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12:3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宜居乡村工作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5年,省里决定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磐石市等12个县(市、区)作为全省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动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全面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新形象,整体打造美丽乡村靓丽风景线。
3月12,省新农村办在磐石市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明确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建设任务目标,学习和推广磐石市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独特景观带和绿色生态长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全省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磐石市以“集中攻坚、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原则,“建立体系、实施工程、完善机制”三措并举,全力推进环境美化工作。全市268个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培训班邀请磐石市农业局、黑石镇、明城镇古城村负责人分别从县、镇、村三个层面介绍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经验,花卉种植专家详细讲解了花卉种植技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现场参训的12个县新农村办负责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培训班取得实效。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在总体安排、统筹推进、建设时序、选点布局、建设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建设内涵和组织推动等方面实现转变。
2015年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的要求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重点抓好10项工作: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工作。
在美化范围上,镇区美化要以镇街驻地、休闲绿地、主要街道、河渠两侧绿化、围镇林建设为重点;村屯美化要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绿化和围村林建设为重点。在种植品种上。种植的花卉,重点是推广步登高、串红等一二代花种和多年生木本科八宝锦添、黑心菊、波斯菊、红宝石、蓝宝石、蜀葵等品种。由于我省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县(市、区)在进行美化建设上可以因地制宜,宜树栽树、宜花栽花、宜草种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种植经济林果或特色品种。在种植技术上。推广除草剂封地、大棚育苗、施用底肥和追肥等多项新技术,提高花的成活率,促进花蕊绽放。
省新农村办要求12个整体推进县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美化环境整体推进的规划,尊重群众意愿,强化保障措施,落实建设管护责任,切实保障整体推进县环境美化工程顺利开展。
**乡按照上级关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打造美丽宜居乡镇要求,深入学习佳木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条例,贯彻落实****、市长**到**乡调研的指示精神,全力推进五大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强化领导,压实责任
成立了**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由村书记为环境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包村干部为各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员,形成了乡党委统筹抓,村支部具体抓,乡纪委、派出所协调抓的工作机制,以美丽宜居乡村“十有十化十无”,最美庭院“五美”为重点,制发了《2020年度**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先后召开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议3次,开展乡域内人居环境巡查督导5次,建立各村整改台账汇集问题45条,目前已完成整改25条。明确各村任务区域,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组织保障,压实责任划分。
(二)多管齐下,汇聚合力
以爱国卫生月,绿化种植周等载体动员乡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来。在爱国卫生月活动中。乡党委组织机关干部、各村干部、各工作队共同参加劳动,累计出动1300余人次,车辆300余车次,对乡内45公里道路展开分段拉网式清洁,清理路边沟5000多延长米,修复倾倒栅栏46余处,清理路边杂草2000延长米。在绿化种植周活动中,以乡干部为骨干,以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为基础,组织志愿者、老党员等175人参与到全乡绿化种植、白色垃圾捡拾工作中去,共种植小叶丁香20余万株,捡拾“白色垃圾”近20立方米。为我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示范,强化培训
乡党委组织6个村书记,全体机关干部,对上级下发的《佳木斯市美丽宜居乡镇创建工作方案》《佳木斯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条例》等文件进行学习,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各村按照文件结合自身实际编写了六个版本的村规民约,并下发到村民家中,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为村民们树立规矩意识。在卫华村、渔业村、卫明村着力打造255户最美庭院,并组织六个村书记进行参观学习,要求各村按照划分区域范围内再打造一批,庭院干净整洁。厕所厨房卫生,室内摆放整齐的示范院落,并以此为标准,形成村内家庭卫生排名,激发各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四)多措并举,保障投入
乡党委、政府由保障投入破题,为每个村提供10000元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为各村人居环境起步工作提供保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发各村支部工作热情,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成效同村老三位的工资进行绩效挂钩,多干多得,少干不干不得。在庭院卫生方面,对评选为最美庭院的贫困户奖励2000元,一般户奖励500元,极大的促进了百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情。为解决各村垃圾清运问题,为各村配发了由市执法局下发的240l垃圾桶18套,为各户下发30l垃圾桶685个,为各村配备垃圾回收车6台,为村内保洁人员配备工作服、清扫工具等。全力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巩固提升,取得长效
截止目前全乡6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集中人力和动用机械清运垃圾710吨,清理路边沟47.5公里,清理路面47.5公里,清理柴草垛26处,清理路障17个,清理禽畜粪便93吨,清理垃圾箱168次,为我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有效成果,形成长效治理建立“周通报、月考核”的督导制度,每周确定一名值班领导,联合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走村入户,发现垃圾清理不彻底情况,立即拍照取证,并在全乡“两级”微信群中实时公开。每月对乡内六个行政村内的人居环境整治进度进行考核,倒逼工作责任落实,对进展慢,不作为的村干部进行停职。确保农村环境卫生能常清理、常保洁。
为做好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8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昌政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就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深入盂县、郊区、平定县,实地视察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及搬迁工程、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农村清洁工程、易地移民搬迁、文化古村保护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并召开座谈会,集中听取了市农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等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全面了解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情况。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推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4月份,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正式启动。我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列入全市转型综改重大项目来抓,半年来,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面部署,有效组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部署动作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全省动员会后,市委、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很快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永奇为组长,市委副书记王旭明、副市长董仙桃为副组长,市农委、发改委、住建局等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设立了办公室。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与巩固两轮“五个全覆盖”成果、办好“五件实事”相结合,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相结合,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加快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充分调研摸底,研究出台《阳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2014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和今年工作的重点。随即,召开全市动员会议,细化分解部门职责任务,各项工作启动实施。同时,成立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编制工作组,专题召开规划编制研讨会,落实六个专项规划以及县域规划的牵头单位,确保各类规划编制有重点有方向,科学引领。目前,各类规划按照既定要求进行,规划编制资金正在落实。
二、严格部门责任,统筹协调力度大。为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衔接、顺利推进,市农委作为牵头部门,严格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履行职责,积极承担领导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相继建立完善了领导组调度会议、进度通报、信息报送、办公室协调会议、项目管理和督查落实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不断规范、促进各部门工作有效落实。市农委还按照分工职责,在实施美丽宜居示范工程、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以及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方面理思路、定措施、建制度,主动作为。其他17个相关部门也都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重点,落实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工作推进有力度、有质量。平定、盂县、郊区全部由县(区)长或分管县(区)长亲自主持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组和领导组办公室,出台《规划纲要》和《2014年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顺利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7月份,陈永奇市长亲自召开工作推进会,就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分管副市长董仙桃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多方协调,为全面推进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宣传大力跟进,营造氛围聚能量。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办公室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信息交流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适时收集、整理各县区、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实况,及时梳理并向领导组反映汇报。随着各项工作正式启动,充分借力各级各类媒体,深入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调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还在《阳泉日报》开设专版,全方位、多角度跟踪解读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市住建局也开辟专栏,宣传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相关支持政策,选树先进典型。与此同时,市县两级通过组织各类相关调研,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逐步深入人心,赢得支持,全民的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群策群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氛围正在形成。
四、力求投入到位,“四大工程”推进好。我市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方法,确立了以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四大工程”。工程实施主要依托公共
财政投入来支撑、引导和保障。2014年,全市共确定23类项目,涉及市级财政投入约8000万元。目前,各类项目已陆续开工,各项投资陆续到位。在县级层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资金,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市、县两级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在用地用水、税收规费、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力求各方面投入到位。目前,用于农村道路改造的1亿元投资已落实,郊区河底镇和全市45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乡村植树造林与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紧密结合,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和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数字电影入村、“一村一场戏”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农村文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盂县路家村镇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开工,启动了4个村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避让搬迁、12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项目和15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以及1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平定县西岭、盂县闫家沟、郊区桃林沟属省级创建村)。总的来看,完善提质工程在原有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民安居工程按照“一启动三加快”要求重点突破,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宜居示范工程以示范引领启动创建,“四项工程”推进顺利,见到了实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扯部门多,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要想扎扎实实推进“四大工程”落地,切实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正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推进不平衡。一是资源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村经济发展较快,搞好人居环境改善的主动性强、动力足,村容村貌变化大。二是缺乏支撑产业的部分偏远山区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人居环境改善更多停留在村容村貌的零碎整治上。三是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难度大,进展不快。比如,盂县路家村镇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前期审批手续繁杂、配套资金落实难、整体搬迁难度大。
(二)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当前,规划编制仍处于前期资料收集阶段,县域、乡镇、村级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缓慢,今年8月底不能如期完成各类规划编制任务,影响工作进一步深入铺开。对古村落的保护性建设,没有整体的、高站位的编制规划。因缺乏具体规划指导,一些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零敲碎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资金到位存在困难。今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压力较大,加之没有引导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和筹资合力,单靠政府投入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各类工程难度很大。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环卫设施不足,后期管护无法跟进,短期整治易、长期维持难现象存在,有的村还会面临二次污染隐患。
(四)机构编制需要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需要建队伍、充实力量。目前,除成立市级领导组、设立领导组办公室外,还要比照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组办公室的运作模式,在市县两级成立实体化工作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种种原因,目前市县实体化工作机构仍未成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几点建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启动时间短,推进力度大,农村环境越变越好,老百姓由衷拥护。然而,让全市更广大的农民享有像城市一样完善的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宜居宜业的环境,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统筹推进,确保实效。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大意义家喻户晓,让各级各部门狠抓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效传递。通过宣传教育,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扭转部分村干部工作依赖政府、且等且靠的旧观念,激发农民群众“户户行动、人人投工投劳”的参与热情,引导大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设置监督台,曝光开展工作不认真、标准低、走过场的行为,依托舆论监督促进整改。
(二)加强领导,严格责任,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投入大,战线长,惠及面广,需要树立“一盘棋”观念。近期,市政府要尽快组织一次新一轮工作推进会,全面了解18个责任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搞好工作衔接和统筹协调,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动员会精神上来。各相关部门要严格对照各自分工职责,切实建立一项重点任务、一个牵头单位、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责任机构、一套工作方案的“五个一”机制,明确工作方向和节奏,谋划好工作思路和方法,把握好工作重点和难点,全力以赴抓落实。特别是目前阶段性工作进展缓慢的部门,要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跟进,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确保工程总体进展和重点落地。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人才培育,建立技术人才库。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人才回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快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__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全省人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更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根据《__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的实施方案》(__〔__〕13号)要求,为尽快解决当前我乡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经研究,决定在全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一地两区’、打造‘三宜’美丽__”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把整治农村环境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按照政府主导、乡村协作、群众参与、全面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一场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彻底解决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3月底以前,全乡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为建设“三型”美丽北社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集中整治范围为全乡所有行政村,主要包括:村庄街巷、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田间地头、公路、河渠沿线、畜禽养殖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单位区域的环境卫生。
针对当前我乡环境出现的垃圾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畜禽粪便和污水乱泼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
1、及时清除垃圾。全面清理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田间地头的各类积存垃圾,彻底消除垃圾围村、围校、围路现象。
2、集中处置垃圾。全面完善提升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合理处置。
3、清理“四堆”和残垣断壁。对各村柴堆、煤堆、粪堆、料堆进行集中清理,柴堆、煤堆要进院,粪堆要全部清理到田间地头,料堆要堆放整齐,并采取围挡等措施。对农村坍塌破房、残墙断壁要进行清理和修整,实现街巷通畅,村容整洁。
4、清理乱搭乱建和乱写乱画。对公路沿线、村庄主街道的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临时摊点和乱写乱画的小广告进行整治和清理,确保公路畅通和街道整洁。
5、清理农村污染。对各村河道、水池、沟渠上的漂浮物及各种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对畜牧养殖场的粪便污染进行一次集中整治。
1、街巷达到“八净、八无”。即主街干道净、背街小巷净、人行便道净、临街巷住房区域净、主体墙面净、绿化带净、下水口净、垃圾池净、无生活垃圾、无杂草杂物、无乱泼乱倒、无瓜果皮核(纸屑、塑料袋)、无乱堆乱放、无残垣断壁、无乱写乱画、无乱搭乱建。
2、空闲地达到“三无一整齐”。即无生活垃圾、无杂草杂物、无生活废弃物、闲置物品和可用建筑材料堆放有序。
3、垃圾集中处置达到“三无、两定、一覆盖”。即垃圾池周边环境达到池外无垃圾、无杂草杂物、围墙无乱写乱画;每日定时上门收集垃圾、且将垃圾运至定点的垃圾场进行填埋,黄土覆盖。
4、道路环境达到“五无、五整洁”。即通道两侧及视线范围内无乱排污水、无乱倒垃圾、无乱堆物料、无乱设摊点、无乱建屋棚;路面干净整洁,排水沟整洁,行道树和绿化带整洁,两旁建筑物和构筑物整洁,沿线门店门外干净整洁。
5、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要达到“八有”,即有布局合理垃圾池、化粪池等环卫设施,有必要的垃圾清运车辆和工具,有专门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有一处健康宣传教育阵地,有一个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和集中清理志愿服务组织,有一个环境卫生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有一套内容全制度严的环境卫生建设村规民约,有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
乡政府主要负责人、村委会主任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各自区域内环境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全乡垃圾治理,乡村清洁工程实施,长效保洁机制创新完善,配合县工作组完成好整洁工作。对全乡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统计、通报督促检查。
乡政府成立了全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各包村干部、村支部
书记、村委主任、保洁员 各村、乡直单位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根据各村存在问题,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确定工作人员,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并将方案、机构、任务报乡领导组。
这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从3月15日开始,到3月底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重点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3月15日-3月20日)。工作任务是组建机构,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各村成立集中整治工作机构,做到责任领导、工作人员、实施方案、责任目标、办公地点和联络方式“六落实”。各村对辖区内环境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治理重点和任务,做到问题准、任务清,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各村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注重发挥农民群众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户户行动、人人参与,打一场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的攻坚战。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3月20日-3月3l日)。工作任务是集中开展整治。各村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针对存在问题,围绕清除垃圾、集中处置垃圾、清理“四堆”和残垣断壁、清理乱搭乱建和乱写乱画、清理农村污染、提升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六方面整治重点内容,对所辖区域进行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乡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要对所包片、村进行检查指导,引导全乡环境整治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顺利快速推进,提高整治效果,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有序、舒适的宜居环境。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4月1日-4月10日)。工作任务包括检查验收和建章立制。乡村按照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任务和标准,对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成果进行逐级检查验收。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充实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村、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长效实施”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集中整治活动与创新完善落实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要按照整治任务和时间安排,各村建立工作台账,量化分解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贯穿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日常维护全过程,引导广大群众改变观念,摒弃陋习,崇尚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充分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广泛参与,有效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
(三)严格检查督导。乡成立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督导验收组,对各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效开展。乡镇对各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要实行一日一统计、一周两报制,分别于周一和周四向县综合协调组上报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统计表,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达不到整治要求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关键词:漯河;林业建设;主要做法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辖两县三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域总面积2617km2,总人口256万人。市区面积1020km2,建成区面积48.6km2,常住人口46万人。近年来,漯河市积极组织开展以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林业建设,形成碧水穿城、林茂花艳、建筑精巧、环境秀美的绿色安全健康的森林城市风貌,打造中原地区最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6%,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62%、33.67%和12.56m2,相继获得国家级“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主要经验做法介绍如下:
1 确立城乡绿化一体的森林城市发展战略
漯河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城乡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委、市政府根据漯河地域小、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等基本市情,依托淮河流域的最大支流——沙、澧两河横贯全境并在市区交汇等诸多优势,确立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工作思路,着力探索以林促农、以林促经、兴林惠民的新举措,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 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森林城市规划理念
漯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科学、系统、合理地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坚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从结构布局上提出建立“三绿、三林、三网、三园”体系。“三绿”即面上绿化、河路绿化、特色绿化;“三林”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风景游憩林;“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三园”即郊野公园、绿色田园、生态果园。形成了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体系,实现了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3 打造具有滨河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带
漯河是一座滨河城市,境内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沙澧两河穿城而过。在先进规划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林网化、水网化的森林城市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林水相依、依水相连、林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滨河森林城市特点。城市核心区以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为中心,精心实施沿河布绿、围桥建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为主要形式的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推进沿河开发,进一步彰显滨河特色,形成以滨水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 构建设城乡一体的森林城市特色景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以城区和城郊绿化为核心的“城区绿岛、城郊林带、城外林网”的城市森林景观。一是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果树进城”工程。在城市外环建成40km长的围城防护林带,依托沙澧河市区段建成32km的沿河林带,市内建成400hm2的森林公园。在游园内和道路两傍种植观花挂果的柿、梨、桃、石榴、枇杷等优质果树,市区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景的生态景观。二是实施通道绿化工程。在过境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河道沟渠两侧建成了总长2500km、宽度不低于20m的生态防护林带,在乡村主干道及农田生产道路之间建成了14.7万hm2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入市口等重要地段,高标准建设绿化美化精品,使带状林木、乔灌花草相互映衬。三是实施亲民绿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园林式游园路,在城市的主要出入口、沙澧河两岸建设开放的游园绿地,提供市民休闲漫步的去处。四是实施林业产业开发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突出高效、生态、休闲、旅游的主题,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围绕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利用弯曲多变的河道水系,建设两河、开源、香陈弯游园等为代表的10余座开放式生态游园。3个667hm2生态林业产业基地。鼓励近郊农民发展667hm2优质桃、梨、葡萄等,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经济林种植示范区,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完善提高了开源森林公园、香陈弯游乐园、西城公园、振乾生态园、热带植物园,规划新建设了许慎、小商桥、贾湖遗址3个森林文化园,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5 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的浓厚氛围
在巴中市,中岭村并不是唯一活起来的村庄。巴中地处大巴山,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400万人口,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或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2010年底的一次摸底排查显示,巴中有41.39万户152万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返贫约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左右。
这类贫困户,往往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但是,这批人的搬迁安置是否妥当,事关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无疑也成为巴中实现全域脱贫的关键。
人往何处走?项目怎么建?如何稳得住?怎样能致富?一个个问题考验着巴中的广大干部群众。
紧盯脱贫“靶心”
“老房子旧是旧,可住习惯了不想搬。”“故土难离,搬迁哪有那么容易。”这些,曾经都是当地群众的心声。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搬到哪儿,谁说了算?“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巴中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巴中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期工作中,巴中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重点就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认定程序、房屋标准、建设方式、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搬迁后土地、山林、户籍等问题进行回应。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
“天天盼着早点建好搬进去!”下个月,平昌县高峰乡工农村的贫困户唐明忠一家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了。今年初,工农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唐明忠在内的11户贫困户被纳入首批易地搬迁范畴,集中规划建设新居,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搬迁户的长远发展,可谓一石数鸟,多方受益。”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负责人表示。
钱从哪里来,是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地区的一大考验。据测算,“十三五”时期,巴中市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100余亿元。而2015年,巴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仅39亿元。
钱从哪里来?资金瓶颈如何缓解?“要解决好钱的问题,算好账,筹好钱,重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三大国土项目叠加、涉农资金整合等政策的结合,推动项目资金深度融合,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实施,巴中进行统筹协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工程建设。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贫困户陈容就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受益者。她介绍,得益于村里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项目,家里拆掉的土坯房获得5万元补偿,相关搬迁政策补助2.5万元。算下来,12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只花5万元。目前,枇杷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受益。
多方开源,整合资源,还要切好蛋糕,把钱用在关键地方。巴中坚持重民生,谋长远,合理安排搬迁建房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的分配比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需求,查漏补缺、合理安排。
幸福指数节节高
7月10日,巴中市南江县高家河村。蓝天下,美丽的新村聚居点像画一样美:各家房前屋后种植着蔬菜瓜果,飘香诱人;老人们聚在一起纳凉喝茶“摆龙门阵”……
曾经过的是“楼上饭菜香,楼下猪粪臭”的生活,如今,路通了、新居建好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挪穷窝,建新村,搬来幸福新生活。巴中市用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着力狠抓“对象识别、政策标准、配套服务、产业支撑、均衡协调”五大关键环节,做到精准搬、科学搬、稳妥搬,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
根据巴中市7月1日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巴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指“四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隐患区,即居住在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资源匮乏区,即居住在当地条件难以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设施配套艰难区,即居住在基础设施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过高、生产生活成本过大区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工程移民区,即居住在大中型水库库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划定的禁止开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锁定了对象,巴中着力精准搬,做到‘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少’。”巴中市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一代人修几次房、代代都为修房忙的实际,巴中聚焦“四区”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评三审”,即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县区复审、市级审定,对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保政策、项目、资金等精准滴灌到需要搬迁的贫困户。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
“以规划引领,实现科学搬迁。”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负责人介绍,巴中综合考虑致贫原因、发展能力、群众意愿、资源承载等因素,推动搬迁安置“三靠”“五进”“两治理”。
“三靠”,即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和景区的规划聚居区、靠近新农村社区。“五进”,即进产业园区、进旅游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两治理”,即加强搬离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安置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保护。
从干旱缺水、易滑坡的山上搬到平坦便捷的聚居点,3年来,平昌县驷马镇创举村村民苟星权不仅住得安心,还发展起农家乐,收入年年攀高,摘掉了“穷帽”。
“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就建设到哪里,公共服务就布点到哪里。”巴中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巴中持续推进“1+6”扶贫模式,坚持成片推进、整村实施、精准到人的推进机制,做到群众搬迁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布点、现代产业发展同步配套推进到哪里。
对此,巴中提出安置点建设的目标:“五化五通五有”,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活动广场、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站、有垃圾收运点。
新村即景区,新居即景点,城乡一体,村镇一体,一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巴中大地铺展。
产村相融“换穷业”
成排的新房,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利的菜市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7月11日,盛夏之际,笔者行走在巴中市水宁寺镇龙台村、清江镇巾字村、燕山乡李寨村等地,感受到易地扶贫搬迁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受益良多:住得更安全,生活更方便,基本公共服务更完善,重要的是,很多安置点就业增收的机会也更多了。
易地搬迁挪了 “穷窝”,要顺利斩断“穷根”,还得“换穷业”。巴中按照先试点再推开、严标准防返贫、重意愿可持续、缩差距促均衡的工作思路,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相结合,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中岭村把居住在山下和半山腰的村民搬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聚居点。再将腾出的宅基地与原来的承包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搬迁前后一对比,全村人均增收逾2000元,村民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郭飞说。
“搬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是房子虽漂亮,如果产业支撑跟不上,农民不能持续增收,搬到新的聚居点也留不住人。
如何留住人,能致富?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是必然选择。巴中不仅给老百姓选好聚居位置,还选准产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巴中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三靠”中,就明确提出靠近产业园区和景区规划聚居区。
“十三五”时期,巴中还计划依托1200余个新建或已有的安置区集中安置9万余人。其中,仅依托产业发展的安置区将达1000余个,可安置8万余人,占集中安置总人数的90%以上。
巴中多山,丘陵、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曾经,劣势在山,生产、生活基础差,农民常与贫困相伴。如今,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让山区现代农业迸发活力。
近年来,巴中按照“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发展生态养殖,推出“巴食巴适”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业态。
目前,巴中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核桃112万亩,巴药39万亩,建成了“驷马水乡”“七彩长滩”等12个乡村旅游基地。在短期增收项目上,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投资少、风险小、收益快的生态养殖和庭院经济,已脱贫的贫困户80%以上实现了家家有一个增收养殖项目或优先安置产业园区稳定就业,贫困户每年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归雁经济”成为一个新亮点。巴中通过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凡是片区或村引进的业主、回引创业的企业,均将该区域内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链条、带动发展。
“凤鸣于岐,翔于雍”,陕西凤翔县因而得名,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和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凤翔,“产业彩凤”展翅翱翔,不仅仅冠有西凤酒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泥塑之乡的美誉,还是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未来凤翔,战略谋划要成为宝鸡市工业核心区、关天经济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区。
当我们在欣赏凤翔一个个工业大项目绝地“起飞”,探问凤翔未来发展之路,解析凤翔长青工业园何以坚实地成为全县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撑点时,不仅为之骄傲,更为之期待。
凤翔人要举全力建设“魅力凤翔”,努力跻身西部百强县,实现撤县建区。其工业经济正走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步步探入,蓄势待发——
近年来,陕西凤翔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0.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连续四年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7月20日,本刊专访了凤翔县委书记何存贵,他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凤翔生机盎然的新图景——
“凤翔古称雍州,地处关中西部,是周室发祥之地,赢秦创霸之区,始皇加冕之处。这里文物古迹闻名遐迩,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秦始皇先祖陵园、已发掘的震惊中外的‘秦公一号大墓’,还有坡主持修建的美丽东湖......”
“如今,我们凤翔辖12个镇、52万人,正在努力跨入西部百强、打造魅力凤翔。”谈起历史悠久、励精图治的凤翔,何存贵书记如数家珍。
七月的凤翔大地,流光溢彩,一派欣欣向荣......
“五大百亿”支撑,工业经济生机勃勃
“要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园区是支撑点,而推进龙头项目建设就是园区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抓手。只有通过大项目、好项目的拉动,才能实现富民强县。”何存贵言辞坚定,对本刊记者这样总结。
9年前,凤翔长青镇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村镇,可自从2003年长青工业园诞生在这里,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凤翔紧紧围绕把长青工业园区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区、关天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宝鸡市工业核心区”的战略目标,秉承“诚信创园、产业强园、创新兴园、激情建园”的理念,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亿元,形成了电力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冶炼、煤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并以宝二电、甲醇、西凤酒扩建技改、东岭冶金、冀东水泥等五大百亿龙头产业项目为支撑,正在强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201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3.8亿元,生产总值2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4亿元,财税总收入2.5亿元。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发展潜力工业园区100强、陕西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首批重点产业园、陕西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个志存高远的基地,更需要志存高远的企业来入驻充实。何存贵说,在招商引资方面,凤翔紧紧围绕五大百亿企业配套、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重点,盯紧政策动向、产业转移趋向和企业投资方向,坚持“专业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全民招商”四大举措并举,深入开展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对口落实活动。先后引进了国电集团宝鸡第二发电厂、东岭集团10万吨铅锌冶炼和100万吨焦化项目、徐矿集团150万吨甲醇项目,以及南通江海集团电极箔项目、宝源集团碳化硅项目、宝钢气体公司空分装置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入驻。
今年上半年已经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项目35个。
“四大产业”主导,实施特色富民战略
凤翔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小麦、玉米、油菜、瓜果和豆类,自古就是丰饶之乡。
何存贵说,近年来,借助这一传统优势,凤翔提出了“稳定粮油、突出果菜、强抓畜牧、做大劳务”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北部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南部畜牧产业带”的产业布局,以“粮、果、畜、菜”四大特色产业为主导,大力实施特色富民战略。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基地迅速壮大,一批批颇具潜力的农业品牌、特色产业正在兴起……
建成了雪儿乳业、三岔奶站、华龙肉鸡深加工、华美果汁、英特利果蔬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10万亩优质粮、10万亩苹果、6万亩蔬菜,以及10万亩辣椒、10万头肉牛和1.5万头奶牛基地;年产优质粮食21万吨、雍城牌苹果10万吨、优质蔬菜6.5万吨,还有三秦红牌干椒1.5万吨、肉类2.1万吨、奶类3.5万吨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县常年有10万人在外务工,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
2011年全县种植小麦53.12万亩、玉米37.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了29.69万吨,连续八年喜获丰收。
“最美乡村”打造,环境建设亮点纷呈
为了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发展环境质量,凤翔在全县开展“千人下基层、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活动,强力推进“11318”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欢迎南大编制工作组专家莅临乡调研。下面,请允许我首先向各位简要汇报一下全乡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根据要求逐一汇报。我们乡位于县域东部中心,327省道横跨东西,涟南洋路穿越南北,全乡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万亩,辖2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66个村民小组, 5.7万人口。
一、当前我乡总体发展态势。
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乡能够不断深化现代工业化转型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进程,已初步形成了以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项目和现代花卉苗木、养殖加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
二是税收及财政收支情况。收入上,除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我们还积极通过协税、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来壮大乡镇财政财力。目前,地方各类税收总额达2000万左右,其中工业企业贡献300万元,通过协税收入1000万元左右,其他收入达700万元左右。支出上,主要包括四大块,一是政府的日常支出;二是组织财政收入方面;三是各类中心工作奖励和补助,如秸秆禁烧、计划生育、水利工程水费等;四是其他方面,如偿还除欠往来、突击活动等)。
三是集镇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完成了乡2015-2030年总体规划修编。
四是社会服务业发展方面。教育卫生事业上,目前,全乡现有4所公办学校(中心小学、北集中心小学、中学、北集中学),现有在校学生,。现有中心卫生院2座,床位数,交通建设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断加大,我乡的交通环境不断改善,优势突显。目前,新建的327省道紧依镇区和乡工业集中区,自东而西穿越乡境10公里,直达响水、滨海等地;涟阜公路从北部穿越,经阜宁县东接204国道;涟南洋路纵贯南北,可直达县城;万北路把北集与县城串连起来。此外,乡村道路也得到明显改善,村村均铺设了水泥路。科技推广上,致力于农业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定期组织职业农民培训班,推广种粮新技能。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改变传统种粮模式。全乡现有大型收割机180余台,大马力耙地机110台,播种机1000台,插秧机60台。文化建设上,全乡已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并于今年开展数字电视改造试点工作。乡文化站建设不断加强。设立了乡文化活动中心,并在各村设立了“农户书屋”。乡文化站推选的小品《巧姑奶奶上门》获得县文化汇演第一名,艺术技能表演《二喜摔跤》走出了国门,到保加利亚进行了展演。
二、“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通过近五年来的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全乡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33.3%;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与2010年同比增长100%;财政收入11480万元,其中公共预算收入10971万元,分别与2010年同比增长4.6倍和6.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0年的7059元提高到1.2万元,同比增长69.96%。
虽然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的新跨越,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工业基础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运行不正常,财税贡献不大。招商引资成果不明显,缺少重大项目。二是集镇基础差。集镇道路破损严重,基础设施不配套,人气不旺,小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严重滞后,与中心镇地位很不相称。三是经济基础差。多种原因导致我乡负债严重,影响了的发展与建设。四是群众基础差。土地纠纷、用水难、通行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支持度不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瞄准定位,超前谋划,全力突破“十三五”。
我们不仅要干好当前,实现进位争先,更要统筹安排,超前谋划,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十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上来,团结和带领全乡近6万干群,围绕融“市”入“海”战略方向,全面实施“五化联动”战略措施,做到一着不让抓发展,一心一意求突破,一门心思干工作,以实现的新跨越。
1、坚持经济发展要务,加快项目招引。正如肖书记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所讲的“发展正处于脱贫攻坚阶段,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是最大实情”。因此,抓好经济发展就是抓住当前我乡各项工作的关键,而抓项目招引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途径。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强化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力度,全面对外推介宣传。强化压力传递,加大招商正负激励力度,力争项目引进的数量、体量有新的突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自主创业,强化项目建设。二是加快载体建设。结合集镇建设,不断完善工业产业配套,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资源优势,侧重机械零部件加工业、木材加工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在新的工业集中区落户;同时依托地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总部经济实力。三是服务好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一、09年 平台构建,成效显著
清溪景区自08年9月开园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山乡巨变第一村”引跑省内乡村旅游,为清溪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其作为核心景区的拉动辐射作用明显。我们在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产业特色,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和谐乡村”的基础上,按照年初工作会议的精神,以“着力景区提质,完善配套设施,扎实推进产业,促进平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一)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农业农村工作成绩喜人
一是土地流转效果显著。景区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产业发展始终,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旅游活动和地方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清溪村土地流转效果显著,形成了百亩荷塘、百亩果园、百味果蔬园“三园特色”。09年景区管理中心经营“百味果蔬园”种植果蔬30余种,增添景区生态旅游景观的同时丰富了游客采摘体验特色,景区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是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为营造村民宜居,游客舒适的休闲环境,就必须在自然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景区按照居住特点,逐点逐片规划建设,把庭院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景点,在景区开发中建新农村”的局面,引导村民对庭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围园栅栏、修园种菜、栽花种草),使得民居改造和庭院建设相得益彰;同时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开展“万棵茶树进清溪”植树活动,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推动景区景观升格。现已获湖南省“省级生态村”的称号,并申报了国家环保专项资金,正在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
三是农村建设、国土环保、景区管理等得到进一步夯实。景区管理中心协同上级相关部门完成了清溪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完成了对《山乡巨变第一村景区总体规划》的评审工作。制定景区设施维护管理制度,通过全民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农村房屋新建、改建行为,严格按照土地使用审批和房屋构建审批程序办理,从严控制景区建设。
四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项目建设开发按照湖南省旅游 “25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有序推进,09年完成投资490万元,新建旅游观光车专用游道800米、停车场3处,共3000平方、添置电瓶车3台、农耕文化体验园建设初具雏形,新增体验水车18台、民俗艺术广场乐器服装一套,均投入使用。清溪源头瀑布建设、售票处建设等正有序推进,为明年清溪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村民素质大幅提高。为加强对景区村民的教育培训,增强景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经营管理意识、文明意识,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09年我们借助远程教育、乡村清洁工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共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学习培训20余次,发放资料300多份,建立了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村民服务意识、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露天电影、百人舞会、清溪村腰鼓队搞得有声有色。景区的建设、开放发展,极大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
(三)乡村生态旅游构建发展平台
二、09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景区缺乏权威性管理条例,景区管理中心人员、编制、保障不稳定,缺少明确的运营保障和激励机制。机构稳定性亟需解决。
2、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不大。与成熟旅游区相比差距较大,对照成熟旅游区“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的要求,要真正实现 “山乡巨变第一村,乡村体验第一游”的完美结合,景区亟需解决游客体验游乐项目的供需矛盾,凸显“乡村体验第一游”主题形象。
3、景区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景区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景点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景区无法形成旅游产业链,严重影响了景区品牌建设。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没有形成有力支撑,游客住不下来、购不起来,制约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2012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增强“大开发、大发展、大区域、大环境、大旅游、新形象”的意识,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要求,按照“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景区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这“六个围绕”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景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六个结合”:把发展旅游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和谐景区的构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清溪景区发展战略,按照湖南省旅游建设“251”工程项目计划,加快山乡巨变第一村二期建设进度,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六新”:“发展有新思路,项目有新突破,管理有新举措,旅游有新格局、形象有新提高”,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档次,不断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推进清溪旅游经济高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2年,积(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建设资金,努力实现区工委、管委会安排的招商引资任务,全力建设“乡村欢乐世界”项目,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市场客源,力争景区门票年收入突破50万元,游客突破50万人次,开展清溪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做好“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村”的申报工作。
关键词:百强;经验;探索;产业链条;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在市场经济和各地竞起的大潮下尤为明显。工业上,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带动整个工业经济发展。
(一)立足电、汽优势,大力膨胀发展电解铝产业,延伸发展氧化铝、碳素、铝的深加工。同时,大力膨胀发展密度板产业,延伸发展中、高密度板的深加工。
(二)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膨胀发展味精、纺织产业,延伸发展淀粉、液氨、复合肥等;农业上,以开发鲁西枣乡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建设10万亩圆铃大枣生产及加工基地;服务业上,以工业为支撑,突出发展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商贸易物流业,以及各种新兴服务业。由此,我们找准了工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拉开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驾势。
二、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做好结合文章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解放思想的实质是以新思路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相对于传统观念脱胎换骨的过程,是思维创新、思路更新、方法翻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出思路、出办法。茌平经济近年来的快速膨胀发展正是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跨越发展的全过程,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冲破固步自封的束缚,树立敢定大目标、敢争高速度、敢创新业绩的思想;冲破畏难发愁的束缚,树立想大事、干大事、成大事、敢于负责、善于落实的思想;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的思想,努力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坚持“双赢”理念,努力把思想解放到“把项目谈成、把事干成”上来,以存量引增量,以产权换资金,舍得拿出优势资产、优势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合作经营,催生壮大了一批优势企业。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与解读政策、抢抓机遇统一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三、延伸链条,发展群体,全力打造工业产业集群
我们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依托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大力实施“三优带动”战略,打造安全产业链条。为此,我们组织实施了具有延伸、配套、深度加工、平衡发展特点的一大批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铝及铝的深加工、密度板及其系列加工、味精、纺织、制药等五大主导产业,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链条,已延伸出发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及产能120万吨电解铝、700万吨氧化铝、56万吨碳素、70万吨聚氯乙烯、200万吨液碱、90万吨铝加工等十多类产品、100多家企业,成为全国大型的铝生产基地;以森森密度板为龙头的板产业链条延伸出甲醛、中高密度板、贴面板、装饰板、强化木地板、家具等近百家企业,拥有20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产能,木地板加工能力500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密度板生产基地;以齐鲁味精、信乐味精为龙头的味精产业链,延伸出味精、淀粉、复合肥、硫酸、液氨、包装等6大产品、10余家企业,30万吨的区域味精产能居全国前列;以金号织业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链,延伸出棉花加工、纺纱、印染、织造、家饰用品等五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其高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同行业前茅;以华鲁制药为龙头的制药产业链,延伸出大瓶液体、软袋液体、针剂、固体制剂、包装、印刷等系列产品,融合了120多个品种,7亿瓶(袋)大输液产能稳居全国前列。
四、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协调与提升
做优农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科技推广网络,积极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农业综合产能显著提高。目前,全县有蔬菜面积39万亩,年产110多万吨,其中省级无公害品牌农副产品24个,标准化生产基地22.3万亩;圆铃大枣种植面积10万亩;全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6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政府服务、协会推动等措施,各乡镇都形成了特色鲜明、富民强乡的特色产业。
(一)做强工业
一是基础产业前延后伸、拉长链条。立足原料互补、产品相连,加快上下游产品开发,增强产业整体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基础产品向高端发展。着眼县内铝、聚氯乙烯、密度板等全部就地消化加工增值,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铝、塑料、木地板三大加工基地。
(二)做大服务业
迅猛发展的第二产业是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强力支撑,为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县日均10万吨原料及产成品的物资吞吐量,带动起我县物流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县仅大型斯太尔货运车辆就达7000余辆。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推动了城镇开发建设,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历史文化的开发、课堂教育改革模式的重大突破,以及水系建设、水库建设等,促进了茌平县旅游业的发展。杜郎口中学近年已接待外地人员50多万人次。
五、突出环保,加强城建,建设生态宜居茌平
在生态建设上,按照“环保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生命线”的理念,从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投资8亿多元完成了大气脱硫,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粉尘治理,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气味治理,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资9000万元正在实施二期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垃圾处理厂建设,新投6000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赤泥――提砂、提铁――陶粒――建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中水回用”“玉米――淀粉――味精――废渣――复合肥”等完善的循环经济链条。
在城市发展上,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高标准实施了9条旧城区主要街道的改造和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城中村改造、城边村改造工程;实施了7条新区街道建设,实施了实验高中、一中分校、实小分校、新外环路、新105省道等的建设,以及10多个机关单位南迁新建、12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文体中心建设、高速公路西口立交建设、茌山公园建设、环城水系建设、信发水库建设等。全面进行了县城中心“西移南伸”的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扩大了5倍多,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城市形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六、统筹发展,协调推进,构建和谐幸福茌平
(一)狠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按照“应保尽保、扩面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劳动保险、失业保险、下岗再就业、失地农民保障、城乡低保等工作,建设高标准中心敬老院7处,全县鳏寡孤独老人全部由县财政集中供养。
(二)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在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新建3处农村中小学和2处城区小学、2处高中学校,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改造高职、技校4处,新建中医院1处,全面完成了县级各医院门诊楼、病房楼的改造,加强了乡村卫生院(室)建设,城乡参合报销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大院、农村书屋等设施以及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不断健全,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系列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深入开展“唱红打黑树新风”活动,突出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成电子监控城,各类矛盾和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空前提高。
七、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我们坚持把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突出重点来抓,努力培养专家型、经济型、实干型的干部队伍。工作中,力求把握下情、吃透下情,正确判断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明确措施、有的放矢;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注重生产基地建设,更注重加工基地建设,加快产品由基础性向高端性转变;力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效能,抓落实、要结果。对重点项目,我们实行联席策划、责任帮包等制度,特别是我们连续8年雷打不动地坚持“周六现场办公”制度,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决策准、建设快、效果好”。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我们以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为目标,分批次组织百名企业家在清华大学进行脱产培训。
跨入全国百强县是茌平发展的新激励。茌平下步的目标是“三年翻番、再造一个新茌平,五年奋战、跨入全国五十强”。我们一定会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主攻方向,全力推进茌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上半年,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良好势头。1—6月,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46.2万元,同比增长6.7%;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6982.9万元,同比增长16.6%;规模工业增加值2094.87万元,同比增长16.6%;招商引资完成2190.2万元。预计国税入库17.2万,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1.5%;地税入库71万,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5.5%。
(一)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
以产村相融为切入点,连片推进箭口村-华丰村-马丘村-鱼洞村-百胜“四态一体、共融发展”的新农村建设。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新形态。以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和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为依托,集中成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进仙瓦市“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建设,完成了3000亩“千亿工程”甜橙产业基地的规划定点;推广了650亩高产示范基地(500亩水稻和150亩再生高粱);巩固5000亩花生、500亩草莓、1000亩健康水产,套种间作大豆、辣椒,露地时令蔬菜3800亩。新发展设备果蔬200亩,“考举”、“兴贵”牌西瓜、香瓜供不应求。新发展星级农家乐2家,投资1200万元的友华苗木基地树木栽植完成;配合做好了农产品深加工园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建设农民生活新家园。加强生态家园建设,提升环境品质,沿杨柳溪-青龙嘴-罗家桥进行美化绿化,在相对集中的农家大院进行“庭院提升”,已落实并启动7个院落;风貌塑造全面铺开,已完成总量的25%,箭口农民集中居住区二期主体工程已完工,箭口增减挂钩通过市验收。马丘、百胜6+1阵地建设基础平场工作已完成,百胜拆旧建新农民集中居住点建筑面积6400㎡,已完成规划设计,将按“品”字型修建独幢新式民居,建成后可容纳44户农户,现已完成旧房94%(32户)农户的拆迁工作;东延线第二次拆迁范围内7户农户拆迁,其余3户已签订协议,正在为其选址和平基。
强力推进百胜“新村建设”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的百胜新村建设按照《田园乡趣》建设规划,以特色产业、道路水系、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及配套建设、景观打造为主要建设内容,现正在进行慢餐文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水域全面开挖,农民集中区正在实施,目前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力争在年底前把百胜片区打造成“市近郊乡土文化公园”。
(二)古镇旅游开发持续投入
省投资500万元的古镇供排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通过投招标并签订了合同;争取财政投资500万元实施迎宾广场、沿河栈道延伸等建设,计划民间资本投资1200万元新建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已完成土地平整;投资500万的场镇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程已完成,现正在铺设管道;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完善古镇旅游服务设施,整改旅游公厕6座,完善旅游标示10处,加强对居民宣传教育,印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配备2名专业解说员,提高古镇旅游服务水平;成功举办了·古镇第十四届民俗风情旅游节和小商品展销会,上半年共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
紧紧抓住我镇被省上确定为全省100个小城镇试点示范镇之一的机遇,依托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古镇品牌优势,把全镇定位于“以井盐文化为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发展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养老休憩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宜业宜居宜游的”旅游型乡镇建设。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与统筹,与市规划设计院签订重新编制协议,将对小城镇发展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功能完善和承载能力建设。加快场镇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维修5600平方米公房,积极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做好农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规划,组织和引导返乡人员、安置户向场镇或集中居住点聚焦。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通过实施“小农水”、连片扶贫开发、高速路工程、危房改造、拆旧建新增减挂钩等项目,水、电、气、路等农村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农民市民化正逐步推进。
(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巩固和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提高城乡困难群体救助水平。投入抗旱经费3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抗旱保春耕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工程1270亩,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组织向芦山地震灾区捐款52574元;在全区率先成立“关心困难计生家庭爱心基金会”,完成了危破烂房维修改建15户;中学改扩建顺利推进。全镇档案工作达到省二标。安全综治稳定防邪工作正常开展,排大安全隐患3处,调解矛盾纠纷24件,办结率100%。成功调解处置多起因车祸、企业用地、征地拆迁等群众上访事件,圆满完成全国两会等重要节点维稳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我镇开展工作总体势头较好,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不足,部分指标没有达到进度要求;二是古镇开发受限较多,旅游产业突破较难;三是部分机关干部村组干部责任心、紧迫感不强,主动作为的动力和活力不够,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2013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工作思路:下半年,我们将对照全年目标任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抢进度、以实干苦干的行动求实效,增添措施,追赶提升,在全面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有所突破。
(一)突出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实施古镇500万省级、500万区级、1200万民间投资建设,古镇供排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拟在七月中旬开工建设,年底竣工;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力争在年底竣工;高标准实施迎宾广场、沿河栈道延伸、风貌及旅游标示整治等项目。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倡导以绿餐文化、慢餐文化体验为主的新型乡村旅游,改变城市节奏快、休闲单一的生活方式,培植好现有的杜甫渔家、樱花山庄2户星级农家乐,支持“树语山庄”大型农家商务会所做好竣工营业准备。
(二)突出小城镇建设加强与市规划设计院的衔接,注重长远编制好2010—2030年城镇建设规划;推进全省100个试点示范镇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逐步推出“五街一祠”,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型乡镇;完成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场镇及主要公路沿线美化逐步实施。在盘活古镇公房、存量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
(三)突出新农村建设完成马丘、百胜集中居住点和6+1阵地建设;全面完成7个“庭院提升”工程;新建亭院8个,力争完成539户风貌塑造。新发展“花间云海”全市摆花基地50亩;完成百胜“慢餐”文化园建设,力争年底前正式营业。落实发展柑橘3000亩;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200亩,新发展无公害蔬菜100亩;加强文明新风的宣传引导,培养新农村新风尚。配合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园选址规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