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14: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画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有一个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教学《猴子》一课时,就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作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培养作为社会主体的创造性的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教育思想。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的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如《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的形态、特征以后,背景的处理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只将一部分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如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老师”、“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进行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现在的孩子从小画的是蜡笔、水彩笔的儿童画,看的是卡通片,从少儿的书刊、影视、网络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社会上能接触传统国画的机会太少。而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学什么有前途就往哪里钻,不管小孩是否有兴趣,把小孩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到了中学,文化课程的增多也使许多学书画的学生放弃了书画的学习。
目前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大都来自师范院校美术系,当初也是学西画考入的,在师范里学国画也只是蜻蜓点水,不博不精,在工作中也没多少时间精力去深入学习国画,在上课时也嫌国画工具太繁而被其它内容的课占挤掉,课余时间也多用在其它内容或西画的辅导上。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现在学生对中国画“敬而远之”,认为国画太“老土”、太“遥远”。片面的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学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在世界绘画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要想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加强国画教育。中学美术教师承担着我国传统绘画的重任,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画、喜欢、会画中国画,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学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国画笔墨技法的兴趣。
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特别是笔墨功夫,不经过长期的训练很难掌握国画的笔墨关系,对平时不拿毛笔的中学生来讲的确是很难的,一笔下去既要有形状又要有深浅,加上生宣纸的吸水性能又较难控制,容易使学生因控制不好导致失败而丧失国画的热情,对中国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所以,让学生学好中国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墨冲色、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易到难。教师要巡视指导,开始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蘸水、蘸墨、蘸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有了一定兴趣之后,再具体要求学生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进行严格的学习。国画“笔墨”的特性使“笔墨”在形式上成为国画的特殊点,成为中国人表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国画传统“笔墨”是现代国画教学的源泉,教学应先立足于传统再勇于创新。
二、中学国画课程安排及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一些多余的或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结合进来。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
国画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利用学生勇争第一的性格,教师可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直观教学法;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巩固学生兴趣。
(二)教具的优化
教学手段的丰富利用必然导致教具的多样化。美术教具除了笔墨纸砚必备之外,还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多用的幻灯、录象等以放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它形式新颖、清楚直观,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有着其他教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挂图教学,国画适宜悬挂,它经济、简单、方便,与投影录象相比,它的优点是可长时间悬挂,供学生观摩。
(三)学生作业的讲评与批改
学生在作业练习时,教师应巡视辅导,一发现画的好的作业,马上表扬,对学生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完成后还可以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和小结。
三、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课外兴趣活动是课堂的补充和提高。对国画成绩好的、有兴趣的成立国画兴趣小组,进行专门辅导,把他们的习作进行展出,如校内定期举办学生的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同学们看了本人或自己同学的作品,倍感亲切。多参观周围的画展,通过观摩展览,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开阔眼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国画作品立意来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少儿;中国画;教学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选项也增加了,很多孩子参加了各种兴趣班,中国画也在其中。文章探讨中国画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中国画,从小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一、了解中国画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一项中国传统文化,简称“国画”。中国画创作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中国画是我国独具民族风格的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创作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工笔、写意。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是笔墨。教师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的性能,熟练掌握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色方法。通过玩墨、玩笔,让学生发现侧锋、中锋会产生不同的笔迹,墨加水量的不同会产生浓墨、湿墨等不同效果。学习用笔、用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透彻地讲解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教学内容。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水果、蔬菜、动物等,力求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的工具与他们以往常用的绘画工具是不同的,画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浓厚兴趣。
二、熟悉笔墨从写意画开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学中国画的学生需要的基本国画工具有:一支大号羊毫斗笔,一支中号的羊毫毛笔,一支大白云,一支小白云,一支大叶筋,一支小叶筋。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一般选用一得阁的书画墨汁。中国画颜料有锡管装的,一般直接买专用的国画颜料。调色碟可以选择花瓣形陶瓷的。洗笔的容器以比碗口大一点的为宜,选择陶瓷的为好。镇纸是压在画纸边缘的重物,使画纸不随笔而移动,镇纸要有分量,铜、铁、石块都可以。试笔纸用来预试墨色的深浅,调试笔中的水分。在少儿中国画教学中,通过写意画创作训练让学生接触笔墨、熟悉文房四宝、探索笔墨意境,是非常适合的教学形式。少儿中国画教学主要分写意画和工笔画两种。写意画历史久远,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和欣赏者。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对象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画者的感情。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少儿中国画教学中,创作应主张神似,注重用墨,对形似、水分等方面的要求较低,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所以,少儿中国画从写意画开始是非常适宜的。
三、循序渐进助长学习信心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教师要在教学导入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阐述自身的看法,进行讨论,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中国画十分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画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各种技法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举一反三的形式,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他花卉,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中,让学生多了解物体的特点、形成的环境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再采用示范跟画、临摹、写生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墨色、笔法和构图,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国画的信心。练习中,教师要反复示范调颜料时的用水量,这样学生才能了解用水的标准并运用于创作实践。熟能生巧,对水分的掌握需要学生多体会、多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前准备新颖的课程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中国画教学中提高艺术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信心。
结语
少儿学习中国画只有长久地坚持,才能将中国画独特的文化精髓、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融为一体的艺术体系融入生活。让学生尽早接受中国画的基础教育,为他们今后更好地理解中国悠久的艺术文化和美学成就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国画又称丹青,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国画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升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画教学采用的是临摹方式,即让同学们临摹练习名家作品或老师作品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是非常有效的,但却抹杀了学生自己的绘画思维。因为用于临摹学习的作品大都出自成人之手,要让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来理解这样一个画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国画教学要做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是教会学生有自己的绘画思维。传统的教学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将“游戏”教学融入传统国画教学中呢?
一、在游戏中了解作画工具
众所周知,要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将游戏加入国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例如,在最开始的国画课上,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了解宣纸、毛笔、墨这几件作画必需品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教学过程:首先是毛笔,国画用毛笔的分类是很多的,每种笔都有独特的用处,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笔,可以让学生用各种型号的笔在纸上画鸡蛋,通过鸡蛋线条的粗细大小,让大家认识不同的笔的用处;其次是墨,国画中墨的颜色和使用方法都很有特点,单凭老师简单的讲解,学生是无法掌握的,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体会,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这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玩一个“瀑布”的游戏,同学们在游戏中,必须自己调和所需色彩和改变色彩的深浅程度,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体验到墨的神奇之处;最后是宣纸,宣纸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是国画创作的必备材料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了解宣纸呢?可以让学生们在宣纸上玩作画游戏,作画内容自己想象,通过不同颜色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和不同用笔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使学生尽快对宣纸有自己的理解。
二、在游戏中感受线、墨变化
中国画主张“以形写神”,而在形神中以“神”为主,这就要求国画创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用线、用墨基础。对于初学国画的学生来说,因为无法把握好线、墨的变化,做出的画通常有形而无神。而在国画教学中,对于线、墨的变化掌握也是整个教学中比较难的环节之一。为了激起学生对这个环节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同样可以将“游戏”融入这一环节的教学。例如以“面店”为主题,让同学们玩画面条,老师成为食客,同学们则是面店老板,老师通过点面让同学们画不同的面条,不多时,“细面”、“粗面”、“软面”、“盘面”等面条便出现在同学们的纸上,老师再适时讲解有关线、墨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游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创造,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线、墨的变化。
三、在游戏中掌握国画技能
中国画“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和山水。在不同的分科上,运用的画法技巧也是不尽相同的。单以人物画来说,就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在国画技巧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融入游戏来教学。以画“荷花”为例,可以采用泼墨的方式教学。先用淡墨笔尖蘸一点浓墨勾出线描,然后用淡墨色或水点在画作的中央,利用对水的增减控制和宣纸的自身特色产生“点水”效果。教学中,同学们对这种神奇的效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急切地想要一试身手。这时候,老师给大家组织了一次绘画比赛,让同学觉得不是简单地在学画,在比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水分的增减对画面效果生成的作用,讲解泼墨作画的相关技巧。
四、在游戏中创作国画作品
绘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即画自己想画的题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有自己独特和完善的技巧和风格,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控制。小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先学用笔、用墨的技法,再开启自身思维,推陈出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国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保守和庄重的,所画内容,也仿佛规定好了一般,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陌生又无趣的,所以他们只能停留在临摹学习阶段,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画他们认为好看的、有趣的、可爱的、新奇的事物呢?例如在教学《兰花》时,可以先带同学们到植物园观察真正的兰花,然后在网上收集不同的兰花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兰花之后,再让同学们下笔画。同时,引导他们想象与兰花有关的事物,有的同学在兰花下画上了一直睡午觉的蟋蟀、有的同学画了一个漂亮的兰花圃、有的同学画了长在森林里的幽兰……
学习国画不是单纯的学会画,而是能够将自己的东西画好。小学生的国画教学应该是有趣并且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水墨画教学成为一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会水墨创作的乐趣,使创造力肆意飞扬。
中国画历史悠远,博大精深,国画教学担当着传承中华几千年绘画文化的大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变化向前的,国画的发展亦不例外。在国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同时也要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国画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给国画的改革创新做出贡献。教师在进行国画教学时,更多的应该在培养学生绘画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他们知识;锻炼方法技巧的同时,也赋予创造精神,真正做到将国画的精髓传承于人。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体系 中外相生 本源主体 造型观 风格化 研究
绘画作品离不开客观描绘对象和创作主体,这就会有各种客观对象和创作主体呈现出来。影响这两者使其不同于其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和气候,人文因素主要是历史和文化。地分南北东西,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变迁中,一方水土内就会形成一方文化。当然,也就会养育一方艺术。自然因素虽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但在某一个时期内基本稳定。而人文因素随着人本身的迁移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呈现越来越多的变化。这种交流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违背,只能善加疏导,整理利用。
创作和研究中国画,必须考虑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而研究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较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坐标式的。如以某地域为原点,本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为纵轴,本地域某一时期为横轴。这样既可以研究一个具体的小地域内的中国画,也可以把中国看成一个地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东方看作一个地域,西方看作一个地域,建两个坐标系来进行比较研究。了解别的文化艺术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别的文化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立足本地域的研究是最根本的。
西安美术学院地处中国大西北,不光有独特的绘画题材。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拥有周秦汉唐历史、人文、艺术和民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西北实力强大的美术阵营为基础。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于这些基础和条件,深入研究和学习优秀传统,开展中国西北区位特色的中国画创作研究。以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北民间文化、“长安画派”为传统,以“黄土画派”为旗帜,吸收国外不同的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具有西北艺术风貌的特色教育,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按照“传承、发展、品格”的艺术宗旨,以多元一体的具有西北区位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教学模式为根本,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一、“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
纵标是基因,横标是形态,有了基因就能决定形态的属性。所以,找准纵横标的交点就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中外绘画两条纵线的坐标体系研究同样重要。当中外坐标叠加或相近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更厚的点或一个面,这样就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准确的传承关系和宽广的发展空间。该理念是广涉中西美术理论后所发展的自我表现理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合理地解决了“西学东渐”的悲观中国画思想,有利于解放学生的传统思想包袱,轻松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这个研究方法要求确定中外两个原点,以各自的历史文化传承为纵轴,选定一个时期作为共同的横轴来进行比较研究。这时我们会发现,纵轴是各自绘画的基因,只要基因不变,就仍然是各自的绘画。横轴是某一时期内绘画的各种表现形态,这些形态在基因的决定下其属性是不会变的。通过比较研究还会发现,中外绘画在保证其基因不变的同时,从古至今的交流从未间断,碰撞、交流、融合一直在进行。这样就使得各自的绘画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目前,在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和造型观念、语言中,一直就有域外绘画的影子,而我们早已把这些影子当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所以说,甩掉包袱,放手地画,真正发自内心的准确表达不应受是否还是中国画这种想法干扰。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其实对中国画的认识还是肤浅、片面的,所以他所认为要坚持的中国画的样式也必然是肤浅、片面的。这样必然会制约他的学习和创作。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向来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但为了追求人文艺术品格的高度、自身创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发展,不惧怕外来文化和艺术观念、艺术形式、技法语言的干扰。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非常深厚和具有生命力,在倡导品格高度的前提下,开放式多元式的学习和创作才能保证中国画的向前发展,否则很可能陷入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因为,我们的祖先比我们开放、比我们包容。事实上,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也正是我们的优秀文化基因之一。
二、“本源主体”的区位研究
这主要是解决某一方向的纵深研究。区位的地理文化背景是造就一个艺术家的根本,以本区位为自己的精神立足点,以区位之外为能量补充,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向,彰显区位价值。这样就形成了西北区位文化和地域特色为根本的中国画表现系统,明确了以西北特有的客观世界为描绘对象,依托西北厚重的文化传统,表现自我精神情怀,彰显西北人诚实、粗放、包容的性格特质。
早在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在讨论地域性格与地域绘画的关系时提出,“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发为笔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①说明不同地域艺术创作风格与样式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空间的文化性格决定的。
从区位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由于不同的区位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区位文化,而每一种区位文化往往又必然形成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的群体性文化审美心理。西北区位文化的民族心理特征、艺术遗产、美学精神等,呼应着这一区位的环境,对于每一时代的艺术家与审美接受群体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产生着共塑作用。
西北区位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西北区位文化在古代阶段曾极度辉煌。例如,同中国画的发展和成熟紧密相连的古代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王维、李思训、李成、关仝、范宽等,都曾生活或活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积淀在长安的周秦汉唐文化传统中的文化精神也不是一般地缘性文化传统,而是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其特点就是一种文脉、一种精神、一种气场。和宋元明清的传统比较起来,可能具象的少而抽象的多,所以我们在学习和传承时,很难像以宋元明清为传统的地方有那么多可以直接临摹的实物资料。这是一个弊端但更是一个优长,因为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长期浸润在周秦汉唐的文化精神和气场中,我们汲取的是一种无形的文脉养料。因为没法直接继承,所以我们必须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我们相信自然界的存在远远大于现有的文化系统,我们也相信少了具象传统的束缚,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定会产生更多更好的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个性突出的好作品。
以上讲的是西北区位这个“源”的主体,这是精神立足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广泛学习吸收区位之外的文化艺术来补充完善。这样,本区位的中国画才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地发展下去。
三、“形意相生”的造型观研究
绘画是以具体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造型是绘画的基本要素。“形意相生”的造型观,要求把生活提炼为具体意境的画面形象,是画家对形象的主观再造。这种主观的造像才使得绘画有了艺术价值。
无形则无画。形是承载画面一切的基础,无论中西绘画都非常注重形的把握,都要求尽力精准。但两者对精准的定义是不同的。传统西画总体上要求客观的准确、科学的准确,而中国画总体上要求主观的准确、意境的准确。这是在中西两种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各自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画这种要求感觉上的准确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我们中国画的重要要求和方法论。中国画自诞生以来就不以追求客观描绘物象的形为最终目的,其不光要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力和神采,还得要赋予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要求。这是对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生命和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对生活的再造和升华。所以,中国画是画家借助客观物象的外形和世人赋予的象征意义,再注入画家自己的生命体悟和精神追求而创造的全新艺术生命。这样的一幅作品,传达出了物我两方面的生命信息和精神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切,中国画家必须具备将自然物象再造。而为营造画面意境和表达心意服务的能力,必须做到以形写神、形意相生。这才是中国画的造型。
四、“一人一品”的风格化研究
成熟作品的标志,是形成一种异于他人作品的独特风格,不仅有内容意境的独特,也要有鲜明的形象表达语言。笔墨、色彩体系的不同,学理修养的高低,无不影响着风格的形成和品格的高低。
中国历来主张“和而不同”,这在中国画领域同样适用。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非常重要,既不能淹没在共性中盲目从众,也不能沉湎于个性而不适大体。盲目从众则丧失自我,没有了价值和意义。一味个性则浮于虚空而不接地气,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一人一品”不是要求一味地求新求变,而是在整体的系统的框架要求下的一个方面。这不是全部要求,但是是必然要求。这应该是中国画家在全方位素质达到一定层面时的一种自然呈现。
这和上面第三点“形意相生”的造型观密切相关,做不到第三点,“一人一品”就无从谈起。因为要做到风格的独特,就得有造型的独特,然后在这种独特造型的支撑下才可能有意境的独特。然而意境的独特不只是造型独特就能完成的,技法语言的鲜明独特也很重要。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必须建立自己的笔墨体系、色彩体系,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然、人生、社会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后,再产生自己的体悟、形成自己的主张。而这个过程人人不同,结果人人各异,自然会有高下之分,直接就会影响到作品风格的形成和品格的高低。
五、“精神代言”的典型形象研究
一个创意思想明确的画家,其画作中必然反复出现具有自我精神寓意的物象。这种物象的形成,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漫长艺术实践中,逐渐发现、体会、概括明确起来的,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与自我精神高度契合的产物。典型形象的确立是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核心指标。
这点侧重说的是为什么而画的问题。画家画画其实和作家写文章、音乐家作曲,甚至和我们日常说话是一个道理,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借助媒介不同而已。我们常把绘画技法称做语言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说话,肯定是因为有想法需要说出来。那么同样,既然画画,也是有想法要说出来。所以画画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象和社会赋予这种物象的象征意义,用绘画的形式技法来表达作者的想法。画就是画家的语言。当代画家刘文西曾说:“作品是画家的生命,精品是生命中的生命。”充分说明了作品代言了画家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在表达作者创作意图上的完整和准确,能说明一个画家的能力和修养。但如果没有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物象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起到真正准确代表艺术家心性追求和精神状态的作用的话,那么这个画家在创作表现中还没达到真正的核心高度。因为只有具体的起到精神代言作用的物象才可以准确、饱满、长效地贯穿于一个较长的创作时期,使世人都能通过作品,感受、解读出作者的基本生命信息和精神状态。
而要做到典型形象的确立,“形意相生”的造型观和“一人一品”的风格化必须提前做到。这些又都是在区位地理文化、时代特色的背景下完成的。区位地理文化和时代特色又是在“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下明确起来的,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结语
中国画是在中国这个地理文化区位内,经过漫长的传承发展而形成的,是世界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影响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是由中国国内各具地域特色的中国画有机组成的。位于中国大西北的西北区位文化下的中国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按照“传承、发展、品格”的艺术宗旨,以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化、西北民间文化、“长安画派”为传统,以“黄土画派”为旗帜,用“中外相生”的双线坐标式研究方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分,构建“本源主体”的具有西北区位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模式。以“形意相生”的造型观、“一人一品”的风格化和“精神代言”的典型形象为要求,培养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注释:
①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J].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苏日台.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董欣宾.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为了便于我们整体了解3个版本中国画部分编排情况的概括,笔者将这3个版本中所有的国画内容进行汇总,并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见下表一)。
整体一看,就会发现3个版本对国画内容的编写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我们从教材编写的四个维度――整个小学教材中国画部分的容量及其年段分布、题材内容的选取、国画在美术新课标四个学习领域分布和呈现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表一:
一、编写特点
1.国画部分的容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3个版本教材对国画学习内容皆有安排,但容量有一定差异。浙美版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共14课,从二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有,五年级最多,占6课;人教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5课,其中四年级未安排;岭南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10课,其中五年级未安排。总体来看,各版本都用比较多的课题和版面增加了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容量。各版本教学内容安排主要集中于高段,二年级最少。教材的编写依据之一――新课标国画起始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二学段。人教版和岭南版严格执行也从三年级开始。浙美版破例从二年级开始,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水墨造型游戏比较适合低段学生,因为新课标中“造型游戏”这一学习形式一般都放在第一学段。目前国内权威的儿童国画教学专家没有统一意见,普遍认为学生不管哪个年级开始接触国画都可以,关键是教学方法上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2.国画在各领域的分布
美术新课标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相对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除了“设计・应用”,3个版本教材中国画内容在其他三个领域均有分布。浙美版“造型・表现”安排8课,“综合・探索”安排2课,“欣赏・评述”安排4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欣赏・评述”主要指专题欣赏,区别于随堂欣赏。在整个小学阶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国画名家名作欣赏。一种是“随堂欣赏”――根据课题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几位名家作品进行随机的欣赏活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国画作品欣赏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专题欣赏”――围绕一位国画名家或一个主题开展比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欣赏活动。人教版“欣赏・评述”安排1课,“造型・表现”安排4课,“综合・探索”未安排。岭南版“造型・表现”安排9课,“综合・探索”安排1课。
总体来说,三个版本将国画内容比较集中在“造型・表现”领域,其次为“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最少,“设计・应用”未安排。各版本学习领域的分布并不均衡。
3.国画表现题材的选取
现行国画教学题材内容的选取一般有3种:国画名家名作欣赏题材(简称“名作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的专题欣赏《中国传世名作》;国画技法表现题材(简称“技法题材”),如人教版第10册《学画山水画》学习传统国画山水技法;综合课中的国画表现新探索(简称“综合题材”),如浙美版第10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为主题综合各学习领域用工艺、国画、表演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表现探索。3个版本中浙美版“名作题材”共3课,占浙美版所有14课中的21.4%;“技法题材”共9课,占64.3%;“综合题材”共2课,占14.3%。人教版“名作题材”共1课,占人教版所有6课中的16.7%;“技法题材”共5课,占83.3%;“综合题材”未安排。岭南版“综合题材”共1课,占10.0%;“技法题材”共9课,占90.0%;“名作题材”未安排。
总体来说,国画艺术特点介绍和国画技法学习“技法题材”是每个版本都非常重视的,其次是“名作题材”,对国画名作欣赏也受到编者的重视。岭南版和浙美版还从国画综合表现角度选取题材,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国画艺术。
4.国画编写的呈现方式
美术教材的版面呈现不外乎两种――“图”和“文”。 经过对3个版本版面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教材中涉及国画内容的“图”的呈现方式主要有4种:国画名家介绍图、名作选择、学生范作、技法步骤图示;“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5种:课题、背景知识、问题提示、技法说明、作业要求等。除去每个版本都必备和类似的课题、技法说明、作业要求这3项,我们只需对剩下的6项――名家介绍、名作、技法步骤图示、学生范作、背景知识、问题提示进行比较分析。浙美版共14课中介绍名家的图片有5处,分别是齐白石、黄宾虹、丰子恺、林风眠、潘天寿,选用的国画名作共54张,技法步骤图示52处,学生范作27张,背景知识31处,问题提示26处;人教版名家介绍未呈现,国画名作22张,学生范作22张,技法步骤图示11处,背景知识8处,问题提示未呈现;岭南版也没有名家介绍,国画名作15张,学生范作21张,技法步骤图示16处,背景知识21处,问题提示10处。
总体上说,3个版本都非常重视国画作品欣赏,平均为30张;学生范作数量也不在少数,平均有23张;国画技法的演示和背景知识介绍也非常详细,平均各有26和20处。这是由国画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3个版本对名家的介绍是有很大差异的,浙美版5位,其他两个版本一位也没有――试问: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小学阶段需认识3位国画名家的任务如何达成?其次,人教版对教材版面中问题的设计也很不重视。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其学习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开放性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很有帮助,而人教版更多的是现成的知识点介绍。
二、对改进现今小学国画教学的启示
一线教师研究教材不是为了修订教材(毕竟现在一线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而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教材,从而用好教材。各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知道优缺点所在,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序列建构意识
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适当处理好原有教材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序列。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教材的学段编排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课程学段标准”。
序列设计中要注意保证学生一定的学量,并且均衡分布各年段的分量。只有这样的序列建构才能帮助学生在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中,对国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重视名家名作欣赏
一件作品承载了一切――包括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表现特点,以及依托的文化背景、时代面貌、审美取向等等我们能想到的和艺术有关的一切。同样,新课标所要落实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也要通过作品这一途径去渗透。学生在一件优秀的国画作品上可以看到形式之美,读到文化密码,感悟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学生是通过作品知道国画艺术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寓意的。3个版本呈现了大量的国画优秀作品,而且有些作品是几个版本都推崇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的画最多,总数为19张,平均达6张之多。说明这些画家作品是学界公认的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作品,也给我们小学阶段名作欣赏指明了方向。
但是,我们也看到人教版和岭南版只介绍作品不重视艺术家,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缺位情况,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教育者认为作品比作者重要,小学阶段只要欣赏作品,无需了解艺术家。其实不了解艺术家哪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作品欣赏和名家介绍是可以兼顾的,可以在小学高段适当安排几次专题欣赏课,专门介绍一位国画家及其作品。就如浙美版五年级《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那样,先安排一课时的专题欣赏,全面介绍齐白石的艺术世界;再安排一个课时国画蔬果技法学习。
3.适应学生现代生活新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游戏”情境;国画教学
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一种乐于接受且极易投入的活动形式,在美术国画教学中使用游戏情境接入,无疑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的教学创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游戏代替枯燥的R摹,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小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开发启蒙阶段的美学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一、巧妙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热情,以玩带学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游戏情境模式,能开启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具有发散思维的创造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游戏情节的轻松愉快气氛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并投入,所以游戏情境的美术教学模板为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了条件。以小学生认知特点为切入点的游戏情境设置,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以他们熟练的游戏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学习国画的兴趣之门,并在游戏互动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在玩中学的印象,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学知识学习和画面体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创作的信心。如,在《花鸟小品》国画课中,教师可以由童话故事或者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形成对花鸟小品的初步认知印象,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二、游戏导入新课内容,诱发小学生想象灵感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在课堂主体设计上,普遍存在着机械化、程式化的问题,对学生而言,美术课无论是国画也好,水彩画也罢,都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整体氛围枯燥沉闷。以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导入新课,首先打破常规教学中主体模糊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主置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释放出对新知识的求知渴望,并通过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入前提下,学生进入教学主体部分的条件趋于成熟。前期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沟通已经建立起彼此认同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国画学习中,通过细节分解和技法示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通过日常积累与深入思考的相互贯通,形成初步的想象灵感,体会到灵感创作的成就感。
三、利用美术教学游戏设计,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智启蒙的初级阶段,玩是其天性,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观察学习的一种途径,美术教学引进游戏情境,是针对年龄段孩子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改进。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天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是极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教师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游戏环节,或用于课前导入,或用于课中活跃气氛,或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等等,都能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对小学生而言,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在教师的课堂设计中发掘出个体艺术潜能和创造力,这是教学任务之外的收获,比教学本身更具有教育意义。如,《水墨游戏》课题本身就以游戏为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游戏的风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墨色的变化、线条的作用,了解国画的基本构造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挖掘其艺术潜能。
四、巧设课堂结束设计,保持小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课堂结束环节往往是总结验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处于疲劳状态,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对教师的总结产生抵触和厌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课堂最后五分钟是学生身心最疲劳的时候,此时教师可设计竞赛环节,通过比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时得到充分利用。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结合游戏设计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艺术品位和文化传承内化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形成国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和国画教学,是美育活动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启青少年儿童审美兴趣和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引进游戏情境模式是对“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也是在充分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驱力和创新教学的潜力,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文层面和情智开发上。
参考文献:
摘要:中学国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教育,它对学生的身心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国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气质,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培养孩子胆大细心、求真求实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够让学生静下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因此许多学校都重视美术课中国画教学内容的开展,但如何上好中国画是每一位美术老师的一道难题。
关键司: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
总体来说,由于中国画的艺术和性能特点,它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还有工笔、写意之别。而且在,在教学上又要分临摩、写生和创作三个环节,所以出现很多具体情况。中国画创作既有 “搜尽奇峰打草稿”、“九朽一罢”的宏幅巨作,也有“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式的小品创作。由于工具性能的特点,国画的构思和处理过程,往往不是在一张宣纸上修改多少遍便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反复锤炼过程中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很难划出习作和创作的界线,开始是反复推敲、练习,最后“白纸对青天”,凝神聚思,一气呵成。看起来一挥而就,岂不知作者花了多少的锤炼功夫。另外有一部分作品,由于作者经验丰富,功力雄厚,因而触景生情,即兴而成,却意趣盎然。这种情况,李可染先生称之为对景创作,石鲁先生称之为即兴创作。因此,中国画创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习作和创作的界线很难划分。
就中国画的教学来说,必须适应这种复杂而具体的情况,我在重庆市璧山中学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条叫做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分工,有配合,进而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艺术技巧,达到能够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中国画艺术创作是以一个统一的思想贯穿在全局,而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各自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基本技法的时候,应该联系创作上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创作教学的时候同时要求联系技法的应用,这样一个反复锤炼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临摹就是解决一个创作基本功的过程,基本功包括造假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人的学识修养积累,也包括人的素质,性格的磨练。基本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说画得象古人,就有基本功,那只能叫传统工夫。传统工夫只是具备了一定的造假能力,但是"造假"不是艺术,有创造性才是艺术。所以我们在临摹传统作品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国画形式美的角度,研究形式规律,包括形象、色彩、笔墨、章法等等;二是体验传统国画里面的笔墨内涵,并用到自己的画图创作中。形式规律是表象的,笔墨内涵是内在的。如果我们在临摹中只是学得像历史上的某一家,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理解笔墨内涵,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最困难的。
写生课和临摹课必须紧密结合。想办法使学生要到生活中去进行艺术实践,使源和流有机的衔接起来,开阔胸襟,扩大生活积累,为创作收集有用的素材。
写生课既是基本练习,又是为素材的收集和创作做准备。比如在给学生上山水画写生中,学生的一幅画视发掘生活的深度和艺术加工的多寡不同,可以是创作的素材,也可以是创作的半成品。如果有的同学因感受较深,而且表现较充分完整,则可能就是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创作。肖像画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物画的要求较严,难度较大,课堂训练的时间较长,习作和创作的区别较大。在写生课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对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2、通过丰富的联想进行表现。3、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表现。4、拟人化的观察与表现。5、通过画面构成进行变化表现。 其目的是为创作打下更坚实的造型基础。
在山水 、花鸟画的写生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技法撑握,更要注重在写生课中向创作课教学引入。写生课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直到表现生活等一套艺术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作为山水花鸟画艺术,只是深入山水花鸟的大自然生活是不够的,因为在山水花鸟画中所表达的自然物象,其目的不只是单纯表现物象的自然的属性。他是画家借以抒发胸中感情的艺术形象,除去深入大自然的生活之外,到社会生活的洪流中去,跟上时代步伐,陶冶我们的思想感情,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临摹,写生课的教学中,固然有一些创作教学要求。但他们的直接目不是作为创作课。教师应在临摹与写生的基础上比较完整、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创作课教学。作为中国画教学的成果检验手段,创作课程无疑是体现学生对中国画笔墨掌握程度以及绘画的形式、笔墨符号以及自身的学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遵循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执行过程中将学生分作三类群体:(1)基础好具备创作研究能力的。(2)有素材缺乏创作能力的。(3)仅有思路无表现能力的。做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引导它们进行创作。并让他们在最后完成创作之前多次遍联系以前的监摹和写生课中的内容,以解决构图、造型、结构、笔墨,技术的问题。
临摹、写生、创作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教学的需要才分成三个单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三者联系起来,相互配合,以达到一个总的教学目的。艺术教学必须贯彻党的教学方针,把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其它自身特点确定教育原则。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艺术教学活跃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多年来深入生活,锻炼思想,收集素材,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我的教学工作而进行身身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生活,锻炼了思想,学会了观察,认识了生活。我自己认为这是思想、生活、技巧三丰收。
参考文献:
[1]《美术研究》
[2]《中国画论》
[3]《中国画》
[4]《中国美术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305-01
摘要:中学国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教育,它对学生的身心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国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气质,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培养孩子胆大细心、求真求实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够让学生静下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因此许多学校都重视美术课中国画教学内容的开展,但如何上好中国画是每一位美术老师的一道难题。
关键司: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
总体来说,由于中国画的艺术和性能特点,它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还有工笔、写意之别。而且在,在教学上又要分临摩、写生和创作三个环节,所以出现很多具体情况。中国画创作既有 “搜尽奇峰打草稿”、“九朽一罢”的宏幅巨作,也有“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式的小品创作。由于工具性能的特点,国画的构思和处理过程,往往不是在一张宣纸上修改多少遍便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反复锤炼过程中完成的。在这过程中很难划出习作和创作的界线,开始是反复推敲、练习,最后“白纸对青天”,凝神聚思,一气呵成。看起来一挥而就,岂不知作者花了多少的锤炼功夫。另外有一部分作品,由于作者经验丰富,功力雄厚,因而触景生情,即兴而成,却意趣盎然。这种情况,李可染先生称之为对景创作,石鲁先生称之为即兴创作。因此,中国画创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习作和创作的界线很难划分。
就中国画的教学来说,必须适应这种复杂而具体的情况,我在重庆市璧山中学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条叫做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分工,有配合,进而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艺术技巧,达到能够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中国画艺术创作是以一个统一的思想贯穿在全局,而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各自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基本技法的时候,应该联系创作上的基本要求,在进行创作教学的时候同时要求联系技法的应用,这样一个反复锤炼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临摹就是解决一个创作基本功的过程,基本功包括造假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人的学识修养积累,也包括人的素质,性格的磨练。基本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说画得象古人,就有基本功,那只能叫传统工夫。传统工夫只是具备了一定的造假能力,但是"造假"不是艺术,有创造性才是艺术。所以我们在临摹传统作品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国画形式美的角度,研究形式规律,包括形象、色彩、笔墨、章法等等;二是体验传统国画里面的笔墨内涵,并用到自己的画图创作中。形式规律是表象的,笔墨内涵是内在的。如果我们在临摹中只是学得像历史上的某一家,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理解笔墨内涵,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最困难的。
写生课和临摹课必须紧密结合。想办法使学生要到生活中去进行艺术实践,使源和流有机的衔接起来,开阔胸襟,扩大生活积累,为创作收集有用的素材。
写生课既是基本练习,又是为素材的收集和创作做准备。比如在给学生上山水画写生中,学生的一幅画视发掘生活的深度和艺术加工的多寡不同,可以是创作的素材,也可以是创作的半成品。如果有的同学因感受较深,而且表现较充分完整,则可能就是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创作。肖像画也有类似情况,由于人物画的要求较严,难度较大,课堂训练的时间较长,习作和创作的区别较大。在写生课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对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2、通过丰富的联想进行表现。3、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表现。4、拟人化的观察与表现。5、通过画面构成进行变化表现。 其目的是为创作打下更坚实的造型基础。
在山水 、花鸟画的写生课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技法撑握,更要注重在写生课中向创作课教学引入。写生课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直到表现生活等一套艺术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另外作为山水花鸟画艺术,只是深入山水花鸟的大自然生活是不够的,因为在山水花鸟画中所表达的自然物象,其目的不只是单纯表现物象的自然的属性。他是画家借以抒发胸中感情的艺术形象,除去深入大自然的生活之外,到社会生活的洪流中去,跟上时代步伐,陶冶我们的思想感情,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临摹,写生课的教学中,固然有一些创作教学要求。但他们的直接目不是作为创作课。教师应在临摹与写生的基础上比较完整、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创作课教学。作为中国画教学的成果检验手段,创作课程无疑是体现学生对中国画笔墨掌握程度以及绘画的形式、笔墨符号以及自身的学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遵循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执行过程中将学生分作三类群体:(1)基础好具备创作研究能力的。(2)有素材缺乏创作能力的。(3)仅有思路无表现能力的。做不同层次的分层教学,引导它们进行创作。并让他们在最后完成创作之前多次遍联系以前的监摹和写生课中的内容,以解决构图、造型、结构、笔墨,技术的问题。
临摹、写生、创作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教学的需要才分成三个单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三者联系起来,相互配合,以达到一个总的教学目的。艺术教学必须贯彻党的教学方针,把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其它自身特点确定教育原则。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发挥教师的专长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艺术教学活跃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多年来深入生活,锻炼思想,收集素材,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我的教学工作而进行身身基本功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生活,锻炼了思想,学会了观察,认识了生活。我自己认为这是思想、生活、技巧三丰收。
参考文献:
[1]《美术研究》
[2]《中国画论》
[3]《中国画》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美术教学;中国画创作;重彩画;教学设置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作为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套传统不变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界经过剧烈的思想震荡,从思维方式到意象表现,从精神层面到技法层面都更趋多元化。各类画种都进行着巨大的改变,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进行着全面的创新与改革。作为高等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中国画教学组成部分,现代重彩画就是中国美术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现代重彩画由媒材的变革与技法的创新,从绘画手段、造型语言、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的演变,牵动了当代中国画坛一系列的变化,现代重彩画以多元的价值取向,不断挖掘创新,重视吸收现代艺术形式的精华,引导学生领略现代重彩画的文化内涵,完成着对传统重彩画的超越。传统不变的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重彩画的教学,高校现代重彩画的教学应该具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学习体系与思路,尤其是现代重彩画的创作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加强学生对工笔重彩画发展历史的了解
翻开中国美术发展史,传统工笔重彩画从发展到兴盛,从兴盛再到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变化发展历程,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财富和学习资料。因此在重彩画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传统重彩画的发展历史了解,增强传统工笔重彩画发展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对工笔重彩画发展史中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思考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重彩画的课题。
传统工笔重彩画自古有之,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无论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时代、新石器时期沧源的原始岩画,东汉酒泉的墓道砖绘彩画,还是秦代咸阳宫廷遗址的重彩壁画,都充分显示古代艺人在运用天然矿物色所表现出的纯朴率真的审美意识,根据现有的图文资料,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工笔重彩画,当时重彩画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我们从出土的战国时期两幅帛画《龙凤人物图》和《御龙人物图》的分析来看,无论构图构思、用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表现内容丰富多样,表现方法也极具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工笔重彩画有了明显的新发展。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懈追求,在材质和技法上进一步发展,把重彩画推向辉煌。从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宗教壁画和几幅早期的卷轴画摹本来看,这一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有了深厚的基础,尤其是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用线更精炼并具有轻重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笔法,在色彩上继承了前人的传统用色,色调却更为丰富并能协调统一。我们能从众多唐代墓室壁画中看出,当时运用色彩的高度技巧,如永秦公文墓壁画《宫女图》,其中宫女服装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不仅红、绿、青、紫诸色绚丽多彩,更有深有浅,或鲜或灰,画面中的绿色就有多种不同的绿,唐代工笔重彩画最兴旺时期,如周彷的《簪花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代达到第一次,在汉唐雄风的推动之下重彩发展为绘画的主流。从元代起重彩画进人发展的晚期,尤其是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以严谨、精到严谨和高度娴熟的技法 ,并运用堆金沥粉,双勾填彩等方法,其画面造型、勾线、设色等方面都让后人所不及,绘制成一幅气度非凡、灿烂辉煌、生动传神,又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宏伟巨作,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品。古典延续时期,随着中国水墨文人画的兴起,重彩画逐步衰落。现代复兴时期,日本画家广泛吸纳西方印象派写实主义等色彩表现手段,重新构建了具有民族绘画形式的日本画表现形态,日本画逐渐转入重彩画的图式。日本重彩画的崛起引起中国画坛很大的震动,我国现代重彩画家蒋彩萍、唐秀玲、陈子、胡明哲、林容生等,大胆地尝试新型综合绘画材料和媒介,拓宽了绘画材料的运用范畴,特别是对材质美的追求和运用,突破了传统绘画工具与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局限,扩大了绘画形式语言研究与表现的新空间和新领域,极大的丰富了绘画语言的整体面貌。重彩画被注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并迅速为全国各大高校所接受,这是当代美术变革的要求,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重视现代重彩画临摹课的学习
目前中国画教学体系,尽管在发扬民族传统,保留传统精华,但在设课与授课上,对临摹课教学没有给予真正的高度重视,只把临摹看作是一个应有的过场,实际教学计划中临摹课安排的课时比例少,教学内容仅局限于表面的勾、点、皴、染等技法因素上,对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审美特点、造型特色等问题缺乏深层的研究探讨,为使我们传统民族绘画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传统绘画的学习,正确面对重彩画临摹课教学中诸多问题。
现代重彩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蕴涵着丰富的艺术潜力,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关照传统,做好这点,才能把握到传统的精华。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成,任何一种创新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学习,通过临摹学习又将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临摹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临摹这一手段去了解、研究重彩画的特点,通过临摹教学,学习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学生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对自己绘画学习有一种较高的要求,并且为将来的外出写生、毕业创作、教学等等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就非常重视传统,他认为画家如果没有临摹的基础,就无从接受和继承古人的遗产,在早年学画的过程中,他对一套《芥子园画谱》就临摹了几十遍。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先生就是从临摹故宫藏画开始,特别是学习宋代赵佶的花鸟画而走上工笔花鸟画创作之路的。追溯到晋唐宋元明清的画家,都是通过临摹入门并奠定绘画根基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不是对初学者的要求,而对有了一定基础的画家的要求,正值高校美术院系学生而言,通过临摹学习对于获得现代重彩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对前成果较为深入的理论知识了解,是门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功课。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临摹教学中不要求和临本相像,不须要还原,要求学生用一种主动积极的研究态度去研究,去发现,吸取传统的、典型的、中国式的重彩画语言,发现旧程式以外的可能性,寻求适合现代形式的多元表达方式,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传统,是为了寻找千年以来,中国画家认识问题的角度,看到传统重彩画什么地方优秀,什么地方还有局限,什么地方还有待我们去改进,去创造,努力使现代重彩画焕发新的活力。
三、强调学生对现代重彩画形式语言的研究
现代重彩画要发展就得借鉴,只向传统学习还不够,同时还要向世界各国、世界各民族优秀艺术学习,不断研究和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也为当今中国画坛唤醒了一系列全新的绘画语言。现代重彩画是强调绘画的创造性、自主性,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恰当的媒介和各种技法,不再受传统单一绘画的约束,尽量把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充分表现。马克思曾说,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当代重彩画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气质,如果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自由表现的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现代重彩画。
传统重彩画是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要材料,绘画的载体是绢本、纸本和壁画等,由于绘画媒材的变革,导致了技法的创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元,由此焕发出一系列色彩语言变化,现代重彩画在材料上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重彩画媒材相结合,语言表现变化丰富而自由,更大范围的拓展了重彩画颜料的种类和色相,强调选用优质的画材作精细的特殊处理,注重画面质地肌理的变化,作品画面总体色彩效果更强烈震撼,天然矿物颜色加强了画面的色彩厚重感,金银的使用更让作品更产生了富丽堂皇的感觉,同时从多方面引进西方绘画的肌理意识,加强了现代重彩画色彩的独特语言个性。
如何使用传统颜料,认识掌握其性能是教学中重彩材料重点解决的问题。从艺术史上看,人类在发明化学合成颜料之前,都是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的,如前面讲的各种壁画,还有西方油画出现之前的丹培拉画法,传统中国画颜料分为两种,植物质颜料和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使用比较方便,用水调合来使用,因矿物质颜料由各种颜色的矿石通过研磨、漂制而成,所以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也叫石色,特点是色泽纯正,艳而不俗,富有光泽,耐磨、不易腐涩,作品色彩可以千年不变的特点,但是使用石色须用胶来调合,因此石色的掌握是初学者重彩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我国传统颜料种类繁多,每个系列又分多种系列,其中学生熟悉的墨又有分油烟、松烟、漆烟等种类,白色系列有蛤粉铅粉、云母等,蛤粉使用难度较大,不易掌握,但其色经久不变。青色系列中根据其颗粒粗细,颜色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等,赤色系列有朱骠、朱砂、胭脂、褚石、银朱、西洋红、红珊糊等,黄色系列有土黄、月黄、石黄、雄黄、等,绿色系列根据其颗料大小又分头绿、二绿、三绿等,有金色、银色等。传统天然矿石在色彩种类已经比较丰富,但是方毕竟色彩种类相对较少,而后来研制发明的人造高温结晶仿矿物质颜料,能很大程度弥补这一不足,这些微妙的色相变化,都优于传统的重彩画颜料。现代工艺技术下,无数种类的结晶颜料,在一定的光线照射角度下可以发出一种宝石般的光泽,如果传统天然矿物色石与仿石色的结合运用,作品画面色彩就会显得格外浓重,饱和度格外的高,和传统水色形成较强烈反差。除此之外,水干色、云母粉等新兴材料的合理利用对画面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装饰艺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的母体,从一开始就以浓厚的装饰性作为绘画表现形式的个性特点,箔具有极强的画面肌理感和金属感,贴金箔、银箔、铜箔、铝箔也是常用技法之一,具有光芒辉煌的装饰效果。有什么样的媒材,就有什么样的技法。高品质的材料给现代重彩画画家、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带来了创作技法的变化与创新,色彩的塑造力及材质的美感,更加展现了色彩本身的美性品质,带有鲜活生动的现代气息,产生了现代重彩画形式语言的新的跨越。
中国画本身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开放局面,工笔、水墨、没骨、泼彩、泼墨、工写结合等等,各种形式还在打破界限,互为融合,一直强调的“写意”两字一直是水墨画的专利,而经过种种实践研究,工笔画中也含写意的成分,不过是用工整细腻的笔法表现而已,一幅画中工笔画与意笔画结合才会显得画面更加自然舒展。相对于中国传统重彩画,现代重彩画采取了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在现代重彩画创作教学中将做画材料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把以前使用的熟宣改为温州皮纸,粗纤维纸、麻纸、棉布,油画布、把勾线的狼豪为长锋羊毫或排笔、刮刀;将三矾九染为色彩的错落套叠;各种材质的综合交融使用,创作作品画面有水墨渲染的效果,还具有西方油画的独特的味道。
【关键词】高师 中国画教学 时展与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大学的美术教育,除了对于高级美术创作及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之外,更承担着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年以来,对于优秀的中国画学术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内高等美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工作重点。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美术学院由于其自身特有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培养高等专业化、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同时,还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社会审美、激发和促进创造能力的重要学术阵地。
尽管如此,高师院校的美术学院与国内的专业美院之间,在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规模、招生制度、生源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差异。比如,在生源素质和招生方式上,考进专业美院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在其进入高校之前,大多就已具备比较全面的美术基础和一定程度的中国画专业认知。而高师美院目前采取的专业课考试方式大多为省级联考,考试科目大多为素描、速写、色彩这三个主要科目。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大学的学生,又常常对中国画这一领域感到陌生和茫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师中国画生源的选拔。
其次,中国画教学历来有其自身特有的规范、程式和要求。从学习过程来看,是由临摹到写生,再由写生到创作的训练过程。从学习内容来讲,中国画又有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个主要的题材与科目。而且,作为完整的中国画教学体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又同样成为中国画基础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三个科目不论在理论范畴还是技法层面,都体现着紧密的依存和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所以,基于高师美院生源的具体情况,加上师范院校特有的课程设置,若想在本科4年里培养出一流的中国画专业人才,必然存在诸多的压力和局限。
近些年来,有关高师美院中国画教学方面的研讨和改革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进行着。各院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着培养方案、课程模式等方面的教改尝试。比较典型的如:本科一、二年级进行一般的绘画基础学习,三、四年级进行中国画专业学习,这就是普遍所说的“二二制”。此外,还有借鉴专业美院模式,从学生入学即开始中国画分专业学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本科后两年的中国画专业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流于表面。而后者,由于学生缺乏较为全面的中国画基础训练,直接进入中国画分科教学,使得学生在“单线推进”的状态下,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画的本质内涵,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高师中国画专业人才教学体系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变革,在教学思路、培养方案、实施策略等方面,既要顺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又要体现高师院校的教学特点。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中国画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高师中国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近现代中国画教学的传承与变革;
2.高师院校与专业美院在中国画人才培养中的相同与不同;
3.高师中国画专业“立体复合”课程模式的构想、论证与实践;
4.“立体复合”培养模式下的教研室建设及师资结构调整;
5.中国画“立体复合”培养模式下的书法教学调整;
6.建立适合高师中国画专业学生理论能力提高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与考评体系。
而在这诸多方面的内容里,高师中国画专业“立体复合”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毫无疑问地成为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高师中国画教学改革措施,体现的是对高师美院自身历史发展与教育现实的不断回顾与思考,也是在借鉴专业美院的教学思路并紧密结合高师美院教学实际的前提之下,梳理和总结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总结“二二制”模式和“单线推进”模式的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之上,摸索出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
其主要策略为:在教学进程方面,根据生源中国画认知“零起点”的实际情况,利用本科一年级进行较为全面的中国画基础学习,在升入二年级以后直到毕业,按照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班的划分,开展分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三个专业班一方面明确各自的教学方向,另一方面在各自的教学计划中,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学进展和专业实际,安排了大量其他专业的课程。例如,山水画方向的教学计划,除了系统地设立山水画自身的课程之外,还要按照从临摹到写生的中国画教学脉络和高师院校整体课程特点,有步骤地开设花鸟画和人物画以及其他的绘画基础课程。兼顾了美术造型基础和花鸟画专业基础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更加系统全面。
与以上两方面相配合,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相应的教研室重组。比如:把现有的教师由以往的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国画教研室,根据教师的主要学术研究和教学方向,划分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三个教研室。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本专业方向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与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按照各自的专业分科,进入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以达到基础扎实、修养全面、专业精深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中国画基础的全面发展与艺术个性发展的统一。
总之,改革以后的高师美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很大程度地克服各种办学局限,进一步归纳与整合教学时间及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人才培养的效率。使高师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在培养中国画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时展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禹舜.八荒通神――山水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
[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
[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摘要]“以线造型”是中国画诸种独特性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之一。在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强调“以线造型”的意识对于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并使学生更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独特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以线造型”为中国画根本特征的教学意识并帮助学生在这方面树立相关观念,从而使高校中国画教学取得切实而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中国画教学;“以线造型”;人物画
高校的中国画教学作为现代教学体系中的一环,虽然较之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学科的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但又必须要求其融入到整个教育序列中:一方面,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艺术)学的重要一部分,中国画教学的成败优劣关系着整个学科建设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令人满意的艺术人才,使其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能够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强调“以线造型”的意识对于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并使学生更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独特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拟以人物画教学中“线”的形态与运用为例,论述在中国画教学中“以线造型”观念的重要地位。
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作为“以线造型”的艺术形式,传统中国画与书法在“造型”手段方面具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在论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笔法运用法则与线条的形态要领时,列举书法理论中相关的例子作为参证是完全可以说明问题的:唐代陆羽在其所著《怀素别传》中有一段“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的记载,其中即出现了“坼壁路”、“屋漏痕”等著名的书法用笔概念: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提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锥画沙”等笔法要领。透过这些描绘形象、譬喻深刻的言论,我们不难领会,通过对笔法妙谛的顿悟,使得艺术家笔下的线条愈发生动自然:它们或起伏激越,或气势雄浑,若笔走龙蛇、如有神助。
传统中国画在运笔方法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画家黄宾虹特别看重笔墨技法且善于总结古人理论而灵活运用。他曾言:“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此外,他还提出运笔应做到“平、圆、留、重、变”的“五笔”说。由此可见,在中国画的审美体系中,除了其所表现物象所传递出的信息外,用来表现形象的重要手段——“线”本身也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在这一点上,与通过笔画与字型而能表现出浓郁艺术内涵的书法是一脉相通的。中国传统书画所独具的这种艺术功能,结合着笔墨、纸张等特有的表现手段,使之成为优秀而高雅的艺术类型,具有千变万化的魅力神态和无尽的韵味。因此我们可以说,线既是造型手段,更是物象形态和质量感的表现,还表达着形的动感倾向和画家的情感内涵;线作为中国画的本质语汇,有着表形、表质、表量、表势和表情的功用,它既是画面中的基本形象单元,也是画面结构最终的落脚点。深刻领会传统中国画“线”的精神内涵,从线自身的组合与形式感中去发现造型表现的规律、通过对“线”的各种形态与运用的体味和理解来把握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这是深入中国画本质的学习和鉴赏路径。
“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可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根本属性之一。线的表现和组合运用在历代优秀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较快且有效地进入中国画这个艺术世界,掌握其“以线造型”的语言“法度”以及几乎无限的可变性,欣赏、临摹、写生与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训练途径。例如,在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传统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技巧与艺术素养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鉴赏历代优秀的宫廷人物画、宗教人物画以及文人仕女画等传统人物绘画精品,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人物画“以线造型”艺术手法的感性认识,对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线”的形态与运用产生深刻的体悟,对其绘画实践来说亦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与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明确意识到:无论怎样借鉴和吸收西方的造型意识与方法,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功是断不能少的,否则便失去了其作为中国画的身份指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强调训练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本功的重要性。对于人物画教学的重点而言,应着重阐述笔法、墨法以及“线”的形态与运用等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加强对“以线造型”观念及人物画中借鉴西方写实手法与保持中国画固有内在特征的认知与体悟,进而体现在之后的人物画写生、创作过程中。
重视和训练学生在写生与创作中“以线造型”的写实能力、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线”的形态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中国画教学别值得注意的方面。人物画教学的“基础性”首先应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二是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即对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表现原则有具体且适宜的应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写实造型能力,能够把人画“像”(尽管这并非绘画的最终目的),更进一步的笔墨线条浓淡干湿的变化、画面章法布局才有意义,二者应该是递进而非并列的关系。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可以保证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本属性,使其明确区别于其他绘画种类诸如水粉画、水彩画以及油画等。
举例而言,在写意人物画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实造型能力与“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对中国画“线”的形态的熟练把握与准确运用,笔者尝试采用以硬毫笔代软毫笔、以单色代复色、以起伏代明暗、以几何形代自然形的训练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以硬毫代软笔、以单色代复色,是针对初学者和国画基本功较差者,让这一类学生先选用笔锋较硬的兼毫或狼毫笔,蘸墨后一笔笔画到生宣纸上,待笔上的墨基本用完后再蘸墨练习。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要求学生考虑墨色变化,以造型为首要任务,权当是用硬笔单色作画;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单一,目标明确,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而硬毫笔毕竟是毛笔,仍与硬笔有根本不同,学生单纯训练墨线手法的人物造型,有时亦能画出生动的画面。以起伏代明暗,主要训练学生“以线造型”的中国画表现思维。由于受到光影素描的影响,很多初学者往往依赖受光背光的明暗法表现人物形象,受制于光源等因素,又多不能控制淡墨的表现。而画“起伏”不画“明暗”,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避开光线的影响,将模特看作是全面受光并无单个固定光源或受“顺光”,若要表现人物的结构,必须依仗线条或皴擦法来表现各种高低起伏,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法来造型,摒弃受制于光线的明暗表现。以几何形代自然形强调的是对画面形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将根据几何形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与应用,使最后所生成作品的画面有序、多变而耐看。在这一完整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以起伏代明暗、培养学生“以线造型”的中国画表现思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学生可以对中国画“线”的形态与运用产生非常具体的经验积累,进而为其理解和把握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独特艺术特性并运用于创作实践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笔者通过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对中国画“线”的形态与运用的重要性具有非常深刻而具体的认识。毋庸置疑,中国画是具有独特存在与表现方式的传统艺术门类:一方面,它有特定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它的表达方式又有着高度程式化和高度自由化的鲜明特征,“以线造型”无疑便是中国画诸种独特性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在高校美术专业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特征的强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确立“以线造型”为中国画根本、首要特征的教学意识并帮助学生在这方面树立相关观念,使之能够深刻领悟中国画的独特价值并在其艺术创作中恪守这一中国画的基本底线之一。然而,当前某些教学一线的中国画教师却因一味求新、求变,在教学中有逐渐背离中国画“以线造型”基本特征的倾向,这势必会模糊相关概念,对传统中国画的本体性造成不良影响,使艺术的创新遭遇失却主体规定性的质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这种倾向将在青年学子中产生消极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应有所警惕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反省与深刻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与适宜的教学实践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使高校中国画教学取得切实而积极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德宾,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