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9:1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费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00元之多。⑤潍县,一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1、33页。
③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2页。
⑦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⑧《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1亩,比全县人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农户数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农由5.95%增至8.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贫农群里去,”相反,贫农和雇农的数量则逐渐增加。⑧河问县也是雇农、半自耕农日多,中农、富农日少。⑨河南许昌、辉县、镇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铮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县123户生活水平调查》,《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83年。
④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第191—192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302页。
⑥薛邨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5日。
⑦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⑧刘菊泉:《河北唐县的农村经济概况》,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30日。
⑨刘亚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间县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1937年3月27日。
县,1929—1933年,中农户由20.4%降至18.7%,贫雇农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
农民生活消费种类大致有:食物类,包括主食、副食;衣服类;房屋类;燃料类;杂类,包括医药、教育、娱乐、婚丧、嗜好、器具、宗教、应酬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Engel)创立并广为通用的“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称恩格尔系数)表明,家庭越贫穷,用于食物费用的比例越大,杂项费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食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生活消费。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物,说明它没有余力满足其他需要,没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这样的家庭必然是贫穷的。
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调查表明,食物费用占农民生活费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5个县的农家,食物费平均占总生活费用的63.3%。其中,平乡为66.4%,盐山为55.9%,新郑为75.1%,开封为76.7%,武乡为50%。②又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费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在食品费中,米面杂粮又是最多的,占95.5%,调味品还不到3%,肉类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也表明,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4页。
②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4页。
③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06页整理计算。
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冀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平谷县统计篇、昌黎县统计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发行。
1931年版山东胶县志也记载,“乡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举农家中,收入较低的家庭,食品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县34农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72%,比所有农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高2.8%。②
与发达国家做一下比较,更可以发现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国、日本、丹麦农民的生活费用中,食物费分别占41.2%、42.8%、33.0%,③比中国农民的食品费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将国民生活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者属绝对贫困型消费,50%—59%属勉强度日型消费,40%—50%为小康型消费,20%—40%为富裕型消费,20%以下属最富裕型消费。④依此衡量,近代华北农家的生活大多数属绝对贫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胶志》卷52,1931年铅印本。
②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6页整理计算。
③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参见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二
农民的具体生活状况,验证了上一论点。
先看农民的食物:
农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粮食,兹据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数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华北四省有不少县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粮食短缺县份约占有调查报告总县数的一半。况且,这还是平常年份的统计,如果是歉收年,粮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以1933年河北定县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粮51.77市斗,全县439729人需粮22763891斗。同年,全县出产粮食22964670斗。如除去种子、田赋等项,用于全县消费的口粮约2200万斗,距离口粮标准尚差69万余斗。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页;冯华德、李陵:《河北定县之田赋》,《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计算。
绝食的农民随处可见,韩家庄50个农户中就有30余户绝食,赵村也达20余户。①又据1936年平谷县夏各庄、小辛寨、胡庄3个村的调查,谷类收获量分别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离食物、饲料和种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粮食不足,迫使农民将粮食消费减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颇合人们食用,华北是著名的小麦产区,本应在农民的食粮消费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麦价格较高,农民将此视为商品经济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县的调查表明,小麦产量虽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农民的主食中没有小麦。③又据李景汉20年代中期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个农家的调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约占一半,除年节外,平日从不吃白面,有的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仅占10%。④沧县,“邑之产麦为田产十分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形,如山西屯留县,农民只是在春节时才吃一顿麦面面条。⑥河南新安县,也是“全县民众恒食之者廖廖无几。”⑦通许县,“全年食麦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东东平县,绝大多数农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终岁食面粉者不过少数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东地区内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昭和11年(1936年)发行,第147—148页。
③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研究》,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5页。
⑤《沧县志》卷11,1933年铅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县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即便是杂粮,许多农民也吃不饱,还要掺杂野菜充饥。如河北阜平县,据1934年初的调查,农民“吃树叶、糠秕、菜根、薯块,总是不可掩讳的事实。他们在秋天把树叶(杏、柳、槐……)打下来,浸在瓮里,预备泡淡了苦味,捞出来拌上糠秕,蒸窝头吃。遇有收枣年头,再把粜不出去的坏枣捣成泥搅和在糠里,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窝头,虽算不得好,但贫苦的乡农很少吃到这些东西,家里要没点家私,谁吃得起?能够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窝头的,他们觉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县农民的主食,也是极其粗劣的,1934年冬红学家俞平伯走访了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问村里出产的小米够不够吃,村民说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点小米,平常只以红薯、白菜为食。②如果说在农活忙的季节,农民每天还能吃三顿饭,到了农闲的冬季,大多数就只吃两顿,即使吃三顿,也有一顿是稀的。③山西中部农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仅限于午饭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饭或煮以南瓜汤之类的东西。④又如山东胶县,农民“通年食物以甘薯为主,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为主食品。”⑤馆陶县农民,“食则以谷类为主,麦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东平县农民大多也是“取树叶野菜及胡萝卜地瓜补充食料,而号寒啼饥之侣仍复数见不鲜。”⑦河南太康县,农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为常食品,而食麦者廖廖。”⑧修武、焦作县,“一般农民生活极苦,吃高梁小米者,在乡间还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极贫苦之农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县农村素描》,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县之游》,《国闻周报》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页。冬季吃两顿,夏季吃三顿的情形在华北非常普遍,当时许多资料都对此有所记载。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天津《益世报》1935年7月13日。
⑤《胶志》卷52,1936年铅印本。
⑥《馆陶县志》卷6,1936年刊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太康县志》卷2,1933年铅印本。
⑨龚逸情:《河南焦作的民众》,《向导周报》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农民的食物中就更为简单了。
如蔬菜类,据20年代中期李景汉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户农家的调查,全年蔬菜费不满5元者约占1/3,平均每家蔬菜费为10.8元,仅占总食品费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县,“蔬菜也是自己种,如果种不起,则所吃也不会高贵,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县,农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萝卜叶,二豆叶,三红薯叶。三种皆秋问煮熟淘净掺蔓菁丝入缸,备常年调汤佐食。”③
至于鸡蛋、鱼、肉等较为昂贵的副食品,农民享受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大多数只在新年、端阳、中秋购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节之外,能吃得起肉者仅有13家,数量与费用也甚少。④河北卢龙县,农家也是“非喜庆年节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县农民除了年节之外,大多数也吃不起肉。据1931年120家的调查,仅有两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总家数的1.7%。⑥
调味品对农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见的东西。定县农家的调料费还不到食品费的3%,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香油与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价格虽然从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钱仍是不够买1斤香油的。⑦所以,农民“每买几两香油,常常吃了一两个月还不见少,”就不足为奇了。⑧他们用油的法子,是用铁丝穿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7页。
②蒋旨昂:《卢家村》,《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林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8页。
⑤《卢龙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⑥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况》,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综号236,卷号115。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261页;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⑧鲁绍柳:《定县农村经济概况》,《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
个制钱的方孔,把它钩住,然后把钱放在油里,用油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放在菜里头,从不敢把油从油瓶直接倒出来,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尔放人几滴香油,竞致看为例外的奢侈”。②酱油醋等调料品在他们看来,也是带点特别意味的东西。定县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价格计算,也只能买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价格太高,许多农家根本吃不起盐。定县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盐的农家占20%,1934年达到27%,有的村子高达74%。④买不起盐的农民,便到阴沟里或潮湿的地皮上刮硝盐吃,岂不知“盐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们惟一的办法只有少吃盐或不吃盐了。⑤临城县管等村,300户农家中也有100户吃不起盐,还有150户不够吃,二者占总农户83%以上。⑥河南获嘉县,“贫寒之家,更有时连海盐不用,惟佐以本地硝盐者”⑦
农民的穿着,也是简陋到极点。20年代北平郊外挂甲屯村,不少农民买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买旧衣旧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县,农民穿的衣服都是“新旧大小辗转改作,至朽烂为度。”⑨望都县农民“寻常衣服,棉改夹,夹改单,敝而后已。虽褴褛之衣,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⑩又据定县34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深入民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想》,《独立评论》第179号,1935年12月。
③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④李景汉:《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农民的伟大修养》,《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获嘉县志》卷9,1935年铅印本。
⑧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⑨《南皮县志》卷3,1932年铅印本。
⑩《望都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费14.86元,其中5.99元买本地土布80尺,1.1元买爱国布或洋布十几尺,1.82元买棉花,另外鞋料费2.56元,袜子费1.47元,被褥费1.11元,其他1元。①这点可怜的费用是连蔽体都不够的,结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从春天起就脱得赤条精光,了。甚至到了霜降节令,当富人已经皮衣在身的时候,赤身露体的儿童仍是随处可见。至于老年人,仅求能蔽体而已。穿得上棉裤的农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离身,里面状态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阳县的状况也是如此,“一般农民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他们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赶会,或者遇喜事等等时候,才把那仅有的一套总算不破烂的衣服穿上。”③
农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砖房、土房、草房等类型,但瓦房、砖房造价较贵,一般农民是盖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县,“砌以砖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实寥寥无也。”④望都县,“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怀安县,土房“约占十分之七,倘遇雨连绵,屋多漏滴。”⑥山东东平县,“建造瓦房者颇鲜。”⑦范县农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县,“住室普通概为土质,形式简陋,内容朴素,仅足供蔽风御雨之资。”⑨河南通许县,“农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阳县,草房占农民住房的80%。⑾灵宝县,“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内剜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18页。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71页。
④《定县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县志》卷10,1934年。
⑥《怀安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续修范县县志》卷3,1935年铅印本。
⑨《德平县续志》卷10,1935年铅印本。
⑩《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铅印本。
⑾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页。
谓之地阴院。又有于平地纯用土壁砌起合成窑形,谓之锢窑,每遇阴雨,倾塌堪虞,其穷亦可怜矣。”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农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县卢家寨,32个住草房的农户中,有10户是借典来的。②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亲友房屋。③山东沾化县,没有房子的农民占14%。④
农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县,据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燃料费为19.56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费15.16元;次为煤炭,平均每家用费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为煤油,平均每家用费199元,多在冬天短时用,夏季几乎不用;洋火费最少,平均每家仅佣0.25元。⑤30年代山东的沾化县,“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农民用于其他杂项的费用也少得可怜。仍以定县34家为例,杂项开支共有十余项,平均每家支出仅21.72元,占生活总支出的8.95%。其中,以与亲友、邻居来往的应酬费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五项费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费用之下,不难想见农民的娱乐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家里陈设是多么的简单、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汉在调查中就发现,定县“农民除了耕种收获、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庙烧香、墙根底下谈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娱乐,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灵宝县志》卷2,1935年铅印本。
②《冀东地区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第365页。
③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14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4、317页。
⑥《沾化县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20—324页。
⑧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25页。
农民死亡率在35—40之间,平均寿命仅30岁,而当时英美等国的人均寿命已将近60岁①,真可谓霄壤之别!
“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然对于农民而言,它似乎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汉对定县的调查所说的,“行的方面就更为简单,拿起腿来走路就行了,大多数人仍然是洋车没坐过,马路没见过的。”②昌平县,农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骑驴及其他牲口,土路虽然不少,但多洼湿,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综上可见,农民生活水平距离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远,贫困是农民生活的惟一写照。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最富裕的苏州地区吴江县江村调查后也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鸿飞所谓中国农产品已经出现大量剩余,农民已脱离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试问,在多数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村产品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剩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80后大多认可:结婚必须是“门当户对”。世间没有“婚恋手册”之类的书,所以没有经验的后来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多是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这方面的智慧。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婚姻生活并对自身婚姻进行反思,“门当户对”回潮得很快,甚至被视为“金科玉律”。
家庭背景最重要
早在《2008年中国网民婚恋调查报告》的154386名被调查者当中,超过六成人的父母最在乎的是择偶对象的家庭背景,其次才是人品性格、经济基础等。为什么如此在乎家庭背景?父母们说:“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婚姻的经验!”
刚从工厂厂长职务上退下来的孙叔,不止一次跟女儿说:要找一个从工作到家庭环境水平相当的人做男朋友。
孙叔和太太虽然是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但也吵了几十年。“想当初,我们也是坚决反对‘门当户对’的热血青年,结果结婚之后才发现越来越多不协调,也没办法协调。”孙叔说。
结婚前,孙叔是工厂干部,太太则是基层女工。婚后太太很多时候都无法理解他的工作,他也越来越无法认同她的价值观。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太太在农村的父母,也在生活和抚养孩子的问题上与他父母发生了诸多争执。
由自己想到子女,他说:“拍拖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则是三个家庭的事――双方父母的家庭,以及两个人所组成的小家庭。”因为双方父母的家庭无法融洽,即便不住在一起,两人的小家庭也无法得到安宁和发展。
恋人的职业必须选
《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38.3%的受访男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以下依次是公务员、医务工作者、金融财会人员等。
这个报告也指出:在受访的农村女性中,仅有0.7%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而农村男性选择农民为理想伴侣的比例仅为3.3%,他们认为婚姻是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最有效且最保险的途径。
别嫁“凤凰男”
所谓“凤凰男”是指农村贫困人家的孩子,经过10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最终定居城市。“孔雀女”是指城市家庭的独生女,从小条件优越,娇生惯养。
由于出身农家,家庭条件不好,父母生病的医药费,弟弟妹妹上学的学费、生活费,都需要“凤凰男”来负担。所以,他们和“孔雀女”的爱情总有“一道坎”,怎么也跨不过去,任他们如何优秀。因此,“孔雀女”必须明白,在“凤凰男”的概念里,“家不只他和她。
除此之外,“凤凰男”和“孔雀女”之间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矛盾。
上海市区长大的林园园嫁给了名牌大学毕业的“凤凰男”小刘。
在林园园看来,小刘老家的客人源源不断,多少让她招架不住。
此外,小刘一些不经意的言语和行为也经常让林园园感到“不舒服”。“我买一件名牌大衣,他就说他爸种一年的庄稼也买不起这件衣服啊。他这样念叨就好像我办了错事一样。”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一)
20xx年5月8日至15日,本人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的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读了目前大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其中本科类院校学生30人,专科类院校学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25人,男女比例约为1∶1。
调查结果一 吃饭穿衣花钱最多
相关数据: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 调查和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
其中,在昆明理工大学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1%。其他方面,休闲娱乐占6.1%,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4.3%。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47.7%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24.1%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面聚餐的费用也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调查结果二 恋爱花费每月百元
相关语录: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
如今,“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 “尽管我们俩出去玩都十分节省,每个月还是要花费100多元钱的。”某一名大二男生说,他和女朋友都是农村的,而且是初中同学,尽管经济不宽裕,但两人要是出去玩,买个糖葫芦、冰淇淋还是经常的。
“其实,有很多大学生都在谈恋爱,只不过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而已。”另一大学生说,有些学生之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好,主要是担心万一走不到一起,会遭到同学笑话或非议。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其中有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有200元。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
调查结果三 聚会聚餐最高数千
根据结果分析,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社交是很重要的,往往为了面子或者大气就到上着几千元的餐厅去请客吃饭。
调查结果四 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尽管爸爸、妈妈都是工薪族,但还是尽最大努力供我上学。”昆明理工大学大三某一学生说,看到父母为自己上学花费很多,心里也感觉很是愧疚,但毕竟自己还没有上班,不能挣钱。假期打工挣的那点钱,贴补一下平常的生活还行,要是自己供应自己上学,确实十分困难,“没有办法,只能靠老爸、老妈了。”他说,只要自己能上班挣钱了,会全力回报父母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4963.96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3.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分析有63%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有30%多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型消费,而大部分(55%)的大学生则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
总述(分析报告):
大学生多数是自进入大学开始,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能否处理好,将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的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长,基本都是有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其生活观、享乐观、人行价值等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告(二)
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19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见图1)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具体见图2)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具体差异见图3)
7、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贫困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2019元居多,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1500元居多,有25%还是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特困户。(详细可见表)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 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现在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大学生们追求物质消费,也注重精神消费。虽然说没有高素质的消费者,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性质的消费群体,他们那种没有经济基础的消费再加上他们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如果没有正确消费观的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根据某一地区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显示:
1.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300~500元左右,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500~800元左右,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
2.大学生的生活费90%源自家庭供应,仅10%是勤工俭学或是奖学金。众多家庭条件比较优秀的学生对打工挣取生活费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中甚至认为大学生打工是件很丢脸的事情。
4.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主要用于基本生活、通讯、上网、买衣服和交友, 只有极小部分是用于购买书籍。
5.75~85%的学生追求时尚和名牌。
6.大约75%的学生每月有盈余,其余者或多或少都会有透支状况,甚至是负债累累。
7.众多大学生心目中合理的消费状态认为只要够花就行,很少有人会订出比较详细的消费计划使自己每个月有结余。
8.超过70%的学生对现在的消费状况表示不满意,希望月收入能大于800元。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普遍较差,花钱没有计划,经常借钱。他们大把大把的花钱,高度追求物质享受,尤其偏爱名牌商品。一部分人认为名牌产品质量好,可信度高,是财富的象征,又可以展示自我形象,因此将名牌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以个人消费和生活方式来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价值。显然这部分人是进入了消费观念的误区:作为学生,我们还没有经济基础,所拥有的财富仅是父母的劳动所得,对一个依靠父母生活的人来说,我们对自己最好的证明是学业和素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物质高消费。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他人提供的,而不是自己的。如果感觉到只有名牌才能证明自己,那么我想,这个时候大学生需要的应该不是名牌,而是对自己深刻的反省:父母亲挣钱多不容易,那点微薄的收入既要维持家庭正常开销,还要供我们上学。父母亲对待自己是吝啬的,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而对待我们却是那么的慷慨,毫不犹豫地将一大笔钱塞到我们手中,希望我们在外吃好穿好,却不曾考虑是否要给自己买一件名牌衣服。
二、上网状况调查。
网络时代的来临,这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所谓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互联通道相互通信,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一些分布的,智能的计算机所组成的集合,其关键是对数据和服务进行共享。处于世界颠峰的Internet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帮助:获取各种信息,另外还可从许多网站上下载无数免费的软件。信息的;信息的交流,象网上语言系统、聊天、网络电话、视频、电视、传真图片、会议等。Internet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它也有不利于人类的一面。无形的网络虽是一个无限的信息资料库,可安全、高效地传递信息。可同时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网络病毒的蔓延;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令人质疑;大量信息被随意地纂改。
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
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与此前社会多数人群所认为的“90后”“消费观念超前”的情况相反、这表明依靠真才实学考入名牌大学的“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2000元;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至1000元间。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查中确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加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恋爱不稀奇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调查发现,家长制和与长辈间的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近四成学生认为“家长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还有25.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与家长问存在“代沟”。但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令人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问题的看法,不会“谈虎色变”。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调查报告认为,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另有专家表示,当代青少年对于“早恋和婚前”赞同者居多的趋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法学专家忠告 要在大学毕业前建立独立人格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他们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有什么口号,而是更注重实际、实用,他们蔑视形式,不屑口号。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摘要】 目的 确认延边地区朝鲜族与汉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健康促进行为(HPB)的民族差异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延边地区492名朝、汉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朝鲜族与汉族老年人在HPB及情绪上有显著差异(t=2.363,P=0.019;χ2=3.935,P=0.047);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情绪、健康自评(SRH)及社会活动等。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应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民族、文化、健康促进因素,实施适合的行为干预。
【关键词】 延边;老年人;朝鲜族;健康促进行为
近些年我国很多研究探讨老年人的健康促进行为与健康相关的研究〔1,2〕。健康促进行为随老年人所拥有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为多维而独特。本文根据延边朝鲜族和汉族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健康促进行为(HPB)比较,以确认朝、汉两个民族之间的健康自评(SRH)、健康促进行为、情绪差异以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及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延吉市65岁以上(含65岁)、沟通无障碍、自愿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
1.2 研究工具和调查内容 自制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SRH、健康状况、HPB、情绪五个方面。其中健康状况满分为21分,≤16分为不好,>16分为较好;情绪部分满分为14分,≤10分为抑郁情绪,>10分为情绪良好。健康状况部分信度为0.96,情绪部分信度为0.92。
1.3 资料收集 3名调查人员经培训实施讲解并协助研究对象填写。资料收集于2007年11月15~30日,共15 d。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二值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朝、汉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与SRH、HPB的差异 两组在年龄、日常开销方面有显著性差异(χ2=10.918,P= 0.001; χ2=23.133,P= 0.000),朝鲜族高于汉族,而SRH无显著差异。朝鲜族老人的SRH与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每月生活费以及生活费提供者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而汉族老人的SRH与性别、婚姻和生活费的提供者不同具有显著差异,见表1。在HPB方面,两组在定期体检、体育活动和保健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朝鲜族老人优于汉族老人,见表2。
2.2 朝、汉老年人的HPB与健康状况、SRH、情绪的相关关系 朝鲜族老人的HPB与健康状况和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SRH与情绪和健康状况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在汉族老人,其HPB、SRH、情绪以及健康状况之间具有相关性,见表3。
2.3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对文化程度、一起居住的人、月收入等变量进行亚变量处理后,对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可见,文化程度、社会活动、情绪、SRH等变量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4。
表1 人口学特征与SRH的差异(略)
表2 朝族与汉族老年人HPB的差异(略)
表3 HPB、情绪、健康状况和SRH之间的关系(略)
表4 研究变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略)
1)高中相对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大学及以上相对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3 讨论
老年人的SRH结果是评估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卫生服务机构程度的综合指标,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的SRH与其所拥有不同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社会经济与生活习惯等而发生差异。SRH作为自身健康状况的综合的主观感觉,如同Park〔3〕指出的一样,是促使个体采取定期体检等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时,提高老年人的SRH水准显得尤其重要。
很多研究报告,HPB与SRH具有相关关系,指出个体对自己健康的评价是决定个体进行SRH的主要变量。本研究结果与Park〔3〕进行的韩国人与美籍韩人健康行为比较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与Pank〔4〕和Han等〔5〕的研究结果相反,因此,今后有必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中,社会经济水平高的朝鲜族人群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其医疗利用率较高,更积极参与预防性健康活动。这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生活费用,因此具有相对良好的情绪,愿意参与社会活动和老年体育活动等HPB。可见经济因素在老年人的卫生保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康促进工作中有必要考虑政策性的支持老年人经济能力的问题。
本研究中表明,无论是朝鲜族还是汉族人群,教育程度、活动、情绪及SRH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老年人要拥有健康就要有健康的行为,而参与各种活动多的老年人其情绪良好,自我认知增强,情绪体验良好,积极参与各种健康促进活动。朝鲜族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老年站活动及联谊聚会的为56.0%,而汉族老年人为44.0%,这种民族差异除了与朝鲜族老年人群较高水平的经济状况有关,还考虑与朝鲜族开朗、更愿意参与活动的民族文化有关。因此,在社区开展适合民族文化的各种活动,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增强其HPB。
参考文献
1 张艾莉,延爱锦,李宝侠.老年人生活习惯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97980.
2 张瑞芹,肖 健.老年人健康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4(8):7814.
3 Park JS,Oh YJ.A comparative study on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etween Koreans and KoreanAmericans〔J〕. Korean Med Database,2002;13(2):399409.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19.4%来自农业大学,6.6%来自林业大学,6.6%来自医科大学,15.3%来自师范大学,52.2%来自综合大学。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由于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1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1.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1.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1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仅有4.1%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1%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1%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关键词:大学生 预期薪酬 计量分析 回归模型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的职场后备军,走向社会顺利就业,不仅是对十年寒窗苦读的回报,更是自身价值的展现。从“学生”到“上班族”的身份转变,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而衔接这两种身份的桥梁,就是薪酬待遇。薪酬一向被大学生视为择业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仅是待遇水平的体现,更是大学生是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凭证。
根据大学生求职薪水期望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一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发展机会,薪酬福利一项位居第二,第三位起依次为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企业名气及规模、员工培训、工作区域等。这表明,大学生在求职中虽然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发展机会,但预期的令他们满意的薪酬福利对于择业仍相当重要。有社会舆论认为,由于存在预期滞后性、攀比心理和薪酬的“轮棘效应”等,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偏高,特别是对薪酬的预期偏高,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支付存在差异,许多高校毕业生因此找不到理想工作,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就有必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大学生作为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的薪酬预期情况如何?影响这一预期的因素有哪些?
因此,研究大学生预期薪酬、探究影响大学生薪酬预期的因素,也逐渐进入研究范围。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和择业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学历、薪资等,使得职能相当,人尽其职,人尽其用。
二、研究假设
对于大学生而言,薪酬的预期,取决于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判定。而影响其自我判定的因素,在于个人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条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学校的层次,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群体,又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成员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直接改变着他们对薪酬的态度。此外,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是个人价值的基石,判定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在校园中各方面的作为,也充分能反映出这一点。
(一)学校类型与预期薪酬
学校的层次,不但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学校的层次越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也相对较高,对自我的未来期望也较高,薪酬水平也相应的更高。而且,学校的水平,也影响着学生的竞争力,学校的层次越高,能为在校生提供的学习与就业的资源就越广阔,机会也更多,因而也对未来的薪酬有更高的预期。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学生的预期薪酬与学校类型呈正相关。
(二)家庭环境与预期薪酬
家庭环境有两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分别是:家庭成员状况和经济条件。
家庭成员状况主要通过“是否为单亲家庭”来体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十分重大。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会受到来自家庭的情感暗示,容易产生出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对自身价值预期的判定。而且由于家庭收入来自单方,家庭各方面条件有限,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子女的发展空间。此外,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相比,在社会关系上也相对单薄,对于子女就业方面的帮助一般也要少于普通家庭。因而,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相对较低。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预期薪酬低于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
经济条件主要通过月生活费来体现。由于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每月支出的月生活费,因而月生活费的多少,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生活费越多,家庭经济条件越优越,子女的自信程度相对较高,对未来薪酬预期也更高。而且,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便于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找工作时的竞争力。此外,生活费越高,意味着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而未来的高生活水平,需要较高的收入做支撑。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大学生的预期薪酬与月生活费呈正相关。
(三)在校情况与预期薪酬
在校情况能反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表现越好,代表其综合能力越强,在职位竞争中的优势越明显,预期工资相应越高。我们将在校情况分为三个方面:学习成绩,代表学习情况;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代表工作情况;交际面,代表生活情况。下面依次作出以上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方向的研究假设。
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其学习能力就越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越牢固,自身的竞争优势越明显,会使大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评价,提高预期薪酬。另外,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成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对工作的潜在掌控能力,这也会提高预期薪酬水平。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大学生的预期薪酬与在校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一般认为,在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更好提升。大学期间学生干部的经历能提升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使大学生在毕业步入职场后能较快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凸显竞争优势。另外,学生干部的经历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程度,使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增强。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预期薪酬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预期薪酬。
交际面能反映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的情况,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是适应紧张而又充满压力的职场生活的重要能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环节,广泛的人脉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优势资源。交际面广的大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强,可利用的人脉资源多,步入职场有更多的优势,预期薪酬相应增强。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大学生的预期薪酬与交际面的广泛程度呈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过程与检验结果
(一)研究方法
大学生预期薪酬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对于这种多因素分析,宜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法。以预期薪酬为被解释变量,上述各可能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并根据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数据处理使用Eviews5.0软件。
(二)数据来源
将预期薪酬和上述影响因素设置成相应题目,制作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的网站,将网址(省略/jq/1133835.aspx)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发送给在校大学生填写以获取数据。在调查期间内,共收到被调查者填写的187份答卷,其中有效答卷173份,学校所在地涉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
(三)变量定义与计量
关于变量定义与计量见表1。
(四)模型建立
除虚拟变量采取原始形式,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和其他定量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因此,运用如下基本计量模型来检验有关假设:
Ln(YQXCi)=β0+β1ln(XXLXi)+β2ln(JJMi)+β3ln(YSHFi)+β4ln(XXCJi)+β5XSGBi+β6SFDQi+μi
(五)统计分析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的预期月薪平均为4700元左右。
2、回归分析结果
为避免解释变量间可能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将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并综合经济理论和统计检验选出最优的基本回归方程,然后逐一引入,直至得出最好的综合的模型估计形式。通过逐步多元回归,最终得到三个三元回归模型,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三个模型都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具备较好的统计效果、解释能力和整体显著性。
回归结果显示:(1)三个模型中,学校类型与大学生预期月薪之间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均为99%),学校所属级别上升一定水平,则该校学生预期毕业后的工资相对于该比例约有30%的增额,为假设1提供了较充分的数据支撑;(2)三个模型均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预期薪酬显著低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大学生,与假设2一致;(3)模型1中,预期月薪对大学生月生活费的偏弹性为+0.109,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月生活费每增加1%,预期薪酬将增加约0.1%;(4)学习成绩并不显著,仅为假设4提供了有限的数据支持;(5)模型2的R2和调整后的R2为三个模型中的最高,解释能力和整体显著性最优,它所包含的解释变量――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显著性水平为95%)的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亦即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关于毕业后的薪酬预期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值得我们着重予以考察;(6)模型3中指出,交际面的斜率系数为+0.22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交际圈扩大1%,其预期月薪相应上升0.229%。
四、结论
大学生的预期薪酬反映出大学生求职时对自己的能力的评价,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薪酬福利既是对求职者能力的肯定,又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互利双赢。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之一,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消费意识和特点。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一代人,他们新型的消费观也必将备受瞩目,新型消费观可能从中衍生,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与此同时,他们一些超前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审视。理财作为一种技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在以后的社会中,理财将作为一种作用不容小觑的能力,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
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全体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群体中的一支“主力军”,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从一定角度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未来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月生活费情况的结果反映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与以往相比,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消费基数在不断增大,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正在大学生消费领域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富消费等。消费观念正确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月生活费的相关情况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月生活费总额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水平集中在800~1500元这个区间内,生活费水平在8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体的8%,1500~2500元的占14%,2500元以上的仅占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致位于800~1500元这个水平上。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也更加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正因如此,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取学费,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定金额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或者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并且锻炼自己。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还是以父母供给为主,但相比历年情形,大学生通过做兼职方式来赚取生活费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22%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兼职经历。4%的大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或得了一定资助,2%的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作为获取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的去向主要分布在食宿、购物、交际等方面。但相比较以往,大学生消费更加多元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分不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餐饮食宿方面,这一比例占到总消费额的59%,总消费额的18%用于交际娱乐,在近年来,这一比重正有所增长。通讯网络费用占到大学生总消费额的13%,这一比例也正在逐年增长。此外,总消费额的10%用于教育学习。
(三)大学生的“预付消费”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不再囿于时间的框架,超前消费的形式也开始为大学生所接受,一些大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预付消费”。“预付消费”和超前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超前消费具有很强的享乐色彩,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消费方式。而预付方式是一种健康的新型消费方式,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对预付消费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预付消费,有33%的人对预付消费持无所谓的态度,26%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所占比例最多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可以接受,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的总体情况
大学是了解理财的起步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和演练尤为重要,它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理财习惯。理财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完成财富累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财而实现的。没有科学、适当的理财,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财投资,对于精神财富相对富有,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情况
如何更好的理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理财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些大学生己经开始尝试自己理财,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理财训练。
大学生理财目的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有23%的同学理财目的是盈利。17%的大学生理财是为了今后消费更合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管理金钱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财道路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大学生可利用资金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获得盈利,改善生活。
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
图6反映了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由图可知,有71%的大学生只知道有哪几类理财产品,具体不了解。15%的大学生一点也不了解,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而只有5%的大学生很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以上表明,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薄弱。若要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理财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大学生理财的现状也将关系到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理财进程顺利运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大学生理财能力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自身理财能力的评价中,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财能力,73%的人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19%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仅仅是一般。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的还是大多数,说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一般。
(三)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理财在近些年来形成了一股热潮,不知不觉间,理财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项事业。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理财这个概念,然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就要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大学生对理财能力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能力的需求较大。有15%的人认为理财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73%的人认为理财的作用很大,仅有6%的人认为作用不大,6%的人认为无所谓。
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理财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较为明朗。他们表示,建立家庭账户体系,实现家庭现金管理是理财能力的一种体验。而对外投资理财要考虑到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和自身的承受程度,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法。
三、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分析
经调查分析,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比较理性,但也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攀比心理、冲动消费、他人引导等。
(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问题反映
1.消费差异性的体现。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在大学生月总消费量的统计中我们发现,76%的学生消费水平在800~1500元,仅有2%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理性消费,消费观念也比较正常,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现象只是个别存在。另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镇群体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
2.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二)大学生的理财观念的问题反映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特殊,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和理财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首先对大学生可支配费用进行调查并整理如下数据:91%的大学生表示对可支配费用的结余不满意,一般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全部生活费的6%左右。
其中,我们也对大学生如何理财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3%的同学基本局限于将生活费活期存入银行,只有6%同学进行了理财投资。由此我们发现大学生理财存在如下问题:
1.理财观念薄弱。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是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活费得来源,生活费的用途也普遍局限于把将钱存入银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不但花钱没有计划,甚至有的大学生奢侈浪费,缺乏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不能够深刻了解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的理财意识相当匮乏,甚至可以说并不具备应有的理财观念。还有同学认为理财就是炒股,基金,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风险过大,这些都是对理财的误区。
“90后”大学生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90后”大学生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发现符合时展规律的新型管理理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
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近几年平均在20010左右。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慌、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
2 心理脆弱耐挫力差
大多数“90后”心理脆弱,耐搓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许多学生内心敏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缺乏、独立能力差,学习或生活中的一点挫折都难以承受。
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多为“90后”,其中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数量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皆以自我为中心,互不体谅对方,导致双方关系一度恶化,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
4 经济独立意识差对家庭依赖大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用额度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较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 1000元水平。有51.4qo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这份调查报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缺乏。
5 爱读书也爱奢侈消费
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91.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反映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社会教育的弊端。
6 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已经与国际接轨,在创新与探索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
7 人际交往靠网络
调查显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QQ等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一旦面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多数“90后”会表现得慌乱和手足无措。
二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免产生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 孤独感和自卑感
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许多新生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 就业焦虑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是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焦虑感。 4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承认,自己在进人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情感是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三“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思维独立,过于自信 “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自信,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个性鲜明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早熟老练而又叛逆,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清醒认识现实,珍惜发展机遇。“90后”大学生获取渠道更加广泛,速度也更为快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显著增强。
2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中出现了对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喜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流行趋势。“90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浓厚,同学之间形成不良竞争。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喜欢挑战、思维活跃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历史使命的召唤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面前,“90后”大学生面临的矛盾更尖锐,内心的冲突更激烈,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
4 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我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心理健康,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而面对心理问题,多数“90后”选择逃避,不能正视心理问题。
5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往往在父母及家人的溺爱中成长。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性,如自私、任性、缺乏独立生活和不善交际等问题,而这些习性则会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抗挫折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
6 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世界所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荒废学业、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7压力增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这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内心焦虑、无助,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四 “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对策分析
1 针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对策
老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在学生遇到问题后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更快地适应、感觉到爱并产生安全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使之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锻炼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 针对父母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使之成为有责任心和敢于担当的人。敢于让孩子多吃苦,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快乐,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为之安排好一切,坐享其成只会抹杀掉孩子的独立性。
3 降低对网络过度依赖的方法
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使之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对网络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其长处,摒弃弊端。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分析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从而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对于过于依赖网络的学生,要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要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
4 轻松减压,缓解情绪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出客观的、可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
5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
6 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在校系列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让他们在步人大学校门起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化解自己因对社会的片面认识而产生的诸多疑惑,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90后”是时代造就出的彰显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一代宠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每一个教育者都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思考,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重视“90后”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21世纪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代“90后”大学生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好迎接困难,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2]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施福新.大学生四种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4]载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18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