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14:0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制度规定刻板,灵活性缺失。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学生在进行大学之后将不再接受统一的教育,而是按照填报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但是就我国专业填报制度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往往都是在高考结束后进行志愿的填报,部分学生根本对自己所报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同时还有大量学生选择服从调剂,因此其入学后所学专业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优势等都不相符,并且一些过时的专业,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带有着一定的困难。而大学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学生入学后不可以再次对专业进行变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更暴露出了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刻板性。
2.忽视学生作用,违背素质教育。虽然我国素质教育一直倡导各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并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但是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被动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安排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遵循着长期形成的教学套路,如果没有特殊教学要求,一般不会对教育教学的安排进行改动,因此教育教学的设定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与素质教育相背离。
3.忽视评价作用,评价内容简单。就目前大学教育来看,其虽然具有着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但是该种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为主,通过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明显过于片面简单。同时,部分大学教师也并不重视评价的作用,没有利用评价指出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失去了一个增强自我认识,强化自我完善的有利时机。
二、从人性化角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不足进行完善
1.立足教学实际,活化制度规定。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真正的适合学生,严重局限了学生作用的发挥,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造成影响。鉴于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下柔性处理,改变传统僵硬刻板的规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转换专业的机会。首先,为了保障学生可以将有效的时间都应用在专业的学习上,转换专业应提早进行,一般应放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一到两个月内,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接受学生调换专业的申请。其次,专业的调换不能任意进行,学校应确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合其所申请的专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考核,如果各项标准均达到专业转换的要求,即可批转。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更换专业的盲目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到其申请专业进行试听,与申请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好的做出决定。
2.合理课程建设,丰富选课制度。目前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分为两种一种为必须科目,一种为选修科目。其中必修科目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而选修科目则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了各个专业的内容。通过对专业内部课程安排进行了解,我们已经知道大学专业内部课程安排忽略了对学生需要的考量,因此很难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所以在今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专业内部课程安排上也可以引入选修课制度,将教学制度设立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再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及专业的不同方向等,制定出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这样既兼顾了教育教学的全面性,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学生可以将兴趣与学习结合到一起,得到更大的发展。
3.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大学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的设立上应废除传统的单一考试测评制度,仅将考试测评作为学生测评的一项。对评价制度进行完善,将学生的实践情况、团结协作情况、课上表现等多个方面都纳入学生评价之中,让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评价制度进行丰富,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学生间互评,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的发挥出评价制度的作用。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但是在对人性化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性管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层面,同时也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让其真正地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践行,提升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水平。
作者:马腾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着“扎扎实实抓常规,不遗余力提质量”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实施精细化的管理,特对本年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做出如下的修改:
一、课程标准
1、学期开始各年级各学科都要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并努力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课时划分科学,教学进度清楚,时间分配合理,个人教研教学计划,于开学第一周上交教学教研处。
2、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做到学科教学目的清楚,教材结构清楚,学科特点清楚,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清楚。
二、备课
1、个人备课要做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教具,备能力培养措施,备德育美育的熏陶。
2、上课前必须写好教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教案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实验操作、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3、不得使用旧教案或以参考资料代替教案。
三、上课
1、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2、坚持上课第一次铃前教师到位,上课期间不能离开教室、不能坐着上课,下课不拖堂。
3、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做到掌握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注意演示与示范,充分利用板书、录音、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辅助教学。
5、重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科学要按质量完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做实验。
6、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安排紧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无知识性错误,做到精讲精练,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教师上课必须坚持使用普通话,写字规范,语言文明规范,板书设计合理,口头表达自然流畅,亲切生动,教态自然大方,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8、未经教学处允许不得私自调课或换课,发现有此类现象者追究双方教师的责任。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要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内容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时间要控制,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
2、课内作业要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适量,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不得超过1小时。课堂作业要全收全改,课后作业原则上坚持全批全改,对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面批面改。
3、严禁让学生批改课堂作业。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错误要记录,原因要分析,讲评要严格,错题要重做,作业要达到规定次数(数学、低年级语文每天一次,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次)。
5、作业写清批改日期,忌粗放式的批改,多鼓励性批语。
6.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在微信里留作业、不得在微信群里完成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批改作业。
五、辅导
1、课外辅导要做到四点:(1)制定潜能生转化记录;(2)对成绩优秀和智力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学习方法指导;(4)组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培养学生合格加特长方面下功夫,五六年级学生建立阅读笔记及图书角。
2、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分析原因,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个别指导或有计划的补课,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对他们的特长予以鼓励和培养。
3、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帮扶。
4、加强学生课后服务指导,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六、考试
安排期中、期末测试,要求做好质量分析,每个年级组可以组织月考、限时训练等活动,并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论文摘要: 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制度改革问题。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管理在大学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呼声中审视教学管理的实质,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适当的分析。所谓制度分析,就是以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演变以及解决制度与行为、制度与组织、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存在于多学科领域中,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分析理论,其主要成果包括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合法性机制理论、组织趋同理论等。作为一种比较成熟而可资借鉴的理论,制度分析理论能够对教学管理制度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做出新的尝试性解释,并探索解决之道。因此,用制度分析理论来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历史上的选择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而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与自我积累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使其较难突破。1]简言之,制度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时对前有制度的一种依赖性,人们过去的选择会影响现在可能的选择。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自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所改进和创新,其“路径依赖”的主要问题是仍然呈现计划体制下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集权、刚化、统一等。其缺陷突出表现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过于强调教学过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围绕教学计划的完成而进行着被动式的管理,过于强调管理过程而忽视了管理效果。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应该是由专业院系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自己安排,但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做出许多统一规定,院系(专业)只能在小范围内选择。其次,现行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依然很强,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稳定和划一的局面依然存在,虽然推行了很多改革,但只是从一种旧的统一性到一种新的统一性,学生仍然缺少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自。此外,课程结构和体系刚性也过强,课程开设很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必修课的比例偏高,选修课的比例偏低,选修课程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能选择的余地太小。这种缺乏选择性和灵活性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新时期大学外部的现实需求、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2.缺乏合法性机制。合法性机制就是指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观念因素,能够诱使或者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2]组织的制度化过程是组织不断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如果组织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的危机,对组织的今后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合法性机制理论要求大学在制定、调整教学管理制度时系统进行环境分析,寻求环境认可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长期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学术管理体系普遍不完善,从而导致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合法性机制,主要表现为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环境不完善,制度与环境不协调。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学校实际没有自由设置学科、专业的自。设置学科、专业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应当依法办学,依法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应追求“学理”(合乎教育规律)和“法理”(合乎法理要求)的有机统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本位”倾向,某些制度条款未能体现“学理”和“法理”的统一,存在若干法律盲点和制度误区。
3.组织趋同现象严重。所谓制度的趋同性就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组织行为的相似性。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为了与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因而导致组织趋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没有做到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校而异,而是跟着大潮走,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倾向,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学分制的实施上。据统计,从1978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采用或部分采用学分制开始,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虽然适应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学分制的实施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还与社会的各种因素相联系。高校的类型、性质也与教学管理制度选择存在着很大的关系,3]受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急切地推行学分制实验往往会事与愿违,出现教学秩序杂乱、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二、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学校整个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然要求教学管理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创新管理理念。“路径依赖”问题是我国高校在探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制度分析理论,路径依赖问题是制度演变的规律,而制度的整体创新需要个体思维习惯的改变。可以说,制度变革往往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思想、理论、观念的具体化,是教育思想、观念、理论作用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中介。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先导,是教学管理制度更新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瞄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科学规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从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
2.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依据合法性机制理论,高校在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注重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二,注重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随着大学生权利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所当然地既要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维护学生正当合法的权益,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符合相关法律与符合教育规律的统一,要遵循法制原则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及时清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凡是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或条款,要及时加以清理并及时废除。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
3.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权力的更迭,制度环境会随之改变,制度也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良好设计将不可能变为现实。从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当前学校发展的具体背景出发,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环境建设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意识形态对制度安排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忽视现代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和制约。营造有利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意识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要树立现代的文化意识和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能为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功能的实现提供资源和空间。学校应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应具有自己的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良好形象,避免不求实际的“搭便车”;学校管理组织应从封闭的、行政式科层组织向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组织转变。②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今天,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成为解决各种体制矛盾和制度空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各种制度有效安排和运行的基础。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变革与运行必须依赖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法》与现有的有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法规条例外,还应制定更具体更有效的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论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制度分析理论视角出发,运用制度学的相关理论对在社会变革和教育制度创新的大背景下,就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工作制度、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等某一具体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从理论高度对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事实和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86.
[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各个高校与世界名牌大学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借鉴也随着增多,教学管理制度的兼容并蓄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3]。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1]63。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2]。
一、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管理制度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就是结合市场的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架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依靠民主管理,提倡人格平等,彰显个性解放,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挥内在潜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长期以来,以师为本,强调教师权威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目前,大多技工学校依旧遵循着这一传统观念,压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加上近年技工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与市场脱节、教学方法僵化,导致本就基础差的学生对学习没有自信心、甚至厌学等。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管理必须找准切入口,更新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把学生造就成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首先要认清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自觉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目前,技校学生普遍缺少积极进取的心态,缺乏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学习动力和能力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自卑心理较重,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创业意识,没有自我负责精神。因此,更新教学观念要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主观愿望为前提,通过教师角色的转换,民主、平等地用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引导学生认清方向,树立信心。其次,教师作为转变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学生思考要有方向性。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与学习效果相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的多个环节中设问,让学生的脑子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或做实验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在未来发展中发挥各方面潜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建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当前,随着国际人力资源的交流,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种类比以往更加繁多,企业对技工学校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创新尤为关键。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技工学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管理上推陈出新,建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探索出企业和学生认可的教学培养模式,创建品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壮大。近年来,技工学校学业评价方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不符合技工学校学生实际,所暴露出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为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创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体育能力为核心,建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在行为习惯、技能钻研、自主学习、才艺才能展示、参与学校服务管理、身体素质达标方面不断进行提高,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第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在重要位置。在自主开展的各类评价活动中,要调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因素,建立导向机制,创造和谐的评价氛围,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第二,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灵活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自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的有力措施。要通过相关手段让学生敢于亮明自己的优缺点,找出不足,积极改进,从而发挥潜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互评就是学生之间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主线互相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为榜样,激励学生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形成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他评就是引进社会力量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由企业现身说法,因时度势,结合社会实践,突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教育和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过渡。第三,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集体意识全面关注。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既要做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笔试成绩,又达到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技工学校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搭建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和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技工学校是培养各种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强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大量的初中级具有实践技能的劳动者。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技工学校提出了新的任务,探索新时期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作者:谢庆彦单位:中煤邯邢煤炭基本建设技工学校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器、和谐之基、稳定之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构建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当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来看,尽管普遍能够按照目标和任务组织实施,而且在推动就业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落实就业导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破解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和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并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1]。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才能使就业导向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才能为落实就业导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将就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可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进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良好的就业教育,这对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此应当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采取多元化的举措和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还有利于拓展就业教育领域,强化就业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在实施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并且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安排,而且还在推动学校教育与创业型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当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之后,就会极大地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而创业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广大学生,进而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和良性循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以更有效地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尽管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从就业导向来看,个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缺乏科学性。比如有的学校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建设,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是没有将落实就业导向作为重中之重,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无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有的则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没有从“问题导向”入手,制度的拓展性不强,比如没有将“双创”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这就直接导致个别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乏规范化,同时也无法更有效地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利于深入开展就业教育等,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2]。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对于创新就业导向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来说,一定要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方面取得突破,否则就会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尽管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设计和安排,而且也能够组织实施,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运行体系,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缺乏规范化,甚至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本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就业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就业宣传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学校则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相关的激励、约束、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同样会制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融合性为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有效地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融合性,但目前一些学校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制约了就业教育向纵深开展。有的学校不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建设,比如没有将“创业带动就业”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导致“创业带动就业”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缺乏规范化、长期性和持续性;有的学校则不注重培养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特别是还没有将就业教育纳入到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当中,导致教师的就业教育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融合性,也表现为不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与就业指导服务制度进行有效结合,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流程、就业指导内容等缺乏拓展性,在开展创业与就业教育、指导、服务方面更加倾向于针对个别大学生,而没有从所有大学生的角度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模式。
三、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推动就业导向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首先要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方面加以重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制定制度与执行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更加高度重视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效能化,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着眼于促进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努力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在服务于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就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应当将“双创”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当中,使广大教师能够在指导、引导、教导“三导”方面下功夫,努力使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拥有良好的基础。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性,还要在强化制度规范化方向下功夫,特别是学校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进而使其发挥积极作用[3]。
[论文关键词]人本理念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怎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激发人的潜能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互动进行的一项特殊活动。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管理的良好状态,就必须要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注重对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的人本化管理,注重人际关系及影响,特别强调情感的作用。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充分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价值,并正确运用评价的作用。要转变以往以人为工具的观念,致力于激发人的潜能,加大对师生的人力资本投入。
一、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需要解决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认清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首先,要确立教师的定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维护老师的根本利益,即以教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以及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事实证明,如果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我控制,实际效果较差。而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原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过程的发展。其次,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现实问题,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要为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人才结构的新变化。
二、基于人本理念,关注教师需要
了解和重视教师不同阶段的需要,不仅要充分关注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实际上,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在需要是人格尊重、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给教师的成长创造并提供最优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给予充分及时的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激发出自我实现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仍然过分地依赖于量化管理,过分依赖于指标评价,如有的学校在实行学生评教时,所采用的方法过于机械,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出现较大偏差,用这种有失公平的评价结果与老师的薪水和职称评定挂钩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的主动性发挥造成不利屏障,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总体发展。而事实上,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更渴望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个人潜能。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制定管理制度应换位思考。学校管理者在传达任务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重视教师的心理需要,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教师认可并乐于接受任务。第二,制定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坦诚相待,彼此真诚交流,亲近融合,给教师充分信任,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第三,制定管理制度应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塑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高校中塑造一种团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学校管理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并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观点,沟通情感,从而做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宽容、尊重。学生之间应做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共同成长。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要使心理上得到归宿感、安全感,就需要与同学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学校的教职工之间同样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内更好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探索,增强自信心和活力并勇于尝试。高校教学管理应特别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要使学生从喜爱老师转化为乐于接纳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打开学生心扉的心灵密码。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自由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转贴于
四、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推行以“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为基础的聘用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行业从业人员制定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各种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这样有利于从教学管理人员培养源头上把好关,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先进的经验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的创新,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培养符合发展的人才也成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生长的环境变化之下,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其需求,而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积极支持教育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有效因素。
1 当前教学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1.1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未有效确立
制度的建立是依据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受到相关支撑理念的支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也是建立在具体文化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一直坚持学年制,并且带有鲜明的刚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事项细化,条款繁多,看似简单的条款内容,往往造成复杂的管理控制体系,而无法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权利均集中在管理层,制度的设置往往是根据管理层的意志来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也比较简单,因此,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教师和学生所处在的位置则非常尴尬,作为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管理内容。这种客体化的被动管理模式,造成教学管理上下的沟通不畅通,没有人文关怀,对人的追求和人的需求不予以肯定和支持,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无从谈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深入教学管理当中。
1.2 模糊的目标引致以人为本无法有效落实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但是,到目前依然还无法较好地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作为引导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往往从高职院校的教学使命中很难发现,并且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定位依然不够清晰,促使管理人员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存在差距。
1.3 管理量化标准过多造成人本理念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对待教学管理的方式,通常都采用指标考核的方式来划分,具体的管理量化标准也无法较好地归类并形成管理的体系,也正是因为在教学管理目标的模糊定位基础上,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无法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选择地促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而是通过全面和大量的管理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教学管理的考核通过标准量化后的得分,教师和学生在完成量化指标上,仅仅作为一种目标去实践,而没有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管理量化标准过多,对于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1.4 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当前,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顺利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和自主发展问题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推出了不同的新制度或规定,如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允许在10%~20%的年级学生内,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学习成绩评定和排名,来确定更换专业的目的,虽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转专业,但是这些规定的制度,往往是针对学习成绩好的部分学生,并未完全考虑其他学生的发展。它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实质意义,即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长和个性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总体来说,部分的学生是具备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但真正具备自主选择专业权利的学生很少。
1.5 人才培养单一化,格式化,学生学习缺少弹性选择空间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采取培养计划的规定模式,课程和教材的选用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变动性差,教师的观念还不能转变。学生在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上,存在限制性约束,严重缺少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中,针对不同批次的学生,均由同一个老师和同样的教材来指导,施行同样的实验,同样的教学要求,统一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养的学生往往知识结构单一,格式化的发展。此外,课程的内在设置简单,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稀缺。
2 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2.1 用先进的理念引导人本制度的构建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顺利、高效地完成培养目标,需要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在培养目标中,精神因素要求更高, 依赖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型技能的支撑。传统教学管理依赖物质技术过程,追求所谓的科学和规范,是一种刚性的管理,仅满足于大学生可量化的专业技能目标的达成,表面上是高效的,但忽略了对人的考虑,忽略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中,必须走出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予以引导,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和柔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要牢牢把握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这一根本宗旨,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教师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让学生在一个富于宽容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中,心智逐渐成熟、完善,发挥自身的优势。
2.2 促成以事务为本向以师生为本的转变
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通过直接灌输的方式,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事实,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制度设计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识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允许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平台,来促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给更多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一定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来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办学还应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教的自和选择权,保障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由,体现他们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与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在满足其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以充分调动他们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能够凸显教师的工作价值。
2.3 做好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调适
制度管理在现代环境下,带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制度管理的建立是基于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实现的,因此,制度管理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所在。当前,管理优劣的论述存在许多偏激的方面,过分地追捧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完全扼杀了制度管理的优势是无法成功的。人本管理的思维具有制度管理没有的优势特征,但是并不是两者就能完全替代,两者的关系而是相互融洽和相互贯通,通过合适的调整来保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发挥。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升华,是一种管理文化,要避免用制度对师生实施极端的控制,用刚性的制度强迫师生的发展,它要求在制度管理中遵循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重视对人的精神分析,重视对人的尊重,通过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效率和实现人的自身不断发展的目标。制度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且一直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不能全部抛弃,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本管理的思维方式,并形成积极的行动。适度的调整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基础,但是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包括放弃过量的指标体系,坚持合理和合适的指标管理,让学生参与的方式,积极引导制度管理者彻底改变思维。
2.4 学生在导师制的帮助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学校对教学的质量要求非常的高,而如今对提高优秀的老师工作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正常的情况下班级中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信息传递则是班主任的责任。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课程,因此淡化了班级的概念,从而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后优秀的老师参与到他们的中间,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素质、管理和创新的意义,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性地来学习选课,这样可以做到避免学生为了选课而避难就易,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凑够学分而盲目选择课程,在大学阶段能够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完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也是导师的责任。
一、教学行为,尊重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旨。首先,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比如,语言的表达要以尊重、赞赏学生为主。学生在质疑、解答过程中,正解和错解是交错在一起的。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语言(赞赏的、幽默的),既表扬了正解的同学,又婉转地鼓励了错解的同学,保持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生动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动作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赢得学生愉悦的笑声,可以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和有趣,它让学生从生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因而,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墨守成规、毫无生气的说教者。只要教师的动作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如一地展现着勃勃生机。
二、寻找童心,爱护学生
我们非常羡慕魏书生老师能和学生结伴而行,在谈笑中赋予启迪和教育。但现在有人过多考虑“安全”,从来不和学生一起去郊游、捉迷藏、做游戏。其实,这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童心”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归结为“童心母爱”。在孩子们看来,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甚至,学生已不把他们当老师看了。正如陶行知所说:“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时,您就成了真正的先生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童心”呢?
首先,我们要做教育领域里的环保主义者。要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不仅爱孩子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仅爱那些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更爱那些不被人喜欢,又有一些缺点的“问题学生”。这种爱是对所有学生的广博而深沉的爱。因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才能领悟爱的价值,才能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将来的事业。当然,这种爱不是纵容和迁就学生,是通过爱让学生接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就是育人。
其次,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他们心中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童心的缺失是可怕的,我们应努力找回这片绿地,当你能够爱护、宽容、理解孩子时,你会被孩子所感染,你会把自己看成是孩子世界的一部分。老师找回了童心,也能帮助学生找回童心,欢乐将充满校园,童心将会凸显其巨大的价值。
三、加强进修,提高素质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自己要全面发展。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由此,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自我进修。除了参加自考外,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把自己培训成为高素质且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实践中自我解剖,自我评价,发现短处,加强学习,取长补短,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有慈母般的博怀。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信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认识误区
在意识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中国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还有待强化。另外,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往往陷入以下三种错误判断:一是,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知名度或效仿其他大学的一种手段,典型表现是将“创业学”等课程只列入专业任选方案,更甚者只在学生大四学期开设一门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创业最终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二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个别群体教育对待,某些高校为了能与政府创业支持政策挂钩,专门遴选某些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创业培养,并以学生最后能否实现实体创业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三是,某些高校为突出特色实践教学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全部,用行政化方式要求每名学生接受校方所提出的创业观,大学理念中最为原始的中心内核被彻底颠覆,典型案例是,浙江某高校要求学生在入学伊始每人要设立淘宝帐户,课堂上教师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随意处理自己的订单。
在执行层面,创业教育自身体系先天不足。宏观建构上,基于理论教学层面,创业课程开设不足,内容体系松散;而实践教学层面,只基本上限定于进行的大学生实验教学活动。此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也格外明显,十年前有论者就指出,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途径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十年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在微观层面上,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匮乏、支撑教材短缺、支持体系不完备。考查业已开设创业课程各高校情况,授课教师多属经济或管理学科门类下专职教师,或干脆由专管学生的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担任。师资的匮乏直接导致创业教育教材处于简单引进国外教科书或形而上的空洞理论研究,真正做到体现我国国情并适用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材凤毛麟角。另外,虽然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创业政策的制定还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与经验启示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先驱及成果集大成者莫过于美国,从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和主导者来看,自1999年所设立的“创业学委员会”伊始直至2012年美国已有超过1600余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从教育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广度及深度来看,美国的创业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除进行普及型创业教育外,还培养创业学科专业人才,如百森商学院专门设置创业学科培养专门人才。从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来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等几十门课程。从创业教育具体模式来看,形成了学院型及工程型两种,在前者中,资金提供、教师来源、行政管理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实习、系列讲座)、研究活动、校友活动、社会服务等主要集中在商学院,并且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商务知识、发展创业意识或商业思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倾向自我雇佣更好地创造机会和发现机会创造企业;而后者设置主要面向为工程技术类学院。从创业教育活动与方式上进行探讨,各高校运用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制定商业计划、客座讲授、案例研究、企业家讲学、可行性研究、实地访谈、市场调研、行业参观、小企业研究小组、创业俱乐部计算机仿真、行为仿真模拟等方式交叉综合进行。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泛化归纳为:创业教育的广泛展开、实施途径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创业教育的实践面向。在宏观教育模式上,形成了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的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哈佛大学和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的斯坦福大学三种创业教育模式。针对创业教育系统自身,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侧重将外在功利化的创业实践训练内化为非功利化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在创业教育管辖上,设置创业教育研究室、小企业中心等机构,前者主要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评估、考核等事务;后者与当地小企业紧密联系,除可以作为实训场所外还可为学生提供创办小企业咨询等服务。在创业文化的塑造上,欧美各高校都以举办创业大赛为主要抓手,通过创业俱乐部、创业交流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所以会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特色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创新、创业的构思、融资、管理、法律、财务、营销等方面。
三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及课程谱系探究
结合国内外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成果,应系统并线性地思考以下问题:一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向是学院型还是工程型?二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课题培养面向是自雇型还是专业型?三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各高校所属类型,诸如以财经类作为唯一或专长的特色高校,只能选择学院型;以行业特色型立身的高等院校应当转向为技术型;而综合型高校则可以选择学院型和工程型混合类型。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纠结所在:是突出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是坚守象牙塔?至少可以明确的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应当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技能,专以职业技能为训练标的则是职业院校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第三个问题在上述分析中已做出相应解答,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创业课程教育的体系化建设,这一点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及主要抓手。各高校应建构课程谱系、实践面向、生态体系三者互动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有论者认为,课程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应当设置以人文主义课程论为基础,以学科中心课程体系为支撑,逐步发展以经验主义课程论为指导的课程体系。此系统的建构点及侧重点应当是基于创造力系统观体系的创业教学体系,应当把创业教育的理念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嵌入不是仅仅设立几门公选课,而是将创业理念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通过建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文化”实现创业人才的全程化培养。
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当注重的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进阶性,一是创业教育年限上的进阶性;二是课程的进阶性。教育年限的进阶性应当突出从学生大一学年就要进行培养,以培育学生创业意识为主,大二和大三学年要突出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大四学年要进行创业实战。课程的进阶性需要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结合,建构专业+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采取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挖掘学生所修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与创新技能。诸如设置“工商登记与财税规划”、“创业趋势分析及连锁加盟实务”等创业系列课程。另一方面,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学科交叉培育工程型创业人才,诸如开设“创业精神与水产企业”、“艺术工作室与市场营销”、“小企业法律事务”等课程。
创业教育平台实际上是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延伸,如果把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第一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平台则是更好地建构第二课堂,在具体操作中应当着重建构模拟仿真+实战全真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税务登记、工商注册,提供企业管理、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科技计划申报等服务,提供会议室、接待洽谈室、培训教师等公共设施服务,安排学生创业成果推介会。诸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这些场地可以免费或者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自身也必须提供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创业策划书,才能获得进驻创业园的机会。作为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业文化在创业教学体系中对于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与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创始人或负责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家论坛或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强文化塑造。
参考文献
纵观本地学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大致是,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文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的刚性与学校的人文管理难以把握,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我校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制度过多过细,极不便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也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疲于奔命,整天忙于日常的统计和检查之中而无暇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以上学校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是急需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过程中应该努力遵守以下原则:
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的意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蓝图”,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进行调整。但有些学校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在课后评课时,有些教师会因为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减少了教学的某个环节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校长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上有民主的意识、反思的勇气和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第一线实施新课程情况的作风。
二、统筹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发挥整体功能,需要统筹和协调。首先,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之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做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因为其制度内容和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教学管理体制(形式)进行改革,这需要学校领导具有相当的大局观,系统考虑行政管理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新的行政管理形式是否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重建时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新课程实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带来的对管理的需求,根据课改的理念或者上级的指导,针对本校的实际做好重建的计划,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实施重建工作。
三、执行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制度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落实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发展。
同时,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近视行为,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新课程的“新”,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