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07:5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算会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37―01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对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必备技能、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偏重教育的职业教育。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需要踏上工作岗位能够直接进行技术操作和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工作人员,跟高中培养的学生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偏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培养。
2中等职业教育电算会计课程的特点
电算会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强,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其主要特点:(1)综合性强。电算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与了解。(2)更新速度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经济类的相关法规及细则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电算化会计等相关课程都要高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匹配,培养真正有用,与社会接轨的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跟随时展,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紧跟时代需求。(3)专业实践性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际操作能力要强,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尽快上手,培养真正有用的操作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时更新教学软件,来匹配上课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对技能的高效掌握。
3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方法
3.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必须先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否则教学实践会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脱节。首先,教师在进行备课工作的时候,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事先进行习题的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生操作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其次,通过与社会的融通,对教学内容及目标进行适当安排调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然后,电算化专业教师要要定期接受电算化软件公司的提供的相关培训,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政策、技术教授给学生。
3.2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电算会计虽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教师在教授过程也要注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点,就是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练习题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白应该如何操作的理论规范,进而加深学生对实务操作题的高效率的掌握。
3.3建设专业模拟实训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建造会计实训室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以及专业科室应该借鉴公司会计部门的设置进行建造,可以进行模拟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安排学生担任公司会计部门的会计的会计人员,进行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专业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花较多资源在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上,也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实习奠定一个基础,让学生真正进行会计专业的模拟实习学习。
3.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多功能的黑板、自动化的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利用。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得了解授课内容,对知识要点进行更好地吸收学习。教学设备的多样性,也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添砖加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互动开展。
会计作为企业乃至世界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也是日益强大。但同时随着会计的高度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强,所以中等职业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应该符合时展,从而加强对电算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电算会计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实际,在不断加强电算会计教学实践质量的基础上,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于实施[J].会计之友,2010,(03).
[2]吕文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4).
[3]任宇红.浅谈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齐鲁珠坛,2005,(04).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过去,各单位财务由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一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严格按财经法规办理经济业务。有时为防备审计,还会实施“技术性粉饰”,造成假账的产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过去上级对一二级报销核算单位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年终审计,决算审计,属于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现在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展
1.电算化会计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目前的记账)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资金管理范围;会计核算形式;备用金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集中核算 管理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其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它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与监控,防止财政资金被截留、浪费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其特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过去,各单位财务由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一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严格按财经法规办理经济业务。有时为防备审计,还会实施“技术性粉饰”,造成假账的产生。现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领导会计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经常事先主动向核算中心咨询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权范围。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过去上级对一二级报销核算单位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年终审计,决算审计,属于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现在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互联网;操作管理;电子数字证书
一、互联时代会计电算化发展和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结合先进技术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全面可靠的数据。手工工作环境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原则是:权力分隔、合理分管、审批稽核、责任明确、凭证控制、例行核对、签名控制。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控制原则是:授权控制,根据口令取得相应权力,在会计电算化系统里处理授权范围内的业务。内部控制形式由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控制。互联时代会计电算化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会计操作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会计软件操作和管理,甚至在无线条件下进行操作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这种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使会计操作管理造成极大困难。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控制已经从有形的签字控制转变为无形的授权口令和电子签名,输出形式从原来的手工簿记到软件备份与机器打印,管理程序和制度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互联时代会计电算化风险既来自单位内部,如管理控制不规范,产生数据差错,数据丢失的可能;又来自外部,网络“黑客”无处不在,计算机病毒大量存在,只要与网络相连,就很难避免受到侵害。会计系统数据存在被非法修改、越权操作的可能,会计资料可能泄漏。引起单位资源的严重损失。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国产商用软件为主,国内的财务软件主力供应商有用友、金蝶、金算盘等。国外财务软件很少国内使用。只有外资企业使用,如SAP在较大型的合资企业才会使用。
大部分单位的财务会计软件以核算型的会计软件为主,主要由财务会计部门进行购买和使用。但现在许多大型企业和单位都采用电子商务和政务管理模式,如ERP(enterpriseresorveplan)得到广泛应用,会计核算是其中的很小部分。管理型财务软件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功能已大大扩展。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从烦琐、单调、机械、效率低下的核算工作变成计算机方式下的高效、简单、全面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辅助工作。因此,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会计知识的基本能力外,更要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以及网络技术知识。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来源及使用条件
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来源有两种:单位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和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商用会计软件。单位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必须进行系统性测试,其功能模块要与会计法律法规的规范相适应,要运行稳定,并保证其会计核算数据处理正确,核算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商用会计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的评审,并取得合格证书。有些会计软件只适合在单台计算机上使用,但目前大部分的会计软件都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上联网使用,而且能在网络条件下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因此,会计软件的商业秘密就显得格外重要,操作管理既要能使会计人员便于操作,又要防止无关人员进行窃取和篡改资料。这要求在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中进行必要的密码防护,更重要的是应用中进行适当和安全的操作管理控制,完善管理控制制度。单个操作人员不能使用太多的功能,并设置多重密码保护。
(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及特征
会计电算化软件从功能上分为核算型财务软件和管理型财务软件。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只能进行记账、结账和报账的核算型财务软件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结合财务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系统的管理型财务软件(包括ERP软件)已逐步取代核算型财务软件,成为主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核算型财务软件的特征主要是解决基本会计核算问题,只能进行事后记账、结账和报账。管理型财务软件的特征是在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的同时进行全面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决策,集合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价值流的全面管理功能。
三、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知识面要求
在会计电算化时代,财务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基础会计知识,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外,还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相关技术。互联时代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明显比手工会计时代要掌握的知识多,甚至要掌握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并要具有国际视野。从目前财务会计人员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现,财务会计人员以女性为主,学历以本科以下为主,职称以会计师及以下为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面拓宽,重点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以解决电脑及网络出现故障时无法进行工作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人员专业结构要求
传统的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主要是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或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而会计电算化时代的财务会计部门人员的专业要求有会计、法律、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但财务会计部门人员占单位总人数只能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不可能每个专业的人员都安排。所以只能以现有财会人员进行知识补充,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再适当招聘个别综合知识全面的毕业生或在职人员,以完善财务部门人员专业知识结构,适应互联时代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四、互联时代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软件及操作环境
(一)硬件设备要求
要满足互联时代的会计电算化要求,首先在硬件配置上要能满足会计电算化软件所要求的计算机硬件最低配置,特别是服务器要求要运行稳定的产品,网络工作站最理想的是用主流的计算机型号,在性价比方面达到最优,其次要满足互联网的上网要求,而且要配置上网的其他辅助设备,如网卡、集线器、UPS电源、打印机。如目前的计算机基本配置为CPU为2.4G双核,2G的内存,硬盘240G。DVD—ROM等。
(二)软件要求
除会计电算化软件外,还要有服务器软件,如SQLSERVER2000,操作系统软件,办公软件,IE软件,杀毒软件,防火墙软件,文字输入法软件,打印软件等。这些软件要求用正版软件,以避免系统运行出现故障。
(三)会计电算化操作环境
在会计电算化的运行中,操作环境要能保障系统安全、正确地运行,其中包括机房环境和网络环境。机房环境要保证与外部相对隔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保持机房的恒温恒湿,保持机房整洁,适当通风、防火、防尘、防鼠、防虫。隔绝各种干扰源,设置防雷、防强磁场设施,保证供电正常。网络环境要求与内部局域网相联,如要进行远程控制,还必须通过集团网或通过互联网相通,最好采用加密技术管理,防止数据泄漏或被非法操作,并使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使用电子数字证书,设置多重有效密码。
五、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设置
1硬件维护员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包括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网卡、集线器、电源等。硬件维护人员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的正常运作,要求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能快速诊断硬件的普通故障并进行相应处理,保证硬件的正常工作环境条件。
2网络员
互联网时代,网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离开网络可能在工作中是无法想象的,就好像是人失去了神经。网络的正常连接保证了各个岗位的工作成果的共享,同时网络员还要保证局域网的安全,预防非法用户进人,对“黑客”攻击进行防御,防止非法修改会计电算化数据。
3软件维护员
软件维护员负责系统软件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装和调试,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管理数据库,排除会计软件发生的功能性错误,并进行修复,防止其他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
4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是最关键的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知识、熟悉财务会计工作和丰富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要负责会计电算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会计电算化日常管理制度,建立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和核算方式,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上机人员进行权限设置,对系统密码进行设置。
5系统操作员
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授权,有权对会计电算化的部分功能进行操作。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并进行会计数据备份。要求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具有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可以一岗一人,一岗多人,也可以多岗一人。根据单位的业务量而定,但输入人员不能同时兼任审核人员。
6数据审核员
负责对输入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包括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操作会计核算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审核。审核员可以由专职人员担任,也可由系统管理员兼任。
7系统分析员
针对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系统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会计电算化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单位其他管理系统相结合,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8电算审查员
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可由会计审核人员兼任,也可单独设立专职人员。
9会计电算化档案员负责保管会计电算化财务成果信息,包括纸质凭证、账本、报表,也包括以磁盘、磁带、激光盘等形式存储的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对磁盘化会计档案应复制三份,分不同地点妥善存放,防止被盗、被磁化,并注意防火、防辐射。
(二)会计电算化岗位授权和控制
互联时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处于完全开放状态,远程操作功能虽然为单位的管理提供了方面,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非常高,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岗位授权和控制非常关键,制度要求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必须取得财政部门的上岗资格。会计电算化岗位授权既要有利于各岗位的工作相互协调,又要保证会计不相容业务的互相牵制原则,每一步骤都要有控制和监督,类似手工会计,下一步骤对上一步骤要有复核和检查的功能,防止错误多重发生。
1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单位要制订完善的操作管理制度,把每个操作人员的操作内容进行具体化,对每个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设定,除此之外还要对操作密码的管理、非法操作的防范措施、审核流程管理、登记账簿管理、系统操作日志管理等进行明确。
2会计电算化岗位授权
由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对各操作员的权限进行指定,系统操作员包括数据录入员、输出操作员、专项模块操作员、报表系统操作员等。审核人员应单独设立,不能兼任上述操作人员。系统管理员由主管领导授权,主管领导由软件管理员授予查询功能和系统管理员授权功能。
3会计电算化控制
对系统操作员设立操作监督员,使操作员的操作在有效的监督下,防止越权操作引起的数据差错和数据丢失。引入电子商务的数字证书,在会计软件中设定操作员数字证书,即使在网络上应用也不容易被非法入侵。设立自动备份功能。服务器上数据与系统管理员的工作站进行实时数据备份。操作日志也备份到系统管理员和主管领导的电脑中,以方便了解系统的运作情况。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禁止非授权人员操作,操作人员必须填写纸质操作日志记录,配合计算机机器操作日志。定期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及时解决。
4网络时代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实例
某单位财务部门共有8位财务人员,在同一办公楼的同一层有4间办公室,共有8想电脑,配置一般,1想万全服务器,使用用友8.60版财务软件,共设8个许可。使用100M的局域网进行内部会计电算化网络连接,工作站与外网相连。软硬件设备清单见表1:
关键词:会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1501
随着计算机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它,因为它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事实上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新的变革。会计领域也是如此,会计工作人员也开始用新的技能与理论武装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领域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然而会计的发展事实上经历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1)手工处理阶段,也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算盘、笔和账簿来完成记账和算账的过程。
(2)机械处理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的手段、工具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30年代,穿孔机、分类机等机械工具被应用于会计的数据处理中,从而也标志着会计进入了机械化阶段。
(3)电子数据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代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将计算机用于计算工人的工资,从而我们认为这就是电算化会计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于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应运越来越广泛,会计工作进入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通常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手工操作,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得比较晚,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普及程度还是很高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被大多数单位所采用:比如用友、金蝶等;会计核算软件按照不同的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和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两种。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基本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目前我国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以商品化软件为主。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使用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供本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这种软件对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只要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核算软件。
从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工作的特点看,会计电算化的形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账务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完成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的输入、汇总、复核、校对,产生总账、各级明细账和各种汇总表,并处理银行对账、数量核算、外币核算等内容。
(2)核算工作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在各个单位已选择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工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各种存货的核算、成本的核算、销售的核算等内容。
(3)报表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计算机从已输入的数据和其他资料中自动生成。
(4)管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人员或管理者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工作。
由于会计电算化归根到底仍然是会计,因此它还具有手工会计的一般特点。比如说,它们的直接目标都是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再比如说,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要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都是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记入账户,再进行排序、分类、计算、判断等加工处理,然后编制会计报表等等。然而,会计电算化也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从其使用的计算工具来看,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计算机和一些辅助设备;从其数据的载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以磁性介质作为数据载体的;从其数据处理形式来看,会计电算化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填制会计凭证后,便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记账、转账、查账、生成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职能的操作,并通过打印机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输出。
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电算化后,用计算机完成很多工作,不但代替原来靠会计人员手工进行的抄写、计算等工作,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实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幅的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处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手工操作过程中重复抄录、易出差错等弊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作手段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而从事会计工作要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时不我待、任重而道不远!只要我们与时俱进的用现代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算会计;管理型;支持型
1电算会计的基本体系
电算会计由三大支柱组成:事先辅助决策的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事中控制的管理型电算会计;事后核算的核算型电算会计。在这三大部分中,核算型电算会计是管理型电算会计和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系统的基础,它向这两个系统提供原始的、来自企业具体业务以及来自经济事项的最原始数据,管理型电算会计又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它把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得出的会计决策信息细化成管理会计的若干个具体目标,而且把决策执行的结果信息反馈给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管理型电算会计又会把自己管理目标与核算型电算会计结合起来,控制住核算层系统中不该发生的会计事项,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型电算会计还是对核算型电算会计的归纳和总结,而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又是对管理型电算会计的归纳和总结,这也符合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哲学规律。
2电算会计的基本特点、功能、作用核算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与手工会计的会计目标没什么差异,因为它主要是作为手工帐务的代劳工具,而它的使用对象是会计人员,它主要运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原理及计算机知识,而它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事后核算。
管理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和供、产、销以及其它经营进行全面管理。它的使用对象不仅包含了会计人员,而且还包含企业管理者乃至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更主要的是面向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型电算会计不仅使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原理,而且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决策科学的思想、技术、方法原理,将业务处理中的核算型电算会计上升至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管理型电算会计。管理型电算会计有如下功能:分析功能、控制功能、预算功能。分析功能包括对各种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的比较、结构、比率、绝对数趋势、定基、环比等多项分析。预算功能:管理型电算会计提供从一般科目到投资、筹资、资本支出、销售收入、成本乃至现金流量的全面预算。控制功能包括通过保本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预计流动比率、预计投资报酬率等计算控制,通过预算报表与实际中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控制。总结到一点,管理型电算会计的功能就是事中管理与控制。
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上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支持环境,且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全过程提供支持。非结构化是指规律完全没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如某些突发事件。与此相反,规律完全被人们所掌握的问题是结构化问题,而有部分规律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则是半结构化问题。结构化问题与非结构化问题是划分管理型电算会计与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标志。管理型电算会计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型会计对会计决策过程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是指它不仅支持做决定的活动,而且还支持做决定前的情报活动,做决定前的思考活动(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当然还支持做决定后的决策实施活动,因此,它支持决策的全过程。支持是指它提供一种有丰富数据基础的形象化决策支持人机对话环境,从而让决策者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于这类决策规律没完全被人们所掌握,因此,它不能由计算机完成,只能由人去完成,但计算机能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使用对象是企业的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与企业总裁,直接为他们进行财务方面的战略型决策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既运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又运用了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和模型技术。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为财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供模型支持;提供方法支持;提供知识支持。
提供数据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可以提供反映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状况的数据,也可以提供反映内部管理和外部金融商品市场的数据。提供模型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提供了预测模型、筹资决策模型、投资决策模型、销售利润决策模型、成本决策模型、最优库存决策模型等等,这些模型可以产生供决策者选择的决策方案。提供方法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提供量本利分析法、决策树法、全部成本分析法、变动成本分析法、运筹学方法、仿真模拟法、蒙特卡洛法以及其它经济数学方法,为决策者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提供知识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能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概念原理,而且还具备推理机制,能对决策提供知识上的支持。总之,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对从事前开始的整个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3电算会计的特征
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这三大支柱在一个企业中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个大环境、大气候,这就是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当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时,电算会计处于它的低层--核算层。伴随着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的提高,电算会计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变为核算层和管理层,最终变为核算层和管理层再加决策支持层。所以,现在有许多人埋怨我国电算会计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我国企业目前普遍信息化程度较低,电算会计的低水平是由这一点决定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里,已经运用了核算型和管理型软件,而在一些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大中型企业中,已经运用了完全成熟的电算会计。所以,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如果不把电算会计放到信息经济这个大背景中考察,看到的电算会计必然是支离破碎的。
即然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那么,它在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中扮演何种角色?这是电算会计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定位问题。电算会计分别是相应企业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管理型电算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核算型电算会计是企业业务处理系统的子系统。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从财会的角度对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管理型电算会计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而核算型电算会计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反映、分类与汇总。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广泛普及,但发展不平衡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在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方面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也逐步显示出其优于手工会计的特点,从而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越大。
(二)会计电算化人才大批涌现,但复合型人才仍供不应求
近些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经过社会上各种层次专业教育和会计知识培训,会计人才已不在紧缺之列。但企业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网络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保密,防止网络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之多,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复合型会计人才仍供不应求。
(三)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迅速发展,但其安全机制有待加强。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发展迅速,从单项业务处理到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各自为战”的单机操作到会计软件网络化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网络系统更进一步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安全方面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等。病毒具有隐蔽性高,传播范围广,破坏力大等特点;黑客是未经授权侵入网络的用户和程序,它的诡计一般有:破坏用户个人信息,解开密码,轰炸即时消息等。这些都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构成巨大威胁,会计电算化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其安全机制。
(四)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基本形成,但未与企业管理相融合
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软件的发展和使用决定着企业、公司的会计工作能否继续和深入。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使得财务软件已在我国部分企业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财务软件经历了从DOS到Windows到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过程,但软件光有先进的技术而未与管理目标管理思想相融合是不能给企业带来大的价值增值的。由此可见,软件行业要从客户需要出发,与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思想融合,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我国的许多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是单项的处理系统。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处理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把单项处理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大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初始阶段是采用单机处理的,随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单机已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网上的各台计算机可以单独进行数据处理,又可以传递、共享信息。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智能会计专家决策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将决策型模型的管理论和专家数据库相结合而产生的智能化统一管理,它既可以满足传统会计决策的需要,又可以向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避免了企业决策的非理性化和纯数字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型发展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售后服务相分离
会计软件是一种应用软件系统,应用软件能否应用成功,关键在于“应用”这个过程,应用过程包括对用户多方面的培训,对企业手工业务流程的重组以及正常运行后的技术支持与维护。可见,会计软件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产品的质量,更多的取决于软件的售后服务。在软件的开发、经销、服务集于一身的情况下,有的公司虽然能开发出良好的软件产品,但不能提供用户满意的售后服务;而有的软件产品不是最优质的,但其售后服务相当好,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完全满足软件应用者的需要,笔者认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软件开发与售后服务应分离,使得开发商、服务公司各司其职,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一、ERP系统的内涵
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行及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企业本身、分销网络以及客户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其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从而确立企业之竞争优势。ERP系统则以业务为中心,根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连续运动来设计,能跨越职能领域的边界,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融合在一起,会计子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ERP因而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其会计子系统的功能目标是生成企业所有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ERP的内涵不断充实,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企业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令管理者做出最好的决策并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所需要。
二、ERP的发展历程
ERP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直到70年代才一从一个概念转换为一个确定的模型。ERP既包括传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II),也包括一些新的功能模块,例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ERP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ERP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基本MRP阶段、闭环MRP阶段、MRP-II阶段和ERP的大致形成阶段。ERP理论的形成是随着产品复杂性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三、会计电算化与ERP不可分割
ERP系统着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与物流管理也密切相关。而财务软件之选择亦要真正地实现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决策支持,财务监控的一体化。
(一)ERP的财务会计电算化
ERP系统在定义企业财务系统的框架和流程时考虑了制造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和流程,而且不仅是从财务部门立场出发,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着眼,管理之起点是企业而不是凭证,ERP着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会计电算化子系统一方面从其它子系统获得有关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其系统的定义和流程来实现对制造和供应链业务的控制。
(二)ERP的管理会计电算化
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电算化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这些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电算化核算科目和核算方式,使系统在处理事务的同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用户可以根据资金状况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的状况,便于企业实行事中控制并实时做出决策;另一方面,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ERP系统遵循整体预算架构,传统整体预算根据销售预测来拟订生产计划,ERP系统更多地采用客户订单来启动生产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
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强调成本预算(标准成本的确定)、成本控制与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典型的ERP系统成本管理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电算化、订单和项目会计电算化、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电算化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成本中心会计电算化包括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对比、成本报告与分析。订单和项目会计电算化用于归集某一订单或项目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实现对订单或项目的监控。获利能力分析可以回答哪一类产品或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份特定订单的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
ERP系统由于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而将整个系统连成了统一的整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ERP系统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和成本管理,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因此,它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三)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
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与客户、供货商等在价值链每一节发生的各类业务活动过程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信息,各种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等,而这些“流”的有效整合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要使这些“流”有效整合,就应实现各种信息的最大程度共享。所以,企业就必须及时将这些信息并行送入财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产生的结果反馈给业务系统,保证财务业务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中协同处理并集成各种管理信息。
(四)会计电算化是ERP的重要部分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企业财务部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功能,将传统的手工会计电算化变为自动操作,而ERP系统中也包含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将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获得的数据信息通过应有的程序运行加以分析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ERP系统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它子系统,使企业管理更加全面、有效,可行。
四、会计电算化与会计的整合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会计舞弊被称作会计电算化会计舞弊,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电算化会计舞弊是涉及财会人员、股东以及审计人员的行为。在会计电算化舞弊中,计算机等设备既可以是会计舞弊的目标与对象,也可以成为舞弊的手段和工具。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舞弊很难被发现,据AICPA统计得知常规审计活动最多只能发现其中18%的行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计算机极易盗取财会软件中的相关会计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核心信息,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
1.输入方式舞弊
输入方式舞弊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最常见的会计舞弊方式之一。主要是指输入虚假的或篡改相关原始业务数据,以达到“润色”财务报表的目的。例如,输入假的存单数据以增加企业的存款数,夸大企业的收入总额;利用企业集团构造无经济实质的集团内部交易,增加企业应收账款;进入存货系统篡改数据,抹销购货凭证数据,以达到减少应付账款的目的。
2.修改数据库文件
修改数据库文件主要表现在通过相关会计软件程序或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数据库中的文件,这可以直接越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程序来对相关业务进行篡改。例如,利用管理员权限或掌握的程序设计相关技术扰乱会计电算化系统,窃取或篡改核心信息,以达到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会计软件设计和维护者、系统管理员、软件操作员以及黑客等相关人员极易参与这种舞弊行为。
3.篡改程序
篡改程序主要是指通过对程序的非法改动以实现不法目的。比如,在薪资业务系统中,负责薪资计算与发放的人事部门人员将其他同事的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度纳入其个人名下,以增加个人免税额度,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不会影响企业整体的免税额度,不易被他人察觉。系统操作员是这一会计舞弊方式下的主要行为人。
4.非法操作
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系统下有严格的规范体系来规范相关会计业务处理,但如果操作人员不按照既定的程序或未经授权私自执行某些程序操作,这就形成了非法操作方式下的会计舞弊。例如像在出纳管理模块中,出纳人员未经授权就在财会软件中签发出纳支票,从而到银行提取现金的这类行为。
5.输出方式舞弊
输出方式舞弊是指系统操作员通过非法篡改或删除输出的财务报表或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提供给同业竞争者,从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会计舞弊人员通过修改或消除业绩较差的业务数据,将之与业绩较好的业务数据相“中和”,在尽量保持经济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作出调整。
6.其他会计舞弊方式
其他会计舞弊方式主要包括通过窃听、译码、拷贝等方式来窃取企业相关会计信息,并以此谋取私利。通过以上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方式的讨论可以发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舞弊的存在,企业面临着较多的购物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原因
1.财会软件固有的缺陷
目前市面上有上百种大大小小的财会软件供企业选择,而这些软件的开发水平与成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企业使用的开发不完善的财会软件在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存在着漏洞,在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方面管理混乱,甚至对操作人员、操作内容和操作时间都没有具体的记录可以查询,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具体的责任人,极易导致会计舞弊的出现。
2.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代替手工系统时,应该有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应来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系统操作人员极易未经授权或者越过权限拷贝、篡改、删除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以达到不法目的。内部控制的缺陷主要包括:一是财务人员职责分离模糊,没有严格明确的授权制度。例如由于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限制,制单人员同时负责审核签字,这使得构造虚假交易或夸大交易金额变得更加容易。二是缺乏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正在进行的账套没能及时备份归档,亦或没有明确严格分明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职责,使得会计档案遭到破坏和窃取成为了可能,为会计舞弊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三是缺乏相应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3.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不充分
首先是企业内部审计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应问题;再加上外部审计人员对公司业务的不熟悉而低估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或者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不了解,使得其不能发现存在的会计舞弊问题。
四、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防范措施
会计电算化相对于手工会计来说,具有及时性与准确性、集中化与自动化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使得内部控制更加严格,对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舞弊问题也日趋频繁与严重,这给企业的名誉与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与应对会计舞弊。具体的防范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与完善相关会计电算化规则规章体系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之迅猛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目前我国对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舞弊还没有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规范方面的规定,审计师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处理也只是依靠具体的公司章程或者依赖于行业习惯。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惩处力度远远不够,会计舞弊成本偏低,直接造成了会计舞弊频繁发生的局面。而加强会计电算化防舞弊的法制建设,既可以保护企业利益,惩戒违法者,又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防止类似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因此,有必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舞弊发生特点而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应该以法律的威严明文规定哪些行为属于舞弊和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该怎样处置这些行为。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哪些部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完善与健全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代替手工会计核算体系以后,原来手工操作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作用部分丧失。与此同时计算机数据容易被拷贝、篡改、删除,会计舞弊极易发生,因此必须采取严密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例如,可以针对财会软件操作人员制定操作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系统操作人员的行为,加强不同职能人员之间的权限制约。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不仅会有效保证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还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还可以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明确分离。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主要是尽可能保持互不相容的职能的分离,比如业务记录、执行、保管与业务授权的分离以及保持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与制约,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同时还要强调的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还必须随着公司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辅以完善的内控制度,才能减少舞弊的发生,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选择成熟完善的财会软件,从源头上控制会计舞弊的发生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开发或与外单位联合开发财会软件,这样可以确保财会软件的针对性,提高财会工作处理效率。此外,企业还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开发成熟的财会软件,在选择财会软件时要注意系统权限设置、安全性以及保密性等关键因素。
4.加强审计和安全监督,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但同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分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对于研究、预测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发展现状。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从起步到现在,在我国掀起一个又一个会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从简单的打印工资表到今天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已经可以完全取消手工记账,实现全部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
1、已经实现通过网络报送数据,逐渐发展会计的网络化。目前,商业部系统不少地区的会计报表已从软盘递送进入计算机联网化阶段,从而加快了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和传递,及时满足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也促使企业尽快把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另外,我国的各大中型企业和软件公司也开始研究网络会计,并开发能实现网络会计的软件。例如,我国著名财务软件开发商用友、金蝶等提出的网络财务方案,就把Internet/Intranet网络与财务软件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完善地融合。
2、先进的管理型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得到国内软件公司的重视。在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GARTNER GROUP提出开发的,能通过企业现金流、物流来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管理的先进管理理念设计的ERP系统。目前,我国已有多家财务软件公司在1996年4月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后成功转型开发出ERP产品。
3、大力提倡“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核算和编制报表,或者说主要是实现财务会计的电算化,但是从ERP系统在我国的开发和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会计软件市场研究的焦点已经集中到了以管理会计电算化为目标的“管理型”会计软件的研究上。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主要差距分析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没有发挥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会计系统的开放性除了体现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上。但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向股东财务报表等综合信息和明细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不能支持跨国集团的多国业务,更无法达到电子商务的要求。
2、电算化会计软件仿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削弱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仿真”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评价会计软件优势的主要指标。从当前会计软件的发展现状来看,电算化会计系统几乎可以仿真出手工会计系统的所有方面,计算机只不过是充当了手工会计的工具。这种会计信息系统既没有消除会计手工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观判断因素等固有缺陷,又没有在信息处理方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另外,人机交互功能不发达,尤其是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没有在管理人员的控制下完成。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3、会计软件开发未能站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高度。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大都仅仅把计算机当作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事后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提供初级管理功能,很少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等管理会计功能,并没有起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倡导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但效果不理想、成果也不明显,会计软件还只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软件开发阶段。
4、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上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他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分析
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来看,国外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核算职能,并开始研究会计的网络化、MRPⅡ、企业管理信息一体化,会计软件开始向管理型发展。八十年代初、中期已基本普及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由日常一般管理型向决策支持系统发展,出现了ERP系统等。从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正处在国外七十年代的发展水平上,即实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再结合我国电算化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对其发展趋势作如下的依据分析:
首先,网络化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现今,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兴起,不仅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的联系,还推动了传统会计的理论发展和更新,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供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于是,网络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必然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其次,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跳跃式的发展特点,使得我国在信息系统的选择上,跨越了国外在七十年代所开发出的MRPⅡ系统,企业直接接受并使用了比较先进的ERP系统。从而达到企业的信息化,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与其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所以,将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必然向ERP系统的方向提高和扩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现就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审计所面临的挑战作以下简要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系统已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的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会计软件大部分属于核算型会计软件,这类软件是以账务处理为核心,其主要功能包括凭证输入、形成总账及各种分类账、账表查询、输出财务报表及账本等。
但现行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系统,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认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系统)将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ERP系统将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形成了一个供应链,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它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因此,我们认为ERP系统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开发、运用了用友ERP-U8/标准套件,它改进了先前版本中的不足,并总结、归纳了用友产品成功用户的使用经验,调整增强了部分产品的功能,增加了生产管理产品,并突出了几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按行业及管理会计、决策决策支持等领域设计的与之配套的多种标准套件。
二、我国审计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等组织机构采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审计线索。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审计工作。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肉眼看得见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原始文件,打印出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审计线索,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会计系统的数据库,为了更有效地审计计算机会计系统,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数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2.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如人员控制、职责控制、输入控制、修改控制等;④审查是否建全了机房管理制度,如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等。
3.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应建立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宴请准则。美、日、英等国都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有专门的条款,详细说明了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及方法。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有涉及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但针对日益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随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审计准则中尚存在许多空白。所以应建立相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
5.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建立起新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岗位可分为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等。虽然会计软件增加了安全可靠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降低工作难度、降低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面对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其并不太熟悉,加之计算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许多存在的问题不易发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相关知识,甚至要求有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能力,同时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真实、正确、完整、高效的审计信息。
三、我国审计界面对挑战采取的措施。
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正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适应电算化环境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1.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应采取妯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2.加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的步伐。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我国审计界正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方面的研究,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包括审计法规管理系统、审计抽样软件、以表格为模型的审计软件、基建工程预决算软件、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和各种专用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尽快研制通过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
因此,我国审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从科学的、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做出全面安排以适应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雪,信息时代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共享;解决措施
一、怎样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
所谓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同一会计信息资源可以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而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则是使同一信息资源的电子数据形式能够被各需求方无障碍地解读和利用。对于具体的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两层含义:分享他人信息资源和我方信息资源与他人分享。
以具体的信息处理系统为参照,可将共享的信息资源分三类:原始资料、中间结果和终极信息产品。
从信息需求者所涉及的范围看,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信息系统内各功能模块间的原始资料共用和中间结果交换;会计主体与上下级间的财务数据的上报与下发;社会范围内财务状况的披露与经济情报的搜集。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共享的现状分析
基于以上概念,反观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历程,在孤立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上发展迅猛,已基本满足了替代手工进行会计核算的需求;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方面的发展却非常欠缺。会计信息在部门间、上下级单位间、社会各相关权益人间的交流,甚至比手工会计时期更艰难,必须在系统间对同一数字化信息再通过人工解读、转换、重新录入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工资核算系统无法直接利用人事劳资管理系统的数据、上级部门的报表汇总系统与本单位的报表生成系统脱节等等,不一而足。对同一数据源的重复录入,不仅仅是对人力和设备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增大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其影响要比表面上深远得多。
三、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技术水平方面看:我国计算机平均应用水平低,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通讯基础设施薄弱。除此之外,更有人的认识和行为模式上的原因,即与此相关的各阶层普遍缺乏会计信息社会化意识,对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的信息共享问题认识不足,产生盲点,进而在本单位工作中忽略了会计电算化信息共享的特殊要求。
首先是制定会计制度和规范会计电算化行为的权利部门和权威机构,在注重制度的行业适用性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合法性、安全性的同时,相对忽略了电算化会计信息交流所需要的信息规范性和一致性。其次是各财务软件开发商,较重视系统核算功能方面的完善,而较少顾及信息交流与通讯功能的开发及其他系统兼容性的研究。再次,财会人员本身,只局限于本职核算工作的要求设计原始资料的录入和加工结果的输出,对怎样利用他人的数据为自己服务和怎样以自己的信息产品服务于他人皆认识不足。
应当指出,在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信息共享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为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一基础,信息共享会自然而然的得以实现,没有这一条件,就无信息共享可言。笔者认为,情况恰好与此相反,事实上,网络设施仅仅是为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人的因素才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大量的、基础的、关键性的工作是与网络技术无关的,是只关乎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是应当在技术实现之前就要作好的。因而,即使在无网络环境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实现电子会计信息的便捷交流;反之,则无论网络设施如何发达,以上所述的电子会计信息交流上的尴尬都会依然存在。
四、资源共享前期应作好的三个社会层面工作
(一)制定会计政策规范的机构或社团,肩负着规范和引导会计人员和系统研制开发人员的责任。在会计人员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足、开发商缺少必要的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政府和权威机构为其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干预非常重要。为此,在制度制定开始,就应当考虑电算化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内交流的需要,力求制度中的名词、代码、元素、表格做到精确、规范、统一,以利于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如各行业同一经济性质的科目名称力求一致,同一科目名称的科目代码力求一致,同一报表元素在表中、账中和表间含义力求一致等等。此外,在对会计软件提出安全、合法、可用性要求的同时,对其数据的输入、输出提出必要规范,如规定必须提供标准格式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光磁介质的对外会计信息,主要会计报表必须能够被几种通用的办公软件准确识别,孤立系统必须留有用户级的输入输出接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