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月的诗句古诗

关于月的诗句古诗

时间:2022-04-10 17: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月的诗句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月的诗句古诗

第1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第2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因此,如何努力解决考生背诵过关与默写出错的矛盾,实现从口头到笔下零距离零误差,杜绝古诗文默写题型失分,是中考复习备考时须用心应对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从古诗文默写题型分类、备考策略和考查变式的角度,对甘肃省近五年语文中考试题中古诗文默写题目略作分析,以期有助于广大师生复习备考。

一.补充性默写

这种题型或给出上句,要求考生补充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考生补充上句,或给出中间句,要求考生补充前后句,旨在考查考生由此及彼,准确对应的记忆能力和书写能力。

真题再现:

2007年:(1) ,只欠东风。(罗贯中《三国演义》)

(2)野火烧不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2008年:(1)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刘禹锡《陋室铭》)

2010年:(1)“劝君更尽一杯酒, ”“莫愁前路无知己, ”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2011年:(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4)岁寒, 。(《论语》十则)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备考策略:作为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古诗文默写题型,补充性默写的难度在于“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种逆反思维定式的考查,考生复习时“熟读成诵”之余尚要“倒背如流”,背得出更要写得对,力求句句不含糊,字字不模糊。

二.理解性默写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文句的含义及其作用,针对题目的具体限制默写与题意对应的相关文句。

真题再现:

2010年: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才能够感受到夜深人静时空荡荡的山中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这是王维的诗句“ , ”所表达的意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也认为美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缺少“闲人”而已。

备考策略:复习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结合课文注释、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全面加深对相关诗文的理解,记其文字,知其含义。具体做题时,要仔细揣摩、认真体会题目给出要求默写的文句的意义或在诗文中的作用,避免模棱两可,确保答案的针对性与正确性。

三.拓展性默写

这种题型属同类归纳性默写,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规定的诗文类别,调动积累,举一反三,展开联想,触类旁通,默写出相应诗文内容。

真题再现:

2009年:诗词之中有四季。早春时节,白居易说:“几处早莺争暖树, 。”盛夏时节,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 。”中秋月圆,坡说:“ ,月有阴晴圆缺。”隆冬雪后,说:“江山如此多娇, ”

2010年: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可谓比比皆是:松竹梅的品格,也在众多诗人的刻画中,更加丰满起来。请任意写出两句与“岁寒三友”相关的诗句。

2011年:孔夫子说仁者爱山。陶渊明爱山,让他感受“采菊东篱下, ”的平静;杜甫爱山,让他领略“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苏轼爱山,让他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的哲理。

备考策略:考生平时必须重视名篇名句的积累,博学广记,积少成多。考试时,腹有诗书,才能随意抽取,左右逢源,应付自如。

四.应用性默写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实际运用古诗文的迁移能力,即如何发扬古为今用的精神,引经据典,充实现代汉语用语过程中的文化底蕴。

真题再现:

2007年:初中即将毕业,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表现离别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写出连续的两句,作为送给同学的临别赠言: , 。

2008年:人们常用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 ”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2009年:(1)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员边击缶边吟诵《论语》中“ , ”一句,喜迎各国嘉宾。

(2)好友相别,我们可用王勃的诗句:“ , ”送友人,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再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备考策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多做迁移练习,在写文章或说话时自觉引用名句,增添文采,从而透彻理解名句含义,明确古今结合的切入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具备将识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明确的目标 合理的想象 适当的链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76-02

作者简介:冒慧嵘(1979―),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南通如皋市丁堰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阅读、欣赏古诗,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目标明确的朗读,合理的想象延伸以及适当的知识链接,学生一定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而走进古诗又走出古诗、走向生活。

一、明确的目标让古诗教学变得简单

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在古诗的教学中,即使是朗读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明确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也为教师提供了检测的标准和依据。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可使其读出古诗的格律和节奏感,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较为简单,学生朗读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诗中读出韵味,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朗读时明确要求每一个字都要读到位,特别是上声和去声,这样咬清字读诗就会有一定的韵味。

第二步要求读出节奏。首先是题目与诗句间的停顿;其次是诗句与诗句间的停顿,即逗号与句号朗读时的区别;最后是诗句中的停顿。

第三步要求读出情感。在进一步学习古诗之后,学生基本能理解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时,让学生再读古诗,不仅要注意读音、节奏,还要将自己的感情和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进入角色,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一定可以读出古诗特有的色彩。明确的朗读要求,使学生从读不好,到读好,到读得很好,读得很棒,在递进中比较朗读,讲究读的层次,步步推进。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通过目标明确的多层次朗读,学生会觉得不仅有方向而且有意思,不仅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古诗朗读变得简单,以后遇到一首新的古诗,甚至是现代诗歌,孩子都知道该怎样朗读。其实,不仅仅是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样的学习才会高效且有效。

二、合理的想象让古诗教学变得立体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表达,诗人往往能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通过对表象的灵活调动、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奇情异彩、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将胸中诗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建立与感知事物间的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池上》为例,诗中从小娃撑船“偷采白莲回”,到小艇划过水面后的“浮萍一道开”,人、事、景相融。全诗如同大白话,画面平整,诗眼明晰,恍惚一读,着实让人感觉“平常诗”一首。但静心而读又极富情趣与韵味,让人忍俊不禁,甚至会哑然失笑。试想,谁未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是小娃、是白居易,抑或是我们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品读效果,源于唐朝“诗王”白居易力透纸背的作诗功夫,于简单中彰显不简单,这也就决定了教学这首诗时不能“藏踪迹”,而要拨开“浮萍”,让学生发现诗中的另一番风景。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说出诗中没有写而你却知道的画面!”在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的兴趣高涨,都想自己能说出诗外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共鸣。诗句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让人产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瞒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莲蓬,“偷采”路上的与紧张、“偷采”时的忐忑与欣喜、池塘中的美丽景色、小娃成功后的言行举止……诗人都没有直写,但这又是清晰可感的,让学生拥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引导之下,古诗会变得立体起来。但也并不是每一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孩子们都能理解,有些古诗蕴含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有些寄托了诗人的某些情怀,比如《江雪》《渔歌子》等古诗。对于诗的理解想象应点到即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自然会理解的。

三、适当的链接让古诗教学变得丰富

迁移学习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古诗文学习策略的迁移和应用,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阅读,或同一主题作品的延伸阅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更加到位,使诗歌教学变得更丰富。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表达,对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阅读,对于全面了解诗人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陆游的《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拿出来一起欣赏。即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陆游也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怀。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09-01

传统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认为促使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生字词与内容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贯采用死记硬背的僵化方法促使学生学习,致使学生逐渐认为古诗词学习枯燥无味,提不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教师也逐渐重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为引导学生继承优秀的古文化遗产,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一 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成熟,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只简单地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小学生熟读成诵,学生虽然背得很熟,却不知道诗句的含义,不久后,就忘记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导入来激活新课,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在讲解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在生动形象、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中激发学生对瀑布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解李白游览庐山瀑布的课外小故事以及庐山瀑布独有的特点和地理情况,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好奇之心,促使小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学好诗歌。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 品读语句,体味诗情

言辞简练、字字精辟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也是诗人创作诗词对文字仔细推敲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会一字一句地讲解,导致古诗词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词的语句分析,鼓励学生对诗句的个性化理解,品读诗句、体味诗情。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一个“悲”字道出诗人隐藏的情感,是本首诗词的诗眼。因此,教师可以就这个字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陆游在诗中所写的‘悲’是什么?通过这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时,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及之前搜集的资料可以了解到,诗人“悲”是因为此生没能看到祖国统一。学生在学习的感受方面却各有不同,有的说“悲”字体现的是陆游因做亡国奴的悲伤情感,有的说体现诗人不能为祖国效力的遗憾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语句分析,既能避免逐字讲解破坏诗歌魅力的情况出现,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诗歌鉴赏,学会体味诗情,从而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 引导联想,融入意境

创设意境、勾画特有的事物形象是诗歌常用的写作方法,很多古诗歌总是给人语言精譬含蓄、灵动形象的感觉。教师忽略了古诗词的这个特点,便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不能有效促使学生理解所学诗歌。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联想,以此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在教学李贺的《马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漠中沙尘,像漫天飞舞雪花,而天上的月亮有如冰冷铁钩一样的景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马儿用力向前,踏破清秋的情景,以此让学生理解作者以赞马的方法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促使学生理解所学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贺的命运,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四 开展活动,拓展平台

第6篇

关于端午的古诗一、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三、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四、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五、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六、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七、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八、竞渡曲

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九、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十、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关于端午的诗句精选1、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6、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宋·陈与义《临江仙》

7、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宋·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关于端午的诗句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7、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9、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10、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1、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1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3、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4、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5、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1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1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第7篇

一、“诗歌素描”: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理解诗歌文本,不能像文言文一样字字对译。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诗歌的美会丧失殆尽。“诗歌素描”为我们打开了解读的一扇窗子。其基本方法是,以诗歌为载体,在整体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简言之,就是以对诗歌的阐释理解为手段,将诗歌语言转换成散文(或散文诗)语言。以下是学生对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所作的“诗歌素描”:

袅袅炊烟一缕缕漫上青天,天边的云彩如红纱一般。

“咚,咚……”远山的寺庙里传来沉闷的钟声,一层层卷过大地,也叩响了人们回家的心弦。渡口边,挤满了行人匆忙的身影,叫卖声,谈笑声,吵嚷声,船夫吆喝声,混成一个嘈杂喧嚣的场面。在黄昏的余晖中,人们纷纷踏上各自归家的路。望着这些忙碌的身影,我调转小舟,挥动船桨,向对岸鹿门山方向划去。

月亮悄悄地爬上树梢,这时候我已经走在鹿门的小径上。朦胧的月光给山间笼上一层淡淡的薄雾,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当年庞德公在鹿门隐居的院落,敲敲那厚重的石门,摸摸那粗糙的树干,望望脚下的小路,一直通向黑黢黢的松林深处。当年庞公携妻隐居于此,该多么享受这一片独处的环境。我的造访,可否惊扰了庞公独享的这份宁静?

顺着小径,我毅然走向鹿门的松林深处,踏上了这片属于我的归途……(8班:陈叶)

点评:这篇素描的习作者围绕诗句充分展开联想、想像,通过对诗歌空白的填充,描绘出环境的宁静、清幽,契合了诗人的心境,准确传达出诗作的情感,这是字字对译诗歌难以达到的。

二、“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或一个意象)”:对诗歌的鉴赏、审美

理解的目的是学会鉴赏和审美。“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指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同时,选修课的评价应“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基于以上目标和要求,教者以“我最喜爱的一句诗(或一个意象)”的鉴赏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诗中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或意象开展鉴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写鉴赏文字,严格说可以把它比作写一段小的议论短文。它必须主旨鲜明,论述具体,结构清晰,语言恰当,符合赏析文字的要求。要选好鉴赏的角度,可以从内容、情感、哲理的角度,也可以从艺术特色如炼字、修辞、音韵、章法等角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避免假、大、空,最好出自个人解读的切身感受。

学生作品示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漫长而又未卜的人生就仿佛一条曲曲折折的跑道,从哨声吹响的那刻起,我们就在奔跑。可是我们也许会落下他人一段距离,甚至觉得自己必输无疑,因此想要放弃。然而还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锲而不舍地奋斗。对,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李白以他豪迈的呐喊鼓舞我们,让处于低沉中的人相信自己:我不差,我能行!是的,这是一个宣言,一份自信,一种大写的品格,激励我们点燃追梦的心情,化平庸为神奇。(9班:雷静)

水,我惊叹于你的奔放粗犷,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可是你?犹如奔腾的野马,威武的巨龙;我陶醉于你的恬静淡雅,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可是你?宛若一位厝岬呐子,一抹淡淡的印痕;我佩服你的变化莫测,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因为你?做人当如水,能屈能伸。水啊,你赐予了我为人处世的选择。(9班:高文斌)

点评:两则鉴赏文字以古诗中的名句或意象为出发点,以古诗词为依托,又不拘泥于诗句或意象的传统情感和哲理,而是和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抒发个人感想,写得自由灵动、情真意切。

三、“感动中国”古代诗人(或诗歌)颁奖辞:对诗歌的探究、应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文本、对作家再认识和再评价,属于探究应用的高层次要求。通过提炼概括,用凝练典雅的语言给诗人或诗歌撰写“颁奖辞”,学生就能对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作的丰富内涵以及作品所体现出的诗人的人格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还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成长的力量。

学生作品示例:

杜甫:生于乱世,却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却兼济天下。屈居破败的茅屋,心里却想着安得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苦难造就诗才,时代撑起伟大。登高每念黎民苦,旅夜常记友朋情。情感深如海,笔底起波澜。你就是诗中圣哲――杜甫!(8班:周明惠)

《虞美人》:以水喻愁,众多诗人妙笔生辉:李白的愁太韧,他抽刀断水,斩不断满腹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舴艋之舟载不动;欧阳修的离愁太多,迢迢不断。但一曲《虞美人》唱出了最美的愁情,这愁是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这样深重这样难以遏制,又这样气象超迈这样风神秀丽,传达出词帝在繁华落尽之后的一片天真。(9班:周浩伟)

点评:两则颁奖辞体现出作者对诗人身世或者诗作背景、内容及写法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用语凝练含蓄,富有意蕴,活泼中不乏典雅。并且能化用诗句,体现了丰富的古诗词积累和活学活用能力。

读写一体“三部曲”的方式,既可以用于一首诗的学习,也可以用于多首诗的学习反馈。运用这一方式对古诗词进行教学与评价,用灵活多样的微写作检测学习效果,符合选修课的教学特点,避免了集中学习20余首古诗词的单调乏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化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写作又带动了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传统文化营养真正滋养了学生的心智。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诗文运用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GS[2016]GHB071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古诗名句;引用;作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35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五千多年璀璨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纵观多年的学生作文及优秀的文章,很多文章的成功是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古诗名句。在作文中加古诗名句以点缀,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蕴藉,神韵俱臻。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需要把古典诗词的精髓转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化成学生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转变成诗意横溢的华丽精美篇章,让学生对古典诗词能学以致用,这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引用古诗词的能力,使古诗名句走进学生的写作中,作为随取随用的作文素材,点亮文章。为此,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如何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和名句的能力时,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古诗词进行写作。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古诗、谚语、古词等,必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会宽容,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个性魅力,富有内涵,心胸宽广的教师。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很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给学生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在引用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欣赏一些成功引用古诗名句的文章,还有从自身做起,当堂给学生造一段引用古诗词的小段落,让学生有一些思路。

二、积累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凝聚,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词中的名言警句更是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极其凝练地表达和传授许多人生道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了无数个朝代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古诗词能够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的韵律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文章缺乏内容,语言平淡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学生脑海里没有掌握足够多的古诗、古词以及其他作为素材,无法写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来。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有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扩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范围,可以每天让学生抄写一些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日积月累,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不少名句,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常朗诵并积累古诗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然地消化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并慢慢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三、进行“化用”练习

很多学生虽然积累了相当的古诗词,却不懂如何引用到作文中。在进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秀散文,特别是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让学生欣赏其中最精彩的文句、片段,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化用了哪些古诗,并谈谈为何这里适合化用这句古诗,化用的好处。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接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化用”古诗基本技巧的介绍,并让学生模仿例句,即兴抒情写出一句话。比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模仿例子写出一句话,如写夏景,可供使用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大家怎么将诗句化成一句类型例子的话呢?

四、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

中国的诗词,浩如烟海。这些诗歌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等等,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等。所以,要合理地嵌入诗词,除了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之外,还必须要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写作的内容与诗词内容发生意义上的关联时嵌入实词或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在给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思时,首先要结合古诗词出产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要强调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还要结合内容风格讲解,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第9篇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对于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中不予以重视,很少会对这些诗词进行评析,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也就仅仅为了应对考试而去死记硬背,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选入课本的优秀诗词的深层次内涵;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性,很多教师无法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虽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古诗词的评析,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引导学生鉴赏,时间一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自然就会失去兴趣;在考试中很多关于古诗词的题型都是以联句的形式,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名句,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将这些诗句全部背诵下来就足以应付考试,这种低层次的评价测试机制无法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考虑如下方法:

1.诵读吟唱来感受诗歌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在很多古代诗歌中,都会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不同时期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色。例如说唐代的诗歌多是积极向上的,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其实这是与唐朝的强盛息息相关的;宋朝的国力衰弱,常年有战事,因此很多诗词都比较悲凉。再如《观沧海》表现了东汉末年的战争时代,《饮酒》则表现了东晋时期一些仁人志士的归隐之意。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诗人自身的亲身经历常常也会在诗歌中出现,诗人的遭遇常常决定了一首诗表达的主题与情感。例如说陶渊明的诗常常会和田园生活有关,而文天祥的诗则更多的是体现出他在山河破碎之际的爱国情怀。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遭遇来对诗歌进行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了诗歌教学的传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鉴赏诗歌,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涵义。同时,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优秀古诗词,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在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品位以及审美情趣。我国丰富的古诗词博大精深,很多传世佳作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其中也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丰富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10篇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你知道关于寒露的诗句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寒露的古诗词八首,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1.送槐广落第归扬州

 

韦应物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2.送十五舅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3.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4.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5.别妻

 

陈季卿

 

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

 

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

 

离歌凄凤管,别鹤怨瑶琴。

 

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

 

6.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寒露节气经典古诗3

 

7.斋心

 

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8.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

第11篇

历代诗词歌赋浩如烟海,考题内容形式多如繁星。怎么在中考复习中带领学生临门一脚,取得实际的效果呢?我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感觉效果不错,特拿来与同仁共享,也期待同仁指正。

一、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考了什么

中考一年又一年,试题一道又一道。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要了解历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关于诗歌赏析都考了什么,并能从中看出考题的规律和方向,这样,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考题时有“云深不知处”的茫然。

笔者课前搜集了本市近几年中考中的诗歌赏析试题,以便引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考题方向。2011年,两首诗对比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012年,依然是两首诗对比阅读,赵翼《论诗》和杜甫《戏为六绝句》;2013年,白居易的《村夜》;2014年,杜牧的《题齐安城楼》;2015年,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2016年,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了解苏教版课本内容的人都看得出来,近几年来,古诗的出题方向很明显,就是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然后完全到课外,但所选诗歌多是主题明显的、诗句凝练的、用词简明的绝句。知道了这一点,师生都放心坦然了吧。

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问了什么

年年的中考似如约而至的风雨,风雨过后,那一道道试题便如被风雨吹落的繁花,印刻在了老师们的心坎里,留在了学子们的记忆里,也映入了后继者们的眼睛里。针对诗海拾贝中挑出来的诗词,出题者想让考生们品鉴什么呢?知道这一点,考生就可沿着他们的视线,去读诗去赏诗。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的诗歌赏析都问了什么。2014年,(1)请你说说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5年,9.(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2016年,9.(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生经过分析,总结出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是以下三点:1.理解诗意,包括分析词语含义和描述诗句意境;2.体会情感,包括表达诗人感情和表述诗歌主旨;3.赏析精妙,包括赏析遣词造句、分析艺术手法和品味音韵节奏。

知道了考试中会问什么了,如同找到了一条条通往罗马的大道,那么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沿着这些光明大道,一路高歌奋进了。

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答了什么

了解了试题中会问什么,如同找了康庄大道,而答案就如同路上一家家酒香四溢的酒家,等着路上走来的人去品。教者就和学生一起走进一家家酒肆,去品一品那些醇香浓厚的美酒吧。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诗歌鉴赏的答案。2014年,(1)“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等)之情;2015年,(1)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_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前途迷茫的感慨。2016年,(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面描写的是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实际上谢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寓了作者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师生可以一起归纳出答题的要领。1.理解诗意时,需要文言基础,理解意象,联想想象,完美表达;2.体会情感时,需要知人论诗,结合诗文,借助注释,严密表述;3.品味字词时,需要理解词意,诗中含义,表现作用,表达感情;4.赏析手法时,需要明确手法,诗中用法,表现主旨,表达感情。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做什么

了解了考题,知道了答法,在平时的教与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要想收获清澈如渠水的满意成绩,必须注入源头般汩汩的活水。为此,笔者引领学生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考点。选择一首古诗,最好是各地考卷中的有定论的古诗,让学生根据前面总结出的考点以及答法,自己去揣摩这首诗的考点,然后拟写考题,并给出答案,老师最后出示出题专家们的考点以及答案。这样的方式多训练几次,学生们大有长进的。

第12篇

一、匠心独运――古诗词对于写作谋篇布局的影响

运用诗词或引用诗词来写作,并不一定要求全文都要用到诗词,或者处处皆有诗意,我们可以灵活运用于文章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开头,结尾,题引,过渡或者全文思路的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比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这种语段就适合用于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中。在文中,可用作开头段引出话题。另外也有可用作结尾段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的,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种人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种人格。人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美德。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作者巧引诗文显诗意,以点联面,把读诗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美感。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诗的结构来训练写作,诗的结构大致有并列、层递、对比、回环等,都可以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有学生将李清照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巧妙地贯穿在作文《那时花开》中,把李清照比作一朵花,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花,从青梅到黄花再到,来抒发她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怀。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是通过三首诗的引用来把它分为三部分。下面是文中的几个选段: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一般的,“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刚刚整好面容的少女,嫣然一笑,明眸闪动,芊芊玉手捡起青梅,满怀陌上花开的美好憧憬,即便不是一笑倾国人,也是如花般清新可人,笑靥如花,花开不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双眉紧锁,衣带渐宽。两鬓微霜的易安摇头轻叹,人事纷繁。终日不散的愁像一团浓稠的云,结滞在她早已褪去了韶光的额角。

花再开时,已是暮秋。当年东篱把酒,比黄花还瘦的易安,如今却更为憔悴。雨敲落在梧桐上,就如同家事国事一样重重敲击在年迈的女词人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夫君的早逝,南宋的偏安,实事的动荡,百转愁肠,萦绕在易安眉间,才下了眉头,却又上心头。

在那片黑暗之中,易安像极了一朵独放的,高昂地立在枝头,坚定地撑起不堪的生命,孤独地将最伟大的愁绪理成了千瓣的金黄,引得无数赏花人驻足。

这种化用古诗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来结构全文,进行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也是很不错的写作方法。

二、文采飞扬――古诗词对于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影响

如何使你的作文文采飞扬?将古诗词的名句融入文章中不失为一种写作的好方法。可是古诗词引用到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例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引用这诗句的作用,就是引起对春风的描写,体现了春风柔和的特点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温暖、亲切相符,能让语言更形象生动。

让我们再来看学生在中考作文中所引用的古诗句:

这种时间里,父亲总会翻开一本书,用他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带我念诵那些古老的诗篇。是“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的画卷,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琴音,抑或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悠然。父亲深沉的声音里,这些文字甩开飘逸的水袖,踢开灵秀的裙摆,带我走进语文最动人的美好世界。

――2010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一起走过》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古诗词名句如果融入文中得当的话,就会使语言富于文采,引人入胜,让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平时可以根据古诗词表达的内容做一些适当的积累,然后需要写什么内容的话题作文,就可以引用什么内容的古诗词,让文章变得文采飞扬。但是要切记,古诗词在文中不可引用过多,只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学生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三、意境深远――古诗词对于写作中调动想象的影响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时,教学生如何联系自己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来发挥想象写景,进行环境的渲染和营造气氛时,就例举出李煜的《相见欢》,引导学生联系李煜的生平经历,闭上眼睛去想象他创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再背诵赏析词中的写景句“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思考诗人眼中的月亮为何是钩子形状的,院子为何是深院,锁住的究竟是清秋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这样学生通过对诗词中的写景的理解来深化自己个人的写作体验,随即再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环境描写,景中也就有了情。

还有,比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让学生对词中的九个意象分别进行细描,然后把每一个意象的特征核对一下,看看符不符合词的意境。挑剔出来后,有的马描写太得健壮了,应写得瘦骨嶙峋才好;远处的树描写得郁郁葱葱的,近处的树却光秃秃的,自相矛盾;画面中根本没有写到枯藤,也没有表现西风,缺少苍凉感;鸟飞得太轻盈,不像昏鸦;整幅画面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应是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感觉。挑剔完之后,让学生再按照作者需要的意境扩写这首词,进行画面描写,结果就好多了。

其实,诗歌的情境就是写作的情境,如果我们在创设诗歌的情境教学时,能够将之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那就会一举两得了。学生在运用散文描述法的过程中,势必会调动写作过程的一些方法,比如结构的安排、情节的起伏、画面的丰富、语言的生动诗意化等等。学生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中,也必然会引发写作中的情境创设、画面打造、语言设计等方面的锻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