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象工程论文

气象工程论文

时间:2022-04-28 02:2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气象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气象工程论文

第1篇

《改革与开放杂志》2015年第八期

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1.教学内容《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开设于第6学期(即第三学年下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24学时,实践课时8学时。在大气科学概论、程序设计基础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概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系统概述、气象资料编码、气象数据压缩和气象通信网络,共6章。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怎样利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去处理气象数据。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南信大计软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气象部门的需求,实施“专业+行业”复合模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手段,在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到气象信息处理中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归属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到第6学期为止,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全部开设并学习完毕,因此在本课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把以前学习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气象处理上。为了能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环节在本课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以及课程考核的规定。以2009级软件工程专业《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为例。⑴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地面气候报文的译制”。⑵提供课程设计的概要设计:因为题目是在课程学习的初始阶段给定的,鉴于学生对于地面报文格式和译制的流程还不熟悉,因此概要设计由教师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课程设计阶段。下图(图一)为地面报文译码流程图。⑶明确课程设计要求: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对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进行实现(具体采用什么计算机高级语言不限),能够任意地译出地面报文中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次的某站点的各气象要素值。要求根据概要设计中的流程图给出译码的详细设计并画出相应的地面报文译码功能流程图以及关键代码。最后运行与测试,主要针对每旬的第一天进行旬报译码和每月的第一天进行月报译码,并显示结果。

3.考核体制综合考虑《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课程设计主要安排在实践学时内完成,如若完不成,可以由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完成后需要书写课程论文,最后考核得分分为两个部分:系统演示和课程论文。以上一小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例给出评分标准:查看源程序代码,根据要求应在课程设计论文中给出关键代码,以最为简单的C语言编程为例,源程序中应该要看到以下几个功能:地面报文文件名生成、判断是否是地面报文文件、读取报文中某一行、读取各气象要素⑤。若功能代码完整,并程序运行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及格”档。代码示例如图二。系统运行并测试:给出至少3组不同的测试数据,用于测试系统的逻辑性是否正确。若测试大部分正确,最终成绩评定为“良好”档。查看课程设计论文,查阅“详细设计”和“运行与测试”部分,若基本阐述清楚,也有运行结果的截图(如图三所示),最终成绩评定为“优秀”档。

二、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1.课程建设成效以南信大2009级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为例,已经有300多学生上过《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课程建设目前取得了以下两点成效:(1)通过学校丰富的气象行业活动。比如学校定期举办的气象日活动、参观气象台等,激发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气象业务相关运作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气象行业中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气象行业的归属感和服务意识。(2)通过课程设计(论文)环节。结合具体的实践实例,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做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气象业务处理的问题,实现了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改革行业高校的教学模式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普通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适合行业特色的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进行调整,目前已经使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⑥,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本身的专业知识,又实现了专业技能与气象学科的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法”,南信大作为气象行业的突出代表,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联系有关气象部门,将项目和课题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课堂教学由片面的理论教学为重心转移到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实施中去。

总之,在气象行业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气象特色课程,作为具有一定独特品质的特色课程,必须要找准定位,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最终才能让气象特色课程真正发挥出其特色,让特色课程的建设更加适应气象行业,能更多地培养出适应气象部门的新型人才。

作者:沈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第2篇

关键词:气象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31-02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气象、天气的发展和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焦点[1]。《气象学》,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1];实践教学是本部分内容的重要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放在同等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断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做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应着眼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3]。

全国各高校都对本校的《气象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水文与水工程专业都有气象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教学是气象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巩固专业能力、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如何在现有实践教学条件下,合理协调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达到气象学相关实践内容的效益最大化,如何在做好气象学相关内容教学的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做到相关知识的自然衔接,是近期我们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剖析

从专业课程《气象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内容来看,无论使用的是哪种教材,都涵盖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三部分内容,只是不同专业在课时安排上有所区别;三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紧密相关,特别是前两部分,理论性强,有很多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气象学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比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的水文学、植物学地理学、土壤地理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都有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些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气象学教学的目标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气象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如下:

1.基本技能。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基本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气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观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自我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我们要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

2.以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应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用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气象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课程的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而且贯穿在学生的生活中,随时发生的相关事件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通过这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的实践课程教师队伍配备应以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负责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的授课工作。

5.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3]。根据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实验室、实习基地。(1)实验室建设。现有气象观测与模拟实验室主要是一些传统仪器设备,应增加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能掌握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基地建设即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

四、实践教学实施

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实践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因此,实验教学可以设置多个实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

2.实习。实习环节,主要使学生利用掌握的相关知识,对天气、气候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每年的认识实习和综合实习均可安排气象学相关内容。

3.毕业论文、SRT等。充分利用毕业论文、SRT等实践环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指导,让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对各种天气、气候现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五、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1.实践场地、教学设备不充足。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气象学》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大多不足,只依靠简单的常规仪器设备,短时间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校内实习基地(气象园)建设是满足气象学实践的基本条件,有了气象园,有了基本的实践教学设备,学生的实践教学才能够真正走上正轨。

2.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健全。气象学实践教学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缺少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缺少较强的实践教学队伍,这都会影响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

3.学生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专业实践的要求不同于气象相关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实践不是很重视,这也与课程的实践体系的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4.实践过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不完善。作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他课程的教学需求,这需要《气象学》课程的教师能全面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配置及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了解专业课程的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及实践,做好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六、结语

资源与环境学院三个专业中有“气象学”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要求,不断完善《气象学》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培养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做好《气象学》相关课程实践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工作,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3];通过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一套具有示范性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革《气象学》课程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等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条件,并为学生的开放实验、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和其他科创项目等提供形式多样的有效指导,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王志,廉丽姝.高师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探究[J].高教论坛,2014,(11):59-61.

[2]高西宁,刘江,殷红,等.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125-128.

[3]韦雪艳,吴钟元,等.多方法―多水平人文本科创新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00-102.

The Research on Prac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eteorology

GAO Wei-dong,JIANG Wei,ZHOU Bao-hua,SHAO Feng-luan,YANG Li-yuan,XU Li-rong

(Th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第3篇

Flood Warning, Forecast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2009

Hardback

ISBN 9783540778523

Sene著

洪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美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洪灾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减小洪灾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洪灾预报可以使人们撤离危险区,减小人员伤亡,并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也可以洪峰调配,以减轻洪水的影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洪水预警系统。本书针对这种情况,对洪灾的预警、预报及灾害应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作者Kevin Sene是英国瓦林福德生态水文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研究人员。在洪灾预警和预报方面具有广泛的实际经验,此外他还对水文学、气象学及信息技术进行了研究。他领导制订了一系列洪水预报的方针原则,这些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好指导作用。在20年的工作过程中,他撰写了45篇关于水文、水文气象和水利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书共有11章,主要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概括介绍了洪灾预报流程、洪灾的危害以及洪灾预报的作用。第二部分含第2-4章,着重介绍了洪水预警,主要包括洪水的监测、水位阈值的监测以及洪水警告的。2.主要介绍了气象条件分析技术、河流和海岸状况监测技术以及遥感监测网的建立等三方面内容;3.洪水警戒线是洪水预警与否的标准,本章主要分析了降雨量的警戒线、河水和海岸的水位警戒线以及警戒线的性能评估等;4.洪水警报的,主要包括警报的内容、方式与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运行等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含5-8章,主要介绍洪灾预报。5.介绍了洪水预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洪水模型的建立、预报系统的设计等内容;6.主要针对河流的洪水预警展开,介绍了河流洪水模型的建立,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和河流流域模型;7.介绍了海岸洪水预警模型,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8.介绍了洪水预警一些典型应用,包括在暴雨、冰雪灾害、水利工程保障、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含9-11章,主要介绍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主要包括应对预案和及时的反应能力。9.防洪预案,洪水预案的建立、灾后恢复,以及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10.灾害应对,洪灾的应对措施、洪灾救助措施的实行、紧急情况的应对等方面;11.对全书进行了回顾。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汇集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水文研究人员、水利工程师和相关决策管理者的参考资料。本书的气象、水文和海浪模型及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有更广泛的受众。

刘军涛,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第4篇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工程设计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油气储运工程发展需要,具备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其实战能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推荐采用“真题真做”,题目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并运用项目式管理进行设计,使学员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项目的实际流程以及技术管理办法。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题目一般占到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80%左右,所以我们主要针对该类型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设定毕业设计基本工作量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为3月到6月初,去掉培训、调研和综合演练所占用的1个月时间,其有效毕业设计时间为2个月。如何使学员在较短的设计时间内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直是探讨的核心问题。在毕业设计初期,学员选到题目,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对论文的字数要求、图纸要求、论文的深度更是一头雾水。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虽然有做项目的经验,但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难度及论文指导程度把握不是很准确。其实这些问题也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工作量是如何界定的、论文是否有创新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以“毕业设计工作量”、“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一定会搜出很多条目,“毕业设计工作量”搜出的条目较少,且基本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对字数、图纸质量、实验结论等进行规定。但是为了达到通用性要求,均比较粗略,没有借鉴意义。对学院来说,因其管理的宏观性,不可能给出具体的界定。但是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基本工作量的设定,让学员和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一开始就对毕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工程设计类题目,它的基本工作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二、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根据项目的类型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3种类型。根据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3个阶段。由于时间较短,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难度定为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准备工作、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库区布置设计、管路配置设计等内容。

1.设计准备工作。该部分是指根据导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正确领会对工艺提出的要求。明确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确定其方法步骤。订出工作计划。利用设计前调研时间,深入到已建的油库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油库油品的种类、数量,主要采用的技术、设备及工艺,还有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地质资料、交通资料、气象资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是油库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建(构)筑物基础与管线埋深、做法的依据,不可忽视。尤其应重视了解油库新的技术、设备及工艺应用情况,并收集设计所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相关的资料。资料包括外部资料、内部资料、技术经济资料、各类设备技术手册或样本等。

2.工艺流程设计。该部分是确定油库工艺流程。要求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先作出几种流程方案,根据有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评价投资与成本,从中选择出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流程,并绘制油库工艺流程图。

3.工艺设备选型设计。该部分是初步确定了系统设备的构成,这其中的设备只是一个概念,工艺设备选型就是通过工艺计算确定设备具体的规格和型号。油罐、油泵等各种定型设备选型涉及水力、强度、热力等计算。在工艺计算阶段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搞好计算的必要条件是概念清楚、方法正确、数据齐全可靠,并且必须按规定的步骤进行。

4.库区布置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行政生活区的布置设计。其中储油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是工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全部设备在平面上和空间中的具置。油库布置设计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后进行。库区布置设计完成之后要绘制油罐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的平面、立面布置图。

5.管路配置设计。该部分任务是确定油库全部管线、阀件、管件及各种管支座的位置,以满足工艺的要求。设计时应考虑节约管材,便于操作、检查和安装检修,而且做到整齐美观。管路配置设计应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三、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设计的内容包括油库设计总说明、总图布置说明、工艺设计说明书和消防部分说明等。

1.油库设计总说明。(1)阐明本设计的任务依据和技术依据。其中任务依据包括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有关协议、主要文件、会议记录等的名称及所属文号、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等;(2)阐明油库的性质、经营油品种类、供应范围、油库的总容量和经营特点;(3)阐明油库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地震等级等)、周围环境(与居民点距离、附近有无其他大中型企业或重要建(构)筑物和其他危险物品)水电、运输、通讯等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说明。包括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消防警卫及勤杂人员;(5)阐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投资额;(6)阐明本单位承担的设计项目和委托其他单位的设计项目。

2.总图布置说明。(1)说明总图布置的指导思想,分析总图布置的优缺点;(2)油罐的结构类型、单个容积;(3)库内运输方式。

3.工艺设计说明书。(1)工艺流程;(2)铁路(公路或水运)油品装卸方式、货位(或泊位)的个数、专用线长度;(3)发油方式,汽车装油的鹤管数,桶装灌油栓个数;(4)装卸油泵及机组的型号及台数,输油管的规格;(5)油库的装卸能力。

4.消防部分说明。(1)油罐及其他生产设施采用的消防方式;(2)消防所需的灭火剂量和水量;(3)消防泵的台数、型号、规格及其使用的动力;(4)其他消防设备(消防车、泡沫液罐、消防水罐等);(5)消防管道的布置和管径;(6)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计算书;(7)消防、给排水设备表等。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讲,文字部分主要是一份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思路清晰,符合最新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结论正确,不一定非要达到一定的字数。有的学员论文厚厚的一摞,一翻里面的内容,逻辑混乱,东拼西凑,仍然是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有的学员论文字数少,但是能够围绕设计内容,设计步骤齐全,主题突出,立意较新,不仅仅可以达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评选优秀论文。

四、主要技术图纸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设计图纸是必不可少的。

1.绘图原则。绘图原则具体参见GB/T 13361-2012《技术制图通用术语》、GB/T 14665-2012《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 16675.1-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GB/T 16675.2-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和SY/T 0003-2012 《石油天然气工程制图标准》等。

2.图幅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讲,油库总工艺流程图采用A1图幅,分区及泵房工艺流程图采用A2或A3图幅。根据实际情况,可绘制加长图幅。

3.图幅比例的确定。平面布置图均严格依据国标和行业标准按比例进行绘制。工艺流程图通常不严格按比例绘制,各个设施、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受总平面布置图的约束,工艺流程图以表达清晰、工艺准确为原则。根据毕业设计难度在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工艺技术图纸主要包括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设施平立面图、局部详图等。具体包括库区位置图、油库总平面布置图、罐区工艺布置图、装卸作业区工艺布置图、管网综合平面布置图、库区消防平面布置图、油库总工艺流程图、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图、库区设备防雷、防静电接地图;管网局部详图、管路附件详图、管架、支座配置图等,还包括图纸清单、设备材料清单等。

对学员来讲,2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油库的设计,一般来说,设计分组进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通过设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基本要求,教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助,缩短学员获取有效资源的时间,提高获取有效资源的质量;缩短了学员进入毕业设计状态的时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规范地进行设计,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还达到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第6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T016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B003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R037 高压电器

C056 高压物理学报

E005 高原气象

V021 给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质学报

S712 工程管理学报

N049 工程机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学

C073 工程热物理学报

N590 工程设计学报

B031 工程数学学报

T003 工程塑料应用

N064 工具技术

K018 工矿自动化

T563 工业催化

J057 工业工程

N110 工业工程与管理

P009 工业加热

V010 工业建筑

P005 工业炉

Z013 工业水处理

F030 工业微生物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N037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Z032 工业用水与废水

G20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术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503 功能高分子学报

E601 古地理学报

E304 古脊椎动物学报

E022 古生物学报

G478 骨科

R047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Y013 固体火箭技术

C103 固体力学学报

W007 管理工程学报

W018 管理科学

W008 管理科学学报

W025 管理评论

W016 管理学报

H226 灌溉排水学报

R026 光电工程

R061 光电子•激光

R082 光电子技术

C09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C097 光散射学报

R031 光通信技术

N015 光学技术

N033 光学精密工程

C050 光学学报

第7篇

关键词:全站仪,注意问题

 

1引言

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以完成该测站上的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通过它的主机的标准通讯接口,可实现全站仪与计算机数据通讯,从而使测量数据的获取、管理、计算和绘图形成一完整的自动化测量系统。在解决空间三维坐标功能上,它具速度快、精度高、省工时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到地形图测、公路桥梁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放样中去。论文参考。

2.使用过程中注意问题

2.1使用前的仪器检验

(1)照准部水准轴应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检验时先将仪器大致整平,转动照准部使其水准管与任意两个脚螺旋的连线平行,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然后将照准部旋转180度,若气泡仍然居中则说明条件满足,否则应进行校正。校正的目的是使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即用校正针拨动水准管一端的校正螺钉,使气泡向正中间位置退回一半.为使竖轴竖直,再用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即可.此项检验与校正必须反复进行,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2)十字丝竖丝应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检验时用十字丝竖丝瞄准一清晰小点,使望远镜绕横轴上下转动,如果小点始终在竖丝上移动则条件满足.否则需要进行校正.校正时松开四个压环螺钉(装有十字丝环的目镜用压环和四个压环螺钉与望远镜筒相连接。转动目镜筒使小点始终在十字丝竖丝上移动,校好后将压环螺钉旋紧。

(3)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选择一水平位置的目标,盘左盘右观测之,取它们的读数(顾及常数180°)即得两倍的c(c=1/2(ɑ左-ɑ右)

(4)横轴应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选择较高墙壁近处安置仪器。以盘左位置瞄准墙壁高处一点p(仰角最好大于30°),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一点m1。倒转望远镜,盘右再瞄准p点,又放平望远镜在墙上定出另一点m2。如果m1与m2重合,则条件满足,否则需要校正。校正时,瞄准m1、 m2 的中点m,固定照准部,向上转动望远镜,此时十字丝交点将不对准p点。抬高或降低横轴的一端,使十字丝的交点对准p点。此项检验也要反复进行,直到条件满足为止。以上四项检验校正,以一、三、四项最为重要,在观测期间最好经常进行。每项检验完毕后必须旋紧有关的校正螺钉。

(5)对中器检验。这项相对以上要难一些。书上说是首先要将仪器调平,但经验证明不必这么做,因为这是在校对中器,将仪器架好之后,我们假设0度方向,把对中器对准地面一个目标,目标越小越好,最好是自己做个十字点,然后旋转180度,看是否对中,如不对中则要校。首先打对中器护盖看到四颗螺丝,再看对中器的十字细丝或者小圆点在地面目标的哪边,例如,在上边就松上边那颗螺丝,紧下面那颗。在这里请注意,也只是改一半,调到差距一半即可。同理,左边就松左边紧右边。其它方向按此理推,然后旋转至0度位置看是否居中,如不是照此方法重做。(汁意,一般几个螺丝都会动才行,但基木方法都是如此.但这只针对于对中器是正镜才这样调,倒镜反之。)

2.2使用时全站仪参数设置

使用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时,必须选用与全站仪配套的合作目标,即反光棱镜,并且仪器站和棱镜站均需要精确对中、整平。在距离测量前应进行气象改正、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改正、测距模式的设置等,然后才能进行距离测量。

(1)气象改正:由于红外光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因大气折射率的不同而变化,而大气折射率与大气的温度和气压有关。仪器设计是在T=15℃,标准大气压p=1.013×Pa(760mmHg)时气象改正数为0。论文参考。一般在进行精密测距时,应该输入仪器检定标准(检定时的温度、气压、湿度),同时记录测距时的温度、气压、湿度,按仪器提供的改正公式进行测后气象改正。

(2)棱镜常数改正:.反射棱镜是一种直角棱镜.能将全站仪发射的调制光板按原路反射回去,棱镜常数即棱镜光学中心相对于机械中心的距离,设计为固定值,且同厂家的般标称值相同,如TOPCON的一般为0、LEICA的一般为-34.4mm等,但实际上棱镜常数单个来看是有系统误差的,且有的甚至达到4mm之多。而棱镜是全站仪测距系统的部分,我们检定其测距常数是反映的整全系统的误差,所以对于此等级较高的仪器,测量时棱镜是否配套,将直接影响到其测距常数的测量准确性。使用配套棱镜的另一个理由是有的全站仪只设置了测距乘常数的修改程序。不能对加常数直接进行修正。但如果是能配套使用棱镜的话.那么不妨把加常数看成棱镜常数的修正值,而棱镜常数的改正在全站仪里有方便的程序可以调用,这样就解决了加常数的修正的问题。根据使用的棱镜型号输入常数值进行设置或测后改正。

(3)仪器加常数改正:仪器加常数是由于仪器和棱镜的机械中心与光电中心不重合而引起的,出厂时已调试为零,根据检定结果,测后改正。

2.3全站仪的误操作

全站仪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无论在何种情况发生误操作错误均可回到基本测量模式,再进入相应的测量模式进行正确操作。角度测测量模式除外的其他测量模式均为测距,如果没有信号可回到基本模式,再准确瞄准棱镜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否则检查棱镜是否正对仪器。当视线接近正对太阳光时应加望远镜遮光罩,否则将无法测距。

2.4电池的使用

全站仪的电池是全站仪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现在全站仪所配备的电池一般为Ni-MH(镍氢电池)和Ni-Cd(镍镉电池),电池的好坏、电量的多少决定了外业时间的长短。

(1)建议在电源打开期间不要将电池取出,因为此时存储数据可能会丢失,因此请在电源关闭后再装入或取出电池。

(2)可充电池可以反复充电使用,但是如果在电池还存有剩余电量的状态下充电,则会缩短电池的工作时间,此时,电池的电压可通过刷新予以复原,从而改善作业时间,充足电的电池放电时间约需8 h。论文参考。

(3)不要连续进行充电或放电,否则会损坏电池和充电器,如有必要进行充电或放电,则应在停止充电约30 min后再使用充电器。

(4)不要在电池刚充电后就进行充电或放电,有时这样会造成电池损坏。

(5)超过规定的充电时间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应尽量避免。

3.结束语

现在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测量过程中只要观测者认真、仔细观察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数据显示内容,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和避免错误发生。所以只有掌握全站仪的工作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明确测量功能、合理设置仪器参数、正确选择测量模式,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全站仪在测量工作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高井祥,肖本林,付培义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98-99.

[2] 张华海,王宝山,赵长胜等.应用大地测量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104-104

[3] 何保喜,梁玉保,王晓静.全站仪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5,3月上半月刊,20-22

[4] 程龙飞.浅谈使用全站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08,18:93-93

[5] 高天荣,李玉林.如何正确使用与维护全站仪[J].华北国土资源,2008,1:43-43

第8篇

根据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面向国内外招聘2009年度优秀毕业生。

一、应聘材料接收截止时间:2009年2月15日

二、专业方向及要求

研究领域专业学历要求人数岗位类别备注

山地灾害流体力学博士2科研本科要求力学

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沉积学博士2科研

水利水电工程博士1科研本科要求水利水电工程

仪器仪表本科及以上1支撑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气象学硕士及以上2科研本科要求气象学

山地环境植物学/植物分类博士1科研植物分类要求硕士及以上

林学博士1科研

农作物栽培博士2科研本科要求农作物栽培

山区发展战略与规划博士1科研本科要求人文地理学

实验室分析化学/土壤化学本科及以上2支撑

管理科技管理硕士及以上2管理具地学知识背景

注:原则上在所外招聘。

三、应聘基本条件

1.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2.应聘专业的学历要求按上表对应执行;

3.身体健康;

4.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且外语口语熟练。

四、招聘程序

1、提交个人材料,内容应包括:个人简介;身份证、学历、学位及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2、研究所组织专家评议,筛选出招聘候选人;

3、电话或email通知面试的时间、地点和要求;

4、面试后一周内告知聘用情况。

五、基本待遇

1、新聘用的博士毕业生实行协议工资(不含项目绩效津贴),同时匹配科研启动经费3万元。

2、新聘用的硕士毕业生按照我所现行有关规定,根据所聘岗位执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等相关待遇;同时匹配科研启动经费2万元。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邮政编码:610041

电话:028-85287055

第9篇

关键词 玉米;播期;收获期;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10-01

玉米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也是开封秋季种植面积、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结合开封玉米生产实际,以开封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人员为主,与开封市农林科学院技术人员合作,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结果分析,以期对开封市夏玉米生产和农业气象服务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用郑单958、浚单20、伟科702 3个夏玉米品种。试验地点选在开封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田。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播期(6月5日、6月13日、6月21日)、3个收获期(9月23日、9月30日、10月8日)、3个品种,3次重复,随机排列进行。小区南北长5 m,东西宽2.7 m,面积13.5 m2。播种方式为麦收后铁茬抢种。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地采用人工播种,播种6.75万株/hm2。株距18 cm,行距68 cmm,每小区种4行,88株。试验期间观测、记录生长发育期、病虫害和管理措施,收获后称量湿穗重、干穗重和干籽粒重,计算、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6月5日、6月13日和6月21日3个日期播种,湿穗重、干穗重和干籽粒重均以6月13日播种的为最高。从干穗重和干籽粒重比较,6月5日播种与6月13日播种相差无几,6月21日播种较6月5日、6月13日2次播种减产13%以上。从干湿比比较,6月5日、13日播种干湿比较高且变化不大,6月21日播种干湿比明显变小。

由表2可知,从9月23日到9月30日再到10月8日收获,玉米湿穗重、干穗重、籽粒重均以9月23日收获最高,越往后,产量逐渐减少。其中湿穗重3次收获均明显下降,干穗重和籽粒重前2次变化不明显,最后一次较明显。

2.2 气象条件及影响分析

2014年6―9月主要气象因子见表3。可以看出,夏玉米全生长期气温基本正常,前期略偏高,中期略偏低,后期正常。空气湿度前期和中期略偏低,后期略偏高,整体基本正常。降水前期和中期明显偏少,后期明显偏多。7月19日以前没有中等以上降水和极端高温。6月、7月气温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加之开封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形成壮苗。6月、7月、8月有较严重的气象干旱,增加了灌溉成本,但对开封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9月降水明显偏多,对玉米后期灌浆和收获有较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从播期试验结果看,夏玉米6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6月上旬和中旬播种产量基本一致,6月下旬播种产量明显降低。从收获期看,9月下旬以后收获,随着收获期推迟,产量逐渐下降,以9月下旬前期收获产量最高。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在新的生产条件和气象因素影响下,开封夏玉米生产以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前期收获为宜。夏玉米生产受种子、肥料、农机、水利和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就开封夏玉米生产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早熟品种得到普遍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率提高;肥料选用更加高效;水利条件实现普遍灌溉;农业气候资源增加。这些进步和变化缩短了玉米生产耕、种、管、收等田间作I时间,延长了作物生长时间,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生产效率,增加单产、总产。不利因素是气候变化加剧,旱、涝、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导致产量不稳定。但一般性旱涝灾害对开封夏玉米生产危害相对较小[3-4]。随着农业生产种子选优、肥料改进、机械化普及、水利条件改善、气候变暖等有利因素增加,夏玉米生产可以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播种,待成熟后及时收获,这样既可以收获高产,同时便于机械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不影响后茬作物生产,有利于全年丰收[5-6]。

4 参考文献

[1] 仝文伟,胡怀旭,王二虎,等.河南省粮食产量周期波动分析[J].河南科学,2009(2):222-225.

[2] 仝文伟.气候变化及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C].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3] 贺伟光,谢春莉,董慧曦.开封市近5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性原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75-177.

[4] 仝文伟.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11(8):933-936.

第10篇

是一项高度社会化而又十分复杂的物质生产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以项目为起点,以承包为纽带,以效益为根本搞好管理,从而得到高效、经济的工程施工目的,这对公路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质量管理:是公路工程建设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效率,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质量是公路建设的生命。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的位置刻不容缓。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方法、施工环境,因此从影响质量的四大因素着手,是提高质量管理切实可行的方法。

1.1劳动主体提高劳动主体的质量就是对参与工程各类人员的生产技能、文化素质、生理机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个体素质及经过合理组织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因此,企业应通过择优录用,加强思想教育及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以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好的组合和成分发挥,从而保证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系统中发挥主体自控作用。

1.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控制就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它不仅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标和进度目标的前提,因此,施工企业应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设备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的相符性,控制材料设备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验测试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控制材料设备进场验收程序与质量文件资料的齐全程度,是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1.3劳动方法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还直接影响到施工安全。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制订和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施工企业应全面正确地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

1.4施工环境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等内容。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采取预测预防的控制方法:施工企业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控制,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基地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并会同设计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水排水加固等技术控制方案。对天气气象方面的不利条件,应在施工方案中制订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措施,落实人员、器材等方面各项准备以紧急应对,从而控制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对环境因素造成的施工中断,往往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调整计划等措施,加以控制。

2成本管理:创造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费用管理对施工方来讲,也就是成本管理,由于公路工程的项目施工不同于其他商品,有着自身的特点,施工周期长,工程费用大,因此,搞好成本管理是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成本管理也就成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施工企业就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运用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手段,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

2.1施工成本计划接到施工任务后,从实际出发,编制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方案,严格制定出项目成本计划,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表,降低项目成本计划表,间接费用计划表,作为对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把计划成本作为目标成本。

2.2成本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项目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把指标落实到施工段和个人,同时设计内部表格,将计划用工、用料和机械费用与实际支出的进行对比分析,查明原因进行调查,随时指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材料费支出在施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因此,控制材料费支出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严格控制大众材料的采购工作,大宗材料的采购原则是货比三家,物美价廉,使材料费支出最少,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浪费现象,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超级秘书网

2.3施工成本考核施工项目完成后,对施工项目成本形成中的各责任者按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将成本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定额、预算进行对比和考核,评定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者的业绩,并给以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3进度管理:建设项目合同顺利完成的关键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度管理就是依据施工任务委托合同按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是项目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承包人的重大利益,是合同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而工期、质量、费用三者又有着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搞好进度管理可以达到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同样的质量标准,而工期最短的高效、经济的工程施工目的,使项目管理得到综合优化。因此,施工企业视项目特点和施工进度控制需要进行进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①编制深度不同的控制性、指导性和实施性的进度计划以及按不同计划周期、年度、季度、月度和旬的施工计划。

②把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之间差距作为进度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分析,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管理。

③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问题外,同时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需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

④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实现。

第11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 防渗漏 施工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设计时普遍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减轻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荷载,在选择填充维护墙时一般都选择容重轻,隔热、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和造价成本较低的轻质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进行填充。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优点,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被广泛使用。在施工完成后,特别是在多雨天气或大雨过后,在混凝土外墙上存在面层脱落、开裂、鼓包的现象,对应的在内墙出现渗水,墙面潮湿、发霉、面层变成粉状、涂料起皮等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建筑物业主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麻烦,从而引起业主对建筑物质量的担忧。这些渗水、漏水问题在现代高层住宅中经常出现,对此解决此类问题,成了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之一。

二.高层住宅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及对施工技术的探讨。

1.容易出现渗水、漏水的部位。

在一般工程中,外墙渗水漏水会导致内墙的质量变化,在外墙中,比较常见的渗漏部位主要是在这些位置:

(1)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和外墙的砖砌体之间的裂缝出渗水。

(2)在外墙砌体上沿着砖缝中间的空隙渗水。

(3)在外墙上的施工孔洞处渗水,如:施工脚手眼、穿墙的套管等处。

(4)在外墙窗户边框和门的边框四周渗水。

(5)在外墙预埋件的根部渗水。

(6)外墙变形缝部位渗水。

(7)外墙镶贴饰面板材渗漏

2.高层住宅渗水、漏水问题发生的原因。

(1)材料原因导致的墙面渗水、漏水。

由于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相比,其温度线膨胀系数是2倍的差距,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产生不同的变形,在二者的交接处形成了裂缝。由于在外墙砖砌体和剪力墙之间的拉结筋施工时出现遗漏或者存在长度不同的情况,导致框架梁柱和砖砌体之间不够密实,在框架梁底的填充墙的顶砖角度不好,造成填充不密实,进而产生经常性的渗水、漏水。

未采用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性较大,强度不够,在混凝土养护中,保养不及时或保养不足,在混凝土受荷后发生开裂,产生墙面渗漏。

(2)设计原因导致的渗漏。

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屋面板因为设计刚度不够,造成扰度过大而发生开裂进而产生渗漏。在大跨度板和悬挑板的结构中,最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温度设置时不太合理,会导致温度应力作用在板面层,产生裂缝,导致渗漏。

在钢筋混凝土面板上没有设计防水层或者防水层设计不合理,屋面的排水坡度设计坡度不够,排水管管孔面积过小导致排水不顺畅,积水时间过长而导致渗漏。在设计防水层和排水层时,缺乏对当地气候的调查和了解,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合理。

设计时在屋面板上预留孔洞直径过大,预留孔洞本身的防渗漏措施设计的不科学、不可靠,密封不严实,这会导致雨水从预留孔洞渗水、漏水。

(3)施工原因导致的渗漏。

施工时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是直接造成住宅渗水、漏水的主要原因。在住宅结构中,施工时没有注意住宅的结构特点,产生屋面结构的施工缝。在屋面结构施工后,对结构的支撑没有做好,或者是过早地拆除模板,以至于结构产生裂缝。屋面结构缺乏静心养护,致使结构产生大量的微小裂缝。在选择防水材料时,未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解,涂防水层时备料的搅拌不均匀,涂刷不匀,这都会导致屋面的渗漏。

三.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中技术的应用。

在高层住宅中,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房屋渗漏的问题在所难免,对施工单位而言,不能因此就忽视防渗漏工程的处理,而是要通过在设计时全面考虑,对高层住宅地理、气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作业,施工后做好填充、养护、检查、实验等工作。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和重视度的加强,最大限度的减少出现渗漏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防渗漏工程的功能。

(1)加强高层住宅设计阶段的监控管理。

在高层住宅的设计阶段,要对住宅的地理位置和当地天气状况、雨水分布情况、雨水水量等环境因素进行了解,设计时要结合住宅结构特点,合理安排防水层和排水工程的设计功用。对施工中,排水及防水工程的细节内容要进行明细,选择材料时要前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实验分析和了解。对混凝土、填充砌体等构件通过在住宅区域气象条件下进行强度实验,对离析度和强度进行技术性指标约束。施工工艺设计时要采用新工艺和实际情况的结合,要注意施工手段的实施与监管。

设计时要加强对屋面容易产生渗漏部位的重视,对渗漏部位进行技术性改善,同时要设置弥补性措施。对外墙填充墙材料选择时,要尽量采用拥有较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对轻质砌块的尺寸和质量要进行明确,采购时要尽量选用等级高、质量好、厚度匀、颜色均、边缘齐、吸水率低、收缩变形小、抗冻融能力强的饰面砖。

(2)提高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管。

在填充墙的梁底要采用定型制作规格为60X200X墙面宽度的斜混凝土预制块,其斜角角度为60°,在墙体施工完成14天后在进行斜砌。在混凝土墙和填充墙中要设置拉结筋,在勾缝处要铺设30cm宽的钢丝网片并勾出凹槽。钢丝网片每边为15cm,要保证在粉刷完成后不产生裂缝。进行结构施工时,对螺杆孔位置的孔位要保持外低内高,在进行粉刷前,要用5cm以上的发泡剂进行封堵。在封堵孔位时,要在孔位外侧留出5cm左右的位置,采用膨胀水泥进行填堵,对悬挑脚手架等预留孔洞位置,还要采用细石混凝土内掺合膨胀水泥进行封堵。封堵完成后,才可进行外墙粉刷施工。

(3)提高管理手段,提升施工质量,宣导保养教育。

在高层住宅施工前要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对设计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对防水设计要进行深化处理,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完善度。在高层住宅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质量的宣导和培训教育,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效果进行考核确认。对施工中技术工艺要进行实验和管控,对施工手段要进行督查。在施工完成后,要对物业部门或业主进行防渗漏的教育宣传,避免出现在墙面钻孔打孔,破坏防水层,要物业部门保证楼顶排水管道的畅通,避免管道堵塞造成积水在墙面的渗漏。

四.结束语

造成高层住宅渗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防渗漏中,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裂缝的控制,有裂必渗漏、有缝必漏水,通过改善裂缝问题,减少住宅的渗水、漏水。在高层住宅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加强施工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后期合理养护,通过“预、防、养”等一系列的举措,可真正改善高层住宅防渗漏工作,有效提升住宅耐久度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玉明 俞巨明 对高层住宅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1年7期

[2] 孙宏杰 刘宇 关于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4期

[3] 邢耀祝 对某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 《四川建材》2008年3期

[4] 刘新颂 浅议高层住宅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投资与合作》2011年5期

[5] 邱树锋 Qiu Shufeng 浅谈高层住宅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2011年24期

第12篇

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搞好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集“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为一体的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代码,全市气象服务手机短信用户达45.1万户,占本地手机用户总数的51.9%电视台开通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完成了气象》频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等行业。开展了针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十一五”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十一五”期间。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人,工程师6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另有4篇论文入选相关论文集。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十一五”期间。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位于东南部。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0%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现代气象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