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数据中心

互联网数据中心

时间:2023-01-06 00:2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数据中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数据中心

第1篇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三网融合”和“两化融合”的政策指引,适度宽松的政府宏观政策和“十二五”规划的有力实施,给我国的数据中心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而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更是奠定了大力发展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基调。

一、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2000年前后的萌芽期、2004~2008年的缓慢上升期、200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这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据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研究统计,从2008年起至今我国数据中心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于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降至最低点3.0%,而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的影响下,发展速度达到最高点15.4%。截至2015年,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市场规模达3277.4亿元人民币,以高于GDP的速度发展。预计在“十三五”规划的刺激下,2016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继续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3588.8亿元。

在各政府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数据中心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 目前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布局尚不够理想,重建轻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2. 《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满足条件的数据中心未得到电价优惠政策,一些地区的数据中心企业电力引入成本过高。

3. 仍有一半以上的数据中心设计PUE没有达到1.5的规划要求,特别是中小型数据中心在绿色节能方面差距较大,同时数量庞大的老旧数据中心改造任务也颇为艰巨。

4. 政府部门不自建数据中心转而采购云服务的探索刚刚开始,引领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同时对云服务安全的意识也尚需提升。

5. 数据中心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标准工作尚不能满足产业界对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服务质量、评估评测、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二、数据中心发展趋势

随着新兴技术不断突破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和电源的限制,数据中心设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预计,未来数据中心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采用模块化设计。数据中心的新兴技术,如超融合基础设施、微服务和容器,可以让每机架提供更多的电能,这反过来,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新的配置和设计。2011年以来,新的温度和湿度的指导方针有助于“重新考虑数据中心的设计”,因此它可以被设计成不同的限制。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的方式,防止过度规划。

2. 安全挑战。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定义基础设施都越来越关注安全。政府和工业部门都在提高法规和加强审查,特别是对银行和金融业务。面对着新的安全威胁,我们不能只是保护数据中心的边界,因此,安全必须集成在整个过程中。

3. 物联网。物联网的外部冲击正在引发数据中心的新需求。Gartner预测到2020年,将有250亿个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从而为数据中心的存储和通信带来更大的外部需求。此外,物联网也将越来越成为运营数据中心的一部分,诸如使用传感器监测温度和物理安全的资产管理。

4. 开放标准。由Facebook公司开发的开放计算项目(OCP),已部署在一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中,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数据中心采用创新技术。未来网络和存储开放的标准也将发生变化,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开放式标准。

5. 高级指标。大多数数据中心都只注重简单的指标,如能源使用效率(PUE),但只有PUE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更全面的衡量标准,以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比如IT专业人员需要测量多余电量,并拓展到测量水的使用量,以及热通道到办公区域的热量是多少。

6.液体冷却。液体冷却在业界已经谈论多年,采用液体冷浸技术在某些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高性能计算。液体冷却的优点包括部署其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很少有运动部件没有噪音、非常安静和可靠。尽管液体冷却技术有其优点,但目前许多数据中心并没有采用该技术。

7.DCIM和智能技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DCIM)软件包含与数据中心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整合,以及预测分析技术。数据中心的管理将是DCIM和智能技术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将使数据中心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数据中心发展模式

目前,数据中心主要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企业自建数据中心,二是租用运营商数据中心,三是租用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

自建数据中心是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的形式,很多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租用运营商的广域网线路,实现多个内部数据中心的互联。比如:公安网、平安工程、银行行业、石油行业等,这些专网使用的都是专有的数据中心,由各大政府部门、企业主导自行创建的。这种数据中心特别适用于“高富帅”的不缺钱的行业。这种自建的数据中心,使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任意改动。这种自建的数据中心安全度最高,信息泄露、受攻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租用运营商数据中心是数据中心存在的主要形式。如百度、奇虎360、搜狐、新浪等企业大部分的数据中心都是租用运营商的。运营商提供场地、机柜、网络带宽和供电,互联网企业直接将设备放入运营商网络中即可,这样一般只要一周就可以建设完一个数据中心并投入使用,速度非常快。这种方式在互联网企业中非常普遍,这样互联网企业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应用设备(主要是网络设备和服务器)运行状况即可,不必关心机房环境、空调、供电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要向运营商支付不菲的租用金额,但仍可为互联网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租用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型数据中心。这种方式是中小型企业的福音。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和背景,自己建造和租用运营商维护都很困难。通过直接租用大型数据中心的服务,就可以部署自己企业的业务。比如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向亿恩云租用100GT的硬盘和200G的内存,10G的带宽,对于中小企业,满足这些性能的物理硬件完全不可见。

不管是自建还是租用,都各有利弊,不好说哪种方式更好。租用数据中心服务代表着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具发展潜力,而传统的自建数据中心虽然饱受争议,但依然会长期存在,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依然乐于建造完全自我管理的数据中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三种方式必然长期存在。

四、数据中心建设案例

定位于政务云平台的河南中原云数据中心项目是河南省政府重点扶持项目,也是河南正东云计算有限公司与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项目。

在这个合作项目中,拥有丰富电力、水力、房产资源的盛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拥有政府资源的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数据中心的运营和宣传推广。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长期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目的,从而加快河南省统一的政务云平台的建设。正如河南中原云大数据中心建设指挥部副组长郑治在接受采访时所表示:“中原云大数据中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两万台机柜,20万台服务器,刚好是一个电厂的装机容量。但是具体实施的话,还得分期、一步一步地走。毕竟是一个响应国家的号召,等于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在这个数据产业里面,我们各方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作为中原云大数据中心项目咨询顾问方的施耐德电气,于2015年8月正式参与到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之中。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与用户、设计院一起密切配合,根据用户需求、场地条件、所在园区的外部资源,结合施耐德电气全球数据中心的工程设计经验,制订了最适合的技术方案,为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项目资源优势

具体来看,中原云大数据中心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产优势。河南正东云计算数据中心母公司为河南盛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郑州四棉纺织有限公司正在转型升级,其现有厂房用地,基础设施齐全,经改造后可直接用来建设中原云大数据中心。

(2)用能优势。中原云大数据中心拟采用河南盛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子公司郑州市郑东新区热电有限公司为其提供双路直供电。郑东热电公司拥有2台20万千瓦热电机组,自备电量能满足2万台机柜,20万台服务器项目用电、用蒸汽需求。同时,郑东热电公司利用溴化锂制冷技术,采用热电厂具有一定温度、压力的热化蒸汽,作为溴化锂制冷机的动力,将多余的热负荷转换为数据中心的冷源。该制冷方式电能消耗仅是电动制冷机用电量的2%~3%。这样可以为数据中心的运行节约大量的电能。

(3)电力保障。中原云大数据中心采用3路供电专线,其中2路供电专线由郑州市郑东新区热电有限公司自有发电厂提供,另外1路供电专线由国家电网提供。郑东新区热电有限公司向中原云铺设的电缆共有两路四根,并且在原有设计上新增了2000多米控制线缆,用以保障大数据机房的用电可靠性。

(4)水力优势。河南中原云大数据中心有三路水源,一路来自厂区的自备井,一路来自白沙水厂,还有一路来自郑东水务水源。

2. 项目特点与技术难点

中原云大数据中心项目在建设工程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难点。负责此项目的施耐德电气系统架构经理奚晓青表示,由于该项目业主对整个项目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建设数据中心,以降低项目的初期投资成本和后续的运营成本。同时,项目进度又十分紧张,给规划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由于靠近郑东热电厂,该数据中心可以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余热,通过分布式能源技术,也就是三联供技术,大幅度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

此项目也有一定的技术难点。奚晓青表示,由于数据中心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数据中心主体结构上,有很多先天条件的限制,不利于设备的安装、摆放和管线的敷设,以及人流、物流的划分,大大增加了工程施工难度。另外一方面,由于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需要对项目的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并做好冗余备份措施,最大限度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的运行。

3. 施耐德电气的优势

施耐德电气作为此项目的咨询顾问方,在中原云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首先,施耐德电气具有良好的品牌效益。作为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也是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解决方案和服务的领导者,拥有业内最广泛最丰富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产品组合和架构选择,除了不提供柴油发动机和IT设备,其他所有的与数据中心相关的产品都能提供。从中低压配电设备到空调制冷系统,再到运维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同时,基于其丰富的产品线和工程经验,施耐德电气还有遍布全球的技术专家团队,不论项目需要咨询、设计,还是产品、运维,他们都有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解决方案。正是如此优异的表现,施耐德电气在全球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2篇

众所周知“互联网+”已成为产业改造与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双创浪潮下雨后春笋般诞生的众多中小企业,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中也产生了对互联网数据进行挖掘管理的客观需求。作为云时代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领航者,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将绿色理念贯穿整个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的产品及服务当中;在满足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庞大数据需求之外,也为广大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表面看来,绿色数据中心是指节能环保的数据处理中心。施耐德电气提出了绿色生态体系的概念,认为包括管理意识、政策策略、实施手法到实施手段路径整个完备的生态体系中都需要贯彻环保增效的理念,强调与社会上关注绿色数据中心发展的同行共同建设不仅节能环保、更能增效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数据中心。目前国际上公认的PUE测定方法和欧洲能源之星的能效管理方法尽管简单直观,但都存在指标单一的衡量问题。施耐德电气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层级式的节能体系从多维度考核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维,从而真正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在建设数据中心时,中小企业一方面会苛求信息研发能力及信息安全的要求,但是相较于大型企业,由于其成长和发展速度较快,IT成长规划要保证与业务发展同步。同时,出于成本考虑,“轻资产”是其对于基础架构的基本要求。

针对以上需求,施耐德电气推出的集硬件、软件解决方案于一体的Mini英飞解决方案,便是针对中小企业及公司分支机构一体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Mini英飞解决方案可整合不同厂商的产品,支持远程设备和环境管理,已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为企业度身设计包括UPS系统、服务器机架、电缆管理系统、物理安全系统、PDU、制冷技术以及管理基础设施和软件等在内的组合方案,并具备极高的可扩展性,使企业无需在业务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时,在设备改造和升级方面耗费额外的成本及时间,真正助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在安全方面,Mini英飞解决方案可通过监控管理和远程管理,让企业以最小的投入拥有自己的微型数据中心,管理企业核心的数据和远端的私密数据,同时施耐德电气提供体系式的机柜级安全防护,预置环境防护措施,极大地保护了企业的数据安全。除此之外,施耐德电气也为西部地区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很多包括政策倾斜和鼓励在内的奖励计划,为当地小企业的用电安全传道授业解惑。

数据中心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预料,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滞后的问题。施耐德电气认为,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核心数据的保护,保证数据的安全与私密性;另一方面,从业人员要加强对数据中心发展的学习,了解数据中心的运维机理,形成全面的认知后才能对整个建设有恰当的行动。施耐德电气基于能源大学和数据中心大学,将继续对外开放课程,包括数据中心的运维实操的操作师培训、数据中心的规划培训,并提供数据中心规划师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水平。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施耐德电气也将继续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探索数据中心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之道。

第3篇

【关键词】央行 互联网 金融 科技 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网络技术是基础,最核心的支付结算都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也是金融,因此应当受到监管,并且应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按照职责分工,人民银行科技部门负责金融网络的监管,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体制及强化技术监管既是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责任,也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深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内涵的理解

互联网金融是创新的产物,既然是创新,就会有失误和风险,对这个新生事物既要包容失误,也要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监管。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技术监管呢?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从监管者的角度看,现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估,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数据的支持。在这种状况下,首先,要鼓励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容其技术失误,为行业新应用的发展要预留一定空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央行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表示,对互联网金融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支持创新的理念。

其次,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完全覆盖,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因此必须尽快明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13年8月的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表示“怎么监管,谁来监管,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认证。”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混业经营”的特点,需要在保护金融创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这就要求在归口监管上要做出有效界定。根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107号文件,网络金融监管由央行牵头负责,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应在央行牵头、统一协调下,按照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监管的原则,逐一落实监管主体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适度的实时监管,防止技术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央行科技部门对互防网金融的科技监管工作要尽早提上日程。

二、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

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开放、分享、协作”,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都显示出信息的透明性,这与金融机构科技部门对传统封闭式的金融网络监管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技术进步与金融业务创新带来新风险和新机遇,需要互联网金融的科技监管部门转变思想,创新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机制上,应当立足于现有监管政策进行创新,改变分业监管模式,结合分业监管和监管两种模式的优点,建立全面覆盖的科技监管据体系:一是在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以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通过统一互联网金融技术顶层设计,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标准,破除现有监管部门间及区域间的信息孤岛,推动监管部门跨部门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国内与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合作机制,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地域界线,交易双方不再局限于国内,数据信息的交换处理以及风险控制具有国际特性,单独依赖一国的技术监管机构无法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进行有效监管,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国际合作,央行科技部门应加强与世行及其他国家央行的技术合作,从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数据交换、监管策略、协商机制等方面寻求统一的规范,实现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沟通与协调;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自律机制,尊重互联网金融的开放精神,充分发挥已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倡议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单位共同遵循相同的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自律意识,利用各成员单位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以避免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减轻技术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通信技术,因此在未来的技术监管上应更多地通过信息网络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非现场检查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主要形式。

三、规范互联网金融新业务技术管理

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平台之上,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网络进行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依托的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靠的是服务创新。信息技术促进了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特别是移动化对碎片时间的利用,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带来了思维和观念上变化,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互联网金融数据的融合准备了条件,打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其对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领先于科技监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范业务创新带来的系统性技术风险,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成为央行科技部门加强监管的重要环节。

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监管,央行科技部门应当把握:一是加强对4G、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了解新信息技术可能提供的应用或服务,做好相关技术储备;二是推行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审查制度,对于纳入央行监管的业务,要求业务提供方向央行科技部门或委托机构上报新业务的技术方案,由央行科技部门对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技术风险评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后才能正式上线运营;三是控制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入网结算,对于其他部门监管或没有纳入监管的业务,要主动了解新业务的技术基础,对于类似比特币等影响金融安全的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要积极向主管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在必要时切断新业务的联网支付渠道;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动态技术监管,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扩展性强的特点,实时跟踪新业务上线后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技术隐患,指导业务提供方堵塞业务上存在漏洞,规避系统性技术风险。

四、突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护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交易中的信息安全互环境应得更加复杂,移动终端和云计算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应用的主要方式,移动终端使用的免费WIFI安全性及路由器漏洞问题,以及云计算服务带来的非授权访问、信息泄漏等问题都成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隐患。目前,互联网金融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恶意程序、假冒网站、诈骗信息、信息泄漏等方面,信息安全问题破坏了互联网金融的秩序,加重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不信任度。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的技术监管重点应放在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现场检查和网络监控,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监管,应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制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防护标准,采用自主可控的核心信息装备,对相关机构网络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分类管理,实施等级保护;二是建立严格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入网审查机制和准入制度,信息安全标准不达标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得接入金融系统网络,从核心环节上把好信息安全防护关;三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关落实信息安全防护规范,指导其建立一套由密码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灾备与恢复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组网与运维技术等组成的“软硬一体”标准化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做好交易双方敏感信息的保护,提升网上交易安全防护水平;四是提升用户端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指导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开发相关软件应用,通过绑定手机、账号实名认证、动态口令卡、数字证书和第三方认证等多引擎、多策略协同运作,提高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五、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建设

金融需要国家建立信用机制支持,互联网金融由于交易双方的非接触特性,对信用支持的要求更加迫切,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性、权威性的诚信体系仅有央行牵头建设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主要通过各金融机构、工商、法院等单位上报违约用户的数据,建立可供查询的国家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现有的征信系统是一个被动的征信体系,实时性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依托网络提供实时征信服务的网络征信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综合判断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推动信用系统信用评价模式的转变,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公信力。

网络信用系统应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实时信用支持,其系统开发应注重:一是加强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与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实现与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等基础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个人相关的就业、健康、教育、收入、社保等基础数据整合起来,确保用户信息的准确性,打牢网络信用系统的根基。二是强制互联网金融信息提交,要求所有的交易均需要将诸如资金、物流、交易双方等重要数据通过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规范,提交到网络信用系统,加强对交易的事中、事后监测;创新从社交网络等公共渠道抓取数据的方法,以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处理,便于判断用户的信用状况。三是规范对网络信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严格按照国家对用户信息采集、查询和不良信息报告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使用网络信用系统实行网络授权机制,规定其应用信用信息的范围和信息等级,防止信用信息的滥用和扩展;四是提供全程、实时互联网金融认证服务,通过推出权威的第三方电子认证产品,实现交易中的身份认证、电子签名、交易信息加密传输、交易不可抵赖,确保交易信息的可靠,以有效保障资金交易的安全性。

六、加强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

大数据在解决金融核心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上拥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互联网金融涉及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医保、社保、运营商、电商及多种服务行业,各类交易均以数据形式存入服务商的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因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中心是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中枢神经,存储着互联网金融重要的数据资产,承载着关系社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核心,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对于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从目前看,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哪类交易,不论交易双方是谁,交易中涉及支付部分的数据都必须通过银行数据中心,因此,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中,互联网金融各类数据中心的监管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技术监管政策、方式不明,以及央行科技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全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中心进行监管,应该把技术监管的重心放到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安全上,通过抓好银行业数据中心的技术安全来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央行已认识到加强银行数据中心安全监管的重要性,2014年1月16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第二届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席会议,专门就银行业数据中心安全进行了部署。在当前银行业数据中心面临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速,业务量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以及运维工作复杂度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重点在于:一是加大对银行数据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升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推动各银行数据中心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二是制定银行数据中心安全标准规范,督促银行数据中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三是通过现场或网络技术安全检查、督查,在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管理管控和跨部门运维协作等监管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合运维机制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存款利率市场化按计划推进”.《国际金融报》,2013年8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107号文,2013年.

[3]《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2010.

第4篇

本报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日前正式公布征求2012年度第一批通信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技术及分级分类标准”位列其中。作为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在中国属于需要申请经营许可证的“行业”,但牌照停止发放已经将近3年。

作为互联网产业的基础应用服务,自1997年以后,中国每一轮由风险投资推动的互联网业热潮都会间接推动IDC产业的繁荣。虽然中国互联网在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业务规模等方面一直在高速发展,但作为互联网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一直处于规模小、能耗高、技术水平低的状态。

TGG、IEEE等国际标准组织已经对IDC相关的技术分别进行了研究,而中国IDC行业“标准”严重缺失,急需从标准角度对IDC的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据悉,本次行业标准的制定,将研究“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址和服务质量要求,并提出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分级体系,以适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和评估”。

数据中心也是云计算的超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环境。根据一项统计,中国现有大约50万个大大小小的数据中心,70%以上已有10年以上的历史,无论是能效设计、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调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难以适应云计算时代对网络的带宽、存储的容量、计算能力的要求。

不过本次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却也客观地推动了中国云计算走向规范。虽然云计算标准在中国学术界早有呼声,但考虑到类似“三网融合”领域同样存在非技术因素,作为“行业管理”,通信和电子两个行业依然在延续执行历史形成的法规。

深圳市云计算产业协会副会长袁萌表示,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曾提出的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近日,Ubuntu桌面进行‘Remixing’,表现在桌面系统功能的增减方面,给全球IT业界的传统思想模式带来了一次很大的冲击。”袁萌如是说,他表示,云计算在国内的最终落地还取决于“桌面云”的落地进度,

(周京)

第5篇

2009年年初,民营背景的新时代证券正式确定吸收合并上海远东证券,双方将逐步实施包括经纪、自营、投行等在内的业务合并,以及支撑系统整合、人员调配安置等一系列工作。这起合并案引发市场对新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关注,也粘黏住不少券商CIO的焦点――如何在确保业务连续性同时,实现技术架构迥异的两大券商IT整合。

创新IT架构理念

“合并之初, 新时代证券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两套信息系统的整合,其中最大的难点是集中交易系统的整合。”现任新时代证券副总裁的张志强表示,“原两公司分别在北京上海各自拥有一套主备模式的集中交易柜台系统,分布在四个主要机房,技术人员也分驻两地。探索一套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的系统运行模式是新时代证券系统整合的目标。同时,在不改变工作地点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发挥两地信息技术人员的作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大多券商采用“主备”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在全国业务范围内构建两大数据中心,所有营业网点、银行、交易中心通过两条专用链路接入数据中心。这种设计架构,从传统IT理念角度是比较稳妥的,对IT负责人而言也无需承担任何的风险。

但张志强并未采用这一方案。多年IT行业经验让其意识到:长期运行的主数据中心一旦出现严重故障,需要将生产系统切换至备用数据中心时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切换成功率较低。“一般备用数据中心不常用,一旦切换,就好像惯用的工具箱被拿走,而这个不常用的工具箱未必用着顺手。”张志强归纳原因。“因而备份中心不具备百分百接管能力,在处理能力和保障连续性上是打折扣的。”

两大系统合并契机,为张志强考量更为经济、实用的IT运营方案提供了可能。“放弃通用的‘主备’模式,采用‘双中心’模式,完全是为在可靠性、成本和可用性方面,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张志强表示,“这在技术上并无太大难度,难点在于IT架构理念的创新以及IT负责人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

盘活两个数据中心

经过谨慎研讨、论证,张志强迈出了“异地双备份中心”项目的第一步。

“我们选择上海、北京两地作为备份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租用的是上证通的高保障级别数据中心,其标准高于国内机房配备平均水平。”张志强介绍:“另一个数据中心我们安置在办公大楼内。”

两个数据中心,一个租用、一个自建。张志强给出的解释是:“租用可以节省成本,自建是希望培养自身IT团队,同时便于掌握系统运行状况,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对项目投入产出比的控制也考验着张志强。中国证券业协会曾发文规定,推荐证券公司IT投入占公司利润6%为佳。张志强希望把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在这个项目中,除购买服务器等基础设备外,我们没有额外花费,甚至也未增加IT人员配置。”

张志强举例说明,新时代证券原来的网络链路是接入单一运营商,走两条专线,现在采用双链路模式,一条联通链路通向北京,一条电信链路通向上海,成本没有增加,反而增加了一道安全保障。

一开始,张志强也曾担心“异地双备份中心”会增加IT运维难度。事实证明,两套基本相当的运维团队――每组12人,就能承担两个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

张志强介绍,双备份中心投入使用之后,至少每三个月互换一次主动权。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身处北京的新时代证券客户在互联网上发出一个交易申请,那么,要看这个时间段是哪个数据中心作为主系统在工作,如果是北京就直接转到北京数据中心进行交易处理,如果是上海就转发至上海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在用户交易过程中,如果主数据中心出现故障,IT系统就会自动切换到另一个数据中心主系统上,整个过程只有几秒延迟。而在传统“主备”模式下,需要一线员工逐级上报,上层领导经过了解和分析后做出是否切换系统的决策,这种方式不仅耗费时间,还需承担切换中未知的操作风险。

“‘异地双备份中心’项目中,两地数据中心是一模一样。从机柜布局、机柜数量,到运行环境和运行状况,就好像一个人有两颗心脏同时在跳动。”张志强笑称:“而且我们采取了模块化部署、分级切换的业务架构,将所有的业务分成不同的安全域。如果哪一块出现问题,对应的另一块自动顶上,相比于以前任何一个局部出现问题,都需要拿另外一个整体顶上来。双中心的架构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同时节约人工操作时间,提升了效率。”

而且,双中心的架构也使得网络具备了很强的可扩展性,将来新上业务、成立新的营业部或部门,在整体架构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路由可以把所有新单元连接上。“新时代证券的业务发展的比较快,如果网络拓扑比较僵化的话,运行成本是非常高的。”张志强表示。

业务模式互联网化

2000年,一家媒体曾做过测试:一个人如果24小时足不出户,如何通过互联网解决吃喝玩乐等生活问题,这是最早提到的互联网概念。现在,互联网金融能量爆发的关键是实现了支付的便捷性。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营销模式的改变。“我们可以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以货架的方式将基金、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推荐给终端用户。此外,营业部也可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提供营销服务,让产品和服务更快地直达用户端。” 张志强表示。

如今,互联网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由计算机组成的一个环境。人们在互联网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久,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并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态环境。

“既然如此,这种生态环境慢慢发展,它也会自然而然滋生出金融服务,并衍生出金融机构,必定会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张志强分析说:“但也不能太超前,与专业电子商务公司相比,现实中还有很多安全、制度等因素在约束着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

面对互联网企业侵蚀传统金融市场的重重压力,不少金融CIO寄望于新技术应用提升IT运营效率,引领业务创新。“云计算对证券业意义非凡。” 张志强认为,“私有云应用对证券公司很有益处,通过组建一块巨大资源池,上线一块业务,公司就为其匹配相应的计算能力,不需要再重新购买服务器等,它的处理速度更快、周期更短、管理也更方便。”

第6篇

如何应用大数据,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气象大数据如何建设数据中心,如何稳步推进气象大数据战略是气象部门决策和执行机构必须面对、厘清的问题。

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的前提条件

气象部门是一个整体,其有效运转除需要观测数据外,财务、人事、绩效、资产甚至设备状态信息等数据,都是不可或缺的,应无一遗漏地纳入气象数据的范畴。

现有气象数据的梳理

气象部门内对数据的关注点长期聚焦在气象观测数据,相应的规范标准也多以观测数据为对象,其他类别的数据则所涉甚少,甚至没有涉及。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这些其他类别数据在管理上的各自为政、规格上的无章可循、信息间的彼此隔离、质量上的参差不齐,以及使用上的困难无序和低效。

不少技术人士将所有气象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如:Cimiss)视为气象数据治理的完成,这无疑也是片面的。事实上,如果上述诸如数据定义、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分布、数据操作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气象数据没有经过科学的梳理和配置,所有气象数据在形式上的汇聚便起不到高效管理、有效应用和长期支持业务发展(包括业务变更)的作用。

气象数据的规划和治理

对气象数据的全面规划和治理是无法跨越的基础工作。气象数据规划,实质上就是气象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对气象部门日常运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等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全面规划。

通过气象数据规划,可以梳理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厘清信息需求、建立部门行业的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并据此来继承、整合、优化、改进乃至再造业务流程及业务系统,从而稳步地推进气象大数据战略。

气象数据规划是整体梳理、谋划和设计,气象数据治理则是具体实施执行。所谓数据治理,就是使气象数据自产生的那一刻开始,经历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操作以及质量和安全保障等生命周期诸多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处在一个统一、自洽、协同的规则之中,以使得气象数据这一部门和全社会宝贵资产始终处于正确有效的管理之下。

贯彻气象数据治理,除先进的理念外,还需要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原则、过程和规则,以确保数据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正确的履行。

数据意识的逐步培育

提高全部门的数据意识,是开展气象大数据的基础。

对创新而言,所有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唯有每一步都追求精确方才可能达到。数据是精准文化的核心,精准靠数据来表述。没有数据意识就没有现代科技,在全气象部门培养数据与精准意识已是当务之急,科学与精确应当成为气象部门的工作信条和文化素养,是实现气象现代化最根本的基础条件。

必要的人才基础条件

气象大数据应用的开展,人才条件是决定其成败的要素之一。

具体地说,实施气象大数据应用,除上述几项基础工作外,在人才队伍方面还需具备以下两个基础条件:(1)建立起对应于大数据管理运营的数据管理中心的组织架构。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和专业的数据管理团队,是难以发挥出大数据分析的功效的。(2)建立起一支精干的数据分析团队,并拥有一个灵活适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平台。

此外,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算法和数据来源问题。所有大数据应用的数据来源都是来自于互联网的替代数据,而由于数据源非针对该应用所采集,该应用所需要的内容可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数据源之中,且存在的形态和格式各异:同样是分析舆情,腾讯微信大数据和百度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可能完全不同。面对不同的数据源,需要不同的信息提取算法。合适的数据源和分析算法,是开展气象大数据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气象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团队。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利用他人的数据开展大数据应用,对可能面临的困难,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气象大数据中心建设问题

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基础设施环境(即气象大数据中心)的建设问题,是必须直面的另一个问题,因为海量数据的处理需要相当规模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予以支持。

应是气象行业大数据中心

气象大数据由“行业”和“互联网”两部分来源构成。笔者认为,气象大数据中心应当是以存储管理行业大数据为主要目标,即气象大数据中心应当是气象行业大数据中心。

气象大数据中心在建设和使用初期,应以气象行业大数据为主要管理对象,并在气象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中尽可能避免海量数据的搬迁。与此同时,大数据中心在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预留一定规模的基础资源,为在极端情况下互联网大数据的载入和处理预留一定的管理空间和能力。总地来说,管理气象行业大数据是气象大数据中心的职责。对于互联网大数据而言,大数据中心既没有义务、也应尽可能避免对其进行长时间管理。所以,气象大数据中心应当是气象行业大数据中心。

气象大数据中心形态与分布

气象行业大数据中心同时应当是气象云中心。就应用效果而言,在资源充沛且数据处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数据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应用的效果越理想。因此,气象大数据中心应当是气象数据汇聚、规范化管理且资源十分充沛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是大数据中心最好的物理形态,大数据中心应以云计算中心为基础平台,这在业界已形成共识,气象大数据中心也不例外。所以,气象大数据中心应当是一个组织机构概念,逻辑上相对独立,而其实际的物理基础设施应当是气象云中心,是气象云中心上的一个具体业务应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气象大数据中心的规模而言,其中的行业数据的增长规模处在气象部门掌控之中,基本上可以预估。但如果将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也考虑在内,预留可充分应对极端情况下互联网数据源大举载入时的支撑资源,由于数据源对象的未知性,其相应的规模是难以预先测算的,偏大则可能导致资源的长时间闲置,偏小则可能届时无法发挥支撑作用。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采用专有云形式,即:选择资源规模大、公共安全措施完备、专业水平高、服务信誉好且价格相对合理的云计算中心,在其上长期租赁相应规模的基础设施资源作为气象云的基础设施,其中气象大数据中心的资源需求规模可基本参照气象行业大数据的存储管理规模来进行预估。与此同时,与该云计算中心签订相应的服务合同,承诺在气象大数据中心遇到特殊情况(如极端情况下海量互联网数据的大批载入)时,该云中心可及时扩充气象大数据中心的基础资源租赁规模,并在应用结束后收回这些临时租赁的基础资源。

未来的气象云中心最终将以1+2或1+3等数量有限、地理分布相对合理的形式长期存在。且专有云较之私有云而言,是更为合理的气象行业云形态。

尽早开展应用研究工作

应及早开展针对互联网大数据在气象部门各领域创新应用的研究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在气象部门除个别先行单位(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外,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尽早进行大数据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益无损。同时,应积极筹备组建相关的专业化团队,以期尽早具备如下能力:

数据资源发现能力:熟悉互联网上各种数据资源以及数据交易市场的业务动态,熟悉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可在部门用户提出数据资源需求时,及时提供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咨询服务,推荐合适的数据资源,以及资源的基本情况。

数据获取能力:具备在正常情况下,通过正规途径,以技术手段及时获取指定数据源中所有数据的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具备在收集互联网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应用目标以及数据源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分析模型,指导并最终完成对互联网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完成应用目标中各项研究、评估和预测的能力。

数据算法实现:根据分析模型及数据源特点,形成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并完成数据处理。

分析平台:拥有分析模型建立、处理软件生成以及分析结果可视化展现的技术平台。

应适时成立相应机构(如气象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等),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稳步推进气象大数据战略

在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同时,应冷静分析气象大数据的特点和可能的适用范围,基本明了其能力边界,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被外界过度宣传所裹挟,也不被内部守旧力量所羁绊。积极而稳妥,慎重而不裹足不前。

全面认识气象大数据

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大数据战略,与其说是为了推行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的工作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的改进和补充,是一场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改良和变革。通过对大数据不断深入的应用,持续改进全社会的生产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不必过度介意气象大数据在某些特定领域内(如提高预报准确率等)作用的有限。大数据不是万能的,正如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一样,不可能指望单凭推行大数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气象部门各项工作,倡导和发扬工匠精神,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就已达到了气象大数据战略的基本目标。

此外,气象大数据应当以应用为主导,以业务为主导,以改善各项工作为主导,更应该以技术、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为主导。应当使全部门明了: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不等于在各地开展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更不等于在各地开展数据库建设。此外,开展气象大数据工作,应力求基础工作先行、专业团队建设先行和应用研究先行。

第7篇

(讯)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与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与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市场极度关注翱翔在云端的大鹏鸟——云计算,但却忽规了发为鹏之前潜在水中的鲲——IDC。市场对数据中心的印象往往是与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之类的互联网明星企业联系在一起,市场认为数据中心将是是政府、互联网巨头等参与的游戏,一般企业很难顶住互联网巨头公司碾压式的竞争优势而在IDC上有长进发展。但我们认为融合云计算发展IDC行业有望完成“鲲鹏之变”。从数据中心起源与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IDC行业在云联网中的重要性将与断提高,其与仅仅是个新业务而且还有革命性的替换效应,是时代性的机遇。结合云计算的发展,未来的互联网信息应用服务几乎都将运行在IDC上,IDC替代将成燎原之势,而与是互联网巨头作为特色业务发展的独角戏。原因:

①互联网信息业务的一大特点是在横向发展规模的同时进行着纵向深化发展——前端表现为业务功能更强、用户更方便,后台则反映为对更高性能、更强支撑能力的需求。在纵向深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信息、能力集中化程度的与断提高,数据中心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集中化发展的需要,并能持续推动未来集中化发展。数据中心是信息的富集器、是价值的高性能采矿机、是高效的分发仓库,具有在源头上富集信息数据、性能上提供价值挖掘能力、网络性能方面集中分发的特点,是推动云联网及信息产业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主引擎。②云联网巨头的业务具有单一性高,但面向客户群规模大的特点,规模经济与赢者通吃效应显着,Facebook只是做社交网络图片分享服务,Google专注于搜索市场,且都拥有巨大的用户规模,在这些领域巨头们没有给其他企业留下机会。但IDC在信息业务深化发展中根本性的功能,在广泛的一般性业务上也同样有效,与云联网巨头将其应用二社交媒体、搜索等单个业务不同,一般企业可将其应用于多项与业的差异化业务运营,发展特色IDC,避开云联网巨头获得长进发展。

投资要点:

IDC设备成本高昂,从底层设备出发动力强。IDC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数据中心中聚集了大规模的昂贵设备,设备密度极高,而后期数据中心的运营维护,在选定设备后也由掌握着对应设备运营维护技术的设备提供商所控制,存在技术限制,设备相关成本占比巨大。从底层设备出发且拥有软件方面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具有自主的设备提供能力,及对应的设备运营维护能力,发展数据中心动力强,优势大。

中心城市IDC资源稀缺性价值显现:中心城市是信息创造中心、信息需求中心,对具有信息集中化能力的数据中心需求巨大。但中心城市在土地、环境等方面对IDC的限制影响巨大,土地、环境等限制给中心城市的IDC规模设定了天花板。而目前进距离传输存在网络性能限制,偏进地匙的IDC对中心城市的巨大需求作用有限,进水解与了近渴。随着中心城市及IDC自身的发展,天花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强,中心城市IDC资源秲缺性价值逐渐显现。

与业务与业优势结合发展特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前景广阔。利用与业的业务领域的与业性与门槛限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发展特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可有效避免,凭借专注于单一领域利用规模经济及赢者通吃效应成长起来的云联网巨头,带来的主要集中在通用性业务领域的竞争压力,发挥IDC在业务深化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自身与业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IDC与云计算多层次结合带来全方位协同价值。通过IDC与云计算在基础设备、软件平台、应用等多层次的协同,与IaaS、PaaS、SaaS各个层次的云计算深度结合,发挥云计算的催化、拉动效应,产生全方位的协同价值,带来IDC在云计算时代的大发展。

我们推荐结合自身与业性优势发展特色云计算IDC的领先企业,推荐系统集成实力突出,自身全包设备、软件,强势发展与业云计算IDC的【烽火通信】;中心城市IDC布局优势、虚拟机优势突出,站在IDC发展浪尖的行业领导者【光环新网】;国内CDN行业龙头,率先结合CDN业务发展特色云计算的领先企业【网宿科技】;拥有准运营商级IDC能力,云计算与IDC协同发展突出的【高升控股】。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形势低二预期;IDC结构升级、优化发展未及预期;与云计算融合发展受阻。(来源:中投证券 文/周明 余伟民 容志能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8篇

“当你用谷歌进行一次搜索,或许正在毁掉热带雨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并非妄言。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超高能耗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威胁。据外媒报道,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每年要耗费相当于30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并且其中只有6%~12%是用于网站计算的,其余均在维持服务器工作状态时被消耗。互联网在重塑人类未来的同时,也在悄然毁灭着生命的源泉。如何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是摆在全球信息产业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2013年1月5日,“互联网节能技术发展战略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技术专家、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人士共同就未来互联网耗能问题的严重性、倡导互联网节能技术发展的现实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探讨。据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具备了一套互联网节能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低功耗的专用芯片和微服务器,特别是异种电源双回路不间断服务器专用电源模块,以及低损耗全高压直流配电技术,使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数据中心主供电源成为可能。

将太阳能作为数据中心的主要电能来源,对于国内市场可谓一举三得。首先,数据中心电力使用策略的变革将成为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中国互联网企业可趁此机会先发制人,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主动权。

其次,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因海外市场受挫而陷入困境,太阳能数据中心的发展将为这些企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从而帮助我国光伏产业挣脱西方掣肘。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十年的迅速发展之后,在近一年之内突然跌入低谷,其责任并不在个别企业家或是企业采取的市场策略,而是这个行业整体依赖国外市场所导致的必然后果。现在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恰好给该行业提供了一个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

第三,太阳能数据中心十分适合在西北省份落地,从而推动西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应用,使‘计算’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直接创造GDP,‘计算’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产业。”与会的芯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康文在接受《环球财经》专访时表示:“计算的生产线由电能驱动,其产品是信息和数据。太阳能发电驱动计算,光纤输出数据和信息,这个产业模式就是‘光能计算’。”他还认为,“光能计算产业最适合在大西北发展,那里基础设施只需要相对廉价的光缆铺设,而计算产业的产出价值极高,而且没有任何污染,是绿色、高增值的GDP。”

以史为鉴,近代以来几个大国崛起的背景都是能源领域的变革。“一个新能源、一个新的动力设备,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大国崛起。”伍康文告诉《环球财经》,“现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变革会不会给中国提供一个崛起的机会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突破。新能源必须要有新的动力设备、新的用电设备跟他匹配,新能源新应用,这才是太阳能产业的未来。”

第9篇

世纪互联作为首家获信息产业部批准接入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的专业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汇聚了所有国家级电信运营商传输及链路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好的中立数据中心服务商。

与运营商紧密合作 优势互补

走进世纪互联的机房,即使是经专人指引,记者也需要经过一道又一道关卡,每路过一道关卡都需要将手中的电子卡在门旁刷一次。据介绍,这样的严格要求是为了保证机房的运营安全。

世纪互联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立数据中心和全程、增值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在北京拥有5000O电信级数据中心机房,在全国范围内与多个运营商合作部署有基础设施和网络链路。主营业务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据中心服务,以及基于用户应用的解决方案。

世纪互联在业内第一个提的SLA服务标准,现已成为行业服务标准,并为业内运营商所遵循。在安全服务方面,世纪互联率先成为首批通过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安全服务试点单位之一。2000年,世纪互联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SO认证,即英国UKS和美国RAB认证的数据中心。

国际标准的基础设施及过硬的服务体系不仅成就了世纪互联在数据中心的市场地位,也为之赢得了外交部、中央电视台、KDDI、IBM、HP等国内外用户的青睐,并且积淀了如e龙、TOM、中华网、博客网、智联招聘网等大批优质互联网企业客户。

服务创新以及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合作,正是世纪互联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世纪互联一直致力于与各运营商紧密合作,并使各方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在共同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专业、适应个性需求的整合增值服务的同时,努力创造竞合共赢的局面。

目前,世纪互联拥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教育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多家国家级电信运营商的交换节点,使用户在进入多家运营商互联互通环境的时候,享受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在去年11月25日举办的“2006中国网络新媒体应用高峰论坛”上,世纪互联与天津网通合作推出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内首家网络新媒体应用数据中心。记者了解到,机房目前运转良好、高性价比的服务受到了大批客户的青睐,已经入驻包括雅虎中国、千橡集团、光芒国际等在内的众多大客户。

全程服务不打价格战

在北京,世纪互联从来都不以价格取胜,但其不但没有在竞争中被打垮,相反的是,在价格战中走失的顾客往往都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用世纪互联总裁雷紫东的话来说,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服务的精益求精。

雷紫东认为:目前国内的IDC服务基本停留在机位出租、主机托管、带宽出租等基本业务上,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以及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重视不够。同时,一些IDC市场的后进入者,盲目进入,没有形成相对完整和成熟的盈利模式,低利润导致一些IDC企业成本危机,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和改善服务质量,致使一些IDC企业采用价格战,恶性竞争,影响了IDC产业的稳步发展。

谈到世纪互联的优势,雷紫东信心十足:“首先,我们有超过10年的运营团队,在商业数据中心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战中人才队伍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其次,我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努力实现了国家6家主流运营商网络在酒仙桥机房的互联互通,无论客户在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快捷地访问到所要访问的网站,高品质的网络带宽,实现最优的服务效果,这是我们独家的优势。”

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xiner 51cto技术博客世纪互联新近推出了“全程服务”的概念。不管客户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是在高速成长阶段,抑或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企业,世纪互联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世纪互联经过研究发现,成长型企业专业经验不足、突发事件多、需求变动大,因此,低成本、高质量的互联互通网络资源、灵活的技术支持、快速响应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他们的需求,世纪互联为其提供使其专注于业务、快速成长、随用随取的贴身服务;而在某一专业领域已经成功的成熟型企业的需求特点是:使其客户能就近访问,提升客户体验,优化运营成本;世纪互联除了全线产品及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外,还在此基础上还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增值服务。

本着“专业助造成功”的经营理念,世纪互联为客户提供的“全程服务”不仅使客户能享受到专业、安全、值得信赖的服务,还能够使客户将有限的资源完全投入到业务模式开发方面,而无需担心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等非核心价值的业务建设,从而更好地提高业务效率和投资回报率。

精确之道 获取客户

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需求。世纪互联不仅提供网络监控、系统维护、远程支持等IDC现场基础服务,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应用需求,提供包括入侵检测、防黑客、防火墙、安全监控、专家顾问等在内的网络安全服务,以及包括方案顾问、应用开发、系统代维、业务托管、技术培训等在内的全程化业务增值服务。

世纪互联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服务网络为后盾,为用户提供服务支持,以及快速响应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客户服务系列标准,提高客户服务队伍素质,为客户提供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目前,世纪互联的产品线包括:单线、双线、BGP、增值服务,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及全国的分布式布署应用,全线产品满足客户不同层面需求。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宽带提速,互联网+战略逐渐向各行各业加速渗透,带来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拉动对数据中心等互联网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加速推动我国IDC行业发展重返快车道。2014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372.2亿元,增长率超过40%;2015年,随着地产、金融等行业进一步渗透进入IDC市场,受供需两端快速增长的影响,2015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总规模达到518.6亿元,增长率39.3%。

中国IDC圈预测,未来三年整体IDC市场增速将保持在35%以上,到2018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增速达到39.6%。同时,据2015年工信部的报告称:我国拟在2015年建设255个数据中心,但是主要实际使用率主要以小型数据中心为主(总设计服务器规模约728万台,但是实际投产服务器约为57万台,仅占设计规模的7.8%,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投产率1.8%,大型数据中心21%,中小型40%)。顺应运营商面向以DC为核心的经营模式的转型,瑞斯康达创造性推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客户构筑高效、高带宽、易演进的数据中心网络,助力运营商更好地扩展业务。

云数据中心SDN交换机解决方案

瑞斯康达可提供两套解决方案,基于SDN的Overlay解决方案和基于堆叠的传统解决方案。

SDN Overlay解决方案包括:SDN交换机和控制器两部分,Controller负责Overlay业务的全局动态部署。方案支持网络Overlay、主机Overlay和混合Overlay三种组网模型。

网络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对虚拟化平台无特别倾向的客户群,比如运营商,所有Overlay设备都是物理交换机,服务器无需支持Overlay,该网络Overlay组网的服务器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支持虚拟化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接入。

主机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对虚拟化平台有强烈倾向和原有物理服务器已经选择部署了虚拟化服务器,该方案不能接入费虚拟化服务器,因此该方案主要定位是配合VMware、KVM等场景Overlay方案。

混合Overlay场景解决方案:物理交换机和服务器(vS)都可以作为Overlay边缘设备,组网更加灵活,可接入各种形态服务器,既可以完美发挥硬件网关的高性能,又可以完美匹配虚拟网关的业务灵活性。

针对传统数据中心瑞斯康达亦可提供基于横向堆叠的网络虚拟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具备:

易扩展:多台物理设备虚拟成逻辑上一台;

高性能:性能提高一倍,50ms收敛能力;

易管理:统一的管理界面,简化管理;

具有稳定、安全、应用更加广泛的特点。

方案具有高性能、ISF堆叠和向未来演进的SDN技术特色:

高性能:提供GE/10G/40G接入能力,汇聚提供40G,未来可平滑升级至100G接口速率,提供高性能无阻塞网络;

ISF堆叠:面向数据中心市场全系列交换机支持ISF横向堆叠方案,提供10G/40G接口堆叠能力;

SDN:支持OpenFlow、VxLAN。

云数据中心互联解决方案

云数据中心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或备份,对数据中心之间传输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实时传输性能及大容量传输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瑞斯康达基于OTN/DWDM系统的DC互联传输方案,可点对点组网,或组环网,在主备数据中心之间搭建主备传输链路,实现海量数据的可靠传输。根据需求灵活中继,实现异地灾备数据的长距离传输。目前,已在中国人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鹏博士集团、中信信诚、苏州财政局、石家庄财政局等得到了成功应用。

方案优势:

多速率支持:支持1G/2G/4G/8G/10G等FC速率,支持GE/10GE以太速率等;

大容量传输:支持40λ×10G传输容量,点对点实现至少400G;

双路由保护:支持OLP线路保护,实现数据的双路由可靠传输,满足DC数据传输高可靠性要求;

远距离传输:结合光放大中继增强长距传输能力,满足异地灾备长距离传输需求;

低延时传输:利用刚性管道透明传输,实现数据低延时传输,满足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第11篇

2011年1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外了2012年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市场十大预测。IDC认为,受全球经济低迷、欧洲债务危机蔓延以及国内货币政策回调、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2011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预计2012年欧债危机可能恶化,中国出口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整程度将加深;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将继续回落,全年经济走势可能呈现“前低后稳”的局面。

2012年中国经济整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预计仍将保持较为平稳快速的增长。在出口需求萎缩、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的预期下,国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而IT市场仍保持高速增长,如云计算、物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将持续发展;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电子商务将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将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助理副总裁武连峰对本刊记者表示,展望2012年,中国ICT市场,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商业分析等主流技术将深入行业运用,驱动企业改善产品服务质量、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增加企业业务收入和总体市场份额。这一年中,中国的IT市场将进一步向4—6级城市拓展,同时IT技术会继续帮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随着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展开,智能终端普及继续驱动个人消费电子市场,中国ICT市场将在全球性的不确定环境中稳步增长。

预测1:中国经济进入弱增长周期,重点领域lT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政府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抑制高通胀发展,基本稳定了物价和房价,经济大体实现了软着陆。根据EIU最新数据,2012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将达到8.6%。抑制房价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将延续,投资将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将影响出口,内需消费和重点领域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央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已经在2011年10月出台,例如提高增值税的征收起点额度、减少微企业的行政收费等多项措施。同时,例如智能电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生活服务业等重点发展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IT机会。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专门章节来论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这也预示着2012年将有巨大的IT商机。IDC预计2012年中国IT市场规模为9854亿元,较2011年增长19.9%;同时2012年电信服务市场规模为9507亿元,较2011年增长7.4%。

预测2:中国IT市场呈现三类城市形态

IDC认为,不同层级的城市分别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高级别城市成为数据汇集和数据处理中心,低级别城市是数据产生和数据消费的端点,而中级别城市则有数据的产生、汇聚、传输和处理职能。IDC预计2012年,以上市场特征将逐渐清晰,各级别城市将在市场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推动本地IT市场的发展。垂直行业也将明确各级城市在大架构中的定位,对应增加各类产品的投入。

预测3:云计算由大规模基建进入行业深化应用阶段

2011年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云计算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建设了众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云计算业务;目前大量用户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基础架构部署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平台上;云计算和物联网结合的新型应用也在逐步出现。IDC认为,2012年的云计算服务市场将达到9.29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52.0%。

预测4:大数据将促使CIO首选商业分析实现IT的业务价值,并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新要求

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使企业在2012年面临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发展处理大数据的新方式将会驱动IT业的变革:大数据时代将挑战用户存储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推动商业分析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和行业用户IT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CIO们希望利用BA实现IT的业务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由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特征不同,因此大数据分析对性能和实时性要求更高,对软硬件体系架构提出了不同要求。 预测5:IDC资源跨区域分散部署,集托管、监控、运维服务为一体的 “一站式iDC服务”将受青睐

受“云模式”发展和数据中心能耗影响,2012年大型iDC服务商业数据中心部署将更加向中高纬度地区转移,形成全国跨各大区域分散部署的态势。2012年,整体商业数据中心机房数量预计将以11.7%的增长率进一步增加,iDC服务市场将以25.1%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商业数据中心服务商将强化远程服务能力,整合集托管服务、监控服务、运维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iDC业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高效利用资源。

预测6:企业移动应用市场将在2012年升温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宽带的支撑、WIFI站点的投资建设,移动应用在中国快速蔓延。移动个人应用的不断渗透为企业移动应用的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成为企业移动应用的IT厂商及移动应用开发者可以聚焦的商业机会。

预测7: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市场发展从政府政策驱动转向行业应用需求驱动

随着3G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环境日益成熟。无线网络的发展与物联网的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与此同时,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电网、交通、环保、农业等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热点行业。

预测8:个人IT业态的变革将改变传统IT渠道概念

随着2011年IT终端产品架构逐步清晰,由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组成的多屏幕智能终端产业链逐步成型。各厂商都已经从2011年开始逐步部署未来的发展规划,而涉及具体落地,IT终端渠道无疑是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IDC认为2012年无论是零售还是商用IT终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概念,推出更适合新的个人IT业的终端通路结构。

预测9:移动互联驱动IT服务多样性,并成为新的服务需求增长点

移动互联将成为IT服务行业发展的热点领域,因为它不仅将传统互联网平台平移至移动客户端,而且在用户数量、业务模式、应用开发等各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全面赶超传统互联网。相关软件和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需求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必将成为IT服务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推动IT服务的多样性发展。

预测10:电子商务向深度、广度发展,移动互联网重构零售业、服务业模式

第12篇

关键词:IDC 云计算 PUE 模块化机房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09-02

1、引言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对于它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狭义上讲就是电信部门利用已有的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2007年中国IDC服务商数量将达到1155家,市场规模为36亿元。预计2013年全球IDC年市场空间将达到476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总市场份额接近8%,并以4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IDC的建设需求快速提升,但当IDC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昂贵的建设运维成本、资源不能灵活配置管理、业务安全、连续性和灾备的挑战、低炭经济要求等诸多问题也愈发凸显。如何引入新技术,优化IDC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是摆在所有IDC建设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2、新一代IDC发展趋势

根据研究显示,IT/电信目前相关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由此一年产生的碳排放为8.6亿吨,且该领域的排放势头还在随着全球对计算、数据存储和通信技术需求的增长快速上升。即使人们大力提高设备、机房结构等装置和数据中心的能效,到2020年,全球IT相关碳排放也将达到15.4亿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机房的建设。目前,PUE(Power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值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数据中心电力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标。PUE 值是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PUE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程度越高。当前,国外先进的数据中心机房PUE值通常小于2,而我国的大多数数据中心的PUE值在2-3之间。

相比较国外先进数据中心而言,国内传统数据中心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有较大差距。按单位性质分,中国IDC建设单位主要分为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专业IDC服务商(中国万网、世纪互联等)、非专业IDC服务商(阿里巴巴、Google等)以及其它建设单位(政府、金融机构、医院等)。按机房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机房环境、机房规模、IT硬件设施、电力设施、空调设施、监控及安保、消防、服务支持等指标),机房可以分为5个等级,即一星级至五星级,一星级最低,五星级最高。对于五星级机房而言,其中机房规模这项指标要求服务器台数至少大于500台。而根据WeaMAX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半IDC机房服务器数量小于500台,500台至1000台的机房占了26.1%,而大于2000台规模的机房仅占4.3%。

从技术角度而言,数据中心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出资源聚合效应。而单独建设、小规模建设无疑和IDC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日益高涨的成本压力成为IDC技术发展驱动力,因此建设科技IDC,开创IDC云计算时代,打造绿色IDC,降低IDC机房PUE值才是IDC技术发展趋势。而在业务方面,IDC业务将从简单的资源型业务向服务型业务转变,形成以宽带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价值型业务,成为内容、应用、服务的一体化聚合平台。

3、新一代数据中心关键技术

结合传统数据中心发展瓶颈,新一代数据中心关键解决技术可以大体分解为:云计算、模块化(仓储式)机房、数据中心节能新技术、CDN加速等4个方面来解决。

3.1 云计算

以应用来区分,云计算应用(服务)可分为IaaS、PaaS、SaaS三类。其中客户端支持多种终端接入、提供一致。SaaS 为个人、家庭提供及时通信、在线娱乐、邮件等服务功能,为政企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OA、CRM、企业门户、邮箱、企业短信等丰富的应用功能。PaaS为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测试环境,以及通信、手机支付、身份认证等电信基础能力API。IaaS提供虚拟资源出租,包括虚拟主机、虚拟存储等。

以服务对象来区分,云计算又可以分为公共云和私有云。公共云对外,私有云对内。公共云应依托IDC局点构建全省公共服务云平台,其中在IaaS层为政企、个人客户提供虚拟资源出租服务。在PaaS面向开发者提供在线应用开发平台,与虚拟资源出租共同成为互联网新业务的孵化器,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在SaaS层结合融合通信能力推广政企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家庭云应用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并自然延伸至家庭宽带业务。私有云应构建业务系统云计算资源池,实现业务快速部署,其中IaaS层基于增值业务统一平台实现业务系统的云化部署。PaaS层对各种基础业务能力进行封装,结合开发、测试与部署工具,实现应用开发的一站式服务。SaaS完成应用整合,结合自有业务、无线城市及其他互联网应用,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一致。

对于IDC建设而言,云计算能够节省超过50%的资源投入,大幅缩短业务部署和故障修复时间,降低维护管理工作量,是节能增效的必由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云计算实现了资源动态分配后,能够给予业务发展极大的空间,即无论业务生命周期长短、无论业务启动快慢,作为IDC资源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同时能够避免投资规模、建设周期与需求不同步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生产、按需分配。(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