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21:2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单位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具有公益性和为社会服务属性。
公路管理机构现在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国省道干线公路的管理与养护,同时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这是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且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交通运输部也将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在公益性、公共服务性质上。
2.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层面看,也规定了公路管理机构为具有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的公共部门。
根据《公路法》第八条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国道、省道的管理、监督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决定由公路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依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公路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可见,从国家法律及行政法规层面上对公路管理机构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做了明确规定。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将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事业单位确定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前已从公共财政角度对公路及公路管理机构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及公共性有所论及。而且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人民政府年初业已明确规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所属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自治区境内国省道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对收费公路及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与管理进行行业指导。至此自治区公路管理与养护体制从国家法律制度上、从其所从事的基本社会职能定位上,以及从公共财政角度等方面得到了制度基础保障并得以确立。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公路养护资金来源的影响
依照《公路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国家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2009年国务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公路养护资金改由中央财政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分配给地方。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财政部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就目前而言,公路管理机构使用和管理的公路养护资金,整体上仍属于预算外资金,仅有极少部分由财政预算安排。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公路管理机构养护经费将由预算外资金管理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彻底改变原来的资金条块分割、财政预算体系不完整等状况,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内在要求。人民政府年初也作出政策性规定: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公路管理和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并按照公路管理权限的划分和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及时足额拨付管理单位。至此,公路管理机构的公路养护资金依法得到了保障。
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立法机构(人大)、政府对公路管理机构监管方式的变化
1.由行业监管为主转向预算监管为主
公路管理机构养护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后,单位预算一经审查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单位预算的执行将贯穿于整个预算年度的始终。改变了过去资金条块分割状况,过渡到以财政预算监管为主的新阶段;业务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公路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2.公路管理机构单位预算的法制化、规范化大大加强
公路管理机构养护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之后,同级人大要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并批准;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将根据《预算法》等相关法律及行政法规,对纳入预算的公路养护资金从资金拨付、使用及管理等方面(比如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是否足额上缴路政赔偿费收入及罚没款收入等)加强进行监管;政府审计部门将依据《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公路管理机构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审计。因此,面对监管方式的重大变化,公路管理机构自身应提高依法履职的各种能力,强化执行单位预算的法制意识,改变过去公路行业支出计划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履行好立法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提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
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公路管理机构会计核算的影响
1.对资金管理方式及会计组织系统及核算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目前,公路管理机构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其养护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之后,将实行事业单位统一的资金管理方式,即“国家对事业单位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会计组织系统的变化。我们认为:由于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具有刚性约束,如果不改变习惯过去的养路费支出计划的相对软约束和伸缩性,将不能适应预算的法律硬约束。我们也认为未来可能这是一个政府公共财政的大趋势:公共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将高度集权、高度监督管理、高度公开透明,同时强化公共部门的问责制,强化对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所有这些要求,必将深刻影响包括公路管理机构在内的公共部门,对公路管理机构预算执行力、依法履职能力及受托责任的承担能力,是一大挑战。故公路养护经费纳入预算管理之后,使预算外资金收支全过程处于人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有利于规范预算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并将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这些会对会计核算形式及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2.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
在公路管理实务中,大多数公路管理机构基层会计单位采用独立核算形式,有的采用对二级会计单位报账制,究竟采用何种核算方式,要视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后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财经规章具体要求,取决于公共财政下的预算管理要求。在现行体制下采用集中核算形式的优势是:可以统筹考虑资金运作,优先安排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用、公路养护生产费用、自然灾害造成的公路应急处置费用等。其优势是一定程度上预防公路养护资金的挤占、挪用,劣势是不利于调动基层养护作业单位的积极性,有的会产生抵触情绪。实务中,应根据单位预算管理目标、财务收支状况及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等要求,决定采用集中或分级核算。
3.会计核算的依据发生变化
公路管理机构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原交通部印发的《公路养护会计制度》(黄本),具有行业会计制度性质。纳入预算管理之后,开始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味着从行业会计制度过渡到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们认为,随着政府公共财政的加强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职能的明晰,公路及公路管理机构的行业特点将慢慢淡化,其公益属性、社会属性及公共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是一种发展趋势。
4.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发生变化
第一,改革后,公路管理机构按法律、法规收取的路政赔偿费(原来收取的补偿费按国务院规定已取消)和罚没收入,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上缴国库的罚没收入款项,应通过“应缴国库款”科目核算;取得按规定应上缴财政专户的路政赔偿费款项时,应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核算,而不是再按原《公路养护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其他损益”科目核算路政管理的赔偿款。第二,改革后,因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标准有了变化。关于计提折旧方面,由于现行《公路养护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只要求事业单位提取修购基金,并没有要求提取折旧,又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也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但我们认为,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基层养护作业单位,具有养护生产性质,为了准确而全面计量、计价并进行养护成本核算,继续计提折旧是适当的。
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解析与探讨
1.如何理顺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最大的难点。前已述及,依照《公路法》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具有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和公路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作出政策性规定,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所属公路管理机构(即内蒙古公路局)负责自治区境内国省道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对收费公路及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与管理进行行业指导。这一规定显然将《公路法》第八条第三款的规定,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国道、省道的管理、监督职责”排除在外。这就是说:从自治区人民政府最高决策层面上首先确定了下一步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这一最根本性的制度基础框架,为其他相应改革打下了牢固基础。由之,可合理作出推断: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我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可能的考虑是: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所属公路管理机构(即内蒙古公路局)直统管理各盟(市)公路管理机构。
2.强化了公路管理机构所承担的使用公共资源(纳税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公共财政的内在本质要求政府对公共资源承担受托责任,对立法机构(人大)及社会公众承担受托责任。
第一,一方面《公路法》及《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赋予了行政管理权利,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公路管理机构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加大。首先同级人大要问责,问询公路管理机构法定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第二,同级政府财政、审计部门要问责,问公路管理机构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财经纪律的情况。第三,上级主管部门(包括业务主管部门)要问责,问执行上级部门预算的情况。第四,社会公众要问责,问社会公众(纳税人)期望的公共服务是否得到了满足与提供。可见,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公路管理机构,随着公益性及社会属性的不断强化,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将更重,对全面正确履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路政管理单位隶属谁更合适
实务中,常有人提及路政管理单位隶属谁的问题,社会公众对路政管理关注度也非常高。依照《公路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路政管理单位不能作为一个行政主体行使路政管理职责,只能依照《公路法》的规定隶属于公路管理机构方可行使路政管理职责。如前述,既然自治区人民政府已依法决定由内蒙古公路局负责自治区境内国省道公路的养护与管理,那么据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内蒙古公路局也同时负责行使自治区境内国省道公路的路政管理职责。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也自然解决了路政管理单位隶属谁更合法更合适的难题。
4.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养护生产经费不足与基层养护人员缺乏的问题
一是“养人”与“养路”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按照现行的《公路养路费使用管理规定》,养路费使用安排的比例,用于养护工程方面的费用比例,每年不低于养路费总支出的80%。实际情况如何呢?现以我区某市公路管理机构2013年公路养路费支出结构为案例分析。该市2013年人员工资占养路费总支出比例达71%左右,社会保障费支出约占养路费总支出的15%,也即用于“养人”的费用两项合计达86%左右。用于养护生产费用仅占养路费总支出的11%,余为机构管理费,约占3.35%。这种养路费支出结构的实际状况与规定的用于养路80%相比,正好是“倒二八”情形,即用于“养人”的费用占80%以上,用于养路的费用还不足20%.我们认为:“养人”与“养路”的矛盾属结构性矛盾,养了人就不能养路,过去就存在,公路养路费纳入预算管理之后也将长期存在,纳入预算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一剂“良药”。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每年大约以7%左右的较高增长速度增长。如果以7%为最低工资增长率计算,该市也将年增约800万元人员工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此外,随着国家对社会发展投入的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也将逐年加大。这种情形势必导致本来就突出的“养人”与“养路”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终影响公路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和社会满意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早做准备,实事求是,妥善处理好“养人”与“养路”这一矛盾。二是基层一线养护人员相对不足问题突出与养护生产费用不足直接相关的是,基层养护管理站人员相对不足,劳动强度较大,即相对于数量偏大的行政管理人员(含路政管理人员)而言显得相对占比小。由于国省道基层养护管理站人员作业环境相对艰苦,尽管其待遇有所倾斜,但一线养护人员相对不足与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过剩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之策在于继续向一线养护作业岗位倾斜薪金等待遇,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5.基层养护作业单位从事代养公路问题
公路管理机构主要的业务活动是公路管理与养护,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实务中,为弥补经费不足,有的基层养护作业单位对外承揽代养公路等经营性业务,该业务具有营利性。因此,应将公路管理事业单位专项业务活动与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两类活动原则上应分别核算,经营活动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独立核算,执行企业财务制度。笔者认为: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公路养护资金应与经营性质的代养业务划清界线,不得相互挤占、挪用,不得以预算资金弥补经营性业务(代养公路业务)亏损,但允许经营性业务弥补预算经费的不足,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六、结论
(一)有利于卫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需要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除了需要相关的审计机关以及会计部门参与之外,还必须建立并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体制,确保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控制策略得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执行。同时,加强会计管理与控制工作还能够使得单位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而准确的获得财务信息资料,保证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财务收支得以平衡,确保卫生事业单位的正常业务得以顺利开展。
(二)对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控制策略,能够及时的体现并反映出单位真实的经营与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及时的为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大程度的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管理,减少卫生事业单位产生的经济损失。
(三)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的重要成分,其是一个独立经营与自主发展的经济法人,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确保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保证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保证国家拨款和单位的收入得到充分利用。
二、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财务预测及控制手段当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预算是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预算编制执行能力不足,且不重视管理工作,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是凭感觉、经验估计等方式来保证财务成果。例如,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部门,部门之间的预算协调难度大;虽然编制了项目支出细节,但是细化程度不足,导致出现了资金铺张、浪费的问题,影响到了预算的严肃性与控制作用。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导致执行力下降因为单位内部的财务控制意识较为淡薄,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实施与使用过程中发现财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而导致会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能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解决财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造成财务工作效率下降。例如,资金预算精度不足、收支不能得到合理控制、不能与其他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单位管理与财务控制工作脱节等问题。
(三)人才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部门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因为人才评价体系、奖罚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及队伍建设能力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控制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预测及控制策略通过信息化建设操作,能显著改善卫生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使得财务预测及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在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相关利益群体开始转为外部债权人、所有者权益人和其他的潜在投资者,这就要求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及时的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这时,通过信息化测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了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切实需要。同时,这也是增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规范性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建立一个透明的内部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基于权责制的应计指标对既有的内部现金流转信息系统加以修正,并将信息分配至资产负债表中,使得财务信息能够客观而精确的将会计主体可利用资源体现出来,并能够及时的计量出不能产生效益的资源消耗。同时,需要建立卫生事业单位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融入到财务管理系统当中,构建起“管理型”的网络软件,从而提高单位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
(二)做好预算控制,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及控制过程中,需要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持续对预算模式以及编制方法方面进行修正,通过合理引入绩效预算的方式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同时,要保证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制度执行,通过授权控制的方式让各级担任起管理责任,形成完善的责任体系。
采购制度对于加强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控制,提升采购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采购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也得到了证实。政府的采购活动有时集中开展,有时分批进行。政府采购资源的过程是面向公众的,完全对外公开的。政府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在采购制度中提出加强采购资金利用率的要求。事业单位也要本着使采购活动透明化,减少财政资金支出的原则,合理的对采购基金科学分配,积极响应采购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财政补给是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在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若不能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和利润,将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在我国,事业单位一般是经过招标,选择政府采购对象的。资源的供应者直接将商品发放到财政部门,这就减少了资金在中间环节的损耗。
要想加快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还是要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率着手。招标的采购模式能很大程度的减少事业单位在中间过程的财政支出。政府采购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实施,也符合国家对于经济宏观控制,全面管理的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拉动社会需求,事业单位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就能保证单位合理应对资金流通,产品交换的各个经济环节。并且,政府的采购活动也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前,政府采购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国营单位,这就限制了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如今政府的采购对象面向全社会,所有的企业和公司都有参与竞标的资格。
这种公开透明的采购方式可以使采购过程更加规范,也调动了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政府采购对象货源质量的提升,使采购对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政府采购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也满足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事业单位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可以使货物和服务的来源更加公正,有效的避免管理人员情况的发生。公开招标的方式使事业单位的采购过程在法律制度的控制之下。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要以采购预算为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采购。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发展民族本土产业的需要,有益于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政府采购也符合改革开放政策“走出去”的要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主要是指采购方和供应方信息不吻合。信息不对称反映出事业单位在采购环节未能实现公开透明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会使得事业单位的采购成本增加,对于采购产品的质量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并容易滋生等违法现象。
(二)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采购预算与计划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够
很多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没有按照采购部门制定的方案,经常出现超出采购预算的情况。政府采购活动监督工作的执行力也达不到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政府采购制度的不完善和采购计划不合理都直接导致政府采购活动效率低下。政府的采购活动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采购活动没要按照原预算的标准,采购管理工作不到位,都会使采购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不利于事业单位采购活动的开展,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当前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明确需要
要想达到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的目的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沟通,多渠道的获得供应商的信息,全面的了解供应商的市场背景,这样在与供应商进行价格洽谈的时候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对采购工作实现有效控制。采购工作前期的预算编制工作的进行,可以规划谈判价格变化的范围,有益于采购工作的实施。其次,要通过加强信息的核对,减少采购工作相关人员工作懈怠和情况的发生。在事业单位内部,要进行权利的合理分配,加强职责控制,避免出现某一部门权利过大的状况导致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权利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事业单位采购管理的效率,减少各部门之间相互勾结,进行违法经济交易的恶性事件发生。事业单位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财政补给,配合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市场经济的控制,努力改善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推进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数据支持
政府采购的顺利进行,需要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支持。事业单位的采购部门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展信息来源渠道,丰富信息查阅的方式,让相关从业人员依靠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的流通共享。这对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事业单位采购部门对于供应商的选取也要经过全面系统的考察。要基于供应商的市场背景,资源产生方式创建合作关系。采购部门和供应商的沟通也很重要。财务部门要针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的相关资料,在招标过程中,为采购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在洽谈过程中,维护采购环节的顺利开展。要想使采购部门顺利完成采购工作,找到最适合事业单位的产品,与供应商形成合作关系,就要避免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发生。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采购流程的规定,不能私自决定采购内容和采购对象。
(三)健全机制
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将采购计划的完整性可执行性提高,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采购预算和采购管理过程加以控制。另外,事业单位也可以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管理和采购的水平,培养具有专门招投标知识,并对市场行情、商品有详细了解的政府采购人员。只有从采购制度、采购预算和采购监督三方面着手,加大事业单位对于采购活动的控制,才能真正有效的减少采购环节出现错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四、结论
1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
与正规的社会图书馆相比,单位的图书资料室无论在功能上、规模上还是服务目标与对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它一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弱势,如收藏资料较少、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对象较少等;但是另一方面,它具有管理使用方便、借阅方式灵活、内容针对性较强、维护简便灵活的优点。
图书资料室在管理制度上,需要一套常规的管理制度即可,关键是做好常规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图书采购与收集上,方式灵活简单,不需要大规模的招标采购等制度的约束,图书资料内容专业性强,结构不复杂;在管理上,不需要过于专业系统的管理检索工具,可以实现全面上架翻阅与简单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形式上,融合了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功能,阅读简单方便。但是,正是因为图书资料室这种简单灵活的管理特点,导致当前的很多单位图书资料管理服务处于“懈怠、随意”状态,加上领导不重视资料室的建设投入等,反而逐步减低了服务的质量。
2图书资料管理的客观困难
通过对大部分单位图书资料管理员的交流调查发现,目前图书资料室在管理工作中,大家普遍反映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观与客观困难。
首先,图书资料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过于落后。目前几乎所有的单位图书资料室在图书借阅、上架、入库、登录和编目等工作上都是依靠管理员手工操作,与单位其他科室相比,图书资料室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没有数字化管理平台,没有网络服务通道。
其次,资料数量不全面、藏量过少。由于领导不重视对图书资料室资金的投入,资料室没有自我预算、购买资料的权力,需要依靠单位领导临时布置或者管理员上门要求才能够实现资金投入,而很多领导对于资料室需要什么资料,需要购买什么并不了解,导致预算过低,资料购买因陋就简,长期以往导致资料严重不全面,资料室的功能难以发挥。
再次,管理服务的形象亟待提升。由于图书资料室没有任何经费,购买一个杯子或者提供服务的茶水等都无法到位。所以,服务的环境较差,难以吸引职工。部分职工进入图书资料室仅仅是阅读两份报纸而已。同时,客观说讲由于单位对图书资料室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够,导致大家上班不到位,管理随意松散,图书出借与收回等均不够规范,资料流失严重、收集整理工作严重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图书资料室服务质量的提升。
从这些主客观问题可以总结出:图书资料室目前的问题既存在着投入不足、领导不重视等客观问题,但是也存在着我们管理人员自身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强,角色定位不高,自身学习研究不够,方法简单落后等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图书资料室自身管理服务角度出发,创新工作方法,我们还有非常大的质量提升空间。
3提升图书资料服务质量的对策
3.1规范管理,制定基本管理制度
单位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归于复杂的制度管理体系,但是一定要建立起几个基本的规范制度,把这些借阅程序、定期催还、丢失赔偿和过期罚款等几项主要内容集中到一起,让单位职工明确图书资料室的“规矩”,有利于大家配合管理工作,防止因为人情关系导致资料的流失,给管理造成困难。
同时,对于图书室自身的管理人员,必须要用规范的制度约束,这是提高服务水平的起码要求。例如:图书资料的上架、登录、编目、登记、催缴等,都必须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操作才能够不至于工作混乱。目前,很多单位的资料室只有一个人管理,很容易养成工作的随意性,极其容易造成借阅管理的混乱,很多管理员到最后都不知道图书什么时候、什么人借去、图书室还有多少图书等。所以,工作人员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制度,单位要给管理员一个制度并适当检查,对于图书资料的保管落实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基本秩序。
3.2主动争取,赢得单位领导支持
图书资料室的硬件需要投入、需要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投入一定图书或者资料、需要购买一定的服务工具等等。在很多单位,图书资料室是没有自主经费的,这些问题需要去协调、去请示。所以,图书资料室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管理人员有主动意识,能够积极寻求领导的帮助,不能“破罐子破摔”,领导给什么就什么,不给就没有。
管理员要积极分析图书室提升服务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与提升条件需要的投入,将这些加强建设的要求形成书面的方案,让单位领导了解,让他们对图书资料室的投入需求有一个预算上的准备,这是非常必要的。
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单位职工的调查问卷,让单位的职工对图书资料室的工作提出各种意见与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质量,而且能够把职工对硬件的要求汇总出来,督促领导重视对图书资料室的投入与建设。
3.3创新方法,提升图书室的魅力
图书资料室如果只是固定地看管图书,只管图书借与还,这样的图书资料室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职能,而且对职工没有吸引力,最终成为单位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只有加强工作方法的创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够成为单位知识管理的平台,提升单位的文化内涵与职工的学习素养。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造更加便捷、开放、高效的图书资料管理平台。传统的图书资料室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被动借阅管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图书资料室要充分利用微机管理能力,将书目等进行信息录入管理,将借还过程电子化备案。同时,利用局域网资源或者单位网站页面,打造一个图书资料管理的网上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列出资料目录与编号,甚至可以互动反馈,了解借还情况,可以网上预订等,让借阅更加便捷。
创新工作方法还体现在服务的方法上,图书资料室可以通过打造人文化的阅读环境,如购置沙发茶几,对阅览区进行分区管理;通过名画与花卉等布置空间;提供开水与茶叶、咖啡、茶点等,这些服务内容实际上花不了单位多少钱,但是能够让图书资料室成为单位员工学习休闲的好地方。
3.4丰富内涵,加快图书室的成长
图书资料室要提高服务质量,还要在知识管理上下功夫,发掘资源潜力,为职工的学习与资料查阅提高最优服务。
首先,可以开展各种书籍推荐活动,将适合单位员工阅读的休闲、专业书籍或者杂志进行分类推荐,如果一些报纸杂志上有什么好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推荐到墙上的推荐栏中,吸引与引导员工有方向进行阅读。如果取得领导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可以合作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如阅读比赛、反思心得展示等,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大家读书的好习惯。
其次,活动书籍资料的上架、更新,过刊或旧资料的保管收存工作,并且把这些不上架的资料整理出目录,为单位员工差异各种资料提供帮助,服务于单位的业务工作。同时,要积极做好单位各个部门资料的定期收集整理,让各种成果与资料得到很好的保存与维护,党图书资料室真正成为单位知识管理的一个中介、平台。
1.配套政策的落后性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缺少配套的政策,虽然具有完善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但配套政策的落后性,制约着管理的有序开展。主要的配套政策有聘用制度、奖惩制度、保险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各项配套的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其未能得到全面的落实。配套政策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致使工资核算管理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员聘用方面,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签订的合同具有较强的形式性,聘用合同的签订对于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二者均是重要的,事业单位根据合同才能保证其绩效工资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之际,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虽然签订了聘用合同,但单位对人员进行随意的调动,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不合理性;同时,部分聘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岗位、责任与能力要求等,致使二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较为模糊,聘用合同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绩效工资方面,绩效工资的重点为岗位责任,其核心为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的工资将与岗位责任、劳动成果、劳动强度与技术要求等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而实施按岗定筹、岗变筹变的工资薪金核算制度。同时,在管理之际要逐渐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其基础便是绩效工资和奖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指导意见,致使其绩效考核体系未能全面的建立,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人员考核仅考虑了德、勤、能与绩等内容,其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但在考核中缺少科学的指导标准,考核缺乏操作性,考核的激励作用也未能得到发挥。绩效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性,严重影响着工资核算管理的合理浅议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性与科学性。
2.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目前,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不健全的管理机制未能有效调解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收入,虽然基本工资得到了控制,但其他工资收入缺少高效的调控方法,主要体现在虽然全国统一了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但在不同的省份补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财政管理的体制有一定的差异,致使地方性的收入分配政策众多。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缺乏调控机制,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在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同时对于相关的津贴补贴等也缺少调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缺少监管约束机制,部分单位的分配缺少规范性,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存在无序管理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极易造成各种腐败。
3.激励作用的欠缺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未实现自主分配,致使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事业单位在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同时高度集中的管理,极易造成平均主义,制约着分配形式的丰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中工资结构存在失衡的现象,工资分配与绩效未进行有效的联系,致使工资的激励作用未能得到高效的发挥。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主要依据为人员的资历、岗位、工作年限等,现行的工资体制存在明显的平均主义,员工的收入差距较小,直接导致其工作的效率偏低。同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工资薪金体现着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一流的薪金水平才能实现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工资薪金不仅是人员的劳动报酬,同时也体现着对人员价值的评价。但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系的需求,对高素质的人才与关键性的岗位缺少政策倾斜,致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未能实现合理的配置与高效的利用。
二、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对策
1.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涉及到众多种类,因此,单一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其需求,事业单位要实行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的分配机制,运用不同的收入结构与补贴形式进行管理与调控,主要的对策便是分级分类管理。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其基本保障便是分级分类管理,在不同的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方法。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行政支持类、公益类与开发服务类等。在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公务员法进行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并采用相应的工资薪金制度;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薪级工资制度。
2.健全聘用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运用聘用制度与岗位设置管理,二者是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主要内容,聘用制度的运用,能够使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在此基础上,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并且也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要根据岗位的类别、工作的性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事业单位其岗位主要分为管理、技术与任务岗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才能够保证岗位聘任的实施,因此,要对岗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分析与评价,岗位聘任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与择优等原则,保证聘用的人员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与程序等,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保证二者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聘用合同要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岗位的价值,保证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科学性。
3.采用资本激励措施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资本激励的作用,激励措施也是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完善其福利政策,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住房与医疗等方面,在社会保障措施与福利政策全面落实之际,才能够保证员工的稳定性。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不仅承担着事业功能,还实行着自主经营,对于此类单位而言,其工资薪金核算管理要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的方法是实施员工与管理层持股与购股的计划,根据员工的职称、贡献、责任与能力等内容,参与单位利润的再分配与分享等。此方式属于资本激励措施中的一种,对其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单位的股权进行持有,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的调整,在此基础上,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保证着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4.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工资薪金核算管理在实行岗位责任制之际,其重点的工作便是绩效考核,将员工的工资薪金收入与岗位、绩效等进行联系,从而制定按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薪金分配制度。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在保证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将绩效工资及奖金等收入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薪金与人员的业绩、能力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促进工资薪金激励作用的发挥。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之际,绩效考核要与聘用制度、岗位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对岗位等级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坚持岗位等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实现工作目标、考核方法与岗位职责的量化与细化,绩效考核要突出定量考核的主体地位,并要保证考核形式的丰富性与评价的全面性,根据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对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使该制度日益完善。同时,通过考核,核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奖金数额,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使事业单位的工作管理更加高效。
5.建立工资调整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资薪金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单位工资薪金的均衡增长,主要的方法便是科学地运用津贴项目,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地区津贴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津贴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保证工资薪金收入的差距。同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的联系,并且逐渐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其他企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三、总结
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员工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给予了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高绩效的信心。通过这种管理活动将组织的战略和绩效期望落实到个人,员工则通过与主管的不断沟通和改进绩效的过程,提高了自身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信誉和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不断得到完善,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尚未理顺,各种配套措施不到位,使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对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一提到考核,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奖惩问题,考核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进人和工作的分配以及提高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考核的功能远远超过奖惩的意义,这也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劳动人事管理在考核上的本质差别。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
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目标和内容的具体化,是对被考核者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科学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过于粗放,区分度不高
通常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将每一类人员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及格3大类,由于考核等级较少,多年的考核结果表明,能被评为“优秀”的人员凤毛麟角,大家都集中在“合格”档次,基本没有人“不合格”,不能有效地体现工作人员的绩效差别。
(2)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员工岗位职责脱节
由于对考评指标的选择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与手段作保证,其中部分指标与职位工作相关性不强,在考核标准的实施中,对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工作人员,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且每项指标的权重也相同,不能体现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以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3)考评指标操作性不强
指标内涵不明晰或缺乏具体化的考评标准、方法作支持,使得执行过程难度较大、一致性较差,影响了绩效管理信度。
3.绩效考核的反馈渠道不畅通
从事业单位多年来的做法看,基本上都疏忽了绩效考核的反馈面谈,不能让员工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绩效与预期绩效的要求的差距,无法了解不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原因,更不用说找到改进绩效的方法。
4.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绩效考核的结果本应是与员工的收入与惩罚挂钩,并藉此奖优罚劣,达到促进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导常不以此决定员工的晋升和奖励,考核结果与员工的收入和惩罚脱节,使得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绩效结果。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绩效管理,并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运用,用系统的眼光和思维进行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真正把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事业单位推进为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组织,从而更好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应转变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改进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如:我们可以建立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将原有考核指标据部门和岗位进行细化,业务部门以完成业务为主,同时兼顾部门建设和管理;销售类岗位首要完成业务指标,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其他岗位围绕中心战略结合职位指责和要求,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可建立以下指标体系:
部门负责人:业务完成60%、能力建设(团队、软硬件环境、服务能力)30%、日常管理指标10%;销售类岗位:业务完成75%、综合素质30%;其他岗位员工(含各业务部门非销售类员工、综合管理部员工):计划执行85%、综合素质15%。使指标体系及权重清晰明确,以便于考核的操作和执行。
3.充分发挥完善考核结果的作用
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薪酬的调整、员工的选拔与职位的变动、员工培训与发展的依据,对于整年绩效不满意的结果,可以采用解雇、换岗、降级甚至终止合同的措施,使其在人员培训、职位变动、改进绩效计划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深入持久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功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绩效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4.做好沟通和反馈
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上级和下级持续不断沟通和反馈的过程,通过上下级的有效沟通和反馈,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明确工作中问题的所在、产生的原因、仍需改进的地方。此外有效的双向沟通还可以带给组织成员横向比较和沟通的信息,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实现组织目标、改进员工绩效和个人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真正实现中心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中心整体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科技信息,2007,04.
[2]蒋凌,胡国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探析——以XXX集团公司为例.科技和产业,2008,01.
1.电力单位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关系
市场营销作为电力单位发展的核心业务,营销质量直接影响供电单位的发展与生存,最后对供电企业竞争力构成影响。为了保障工作效率,电力单位必须根据市场营销相关要求进行工作,通过优化经济与管理理念,不断拓展市场;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小不必要的成本开支;通过注重员工绩效管理,从根本上增强各项工作的创新力度,同时这也是确保单位正常运转,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从当前的电力单位工作形式来看,将客户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提高服务意识与质量已经广受社会关注。因此,在电力单位经营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顺应时代与市场变化的同时,将市场发展作为工作的方向,并且根据变化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与完善。
2.电力单位营销管理现状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一大的前提下,不仅市场意识提高了很多,管理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善。从当前的管理过程来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以服务理念为重点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普遍,从而让传统的营销理念只能停留在表层,具体有微笑服务、设备更新等,对于供电稳定、办电速度、停电损失等内容重视不够。一旦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就将严重影响电力单位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市场对电力单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而原来以产品质量为管理体系的形式已经不能胜任时代的需求。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营销方式单一、对客户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对专业化、多样化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电力市场与营销成果。
二、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与管理的策略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相关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进行营销体系创新。这样不仅能保障市场营销策略与方法顺利实施,还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经济效益。
1.优化电力单位经营活动和销售空间在电力单位经济管理中,为了确保工作进程以及使用效益,电力单位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并且以相关措施为基准,不断提升活动质量;通过完善自身活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同时,这也是有效设置社会模式,降低服务成本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环境分析中,为了明确市场进程,必须在经管的层次上,对未来市场进行挖掘和评估。在对市场潜力以及发展研究中,除了要及时完善售电、发电等经营目标,还必须适时修正营销策略,开拓市场经营范畴。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升电力单位工作效益,必须推动管理人员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创新理念,尤其是利润获取和评估,电力单位必须根据评估利益与层次获取,这样才能将销售活动整合成综合步骤实施。
2.增强营销策略,完善经营管理
电力企业作为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生活,还是生产都不能离开电力工作,目前已经渗透到各个生产领域,对国民经济与社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用电方法,在广告宣传到一定程度后,塑造用电形象,为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源。这样不仅能保障服务质量,还能帮助电力企业拓展经营市场,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多的经营空间。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必须让企业经济面向市场,在正对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创造更多有利的空间。随着精神文明提高,客户满意度逐渐成为各个服务行业发展的目标,为了提高用户对相关工作的满意度,除了要加强管理,还必须根据市场特征,设置专门的体系,这样就能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不断打开市场,促进电力企业发展。
三、结语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是医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更多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思想严重。医院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固定资产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医院现金及存款等流动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却忽视了对实物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在错误的管理观念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其财务部门及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导致对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资产移交、账务核算等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信息数据失真、账实不符的现象产生,致使固定资产流失严重。还导致使用部门忽略对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工作,经常使设备带病工作,使得医疗风险增加。
2.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制约机制。
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医院希望通过显示其医疗设备优势提高竞争力,因而竞相购买高端设备。然而,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中,医院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未进行科学论证和效益的可行性分析,采购过程中也未严格编制采购预算,导致出现随意购置、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结果导致区域内的医疗设备过多,很多设备不得不闲置下来,大大降低了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有的医院在购置大型仪器前,对其设备操作使用的性能不了解,甚至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还未达到规范使用设备的要求,医院就购置仪器,导致利用率不高,长时间的置放,使得仪器性能弱化失去使用价值,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不规范、报废处置随意。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医院的资产管理体制流于形式,未发挥出体制规范与约束的作用。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医院在固定资产账务管理中缺乏统一的账目审核,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存在对使用设备的数量及型号方面不相同的问题,有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甚至未入账。有些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分摊给不同使用部门,没有统一的数量及账目管理,不按规定登记、变更、核对。与此同时,在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问题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有的医院对于资产的维修情况缺乏了解,对于有些还未达到报废程度的固定资产人为地进行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在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中,对于其毁损、报废、调拨等缺乏规范办理,尤其在报废审批及备案环节上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科学合理购置医院的固定资产。
合理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能避免出现盲目购置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优化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医院购置固定资产,必须使其满足技术型、功能强及价格优的标准;采购前,医院需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并上交可行性报告和审批。对于可行性报告的分析与论证是较关键的工作,在分析其报告时,需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投资方向,避免大量的设备闲置问题。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则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在资产购入后,要落实验收入库工作,并按照出入库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保管,杜绝漏报、漏记现象。
2.落实固定资产核算工作。
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直接反应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其核算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要设置固定资产的明细项目,对资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要对各部门的设备配置情况明确记载,以此对医院固定资产总额核算数据清楚的掌握。医院各部门在领用和调换固定资产时也要及时的记录资产的增减情况,并定期对使用情况进行和核对,保证账实相符。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中增加累计折旧项目,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医院每月增加的计提折旧进行核算,使会计报表直观真实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3.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医院固定资产品种、数量及规模的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单纯的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医院要不断引进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化、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为此,医院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平台,构建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存储量大和运行速度快的优势实现固定资产购置全程管理,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医院财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医院还可以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和独立的固定资产理软件,实现网络化的对账,确保账实相符。还可以引进时下较为流行的现金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盘点、清理、维修及报废进行监管,使固定资产管理透明公开、准确快捷。
4.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工作人员认真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成绩也需要其管理人员付出努力与责任而达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首先,医院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与严肃性,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医院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交流讲座、外出进修与技能考核等方式,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并使其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的管理知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使医院每一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1.1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来讲,资金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单位要高度关注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任何活动都有开展的依据。而且还要从单位受益以及风险等层面上分析资金的流通情况,尽量的降低浪费现象的发生几率,将资金放到那些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项目之中。合理的使用资金,将资源利用到位,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够花到该花的地方,都可以为单位创造利润。这才是单位提升利润的最为合理方法。
1.2降低企业负债、改变融资方式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单位运作使用的资金都是贷款,不过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化,此时很多单位的利润已经无法负担高额的利息。因此单位必须减少负债,还要合理的积累资本。针对那些条件达标的单位最好是进行股份制变革,这样就能够吸引资金,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或实行债转股,进一步扩充企业现有资本总量,从而降低企业的负债程度。
1.3改善资产结构,保证资产营运效益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不能用短期借款实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那些在短时间内不使用的资产可以通过合理的转让或是出租等的方法,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催收债款,在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时候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要按照风险的种类来划分业主的类型,积极分析业主的信誉情况,成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以资金回笼为中心的销售回款责任制,此举能够降低资金面对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应该将风险分散给相关方。单位在和业主共担风险之时,还应该和下级供应机构以及其他方等一起来担负运作带来的风险。最后还要尽量的降低支出,增加欠款数。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与业主同步的资金给付方式,对于供应商或相关方的应付账款的给付比例应尽量与业主资金支付情况保持一致,避免入不敷出的现象,以确保企业流动资金的充足。
1.4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技术开始被大量的应用到单位的生产工作之中。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开始从电算化发展为综合管理,再到财务共享中心。类似Oracle等企业生产经营类软件逐渐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为单位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优势。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从产品设计开始,到供应、生产、仓储、销售等,将诸多环节一一集成,进而大踏步地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益。在网络环境下,将财务共享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存储计算等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有效融合,确保资源高度共享,进而降低各类资源的浪费情况的发生几率,减少运作成本。另外,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共享功能实现企业内的财务数据集中,同时也能及时为企业管理层、决策者提供及时、完整和准确的会计信心,提高企业战略实施深度,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反应灵敏度,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1.5业务财务一体化
单位在开展生产工作的时候要时刻的将财务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只有做好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单位获取较高的利润。要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源头开始融合财务管理,将企业业务的推进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用财务管理去监督和约束业务执行的合理性和方向性,用业务管理来促进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流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佳状态。企业要严抓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在实践中的落实,实现企业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
2.结束语
(一)注重基础管理
资产管理所涉及的方面非常的广,且较为繁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要十分的注意其基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对基础资料进行更新,这是做好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基础资料的管理中,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产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清产核资,据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库。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各单位的资产进行清点和盘查,从而建立其以省为单位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基础的数据库。
(二)完善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的管理当中,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仅能使管理顺利进行,而且对违规的操作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和监督。从而加强对行政资产的规范科学管理,是管理步入正规,并且趋于规范。有了良好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才能推动资产管理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多方面进行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仅运用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为了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成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多方位的管理,并且加强对其的良好规范和严格的监督。由此可知,必须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并且重视管理的成效。所以必须对当前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盘点并且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针对资产的管理以及配置的标准体系;其次要根据资产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
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进行资产管理的同时,对资产进行预算管理,并且不断的进行完善。有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关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其执行和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之前,应该对其做好正确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严格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编报预算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将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处理。此外,对资产配置的相关标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的审核。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其的使用标准,有利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二)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要根据当前的情况,寻求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资产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因此,资产管理可以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管理。传统的资产管理均以实体的形式进行,现如今,可以将资产管理的相关业务在网络平台进行办理。在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办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提高资产管理的相关信息系统,并且不定时的进行软件的更新,并且与财政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网络沟通,各部门的上下级也能够通过联网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各个业务的流程上有序的对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资产的支出能够快速的进行统计和上报,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此外,通过信息化管理,将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透明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单位乱消费的现象。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使资产管理的业务逐渐规范化,才能真正的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支配。
(三)加强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资产的资产管理要从小做起,因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对资产进行定时的清查并进行相应的产权等级。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当资产发生变动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相应的统计,才能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资产的数量和动向,有利于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要严格资产的对外使用和处置的审批手续,针对资产的出租以及对外投资等情况,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以及审批手续的工作流程。必须严格资产外借,要保证资产不受到损害。其次,要针对资产外借和出租建立相应的交易平台,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保证国有资产不被破坏。对于已通过审批手续的相应资产要进行统一的管理,保证其规范性,并且严格监督各种资产的交易,保证其交易过程的透明性与合法性。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资产管理的最高级就是将其科学管理,要实现科学管理,必须要对资产进行规范和管理,并且将其不断的进行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对其资产的系统和集中的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定要其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把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并集中进行管理。在进行集中管理中,必须要对其进行精细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需要资产的信息系统以及不断对其进行优化配置,这些均为资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进行管理当中,还要严格其管理流程,将其不断的进行规范,及时更新资产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资产的配置,提高其利用率。
三、结语
一、增强旗下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
所有企业的员工都包括一般工人和管理干部,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要想顺利推进各项工作,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完成水平,是企业所有工作的保证、基础和前提,建筑企业应当高度关注旗下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建筑企业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报酬与劳动付出不呈比例、安全风险较大、施工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此,建筑企业不易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进一步提升了建筑行业人才供需的矛盾。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建筑企业应当基于以上层面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不但拥有较强原则性、较高思想觉悟的管理干部,又拥有一大批操作能力强、爱岗敬业、作风扎实、勇于创新、技术尖、业务精的技术员工。总之,就是要使企业构建出系统有序、科学管理的管理层和经营层,在培养搞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整体团队。
二、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管理和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雄厚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有效提升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实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取决于企业员工数量的多寡,而是要看企业运用先进科技装备的程度、技术含量的大小、效益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建筑的功能、豪华、大小和高低程度,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在体现,而以上这些全部都要受到企业科技装备应用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的科技装备应用状况也是建筑企业广义管理层面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筑企业只要能够提高自身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就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从项目开工一直到项目竣工,建筑企业都应当尽量采用施工机械来提升施工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必将投入更先进、更多的施工机械,进而带动行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投入机械装备时所作出的决策。在施工条件和项目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加大投入机械装备的使用。另外,对于先进技术装备,要重视修理、保养、使用和管理,以便于施工机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项目的施工进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变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程质量。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尽量提高先进科技装备的应用程度。
三、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都受到了信息的密切影响。建筑企业应当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重视把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企业应当重点而全面的归纳、收集、判断、归纳和使用政策法规信息、政治、社会经济动向信息、企业自身信息、企业竞争信息、科技动态信息和市场动态信息。要尽快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关注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由于建筑企业日常工作中会产生较大的信息量,不但包括图像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还包括社会可视信息和文字资料信息,建筑企业一定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推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提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水平
企业成本费用支出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降低自身的成本费用支出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水平。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额。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了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企业成本主要体现了施工企业诸如待业、失业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大修基金、劳动保险费和管理人员费用等。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管理费用、降低待业人员、保险、医疗和住房等其他费用、减少工伤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减少闲置材料和设备、减少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费用、降低非主业企业成本和工程成本来实现。而工程成本主要指的是全程参与工程施工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机械、半成品、成品和材料消耗等相关费用。降低该部分成本主要可以通过降低外购件单价、减少非施工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使用工作人员和施工机械材料来实现。建筑企业如果能长期、稳定和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就能够为企业赢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从所有环节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具体的管理措施,以便使自身成本支出水平在行业内居于前列水平。
五、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所谓质量,主要指的是工作或者产品的优劣程度,而建筑项目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都有着相对复杂的评比方法。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于项目的施工质量,体现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展现了企业的综合能力。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有着其产品有着明显的全民使用性特征,不管是古建筑、园林建筑、生活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被全民利用和使用,而人们最为关注的是项目的建筑质量。建筑项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半成品、成品和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工具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工人的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现状
(1)财务管理内控意识薄弱。事业单位虽为公益型的国有单位,大部分只有财务制度,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出现问题时,缺乏决策、判定奖惩的标准。部分单位领导层认为财务人员只是负责具体的财务执行情况,无权参与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否认财会人员在内控方面的作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中,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内控意识,仍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认为内控制度并不重要,以单位领导的意志来处理财务事宜,只是单纯的处理类似收付现金、银行支付、收支记账、开发票等基础工作。财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记录,然而缺乏行之有效地管理,更多的是着眼当前,没有制定能使单位长久正常经营的理财管理。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具有内控意识,然而此前并无内控的经验,而使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者停留于空想。
(2)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素质不高。多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控意识薄弱,对财务部门也不够重视,导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首先,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小,其财务人员也较少变更,绝大部分财务人员是在一个单位就职到退休。身处于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财务管理早已今时不同往日,而事业单位内大部分在职的财务人员其财务知识仍拘泥于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概念,缺乏内控意识,也缺乏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的积极性,因此他们的工作多停滞不前。
(3)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监管力度不足。自古严师出高徒,事业单位理想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有国家到位的监管制度来辅助。而实际上,当前我国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制度力度不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更是虚有形式。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没有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较为随意,缺少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收支平衡,这就使得各单位想方设法将从财政取得的拨款在年终用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花销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更有部分事业单位因规模小,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没有形成牵制,造成漏洞,如公款私用等,使事业单位乃至国家利益受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1)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的合理开展,其基础在于事业单位内部正确的内控意识,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并明确内控的主要目的。就当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事业单位显然不具有应有的内控意识。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由财务人员负责,而单位负责人才具有对重大事物的决定权,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应先从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开展。对此,国家可对各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关于内控知识的讲座,让各单位负责人了解大的内控方向,以逐渐强化事业单位整体的内控意识。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内控已愈发重要,而国家尚缺乏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对此,国家应制定易于实行且合理到位的内控制度,首先应明确事业单位其内部部门的职能及人员职责,以合理分工,进而明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工作内容。同时,内控制度应具有内部核查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的来源合法且数额真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支出符合效益性。此外,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适应其实际情况且符合国家内控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
(3)健全财务管理内控的监管制度。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对此应对事业单位的部门设定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应增加对财务管理内控进行监管的部门,可通过增设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业务和内控制度进行独立的评价,了解当前业务和制度的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提供相应的改正建议,以使事业单位经济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为使内部审计达到更好的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4)提升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不仅需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同时应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大量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适应新时代的专业知识内容,以更新及知识水平,同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以提升其素质水平。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考核制度可包括日常工作、培训效果和思想水平三方面进行,奖罚制度主要以避免相关人员滥用公款,做假账等现象的发生,且一旦发生应当严惩。
作者:俞阳单位:无锡市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