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法规论文

建筑法规论文

时间:2022-05-08 10:3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法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法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用性

一、优选教材,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内容繁杂,集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身,加大了教材编写的难度。目前,市面上供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有一个弊端,即缺乏针对性,纯文字的教材内容抽象,工程类专业知识及法律专业知识都是浅尝辄止,对需要探究的问题并未深入讨论。工程类《建筑法规》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的工科类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有公式、计算、图形的教材才是理科专业的重点,纯文字的《建筑法规》会给工科学生产生误导,认为该门课程只是副课,并不重要;另外,工科类学生缺乏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筑法规》教材几乎没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整篇都是专业法律知识,学生课前看不懂,课上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从而降低课程学习兴趣。因此,一本好的《建筑法规》教材是课程效果实现的关键之一。针对市面上的《建筑法规》教材都未考虑到工科学生的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缺乏的弊端,独立学院在优选教材之后还应该根据学院工程类专业特色编写辅助教材。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学院开设《建筑法规》课程的对象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辅助教材内容应以购买的《建筑法规》教材为基础,从中梳理出与造价工程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配套相应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了解法与道德舆论、公权与私权、罪与非罪等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专业,结合实际案例,主动学习,从而学以致用,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二、双重考核,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目前,独立学院工程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同时也被列为考查课,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造价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法规》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么是课后案例分析,要么是论文写作,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难度不大,这种考查方式无法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掌握,无法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本应是一门专业应用较强的课程因考核难度的降低被学生误以为是不重要的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其他需要应试的课程上,降低本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建议实行双重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五五分成,平时考核以考勤和案例分析为主,期末考核采取应试方式,让学生既要重视平时课堂的学习,也要掌握重要知识点,以备遇到真实案例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所学案例处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健全培训机制,夯实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建筑法规》作为一门集工程类专业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仅靠一本优选教材和短短32个学时的课时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运用实践。因此,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为例,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承担课程任务繁重,像《建筑法规》这样的考查课程一般是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不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同时要么是工科类专业未受过法学知识教育,要么是法学专业老师兼任并未受过工程类专业知识教育,这类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抓住课程重点,只能照本宣科,案例讲解也只能浮于表面,本就对纯文字教学不感冒的工科类学生更是失去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建议独立学院重视《建筑法规》课程,对造价工程方向教师进行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律师给做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去挂职,努力夯实自身知识水平,提升授课能力,促进课程实效性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蓉.关于<建筑法规>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4.

第2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项目风险;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的研究现状

成熟的项目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40年代,比较典型的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还仅限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强且需要降低项目管理成本,迫使政府机构和企业给予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更大的责权,不仅要他们实施方案,而且还要他们管理合同,了解财务并与客户一道高效率地工作。于是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到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医药、金融以及一般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

1.2我国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从风险决策开始的,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术界才有所接触。但是由于人们风险意识淡薄,该时期只引进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程序,未能同时引入风险管理。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国外各种项目风险管理书籍广泛传播,国内工程领域开始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逐步开始本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1.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较低

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再通过项目风险管理实务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理论[1]。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还都处于较低水平。

1.4工程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1.4.1《建筑法》与《招投标法》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建筑法》出台于1998年,重点是调整、约束承包商的,对业主的监管力度却远远不够。随着建筑业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法律的实施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5年前建筑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转变成建设单位为主导的市场,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成为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原因,而法律对此缺乏相应的规定。

1.4.2工程担保制度还在摸索中

我国现行《建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工程担保制度,没有对工程类担保做出明确规定,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也没有反映到担保法中[2]。有关工程担保的规定仅在部门规章中寥寥数笔,各地出台的办法或意见也不能将此项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对工程担保做出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

1.4.3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手段落后

(1)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识别是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对风险的定性分析。美国的项目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

(2)风险处理手段落后。风险处理是确定建设工程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企业可以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适宜的风险对策,从而形成最佳的风险对策组合。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项目比较通行的做法是设置极少的不可预见费或将风险不合理的转移给利益的对立方,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风险[3]。这些都是由于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风险处理手段单一落后。

2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强与国际接轨并提高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

为适应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的趋势,进入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市场,首先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全面提高中国项目管理者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以国际杰出项目经理为代表的国际项目经理人才的成长,使中国出类拔萃的项目经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舞台[4]。

2.2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法律法规

2.2.1提高《建筑法》与《招投标法》的执法力度

《建筑法》是建筑各方主利益的保护法,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法,是建筑市场秩序的保护法,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促进法。但有的政府却在工作中执法力度严重不够。对质量、安全问题改正或是对有其它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本来依法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限期不准承包工程或停产整顿、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的处罚和相应的经济处罚。严招执法,不仅要对责任单位做出处罚,同时,也要对责任人员处罚,这样才足以体现法律的威慑力,才能对违法单位和人员起到震动作用,加大其违法成本,使他们不敢轻易产生潜越。

2.2.2建立健全工程担保制度

(1)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可以起到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双重作用。

实行工程担保制度,是提高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参与建设的各方信守履约,实现公开、公正一公平的风险管理机制[5]。

(2)工程担保制度主要是制约各方面经济责任,避免不必要的赔偿。工程担保制度是在各国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现代化发展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工程担保与监理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相互取代,而是互为引流、相得益彰,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的健康。

2.2.3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由于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首先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有些所谓的“形象工程”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的工程项目也开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一介入就会遇到极大的风险。所以,承包商要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衡量对比,从而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最后再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结束语

综上,我国建筑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还待完善与加强,比如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技术等诸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会越来越成熟,必将会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减少损失,增加风险控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2]戴佳利.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08-10

[3]王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J].科技信息,2007(36)

[4]刘建晖,岳金桂.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6(05)

第3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第4篇

1引言

道路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或环境,还可以有效带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得到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之外,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作为市政道路工程主要的投资者、管理方和业主,只有完善管理制度,借助健全的法律法制体系,才能对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进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工程业主对合同的管理。

2市政工程合同分类及相关法律体系

2.1合同的分类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简称《合同法》)正式在我国施行。《合同法》把合同类别分成15种,与市政道路工程合同管理相关的主要有:建设工程合同、买卖合同、技术合同、承揽合同和委托合同[1]。其中每个类别里又包含不同的内容,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地勘察、设施、施工等合同类型;买卖合同主要指工程的物资采购合同;技术合同则是指咨询及服务合同;承揽合同包括建筑成品以及设备采购合同等;委托合同则是指委托监理合同。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解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冲突,业主需要和有关单位签订有关管理协议,协议内容的管理也属于合同范围之内。2.2合同的相关法律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管理的时候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和合同规定来进行。与其具有直接法律关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简称“建筑法”)、《合同法》。对合同做出一系列原则性、规范性标准的是《民法通则》;而《建筑法》则是对建筑活动进行的规范性约束的基础法律,市政道路工程及运行作为基本的建筑活动,必须要遵守《建筑法》的法律规定;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财产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是《合同法》,这是财产流转的基本法,无论是修订合同还是履行都应当以此为基本,遵守其法律规定。另外,还有《招标投标法》,这是对市场竞争进行规范的主要法律,借助法律可以使建筑市场达到公平公正的竞争目的,对市场竞争进行有效的管理。市政道路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必须进行招标,且必须公开公平竞争来确定承包单位[2]。除了这些休戚相关的主要法律,还应该遵守《民事诉讼法》劳动法》《仲裁法》《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3市政道路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3.1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作为市政道路工程的业主,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而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则是需要重点进行管理、体现工程管理水平的三大方面,而对这三方面的管理控制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的[3]。在合同中根据对这些控制目标的明细化规定,要求合同方在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此进行约束控制。另外,若是能切实按照合同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就能切实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保障从而实现进度和投资两方面的控制目标[4]。所以,市政道路工程合同能够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的管理水平。3.2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廉政性由于建设工程一般规模大、工期长、资金投入大,成为了经济犯罪的主要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尽量规避这些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而想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工程的合同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合同体制,公开招标、投标,将交易活动放在公开的环境,约束权利的滥用行为,对行贿受贿等贪污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在大力推行廉政建设,加强合同约束体系的同时,防止业主和承包单位的贪污犯罪。

4市政工程业主合同管理的主要方法

4.1依法行事,严格要求随着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国家陆续颁布了《建筑法》《合同法》《民法通则》《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市政道路建设中合同管理的法律也已经逐渐完善。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市政业主一定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还要对承包单位进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必须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合同来执行。一份合同的诞生,意味着对签署双方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约束力。所以,一定要依法按照合同行事,严格规范管理,从而促进工程的管理和建设。4.2建立高效的合同管理机制由于市政道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合同种类较多,而市政工程项目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建立高效的合同管理机制,配备合理的合同管理人员。众多的合同,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管理和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控制。1)建立合同流转单制度,这是确保合同修订过程合法性的有力保障。一份合同一份流转单,流转单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批签字,合同经手人、相关负责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等。要严格把好合同关,防止贪污受贿等不正当交易的出现,从而使合同内容及形式的合法性得到有效保障[5]。2)建立合同台帐制度,这可以有效防止合同的重复和遗失。合同台账制度需要分别建立收录和发放两个台账,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合同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从而促进工程的管理。另外,还可以按照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分类,以及单个工程所涉及的所有合同内容做数据整理,通过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分析,为业主提供文字依据。这种统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工程业主的管理水平。4.3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由于施工合同的内容繁琐复杂,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以及勘察设计示范文本。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可以使当事人或单位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掌握,在具体实践中从法律法规的要求出发,避免走错路、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行政部门对合同的监管力度,在遇到民事纠纷等事件时,便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范本签订合同的推行,促进了工程合同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完善。4.4建立合同管理目标制度目标制度是管理中必须设定的,只有确定了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在合同管理中,也要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也就是对预期结果、最终目的的设定。它可以与工程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也可以不同。它可以分解为投资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也可以分解为管理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总之,市政工程合同管理需要设立管理目标,并且应当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当建立市政工程合同管理的评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合同管理人员提高合同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工程管理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5结语

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工程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保障。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不断提升市政建设的合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道路建设工程乃至整个市场经济下工程建设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晓峰.浅谈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2】王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合同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

【3】刁心侠.强化合同意识重视合同管理[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朱莉.浅析业主对建设项目投资与管理[J].工程与设计,2007,21(1):97-99.

第5篇

论文摘要: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工程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发达国家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特点进行分析,望对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能有所借鉴。

发达国家建设项目具有较好质量水平,这与他们十分了解重视质量管理,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分不开的。本文分析研究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希望对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能有所借鉴。

1 强调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建设所主管部门都把制定并执行住宅、城市、交通、环境建设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把大型公共项目和投资项目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以施工许可制度和建筑产品使用制度为主要手段,以市场准入制制度,设计文件审核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为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各种学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专业人士实行注册制度,强调从业人员个人资质管理和企业资质管理,通过资质许可和使用许可的具体实施,即避免了不具有条件的工程项目盲目上马,给工程建设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又增强了质量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交付使用,给国家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在发达国家竣工验收由业主,承包商和中介机构负责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竣工验收工作,也没有检验工程质量的任务。

2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建立在健全建设法律体制的基础上

纵观发达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经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对建筑业的管理监督体现在完善建设法律体系上。健全的建设法律体系是建筑市场高效有序运作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建设法律体系一般括基本法律、法规系列、规范标准三个层次。如德国的建设法律标准包括《联邦建筑法》、《建筑产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联邦建筑法》是德国建设管理的根本大法,《建筑产品法》是对建筑产品质量保证的范围形式,内容,程序进行了具体规范,并且明确规定了建筑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检测机构、监督机构及以上机构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日本的《建设业法》主要针对建筑业公司工程承包、合同纠纷处理、技术确认、建设工程监督、建筑业协会、法律专业及其惩罚标准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日本的《建筑基准法》在建筑物占地、结构、面积、防火、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

3 有完备的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应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密切调整,国际上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在建筑市场的准入制上大作文章,严格的注册专业人员许可制度和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制度,在有效约束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正当从事专业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德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专业人员,必须接受正式的专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严格的考试评审,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职业资格确实来之不易,注册专业人员若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或严重失职,将被行业协会终身取消其职业资格。注册专业人员属于高薪阶层,社会地位受人尊敬,他们自然会倍加珍惜自己的职业资格,工作中严谨认真,热诚敬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新加坡关于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值得关注,1984年新加坡政府建筑业发展局(CIDB)专门设立了承包商注册处,受理承包商的资质评定注册业务,根据CIDB的要求,申请注册的建筑企业必须出具工作业绩、资金状况、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并且接受必要的审查程序。承包商的资质评定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承包商所能从事的工程类型,另一方面是承包商从事该工程类型的资质等级。CIDB将承包商所能从事的工程类型划分为两个大类,既建筑工程类、建筑相关类,CIDB规定,建筑工程类分为C1-C8八个等级,其他类型分为L1-L6六个等级。级别越高,工程投标的承包总额越大,承包商只能在资质条件允许的工程类型及业务范围内投标,不得跨类越级进行投标。

为了促进建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新加坡政府支持并鼓励建筑企业按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进行认证工作,CIDB将以能够承包大型公共工程的建筑企业为对象推广。ISO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对于承包私人投资民间工程的企业没有必要取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的强制性要求,CIDB认为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可从承包商内部机制上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目标水平,CIDB规定,自1997年7月开始,所有C6-C8资质的承包商及参与工程造价超过300万新加坡元的工程咨询公司,均须取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证书,否则不得从事工作。

4 业主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发达国家十分强调业主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项目管理者可以是项目经理或者业主代表,他们对于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指定设计者及施工承包者、签订合同、编制概念设计或设计纲要、对设计文件进行批准、对工程施工进行管理、负责工程的交接。相对来说,政府的干预较少,政府的干预只限于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保障人民公共利益。

5 重视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与我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施在施工阶段的做法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十分重视对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质量控制;严格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及监督;工程用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良好;正确处理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矛盾。

6 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全方位和全过程工程担保与保险是建设工程质量实现的经济保证。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建筑师、总承包商、设计或施工等专业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均需向担保与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投保。担保与保险的内容包括新建、改建或维护工程的结构失效,以及建筑所在场地的破坏。从项目立项开始至缺陷保证期止,按合同分别由责任负责方承担担保与保险责任。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担保与保险,为保证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质量的实现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浮动担保与保险费率制有利于提高质量意识,改善质量管理。承包商担保与保险费率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程度、承包商的声誉、质量检查的深度等综合加以考虑,一般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1.5%-4%的保险费(法国)。由于担保与保险费率的确定考虑了承包商的声誉和业绩,为了得到优惠的担保与保险费率,承包商必须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声誉、积累良好的业绩,从而促进了质量监督管理保证的良性发展。

强制性担保与保险制度增强了各方主体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能动性;成熟完善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为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公正严格的政府监管是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的保证。

7 规范、发达的工程咨询业专业化服务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管理水平 科学管理施工安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增长。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影伴随的施工安全事故一直存在,并严重威胁着施工者的生命安全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重点所在,由于建筑业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和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欠缺,造成安全事故隐患颇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安全。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合理。我国建筑法中规定:建筑施工的安全责任基本上都是要建筑施工单位来承担,而建设单位或业主对安全责任的承担非常有限。如此以来,导致监理单位和业主只关注施工进度、质量和投资相关问题,认为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机械安全问题是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很少参与安全管理。

(2)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和调节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其效果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要想扭转被动的局面,就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和调节作用,通过调动建筑业主体的自身追求来改善安全管理业绩。历经2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进步,许多施工单位开始适应了市场变化,都开始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但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造成建筑工程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市场的经济杠杆作用和调节作用无法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工伤保险制度推行缓慢,保险险种形式单一,理赔困难,施工单位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施工单位缺乏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等等造成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2.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

(1)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对建筑安全技术研究不够,没有先进的安全科技成果来解决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性问题,还存在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技术的应用与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未保持同步。第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低学历者,其中有部分较为专业的知识分子,但也仅仅设置在测量、质检及财务等岗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通常较低,对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范、安全防范措施等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科学的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第三,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防护用具、安全防护技术、机械设备等相关方面的技术程度较低,定型化、标准化、工业化的程度较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整体的落后,导致施工单位在采用安全防护用具,制定安全管理技术规范方面不合理、不科学。

(2)安全管理不到位

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我国先后出台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建设部也出台了《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调查程序规定》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制度。部分施工单位漠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忽视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同时加上监理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够,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缺乏,违规违章操作,施工单位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工人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诸多因素造成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一直存在。

(3)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未落实到位

目前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实质上是项目的利润主要受益人,项目经理过分重视经济利益,造成对安全管理的忽视。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安全防护不符合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未建立真正有效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未重视和履行安全责任,任意压缩施工工期,未依法给付施工单位必要的规费和管理费等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导致安全事故隐患较多。

三.建筑工程科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科学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要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1)正确处理好安全和生产的统一关系、安全和危险的并存关系、安全和速度的互保、安全和质量的相互包含、安全和效益的兼顾等相关关系。

(2)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坚持“四全”动态管理、检测安全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生产的同时要管理安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管理重在控制、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3)坚决做好“三同时”和“五同时”。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工程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建设项目时,必须要保持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使用。

(4)做好“三个同步”。保持安全生产和企业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及经济建设同步实施、策划、发展。

(5)事故处理“四不放过”。调查处理工伤事故过程中,坚持事故原因分析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及员工受不得相关教育不放过、施工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事故隐患整改不合规范不放过。

2.完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科学提高建筑工安全管理水平,要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要建立单位、班组、个人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同时要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登录、存贮、分析、加工输出及信息反馈等功能。对每天获取的安全信息,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及时查找工程事故隐患,立即处理。目前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安全信息缺乏的问题,信息反馈不及时、传递渠道不畅通,造成危险信息无法及时处理。通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及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将数据通信设备和技术应用到安全管理者红,利用通信网络将不同地域的安全信息连结起来,集中分析安全信息,为安全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管理依据。可以有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加大各级监管力度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要逐级细分安全责任指标,要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严格考核,并坚决执行施工安全和质量事故一票否决制。建设单位要作为工程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不能出现追求利益而降低工程安全管理和工程质量问题,不能强迫建筑施工单位降低材料标准或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施工过程中禁止偷工减料,避免粗制滥造,杜绝制造豆腐渣工程。工程监理单位是工程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要提高监理水平,将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4.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软件建设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工程项目职能部门是工程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项目各职能部门都不折不扣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能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才可能确保安全管理顺畅。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程及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都是人们在过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中所记录的宝贵经验和总结,同时也是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组织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安全规范和安全管理者制度,科学编制施工安全责任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安全事故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检查验收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及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规程。通过对安全管理资料的完善和软件建设,有效控制安全施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工程安全管理能力。

5.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努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并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层层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程序、明确具体的安全管理人员及管理责任、明确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要求、明确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惩罚处理措施、明确安全事故整改措施及整改验收制度。建立工程安全管理奖惩考核办法,通过实施考核,执行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从业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巩固执行安全责任制度,从制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6.加强施工单位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成分和投资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而许多施工单位的安全文化基层建设较为落后,要加大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学习同行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大对安全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岗位技能、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定期开展安全事故实例讲解,消除安全管理人员或班组长所谓的“成功经验”的误导,将“要人人安全”转变成为“人人要安全”的自觉行为。

7.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危险源辨识可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和直接经验法,结合施工单位情况、工程类别、施工工艺、机械、设施、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建设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并掌握危险因素被激发的可能性,正确认识危险的出险程度及危害。对危险源辨识后,要制定对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来严格控制重大危险源。施工现场要防高处坠落事故,对于高度大于2米的作业平台,要加强安全防护,避免出现滑倒、踏空造成高处坠落。在高层边界位置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设置防护栏,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器具,防止出现高处坠落。通过对一系列危险源的辨识、分析、处理、整改,有效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安全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施工单位要重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政策规范引导安全施工,检测施工现场事故隐患,采取对应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惠玲 开展OSHMS认证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期刊论文] 《建筑安全》 -2003年7期

[2]马修宏 王立宁 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提高管理水平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35期

第7篇

贴摘关键词:招投标;建筑工程;措施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ssued the bidding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has a set of policy laws and regula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 and gradually form the bidding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regulations system framework, effectively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of corruption, to regulate the bidding work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punishment of the bidding activities of the viola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tick to pick the keywords: bidding; Build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招投标是工程建筑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竞争方式,是双方当事人依法进行的经济活动,通过公平竞争择优确定中标人,是邀约和承诺的实现,能够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建设领域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透明度不断增强,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2000年1月1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并陆续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建设工程招投标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有效遏制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对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惩治招投标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家法规的健全,国家加大对工程施工招投标的管理力度,工程建筑市场逐步走向有序化、规范化。为在工程招投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把人为因素消除到最小限度,消除不正当竞争方式和行为,真正体现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完善招投标制度

要按照建设部的规定,凡政府投资以及国有企事业、集体企业和公有制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投资工程,都必须采取公开招标发包的方式,择优选定承包单位。少数不宜实行公平招标的特殊工程,也必须建立严格的报告审批制度,不进行申报、未经批准而擅自发包的,所签承发包合同视为非法,一律无效,并对建设单位进行经济址罚,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有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来约束各方。目前国家已经有了《建筑法》,各省颁发了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对抑制建筑市场的不良行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必须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招投标的行为 。

2、设立执法队伍,加强监督

要清除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的不报建、不招标、超规模、超概算,无证施工、层层转包、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就必须在健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工程项目执法监察。设立综合性的执法队伍。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加强对不良行为的查处,要不断深化完善监督管理方式,有效地推进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管理模式的建立。要按照全国执法办的批示和建设部、监察部第68号联合部令《工程建设若干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的要求,搞好建设、监察、计划、工商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全力把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3、发展招标机构

为了真正实现建筑市场从隐蔽到公开、从无序到有序、从无形到有形的发展,必须建立有形建筑市场,涉及有两级政府所在地域,要按照有关法规和规定,正确处理好工程项目的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从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协调、管理、服务出发,规范建筑市场程序。在造就良好环境的同时,还应大力推行和发展一些高素质的招标机构,一个地(市)县不能仅有一个招标机构,应有两个以上为宜,也应形成竞争,以满足建筑市场交易的需要,并纳入市场的统一管理。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于4、规范评标工作,引入电子评标机制,保证评标质量

为保证合理低价法评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采用通用技术的工程建设项目,要求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合理低价量化评分法。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和特点适当调整技术标和商务标评分分值及相关评分栏目, 引入电子评标机制使评标工作更细致、更规范 。 由于总价评审机制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很难对评标工作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评估,因此引入电子评标机制可充分弥补总价评审的缺陷,使用计算机辅助评标既可对工程量清单进行总报价评估,同时也可按照工程量进行分部、分项的材料价格评定、措施项目评定、单价评定,降低了人为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电子评标系统在单价评定后可进行自动汇总,并生成统计清晰的分部评审表及总分汇总表,使评定结果一目了然,同时也简化了人为操作的工作流程,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招标的宗旨。

5、严肃查处围标和陪标行为。为防止围标、陪标行为,除设计和设备招标外,对投标报价严重偏离有效投标单位报价算术平均值15%以上的,不得参与基准价计算;要重点审查报价偏高投标单位的投标书,如属恶意围标、串标投标行为,按废标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推行技术标暗标评审。为保证技术标评审的公平、公正,对于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评审,推行暗标评审,在评审前,对各投标文件技术标进行编号,隐去投标人身份,监管人员监督开封和编号,见证“暗标”部分包装的外观检查、防止任何人的故意行为;“暗标”评审完毕后,封存评审结果,再公布投标人。

近来有专家推荐使用双信封无标底评标法的开标和评标方法

采用双信封无标底评标法的开标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商务和技术文件信封,评审委员会只对商务和技术文件按照通过和不通过进行评审;第二次开报价文件信封, 通常情况下商务和技术文件评审通过,报价文件得分排名第一的投标人即为推荐中标候选人。

采用双信封无标底评标法,各标段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一般不少于 10 家,这样既能防止招标投标活动中的人为影响和干扰,增大评标工作透明度,提高评标工作效率,又能有效防止投标人串标、围标,完全符合《招标投标法》中“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择优选择投标人,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

7、建立投标人诚信档案,实行投标人承诺制度。在招投标文件中增加投标单位承诺、项目经理承诺、造价工程师承诺,对招投标中发现投标人有提供虚假业绩、欺诈、行贿、陪标、串标、围标、恶意低于企业成本价投标及其他违背承诺行为的,可无条件废标,计入不良记录,除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外,要严格限制其投标活动,每记录一次不良行为,取消投标人一定时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投标资格并予以通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转贴c参考文献 :

[1] 李云.浅谈影响工程招投标价格的主要因素[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0(2):59-61.

[2] 陈德铭.创新机制 改进监督 共同推动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6):3-4.

[3] 陈宁鹏.工程招投标管理问题剖析[J].陕西建筑,2005(11):39-40.

[4] 张云.浅谈现行评标办法及“最低价法中标”[J].南钢科技管理,2005(3):57-59.

[5] 丁志刚,周少东.论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评标及办法[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5(3)26-27.

第8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拥有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高风险行业,其安全问题已成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政府安全监督部门一方面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监督建筑业各主体能够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并且对违规市场行为进行处理。政府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具有政府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建立科学的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十分重要。

一、建筑业施工的安全现状

1. 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

在管理工作中,未能将建筑施工的安全文明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未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省级下发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文件,也未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现场,最终导致安全意识薄弱,安全事故频发。

2. 企业方对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不到位

安全经费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是进行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垫资,不正当竞争或者违法分包,转包等因素,部分施工现场无任何脚手架及安全网等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的建筑施工安全规范也未能认真执行。

3. 文明施工的意识淡薄

部分施工现场存在场容场貌较差,场地高低不平,无排水系统,材料及废弃物乱堆乱放,且道路不畅通;部分工地现场封闭管理仍不到位或不够重视;部分工地现场防火意识不强或灭火器材配置不合理;个别在建工程兼作住宿;甚至部分工地现场还未设厕所;部分工地施工现场标牌仍未很好的落实设置,且大部分安全标志悬挂位置不合理和无针对性,流于形式。

二、建筑业的主要特点

1. 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施工人员与各种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必须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因此,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取决于施工人员的行为,还取决于各种施工机具、材料的状态。一般说来,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而各种施工机具、材料的状态以及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导致事故的风险因素非常多,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排除,也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2. 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特殊性

所谓特殊性,即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建设项目,不同的建设项目所面临的事故风险的多少和种类都是不同的,同一个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因此,不同工程项目在不同施工阶段的事故风险类型和预防重点也各不相同。项目施工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故风险是导致建筑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3.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建筑业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也相对偏低,尤其在在中国这样人口密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量的没有经过全面职业培训和严格安全教育的劳动力涌向建筑业成为施工人员。一旦管理措施不当,这些工人往往成为建筑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不仅为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还给建设项目本身和全社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来源:论文天下 lunwentianxia.com]转贴于

三、完善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已进一步健全,同时也完善了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但与其配套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确保安全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确保安全,消除隐患。

2. 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始终,安全管理则是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尽管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但安全管理的投入、绩效和损失仍然不能像工期和质量等一样被企业看作是经营的驱动力。因为,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应该逐步树立起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需要、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环节等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成功的施工应该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项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为项目的实施制定一个具体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应针对各种施工环节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讨论包括产品质量、施工方法以及现场安全与健康措施在内的一些具体事情,同时针对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员,培训的要点和方法也应不同。比如,对于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接受的培训,应是通俗易懂,实用的,具体的;对于接触较大风险的特种作业人员,应按其工作性质进行特殊的、专业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对于较高管理层的人员接受的培训,则应针对政策法规、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而进行。

4. 提高施工个人的安全意识

在工程施工当中,是要先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会有他们的安全行为;有了他们的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所以,在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当中,如何提高安全意识,使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都具有对施工安全的自觉能动性,就变的尤为重要。

5.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第9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 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safety management work of the main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analyzes the origin regulations is not sound, homework personnel quality is not high, safety data management needs to be standar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puts forward the strict "SanD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safety education, enhance special operation safety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gunner insurance company check, strengthen the seasonal safety inspection have targeted measures to decrease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cidents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securi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机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制度法规不健全

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施工单位为了承揽到工程而委曲求全,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等无力购置,能省则省,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机构名存实亡,安全

生产机构、文明施工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有的施工单位不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按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工作很难做到及时、到位。

2. 作业人员素质不高

工程机械安全管理众多因素中,作业人员因素是第一位。这里的作业人员是广义的,泛指设备操作手以及生产组织、指挥、管理等人员。据统计,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由此可见,作业人员因素是工程机械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造成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的主要原因:一是作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对操作方式了解不多,甚至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盲目进行操作,再加上缺乏应变能力,无法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二是一些作业人员心存侥幸或冒险心理,纪律松懈、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三是一些作业人员缺乏预见能力,作业时存在抽烟、玩手机、穿拖鞋以及与他人攀谈等现象。以上原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才发现原来没有预见到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有的甚至在事后还找不出原因。

3. 安全资料管理有待规范调查发现,安全资料中假资料很多,很多资料只是简单复印,或资料收集人代为签字,上面的“检查情况”栏中多是“符合要求、满足要求”等字样,而到底怎么样才“符合要求、满足要求”填报人并不明确。安全资料还容易出现有头无尾、前后不对应等现象。

二、防范措施

1. 严格“三定”制度

“三定”即定人、定机、定岗制度,是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所有工程机械的操作手都必须经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上岗后要给他们准确定机、定岗,绝不允许逃岗、窜岗、离岗。对于一机多员的工程机械,要确定一名机长,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2. 特种作业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当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的安全教育。

3. 增强操作手的安全意识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强操作手的安全意识是工程机械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让每一个操作手都有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才能切实保证设备及人员安全。因此,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安全生产的学习、讨论,还可以组织各种安全生产评比,把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每个操作手的日常工作中。

4. 保险公司检查

施工企业可根据《建筑法》的要求为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向保险公司投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来转移风险。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对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查看企业是否依照有关规定尽到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评价,实行浮动的投保费率,激励施工企业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5. 加强季节性安全检查

季节性安全检查是针对恶劣气候可能给安全施工带来的危害而组织的安全检查,可划分为冬季、雨季、暑季、风季的安全检查。冬季安全检查主要包括防冻、防滑、防火灾检查,重点是防冻检查,保证工程机械在低温下能够正常、安全工作。雨季安全检查应结合防雨、防洪工作进行。主要检查防洪的各项准备及应急措施,检查现场道路、排水设施是否保持畅通,检查电气设备、线路的绝缘性能,检查各种结构框架、材料堆放及土方工程是否有下沉、倒塌的现象,检查金属井字架、门式架、脚手架等是否装有防雷保护装置,能否达到避雷要求。暑季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工程机械的通风散热条件。暑季气候炎热,高温时间持续较长,需重点防止一些特殊的设备在高温下自燃。风季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塔吊、外用电梯、大模板等在大风条件下有无倒塌的危险,如发现危险应随时加固。当大风到来之际,塔吊必须停止作业,夹好轨钳,必要时拉设临时缆风绳;外用电梯用联墙件固定好;大模板要面对面呈70°~80°堆放,支腿要垫牢固、平稳,两模板之间用100 mm×100 mm木方拉接牢固。大风过后应对上述设施进行检查,确无损坏和危险后方可复工。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

三、结束语

安全问题是社会系统工程,是建筑业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我们要切实采取可行的对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好建筑施工中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袁鲁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9):134.

[2]施宝印.论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9(3):45.

[3]段红升.工程机械安全管理之我见[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1(4):57.

[4]罗晓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探索[J].工程与建设,2009(1):118-120.

第10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监理 监理现状 有效对策 工程质量监理 监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进步和土地资源的稀缺,现代房屋建筑工程逐步走向规模化、大型化和现代化。通过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等多种新型技术和手段,房屋建筑呈现超越以往的复杂程度。相对于房屋建筑规模逐渐扩大,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抗震标准、消防标准等一系列标准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质量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理是保证施工质量落实的重要措施,通过监督将预定的质量计划落到实处,促使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提高。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工程的质量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也决定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工程质量监理,才能有效促进工程施工质量,才能促使施工质量达到设计的质量目标。

二.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意义。

同过去相比,现代的房屋建筑无论是在建筑规模、楼层高度、复杂程度还是在安全性能上都有所提高。伴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和稀缺,房屋建筑的高层化和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对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环境要求下,只有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理和管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质量安全。由于房屋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房屋建筑在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在面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时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各类标准和要求集中于房屋建筑功能需求上,原有的工程施工规范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工程质量监督,通过落实施工规范,检验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督促工程质量,并作出相关检测检验,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安全系数和质量要求,无论是对业主还是工程施工人员,都具有较好作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场地勘探、设计图纸、施工和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监理质量监理。作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内容,工程的质量监理直接决定着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决定着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的存在的问题。

1.监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成立专门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执法和监理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监理过程缺乏权威的评定和检测手段,在工程监理制度上还存在一些小漏洞。质量监理缺乏相关标准、质量责任制度和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在房屋建筑监理过程中,质量监理的责任不明,监管不力,最终导致质量监理工作质量的下降,容易引发工程质量事故。

2.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理体制不够健全。

监理单位代表工程业主或建设单位,受施工单位委托,接受施工单位给付的酬金,对工程项目实施工程监理,这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工程监理极易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工程监理单位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工程监理时,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质量监理制度,来规范质量监理工作。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建筑施工监理工作中的质量监理制度都不健全。在部分地区,工程监理小组进驻现场后,没有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理小组,造成工程质量监理不全面、不系统、不彻底,在对实施质量监督时,没有统一部署和详细的计划,造成监理工作随意性较大,监理工作散漫,无法真正发挥质量监理的作用。

3.工程监理力度不够。

建筑市场鱼龙混杂,一直都存在如随意更改工程设计、违法操作流程、影响施工进度和拖延规定工期等不良现象,施工单位也存在施工人员水平地下,工程偷工减料等现象,此类现象都是由于工程监理的力度不够,监理落实不严所造成的。

四.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有效对策。

1.进一步加强监理权利的法律依据,健全监理组织,完善监理制度。

我国房屋建筑相关法律有《建筑法》、《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建筑工程监理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分,确定了监理单位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质量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工程监理单位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理的责任意识,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要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工程监理要通过完善施工组织体系,健全质量监理管理制度,做到工程质量监理“有据可依、有据可循”,为工程质量监理奠定基础。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

(1)在思想意识上要意识到工程质量监理是非常系统的工程,而质量监理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要求质量监理工作必须要对所建立的项目进行深入和系统化的了解,便于从全局上进行把握,以便于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工程基础情况要全面熟悉,例如工程所处位置、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环境气象、道路布置、管线走向、标高和地质等情况有事先的了解和把握。工程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审查意见,以确保工程能更合理、更有效的进行逐步改善。

(3)利用科学的质量监理方法,提高工程监理水平。

工程质量监理人员要熟悉建筑工程监理知识,利用科学的监理方法,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通常,可采取见证取样、平行检验、旁站监督等方法,来完善质量监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监理能力,发挥质量监理的效用。

见证取样要求进行见证的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证件,根据项目技术标准和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样检测,见证取样和送检比例要超过应取样数量的30%。并出具检验报告。

平行检验是在工程承包单位完成自检的基础上,工程监理单位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按照规定的比例,来独立进行检测。平行检验从施工单位完成自检开始,遇到时间不允许的记录,要同时进行,并做好检测记录。

旁站监督是为了弥补平行检验的局限性,对工程施工过程实施旁站监督,以此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五.结束语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监理人员解决。通过工程的责任主体根据相关规定将质量行为进行规范,建立相关质量监理制度和措施,采取科学的监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程质量监理能力,促使工程能保质保量,符合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健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的现状及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0期

[ 2] 张定国. 浅谈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的现状及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本文转自:]

[3]王静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的现状及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2期

[4] 刘全霞,李慧竹.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监理过程常见的问题及措施[J]. 河南建材,2011(01).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绿色环保;节能

欧美日等国家及地区的建筑组织纷纷提出了“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绿色建筑”等理念,以寻求与环境相融、降低环境负荷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的节能环保建筑。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住宅业发展迅猛,“绿色生态住宅”这一理念逐渐被国人接受。但是绿色生态住宅的内涵、特征、评价标准以及实现策略等仍然模糊,这和我国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地位很不相称。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生态建筑和环保绿色建筑概述

1.1 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

绿色生态建筑是指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既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绿色生态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充分注意环境保护,将建筑物与环保、高新技术、节能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 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

1.2 绿色生态建筑的特征

1.2.1 健康:绿色生态建筑环境需要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环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绿色生态建筑物附近种植树木防风、遮荫, 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 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

1.2.2 节能: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色生态建筑物能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可能使用地热、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满足人们健康、安全和舒适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能源。

1.2.3 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物应该事先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及重复使用。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砖石、钢材、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应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回收利用, 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最终实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另外,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有效降低建筑运行、管理和维护等费用,构造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

2 国内外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现状

2.1 早期,西方国家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主要表现有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 绿色运动中的生物建筑运动、深层次生态学、盖娅运动的发展以及后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均在这个时期完成。逐渐由人体对气候的生物反映发展到为利用替代能源以及适用技术的建筑设计,逐渐转向寻求人、建筑和自然界三者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在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方面,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方法、相关法规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日渐成熟。德国的《细节》,日本的《建筑与都市》、《新建筑》,英国的《建筑评论》、法国的《技术与建筑》等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杂志均出版了生态建筑专辑, 多次分析和介绍了生态建筑的优秀作品。

在生态建筑评估方面,加拿大“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GBC) 己经吸引至少19个国家加入了其进程,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智科、南韩、西班牙和威尔士等国家和地区;英国开发了最为著名的“建筑物研究组织环境评估方式”,当前英国新建写字楼市场中有15%到20%的比例都认同和参与这个评估方式;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Design,能源与环境设计导则是一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推的自我评价系统,可用于新建、己建的商业、公共建筑或高层住宅建筑,提供一套构成“绿色建筑”的权威标准,并且可通过“整体建筑”的观点进行建筑物生命周期环境性能评价。

2.2 国内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

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直到目前,针对绿色生态建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建筑界对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有很多不重样的解释。国内部分人认为绿色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物的内外进行单纯的建筑节能、绿化处理和建筑平面的划分的。很显然,这些观点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了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相互融合、国外先进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经验介绍等理论研究方面。尽管已有大量生态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和发表,使得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工程实践、计算机模拟和环境效果测试分析等实践方面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相关政策尚不到位。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只进行绿色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不仅仅需要建筑商和地产商的努力,还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上建立相应制度推动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如建立示范性生态住宅小区、建立节能建筑补贴标准、无偿推广使用各种绿色生态技术和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等。

3 绿色生态建筑的实现策略

3.1 遵循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

3.1.1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生态环境。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抛弃“人类中心论”的错误认识,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与危害。要做到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的同时,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1.2 使用清洁能源,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使用。绿色生态建筑要通过合理的设计、采用绿色环保的技术、材料、产品,实现洁净生产、工艺生态化。在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降低能耗。

3.2 加强全社会的绿色生态意识教育

只有树立正确的的绿色生态建筑意识,才能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建筑师生态意识教育,对其进行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的培训,提升其时代认知水平。其次在全社会普及绿色生态教育,提倡节能、环保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营造一个接受并追求绿色生态建筑体系的社会,绿色生态建筑的市场才能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发展政策及标准体系

在政府层面出台强制推广与激励先进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建筑政策,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立一系列建筑法规和技术标体系,进一步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4 推进绿色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充分运用高技术的节能环保措施,建立完善的环保技术和节能产品支撑体系。如大力推广外遮阳、自然通风、透水型铺地材料、人工湿地、中水回用等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推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认识的提高,节能环保科技的发展,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势转变势在必行。绿色生态建筑理念将会奠造艺术与生态共融,将会把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易.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2010,(1):1-5.

第12篇

论文摘要:对当前我国建筑领域信用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借鉴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信用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见解。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作用日益体现。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又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造成我国建筑市场目前信用缺失现象还十分普遍。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并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信用体系构建模式的囤际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1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概念

所谓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实际上是一套建筑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信用信息提供机构等,主要包括信用法规、信用制度、信用评级、信用机制等主要内容。它把各种与信用建设有关的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激励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使信用主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并自觉自愿地从失信向守信转变,共同促进建筑市场的整体信用水平的完善,从而保障建筑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信用体系建设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保障;2)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规范建筑市场中各责任主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3)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改善市场中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增强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

3国外信用体系构建模式的经验借鉴

信用体系的构建模式通常依据征信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来划分,从国际上各个国家信片J体系构建模式类型上看,目前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即征信机构由政府组织设立,主要由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组成,征信机构和资信评价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由政府统一实施监管;另一种是市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模式,在市场化模式下,不仅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而且与之相伴形成了独立、客观、公正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建立,并依据市场化原则运作的征信服务机构(见表1)。

3.1案例一

政府主导型——德国。

1)信用法规建设方面。在德国,诚信原则体现在法律制度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从联邦一级的《联邦宪法》《联邦承发包法》《联邦招投标法》等法律,还是州、市一级的如《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仑州建筑法》中都有对诚信惩罚方面的明确规定。政府通过立法,有效引导和强化市场中各责任主体的诚信意识,优化市场环境。

2)征信机构建设方面。在德国,是政府直接监管下的由国家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审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构建的非营利性的征信体系。由中央银行从各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采集数据,建立全国信贷数据库,直接向各行业有关部门和协会提供业内企业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建立诚信档案,并接受联邦内审计部门的监督。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诚信平台,使企业的必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市场承、发包方在交易过程中的互相选择,有效改善了市场中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3)信用奖惩、评价机制构建方面。在信用评价方面,德国政府各部门问建立了科学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建筑监管为例,由政府建筑管理部门会同财政、税务、工商等各有关部门建立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招标预选企业名录,对于这些综合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金融机构优先提供各类授信、贷款以及优质便捷的服务。行业协会也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行业信用标准,负责业内会员的征信和评价工作,通过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使良l生竞争、人尽其才的市场环境得以保障。

3.2案例二

市场主导型——美国。

1)信用法规建设方面。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美国正在实施的与信用相关的立法就多达数十项,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范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体系,构成了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

2)征信和资信评价机构建设方面。在市场化模式下,美国信用服务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现已形成了少数几个权威性的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和邓白氏等美国信用中介巨头,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每天都能发出上百万份信用报告,客户也扩张到整个世界,并且这些企业还具有很强的信用产品的创新能力。信息平台根据市场需要搭建,政府对信用服务市场并不直接干预,主要通过立法方式进行监督和引导。信用体系的建设并没有现成的绝对标准的模式可以照搬,选择何种模式主要取决于国情、历史、市场和信用发达程度等多种因素,因此,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

4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思路

1)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法制建设,包括信用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基础法律、信用市场监管法律及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等,通过制定政策与立法,在整个建筑市场倡导诚信观念,强化信用意识,引导信用需求,确保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在健全的法律环境中良性运行。

2)构建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是诚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要努力确保诚信信息搜集的准确性和适时性,要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诚信信息的三级互联,稳步推进,最终实现全国联网,构建全国性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诚信信息共享和互认。

3)积极引导建立征信和评估机构,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完善的信用评估机构,规范的信用服务市场是信用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关键要素,政府应逐步建立对建筑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准人和资质管理制度,实现对企业基础信息、公共信息和经营信息的全面收集和评估,推动信用体系运行的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