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时间:2023-02-24 21:0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岗位技能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岗位技能考核方案

第1篇

在中国旅游业走向世界化的进程中,酒店数量尤其是高星级酒店不断增加,酒店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酒店管理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现代酒店实际服务与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学生临近毕业时,采用什么样的毕业核模式考核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并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毕业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考核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模式决定着所培养的酒店人才质量。笔者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现状,提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改革设想,并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改革实践。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考核模式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毕业考核模式:一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二是以实习报告取代毕业论文的方式;三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模式。这三种考核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这种考核模式都存在突出问题,不能全面反映高职教育的宗旨。由于理论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缺失,高职学生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大多无法完成有质量的毕业论文,上网下载、相互抄袭、“东拼西凑”现象严重,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对毕业生质量控制的作用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考核的意义。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取消了毕业论文,以写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考核。实习报告是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以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手段过于简单化,使毕业考核流于形式,对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有少数高职院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业进行毕业考核,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取餐饮、前厅、客房、调酒等方面至少一项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酒店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不是行业准入证书,对学生进入酒店就职并无影响,考证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单一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掌握情况,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创新能力的考核,不能对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适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核模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迫切要改革和创新毕业考核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改革的全面化、系统化。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思考

(一)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考核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门知识,熟练掌握酒店各项服务技能,能从事现代酒店实际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考核目标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能从事酒店实际服务工作,又要具备酒店基层管理能力。从以往毕业生的经历看,学生在酒店的初始岗位都是一线服务员,经过一两年的锻炼,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走上基层管理岗位,经过三五年的积累,还会有部分学生会上升到中层管理的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目标应包括服务技能考核和职业发展能力考核两方面,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酒店基层岗位综合服务技能的掌握情况,职业发展能力考核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酒店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可加大服务技能考核的比重。

(二)创新毕业考核方式

基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考核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可采取“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职业创新能力考核”的方式进行毕业考核,具体思考如下。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实施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在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设计中,引入酒店操作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从酒店一线部门工作岗位实际能力需求出发,强化毕业考核对学生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选择在实习酒店进行考核,在酒店真实的经营环境中进行考核对学校的教学效果,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毕业生的职业创新能力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实习中被酒店评为“优秀实习生”、创新设计酒店产品、写酒店行业调查报告、根据实习经历写案例分析以及写创业方案等形式,毕业生只要任选一项完成即可。在毕业考核成绩中设等级化成绩,学生在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达标后,并完成职业创新考核中的任一项,就达到了毕业要求。对于有能力的优秀学生,可引导完成多项职业创新能力考核,给予高等级成绩,并以此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条件。等级化的毕业考核成绩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考核主体,引入企业参与毕业考核

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毕业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企业最需要的是合格的酒店人才还是综合素质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毕业考核体系中不能只有校方为考核主体,还应引入企业参与到毕业考核中。在设计毕业考核方案时引入酒店操作标准,邀请酒店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在考核具体实施阶段,可邀请学生的酒店实习“师傅”、酒店基层管理者担任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完成毕业考核。企业参与毕业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质量。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实践

从2012年开始,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就尝试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毕业考核改革。通过对数届毕业生毕业考核改革实践的摸索,探索出毕业考核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对接,引入企业方(酒店)共同参与完成的毕业考核模式。现已和酒店共同完成13级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考核改革,并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系列管理文件。

(一)考核方式

根据人才培养计划,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要在酒店完成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安徽广播影视学院管理系尝试毕业考核采取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对接的形式开展,重点考核学生阶段性职业技能实践运用的能力与水平,包括专业岗位实操技能考核、顶岗实习报告撰写和实习报告答辩三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的6个月期间,分三次进行毕业考核,三次考核均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考核小组在实习酒店进行。第一次考核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后进行,学生已经在酒店接受过岗前培训,对实习岗位有初步的了解,本次重点考核学生对顶岗实习单位企业文化、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岗位认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本次考核采取学生座谈和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第二次考核安排在顶岗实习三个半月后,此时学生已经正式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本次重点考核学生对实习岗位所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核在酒店实习岗位上进行,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岗位实操。本次考核结束后,校方要求酒店给实习生至少调换一次实习岗位,以使学生能接触并掌握多个岗位的实操技能。第三次考核安排在顶岗实习结束前,重点考核学生对实习岗位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毕业实习报告撰写情况、实习报告答辩。本次考核采取在酒店进行答辩的方式。

(二)考核成绩计算

学生最终的毕业考核成绩依据以下比例进行加权计算,综合评定。第一次考核结果(20%);第二次考核结果(20%);第三次考核结果(40%),其中实习报告占比20%;实习报告答辩情况(10%);职业创新能力考核(10%)。毕业生只要通过三次考核并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就可通过毕业考核,职业创新能力考核只针对有能力的优秀学生,如果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就可以获得职业创新能力考核成绩,如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实习期间被酒店评为“优秀实习生”、收到客人表扬信、创新设计出酒店产品、写出酒店行业调查报告以及根据实习经历写优秀案例分析等。

(三)考核人员和组织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管理系和顶岗实习单位共同成立毕业考核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考核的计划、组织与实施工作。毕业考核委员会人员包括:院系领导、实习单位负责人及部门经理、顶岗实习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等。毕业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毕业考核工作计划,检查毕业考核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研究解决毕业考核实施和管理中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实习 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水平的基础工作[1]。九江学院旅游专业自2007年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修订,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互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在改革过程中,通过顶层设计,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实施质量工程,加强教学过程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保障能力;引进与培养并举,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大幅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在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校外教学实习的情况最为复杂。校外教学实习环节涉及学生规模较大,时间跨度较长,因此管理难度最大。如何加强对校外教学实习的管理和监控,保证校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形成企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此,必须在资环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构建系统的校外实习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升。本文以酒店实习为例,研究校外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监控

将实习目标分为总目标、部门目标和具体的岗位目标三个部分,由不同的目标构成一个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目标体系。不同阶段的目标由不同的监控主体负责监督,组建由学院领导、各科室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与企业管理团队一起对实目标进行监控;实习带队老师和企业总负责的人力资源部一起对各个部门的实习目标进行监控;实习带队老师、专业考核老师及企业部分负责人一起对实习岗位目标进行监控。

二、实习内容监控

学生实习主要在一线业务部门,就是通常所说的酒店三大部门:客房部、前厅部和餐饮部。前厅部的学生以行李员和前台接待为主。虽然有部分学生在商务中心、财务、销售等部门,但人数极少。对学生在三大部门的实习,结合具体岗位要求设定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未来中期考核和返校考核的依据。

三、实习过程监控

实习过程监控,包括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其中考核是保障实习过程监控的关键环节。有效、系统的考核方式监控是保障实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实习考核主要包括实习资料填写:实习日志、实习手册、实习报告等,目前学校对外出实习的考核主要是以填写实习资料为主,忽视实习过程中实习表现的考核。有鉴于此,旅游专业的实习考核在实习材料的填写进行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考核环节:中期岗位技能考核和返校岗位综合考核。

(一)中期技能测试

中期技能测试定期安排在实习开始两三个月以后,学生已经熟悉所实习岗位。为考核学生对岗位职责、岗位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组织专业老师奔赴各实习点组织专项的技能考核。考核老师都是由平时教授岗位操作课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由专业老师、部门主管、带队老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实习学生逐一考核。

学院专门制定各个岗位的中期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从技能操作、岗位职责、礼节礼仪、言谈举止、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打分,同时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及处理。中期技能测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二)返校综合测试

为进一步检验教学实习学生的实习收获,巩固实习成果,学生实习返校后再次组织对实习岗位的技能测试。返校技能测试主要分三部分内容:固定项目、选择项目、理论项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岗位作为固定测试项目;学生在中餐、西餐、客房中任选一个岗位作为选择测试项目;提交一个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的评析作为理论测试项目。

返校测试主要在学院的实验教学师范中心组织,通过返校技能测试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学生实习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让学生反思实习经验和教训,从而在后期更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

四、制度保障

为保证教学实习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系统的监控管理,实习监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将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不断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注重本科教学质量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监控,强调教育质量价值共识的形成[2]。因此,为了保障校外实习工作长期平稳有序地运行,必须进行保障制度的建设。九江学院旅游专业的教学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制度保障主要由以下制度组成。

(一)实习生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请假要求、旷工处理等,以及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要填写的实结、实习手册等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实习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课程。

(二)教学实习评分制度

根据实习生管理办法的要求,总结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总体表现,完成对实习生的考核,特制定本制度。评分制度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等次和评分标准,并对不及格的情况进行界定,以此约束学生的日常表现。

(三)教学实习评优制度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按一定的比例以实习点为单位评选优秀实习生。同时,学生完成典型案例的书写后,根据案例的书写质量,评选优秀案例与优秀实习生一起表彰。通过优秀的评选,激励先进、树立模范。

(四)教学实习考核制度

根据实习管理的要求,学生在实习中要进行中期技能考核和返校技能考核两项考核。学院统一制定考核的标准和要求,考核学生对实习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成绩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学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工作高于一切。在教学实习管理中安全稳定重于泰山,是实习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实习顺利开展的保证。学院制定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学生和实习单位必须遵守的安全要求,定期检查,确保实习安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 ; 评价方式

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结合该专业重点培养面向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针对目前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情况,本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均围绕着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来实施。

该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强化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招聘面试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为教学基本特色,并通过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组织中进行各职位的职责任务、职位概要和任职资格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等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强化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专业技能,同时为了扭转考试成绩由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风,转变授课过程中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风格,落实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角色转变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促进。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课程考核的内容和评价方式。

一、明确课程考核的宗旨

为了将本课程的内容转化和内化成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对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了革新和探索。本课程考核的内容基本不脱离课本的基本知识,课程的考核也不是一次性进行,而是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将课程考核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本课程学生的成绩也由分层次分阶段的考查结果和最后综合考核结合而成。

二、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课程考核内容选择方面,要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除了要体现课程内容的专业技术标准之外,还要突出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不只限于笔试,还可以采取设计调查问卷参与项目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考查和评价学生的辅助形式,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考察。

建立阶段性专业操作技能考核和期末知识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阶段性专业操作技能考核占课程成绩的70%,知识性考核占30%。

三、设置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和阶段

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课程将专业操作技能考核分五个阶段性考核来进行,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考核主题,旨在考核学生对模拟公司岗位分析与人员配置方面的入门式的实践操作能力。目的是通过阶段性考核训练学生对模拟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的掌握,通过阶段性考核将专业知识内化成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

本课程考核第一阶段的考核主题是组建模拟公司和进行岗位分析。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自己的模拟公司,并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和组建公司的规模大小来为自己的模拟公司作相应的组织结构设计,分清楚模拟公司的组织层次和组织部门,确定模拟公司的用人计划,选择其中某部门中某个岗位作为学生进行岗位分析方面的主要突破口,依据以往同性质企业同类岗位的工作说明书,设计该模拟公司某部门中某个岗位的岗位分析调查表,通过对岗位分析调查表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编制一份合格的职位说明书。

第二阶段课程考核主题是某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描绘。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来进行该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勾勒,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其他性质企业同类岗位的胜任特征以及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书籍来收集有关该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资料,最后整理、完成该岗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设置。

第三阶段课程考核主题是拟定完善的招聘方案。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前两个步骤所做的工作,假设模拟公司由于公司内外部情况的发展和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公司的人力资源出现了新的需求,需要为公司招聘急需的人才,让学生为该公司的招聘工作策划一份完善的招聘方案(包括招聘计划的拟定、招聘成本的预算、招聘时间、地点和媒体的选择,招聘广告的设计等)。

第四阶段课程考核的主题是组织模拟公司的面试工作。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根据公司的用人计划和招聘方案,制定详细的面试方案。选择参加面试工作的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确定面试的时间,选择面试场所,选择恰当的面试方法,组织参加面试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确定面试的合理程序,设计面试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面试提问问题和面试评价记录表,并如期组织进行面试工作。

对于公司招聘的高层职位的员工,学生们还可以组织下一轮的诸如性格测试、智力测试以及专业能力预测的工作,以便为公司挑选出更加优秀的、能在未来为公司创造出更好绩效的优秀员工。

第五阶段课程考核的主题是模拟办理公司员工的离职问题。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根据模拟公司人员的流失情况,按照公司的各项制度和办理离职手续的工作流程,帮助员工顺利办理离职手续,以免公司与员工之间发生劳动争议与纠纷。

四、建立多次性、全方位的阶段性考核的评价方法体系

在每一阶段性考核时评价学生的工作将由教师和小组共同完成,这样通过多次性的、全方位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综合给出每个小组的成绩,以保证评价工作的真实有效。使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

在课堂上,教师使用观察法评价学生。为了做好评价工作,教师需要了解每一小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观察学生课堂展示作业时的现场表现,作为评价该阶段该小组作业专业表现的依据。一般在使用观察法进行工作评价时,会制作相应的行为观察量表。表1就是观察法的具体使用。(见表1)

在每一考核阶段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及其成员认真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现场表现、给出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依据之一。

2.360度评价方法

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这种方法是原来360度考核法的变形。该方法是指通过与学生相关所有人员包括学生自己、老师、其他小组同学等不同评价主体来评价被评价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展示情况,通过相互评论知晓各方面的评论意见,清楚小组工作在该阶段作业完成中的优点和缺点,来找到自己小组在工作中的缺失,达到提高的目的。表2就是360度评价表的具体使用。(见表2)

使用360度评价法得出评价结果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和全面,更容易清楚的了解小组工作中的缺失,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期末知识性考核

期末知识性考核就是在学校期末集中考核时间内,为了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就本专业学生应知、应会、必需的专业知识设计试卷,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本课程学生的成绩将结合阶段性专业操作技能考核结果和期末知识性考核结果综合给出学生的成绩,以便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J].2006.(13).

[2]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J].2003.(13).

第4篇

对于技能鉴定的考查范围,试卷设计应科学、合理、有序,使考核的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好地体现用人单位的要求。鉴定考查结果证明:考核覆盖面、试题更新速度等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学习内容,甚至影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这要求试题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让中职生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更具有含金量,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二、变革单一的考核模式,将学生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单一的弊端,实行知识要求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使得鉴定结果更趋合理化。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设置为100分,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查一般均采用“无纸化考试”的方式,由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试题,并系统立即自动评分。在理论知识的设计上,应该以典型的应用型、常见的问题处理形式出现,考查的重点应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对于操作技能考核不仅以必备的基本技能的考查,具体作品设计等为考查主体,还可以设计一定的能力型问题,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胆的创新精神等。

三、创造开放的考试环境,避免考查死记硬背的问题

在考核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具体实践操作都必须突出学生的实际应该能力,避免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为考查创造开放的考试环境。现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考核是上机完成的,但从计算机操作的特点来看,应该大胆改革:

(1)充分利用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设计考核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考点设计客户需要的情景,用客户的满意度来衡量考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2)遵循开放性原则。不能要求考生必须使用某一种方法,而强调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化性,只要能独立完成题目要求,达到预期的操作结果即可。比如“,数据库”的考核中,可以使用命令方式来完成操作,也可以使用菜单等方式达到题目的最终要求,只要掌握知识点即可。

(3)开发考试软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四、通过细化不同的工种,实现考核内容的模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的工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每个行业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例如,教师要求掌握课件的制作、各类行政管理人员要求掌握信息的准确管理、美术工作者需要会处理图片等。所以,在技能鉴定过程中,应该细化不同的工种,满足不同用工单位和中职生的要求,推行考核内容的模块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位学生学有专长,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的工作。

同样,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分为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两部分。必考模块以现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包括文字的处理、数据的统计等基本操作内容。选考模块可根据不同岗位对计算机操作工的不同要求来设置考核模块,比如,数据处理、图形处理、网络管理与硬件维护、信息管理与安全等多个模块。根据中职学生学习方向自己选择,更好地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 插片主觉验光操作技能考核 评分标准

验光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各种验光方法基础理论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以满足眼镜行业中验光岗位的工作需要。而该课程中最难学习掌握的就是插片主觉验光操作技能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讲了,示范了,学生也操作练习了,但操作技能掌握得如何却很难进行合理的评估,学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反馈信息,学习方法、积极性和效率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改进。因此,我们对插片主觉验光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考核总则

考核应与该课程操作技能教学目标相一致,以充分发挥考核对操作技能的正确导向作用、质量控制作用和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考核必须从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真实地、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教学的达标程度。并且通过考核反馈,对未能达标的学生给予矫正的机会,保证学生在学科结束时操作技能考核全部达标。制定的标准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师生在技能操作教学活动中使用。

2.考核内容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验光技术教学大纲和职业技能眼镜验光员中级考核的要求,结合实际验光工作需求,插片主觉验光应掌握的操作技能有:雾视法、双色试验、交叉圆柱镜和散光表法,而且实际教学工作中采取单项训练,逐一攻破的方法,因此每项操作技能都应单独进行一次考核,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质量。另外,为了避免学生在操作技能考核时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考核。同时,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强调技能与素质兼顾。因此,每次考核内容分三部分来进行评价:第一部分为准备工作考核,这是该专业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任何岗位都应该熟练掌握,因此应在每次考核中出现,以强调基础技能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考核,该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根据教学进度,每次考核不同的插片主觉验光方法;第三部分为素质要求考核,从工作态度、熟练程度、工具整理和相关原理提问等方面综合评价,要求师生共同重视素质方面的培养。

3.考核方法

在实际验光工作中,插片主觉验光的实施是需要被检者的主观判断参与在内的,而被检者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插片主觉验光的复杂性。如果以学生作为被检者来进行考核,其真实情况并不一定能满足考核的要求,而同学之间的相互检查也难以严肃认真,不能排除作弊的可能性。为了使毫无工作经验的中职学生能尽快地掌握插片主觉验光的操作技能,教师常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因此操作技术考核中也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即学生扮演验光师的角色按照验光操作技能要求进行验光,但并没有真实的验光对象,只是在假人头上进行操作,而监考老师则代替被检者,根据学生的操作和提问进行回答。这样考核前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合理而多样的验光情境以不同层次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分标准

每次考核的总分为100分,三部分的分配比例为1:7:2。准备工作和素质要求部分在每次的考核中都是必考的;操作技能部分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每次考核不同验光方法。评分要求的设计主要依据插片主觉验光标准操作步骤的操作分解,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练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操作情况,以及实际验光工作中对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来进行设定的;分值的确定主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权重而得出,并通过实践应用修改完成。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6。

5.结语

我对本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3个年级7个班的验光技术课程采用了以上方法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刚开始时,学生都抱怨考核过于严格,考核时很紧张,但有了规范的操作技能评分标准作指引,学生的操作练习有章可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甚至在同学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在高标准、严要求下,学生逐步形成了职业习惯,加强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严肃和认真的工作作风,这对于将来就业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标准的制定还克服了缺乏有力反馈的手段和学生操作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矫正的问题,考核的目的是以考促练,每位考生独立操作,使考核能够真实和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考核评分卷的复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错漏,在以后的操作训练中加以重视和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

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表后,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评分表条目的内容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并使教学工作规范化,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标准化。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指标,以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各级各班之间考核的统一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克服主考老师评分时的随意性及主观性,使教师评分更趋于客观公正,教师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易于操作,对学生的操作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公平、合理,这对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十分有利。

总之,规范验光技术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江萍.规范药物化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55.

[2]金根中,吴雄彪.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05-106.

[3]曹丽琰,童毅.显微镜操作技能评分表的设计及其质量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32-33.

[4]刘念.创设情境教学法在中职验光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11):171-172.

[5]欧绍淑.药物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方法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48-49.

[6]朱昭玲.药物化学技能考核方案与评分标准的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54-55.

第6篇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考核一、建设目标

通过专业技能达标,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双师素质。

二、建设思路

1.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推荐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目标,切实加强质量建设,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2.突出“三个兼顾”,科学确定考试内容与方式。坚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兼顾,以应用能力为主;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兼顾,以专业能力为主;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新技术兼顾,注重补充环境工程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确保考试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建设规划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规划采取学校联合、校企合作培养的形式,共同开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考试模块,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目标,科学确定考试内容与方式;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以形成更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模式,充分发挥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制定出考试标准和具体的操作细则。

1.编写考试大纲及技能操作训练指导书。通过编写考试大纲及技能操作训练指导书,帮助开发人员梳理抽查测试的内容、评价标准等与项目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帮助其他抽查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了解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的意义、依据、能力要求、抽查方法、考试内容与方式、考试样题类型等基本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商务英语职业技能教育建设,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基本及核心技能的练习与掌握。

2.制订考试评分标准体系。围绕“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考试目标、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强调阶段式考核,并根据不同考试模块的各自特点,制订权重合理、界定清晰的综合评分标准体系,达到有据考核、有效考核、公平考核的效果。

3.开发与建设试题库。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对应用型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的内容集中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模块”的大模块,而在大模块建设中又按照环境工程所涉及的水污染监测与治理、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固废污染监测与治理、噪声污染监测与治理这几个具体模块来开发,在突出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考核的同时,侧重专业核心技能考核的考核方式,定期更新试题库,构建动态、开放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考试试题库。考核将在每个大模块中随机抽取1~3个小模块进行考核。

4.成立评分专家库。评分专家来自湖南省各职业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及各环保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及环保系统的高级工程师等。

5.实验推广。在开发学校对抽查考试标准及试题进行实验,然后修订推广。

四、建设内容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抽查考试的内容集中为“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模块”的大模块,而在大模块建设中又按照环境工程所涉及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废污染治理技术、噪声污染治理技术这几个具体模块来开发,具体开发内容如下:

五、预期效果

1.开发一个以培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标准》,该《标准》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通过该《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优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2.引入行业标准,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核体系。重点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考核,方便专业技能抽查组织实施。

3.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进入职业岗位的适应过渡期,促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4.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双师素质,制定一个完整的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兴虹,田亚赛,吴丽红,李晓惠.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

[2]吴国旭,崔迎,顾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1).

第7篇

[关键词] 健康评估; 护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78-01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从护士同服务对象的首次接触直到完全康复的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贯穿着护理评估,这个过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健康评估》课程来培养。健康评估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验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过程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我院健康评估课程组改革了健康评估课程考试考核体系,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1 考试考核内容的选择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身体评估的技能训练不是十分注重,因为大多临床护士认为身体评估主要是医生在操作,然而现在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都认为身体评估是极为重要的护理评估技能。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往往不能体现实践能力掌握的情况,因此,课程组根据《健康评估》能力评价体系选择了技能实训考核内容:6大项目,12个小项目。

《健康评估》能力评价体系

2 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 在考试考核方式选择方面,理论考核以笔试来完成;实训技能考核则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实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这种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3 考核评价体系 采取笔试与实训技能评价两套标准体系。

3.1 笔试实行“考教分离” 笔试从健康评估题库随机抽题,题库是由课程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护士执业考试要求编写的,试题覆盖面广,能够客观检测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岗位执业零距离的接触。

3.2 实训技能考核采取“四阶段,四级考核”模式 “四阶段”即课程分项目考核、课程结业考核、实习前培训考核和出科考核;“四级考核”即小组考核、教师考核、系级考核及医院考核。“四阶段”对应“四级考核”:课程分项目考核对应小组考核,课程结业考核对应教师考核,实习前培训考核对应系级考核,出科考核对应医院考核。学校内考核按照教学目标选定了30项健康评估技术操作项目,并规定了具体的考试评分标准,分别按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搭配,共制作15个考签,每签选2个项目,学生依次抽签进行考试,评分标准中规定有知识目标(占10%)、技能目标(占70%)、态度目标(20%),其中态度目标包括考生穿戴整齐、谦虚认真、关心体贴病人及与病人沟通等。医院出科考核采取的方法是对科室新入院的病人进行入院健康史的采集、系统的身体评估,提出病人的初步护理诊断。

4 考核总成绩计算 考核成绩计算也不采用传统理论考核为主,而是以实训考核成绩占70%,理论考核成绩占30%来计算,实训考核成绩以课程分项目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来计算。这种成绩计算方法可避免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8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实训教学也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医学,针灸推拿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实践环节(过程)重要。中医实训教学是医者领悟中医针灸推拿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在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全方位改革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又进行了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针对不同专业遴选实训项目,规范实训课堂,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初见成效。现结合我校的具体做法与体会,撰写成文供同道参考。

1针对不同专业,遴选实训教学项目

实训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更好地使实训教学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三年制专科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有临床、护理(ICU、麻醉、英语、康复〉、医学美容、医学营养、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要求不同,遴选实训项目,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最后确定。选课的原则是:以应用为主,服务社会。即各专业在学好针灸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本专业的医疗定位。如护理专业,除学好一般的针灸推拿技术外,再根据ICU护理以针刺急救操作为重点项目练习,麻醉护理以针刺麻醉操作为重点项目练习,康复护理以疾病的康复针刺推拿保健为重点项目练习,医学美容以面部穴位推拿保健为重点项目练习,医疗营养以养生保健推拿手法加上中药膳食调养为重点项目辅导练习等等。

2制定相应课程标准,规范实训课堂

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我校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以供遴选。各专业遴选的实训项目经相关专家论证审核通过以后,再根据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详细的实训课程授课要求等。授课带教老师认真按照遴选好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课程标准,完成实训教学,填写《教师实训授课手册》,规范实训课堂,严把实训授课质量关。通过对实训项目的合理取舍,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教师在授课当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局。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为了突出中医学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与各专业培养目标接轨,把中医学实训课考核纳人课程考核,同时制定考核标准,实训考核分三部分进行:平时实训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实训报告书写);实训理论考核占30%(试卷考核);技能考核占40%(期末技能总考核强化考核过程: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制定考核方案、评分标准,要求每个学生从腧穴定位到功能主治以及针刺手法操作,人人过关。以客观公正考察评价学生对所要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对实训课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规范操作,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组织督导听课,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督导听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各专业实训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出课情况、实训课堂物品准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遴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课程标准进行开展。督导深入到实训课堂听课,对实训课堂设计、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实训室老师和带教老师,对存在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把实训教学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5通过本研究,我们的体会

中医学实训课程对不同专业实训项目的合理取舍,创新了中医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构造了“全程一体化的教学新体系”。我校遵循实践教学的认知规律,摆脱原有的教学思维定势,突破中医学实训教学舌诊、脉诊、针刺、拔罐、艾灸、推拿等技能操作以及治疗各科疾病的模式,增选各专业实际应用的特长实训项目、专题实训项目,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专业目标贴近,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开拓了研究性实训项目,填补了我校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遴选项目的空白,培养了以应用为主、服务社会、德才兼备、高技能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第9篇

【关键词】线路人成长输电线路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64-02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1]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关注职业人的成长,即使一名社会人初步具备从“初学者”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再到“专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8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电专业)是学院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能吃苦会登杆的“秀才”;[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进行课程教学实践,[3]我们试图寻找出一条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同行人提供一点借鉴或佐证。

一、课程功能定位

输电专业主要面向电力行业中送变电工程建设公司、各级供电企业以及其它厂矿企业(厂用电部分),培养满足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等岗位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输电线路施工”作为输电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职业能力的功能。具体来讲,就是树立“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理念,使学生掌握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知识和技能,有一定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初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层次的工作任务。

二、课程内容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输电专业就业职业按职业小类[4]划分为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输电及配电设备值班、电力设备检修,又可细分为送电线路架设工、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内线安装工等7个职业细类(工种),[5]据统计,在企业中具体设置的岗位有数十个之多。输电线路施工课程要实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养成职业能力的功能目标,关键在于在如何选取适当的内容,完成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学科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近年来一些高职课程又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或重理论、轻能力,或长技能、缺理论,岗位适应性不强,就业困难,其职业成长可持续性不强。

输电线路施工课程的开发也走过弯路。在课程建设的初期,为了防止将课程建成为“学科课程”,从“送电线路架设工”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重点分析“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提炼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入“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技工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从而组成课程内容。从结果看,课程内容突出技能培养,也包含了相关知识,似乎达到了满足培养“送电线路架设工”技工岗位能力的要求,得到了一门岗位培训特征明显的课程。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培养学生职业成长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如果课程仅仅局限于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部分岗位培训的需要,其着眼点太低,显然不能满足支撑输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总体需要。

面对课程建设窘境,只有调整课程开发思路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从岗位分析形成课程内容的不足,只有站在关注输电专业职业人――线路人成长进程的高度,从输电专业就业涵盖的职业分析入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课程开发。通过对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分析,特别是对他们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中,由学徒工技工班组技术专责班组长项目部(生技部)技术专责项目经理(生技部主任)等成长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到“测量并绘制输配电线路平断面图”、“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并实施配电设备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配电设备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编制输配电线路工程造价书”、“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运行计划”、“编制并实施电缆线路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十余个典型工作任务。本课程是基于“编制并实施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名称为“输电线路施工”,而后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在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3个包括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见表1):10kV绝缘架空线路工程施工、110kV架空线路工程施工、500kV架空线路工程施工,每个教学情境均有实际的工程背景,进而设计了砼杆基础施工等10个教学子情境(见表2),构建课程架构;把握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和充实技能操作的原则,以依附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四川省电力公司生产人员岗位培训标准与考核标准》等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组成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课程组教师编写《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施工实训教程》分别于2008、2009年在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输电专业高职教材的空白。

三、课程教学设计

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班分为人数不同的小组(角色轮换),完成教师讲授和户外实训等学习任务。以学院教师、企业内训师、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经理等组成“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以自编教材、线路工程图纸资料、课程网站资料为学习材料,通过教师适量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训现场,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实训。以项目任务导向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掌握输配电线路施工技能和必需的工程简化、分析与计算方法,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手册,会青苗赔偿、房屋拆迁和跨越办理,有一定施工组织管理能力。

课程成绩评价比例为“技能考核∶理论考试=55∶45”,根据教学情况在适当时候(某个技能模块教学周期末)按“四川省电力公司岗位技能考核标准”组织技能模块考核,考核不合格模块由实训教师指导加练,在下一个模块考核时予以补测。技能考核成绩同时作为“送电线路架设工”中级工职鉴考试成绩,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取得“送电线路架设工”中级工证书。

四、课程教学实践

通过教师适量讲授和技能演示引导,充分发挥包含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图片和视频、在线测试和答疑等内容的课程网站作用,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学生以“团队学习”的方式能够顺利完成上述学习任务。2004、2005级本专业学生本课程一次通过率达到88%以上、2006级学生达94%,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养成学生职业能力起到了较好作用,课程改革获得了初步成功,2004级起连续三个年级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从关注“线路人”成长的角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课程开发,通过对“10kV绝缘架空线路工程施工”等3个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完整工作过程学习,使学生即见“树木”,又见“森林”,对“编制并实施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方案”典型工作任务有了全局性的认识和理解,为其更好更快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顺利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钟 良、汤晓青.论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9.3(下)

3 汤晓青、杨 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输电线路施工课程开发.中国电力教育,2009.2(下)

第10篇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10月在我院心内科护理工作人员14名,年龄20~36岁,7年及以下工龄7名,7年以上的7名;专科学历5名,本科学历9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6名,护士6名。实施为期9个月的心内科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

1.2方法

根据各级护士的职称、岗位及权限制定分层级的核心能力培训计划,核心能力培训由理论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理论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种方式,临床实践技能操作以临床带教的形式进行,护理工作人员完成岗位工作理论和实践学时后进行考核和自评满意度调查。

1.3核心能力培训方案

根据护理工作人员的职称、岗位需求和职责实施分层级的培训方案,目的提高不同岗位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体的培训内容包括:观察区患者出入手续的办理和交接班;心内科分诊及文件的书写和记录;心内科特殊患者的护理,物品管理和职业防护;护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检查和质控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排班的过程中要新老搭配,做到老带新,以便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在有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完成系列的培训任务,提升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技能。建立良好的标准的教育制度,将教育与训练有机结合,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举办相关的模拟事件,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其观察能力。

1.4观察指标

待培训结束后,比较培训前后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和护理人员自评满意情况。考核由基础理论和综合技能两部分组成,考核过程中注重分层级考核。理论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满分100分,综合技能考核采取小组逐一考核的形式,包括基础技能、操作技能、临床思维、教育与培训和协调能力5个方面,每项满分100分,共500分。自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种,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人数。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χ±s)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前后理论和综合技能比较

与实施前相比心内科护士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后14名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有所提高(P<0.05)。

2.2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前后自评满意度比较

心内科护士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前14名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评满意度为78.57%,实施核心能力培训后自评满意度为92.86%,自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

第1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进行分析。

1.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1.1根据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岗位(群)特点和职业成长经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成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行业之深专家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进行整体化、综合性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组合,完成理实一体过程导向贴近企业实际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1.2构建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2.1以“作品”为载体,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实训作品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实训项目依据教学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方法与技术资料,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即完成一个项目的生产过程,并掌握了这个项目理实一体的工艺方法。

现以供热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例,将该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导向,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安排教学内容。

1.2.2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程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教师能一边教一边做,学生能一边学一边做,融教学做于一体加强任务驱动学习环节,为学生开放实训室,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如焊工技能大赛、管工技能大赛、钣金工技能大赛等。

1.2.3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改革相应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由侧重对知识考核转变为侧重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在考核中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完成课题的复杂程度及创新程度给以成绩鼓励具体考核方式构成。

1.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物质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1.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要争取资金和贷款,改造管、钳、焊工实训车间和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建设供热工程实训室、建筑给排水实训室、通风空调与制冷实训室,增设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完成学习领域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目标提供必要保证。

1.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共同编制实训计划,按照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第4学期专业技能操作实习过程中,学校与相关企业达成订单培养意向,校企双方共同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门化教学。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又保证了学生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效果

2.1推动了专业建设

促进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领域教学设计,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案。

2.2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

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互利双赢的校企共管运行机制。一方面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任课,学院派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接受锻炼与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格毕业生优先为企业所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书及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始终。

2.3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集现场教学、观摩教学、动手操作、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开辟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2.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毕业生上岗适应期短、就业率高,一次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第12篇

方法:应用肿瘤专科护理分层次培训模式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检验。

结果及结论:经过对不同层次临床护士分层次专科培训,能最大程度的缩短新进护士的工作适应期,使肿瘤科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减轻因不必要的差错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肿瘤专科 护士 分层次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22-01

目前,肿瘤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死亡原因,随着肿瘤学科的发展,对肿瘤护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大,要求不断提高,对肿瘤专科护士的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内容都有其特殊性,我院于从2009年建立了肿瘤护理培训基地,对不同层次肿瘤科护士进行分层次专科培训,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9~2011年我院肿瘤科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分为: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1-3年,中年资护士工作时间3-5年,高年资护士工作时间5年以上。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按照规范化培训手册要求,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安排优秀的高年资护士带教。中高年资护士由科护士长负责督导组织培训,分系统进行专科化的培训讲课,科护士长制定培训计划,参加专业的培训班,安排专科护士进行专业的带教、讲课、护理查房等活动。

实施方法。

1.1 理论培训。理论课程讲授内容包括:①肿瘤的流行病学与发病、综合治疗与护理概况;②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家庭社会支持;③化疗操作、职业防护新进展;④化疗药物分类、作用机理,化疗方案新进展及化疗相关的护理研究;⑤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以及护理要点;⑥肿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患者的护理;⑦肿瘤患者的姑息护理;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生活质量测评;⑨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的护理;⑩肿瘤患者的静脉管理,如静脉的评估与选择、中心静脉置管(CVC)及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持续性化疗的应用及护理等。

1.2 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期间的第一阶段护士熟悉了肿瘤科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熟悉了抢救物资与设备的使用,熟练配合抢救患者,掌握了化疗职业防护措施;第二阶段掌握了肿瘤化疗、放疗、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护理不良事件的汇报与处理流程;第三阶段掌握了CVC、PICC技术及护理。

1.3 评价方法。由考核小组对各层次肿瘤科护士进行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考核成绩全部实行百分制。合格指标:①技术操作考试分数≥90分;②理论考试分数≥90分;③急救技能≥90分;完成培训目标并考核合格的护士由院护理部统一颁发肿瘤专科护士认证证书,并作为护理骨干培养,每两年重新注册一次。

1.4 培训效果。所有护士培训率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5%,肿瘤护理分层次专科培训的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激发护理人员的进取心。

2 讨论

目前,往往把在肿瘤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肿瘤病房工作的护士称为肿瘤专科护士,但肿瘤科护士和肿瘤专科护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随着肿瘤专业规模扩大,培训任务增多,培训时间紧迫,分层次专科培训模式的建立成为必然,对肿瘤专科护士行分层次专科培训是护士在成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尽快提高他们的肿瘤专科素质与能力,是肿瘤专科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护理自身的需求。

肿瘤护理分层次专科培训的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激发护理人员的进取心;按年资、分层次设立护士考核目标,且考核评分标准中涵盖不同层次护士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能考核出护士的综合能力,并激发护士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进取心。避免过去技能考核中所有护士统一标准同一要求带来的高年资护士无兴趣、无动力也无提高的状况,改变部分护士认为技能考核只是例行公事,甚至劳命伤财的错误观念。

肿瘤护理分层次专科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培养、考核和认证体系,规范肿瘤专科护士的工作角色与内容。完善和加强相应临床岗位设置根据肿瘤专科护士的不同角色及功能设置不同岗位,如乳腺癌专科护士、肺癌专科护士等,为通过培养、认证的肿瘤专科护士提供“用武之地”。而在医院整体范围内或者社区内设立疼痛专科护士、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专科护士和临终关怀护士等。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