本门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挖掘到与廉洁教育相关的资源,实现二者教育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一)深入挖掘教材廉洁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意识、品质和行为的教育

1•在思想修养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引导大学生确立廉洁的意识。“基础课”的思想教育板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此内容可从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在个人理想追求中,避免奢侈腐化的个人生活目标和把当官作为唯一职业目标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选择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是真正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的影响,认为当官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才有媒体报道的“官瘾”的忧思。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心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因此可侧重从廉洁角度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权力观。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把爱国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准则,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而摒弃那些损公肥私、以各种不法手段从国家社会捞取好处的行为,并联系社会实际告诉大学生,那些外逃贪官的可耻行为将永远被中华民族所唾弃,也终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2•在道德修养的品质培养过程中形成大学生廉洁的道德品质。把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贯穿在“基础课”的道德教育板块中进行培养,同时又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个体的行为。

第一,利用“基础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进行廉洁教育。可通过廉洁自律、养廉以德、以俭养廉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告诉学生在古代的道德传统中,廉不仅是对为政者的要求,而且也是一般人的品德,因为无廉不能洁,无廉不能明。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

第二,利用“基础课”公民道德规范和诚信道德的内容进行廉洁教育。公民“二十字”道德规范的“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都包含着廉洁之意,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一个诚信的公民。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者一般是廉洁者,但不诚信者不会廉洁。当代大学生的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就是以损害学校、单位甚至国家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实际就是不廉洁的行为。所以培养诚信品质来促成廉洁是可行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就在于诚信,“诚信是廉洁立世、廉洁从业、廉洁从政的根本”[1]。

第三,利用“基础课”职业道德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当中每一条都要求做到廉洁:爱岗敬业要求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诚实守信要求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和讲求信誉,它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也是具体行业立足的基础。办事公道要求服务团体,不损害自己所属的团体利益。服务社会要求不损害社会公众和国家、民族利益;不以职业之便利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如各种贪污、受贿行为;在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最高层次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尤其是公职人员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能。廉洁行政,廉洁从教,廉洁行医……各行各业都应廉洁自律。在校大学生一定要自觉培养廉洁自律意识,独善其身。

3•在法律法规教育中促进廉洁的行为。法律具有强制性,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利用“基础课”的《公务员法》、《刑法》关于职务犯罪规定的有关内容,要求大学生今后要廉洁奉公,清廉执业,无论在哪个行业、什么职位,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持清正廉洁,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部分的廉洁教育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告诉学生不管什么行业,都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的不廉洁的行为。还可结合典型的腐败案例的讲解分析,告诉那些想为官的学生,为官是一种责任的承担、个人的奉献,而不是捞取个人利益、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否则只能成为人民的罪人,受法律制裁,被人民所唾弃。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廉洁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1•案例教学法:根据与廉洁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选好相应的案例,并运用好教学形式起到“以案说法”的教学效果。在前面所述三个板块可用于廉洁教育的内容中,都可引入案例进行教学,达到更深刻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教育中,引入典型的腐败案例,以反面事例来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让学生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案例可选用视频方式呈现,也可选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将多种教学手段利用起来,更能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第10篇

同志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指导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德治与法治有机统一,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推进税务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德治,赋予了党风廉政建设更新、更高的内容

同志关于“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论述,不仅给党风廉政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党建史上首次明确把德治放在与法治并重的地位,实质上提高了反腐败工作的标准和整体效果。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重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同志强调德治,就是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来教化、培育合乎“三个代表”要求的共产党人,下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这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着我党一贯的思想建党的原则,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来看,腐败滋长蔓延的根源之一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自身思想道德防线的失守。只有加强德治,才能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的思想动因。

加强德治,最根本要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党员干部立德的根基在于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强调,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修养。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加强德治,其核心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良好的从政道德,即通常所说的“官德”,真正做到廉政、勤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税务系统近年来反腐败斗争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蜕化变质,往往是从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和蜕变开始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极为重要。

加强德治,重点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在党内加强德治,就是要使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健康向上的追求,在道德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时时处处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逐步构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加强德治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德治教育卓有成效。

二、强化法治,着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权利的滥用必然导致腐败。在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要强化法治意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特权观念,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和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做到警钟常鸣,廉洁自律,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其次,要强化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的制约机制,合理配置,相互制衡,使其不好为;规范人事权、财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着力消除权力“真空”,使其不能为;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制度和预警机制,使其不会为;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执法部门作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使其不敢为;同时,要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真正达到依法制权、以权制权的目的。

再次,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而且是部门和单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从税务系统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广大干部党员依法办税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有的,有的违法乱纪,还有的违反规定在企业吃、拿、卡、要、报、借等。因此,要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大查纠监督力度,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纳税人的利益,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第四,要从快从重查处大案要案。“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是维护法律尊严的根本保证。坚决克服执纪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中的大案要案,更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不论职务多高,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该重判的坚决重判,决不手软。同时,对说情开脱、袒护包庇、瞒案不报、压案不办,或设置障碍、阻挠查处等错误行为,更要严肃处理,坚决制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纪的威力,有效地封堵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

三、把德治与法治有机地统一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

第11篇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第12篇

关键词: 法治教育 道德教育 整合 基本原则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而且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中开设了一门新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新课程不是“99”方案中“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创新,即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出发,将职业道德内容与法律意识、基本规范有机融合为一体,开发了一门崭新的课程。因此,探索对新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创新是非常迫切也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法治教育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定位的思考

1.法治教育性质的定位——德育性。

在法治教育性质上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属于智育的范畴[1],否认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持上述观点的人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而法治教育是传授专门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的是法律的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是一种法律职业教育。持上述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割裂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立起来。有法谚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目前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有增无减,其原因很多,不是因为不懂法,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人们失去道德的自控后,恶欲滋生膨胀,法律的外在强制力也很难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后,他们会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护法。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行为是人的一种重要品德,是“德”中应有之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我国,2002年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他们都把法治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而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法治教育应归属于德育。所以,我国学校法治教育从性质上讲应归入“德育”范畴,应侧重于法律观念和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侧重于专门法律知识教育的“智育”。

2.法治教育目标的定位——素质性。

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是教育活动的终极指向,要回答的是教育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关于学校法治教育目标的定位,有的人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就是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就是守法教育;还有人认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等等。可是教学实践中,法治课程设置少,课时量有限,学生既没有学透法律知识,又没有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课几乎形同虚设,实效性极差。所以在法治教育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能收到成效。

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司法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及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指示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3.法治教育内容的定位——思想性。

我国学校法治课教学中知识化倾向过重,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法律信仰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对法律缺乏应有的尊重与信仰,出现学法而不信法,知法而不守法,用法而不护法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设计不完善,法治课教材内容往往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法律的小汇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二是老师的专业限制,很多进行法治教育的老师非法学专业出身,自身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把握不准,难以对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思想。因此,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和对上文有关中央精神和理论的理解,笔者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定位只能是重在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等思想层面的教育,而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思想上培养学生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正确的政治观点。

4.法治教育方法的定位——综合性。

当前,很多学校把法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认为只要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课时量给学生上完课就行了。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思想上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在客观上也行动不力,没有把法治教育纳入社会、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重要的议事日程,使法治教育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

新时期社会文化多样化、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致使法治教育方法呈现综合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方法要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辩论演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动画、视频等手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第二,强调社会教育渗透性发展。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领域多样化,法治教育就必须渗透到人们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及其环境之中。第三,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法治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作为面向职校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德育必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或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目的是从当代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使课程具有了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总是他们生活时代中凸显的重要问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能否反映现实,能否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准确而合理的解释,是课程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相结合成为了“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最基本的原则。

同志在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

2.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的整合还必须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理想代表着“应然”状态,而现实代表着“实然”状态,这种“应然”与“实然”内在地存在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中,是辩证统一的。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法律素养养成的状态是一种理想,而人的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实践则又是一个现实。法治教育与德育无法回避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只有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不以现实的矛盾与丑恶否定理想的美好,也不以理想的光鲜和圆满否定脚下苦苦坚守的现实,立足现实,坚持理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完善。

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整合中。教学别要注意做到:一要克服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倾向,二要避免以道德价值及道德理想模糊法律的独立性与现实性,以道德教育取代法治教育的做法。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的理想层面,而忽视道德现实性的现象,这种脱离现实生活根基,回避现实生活矛盾的做法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结果,被称作是“假、大、空”的德育。面对“道德高山”,学生迷惑、抵触、敬而远之。有识之士呼吁:道德教育什么时候才能从天上回到人间?[2]与道德的理想性不同,法律对公民的要求是现实的、具体的。如果立法脱离现实生活,超越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道德水平,过多地追求较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理想,这样想当然制定出来的法律无论从基本制度还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讲都将只是一座海市蜃楼。这种过高的要求民众根本不可能达到,法律只会孤悬在半空中,难以落地,从而出现有法难依,甚至有法不依的现象,法律的尊严和功能受到损害。因此,不切实际地推行道德理想的法律化,对法律提出不切实际的超值期望,就会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最终将给道德与法律带来致命的伤害。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之间,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作为行为规范,法律只要求人们从外部行为上无条件服从;道德则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它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将规范的对象确定为内在思想并诉诸于人的良知,引导和帮助人们从善的需要出发寻求崇高的目标[3]。因此,“法治”离不开“德治”,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决定了我国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体现的是公民现实的道德水平与理想的道德追求的结合,是现实法律规则与未来法治理想的结合。使较低道德水平的公民达到法律这一底线道德的现实要求,而较高道德水平的公民达到较高的道德理想的要求;使全体公民都认同现实法律规则的权威,又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中去全面推动法律的进步和法治社会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性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使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更好地为公民所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共同带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价值目标,坚持信仰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德育教育就是一种信仰教育,就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学校的法治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律信仰的教育。因此,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目标导向来指导法治教育和德育的整合,改变过去停留于知识教育层面的做法,使学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回到应有的高度。在传统的做法中,尤其是法治教育中,教师更注重法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了解主要的部门法的有关规定,希望学生能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这无疑模糊了法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界限。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有句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作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学校的法治教育乃至整个德育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对制度规则的认同和对道德、法律的信仰,使学生成长为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坚定法律信仰的良好公民。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时期,璞玉浑金,可塑性极强,我认为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价值目标来指导法治教育和德育的整合,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坚持以信仰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同时,还要注重信仰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有效的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成功有效的必然要求。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是建立在准确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的知、情、意的统一。大学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不是等非科学信仰,是建立在对科学的理论和主张的认知和理解之上的坚信和践行。而大学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直接面对的是人的真实生活,涉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只有用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和彻底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在当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中泛滥的影响人生的种种主张、主义、思潮,在对比中明辨是非、区分优劣,才能真正说服学生自觉选择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41]可以说,知识教育做得不够深入,也是影响当前信仰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南、坚持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基本原则,认清法治教育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定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法治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赵光军.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综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

[2]温玉平.职业学校德育的困惑与启示.华章,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