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考经验交流材料

中考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7-07 18:5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考经验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考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一、大河有水小河满,团队精神增活力

老带新、新促老,团结合作、携手共进,集众人之智慧,破教学之难题。在教学中,资源的共享、教案的准备、导学案的设计、精品课的打磨等,大家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二、备课做加法,蓄势攒活力

1.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在课堂讲授上的做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备课多费心,功夫在课外。

挖掘鲜活生动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认真组织编排。

①引入课程资源,提效增活力。

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尽量想着学生的兴趣所在,积极搜寻新鲜、多样、有价值、有吸引力的素材,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学生化”、 “生活化”、“趣味化”、“文艺范儿”。努力让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融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做,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有趣,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课堂新资源的生成,让课堂更显生气、更有实效。

②改变单一模式,灵活处理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跟别的学科相比,更应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过去那种简单、枯燥的说教模式,充分有效的利用教材上的多种形式的小栏目来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增删,灵活的、有创意的使用教材。

③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变“死学” 为“活学”。

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解决、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解决不了,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精讲的,教材上的小栏目怎么用,插入的教学资源(包括精选的习题案例)用在哪里好,设计什么样的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困生,这一节课应该给他们安排哪些任务……尽管课前的预设总是会在课堂上有所改变,但精心的设计仍会给课堂省时、省力、增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也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三、师退生进,课堂活起来

1。尝试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前进的步伐,逐渐让出课堂主阵地,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引导者、点拨者。当然实际做起来,也觉得难,但只要去做了,就有新的收获。  

在按学校要求践行学习型课堂时,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取分享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等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展示。刚开始这样做时,挺不放心,因为怕浪费时间,怕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怕课堂不能收放自如。事实上,坚持下去,却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做减法”,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澄清、生成结论,这样的课堂更活跃,更让学生喜欢。而学生考出的成绩并不比讲授型课堂低。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课堂上,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去利用好教材上的小栏目,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努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放式的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认真地思考、积极地体验、快乐地分享中去获取知识,生成结论。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是令人感到愉悦的。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被学生打乱计划、耽误时间、预定目标未能全部达成等情况。但总体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了讲授型课堂的沉闷,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四、资料共分享,复习各有方

1.用心整理,愉快分享

新课结束后,老师们会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将其条理化、系统化。分析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考试题型、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等等。教研活动时,在组内提出建议,分享资料,组长经过收集整理,然后统一印发下来。大家合作愉快,齐头并进,取得良好效果。

2.分析学情,选择方法

(1)借助思维导图,将识记的知识条理化、清晰化

(2)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例如:先记住引导词,再背核心词,最后再合起来背诵。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辨出异同后,再对照思维导图进行识记。掌握方法,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3)适当检测并进行做题指导

结合测试的情况,在答题技巧方面给予指导,比如

①让学生明白怎样审题:一注意关键词;二注意提示语,看清要求;三注意分值数,能够根据分值大小决定答题内容的多少。

第2篇

关键词:目的;内容;任课教师;经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30-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地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深入。为此,就要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家长会则是连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一次好的家长会能使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深化与完善。与学生家长集中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能增进教师和学生家长间的相互信任,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之更具一致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怎样开好学生家长会呢?现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会议目的和主要内容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家长会上,我确定了以端正学习态度为

目的的“态度决定高度的”主题,对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学生要求:1.在学习上,踏实、认真;2.对待同学,热情、团结;3.对待老师,尊重、理解;4.面对集体,关注、热爱。

家长要求:1.对学生,鼓励、关爱;2.对待同学,关注、了解;3.和老师,沟通、交流;4.对集体,尊重、赏识。

家长会上,我将这些展示在黑板上,重点就家长方面做了讲解。我告诉家长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希望家长们学会和孩子交流,学会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孩子。

我告诉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多鼓励,多关爱。每天回家多问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在生活上的需求。有优点有进步及时表扬,有缺点有困惑及时指正。教给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10分钟,只聊四个问题: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以确立孩子的价值观;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激励;3.今天有什么收获吗?巩固所学;有什么需要父母帮助的吗?分清责任,给以关爱。

我告诉家长对孩子交往的同学要关注、了解。对孩子口头爱提的同学,喜欢交往的同学,家长要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情况,比如:学习状况、家庭情况、父母思想……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上初一学生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交友不慎,有时会走上邪路,遗恨终身,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

我告诉家长和我们老师要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和交流中,家长和老师形成共同的教育思想,劲往一处使,往往会受到好的效果。

我告诉家长对孩子所在班集体要赏识、尊重。家长关注这个集体了,孩子也就有成就感,有自信心了。

二、收集整理学生家长书面意见、建议,归类分析,更客观地确定需要沟通解决的问题

在家长会前,我就七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作为老师需要与家长沟通的问题,设置了家长调查问卷。在家长会一星期前下发,要求学生督促家长认真填写后交卷。第一次家长问卷,我设置了五个大问题:1.当您的孩子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需要你配合督促时,你会怎么办?你希望老师怎么做?2.当您的孩子在校突发疾病了,你希望老师做些什么?3.当老师发现你的孩子有早恋现象,你希望老师做什么?你会怎么办?4.当您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产生争执、摩擦时,你将怎样对待这一问题?5.每次月考完后,你关注过孩子的成绩吗?得知孩子有进步,你奖励过吗?怎样奖励的?如果孩子成绩下滑厉害,你会从那几个方面寻找原因?

每一个家长在孩子的督促下完成了此次家长问卷。平时是家长督促孩子作业,这次孩子督促家长完成作业,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督促家长完成的质量也比较高。会上就问卷六个问题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达成了共识。

三、会同任课教师,根据本班情况,请任课教师做学科发言

家长会前,我请任课教师作好学科方面的发言材料。会上各科老师就自己所授学科内容及特点做了介绍。同时,教给家长就本学科如何督促孩子的方法。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个整体的影响,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掌握督促孩子的方法,在家督促学生就会有的放矢。有家长说:“从小学到中学,我开了许多次家长会,象这样的家长会还是第一次,这次家长会,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只是简单的认为督促孩子写完作业就行,就算尽到责任了。今天听了各科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样是不够的。”

四、组织家教经验交流

第3篇

[关键词] 改革;探索; 中考备考;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16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升学选拔的重要方式。虽然素质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因此,中考备考实效性的探讨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水平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一所生源一般的镇办初中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三次获市教学质量一等奖。我们思想品德学科在中考中也取得不俗的成绩。连续十年保持思想品德中考成绩“一分两率”都大大超过市的平均水平,居于全市的先进行列。我校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备考经验和改革成果多次在省、市交流,教师的劳动获得了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肯定。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不断探索和改革中考备考,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分不开的。

一、备课的有效钻研

新课程改革,中考内容大幅度增加,考试形式不断变化,有时让人无所适从,但中考命题都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个“章”、“据”就是国家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省制定的《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和教材。中考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来命题。因此我们近几年的中考备考就有一个重大的改革,花很多的时间先钻研课标和考纲,教学中则很抓教材不放松。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先

课程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对中考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先认真研究课标的具体要求,它注重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方面的考察。这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和考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考试大纲是根据课本制订的,它对中考的考试内容、目标、难度、题型等都有详尽的说明,尤其是当年的考纲和上一年度不同之处,它往往代表着一个新动向,特别耐人寻味,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了解个中滋味。

2、狠抓教材为本

研究历年的中考,不难看出,都强调基础性,注重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察。因此备考一定要紧扣教材,突出课本基础知识的作用。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来解读,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同时必须挖掘课本的潜在功能,特别要对课本的典型问题,一些活动课例,那些新观点、新提法要进行挖掘,进行引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完善备课的细节

①研究学生。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所备课要适应学生的学识水平、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②讲究方式。应既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板书、提问等,也应有现代教学模式,如多媒体的视听,师生的互动探究等。使课堂活跃,教学有效。

③注意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能力目标是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的内容之一。

二、课堂的有效调控

备课再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调控课堂就变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提出“45分钟是师生的生命线”的理念,激励大家一起来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构建高效课堂。

1、夯实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须自始至终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而课堂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的“生命线”,教师要细心、耐心、恒心地对待基础知识的课堂学习、复习和训练,时间上一定要有保证,坚持以本为本,要老老实实地用好课本,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过关上面,不要急于去进行综合性练习。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和中考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升,并以此作为中考备考的根本和关键。

3、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课堂教学改革应围绕他们来展开,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的学生有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导入、知识讲授、情感体验、理论升华等环节上多下功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提高教师教学语言和导入艺术。其次多种教学手段并用,防止单打一,一言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再次,政治教学中可以旁征博引,广泛联系学生学习过的语文、数学、理化、生物等知识,多利用和组织他们身边的材料和他们感兴趣的事例来进行教学,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来激发兴趣。人人都想成功,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并加以肯定和鼓励,日久生情,由情变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宽松,学生主体有兴趣,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成绩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个体的有效发展与合作

1、教师间的有效发展与合作

教师应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备考会和经验交流会,多去兄弟学校观摩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优质课比赛等,这样做,锻炼和充实了自己,也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同时,个体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集体备课中,信息的采集中,资料的编写中,不仅充分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更注重集体的合作交流,注重相互取长补短,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战胜困难,使我们的教学低耗高效。

2、学生间的有效竞争与合作

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来反应。要重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除了分小组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外,还以“一帮一,结队子”、“互当老师”、“优势互补”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扬团对精神,发扬团员、班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一种“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才是春”的氛围,这种效果甚至是教师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教师要学会“管理和经营学生”,既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去活动、去竞争,又要做好适度、适当的指导和帮扶工作。

3、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师生共同努力。师生关系要民主、融洽,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多沟通,要多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所需、所感、所喜、所忧、所烦……教学要有更多的人性化,师生间要有更多的人情味,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双赢的过程。

四、信息的有效采集

时事政治是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每年的中考都有大量的题目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还有很多时政材料是和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这说明信息的有效采集和中考备考是紧密相关的。

1、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的需要

学生课外聊天为什么眉飞色舞?首先,是有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每人都有发言权,都可以畅所欲言,都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不是旁听(观)者;第三,由于材料就在身边,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挖掘学生的信息空间,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设置讨论方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的收集相应的信息资料,然后由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授课要求,达成教学目标,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克服了课堂枯燥乏味、抽象滞后、缺乏实效的不足。

2、提高教师的信息搜集、鉴别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①建立搜集的渠道。主要是半月谈、时事政治报、新华网等权威的报刊杂志、网络,确保搜集的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实效性。

②每年中考,各种资料纷至沓来,尤其要强化资料的甄别和整理,避免无的放矢的练习和无谓的重复练习,浪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要避免那些不科学的、粗制滥造的备考资料对提升学生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干扰,保护既已取得的备考成果。

③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使用一定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五、目标的有效达成

为实现目标而采用题海战术、疲劳战术,甚至于冒险蛮干或不择手段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训练的方式方法必须科学、简答有效,不可急功近利。

1、端正考试目的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不要过多去计较学生现有的成绩,更关心的是这次考试中差距和不足在哪里。下一次的考试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足,以此构建一个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考试链,使学生的不足得以突破,真正实现考试的目的。毕业生在备考阶段的成绩应呈现出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局面,学生能力和信心得以步步提高。

2、明确练习的目的

每次练习争取做到“四要”:一要熟练、准确,这是练习解题的基本要求;二要简洁、迅速,它是进一步的要求,体现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三要注重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四要规范,这是中考取得高分的保证。

3、提倡自主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地实践、调查、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提炼、加工、推理、建构获得的,这样的一种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学习过程。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表现更为开放、多样、新颖、直接、自由等特点,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外部空间和充分的资源环境,同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质的飞跃,更有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4、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达成目标

应帮助学生树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大目标和小目标、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智力目标和非智力目标等,并能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阶段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而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空谈,不好高鹜远,这样做利于目标的达成。

5、建立相应机制,促使目标达成

没有有效的机制约束和监督,教学质量仍然难以提升。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帮扶机制、合作机制、监管机制等,确保教学的各项目的的达成。

总之,形变而势移,势移而术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中考备考教学实效,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不断探究教学新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高效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东莞市2005年至2011年中考思想品德升中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资料

2、《新课程学习辅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

管理理念:“一严三多三不”。严要求,多关心、多培训、多指导,不挑剔、不埋怨、不指责。

(一)进一步规范各项教学常规,使教师有章可循

备课: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时间都要得到充分保证,继续推行“集体说课、分散备课”的集体备课制度;并实行差异备课:教龄在15年以下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撰写详案;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教案是详案,对于首次任教本册教材的应有80%以上详案;50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写简案,要注重课型的齐全(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作文指导课、实验课等等)。课时教案重点体现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指导(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及措施),习惯培养等。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课堂教学:在以往较为完善的课堂模式基础上(文史类科目教学模式“导学展示——合作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模式“目标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继续推进特色课堂的创建。开展优秀特色课堂评选活动。各教研组推荐一节符合学校特色理念和新课标理念的优秀课,参加学校“优秀特色课堂教学”评比。评选过程中,各教研组研讨、探索、集思广益、吸纳精华进而总结出更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习惯培养和落实,继续推行小组合作教学,将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做到备课备教法,讲课讲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板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

为了充分发挥备课组整体优势和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效率,在夯实三轮同研的基

础上,定期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普通老师的过关课及青年教师的展示课。在备课、研课、磨课、上课、评课、反思过程中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有效性。

校本培训:各备课组组织同研一节课活动及各种展示课活动

作业教学: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分类布置,非双休日小学科不布置作业”的原则。要求老师把作业布置纳入集备内容,在共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有个性的内容。作业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渗透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要做到“四精五必”,“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五必”为“布置学生的作业,教师必先做、有发必上收、有收必批改、有练必讲评、有错必纠正。”重视作业订正。做好学生作业情况的记录与分析,特别是对作业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或独特性见解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评价方法。提倡教师利用高效、鼓励性的评语与学生随机交流,既拉近师生距离,又鼓舞士气。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错题册”(教师的“错题册”与作业批改记录整合在一起),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册”,学生的错题册可以与笔记本整合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双休日或节假日注意作业的多样性。既有巩固性的书面作业,也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作业。不仅布置读、写、算的作业,还要布置画、唱、操作、实验、调查、考察、观察等实践性作业。

每门学科都要建立书面作业本,学生保留一学期作业,学习委员保留作业布置记录轨迹。检查组将通过不定期深入教研组抽查作业和学生问卷形式监控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并及时反馈。同时,每学期教导处将进行一次学生作业及课堂笔记展评活动。

教学反思:本学期我们继续推行教学反思制度化。引导教师写好“备课本上的反思”和“反思本上的反思。

备课本上的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结合新课标、特色理念和学生实际,实现课堂最优化;课中反思重点研究是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教师能否适时调节。课后反思的关键在于思考是否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三维目标是否落实,存在哪些困惑及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提倡青年教师反思数量不少于全学期备课量的1/3,骨干教师反思不少于1/4。

反思本上的反思

一周工作的总结及学习“推荐小文章”的感受,每月4次。

单元检测:做好单元检测质量分析是提高教师及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着力抓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反馈和调控。抓实每次质量检测,以反思促发展。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单元检测(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在内)不少于4次,同时加强课堂随考力度,也就是说每节课应有课堂反馈。

次检测后,坚持“站在数据上分析,跳出数据外分析”的观点,任课老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分析出问题,分析出目标,分析出措施,分析出效益。要求每一位教师,客观对待数据,主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促进可持续发展。

 

音体美及实验教学:音体美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各年级音体美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课的教案,克服授课内容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大对音美课的随堂检查及听评课力度,学期末教导处以抽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技能测试,学生的成绩同时计入老师的考评之中。体育组根据级部特点,确定训练专项,教导处每两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考评体育教师、班级和学生。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学期初制定翔实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完成教研中心提供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实验教学,每周四开放所有实验室。实验教学要做到课前有通知、有准备,课后有记录、有检查。实验学科的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比赛。并继续做好实验小助手的培训等工作,完善实验教学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听课:采用定时间、定地点的常规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教研组长和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20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5节以上;负责教学的中层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评课30节以上。通过听评课,授、听双方都能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评议记录要突出“三个一原则”即指出一个优点、找出一处缺点、提出一个建议。

听课班子将继续加大随堂听课的密度,坚持随听随评随检查教学常规,要求听课小组的老师、学科骨干老师以及空课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评课。

校本培训:教龄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薄弱学科的教师。

(二)抓好学生的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营造浓郁学风。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b、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c、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d、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2、注重日常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专心听课、课堂笔记、课后及时作业、自主复习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诚实考试的习惯。要求各个学科、各个级部有针对性的目标和落实措施。教导处将通过抽查作业,民意调查,随堂听课等方式检查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等,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进行反馈,并督促教师指导学生改正。

 

3、学法指导,每学年之初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进行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如怎样进行预习,如何记好课堂笔记,如何有效作业,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等,在平时的课堂上亦随机给学生渗透一些实用的技巧。

 

4、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教师应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组织纪律,注重细节,加强常规管理,确保纪律的落实。

 

5、重视辅导。面向全体,坚持集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优生和学困生,要在思想上关爱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抓常规落实,促常规工作有序高效

1、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细节要效益。修改、完善《实验中学教学常规考核制度》,以制度落实为基础,强化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实施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阶段性和随时性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周周反馈,月月汇总,提出下一阶段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督促好出现问题的整改。

 

2、本学期将重点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督查,跟进课堂质量。建立三条质量监控线,即问卷调查、校内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质量分析。

 

问卷调查:即每学期末向学生发放问卷,评选最受欢迎的特色课堂。

校内教学督导:即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薄弱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重点要抓好听课后的评课、分析和指导,对传统的、机械的课堂模式给予最大程

度的纠正。

教学质量分析:即加大单元质量检测、期中、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分析力度。每次检测既要有数据的统计,更要有教师、学科、班级、年级、学校各个层面教学质量相关的分析报告。每次检测后,要求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有问题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有特色的班级和学科,聚焦新教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引领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向。

二、加强校本教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校本培训理念: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校本培训原则:常态化、序列化、实效性。从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校本培训目的:打造和谐向上能力强的团队(以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成员的团队、以级部教师为成员的团队、以班级为单位的任课教师团队等等),提高每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

措施:

全员培训:

1定期组织教师召开专题交流座谈会。如:9月末10月初召开“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大会,骨干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并引领全体教师进行大讨论。学期中组织教师“谈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优等生”等专题交流活动。

2、“读书工程”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继续开展“周读——月读——期读”的三步走读书工程,进一步完善和利用“读书工程”平台,使其达到好书共享、解疑释惑、传递愉快工作学习信息、阶段性总结等作用。

周读:内容——经典美文。

时间——每周一第8节课。

形式——集体学习。

文章来源——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根据提供的文章数量及质量计入教师的考核。

月读:内容——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

形式——教研组牵头的论坛等。

期读:内容——教育专著。

时间——假期。

形式——自学。

另外,将精彩学习材料上传校园网“教育科研”专栏,全校老师随机学习、跟帖交流,在各异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

3、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把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及时上升为科研课校本课程汇报课暨研讨会,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优秀成果,解决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3、充分发挥网络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一是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二是利用好摩登等网络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创新、发明的意识;三是利用好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和谐向上的团队。

 

(1)、完善教研组的考核制度,定期表扬先进教研组,期末进行“业务标兵教研组”、“师德高尚教研组”、“最受学生欢迎的教研组”等不同类别的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激发教师追求事业成功和打造和谐团队的热情。

(2)、继续实行教研组长及教研组例会制,学习教育理论,反馈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介绍集体备课经验,通报常规检查情况。

(3)、加强教学研究,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

(4)、各组开展“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5)、积极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讨论、有记录、有小结,杜绝随意性,加强常态课研究,开辟教研园地,打造交流平台,初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中会考工作

 

1、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认清具体目标,调整好自己及学生的状态。广大师生团结协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2、以提高效率为立足点,以新课程及中考考试动态研究为突破口,有效提高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各学科的教学要有总体设计、每一步的打算,将工作计划安排到周、天等,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每位教师都要研究中考说明;研究考试要求;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把握命题方向;研究中考试卷的评价与分析,掌握答题技巧;研究复习内容、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认真备课,复习课教学内容密度高、教学节奏快,要达到复习课的高效率,认真备课是充分必要条件。

三是精心选题,建立习题库,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在练习题目的选择上,要对现有的成品材料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有针对性,切忌随便使用,高耗低效。

四是上好讲评课。复习阶段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化训练,在精心设计训练习题的基础上,上好讲评课是一个必不缺少的方面,讲评课对复习课起到了矫正、巩固、补充的作用。

五是全体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向科学学习要质量。

六是向管理要质量;营造浓厚的应考、备考氛围;张弛有度,提高效率;特别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整个力量拧成一股绳,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及时收集和捕捉信息,指导做好教学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8月:

1、学习、研讨29号文,完成学校、教研组实施方案及个人教学计划。

 

2、中考试题研讨。

 

9月:

1、初四级部进行第一次单元测试。

 

2、拟定教研组计划。

 

3、班主任主持召开班级任课教师座谈会a:进行学生情况分析b:商讨小组的划分、使用及评价方案。c:制定班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

 

4、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方法指导课活动。

 

5、骨干教师表彰暨经验交流。

 

6、数学、体育组读书交流。

 

10月:

1、月初单元测试。

 

2、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骨干教师座谈会,主题: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或如何培养优等生。

 

3、政治、音乐组读书交流。

 

11月:

1、月中期中测试。

 

2、学生作业、笔记本,作业批改手册(教师错题册)展评。

 

3、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

 

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4、开放骨干教师课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秀特色课堂的评选活动”。

 

5、物理美术组读书交流。

 

6、体育单项测试

 

12月: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2、音美理论及技能测试。

 

3、史地组读书交流。

 

4、月中单元测试。

 

1月:

1、学生问卷调查。

 

2、进行备课本、反思本、听课记录本等常规检查并反馈教师参与班级博客的建设情况。

 

3、校本课程优秀成果展评。

 

4、生化劳组读书交流。

 

5、优秀教研组评比。

 

6、体育单项测试。

第5篇

2007年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打捞及格作文”之事成为作文讨论热门话题。呼唤质朴、真实的“生态作文”,成为教师在新课程下作文教学新视野、新方法、新标准的热切期待。

来自一份问卷调查的问题

笔者前一阵参与了张家港市进行的一次“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材”、“训练重点”、“命题”、“指导”、“素材”、“赋分”、“评语”、“讲评课”、“竞赛和投稿”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并广泛征集一线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以及现在的作文课堂有哪些现象是违背生态写作规律的。此项活动只要求参与问卷的老师据实回答。因此,此项调查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从部分老师的问卷来看,目前初中作文教学显示了积极的生态建设气象:“指导思想”鲜明,注重“以学生自主写作为主”;作文指导方法不拘一格;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写作素材;评分、评语多以发现优点和鼓励为主;多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投稿等。

但不难看出,目前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作文教材”缺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为依据的系列性,存在以经验为主的随意训练和以中考作文为主的应试训练的倾向。“作文命题”虽然考虑学生生活实际,但基本还以“教师命题”和“备课组统一命题”为主要形式;“训练重点”存在明显的偏差,而“以考场作文写作技巧训练为重点”尤为突出。重视作文结构和语言艺术化为典型的实战演练,轻视非智力因素情商兴趣意志的养成,忽视情感培养的人文化。

而教师的困惑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文教学的实情:语文教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作文教学难以充分开展;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仍是主要疑难;不少教师对评改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关于“生态作文”单元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本人进行的生态作文单元教学的实验,本文以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为例来谈谈“生态作文单元教学”的设计。

一、经济的教材创生系统――深挖文本,高效利用语文教科书的可用资源

“文以载道”的观念仍然支配着现行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与“轻”:重语文教材改革,轻写作教材建设;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重考场作文技巧的训练。轻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是语文试卷的主角,但作文拉不开语文成绩的分数,作文教学在某些语文课堂只是阅读的后缀,“写”成为“读”的副产品。新课程倡导学生写富有生活质感和个性特点的作文;现实是“中考满分作文”读物充斥课堂,写作命题唯考是从。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写作教材跟不上语文新理念,主观还是教者对写作研究的缺失。

单元整体教学这一语文教材编排方式,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中学习语文,认知生活。目前,人教版、苏教版等多套教材均使用单元整体教学这一编排形式。如果我们能深挖语文教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完全可以进行有本校乃至本班特色的作文训练。

“关注科学”这一单元有四篇文章。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所学课文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写作话题供学生选择。《斜塔上的实验》-《斜塔实验的前夜》(小剧本)《我的新发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事不小》;《宇宙里有些什么》-《火星移民的生活》《超人牛郎织女传》;《二则》-《环保在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兴趣甚浓。本单元教材写作要求是“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因为有了前面的小练笔做基础,学生的单元写作既有了传达科学思想的要求,又有了写作的兴趣。

二、科学的写作认知系统――探寻规律。有序构建生态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实用序列

写作目前是从属于语文的子科目,在日常教学中写作缺乏科学的认知系统。在认知过程中,个体新的感知与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们既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两者相辅相成。写作如果仅存写的实战训练,而缺乏科学的认知系统做指导,就无法构建学生新的写作认知结构。《斜塔上的实验》属于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斜塔实验的前夜》(小剧本)《我的新发现》就是根据文章重点把“叙事”能力的培养作为随笔训练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议论文,知识训练点自然落在“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程式上。因此拓展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寻求第二答案》(改写课文事实论据)。《宇宙里有些什么》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知识点应落实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上,所写文体不妨设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火星移民的生活》《新“嫦娥奔月”》等。《(梦溪笔谈>二则》是文言文,侧重于叙事,为了避免与“叙事训练”点重复,写作知识侧重于“创意叙事练习”,如《环保在我家》《我是小小设计师》等。最后再完成单元,“说明文”练习,知识点有所侧重,又丰富多彩,这样的训练才会是有效,才会高效。

生命、自主――“生态园”里最生动的元素。

“真实”、“生活”、“情感”、“表达”、“自己”、“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的几个高频关键词。如果我们对此进行再组装,就能发现新时作要求与写作的真谛: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习惯。“写作不是一种职业”,只是一种技能。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人具备这样一种“能表达,会交流”的生活能力。

一、开放的鲜活的生命工程――突破瓶颈,消除写作困惑――写什么――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训练最根本的是出路问题。很多师生在写作上的困惑是“没得写”、“写不出”,这其实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写的问题。如果学生写作文思如泉涌,写作就不成问题。因此能否突破写作瓶颈。消除写作困惑,关键在于学生的写作动力能否被激活。

写什么――行为即生活。当学生意识到并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也是作文的材料,并且是最佳的作文素材时,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了。写进作文的材料立即变得丰富多彩:上学路上所见,课间活动的思考,课堂写真,宿舍生活。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都写进了作文并成为文章的主角。生态作文一扫沉闷的空气,随之而来的是真实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富有质感的学生生活。

怎么写――说话即写作。在实验班学生都牢记两句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别人最想听的话。”写作就是用笔与别人交流,“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能保证自己的作文有真情实感,因为

是自己对生活的所闻所思,因此,才会给别人启迪。“说别人最想听的话”,就是让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分享,让一双眼的观察去擦亮另一双眼,让一颗跃动的心去启动另一颗心。

二、民主的集体评价引领――打破权威,组建富有活力的集体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阅读方面,还是在写作方面都“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传统的作文评判,老师对优秀作文一直是单向资格认定,学生没有话语权。

生态的作文评价应该没有思想的钳制,每个学生都可以真实地写作和自由地表达,写出真我,真实的“我”可以平等地与师生交流自己的思想。我们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师示例评价为指导,小组合作交流为主体,典型作文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教师从幕前退到了幕后,让学生唱起了主角。这种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表现欲”,又断绝了写作“倦怠症”。作文评价成立民主生活会,经验交流会。“其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评改同学的作文,能抓住优缺点,充分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文评价课成了学生最“心仪”的课程,也是最为“心动”的课程。

三、自主的社团管理机制――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写作习惯,催生优秀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因此策划写作实践活动、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学社和报社,对养成学生“关心生活、体验生活,不断积累人生体验”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报社是班级文学社的写作实践园地,《班级作文快报》学生自己命名,每期稿件自己组织,文学社成员组织评选录用,再由责任编辑负责校对修改,美编人员负责编花和插图。每期报纸出版都将是班级大事,都会在班级新闻播报中播出。

开展社团形式的班级作文实践活动,学生能真实、负责、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体验表达的愉悦。指导报社编辑掌握参考资料的使用方法,分清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规范地引用参考资料,养成使用规范语言、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和续写,能借助语感、语法、修辞等手段,使文章通顺流畅并增加表达效果。要求报社记者积极地去感受日常生活,写随感文章;感受社会生活,写新闻稿件,在表达中充分展示个性。针对学校、班级大事学会写专题报告或小论文,用事实支持观点,内容准确,资料来源可靠。

四、和谐生动的写作氛围――协调关系,形成特定的个性化作文的合力

第6篇

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全面部署深化课程改革。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深化课程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启动落实课程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加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推动各地适应统筹改革的需要,健全和完善课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

2.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研究提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目标细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工作。启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充实到课程标准当中。坚持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结构,打好学生共同基础,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4.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组织开展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省域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推动各地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

二、推进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5.推进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启动有关改革试点工作,会同有关司局,促进建立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导各地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改革实验区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制定评价改革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委托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7.部署推进中考改革工作。研究印发《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改变单纯以学生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三、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管理,

提高教材质量水平

8.做好中小学教材编写、修订和审定工作。完成义务教育现行三科教材修订和审定工作,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编写、审定工作,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开始使用三科新教材。组织开展小学书法教材评审工作,保证2014年秋季学期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国家审定的小学书法教材。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准备工作。

9.严格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管理。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明确教材选用机构、选用程序,选用工作监督和对违规行为处理等,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修订《中小学教材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审定、修订、使用工作的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监管。

四、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强保障,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10.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地按照扩资源与建机制的原则,提高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指导各地做好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召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结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对实施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全面部署。

11.继续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加大对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新阶段新任务,引导各地建立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12.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做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和应用,引导地方充分利用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动态监管。建立幼儿园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实现幼儿园办园行为和保教质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13.深化幼儿园保育教育改革。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跟踪调研各地做法和经验。办好第三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五、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14.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特殊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15.指导各地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指导各省(区、市)结合本地特殊教育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对各省(区、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一年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16.实施特殊教育两大重点项目。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加大对承担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特殊教育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试点建设工作。

17.推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修订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三类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编写方案。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六、制定政策措施、扶持薄弱地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8.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系统设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和政策措施,整体部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19.研究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普及水平。

20.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和支持地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总结推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经验。

七、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交流应用,

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第7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M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O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考体育 ;课堂 ;提高 ;教学质量

1.前言

学校教育要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健康素质的高度重视。实施体育考试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方案实施后体育课堂分析

由于广州市中考体育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组。学校要求体育教师按照初中体育教材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地进行体育课教学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全面发。同时掌握一些项目的运动技能,为体育中考做好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打破了初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就针对体育中考的内容要求进行上课的传统。尤其初一初二就有些教师甚至把体育课改上训练课,其结果是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违背体育教学的初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上完体育课只会觉得辛苦、乏味,根本谈不上会喜欢体育课。[1]这种把体育课改上训练课的形式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大纲,使得学生们仅在考试的几个项目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了。这种情况引起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计划,学生到了初三学校还会安排行政和班主任协助,行政和班主任的加入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在体育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态度也更好了,对体育课的质量大大提高。

2.2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针对广州市中考体育方案的实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中考体育,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征订体育教学方面的材料、组织到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等。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已制定的计划进行管理:要求体育教师备好课,上课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的每个环节中,同时也要做好体育的安全措施,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不仅促进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豪感,同时也促进了体育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地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学生的反响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积累实战经验,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水平。[2]

2.3家长对休育课意识的加强

以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不重视孩子上体育课,认为孩子只要文化科成绩好,其余的都不重要。上体育课让小孩随便玩玩便可,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且在周末或假期,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辅导班,也不让他们去外出锻炼。就在家长的默许或鼓励下,很多孩子都是只能在家里面玩,不能到“外面野”,孩子们就此迷上了各类数码产品,“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玩手机,这些现代化娱乐方式都在侵占着学生本就不太富裕的课余时间,与体育活动一起“争抢”学生,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体质差的原因。然而随着广州市体育中考的深入开展,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认识也在逐步提升。现大部分家长都已意识到中考体育的积极意义了。不仅仅是为了中考的分数,关注孩子的健康才是头等大事。有些家长平时也会自觉的督促子女去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者,促使子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所以学生平时上体育课也会自觉的动起来,自然对体育课的质量有所提高。

2.4学生态度的转变

实施体育考试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意。然而现实中的学生都是迫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体育中考的升学压力,紧紧围绕着体育中考两个项目进行强迫性的训练,被教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结果使学生不明确锻炼的价值,在被动的情况下把体育中考当成一门应试科目,又增加了一项负担。教师和家长双管齐下,叫他练什么,他就被动地练什么,无论自身身体素质好坏或是否有学习兴趣,就是练,体育课练了课外活动还是练。久而久之,一些身体条件较差的同学,产生了自卑感,结果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产生厌烦心里,恐惧上体育课,导致自己的身体素质下降,直接阻碍了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中考体育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也激发了学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3]有了体育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要求,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参与。体育课积极参与也促使任课教师进一步增加了责任感,不仅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课外活动时间也能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又密切了师生关系。所有这一切都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体育课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3.意见和建议

3.1广州市体育中考并不是想给学生增加压力,而是为了加入体育分数让初三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为将来拥有健康的身体奠定基。应多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考虑,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自然就会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体育课的上课质量。

3.2利用比赛训练法组织体育教学能在较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在较复杂条件下完成动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学生能吃苦耐劳自然提高课堂质量。

3.3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准备好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课堂质量就提高了。

3.4根据学生要求,在体育课中增多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广州市中考体育方案的实施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因此广州市中考体育的“指挥棒”并不可怕,而且事实证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想应该齐抓共管,多方认真对待,学校严格管理,教师认真负责,共同促进学校体育课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体育课来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大从.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2006.19-2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8-01

现就在实践和探索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予以总结,以便使研究工作再上台阶。

1.写作序列教学实施要则

在调研时发现,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作文教学的定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序列的设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安排,作文的指导与评改。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要则:即作文教学:①要有指导序列,循序渐进。②要凸现学生的个性。③要注重素材积累与思想锤炼。④不是作文讲座,要有到位的训练。⑤要有整文意识。⑥要注重写文显魂。⑦要注重讲评与修改。⑧注重文字的书写与语言的表达。

2.实践:初中作文序列的建立

学生的作文训练,有序列无序列不一样,有方法没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盼的。

2.1写作序列教学指导体系的建立

(1)文体序列:依据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分年段、分册编排出写作常见的文体序列,主要是三类: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

(2)范文序列:因教材中缺少写作教学可借鉴的经典范文,教师结合教材,参照上述文体序列及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选文分类排列,对选文作指导性评点,供学生阅读赏析仿效。

(3)指导序列:指导序列指的是分阶段对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的文章写作序列指导。

记叙类:

a.写作知识:记叙的中心与材料、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记叙完整、具体;中心明确、深刻、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记叙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说明类:

a.写作知识:说明的中心与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说明明白、具体;中心明确、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说明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议论类:

a.写作知识:论点、论据、论证。

b.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新鲜充分,分析透彻,论证符合逻辑、有力,语言准确、严密。

c.议论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d.素材序列:素材序列指平时帮助学生渐进积累写作素材的学习活动安排。主要有以下活动。

观察:介绍观察途的方法和途径。(做卡片,作记事本,课前五分钟说事等)

阅读:推荐书目、推荐报刊、杂志,做读书笔记,举行读书鉴赏交流会等。

积累:介绍积累的方法(背记诗歌、名言等)。记录素材并作检测。

锤炼思想 通过平时说事与作文的评点,指导学生从平凡生活,深切感悟;从小事中挖掘深意;逆向思维,推陈出新,创出新意。

(5)与综合性学习相机结合的指导序列:将综合性学习专题进行梳理、归类,并纳入记叙类、议论类作文指导序列。

(6)初中写作教学分段安排序列:初中六个学期分大作文、小作文两个系列,确定写作文体,训练重点、要求,写作内容与时间,并配有范文与相应的指导方案。

2.2几类写作序列教学范式课型的研究

(1)指导课型:

指导课型指的是作文指导课,一般包括明确作文范围与要求,赏析借鉴经典范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构思打腹稿或拟写作文提纲,反馈、交流评点等几个环节。也可根据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设计有独创性的指导课型。

(2)活动课型:

作文是语文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收集素材,旁征博引,亲历亲为,有感而发。常见的活动型的作文课,如阅读赏析,参观访问,成果汇报,探究辩论,经验交流等等,活动设计科学合理,收到的效果就大。我们可根据作文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本地资源设计好活动课型。

(3)讲评课型: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次检阅。学生抱有很大的心理期待,有成功被表扬的愉悦,有失当被评点醒悟;有个性再现的鲜活,有文章似曾相识的尴尬。讲评的精准与巧妙,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创作的欲望,并爱上写作文。讲评课一般分为三种: 教师讲评 、学生互评、师生面评。

(4)升格课型:

作文升格是指对不同类别的作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评后进行修改,使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是实践操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课型。

3.成果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教师摆脱了作文教学无处下手的困境,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初中作文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并积累了大量的作文教学资料,整理编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文思维训练等不同文体的作文教案集,与现行课本体系相配套的单元作文同步导写,中考作文备考题典,各课题成员先后展示了作文研究课,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不再畏惧作文,不会再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近几年来,校园文学刊物已出版多期,发表学生习作近500篇。各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相继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们对学生作文序列性训练是分不开的,是我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第10篇

本学期,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南中人共同努力下,学校以“和融共进,追求卓越”的南中精神为引领,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秉持以人为本、制度为先的管理思想,弘扬“水润教育”办学理念,逐渐形成“范水向善,润础致远”这一校本特色文化。学校的办学内涵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 学校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本学期,学校先后获“江苏省初中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学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学校”“扬州市平安校园示范校”“扬州市法治优秀校园”“扬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优质校”等荣誉称号。参加江苏省初中校长峰会,介绍我校教学团队建设并获教师团队建设特色奖。我校《初中“邮驿式学习”的实践探索》项目成功入围第四届全国教博会,亮相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校“邮驿社”被评为扬州市第五批精品社团。学校多批次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支教乡镇学校,接受乡镇学校教师来校“顶岗培训”。11月9日我校作为扬州市第十四次学校精致管理现场会初中分会场,面向全扬州市、县区的教育局领导和初中校长们,全面展示了“水润教育”的办学成果,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们的一致点赞。10月和11月份,陕西米脂县校长代表团和教育代表团先后两次来我校进行交流学习。12月份成功通过“市政府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积分位居全市初中学校第一名。学校的品牌公信力、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

--- 质量提升步伐不断加速。本学期,学校坚持立足课堂,通过抓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课后耐心辅导等实招,持续推进水润课堂建设,各年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中考,我们克服外部竞争态势加剧、招生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制约,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中考各项指标均远超预期,邮中教改班录取人数创造历史。学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18学年度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参加全市质量检测,我校三个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校“自主·滋润”的水润课堂课程基地建设接受专家评估获特等奖。这提振了我们的士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也证明了我们自身的能力和实力。

--- 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本学期,学校有多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近30多位老师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评比竞赛活动中获奖。钱海如老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徐松、刘菲等10位老师被评为扬州市第八批骨干教师;钱海如、葛汉洪、卞金华3位老师被评为“扬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珠湖星光大舞台”高邮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评比中,钱璇、吴志娟、刘菲、戴圆圆、范朝宏、邱景、周霞、陆志亮等8人获得一等奖。2018年“百千万工程”,教学骨干示范引领活动中,我校嵇晓林、赵鹤云、张凤祥、卞金华、陶兴赋、陆寿华等获得一等奖;在高邮市中小学教师智慧教育技术制作比赛中范朝宏老师获特等奖;在高邮市理化实验技能说课比赛中朱寿岭、吕佳丽获一等奖。2018年我校“一师一优课”共晒课202节,获奖33节,其中,钱海如老师获部优。2018全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录像课例评选中,钱海如、夏时琨分获二、三等奖;在扬州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陶兴赋获二等奖。在扬州市多媒体课件比赛中,陶兴赋获一等奖。扬州市物理实验教具创新暨实验教学设计评比中,朱寿岭获一等奖。在2018年扬州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陶兴赋获得二等奖。徐松、冯爱飞、冯忠梅、胡鹤、葛明存等老师受到市政府表彰;曹巨安老师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科室主任他们就是南中教师团队中的杰出代表。

--- 素质教育成果不断丰硕。本学期,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和活动中成绩喜人:男、女足球队在市长杯足球赛中分获初中组第一名和第二名;男、女篮球队在高邮市阳光篮球比赛中双双获得第一名;男、女排球队在高邮市排球赛中双双获得初中组第二名;男、女乒乓球队在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扬州市中学生“语言规范运用大赛” 高邮复赛中,我校有30人获奖,其中9人获高邮市一等奖;张路阳、林品言等同学获全市法治征文比赛一等奖;在2018年 “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及诗歌现场竞赛中,我校学生张路阳、耿瑞敏获扬州市一等奖;在高邮市第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现场比赛中,我校学生张歆雨等6位同学获特等奖;在高邮市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中,我校学生张路阳等6位同学获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人防杯”高邮市第四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现场比赛,成绩喜人,八(15)张歆雨、七(1)周一鸣、九(14)张竞丹、八(10)何煦、八(14)管一鸣、七(14)王绪等6人获特等奖,另有6位同学获一等奖, 6位同学获二等奖;组织学生参加高邮市2018年“汉字书法之美”竞赛活动,我校成绩喜人,七(1)管顾杰、八(15)张歆雨获软笔一等奖;6位同学获软笔二等, 10位同学获软笔三等奖;七(1)沈宛静、王落凡、七(3)李思瀚、七(5)王佳鑫、七(14)王绪、赵宇萱、七(15)徐丫丫获硬笔一等奖,另有7位同学获二等奖, 7位同学获三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彰显我们素质教育成果的丰硕。

二、所做的工作

本学期,在“水润南中”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围绕“特色南中”建设,所做的重点工作主要有:

(一)抓水润管理,促学校内涵提升

以水润管理作为“水润教育”的出发点,强化学校特色建设和内涵提升,走出了一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之路。

1.管理理念引领凝聚力。学校全体行政成员致力于“南中是我家,不分你我他”的家校情怀,坚持高效、民主、务实、关爱的工作作风,在分管工作中既敢于独挡一面,又能立足全局,责任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不拆台,团结协作,和融共进。一是坚持制度化管理。规章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没有特例;二是坚持透明化管理。对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奉行量化积分、公开公示的原则;三是坚持民主化管理。即时听取、采纳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师生、家长、社会监督;四是坚持走动式管理。不只是坐办公室听汇报,坚持将课堂、教室、食堂等作为工作一线。

2.管理精细增强战斗力。学校坚持重大事务校长室集体研究决定、分管领导具体执行、党支部指导监督、双代会民主参与的管理架构,保证学校决策与运行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广泛听取全体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坚持分管校长负责、年管会领导、各科室协同的分工细化、责任到人的运行模式,保证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有序运行。

3.行风建设扩大影响力。一是积极利用校长信箱和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等社会监督评价渠道,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团群工作,认真开好“”,有效地将“两学一做”与日常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三是积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组织教师读书分享会,组织教师元旦联欢会,增强了教职工的集体凝聚力,也活跃了校园文体活动氛围。

(二)抓水润德育,促学生品行端正

以水润德育作为“水润教育”的着力点,突出“渗透、无痕、激荡”的德育理念,丰富活动内涵,增强德育实效。

1.德育管理追求“水润渗透”。一是重视班主任队伍管理。开学初,学校就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沙龙活动,表彰一批先进班主任,并对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积极搭建助力班主任成长平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引导班主任从“事务型”向“智慧型”转变。二是发挥政教处、年管会的管理职能。行政值班每天坚持对校园进行巡查,对个别班级管理不力和少数学生举止不文明等不良现象,通过定期播放常规管理专题片,定期进行《班级管理通报》,从源头抓起,从细节抓起。同时,对班级管理有创新、有特色的,进行经验申报和评比,激励和引导班主任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三是挖掘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潜能。学校建立“红领巾文明值日岗”、“红领巾广播台”,不间断开展“流动红旗”和文明班级评比,将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融为一体。全方位、多维度的德育管理体系,增强了德育管理的科学性。

2.德育活动追求“水润激荡”。本学期,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参加 “体艺节”、“读书节”、“科技节”、 “文明交通安全出行”、“安全疏散演练”等系列活动;开展主题为“开启南中新生活”的新生军训;举行“感谢师恩”开学典礼;联合市卫计委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守护学生视力系列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进校园进行视力保护宣传专题讲座,抓实眼保健操工作,切实保障好学生的视力健康……这些德育活动如春风化雨,似春潮涌动,变无形为有形,化有声为无声。

3.德育环境追求“水润无痕”。一是开展校园安全环境整治工作。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和“德法同行,法润南中”主题教育。二是打造“书香校园”。学校更新、充实了图书室的图书,设立“班级图书角”,开辟流动书吧,鼓励学生自由交换图书阅读;结合“五个一百”工程,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各班设立班级文化角,设计班级名片,评选十佳“完美教室”;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大赛和“诗香校园”黑板报评比,以书香熏陶学生的心灵。三是精致人文环境。学校的水润广场、水润门厅、邮文化长廊、名人励志名言、优秀毕业生寄语、书画作品展给学生传递精神力量。师生置身于其中,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4.德育文化追求“水润流香”。一是积极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学校自主开发了《润礼》《润道》《润德》《润行》系列校本课程,《魁星》杂志、《南海潮》校报定期出版,学校广播台正常播音。定期开展“观赏之礼大家谈”等礼仪微课堂展示,强化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本学期,我校承办了高邮市“八礼四仪”微课堂中学段集体观摩展示活动,受到与会领导与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二是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其中邮文化已成亮点,邮苑、邮协、邮校、邮局“四邮文化”影响广泛。目前校邮文化特色建设成果已通过省专家组论证并入选全国教博会参展。

(三)抓水润课堂,促教学优质高效

以水润课堂作为“水润教育”的立足点,细化过程管理,加强点面监控,持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1.集体备课追求实效。一是规范细化集体备课流程,提升集体备课实效。将网络备课与现场交流相结合,做到“一结合”、“两发挥”、“ 三统一”、“四确定”。二是创新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务处依据新的备课组考核方案,从活动的计划、开展、实效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专人负责对集体备课进行巡查,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过程管理中将集体备课的实效落在实处。

2.水润课堂追求高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年管会加强了巡课、听课、评课的力度,对学生的学习突出预学、小组争星、小组合作探究、纠错训练,推动高效课堂标准和要求的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学校还对教师的案头资料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期问卷、调查,推动了高效课堂的规范化建设。

3.学教量化追求收效。学校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对作业量过大的学科进行当面问责;同时严格控制课外辅导资料,杜绝乱征订、乱翻印现象,促进教师力争向备课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精心组织每次大型考试,保证考试成绩客观公正,及时总结教与学的得和失,并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切实促进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4.学风建设追求长效。学校以各年管会为管理单位,制定三个年级相应的学风建设和质量提升目标,形成七年级抓习惯,重基础;八年级防分化、保会考;九年级抓临界生、保优等生的年度规划。同时放权年管会,要求年管会创新管理思路,堵漏洞,防分化,调热情,增信心。今年,各年级创新期中表彰形式,分级部召开期中表彰会,多形式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实效明显。

(四)抓水润教研,促教师素养提升

以水润教研作为“水润教育”的突破点,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作风纯正的师资队伍,作为不懈的追求,内强素养,外树形象。

1.立德铸魂树榜样。新学年伊始,举行教师严禁有偿公开承诺签名仪式,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利用网络、微信、《告家长书》等多媒体提醒教师自觉自律,定期举行教师政治学习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创先争优”和“两学一做”等基层党建活动,树先进典型,评“有突出贡献教师”,用榜样带动影响身边其他人,将师德师风建设榜样化,示范化。

2.清溪引水求实效。每周教师例会,学校定期下发学习材料,组织大家集体学习、讨论、交流,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高效课堂案例、创新课堂典范,教师敬业、爱岗、勤研、善教的工作作风得到激发。围绕“磨课”等相关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和备课组不定期组织教学沙龙、材料汇总和经验交流,保证了教研活动的专题性和实效性。积极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区域性中考复习研讨活动,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学与科研,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示范引领促成长。学校重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层次优秀教师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名师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名师(学科)工作室主题活动,放大名师示范效应。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采取“树典型、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的方法,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积极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本学期学校安排20对师徒结对,给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师傅,专门召开青蓝工程会议,签订师徒结对工作责任状,建立青蓝工程群,对师徒结对工作跟踪管理,动态了解结对教师听课情况等;实施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完善师徒结对考核细则,将教师发展与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考核相结合,严格师徒结对考评,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抓水润后勤,促后勤保障有序

以水润后勤作为“水润教育”的平衡点,努力提高后勤管理的效能,为创建平安、和谐、幸福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1.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大局观念。经常性组织职工学习,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学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同时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绩效考核,后勤基本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2.提高安全保障,建设平安校园。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台、班会课等宣传阵地,宣讲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门卫值班的督查,实现了防患未然的安保工作目标和要求。一年来,全校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3.严格校产管理,注重开源节流。一是财产管理建立起岗位分工、责任到人,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增强物品使用者的责任意识;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各项设施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提高财产的管理力度,避免学校财产人为损坏或意外流失;三是调动发挥维修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校产维修、维护,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废物利用,节约开支,降低成本。

4.注重问题整改,确保师生满意。加强食堂伙食及超市食品的检查与监督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加强食堂、超市、浴室环境管理,保持就餐就浴环境的优美和整洁,认真抓好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及时征求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改进食堂超市浴室服务工作。暑假期间,改造了东门厅,添置了校园文化设施;近期,针对男浴室和部分教师办公室空调效果差的现实,及时进行了更换或维修。

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广大教职员工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成果。

三、下学期工作展望

本学期,学校依靠广大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不足。例如:教育教学质量虽有明显提高,但还有增长空间;教育教学管理仍存在落实不力,执行不严等不良现象;教师敬业爱岗的奉献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后勤服务的质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文明礼仪养成还需在细节与长效上下功夫等。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下学期,学校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师德师能建设。学校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开办课外辅导班或在课外辅导班授课的违规行为。学校将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校际交流等形式,努力营造“提升自我,自我提升”的学习风气。激励教师自觉整合工作经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案例或深度见解的论文。进一步健全名教师、优秀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和奖励力度,真正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定期对师徒结对活动进行检查,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核。继续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等竞赛活动,为教师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为学校发展进一步增添动能。

二、精致教学过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制度到位”。继续完善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教师案头资料检查评比、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常规管理,力求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检查到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深入班级、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备课组,抓备、教、批、辅、考各工作环节,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目标到位”。各年级要加强目标质量管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尤其是九年级,要加强中考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复习、备考进度。班主任要掌控、调动学生的学情,重视尖子生的培养与后进生的转化,确保我校明年中考再攀新高。切实加强对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育教学,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再发展;同时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确保德育工作实效。政教处、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厌学、早恋、上网成瘾等突出问题,加强方法研究,及早做好思想引导,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要坚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园体艺节、社会实践等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让举止得体、言语文明、情操高尚、思想健康等良好品行,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学校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一日访校活动,不定期举办小型家长交流会恳谈会,运用微信群、QQ群等搭建家校沟通对话平台。学校将继续开展踏青、祭扫、感恩等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法制、安全等知识宣讲,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德育实效。

第11篇

班会的地位应该得到尊重。那么怎样才能开好班会?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老师应该问问自己是怎样看待班会的,班会是干什么的。如果把它当作总结会,学生觉得太枯燥;如果把它当作表扬会或批评会,学生会觉得它太死板,被批评的人会觉得开班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只把它当作常规的工作,不得不做,被动去做,那么连老师自己都会觉得班会课没有意思,只是走形式罢了。

其实,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很看重班会的作用,因为班会对班主任、对班级、对学生实在是太重要了。别的不说,单从学校的课表来看,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一周也不过一两节课,而班会每周都有一节,而这节课的特权是班主任的。单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认识到班会很重要,它的地位应该得到尊重。

班会应该是一门特殊的课程。班会是什么性质的?是为了被动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还是简单地对班级工作作总结?我想都不完全是。班会应该是一门课程,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课程目标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它不以某一门学科知识为中心,而强调学科间的互相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专业课,而这门课还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教材。这是从学校课程的角度看班会。

班会课要精心设计。有了对以上几点的认同,才能谈如何开班会。如果老师认为班会课很重要,那我想他就不会轻易地将班会课改为自习课或者其他的课了;如果把它当作一门课,就会像上自己的专业课一样,精心地准备和设计了。

班会设计要做到七美;主题美、题目美、内容美、形式美、趣味美、情感美、回访美。

主题美:主题要醒目、突出,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教育意义。

班会课没有教材,那班会的主题来源于哪呢?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要求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善于思索,经常接近自己班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掌握各种信息后提炼概括,归纳分析,然后确定主题,这样教育性和针对性才强。这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如:刚刚成立的新班级,主题应该是制定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制度、三年的规划、未来的设想等。

加强班级凝聚力等这样的主题班会,要瞅准时机,否则说教的味道太浓,效果不好。如我们开过一次以《致敬》为题的班会。班里学生参加篮球比赛。赛场上队员们全力以赴奋力厮杀,赛场外拉拉队是卖力呐喊,但最终我们班以两分的差距输了。比赛结束了,赛场的一头是获胜班级的欢呼声,赛场的这一头,我班的一些学生汗水和着泪水流,没有流泪的,也是默默站在旁边,大家都不肯离去。看到那个场面,我真的很感动,有感于他们这样有荣誉感,有感于他们这样团结。于是一个班会主题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词在我的眼前浮动。第二天我们便开了一个班会,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致敬”,向所有运动员致敬,向所有拉拉队员致敬,并要求学生们把它写在教室后面黑板报上。球打输了,但班里的凝聚力加强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这个班什么困难都能战胜的。后来的运动会证实了这一点,连续两年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所以我说班会主题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班主任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并及时地抓住它。

题目美: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

主题有了之后,还要有好的标题或题目相配。题目最好有时代气息,老掉牙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最好不说,要给学生以新鲜感。这要求班主任与时俱进,流行语、广告语、流行歌、诗词等都要留心。如刚刚成立的新班级,可以用的题目有:《我爱我家》,这是电视剧的名字。《相逢是一种缘》,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一部书的名字。还有《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的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再比如《因为有了我,班级更荣耀》――运动会动员大会;

《盘点》――期中考试总结会;《教你一招》――学习经验交流会;《心若在,梦就在》、《我为自己吹响冲锋号》――高三百日宣誓大会;《我的2008))、《直面100天》《2008年我们一起飞》等。

内容美:材料要充实,有感染力。紧扣主题。

《心若在,梦就在》这个主题班会,是为欢送离开重点班的学生。他们因成绩的暂时失利而离开,但我决不能让我的学生灰溜溜地走出教室。班会分为名人激励、同学寄语、我的誓言等几个板块。名人激励选的材料有林肯的一生、惠灵顿将军战败的故事等。特别是林肯的一生,几乎是伴着失败走过来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这个材料很受学生的欢迎,给很多人以激励。最后大家给他们唱刘欢的歌《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失败不过是从头再来”,让这些学生充满干劲,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地离开五班。

形式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主题班会的内容都是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班会的形式是班会成功的一半。朗诵、辩论、采访、演讲、游戏等都可以,切忌班主任一人从头讲到尾。另外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也能让班会增色不少。如母亲节,朗诵、歌唱《感恩的心》等。在召开《心若在,梦就在》的主题班会时,我选择《从头再来》的足球动画,那种失败的痛苦、不得不面对失败而不服输的心理,与即将离开重点班的学生的心理是多么的相似,生动画面所造成的视觉冲击,昂扬乐曲所造成的听觉冲击,相同体验所造成的心理冲击,能使学生深深产生共鸣,取得良好的班会效果。

趣味美:班会生动、有趣。有品味。

趣味美能激发学生参加主题班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竞猜、比赛等充分利用流行歌曲,改编歌词的形式学生们很喜欢。如为写军训感言,我们把电视剧《大长今》改为《成长》;为感谢老师,把祖海演唱的《为了

谁》改编为同名歌曲。

成长

看天边黑的云越来越低

风凄凄雨冷冷吹打我身

想爸爸想妈妈

我要回家

我的家我的屋我的小狗

看老师撑着伞急急奔来

教官们铁一般依然伫立

风雨中同学们歌声响亮

抬起头挺起胸

我迎接风雨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没有父母的爱凄风苦雨中我学会了坚强成长

为了谁

粉尘落满衣襟

汗水湿透衣背

我知道你是谁

我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

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呕心沥血奉献青春无悔

兢兢业业只愿桃李遍地开

你是谁

为了谁

我的老师你日夜劳累

你是谁

为了谁

永远辛劳付出不后悔

谁最美谁最累

我的老师我的朋友

我的良师益友

老师

情感美:以情感染人。以情陶冶人,以情提升人。

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主阵地。一个班主任如果把这块阵地丢了,那么他与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就要大打折扣。这里我重点讲一下情感。班会上,班主任要有真情,要真动情,还要会“煽情”,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的意志、道德、思想都受到熏陶。

比如《2008年我们一起飞》联欢会上,我说,以后你会参加无数次的联欢会,但此时此刻能与同窗三年、甚至六年的同学,能与朝夕相处了三年的高中老师在一起开元旦联欢会,将是最后一次了。让我们珍惜这次机会,珍惜彼此。在班会开始之初,所有学生为老师演唱那首我们自己改编的《为了谁》,作为班主任我为学生写了一首诗,作为我的元旦致辞。虽然有高考的重任在前,但此时此刻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早已淡化了一切。

回访美:收集意见,及时回应。

及时、真诚地收集学生们的意见,用心品味学生的感悟,下次班会适时回应,这是开好班会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一点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是很可惜的。因为只有通过回访学生的心灵,才能知道这次班会的效果,学生的思想上还有哪些问题,而这些往往是下次班会的主题。

第12篇

一、教材与非教材课程资源关系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提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从课程资源的定义以及时展的要求看,尽管教材(主要是教科书)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1]课程资源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形式。其中,教师、学生等是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课程资源。现有的研究缺乏对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关系的深入探讨,两者有什么样的地位,存在何种关系,是不应当被忽视的问题。由于非教材资源一般指的是除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形式,本文由于讨论的需要,非教材资源特指除教材、教师和学生以外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教材与非教材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两个组成部分,构成了课程知识的来源。我国历来有重视教材的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课程被认为是教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在课程实施中教材被置于核心地位,非教材形态的知识要么被排挤出课程内容,要么被置于边缘地位,成为教材的辅助与工具。在课程资源视域下,表现的是教材与非教材资源不平等与分离的状态。

(一)教材与非教材课程资源不平等

1.课程资源的选择以教材为依据,忽视非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选择是从广泛存在的资源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因此选择的资源直接决定了课程内容。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不少教师认为非教材资源选择的依据是教材,非教材资源的选择应当以教材知识为依据和标准,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选、补选。有论者指出,应当以教科书为核心对课程资源筛选与整合。[2]这样非教材资源处于为教材服务的地位,成为掌握教材知识的工具。

2.课程资源的组织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据,忽视非教材资源的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组织应当以教材为中心,教材自身的知识要求与逻辑体系是课程资源组织的标准与原则。非教材资源应当围绕教材,寻求与教材逻辑的契合,并不需要考虑非教材知识自身的特点与作用。这样课程组织与教材体系并无不同,课程的内涵被窄化,教材成为课程的实体,非教材资源成为教材的补充而不受重视,本质上只是教材的依附。

教材与非教材资源不平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课程目标的缺失与异化。教材地位较高,非教材资源地位较低必然导致教学重视教材轻视非教材资源,但是教材的知识与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完成课程目标的达成。例如,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等都离不开非教材资源。轻视非教材资源使得其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而课程目标实现困难,易缺失与异化。其次,课程内容的贫乏与单调。重视教材轻视非教材资源使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课程目标强调教材知识的掌握,课程内容也以教材知识为主。边缘化的非教材资源只是掌握教材知识的工具,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以教材为主要成分的课程内容必然会贫乏与单调。再次,课程变革的落空。课程变革旨在改变传统上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观,通过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以扩充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实施形式。受传统课程观以及知识观影响,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易造成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地位不平等,使最终形成的课程很难摆脱传统因素的影响,课程改革沦为对未来美好蓝图的想象。

(二)教材与非教材课程资源分离

1.课程组织简单复制教材知识体系,轻视非教材资源

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的分离,是教材与非教材资源没有形成整合状态,并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再加上教材地位较高,非教材资源地位较低,容易忽视非教材资源的特点与作用,教材的作用被放大。因此,课程组织的依据是教材的逻辑体系,课程缺乏独立的组织体系,教材知识、组织形式代替了课程知识、组织形式。

2.课程实施方式单调,忽视非教材资源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的内容与身份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必然要考虑到普适性而忽视差异性。因此,教材的实施形式要受到一定程度的规约。非教材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要求灵活的实施形式,但是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的分离使以教材组织形式为依据的课程必然倾向于某一种课程实施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课程的实施形式必然趋于单调,并阻碍非教材资源充分发挥作用。[3]课程评价注重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的分离强化了课程中教材知识的地位,使非教材知识沦为教材知识的手段与工具。因此,教材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目的,非教材知识是工具与辅助。课程评价自然而然地把重心指向教材知识以及学生技能的发展,忽视非教材资源知识。教材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非教材知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评价重视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非认知能力。

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分离有许多危害。首先,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分离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教材知识有其特定的作用,一般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但是情感与态度等用文字很难表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教材资源一般对培养情感与态度等有优势。两者的分离与不平等促使教学重视认知目标,忽视非认知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被破坏,非认知目标往往被忽视。其次,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两者的分离与不平等并不利于学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忽视、分离非教材资源,往往使课程内容贫乏、知识类型单调,对发挥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并无益处,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形成。再次,不利于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平等地位形成。如果没有平等,则教材地位较高,非教材资源地位较低,两者之间会充满矛盾与冲突,无法实现融合;如果没有融合,教材与非教材资源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共存机制,因而容易彼此排斥,危及双方平等。可见,平等是前提,融合是保证,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统一体 。无法实现有效融合,会危机教材与非教材资源地位的平等。

二、忽视非教材课程资源的原因探析

(一)知识伦理的偏好

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的关系与知识观是密切联系的,知识观是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对知识的看法会影响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教材包含的多是关于“人道”的知识,少实用性知识、边缘知识,与我国的传统知识观相符,必然受到重视。非教材资源知识具有实用性、具体性等特点,与我国传统知识观相悖,会产生是否适应的疑问。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并认为这三个性质是知识的基本特性。客观性是指知识超脱于人类的认识、情感、偏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是指知识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限制,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和接纳的;中立性指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与种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无关。教材中的知识,经过历史与实践的考验,经过无数次的质疑与考证,并经过专家精心筛选,被认为符合知识的标准,具有知识的三个基本特性,而非教材资源知识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有关联,被认为并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中立性,也就不符合知识标准。

无论是我国传统知识观对“道”的重视,还是现代知识观对知识标准的规定,体现的都是知识伦理的缺失:知识被人为地区分与规定,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课程资源视域下,教材知识体现的是对“道”的追求,并符合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评价标准,因此被认为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知识,也成为课程资源知识构成中占据主导、中心、目的地位的知识。非教材资源知识并不符合传统知识观,也不符合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评价标准,因而有着较低的地位,甚至不被认为是知识。在课程资源知识构成中占据次要、边缘、工具的地位。

(二)评价体制的压迫

任何人类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需要评价,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4]教育评价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发展与完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教育评价的鉴定作用是裁定被评价对象的工作情况和结果,指明被评价对象工作的优劣,这里被评价对象所指的主要是教师。对教师工作的鉴定,除了职业素养及工作任务外,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是重要的维度。工作效果指教师表现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表明对教师工作的鉴定与学生的表现息息相关。2011年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调查”显示,教师的最大工作压力来自于学生考试成绩。[5]对学生的评定主要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但是在我国对学生的评定却突出表现在对学业成绩的兴趣,而对其他方面有所偏失,表现在以中考和高考为代表的“两道坎”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分数成为了决定学生成败的命符。对教师的评定与学生的表现休戚与共,以及对学生评定的唯分数论表明:教学受评价体系的压迫。

唯分数论考查的是学生对一定范围内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得较好则分数相对较高,就会成为中、高考的胜者,甚至人生赢家。因此,分数决定学生最终的成败,而学生的表现与对教师的鉴定不可分割,再加上教育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使得教师与学生对分数的追求趋之若鹜,知识维度的目标也被无限地放大,成为课程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标。教材作为国家法定的教学材料,中、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教材,对教材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中、高考分数的高低。因此,受唯分数论压迫着的课程必然以教材为中心和主导,非教材资源因为对直接提高分数贡献较低,沦为边缘和工具。

(三)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观念淡薄及课程资源开发困难

古德莱德对感知课程与运作课程的区分,表明教师是形成课程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形成无不融入了教师的理解与经验等。教师对课程的影响,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很明显,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对课程资源、教学任务的理解,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依赖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把握。[6]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一方面教师可能由于受到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认为课程就是教材,从而在课程资源的选择过程中专于研究教材,忽视对教材以外知识的关注。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到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并没有意识到非教材资源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使得非教材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因此,教材在课程中占据着统治甚至唯一的地位,非教材资源则被忽视。

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而对非教材资源缺乏关注与了解,导致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比较困难。许多形式的资源,例如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由于受到能力、权利等的限制,往往开发起来比较困难。不仅如此,由于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缺乏有效的、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成果共享平台,导致优秀教师的资源开发经验与成果无法与其他教师分享,许多教师不得不独立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徒增开发的难度和资源的浪费。

三、教材与非教材课程资源的平等与融合之道

(一)提升教师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一致,学校教育应当培养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学生,需要非教材资源与教材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树立平等的观念,将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看成资源构成中的平等成员,不仅看到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看到非教材资源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潜心学习课程资源理论知识并充分认识教材与非教材资源的地位与作用,还应当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进展,使自己跟上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同时,应当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与理论素养,并充分利用培训的机会,相互交流课程资源开发经验与成果,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改革评价制度

我国现行的评价制度严重束缚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评价体 系不改革,会阻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展,就是因为评价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应当是评价方法多元化。现在的评价体制比较大的问题是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指标唯分数论:以单纯的考试作为评价方法,考试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作为完整的人——学生被分割成了不相关的几个部分,学生的特长、观念等在一纸试卷中根本无法检测出来,且学生被考试成绩牢牢束缚,成为了分数的奴隶。评价方法不能单单局限于考试,应当开发多种评价方法,多种方法并用来考查学生的发展情况。要淡化分数在评价中的作用,采用其他的评价指标,减少乃至杜绝“一考定终生”的悲剧。其次,需要分类评价。评价应当面向不同的学生,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与职业学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就显得不合理了;评价同样需要面向学生不同的方面,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去检验学生态度、观念等非认知能力明显是不合适的。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分类评价,开发针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评价方法,将会有效促进对非教材资源的重视与利用。

(三)建设教师交流、共享平台

我国中小学教师往往是孤军奋战,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畅通交流与分享经验,导致中小学教师积攒了许多教学问题无法解决,最后只能以抱怨的形式发泄。这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教师交流、共享机制。一方面,教师遇到的问题能够为其他教师所知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课程资源开发经验与课程资源开发成果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建立教师交流与分享平台,可以采用交流会、座谈会的形式,也可以是网络交流方式,实现校内教师之间、区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四)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需求

学生的成长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但是学校教育常常忽略了学生的需要与感受,教师很少问学生喜欢什么,其教授的内容、上课的方式学生是否喜欢等。因此,不顾学生感受而强调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么能主动起来呢?尽管学生的需求、喜好与感受不相同,但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相近的心理特征和相似的爱好与需要。课程资源开发根本的指向是学生应当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些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相关。学生的爱好是广泛的、新鲜的、多样的,并且他们对丰富、多样的非教材资源充满了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并作为课程资源选择的依据,将有利于非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2] 尹筱莉,毛菊.教师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2):67-70.

[3]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

[4] 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