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6:4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与知识经济的挑战,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抓住机遇,合理利用优势,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遇 危机 发展
一、 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1、社会需求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我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需要尽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第三产业必将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过中等职业教育专门培训的新型劳动者。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也就是还有40%的15到18岁这样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不是以升学为导向,发展空间很大,大量的人可能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所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大的发展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
3、 国家财政的扶持,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将拿出近180亿元建立健全中职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这些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 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认识职业技能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
2、办学定位不准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大都沿袭计划经济时代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和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使得中职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存在着差距,而自身的应用能力又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从而处于知识群体的劣势地位,进而导致就业困难,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遍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不少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而是盲目跟风,结果导致对自己原有优势专业的弱化。
4、 “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短缺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成败。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进过工厂、公司,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 学生学风较差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人了大众化的阶段,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呈逐渐下滑的趋势。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在生源上不合理的竞争,许多中职学校将学生当成“上帝”,管理上有所放松,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麻木状态或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政府需要加强正面宣传,改变国人的教育观念。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讲话别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要把准市场脉搏,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专业,并以特色为招牌,创建品牌
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优化其的品牌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已经没有市场需求或需求较少的专业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撤销。积极开发面向社会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装备业等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专业,改造和优化一些传统专业,加强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品牌。
3、 结合学校专业实际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学校可根据现有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
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就应该及时从思想上将学生从普通教育引导到职业教育上来,转变学习观念;其次应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并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危机教育,对他们施以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
5、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学校设置专门的机构主动地为学生联系各个企业,把学生推荐给企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分析得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改革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坚持协调发展,培养出实用型、适用型的人才,必将迎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与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与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 “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与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调查:河北初中生辍学率近9成[EB/OL].
[4] 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1).
[5] 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改变社会观念。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超级秘书网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等职业技术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正处于思想不成熟,逆反心理强,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有些同学在普通中学因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歧视,自暴自弃,养成了散漫,上课坐不住的坏习惯。经常发生打架斗殴、通宵上网的现象。这不仅对身心健康不利,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利。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课,举行各种知识讲座,经常开展技能比赛、学科竞赛、班级美化、校园艺术活动和球赛等。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能力为导向,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就业,减少了失业,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投入少,条件差,专业师资缺乏,招生难,生源质量差等方面。如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招生困难。普通高中持续升温,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读普通高中,上大学才有出路。加之前几年普通高校的扩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导致职业高中招生十分困难。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学校不重视联系实际,基础教学内容多,职业技能教学不足,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目标等脱离实际。
3.就业困难。现代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中专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学生素质不理想,再加上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
4.发展困难。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目前只有极少数职业学校申请到国债专项资金,大多数职业学校基本上是靠自身谋求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近几年,由于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很多学校忽视了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专业课教师紧缺、文化课教师过多,教师专业知识老化和专业课教师入编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学难度大,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及课程设置等原因,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针对职业学校困境提出的对策
如何使中职毕业生既会“求职”又能“创新工作岗位”,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创业为核心,面向未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其次,要改革中职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大教育、教学、教改力度,摒弃就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重构创业教育的新机制。下面就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解决投入少,规模小,条件差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政策扶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中,不仅需要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术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的技工。为了让中等职业教育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作为最终受益者的企业也必须及早伸出援助之手。
2.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3.调整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向创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中职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很少考虑人才对社会环境主动适应的问题。这样的弊端是一旦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包括自信心、动机和态度。
4.改革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这就是说,是实施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之中应得到真实写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增开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素质。
5.发挥各校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长优势,走强强联合之路,为企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目前,我国工业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更新换位,对工作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各个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几十多年的办学积累不少经验。学校还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办学要素,走强强联合之路,各校可以采取师共享、实习工厂共享的途径,扬长避短,使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为企业不断输送合格人才。
6.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中职教育正面临毕业和就业的严峻挑战,应对挑战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才能,即实施创业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范式,而且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的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由社会作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政府能够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并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就能够克服困难,大胆创新,走出困境,相信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第1版.
[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logistics market is huge, and is still in rapid growth. The huge market promotes the logistics demand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Shanghai, Jiangsu and other place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t also puts forward training way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untry's dem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applied logistics talents.
关键词: 物流人才;衔接教育;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logistics personnel;link up education;training 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47-02
1 物流人才培养对应的教育层次
当前物流人才的需求一般包括4个层次(表1)。
2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很大。我国物流市场庞大,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物流市场的庞大促进了物流人才的需求。据相关部门预测,截止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中国的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为40万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物流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人才主要是高级研究开发人才和中高级应用操作人才。因此我国初级的物流作业执行人员相对过剩。因此,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级物流人才相对过剩而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的人才培养失衡问题。
3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目标定位
3.1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中进行操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2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就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培养能够操作现代物流办公软件的物流人员。
3.3 应用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核心,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方向。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协调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
3.4 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问题的能力。
4 江苏、上海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中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4.1 江苏中职和高职教育将直接衔接本科 读完中职,只要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的考试,就能直接入读本科。江苏2012年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设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在5个开始试点的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及南通,共有71个项目包括在内。本科院校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只需要通过衔接院校的选拔,不必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此次试点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本科人才。
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试点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4.2 上海2012年下半年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 2012年上海市通过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录取学生近1400名。另外上海市还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在2012年参与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招生学生增至30多所学校,涉及到18个专业,招收学生增至近1400名。而在2010年,上海市第一次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连续三年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2011年开始,在招生方式上增加了面试环节,面试合格后,考生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
学校在进行学生录取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这样被录取的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等到成绩合格的时候,才能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毕业正式。
2013下半年,上海市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工作,促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
5 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中高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中高职、应用本科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与应用本科几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适配。
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模式成功的经验,在结合我国中高职衔接段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职教特点的中高职、应用本科的入学制度,逐年推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实行中期择优录取的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学衔接的“立交桥”。②为了保证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放宽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能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业,这样能够实现中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③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就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体系,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三个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④完善中高职、应用本科“直通车”,以此打开我国物流人才发展需求的制约。
因为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尚未完善的阶段,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够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培养新型人才,以缓解物流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6 结束语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衔接,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为了完善中高职院校、应用本科等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就需要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制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春秀,李蜀湘,涂岭.我国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学院,2010,10(3).
[2]王佑华.中物在线《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报告》[A].2006-07-09.
[3]王素娟,刘蓉.金陵晚报[N].2012年6月9日.
论文摘 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并对职业鉴定、培养方法、培养周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引言
职业教育不是我国独有的,更不是我国创造的。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教育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应该说,原始社会进入石器时代,狩猎需要一定技能,她不是人类天生的,是靠人类后天学习得来的,这时就开始了“职业教育”,当然这种职业教育是零碎的,是个别的。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各种技能相继出现,技能种类相当多而且复杂。技能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授技能、技能深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教育形式诞生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职业教育更是世界各种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人类还会将这一种方式继续下去。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还进一步被理解为a.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b.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c.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d.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e.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这显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各级职业学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探讨狭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我们在基层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顾明远、梁忠义在其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
以上种种对“职业教育”的概括,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第一,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是作为教育的一类活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既然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那么它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当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独特性应该是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顾明远、粱忠义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所特有的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作准备的教育。斯内登也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同样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几个方面的分析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在我国纳入正式的教育形式时间很短,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切实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开展近20年,在沿海地区,开展得更早,目前来看也是比较成熟的。我国自2001年开始设立中等职业院校,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高级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院一旦从中等学校转变过来,名称很快变更过来了,经过这么多年,许多职业学院仍沿袭过去中等教育的模式,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没多大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都未发生变化,这样下去,显然与我国教育改革不符合。
我国教育规模在飞速扩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更为明显,这当然是好事,但关键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外表到本质,她就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几个方面的分析。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技能性: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其主要内容。
(2)实践性:要培养能够直接从事工作的技能,显然必须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只有利用大量的时间才能不断提高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设置的动态性:社会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培养的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专业的设置的是动态的。
(4)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没有严格的教学体系,而重点是强调技能。因此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进度都是动态的。
(5)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是现场式,可以是课堂加现场,可以是实验室式,也可以是实验室加课堂室,还可以是课堂式等等。
(6)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与中等教育、研究性教育完全不同,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依据上述分析,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新形势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严格的界定。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会及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特点,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千万万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职业教育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壮大。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情况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因此有以下一些思考:
1.关于职业教育的“产品”。工厂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通过检验便可知晓。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技能型人才,但他又不同于产品,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技能水平的高低比较好鉴定,实际上我国推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比较成熟。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注重技能等级的统一标准,鉴定应主要以鉴定实际技能为主,以理论知识的考试为辅。
2.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着眼于我国未来建设所需求的人才。
3.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周期。进一步规范学制,普通专业在校一年半或两年时间完成,高级专业在二半年或三年时间内完成。学制可由学校根据专业、对象和鉴定标准确定。
4.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必须标准化,统一要求,统一考核。教学手段可根据专业情况和教学环境选择不同方式,比如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或实习工厂。
5.关于中职教育的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可由各学校自由掌控,不作统一要求,可以根据对象,也可根据专业或教学内容进行设置。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研究的人力与物力匮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真正搞好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栗原.教育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雷通群.教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亚栋.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4]卢洁莹.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5]史三成.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论文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中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提出ESP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尝试从分析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将ESP教学引进中职英语教学,增强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其职业性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实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事业单位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对职业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公共课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中职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这是每一位中职学校英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构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许多学校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英语开设一年至一年半不等。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专业在开设了一年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公共英语课程是综合英语,近年来有些学校开始用所谓的“实用英语”,其实用性有多大令人怀疑,因为教材的“实用性”仅体现在多选了几篇说明文,多了些应用文写作练习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话。事实上这些教材并没有从专业和目标岗位的角度去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当我们认真分析这种现象时我们会发现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中职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目前,中职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1.2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写精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1.3中职公共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中职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行业实践背景,他们对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知之甚少,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也不知什么对学生有用,有的即使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但是教师却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使师资力量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想吻合。
2改进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措施
2.1对中职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中职英语教学应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要达到以上目标,中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强化专门用途英语。
2.2引入ESP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指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由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达到在某些学科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业化的内容。能在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在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ESP着重分析将来使用英语的场景,以及此场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即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需求分析结合起来,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转贴于
同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差异中,尽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需要与个别需要,
2.3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本科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因此,中职教育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ESP课程的特点,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2.4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ESP教师比普通教师要求更高,目前的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师们如果不经过任何培训就让其投入到ESP教学中去,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很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甚至会缺乏教好ESP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事先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很有必要。此外,中职学校也可以将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经过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和语言技能训练,充实到专业英语教学中来。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学校也可以聘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水平高的专家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兼职教师。
3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的学习,专业英语教学也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中职开展ESP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以很好地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服务,应对新世纪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挑战。在ESP教学模式辅助下,中职英语课程教学会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输送更多既有专业知识又善于英语交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慧.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考试周刊,2007,(9).
[2]黄建鸿.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英语辅导,2006,(10).
【关键词】县级 中职校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06-02
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在我区或是全国的教育战线而言,是一支颇为庞大而问题较多的队伍,如何建设与发展这支队伍,使其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不仅仅是要政府与教育部门来关注,也是相关企事业及更多有识之士应该关注的。本文试以柳城县为例,对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目光来关注县级职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及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
一、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概况
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2006年1月通过了自治区合格学校验收。2008年职教攻坚之前,校园占地面积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为0.78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最多时有900多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9人,双师型教师7人,分别开设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中华茶艺等8个专业。然而,虽然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校舍、设备、师资明显不足,造成招得学生进来而留不住。如2006年柳城县职校招得学生368人,到2009年毕业时仅有173人。
三年职教攻坚,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柳城县于2008年11月成立了县职教中心,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农机校、县委党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投入大约3000多万元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由50亩扩大到16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由0.78万平方米扩大到2.8309万平方米,建有数控、焊接、钳工、汽车、电子电工、制冷等专业的实训室和设备及配置一流的多媒体教室。
职教攻坚之后,学校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硬件方面,但是大楼易建,生源难求,招生非常困难。据调查了解,目前柳江、鹿寨、三江等县级职校都走入生源不足、招生难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普高去了一部分,上不了普高的初中毕生到市级优质中职校就读占大部分,外出打工又占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在家务农不愿读书,每年县级职校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都很艰巨。可见,职教攻坚之后,给学校带来变化,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二、县级职校建设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精品专业
职教攻坚期间,各县都投入不少资金,但绝大多数经费都用于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用于教学设备方面相对较少,柳州市六县职校只有鹿寨、柳江两县职校有自治区的示范专业,另外四县职校没有一个示范专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县级职业学校应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应加大资金投入,选好一两个特色专业,把它们打造成自治区品牌示范专业,带动学校的发展。
(二)加大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质量的学校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支撑。然而目前柳城县职校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远远满足不了职教中心的发展要求。应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采取降低“门槛”、适当增加编外执教人员等灵活的方式,聘用一批工作在一线的有较强操作技能和施教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应继续实施教师学历达标工程,进一步落实好校企结合的送培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对在职的现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促教师成长。
(三)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招生就业、顶岗实习等要有严格的管理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探索并确立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以短期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证化办学模式。把“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加大改革和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县级职校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加强教学研究的组织与领导,依托“市职业教育科研所”积极开展改革和科研,加强与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使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丰富内涵。比如,在教研管理方面实行“四个一”,即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各教研组组织一次示范课或公开课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和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施计划,积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及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县级职校要争取与各企业联手建立实训、实习车间,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零距离上岗。
4.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县级职校应始终把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抓实抓好。(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在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的同时,通过开展校园创安工作专项检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为师生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环境。此外,应积极开展“安全活动周”和“安全活动月”活动,切实加强对师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技能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加快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县级职校办学质量与效益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提高质量的核心在于办出特色。一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校校结合的办学模式。县政府应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无偿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把企业引进县职校,使企业生产车间成为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可将企业税收作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县职级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内及区内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订单”培养方式。三是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树立以人的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树立融就业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观念。四是城乡联动,发挥城市职业学校优势。针对县职校的实际需要,与国家级重点学校开展连锁办学,从计划制定、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一所优质的城市职校带动一所农村职校,给县级职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五)建立机制,加强宣传,营造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以县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机制。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张贴标语以及报纸、电视、广播和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突出贡献以及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事例,使社会各界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同样是培养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农村,形成共识。
2.建立招生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将招生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华侨经济管理区、县直有关部门和学校,把完成送生任务情况作为考评乡镇、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在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3.宣传国家对就读中职校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和对涉农村专业进行免学费及政府奖学金,以后将进一步实现全免就读中职校。
此外,还可多宣传已毕业的就业之星,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吸引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六)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学生就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职校要专门成立了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强化学生就业培训指导和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自主创业,谋职生存。要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实习就业直通车的模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比率。学校鼓励毕业生参加“双选”会,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就业。另外,学校还多开设一些茶艺、美容美发、舞蹈、普通话、礼仪等第二课堂,对在校生进行第二技能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推介毕业生就业的办法,以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加林等.农村职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7(4)
[2]贲志宇.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6)
1 前言
Cuban, Kirkpatrick和Peck(2001)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美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虽然在学校99%以上都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但他们在教学中对这些技术使用率却很低[1];Kotrlik等人(2009)在研究中提到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IT方面的知识要低于平均水平,而社会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既希望教师们使用ICT支持他们的教学活动,又要他们教会学生具备今后进入职场的各种ICT技能。[2]他们在比较新的技术的使用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王全旺,刘光然和詹青龙在(2006)研究中指出,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目的和方式的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吴瑾菁(2006)在硕士毕业论文中的研究发现,教师ICT操作属于会应用的阶段,但还不是十分熟练,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是很高。[4]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样本抽样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总结有关资料,通过大量切合本研究主题的资料的筛选,本问卷的设计最终决定参考Filiz和Yasemin(2010)的IC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Teachers’ Instructional, Managerial and Personal use Matters[5]的研究,并对该研究中的问卷做部分修改最终形成关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的问卷。数据通过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7.0)来分析,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表达。
3 问卷数据的收集
个案学校共有157名教工,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11~12月)除病、产假及借调教师21位外,共计136位教师参与问卷活动。笔者全样本抽取了136位教师发放问卷,实际回收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36份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有效率为100%)。接受调查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任教专业、学科等,其中男性教师有40人,占比29.4%,女性教师96人,占比70.6%;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教师有20人,占比13.7%,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教师有47人,占比33.6%,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有34人,占比24.0%;大专学历4人,占比2.9%,本科学历129人,占比93.9%,硕士研究生3人,占比2.2%;5年以内教龄的有47位教师,占比33.6%,6~10年教龄的有51位教师,占比37.5%,1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有38人,占比27.9%。
数据显示,该个案学校是一个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教龄相对来说都相差不太远,男女比例差距略大的学校。
4 研究发现
由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在ICT的使用方面,均值最高的为“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下载”,M=3.72;出于教学目的的“为备课、上课、写教案做准备”均值M=3.49;出于管理目的的“出卷,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均值M=3.40;出于个人目的的“聊天、娱乐、游戏”均值M=3.07;而出于教学目的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均值M=2.26。而Filiz和Yasemin(2010)在研究中的结果为教师们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出于管理目的,其次是个人目的,最后才是教学目的。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在该校的教学过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个人目的之外,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使用,大部分还只局限在为备课、上课、写教案等做准备,而“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方面,教师应用得比较少。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20.6%的教师仍然使用黑板沿袭着传统的授课方式。
从性别角度出发研究的数据显示,在出于教学目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方面,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的角度来看,性别因素在统计学意义上产生了差异T(134)=2.10,P<0.05,男性得分略高于女性,从“为上课、备课、写教案做准备”方面来看性别因素在统计学意义上也产生了差异T(134)=2.93,P<0.05,男性得分略高于女性。而吴瑾菁在调查研究的报告中发现,在性别方面,男性ICT能力倾向略高于女性。而在其他项目方面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使用在统计学意义上性别因素并没有产生明显差异。
而从年龄角度出发研究的数据显示,从“个人目的”、“管理目的”、“教学目的”三个方面的数据统计来看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年龄因素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差异。能够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出乎意料,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教师年龄处于年轻化状态,年龄在33~35岁以上,基本上都可以划分到老教师的行列中来。而个案学校教师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0岁左右,本身都是年轻教师,因而在各种目的的使用方面没有差异属正常结论。
5 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使用ICT主要目的是以“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下载”为主(个人目的),出于“出卷、学生成绩、信息管理”(管理目的)方面的应用比较多,“为备课、上课、写教案”(教学目的)的基本应用也为数不少,但是,出于“基于网络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学目的)的使用却非常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具体原因,将是今后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启东 226200)
参考文献: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2001,38(4):813-834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2009,21(1):44~59.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通过课程的优化配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模块化的具体设想等方面的内容。
一、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一线岗位所需求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上的生理需求,愈来愈注重精神上的感受,这种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装饰、广告、环境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工美专业的学生正是这支队伍中十分紧缺的重要的基础技术力量。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怎样做到学为所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这样的学习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教学的环节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展开,课程结构以市场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开设,教学内容满足一线工作环境的要求,构建衔接、融合、沟通的课程新体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应以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工艺技能,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的人才为主。并应以此为特定目标,开展对中职工艺美术教育规律、方法、课程设置的研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施教原则、师资结构、教材体系。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理、工教育,又有别于纯艺术的美术教育。WWW.133229.COM它应使受教育者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技能目标;二是专业理论、审美能力;三是文化知识、综合能力;四是品质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其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合格的工艺美术人才,既是物质生产者,又是艺术创造者,创意和制作不能截然分开,并依赖于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动脑与动手交替的动作,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从设计的观点看,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美专业教育来说,更应深入地研究市场的需求,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一线技术人才,必须完全彻底地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随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因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必须把教育的重点突出在职业性与多向适应性,必须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逐步走出以学科为体系的面面俱到的旧套路,要侧重应用,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一)适应市场,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中职工艺美术教育的首要原则,对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地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水平提高了,社会对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我们应以市场之急需,即时调整课程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比如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培训就愈来愈明显与紧迫,“手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在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就可以减少手绘的课时,加大力量重点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正是市场所迫切需求的。
(二)为了突出学以致用,必须坚持“短小精通”的教学原则。
中职工美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太好,对系统的理论学习难以静下心来,因此,把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就是适应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因此,针对性要强,内容要精选,重点要突出,不能庞杂无章。比如:电脑美工专业,电脑美术辅助设计是重点。而cad和photoshop又是设计诸多软件中的重点,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能力的培养只是引导学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观察、发现、创造事物,而重点则是对平面设计的工艺流程、材料、预算、表现形式的教育训练培养;同样,室内设计的分类是多样的,中职阶段的学习重点应该是体量较小的,容易接触到的家居装饰、小会议室、专卖店等。总之,凡是非重点的课程,都作弱化,减法处理。
(三)因人施教,兴趣教学。
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但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具有爱动手的特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兴趣教学,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互教互学,摒弃灌输注入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把工厂搬进教室,把学生领进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
(四)贯彻项目教学的教学原则。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建设作保证,其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从目前工美专业的师资结构来看,教师市场化的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是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热爱职教事业,一专多能”的标准,适时对专业教师采取增加投入,支持业务进修,鼓励科研,增加任务,多压担子,促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应广泛地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单位联系,建立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的柔性机制,广招人才,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是实训场地的建设,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尽早筹建工美专业的专用电脑机房,材料工艺的展示厅,操作训练室,购置供实训使用的材料、工具等。再次是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要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建立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
三、中等职业学校美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构想
(一)关于通过课程的优化设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1.技能目标
(1)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对基础能力阶段的素描、色彩、图案的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知识。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主,了解3dmax、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3)具备一线工作岗位所需求的工艺制作能力。室内装饰方面,掌握常见的工艺制作技术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装饰材料的种类、规格、性质、价格;平面设计方面,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方面的制作流程、安装方法、工具的使用等。
2.专业理论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艺术的观察方法、设计原理、色彩设计的方法、图形的构成、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等,使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理解和创造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文化知识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促进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语文课重点放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意境气氛的把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简洁、清晰、条理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以及“说明、合同、协议、收条”等文体的写作规范。地理历史课要结合专业课的需求,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对色彩避讳、气候特征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家俱造型、服饰特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元素;英语课也可以从专业的需求方面开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如电脑英文菜单中的释义,广告中外来语的含义,英文书写、排列、字体的规范等。
4.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立志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培养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关于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的构想
1.基础能力
(1)美术基础能力:素描课要求掌握形体的透视、比例、光影、质感的表现能力;色彩要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色彩的情感因素的理解认知能力;图案课掌握写生与归纳、图案、图案装饰色彩;学会使用美术基础课的工具,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和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比如办公软件的常规操作,图片、文体的编辑、设置和输出;熟练设计软件的操作,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重点,cad要能够独立绘制设计平面图、立体图,尺寸的标注、投影图的绘制。photoshop要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的使用,能独立完成平面设计的排版、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明白与相关设备相联接的输出方法。3dmax是三维图形设计的软件,要求工美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三视图的认知能力,简单模型的建立、材质、灯光、渲染的基本操作方法。
2.平面设计
(1)photoshop软件的熟练掌握。在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为适应平面课程的内容学习,应强化该软件的操作技能,做到心手相印,能准确地运用软件的强大功能表现设计内容。
(2)平面设计:广告、装饰画、招贴画、装帧、包装等。其中以广告、装饰画、招贴画为重点。通过优秀作品的欣赏,正确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色彩构成方式、画面的视觉传导感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开拓眼界,激活创作思路,要求能独立完成简单主题的创作任务,且达到教学要求。
(3)平面制作工艺:熟悉平面设计制作的材料、性能、工艺制作、安装方法,表现的形式和预算的构成。
4.立体设计
(1)cad、3dmax设计软件的针对性技法训练,能绘制平面图、立体图、节点大样图,掌握建筑尺寸的测量方法,看懂建筑图纸,绘制效果图,了解常规的设计尺度。
(2)室内设计:家居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①家居设计的重点:卫生间、厨房的水电改造,防水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文化墙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梁、柱、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装修和程序、工艺的规范,造价的预算,业务的洽谈,合同的签订。②办公空间重点学习会议室的设计方法、色彩的搭配、设备的安排,吸音、通风、冷热等物理因素的设计,灯光的照明等。③商业空间以茶馆、酒吧、ktv、专卖店的设计为重点。④展示空间重点学习店面的材料与施工方法。⑤展示空间的交通线路安排,展示的形式,灯光的安排。
(3)室外环境设计:介绍常见的外墙包装材料与施工方法。
3.相关综合知识能力
(1)职业思想教育。通过对相关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兴趣,坚定学好专业技能的决心。
(2)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促进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工作情景的介绍。以讲座的形式,聘请业内人士向同学们介绍工作的环境、流程、特点,为走上工作岗位做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5.第二课堂
(1)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作为更深一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参与实践技能的操作。
(3)阶段性开展主题性的技能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4)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演示工艺制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