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业务外包论文

业务外包论文

时间:2022-08-05 03:0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业务外包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业务外包论文

第1篇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

1.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概念及内涵

业务外包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外包(Out sourcing,也译资源外包、资源外置),英文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包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得到了诸多理论的支持,如劳动分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图书馆参照工业企业外包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即以合约的方式委托外部服务商为图书馆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功能,以求降低运营成本,集中精力提高其核心业务能力,改进服务水平。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发展的一个趋势。

日本京都市立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实行图书馆业务委托管理〔Contracting out〕,目前业务外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已普遍存在,且外包的业务十分广泛。有研究者提及如下事例:“在美国自1993年怀特州立大学图书馆决定把全部编目业务包给OCLCTechpro 后,激发了关于编目外包的热烈讨论,1994年2月还在洛杉矶召开专门会议,从而使编目外包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据K.A.Libby 1997年对全美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的178个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在回收了调查问卷的117个图书馆中,有49个正在或者已进行业务外包,其外包范围遍及图书馆所有非核心工作和部分核心工作。”[2]“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98年秋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小组〔OutsourcingTaskForce〕来研究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3]而我国近几年也出现了项目明朗、内容规范的图书馆业务外包。

2.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型资源生产和传输方式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形式和内容与所处社会的科学文化和工程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目前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主要包括事务性外包和业务性外包两个类型。

2.1事务性外包

主要是指图书馆内部学术含量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事情,当前高校图书馆事务性外包主要是后勤外包,后勤外包只要有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两种形式。

全部外包就是向社会招标专业物业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物业公司的联络。全包外包主要包括清洁卫生、绿化保养、消防安全、设备维护等。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图书馆的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新疆财经大学2002年10月建成一座1.3万平方米的新馆,并改建了两座旧馆,全馆总建筑面积18925.39平方米。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就采用部分外包,将清洁卫生外包给保洁公司,绿化保养委托给学校后勤管理处的校园中心托管,消防安全由本馆一名消防专干负责,设备维护除了计算机由本馆技术部负责外,其它硬件设施如空调、电梯、音响设备、视听设备等均由本馆办公室负责和厂家联系。

2.2业务性外包

业务工作是图书馆职能性的基础工作,当前高校图书馆业务性外包主要有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图书归架、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等八种。

现以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对这八种业务性外包进行简单介绍。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的采购、编目及加工均由采编部负责与书商合作并组织实施;报刊装订目前还没有外包给专业的图书包装公司,主要由阅览部自己装订;图书归架工作主要由流通部各楼层的一名工作人员指导勤工助学学生来完成;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馆的数据库建设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北京购买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科研信息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等。二是根据学校学科设置和科研的需要,自行开发建设了9个数据库:学科理论信息动态、剪报信息库、新疆区情信息库、经济专题数据库、财大文库、研究生论文库、随书光盘数据库、考研资料下载、馆藏书目数据库;自动化系统是指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自新馆建成以来就一直使用的是北京金盘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由本馆信息咨询部负责提供诸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文献信息咨询和文献代查代检、论文查新查证等服务,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如专题研究报告、动态分析、综述评论等由于本馆自身力量有限还未开展,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的财经大学,这种高层次信息服务以后是必不可少的。

3.图书馆业务外包的优点

3.1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服务和管理效益

图书馆的业务外包符合经济学中的“烂饭桶原理”,图书馆把业务环节中某一个或某一些自己做得不是最好的,委托给专门从事这些工作的组织去做,给它们提出要求,这样既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又充分调动了一切社会因素,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和效益达到更高层次。

3.2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改进质量

因为外包厂商往往具有规模经济,以及专业性强和高度效率化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通常可以享有较大的折扣优惠,并可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例如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不但节省了大笔经费,而且图书馆处理速度及服务质量获得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3.3帮助克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图书馆虽然人才济济,但是也不是每个专业的人才都有。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图书馆的每个服务环节,但是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技术人员编制(如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目前还没有一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或虽有人员编制,但名额不足,无法承担所有硬件设施的维护,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来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

3.4集中资源完成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一切为了读者,读者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把既花费人力、物力资源,效果又不是很好的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切人力、物力资源,搞好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

3.5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观念

图书馆业务外包对提高本馆馆员素质和更新观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和外包公司的合作,可以学习到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工作思路更加开阔,观念也随之更新,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4.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缺点

4.1业务外包使图书馆失去了核心能力培养的机会

目前,图书馆在业务外包上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效益,降低了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关键技能和构建未来核心能力的机会。如图书馆将数字化开发和网络建设承包给一些专业性公司,弥补了人员技术的弱势,但同时也助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求上进,不钻研业务的惰性。业务外包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不只是利用馆外的资源。如果图书馆过分依赖业务外包,虽然可以获得短期的效益和优势,但是图书馆本身却在外包过程中丧失创新能力和构架未来核心能力的机会,这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2业务外包可能影响图书馆正常运作

实行业务外包后,图书馆必须将一些控制权交给外包商,这使得图书馆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包商,图书馆在一些业务上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图书馆与外包商之间出现分歧,或外包商不能按协议完成外包任务,业务外包有可能增加周转时间,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作。

5.完善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几点对策

5.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

图书馆核心业务的确定,是实现业务外包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5.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

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要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科学制定招标合同协议细则,同时应与外包商建立互动的反馈机制,将最诚信和有实力的外包商吸引到图书馆业务外包中来;图书馆要对外包服务合同的履行进行系统的监督,按照约定的服务质量和操作标准衡量外包商服务合同的履行情况,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5.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

图书馆要对外包商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外包商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交业务进展情况;建立外包双方的互信和学习对称机制;建立与外包相适应的自身机构和流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程序,使之与新的工作环境相适应;加强风险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控制和纠正措施。

5.4与外包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

6.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SusanMartin..Outsourcing .Bottom Line :Managing Library Finances ,1995(8):28-30.

第3篇

关键词:虚拟运作;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Abstract: Basing on“the model of self-supporting and outsourcing”, analysises valuation standard of automate construction to college library, expatiates on automat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library don't have advantage of self-supporting detailly, and the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best way to suit modernised development is using theory of virtual operation, adopting outsourcing in some business.

Key words: virtual operation; library; automation

1业务外包——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

虚拟运作是指组织借助于外部的具有优势的某一些功能资源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功能不足的一种组织发展战略[1]。虚拟运作特点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将组织中核心业务也是最有优势的功能保留下来,而将其他的非核心功能,同时也是其弱势功能实施虚拟运作。虚拟企业虚拟其功能的主要途径就是外包;虚拟企业成员间进行合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外包。

“外包”的本质是借助于本组织外的服务供应商,充分利用他们专业化资源优势,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1]。外包正成为世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外包策略也正在成为组织发展的一种重要策略。业务外包可以说是近10年国外兴起的组织改制最有成效的方式,也是使组织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并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企业协会主席约翰里奥蒂指出“没有哪一家公司承受得起精于一切”。这个道理对图书馆同样成立,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把资源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业务环节上。图书馆也应充分利用外部的社会资源的优势,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组织,更加专注于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发展,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品质。

2图书馆虚拟运作业务的分析

只有把有限的资金较多投入在那些具有战略价值意义的、不可替代的、决定图书馆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与关键环节上,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才能增强对核心业务的控制力。因此,可以参照企业外包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即把图书馆的一些事务性和技术性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团体)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从事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在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迄今已比较普遍,且业务外包的力度在逐步升高。

在现代组织发展战略管理中,自理还是外包已经成为组织无法回避的决策问题。图1给出了分析组织自理还是外包的决策模型。

利用本模型,可以对相关的图书馆业务进行分析,如果在完成相关业务的人员和资金没有很强竞争力,那么,所分析的业务就应采取外包运作模式,而非全部自理。

2.1核心业务的确定

在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中,确定核心业务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划分,首先要明确图书馆事业核心业务之所在,然后再根据自身的优势业务来确定。这样才能发挥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并突出个体发展优势。

高校图书馆宗旨是: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心,竭诚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和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拓宽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服务宗旨一旦确立,其自身的核心业务也就明确无误,即核心业务——咨询服务。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是目前图书馆服务中最能够担任在重组资源基础上有效地服务用户,比较有竞争优势的项目。围绕数字咨询服务进行的建设项目是图书馆目前的重要建设项目,这对促进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图书馆内外资源的利用率,推广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使服务范围更广、内容更具体、层次更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利用传统图书馆的特长同时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新优势的数字参考服务,自然而然地成为数字图书馆核心业务。对于一般的图书馆来讲,自动化建设是手段而非其核心业务。

根据“自理与外包决策模型”,自动化业务既然不是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具备了实施“外包”的可行性。

2.2自动化经费问题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不仅需要购买设备,开发或引进软件,还需要进行多项合作,如建设文献资源、建立数据库、设备和网络维护等,这就需要巨大资金,然而资金不足恰恰是目前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都深感经费困难,中小型学校图书馆就可想而知[2]。

前段时间,各省都对本省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进行了评估,此次评估的一大成功之处就是:为了评估顺利通过,不管是校领导还是馆领导无论以什么方式都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经费投入。正因为有了这笔可观的经费投入,各省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可是评估过后,经费又成了困扰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评估阶段,校领导多方筹措资金,许多高校仍存在投入力度不够的现象,如陕西省2003年3~4月份对全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实测, 根据对48所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数据汇总情况分析,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专项经费不足,仅达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分值的65.86%。

根据“自理与外包决策模型”结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经费没有竞争实力,不具有“自理”的优势,因此应对部分业务采取外包运作模式。

2.3自动化人员技术问题

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呈现大型化、系统化、自动化和技术密集化特征,设备构成先进、功能强大,设备维修的技术含量很高。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搞好自动化建设,离不开掌握现代技术的专门人才,有了这方面的人才,才能保障自动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并且由于工作任务及其工作实践经验原因,图书馆技术部人员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设备的软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及日常维护工作上的所见所闻与承包商技术人员存在明显的差距。信息技术承包商拥有比图书馆更有效的资源和组织,尤其是专门化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技术问题的速度和质量明显高于图书馆。转贴于

通过以上分析,图书馆自动化在人才技术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根据“自理与外包决策模型”,应对部分业务采取外包运作模式。

3虚拟运作理论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的应用

虚拟运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运作方式,早已不只停留在人们的概念中了,事实上许多图书馆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正在运用其思想。软件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是目前图书馆进行IT业务外包的主要形式。

(1)软件外包:指在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

随着图书馆各类型信息检索系统以及各类数据库不断涌现,如何维持读者使用区及馆内作业部门的信息检索系统正常运作,成为图书馆不可轻视的业务职能。大多数图书馆因缺少计算机专业人员,无法独立承担系统的维护工作。因此在建网和购买数据库时,常常以合约方式“合包”网络系统即双方共同维护,这样可以让网络公司为图书馆免费培训网络人才,解决问题更方便快捷。

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图书馆目前使用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就是由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研制。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近百家著名高校的图书馆采用的论文提交系统就是由杭州麦达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麦达数字学位论文系统。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和麦达数字学位论文系统的成员用户不仅享受免费培训、免费安装、保证系统正常使用、定期升级和定期维护的服务,而且还享受临时故障维修的服务。

(2)技术服务外包:每个图书馆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局域网站,如何维持中心机房内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等大型复杂高端设备以及各个工作终端等信息硬件设施之正常运作,遂成为图书馆一项重要的业务职能。近年来,高校购买设备的条件之一就是:经营商提供方便、快速的维修服务。在西南片区,“兰德科技有限公司”和“四通天明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因为其周到、快速的售后服务,赢得市场的。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基本都由“兰德科技有限公司”和“四通天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公司及时、高效、专业化的服务让使用单位受益非浅。

图书馆通过虚拟运作模式和借用IT企业的技术优势及人才优势,一方面,为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特别是数字资源业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资金、技术相对落后的图书馆也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因此,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对技术、知识与设备相对落后的图书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4篇

论文提要:近年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明确外包战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其部分事务委托给外部机构或者个人处理。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该文件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管制实体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来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事务,而不论该第三方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集团内的一个附属企业,或为公司集团外的某一当事人。”具体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可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

从外包内容上看,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在所有行业中,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当前,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外包)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Group的调查,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包括美国运通、GE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为降低成本,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2)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3)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突出群体力量,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第5篇

【摘 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云南省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以下简称云南省联编中心)的概况,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 我国图书馆联合编目工作的思考 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利用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发展思考 多校区图书馆统一联合编目数据质量控制探讨 辽宁省图书馆未编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论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的发展 图书馆编目外包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图书馆分类编目的思考 浅谈对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工作的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编目外包工作的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再探讨 图书馆计算机编目中的问题的探析 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编目外编目外包工作的思考 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在编目中的使用 浅析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在图书馆编目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编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编目中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探析 图书馆计算机编目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文MARC在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编目中的问题及解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全国联合编目(UACN)[EB/OL].http://.cn/

Products.Asp?SortId=11

[5]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http:///sjzz/

shwhs_sjzz/shwhs_tsgwhgpg/201304/t20130412_356233.htm

[6]申晓娟、胡洁、李丹.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

[7]评估定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事业发展——辽宁省图书馆长、研究馆员王国荣访谈录[J].图书馆学刊,2002(5)

[8]李双阳.图书馆的作用浅析[J].现代交际,2012(3)

[9]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文献编目工作的继承与变革[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第6篇

由于人们对商业模式本质认识上的分歧,准确界定商业模式很困难,[1]但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2]如Afuah&Tucci(2000)[3]和Amit&Zott(2000)都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4]Mahadeva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5]Hamel(2000)将商业模式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间产生出三种不同的连接,这些连接重点就是公司如何赚得应有的利润。[6]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的总体构造。[7]Dubossonetal(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8]Ches-brough&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提供和价值分配等活动的一种架构。[9]Afuah(2003)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商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确立企业获取市场价值的有利地位的各种活动的集合。[1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获取更大的价值。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式,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革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在价值链中如何选取上游和下游伙伴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罗珉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高闯,关鑫(2006)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而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本身以及上、下游的合作而被创造出来的,并在它们之间进行着传递和消费。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就电信业而言,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电信产业链由链状演变为网状。纵向方面,新加入环节增多,更为细分化;横向方面同一环节内的企业不但数量大幅增加,而且更为专业化。

这种趋势要求对电信运营企业对产出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联盟,以使企业的能力和价值创新活动相匹配。二是在电信业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同时,每一环节的运作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成员企业间联系更为紧密,逐渐发展成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三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式。四是在三网融合、固定移动融合的技术背景下,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变化,并且不同生产网络之间加速价值整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关键就在于合理的结算、利润分配模式,只有双赢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证跨行业业务的顺利推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见图1)。

产品层次的创新,包括电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其实质是产品模块分解和集成。电信运营企业层次的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和管理的创新,其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业务和管理功能的梳理和优化。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电信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策略

2.1产品层次的创新

2.1.1电信产品创新

电信产品创新涵盖了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按照创新的内容与程度,电信产品创新可分为几类:一是以全新技术开拓全新市场。二是对现有市场提供新的产品组合。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加产品种类,即产品线延伸。四是改善现有产品性能。五是改善附加产品。

在进行电信产品创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突出自主品牌,力争成为电信产品设计标准的制定者或主要参与者。二是要细分并紧密联系客户需求。个人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包括:必需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工作和自我发展、使生活更为便利、兴趣或娱乐需求。组织用户的电信需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和加强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2.1.2服务创新

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具体包括:①推进产品专业化服务,特别是各项增值服务,拓宽服务范围。②建立与品牌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服务体系。③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企业层次的功能再造

2.2.1电信业务重整

电信业务的重整涉及营销与业务办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建设与安装模块、定价与收费、网络管理、客户服务6个功能模块。对业务模块再造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内部业务要素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其盈利潜能。业务再造的主要方法是对业务环节的清除、简化、整合和自动化。清除主要指对企业现有业务环节中的非增值活动予以清除。简化是指在清除非必要的非增值的环节后,对剩下来的活动做进一步的简化。整合是指对分解的业务环节进行整合,以使业务运作过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动化是指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反复的采集及降低单次采集的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增加信息的利用率等。

2.2.2管理模块化再造

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组织业务部门分割状态,通过对企业管理职能的重组,支撑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快速相应顾客需求。对电信企业,可以将组织管理分为三个模块:前端、后端和其他职能模块。前端模块负责业务发展,集中市场营销与销售的职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特点不同,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后端模块设立客户响应中心,作为前后端的接口,保障端到端的服务开通与故障排除流程的顺利运行,以及负责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维护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2.3电信产业层次的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三网融合趋势正在加强,在极大地拓展电信行业发展的空间的同时,也将原来3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单打独斗式的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对电信企业的技术、资金、知识、渠道等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竞争中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可以将企业间的协作分为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两种形态。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模块分解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集中有限的资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环节,利用模块整合和网络联盟,实现价值创新。

2.3.1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一般认为,将非核心环节业务或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有利于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加速了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利于发挥各价值模块的核心优势,在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下实现协同。

2.3.2建立价值创新网络联盟

随着电信运营环境和技术复杂度不断增加,电信价值创新网络也日趋复杂,已从过去简单的“软硬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用户”合作模式,转变为由电信运营商、供应商群(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竞争者、相关企业、用户、政府、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络,随着合作关系日益密切,电信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获得整体的优势,成了企业的可行的选择。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契约,参与成员通过联盟带来比自身单独参与竞争更为丰厚的收益。从电信运营商角度,电信业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一是电信运营商与供应商的联盟。包括:①与设备系统集成及软件提供商联盟。②与终端设备提供商联盟。中国联通在推广业务时,采用与重点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资本和技术层面合作的方式。③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联盟。

二是与竞争者的联盟。包括:①与运营商之间的联盟。②与潜在竞争者的合作。

三是组建跨行业联盟。与教育界进行合作提供远程教育服务,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开发手机游戏,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银行,与医疗界合作提供远程医疗,与政府合作提供电子政务等等。跨行业合作,一方面,为个人用户提供了服务,合作连接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用户群体,创造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优势,使用户从单一的对电信产品消费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达到吸引和巩固客户的目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也是电信运营商的行业用户,他们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同时也满足了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增加了他们各自的业务范围,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四是与用户的合作。用户能够提供需求信息,帮助运营商构建产品概念,参与评估运营商的合作对象和合作过程,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要求。

五是运营商与相关辅助机构的联盟。包括:①与公共研究部门、教育机构和专业化公共支持部门等科研院所的联盟。②与包括电信行业协会、通信企业家协会、人才培训机构、中介咨询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联盟。

从中国电信行业已有的战略联盟的情况来看,缺乏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导入作用,而且与专业SP合作较少,与设备制造商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业务的低质、重复。在电信行业战略联盟的组建过程中,电信运营商应该更加注意对SP的引导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电信行业的专有知识,建立特定的营销模式。对于终端制造商,则应该加大整合的程度,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双方在判断客户需求、研发产品等环节上要加大以客户为导向的力度。值得注意,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电信联盟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风险,包括:合作伙伴的能力风险,合作关系风险,投资套牢风险,信息共享风险等。因此,如何提高伙伴间信任、降低联盟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电信企业间联盟关系管理是构建战略联盟的关键。电信企业间伙伴关系管理可以从以竞合的思维选择联盟伙伴、协同联盟之间的文化、增加联盟沟通、提高联盟之间的信任与忠诚以及合理分配战略联盟利益这几个方面着手。

3、结论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绝不仅仅是运营企业内部的事。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本文将电信运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次的创新,企业层次的创新和产业层次的创新。在产品层次的创新上,应该尽量谋求成为设计规则的参与者或提供者,注重从模块分解与集成的角度对电信产品进行创新,从标准化角度对电信服务进行规范,尽快提升我国电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次再造上,注重从管理和业务模块功能梳理的角度,促使企业组织管理模块化,以及业务组件清晰。在产业网络层次的创新上,应借助外包和网络联盟等策略,实现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40.

[2]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0-79.

[3]AllanAfuahandChristopherL.Tucci.Internetbusinessmodelsandstrategies:textandcases[M].NewYork:Irwin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0.

[4]RaphaelAmitandChristophZott.Valuecreationine-busines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6/7):493-520.

[5]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Vol.42,Summer2000(4)55-69.

[6]GaryHamel.Leadingtherevolution:howtothriveinturbulenttimesbymakinginnovationawayoflife[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7]RussellThomas.Businessvalueanalysis:copingwithunrulyuncertainty.strategy&leadership,2001,29(2):16-24.

[8]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andYvesPigneur.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9]HenryChesbrough,RiciardS.Rosenbloom.Theroleofthebusinessmodelincapturingvaluefrominnovation:evidencefromXeroxcorporation’stechnologyspin-offcompanies[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2,11(3):529-555.

[10]AllanAfuah.Businessmodels:Astrategicmanagementapproach[M].Boston,Massachusetts:McGraw-Hill,Au-gust2003.)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

财务外包是全球流行的公司财务解决方案,是财务工作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早在1991年,埃森哲与英国石油就达成一个财务外包协议,英国石油将北海油田几乎所有财务业务都交给了这家咨询公司。在埃森哲公司帮助下,北海油田的成本大大缩减。同时,这份协议也促使埃森哲推出了财务外包业务,其后许多西方企业纷纷效仿。在国内,财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仅一半企业聘用专职会计,四成企业雇用兼职会计,还有10%的企业委托会计公司打理财务。如此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以下特点和问题:(1)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财务机构简单。中小企业种类繁多、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多样化,经营规模普遍不大,员工人数少。相应地,组织结构也较为简单,有的企业不设置财务管理机构,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很不规范,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兼职多等问题。(2)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需求以内部为主,不愿花费太大的财务管理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便决定了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的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费用结构等信息较为关注,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市场开发,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在财务机构设置和财务人员聘用上不愿花太大代价。(3)中小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机会保障,使得其难以聘用到优秀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低浅,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会计职业教育。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

业务外包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通过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工作委托给有能力的外部专业机构的活动。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外包包括记账、纳税申报、提供专业财务咨询与建议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益处主要包括:

(1)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集聚到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公司中,实现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一方面,财务外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省财务软硬件设备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外包,将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纳税申报以及部分投资、应收账款管理、筹资业务业务交由专业机构办理,企业不必再为此类业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力,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承包企业作为专门的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力、硬件方面都有大量的投入,拥有专业的财务服务人员、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他们长期与不同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财务业务外包给这些机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群体负责管理,有利于弥补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缺陷,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从而得到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第三方的认可。在与外包方合作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能够分享到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3)使得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等资源往往较为短缺,而且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并不擅长财务业务,财务外包可以将中小企业管理者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借用外部机构的专业优势来获得并挖掘外包环节的增值潜力,从而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中小企业财务外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财务外包对于中小企业是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包括财务信息泄密风险、过度依赖外包企业风险、成本控制不力风险等。中小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或没有能力聘请大型的、专业水平高的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更是加大了其财务外包风险。为了降低财务外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外包的收益,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科学选择财务外包服务商。选择好的财务外包服务商是从源头上降低外包风险、避免合作失败的良好途径。中小企业在决定财务外包后,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专业性强、社会信誉好、服务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中小企业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不应该只看价格而忽视质量,不具备好的业务素质的服务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麻烦,将使中小企业承担更多其他的成本。在具体操作上,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一个财务外包服务评价小组,建立简要的评价标准,对候选的财务外包服务商一一分析,确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2)合理确定财务外包服务范围。财务部门的一大特色就是涉及众多商业机密,企业经营计划、定价策略、客户资源,无一不是商业机密。部分财务外包服务企业或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可能会利用所掌握的财务信息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损失。西方企业的财务外包通常是将财务处理业务、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咨询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但企业自身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和必须的财务控制环节和程序,并非把所有的财务工作都外包出去。中小企业在财务外包前应确定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只能由自己来做,尤其是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业务。从目前来看,记账仍然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主流,更高层次的财务外包涉及较少。企业在确定财务外包范围时,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财务机构的实力、财务业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因素,选择部分业务外包或全部财务外包。

(3)签订详细财务外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责任、义务。财务外包是涉及中小企业长远、全面发展的战略问题,而外包服务合同是界定双方责、权、利的有效手段,也是鼓励和约束双方共同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凭证。由于我国目前的信誉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依靠制度来培育信用、规范双方的行为。一般来讲,财务外包服务商的违约,对于中小企业的损失更大,不仅会遭受费用成本的损失,还可能导致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在实施财务外包前,一定要有详细、具体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范围、价格、期限及双方责任与义务、财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方式等,提高合作双方的违约成本。

第8篇

关键词:食品企业;物流外包;战略;物流供应商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零售市场的竞争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快速食品、生鲜半成品和冷冻食品的需求和质量要求增加,对食品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实力相对薄弱、资金相对短缺,自营食品物流的组织弱,规模小,不适应食品物流的高技术要求。作为现代物流业的标志和代表,食品物流外包对于食品供应链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 食品物流外包概述

所谓食品物流外包是指食品生产或者销售企业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将其食品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运作。企业与物流供应商是长期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关系。

现代食品物流实行少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法,要求分拣快速、配货及时;在食品从原料种植到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再到配送的整条食品物流链中,由于食品的加工周期和保质期很短,导致有关企业采用食品物流外包。

与自营物流相比,食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柔性、精简组织机构、增加质量监管。而物流信息优势、服务质量优势、管理和人才优势、规模优势等正是专业执行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2 食品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分析

2.1 物流外包模式

企业选择自营还是外包要结合自身的物流条件,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选择。其次,依据外包的程度,物流外包可分为分项物流外包、组合物流外包和完全外包3种模式。

2.2 物流供应商的选择

本文依据平衡记分卡(BSC)的原理,建立能够反映未来发展的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为物流外包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平衡记分卡是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0%正在实施平衡计分卡。

平衡记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管理者要想对自身的战略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加大对客户、供应商、组织流程、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并提出了企业审视自身业绩的四个角度。

2.3 物流外包战略的实施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原则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外包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改善运作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等。

选择物流外包承包商关系到外包效益的高低和管理的成败。寻找优秀的服务商,需要考察其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企业信誉等。为使物流外包顺利进行,必须与承包商建立良好长期的外包合作关系,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外包企业应把物流服务商纳入自身的整个管理体系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帮助物流服务商制订工作流程,规范标准和制度,经常沟通反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服务商各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服务商的效益挂钩。

3 青岛市华昌集团物流外包实证分析

3.1 公司物流外包现状及内容

3.1.1 公司物流现状

青岛华昌集团主要经营花生、花生制品、各类果蔬及其它农副产品。从原料进货到售后服务都由公司自主经营,大大降低了运作效率,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因此公司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了各方面的调整。

3.1.2 公司物流外包内容

生鲜商品大多需要冷藏,所以其物流流转周期必须很短;此外其保质期很短,客户对色泽等要求很高,因此需快速流转。通过研究,华昌集团决定将采购运输和配送外包给物流企业。

(1)原材料的选购

通过与各地的收购商相合作,在完成选购后公司通知物流公司运原料到公司生产车间。公司的收购商主要遍布在各个县乡镇的种植基地,既保证了运输的快捷又保证了质量。

(2)订单管理

公司门店的要货订单通过华昌数据通讯平台,实时传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接到要货数据后,立即生成要货订单,按不同的物流类型(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加工型)进行配送处理。

3.2 供应商的选择

公司在做出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决策后,抽调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估团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5家物流供应商,然后运用平衡计分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由专家给每个物流企业的指标进行打分,计算其总分值,详见表1(见第74页)。

由表1可知,金宇物流的总分值最高,因此华昌集团选择金宇物流作为外包合作伙伴。

3.3 公司实施物流外包业务的措施及效果

3.3.1 物流外包措施

公司在选择好外包商以后,积极与之商榷,具体制定了以下措施:第一,制定具体的公司物流外包规范,包括各种奖励惩罚措施,当物流合作商是否及时准确地完成任务时,执行该规定。第二,合理安排车次及路线,确保物流的及时准确。

3.3.2 物流外包效果

根据设定的物流外包模式及方案,企业取得了显著性的成绩,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获得了较好的利润。公司在一部分业务外包以后,降低了公司成本大约11.2%左右。其中原材料节约4.8%,半成品运输业务2.9%,订单业务3.5%。

4 结束语

当前很多企业都是选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物流外包是战略性问题,企业必须同自身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从全局考虑,以发展的眼光处理企业物流外包问题。物流外包可以使委托企业获得很多优势,然而企业在获得优势的同时又面临很多风险,如外包控制不足、信息泄露等。如何在众多物流供应商中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已成为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沈青. 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经济纵横,2006(11):70—71.

[2] 王晗熹. 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分析及我国的对策[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6.

[3] 李春芳. 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模型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6.

第9篇

关键词:FDI 产业结构 招商引资

海南建省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海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南省在招商引资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海南省的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海南招商引资战略的选择中缺乏从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方面对外资投入的方向性引导,研究海南省招商引资战略方向问题和外商投资项目评价体系问题对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部资金的投放、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正的溢出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海南省产业发展和升级,同时,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流向、方式和效益。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流向受制于外资吸收地产业结构因素,即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

本论文在产业结构因素方面选取1988-2009海南省三次产业(分别记做PI、TI、SI)的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通过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在短期内,第一产业(PI)及第三产业总产值(SI)是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外长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在以上因果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数量分析,得到:lnFDI=0.322847-1.566542*lnPI+2.140983*lnTI

即: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FDI自然增长0.322847;第一产业每增加1%,海南省吸引外资下降1.566542%,第三产业每增加1%,海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140983%。这个结论符合海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也迅猛增加的客观事实。

二、招商引资的产业方向选择

近些年,海南招商引资的发展迅速,卓有成效,开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进行,第三产业的开放也在逐步推进,在新时期海南做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吸收外资的产业规划、区域规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外资的投资效益。

(一)坚持把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作为长期的战备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海南发展第三产业具有五大优势,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体制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海南省现阶段第三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外资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领域都有着明显优势,海南在法理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的同时,应对第三产业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层次要求,充分利用外资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来发展海南较为薄弱的生产行业。海南招商引资围绕建设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方针进行开发建设,使海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将海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经济行政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产品互动、体制创新的全省第三产业一体化。

(二)对房地产业的招商引资注重质量,进行适度引导

海南的房地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高涨态势,在海南省经济增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房地产业在保持现在招商引资方针的同时,不能对其过度依赖,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取胜。开发应顺应海南形成旅游岛的形势,加大发展旅游度假的产品,主要的发展与旅游、与体育等产业相关的房地产相关的产品,配置地方稳定税源,并适度控制普通商品房的开发。

(三)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海南农业是地方经济中的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加大对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加快对农业先进技术和项目的引进,加大政策倾斜度,对农业投资进行合理布局,着重引导资本流向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吸引外资投入到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产业,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此外,进一步鼓励和落实大型农产品贮藏集散物流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使海南农产品走上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

三、招商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

海南省的招商引资初期以合作方式为主;90年代中期以前合资企业成为首选;9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独资方式占绝对优势地位。步入“十二五”,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在招商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上,应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根据不同的产业性质和区域的不同特点,合理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式,积极引入跨国并购、产业外包等新兴投资方式。

(一)坚持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

海南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资金缺口,但更大的缺口则是技术、管理缺口。经过了10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的成效并不理想。外商投资企业多采用独资方式,省内企业一般无法从中获得和享用外商拥有的先进技术,对产业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没有和合作经营和合作经营所起的作用较小。

在外资投资方式选择上,海南应该注意充分掌握自身的特有资源,防止外方获得该资源后谋求控股甚至独占,坚持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对于新开放的领域,外商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仍然会积极寻求合资,在合资过程中,我方应该对自己的权利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满足对方的要求而减少自己的合理条件。在一些关键资源领域,建议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限制。

(二)鼓励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1、积极承接外包业务

业务外包是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新方式。一般来说,业务外包主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外包。海南省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积极对不同的方式的业务外包进行承接,同时需灵活应对。

一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业务外包,海南省劳动力要素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有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业务外包的天然优势。在承接此类外包业务时,应考虑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省内企业目前不具备竞争能力时,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公司投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通过对同类产品进行关税补贴,使跨国公司的产品与进口商品形成竞争。

二是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外包,此种产业外包是外包企业充分利用承接地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产业专业,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海南省在对此类业务进行招商引资时,应对保持适度开放,并重要资源进行有条件控制,引导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实力,应进行科学引导,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三是重点承接服务业的业务外包。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是优化海南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重点方向,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转变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的战略选择。海南要大力培育本地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逐步培育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地服务供应商。

2、有条件鼓励跨国并购,实现直接利用外资与间接利用外资的有效结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入世后逐步的政策的消失,外商直接投资领域逐渐放宽,跨国并购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常用的方式。海南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金融领域会更加开放,跨国并购将成为海南利用外资新的增长亮点,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下,海南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并购市场。在招商引资时,应注意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融合,引入企业参股、收购或兼并模式,根据不同行业类型,进行适当的引导。

海南对大部分竞争性的工业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各种限制,包括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放开这些行业对跨国并购的限制,有利于行业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改善行业的组织企业将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实力。

对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主要是重工业产业(汽车、重化工业等),由于这些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如果外商所占比重过大,将不利海南省的产业安全,并可能造成利润转移,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加大,所以应有步骤的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

对服务业的跨国并购,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服务业开放程度较小,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省内企业难以承受国外服务业的冲击。且目前大部分服务业存在的高额“租金”,利润较高,如果允许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很大一部分利润将被转移出去。因此,服务业跨国并购应对外资的股权比重进行限制,同时在审批环节上从严把关。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因此,海南省在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可扩大产品市场,降低经济风险,获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可获取技术和生产性资源。

近些年来,海南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也建立起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海南航空、海马汽车等。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和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对东盟的产业比较优势开始形成,对东盟资源类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期间内海南可加大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以越南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杨建龙,关于外商投资与外资政策的博弈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赖明勇,包群.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2(6)

[5]张骁,杨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借鉴――来自日韩经验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6

第10篇

关键词:编目外包;数目数据;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20-02

编目外包目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图书馆不仅将编目业务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图书加工)外包,而且将编目业务中技术含量很高的部分(编制书目数据)也外包。编目业务的外包有效的提高了编目工作的效率,所购新书能及时上架流通。然而,由于外包编目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多种原因,外包编目的书目数据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图书馆管理者与用户对图书的管理与利用。加强对外包编目数据的审核,保障书目数据质量,是图书馆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编目外包书目数据出现的问题归纳

编目外包书目数据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

1.张冠李戴:书目数据与实物图书完全不同,是另一本图书的内容。

2.多卷书、类多卷书。多卷书的著录前后不一致,时而集中著录,时而分散著录。集中著录时在215字段只记录一册的信息。

3.同一种书分类号标引不一致。本馆不同时期采购的王乃彦主编的《商务英语函电》编目给出的分类号分别为H315,H31:F。

4.不同种类的书索书号完全一样。本馆采购的《清华北大状元爱读的中华典故常识》与《反义成语词典》同为H136.3/258。

5.主题词标引不正确。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给出的主题词为:词话-中国-近代,《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并无“词话”,应当为:词-研究-中国-近代。

6.其他问题:比如编目数据的价钱与实物有出入,同种书内容提要不一样等。

二、编目外包书目数据出现问题的原因

1.编目人员不稳定,编目员素质参差不齐。编目数据质量的高低与编目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编目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编制的书目数据也会各不相同,书目数据的质量也随之而变化。图书馆编目业务是委托(外包)给中标的书商。图书馆定期招标,中标的书商有时也会改变,负责编目的人员也随着不同的中标书商而发生变化,加之图书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更是造成了编目人员的不稳定性。有的书商根本没有自己过硬的编目团队,编目人员中还有对编目工作一知半解的。这些编目人员的原始编目能力很低,编目业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套录,不仅不能发现套录数据中的错误,而且也很少能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2.编目人员关注的重点在效益。编目人员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编目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编目速度与数量”,对编目数据的质量呈忽视状态。

3.图书馆缺乏与外包编目人员的沟通。编目外包后,图书馆对书商过分依赖,对外包编目工作基本不闻不问,当起了甩手掌柜,与外包编目人员基本无沟通。外包编目人员对“馆情”缺乏了解,加大了编目数据出错的机率。

4.图书馆对外包书目数据质量缺乏审核。在高职院校“一本书是否能够流通(借还)”比“用户是否能够检索到某本书”更受重视。一本书只要贴上条码,编目数据中也有此条码,那这本书就可能流通(借还)了。书目数据的质量高低并不影响图书的流通(借还)。因此图书馆对书目数据的质量关注度不高,加之对书目数据在图书馆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对书商所编制的书目数据基本不进行审核。

三、图书馆对外包的编目数据质量控制的策略

1.选择编目能力强的书商合作。选择编目水平高的书商,是图书馆对书目数据进行前期控制的关键。书目数据是文献的缩影,是文献工作者与用户进行管理(如分析、描述、揭示、区分、组织、统计等)与利用(如检索、查找、辨别、比较、选择、获取等)的工具。书目数据是图书馆的根基,其质量代表着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与用户能否有效管理与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高质量的书目数据,能够正确的、充分的揭示文献信息,提供充分的、规范的检索点,便于用户了解利用文献资料。图书馆的编目业务是委托给中标的书商的,要求中标的书商提供所采购图书的书目数据。中标书商的编目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了所编目的书目数据的质量。以往图书馆在招标时重点考虑的是投标书商的价格优势,对投标书商的编目水平考察的程度较低,承包业务开展后,图书馆对书商的编目业务难以控制。因此,图书馆在招标时在对投标的书商进行全面考虑的基础上,不仅要衡量书商给出的价格指标,还要有针对性地考量他们的编目团队的技术力量,编目业务的水平,编制书目数据的能力与质量等,选择编目能力强的书商。并在合同中明确标示出书目数据的质量的标准。

2.选择来馆编目的外包方式。外包编目工作可以分为异地编目与来馆编目两种。异地编目,编目工作在远离委托编目图书馆的异地他乡进行,书商在编目工作完成后提供电子版的书目数据。这种方式,不方便沟通,交流不及时,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电子数据在传输导入时也易出现数据丢失、部分数据无法导入等问题。来馆编目是到委托编目的图书馆内进行编目工作,这种方式,方便交流与沟通,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解决,可以降低编目数据出错的机率。

3.加强与外包编目人员的沟通。笔者发现图书馆与书商合作的初期,外包编目人员对图书馆的“馆情”了解甚少,书目数据的错误率最高。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对图书馆的“馆情”熟悉后,书目数据的错误就会减少。因此,加强与外包编目人员的沟通,让外包编目人员及早了解“馆情”,尽快熟悉“馆情”,也是提高书目数据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4.加强对书目数据的审核工作。①提高对编目数据审核必要性的认识。审核工作是编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书目数据差错,提高书目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编目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通过审核可以发现并纠正。编目业务外包后,由于书商是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图书馆难以对书商在编目过程进行约束和管理,对编目的质量也难以准确地控制。编目外包虽然有着很多优势,但它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外包编目员对图书馆的馆藏特色缺乏了解,对多学科多主题的标引难以做到准确无误,更难以根据图书馆的馆藏特点合理标引文献。再加上他们以经济效益为主导,过分重视速度,对编目数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外包书目数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再所难免,因此,对外包的书目数据进行审核是很有必要的。②加强图书馆自身编目能力建设。要开展对外包编目数据的审核工作,图书馆自身的编目能力是关键。编目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编目人员不仅要懂编目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编目规则,还要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书目数据的审核工作比编目工作的难度更大,对审核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编目业务外包后,原来的采编人员分流到了图书馆其他工作岗位,不再从事编目工作,逐渐对编目业务变得陌生,编目水平也随之下降。有能力对书目数据进行审核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目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编目技能,是十分必要的。③组建审核小组,提高审核效率。图书馆为提供用户足够的图书,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每年采购的新书量是很大的,书商编制的书目数据的数量也很可观,对大量的书目数据的审核工作只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的。目前,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审核人员,需要从不同的部门抽调对编目业务工作熟悉的人员组成一个临时审核小组,各自负责审核过程中某一具体部分(著录块,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工作。有利于审核工作的开展,确保审核任务的顺利完成。④建立相关的审核制度和细则。审核分为自核、互核、总核三个过程。自核是编目人员对自己编目的数据进行审校的过程,互核是编目人员相互审校的过程。总核是在编目完成后,由专门负责审核的人对书目数据进行审校的过程。自核与互核是在编目过程中完成的,是图书馆难以约束与控制的,所以最后由图书馆承担的总核过程责任重大,需要建立相关的审核制度和细则。使审核工作有“制度”可依,有“规则”守。⑤对外包的书目数据审核。对书目数据的审核分为:只审核书目数据,对照图书实物审核书目数据。论文建议采用实物对照的办法进行核对。有的错误只审核书目数据是发现不了的,比如编目数据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往往是编目数据没有错误,只是编目人员在加工图书时将图书条码贴错所致,只有对照图书实物才能发现。虽然采用实物对照逐种审核,工作量很大,但可以确保审核的质量。在审核过程中可以根据“馆情”和书商编目技术的弱点部分进行重点审核:对容易出错的丛书,多卷书,类多卷书重点审核;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多主题学科重点审核;对本馆重点建设的馆藏图书重点审核。在对每种书目数据审核时重点审核:编码信息块,连接款目块,主题分析块,知识责任者块,馆藏资源块。

5.建立对外包编目工作质量审核的档案,为评价选择书商提供依据。对每一个合作的书商提供的编目数据审核后,要建立相关的审核档案,档案中要包含合作书商的名称,审核的时间,审核的人员,图书的数量,书目数据的数量,出错数据的数量,错误的种类,编目数据的来源,原始编目数据的数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书商编目能力的高低,编目数据的质量水平,可以为以后选择书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蒋鸿标.图书馆书目数据质量问题与控制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1):78-83

[2]文榕生.查全-书目数据规范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2,(9):51-55,122

第11篇

摘 要: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基础数据业务外包的实践为例,介绍了数据外包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以及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PDCA循环理论在数据质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并对数据外包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95-03

收稿日期:2013-03-16

作者简介:陆耘(1968-),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员。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以下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目前,该数据库共收录了我国自然科学、医学、农业、工程技术学等领域中英文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截至2012年12月,已积累论文记录350余万条,引文记录3,500余万条。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已成为具备专业性强、数据质量优良、数据体系完整、检索方式多样、简单易用等特点的大型数据库,深受用户好评,对科技人员和科研评价等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数据采集量的逐年递增,现有的数据加工人员越来越难以负荷海量基础数据的加工工作,为顺应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改变基础数据加工方式势在必行。目前,基础数据外包已经成为各类大型数据库建设的一种主流方式,CSCD数据库亦于2003年实行了基础数据外包,这一改变是数据库建设发展中的一次重要跨越,CSCD数据库建设小组的工作模式亦由具体操作的作坊型向主要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协调的统筹型转变,原数据加工人员的工作分别转向用户需求分析、数据质量监控以及与数据供应商的协调等方面。其中,外包数据的质量控制更是新工作方式的重中之重。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数据后期规范化处理、统计产品的可靠性,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对外服务水平,比如:与各类资源的融合度、开放链接服务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生存和发展。笔者将结合CSCD建设的工作实践,对如何做好外包数据质量控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选择适合的外包服务公司,签订职责明确的合同与协议

数据外包公司的服务质量直接决定数据质量。在对数据外包公司的选择上,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外包公司具备相应资质和信誉,重点考察其相关工作的经历和业绩;其次,考虑外包服务的成本是否合理;第三,考虑到外包服务是初步阶段,只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积累对数据外包工作的管理经验。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拟定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对外公开招投标,由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评标,择优选择了适合CSCD建设要求的外包数据服务公司。

在选定了外包公司之后,与中标公司签订详细、明确的委托外包合同,包括合同期限、工作目标、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赔偿问题等。在与外包公司签订详尽的工作协议时,围绕数据特点,尽可能考虑周全,将数据提交格式、质量标准、数量标准、任务完成期限、人员流动控制及违约的惩罚措施、解决突发问题的应急对策等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约定,尽最大可能保障外包数据质量。

2 外包实施过程中数据质量控制对策

数据质量体现在对数据加工的全过程的把控,因此,数据加工各环节质量控制对策尤为重要。在外包数据的质量控制中,我们主要根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的PDCA全程循环质量控制理论,制定了数据质量的全程控制模式。PDCA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系统,它将工作流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流程执行实施一遍后,要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进行PDCA的循环,从而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在实践中,我们没有机械地把四个内容从时间上划分前后阶段,而是把质量控制PDCA四项内容贯穿到数据加工的各个环节和时段,围绕这四项内容,展开相互交融的全面的数据质量控制管理(见图1)。

图1 数据质量控制管理流程图

陆耘:外包数据质量控制初探

陆耘:外包数据质量控制初探

2.1 计划阶段(Plan)

CSCD字段繁多、著录内容多样、逻辑关系复杂,加工难度大,其数据分为3个级别:①Ⅰ级数据,也称原始数据。数据加工要求按照《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著录与录入规范》,保证数据内容完整无遗漏,数据对应关系准确,字段分解正确。②Ⅱ级数据。根据《数据审核标准和规范手册》对Ⅰ级数据进行质量检查与修正,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处理。③Ⅲ级数据。在Ⅱ级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统计产品需要,进一步深加工所形成的统计数据。外包工作主要是完成Ⅰ级数据加工。

2.1.1 做好数据加工人员岗前业务培训,强化质量意识

为了使外包公司的数据质量尽早达到CSCD建设要求,我们根据著录标准编制培训讲义,配备经验丰富的审校人员对外包公司数据加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培养他们保证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特别采取了请外包公司人员到项目组边工作边培训的方式,尽快提升数据加工人员的加工水平,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工作流程的源头保证外包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加工工作方式的平稳转变。

2.1.2 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并完善工作标准和细则

在外包初期,我们对试验数据采取一对一逐册期刊审校的方式,严格按照著录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仔细认真校对,将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归纳,形成数据错误表单,汇总统计表单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客观因素三类,就不同因素制定了相关细则和改进方案。比如:为帮助加工人员对某些著录标准、字段含义准确理解,对西文文献类型著录内容的正确识别,我们编制了更为细化、直观的培训讲义,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样例。另外,我们进一步整理和编制了各种详尽、明了的工作手册,如《各专业技术职称分类》、《国外主要出版社一览表》、《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表》等,可有效指导数据加工人员甄别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 执行阶段(Do)

在人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由项目组和外包公司双方抽调责任心强、加工经验丰富的人员建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双方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

针对外包公司正式加工提交的数据,我方数据接收人员首先进行数据导入、、数量核对,并通过系统报错追踪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前期清理工作。之后由数据审校人员严格对照各项细则和审核标准进行逐个字段的审查,归纳整理所发现的新问题,及时反馈到外包公司质量管理人员,这样使外包公司质控人员可以有重点地自查。另外,我们要求外包公司能够对每条加工数据追溯到具体加工人员,通过“数据认责”方式强化加工人员质量意识,减少错误的重复出现。

2.3 检查阶段(Check)

本阶段工作包括针对数据加工整体质量检查和加工人员个体问题分析两项内容:①经过计划和执行阶段后,我方根据合同规定,将对外包基础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主要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项目方的质量控制小组每两个月对数据大检查一次,并在每个月中不定时随机抽查,由审校人员提交抽查报告,定期向外包公司提供质检报告,包括以往问题的改进情况和近期发现的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外包公司不断改进数据质量,完善数据检验流程,提高数据加工效率。②根据对错误数据的追溯,发现具体加工人员产生错误的原因,对加工人员提出改进建议,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

2.4 处理阶段(Action)

根据检查结果,双方的质量控制小组总结经验教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及时交流质量信息,并把这一循环周期未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到下一次PDCA循环中去,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九年来,我们借鉴PDCA质量管理模式,对外包数据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使基础数据加工达到了质量标准,数据合格率达95%以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库检索服务的及时和准确,为CSCD各类统计产品的按时出版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3 外包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数据外包实践,在解决内部人力资源不足和缩小时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质量管控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数据更新频率实现了每周更新。但是,数据外包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新方法,使外包工作不断规范、更加完善。

3.1 引入新的数据外包公司,规避数据风险

目前的数据外包公司只有一家,这对于数据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这家公司出现问题,则外包数据必然出现问题。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外包公司应选择两家或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数据风险,并可形成竞争,提高效率,更有效地保证数据质量。当然,管理两家公司也会对我们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增加管理成本。

3.2 对数据加工人员开展持续培训,应对各类影响质量的问题进行动态控制

CSCD的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都比较复杂,数据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数据加工要领,因此要求数据加工人员队伍相对稳定。但是,当前由于外包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公司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给数据质量管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CSCD收录的千余种期刊,各类期刊的著录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出现新变化,需要根据实际变化对数据加工人员进行及时的业务培训指导。就以上问题,必须有持续的培训机制,方能在各类新变化中有效实施数据动态质量控制。

3.3 进一步完善检查制度,督促数据公司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相继制定的工作细则、审核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检查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还需不断地完善对数据公司工作流程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检查和指导,通过有效配合,针对出现的问题能尽快产生解决方案。另外,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系统,敦促数据公司做好针对人员及工作质量的考核,对工作中发生的质量问题严加控制。

以上是CSCD在建设模式实现转变后,我们在数据外包加工中如何保证数据质量所做的一些实际工作和对现有问题的思考,希望通过本文与同行进行交流,向同行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借鉴PDCA等各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结合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牛书东.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3):117-119.

[2] 马桂艳.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全程规范管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55-156.

第12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价值链;价值链优化;控制策略

一、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理论的发展阶段

1.传统价值链思想

哈佛大学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贯穿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的、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单项活动的竞争。”

彼得·海因斯(Peter Hines)把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与波特的价值链相比,Hines的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作用的方向相反。Hines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并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价值链。

2.虚拟价值链

Jeffe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企业在两个世界中竞争,即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分别称为市场场所(Market Place)和市场空间(Market Place)。在市场场所中,企业运用传统的物质资源来为顾客生产、提供有形的产品或服务;而在市场空间中企业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利用来为顾客创造无形的产品或服务。价值链中的每一项价值增加活动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市场场所基于物质资源的增值活动和市场空间基于信息资源的增值活动,分别独立地构成传统价值链和虚拟价值链。

3.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理论更进一步。研究者认为与虚拟价值链与实物价值链并行,前者可用于后者的各个阶段,水平地使价值增值。企业应致力于把实物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结合到它的虚拟价值链上以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价值链开始只涉及产品的制造方面,价值增值被认为只有通过产品装配和制造技术才能得到实现。但到1970s,价值增值已经可以通过服务得以实现。信息时代,价值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上。通过互联网,电子商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使得企业将供应商、客户以及员工联系在一起。

4.价值网

价值网是由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和它们之间的信息流构成的动态网络。它是由真实的顾客需求所触发,能够快速可靠地对顾客偏好作出反应的一个网状架构。价值网的概念突破了原有价值链的范畴,它从更大的范围内根据顾客需求来组成一个由各个相互协作企业所构成的虚拟价值网。所有参与者——企业、供应商和顾客都提供价值,并且参与者之间是基于相互协作的、数字化的网络而运作。

价值网络促进了所有成员在完全统一基础上的联系,这种电子方式的联系可使得各成员共享资源(包括数据、信息、知识、系统、工艺等),利用彼此的互补优势,共同开发、实施和完成业务。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活动可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转移给客户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可分为五个类别: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以相互支持的各种活动,可分为四类: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

价值链包括为顾客提品或服务所发生的所有作业。为了满足管理当局的要求,应从不同层次进行价值链的研究。根据价值活动的空间特点,可以把价值链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价值链优化是在价值链分析的前提下进行的。价值链分析通过识别、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寻找契机以巩固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内部价值链分析: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分解为单独的作业,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价值作业间的取舍、调整,以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对于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予以消除,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也要尽可能地提高其运作效率,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满足顾客需要。

2.产业价值链分析: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该企业的内部活动,还取决于一个更大的体系——产业链。企业应充分分析自身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和顾客)价值链的关系,调整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和范围,把握成本优势。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情况的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模拟测算,摸清对手的成本水平、构成与成本项目支出情况,与本企业的情况一一对比,找出差距,采取措施,以更主动地面对市场竞争。

二、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基本思路

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包括基于外部价值链优化和基于内部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前者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加强优势价值链环节、剥离劣势价值链环节,从而构筑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外部价值链;后者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和经营性成本驱动因素两种因素的分析,加强优势单元价值链和优势价值链环节、剥离劣势单元价值链和劣势价值链环节,从而构建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内部价值链。

(二)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基本方法

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是提供或满足顾客所需价值。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创造顾客所需的价值,提供顾客满意的价值,并由此间接实现自身剩余价值最大化。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价值——成本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1.价值——成本分析

企业价值链的增值能力分析本质上是企业作业链有效性的分析,根据“生产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的基本思想,对作业链的各构成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进行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价值链分析控制资源的投入和耗费。“价值——成本分析”法是指,基于价值链成本观,通过价值链分析方法实现价值链的优化。其基本程序包括:

(1)识别、构建企业价值链。首先识别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与价值创造有关的活动,确认企业基本作业链;然后将其按职能和重要性进行分类整合,建立企业整体价值链

(2)价值链联系分析。价值链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构成的系统。这些作业间联系的存在使得一般可以用一种活动和其成本量的改变导致另外一种活动和其成本量的改变。这种联系为优化价值链提供了依据。

(3)价值链“价值——成本”分析。基于价值链成本观和价值链成本控制观,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各构成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分析,了解每一环节各项活动的价值与成本。

(4)价值链优化。指利用价值链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存在的联系,改变企业价值活动的时间或空间安排,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而成本可能更低的产品或服务。

2.成本动因分析

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能够使企业对其相对成本地位的根源和它如何被改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不同成本。因此,控制成本动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成本动因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经营性成本动因。

(1)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大部分企业成本在其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之前就已被确定,这部分成本的影响因素即称结构性成本动因,它们决定组织基础经济结构。波特认为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十种: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学习与溢出(技术成熟度);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价值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共享其他价值活动);整合;时机选择;自主政策(企业战略);地理位置;机构因素(社会经济环境)。

通过对以上动因的分析,企业可以更好明确自身成本尤其是约束性成本的来源,也可以采取措施,比如整合、战略选择、技术改进来控制企业的成本。

在对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进行分析时,应特别注意把握成本动因间的联系。比如,整合常常会影响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也有可能影响到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这一因素,甚至影响到机构因素。企业必须在成本动因加强时协调其它的动因以求达到期望的效果。

(2)经营性成本动因分析

生产经营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指与企业作业程序有关的动因。它一般包括: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前提:产销平衡);企业各价值活动间关联;工厂布局的效率。

从对生产经营性成本动因的分类可以得到很重要的成本控制线索。比如,从“企业各价值活动间的关联”这一动因出发,可以通过协调和最优化的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其一般的途径是使各价值活动间的信息充分沟通、工作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整体效率的提高。比如在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这两个价值作业之间,可以通过生产车间和后勤部门的配合,即时互动地分享物料需求和使用状况。

(三)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策略

本节对价值链优化的策略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从价值链优化空间,即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进行优化的角度进行归类,一类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成本控制的策略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和文化变革等。第二类是企业外部价值链优化,包括业务外包、产业价值链整合以及竞合策略等成本控制策略。

1.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策略

(1)业务流程重组

Lester Thurow指出:“在过去的年代谁能发明新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取胜。但在21世纪,持续的竞争优势将更多地来自新的流程技术,而不是新的产品技术。发明新产品变成了次要任务,发明和完善新流程则变成了首要任务。”企业流程重组是一种基于经营性成本动因分析的成本控制策略,其理论依据是对“企业各价值活动间关联”这一成本动因的分析。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业务流程重组:(a)次序改变。次序改变是指改变组织业务流程的先后次序,以达到缩短工作时间,加快顾客需求响应速度等的目的。(b)消除整合。消除整合就是将流程中不产生价值增值的环节剥离,或者把繁琐、重复的环节进行优化。(c)自动化。将工作流程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作业,接收、处理、传递信息,极大地加快系统反应速度。当前自动化的途径有:电子商务、数据交换系统、卫星通讯系统等。

(2)组织结构再造和企业文化变革

流程重组往往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和文化变革来与之相适应。组织结构的变革包括:建立跨部门小组、设置流程处理专员等。这些变革既是成本控制的要求,也是横向管理的体现,其将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加以整合,以便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某些业务。组织文化是员工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流程重组的成功离不开企业文化重塑的支撑,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引导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的形成。“全员参与”这一经营性成本动因分析是这一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

2.基于企业外部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策略

(1)业务外包

业务外包是对企业价值链环节的重新定位。手段是缩小经营范围,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将企业资源集中于企业最具优势的领域,以巩固其核心竞争优势。这一成本控制策略集中采用了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的两种基本方法。

业务外包节约了管理当局花费在该外包业务方面的时间,使其更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而且也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美国知名的运动品厂商耐克只负责研发与营销两个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而将其余的产品生命周期环节都交给外部厂商完成。降低风险是实施业务外包的另一个驱动因素,尤其在企业需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复杂系统的零部件方面时更是如此。

(2)产业价值链整合——供应商协同、分销商协同

与企业处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主体是其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产业价值链整合将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通过组织结构和价值链内在联系而把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联结起来,这种策略可大幅度降低协调成本,增强产业链上下游所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地,可以分为供应商协同、分销商协同。产业价值链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企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1)供应商协同

供应商选择的时机“先期定源”,即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选定供应商,并明确其责任,相关责任一般包括设计零部件或工程系统、协助产品组装、新产品的零部件供应。

供应商选择标准和评价标准 供应商产品质量、交付产品及时性、管理水平,价格优势是选择供应商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应及时评估供应商创造的价值,尤其注重评价其协同作业的能力和意愿。

供应商协同控制成本的思路 协商一个优惠的价格;为供应商制定成本节约目标,帮助其实施目标管理;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研发产品;双方共享核心企业物料需求信息,以便其准时交付货物;双方共同研究改进运送方式,节约物流费用。

2)分销商协同

分销商选择标准 在确定细分市场,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寻找在该市场上具有或潜在具有营销优势的分销商。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评估分销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对接关系。

分销商协同控制成本的思路 帮助分销商改善其企业价值链,节约运营成本,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赢得市场占有率;核心企业和分销商研究分析双方价值链对接方式,节约物流成本;考虑更换分销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或者通过价值链整合对分销商实施兼并。

分销商协同既是一种有效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策略,也体现着市场导向的管理理念,其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很多,比如定制模式,通过提交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充分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再比如引导模式,帮助培训其员工,提供企业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其最信任的参谋等。这些策略使得企业和其顾客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双方更加信任,有助于资源的充分整合。

(3)竞合策略

链条中的企业都有各自获得超额利润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这些核心竞争力从力量、本质、范围等方面来说往往是相对的,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做到“一统天下”,所以有时在竞争对手间也会合作。这种合作可能是为共同对付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两个竞争对手之间的妥协,以避免过度竞争,比如垄断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企业的合作。通过竞合可以减少因对抗性而产生的资源浪费,企业间可以产生联合的最大化垄断利润。相反,如果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那么大家就会陷入争夺市场、瓜分利益的不断斗争甚至是恶性斗争循环中去。

企业竞合就是指企业一方面要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也要讲究合作。企业之间必须采用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式,使自身核心价值环节能够得到扩展并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通过不同企业异质资源的共享可以降低诸如广告成本(共享品牌)、销售成本(共享销售渠道)、服务成本(共享服务网络)等等。

参考文献:

[1]爱德华 J.布落切,康 H.陈,托马斯 W.林.成本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程晋忠.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迟晓英,宣国良.价值链发展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25-30.

[4]桂慧玲,孙红哲,朱清香.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9-10.

[5]韩东安,王雅林,杨红艺.价值链优化与成本控制[J].企业管理,2006,(11):100-102.

[6]韩沚清.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焦跃华论.创造企业成本优势[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4):78-82.

[8]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孟庆玲.基于价值链优化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肖凯.价值链分析与成本管理[J].经济论坛,200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