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22:2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1、描写人物仪表、容貌、体态:仪表堂堂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如花似玉
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视死如归拾金不昧临危不惧
3、带有“鼎”的成语:鼎足之势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4、带有数字的成语:一干二净两面三刀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九牛一毛
5、历史故事的成语:按图索骥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兵不厌诈三顾茅庐
6、带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大公无私承前启后翻天覆地弄假成真舍近求远
7、带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七拼八凑胡言乱语
8、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
9、表示心情的成语: 高兴: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心旷神怡沾沾自喜
伤心: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悲痛欲绝心如刀绞 万箭穿心
(来源:文章屋网 )
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就要用语文本质的力量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和发展助力。始终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之于儿童的言语生长就如同一层厚厚的“植被”。于是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展开愉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一则寓言走进一片语言丛林,由一则寓言追寻一段生长历程,用一则寓言留下一个语文印记,去积累更为丰富、饱满的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关键笔画,能正确、规范书写。
2.读懂故事梗概;学会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并尝试在关键处逗留,丰富故事内容。
3.在讲故事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纳闷”等词,并体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为和情感。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活动:猜图导入
1.老师带来了几幅好玩的画,想看吗?
2.学生根据图画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着儿童原有的阅读经历,用“寓言故事”之门把他们引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唤起儿童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经验,如藏有《亡羊补牢》等故事的图片,对故事里农夫“傻”样的呈现,本身就有一种漫画式讽刺的效果。课开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贴近儿童经验的起点,为课堂的整体立意进行了悄然铺设。】
一、揭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寓”是个生字,这个字,最关键的是竖(红笔描),要一直写到底。伸出手指写一写。
2.一起来学习第一则。这个字读“yà”,题目连起来,读――揠苗助长。
3.“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5.题目再一起读。
【课的导入要“轻”,意味着要简明而不烦琐,抓住一字的“一笔”“一音”,扣住一字一词之义,简洁明快;课的起步要“浅”,意味要简单而不繁难,无非是写写、读读、说说。然而,“轻”和“浅”,却蕴含着“准”和“要”。推敲“寓”最为关键的笔画当属“竖”,明白这一关键处,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笔都不会写错,此“竖”牵“寓”字全局。课题揪住“揠”字的读音和含义,其含义则来自学生对“揠苗助长”故事含义的原有经验。】
二、读懂梗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这个故事,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都能读准了吗?好,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巴望”,学生在书上圈出。)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拔苗”,学生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结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师板书“枯死”,学生圈出。)
3.来,看黑板,谁能把这3个词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第一步为“读懂”。“读懂”有两个要素,一为内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线索,线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为方法:根据线索简单说说大意,这是语文方法或能力,本课授予学生的是“关键词”串联法。找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聚焦在农夫“想”――巴望,农夫“做”――拔苗,结果――枯死。找出关键词,串联概述,读懂故事,读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讲,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怎样才能讲好呢?
哦,一讲清楚,二讲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读讲“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词变红,读这个词,“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2.师生对话交流。
引导抓住“天天”一词进行体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农夫什么样子?
(2)读好这句话。
引导抓住“焦急”一词进行体味。
(1)十分焦急,他会怎么想?
(2)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故事情境:你就是农夫,注意下语气,再来说一说。
(3)出示图片:“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小结:哦,汉字带给你们这么丰富的联想!古时候它是这么写的,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有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可真够急的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3.谁来讲讲故事的起因?
关注三个坡度,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更上一层楼:(1)短短几分钟,就把起因讲出来;(2)能注意讲的语气,有讲的味道;(3)能把十分焦急会怎么想也讲出来。
【讲故事的起因,在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大体表现为三种坡度:照“文”背;照“文”讲;讲丰富。从“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导学生做停留,去想象样子,揣测心理活动,可以说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情感等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起因讲好做铺垫。而当学生无法领会这种铺垫时,还需通过“有点遗憾,要是能把农夫十分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等评价语让学生顿悟,促进其从讲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读讲“经过”
1.讲好故事的经过是关键,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读读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们平常拔草一样拔吗?
学生体验活动,引导理解体会“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来,请你,请你,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相机追问:你怎么拔的?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4.就这样,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导理解体会“筋疲力尽”一词。)
(1)累得怎么样?(筋疲力尽,累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做做农夫筋疲力尽的样子。
(2)读好“筋疲力尽”(变红),并读好句子。
5.谁来讲讲第二自然段农夫拔禾苗?
关注三个坡度:(1)能完整地讲下来;(2)讲得味道较浓;(3)能用动作为讲加分,让我们看到了“筋疲力尽”的样子。
6.经过还有一段,老师不教,不讲,你们能讲好吗?还是先练一练。
(1)指名讲。
(2)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边是个“力”,农夫的话就要讲得响亮、有力,浑身都是劲。
(4)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说一说?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农夫的“显性动作”,反映的是“隐性心理”:有良好的出发点,自以为很有方法,有勤劳的付出,然而其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拔禾苗”这一体验活动是在为学生领会与表达寓意进行铺设。“筋疲力尽”会累得怎么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做做农夫的样子,则也是帮助学生在讲故事经过时,尽可能达到第二、第三坡度。经过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兴致勃勃”一词,加以引导,通过“勃”字形的辨识,领会农夫“兴致勃勃”地说时有力、有劲的情态,帮助学生突破原来的语文高度。】
(三)读讲“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导讲好“很纳闷”:教师做纳闷的表情,问: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这个情景,儿子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动作、表情。)
3.再一起讲讲故事的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但故事情境却很丰富,从“纳闷”铺开儿子的不解、奇怪之情,从“枯死”铺开儿子的难过、吃惊、捶胸顿足之状,在前两部分讲故事的基础上,只需淡淡处理,学生自然就会有所领悟,自然朝着生动精彩的方向而拔节。】
(四)完整讲述
1.一段一段会讲了,谁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看,这是根据故事而画的连环画,谁能来配音?要把你讲故事的本领尽情地表现出来哦。
2.指名学生上台讲。
关注学生能达到的最佳表现:(1)评价和自我评价;(2)推动自我提高。
【完整讲述故事,不是某个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的“表演”,而是对每个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一个综合促成环节。重点在于对讲故事学生的“评”和“推”。学生讲完,让其自我评价,但这不够,教师要给力,引导其发现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助力,帮助其补“缺”和提“优”,这样,指导和评价的是一个学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四、揭示寓意
1.你们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农夫怎么样?
2.你想对他说什么?
(1)引导学生从农夫的“急”、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的愿望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自由表达。
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适得其反
(2)引导生本对话。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禾苗一点儿都没有长,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力气没白费,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是在拔苗助长,其实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结:笑声中,我想你们都明白了。(指板书)赶紧把三个词记在题目右边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讲给谁听?为什么?
3.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请拿出课桌里的故事纸,轻声自由读读,再去感受一下。
(1)学生自由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寓言故事。
(2)阅读分享:告诉大家,你读了什么故事?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3)读了听了这类古代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对,故事里都有个“蠢人”,做的都是“蠢事”,这类中国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给我们启发,真是耐人寻味。《寓言两则》中的另一则故事《鹬蚌相争》,就又是一种味道了,下节课,也这么去读读、讲讲。
【从一堂课的结构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二板块,就是对寓意的领悟。此环节以清浅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即“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读了这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三个问题,形成学生思维的三个坡度。其一,对故事中农夫形象的思辨,在师生对话中初步建立对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农夫,到现实生活中农夫这一类人,运用寓意进行理解与表达;其三,由一则故事,一个蠢人,到多则故事,多个蠢人,发现一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进行讽刺、启迪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语文实践活动:
1.必选: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听。
一、用横线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4分)
气氛(fēn fèn) 歼灭(jiān qiān) 凝视(líng níng) 解剖(pōu pō)
脂肪(zhǐ zhī) 猝死(cuì cù) 扁舟(piān biǎn) 对峙(zhì shì)
二、查字典填空。(6分)
“益”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 )画。“益”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增加;②好处;③更;④有好处的。下面各句中的“益”分别是什么意思?
1.养花,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
2.爷爷生日那天,我祝他:福如东海,益寿延年。( )
3.猫头鹰、燕子都是益鸟,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 )
4.人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平共处才能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
三、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成语。( )(2分)
A、咄咄逼人 再接再厉 万马齐喑 喜出望外
B、勇往直前 原形毕露 应接不瑕 漫不经心
C、阴谋诡计 千钧一发 滔滔不绝 川流不息
D、不计其数 走投无路 斩钉截铁 专心致志
四、按要求写词语。(11分)
1、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4分)
王羲之( ) 刘备( )
曹刿( ) 匡衡( )
2、仿照例子写词。(3分)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彬彬有礼(AABC式)
气壮如牛(含比喻)
3、写近义词、反义词。(4分)
反义词:凤毛麟角( ) 井然有序( )
近义词:兴高采烈( ) 一丝不苟( )
五、修改病句。(4分)
1、通过主题队会,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2、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六、 按要求或提供的情境写内容(古诗、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快打开记忆的闸门吧!(11分)
1.春天是什么?她是杜甫笔下的“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也是杜牧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红花绿树。
2.陆游教育儿子不但要注重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用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4.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报答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华考试不及格,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真是_____________,紧张极了。(填一句歇后语)
6.同桌胡明是个贪玩的孩子,你准备这样一条名言送给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他自古以来,多少人的成功就是勤奋换来的。
七、请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分)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又怎么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呢?(3分)
①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1分)
②比较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的语气,你体会到: (2分)
2、先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再用所填写的关联词造句。(1+2=3分)
地球( )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 )有美妙的大气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指出下面的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再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1+2=3分)
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
修辞手法:( )( )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56-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对于孩子缺乏课外阅读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情况,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些情况,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本文就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延伸,激发阅读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晨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如《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的故事》《囊萤映雪》《自私的狐狸》……从一开始的老师讲,到班干部讲,再到全班争着讲,让这些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不仅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大道理”,更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另外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呢?学生纷纷来了兴趣,笔者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可津津有味地读得可起劲了。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的延伸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学习了苏教版第一册的《识字5》里关于小动物的词串后,笔者便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小动物的了解,如青蛙是“田园卫士”,蝈蝈是怎么叫的?金蝉如何脱壳的等,孩子们便主动地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认真阅读,以便于讲给别人听;在阅读动物世界的资料的同时也读到了其它动物有趣的知识;学习了《蚂蚁和蝈蝈》,笔者便引导学生在课外去看《伊索寓言》中许多有深刻道理的故事……这种延伸和拓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他们甚至自觉地在课外去寻找有关资料,开展阅读活动。
当学生养成对阅读充满兴趣的时候,不仅能加快学生阅读的速度,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保质保量。当学生充满兴趣去阅读时,他更加专心,更加勤于思考,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更加深刻,这样阅读轻松有效,所以要做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先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二、开展竞赛,促进阅读
激发低年级同学的阅读兴趣,在班中开展了“阅读竞赛”,在班级后面的图书角张贴课外阅读一览表,比比一学期谁读的课外书最多。每周四登记孩子读完的整本书名,和这本故事书的页数,并请孩子上台推荐自己读的书,不仅能检测出孩子是否真的阅读了,还在无形中提出了阅读的要求,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即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思考故事的道理或获得的启示。当然,好书推荐给予了孩子表达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了其他同学阅读参考。为了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笔者特意从网上订购了不少冰箱贴、书签、图书等孩子们喜欢,且富有激发意义的奖品。一开始孩子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冲着奖品而来,但时间一长,常因自己的爱阅读受到表扬后,获得了阅读的乐趣,逐渐转化成热爱阅读的动力。在一步步的激励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不少孩子开始读整本书籍,大家比的是阅读的页数和质量,一个学期下来,多数同学都能读完两三本超过100页的完整的书籍,多的达十一二本,还有的同学已经不再需要读注音读物,开始读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中年级的读本。
三、有效引导,亲子共读
关键词:数字故事;寓言教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32-03
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信息量大、容易获得,所以能够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具有语境,并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故事感[1]。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一般是以文字表述,比较单一,不够具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手段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影视等方式表征信息,能把故事讲得有形有声有色。
寓言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是根据事实或者改编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改编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如果用单纯的语言叙述讲授寓言类课程,就显得单调而空洞。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将感情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的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所以,对数字故事应用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类教学的契合关系
(一)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它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故事呈现方式多样,集成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使故事的聆听者可从声音和画面中获得故事内容,比传统叙述形式更具体、直观,并且承载信息量更大[3]。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来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数字故事与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契合关系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些特点与寓言教学是相契合的。
1.数字故事的教学内容故事化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4]。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中对角色的描绘并不形象,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5],寓言本身具有故事性,符合数字故事教学内容的特点。
2.数字故事的表征方式可视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只用黑板和粉笔来表达寓言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们不能充分理解寓意。把寓言设计成数字故事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图、文、声、像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实施情景教学;数字故事的视觉化表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6],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数字故事还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传递的信息量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数字故事的内涵具有教育意义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教育意义。寓言用故事寄寓道理,语言简洁明了,极具概括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字故事用于寓言教学,将寓言内容丰富化,使寓言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的故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教育意义。
4.数字故事的形式数字化
数字故事体现的就是将文字和故事转化成数字媒体,是提高信息技术使用率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素养。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寓言教学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7]。
二、支持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数字故事设计
(一)数字故事内容的设计
数字故事的主题必须能清晰地反映出制作者的想法,且与教学内容贴合。寓言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哲理寓言、劝诫寓言、讽刺寓言和诙谐寓言。教师应根据寓言的类型设计不同的数字故事内容。
1.哲理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哲理寓言,在简洁的语言中,透露着极大的智慧,我们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在设计时就要侧重寓意的表达。但寓意一般比较隐晦,在设计数字故事内容时最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塞翁失马》,在数字故事的结尾处加入一些例子的图片或者视频,如贫困的家境造就坚毅的性格,最终获得成功;再比如:《庖丁解牛》,在故事中就可以呈现拉面师傅“穿针引线”的精彩画面等等。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鲜活的例子,因此,哲理寓言的教学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劝诫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劝诫寓言是通过故事来传达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必要的劝导、规诫和警示,以免重蹈覆辙。在设计劝诫寓言时,要侧重表达寓言中事物造成的后果,可以用切合情境的背景音乐或者丰富的配音呈现这些后果,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躬自省。比如:《讳疾忌医》,可以用数字故事形象地表现蔡桓公的语气、病痛变化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可收拾的结果,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形象,快速理解寓意。
3.讽刺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讽刺寓言暴露和揭示了病态的世态和人心,讽刺的力度比直接批评更大,有的比较含蓄,旁敲侧击;有的非常犀利,直指实质,所以讽刺寓言类的数字故事应注重演绎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等。比如:《掩耳盗铃》,可以用丰富的动画展现出偷铃人的丑陋行径,让学生通过故事描述寓言中偷铃人的神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素材。
4.诙谐寓言数字故事内容设计
诙谐寓言是笑话和寓言的结合体,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比单纯的笑话意义更加深刻,能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领略到寓言故事的深意,在诙谐寓言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在《黔驴技穷》中,可以把驴子和老虎相互试探的过程配上轻松搞笑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寓意。
(二)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
好的故事内容+新颖的表征形式=好的数字故事,所以,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也很重要。笔者对于数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式设计
普通的数字故事都是具象的,虽然容易理解,但是不够新颖。根据故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数字故事进行创新改造,把一些文字可以翻译成图片、图标、图示等,比如:“水果”用一个色彩丰富的概念图代替,能更好地呈现故事内容;用逼真的图片取代模拟的图片,故事更具说服力;平淡型图片替换成创意型图片,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趣味型图片代替普通型图片,使故得生动活泼。当然,和谐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讲解是创新式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扮演式设计
数字故事通常都是利用软件制作,而真实的场景才最容易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设计制作数字故事时,可以尝试人物扮演的方法。课下预先录制故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真实人物的表达能把故事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数字故事内容起到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录制,让学生根据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数字故事可以作为生成性材料被保存下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3.整合式设计
在进行数字故事设计时,可以将现有的素材嵌到数字故事中,比如电影片段、动画片段等。契合数字故事内容的部分都可以适当地用于数字故事的设计,使数字故事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三)基于教学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数字故事的设计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以讲授教学的教学环节为例,数字故事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入环节的数字故事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利用数字故事进行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课程,快速地跟上学习的节奏。在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充分展示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物的特征,抓住学生的眼球,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到故事中来。这里的数字故事可能不是寓言故事的全部,也许是寓言故事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片段。比如:在《狐狸和乌鸦》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如表1)。
表1 《狐狸和乌鸦》导入设计
[画面\&解说\&出示大树:树可以画得很怪,形成一种发生寓言故事的氛围\&这则寓言故事,把我们带到一颗大树下\&添上一个窝\&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一个窝\&出示狐狸:嘴巴很尖,尾巴长而大\&大树底下有一个洞,狐狸就住在这洞里,故事就发生在这儿,故事的主角就是狐狸和乌鸦\&]
这样的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学生思维随之进入积极状态[8]。
2.讲授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讲授环节是整个课堂中的重要部分,讲解寓言时,一般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寓言进行整体感知,为理解重点句子及寓意做好铺垫。学生对于图声像俱全的数字故事更容易理解,所以,在讲授环节设计数字故事时,应该把整个寓言作为故事内容进行设计,可以用前面讲过的不同的表征形式来设计,经过可视化的方法把寓言表达出来。比如: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可以把寓言做成动画的形式,在讲授寓言时,播放数字故事,以其丰富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寓言有初步印象,在教师对重点句子和寓意进行点拨时可以结合数字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
3.拓展延伸环节数字故事设计
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9]。所以,在寓言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教师容易直接将寓意揭示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利用数字故事呈现故事寓意并使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寓意,感悟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比如:在教学《蝉和狐狸》时,可以在课前找一些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扮演寓言中的“狐狸”和“蝉”,将生活中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演绎出来,录制成数字故事,在寓言讲完之后,让学生来看看这些“蝉先生”是怎样拒绝“狐狸”的诱惑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把生活实际与寓言的寓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三、结论
在本文的研究中,数字故事的制作是由教师来制作的,所以,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故事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这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需要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10]。数字故事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虑教学内容,故事形式等等,更是一个与教学长期磨合的过程。数字故事与寓言教学的整合是一次新的尝试,所以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指导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和应用数字故事的时候游刃有余,提高课堂质量,创新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
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44-46.
[2] 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6):
9-10.
[3][10] 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
装备,2011,(36):100-101.
[4][7] 沈慧玲.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特征探析[J].科教导刊,
2014,(02):58.
[5] 马玉玺.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学周刊,2011,(03):186-187.
[6] 周洁.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六一小学
儿童哲学校本课程为案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03):28-
29.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种叫做寓言的文体,有哪个同学能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这些寓言都说明什么道理呢?
生1:学过《拔苗助长》,说的是人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故事。
生2:学过《南辕北辙》,说的是人在做事情之前必须确定正确的目标,只有在正确的目标的指引之下才能够成功。
生3:还学过《掩耳盗铃》,说的是不能顾自欺欺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正确,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依旧要带领同学们来进行寓言的学习,在寓言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会做人的道理。现在同学们先齐声读一遍课文。
(然后就是齐声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呢?谁能够和别的同学分享一下。
(班级里面沉默,没有人回答。)
师:同学们可能还没有对这课的内容完全理解,那么老师下面就给大家放一段有关《滥竽充数》的动画,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思考滥竽充数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然后教师就开始给学生放映动画。)
【设计思路】在进行课堂引入部分设计的时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寓言故事有所回忆,在对旧知识回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并且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进来。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整个过程起到支架式的引导作用,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文章的寓意,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文章、观看动画来自己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自己在进行自己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的把握才能够更加的深刻。
二、设立目标,进行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有关“滥竽充数”的对话,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开始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或者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来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
(然后班级里面的同学就开始进入到了积累的讨论过程中。)
师:相信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交换了意见,现在有哪个同学能够在同学们面前分享一下。
生1: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最后在跑掉的。
生2: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生3:滥竽充数就是说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队伍里面以次充好,这样是不正确的。
师:没错,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在讨论中同学们已经对这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才学的人,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步。那么现在我们对文章中生词和生句来进行总结一下,同学们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呢?
生1:“滥竽充数”这个词虽然大概能够理解真正意思,但是还希望老师能够准确解释一下。
师:“滥竽充数”的意思就是生3同学说的意思,就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之中,以次充好。同学们不能够做滥竽充数的人。同时,在文章中出现的南郭先生,后来人们也用南郭先生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2:还有“吹竽”是什么意思,“齐酢笔鞘裁匆馑肌
生3:“排场”、“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词进行一一解答,并且对文章中的生词和生字进行归纳。)
【设计思路】这部分的内容是整个文章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来对文章的主旨和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来进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引的支架式作用,提出问题以后先让学生来进行思考,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总结过程中就能够对比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这样就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课外练习,积极评价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将整个课文学习完毕,那么同学们现在谁能够用“滥竽充数”来造一个句子。
生1:我们不应该和滥竽充数的人交朋友。
生2:前两天妈妈买回家一筐橘子,里面有许多烂橘子在滥竽充数。
生3:上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滥竽充数,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对,看来同学们已经对滥竽充数这个词完全理解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只要能够将这个词学会,就已经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就将这课中出现的内容通过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来一起进行欣赏。下课!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事实或故事。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这些事实因具有深刻的意义,可以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因而被凝缩为成语流传,比如完璧归赵、三顾茅庐、秦晋之好、草木皆兵等。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则是出自历史故事。
2.寓言传说。寓言故事形式简短,寓意深远,流传广泛,不少被概括成成语,直接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如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
3.古人原句。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人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人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
4.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这类成语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人山人海、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5.外来的成语。在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相互吸收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了不少传自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弃不离、回头是岸等。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按劳取酬等。
6.新生成语。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自然会不断涌现。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推陈出新、力争上游、百花齐放、勤俭持家、勤学苦练、只争朝夕等。
二、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想要很好地掌握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成语的涵义。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有些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在使用时了解成语的出处,就有助于对成语语义地把握。“见仁见智”,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缩写,那么就会推知其语义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不是意见一致。“瓜田李下”,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由此看来,如果对成语的涵义理解不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使用,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2.理解关键语素的意思。成语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但构成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弄清关键语素的含义,才不至于出现偏颇。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是“消减、更改”的意思,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就可推知该成语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文字”。“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中的“砥柱”是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它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3.辨明感彩。成语从感彩上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运用时要注意感彩和语境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
4.看清使用范围。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对象,不能随意搬用。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5.合乎逻辑,语法规范。有些成语在语句中意思已经表达明白了,可是在其他语义成分上,还加以修饰、限制,造成语义重复等语法错误。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再出现修饰语“一位”就造成语义上前后矛盾。还要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由于每个成语自身词意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如“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中的成语都不能带宾语。
关键词: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方法创新
众所周知,小学是一个人思想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十分好奇,他们思维灵活而不习惯受约束,所以,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求知欲,还富有潜在的创造力。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语法学习的黄金期,教师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亲切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简单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规范的语言,还要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握好课堂的导入。设置悬念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在课堂导入时运用悬念的设置,然后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对问题进行剖析解决,安排得很恰当。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一个简单的益智游戏等等来导入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来充实课堂。如果课堂展示生动的课件,再配有动画、插图和音乐,并在其中添加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知识,这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效率,也决定着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师必须通过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来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融洽、民主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有利的课堂环境中汲取所需的“成长养料”。具体来说,就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发挥体态语对学生的强烈感染作用。比如,当教师要想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借助微笑来增加亲切感;需要鼓励学生时,可以通过轻抚头部的方式;面对犯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眼神或手势加以暗示。
2.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比如,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带学生去学校的操场进行室外活动,让孩子在微风、阳光等自然条件的洗礼下保持良好的心情,并通过做智力游戏来给孩子提供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加轻松地学习。
3.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学习过程所需要的,在语文课上,不仅要表扬课堂上积极的学生,还要包容学生在交流中的失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以情感为纽带,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引入竞争与合作。有竞争与合作的课堂才是完美的,比如,在学习完《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小组,以成语故事再现的形式来进行表演,让小组成员自己来筹划,并在班里进行评比。这样,学生不仅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成语故事再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人生哲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文是一个国家母语学习的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对于创新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达思想,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果语文教师素质落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母语的喜爱,这样不断重复地恶性循环,最终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把语文教材合理地利用起来,虽然教材不会自己说话,但教师也可以将其传达的思想描述给学生听。语文这门课程是一个国家母语学习的载体,它不仅与学生个人的语文成绩有关系,还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所以,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教材的利用,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学习。而对于识字能力的训练,则需要教师耐心辅导,鼓励学生以课本为参考自觉地进行识字和练字的训练。
2.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
学习是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比教师授课更加重要,所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在平时课堂训练中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高效率学习。比如,有的学生做阅读题时是先阅读文章再做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又慢又不准确,所以,我在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会提醒他们先看题目再去看文章,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阅读题上有一定提高。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建立在不断实践并总结经验之上,所以,除了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知识的较高的渴望度,鼓励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后训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鼓励父母在家中陪伴孩子学习,并对孩子的学习成果进行恰当的赞扬,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卢秀芳.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运用
小学语文是是后期语文学习的根基,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能否成功地运用汉语,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夯实孩子们学业基础、培养孩子们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陈旧等因素并顺应新课标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运用几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一、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农村,由于学生们对外界的接触较少,信息相对闭塞,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有老师的耐心讲解,仍可能对课本中描述的情景不能直观了解,从而导致思维开发受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目前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农村小学的基础投入也逐年增大,大部分小学已经拥有少数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远程教育资源如国家配发的光盘、卫星网播发的资源、因特网下载的资源等,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将文字、声音、图像整合在一起,则可以克服平常教学中只凭老师讲解、学生想象的弊端,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视听能力,多感官地进行语文的学习,让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说在讲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向同学们展示桂林平静碧绿的江水、婉转苍翠的群山、白云点缀的天空,让农村孩子足不出户就可领略到漓江美丽的风景,培养同学们的美感,加深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认识,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另外在学习《掩耳盗铃》这篇文章时,借助于网络上相关的动画视频再现古代寓言故事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动孩子们的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欢声笑语中传授知识。
二、情景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对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行描述和模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由于目前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仍是沿袭原来的填鸭氏教学,只注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机械式地传授知识,将学生变成了应考的机器,忽视了其个人的体验、感悟和兴趣。而情景式教学则通过再现情景、学生亲身体验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切身体验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并从中得到学习和感悟。比如书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老师便可在同学们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上台按照小组的人员安排对课文进行演绎。在演绎中每个人通过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文章人物的印象,提高了对文章的认识。另外除了通过同学们的个人演绎来再现情景外,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乡间的田野等自然环境,也能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入规定的情景。比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可以将同学们带到的花生田野中,通过仔细观察花生的叶和果,比对满枝的桃李,深刻认识课文中所说的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小组合作讨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它通过学生们在合作中互通有无,交换信息,相互帮助,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大家积极发言,不同的思维碰撞,弥补了个人的局限性,学生在他人那里得到启示,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每个学生都亲自体味到合作和成长的乐趣,极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认识本文的组织结构和段落大意,并尝试理顺文章中孩子和猴子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本文的组织脉络和中心思想,进而尝试思考能使孩子脱离险境的其他方法。如此,孩子们不仅通过自己的能力学习了本篇课文,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集体合作中得到进步和成长。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真正做到让每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老师要尽可能地找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害羞胆怯的学生予以鼓励,必要时做相应的提示,并进行巡视,听学生们的理解是否正确,看对知识的认识是否到位,并给与相应的指导和提示。
四、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作为一门社科学科,它的学习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在生活中得到共鸣,农村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以及深厚淳朴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农村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于语文作文的教学,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乡土文化资源。首先老师应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关注现实,多接触大自然,培养孩子们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此外,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比如说在教授《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同学们到农村家庭去寻找理解。屋前黄色的南瓜、碧绿的丝瓜,院里的凤仙和嫩竹,田野旁的小河和庄稼,这一切对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非常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乡土资源、设置环境情景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将对是对语文教学的一大变革,并将对其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正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4(01),048-049.
[2]王维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攻略.中国校外教育,2012(28),65
[3]刘文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1(27),54-55
[4]肖慧琴.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4),249-25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09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设置十分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下不能有效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新时期,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很重要,但是也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否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只有学好了语文,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才能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能否学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意义重大。语文知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不管进行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建立在语文素养的基础之上。
创新教学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将教学方法,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能够有效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达到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方法
(一)创造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开展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进行课堂改革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创新教学,更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较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在轻松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小学生的思绪十分活跃,小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促进学生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实现快乐学习。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注入式”教学为主,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小学生的特点却有所忽视。现代教学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为创新教学创造条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知识的获得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只有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刻。例如学生在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故事的情节表演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排练,还要为学生准备铃铛等道具,别开生面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可忽视想象力的作用。 想象是进行创新的源泉,一切伟大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想象力,语文也是一门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为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平台。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语文教学这一有利条件,使小学生通过想象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与认识局限,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小学语文作业也要具有创造性
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把握好课堂,还要注重课外的延伸,注重语文作业的创造性。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创新因素。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对教材上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查,那么,作业只能起到对固有知识点进行加固的作用,这样的作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太大帮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将会被扼杀。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后作业不仅要加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写读后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