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计算机论文

学习计算机论文

时间:2022-09-10 08:08:43

学习计算机论文

第1篇

1.1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为保证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全面的实验教学内容,让所有学生都有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具体教学设计包括:

(1)教师教学课件和学生自学课件以往教学课件的主要作用是配合教师讲课使用,讲课课件内容比较简练,突出重点和难点,但是细节内容少,不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需要设计适合学生自学使用的课件,有助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自学使用。

(2)自主学习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细节全部讲解,因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知识点,其中不仅有教师讲解过的重点、难点,还包含了没有讲到的也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细节内容。自主学习知识点包含提示信息和练习步骤,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练习。由于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学习差的学生多练习基础的知识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开始后续的拓展学习。这样精简教师的讲解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学时间,让每个学生有学习的空间,也培养了自学和动手能力。

(3)实验作业分层学生通过实验作业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实验作业分层,分为基础层次、加强层次和提高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要求。基础层次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练习,加强层次是对知识点的应用,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例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学习中,基本层次要求学会软件的基本功能,加强层次要求会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设计课件、总结和报告等,提高层要求学生将Powerpoint制作软件与其他软件相结合设计出内容更加丰富、有创意的演示文稿。

(4)拓展学习部分针对部分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强的学生设计拓展学习部分,对知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学习。具体通过课外学习课件、课外补充学习资料、课外练习题、课外推荐书籍,以及通过网站、博客、微信等学习平台继续课外学习。

(5)计算机设计大赛学校每年开展计算机设计大赛,并组织获奖学生成立计算机设计小组,安排专任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对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旨在加强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优秀学生,让他们组成计算机兴趣小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为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1.2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自主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结合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验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通过凌波教学软件对课程内容做概要介绍、讲解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课程内容。

(2)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了解后,教师给出自主学习知识点,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不会的问题。教师通过凌波教学软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各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和难点,写出实验小结,包含讨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实现对问题的求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4)教师查看每组的实验小结,进行总结性讲解,并将各组的实验小结和总结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可以继续学习。

(5)教师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同时记录学生的完成时间、完成情况、共性问题,在下课前做总结性讲解。

(6)对于部分提前完成所有实验的学生,教师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拓展学习,并可以临时组建拓展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学习。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选出部分优秀学生组建计算机设计兴趣小组,为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7)在下课前,教师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完成自主学习和实验作业。

(8)在课后将学生的优秀实验作品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并在实验成绩中加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其他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作业。

1.3教学中保证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很多的自学空间,同时课堂管理也变得不容易控制,如何监控课堂保证学生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针对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很好监控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凌波软件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凌波软件提问,教师也可以随时使用凌波软件讲解实验中共性的问题。通过凌波软件可以避免某些学生上课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实验课程的学习。

(2)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自学能力不强、独立完成自学内容有难度。因此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法,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大家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小组讨论学习法[5]是指让学生自由分组,建议4-7个人为一组,组内成员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小组组织讨论。在自由组合小组时建议将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得不好的学生一起进步。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督促大家及时完成实验作业并向教师汇报组员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3)通常自主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学习的部分,不以作业的形式提交,有些学生容易偷懒,没有完成自主学习就直接开始做实验作业。而实验作业只是对部分知识点的练习,没有完成自主学习就会遗漏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抽查某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尽快完成自主学习后再做实验作业。

(4)学生完成实验作业后,由于学生人数多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因此采用各组组长检查组内完成情况并汇报教师、小组成员间互查实验作业中的问题、小组间交叉检查实验完成情况、教师抽查部分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实验作业等方法,督促学生尽快完成作业,也保证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实验作业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

(5)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完成自主学习和实验作业的时间也不同,导致有些学生在课上不能完成实验内容、有些学生过早完成实验内容没事可做。对于没有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不能放任不管,一旦掉队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过早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组织他们成立计算机设计小组,布置新的实验内容,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尽快完成实验。设计小组的创新性实验可以延续到课下,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为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1.4教学评价中体现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的实验成绩采用过程性考核,主要包含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拓展学习加分。自主学习完成情况由教师随机抽查打分,保证每个学生被抽查3次以上。实验作业得分由教师评阅后打分。小组讨论表现得分由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得出,教师制作打分表,学生打分后上交,教师统计最后分数,这部分分数可以鼓励所有学生互相帮助以保证学习效果。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拓展学习,并根据拓展学习情况给与加分。

2.学期末学生学习效果调查情况

在学期末对7个班的378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调查。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PB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探究

 

0引言

随着学习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促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诞生和迅速发展[1]。CSCL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共同活动情境中的意义以及意义建构的实践,同时也包括诸如以问题情境设计为中介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CSCL的研究趋向更加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其研究方法更加注重描述性而非实验性[2]。因此,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协作学习的一个典型范例,也能够更加容易的实现学习者学习中意义的建构。

1 概述

1.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建构经验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由问题激发产生的,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并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3]。

1.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简单讲,就是把协作学习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导、支持和优化协作学习[4]。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人们对于CSCL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学者考希曼的观点代表了CSCL研究的主流。

2002年,考希曼在CSCL2002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CSCL的定义:“CSCL这门学科着重研究在共同生活环境中的意义和意义缔造的实践,以及设计的人工制品被这些实践活动应用为中介的方式”。这个定义表明教育学论文,协作意义建构以及工具制品如何中介或影响该过程的方式成为CSCL研究的主要问题。[5]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CSCL中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以及建构意义的研究。而PBL理念为CSCL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协作探究问题的过程,能使我们更加容易的分析学习者意义的建构以及人工制品作为中介对这种意义建构的影响。

2 PBL理念下CSCL模型构建

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就是在网络环境中,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成立的在线小组,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资源门户,搜集并整合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各种通讯方式,来进行交流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

对于其模型的构建,有利于CSCL系统开发的问题定义和需求分析阶段的开展;有助于将CSCL相关理论的抽象概念抛锚于具体的CSCL实践之中,加深我们对于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学习实践中,借助模型作为支架,可以帮助我们在繁杂的现实世界之中,分析现有的CSCL系统,把握其本质。[6]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看作是联系CSCL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探究PBL理念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或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们先对其模型进行构建。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该CSCL模型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在线小组

在线小组的成立由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平台的管理员发布学习的任务,并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难度,对学习的参与者提出相应的特征、能力和数量的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任务申请的系统,使学习参与者能够按照学习任务提出的要求进行任务的申请,最后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和教师对任务的管理能力的分析,成立解决问题的最佳在线学习小组。

(2)整合信息资源

平台学习资源指的是一种学习资源的门户,它将各地教育信息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群、虚拟教研中心等整合于旗下,将各地区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起来,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教育学论文,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同步更新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地市的资源库系统[7]。通过平台学习资源门户,学习者可以快捷的、全面的获取问题解决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者要对搜集到的学习资料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学习资源。

(3)提供交流平台

学习平台提供的交流方式在学习者协作探究问题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可以用系统提供的同步通信(网络视频广播、网络聊天室和视频会议)和异步通信(E-mail、BBS、博客和新闻组)等方式进行交流。由于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交流的,它具有人际沟通方式的虚拟化,因此它对学习者交际技能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点:一方面,对学习者的言语技能要求较高。由于在网络上人际沟通的虚拟化,而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掌握在交流时如何使用文字简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问、如何使交流继续进行下去的高超的言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IT技能。如使用公告栏、聊天室、E-mail、数据库等技能,只有参与者娴熟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使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8]

(4)评价协作过程

基于问题情境的CSCL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在CSCL中,可以用BBS、聊天记录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教师除了可以查阅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外,还可以根据这些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个学生在协作中所起的作用和参与程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匿名的聊天、投票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评。对学生参与协作的时间、发表留言和学习成果的多少,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评分,随时反馈给学生。使用CSCL提供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小组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客观的、合理的评价。[9]

3 PBL理念下CSCL的优点

3.1问题情境的设置更为逼真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问题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都是教师用比较抽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有时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PBL,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去呈现我们的问题,创设一个逼真的,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去认识该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以便于后来的探究和学习。[10]

3.2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

传统的合作学习,学习资源的来源,大多来源于书本,不仅信息量较少而且查阅起来非常的困难。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教育学论文,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寻找资源。然而,当今网络上的资源,可用“浩瀚”两个字来形容,如此之多的且未经梳理的各种资源,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湮灭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平台学习资源门户的建立,可以提供信息量丰富、结构合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

3.3评价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CSCL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意义建构,这种有意义的建构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对于学习结果的关注”。相比传统的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关注,能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让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在小组中的展现,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另外,评价方式由“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变,也是教育素质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2]Koschmann,T.Dewey's Contribution to theFoundations of CSCL Research[A].In the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2002)[C]. Boulder,CO., 2002.56-58.

[3]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7-114.

[4]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5]柴少明,赵建华,李克东.基于活动理论的CSCL协作意义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96.

[6]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9:249-274.

[7]罗江华.解套形与实——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

[8]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

[9]秦安兰.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与传统合作学习的比较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4(6):29.

[10]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29.

第3篇

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

在计算机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来提出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积极主动地思考,快速有效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提出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这样便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制作》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全班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表,提出这一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制作方法,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寻求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再讲解制作的方式,使学生的获得更加有效地解决途径。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时,学生必然会遇到还没有学习的知识点,如函数的应用,这便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必须予以解决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和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展开讨论

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适当的引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进行积极地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积极分享各自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法给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交流中能够学会思考,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分享给大家,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例如,在《POWERPOINT的制作动态效果》这一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设计一个半命名的题目。如“我最喜欢的xx”,然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确定具体的任务题目,再通过PPT制作出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各自发现的切换技术或者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能力较高的学生便可以帮助和指导其他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3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变化都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提出“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1.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中学期间的学习较差,早已形成学不会、不适合学习的心理,而且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讲多少就听多少,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主动学习,基本没有学习计划和总结,也不知道如何制订,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自我学习意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学习目标,但不够具体和清晰,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或顺利拿到毕业证,求知欲不强。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广泛,多数学生的学习根本没有重点,不清楚毕业后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导致自己不知道应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哪些知识,只是应付考试,往往学完一门课,考试前突击复习,没有学习心得和总结。

3.缺乏自主学习的氛围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存在“满堂灌”现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从而失去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造成学生不愿意或想不到自主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1.科学合理地地

设计教学目标,转变观念,做好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认真分析每门课的特点,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并精心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民主、公平、互动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主动学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也要对学生想法中合理的部分加以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担心出错、害怕丢脸的心理,敢于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教师可介绍一种方法,其他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对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要直接告诉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不断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积累学习经验。

3.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激励、导向和制约等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使学习活动陷入极大的盲目性。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要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掌握最合适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4.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5篇

关键词:行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瑞文斯在1940年发明的,并且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煤矿业的组织培训。行动学习法即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增强自己的技能。行动学习法也称为干中学,学习者通过实际情况来辅助学习,或者让学习者参与实际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企业接触行动学习是在2010年后,较西方先进国家落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利用行动学习法主要是用于经理人教育培训,行动学习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将书本中的知识弄清楚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行动学习法主要讲究有的放矢,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将详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应用的必要性以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提供有较高适应能力的人才,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生产,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1]。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工作中的事物,但是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而是一味的讲解理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厌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如果加以实践的话便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必然会使用计算机,那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今企业办公过程中都会使用计算机,因为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会使得企业的办公效率以及管理效率更加快,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掌握计算机技术会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到浅层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毕业后就无法胜任企业的要求,而行动学习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1 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今的学生对于计算机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并没有掌握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实际操作时间[2],那么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是不会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操作。但是行动学习法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动学习法主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2.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讲解的都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成绩并不是很好,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这样就可以缓解学生理论学习的乏味,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更好的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2.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纯理论,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3]。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几个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国遇到难题就共同商议,那么这些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且还使得学生之间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加强,对于毕业后融入企业大集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企业也讲究团队协作能力。

3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教学设计不仅重视理论而且注重教师的直接经验,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

3.1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行动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计算机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经验[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具有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改变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教师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行动学习法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能作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去实际操作并解决相关的计算机问题。

3.2行动学习教学设计原则

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行动学习法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可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要具有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挂钩[5]。行动学习法还有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要通过行动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不断的加强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才能够使得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15

[2]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01

[3]刘文敏;浅论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1-04-30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其重要作用在于让刚入学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定位是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2003年11月在桂林召开“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会议后,较严格的区分了什么是“计算机导论”课程,什么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操作初步”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长期定位不清,使得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关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课程中加入包含计算机操作初步如Office、Windows等工具使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学生能够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在教学中介绍有关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点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等,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前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课程所授知识,丧失了学习兴趣;而对于后者,以国内翻译或影印的国外著名教材为代表,内容较深,且有相当的广度(包括有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内容),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的结构不太合理,各章节的联系也较松散,另外,在讲授各领域时,顾及面太多,以致有学科内容“浓缩版”的嫌疑。我国学者董荣胜教授提出解决“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关于是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存在争论。不可否认,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差异、贫富差异、文化差异、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学生起点不一样,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的正确定位,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保持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得到其他专业和社会的尊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构建“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过一个周期(四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课程构建

为了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将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各占32个学时。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为主,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担当的工作岗位有哪些等。实践教学则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单元的训练,使得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

2.1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构建

我们将“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及课程体系、学科典型问题、学科方法论、社会和职业道德五个模块,这些模块涉及范围广泛但具有一定深度,使得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并非完全不可理解。各知识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 计算机基础

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目前计算机发展趋势、著名的计算机公司、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术组织和期刊杂志、计算机奖项、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数据的表示、存储和处理等。

(2) 科知识及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划分、各专业培养目标、核心知识领域(Area)、核心课程的设置、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网络基础等。

(3) 学科典型问题

以数据的表示、存储、处理为主线,主要包括问题的抽象建模(以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可计算问题(以梵天塔问题为例)和不可计算问题(以停机问题为例)、算法复杂性问题(以阿姆达尔(G.Amdahl)定律说明串行与并行算法,以找零问题和背包问题为例说明P类问题、NP类问题以及NP完全性问题的关系,并给出一种简单的贪婪解决算法)、软硬件资源分配问题(以哲学家共餐问题为例)、计算机网络的协议设计问题(以两军问题为例)、智能计算问题(以图灵测试、西尔勒的中文屋子以及博弈问题、新的智能计算方法为例)等。

(4) 学科方法论

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学背景、学科定义、学科方法论、学科的认知模型、学科的核心概念、学科中的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和形式化技术等。

(5) 社会和职业道德

主要包括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计算机水平和认证考试分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介绍、二十一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学科的社会背景、学科职业和道德责任、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安全等。

2.2计算机基础操作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关于计算机基础操作,独立于“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主要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电子邮件软件的设置和使用及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浏览查找信息的操作、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必做项目和提高项目,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各模块包含的内容如下: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关闭和帮助系统、桌面、窗口和菜单的操作、中文输入法的使用、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桌面的规划和任务栏的设置、“我的电脑”的使用、控制面板的操作、MS-DOS方式(命令提示符)下的常用命令使用等。

(2) 办公自动化套装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MS-Office简介、中文2000简介、WPS简介、文档的基本操作及排版、表格设计、图文混排、Word提高、工作表的基本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应用、数据管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放映等。

(3)Internet操作

主要包括常用浏览器介绍(IE、Netscape、FireFox、腾讯QQ浏览器、Opera、RSS等)、浏览器的设置和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箱的申请、撰写、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等。

(4)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主要包括压缩软件的使用(Winrar和Winzip、图像压缩软件和视频压缩软件等)、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RealPlayer、Microsoft Media Player、豪杰超级解霸、暴风影音等)、图像浏览及处理工具的使用(Flash SlideShow Builder、Photoshop、ACDSee Photo Manager)等。

3教学实践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近八百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大约占79%,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还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间虽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在教学中这些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很多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专业特色,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对专业及整个知识和课程体系做一介绍,同时注意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握一个学科主线:即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也即数据(信息)的自动处理。为此我们在相关章节的讲解中始终贯穿数据的输入、表示、存储、处理、输出等概念和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课程体系时能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怎样学习这些课程,提高了一年级新生对整个学科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除教师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讲解外,还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方式:

(1) 相关内容(如计算机网络概述)的讲解采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课件,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名师的风采,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是有力的促进。

(2)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现在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好,为此,我们将一些小知识(如输入、输入、存储设备等)的讲解让能力较强的同学承担,他们利用实践教学在互联网上查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组织材料、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其他学生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另外,针对课程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题目(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不如相关专业的学生等),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查资料、准备相关辩论内容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使学生感到“计算机导论”不再抽象,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并愿意主动地去学。

(3) 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拓展。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抽象性较强,而课时有限,因此在每章讲完后,除布置课后作业外,还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内容做拓展阅读,如讲完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后,要求学生了解除课堂教授的著名计算机公司外,还有哪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它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等。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加强学生进行集体项目和交叉项目的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为此,从学生开始学习“计算机导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应强调学生具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为了实践这一特色,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写课程报告,每组3~5人,除教师精心选编的题目外,可以自行选题,突出对专业和专业体系的认识与体会,让学生从中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引导自学为主的新学习方式,考试也从应试考试变为能力考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结语

本文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顺应计算机学科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项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 Forouzan.计算机科学导论[M]. 刘艺,段立,钟维亚,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董荣胜. 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

了解计算机导论课,在从“导论”来看,其主要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意义,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导论”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先导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中的主线是对计算机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技术方法的研究。由于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时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有逐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本专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十分的有必要。

1、 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在一些理工科的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基本上是利用数学的模型来进行学习的,本专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科学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难度大、不能掌握、学习有困难的现象。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开设有两种情况:以操作为主的入门教育,可能会开设一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虽然学生很容易了解,但是这就失去了,对于计算机导论的目的;对于本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理论、概念等,这时候由于内容太多、太杂,这就给学生在学习时带来误解,造成学习困难的思想,影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2、 教学进行改革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提倡的是:“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思路,本专业强调的是:采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全面的改革在结构和内容上,倡导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要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强化:导论,通过学生上机具体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血红色呢个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不断的完善,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学科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科之间发展的速度快。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所安排的理论课程要与计算机发展相吻合,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各种应用的软件、对于软件的设计、编程、数据库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满足应用技能做铺垫。

在计算机的课程安排上,还要注重对于两大能力的完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结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强调技能,来逐步的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把技能放在: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组成、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完善对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设“计算机导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本专业的研究。因此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在课程的安排上:了解的方面有:裸机:重点掌握基本的组成以及应用的工作原理;常用软件:对于Windows以及应用软件的使用;数据库应用,各个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问题;高级语言的编程问题;多媒体的了解,如何去处理音频、视频、文字效果以及数据压缩的技术了解;Internet的应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局域网的设置等;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信息安全的必要性了解。

在学习时,教师创建的是1+2的教学体系:其中“1”指:学习理论知识,“2”指: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对于数据库的应用;各个软件的工程以及应用;高级语言的编程;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对办公软件的从操作,Word.Excel以及PPT的基本操作;数据库ACCESS的操作,Internet的基本操作以及多媒体的技术操作等。这些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实践部分,来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要领。

4、 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中,要不断的进行更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具体的实施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构建知识的结构来强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多元化的进行学习。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知识,在授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和CAI技术,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的操作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对于日程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模拟操作,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建设十分有必要,合适的教材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力求知识新颖、简单易懂,这样能够优化教材的课程编制。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资料,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此外,进行教学活动时,离不开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好的教材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尽可能的以计算机导论作为校本教材,力求通俗简明、求知创新,实施课程以优化教材为主。

结束语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为学生构建起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奇.高职程序设计课程中生活实例教学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0).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计算机;专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7-02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国内高等教育中普及之后,广大师生增强了对本专业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际专业文献的检索和理解能力[1,2,3]。《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本科教学大纲中被设置在二年级以上,该课程的开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和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深入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文档理解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灵活,可以采用正式出版教材、专业文献和科技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正式出版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专业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学会对英文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格式,合理安排论文内容组织结构,了解论文写作规范,为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4,5]。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思考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本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1.对专业知识的回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基础建立在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然而,计算机专业涉及范围较广,无论是计算机软件知识还是硬件知识,都有所涉及。从知识结构上讲,包含了数字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以及一些应用类的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首先对授课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回顾,才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但是,由于此课程的授课目的更主要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所以在知识回顾的过程中,简明扼要、突出知识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2.对英文专业表达方式的学习。由于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低年级过程所使用的几乎都是中文教材。对于专业术语的英文介绍较少,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翻译后的专业术语。学生对于中文的专业术语较为熟悉,而对于其英文专业术语较为陌生。因此,此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英文专业表达方式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出现专业术语的词汇、短语等专业表达方法。由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来源于生活中常使用的词汇,而翻译成的中文则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大量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达方式上的对应是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需要教师熟练使用英文专业术语,另一方面需要对强化学生对英语专业术语的记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专业学术论文为教学资料,采取学生课下阅读预习、课上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体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授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词汇、阅读和翻译。①词汇的联想记忆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而言,首先最直接的学习就是计算机的专业词汇。由于计算机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应存在文化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词汇教学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词汇的联想记忆来理解和记忆。有一部分专业词语仅仅通过前缀的不同而表达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编码(code)和解码(decode),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调制(modulate)和(demodulate)。另一类专业词语则是借用生活中的常用词,但在专业文献中表达具备类似功能的专业术语,比如路由(route),该词语在生活中表达路径的含义,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的网络领域,则表示信息传输的路径;令牌(token)在生活中表示“象征的”的含义,因此,在计算机领域则翻译成令牌,类似的表示一种有特殊功能的授权。②专业文献阅读理解教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将《计算机专业英语》安排在高年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学生通过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如何快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所涉及的主要技术要点,而不是拘泥于英文文法句法等细节。特别是对于文章中段落的开头、定义性句子以及一些关键信息等要求学生能快速阅读并理解其核心含义。③专业翻译教学,在理解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对于专业文献翻译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翻译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使用专业词汇,而且需要巧妙地屏蔽中西方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其中,分解归类和化繁为简是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分解归类法是先通过对句子含义和结构的分解,然后将同类句意部分归类统一表达;化繁为简则是将繁琐的表达通过思维转换,用较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希望学生通过翻译训练,学会在翻译中使用分解归类、化繁为简等方法,正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3.紧跟科技发展前沿。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前沿科学,其技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著名的“摩尔定理”指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意味着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领域时刻都会产生新的理念和技术,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知识成果来源于国外学术论文或专业期刊。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介绍学术界和工业界出现的新的发展技术动态,让学生了解前沿信息,激发学习热情。

三、完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长效应用机制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自身的进修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教师通过该课程紧跟国外学术前沿,学生可以尝试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以该课程所学内容为基础,在后继的专业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文教学的模式,缩小国内外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差距。因此,建议根据《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开设后继双语教学课程,并建立比如双语毕业论文、双语答辩等长效应用机制。

参考文献:

[1]韩玉民.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06).

[2]杨懋,张海军.计算机专业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7,(02).

[3]黄志艳.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第9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由于计算机英语在学习和工作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的应用,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了解常见的英文提示;阅读简单的计算机专业的文献,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本文深入研究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总结出几种不同的教学改革方式,希望能够增加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

一、计算机英语的教学特点

1.计算机英语的通俗性。它不是只有少数计算机工程师才能读懂的语言,更非机械式的科技英语,它是大众英语。计算机用户界面多为英文界面,许多编程语言接近于英语,软硬件说明、操作手册等基本都是用英语写成。所以说计算机英语基本上面向所有层次的人们,具有通俗性。

2.计算机英语的特点是专业词汇量大,语法结构严谨,长句难以分析。计算机所涉及的英语缩略词多,并且还有很多的专属名词。很多普通意义的单词在计算机英语中被赋予新的专业含义。这些名词在计算机运行时会经常遇到,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派生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语法的讲解,力求让学生可以自主读懂句子含义。

3.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起点相对较低,学习缺乏主动性。计算机英语词汇又比较枯燥,句子结构复杂,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二、 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

1.外语系的教师讲解计算机英语的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学校选择没有相关计算机知识的外语系教师授课,这些教师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是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能翻译句子表面的意思,不能表达句子中的专业意思。

2.大部分的英语教学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阅读和翻译内容。所以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当然就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高职计算机英语教材在理论深度、实践内容等方面都比较陈旧。传统教材与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相差较远,不适应实际的应用。计算机英语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广,涵盖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数据库、数据结构等,并且每一个单元所讲的理论都枯燥乏味。

4.缺乏教学环境设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是粉笔和黑板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单一的。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第三个学期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在第三学期,学生的专业课普遍增多,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时间都不足,有的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5.漠视学生实际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差,形成了只会看而不会写、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英语。在IT 职场中,为了所设计的软件符合IT国际化标准的要求,编程人员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同行交流。忽视交流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未来遭遇巨大的挫折。

三、计算机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取特定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法和增强记忆法记一些较难的词汇。通过联想或者是归纳的方式总结名词、缩略词以及派生词,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词汇量大和词汇难以理解的问题常常会遇到。只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

2.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使学生更高效的学习。专业英语的阅读方法注重快读、慢读和选读。

3.调整练习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应摒弃理论太深的内容,坚持“实用性和充分性”的原则。将传统的阅读和翻译内容,改为内容丰富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教学。

4.理论联系实际。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际的运用操作。

5.增加口语考核环节。口语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口语考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提高和发展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基本技能。当进行口语评估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考核。

综上所述,计算机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策略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原则,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22-03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大学的公共课程,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另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然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竟占全体学生的绝大多数,而且其专业领域千差万别,因此,这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计算机学习的要求都相差很大。比如对于社科、文管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都不需要太艰深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一本基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并结合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和技能、相关的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和相关专业的典型软件(如Office等)就足可以让他们应付将来的工作和学习。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中电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以后的工作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单片机、智能系统,因此,这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对前面的学生要高很多,比如他们除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还要学习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以及一些较难掌握的计算机语言,如汇编语言、C++语言,甚至有些学校还要求其学习数据库知识以及离散数学教程。因此,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对于电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对于计算机知识理解与掌握要远远高于其他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接近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那么,上述非计算机专业中,除了社科、文管以及电类专业以外,还有一大类非电类专业,如机械、能动、核能、材料、化工、建筑等等工科专业。这些非电类工科专业自身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很不一样。比如核能领域的学生,如果主要是搞热工流体方面的研发,则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高;如果搞核技术方面的研发,则其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和电类专业是完全相同的,甚至要求能独自设计电路板、单片机以及DSP智能系统。

因此,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待是不科学的。这也是让这些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头痛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在分析高校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提出一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本文结构如下,引言部分提出了主要问题,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目前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最后一部分给出结论。

一、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任教,主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本课程共用学时56学时,包括48学时理论课以及8学时上机实验课。曾用教材共有两本,一本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由郑学坚、周斌编著。另一本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编为耿恒山。当然,本课程只讲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以及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每次课程结束,大多数学生都几乎完全无法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比如触发器的结构、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CPU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统以及一些计算机接口技术,诸如8255芯片、8259芯片等。

表1显示了笔者在2012年针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对自己所教的班级以及另一个教师所教班级共63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表2显示了笔者在2012年针对“所用教材的难易程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对自己所教的班级以及另一个教师所教班级共63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表3显示了笔者在2013年针对“所用教材的难易程度”《计算机组成原理》对自己所教的班级的32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

针对2013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比较典型的接口编程填空题,笔者发现,全班31个人,只有一个同学得了满分,而其他试卷大多数不是空着就是不知所云。

有很多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居然问我,5V的电平在计算机里面是如何产生的?触发器有没有电源?触发器的结构是什么?……诸如此类基础性问题。笔者分析发现,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虽然表面上看来是由于课程太难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的相关基础课程设置不全面,很多课程比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工学基本没有学过。而我们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类专业的合适教材,因此,导致上述问题是可以理解的。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解决思路。

二、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学习目的调整

人们常说,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我们前面提到的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现在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习课程本身也很复杂,以动力能源类专业为例,其主要课程除了热工物理之外,还有流体力学等大量基础性且难度很大的课程,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是很难达到计算机应用这个目的。因此,以这个目的为落脚点来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最后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机原理都无法理解,其计算机应用的目的就成为了空中楼阁,难以达到。基于此,本文建议,将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的由计算机应用改为计算机原理学习。我们这里对学习目的的要求并不是无原则地降低,而是基于现实形势所做的调整。因为:

1.很多非电类工科学生以后不一定从事与计算机相关性很高的专业,因此对于这部分人,过多的学习计算机课程并无太大必要。

2.改变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这门课程,太高的目标并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稍微降低一些目标,反而能使这些学生学得更好。

3.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来工作可能需要较艰深的计算机知识,但是我们现在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因为对于计算机原理更好地理解对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笔者认为,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的如果改为以学习计算机原理为主,再辅以应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材改革

调查发现,在目前的计算机教材市场上并没有专门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材。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这类专业的特点,专门设计一本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在这里有如下建议:

在教材的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计算机的基础数学理论为主,包括数制、布尔代数以及加法电路。布尔代数部分应着重讲解逻辑函数的概念,包括真值表、最大项、最小项以及卡诺图原理。这部分直接关系到后面处理器结构中指令译码器以及控制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以计算机的基础硬件理论为主,包括触发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R-S触发器、D触发器以及J-K触发器、寄存器和较典型的门电路。第三部分则为全书的重点章节,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结构的简化形式、最简单的指令系统、基于简单指令系统的程序设计、执行指令的例行程序、微处理器中的控制部件。这部分难度较大,却是整门课程的基础,建议课时量安排在全部课时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这该部分章节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汇编语言、8086以及接口电路设计和可编程芯片的理解与掌握。第四部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8086的结构以及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以汇编语言程序为主,介绍几个典型的程序。第五部分讲授计算机的可编程芯片。笔者建议,这部分内容不宜讲授过多,只一个典型的可编程控制芯片电路为好,建议讲述8253定时器。因为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自由控制该定时器,并可通过计算机自带的小喇叭来检验,方便实施且易于理解。

最后一部分可以对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引导。内容难度可加深。

(三)教学模式改革

虽然本文一再强调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以原理的学习为目的,但是并不是说完全抛弃实践。事实证明,对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深入地实践,就无法理解这门课程的精髓。

因此,本文建议,从教材的第四部分,即8086的结构以及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开始,教师就应该主要在计算机上而不是在黑板上讲解。以运用MASM调试典型程序为主要线索,讲解汇编程序的功能及汇编过程、DEBUG程序的典型子命令、CPU的各参数,状态变化过程、存储器和CPU交互过程、汇编语言程序的结构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大量缩减课程学时[5]。为了化解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急剧增加的矛盾,本文建议计算机教学应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网上学习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利用网络,学生既可以下载和观看相关教学课件也可以搜索到大量汇编语言程序代码,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计算机的理解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实验程序、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训练其动脑、动手能力。

三、结语

目前,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们学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的相关基础薄弱、教材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好。根据这些特点,本文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习目的、教材、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非电类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必须要赢得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取得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教学形势。

参考文献:

[1]陈丹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

[4]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智能化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如,计算机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优势,再加上计算机网络上海量信息的提供,为提升教学效率带来极大的帮助。在当前教学中有很多专业学科的教学中都存在诸多的抽象知识,这些不仅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题,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而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教学中的内容充分的拓展,可以利用一些网络信息来充实教学内容,并利用多媒体表达形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能节省更多的教学精力,以往费尽心思对学生施教的重难点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下,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演示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将相关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学习,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都能有效的应用到知识的学习中,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二.从智能化向着学习适应性的方向转变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诸多领域中得到重用,尤其是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主要是运用声像合一、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听觉、视觉同时接受信息,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趋于智能化的,却出现与实际教学环境不符的现象,再加上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本身智能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教学环境下运用也显得差强人意,未能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学效率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作者建议,应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向着学习的适应性方向转变,这也是未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从教学智能化向着认知理论化的方向发展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运用的科目以及环境的不同,也使得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开展将会面临着不同理论知识的学习,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习进行一系列的诠释,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效率也将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社会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以来,对学习者本人的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近些年,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趋于智能化,但是,从认知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还存在欠缺,计算机辅助教学应逐渐从教学智能化向着认知理论的方向发展,并将其与认知理论建立有效的联系,这样才能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总结

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学习中,而且蔓延的速度极快,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下,教学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下,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为了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化的发展确定方向,如本文提到的向着学习适应性的方向转变、智能化教学系统的方向转变、认知理论化的方向发展等,进而有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智能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计算机是一门具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理论课程当中,并不需要在全部的课堂时间内去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网络文化下计算机教育教学应注重对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安排。在对教学计划进行编制的过程当中,应把握好理论课和实践课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能够只注重实践课,而忽视理论讲解,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只注重理论课,而忽视了实践课,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相偏离。正常情况下,计算机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应为1:1。

二、注重对学习方式的更新

(一)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网络文化下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还体现在对注重学习方式的层面之上,其中改变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根本途径。将网络信息技术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二者实现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内容的传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中来,并且将掌握知识的固定目标转化为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能力培养和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网络文化下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也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其强调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是构建和谐民主教学氛围的重要基础。网络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还应该具备网上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操作技能,从而实现由理论型向实践型的转变。

三、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一)强化实习基地和效果评价标准

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都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此说明计算机教学与其应用环境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积极建立教学基地,和企业之间实现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对传统以记忆知识多少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实现改变,应用科学合理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将学生的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在网络环境当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信息素养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才能在信息化的网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网络文化下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的构建还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当下,学生信息教育的着手点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Internet将英语作为标准语言,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