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时间:2022-08-10 06:38: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第1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线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在定理的学习中,锻炼观察能力,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练习中,体验几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

思考、回答

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全体学生对前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进行新课

【大屏幕】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l1、l2,再随意画一条直线l3与l1、l2相交,用量角器量得图中的八个角,并填表(见附录1)

随后同桌同学交换,再次测量、填表。

关注:对于没有带量角器的学生,鼓励他们在无需测量的情况下,找出图中各角的度量关系。

画图、测量、填表

思考、动手尝试,方法可能多种多样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便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思考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提问】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

总结、表述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屏幕】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言之: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言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言之: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提问】讨论这些性质定理与前面所学的判定定理有什么不同?

理解、记忆

思考、讨论、回答

进行文字语言的规范。

避免出现概念的混淆,渗透“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避免出现概念的混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问】回忆平行线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的表述,参照附录1的图形,将上述性质定理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达出呢?

【大屏幕】符号语言:(不唯一)

性质定理1.l1∥l2∠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定理1.l1∥l2∠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定理1.l1∥l2

∠3+∠6=180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思考、一位同学板书。

观察、理解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基础,并进行符号语言的规范。

【提问】我们能否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说出性质定理2、3成立的道理呢?

鼓励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表述推导过程。

【大屏幕】规范定理的推导过程。

思考、尝试回答

观察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题示范

【大屏幕】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o,∠B=115o,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初次计算格式不一定很完整。

趣味练习

【大屏幕】(见附录2)

思考、讨论、解释结论

寓教于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认识来源于实践”。

巩固练习

【大屏幕】巩固练习(见附录3)

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踊跃回答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拓展思路

【大屏幕】探究题(见附录4)

【备注】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该题可作为课后作业,并给予简单的提示。

猜测、讨论,寻找规律

使重点中学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得以拓宽,初次接触辅助线的添加,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课堂

小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定理?在表述这些定理时,应注意什么呢?

回顾、归纳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

作业

【大屏幕】布置作业:教材P67的4、5;P68的6、7;P69的11、12

第2篇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1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6节课,本学期总共有20周,共有课时120课时。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六章直角平面坐标系7课时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八章图形认识初步12课时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课时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课时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小结、复习2课时

其中每小章节后有一节作业讲解课、总结复习课,大概需要30到40课时。具体安排以实际为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第十五~十六周: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3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认真听课、评课,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听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授课水平。教师课前应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才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如教学《频率与概率》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两步摸牌试验,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再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再计算出理论概率。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最后概括为“利用树状图或表格,可以比较方便地求出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样,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知识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教师应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应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应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教师应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之后便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同位角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观察三条线所交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同位角的概念,然后给出一组识别同位角的练习,再让画几对相等的同位角,以加深对同位角概念的理解,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紧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所画图中其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而且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应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我常常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由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逻辑。于是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我把一个一个的题目写成小纸条,以抽签的形式搞一次竞赛。我列出的题目分别是“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于是学生勇于抽签抢答。我一条一条小结在黑板上,作为结论性的东西让学生记住:“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于是我给学生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比如平行四边形开拓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这样学生学习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显然,这种上课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机械地师讲生背效果好得多。

五、复习过程要把握好的方法,力求“准”、“活”。

第4篇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

除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和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品质,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研究相应对策。?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安排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程序,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课堂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的集中是相对的,分散是绝对的,因此,把组织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主动积极的去引导、启发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并进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个别辅导,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的。

3、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选取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分类总结,然后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课后积极主动的辅导后进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方面解决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补了基础,教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动积极与同备课老师同事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学校公开周公开课教学,公开课课题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反映效果不错。这学期除听本校老师的课外,还到季远中学、内坑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方法教学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第二,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第三,怎样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一、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技巧性方法。第二类是逻辑方法。第三类是宏观性方法。

著名的美籍数学家G・波力亚说:“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一个技巧,经过多次的使用就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中学数学中常常可见这种方法,例如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分项与添项、待定系数法等等。这类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步骤,我们把这一类方法称为技巧性方法,也就是低层次数学思想方法。

逻辑方法包括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特殊化方法、反正法、科学猜想等。这类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是普通适用的推理论证模型,此类方法也称较高层次数学思想方法。

宏观性方法也称高层次数学思想方法。包括以字母代数、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化归、数学模型、坐标方法、极限方法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是数学学科或是开拓了新的方向,或是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的科学程度。这类方法较多的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揭示数学发展中普遍方法,对数学发展起导向功能,影响着数学发展的大局。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数学方法的教学。我们知道,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多,能力未必强。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乃至科学素质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教学外,更要注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利于把学生和教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减轻教与学的负担;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怎样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1、从思想上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不仅决定着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掌握数学知识都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方法教学内容写进教案,并在教案中设计好数学方法的教学过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把握《课标》对数学方法的要求层次

新的课程标准对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内容中的要求层次是不同的。有“了解”“理解”“掌握(或会用)”“灵活运用”“体验”等目标层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层次。随便提高或降低要求层次,都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 3、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第6篇

问题1:你能改掉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备课不是机械重复,今年的备课抄去年的备课,有时会不自觉受到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失去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数学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作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用学生的思路教学,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备课基本要求:备课标,心中有准则;备教材,心中有课本;备学生,目中有人;备教法,心中有数:备学法,手中有法。教师备课时要常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要做些什么事?用哪些措施能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步骤?上完课后还要反思,哪些措施落实到位了,哪些还没能实现,以后要怎样改进。

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集体备课时要做到一个确定三个追问:一个确定是:按照单元或章节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三个追问是:问一问我在集体备课时,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要求落实了没有?问一问我采取了什么措施、设计了什么教学环节来落实的?问一问学生在这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形成了没有?只有做到这三个追问,备课,上课才有实效。再者,教学要有预见性,备课后,按照备课的思路进行教学,想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会遇到什么困惑?会出现怎样的情节?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即使是作业,也要想象:这些作业会以怎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作业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存在作业作对了,但也有不理解的情况?然后结合实际教学验证自己的想法,思考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矫正?

例如教学线段垂直平分线后,很多学生不能走出全等的证题想法,难以放弃全等三角形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如果遇到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时,既可以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也可以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让学生在新概念与原有经验的对比中感受新概念是基于原有经验的优化。又如笔者在教人教版九年级内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按照教材来教感到不自然,查阅了许多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借助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梯形中位线或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展开教学效果会更好。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莫基;问题解答要即时反馈,真正巩固。

问题2: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您经常写教学反思吗?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探寻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来进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人十分重视课前的备课却疏于课后的反思,认为只要把课堂教学组织好了,写不写反思无所谓。其实不然,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分析,可以使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经过多次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反思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反思,整个教学环节就会显得有始无终,大凡优秀的教师无一不写反思,他们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驾驭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如果不及时做反思,对。自己的教学不加反思,就算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不过是对一年工作的重复,不会增添新的知识,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多少帮助。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应当抽出点时间,结合课前对自己教学思路的想象,对照实际教学,对本节课的教学认真反思,是否和课前想的一样?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为今后教学中的借鉴。教学反思主要记成功的经验:记下长子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手段措施等;记学生的创造:记下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记学生的问题:记下学生的疑问及产生问题的根源、然后给予解疑、答难;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记下事件应变处理的案例;记教案的修改:记下教案的成功与不足,弄清须改进的地方;记教材教法的处理:新授课是否突破重难点,效果如何;练习课学生是否具有将知识灵活地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复习课是否理清知识系统,是否根据学生实际突出复习重点,是否在复习课中注意发展学生能力等。

常写反思,有助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做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效果更佳。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问题3:您的学生有一本错题集吗?

学生的训练题、考试题,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因此要求对做错的题认真订正,查找原因,是属于知识漏洞,还是审题、分析、运算等能力的缺陷,根据错误根源进行查漏补缺。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订正、整理错题只抓大题(计算题),而轻视小题(填空、选择题)的情况,提出要求,对小题目也要像大题一样,写出详细的分析过程,包括错解、错解原因分析、正确解法;错题的关键易错点:题目的变式训练等。对学生的错题集定期检查或面批,并给予评价或提出学习建议,还通过组织错题本展览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每到考试前,要求学生翻看自己整理的错题集作为考前复习的必修内容。为了检查学生的错题过关情况,经常对学生进行错题的二次训练。

问题4:您有一本收集学生的错题集吗?

比如把学生的所有错误收集起来,制定一个错误预防表,其中要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模糊认识:对相关知识的混乱逻辑;对数形特征的直观错觉;对严谨命题的以偏概全;对题设条件的断章取义;对隐含条件的大意疏忽;对推理运算的草率马虎;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再把此类的问题设计在练习与模拟题中,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获得教训和反思。在练习中感悟。

研究试题,建立错题档案。很多教师十分注重对经典试题的研究、积累,并把它们进行分类,总结出规律,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把试题补充进去,这对提高教学成绩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认为,除了研究、积累经典性的题目外,还应建立一本错题档案,即把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归类。因为研究试题、积累错题才能对症下药,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学。

错题档案不仅是出错率高的试题的记录,它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解题思路,结合错题档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勤于归纳、善于整理、学会小结,使学生少走弯路。另外,建立错题档案时,最好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进行排序,或者按照知识块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查找和更新。

问题5:您每道题目讲完之后,师生能共同探讨解题的启迪和感悟吗?为什么要讲这题?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一种方法如何?

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关心答案。有的教师的讲解或例题讲解,往往也是主要讲计算过程或答案。但是对整个解题思考过程,往往讲解的并不够清楚细致。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思考的过程而这才是解题最重要4的方面。记住:答案计算过程思考过程。解题教学不仅要获得答案,而且要从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学会怎样解题,学会数学的思维,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弯路与曲折,因此,还应有解题困难的分析(知识因素、逻辑因素、策略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解题错误的分析(错误的内容、错误的性质和纠正错误的办法等),教师想方设法教会学生怎样从卡壳、无计可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显得十分重要,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么想的。做完一道题后,还应提醒学生做以下工作:(1)检验与改进:①能否一眼看出答案的正确性?②能否检验这个解答?③考虑解的细节,对于较冗长的部分,能否使它尽可能的短些?④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出这个结果?(2)总结与应用:①总结本题应用了哪些知识?通过此题的解答,你对所学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②总结本题的解题方法,找出其规律性和一般性,并试图应用于其他问题。③此题的结论能否应用于解决其它问题?(3)引申与拓展:①能否将此题的所求加以改变?②能否将此题的条件加以变更得出新的问题?③能否将此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问题?

问题6:您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您的学生经常向你提出问题吗?

这就是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不迷信教师的想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笔者在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习题24。第6题:求证: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引导学生从矩形的判定来思考问题,学生的想法却出奇的多,得到6种不同的证法。教育的作用不是改造而是发现,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天分、自己的才能。成功的教育都有其共性,那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辩论。我们需要确立一种理念: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例题的讲解怎样选择学生?根据例题的难度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选择已理解、感悟的学生到台上讲解、展示,教者可与讲解的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巩固新知、公式求定理。讲解完成之后再安排1-2名理解的慢一些的学生复述思路、解法。

问题7:您经常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鸣宁

关注学生,每一节课后找一两位学生谈谈课堂中的疑问,听取学生的意见;或针对学生作业、单元检测存在的问题,找1至2位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不但能使学生改正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也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说明教师关心学生,教师的心目中有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管学生以后学习如何,教师教给他的知识可能忘记,但是教师给了他哪些鼓励,给了他哪些正面、积极的影响,是学生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事情。笔者曾经因为一句话改变一位中等生由不爱学习数学到爱学习数学,那仅是一次课堂提问,当笔者问一位学生问题时,她没有回答出来,就说不会,笔者走近她身边轻轻的说:不要说不会,应该说还没有想出来,坐下再好好的想一想?就这一句话,使她产生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以后的一次语文作文中写到了笔者,写到笔者的这句话给了她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心里不仅装着知识,更要装着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心态。

问题8:您经常与你的同事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吗?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要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的知识。例如笔者参加县级课堂教学比赛前的试讲,同事们评课时真正做到了品头论足、各抒己见(说真话),包括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争取做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对学习效果的评测训练到位,达成有效。笔者感觉每参加一次课堂教学比赛,都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洗礼,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问题9:您告诉过学生,你的解题失败吗?

在教学中,你能否把自己解题失败的经历告诉学生,把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告诉学生,如何解决的?和同事探讨,还是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又是如何解决的、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解题经历和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7篇

一、 课堂教学生命的内涵

对于生命的理解,早在《战国策·秦策三》中就有生命是“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的论述。马丁·路德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双重的本性,一个心灵的本性和一个肉体的本性。就人们称作灵魂的那个本性来说,他被叫做属于灵魂的、内心的、新的人;就人们称作肉体的那个形体的本性来说,他被叫做属于肉体的、外在的、旧的人。”[1]这便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动物而具有的双重性,即作为人的肉体存在的生命本体性和作为人以心灵本性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生命性。

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之间教学相长的过程,它既具有人作为动物的生物性,又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个性。首先,教学本身的生命性表现为教学中人的生命性和教学过程生命性的交融。对于人的生命性而言,从教学的构成看,无论是教学的主体或客体、或是他们确定的教学目的和选择的教学方法等都有其生命性,教学在通过作用于人又服务于人的过程中,具有其以“人性”为存在方式的生命性;而对于教学过程的生命性而言,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交往和情感交融使教师和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师生共同发展的内在价值理性得到促进。其次,教师层面的生命性。教师层面的生命性又包括教师本体的生命性以及教师工作的生命性。教师本体的生命性是教师作为以形体存在的生命体,并非是作为工作体而存在的知识传递工具,而是具有一系列生命特征的生命存在体;教师工作的生命性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有情绪、情感、意志等的集结,是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燃烧生命的价值体现。再次,学生层面的生命性。学生层面的生命性同样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本体的生命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以接受体形式存在的容器,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的生命体。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成长性。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与教师的互动配合以及学习过程中兴趣的激发、主动探究的表现和支持到底的精神表现等都是学生成长和其生命力的展现。

二、 当下课堂教学生命性缺失的主要症状

虽然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但是如果教学的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当,教学的生命性就会受到抑制。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下,教师往往过分追求教学的外在实利性价值,从而导致整个课堂充满了工具性与技术性的元素,忽略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生命性价值,以至于教学的生命性严重缺失。

1.教育工作变成了与生命无关的事情

首先,这种与生命无关的教学表现为与教师自身的生命无关。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或者由于某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因此将教育工作仅仅看作满足物质需求的谋生手段。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也相应地变成机械的程序化过程,这种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无关”,实质就是教师将自己物化成了工具。其次,表现为与学生的生命无关。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并没有充分关注学生学。这种与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情感交流脱节的灌输教学,实质是将学生物化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与“生命无关”的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灌”得越多学生“接收”的知识反而越少。

2.师生生命个性之间变成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由于部分教师通常认识不到师生之间生命个性的交互影响性,致使师生之间缺乏一种通过心灵互动、情感交流而进行的生命个性的相接。这种生命个性间的脱离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认识不到自己生命个性价值的发挥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教师常常将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归结为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的智力低下或上课不专心等方面,却没有反思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教学表现力,以及从教学表现力中折射出的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对学生影响的直接性。教师这种“自我保护”型的归因方式往往形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恶性循环。其次,教师对学生生命个性之于教师自身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教学相长”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对于应当向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从生命个性方面获取对自身成长有利的信息等却不甚明白,往往致使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及教学能力迟迟不能提高。

3.对生命的错误解读与实施造就溺爱盛行

生命化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很多教师来说还是个新鲜术语,因而,人们的生命化教育理想与教师实际的领悟程度之间常常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因为理解偏差而错误地解读并执行。如部分教师将对学生生命的尊崇理解为对学生生命性的顺从甚至溺爱,对学生所犯的过错采取纵容态度,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生命发展自由的成全,因而过于乐观地认为生命发展的良性趋势可以自然修补学生以往的过错,片面地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不顾一切地爱学生。然而,这种对学生生命过度的“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更大,性质更加恶劣。

三、 实施课堂教学生命化的策略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学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因此,探寻课堂教学的生命化之路、在教学中理解生命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职工作,是课堂教学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在教学中理解生命的本质

解释学上对“理解”的界定是: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理解的过程是“视觉融合”的过程,是要达到文本视界与理解者视界的融合。[2]而理解生命的过程就是追求与生命本真意义的“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与生命的对话过程,理解者可以带着自己的成见在与生命视界融合过程中创造生成新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理解生命,首先需要对生命文本进行解读,其次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渗透出的生命性进行解读。对生命文本的解读即对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解读,这需要教师对生命和生命性及其实质进行解读,加深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以在认知结构中建构观念上的固着点,使教师在课堂中更好地实施生命化教育,实现教师的理解与生命视界的意义融合。对学生生命性的解读,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凸显出的“生命迹象”的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善于从细小琐碎的生活事件中捕捉并分析其中隐藏的生命信息。而在对这一系列“生命迹象”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移情能力,放弃自身偏见,争取公正、合理地解读每一个生命及其现象,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诚理解并善待每一个学生。

2.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教”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领者,而课堂是联接教师和学生生命的纽带,是教学生命性得到有效彰显的主要承载体。因而教学生命性的彰显过程,是课堂在教师引领下生命力不断激发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这一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发掘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在课堂里与教师积极互动、生命交互作用的过程;对于课堂来说,这一过程是课堂动态创生精彩的过程。激发课堂生命活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预设充满生命性的课堂

预设充满生命性的课堂是从教师作用的层面来讲的,这种预设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中,也为之后在课堂教学中生命性的生成起到了铺垫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本堂课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活跃课堂等方面设计安排,可以使教师能够对接下来的课堂创生有个整体的把握,以保证教师能对创生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使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3]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也可以根据预设目标检验课堂教学中生命性生成的达成情况,使预设为下次更好的创生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

(2)生成生命在场的精彩

生成生命在场的精彩是从师生共同作用课堂的层面来讲的。在课前的预设之后,教学中进行生成的价值就显得尤为显著。生成生命在场是师生共同努力实现的。首先,教师方面,需要教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及课堂情境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不断灵活地修正教学策略,创生新的教育经验和方法,逐步把话语权、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其次,学生方面,需要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意识,主动与教师互动,积极回答问题,善于提出宝贵意见,与教师共同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以生成师生生命的共同在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实现预设与生成在生命化教育中的共同精彩。

(3)以“情”为纽带,促成生命个性的相接

促成师生生命个性的相接,是师生之间以“情”为纽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交汇。对老师来说,教师寓情于教,以情为方法,以情为手段,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牵线;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寓情于学,以“情”为技巧,以“情”为寄托,为与老师之间的生命互动搭桥。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努力,重建充满生命性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验证师生生命的活力及由此带来的共同幸福和荣耀。

3.启迪生命自觉成全生命幸福

“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理想就是拥有生命自觉的生命,它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这种生命自觉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对外界生境的自觉以及将不同自觉对象实现沟通转化的自觉。”[4]启迪生命自觉是生命理想及教育理想,也是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境界。对于教师来说,启迪自己的生命自觉、学生的生命自觉、对外界生境的自觉,从而实现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转化的自觉,是进行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归宿。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点滴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发挥教的作用,学生展现学的魅力,充分体现生命活力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需要师生共同拥有充分的自信和耐心,以启迪生命自觉来成全生命幸福,从而实现生命化教育的最终理想。

参考文献

[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 赵文平.“意义创生说”——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新趋向.教育导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