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时间:2022-02-28 01: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

活动目的: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丰富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同学们的相互关怀与支持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同学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1:邀请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2:借用场地

3:知识竞赛的题库和布置会场的道具

4:奖励物品

活动中:

1:主题人开幕词和介绍到场的嘉宾

2:《当迷茫泛滥成灾》话剧表演

4:领导、老师或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做活动的总结

5:抽取幸运观众

活动后期:

1、活动会场卫生

2、活动总结材料

一、 活动经费预算:

物品

数量

单价(元)

总价(元)

气球

2

8

16

彩带

2

6

12

双面胶

1

8

8

奖金

1

40*3 30*3 20*3

270

共计:叁佰零陸圆整(306元)

体育学院心理健康权益部

2012年5月3日

附表一:

知识答题规则:

11级每个班选派3名同学作为本班的答题选手,其它同学不得帮助本班答题选手或干扰它班答题选手正常答题。

必答题阶段:此阶段大屏幕上会显示出题目,选手三人一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时间到后双手向外举起题板。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此环节共计10个题目)。

抢答题阶段:此阶段大屏幕上会显示出题目,主持人宣告“开始抢答”(抢答阶段:先把气球吹破的那一对抢答成功,)。抢到题目后答对加10分,答错减10分,若不按规则抢答,例如:超前抢答,即减10分。(此环节共计5个题目)

抽题作答阶段:此阶段工作人员将试题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纸盒里面,每对一次共计抽出三个题目交给主持人。答对加15分、答错减5分。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63-02

Effect study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ZHU Ya-qin

Department of Health,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1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PM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Methods 26 new nur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PMH knowledge training.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 (HEIQ) and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NSPIQ) was used to evaluate training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 Before training,the total score of HEIQ and NSPIQ in new nurses was (3.48±0.41) and (101.43±12.85) points respectively,while it was (4.21±0.58) and (127.05±15.16) points respectively after training,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the comparision of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5.24 and 6.57,P

[Key words] New nurse;Positive mental health;Knowledge training;Professional identity

研究[1]表明,新护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熟练,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胜任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应有的责任,因此,很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等方面的岗前培训。新护士岗前培训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岗前培训对增强新护士适应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优化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为更好地提高新护士心理素质,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本研究对新护士进行积极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PMH)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7~9月新入职的26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25岁,平均(23±1.38)岁;硕士3名,本科11名,专科12名。

1.2 培训方法

2014年10月,医院护理部聘请两名资深心理学专家和护理学专家对新护士进行积极心理学有关知识培训,培训时间持续2周,于每周一~周五下午3:00~4:00集中进行培训,共计16个学时。培训方式采用团体授课的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PMH:积极心理学理论,护士心理资本、素质及积极心理品质、护士心理弹性;②职业认知:护士职业自我认同、护士工作兴趣与压力应对、应激理论及心理防御机制、常用心理调适治疗方法等。

1.3 测评内容及工具

①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3](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HEIQ)评价护士的心理品质,该问卷是许海燕以黄希庭的健全人格理论为基础,综合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而成,旨在从个体积极进取追求幸福的角度整体体现PMH内容。问卷包括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和学习成长6个维度,各含6、5、5、5、4、5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对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求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幸福进取程度越高,即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越好。②采用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4](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NSPIQ)评价护士对职业的认同状况。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25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问卷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新护士的专业认同感越强。

1.4 测评方法

分别于培训前与培训后,本课题研究人员对新护士进行量表测评。培训前,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征得护士的知情同意与配合,测评方式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由被试者按统一指导语自行填写,被测试者间不允许商量,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新护士培训前后HEIQ评分的比较

培训后,新护士HEIQ的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新护士培训前后HEIQ评分的比较(分,x±s)

2.2 新护士培训前后NSPIQ评分的比较

培训后,新护士NSPIQ的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新护士培训前后NSPIQ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5]。有学者[6]认为,职业认同感低的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研究[7-8]表明,护士护理职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新护士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其中,护士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9-10]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有调查[11]表明,新护士岗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能较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心理指导,应注重其PMH教育,同时给予其职业认同感的教育。

PMH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PMH理论强调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没有任何问题,还包括个体各种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12-13]。PMH是激发护士职业幸福感,提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将有助于提高新护士PMH水平,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这对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良好作用。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53-03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学校班级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的制度。早在2003年、2004年,天津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率先并设立“心理委员”。随后,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很多高校及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发展和普及。班级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心理委员工作制度的意义

截至2009年,我国61.8%的部属院校已经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1]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里程碑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委员制度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切实的好处。有研究指出,心理委员制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四大好处:①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②能够充实和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的不足;③有利于加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④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2]心理委员是学生中人缘比较好、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群人,他们能够更加快捷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理念与基本方法,并且他们的传播与影响也较容易被班级同学接受。训练有素的心理委员可以承担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可以担当起朋辈心理辅导员,这无疑是对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不足的补充。心理委员因为与班级同学有着天然的、密切的人际联系,能够及早、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危机事件是由心理委员第一时间发现的。并且,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起来以后,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就算发生了心理危机,接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也可以从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教师那里获得支持与帮助。

二、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确立的时间还不长,制度本身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尚有一些问题在现行的心理委员制度中没有得到解决,依然制约着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①心理委员要么没事可干,要么不知道干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干,一句话概括:心理委员是最容易迷失的学生干部;②心理委员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容易被学生误会为班级“奸细”或者“间谍”,因此,心理委员也是角色最尴尬的学生干部;③心理委员选拔、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不清楚选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选拔流程;培训质量不高或者培训的时间过短,培训后工作技能欠缺,因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而无法调动心理委员积极性;心理委员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心理委员工作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等。最核心的问题是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心理委员角色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位,导致各个高校对于心理委员角色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许多高校采取列举的方法,把心理委员的所有工作职责都一一列举出来交给心理委员。此种方式不能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往往一些重要职责会被遗漏,而且无法掌握工作重心,甚至心理委员面对20条、30条甚至更多职责要求,不知道从何开展工作。有学者把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义为:“关注、倾听、宣传、报告”四个层面。[3]也有学者把心理委员的职责概括为:“成长、关注、宣传、预警”四个方面。[4]四分法的定义过于强调心理委员个体效能,忽视了心理委员带动班委会、班级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易导致心理委员要么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要么是告密者。也有很多高校把心理委员的职责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班级心理危机预警;另一方面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此种方法功能划分很明确,但对于具体工作职责却没有明确界定,易致使心理委员无法明确工作职责,也就无法开展工作了。还有的学校直接把心理委员定义为“班级心理咨询师”、“同学的心理友伴”或者“朋辈心理咨询师”,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解,导致心理委员工作重心有偏差或者干脆就没有工作重心。

三、准确的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一般而言,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理念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训练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积极开展朋辈心理互助,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转介给心理咨询教师,定期接受心理咨询教师的督导;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及院系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四是积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定期排查班级中可能出现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干预,若有必要应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五是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经常与其他心理委员进行工作交流与研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助人技巧,促进自我成长。总结起来:心理委员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先行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者,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践行者与组织者,班级里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1.心理成长的先行者

心理成长的先行者含义是指,心理委员必需在学生中率先关注自我成长,通过学习尽早把自己锻造成为掌握较全面心理健康知识、理念以及增进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人,成为心理比较健康、成熟的人。心理成长的先行者,通俗的理解是,在学生中心理成长走在最前面的人。心理成长实际上是每一个人一生必须完成的事情。心理委员怎样实现心理成长呢?首先,需要对心理学、心理健康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十分关注自身与同学的心理成长;第二,心理委员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理念,学习掌握各项自助与助人的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掌握诸多专业技能,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完善人格;第三,心理委员需要积极关注班级里学生的心理成长,主动帮助他们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进心理成长;第四,心理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带动,影响班级心理氛围,鼓励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也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支持心理委员的工作。

2.心理健康知识、理念以及增进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传播者

心理健康知识、理念以及增进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传播者,主要是指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理念以及增进心理健康基本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的传播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让班级里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够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心理委员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里作为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接受者的学生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中受益。也只有班级里学生真正理解了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以后,他们的“心事”才愿意主动向心理委员讲,心理委员才能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践行者与组织者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心理委员的实践与组织,更需要心理委员利用班委会发挥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举办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班级内部有良好的心理氛围,人人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并且学生都喜欢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变得轻松、有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4.班级里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所谓班级里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简称心理哨兵),是指心理委员与班内每一位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遭遇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很快发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需要和学生商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教师或者辅导员甚至是专业医疗机构,参与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心理健康的哨兵很容易被学生误解为“卧底”,或者是“侦探”乃至“奸细”。其实,心理健康哨兵的职责是为每一位学生放好哨,提前帮助他们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一旦心理危机发生,心理委员及早发现,及早报告,赢得最佳干预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的破坏力。

班级心理委员的四个角色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心理成长的先行者是必要的基础条件,没有人格的成长,没有专业技术上的成长,是无法做好心理委员的。传播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是心理委员工作的重心,在成长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当好学生的心理哨兵;心理委员又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当好学生的心理哨兵,同时实现着自我心灵快速成长。班级里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是班级心理委员角色的落脚点。当心理委员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成长先行者时,才能够很好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哨兵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得到部分实现。而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形成以后,班级里学生可以实现心理互助,进而呈现:每一个学生都依靠着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人人都是同学的心理健康哨兵。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2]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

第4篇

“5.25”大学生心理健月为引导大中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主题是大中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选择 “5.25”是为了让大学生便于记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随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全国的高校得到认同,全国高校都利用这一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认为这一天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节”。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

二 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合作的意识,并陶冶情操。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增强心理素质而设的年度大活动,让学习压力大的我们提供一个调适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更勇敢、乐观地面对人生。

三 活动对象:

学院全体学生

四 活动时间

五月四号到二十五号

五 活动事前宣传形式:海报 出版 倡议书(附件2)条幅 广播站宣传

六 活动流程:

第一期

本期活动内容:心理健康知识讲解,进行心理测试(见附件1)观看心理学错觉图片,不可能图片和双关图片(如附件3)

时间及地点:4号下午三点在阶教(教室待定见海报通知)

事前准备:以心理健康月为主题出海报。在四月底以心理健康月为主题出版宣传活动。

以海报形式宣传本期活动。

活动意义:让同学们更多更全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学测试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了解。通过心理学错觉图片、不可能图片和双关图片等心理学图片展,向同学们介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并以此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目的。

第二期

事前准备:以海报和出版形式进行宣传,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

时间及地点:10号到14号每晚七点在阶教(教室待定见海报通知)

活动意义:通过专业讲解及节目中他人的实例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

附:讲座可能涉及大学生恋爱心理,正确处理学习与爱情的关系,心理危机应急与干预,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等内容。

第三期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拥有职业技能外,能否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人的见解:

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基础,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保健预防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从而进一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预防工作,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应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及相关选修课程,全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一方面系统地讲授心理学知识及理论,使学生对心理学有全面的认识,并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重点地讲授相关心理知识及其预防、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并及时调适,真正起到自我保健、自我预防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鼻卡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三是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应激能力。

二、以构建心理咨询三级预防干预机制为突破口,加强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干预

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学习和生活压力、情感冲突、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少数学生中产生了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敏感、孤僻、自卑、厌学、行为退缩、情感困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通过构建心理咨询的三级预防干预机制,改变目前主要以教师或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中心的辅导咨询模式,加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主导的心理辅导咨询体系,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真正达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目的。心理咨询的三级干预机制包括朋辈心理咨询、师生互助咨询及专业心理咨询三个方面。

(一)朋辈心理咨询

朋辈心理咨询就是建立以大学生朋友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为基础的心理咨询,这是心理咨询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同学朝夕相处,特别是同班同学,同寝室的室友,只要细心观察,人的情绪、行为的变化都有可能被发现,对这样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就有可能使问题在萌芽时期就得到解决。朋辈心理咨询一方面有利于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主动寻求帮助,另一方面也帮助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促使自我成长。

(二)师生互助咨询

师生互助咨询就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二道防线。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支持,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专业心理咨询

专业心理咨询就是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第三道防线 。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切入大学生心理咨询:一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人生任务。二学生是适应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异化或恶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协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使其能适应目前的学习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防止或减少心理疾病产生。

三、以心理治疗为辅,重视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因此仅有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是不能完全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还必须与有关医院一起,建立“校园干预+医院干预”的机制,才能确保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缓解症状。因此,在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的同时,应由心理医生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四、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少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经验。由于受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学生的心理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科研机制,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接触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预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师生沟通

第7篇

在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思想上,任课教师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方面要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协调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如课堂讲授、讨论、实践、辩论、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功能上,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提高学生以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不断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教师在阐述心理学基本原理、讲述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结合现实,通过典型心理健康案例举一反三,使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是现代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之一,通过认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自我调节个体心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2.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很广,而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特别是大一第一学期除去入学教育、军训、“国庆”长假等所占时间外,实际教学时间不长。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把高职生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行为、事件或高职生强烈需要的心理知识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当前高职生心理特点,重点确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概述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等。

(2)积极适应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高职学习生活的特点、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正确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环境、增强自信心与危机感等。

(3)健康情绪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发生机制、情绪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情绪调节方法等。

(4)学习心理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动机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5)人际交往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基本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与个性的完善等。

(6)恋爱心理教育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爱情内涵的阐释,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其利弊分析,正确恋爱观的树立,爱的能力的培养,如学会谢绝爱、分辨爱、处理爱的冲突以及积极面对失恋等。

(7)挫折应对教育耐挫力的高低对高职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大学生一年级挫折强度最强,而高职生群体的挫折体验较其他同龄群体来得强烈,灰色心境、自我放弃等消极心态普遍存在。挫折应对教育内容包括:挫折产生的分析,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提升挫折应对能力的方法等。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第8篇

一、活动主题:服务青少年 携手促和谐

二、活动时间:2010年5月23-29日

三、活动内容:

1、举办活动周启动幕式;

2、举办专题讲座;

3、开展主题征文比赛;

4、播放教育主题电影;

5、开展游园活动;

6、举办活动周闭幕式。

四、主办单位

共青团河源市委员会

田家炳实验中学

五、活动要求: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保证活动的成效;

2、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活动,确保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有意义的教育而健康成长。

3、各活动负责人要按计划按步骤开展活动,确保活动质量,并收集整理好活动资料;

4、提高效果,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附:“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12355在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具体安排

一、“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幕式

1、时间:5月23日上午9:00

2、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3、内容:①团河源市委领导宣布活动启动;②心理健康志愿者代表讲话;③团河源市委领导讲话;④进行主题活动签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1、《轻装上阵,快乐高考》——考前心理辅导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李小敏

时间:5月23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青春期讲座》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景冬梅

时间:5月25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二中学

3、《戒除网瘾、快乐成长》

主讲人:心理辅导员廖娜

时间:5月27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第一中学

三、心理健康征文大赛

1、征文主题:心灵的故事

2、参加人员:全市中学生

3、时间安排:5月23日—5月29日

4、征文要求:思想积极上进,内容贴近广大青少年生活,具有较强校园气息,体现原创品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由心理健康志愿者做修改指导。同时上交电子文稿。

5、征文内容:心灵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的分享,如自己的心理变化以及相关的感悟和收获;我眼中的心理健康——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我与心理咨询——曾经接受过心理帮助的学生谈自己的心路历程,谈谈自己在经历挫折或困境时,怎样在个人的努力或他人的帮助下从低谷中重新站起来。

6、活动负责人:辅导员邹丽嫦

四、“心理健康活动周”游园日

1、现场咨询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茶山公园

①人际交往:景冬梅

②学习困惑:李小敏

③个人情绪:廖娜

2、趣味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时间: 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中学

活动负责人:苏新泉

3、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

时间: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内容:心理健康格言、诗歌、绘画优秀作品展览、心理知识问答等

活动负责人:

五、心理电影欣赏

1、《青涩记忆》

时间:5月24日下午3:00

地点: 河源中学

2、《网络妈妈》

时间: 5月28日下午3:00

地点: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六、闭幕式

时间:5月29日下午4:00

第9篇

摘要:为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此次研究立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原则,对几种常见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指导等几方面,对”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展开探讨,具有教学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危机干预

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及社会对高职教育及职业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高职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此,就需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及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包括矫治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及发展性目标。一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及心理困扰的高职学生,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其做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困扰,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高职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较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各种新环境,毕业后快速在社会上立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下,避免其出现心理疾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其优势、激发其潜能,并树立创新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积极、合作、差异等。一是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和幸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协调,实现互补发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高职学生的生长环境、思想观念、性格特征都存在差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立足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差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常见模式

在高职学生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当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中常见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融入法、理论讲解法、模范举例法、活动宣传法、心理交流法等。课程融入法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利用不同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理论讲解法是指由专门的教师系统、全面地讲解心理健康基础理论及保健方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常用的方式,主要手段包括教材学习、材料分析等。高职院校应利用好理论讲解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模范举例法是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进而达到教育效果的一种模式。教师可根据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举出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更加清楚地掌握自身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心态,保证心理健康。活动宣传法表示在日常教育活动外,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的认知及重视程度,进而引导、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模式的重点在于宣传方式是否有效,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会重点关注活动环节及环境变化。心理交流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具体过程是由教师采用单独谈话的方式,通过咨询和问答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排解其心理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既要保护学生隐私,又要掌握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便于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三、“六边形”模式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此次研究所提出的“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知识普及、心理指导、危机干预、调研分析六方面构成的形似”六边形”的教育模式,在实践应用时,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考虑。第一,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采用“六边形”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一方面,从物质层面,应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根据高职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变化特征,优化校园自然景观设计,将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其中,给学生一种视觉享受,使其心理压力得到释放,调节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对学生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职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并采用家校共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协同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在应用“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对各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其系统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也应该积极征询各任课教师的意见[2],结合不同学科内容及教学要求,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课堂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其次,在心理健康课上,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普及是“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例如,可在学校张贴海报、悬挂条幅,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利用校园公示栏、校园广播站等,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认知度。第四,强化心理指导。心理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六边形”教育模式下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例如,学校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3],根据其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或者,高职学校可采用论坛讲座的方式,邀请心理学专家到校园做客,面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另外,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传统的面对面交谈、书信咨询、问卷调查、电话访问,以及电子邮件、微信留言、博客论坛等多种新途径,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4]。第五,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六边形”教育模式时,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干部的基层纽带作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晴雨表,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记录,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例如,可由辅导员牵头、班干部负责,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趣味竞赛、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二是针对大一新生,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班级、系部、院校、医院为单位,形成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网,学校应联合家长、社会等,形成多层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和调节。第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在“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需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重视力度。除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外,应定期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并整理成调查报告,找出学生可能潜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或心理危机因素,再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避免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调研过程中,应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以往教育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根据其规律采取针对性与大众性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情况做到深入了解,确保后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四、结语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位[5]。“六边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从不同角度考虑,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实现教育效果的一种新模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今后工作实践中,需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优化,推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奋发成才,处于人生体力最充 沛,最有朝气,最富有理想和抱负的黄金时期。他们胸怀博人,志向高远,关注国内外风云变幻,能把个人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伟大业之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在这些人中,闯过高考难关进入大学校园想松口气,混日子的人有之;往日学习的尖子来到人才经济的大学校园为再不能拨尖而苦恼,一蹶不振者有之; 由于恋爱、 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各种矛盾,就丧失信心,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有之。随着我国高等 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及各种方面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 产生、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的约占20%一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比例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大量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产生许多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其终生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而且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伴发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体育》从其概念来讲,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个人自身的身体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许多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提高人的自信和责任感;增进与他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人的意志,培养进取精神,提高智能水平,为参与竞争建立先决条件。美国加尼副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精神,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诅丧和失望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

高校体育放大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利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环境,环节心理压力的场所,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学生的健康,应该是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协调统一,全面发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身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学生的不平衡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对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了解学生现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体育教师加强学生的相互将六,经常找学生谈心,谈人生,谈理想。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等,并促进认真分析,对每一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心理障碍的学生多一些光心和帮助,并用不同的锻炼手法,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个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无谓的烦恼,消除不良的情绪,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使学生的心理境界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尤其是大学校园,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体育设施也非常齐全。体育教师应动员利督促广大学生参加早操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改善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教师还用动员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米,从场地、器材及锻炼指导等方面都尽量满足学生要求,让学生选扦这的项日进行锻炼。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体育竞赛中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跑、体育游戏、篮球赛等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假如体育锻炼队伍行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利集体主义精神,并在锻炼在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和竞争意识,形成健康的心态。学校还应开展一系列体育选修课。比如:跆拳道、拉丁舞、网球、滑冰等。让学生的小秒度月微秒年生活丰富多彩,业余生活更加充实。

四、重视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

第11篇

一、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从学生是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动机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团体活动、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从他人身上学习,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理性的解决问题。“体验式学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由亲身体验开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反思,形成理论,最终把理论所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首先,它强调助人自助,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通过开展有意义的辅导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目的。而要想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才能感悟深刻,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然后通过学习积极正面的心理调控技术等可操作性强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而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在课外实践中反复试验和练习,在实践中更加深刻的体验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有效的实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建构,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内容

根据我院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主题及教学方法:(1)“了解我,认识你”。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概述、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和自我意识与认知理论,这一部分内容要结合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和心理情绪变化来讲,在最后讲授ABC理论并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务必积极实践。(2)人际交往和恋爱。因为恋爱问题也是与恋人的交往,因此本研究也将其归为人际交往类主题。重点讲解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宿舍相处和恋爱情感等。(3)做情绪的主人。这部分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审视自己心理情绪变化的原因,通过团体放松训练教给学生掌握放松心情的方法。(4)“感恩挫折,释放压力”。耐挫力的高低对人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挫折压力教育包括:通过提问让学生再次体验遭遇挫折时的感受,理论讲解挫折产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提升挫折应对能力的方法等。(5)高效快乐学习。分析厌学情绪、高原反应等学生问题产生的机制,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探讨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并作为课后作业积极实践。

(二)教学方式方法

(1)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并参与组织教学。在学期初,各班由任课教师提出,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协助教师完成课堂讨论前的资料收集、分组等准备工作,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教学,也激发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的积极性。(2)重视课外作业。课后作业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课后积极实践课堂讲的心理问题解决技巧和方法,如放松情绪的方法,ABC理论等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二是就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几类心理问题开展简单的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3)注重团体活动和小组讨论。第三章做情绪的主人为例,(1)让高职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情绪的多样性及其所体现的意义和功能,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接着通过情绪理论知识的讲解,安排不同的项目活动,通过团体辅导技术如放松训练的使用,让他们在学以致用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减压,这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宝贵体验。(4)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设立师生教学共用电子邮箱,方便师生的教学交流。(5)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考核学生成绩,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为此应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

三、问题与分析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体会最深刻的,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动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积极成长。针对个别性格内向或过于消极的学生,体验还有待提高,教师应多鼓励。在该课程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小组讨论时,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团体放松训练中有些同学无法融入和放松,情绪体验还不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

作者:张春霞 吕烈平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1   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高校学生担负着社会责任、家庭期望,是祖国的未来。但在信息时代中,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是互联网中最活跃的群体,对社会事件和现象具有自己的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喜欢利用网络来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知识、测试和报道等内容,喜欢利用碎片化的实践不断满足心理需求。但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问题和障碍。信息化网络的发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但同时,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虚拟与现实的差距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方面,高校学生的心理还处在一个发展前期阶段中,网络的虚拟世界极大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优越感和体验感,同时,一些诸如“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也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道德绑架和残酷现实产生了恐惧,甚至心理扭曲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虚拟世界中,高校学生容易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而面对现实中遇到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时,会产生很多不良心理,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角色专色。因此,为了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   信息时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2.1 以理论为引导,开拓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稳定和发展的统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个体的心理面貌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个人行为的调节器。因此,在信息时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为引导,突出表现个体追求知识和捕获信息的需要。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以理论为引导,积极开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首先,应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在传承和发扬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信息时代中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将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法等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如: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在继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基础上,开通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和心理档案,研究探索网络心理训练,实施网络心理测验,落实网络心理治疗;通过挖掘诸如微信心灵鸡汤栏目、BBS心灵交流在线服务等,利用时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平台,灵活运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增强信息化管理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信息时代中,大部分高校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后,都会进行心理测评。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辅导员,从而帮助辅导员识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疏导。如:大一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生的转型时期,大二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的时期,大三时期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选择困惑,大四时期学生面对的别有分叉口的前进选择。因此,为了加强持续关注,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电子当值,给予学生关怀,并以持续关注。另外,在对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和后期跟踪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电子档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牵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配合、大学生朋辈互助团体参与共同建立,能够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增强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能力。

2.3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为学生开辟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服务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应开设一个具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主要内容有:一结合目前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提供其他相关心理学网站的链接,为学生提供心理学领域的常识、相关主题实用论文、心理学科普专题可见资源等,增强学生接触资源的丰富性和正规性。二视频资源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解决心理困惑的技巧,针对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相关专题的讲座视频、热点焦点电视节目等,使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上学会分析问题,尤其是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进行及时的指导。三开辟在线心理测试服务。为了为心理咨询和辅导提供参考依据,应通过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测试结果给予专业的解释和慎重的建议,为学生提供可以自学的资源。四开通网上咨询途径。如:通过根据文体类型分成不同的BBS讨论区、聊天室等,给予学生适当、积极的指导;利用网络设置一个心理邮箱,通过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实现心理健康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