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

时间:2022-05-29 13:5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欣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欣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作品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既是一种艺术熏陶,也是一种文化沉淀,是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是培育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三大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它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幼儿美术欣赏教学

一、选择和安排适合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

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我们感到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可以按照以下几大块的思路来进行。

1、抽象性的作品。这些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这些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对于抽象作品,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尚未遭到破坏或损害得较少,他们的起点很可能在成人之上。

2、具相性作品。对这类作品的欣赏不必苛求儿童完全按照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因为儿童对作品的解释必然受到他们已有知识背景的经验的限制。不过儿童在欣赏了抽象画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儿童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

3、介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在分别欣赏了抽象、具相的作品之后,还可以考虑为儿童提供一些处于抽象和具相间的作品。乃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作品的思想不论是抽象、具象还是介于抽象与具向之间,具有较强情感表现性的作品都应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选。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这一步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儿童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如在《哈里昆狂欢节》这幅画中,幼儿说出他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就有“耳朵、眼睛、鱼、小提琴、太阳、梯子、小猫、小羊、豆子、小音符”等很多种。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提到他们看到了“线条”,红、共同、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图形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3、回到整体,较深入地讨论作品给人的感觉。这一步也可以通过给作品命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命名的方式来进行,因为儿童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而考虑取名字的理由则能帮助他们整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这些感受和思考过程,这里既是有直觉的、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的、逻辑的东西。

4、创作。儿童对美术欣赏中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艺术创作来获得。这是在幼儿对欣赏的伤口进行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

5、作品评议。创作之后的评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活动的必要和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如:先画完的儿童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区中进行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谈论和评议;整个创作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小朋友们手背后自由走动,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而不说是最好的)一件介绍给大家。

三、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1、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幼儿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2、在挑战性环境中推动幼儿审美能力发展

幼儿是不成熟的,在不断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寻找幼儿审美感受与表现的起点,创设持续不断的富有挑战性的环境,推动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3、融美术欣赏于幼儿园多主题活动之中

在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时,我们始终把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放在第一位,通过美术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三个分主题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童年的欢乐与幻想。

4、丰富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化。

(1)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中国古诗词来,和画面、音乐、舞蹈、表演等要素一样,在欣赏中相辅相成的多通道展开。如《林中雨滴》的欣赏,除了看、听、闻、想等多感官介入,还可以选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觉杨柳风。”的诗句来对比同步欣赏,就类似于橡树.傍晚与林中雨滴的对比欣赏。

(2)可以开设中国画与西洋画同类题材画的对比欣赏。如:莫奈的《睡莲》与朱耷(山人)的《荷花小鸟》一同赏析,感受纯粹写意与写生印象、水墨情趣与色彩美感对比中的中西艺术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拓宽儿童人物画题材的眼界。

美术欣赏追随幼儿关注的热点,融入幼儿的生活情景,也成为他们生活环境的重要一部分。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儿童发展的起点不但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性情、情感、创造、审美、自信和语言。

我们提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幼儿园应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1、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2、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 意蕴解释 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 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 ,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美术欣赏

Brief talk about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Fan Xingtian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talk in this article about the high-schoo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mentality and habit of appreciation, the arrange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content and the organizing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Keywords】Student Art appreciation

1.中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1.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纺织女》时,他们全被画面上纺织女工及背景后面那些皇家贵妇们的对比场面吸引住了,以至于仿佛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与那些纺织女工共同劳作。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初二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1.3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学生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1.5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理解。

2.初中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2.1 初中美术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七年级上册《校园伙伴》、《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校园春天》等。其特点是初中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初中生审美心理,如近大远小,比例原则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

2.2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八年级上册《读书与藏书情结》、《土与火的艺术》,八年级下册《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等。其特点是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九年级下册《城乡美术文化考察》欣赏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民间艺术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3.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九年级下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工艺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工艺品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懂得工艺品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工艺史及灿烂的工艺品文化,了解中国结、年画、泥塑、刺绣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工艺品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3.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初一年级学生能对素描知识加深理解而出示一些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美术欣赏课;综合发展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板块起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任务。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美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情景,为上好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缩短课堂准备时间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是上好整堂欣赏课的前提。

例如在《格尔尼卡》的教学中,我并不直接进行欣赏教学,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

此时我才抛出正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这为了解画家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以及对这幅作品真正的认识,为整个欣赏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将音乐和美术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

例如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时,首先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群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四、鼓励发散性思维 ,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

首先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 “形象要素 ”( 树、白云、沙漠、桌子 ),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五、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可先出示欣赏作品,但不要立即讲解,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如欣赏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品歌颂了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要使美术欣赏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采取适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得到不断地提升,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美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18-01

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欣赏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犹如给美术欣赏教学插上了翅膀,提升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品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多媒体为美术欣赏课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中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欣赏和评论,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须搜集大量教学挂图和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不少教师把上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也不欢迎乏味的欣赏课。但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的光盘或制作好的课件打开,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了,再通过传输设备输送到大屏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

2 辅助美术欣赏教学的备课

在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不断地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了教学中,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备课就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备课手段。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础,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特别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更是如此。设计得再好的课,如果没有必要的教学资料,那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题材的优秀图片、文字介绍等美术资料,及时地通过一定的设备存入计算机,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幻灯片、课件等。有了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做成资料文件放在计算机中,在需要的时候只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就可以了。

3 改进美术欣赏教学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而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较多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的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作用和美感;而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如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节省了使用传统手段所需要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这样的一种欣赏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4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15-02

在当下通过视觉形象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各种视觉资料和视觉形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视觉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实际上来讲,美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从我们生活中的报刊、书籍、TV节目、企业标志、公益招贴、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与视觉文化、生活的可视化、美学化的趋势有关。所以,当今学会欣赏视觉形象、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提高鉴赏能力,除生活中不断受到熏陶教育外,学校的美术欣赏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怎样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欣赏课是科学的、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怎样把欣赏课上得更有趣,要使美术欣赏课发挥其所有的功能,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入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让美术欣赏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深挖教材内涵,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欣赏素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同样不例外。因此,要想提升美术欣赏课的质量,深挖教材内涵是必要环节。教师应该从宏观层面上对教材的脉络有一个大的把控,并在微观层面上就各个知识点存在的关联进行一个个细致的了解。纵观初中的美术教材,初一、初二年级的美术课本的开篇都是属于欣赏课的内容。将欣赏课放在开篇,为的就是在伊始阶段引领学生进入美学的殿堂,对美术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完毕《在美术世界中邀游》这一课后,学生对美术的基本分类等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非常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的。而《艺术与科学》这篇欣赏课文则对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学习这课的内容,学生开始意识到几乎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融合。通过观察初中的美学教材,关于美术欣赏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向学生灌输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可见深挖教材对于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质量效果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唤起学生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感受作品

任何理解都是基于个人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理解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的苦难。唤起学生的体验,让他们由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自己的一些体验迁移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感受作品、理解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七年级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当问起学生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学生答:“看不懂”“混乱”“恐怖”“乱七八糟”“太抽象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体会画家表现的战争残酷场面。于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过去是否受过外伤?(2)你曾遭受过什么痛苦?感受如何?有一位哈萨克族学生说:“记得叔叔家里的房子失火,火很大房子里还有小孩,很多邻居来帮忙灭火,但是不允许我在前面,我只能远远的看着熊熊的大火,担心着我的弟弟妹妹是否受伤,我当时特别害怕、特别紧张”。说着她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这是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还有的同学说自己害怕走夜路,有的说晚上做噩梦,遇到地震等等。通过他们对痛苦、紧张、害怕的描述,同学们也体会到这种恐惧和痛苦,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毕加索的这幅作品。

三、遵循欣赏课的规范程序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一般是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逐步达到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为了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的环节为:(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图”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尽量使自己的讲课达到情节生动、幽默,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其知识领域、陶冶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第7篇

中专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欣赏中交流情感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情节,时代背景,创作环境,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背叛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表情;1949斗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的激动情形;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可爱的虾在水中嬉戏夺食的情趣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把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课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其二是恰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迷人和令人向往的,人们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无忧无虑,达到非凡的境界。我们把莫奈的风景画《印象 . 日出》和梵高的《星月夜》作对比,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形的约束,色彩的随意流动,画面的变化莫测,人类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有道理,有说服力的观点就能得到认可,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的掌握课外知识,提高看问题的深度和力度。

二、在作品中领悟情境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梵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梵高生平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在过程中提高能力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情形下去欣赏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让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在学习中培养品德

第8篇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知识修养及发展其心智、挖掘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当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当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在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学生,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以《溪山行旅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这些山水画图片及和它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成立课题组。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这说明高中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实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第9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学生兴趣;实践活动

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高中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高中美术教师所应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灵活地运用教学仪器。高中美术重在欣赏,欣赏美术作品的精彩之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大量质量上乘、数量多、色彩鲜艳并且还带有音乐的图片,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欣赏并分析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准确地描绘出它的精彩之处,还要对它的创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创作出具有里程碑式的美术珍品的美术家们,如达・芬奇的作品,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美术大师,他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力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他的作品就如同大海一样深奥。只有全面地、深层次地分析,才能体会到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是看教师会不会组织教学。好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成绩。如在写生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在课上以习作知识为主,课下以实践写生为辅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然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转变学生对美术的传统认识。现在的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不感兴趣,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应付了事,使得学生感到单调枯燥,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活动内容,力求做到讲理论时学生听得懂,做示范时学生看得懂,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本身也是蕴藏着很多知识的。

其次,将互动带到课堂上来。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或演示,而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与同桌交流想法,对问题有更深更独特的想法后,再让学生回答或演示。努力在班级中创设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一些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法。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第10篇

初中美术 欣赏课

一、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立体派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我把两课时集中为一次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自动幻灯机及立体派作品幻灯片等。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都挂出来,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

三、改革中学的美术欣赏课的内容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不少关于人体艺术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最好的契机。

四、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11篇

一、从学生的生活中进行主题选择

艺术源于生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美术教学也必须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其功效。名画欣赏教学还应该坚持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名画欣赏教学的素材应该选自于生活,使两者能够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使自己与艺术产生共鸣。

以意大利瑞吉欧教学方法为例,其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就主要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探索、兴趣和生活实践等。所以说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课程必须坚持生活型和浅显性的原则,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将艺术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因为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名画欣赏课程不能引起学生在心灵和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

小学生的想法总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联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容纳学生的不同表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激发自己对于艺术的灵感。教师要适当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灵感和艺术感知力与理解力,最终逐步提高小学生对于艺术佳作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教师在实际选择名画作品时,应遵循以下一个标准和原则:一方面,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构图和色彩,选择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风格,要生动鲜明,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童趣,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学生的情感和艺术想象力。

二、培养小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但艺术不能完全建立在现实的生活之上,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设置名画欣赏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名画欣赏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和思维潜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却因为认知和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小学生的整体把握和认知能力比不上成年人,但是相比之下,小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天马行空的新奇组合与奇异的思维方式却是成年人所不具有也不能代替的。

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观点进行引导。因为小学生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学习都以直觉为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地告诉学生怎样审美、美在哪里,而是要通过提问和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开放自身思维和感觉去感知作品,从而有利于学生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专门事件安排名画欣赏课程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教师可以在教师中张贴一些不同风格、不同作者和不同类型的画作。供学生日常欣赏,这样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名画的魅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带着问题去感知欣赏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欣赏的焦点,也能够在学生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总之,因为学生的直观感觉强于成人,所以,他们会在某些方面与艺术家相通,从而和艺术作品甚至艺术家产生共鸣和共识,引导小学生进入艺术的世界。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利用幻灯片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从而达到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高校美术;运用

引言

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尚情操、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要守住这块阵地,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和作用,开发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欣赏中不断成长,不断获得相关的美术信息,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与美术造诣。在高校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过程中规,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作为导向,以促进高校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一、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能够透过作品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层与形式层,最终体悟做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作品就是创作者传递自己创作思想以及人文情感的媒介,随着美术欣赏教学的推进,作品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会更加生动,理性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创作者的各种情感以及美学思维都会以这种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欣赏作品,感受其中的人生哲学、时代精神等等,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感悟的时候,他们的心内会变得更加充实,审美结构会更加完整,当然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陶冶性情大学生的高尚情操

作为审美主体,大学生在不断的审美欣赏中,其性情与心灵都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审美情感会逐渐丰富,经常参加审美欣赏,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著名画家达芬奇所描绘的“圣母形象”十分深入人心,在学生欣赏这些圣母形象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母性的端庄、慈爱与纯洁、温暖,并对这些品质产生美好的向往。而梵高的《播种者》,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可以体会信心、自信、阳光、希望。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学会的人格会更加完整,情操会受到熏陶,美术素养以及人文修养都会得到提升。

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美术欣赏等活动,能够培养美好情感,健全人格,甚至会提高人们的情商。因此,它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促进。尤其是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确实,道路伦理滑坡,人际关系淡漠,处于这样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建设迫在眉睫。这正如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现的符号化人物形象一样,没有表情、没有性格,情感世界一片荒漠,而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美术欣赏,能够将艺术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具有了扎实专业功底的同时,有能够具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是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二、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深入体会不同时期作品的审美趣味

艺术创作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结构不同,人们的创作思维也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展现着这个时代的美术创作倾向以及核心思想。而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欣赏,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会不同,这正是美术欣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比如:同样以人物为体裁进行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米开朗琪罗所的《大卫》、拉斐尔的《雅典学派》等美术作品的创作更加关注自然与人、自然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同时也将艺术与科学进行了结合。美术作品是艺术人文理想的展现,从中可以欣赏到他们的价值肯定。以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艺术气息,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先介绍时代背景,并讲述这个时代的美术创作特点,之后引导学生依据作品创作的时代特点,体会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

2.把握作品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体会由此所引发的视觉文化心理的差异

在运用美术欣赏的时候,教师还应该关注到不同国家作品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性,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艺术审美习惯与形式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引发了人们的欣赏与认知方式差异。因此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即便是在同一个时期,其所表现的美术思想与特色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与建筑的时候,要从古希腊人重视形象、数理和谐、的方面入手,此时古希腊的建筑都是娴静典雅,庄严肃穆的。而与其相对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该时代作为典型的美术历史作品,非东周洛邑城莫属,此城象征着东周河洛文化以及都城建设的杰出成就,极具战国时代的艺术色彩,展现了当时君王一同天下的决心与霸气,也展现着中国古代美术创作的造诣,中国的建筑讲究和谐、比例以及秩序,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基于文化差异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国家美术创作的不同,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切入,深入分析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所形成的美术作品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文化心理特征,让学生结合作品反复体会由此而导致的艺术家视觉心理的差异。

3.深入把握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美术作品是一种意识物化的精神产品,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命体验以及审美思想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与艺术自身的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情感气质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到“知人知画”,避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情况。

比如:当我们欣赏清初“四僧”中山人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金枝玉叶老遗民”的身世联系起来,很难理解其中的“墨点不多泪点多”背后,是因为社翟易主带来国破家亡的深重苦难,也体会不到所谓剩水、败荷花、怪石的背后内涵,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处境,学生则会获得更深的体悟,体味出山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凄楚、孤寂、沉郁、无奈与绝望交织的复杂心理,感受到他在画面之外的深遥寄托。这样,欣赏者便会与画家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沟通和精神的遇合,从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结语

总之,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美术欣赏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美术欣赏,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价值,以其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创新、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