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1:1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高师音乐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的目的都与纯舞蹈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目的是培养有综合音乐素养且兼具舞蹈教学、编排能力的中小学音乐老师,相比专业舞蹈教育来说,音乐舞蹈教育更注重学生在舞蹈方面的实用能力和相关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中小学的音乐美育重视基础,不需要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而舞蹈在美育教育中是音乐之外的一种辅助,仅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舞蹈的基本体态轮廓,通过舞蹈练习塑造学生的优美体态,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对音乐和舞蹈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专为中小学美育教育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音乐舞蹈专业,舞蹈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其课程安排和设置都与纯舞专业有所差别,以四川音乐学院音舞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为例如表。
由此可见,本院音舞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时量和学分的设定上都以舞蹈基础的教学为重心,特色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民族民间舞训练模块,并不追求对某种舞蹈的高精度学习,更注重多种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高师音乐舞蹈教育中钢琴伴奏的现状分析
现状调查:目前,音舞专业舞蹈课中的钢琴伴奏教材都基本使用专业舞蹈的伴奏教材。这些教材中的部分音乐是可以直接用于我们的课堂的,但有半数以上的音乐是为专业舞蹈而作的,不适合我们的舞蹈课程。音舞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基础能力有限,复杂的专业性强的音乐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乐与舞的和谐之美。那我们的课堂现状有什么问题?学生对钢琴伴奏有什么希望和建议?钢琴伴奏究竟该往哪发展?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四川音乐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30份问卷,回收23份。统计结果显示:
1、希望在课堂中用古典音乐来伴奏的占68%
2、希望在课堂中用通俗流行音乐来伴奏的占59%/
3、希望在课堂中用原创音樂伴奏的占45%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无论是本专业的舞蹈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钢琴伴奏能有所改变,有所创新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促进我们的教学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而从宏观上来看,不断发展的社会教育需要上层教学机构的同步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工作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为教育事业培养出能学以致用的实用
性人才。
三、改编应用多元化音乐在音舞专业舞蹈课钢琴伴奏中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音乐教育者都十分重视将多元化音乐融入实际教学中,在国外更是备受推崇。钢琴伴奏看似陪衬但却是我们将多种音乐元素融入舞蹈教学的唯一途径,并能弥补我们在教材上匮乏,让课堂生动活泼,消除学生对单一枯燥音乐的倦怠感,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其次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也意义巨大,多元化的音乐才能让他们领会到世界音乐的奇妙和美,而不是仅局限于书本中的音乐,做一只骄傲的井底之蛙。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懂得教学要不断的创新,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胆的摸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人并不断发展。
四、将多元化音乐改编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无论西方或是中国的古典主义音乐都是一种能让人深思,使人高尚,经得起岁月历练的音乐。它们的结构规整,旋律之美能让人反复回味,和声分句系统有规律,节奏也突出明显。音舞专业舞蹈课中进行的都是形式和内容都比较规整的舞蹈训练,对音乐的要求主要在于节奏清晰、片段规整,能给学生明确的旋律起伏感。经过改编后的古典音乐,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如:F.J.戈塞克《加沃特舞曲》主题旋律和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曲》都适用于小弹腿(Battement frappe)。G.威尔第《大进行曲》主题旋律部分适用于大踢腿(Grand battement jete),《快乐女战士》可用于古典舞的小跳组合,钢琴曲《春舞》主题旋律部分可用于民间舞课的赛乃姆组合等等。这些乐曲中有些也是学生们正在学习演奏的钢琴曲,与舞蹈相结合后能让他们更直观的体会到乐曲的形象和节奏感,促进他们找到演奏的情感。古典音乐也是一种理性的艺术,它们的旋律走势有预见性,曲调优美,曲风高雅,节奏规范易把握,让学生易于配和舞蹈动作,并在和伴奏的同时能广泛接触到各类型的古典乐曲。丰富的知识量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的必要基础。
(二)通俗流行类音乐的改编与应用
通俗流行音乐是一个时期社会潮流文化的缩影,受大众的喜欢,易于传播和接受,包括流行歌曲、轻音乐、电影配乐或插曲和爵士类乐曲等。这类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响起的瞬间会看到学生们的脸上一抹轻松的微笑。其特点是旋律朗朗上口、结构短小精干、节奏明确、形态丰富、这些特点都适合音舞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中大多数并未通过多年专业的训练,甚至未接触过钢琴伴奏的舞蹈课程,而通俗轻音乐是学生平时听得最多,接触最多的,既符合他们的音乐水平又能明显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学生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规范上。时代音乐元素的融入,也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提升不拘于形式大胆创新的意识。改编流行音乐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高师音舞专业的学生是将来基础音乐舞蹈教育的人才,他们必须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我们要摒除内容不和谐、不健康、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音乐。其次,要选择符合音舞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音乐,旋律感要强,不规律节奏和自由散漫的节奏都需要我们去规范改写。再次,通俗流行音乐大都没有古典音乐那样规范,我们一般选择保留其主体旋律,根据舞蹈的节奏韵律做出相应的旋律扩展或缩减。如歌曲《九儿》要改编为古典舞控制的音乐时,要将整体速度放快,太过于缓慢的节奏对于能力较差的音舞学生来说是很难完成如此长时间控制的,歌曲中的几处自由延长音要规整为4拍或8拍结束。最后是左手伴奏应选用适合舞蹈节奏的织体结构,和声的配备尽量少用和弦外音,以古典和声体系为主。
如:《神秘园之歌》可用于音舞专业芭蕾舞把杆体态练习或者手位组合,久石让《Always with me》可用于单腿蹲(Battement fondu),歌曲《九儿》可用于古典舞的控制组合,歌曲《莫尼山》可用于民间舞的藏族旋子组合等等。
(三)将爵士元素融入钢琴伴奏音乐中
在西方,爵士乐被认为是可以让人动起来的音乐,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常常见到人们在爵士乐中随心欢快的舞蹈。虽然这类大多节奏自由性很高,音舞专业的学生要抓住这类音乐的节奏点是不易的,但学生们喜欢时尚潮流的音乐,并且近些年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学习吸收丰富的音乐知识且学以致用,可以适当用爵士风格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
如:巴赫的《西西里舞曲》这首曲子可用拉格泰姆节奏改编,用于转(Pirouettes)的练习。弹奏时,在旋律中适当加入滑音和颤音,伴奏声部避免使用过于自由和繁琐的节奏型,尽量把曲调、节奏和节拍重音都表达清楚,又不失爵士乐自由摇摆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去找到旋转这一练习中点线面流动的空间感,这种风格的乐曲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很好辅助作用。《万岁千山总是情》这首歌曲可用摇摆的节奏型来改编后用于古典舞的五位擦地组合,但不能太过于自由,要突出节奏点和重拍,才能让学生找到每个动作的发力点。
(四)创作钢琴伴奏音乐
在這个提倡创新教育的时代里,作为音舞专业的钢琴伴奏者也应积极突破,尝试自己为教学创作一些音乐。笔者通过近两年创作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创作伴奏乐曲需要把握的要点:
1.创作乐曲要符合舞蹈的风格。芭蕾、古典和民间舞都各赋一格,芭蕾舞源于西方,乐曲风格高雅、干净且意境纯美。而中国古典舞音乐则需要婉转优美的风格,民间舞音乐需要以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为基准来创作。
2.音乐结构和节奏的设置
首先,乐曲必须由方整性乐句组成。音舞专业舞蹈课组合重视基础训练和规范化,几乎不出现不规整的动作语句,因此,钢琴伴奏音乐也必须方正有序。
第二,曲式结构要简练。常用单段体(A),二段式(A+B)和三段式(A+B+C)或(A+B+A),但必须配以准备拍和收尾音乐才能保证舞蹈和音乐的完整配合。加之音舞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伴奏下的舞蹈课,因此必须照顾他们的弱项,仔细观察舞蹈组合的模块组成,选择相适应的曲式结构来创作乐曲。
第三,乐曲节拍以2/4、3/4、4/4拍为主,尽量避免使用3/8、6/8、2/2等较为复杂的节拍。音舞专业学生的乐理知识普遍欠佳,复杂的节拍和节奏型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让伴奏音乐变成和如五位擦地、小踢腿、小跳等比较欢快有力的组合可以用2/4拍为编曲节拍,划圈、中跳和单腿蹲可用3/4拍来编写,一位擦地和控制可用4/4拍节奏编写。
第四,伴奏织体的编配要尽量简化,以舞蹈的节奏为编写基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伴奏织体如图:
一、舞蹈小品在高师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
舞蹈小品泛指一些人数少、时间短、情节内容比较单一的舞蹈样式。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内容集中、结构精炼,风格纯净、技巧精美是对舞蹈小品的审美要求。因此编导必须要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从中提炼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同时又适合用舞蹈表现的人物、情节事件、情绪状态等,然后巧于剪摘、精于结构,方能一以当十、玲珑透剔,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或丰富的诗情。舞蹈小品接近于小品表演,更注重舞者情绪、情感方面的表演训练。
1.舞蹈小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舞蹈表演水平的提高
舞蹈表演的任务是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舞蹈小品训练包括肢体动作表演和情绪表演。肢体动作的表演是由生活动作逐渐发展到舞台艺术动作,这对学生准确的掌握舞蹈动作风格有很大的帮助。而情绪表演作为舞蹈小品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舞蹈情绪表达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舞蹈小品训练能够让学生在舞蹈表演时抓住作品的核心,准确领悟编导的用意,通过自身的二度创作而圆满的完成舞蹈表演。
2.舞蹈小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舞蹈创作能力的提高
舞蹈创作要求:第一是主题明确。想要表现什么?想对观众说什么?都要在自己作品的选材、结构中要明确地表达出来。舞蹈作品的立意、内涵要清楚,不能让观众看了节目的一大半还不明白创作者要表现什么。第二是作品的完整性。一个艺术作品必须给人以欣赏上的完美感,使欣赏得到满足。第三是风格统一性。作品的风格要统一,无论在编舞所用的动作材料方面或处理的艺术手法方面都要求一致,不可兴致所至随便乱用。
舞蹈小品同样需要做到主题统一、作品的完整性、风格上的统一。较舞蹈作品而言,舞蹈小品的要求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进行。既可以进行单一方面的训练,也可进行综合训练。相比而言,舞蹈小品要比舞蹈作品本身更容易训练和达到表演效果,同样舞蹈小品训练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要想真正提高我们的舞蹈创编能力,舞蹈小品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进行舞蹈小品训练
舞蹈小品按照结构类型可分为诗画结构小品和情节结构小品。按照规模可分为单人舞小品、双人舞小品、三人舞小品和群舞小品,那么在日常的学习学生如何进行小品训练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中对动作语汇的积累
动作语汇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语汇和艺术化的舞蹈动作语汇。生活化的动作语汇也就是人体动作即人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用它来表示情感、思想和生活的需要,完全源于生活。例如:舞蹈《中国妈妈》,讲述的是一个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它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贯穿着全舞,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再现着中国妈妈在从抗拒、不忍、接受、关爱日本遗孤及不舍送行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全舞大致分为四个小部分:憎恨(抗拒)、接纳、养育、送行,四个部分舞蹈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母亲的伟大精神,使中国妈妈的形象扣入人心。从动作语汇上分析,《中国妈妈》是一部观众能够看得懂的作品,囚为舞蹈动作直接来源于生活。开场的一个“指”就是很生活化的动作,在生活中“指”有很多含义,但在作品中观众却能从演员的指尖看到一种愤怒的力量。
2.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
虽然说舞蹈是个性化的一门艺术,但是同样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它进行良性地发展。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应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比如舞蹈《踏歌》的编导孙颖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踏歌》以民间形式与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祥和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舞蹈《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使得舞蹈如行云流水,充分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这正是编导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将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成功范例。
3.舞蹈小品创编能力训练的方法
舞蹈小品创编能力的训练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每一个有志从事舞蹈创作的人都必须有良好的舞蹈小品创编的能力。有伴奏无命题舞蹈小品训练有以下几种形式:
(1)无伴奏命题舞蹈小品训练。要求学生在设定的命题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舞蹈创作,采用无伴奏命题舞蹈小品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围绕主题一针见血的进行表演,主要强调舞蹈主题训练。
(2)有伴奏命题舞蹈小品训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音乐的风格来决定所要编创的舞蹈作品的风格,再根据舞蹈作品的风格来选择主题动作;要根据音乐的形象来确定舞蹈的形象,我们就拿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的舞蹈《凄凄长亭》为例。二胡曲《二泉映月》主要表现的是悲伤、哀怨的情感,而舞蹈《凄凄长亭》的编导正是抓住了它所反映的情感,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在我们了解了音乐的所要表达的意境的时候,就给我们舞蹈小品的创编奠定了前提环境,这样在我们舞蹈小品的训练初期才能更容易使我们准确的选择和把握到所要表达的情感。事实上舞蹈与音乐这两种艺术都具有各自的演绎性,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舞蹈和音乐在舞台上同时完美的呈现。
(3)有伴奏无命题舞蹈小品训练。有伴奏无命题的小品训练重点是发挥创编者自身的创编能力。比如:舞蹈《出走》、《天堂》都用到了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舞蹈《出走》以双人舞的形式,表现兄弟两人外出闯荡,离别故乡和亲人时内心的激烈挣扎。是守护着这片给予他生命和的土地,还是勇敢地去外面经历风雨,经受磨难,这种内心矛盾的纠葛孕育出了这个舞蹈作品。而舞蹈《天堂》则更加的契合了歌曲《天堂》的意境,把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用自己的舞蹈语汇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舞蹈的创作中编导的理解各不相同,必定会有不同的创作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有伴奏命题小品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选择准确的舞蹈语汇。
舞蹈艺术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向观众传递多样的情感变化。要想真正打动观众,与之产生共鸣,表演的真情实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舞蹈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平时的点滴积累,舞蹈小品训练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对我们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的舞蹈表演更加情真意切,更具感染力。
根据浙江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6年浙江艺术高考舞蹈类专业统考报考简章》得知,2016年浙江艺术高考舞蹈类专业考试时间如下:
考试
1.考试时间:2016年1月9日。
2.考试地点: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村口村路212号浙江音乐学院(筹)。
3.考试内容:
(1)舞蹈表演: 自备作品表演(不能用组合代替)。
注:考生自备伴奏CD;评委有权在考试中指定考生作片断表演;
服装要求:考生必须身着练功服参加考试。
(2)舞蹈素质: 横叉、竖叉、原地跳、腰。
服装要求:考生必须身着芭蕾舞练功服参加考试。
关键词:职业 幼师 舞蹈
舞蹈是职业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幼师专业开设舞蹈课程是向幼师学生进行美育、提高自身舞蹈素养、丰富情感体验,以掌握幼儿园舞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相应的技能为目的。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将幼师专业作为吸引生源的主打专业,但舞蹈作为幼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却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这也直接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对传统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突破,根据专业训练条件开展教学,是舞蹈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当前职业院校幼师舞蹈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
舞蹈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它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它要求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舞蹈基本动作、技能,培养自身的健美体态,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身体动作。更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幼师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日后从教中进行幼儿舞蹈表现、创编,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舞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薪水、待遇普遍偏低,难以吸引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到校任教,特别是偏远县城的职业学校,更是面临师资极度缺乏的窘境。
2.学生基础素质堪忧
舞蹈是一门对基础素质有一定要求的课程。随着高中、大学的不断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多地来自农村、山区,而这些地方的素质教育往往是最缺乏的。这就造成不少幼师的学生进校后由于缺乏舞蹈基础,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3.场地设施建设不足
幼师舞蹈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专业师资(既懂幼教又懂舞蹈)的配置,还需要学校场地设施(如:开阔明亮的教室、镜子、把杆、音响等)的完备,而这些对于规模较小的职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偏重于理论,无法激发幼师学生欣赏舞蹈和表现舞蹈的兴趣。
二、职业院校幼师舞蹈教学改革的途径
1.设置双重目标
由于职校幼师舞蹈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学校须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双重。即既要提升幼儿教师的舞蹈知识、技能素养和训练水平,同时又要进行幼儿教师从事幼儿舞蹈教育的职业知识、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幼儿教师应知、应会的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的职业知识。
在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中,不仅突出舞蹈基本动作介绍与学习、幼儿舞蹈作品介绍与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介绍与学习、外国民间舞蹈介绍与学习,还增加了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秀案例和活动设计思路分析等内容。特别在幼儿舞蹈创编基础知识这一环节,对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的不同作品形式,也做重点讲解。
2.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幼师舞蹈课的教学方法是与其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如在理论部分的舞蹈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采取自学、讲授、欣赏、研讨等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使学生学会并运用。
在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中,主要采取自学、见习、讲授、实习等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舞蹈教育在幼儿园美育中的教育价值和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具有组织幼儿园舞蹈活动的技能和能力。
而在实践部分的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的介绍与训练中,要从实际和实效出发,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舞蹈的基本条件。
如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出发,按照舞蹈总课时量的设定,根据学习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从把杆上到中间动作、从技巧到基本舞步,再到组合进行系统训练。若学校条件有限,则可在教师指导下,以基本舞步和中间组合训练为主。
3.重视和加强舞蹈欣赏教学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不同舞种、不同时期、不同幼儿舞蹈作品的欣赏,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每周或每月传统的“一舞欣赏”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现代传媒、通讯等多媒体手段和方式欣赏舞蹈。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等组织的舞蹈练习或表演活动,以感受和发现舞蹈的瑰丽。了解、丰富舞蹈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发展舞蹈爱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出拥有学前教学知识,有能力担任托儿所、幼稚园等幼儿机构的专业教学教师。对于这些专业人才教师,舞蹈是他们日常工作的活动之一,学前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是,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成为了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1舞蹈课时不足
舞蹈是艺术之一,进行舞蹈学习需要长期的间断练习和复习,才能提高身体的舞蹈素质,让身体接收各种专业舞蹈动作。但是,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对舞蹈课时的安排不足,每周的舞蹈课时仅仅只有2节课,甚至不开设课程,只要求学生自己学习,那么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需要勤加练习的专业化舞蹈来说是往往不够的。舞蹈课时的不足,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完成今后的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低下。
1.2舞蹈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就好比医生的手术刀、士兵的枪,教材在专业化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衡量标准,而对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没有教材就无从说起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学校中严重缺乏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对于选择的教材杂乱无章,有选择专业舞蹈学校的教材的情况,还有选择高难度的舞蹈教材来作为入门课程的情况,这些选取教材的情况严重偏离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实际目的,不利于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1.3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是通过舞蹈动作进行情感表达的行为艺术,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优美又高超,一定会使观赏者拥有悦目娱心的感受。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刚开始真正的接触舞蹈,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舞蹈培训,肢体达不到舞蹈所需的柔韧性、灵活性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偏大,骨骼发育早已定型,极大地增加了舞蹈动作基本功的难度,还有些学生对舞蹈的概念模糊,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到位。
1.4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固定,而且没有存在专业的舞蹈管理者,这大大地降低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很多高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没有合理规划,课程随意安排,舞蹈课程不固定,有时临时安排,教师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想怎样教就怎样教,压根没有进行严格的课程计划,这种情况极大地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教学的要求。
1.5舞蹈教师缺乏教学专业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现今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里的舞蹈教师并不是专业舞蹈教师,有些是由学校人事编制而来的音乐教师,有些是非专业的业余舞蹈者。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一大弊端,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舞蹈教学,但是由于是非专业的,使得学生的舞蹈程度较低,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达成教学质量要求的明确阐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制定关于舞蹈教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制定出粗略接触的舞蹈知识的阶段,加上学生对舞蹈接触时间少,舞蹈基本功差,使得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能力低下。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舞蹈教学目标。
2学期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2.1建立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舞蹈技能型更加重要,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在舞蹈课程中只是一味地对舞蹈技巧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会使得教学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愉悦的心情,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教育学生翩翩起舞,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这极大地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
2.2德育思想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是要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学生的德育思想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舞蹈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德育思想的正确指导,因为在舞蹈学习中有许多竞争和交流,还有成功和失败的追逐,所以,舞蹈教师需要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则,要积极面对失败,以此提高德育思想和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3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时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优美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这样舞蹈教师在今后进行舞蹈专业知识教学中就会相对轻松了,也能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2.4培养舞蹈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舞蹈教师不够专业,虽然学校通过整编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舞蹈教师,可以节省学校的人事编制,但是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学琴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着具有专业性的舞蹈但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那么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积极地培养舞蹈教师的舞蹈专业能力、招聘具有舞蹈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培养训练,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
2.5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舞蹈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制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教学质量标准不明确,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比如,在学前教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舞蹈教学,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达成总体的舞蹈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规定,每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舞蹈教育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更新,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58,139.
[2]闫婷.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3(6):73-74.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舞蹈课程,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沿用专业舞蹈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专业舞蹈课程出现了专业简化、机械教学、不切实际等问题,降低了舞蹈对学生的培养价值。[1]因此,构建适合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 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舞蹈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相比,其他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课程单一、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定位模糊等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成为制约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2]当前教育专业大多设置舞蹈欣赏课、舞蹈基础课等简单的基础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舞蹈的需求。
1.2 局限的传统教学方法
舞蹈老师与学生之间“讲――听”“示范――模仿”成为当前固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对学生的理论、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此外,该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舞蹈课程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对创新当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3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舞蹈课程以塑造学生形体,审美能力及道德培养为目的,但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重视形式、轻视内在,忽视了舞蹈教学的艺术性、价值性。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不相符也成为当前影响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教育专业的学生以理论知识、道德素养、教育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但是当前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学习相对较短,不利于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地学习舞蹈。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需求、具有教学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2 舞蹈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重视舞蹈课程价值,明确教学定位
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舞蹈专业通常只看到舞蹈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形体或者优化课程结构的作用,而忽视了舞蹈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舞蹈课程不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因此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强,再加上学校对舞蹈课的价值的不重视,导致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应转变传统的舞蹈课程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用,明确舞蹈教学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定位,提高舞蹈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2.2 弱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非专业课程,学生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舞蹈尤为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教育中应对适当弱化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而要加强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实际出发对当前的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安排进行优化。首先,在安排课程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根据学生的发展及兴趣开设舞蹈教学课程。其次,根据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及舞蹈课程教学的定位适当增加舞蹈课程的课时,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系统、专业地学习舞蹈。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进行优化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4 以创新培养为基础,树立正确学习观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可让学生改编、自创舞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对舞蹈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要以舞蹈学习为基础,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以上述理论知识作为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可保障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 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舞蹈课程的设计理念
构建舞蹈课程的教学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保障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因此,可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及对舞蹈的需求情况进行设计。为满足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舞蹈学习的要求,开展横向、纵向的设计的同时又练习各自独立的课程。[3]首先,横向联系凸显出公共舞蹈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如开设芭蕾舞、爵士舞等符合现代学生兴趣的新兴舞蹈教学科目,丰富学生的舞蹈课程选择。纵向联系则突出舞蹈课程学习量、深度等方面的不同,如学习基础理论、基础动作、自编舞蹈等,满足各种舞蹈学习需求的学生的选择。舞蹈课程的独立性可通过优化舞蹈课程的上课时间、学习量等方面来体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时间及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
3.2 课程设计内容及目的
为优化当前的舞蹈课程,对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方面均给予适当的培养,课程内容采用纵向、横向的设计方法。纵向可分为理论、实践两个部分,纵向可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理论部分分为通识课程、欣赏课程、评论及交叉学科3种课程类型。实践部分则分为舞蹈表演、自创两种实践课程。开展横向、纵向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3 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为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应对教学流程进行构建,可分为基础知识传授、示范、作品表现及创编4个阶段。[4]其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可通过视频、PPT结合口头讲述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舞蹈技能的示范由老师进行分动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表现阶段在老师示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舞蹈感情及动作要领的理解再现老师所示范的舞蹈动作。创编阶段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优化舞蹈表现形式,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舞蹈作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舞蹈水平。
3.4 评价机制的构建
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的舞蹈课程的评价机制激励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当前的评价机制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可将学生的舞蹈课程的成绩与学生评选奖学金和毕业挂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优化舞蹈课程成绩的评价比例。将学生的考核分为理论、实践及平时表现三方面的内容,并优化各个内容在考核中所占的分数,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改革;幼儿;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的一门艺术专业课程,舞蹈课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仍存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性的时空艺术,通过独特而又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陶冶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艺术情操,推动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风尚。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承担着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启蒙教育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常常会将美育忽略,然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气质、自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区别于国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点,就是多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能说国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一定是绝对科学,或者是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国外的幼儿艺术教育独立出来,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因此,国外的幼儿教师几乎不承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
虽然都是高校舞蹈教育,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以舞蹈素材、舞蹈鉴赏以及基本舞蹈编创能力为主,根据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有效并富有趣味性地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方向分的非常细致,比如古典舞专业、民族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所开设课程都是根据所学方向来开展的,内容精细且难度大。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却是囊括了几大舞蹈学分支,虽种类繁杂,但难度较浅。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授舞蹈技能时应着重认识到二者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当前存在问题
(一)课时分配太少
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艺术类课程中,尤其以舞蹈课程为主,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节,也就是两学时。舞蹈课属于一门技能性课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课时完成技能实践,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灌输。
(二)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性
现在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导致学生大学舞蹈课程结束后无法清晰区分所学舞种,最后导致“四不像”的现象。我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目前有:芭蕾基训、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族舞蹈、傣族舞蹈、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舞蹈、古典舞身韵以及幼儿舞蹈与幼儿舞蹈编创,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基本形体与基本功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前期培养“舞蹈”的意识概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省略,否则将导致学生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毫无“舞感”可言,像是一具机器。以上是本人长期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大学体制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
四、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课时量的增加每所高校应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增加课时量,当前分配学时虽为2学时,一学期36学时,但实际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仅每周1学时。因为课程分配按正常行政班级人数,即50人来排的,而舞蹈课因场地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限制,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25名学生,所以实际上每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授课的舞蹈老师都将一个行政班分成了两组,一样的教学内容得教两遍。所以课时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时的增加可以横向增加也可以纵向增加。横向增加是在每学期的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倍,即72学时,才能真正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36学时的舞蹈课时。纵向增加即在原本4个学期舞蹈课分配的基础上在增加1到2个学期,保证学生舞蹈课程与大四就业合理衔接,避免因大三一年没有舞蹈课而对舞蹈技能的生疏。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编程课的比重。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学书的舞蹈课结业后仍不能完整的编出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甚至有毕业一年的学生联系我帮忙编创,实际上这是教师教学上的极大悲哀,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舞蹈课亦是如此。单纯的教学生几个舞蹈组合或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学会舞蹈编创技法才是核心。有了舞蹈编创技巧自己都能编创出成千上万个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舞蹈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开设一门舞蹈编创技法课,18课时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教学内容中自行分配,减少或去掉一些实用度不高且难度太大的舞种,多一些课时分配给少儿舞蹈组合及舞蹈编创技法的教授,一切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素质。
结语
一、“双基础”教学模块
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舞蹈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设计能力。所以在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文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前提下,应重点放在开设幼儿舞蹈活动和设计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类舞蹈的典型材料,从中获取设计和指导舞蹈教学与编排的创新能力。在此设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双基础”教学模块。
(一)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学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他们在舞蹈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导致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上有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在教学初级阶段专门的学习舞蹈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舞蹈的基本技术条件与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培养舞蹈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基础舞蹈训练对学生的肌肉能力、舞蹈技能和运动模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专业的学生身体灵活性、兼容性和可塑性对比儿童时期弱,舞蹈课程安排比专业舞蹈院校少。因此,对学生的训练应降低难度的要求,应坚持从浅到深的训练原则,尝试借用现代舞的训练手段作为切入点,并结合正确的姿势提供顺序组合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运动协调性。
(三)学习儿童舞蹈知识与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都将从事幼儿园教育的职业,因此他们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突出。在舞蹈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鼓励学生大胆创建组合与舞蹈,通过课后作业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活动计划并实施方案。这样就通过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舞蹈教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四)少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少儿舞蹈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活动等内容,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发展的特点出发,在不同年龄阶段参加少儿舞蹈活动,编制小舞蹈项目,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教育规范中开展舞蹈动作,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性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舞蹈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发展丰富舞蹈教学活动。
(一)教学手段的理念指导
初学舞者的年龄特征决定传统舞蹈教学以运动的学习为主,最佳的舞蹈年龄(11~12)阶段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很好,但创新能力却很弱。所以通过教学手段的理论指导,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实践以及运用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更多的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理解舞蹈动作的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运动的要领。
(二)准确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对策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以人体运动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表达能力,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改善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不仅要追求速度和数量,更要追求准确和完美,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的表现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作者坚持“语言的简明解释和运动的精确示范”。
(三)“教”与“教”与“教”与“学”的互补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针对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讲解和示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完成运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结束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教学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互补。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的文艺才能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和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开设的教育专业,这些未来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多方面才艺,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模仿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部分学校进行的提高舞蹈教学水平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为提高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模仿艺术类舞蹈专业的教学情况开展本专业教学,但结果是既不能达到艺术类舞蹈专业水平,又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去甚远。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应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将舞蹈技能培训与学前教育技能相结合,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更新速度跟不上幼儿教育变化速度
随着教育意识的广泛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优化,对舞蹈类型的选择变化快,对舞蹈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不上幼儿教育行业的发展变化速度,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难以胜任现代化的幼儿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课程安排情况决定了学生能否接受到系统完整的舞蹈技能培训以及幼儿教育方法。课程安排由校方负责,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安排情况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针对幼儿舞蹈的教学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缺乏对幼儿舞蹈技能的掌握,不符合学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落后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方法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舞蹈创造能力。当下幼儿教育发展迅速,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自编舞蹈能力,对幼儿舞蹈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具体的风格要求进行舞蹈创作。但是学前教育专业落后的舞蹈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培养与未来的岗位要求不符。
(三)教学模式单一
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单调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舞蹈课程本身属于艺术类范畴,兴趣对艺术类专业学习有关键影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舞蹈教学注定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建议
(一)开展符合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要从专业特色出发,结合当下学前教育行业的具体情况和其舞蹈教学要求,对本专业舞蹈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使培养方向符合学生未来的岗位要求。了解幼儿教育的舞蹈课堂形式和当下流行的幼儿舞蹈种类,根据岗位需求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舞蹈技能的培训要结合幼儿教育技巧,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同时擅于开展幼儿舞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舞蹈基础训练课程中,帮助学生解放僵硬的肢体,开发自身的柔软度,注重对舞蹈表现力和控制力的训练。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加入幼儿舞蹈成分,使学生善于挖掘童趣,为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二)丰富课堂形式,加强创新培养
改变传统舞蹈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可以开展小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和舞蹈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发挥舞蹈基础好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带领其它学生进行舞蹈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舞蹈学习信心,发现舞蹈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创作和舞蹈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丰富课堂形式。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注重应用和实践,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从实际应用中提高舞蹈技能,为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积累经验。比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艺术培训基地参观,或者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加强学生对行业现状的了解,通过观摩和活动体验开拓视野,丰富经验,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提前准备。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演出活动,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心。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同于艺术类专业的舞蹈课程,要注意与自身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的同时具备学前教育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多加入一些幼儿舞蹈的元素,使学生擅于挖掘童真童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洪玲.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化发展[D].苏州大学,2007.
[2]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周向东,聂翔.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与创新[J].神州,2012,(18).
一、现状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小学基础教育工作,主要专业方向为文科和理科,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形体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师范类音乐学专业培养的方向相差甚远,一味沿用师范类音乐学专业或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学模式,显得有些牵强。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为主对此课程进行改革。
2.学生基础较差
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都没有进行过舞蹈训练,加上学生已为成年人,骨骼发育基本定型,过多重视舞蹈组合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落感。《形体舞蹈》课程基本以实践课为主,但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们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的综合能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性质,以及各种舞蹈的风格特征,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简单的舞蹈编创,让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以至于有兴趣来学习舞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再学习的能力。
3.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更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一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在课程中设置儿童舞蹈表演及编创环节。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面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相关教学内容
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减少部分舞蹈教学实践环节,适当增加部分舞蹈理论和舞蹈欣赏内容,鼓励自主编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今后在学习的能力。
(1)现阶段舞蹈教学内容基本以实践课为主,课时安排为:
(2)改革后教学内容:①每次课课前1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介绍与本节课相关舞种的基本知识,利用相关视频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以及优秀作品赏析。对有些舞种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可以通过视频让同学感受一下其风格特点。将舞蹈的理论知识灵活贯穿在舞蹈教学中。课堂教学以组合教学为主,学生看完视频后再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
②舞蹈实践增加儿童舞蹈和儿童舞蹈创编课程,加强舞蹈编创部分能力的培养。
2.加强教学监管,革新教学评价
制订一套有效的平时成绩考核成绩的管理方案,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将考勤直接纳入平时成绩,重视课堂抽查和平时作业的检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 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 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大纲内容的编排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就本校服装表演专业三个学年分设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要认真思考,第一学年具体内容安排应以基础训练为主,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实效。到了第二学年,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应在继续加强形体训练的同时,着眼于舞蹈素材的学习和舞蹈创编(流动造型训练、结构训练、组合编排等)能力的培养,为服装表演时不同的服装展示奠定基础。此外,还将舞蹈赏析的内容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在课堂授课练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坚持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要尽量考虑确定某种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既不能按照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内容来教学,也不能当作是业余爱好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摩优秀的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服装表演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选用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至今,我国还鲜见有专用的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的统编教材,但我们可以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据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撰适合本专业实用的教学讲义。
参考文献:
[1]舞蹈论文:高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开设探索.三十二路音乐网32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