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

时间:2023-01-03 21:12:32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

第1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1.审清主干语,抓住题目的主题。抓住主干语,才能保证答案的内容不偏离主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根据材料,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主干语,组织答案时应该回归到主干语上。

2.抓住提示语,找出答案的出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依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三种形式。抓住设问的提示语,就知道答案的出处,“依据材料”型的设问完全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形成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和“依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型的设问要求立足材料回归教材,通过教材的知识来解答材料的设问。

3.理解动词的含义,明确答案的语言组织要求。如“概括”“概述”“归纳”“分析”“论述”等。例如“根据材料,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程”,“概述”是动词,因此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应该重在概括而不是长篇论述。

4.审清题目的分值,把握答案的要点数。一个2分的设问,回答时一般只有一个要点数并且不需要长篇论述;然而一个6分的设问,答案的要点数至少有两点或三点并且需要分点阐述,注重层次化和序号化。

二、读材料: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阅读材料正文。首先,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命题者往往都是事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再根据这个主题去选择材料、设置问题,因此通读材料,明确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是解题的关键;其次,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分析设问,细读材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材料中阐述相关问题的层次,划出相应的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有限信息。

2.注意材料中的“边角零料”。不要放过材料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材料的题头、摘引,材料文字中的注释、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材料中标点符号的设置和使用,往往这些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好材料中的“边角零料”,有时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关注材料的呈现形式。材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形式呈现。对于文字类的材料,毋庸置疑当然是细读材料;对于图片类的材料,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对于表格、柱状图、曲线图类的材料,要关注“横”“纵”两个角度,找出变化的转折点;对于饼状图的材料,重在了解各个模块的比例。

三、构思:拟定提纲,确定答案的层次

1.拟定提纲。犹如语文的写作一样,在开始书写之前一定要先整理思路,拟定提纲,以便于接下来流畅地答题。一些考生往往不注重这一环节,随意答题,答错了又随意乱涂乱画,答案既不整洁又不美观,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虽然考试结束后试卷和答题卡都要回收,但是没有硬性规定不允许在试卷上打草稿。因此,在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过程中最好在试题旁边的空白处事先拟定提纲,拟定提纲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答题思路,另一方面便于我们及时审查自己所拟定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的地方,从而保持卷面的整洁和美观。

2.确定答案的层次。高考的评卷往往是采点结合采意从而给出最终的分数。特别是针对分值较高需要分层次作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把握答案的书写层次,把自己较有把握的写在前面,不是特别有把握的写在后面。这就要求考生在材料解析题的作答过程中要注意作答的层次化,避免不分层次乱答一空。

四、作答:规范作答,书写规范答案

字不要求一定要书写漂亮,但是一定要求要工整。高考阅卷采用的是网上阅卷形式,这就要求字体书写除工整以外,也要稍微写重一些,有利于扫描效果。此外,书写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用语规范要求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作答。用学科语言作答,可以凸显考生的学科文化素养,更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用学科术语答题,有利于答案的简洁明了,因为学科术语往往是经过归纳概括提炼的语言。因此,要求我们的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规范作答。

总之,历史学科学生材料解析题规范性答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考试的成败,甚至会成为高考的“隐形杀手”。规范性答题作为一种非智力性的因素,是学生在长期的答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答题习惯,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的规范

答题。

参考文献:

第2篇

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学习研讨质量,增强交通运输厅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厅党委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藏交党字〔2015〕号),以及自治区组织部《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藏组发〔2015〕189号)要求,现就"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研讨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主题: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学习研讨时间:2015年8月27日(如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

地点:厅电视电话会议室

参会人员:厅属各企事业单位、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

二、方法步骤

(一)理论自学

交通运输厅机关、厅属各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在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中央"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用书)等必读书目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刘XX同志在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阅读书目和资料。认真学习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以及我区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人物事迹,从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营养,深学细照笃行;以周XX等违法案件以及身边的反面典型人物为戒,自觉从反面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训,做到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为开展"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打下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集中学习讨论

厅机关各支部以组织生活会的方式,要紧紧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个主题,在本支部内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支部内副处级以上干部要结合学习研讨主题认真撰写交流材料,在支部内交流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题学习讨论完成后,各支部要将学习研讨情况以及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学习交流发言材料在8月25日前上报厅机关党委。

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学习讨论情况以及主要领导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及时上报厅政工人事处"三严三实"办。

(三)专题学习研讨

厅党委中心组第二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将安排3名厅领导、3名正处级干部做主题交流发言,发言要紧密结合"严以律己"主题。通过学习研讨,从正面教育中得到引领规范,从反面典型中得到教训警醒,从自身言行差距中知晓利害和风险,进一步树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形成自省自律的思想自觉,不越底线、不触红线。

厅领导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中央权威和班子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阳奉阴违的"双面人"以及"宗派主义"对党的危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绝不能把对党的忠诚异化为对个人、对小团体、对小圈子的效忠。

2、围绕"严以律己,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发言材料,深省"特权现象"对党的危害,不让他们打着领导旗号擅权干政,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借领导之名谋取非法利益。

3、围绕"坚持五湖四海、维护民族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狭隘的思想认识对民族团结的危害,坚持"三个离不开",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治边稳藏的具体实际工作中。

各处室正处级干部要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遵循组织程序"撰写发言材料,深省"自由主义"对党的危害,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报告的要报告,不超越权限办事,不搞先斩后奏。

2、围绕"服从组织决定"撰写发言材料,深省"无政府主义"对党的危害,服从组织决定,不欺骗、不隐瞒、不对抗组织。

各处室副处级干部结合"严以律己"主题撰写学习交流材料。

三、具体要求

(一)厅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研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个关键动作"之一,也是专题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更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深省、自我拷问查摆"不严不实"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在前一阶段"严以修身"专题学习研讨的基础上继续延展深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准备、更充分的思考、更深刻的自省、更尖锐的反问投入到专题学习研讨中,确保"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不走样、不变形。

(二)要突出"严以律己"主题。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学习研讨会上发言者要紧扣主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摆到位,通过自我反思、深省,努力做到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工作上的"规矩人".慎独慎微,表里如一,做生活中的"清白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习研讨要突出问题导向,以自我深省或身边发生的律己不严问题入手,突出强化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紧密联系自身和工作实际,联系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典型,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照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是否切实解决,对照整改落实成果是否出现反弹,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查找"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等进行发言。其他参会人员要围绕主题内容踊跃补充发言,交流彼此观点,分享各自体会,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第3篇

【关键词】输出假说 “英语口语集训基地” 英语口语

一、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现状

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相对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例如:知识面狭窄;口语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口语表达能力差;语音语调不自然等。

因此,根据Swain输出假设理论中可理解输出的三个功能:注意触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我们探求了一种新的英语口语学习方式――“英语口语集训基地”。

二、“英语口语集训基地”是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的必然选择

“英语口语集训基地”是通过学生自主举办、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用来辅助课堂口语教学,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课外活动。本“口语基地”根据高、低年级学生口语学习的不同需求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趣味性强,类型多样的输入材料, 既是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和延伸,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课外交流的平台。

1.丰富多样的输入材料是口语输出的基本准备。和传统的教学不同,“英语口语集训基地”采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进行口语知识的输入。训练基地的输入材料要贴近学生的业余生活,在质量和数量的选取上符合学生的认知。

输入材料具有趣味性、广泛性、代表性。训练基地的输入材料是通过网络或者电子书籍的形式为学生收集的,具有趣味性。广泛性体现在输入材料的多种多样,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输入材料的代表性要求输入材料符合社会和教学的发展。

输入材料具有时效性和难度适宜性。口语基地不仅对最近发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输入,同时结合近来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和课后题也进行了输入。输入材料的选取既要考虑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展,也要保证其他学生对知识的夯实和把握。

输入材料具有鼓舞性和普遍动员性。口语基地的开展旨在鼓舞学生能够主动张开嘴巴将英语,因此输入材料的选择要避开学生的恐惧心理,将语言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表达能力。

2.活泼多彩的口语活动是口语输出的便利条件。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明确了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而Swain的输出假说与之不同。Swain一方面承认了输入假说在语言的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又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比可理解性输入更为重要。

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是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的重要表现。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拥有更多的口语输出机会,学生们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搭配,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地位。

3.留学生定期点评是规范口语输出的必经阶段。Swain输出假说的可理解输出有三个功能:注意触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而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定期点评是后两个功能的重要体现。良好的语言表达应该包括语言表达流利顺畅、语法标准、用词准确、语言表达的地道和标准。

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定期点评使英语口语的表达更加规范化。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外国的日常生活表达,还能使不规范的表达得到及时的纠正。同时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定期点评使两国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加快了语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三、“英语口语集训基地”的创新之处及自主学习的发展方向

克服盲目性,加强指导性。在为期三个月的“英语口语集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下,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进行口语自主学习,能够有组织性和针对性地练习口语。在前期准备中,通过调查走访并结合当前口语学习的现状,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这使得输入输出的科学有效结合有了现实意义。

增强规范性,提升文化性。外籍留学生的定期点评与指导是本项目的又一创新点。留学生的互动点评作为定期的活动环节,不仅可以改善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中式思维和语言,还能够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此次项目的开展与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自主学习仍存在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首先,合作式学习是实现优劣互补的重要手段。广泛吸收高低年级学生的共同参与是提高口语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次,打破思维定式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彻底改变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的传统模式。最后,学予于乐、乐反促学是外语学习者的必然选择。将学生社团活动与英语口语集训基地相结合,采用最佳的运行机制,使口语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 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9.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土石坝;施工技术;研究探讨

前言:土石坝除被应用在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外,在其他国家也得到普遍应用。土石坝坝形所需材料非常容易获取,经济合理,借助现代技术的引入和整合,土石坝建设也得到改进,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当前已获得显著成效,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 土石坝施工概述

(一)类型

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土石坝较为常见,通常参照相应标准,也将土石坝划分成多种类别,从高度层面而言,土石坝一般包含高、中与低坝,从施工方法的层面而言,主要包含碾压式与定向爆破式等不同各类型,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碾压式土石坝[1]。

(二) 优点

土石坝与其他坝形相比,存在较多优点,且年代久远,发展时间较长。土石坝工程所用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有效了利用土石,并以此来充当主要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省施工材料,缩减材料运输成本,进而降低土石坝施工整体成本。土石坝涉及的工序较少,便于施工,有利于组合施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较少。土石坝的结构较为简单,便于维修和改造工程的开展。土石坝应对水利工程形变的能力较强,且坝身主要为土石散粒。

(三) 缺点

土石坝功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溢洪,若想应用土石坝施工,则一定要设计溢洪道,相对来说,可促进施工导流。因土石为粘土料,在具体填筑环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雨天通常应停止施工。同时,坝身需要定期进行维护检修,进而提升了运营管理难度,特别是在出现沉陷问题后,通常需要投入较多进行治理。另外,土石坝被渗透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施工过程应全面预防[2]。

二、 土石坝施工技术

(一)料场的分布设置

料场作为堆放土石坝材料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土石坝施工的物质保障,一定要科学规划材料厂,有效使用。在土石坝施工阶段,料场规划、布设和使用影响着施工质量,决定着施工进度,干扰着工程投资,因此,一定要有效落实料场规划工作,从时间与空间层面着手,科学规划。

科学分布、合理设置料场,首先,应慎重挑选料场位置,有效选择高程,同时,巧妙布设,全面完成空间规划布置工作;其次,掌握和明确与土石坝施工所需材料相关的参数指标,确保土石坝施工所需材料质量满足标准,合理规划布设;最后,统一权衡料场和水利施工实际强度、坝体填筑区域变形的内部影响。综合来说,应有效落实料场规划、分布与设置工作,同时,确保料场整体储量符合坝体总方量标准,并达到施工强度标准,有效利用土石料,充分发挥自身功效。

(二) 加工运输

土料经由规范处理后,便可投入到土石坝施工中,充当原材料。然而,因粘土颗粒通常较小,且亲水性优良,若土料内部的含水量偏高,则将制约工程施工。因此,工程施工人员一定要参照技术规范来落实土料含水量。若在特定条件下,则要求处理含水量,常规条件下,土料含水量应为2%,一般可借助下述两种方法来保证含水量,一方面,若土料含水量偏高,施工人员则可借助自然蒸发与人为烘烤等手段来降低含水量;另一方面,若土料含水量不足,则应适当增添水,主要在装料环节或运输过程完成加水操作[3]。

砾土若包含大粒度石头,然而是,数量较少,并不明显,则施工人员可利用装耙推土机进行处理,然后再后续填筑工序中,重新清理便可,若石头数量偏多,较为显眼,则需要借助筛分装置进行清除,还可借助高坡下料进行处理,一般可彻底、有效清除大力度石头。若过滤料直径偏大,施工人员则应实施控制爆破,借助这一技术进行处理,若为反滤料,则应通过筛分工艺完成加工处理。从挖掘到运输整个过程,一定要应用可行、适宜的机械设备,进而保障施工质量。

(三) 土料压实

土料压实决定着土坝施工质量。土料粘结性能、摩擦力与防渗性关乎着土石坝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随着土料密实性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土料的基本性质、颗粒的具体组成、含水情况和压实性决定着土料压实性。其中颗粒组成影响着压实效果,颗粒越小,空隙比重则越大,因此,对于含水量矿物而言,随着分散度的提升,压实难度逐渐变大。土料含水量关乎着压实效果,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非粘土自身的摩擦力偏大,粘结力与压缩性均不大,透水性优良,压缩迅速,便于排水,可有效达到压实目的。

(四) 填筑施工

在土坝工程中,填筑施工是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工序,填筑施工效果影响着土石坝的质量。由此可知,施工单位开展填筑施工操作时,应依托铺料、洒水等组成工序有序开展。同时,在土坝施工过程,应科学编排施工工序,借助流水作业开展工程施工,以此来规避耽搁土石坝施工问题的出现[4]。另外,借助平起填筑可大幅简化接缝等基本工序,以此来拓展填筑面,促进大型机械施工。施工单位围绕土石坝开展分层强夯填筑操作时,应有效控制、合理调整层土厚度,依托大能量夯机开展碾压操作,以此来增大土石料密度,全面控制层土厚度,最终缩减土石坝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三、 水利工程项目土石坝施工的未来发展

分析当前水利土石坝施工可知,因土石坝可显著缩短施工周期、推动经济发展,所以,被大面积应用在水利建设中。在水利工程数量日益增加的当下,施工单位应合理选择施工方法,进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同时,有效发挥土石坝自身的防渗漏功效,以此来让施工单位在一段时间内有效打造优质工程。从另一层面而言,土石坝大力应用,还促进了土石坝技术的提升[5]。原有的土石坝施工存在许多优点,例如,施工简单、便于操作、对地基的要求不高,因此,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土石坝施工效率的提升与施工进程的加快。另外,缩短施工周期、提升填筑强度依托大型机械设备,由此可知,土石坝施工在未来也将朝着大型机械化方向发展。这可降低施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并可改进施工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在未来,科学技术将日益进步,社会经济将不断提升,一定会产生大量现代、高端的土石坝材料。从这一层面而言,新材料的出现将会淘汰和摒弃旧材料,新材料的引入,可增强土石坝的基本性能,改善土石坝施工质量,提升实践效果,这也将变成水利土石坝的另外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将成为必然。

结语: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将加快新材料的更迭,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土石坝这种施工技术,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紧追社会发展,合理引入新材料,有效应用机械化设备,以此来引导水利土石坝朝着规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提升施工水平,降低资源浪费,增加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磊.水利工程土石坝施工技术与发展趋势[J].山西水利,2014,(1):41,43.

[2]阿米娜.关于水利工程土石坝施工技术的阐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578-578,550.

[3]许林晓,宋娟.水利工程土石坝施工技术及未来趋势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4,(42):104-105.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语言材料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由大量丰富的具体可感的规范化的语言材料积淀而成的感性认识技能,是人们接受和输出信息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它的形成首先要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具备对语言的各种现象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达到顿悟,形成语言的感性认识技能。这种技能直接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熟练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语感,就能对语音、语义、语言的规律等有敏锐的感觉,在语言活动中就能听得清、说得顺、读得懂、写得通。因此,语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

语感,主要有下列性质。

一、实践性

语感的获得首先依赖于大量丰富的规范化的语言材料,所以必须长期坚持经常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接触更多的具体语言材料;只有经常实践,才能够熟悉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反复实践,读它“百回”“千遍”,才能对语言的各种现象、形式及其规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取代。离开了实践活动,语言的积累便无从谈起,语感的培养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语感是一种技能,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语言知识,而技能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才能把握、熟练和提高,这是任何理性的讲解都不能代替的。另外,运用语感感受某一语言材料时,也离不开实践,因为不接触具体的语言,语感便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实践性是语感最为重要的特征。

但是,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特征,总是极少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课堂变成了讲堂,老师的主导变成了老师的主宰。教课文时,不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由老师包办,连讲到课文的语言特色也总是由老师作理论分析,大谈语言如何准确、生动,不让学生多接触具体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严重的语言贫乏征。另外,不少人误以为加强各种语言知识的讲解便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希望来一个理性的飞跃,以此来代替语言的实践活动。实际上这是违反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的。没有丰富的语言感性认识,哪来语言理性的飞跃?可以说,忽视对规范化语言的实践,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

二、规范性

语感的获得不但要有丰富的感性语言积累,而且这些积累必须是规范化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材料,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汉语言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只有在这基础上沉淀的语感,才是符合汉语言的基本规范的。一个人有了良好语感,他就有了一把汉语言表情达意和组词造句的规范的尺子,用这把尺子就可以敏锐地检验出各种语言形式的正误,就能准确规范地接受和输出信息语言。

那么,如何积累规范化的语言材料?首先,非常重要的是课文的语言,相对而言,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是最为准确规范和富有表现力的。其次,是课外读物中好的语言。第三,是老师的教学语言。但是由于语文教学中无视从这几方面积累规范化语言,致使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贫乏。本来,我们的老祖宗学习语文就非常重视熟读和记诵,他们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苏文熟,举人出”,讲究在积累丰富的基础上的点拨和顿悟,在学生没有熟读或成诵的时候是决不讲解的。但我们却把好的传统方法也丢了,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要求背诵的很少,且大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即使如此低的要求,也不落实。至于“熟读”的要求,弹性很大,课堂上的时间都让“老师”“讲”掉了,却要求学生课后“熟读”,“熟读”的情形怎样,不言而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规范语言的积累,学生缺乏丰富的语言感性认识,语感便无法形成,这是目前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感悟性

语感的感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指的是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的积累要经过顿悟才能形成语感。离开了“顿悟”,再多的语言积累也不会产生良好的语感。因此,不会“悟”,不注重“悟”,“学而不思”,点拨不得法,便变成了“死”读书。另外,语感在感受语言的时候,表现在感性的领悟,而不是理性的评价。例如,我们发现某个句子有语病时,首先总是凭着语感直接感觉到它,而不是首先靠语法知识发现它,所以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即使他没有学过语言理论知识,也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根据语感的感悟性这一特征,为使学生悟得快,悟得好,语文老师在学生有一定的规范化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和语言理论知识的指导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点拨和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不然则欲速不达。

四、共性和个性

所谓语感的共性,是指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的人,对同一种语言的形成和规律存在相同之处。但同时,不同的人对同一语言材料所蕴涵的意义的感受则具有显著的个体色彩,它会因人们不同的思想观点、经历、水平、兴趣而大相径庭。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论语感的心理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1996(1).

[2]杜丹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教育学,

第6篇

关键词: 语言学 英语 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要是以获得知识(大都是间接知识)为主,并将知识储存起来,储存到一定程度,借助一定的语境,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实践,逐步将其转化为能力。在低年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储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自如地、高效地加速和加深知识向能力的新的转化。

要完成上述任务,离不开现代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有了语言学的科学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自觉起来,方法会多样性,程序也会日趋合理,效果的科学检验也会成为可能。

1、教学实践中语言学理论的渗透

目前英语教学教材都是以篇章为单位,篇章的载体是语言。英语教学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书面语和口语)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能力和素养的。因此,英语教学势必在很大程度和很深的领域,接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英语教学对语言学的应用常常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使得语言学宝贵理论财富和迫切学要改革的教学难以相融合。所以,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讨论。

首先,语料与语理的关系。语言学是阐述语理的,语理是从纷繁复杂的语料中归纳出来的。但是,语理一般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分解性的梳理,如把语言分解为音素或者音位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语音学和音位学,研究句子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句法学,以及研究语言变迁的事实、机制和结果的历史语言学等等。然而,英语教材的编写并不是采用分解以后的语料,而是采用表达完整、复杂思想情感的言语作品来做语料。现代英语语言学中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在英语教材中,既没有有意汇集起来,也没有经过有序的排列。因此,在日常将语言学理论转化为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规律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能够对无序出现的语料进行有序处理。

其次,成熟的语言学以总结语言现象的规律为己任,而英语教学面对的是现象,并非规律。在教学实践中,讲解模式化了的语言规律非常枯燥,而语言现象由于自身的无序性,富有无限的魅力。因此,如果教师不分析语言现象,直接将抽象的语言规律套用在言语作品中,简单地用构词法、语法规则去阐发英语篇章作品,不仅会破坏言语作品的有机整体,扼杀其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而且还会背离语言学规律生成的方法论,结果将语言学退化成没有语言事实基础的、空洞、生涩的条文。只有通过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敏锐地观察并发现语言现象,进而归纳出规律,才能达到“授认以渔”,的目的。因此,语言形式的习得,语言规律的把握,离不开语言内容的领悟,即领悟言语作品的思想情感。

2、英语语盲的现象与规律

言语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中的语料的出现却是无序的、任意的方式:熟读和背诵。目的是形成语感,贮存语料备用,但速度较慢,方法难以举一反三,采用理性的方式:支解课文,单独讲解语料,分析语法规律。结果可能导致学生“食理不化”,了解的只是抽象语理,失去的可能是说话的能力,完全背离英语教学的综合目的。

实际上,从饱含思想感情言语作品跨越到抽象的语言规律,需要借助于对语言现象的把握。英语教学中可以参验的语言现象,必须是带有规律的语言事实。因为语言的规律性,所以才能反复出现,举一反三。讲解课文,与现象结合分析规律是有趣的,与内容结合体会主旨是科学的。鉴于学生对语境知识了解甚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程序将语言现象及其规律结合起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3、英语语盲的语感

语言感觉是英语教学最初的凭借,而语言修养是英语教学最终的目标。

语言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和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能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有时形成更高语言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修养比能力更综合,也最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提高学生的语感程度和修养高度可以借助于以下几个参数来实施具体的步骤。

1.语言材料把握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本和其他教辅资源如影视片断、电台录音、报刊文章等相结合。既可以扩充学生阅读材料的数量,也可以将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认知。为了能够把握学生语言材料掌握的程度,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广泛使用自己研发的网上测试系统,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制定和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提高准确度和自如程度。

2.语用能力。语用能力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内部能力和外部效果。前者指对语料选择的能力和与语用同步的思维强度;后者是指说话的流畅性、感染力、对不同语境的适应性和语言风度,以及通过语言吸收思想的数量和深度。

3.学习能力。这包括语感形成的快慢及优劣,对语言现象的敏锐程度,解释语言想象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以及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现代学生已经经过一定的英语语言训练,无论学生的起点不同,且原有的语言习惯对语言修养的更新提高会起到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只要教师将语言修养的训练看作是教学的最终一个目标来追求,那么所进行的语言修养教育就会体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学生原有的良好语言习惯在得以发扬的同时,其不良习惯产生的可能副作用也一定能逐渐得以消除。语感是最基础的部分,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过去和现在依旧存在的把英语教学的目的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的错误观点,必须得以纠正。

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只有突破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惟一教学目标的狭隘层面,运用现代英语语言学理论指导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包含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跨文化交际与社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层次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Ur, P.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Johnson, K. et al. 《应用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51-02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主观题的命题形式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有效提高考试成绩,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在答题时少丢分,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近年高考答题方法,笔者认为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答题形式

1.答案要点化。通常每个材料分析题都是由几个小题组成的,有的考生把所有答案写成一段,严重影响老师阅卷,从而造成失分,在回答“问题”时,要繁中求简,杂中取精。以数字作序,每答一问要从下行重新开始,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如用①②等分隔号,使要点突出,卷面美观,布局合理,一目了然,得分率会有所提高。所以答案序号化是得分的前提。

2.答案段落化。一些考生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似的答题,失分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必须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做到段落清楚,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一个要点一个自然段,每开始空两格,给阅卷老师有清析爽目之感。这是防止丢分的关键。

3.卷面整齐化。注意卷面的整体性,需在规定的位置答题,笔迹规范、工整,大小均匀,排列整齐有序,不能有过多连笔,甚至潦草。由于高考阅卷要对答案进行扫描,一些考生追求速度,字迹凌乱或字体不均,展现在电脑屏幕时阅卷老师难以辨认,直接影响考生得分。卷面整齐化是拿高分的重要因素。

4.语言学科化。文字表述专业化是答题关键之一,在解答材料题时,一些考生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如:方言或修饰性语言),出现语言不严密,致使失分率极高。在作答过程中,一定要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切忌口语化。用词尽量准确,言简意赅,不重复和啰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答题内容

(一)精心审题

1.阅读。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关键。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能确定有效信息,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通过阅读,归纳出每个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弄清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材料、设问之间的关系。

2.提炼。注重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材料中提取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要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3.组织。要按照每个设问所给分值的多少来确定要点,分值少的要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史论结合,做到既全面又深刻。还要注意设问要求,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只答材料内容即可,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答题要取材料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结合,进行概括、提炼,得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表达规范

1.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词不达意、偏离本意,写了一大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让阅卷老师去“拾破烂”,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答题时应力求文字表达规范,准确、简炼,要保证用词用句的严谨性。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依据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题示范:

认识和评价:儒家伦理道理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等。态度:批判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等。

2.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运用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紧扣材料信息,切中要害,层层论述,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论证有力,切忌完全照抄材料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

真题示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地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观点。(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如上述要求)第二步:表明观点。观点:在民族危机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进化的内在动力。第三步:解读“观点”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论证观点时要论证充分,在选择论证角度、史实时一定要选择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要史论结合。论证: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体西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人掀起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三)有效调用关键词

第8篇

一、企业注册登记实质审查的含义和必要性

(一)企业登记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含义

正确把握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含义,是探讨企业登记实质审查的前提。

通常所说企业登记之形式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企业登记注册申请材料的形式要件是否具备进行的审查,即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符合法定形式等。例如,对股东会决议文件的股东签字,形式审查只要求签有该股东的名字即可,至于是否真正由此股东签字并不过问。

通常所说企业登记之实质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的审查。具体而言,企业登记实质审查要审查申请材料的内容与事实是否一致,即核查申请材料是否真实;申请材料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即审查申请材料是否合法;申请材料的内容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即审查申请材料是否有效。换言之,企业登记实质审查是核实申请材料的内容即实质要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从而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取得企业登记的实质条件。例如,对于股东会决议文件的股东签字,实质审查就是要核实股东名字是否真正由该股东所签以及审核该签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二)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的关系

《行政许可法》第34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应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该条第三款规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第56条规定:“实施本法第12条第五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34条第三款的规定办理。”而该法第12条第五项的内容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我国《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尚未对公司登记审查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是,部门规章对公司登记机关的审查标准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3条规定:“公司登记机关依法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审查。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依法进行核实。”第9条又进一步规定“登记机关收到登记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审查。申请材料齐全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依照公司登记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布的要求申请人提交的全部材料。申请材料符合法定形式是指申请材料符合法定时限、记载事项符合法定要求、文书格式符合规范。”从这条对“申请材料齐全”和“申请材料符合法定形式”的界定来看,公司登记机关实行的是形式审查,因而无需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不过,其第10条第一款第二项又规定:“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但申请材料需要核实的,应当决定予以受理,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核实的事项、理由及时间。”其第11条又规定:“公司登记机关认为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予以核实。经核实后,提交‘申请材料核实情况报告书’,根据核实情况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此意味着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之后,如果有必要,公司登记机关就必须以实质审查标准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

可见,企业登记是实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标准,且在一般情况下实行形式审查,在特定情形下实行实质审查。就审查义务而言,登记机关一般对形式审查承担责任,并在一定条件下对实质审查承担责任。如果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而未进行核实,就视为未尽法定的审查义务。在企业登记实践中,尽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并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企业登记机关必须进行实质审查,尽管企业登记机关操作中以形式审查标准为主要原则,但最终却无法摆脱“核实”的裁量责任――只要有“核实”的必要,企业登记机关就不能放弃其法律上的实质审查责任。

(三)企业登记实质审查的必要性

从企业登记审查标准和企业登记机关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可以看出,在企业登记中实行实质审查确有其必要性。

第一,对企业登记形式审查的必要补充。形式审查在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许可效能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申请材料反映的情况本身就是虚假的,形式审查就难以发现材料的真实性。即使申请材料反映内容属实,但由于申请与审查存在时间差,可能申请材料反映的客观情况在行政机关审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如在股权转让中,原股东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和股东会决议,但受让方未按规定支付股权转让款,而此时申请材料已提交工商局办理变更,原股东向工商部门提出暂停办理变更手续。如果仅采取形式审查,不辅之必要的实质审查,势必导致企业主体资格的缺陷,给后续监管带来隐患和风险。

第二,《行政许可法》和《企业登记程序规定>赋予了工商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实质审查的权力,因此行政机关在法律上负有核实责任。从近年来法院审理的行政许可类案件来看,尽管行政机关在形式审查中承担的核实责任轻于实质审查,但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确有问题的,诉讼中基于司法审查性质以及追求个案公正的需要,人民法院会以实质审查的标准审查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加重其审查责任,而不因以行政机关形式审查责任为由维持其被诉行政许可。如法院因登记机关未严格审查申请材料中公章和股东签名与原登记备案的公章和签名是否一致,且股东会会议召集方式和股东表决方式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和公司章程的约定,而判决撤销登记机关作出的公司注销决定。这起案件即是由于登记机关未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而导致败诉,不难看出实质审查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注册登记实施实质审查遇到的难题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登记部门对申请材料启动实质审查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效率与实质审查的矛盾

效率是行政机关的生命。由于实质审查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可能影响登记机关的行政效率。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4月,上海市工商局受理的开业、变更、歇业等申请案总量约为20万件,如果对每个申请案均实行严格的实质审查,对申请材料的每

一个签名或盖章均进行鉴定,那么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申请人的商务成本亦会大幅上升,《行政许可法》的高效、便民原则也无从谈起。因此,企业登记机关是选择“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效率价值还是选择因为极少数人的公正公平价值?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两难的问题。

(二)现有审查手段的制约

众所周知,目前登记机关的主要审查手段是工作人员的“肉眼”。因此,对看起来非常相似的虚假签名或者伪造的印章,对伪造得以假乱真的许可证文件等,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的辨别真假,因此要求登记机关进行实质审查是其无法承担的责任。正如著名行政法专家应松年教授所言“对于诸如股东签名、企业印签、会计师事务所等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是否真实,登记机关一般没有必要进行审查,事实上也无法进行审查(即使能审查,成本也太高)。”事实上无法进行实质审查,但是法律规定和法院实践均要求实质审查,对公司登记机关而言是一个“应然”与“实然”的难题。

(三)审查标准和程序的欠缺

行政许可法中对启动实质审查的情形仅是非常原则的规定。至于实质审查的内容是什么,在何种情形下启动实质审查,以及如何进行实质审查,都没有明确规定。如股权变更登记中,在股东双方有争议的前提下,是否适合启动实质审查;如启动实质审查,应采取怎样的手段和措施?是请股东双方到场还是派人上门实地审查等都缺乏可操作性和程序性规定,导致企业登记机关难以启动实质审查,尤其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存在明显瑕疵或虚假的,无从着手,难以把握审查的方式和手段。

三、实施企业登记实质审查的一些想法

(一)实质审查的范围

在申请人对申请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前提下,登记机关主要是看申请材料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证明材料是否环环相扣.是否充分有效。而当登记人员确实对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怀疑,如证件、文件有涂改迹象,许可证内容、印章、有效期与法律法规不符,申请材料违反公司章程规定,某一申请登记事项可能涉及第三人重大利益以及公共利益,变更登记材料的签字或公章与登记机关的登记档案不一致等等,企业登记机关就可以启动实质审查。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履行政府经济调控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部门,在一定阶段可以根据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需要,对特殊行业的市场准入进行实质审查,严把市场准入关,控制总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实质审查的方法

登记机关依据行政许可法,结合行政许可事项的性质决定实质审查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实地核查。通过实地查看确认注册地址是否和实际地址相符,这是处理注册地虚假问题的常用方式。也可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的企业登记进行场地查看,实地核查注册场地是否与申请人所申请的经营范围相适应。

2、听证。对于涉及申请人或者第三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登记事项,除适用一般审查方式,登记机关还要给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以陈述和申辩的机会,通过听证作出是否核准登记。对符合听证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严格依照听证程序举行听证。

3、司法鉴定。司法鉴定的方法是指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中有疑问的或者有虚假嫌疑的签名或者盖章送交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科学鉴定从而辨别真伪的审查方式。对于有疑问的签名或者盖章,例如在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他人举报时,公司登记机关本身无法正确作出判断的,应送往司法签定机构进行科学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作出核准与否的决定。

4、印证比较。印证比较方法是指登记机关用申请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互相比较印证,或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与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比较印证,从而辨明申请材料真伪的审查方法。例如用申请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互相进行比较印证,做到同一份材料中前后一致,不互相矛盾;用登记机关已经掌握的企业电子档案与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比较印证,严格审查提交的申请材料中公章和签名是否一致。

第9篇

油画之所以有魅力,是由其不可替代的特质决定的。我们在改造和发展的同时,其价值的核心部分是不能丢弃的。此外,还应注意的是:1.油画源于西方,其材料、媒介、技法及语言特性,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就目前的科技水准来说,改造的空间不大。2.油画在表现题材、反映观念及新样式的探索上,中西方差别非常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对油画民族化改造的同时,既要坚持油画的本源特征,又要紧密联系东方文化的基因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对油画民族化这个课题而言,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的工作者,笔者对油画民族化问题做了探索和研究。基于此,笔者结合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西方对油画特性理解的差异性

油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西方教堂中世纪壁画中,已有油性颜料的使用。这种在颜料探索上的持续性,奠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大发展。杨・凡・爱克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即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介剂速干,创作出了纯粹的油画。

自杨・凡・爱克之后,油画在材料、工具、绘画流程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油画的绘制也有了规范的要求。油性感和色层语言是油画的独有特征,在绘制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便是油画的语言美。油画颜料的油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它既可厚堆又可薄涂,这种特性使油画在观感上产生出能与人们思想情感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厚薄语言的运用造成了画面的肌理感,画面的肌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是画家心理情感波动在画面上的直接反映,它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度。肌理语言的运用能对细腻和粗糙的质地对象加以塑造,并能表达画面的韵律及艺术家的情感。这种肌理语言往往超越质感的局限而将精神之气贯穿于整个画面,成为游离于具象语言之外的抽象语言美。

相对于西方的画家而言,我国的油画家普遍对油画特性研究不够,对油画特性和油画语言认识和理解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

二、中西方对油画材料理解的差异性

西方油画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材料体系。油画颜料的选料以及调和油的选用和添加剂加入等都十分讲究。

油画材料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油画作品的品质。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从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作品,其中有凡・爱克、鲁本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的作品,虽经400年风雨仍然鲜亮如新,令人惊叹。同时展出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优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但已经色泽灰暗,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我们的颜料制造工艺不过关。西方人在颜料的研制上有严格的科学工艺,其制造技术虽然流传到我国,但我们并未掌握其核心技术。其次,油画的绘制流程不够科学。西方人在油画制作上有很严格的程序,即便是一些当代表现主义作品,看似奔放无序,实则在实施中极有层次和章法。我国的画家在油画制作上,对章法重视不够,表现出无所顾忌的姿态,造成颜料之间的无序搭配和制作程序上的混乱。

油画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做缜密的剖析和深入研究,通过对油画材料的透彻了解,由表及里地体会其精神。油画的学习不是材料和技术的无序释放,它是材料和技术遵循章法而有序的控制。因此,我们要重视油画材料和油画特性的研究。

三、中西方对油画语言理解的差异性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其油画语言不断发展。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的油画语言不断完善,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大师。追踪这些大师的艺术历程,不难发现他们除了有极好的艺术天赋外,大多都有很长时间研习油画的经历。他们有很好的师承关系,有严格的学习态度,可见掌握完整的油画语言对他们是多么重要。他们把油画语言的学习与掌握,看成是从事油画艺术的基础。早期规范、严格和科学的学习,造就了以后他们在油画制作上的讲究和工艺环节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

油画语言在油画创作中不是孤立的,它与造型学、材料学以及规范科学的流程都有密切的关系。油画从技术功能上讲,就是型塑得好,色彩运用得好,二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画家有极好的造型能力。西方的油画大师都是终身画素描,并从中不断体会艺术的奥妙与规律。

我国的一些艺术家虽然也重视油画语言的学习,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油画家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普遍出现停顿和油滑现象。一些画家自出校门后,几乎不画素描,他们没有将艺术探索和研究进行到底,而是一味寻找捷径,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复制。这种随性态度影响了他们对油画的深入研究。

把我们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差距显而易见。笔者认为,应加强对油画的理解和对其艺术语言的掌握,缩小与西方的差距,甩掉我们“土油画”的帽子,然后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油画民族化问题最终是一个文化现象,不要将油画民族化剥离于我们的油画现状,更不要降低标准来换取名分。

四、中西方对油画发展趋势理解的差异性

20世纪是油画艺术快速发展时期,产生了大量流派。有很多流派持续时间都不长,比如极少主义。流派和样式如此急速变化,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反映出绘画自身规律,永远求新求变。二是艺术家们偏重于观念和样式的出新出奇,忽略了对其深度的研究。三是简单地认为新的就是好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此,我们一方面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足,同时也表现出对新观念和新样式的应接不暇。

油画发展趋势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观和美学认知度。国内油画同西方的差距还较大,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从一开始我们就接触不到真正的油画,看不到大师高水平的真迹。第二,我们的美术院校在艺术教育上,同西方存在着较大差距。西方在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创新上下功夫,技术学习和艺术创作是一体化的。而我们却一味地教学生所谓技法,将艺术规律的各个环节孤立化。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是得到两种不一样的教育结果。

中国油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油画民族化也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中国有世界上从事油画最多的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研习,理解油画的精神,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中国油画民族化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库克.油画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第10篇

怎样写好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毛泽东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此外,调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修养较深的人,才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站得高、看得深,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二是文字功底。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曰学习,二曰勤笔,即勤学苦练,特别是要勤于动笔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 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第11篇

一、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征与材料分类

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新”,通过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作答。第二个特点,材料解析题通常由史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设问可分为一问一答式、多层次设问式、表述成文式等几类。而史料部分,一般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多种材料构成。在平时训练中,有必要引导考生进行分类,从而探索其中规律为解题服务。

按呈现方式,史料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又可分为三类:西方译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特别是一些外交条约、文件、回忆录等故意隐瞒真实意图,需对西方译文材料细心观察、思考。而对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古代史相关内容,了解段落、句子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障碍较少。二是图表材料。这种材料比较常用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类,如产业分布地图等。 三是图片材料。一般分为历史文物图片、照片、摹本、拓本,也可以呈现为历史文件图像、历史场景、画面、漫画和地图等。四是混合材料。即把以上几种进行组合而成的综合材料。

以上几种形式的材料,都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提炼、整理和综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提取的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二、平时训练解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一般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步。

1. 看设问。

有人建议先看材料,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比较,认为先看题目、看设问,效果比先去看材料要好。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的。一些考生反映史料难看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料没有标题,难理解其主旨。其实,史料的标题常常体现在设问上。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因而难度的差别也就很大。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应先看设问,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是较好的做法。通过看设问,先弄清问题指向,审清要求,再选择依据教材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灵活作答。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若先看了此题设问,就很清楚,三个小题分别是依据三则材料设置的,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去读材料就很有针对性。

2.读材料

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读材料一般从粗读和精读两方面入手。凡是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必须训练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进行分析,或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置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过程中分析的方法。定位分析法主要有时空定位、背景定位两种。“时”指朝代、年代、世纪、年号、阶段等,“空”指具体空间位置。时空定位是看材料后需要马上采取的步骤,否则严重影响答案的组织范围。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3.取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提取。史料固然新颖,也会和高中所学知识发生联系,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要经常地指导和训练考生,尽可能地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等线索,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对事件的立场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时,注意分段或分层提取有效信息,或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前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长江三角洲”等关键词。

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规范组织答案了。这是解题方法训练中的最需要落实的一步。

4.行文规范性训练

(1)行文原则

思想性和准确性。行文不能出现错误观点,特别不能搞错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主观判断。运用好群众史观和唯物史观,注意处理好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可偏执一端。注意结合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或现代化史观组织文字。用词作答力求准确,所答确为所问。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直接凭感觉答题。

全面性。答案要符合唯物辩证法,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和复杂性,忌片面下结论。

(2)规范性训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很多考生平时知道怎么做,一到考试就词不达意,文字啰嗦凌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规范性训练的缘故,需要专门进行针对性、多次性训练。

第一,专门术语训练

一是学科术语解读训练。比如分清设问中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与动机”、“作用、影响、意义”、“综述、概述、简述”等的不同。

二是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不能随便写成“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或“封建君主专制”。而“重农抑商”、“君主立宪制”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严谨用词。

第二,要点化训练

归纳要点,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或关键词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主旨从教材知识中寻找答案,更多的时候则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同教材中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这时候行文的要点化就要求考生文字功底较佳。

第三,条理化训练

第12篇

公务员礼仪修养之办公礼仪规范会议礼仪

会议,通常是指将特定范围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对某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时还需作出决定的一种社会活动的形式。在处理日常性行政事务时,各级政府部门往往召开各种会议。

不论是召集、组织会议,还是参加会议,为会议服务,基层公务员都有一些基本守则、规矩必须遵守。此类与会议相关的守则、规矩,就包括会议礼仪。会议礼仪的关键性内容有会务性工作、会场的排座、会风的端正等三项。

一、会务性工作

要求。凡此种种,均可称为会务工作。负责会务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在其具体工作之中,一定要遵守常规,讲究礼仪,细致严谨,作好准备。

(一)会议之前

在会议的种种组织工作中,以会前的组织工作最为关键。它在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不同的方面。

1.会议的筹备。举行任何会议,皆须先行确定其主题(包括会议名称)。这是会前有关领导集体已经确定了的。负责筹备会议的工作人员,则应围绕会议主题,将领导议定的会议的规模、时间、议程等组织落实。通常要组成专门班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通知的拟发。按常规,举行正式会议均应提前向与会者下发会议通知。它是指由会议的主办单位发给所有与会单位或全体与会者的书面文件,同时还包括向有关单位或嘉宾发的邀请函件。基层公务员在这方面主要应做好两件事。

其一,拟好通知。会议通知一般应由标题、主题、会期、出席对象、报到时间、报到地点以及与会要求等七项要点组成。拟写通知时,应保证其完整而规范。

其二,及时送达。下发会议通知,应设法保证其及时送达,不得耽搁延误。

3.文件的起草。会议上所用的各种文件材料,一般应在会前准备妥当。需要认真准备的会议文件,主要有会议的议程、开幕词、闭幕词、主题报告、大会决议、典型材料、背景介绍等。有的文件应在与会者报到时就要下发。

4.常规性准备。负责会务工作时,往往有必要对一些会议所涉及的具体细节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其一,做好会场的布置。对于会议举行的场地要有所选择,对于会场的桌椅要根据需要作好安排,对于开会时所需的各种音响、照明、投影、摄像、摄影、录音、空调、通风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等,应提前进行调试检查。

其二,根据会议的规定,与外界搞好沟通。比如向有关新闻部门、公安保卫部门进行通报。

其三,会议用品的采办。有时,一些会议用品,如纸张、本册、笔具、文件夹、姓名卡、座位签以及饮料、声像用具,还需要补充、采购。

(二)会议期间

负责会议具体工作的基层公务员,一丝不苟地做好下列工作。

1.例行服务。会议举行期间,一般应安排专人在会场内外负责迎送、引导、陪同与会人员。对与会的贵宾以及老、弱、病、残、孕者,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往往还须进行重点照顾。对于与会者的正当要求,应有求必应。

2.会议签到。为掌握到会人数,严肃会议纪律,凡大型会议或重要会议,通常要求与会者在入场时签名报到。会议签到的通行方式有三:一是签名报到,二是交券报到,三是刷卡报到。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及时向会议的负责人进行通报。

3.餐饮安排。举行较长时间的会议,一般会为与会者安排会间的工作餐。与此同时,还应为与会者提供卫生可口的饮料。会上所提供的饮料,最好便于与会者自助饮用,不提倡为其频频斟茶续水。那样做往往既不卫生、安全,又有可能妨碍对方。如果必要,还应为外来的与会者在住宿、交通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符合规定的方便条件。

4.现场记录。凡重要的会议,均应进行现场记录,其具体方式有笔记、打印、录入、录音、录像等。可单用某一种,也可交叉使用。

负责手写笔记会议记录时,对会议名称、出席人数、时间地点、发言内容、讨论事项、临时动议、表决选举等基本内容要力求做到完整、准确、清晰。

5.编写简报。有些重要会议,往往在会议期间要编写会议简报。编写会议简报的基本要求是快、准、简。快,是要求其讲究时效;准,是要求其准确无误;简,则是要求文字精炼。

(三)会议之后

会议结束,应做好必要的后续性工作,以便使之有始有终。后续性工作大致包括三项:

1.形成文件。这些文件包括会议决议、会议纪要等。一般要求尽快形成,会议一结束就要下发或公布。

2.处理材料。根据工作需要与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在会议结束后应对与其有关的一切图文、声像材料进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整理会议的材料时,应遵守规定与惯例,应该汇总的材料,一定要认真汇总;应该存档的材料,要一律归档;应该回收的材料,一定要如数收回;应该销毁的材料,则一定要仔细销毁。

3.协助返程。大型会议结束后,其主办单位一般应为外来的与会者提供一切返程的便利。若有必要,应主动为对方联络、提供交通工具,或是替对方订购、确认返程的机票、船票、车票。当团队与会者或与会的特殊人士离开本地时,还可安排专人为其送行,并帮助其托运行李。 二、会场的排座

举行正式会议时,通常应事先排定与会者,尤其是其中重要身份者的具体座次。越是重要的会议,它的座次排定往往就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有关会场排座的礼仪规范,基层公务员不但需要有所了解,而且必须认真遵守。在实际操办会议时,由于会议的具体规模多有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座次排定便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型会议

小型会议,一般指参加者较少、规模不大的会议。它的主要特征,是全体与会者均应排座,不设立专用的主席台。小型会议的排座,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1.自由择座。它的基本做法,是不排定固定的具体座次,而由全体与会者完全自由地选择座位就座。

2.面门设座。它一般以面对会议室正门之位为会议主席之座。其他的与会者可在其两侧自左而右地依次就座。

3.依景设座。所谓依景设座,是指会议主席的具体位置,不必面对会议室正门,而是应当背依会议室之内的主要景致之所在,如字画、讲台等。其他与会者的排座,则略同于前者。

(二)大型会议

大型会议,一般是指与会者众多、规模较大的会议。它的最大特点,是会场上应分设主席台与群众席。前者必须认真排座,后者的座次则可排可不排。

1.主席台排座。大型会场的主席台,一般应面对会场主入口。在主席台上的就座之人,通常应当与在群众席上的就座之人呈面对面之势。在其每一名成员面前的桌上,均应放置双向的桌签。

主席台排座,具体又可分作主席团排座、主持人座席、发言者席位等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

其一,主席团排座。主席团,在此是指在主席台上正式就座的全体人员。国内目前排定主席团位次的基本规则有三:一是前排高于后排,二是中央高于两侧,三是左侧高于右侧。具体来讲,主席团的排座又有单数与双数的区分。

其二,主持人座席。会议主持人,又称大会主席。其具体位置之所在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居于前排正中央;二是居于前排的两侧;三是按其具体身份排座,但不宜令其就座于后排。

其三,发言者席位。发言者席位,又叫做发言席。在正式会议上,发言者发言时不宜就座于原处发言。发言席的常规位置有二:一是主席团的正前方,二是主席台的右前方。

2.群众席排座。在大型会议上,主席台之下的一切座席均称为群众席。群众席的具体排座方式有二。

其一,自由式择座。即不进行统一安排,而由大家各自择位而坐。

其二,按单位就座。它指的是与会者在群众席上按单位、部门或者地位、行业就座。它的具体依据,既可以是与会单位、部门的汉字笔划的多少、汉语拼音字母的前后,也可以是其平时约定俗成序列。按单位就座时,若分为前排后排,一般以前排为高,以后排为低;若分为不同楼层,则楼层越高,排序便越低。

在同一楼层排座时,又有两种普遍通行的方式:一是以面对主席台为基准,自前往后进行横排,二是以面对主席台为基准,自左而右进行竖排。三、会风的端正

端正会风,基层公务员也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一)改进会风

端正会风,一般应从改进会风做起。

1.反对形式主义。开会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将会议的大小、次数的多少等同于自己的政绩。要提倡少开会、开小会,不开可有可无的会。

2.严格控制会议。从根本上来讲,应在总体上改进会议形式、提高会议质量的同时,从总量上对会议加以严格而具体的控制。标准要清,执行要严,检查要细,处罚要重,重在形成制度。

3.禁止铺张浪费。对于开会讲排场、铺张浪费、假公济私者,尤其是借开会之机大吃大喝、滥发礼品、公费旅游者,则应依照党纪、政纪乃至法律,从严查处。

(二)提高效率

提高会议效率,意即召开会议时,应努力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力争取得较为圆满的成果。一般认为,提高会议效率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有四条:

1.集中主题。一次会议,最好选定一个单一而明确的主题。万一有必要同时安排多项重要内容,也应力求有主有次,主题鲜明。

2.改进形式。允许开会的具体形式灵活多样,重在看其有无收效,能否解决问题。提倡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举行会议。

3.压缩内容。应删除一切可有可无的会议内容。一般性质的内容,可采用书面材料。尽量避免领导人“陪会”。

4.限定时间。对于会议的起止时间、休息时间、发言时间、讨论时间,应有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力戒拖沓。

(三)严守会纪

出席会议时,每一位基层公务员均应严守会议纪律,以“从我做起”来切实端正会风。

1.遵守时间。参加会议时,一定要严格地、自觉地遵守有关会议时间的具体规定。

其一,准时到会,不得无故迟到、缺席。其二,正点开会。规定的开会时间一到,即应准点开会。其三,限时发言。不仅要限定发言人数,还应规定其所用时间的长短。其四,到点散会。规定的会议结束时间一到,如没有特殊原因,即应宣布散会。

2.维持秩序。在会议举行期间,基层公务员应自觉地维护会场的正常秩序,确保其顺利进行。

其一,各就各位。出席正式会议时,应在指定之处就座。未获许可时,不要自由择座,争座抢座;不得东游西逛,中途退场。

其二,保持安静。会场的安静,是会议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除正常的鼓掌发言外,严禁出现任何噪音。

其三,遵守规定。对有关禁止录音、录像、拍照、吸烟以及使用移动电话等会议的具体规定,应认真予以遵守。

3.专心听讲。参加会议时,基层公务员应认真而专注地听取一切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