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04:3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文化结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nterprises-ru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bin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alent training, points out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of practice base and specialty practice base, and of practice content and specialty practice in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关键词: 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terprises-ru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19-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决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昆明工职院)是云南省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昆钢集团公司举办的高职院校,有近50年的职业教育历史,是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既为区域上千家相关企业或上百家钢铁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同时还致力于昆钢集团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本论文即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对企业办高职院校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1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要求的直接性、特色性方面,更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1.1 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持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校企一体”是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关系的最好概括。对所办的高职院校,企业在政策扶持、体制机制构建、经费投入、实习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必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造了坚实平台。
1.2 企业为学校提供庞大的教学资源
“企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天然依存关系,决定了企业对所举办的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所需的庞大教学资源支撑。这些教学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资料、生产现场、设备、人员、产品工艺、管理制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以昆明工职院为例,其所依托的昆钢集团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场地;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成为学校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师进入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474人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企业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划归学校。企业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全方位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
1.3 企业文化为学校提供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
“高素质、高技能”是高职教育学生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要求。“高素质”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高技能”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些要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体现十分突出。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由于与企业之间有深度融合关系,必受到企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育人环境质量也大大提升。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公司,在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创造价值、创造文明、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育人、兴企、报国”的核心价值观念,“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珍爱生命、保障安全”的安全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文化内容,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富现代内涵的企业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的学生“四会”要求,已经成为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置身于这样环境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熏染,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得到有效培养。
2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政课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必备人格和职业通用能力等)和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主法制意识等)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思政课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能否对所学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理解并认同,能否将这些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它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借助优势,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起码可以做到三个结合:
3.1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结合
“校企一体”形式中的高职院校,丰厚的企业文化资源是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内容,结合企业文化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思政课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企业,它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企业文化内容。学校的思政课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①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企业参观或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昆钢企业“牢记使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企业文化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探索式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系统了解企业文化体系,引导学生探寻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
③参与式实践教学活动。
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如企业大型纪念活动、庆祝活动、运动会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领会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深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去体验探索参与,去感悟发现养成,这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会起到重要作用。
3.2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课实践基地结合
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还是思政课实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人才培养。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的结合就成为应然。
企业办高职院校多拥有一批保障机制稳定、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来科学搭建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把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作为自己的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就昆明工职院来说,其与昆钢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建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3.3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程实践虽有不同的侧重要求,但却有着一致的目标,寻找一个最佳点,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同时,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巧妙地嵌入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如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穿插职业道德体验、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体验团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既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又得到职业质素培养,实践两项内容合一,从而达到 “双育”(育才、育人)效果,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实践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企业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宇飞.关于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困境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马淑萍.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紧跟现代产业,深融成长企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吕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
[4]孙由体.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5]刘兰君.论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论文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程 职业内容
论文摘要:专业课在中职课程改革中主要地位日渐凸显。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中职在加强专业教学同时,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面对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密切结合专业等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试从课程职业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角度作一些探究。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转变提供强大人才培养动力的不竭源泉之一,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就职于企业生产前线的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产业大军。中职学生出校门后更多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强调学习的实用性,根据岗位职责来定位,对中职生实施语文教学显得更符合实际。
1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不难发现:编教材的人大多是从事普通教育语文教材研究的,没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中职生源现状缺少调查研究,对中职生语文学习能力把握不准确,用编普高教材的“套路”来编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离学生很久远,与中职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课文几乎难以见之,课程内容普教化,难度偏高,内容繁多老陈,不能体现职教特色,显然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使用。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职业内容选择原则
解读教育部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课程教学目标之要义是培养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适应就业为根本。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当考虑如下方面。
2.1精心选取教材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 职教新课程理念认为职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为原则。中职语文是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服务的。在课文素材筛选上,必须以有利于中职生提高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为出发点,冲破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思想禁锢,大胆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与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相距极远的经典作品。选择最富时代感、感召力与实用价值较强的素材以及不同文化内涵和背景的国内外作品。
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选取篇目应体现专业差异性。如,工科类专业学生,加入对像许振超、孔祥瑞等成才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效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如在职业模块(服务类)专业中,例文的主题可选:自尊自强、亲情友情、诚实守信、求知创新、提升超越等,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职业道德,成为合格的现代职业人。
转贴于
2.2切实重视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加强实用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实用语文能力即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及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水平。中职生大都是学困生,语文底子薄,早已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看不明白,听不懂,不会说的情况极其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在中职语文中增加口语训练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学生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增加课前专注倾听训练;以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的需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以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按照不同专业群对应用文体的不同要求,突出实用性原则,安排适当常用文体,切实将实用能力训练和实用写作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3适当将相对成熟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全面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造就一大批技能好,素质高的产业大军。这就必然决定了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在指导思想及实施过程中的截然迥异。把职业、企业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因子,对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很有必要。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现代职企文化,把握现代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动向,感受优秀职业、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职业价值观。
3对中职语文课程职业内容实施的思考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语文实际基础和就业需要出发,为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感受优秀文化浸润,塑造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情感态度,以适应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需要。必须摒弃一切陈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特点,切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变“一言堂”为“众人论”。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和普教语文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对于基础很差的中职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因听不懂而产生效率低下的结果。改变这种局面,亟须改变传统的单向“被听课”、“灌入式”的课堂结构,换作师生互动式新型课堂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老师占据课堂,学生无暇质疑和思考。课堂一片沉闷,效率低下。不妨将课堂形式创新一下,以师生双向互动,将课堂成“论坛”,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不再沉郁,而是充满和谐活跃。
3.2回归现实生活,创设职业情境,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应更多融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元素。认知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事物本身和人存在的生活远近。离现实生活越接近,对事物自觉接纳程度就高,反之则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模拟职业场景为素材,创设课堂情境,让中职生在宽松、自然的生活及职业情境中,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体味学习语文之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学好语文,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
[2] 佘爱民.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缺少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主旋律不够突出等问题。为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校企合作元素,系统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创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高职院校“和谐校企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校园文化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依据校园文化的分类,通常可以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划分为校园物态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文化载体现代化。一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正逐步现代化。表现在传统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如现代化的体育馆、实验室、图书馆等,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特征,这必然使得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特点。
第二,学生活动逐步社会化、企业化。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加体现出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的特征。
第三,活动内容专业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文化层次,他们对校园文化充满高品位、高境界的渴望。他们在教育教学和校园一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教育,形成具有本专业特征的学术氛围,使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活动融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活动特征。
第四,价值追求多元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精神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向市场化的特征,各种思想往往都能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找到生存的土壤。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看,校园文化及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方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校园文化基本建设弱化现象较突出。高职院校不同于一些名牌老牌高校,很多高职院校刚从技工学校或者中职学校升格转型,其发展历史较短,起步较晚,一方面,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而且也抑制了高职院校对合格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建设的巨大影响作用尚未认清,单方面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从而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第二,缺少科学而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决策层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有充分认识,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纳入课程体系建设,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科学系统规划的不多。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和提炼,对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没有进行认真的研讨。
第三,主旋律不够突出。在市场效益这一因素影响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情况,体现在校园文化及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学生社团发展良莠不齐,对不良文化的影响缺乏防范意识和抵抗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第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不够紧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很多企业因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而不得不采取补课措施,以致形成“企业文化”中的“补课”现象,这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文化与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有关。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多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相关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创特色意识不够,校园特色精神不突出。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企合作元素的措施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更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系统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薄弱现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一是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企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可行措施,使校企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三是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二,创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其一,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首先,应不断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建设,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其次,在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企业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素养。最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其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新时期,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环保”,就要做到:一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开展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为校企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运作情况,学习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早日实现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关键。而支撑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现的根本,是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岗位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把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在一起。
第五,创建高职院校“和谐校企文化”。其一,注重校企文化自身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校企文化的健康发展。因为物质文化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构建素质教育氛围的基本条件之一,既是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项基本建设;校企行为文化是校企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为规范学生行为而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校企文化的底蕴;校企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企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整体和谐发展的校企文化氛围,才能成功建设和谐校企文化。其二,加大诚信教育力度。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诚实守信价值观念的紧迫情况,应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使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校企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总之,推进可持续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依靠经济社会中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一、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论、能实干、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真实实的,是激烈、残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融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既注意对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解释,同时也注意经营知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介绍,从而为学生从事流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的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调研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书本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群体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80%的学员是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的不足,或是因为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而来“充电”的。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排除了很多的幻想,更切合实际。他们学习有以下需求:(1)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2)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管理思路;(3)扎扎实实地学习一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学习者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教学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学中引导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提倡“过程研修”,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再用理论去引领实践,让知识“盘活变现”,做到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有的地位
在工商管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电大课程教学的两翼。在电大的多种授课形式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授课,都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在《统计学原理》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了解一个企业,对其进行一个专题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师生交流。再如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同时加入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建构理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边学边做,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如《企业文化》,我们就把“企业文化与徽文化”专题讨论会设计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吸收其精华和扬弃糟粕谈看法做研究。
(二)在实施中实行“三师”负责制
实践性教学贯穿电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实施中可实行“三师负责制”。所谓“三师”是指专业主管(系主任)、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班主任),三者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作为专业主管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负责人,他必须熟悉本专业所开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创新,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工程师。课程辅导教师是设计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点设计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实现“第二个飞跃”。但因电大的辅导教师大多是外聘的,一些课外的活动(如参观、调研等)很难与学生一起参加。这就要靠管理教师组织和督促学生来完成,管理教师的职责就是当好辅导教师的助手,成为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起保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
由于电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资金和实践基地的不足,使得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局限,然而电大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人脉资源又使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
1.利用学员自身优势,开展专题小组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根据学员分布情况,以一些骨干企业的学员为主组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统计学原理》、《流通概论》等课程,我们将学生组成了几个调研小组分头进行活动,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企业文化》,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由辅导教师设计“了解徽商、走进徽商,传承徽商精神”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学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徽商商埠、商船,以及当时徽商云集的渔梁街店铺遗迹,了解当时徽商经营的盛况和他们的经营宗旨、商业道德,感悟“徽骆驼”精神,从而领悟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精髓。另一个班则开展了“企业文化与徽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前,学员对自身所在的工商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徽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运用作了探讨,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写成34篇论文。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有理论、有实践,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其精华和糟粕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发扬徽文化谈了看法。在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时,教师组织了从事营销工作的学员,开展了“营销经理谈营销”座谈会,让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运用课本理论进行分析,畅谈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提高,也给其他学员以启发。
2.与企业联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运用学习的理论,组织学员为当地的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实际的管理环境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掌握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课后,为了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走出校门,我们与当地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联合开展了“我为家得利献一计”活动,要求学员从消费者的角度为超市把脉诊病,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超市献计献策。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90余篇。他们从企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宣传、商品质量、节日促销、文明经商、营业员管理,服务质量、店容店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和计策得到了超市领导高度的评价。他们称赞电大学员观察仔细,调查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超市出了不少好点子,并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不少建议,还承担了活动所需的全部经费,并给学生以奖励。
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要提高电大学员的应用能力,应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与管理一直是我市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老街社区联合开展了“老街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要求学员不仅要用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广泛地学习和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学员们积极性很高,为了解老街的经营管理现状,有的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学习市委书记视察老街时的即席讲话,针对问题分析探讨;有的与经营业主面对面地交流询问,更有学生曾多次站在老街口分白天和晚上观察客源情况和游客购买的物品。其中《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发展》、《老街经营管理之我见》、《从杭州河坊街看老街旅游发展》等征文对老街经营管理及旅游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大胆创意,得到了老街社区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上《企业战略管理》课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一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利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经过充分准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非常深刻和难忘。
论文摘要摘要:许多地方为了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防止无序竞争,对小型学院进行了合并,由此产生的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院(校),为了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局,在当地政府的参和下,进行了合并或重组。这样一来,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避免了小学院之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盘考虑和节约教育资源。和此同时,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也随着行政机构的合并,进行了重新组合。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组合是否优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呢?这个新问题关系到学院合并后校园文化建设及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必须引起院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在本文中结合烟台职业学院在合并和建设中校园文化的重组和优选新问题,谈点个人见解,和职教界各位同仁共享。
一、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重要意义
随着学院组织机构的合并,各小学院校园文化都被带到新学院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是必然的,无形的。但却是对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的,假如各小学院的优良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组合并发扬光大,将有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gt;2的;反之,假如各小学院原有校园文化中的优点被丢失,缺点相融合,则不利于新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其效果是1+1%26lt;2。由此可见,新学院的组建中,有必要对原有各小学院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出其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以便建设更加优秀的新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烟台职业学院是由5个小型职业学院(校)合并而成的,我们假定这5个小型学院(校),就是学院合并后的A、B、C、D、E5个校区。A校区原来的教学制度规定,教师必须提前5分钟走进教室,了解上次课堂教学的效果,稳定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有两条优点摘要:一是有利于教师的为人师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心得到教师的敬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他四个校区的教学制度中,都没有这个规定。那么,新学院成立后,就应该在有关的教学文件中,对这一规定进行重申。这样以来,新学院的常规教学秩序,就建立在了一个科学、先进的基础之上,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便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功能,这种功能将使学生长期受益。
二、校园文化重组和优选的具体做法
校园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各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又包括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要形成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其具体做法有摘要:
1.组织有关处室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从中进行优选。新学院组建开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即校规校纪都要重新制定。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各校区原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和分析筛选,从中优选出最有利于新学院发展和壮大的内部管理制度条款,作为新学院的新制度颁布并实施。例如,教务处分析了各校区原有教学文件的格式、内容及要求,修改制定出了新的教案、教学计划、试卷分析等格式及要求,颁布并实施。
2.组织各处室有关人员,到同类学院去学习和访问,以便吸收其成熟的办学经验。
烟台职业学院组建初期,学院曾分期分批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同类学院去参观学习,吸收其他学院的先进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便使本院的新制度、新校风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例如,学院校园内的雕塑、标语、条幅、制度公告以及校徽、校训,都为新的、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功能。
3.组织全院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研讨,选择出有利于学院发展的校园文化,并作为新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院以企业文化探究为名,组织学生和老师探究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联,以及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院发展的;哪些校园文化现象是落后的,不利于学院发展的。并且以研讨会和讲演比赛的方式,组织师生进行了分级研讨,最后,将研讨资料汇总到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总和筛选。
通过以上活动,达到了三个目标摘要:
(1)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现象中的优劣进行了熟悉和剖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全体学生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学生学会了研讨现实新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调查探究的方法和互联网的更有意义的使用方法。熟悉到上网除了聊天以外,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探究工作。
(3)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师生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关系之外,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学生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和探究新问题的方法。
4.在全学院范围内,组织“两个转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使全院师生明确办学方向。
烟台职业学院是由几个小型的职业学院(校)组成的,其中有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也有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都有一套原有的办学理念。为了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学院在全体师生中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题目有两个摘要:一是如何完成中专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二是如何完成普通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
通过大讨论,使全体师生熟悉到学院在烟台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熟悉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明确了从中职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意义、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最后,选择讨论中形成的优秀论文刊登在校报上,以展示其成果。
5.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对学院的评估,严明校风校纪,规范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
如何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作了粗浅的尝试。
一、 校长文化建设,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分不开。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则是校长队伍的文化建设。
1. 阅读教育著作,树立文化立校思想。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核心人物。只有校长认识上去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为了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理解学校文化内涵与作用,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能够在名校打造过程中以学校文化为办学品牌。我市开展了向校长赠书活动,赠送了《学校文化管理》《完美执行之最佳企业文化》等关于文化建设的书籍,在校长中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关于文化建设的读书热潮。
2. 聆听窗外声音,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虽然学校是文化单位,但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却晚于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所积聚和形成的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定的总和。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就是要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他山之石,丰厚学校文化的品位,在学校中培育和创造出开拓创新、水平一流、不懈进取原动力,不断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07年我们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话题,分“开掘企业文化内涵,丰厚学校文化品位”、“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比较与借鉴”、“构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品读与透视明星企业的文化与管理”等四大主题,组织校长读专著、学理论。并二度走进明星企业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在海虞“特别特”企业,听取陈斌董事长关于企业文化执行力的介绍,到常熟中纺泛佳制衣有限公司,聆听“泛佳亚麻”企业陈尚良总经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管理的讲话。通过企业文化的实地参观感受,通过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实现了走进企业比学校,跳出校园看教育,更理性地思考教育、规划发展教育。
聆听窗外声音,开阔校长们视野,以最佳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理论研究、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文化办学品位。
3. 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我市于2004年建立“校长论坛”学习型组织。通过这一学习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组织开展活动,共同探讨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思想的碰撞,大家学理论,摆观点,谈方略,传经验。校长论坛已成为提升校长办学智慧的一个学术平台。
几年来,我们每年四个主题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校长论坛活动,主题涉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明析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向卓越”、“更快、更高、更强与学校发展”、“人文•绿色•科技与学校经营”、“以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校本研究管理机制建设”、“聚焦减负”、“追求有效教育”、“以发展性课堂实现精致教学”、“漫话重在参与”、“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教育科研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以特色建设促进文化立校”、“以学习型组织推进名师工程”、“以教育信仰构建学校精神家园”、“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等。校长的论坛发言稿,经会后整理修改几乎全部正式发表。另外,在2007年组织了一批中小学校长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撰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会刊《现代校长》第12期杂志上组稿发表。《现代校长》以《常熟市校园文化巡礼》形成专栏,介绍了我市7名中小学校长的一组论文,该杂志特级记者还报导了对10名中小学校长的专访。
2008年起,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录”评选活动,鼓励校长们从写随笔集开始,培养著书立说的意识,努力提升文化办学智慧。
二、 学校文化课题研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工作即研究”、“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为指导,强调“研究工作常态化,”将课题研究与日常的行政工作相结合,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和行政管理力量,引导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十五”以来,我们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战略,深入基层与学校领导一起分析学校基础,挖掘教育资源,谋划可行策略,积极以学校发展打磨科研课题,并多次进行反复评估、论证、研讨,通过分步推进,不断完善,抓住重点,日趋优化几个过程,以优势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有特色的文化的“品牌学校”的课题发展促进文化发展轨迹。像练塘中心小学,从“十五”课题“小学国防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发展成“十一五”课题“构建国防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研究”,特色发展从操作层面推向到文化层面。再如白茆中心小学的“山歌文化”经历了三个课题:“开发山歌文化地方资源,发展做中学的研究”、“利用山歌文化资源,开发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实施本地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实现了从唱唱演演到德育教育再到全面素质教育的飞跃。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教育科研促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文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教育品牌也日趋鲜明。如实验小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石梅小学、吴市小学的劳技教育,世茂实小的艺术教育,义庄、大义、昆承、花溪的科技教育、绿色文化,杨园小学的园艺教育,沙家浜小学地方资源开发,赵市小学的皮艺文化,辛庄、王庄的戏曲文化,海虞小学的画信,徐市中学的灯谜等等都成为了常熟教育特色的一张张骄人的“名片”,成为校园文化群芳圃中的一朵朵鲜艳的奇葩。《江苏教育》曾以《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为题介绍了我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从这些经验和成果中也映射出了这么一点:坚持以一个课题建设,以一个科研项目,可以促进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内涵发展和文化建设。
三、 评估表彰机制,是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向导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单凭学校自发行为或几次号召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方能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作为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主线,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学校教育品牌,2009年我市制订了《常熟市特色建设先进学校评估实施意见(试行)》,在《常熟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校要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制订本校《2010~2015年特色建设规划》,总结提炼学校的办学精神和核心文化,整体规划,明确阶段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培育骨干教师,广泛开展研究实践,推动校本特色建设,逐步形成常熟学校文化品牌。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全市各中小学都围绕“底蕴深厚、设施完善、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家长向往、社会公认”的品牌名校战略目标,认真做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创建准备,坚持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质量树校、特色扬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日益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支持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特色文化渐趋浓厚。
如大义中心小学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围绕“绿色•阳光•生命”为主题,按“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点:“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线:“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面: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摘要】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对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探讨。分别阐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对接的途径与模式,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所承载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进几年,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钢铁有色、应用电子等一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今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其要求,面对这一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1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二者相辅相成,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影响后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与学校能否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相对接,专业设置应站在市场的前沿,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而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随着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其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本校应用电子专业对本区域及周边区域产业情况和人才需求做了认真而全面的调研,智能化是当前和今后电子技术发展的热点、重点,其应用相当广泛,智能电网、智能楼宇、智能监控、智能电器等领域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支撑,于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专业设置为智能电子新技术和智能监控技术两个方向;并与相关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能力标准。
2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
一切真知都产生于工作当中,用粉笔讲生产,用书本谈服务,在教室讲营销,这样不可能满足要求,必须打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本专业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把单位生产线引入校内,并探索与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提倡教学走出教室,走下讲台,到生产服务一线“实镜”中去,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当然,最真实的并一定是最适合教学的,对于学生而言,他既要走向企业,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因此就需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媒体,整合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和实训,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化”的目标。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以小项目实训为主,中间以校内实训,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然后校外实训、实习逐渐增多,到最后顶岗实习,实现就业。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设计、组织、引导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校内准备,到校外实现学生“职业化”,返校后进行总结、补漏、反思、提高,为下一次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这样循环、提高,才构成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校内(课堂教学)校外(生产车间)教学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各自“量”的划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校企之间广泛深入的合作,也必然要求一定的“量”。为此,本专业计划相关专业课程50%以上的为实践教学,并其50%以上安排在校外真实环境中。教学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系部进行了大量探索,校企合作进一步广泛而紧密,新增深圳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为、东莞光荣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新三机电有限公司、长沙海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长沙威胜仪表电子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成绩显著。
校内、校外教学同时也具有相对意义。校内相关课程的组织从生产一线的实际流程出发,理论教学为岗位(群)能力做铺垫,从各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为校内的教学也能赋予“实境”意义而提供保障,同时与校外基地的教学密切配合,为职业能力发展打好基础。而校外教学的场所选择在校外,采取放任管理和继续进行书本知识的教授都是不可取,如何对校外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即“质”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校外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49%或者是51%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在校外,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整体上是否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这样对校内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与校外教师经常交流,在了解职业岗位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职业岗位要求,口中讲职业岗位的知识,手中抓职业岗位技能,把职业岗位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传授中、技能训练中和教学组织管理中。本专业的教师既是校内的教学人员,是校外“实镜”的管理人员,是用人单位的聘用人员,身份三者合一。学生在校外既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同时也受制于与实训单位员工相同的管理制度,接受校内校外的统一管理。这样真正实现了课堂与生产车间的多方位对接。
3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与企业文化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经营文化。
两者的对接对高职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可以激发学习激情,有利于成才。学生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让他们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没有过硬的本事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的,从而激发起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第二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成人。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两种文化的对接可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就业。刚毕业的高职生大多过于理想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第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创业。因此,我们把学生不失时机的放到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提升他们,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2010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公报同时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399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含三星级)共计7931家”。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得出,酒店业对人才需求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应,理论上呈现“供求两旺”现象。但行业调查表明:旅游酒店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成交量”并不高,或表现为短期“成交”后,大学生离职率比较高。在此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酒店业对高职酒店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职院校应打造品牌化院校、品牌化酒店管理专业
职业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享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市场占有知名度,才能实现国家办学目的,才能培育院校品牌、建设品牌专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面向市场,研究酒店业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用人标准,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去“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人才)。这样,酒店管理专业“生产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酒店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一句话,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在保持院校特征的情况下,引入企业化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院校就像是生产应用型“人才产品”的企业,酒店管理专业应是企业的一个车间,是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的指导下、培养人才产品的生产线。
二、酒店管理专业应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要求更高。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但应具备深厚的行业理论知识,更应具有多年的行业从业经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院系方面要切实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培养和转化工作。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多年酒店管理专业从业经历,青年教师必须长时间内到企业任职,真正参与企业运转工作,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对教师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在业界担任5年以上的中层领导的经验。这一点应为我国职业教育所借鉴。
三、酒店管理专业应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模块”为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以职业活动——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为总体构架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来说,应建立基于酒店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而建立该课程体系的关键便是根据酒店典型工作任务而编写的教材。其设计理念为:工作过程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牵引化、课程架构情景化、模块化。当然,教材体系的建设不单单是院系自己的事情,需要院校、行业、酒店三方都积极参与配合完成。
四、酒店管理专业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情景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把工作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实现工学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特征的最佳途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设置门类是通过典型任务的分析而确定的,而典型工作任务是通过行业调研、酒店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得来的。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院校、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比如: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起到作用与课程的掌控、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中学习情景的设计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等等。
五、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除了要在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更重要的还应在毕业生的价值观念方面与酒店企业实现“零距离”。职业院校必须走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之路,把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职业素养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院系应努力建立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加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学生着酒店工装、学酒店员工手册、按酒店运作要求规范学生行为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酒店先进的企业文化。
六、酒店管理专业应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酒店专业应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平时考核环节引入:与企业管理制度接轨的平时操行考核、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实训技能考核、行业从业资格考核、企业顶岗实习考核、毕业论文考核六个考核模块。我国的旅游、酒店管理行业已具有完备的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目前,不少院校实行的“课证融通”的评价体系,就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职业学校开始脱颖而出,招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十分看好。而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其前提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论文参考。
一、“企业实践”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学校的认识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到企业了解情况,职业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主动配合;同时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只能利用暑假,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经费问题,有的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2、部分教师的认识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为学校与企业做贡献;教师因为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必须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部分企业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教师的“企业实践”,接收是“买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企业对于参加有些比较危险的岗位的实践还有一些顾虑。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导致工作行为上的不当,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的出现。因而统一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实践”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实践的形式
1、“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多采取了“松散”的形式,学校领导通过平时个人感情投入和工作关系联系企业,而企业仅仅碍于情面接受了教师实践任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2、“紧密形”的企业实践
针对这种“松散形”的企业实践采取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即“紧密形”的企业实践。在这次参加全国中职师资培训中,由无锡机电高等学校培训联系了到亚龙科技集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除听取企业发展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外,还亲自上岗实训。论文参考。这种“企业实践”不但有培训经费,还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而亚龙科技集团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视为义务,而且看作是责任,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三、“企业实践”的收获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1、现代化企业形象的重新认识
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培训期间,亚龙科技集团的理念:“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专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亚龙科技集团老总陈继权,上海理工大学-孔凡才教授等开展的各种讲座,了解了普遍存在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理论扎实、缺乏工程应用能力;知识面广、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眼高手低、不能从基层做起,以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没有联系,“学了用处不大,要用的没学好”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职学校必须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3、专业技能的提高
企业为专业教师开设了多场讲座,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工位,如亚龙科技集团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电力电子、电力拖动和单片机等方面的实践练习环节,使得我们参加企业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
4、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
通过企业实践,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更富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对新理念的憧憬,为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
鸣谢:首先要感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葛金印等领导和班主任陈庆胜、王晓忠等老师们对我们培训班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等各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细心的教导。感谢培训基地的葛金印等专家们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观念,提高了本人专业技术能力。论文参考。还要感谢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在你们身上我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友谊。
【参考文献】
1. cxmz.net/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0
2. jsve.edu.cn/newsshow.asp?pid=344江苏职教网
3、重庆市教科院文件 2009.7
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创新模式
一、德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要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德育教学,使学生可以真正、深刻地领悟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文明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提高学生理性的道德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展开德育教学,提高其理智判断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第三,以学生个性身心发展为前提,尊重其实际需要,摒弃以往以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正确引导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更要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第四,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可以从个人道德生活中体会到切身的幸福,从而促使自身向更完善、更高的道德情操追求。总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德育目标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地位。
二、中职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具体而言,现在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目标缺少特色。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即为就业教育,但是如今德育教学目标与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因此德育的功能性与实效性均有所下降。其次,教学内容与实际有不符之处。德育课教学内容照搬教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与到社会上看到的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持怀疑态度,而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未与专业相结合,体现不出特色,因此学生会产生德育课无用的想法,影响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学方法落后。在德育教学方面,很多老师未真正转变观念,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也多为说教,教学模式多为老师一言堂,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现实脱节,与社会脱节。第四,教学过程系统性不强。中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有很多顶岗实习或者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时常影响到德育教学计划,德育教学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甚至一盘散沙。第五,教学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德育教学的评价通常是单一闭卷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活动性评价有所忽略,因此,对学生个体的德育评价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三、中职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打造生活化、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大胆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充实与重组。
1 内容要与形势变化相结合
教师要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关注,比如,有些课程涉及职业法律,那么,老师就要在教学中融入国家近年颁布的最新法律,使得教材体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次,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与岗位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老师可以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将学生关注、熟悉的就业、创业经历融入课堂中来,对学生产生启发与引导。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比如,进行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引导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文化、相关的行为规范以及操作规程等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与讲解,这种将学生采集的案例融入德育课堂的做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 进一步挖掘资源
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就是看老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地方生活资源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较高的可信度,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适当地用身边的例子取代教材中的实例,从而提高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课程模式要以实践为导向
1 实践活动内容要增加
老师要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撰写专题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等。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将德育工作与工学活动相结合
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老师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先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再按照德育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问,向企业提问,然后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德育课教学内容就可以延伸至社会实践中,与社会实践紧紧挂钩。
3 适当转变教学时空
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教学时空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从课堂到实训基地再到企业现场,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班组,均融入有效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道德、法纪、人文、科学等方面的演讲,使得学生在生产一线所受的品德教育更加深刻,也更加生动。
(三)完善评价体系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讲、书本画、脑子记、试卷考、成绩评,整个体系体现出单一性、主观性的弊端,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以及觉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知识能力的结合、开卷与闭卷的结合、考试成绩与日常绩效的结合、自评与互评的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德育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老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庆,翟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201l(01).
[2]朱家良,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
[3]车燕,中职德育工作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目前,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失控问题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ERP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主流。目前,国内一方面低端会计电算化人才“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面,企业ERP人才又极度匮乏,制约着企业ERP的应用和普及。作为向社会输送财务信息化人才的高职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对现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培养目标转变到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上来,本文结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奖学金捐赠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试探讨对高职院校与软件公司签约进行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优势问题。
就业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纷纷成立了产学研研究中心。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展示了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从而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使用人单位和学校达到了互惠双赢。何谓“订单式”培养?它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目标是达到理想就业。财务信息化人才是当今社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工作人员,但不是每年都需要招聘,因此签订稳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不现实。为达到理想就业的目标,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另辟蹊径。如一般单位的财务与业务部门大多需要既懂得业务又懂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与以经营财务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合同,并建立以人才需求单位的名字命名的“虚拟论文格式”班,进行系统培训,建立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先到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几经磨炼,条件成熟后即使日后不被用友软件公司录用,也可很快转入到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其他需求方。该校与珠海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证明,由于软件公司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全面培养,使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了不同单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
一、“订单式培养”有的放矢
学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让企业参与定人才、定评估标准。一方面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避免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地。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很早就建立了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给予了大量的建议和指导。经过专项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化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用友公司还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学习和免费培训的机会,成为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财务信息化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财务信息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软件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开发和社会的广泛应用,相对于“学科式”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计划、统一评价标准、学模式而言,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符合人才“订购”方按需所求。
二、“订单式培养”注重岗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用友软件公司的“销售部”和“售后服务部”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因人员流动快,故每年都需要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补充,通过大二在校学生到用友公司的暑假实习反馈和带队教师对ERP人才能力的实地了解,该校重点加强了财务信息化“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校不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特别在“用友班”的校内实践教育课上,注意在校学生的沟通能力、市场策划和开拓能力、销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在课后让学生们通过“企业管理学社”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纷繁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成为出色的ERP管理人才,根据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学校在专业辅修课内容上增加了物流管理基础课和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课程。“订单式培养”信息化人才更加注重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三、“订单式培养”注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财务信息化人才的“订单式”培养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克服社会力量办学,“学科式”人才培养的体制单一,投资渠道单一的弊病。订单教育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学校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珠海用友软件公司考察。然后,与该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用友班”教材的联合编论文格式写与背课的有关事宜的讨论。“用友班”用联编教材对照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教学及实训的操作,每周用友软件公司会派专职培训教师为“用友班”的学生讲课一次,既讲专业、讲技能,又讲企业文化,讲员工素质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开放式办学之路,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四、“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信息反馈良好,促进校企进一步合作
几年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相继走上了不同的管理岗位,社会反应良好,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订单教育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找到“就业之门”,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形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既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旧观念,又避免了纯技术能力观的误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实践证明,财务信息化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