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时间:2022-07-14 05:1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第1篇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第2篇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第3篇

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的战略产业。我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三化统筹”,加快吉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示范典型。全省现有300多处旅游资源,其中70%分布在县(市区)乡(镇)。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转变,大力促进了我省农村对外开放。

我省乡村旅游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正处于市场培育期,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单一,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品位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强,整体消费水平低。其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我省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训练,不能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加强。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应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 续利用的要求,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依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各县区应在全省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制订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必不可少。可以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外各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打响吉林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很重要。应制订全省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全省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根据各地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不同的主题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重点推出民族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养生、到吉林过大年、民俗风情展示、关东文化巡演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八方宾客聚集吉林。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还应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质量标准、旅游示范镇(村)标准、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标准等,规范吉林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制订中长期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

第4篇

(一)特色亮点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力争实现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547万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全年能完成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49230万元。到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80350万元,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完成支出18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260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努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329万元,同比增加9522万元,增长108.1%。

二是优化结构,推动平稳运转。坚持“过紧日子、过好日子”,预计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的70%;我县“六保”“六稳”工作有序推进,财政运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确保扶贫成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和目标任务,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科学规划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6891万元,比2019年增加3884万元,增长130.9%,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181万元,比2019年增加1166万元,增长57.62%,形成财政扶贫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有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四是主动作为,抓好重点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资金3344.1万元;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资金3989.96万元;乡村振兴12532.44万元;脱贫攻坚县级配套资金3281万元;助力企业发展3463.17万元;入股四川银行5005万元;解决金糖司等企业安置资金1954.5万元;四好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资金4199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875万元;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活动经费和西瑶镇布衣三寨国家AAA级风景区建设资金487.1万元;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271.71万元;安排体育广场、法治广场、公租房一期历史遗留问题资金4764.43万元;机关幼儿园等三个幼儿园建设资金4415万元,卫计妇幼中心建设1102万元,扎实推进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优化程序,严格投资评审。坚决做到从政府项目预算资料的审查接收、评审人员的安排、评审过程、结论复核,全部通过评审管理程序规范运行,确保整个评审环节的合法合规。截至11月底,共评审项目200个,送审140121.4万元,审定133434.8万元,审减6686.6万元,审减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态化资金监管。对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掌握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使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11月底,我县财政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共分配资金26628.25万元,实际支付24049.5万元,支出进度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对全县139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闲置资产进行清查,共计清查出经营性及闲置资产203处,总价值1.49亿元。并将其中产权明晰、价值1414.58万元的22宗资产,移交农文旅司和国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补短补差工作。共规划实施脱贫攻坚补短补差项目137个,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项目12个,解决建卡户242户615人居住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安全饮水等项目55个,受益人口1374户6052人(其中贫困户636户2801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计划完成通组路、产业路、入户路164.9公里,解决3580户179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24户5704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行路难问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巾帼行动计划”、“扶贫保”、贫困户公益岗位等项目20个,受益贫困户3544户15748人,扶贫成效显著。

二是持续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积极配合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争取上级投入,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安排资金2569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缴1.6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04万元;代缴1.7326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额173.26万元;安排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696.06万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盘活力度。在存量资金季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量资金管理,实行动态清理和盘活机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资金11156.47万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万元,统筹使用8121.98万元。

五是扎实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价广度、深度和质量,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潜能。2020年选取支出绩效评价项目77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258亿元。

六是全力推动PPP项目。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一期)项目。同时,推动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规划,争取今年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全力争取明年动工实施。

七是及时兑付惠民惠农补贴。2020年1-11月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共41项,发放金额12915.9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92.45%。

八是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组织部、档案馆和城南城北社区等部门,于10月底圆满完成15户国有企业560名退休人员(其中:82名退休党员)的总体移交和接收任务。

九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织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我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提出理顺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专项发展具体方案;整合重组农文旅司、南丝路集团和银鸿丝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设立金沙建设投资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利润总额721万元;投资设立宁兴人力资源公司和众诚保安公司,深挖行业发展潜力。

十是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县公务卡刷卡消费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加526万元,增长36.81%。增长额及增长率均属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小,财政保障水平低。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2016-2018年均为15亿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亿元;但仍是全州倒数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个低于20亿元的县。由于支出规模小,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2020年预计全县可用财力11.94亿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据了10.51亿元,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

二是财政增收乏力。我县的蚕桑、烤烟发展等支柱产业已到达极限,新的稳定的财源未建立,亟需补充。

三是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资产分布零散,经营业务单一,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1-9月增亏企业6户,盈转亏企业2户;减少盈利企业6户;银鸿丝业全年累计借款35615万元,支付利息1544万元难度大。

四是国库对外借款20630万元,全部借给国资公司用于发展县域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400万以下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致使我县政府采购工作量剧增,同时采购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难度。

六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和下达资金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或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0年增长6%。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资金支出量;严格实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证财政支出稳步推进,确保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指导、督促各预算单位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对前期规划不实、资金对接不精准、实施有困难的扶贫项目,县财政将调剂闲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建设进度快、资金需求急的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抢抓贫困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契机,协助扶贫、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三是认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围绕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政府性资产清查评估力度,做大做强国资公司,力争新增资产20亿以上,增强国资担保能力,为社会发展奠定投融资基础。

五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促进中学分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实施,力争年内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2021年3月前挂网招标。

七是精研政策争取项目。重视政策分析研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加强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准新出台的政策对号入座,抓住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领域包装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的上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八是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三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九是积极支持烤烟、蚕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稳步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大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抓好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严格遵照“六保”“六稳”的保障序列安排预算支出,足额预算各项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增长。

(二)工作建议

第5篇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uobie100”为你整理了这篇自然资源局“六稳”“六保”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然资源局“六稳”“六保”工作总结

一、助力脱贫攻坚

(一)坚持脱贫工作重心下移

坚持工作重心前移,服务重心下移。局领导、帮扶责任人和有关股室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脱贫工作联系点,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具体措施,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在村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民意,写好脱贫工作日志,及时向局报告脱贫工作进度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建立督查机制

建立脱贫工作督查和定期总结制度,局办公室、人教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帮扶联系村检查工作人员任务完成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工作情况、局各项脱贫措施的落实和完成情况等,检查结果列入局相关股室和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进一步增强脱贫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形成“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克难攻坚”的良好风气,全面推进脱贫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争取项目扶持

在加大对脱贫联系村的脱贫项目建设的同时,利用部门优势,积极向上级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衔接,为帮扶联系村争取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脱贫工作做实功、用实劲、求实效,抓紧研究和对接政策脱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发挥基层国土所和驻村干部作用带头作用,盯住目标、狠抓实干,确保我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四)优化项目用地保障

坚持靠前谋划,精准服务,抓好脱贫项目用地选址和审批服务,为帮扶联系村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点、乡村舞台文化场所等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完成帮扶联系村农村土地及房屋的确权、登记、颁证,明晰农村土地权属,支持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五)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举办一些重点突出、影响力较 大的主题宣传活动。帮助贫困村做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帮扶村送栽景观树苗,清理道路杂物,美化村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户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户)等进行户容户貌提升。推动扶贫办公场所、人员和经费有效落实。继续强化扶贫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扶贫工作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与执行力。

(五)积极做好疫情防控

驻村工作队全力主动配合所驻村做好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到村到户、到家到人,不留死角。局班子成员深入到帮扶村,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值守人员,送去了方便面、火腿肠、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优先保障畜禽养殖等设施农用地需求,确保疫情期间市场供应。

2020年,我局扎实做好大东乡大东村委会以及金安镇光乐村委会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共有建档立卡户21户78人,已脱贫21户78人。

二、保障被征地合法权益

(一)征地拆迁开展情况

完成征收土地1086.72亩,一是完成金安加油站项目5.17亩、文化变电站项目61.63亩、文化工业园区4号路49.7亩、中节能文化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17.19亩、良华屠宰场86.85亩、文化金马建材搅拌站34.79亩、七河搅拌站项目115.13亩,漾弓江流域生态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项目(护城河)116.26亩,新团片区600亩的征地工作。二是积极配合涉及征地拆迁的束河、金山、祥和、开南等街道开展了西山片区、尚义片区,八河片区、祥和片区,金山工业园区、新团片区、文化片区等地上附着物的赔偿工作。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根据区政府的安排和具体建设项目实施的需要,为进一步及时保障古城区重点项目用地,2020年以来己审批了两个批次共6.1507公顷,组织了上报三个批次用地件共计10.7916公顷(161.874亩),下一步根据项目需要还须及时组织相关用地报件,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三)土地供应情况

通过网上拍卖供应四宗11.5494公顷(173.241亩),成交总价26362.44万元。目前组织的两宗77.33亩土地的供地方案,经区政府同意方案已经上报市局进行审批。同时组织了网上公开拍卖出让四宗0.6737公顷(10.11亩)国有建设用地。

(四)认真开展好征地过程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严格执行征地法定程序、征地补偿安置区和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等相关政策,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0年3月,我局委托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结合汛前排查对我区范围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并于2020年4月、5月及时向各责任单位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相关通知,协同古城区应急管理局编制了古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通过汛前排查,我区确定在2019年的基础上核销8个隐患点,同时新增5个隐患点,故我区2020年隐患点有98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江一线,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在汛中,我局在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排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监测的隐患点,重大建设项目,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域进行了专门排查,新增了1个隐患点。在排查明确了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及隐患点、危险点后。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了区、乡、村、村小组四级监测网,积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监测信息网络,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传真等方式,确保每一位监测员能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保证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各个乡镇村都设有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员,古城区2020年设置监测人员102名。同时加强应急值守,保证24小时通讯、信息畅通,保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发送给到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以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今年我区未发生大中地质灾害等严重事故。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我局采取挂图督战、局领导亲自抓、亲自管的工作模式。按照目标上图、任务上图、进度上图、责任上图的督战方式,严格落实工作阶段任务,做到各项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督查。

一是加紧实施金沙江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国家下发古城区符合条件纳入生态修复任务的是53个矿山97个图斑,治理总面积186.57公顷。范围为古城区文化街道、大东乡、金安镇、开南街道、七河镇。本次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2019年底开始,至2020年9月底结束,分为摸底排查、综合治理和检查验收三个阶段。古城区生态修复工程分为六个施工标段,目前已全面进场施工,已完成28个矿山近120公顷的修复任务。

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文化等两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为170.803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4.673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33.15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施工建设,正进行设计变更。七河前山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254.0373公顷,新增耕地12.417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69.48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建设,现正进行设计变更。古城区开南街道办事处良美等2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体质改造)项目,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94.7260公顷,计划新增耕地1.0360公顷(全部为水田)该项目预算投资为3000.00万元,工期六个月,现已完成监理招投标及施工招标。

五、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一)百村行动计划

丽江市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乡村振兴“百村行动计划”第一批示范点名录中古城区有4个示范点,分别为大东乡建新村委会江边村民小组、金江乡金江村第三村民小组(邑马珍村)、金安镇增明村、七河镇金龙村。再增加综合条件较好的七河镇北排村打造为古城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先行村。本批乡村振兴规划“百村行动计划”共5个村。我局全体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各职能股室的配合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升服务,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履行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和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工作。

(二)丽江市古城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先行”机制,被认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中央也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三)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保障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2个,一是文化街道鲁准罗集中安置点,安置48户179人(其中15户47人为建档立卡户,33户132人为随迁安置户),安置点总面积为89.29亩,拆旧区面积为37.72亩。二是金江乡普勤北山集中安置点,安置29户104人(其中6户23人为建档立卡户,12户38人为随迁安置户,11户43人为插花安置户),安置点的总面积为43.85亩,拆旧区面积为17.12亩。为全力支持古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用活城乡建设用地项目政策,我局前后组织编制并上报了两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及拆旧复垦方案,两批方案共涉及448.971亩的拆旧复垦工作,用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新区用地133.14亩。目前,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已完成外业复垦及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并已通过区级自查自验及市局初验,正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同时于2020年6月,实施了第二批增减挂钩项目的外业工作,现已完成70%,拟于年底申请市级验收。

(四)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分散安置户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其余分散建档立卡安置户为32户,涉及大东乡、七河镇、金江乡、金安镇、文化街道,拆旧面积为9.3189亩,目前已完成复垦复绿工作,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率达到100%

六、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我们坚持“严”字当头,严格审批程序,严把“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关。一如既往严格按照《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及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开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工作,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严格遵守规划法和行政许可法程序。累计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9282本,不动产登记证明3491份,出具首套房证明4039份,公租房证明2004份,核税单1059份,日常查询证明3008份,司法查封及解封360件,遗失公告54份。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顺利,通过云宅调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作业单位正在用航拍的方式进行外业测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53件。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限的要求,将一般登记、抵押登记时限分别压缩至5个、2个工作日,涉及企业的一般登记及抵押登记压缩至2个、1个工作日。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为照顾和方便老弱病残孕、军人等特殊群体办证,专门设置了办证绿色通道,针对符合登记条件的老弱病残群众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共提供上门服务15次,赢得了办事群众的好评。古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便民服务再升级,即开启不动产登记证书EMS快递寄送服务,除原有的自行领证方式外,外地群众还可以选择EMS寄递服务,即可省去第二次跑腿的麻烦,实现EMS上门送证服务,上半年共办理27本证书EMS快递寄送服务。加快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抵押登记受理窗口前置到银行,目前已经在古城区农信行、工商银行及玉龙农商行设立了3个便民服务窗口正式办理业务,并实现了1个工作日办结。实行回访制度,每个周随机抽取上个周任意一天当中的10个业务对办理人进行电话回访,另外对办理过登记业务的56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或电话回访,进行满意度调查,征求对登记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截止目前回访满意度为100%。进一步优化“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与房管、税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已经实行房屋交易、缴税、登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目前设置两个综合受理窗口,专门受理存量房交易转移登记业务。

第7篇

一、坚持实施“产业稳乡”战略。着力打造活力联兴

农业是联兴的基础产业,是民生的根本产业,是发展的关键产业,是稳定的核心产业。要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1年,农业总产值要实现5,816万元,年均递增6.0%。一是做好调整文章。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调整”。调整“三产三业结构”。粮牧企调整到65:28:7,粮经饲调整到60:35:5。调整种植结构。按照“稳豆加麦增稻扩经济作物”的调整指导思想,到2021年,粮豆薯总产达到3.1亿斤,年均递增6.0%。调整水旱农业结构。水稻是联兴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全县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嫩江、科洛河和抗旱井三大资源,旱改水力争达到6万亩,水稻产量实现6,000万斤。把联兴建成水稻种植专业乡。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发证。二是做好产业化基地文章。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依托“互联网+农业”,重点建设“五大基地”。打造麦豆优势生产区,建设联兴村5,000亩以上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30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5万亩优质春小麦基地、3.66万亩杂粮基地、1万亩水稻基地。牧业,依托雨润集团祥润食品加工项目,以优源畜牧l展有限公司和沃得利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三基四带五区”建设。突出发展“两牛一猪”生产,着力建设千头奶牛生产基地、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和万头生猪生产基地“三个基地”,打造北部黄牛养殖带,西部生猪养殖带,南部奶牛养殖带,中部家禽养殖带“四大养殖带”,重点建设银河―新革―金山优质肉牛,联兴―振兴―哈什太优质生猪,联兴―合兴―双兴―东宁优质家禽,哈什太―联兴―双兴奶牛。合兴鹿特色养殖五大聚集区,把联兴建设成牧业强乡、生猪养殖专业乡。三是做好专业合作组织文章。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法规范原有合作社和专业组织,扶持培育新的合作社和专业组织。

二、坚持实施“工业富乡”战略,着力打造实力联兴

工业化是联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关键。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要重点抓好“三带”建设。一是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带。要切实抓好珍珠岩矿深度开发,认真做好扩建、技改工作,到2021年末珍珠岩产量要达到50万吨。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力争珍珠岩矿早日引入投资主体,合作开发建设A级苯板加工厂。抓好金山、新革金矿资源保护。二是打造路边经济展示带。208省道、通乡路具有绝对的经济商机和无限的发展活力。重点规划好省道208沿线“三村七屯”、通乡路“三村六屯”的发展规划和设计,重点在修配、餐饮和商服上下功夫。三是打造生态保护带。重点抓好西部嫩江流域、南部科洛河流域、东部门鲁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发挥生态保护、生态屏障重要作用,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国家投资3,954.66万元。建设规模6.95万亩。项目覆盖联兴、合兴、双兴三个村,重点进行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旁”全面实现绿化。积极争取“十三五”省浸蚀沟治理工程项目,治理好75条水打沟。通过努力,力争把“三带”建成农业观光带、经济示范带、文明展示带、发展成果带。

三、坚持实施“城建塑乡”带动战略。着力打造魅力联兴

城镇化,是全党、全国、全民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经过五年努力,使乡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力争建成全县一流乡镇。一是突出发展定位。打造中心乡,构筑中心村,建设新联兴,是小城镇发展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的总体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本着建设“滨水之乡”的发展定位,聘请专家对联兴发展进行依法、科学、合理定位。二是突出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度。要构筑以乡直为中心,南部哈什太、西部联兴、北部银河、东部东宁为中心村的建设重点,本着东部矿业区、西部旅游区、南部开发区、北部生态区、中部物流区的格局,全力抓好规划建设。力争2020年末,居民住房砖瓦化率达85%以上。要实施好饮水安全工程。三是要突出发展“幸福联兴”和“九型新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九型新村”为载体,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新革生态保护型、银河交通枢纽型、金山工矿产业型、东宁绿色园区型、双兴冷链物流型、合兴环保产业型、联兴商贸集散型、振兴历史文化型、哈什太旅游景点型等各具特色的村。四是突出村容村貌整洁。采取积极向上争取,借助国家优惠政策,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做好哈什太村前屯整体搬迁。抓好“三纵三横”公路网,尤其是“一纵一横”公路升级改造。重点争取抓好通乡路升级改造。抓好振兴――联兴――哈什太――县城公路规划、设计、可研、立项、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街道绿化、家庭美化”五化工程,重点抓好“两路沿线”村容整洁、植树造林、种花“三项重点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强化环卫保洁,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小城镇品位、档次和规模。

四、坚持实施“项目活乡”战略。着力打造惠民联兴

项目。是联兴发展的后发优势。是兴发展的潜力所在,是联兴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着眼陆海丝路经济带重要节点乡镇,围绕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切实抓好互联互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好两个超亿元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少数民族项目。三是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四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乡”战略,着力打造文明联兴

一是推进教育普及化。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要分别达到100%、100%、90%以上。二是卫生发展公众化。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农民健康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以上。三是要科教普及民生化。要深入开展“七创七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全省经济强乡,提升联兴在全省晋档升位的能力:积极创建全省卫生文明先进乡。提升联兴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创建平安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积极创建文化建设先进乡,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先进乡,提升军民共建和谐社会水平;积极创建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先进乡,提升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创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乡,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着力打造幸福乡村。

六、坚持实施“法治立乡”战略,着力打造和谐联兴

一是要完善“五个机制”。不断完善三级联动接访机制、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公正廉明的法纪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民主法治进程和群众自治进程。二是要完善“七个体系”。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乡、村、屯、组四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扎实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扎实推进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生产根本性好转:扎实推进网络管理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扎实推进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重点抓好非煤矿山、水上交通、道路运输、电力、农机、食品药品安全。三是要完善社会管理。

第8篇

(一)城市蔓延的萌芽阶段

由于1949年七次二中中全会上,提出“将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才能巩固人民政权,因此在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对北京的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按照方案的规划,北京将在远郊区域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并在包括通县在内的十个卫星城上安排工业。在1968年,由于的影响,北京规划局被撤销,城市建设工作陷入停顿。因此,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是不稳定发展的,甚至出现了停滞。

(二)城市蔓延的成长阶段

在总体规划暂停执行期间,许多单位无序挤入市区,导致市区原本规划的分散集团是布局已经面目全非,挤成中间一大团。市区规模发展过大,人口过分集中,住宅紧缺,供水不足,交通拥挤等问题初见端倪。随着对北京城市定位的改变和进一步明确,城区的工业逐步向郊区转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取代了工业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性产业,工业化作用向郊区扩散,工业布局的重心转移至郊区,促进了郊区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北京郊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产业化城市化,郊区化三者力量的博弈下,城市蔓延问题逐渐凸显。

(三)北京城市蔓延的高速发展阶段

当前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病问题凸显。表现在人多路堵,房价高,社会治理难度大,城市管理压力大。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科技文化创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人口分布密度过大,优质公共资源过于集中,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缓慢。密集的优质教育医疗培训机构和部分行政性事业机构,形成了对周边地区明显的虹吸效应。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污水治理难度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导致生态结构的失衡。要解决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难题,仅依靠北京自身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着眼并依赖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实现首都核心功能与非首都功能的分离疏散。

二、城市蔓延进入疏散化阶段乡镇功能定位的必要性和趋势

大城市地区在缓解城市病所采取的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中,若延续以前那种集中建设部分重点新城的空间战略,极有可能复制中心城的问题。重视并加强小城镇发展,成为改善中心过度集中形成副职就病,振兴乡村活力,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大城市地区应不失时机地实现小城镇转型发展。

(一)乡镇功能定位模糊导致区域整体效能衰减

经济发展指标硬约束导致乡镇发展路径趋同,无序竞争的同时,也倒逼上级政府将有限资源分散化。从大量的研究来看,由于以GDP和财政税收的总量或增速,进行衡量的经济发展指标应与监控,对下级政府构成了实际的硬约束,下级政府出于考核压力,产生了无序竞争现象,不仅使区域发展缺乏整体性,也使得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还让一些发展质量不高的企业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财政分成体制单一,难以形成特色化发展的激励,转移支付制度缺失缺位,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成体制在促进下级政府发展经济方面有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由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税收贡献较大,那些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上有优势的地区获得了较大收益,有能力加大生产性投入,进而获得更多收益,相对落后的地区却难以进行积累,只能依靠对先进地区的原始模仿。同时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缺位,不仅造成了乡镇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也导致乡镇无法预期收入规模,只能采取谨慎的财政支出,影响了促民生,促建设的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发展要素缺乏流动———收益补偿机制,是资源在总量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出现了空间配置的结构性效率损失。产业项目和产业项目落地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发展要素,空间配置结构也影响着发展要素的使用效率,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却难以通过跨区域流动,实现空间配置的优化,在总量紧张的情况下,造成了部分乡镇因区位等问题有用地指标,而无高质量项目落地,低质量项目占据了发展资源,部分项目有落地意向而无用地指标,只能选择周边区县。此外,原有的农村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宜城市,城镇建设和经济活动组织,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否则就会增加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

(二)乡镇功能呈现出圈层特征和梯度更替特征

首都城市化快速推进,资源空间配置方式必然发生转变。近三十年来,北京呈现快速城市化的趋势,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近郊地区土地级差,地租与中心地区不断缩小,环境要素等综合成本不断攀升,从客观上推动了原有产业形态升级。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移,乡镇功能必然明显地呈现出圈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产业的梯度式空间布局。北京进入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特定的城市功能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客观上要求北京必须注重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把优化功能布局和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效能作为重点,立足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功能配置,空间布局的统筹衔接。

(三)乡镇应当呈现多中心形态,开发应采取分阶段模式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市;发展模式;津市市

一、小城市建设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3)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4)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再具体一点说,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2.农村经济建设对小城市的依托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土地不断减少,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农业生产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问题,缺乏城市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最终是不可能完善甚至不能实现。应当尽快以小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问题首先表现为农业人口过多,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方面可以转化一部分农村人口,使他们脱离农业生产,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另一方面,依托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通过把部分乡镇企业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这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问题,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城市发展模式的选取

1.小城市的发展定位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小城市所在区域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指的就是小城市的经济力所能辐射到的范围,由于小城市经济力的辐射作用,这个区域内的物质生产、商品流通、信息交换、资金融通等经济活动均以该小城市的发展与运作为中心。因此,小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性质是决定小城市发展定位的根本因素[1]。以小城市为其经济活动中心的一定的区域为农村区域,由此决定了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一定范围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农业发展中心、农村工业化中心、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农村城市化中心、农村外向型发展中心等。小城市的诸中心的具体定位也就是它的诸种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它的集合功能就是通过对区域内农村的经济服务和生产力能量的辐射来促动农业、农村工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小城市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这一发展定位的含义。

小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小城市是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而大中城市则是现代大工业的集结地,是包括交通通讯、资金融通与货币运动、商业贸易在内的大流通中心,是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农村区域在内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综合发展区域的中心。小城市要在它所定的发展位置上有成效地运作,就须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要跃位、不要越位。那就是不能在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城市规模上搞拔苗助长,盲目升级,也就是不能朝集中大工业、发展大流通、必办高等级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大都市化方向发展,而要安于作为一定农村区域发展中心的小城市之位。二是一定要在带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上面做足文章。

2.津市市发展模式的取向

津市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现辖4镇3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据2006年统计,总人口达到26.7万,其中,城镇人口18.34万,乡村人口8.36万,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积68.3km2,建成区面积10.66km2,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根据津市的发展条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津市市应该采取支柱产业、城郊型、生态性的发展模式。

(1)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津市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0余家,并已全部实现民营化,湖南汽车车桥厂目前已成为国内三吨轻型车桥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车桥厂,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盐基地,湘澧盐矿是全国第一家真空制盐企业,其供开采工业储量为12.2亿吨。随着湘澧盐矿80万吨精制盐扩改项目的竣工,天盛电化公司10万吨烧碱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无水硫酸纳、双氧水、漂白剂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津市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盐化工工业基地。津市的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辐射范围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形成以汽车、盐化、食品三大工业板块为支柱、多种门类配套的工业体系。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由此带动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大发展。

(2)城郊结合型的合理布局。城郊结合型的布局就是以城区为中心,发挥城市的职能作用,带动郊区的发展,激活郊区的经济,引导郊区的产业结构,使郊区成为城乡的纽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由于城郊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城市的扩展要和郊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把郊区当作城市向外扩展、随意挤占的空间和垃圾堆放场所,也不能当作独立的经济区域,应视为整个城市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实施城郊型的战略中,要宣传政策,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城郊两者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使土地利用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达到保护农业用地,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目的。

(3)生态型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以往追求急功近利,采用掠夺开发、疯狂索取的做法。津市建设发展为保证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摒弃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走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以提高经济质量为目标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要产业的生态化,把产业活动纳入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城市系统的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城市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三是要搞好城区主体绿化,包括清洁交通体系、环境的美化、优化,水资源的净化、大气保护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自净功能,保证城市的发展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

1.与所在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小城市的发展同所在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是正相关的关系。区域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有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由农村经济发展而来的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对城市发展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会有小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随后之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齐备、城市市场的繁荣、城市人气的兴旺,小城市的发展则对所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引导、带动和促进的中心作用,这一作用对农村经济之市场化、现代化尤为明显。所以,小城市与所在区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小城市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2.不同小城市发展重点的差异

不同的小城市之间,它们作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是共同的,但却有各自发展重点和相应的城市类型之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农村区域之间的差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包含了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同为一定农村区域的发展中心,小城市之间却有城市发展重点与不同重点功能作用发挥的差异。换言之,不同农村区域中的小城市可以有不同的发展之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城市。

3.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结果修编城市规划,划定城市在规划期内的增长极限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各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都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的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不一,又因为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是按各建设部门的用地计划汇总确定城市规模,这不利于节约用地,也和现在的以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用地原则不一致,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城市规模进行调整,划定城市具体的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郊区农用地用途转变,切实遏制住城市任意外延的趋势,以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大连市2009年全年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接待国内游客34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0.5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旅游总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接待海外游客总量、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4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

(一)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建设,落实旅游民生工程

2009年元月伊始,大连市旅游局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组织了“百万市民游大连”活动,拉开乡村旅游的序幕。全年共完成20个特色旅游乡镇、60个旅游专业村建设工作,改造提升星级农家乐100户;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同比增长24.2%,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20.6%;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相当于全市旅游总收入的6.5%。

乡村旅游的发展,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每到节假日,大批城市居民涌入农村休闲度假,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大连市乡村旅游共吸纳农民直接就业约1.8万人,带动农民间接就业4.1万人。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成立旅游管理公司,形成了专业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2009年五一和十一假日期间,每天都有5000-6000人涌入,不仅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而且大大增加了集体和农民的收入。

(二)做大做强旅游节庆会议会展,拉动经济增长

为了扩大影响,形成人气,大连市旅游局与各区市县联手,把旅游节庆会展活动作为市场热点,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全面扩容增效。2009年6月份金州大樱桃节,接待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将旅游与房产销售相结合,售房800余套;8月份啤酒节10天共接待160万人次;9月份瓦房店苹果节直接为果农增收3亿多元。冬季温泉滑雪节期间,大连市各主要温泉酒店经常爆满,直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消费的增长。全年由旅游部门牵头举办的节庆活动已达到14个,基本实现“每月一节,每区(市县)一节”,形成连续不断的旅游热潮,有力地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成功举办第20届赏槐会和“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第六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大连展团共签订合同237份,组团人数25万人次;接待专业人士4.8万人次、公众5万人次。进一步宣传了城市,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大连市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授予大连市政府特殊贡献奖,大连市旅游局荣获最佳创意奖。

(三)强化区域旅游合作,积极促销保增长

旅游产业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也是一个合作的产业,力求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别人的资源,增加本地区的吸引力。

在国内促销方面,从2009年初开始,大连市旅游局局领导就带队分5条线走访东北各市,全力推介东北东线游、东北西线游和辽宁西线游。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联合体,与锦州等4 城市签订各互换10万游客的协议;与重庆和芜湖签订旅游合作发展协议;成立“连理同庆”(大连、大理、大同、大庆)旅游合作发展联盟;在2008年推出东北东线游的基础上,又与东北主要城市联合推出大连-大庆-齐齐哈尔、大连-海拉尔-漠河等精品线路,打造“大东北旅游”新品牌。

大连与台湾通航后,与台湾12家旅行社签订协议,与东北20余座城市、近百家旅行社建立了赴台合作关系,吸引当地游客经由大连赴台旅游,使航班平均上座率近70%,一年来,运送游客数量超过3万人次。

在境外促销上,大连市共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8次,组织境外说明会等推广活动50余次。联合日本旅行商推出特价线路。在首尔租得4块LED大屏幕广告扩大旅游宣传。邀请境外旅游企业、主流媒体等团组50余批来连考察线路。通过北美1300电台、凤凰电视台、东森电视台等媒体扩大了大连旅游在北美市场的宣传。

2009年全年共接待15艘国际邮轮、75架次包机和6个专列。日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入境市场游客增长率都在10%以上。在2009年9月份召开的“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第四届总会”上,大连市获得最佳影像广告奖并成功申办2011年第五届总会承办权。

(四)全面提升旅游品质,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系统规划“品质旅游”发展战略,确立“三优一信”的工作目标,即优质服务、优等环境、优良素质和诚信旅游。出台《大连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0)》,明确提出品质旅游六大工程,即品牌创建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服务质量评价工程、标准化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和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旅行社条例》,出台国内首部《旅行社业务档案管理指南》等5个规范性文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旅游监管水平,自行开发完成国内首个导游管理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全年游客投诉率下降25%,“十一”黄金周实现旅游零投诉。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的中外来宾留给大连的评价是“内容好、设施好,服务更好”。

(五)规划开发旅游大项目,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为了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完成了《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战略策划报告》和《长山群岛战略发展评估报告》,各区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

大连市旅游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主线,积极配合区市县招商引资。组织各区市县赴日本招商2次,赴香港2次,赴黑龙江、重庆、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进行大规模旅游招商活动,先后为区市县联系到位旅游大项目10余个,协议金额约180亿元。

重点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全年共建设亿元以上旅游大项目19个。金石国际名仕温泉、老虎滩渔人码头、星海湾贝壳博物馆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将开门纳客。

新推出30 家“大连市工业科教旅游示范单位”。推出大连旅游文艺专场――杂技版《胡桃夹子》,全年共演出20余场,创造了大连旅游文化的新亮点。

第11篇

-----圩镇管理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圩镇管理工作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深入开展以“五整治、三建设”为主要内容,砥砺前行,抓实开展开展圩镇整治,优化圩镇发展环境,促进圩镇居民、商户和谐共处,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补足短板,现对2019年全年圩镇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对2020年进行工作安排。

一、圩镇整治工作背景

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把圩镇整治建设作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圩镇整治建设,充分发挥圩镇对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推进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互促,有机结合。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的现实要求。****从2019年开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遂办字【2019】14)文件要求,以打造“功能齐、品质优、生态好、产业兴的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为目标,在加快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实施乡村圩镇三级联动,整体推进,促进人口向圩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乡域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三是开发全域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开发全域红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发展方向,圩镇整整治是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圩镇实施圩镇“五整治、三建设”,完善城镇发展功能,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圩镇整治的工作实践

(一)科学编制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圩镇规划。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聘请专业编制单位在对全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召开了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制编制意见征询会,目前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意见征询中。规划的完善将为圩镇整治建设出提供依据。

二是制定圩镇整治计划。乡圩镇工作组按照“五整治、三建设”内容 ,根据各类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圩镇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了整治建设范围,项目清单、整治标准,让圩镇整治建设工作有针对性、计划性。

(二)强化圩镇整治建设

(1)全面推进圩镇“五整治”,即环境卫生整治、违章搭建、临街建筑整治、占道经营整治和车辆随意停放,着力解决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杆线乱拉、道路不畅、秩序混乱等直接影响圩镇人居环境的问题。坚持“干”当头,全面推进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针对圩镇环境卫生,以细化区域为手段,开展卫生宣传。与****紧密协作,平时由****保洁,圩镇工作组主要负责教育、督导居民、商户卫生;坚持每星至少2次整治行动,****保洁员全程参与行动;圩镇移民区配备了3名专职保洁员,河流圩镇段配备了3名专职河道保洁员。目前按照“家禽离与实行家禽圈养相结合”的原则,已对圩镇所有家禽饲养户进行了饲养行为整改。

二是对违章搭建构筑物,以思想动员为途径,强化管控措施。坚持以动员农户思想为主要途径,在下发《告知书》的基础上,以一种不厌其烦的心态反复上门、思想动员。结合圩镇商户店面平均只有25平方米的实际情况,在拆除店面乱搭乱建工作基础上,统一规范商户店面伸缩雨棚,明确安装确标准及要求,采取奖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有效杜绝了违章搭建构筑物行为的出现。

三是对占道经营行为,以不断整治为措施,规范经营意识。五斗江是一边陲乡镇,城镇经济繁荣,受圩镇地理面积限制,圩镇居民住房面积、商户店面面积偏小,导致商户超店面占道经营行为在是有发生,圩镇工作组针对此情况,以开展整治占道经营专项行动为措施,整改一次就发放《明白信》给商户,让商户在潜意识中不断规范自己身经营行为。

四是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为,以交治合一为平台,有序停放车辆。对全圩镇各条街道划按管控程度划分成A、B、C级别,实行三级管理模式。采取召开商户、住户意见征询会形式,听取关于车辆停放、车位规划意见。与平时管控相结合,制定车辆乱停乱放《温馨告知书》并建立信息库,以月为周期,把信息反馈交警部门。通过停车位的规划、信息库的建立,目前车主有序停放车辆意识明显提高。

五是对污水排放问题,以提升基础设施功能为抓手,解决民生重点问题。圩镇基础设施是提升圩镇品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乡党委政府在发限的乡财情况下,投入资金进行圩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排污(水)设施、圩镇照明出发,召开圩民、商户代表会,充分听取意见,将意见融入设计方案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解决了问题,赢得了民心。

(2)分步实施圩镇“三建设”。即公用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和景观环境建设。目前,完成了圩镇小广场建设,圩镇规划建设2公厕,其中1座已完成改造,另1座正在规划设计中,完成停车场2座,新增排污(水)沟管道200米,新增停车位15个,新增加路灯50盏,****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圩镇段正在施工中,圩镇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三)科学高效管理

(1)完善机构,做到有人管事。以社区干部为主,以综合法分局为力量,城立圩镇管理工作组;在此基础上,吸收圩镇有效力量,成立了圩镇卫生评比委员会,每月定期对商户、住户门前卫生进行评比,发放奖牌,促进思想转变;成立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的群众议事理事机构,收集广大商户、圩民意见,对圩镇基础设施事前议、事中监管、事后管理;成立了居民腰鼓队,专门宣传圩镇好人好事,将圩镇工作搬上银屏的舞台。

(2)建章立制,确保有章可循。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圩镇工作组管理的几点意见》、《关于开展规范停车行为的通知》、《关于开展房前屋后清理杂物行动的通知》、《关于推行门前户后三包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圩镇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关于禁止在道路打晒谷的公告》、《关于印开展卫生文明户评比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规范柴物堆放、畜禽饲养行为的通知》、《关于印发圩镇临时管控实施方案(等级:AA)的通知》、《关于规范五斗江大道中间线内设摊的公告》等规章制度,使圩镇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科学经营运作

(1)利用市场机制运作筹措资金。创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维护新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圩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根据圩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县工农兵农贸市场改造为标准,对下街口原有老贸市场进行整治建设,达到划行归市、有序经营的目的。

(2)出台圩镇整治奖励政策。居民、商户议事理事机构的重要责职之一就是对圩镇整治行动中踊出来的正能量、先进户,进行奖励,所有资金全部由乡财政解决。2019年,奖励卫生户共计20户、门前三包义务履行先进户15户、意见发表后得到圩镇工作组采纳的42户、协调处理圩镇矛5户等,极大提高了圩镇商户、住户参与圩镇管理的热情。

(3)做好圩镇土地开发规划。做好土地开发文章。一是确保每年有不于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圩镇建设;二是清理、盘活圩镇零散土地资源;三是开发新的土地,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2019年,共安排8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圩镇建设,清理理圩镇2亩零散土地。

(五)科学机制推进

一是政府主导。圩镇整治工作是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进行的,负责圩镇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建设的推进,并将圩镇整治工作纳入全乡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

二是居民、商户主体。圩镇整治建设是以居民、商户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让居民、商户固化自觉维护圩镇环境的的意识,让居民、商户真正成为圩镇主人。成立由社区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圩镇整治议事理事会,协圩镇整治的政策宣传,卫生监督,纠纷调解,资金使用等工作,有效解各类难题和矛盾纠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圩镇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在2020年,圩镇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三个关系开展,在实践中创新圩镇整治建设模式,运用新模式促进圩镇整治建设以。

(一)政府主导与居民、商户主体的辨证关系

一方面,政府是圩镇整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向导作用,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财政直接投入,制定圩镇整治奖补政策,强化圩镇整治建设的督查、调度方式;调动各部门、社会力量和居民、商户参与到圩镇整治建设中来,形成圩镇整治建设整体推进合力。另一方面,居民、商户是圩镇整治建设的填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圩镇整治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充分利用理事会这一机构,实现居民、商户民主管理;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圩镇整治建设理事会,组织发动居民、商户参与圩镇整治建设及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通过政策宣传,干部引导、措施激励等途径,充分调动圩镇居民、商户的积极性,使参与圩镇整治真正成为居民、商户的自觉行为。

在这种关系中,五斗江圩镇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微信平台,组建了一个圩镇居民、商户议事群,把圩镇居民、商户全部拉进群,利用此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是消除干群间的肠梗阻,融洽干群关系。(1)上级下达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宣传到位,有时效性;(2)防止了居民、商户看不到政策法律法规划文件,造成居民、商户思想工作难以做通现象的出现,融洽干部与居民、商户的关系。

二是直面居民、商户,及时解决问题。(1)让居民、商户认识到干部敢于面对居民、敢于正面回应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思考、采纳提出的建议,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2)展示政府整治圩镇的力度,展现圩镇整治的成效;(3)学习其它乡镇圩镇整治经验,进行对比,找差距,让居民、商户积极参与到圩镇整治行动中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评比的良好氛围。

圩镇整治建设过程中,最成功例子就是烂泥坑路段排水沟的修建。政府牵头,社区主导,圩镇理事议事机构组织召开商户、住户代表意见征询会,并在微信群,充分听取意见,反复征询,形成初步方案报乡政批准后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一个商户、居民提出意见,支持度极高,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居民商户主体的新型圩镇整治建设关系。

(二)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谐调关系。

首先规划要适度超前,立足于当前,着眼长远,做到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设施,做到合理布局,定位准确,因地制宜,正确引导;其次,建设应量力而行,要正确处理好整治与建设的关系,先整治后建设,以整治促建设。

在层关系中,****圩镇整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尽快完成圩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让圩镇整治建设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切实加强圩镇整治建设;二是从乡财政实际出发,制定圩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乡财政已处于疲备状态,圩镇建设只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圩镇当前最迫切、亟需解决、居民商户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综治办门口对面经华美超市至本草大药房一侧的人行道建设、下街口老农贸市场两侧的排水沟建设、下街口老农贸市场的整治、烂泥坑停车位的规划建设、圩镇路灯的维修与安装等等,都是民生重点工程。

(二)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的相辅相成关系。

首先,要切实转变“重建轻管”思想,要把圩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形成建设与管理的相互促进、协调的机制;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圩镇规划实施管理,逐步把圩镇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来。第三,加大圩镇管理宣传,建立示范激励机制,居民自觉自律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居民参与圩镇管理长效机制。

第12篇

一、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现实意义

农家乐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业农村的资源优势,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发展好农家乐旅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农家乐旅游与农业密切相关,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开拓新的空间,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农家乐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抓农家乐旅游,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2、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内涵。开发农家乐旅游,扩大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农家乐旅游活动包含更多的科技知识、农耕文化和乡土民俗,可以提供更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提升旅游消费的质量和品味。由于农家乐旅游开发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对广大的城镇工薪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众旅游产品。

3、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门路。经营农家乐旅游大多是本地农民,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可以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开展农家乐旅游业务,实现产业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虽然增加了包装、凉亭、水池、座椅等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费用,使农产品价格仍然富有竞争力,而随之开展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系列活动,又为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

4、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不少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的调整,还利用“一产”与“三产”的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为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作用。

二、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规模性农家乐有1069户,主要以家庭开发经营、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为主,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②以农庄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休闲型”;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娱乐型”;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

经过调查,在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尚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市农家乐普遍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

二是缺乏规划,盲目经营,“城市化”倾向明显。我市农家乐主要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开展旅游,属低层次开发,品味不高。有的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建设上大兴土木,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脱离了农家乐旅游的特色,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有的不对当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外地模式。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卫生环境差,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严重制约了我市农家乐游业的发展。多数农家乐卫生环境较差,相当部分农产品没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农家乐的发展无规划,建设无规范,管理无规章,尚处于“自发随意性阶段”。

四是模式单一,无特色产品。我市农家乐旅游很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五是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和促进新村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由于我市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人们对农家乐旅游的认识还不到位,致使我市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区域多在城市近郊或城区周边,而广大农村及嘉陵江沿线特色经济区域,规模性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对策

目前,我市正在紧扣“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这一主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突出“一大古城,六大景区”建设,以“嘉陵第一曲流”、“千年绸都第一坊”、“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桑梓”等为特色的嘉陵江旅游带正在着力打造,以南充市区为中心的“一日游”正在蓬勃兴起,随着“创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必将带动我市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农家乐旅游将成为南充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加快我市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要突出七个结合:

1、要与突出文化内涵相结合。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家乐旅游资源,科学策划开发项目。加强文化内涵和挖掘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嘉陵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上做文章,改变目前我市农家乐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使农家乐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艺术格调。

2、要与保持本色,突出特色相结合。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必须强化特色意识,突出“农”家特色,这是确保农家乐旅游做鲜做活的核心和灵魂。要注意保持川东北农民、农村朴实的乡土本色,突出南充果城自然的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要注重对嘉陵江流域文化原汁原味的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家乐旅游的魅力。

3、要与农村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利用田园、水库、果园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通过开发农家乐旅游,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4、要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始终坚持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决制止随意建设,盲目开发,更不允许千军万马一哄而上,抢山沟、占绿地、改造农田兴办农家乐,做破坏自然、贻害子孙的事。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5、要与抓培训强管理相结合。一是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二是要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接待服务方面的培训,提高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四是要强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要依及时制定《农家乐规范管理细则》、《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等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经营监管。

6、要与政府引导扶村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制定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有利政策,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帮助农民做好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旅游、宣传、农业、扶贫、卫生、公安、建设、交通、环保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便捷服务。要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少设卡,通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政策推动,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格局,促进农家乐旅游健康发展。

7、要与产业化规模化相结合。要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区域大旅游的总体规划,帮助指导农民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一家一户做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户”、“农家乐村”和“农家乐乡”,逐步形成有规模、有特点、上档次的农家乐示范片区,带动全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根据南充地域和政治优势,可以考虑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诞辰120周年前,尽快启动建设以下农家乐示范片区:

①南充市区:按照“统一规划、多元投入、产权不变、就地自建、政府补助”的思路,先期对西山桂花坪、连山湾、牌坊湾的农房进行风貌整治,推行“产业还房”的新模式,建设“桃花园”、“梅花村”、“樱花林”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展示“景城一体、城乡共融”新的城市景观带。同时,根据“嘉陵第一曲流”、“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青林村、凤垭山、文丰乡等地的旅游规划,借鉴“姜家菜园”、“幸福梅林”及全国特色农家乐旅游的开发经验,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新意,有示范带动性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②阆中段:建设开发以“嘉陵第一江山”景区为主题的,以古民居为地域风貌的“百家小院”,突出古民居特色、开发古商贸产品,经营古玩、字画,开发古商船游乐项目等,形成以阆中古城和“嘉陵第一江山”融为一体的,古香古色的特色农家乐旅游。

③仪陇段:建设以纪念园—琳琅山风景区统一规划为指南,突出朴实的川东北民俗风貌和客家文化特色,以体现农村新村建设成果为重点的农家乐,集中展示革命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全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