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16: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质部安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就会对消费的身体健康与合法权益构成威胁。为从根源上控制食品质量,应重视对整个供应链的管控,从食品生产与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好审核与管理工作。新时期,伴随着食品供应链的逐步延伸,在食品质量安全上,不仅仅针对食品生产的某个环节,还要放眼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系数。
1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间的关系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定义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物中含有有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就是食品质量安全,认为在食品中不应该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以免消费者患上慢性或急性疾病,或者带来系列疾病隐患。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从食品刚生产到消费的过程进行管理,重视对各利益主体的保护,以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整个食品供应链是由多个环节与组织载体所组成的,包含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全面管理,进而做好对各个环节的把控,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予以排除[2]。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供应链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每个环节都要满足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在供应链中,主要包含食品来源、生产与加工、流通者(运输、存储)、销售(零售、批发等)、消费者等几道工序。从以上的供应链来看,整个链条比较长且相对复杂,做好每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以求保证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2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2.1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主要包含生产、加工、产品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3]。国家卫生部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出与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让国家标准管理委员来统一立项、审查、编号与批准。此外,还要及时完成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等标准的制定工作,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从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4]。
2.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为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应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食品安全上有了深度的认知,但相关的法律体系却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食品供应链上的法律内容相对缺失。为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角度出发,严格制定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应链等的法律法规,以求从根本上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2009年6月1日,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得以正式实施[5],该部法律旨在规范市场中的食品质量安全,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以求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为完善整个法律体系,还应出台关于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内容。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对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完善与修改,及时将法律体系中的不良要素予以摒弃,查漏补缺,及时整合各类松散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科学性、全方位与规范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从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2.3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时,应发挥好企业相关人员的重要作用,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监管。增强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奖罚分明,以调动监管者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结语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应重视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做好对链条中每个节点的质量管控,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新时期,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应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重视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以打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妮.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2(14):18-19,23.
[2]张静菲.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25.
[3]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1(3):267-271.
[4]张煜,汪寿阳.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3,22(10):67-74.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成果,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要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
全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强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工作,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
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规定的
要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水产品生产经营者是保证水产品食用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自觉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二、生产单位必须持证生产。水产种苗场必须有《种苗生产许可证》,成品养殖场必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
,渔业捕捞渔船必须持有《渔业捕捞许可证》、《渔业船舶所有权证书》、《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渔业船舶检验证书》,以上证件
必须在有效期内。
三、生产企业在申办《种苗生产许可证》和《养殖证》时,必须承诺遵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签订承诺书,(已取得《种苗
生产许可证》或《养殖证》的生产单位,必须在年审时补签承诺书),内容包括:
(一)健全养殖生产日志,有完整的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销售记录,生产过程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31号
令)要求。
(二)生产环境整洁卫生,饲料房和药物房分开,摆设整齐,有饲料、药品进出台帐。生产管理人员熟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法规及
禁用渔药名称。
(三)在显眼处张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部31号令)、《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食品动物禁用的兽
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生产品种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及企业制定的用药、饲料、水质监测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水产品必须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证件在有效期内,
用镜框装好挂在显眼处,竖立基地标志牌及塘号或池号标志。
四、海洋捕捞渔船办理捕捞许可证时,必须承诺遵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签订承诺书(已取得《渔业捕捞许可证》的,必须
在年审时补签承诺书),内容包括:
(一)建立健全捕捞生产日志;
(二)建立销售台帐;
(三)禁止有毒河豚等有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水产品上市和食用,如捕捞到有毒鱼类应做无害化处理;
在县委、县政府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我镇认真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我镇成立了以人民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政府。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一步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整治措施,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对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现将我镇2014年第二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共作小组通过平时的村干部会议、科技下乡、送法下乡、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积极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发放《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手册》等宣传手册,发放识假辨假、质量安全管理及种养殖技术等宣传材料,使广大群众增强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除此之外,镇政府还利用广播对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基本知识等。
2、治理源头,强化监管
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共作小组与工商所、派出所、农技站、畜牧站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和生产环节,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开展主体资格审查,对进入本镇的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进销货台账制度,认真登记产品的销售流向。同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小组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严格监管。逐步从产品认证、产地证明、产品检测检疫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和各类农产品生产主体为依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清退制度、并进行生产台账的登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等责任机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和农户,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地准出关。通过加强监管,规范了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加强引导,规范生产
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组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技术服务站技术力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一是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力度。围绕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无公害农产品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推广符合我镇实际的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二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规划建设好的养殖小区内,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引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在广大农民中间普遍开展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等知识的培训,指导生产者严格按照农(兽)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标准化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坚决杜绝高毒、禁限用农、兽药和有毒有害饲料添加剂。
总之,以上就是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小组在2014年第二季度开展的主要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镇工作小组将按照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相关要求,努力的做好本镇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1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难题
1.1渔业水域污染
现在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在飞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水质污染,比如河流、海水、湖泊等水系,尤其渔业水域的污染所产生的危害后果更加严重。由于受到工业污水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不同程度的污染,渔业水域水体的质量逐渐下降,如果不加以治理,不但会影响渔业养殖的成活率,而且有毒物质会残留在水产鱼类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1.2生产环节不注意投入品使用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养殖户为了保障水产品的收益需要在养殖的水环境内投入饲料、药产品或者水质改良剂等,但是如果不注意投入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就会使水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如使用违禁物严重超标的饲料进行饲养;违规用药,使用不合格药物预防鱼类疾病;不遵守用药方法及用药时间,休药期仍然用药等。
1.3可追溯信息集成困难
由于水体污染、滥用饲料、养殖环境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都会产生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但是由于渔业的水域面积比较大,污染源头、养殖环境、投放饲料、使用渔药等情况复杂,给水产品信息集成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世界各地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水平不一,使水体信息提供的来源不能及时、准确,不能全面系统地记录可追溯信息。现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管理过程,已经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需要建立健全的水产养殖信息追溯系统,优化可追溯信息集成[1]。
2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分析
2.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各地的环境污染都在大幅度加重,其中渔业全球化所产生的污染也引起了联合国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全球渔业能有全面遵守并适用的标准,制定了国际行为准则,各成员国都先后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沟通,为各国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渔业发展规划,并且对一些具体的养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从水产品的养殖到生产加工、运输等不同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管理;另外,在环境保护、生物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出了控制性与规范性的要求,重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影响社会和环境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执行标准、监督管理、执法管理、相关培训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任何养殖渔户都要提交认证申请的资料,之后由相关监管部门进行评估,符合要求后才可以签发证书,如果没有达到认证标准,需要整改合格后才通过认证,并且通过认证后还要持续维持与改进,否则在经营期间发现不合格会取消认证资格,需要再经过专业培训后才可以重新提交认证申请。
2.2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渔业行业的经营行为,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社会经济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逐渐会衍生出新的矛盾或问题,这就需要对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在体系建立的初期,由于监管部门的工作同时涉及到企业申请的检查与认证,导致渔户们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出现了一批民间机构的认证,这些民间机构认证的公平性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与普及,而且吸引更多的从事渔业的商户参与进来。官方认证与民间认证在实践中不断地重新修订认证指南,保证其具有实用性、有效性与规范性,逐渐构建成完善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2]。
2.3政府与民众全力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政府认证与民间机构认证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上有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与作用,促进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升水产养殖技术。政府采取投资扶持养殖技术,提供研究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等,进行专项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水产品以节省资源为基础,不污染环境为前提,保障养殖的水产品达到认证的标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增加水产养殖效率,获取更大收益,这样使认证能够顺利地推行。其次民间组织对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所产生的系列问题都能够积极配合解决。由于养殖技术水平提高,使水产品的市场产生更激烈的竞争,一些小型的水产养殖户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倒闭失业。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政府与民间组织成立合作性质的机构,继续雇佣失业的渔户从事养殖,解决了失业问题,同时也缓解了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而产生的失业问题。民间合作机构是传授先进科学养殖技术的重要组织,能从渔户的切身利益出发有效地实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养殖品种的更新、技术方面的改进与管理方面的提高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空间,积极带动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推行[3]。
3部分国家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3.1行政管理体系完善
国外对水产养殖业的行政管理主要分为水产品认证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安全部门。水产品认证部门主要负责水产品相关的认证和认证产品的管理,另外对水产养殖的饲料、渔药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负责收集消费者所反馈的质量问题信息,与消费者之间协调沟通。水产品认证部门在水产养殖、加工处理、运输交通、资源保护上都进行比较全面的系统管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水产品的质量及价格进行调控,以保障水产养殖质量安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水产品的加工与运输环节,它与认证部门之间通常需要合作。比如对渔药的残留量进行检测时就需要合作进行。而食品安全部门则是对水产品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并且监督与指导有关部门的风险管理,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能够进行科学检测和分析,根据检测出的结果指导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
3.2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规范水产养殖经营活动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日本和欧盟地区的很多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法与执行标准体系。在日本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说明了从生产到运输、从运输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可追溯信息制度上,明确了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与注意事项,以保证水产品在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可以追溯到根源。欧盟在水产品食品安全中详细说明了水产品经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主体任务与责任,在可追溯信息上也进行了规范,所有水产品的标签都做了细致的要求,以及经手人的相关信息等都要在标签上进行详细说明,以保证每个环节的问题都能及时落实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关于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主要的法律有《食品安全法》《水产品质量标识认证法》《食品卫生法与药品法》等,鲜活类食品需要有产地标识、水产品药物残留标准、食品生产设备等都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且有相关的部门监督与指导。健全的管理体系其主要出发点就是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水产养殖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并且引领政府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监督工作,发现违规与违法行为及时举报或处罚,避免影响身体健康的有害食品流入市场,从法律上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与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依据[4]。在我国,涉及水产品养殖业管理的有9个部门之多,包括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部、商务部、农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这些职能管理部门中,农业部是最主要负责管理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部门。涉及水产品管理的部门多,容易产生职责分工不清,缺乏监管力度,出现问题还容易相互推诿、“踢皮球”。
3.3不断推出水产养殖新品种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在渔业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水产养殖很注重品种方面的培育,这是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措施。渔业部门在调整渔业结构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养殖水域的环境和水产养殖的特点,培育出适应环境生长的品种并且重点养殖。在这方面一些水产品养殖大国具有丰富的经验,例如挪威比较出名的大西洋鲑,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与鱼的生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发与研究,对其自身的疾病预防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在饲料方面合理地科学搭配,形成有本国特点的养殖优势品种;在鱼苗培养上、成鱼养殖上、饲料品种研发与使用上,都有全面的规划,扩大养殖范围与销售范围,取得很大的成效与收益。
3.4推广生态系统养殖模式
国外水产养殖发达的国家已经率先认识到高密度养殖所存在的种种弊端,高密度养殖不但会使养殖水域产生水体污染,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生长与繁殖,非常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外水产养殖发达的国家已经开始大力推广生态系统的养殖模式,这是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就是利用在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需要的供给,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养殖模式,在这种养殖模式中所存在的各种生物物质都在被有效、节能地充分反复利用,属于综合技术性较强的养殖模式。它的优点是减少对渔业水域的污染,同时还能养殖不同生物层次的养殖产品,提高了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使养殖效益最大化。
4总结与建议
现在世界上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大国和进口国家,均制定了有关水产养殖的法律规章制度与管理措施,并且根据水产品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与完善,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也在不断地建立与健全,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不足。只有建立健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水产品从根源上避免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加大水产品养殖和加工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围绕“安全”二字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水产品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强水产品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在健全养殖水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明确各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管关。
参考文献:
[1]刘新山,张红,吴海波.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5,33(5):98-106.
[2]鲍旭腾,徐皓,张建华,等.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实践[J].南方水产科学,2012,8(3):79-86.
[3]于辉辉,李道亮,李瑾,等.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39-241.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管理
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其中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导致大量茶叶下架,甚至成为欧美国家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茶叶在我国大众中的普及率极高,而现代科技也不断推出形形的茶类饮品。众所周知,饮茶对于人体有极大的益处,不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癌抗氧化等功效,饮茶更是能修养心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开始品茶,同时也更加追求茶叶的品质。而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除了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以外,茶农和厂商并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消费者对于茶叶知识的缺乏,更是使得现有的管理手段效用大打折扣。因此,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坚持全新的理念,变被动为主动。
一、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贯穿茶叶从种植到消费的整个环节,包括茶叶种植质量安全管理、茶叶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和茶叶产品保存和饮用质量安全管理:
1.茶叶种植质量安全
茶叶的质量安全应当从源头上开始控制,只有在茶叶的种植环节保证产出无公害的优质茶叶,才能为后续的加工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茶叶的种植需要一定的地理环境,大多以山区为主,而茶树本身的生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般不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和肥料。但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叶的种植中,种植户在除草,增肥时都还使用一定量的农药和人工肥料。随着农药和肥料的质量提升,茶叶中的残留物也相应减少。但随着大气环境、水质受到污染,我国许多茶叶种植地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茶叶的质量极大地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不仅需要对种植户的种植方式进行引导,更要保护好主产区的种植环境。
2.茶叶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茶叶产品的加工包括种植户的初级加工以及茶叶企业的深加工,其中种植户的初级加工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成品的品质。目前很多茶企业的经营模式,一年四季的茶叶基本都是批发商从茶农手中直接收购,而其中大部分都已经经过了茶农的炒制烘干,基本上是能够直接饮用的茶叶。批发商同时也会自主进行加工,基本的工序和设备也与茶农相近。批发商将茶叶经过大批量包装后,转手给茶叶批发市场,进入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叶很快回流转到零售商及客户手中。或是批发商重新对茶叶进行分级,并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最后流入到商场、超市等实体店中。因此,在茶叶保存、流转和深加工的过程中,涉及到茶叶的保鲜等工序,极易出现人为添加化学成分等安全问题。而这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带有更大的隐蔽性,危害更大。
3.茶叶流转和饮用质量安全
茶叶尽管是大众饮品,大多消费者对于茶叶的知识仍然十分匮乏。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某种茶叶的标准特征并不十分确定。以绿茶为例,大部分消费者都只知道绿茶色泽翠绿,茶汤清亮,且只能维持几次冲泡。但对于绿茶是否为陈茶、或是什么加工程度的茶,并不十分清楚,这就给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以次充好,旧茶新卖等都是违法商贩常用的手段。许多精包装的高档茶叶,实际品质并没有达到其宣传的等级。而一些概念茶叶更是夸大茶叶的功效,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此外,茶叶的饮用也十分讲究,不仅需要选用适宜的器皿并保持清洁,更需要使用合格的水进行冲泡,冲泡的时间和茶叶的多少都是关键因素。饮用时更是需要注意保持茶水的新鲜,不可随意添加其他成分。
因此,茶叶的流转和饮用环节,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满意度。茶叶质量安全的管理不仅要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还要让消费者物有所值,安全饮茶。
二、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新理念
一直以来,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理念都是以查和罚为主导,随着有机茶种植的出现,开始尝试从引导的角度去管理。但有机茶种植等模式,只是改变了部分茶叶种植的方式,由于成本增加且市场接受度较低等原因,这种引导未能得到普及。而本文认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理念应转变为价值创造和优化价值分配,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1.价值创造
但凡涉及质量安全的,我国以往采取的措施都是以严格控制标准、强制执行检查,并对问题厂家进行严厉处罚等,茶叶的质量安全管理也不例外。监管部门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一味只通过标准、检查和处罚来控制茶叶质量,对于茶农、厂商是不公平的。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是许多山区地区的支柱产品。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尤其是茶农,为了单位产量并不大的茶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茶叶在流转中的价值,绝大多数被零售商占有,对于茶农而言,他们获得价值分配很少。因此,在茶叶的品质改进上,茶农并没有太多的心思进行投入。
茶叶质量的安全管理应当转变思路,立足于为茶农创造价值的角度,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维护。只有茶农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才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种植方式、保护种植环境,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茶叶进行加工。
2.品牌建设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为搞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对煤矿安全管理维度模式进行探讨,为煤矿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式,同时也可对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我国煤矿整体技术状况比较落后,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虽已达60%~70%,但大量的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备水平落后;目前2.6万多处煤矿中,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60%~70%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随着开采的深度的增加和扩展,瓦斯、水还有火灾、矿压等,对于煤矿安全的威胁日趋严重;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违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煤矿超能力生产也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去年煤炭市场供需矛盾趋于紧张,部分企业忽视安全,一味追求利润,盲目生产,导致事故。
二、煤矿事故原因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内在原因。凡是物质系统具有能量,能量在失控状态下都能转化成具有破坏力的危险因素,当这些因素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在某物质系统存在时,就成为隐患。隐患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失控的能量多少有关。虽然能量是客观存在的,但其转化是有条件的:首先,物质要处于失控状态;其次,要受到外在的错误行动的触发。因此,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大限度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降低和消除事故的根本途径。这两个途径之间协调统一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形成事故预防的有机整体。前者主要是靠强化安全管理来实现,后者主要是靠安全技术和安全设施的投入来实现。
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据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原理来进一步加以分析。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是指人、机、环境三者安全品质的最佳安全匹配建设,它包括人的本质安全化、机的本质安全化、环境本质安全化三个方面。其中人的本质安全化是核心,机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都是围绕着人的本质安全化而开展的。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任何一部分的安全品质变化都会引起相关联的部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管理控制手段,系统安全机能就会失调,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品质也就达不到优化匹配的效果。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一种或一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反复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强,以奠定的管理规则或
管理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不断循环、优化,失去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
三、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由人维持,利用煤矿资源有效实现煤矿安全目标的动态的系统过程。从系统角度看:煤矿安全管理是由人、机器(含技术)、环境组成的并伴随着煤矿的动态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系统的构成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的因素有:人的因素、机器的因素、环境因素等。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复杂的动态系统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系统的有效性即是不断提高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在此笔者构建了煤矿安全管理维度模式:三个核心层次,六个维度。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人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持者、控制者和完善者,所以人的素质及安全管理观念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即第一层次;管理观念要通过科学的业务流程来实现,所以流程问题便成为核心的第二层次;而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能否有效地贯彻执行,则事关管理的成败,因此执行力的问题便成为核心的第三层次。
人的素质及观念流程执行力安全目标,这个核心系统需要六个维度(安全科学管理、安全组织管理、安全制度管理、安全创新管理、安全文化管理、安全战略管理)来保证,煤矿安全管理六个维度是作用于煤矿动态的安全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为煤矿安全管理核心系统提供保障作用。
这里的观念是指导煤矿安全管理总的理念,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组成企业的个体、群体、组织的总体观念,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流程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全部的业务流程,包括生产流程、技术流程、信息流程等;执行力是煤矿安全管理的落实能力、保障能力、有效实现安全目标的能力。
一、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源性疾病的威胁。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中毒的范畴。所谓“食品中毒”,就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其很难对人们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危害进行真实反应。所以,使用“食源性疾病”来代替“食物中毒”这个概念是大势所趋。食品卫生环境差。跟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这是因为我国的食品不管是从加工生产还是销售角度来讲,食品体系非常复杂。食品体系对数量庞大的小生产者有严重的依赖性。这种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尽管可以对社会经济学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由于食品经过了数量较多的食品加工者和中间商,食品环境不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
(1)加强职能组织建设。一直以来,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明确现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职责和加快专职管理部门的组建势在必行。具体实施原则是:一个部门监管只对一个监管环节进行监管。在政府结构体制中,农业部门对初级食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管,卫生部门负责对餐饮业和食堂等进行监管,食品药监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体系的分工合理化,工作更加协调,效果更加明显。
(2)加强执行组织的建设。在执行组织的建设中,各级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是最关键的。在现有各层级的检测机构框架的基础知识,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资源非常重要,这样不但可以防止职能和业务的重复,还能使覆盖更全面,以保障体系中各检测机构的正常运营。
2.控制机制建设。
(1)加快生产标准研制和实施。
以前,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习惯于使用行政推动的做法制定标准,标准较为混乱,各个行业的标准可协调性较差。同时,检测机构一般是政府制定的,所以不具备竞争优势。现在,这种制定标准的方法远远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市场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从而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
(2)改善产地环境。
对于食品生产而言,一个好的生产环境非常关键。地方政府如果能对生产环境的检查和整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就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大为改观。具体实施方案就是要对工业“三废”和农业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3)健全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食品质量进行安全认证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作用较大。在对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可对上市食品跟踪检查,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政府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改变以前的被动管理,向积极预防转变,第二,改变以往的产品检测,使产品实现全程管理,第三,使终端监管向追溯源头转变。
(4)进一步完善市场检测体系。
在完善市场检测体系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入市食用农产品的准入制度非常关键。必须对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努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与生产基地的产销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这样就能大力促进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的发展。
(5)信息管理机制建设。
[关键词] 叙永县 农产品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98-01
一、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辖25个乡镇,231个村(社区)。耕地面积3.67万hm2,农作物种植资源丰富,播种面积9.48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8万hm2,总产28.87万t;经济作物2.3万hm2,总产20.95万t。在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区划中被确定为川南优势早茶区、赤水河优质鲜食甜橙区、全国优质烤烟基地、脱毒马铃薯繁育和种植基地、四川省63个1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大县。但由于叙永县属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经济基础较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为落后。2008年以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1],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多年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底,成立了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并于2009年通过公开招聘和内部调剂方式,落实了6个人员编制,其中3个专职管理人员、3个兼职管理人员。2010年11月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项目申报成功,通过了省农业厅和发改委评审,现正与多个项目整合修建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综合楼。2012年,县乡(镇)村三级按照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经县编办批准,在25个乡镇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岗位,确定专人负责。每个村聘请1名协管员。由此,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以全面展开。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协查协作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度》、《重大农产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叙永县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查通报制度》、《产地准出制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等2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同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联动制度,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2-3]。
3.“三品一标”工作稳步推进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4]。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因地制宜制定了安全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建设了水稻、马铃薯、烤烟、茶叶、甜橙、竹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水稻、蔬菜、茶叶、甜橙等作物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0.65万hm2,企业建立了绿色食品大米原料基地0.07万hm2。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技能有所提高。禁用农药已基本退出我县农业生产领域,农药化肥使用趋于规范。已制定了茶叶、柑桔等作物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使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目前已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1个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总面积0.9万hm2,辐射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面积0.14万hm2。同时,全县有2.12万hm2耕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面积0.17万hm2;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2个、有机转换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全县按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面积达到1.2万hm2,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33.2%。
4.专项整治和常态化监管紧密结合
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每月进行两次果蔬农药残留的快速抽检和结合重大节假日进行专项抽检。抽检范围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年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等40余批次,样品500余个,合格率达98%以上。每逢重大节假日,由县农业局牵头,联合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包括开展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农产品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等。同时,严格执行农药经销登记制度,实行持证销售,并做好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工作。共查获证照不全或无证无照的经销商29家,办理违法案件52件,查获违规种子1950公斤、农药120公斤。对全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均进行了全面的监管工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安全意识仍然淡薄
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仍比较普遍。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购买农药肥料,就是要求价格低,效果好。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从消费者而言,其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足,加上消费能力的制约,即使明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大多数人仍然存在着重价不重质现象,遇到质量问题不能依法处理。
2.行政监管尚有死角
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县城、超市管理较多,而对乡镇、农贸市场管理较差,产品例行监测不到位,行政处罚不到位,对农户更无法监管。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均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无商标,消费者无从辨别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难以进行源头追溯。
3.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统一规划、指导,难以保证统一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措施,农产品生产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不利于质量检测。一是农业标准推行力度不够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数量少、面积小,推广普及率较低。二是通过农产品产地安全认证的基地,农产品生产还不规范,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到位率差,田间生产档案记录不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尚未实施,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较差,部分已通过认证的产品没加贴标志。三是地方适应性农产品生产标准少,除少数几个重要产品外,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标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广大群众教育宣传,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二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及时公告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动态,做好每月的农产品检测结果公告,对严重违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予以曝光,借助社会舆论形成广泛的监督效应。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无公害、健康的消费理念。通过宣传培训改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诚信意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他律变为自律,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2.强化源头管理,实行市场准入
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对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和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个人和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便于实施监管和质量追溯。
3.加强部门协作,全面实施监管
一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进一步规范化肥农药使用。二是监管应做到城乡并重,监管品种应以县优势农产品,市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对生产、销售的不安全农产品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或无害化处理,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生产者、销售者应从严从重处罚。三是加强部门联合,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延伸机构的作用,增强执法力度。四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新时期国家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信息,2008,3:4-6.
[2] 王关琴,舒畅成,张富仙,等.对县(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4:31-32.
作者:林学斌 陶星 管峰
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不安排员工体检,甚至雇佣患有传染病的工人加工生产食品,导致食品存在病原体,危害消费者的健康,食品运输和储存的管理问题。在食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包装、储藏和运输出现问题,会造成食品污染。有些食品因检测的技术和方法不当,样品检测过于单一,食品净化不彻底,也使食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又称为生物工程,主要是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根据生物的某些特性,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改造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五个领域,这些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它几乎贯穿于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其他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技术具有指导作用。(1)基因工程:又称为分子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是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将异源基因与载体DNA在生物体外进行剪切、拼装和重组,并通过微生物质粒、噬菌体等作为载体,将重组后的DNA转入受体细胞,从而获得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新特性。(2)细胞工程:是一种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有计划有条理地改良遗传物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移植、细胞融合、细胞重组等技术,与基因工程有许多相似点。应用细胞工程进行育种和培养获得新的遗传物质,往往比普通的遗传物质具有更高的抗性和更多的营养成分。(3)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器等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对酶进行改造,借助给定的技术手段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化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等。酶工程在食品添加剂、食物保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几种酶,根据检测结果可评价食品的质量,操作简捷,可行度高。(4)蛋白质工程:是一种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融合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化学等科学而达到人类需求的新型技术。由于它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所以也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2.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运用于食品生产已有很长时间,它被广泛用于辅助生产发酵类食品,如酸奶、面包等。现代生物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定位准确、迅速等独到的优点,它在食品安全检测、安全管理控制领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创新性的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对食品功能性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换言之,在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引入生物技术,可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分为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和食品加工管理。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目前广泛采用的生物技术有分离培养法、免疫学培养法、分子生物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等。以生物芯片为例,它是食品检验中快捷的技术,根据食品的安全情况建立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找出食源性疾病的阈值,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预警和反应系统。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对食品中毒素的检验和残留药物的检测等,生物芯片都可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管理中主要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例,它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优化食品的生物资源和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改良动植物的品种,比如,可培养抗病虫、抗病毒的植物或耐干旱耐潮湿的植物,这为制作食品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目前,市场上许多转基因食品以其独有的性质广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基因工程还可改善食品的品质,比如,可改良奶牛的生长激素,既增加牛乳的产量还提高牛乳的质量;可改良猪的生长激素,控制猪的总质量与其瘦肉的比例。二是改进食品中的菌类。不良菌种不仅给食品带来危害,而且还会使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瘫痪。原因是:一旦用不良菌种发酵,食品的质量就会下降。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用不良菌种而使食品质量受损,从客观上直接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危险。而基因工程可改良菌种、提高食品发酵的安全性,从而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研制的转基因番茄上市,这是第一个通过食品安全管理的转基因植物食品。在我国,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和各种水果也都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检测,并在全国范围广泛采纳。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既要充分认识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还要加强管理,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1.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整治食品安全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增加厂商违法的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管理问题。2.建立食品安全行政管理制度政府不仅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还应建立食品安全行政管理制度。对“问题食品”予以没收或销毁,并对相关厂商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则停止其加工或生产;对于给社会带来危害影响的食品厂商,不仅要使其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还要对其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要对其进行刑事制裁。如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监管人员也要受处罚,对情节严重者不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进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3.强化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明确划分管理职能,对各个安全管理细节进行明细分工,按各自的职责进行严格管理,做到谁负责谁监管,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促进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优化。还应提高各个食品安全管理环节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漏查的现象,做到全面监管。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45-02
摘要: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在指出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吉安市 食品质量 管理体系 建设
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国人的空前关注。本文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存在缺陷。因此,治本之策之一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吉安市在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不健全。与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流通领域的地方标准还比较少:有将近80%的上市食用农产品没有地方标准。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信用制度缺失。许多食品企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信用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失信的惩戒机制还没有形成,对失信者没有惩罚或惩处不力。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不畅。表现为责任不清。出了问题谁都有推卸的理由;权力分割,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市场监管不力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对食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一是农药污染。目前仍有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二是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镇垃圾、人体排泄物、居民生活废水、医院及餐饮业等的废弃物等,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及微生物。以吉州区为例,据2008年水文局的水质分析报告中测算,在水体总N、总P污染中,来自禽畜粪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和35%。三是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食品加工工业废水、纺织印染工业废水、电镀生产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厂废水和皮革废水。
2、食品加工安全认证体系与标准滞后
2009年1月,通过对吉安市645家获证食品加工企业的调查(见表2.1),显示有14家采用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HACCP),136家采用食品卫生良好生产规范(GMP)。337家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158家没有相应完善的食品卫生生产标准。从上述情况统计来看,吉安市在安全认证技术体系标准还是相当滞后。
3、食品流通领域的市场监控能力不强
目前,尽管吉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且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检测范围上,现有的质检中心大多为品质检测机构,单一功能,难以满足对主要食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质量安全监测的需要;在检测能力上,质检中心不具备对饲料、畜禽产品中的“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测定的能力,特别对高新技术产品(如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方法匮乏,难以满足对食品质量、安全、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的需要;在技术水平上,我市食品质检机构的检测参数亟待拓展,检测精度亟待提高。
三、吉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构筑标准化体系为突破口,健全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
1、构建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修订地方食品标准。吉安市应根据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结合地方实际修订一些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是要加强标准研制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适宜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操作性较强、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的农业生产标准,
三是要推进区域食品标准化生产。从吉安市农业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实情出发,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业大户等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2、构建完善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搞好信息服务”这个核心,狠抓“信息、认证通告、网上申报”3个着力点,加强信用系统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规定严格的上报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应该上报的内容、责任人、上报的时限、上报的途径,不及时上报-的责任等。从而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建立吉安市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
二是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施透明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运用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网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使各有关部门以及消费者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鼓励公众来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鼓励科技界、新闻界通过风险通报和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框架。框架以食品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品种情况、执行标准情况、监督抽查情况、违法查处情况等信息。同时随时关注企业生产动态,加强日常巡查,保障产品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质监工作的有效性。真正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3、构建完善食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健全法律标准体系。以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和淘汰制度、例行监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抽检制度等基本制度,为食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针对目前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用法制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投入品流入农业生产领域。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统一部署和省农委“关于开展**年度水产养殖业专业执法行动的通知”(皖农明电【**】42号)要求,我市定于9月初开展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行动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渔业副主任为组长,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站、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组成的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组长:姜晓天。副组长:陶洪明、薛兰升。成员:孙强、迟海虎、曲春娟、龙熙陵、汤二红。
各县成立相应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切实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
二、督查方式
督查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选择部分养殖场、苗种场
(共4页第1页)
进行现场执法检查等方式进行。其中对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机构以听取情况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为主。
三、督查内容
(一)开展养殖用药拉网式排查
对养殖水产品开展重点抽查。检查采取现场存贮药检查、用药情况询问调查和产品抽检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内容重点为: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氯霉素、己烯雌酚等禁用药物和环丙沙星、磺胺类、红霉素等限用药物。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用药企业依法实施处罚;对使用限用药物的产品和企业,要加强监管,督促企业必须在休药期满后上市销售。
(二)检查养殖场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各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水产推广机构要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切实贯彻落实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次执法检查,加快推动本地养殖场建立健全生产日志、药品出入库和使用记录、产品标签、产品销售记录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本次执法行动要重点检查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出口生产基地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水产养殖场所,适当检查小规模养殖户。对未建立相应制度的企业要求限期进行整改。
(三)检查水产养殖许可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办理情况
对于养殖场地无权属争议纠纷且符合省和当地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的养殖场都应办理水产养殖许可证;在取得养殖证的养殖场从事苗种生产的需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
(四)检查苗种生产、养殖场相关档案建立情况
检查养殖单位《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填写情况,要求内容真实、数据完整,要有总结、分析材料。主管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对国家现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了解。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养殖场限期整改。
(五)指导养殖生产者依法生产
各县要结合检查,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增强依法生产的自觉性。各县水产站要充分发挥本地本单位技术推广人员、水生动物防疫员、病害测报员的作用,在制订、推广新标准与新技术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和帮助生产者建立科学的操作规程,传授合理、规范的用药知识。
(六)督促水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市场准入
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各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要在本次行动中,进入本地重要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督促批发市场加强进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产地证明、经营台帐等制度,并对经销者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要帮助有条件的市场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督促暂时缺乏条件的市场委托有资质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水产品进行抽查检测。
四、有关要求
各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提高行政能力和保障消费者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的重要性,切实组织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动各项要求。本次专项执法行动从**年9月1日开始,9月1-5检查各县专项执法行动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情况;6-14日检查养殖场、苗种场相关证件办理、档案建立情况;15检查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水产流通环节。各县渔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技术推广、渔政、质检等机构力量,积极与工商等部门协调,采取联合或综合执法方式,制定养殖用药排查、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方案,细化行动措施,逐项检查落实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22
1引言
公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受关注。但是随着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毒大米等一系列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出,这也显示了该问题的严峻性。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不同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尽量控制甚至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涵盖了生产、销售、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条经过生产的田地到饭店餐桌的漫长供应链,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生产者、加工者、流通者、消费者等,监管难度之大,需克服的困难之多显而易见。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就是指在整条链中能够决定其运行节拍和效率,在物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方面承担农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的企业,在本文中的农产品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流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距离发达国家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仅仅将其质量安全问题交由政府,这显然远远不够。应该加大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根据生产流通模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进而确保其质量安全。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可以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管;也有一些学者从我国农产品组织模式的视角来探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该类型的供应链形成机理来为其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来看待该问题,本文拟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功能定位出发,以供应链中四个主要环节为坐标,分析现阶段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后概括性地为实现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三点建议。
2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质量和安全两方面提出要求,质量要求指的是满足或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安全即是对摄入农产品的人们无任何危害或副作用。对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位于不同的环节,例如:环境、生产者的行为、流通环节等等。
在生产种植环节,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河流、土壤、大气污染等都会使得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人为的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上对农作物产量的追求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都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存在小而分散的局面,在生产环节的产业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的随意性也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加工环节,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评价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因而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负责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也存在各自为政、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出现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故相互推诿,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支出不能够完全发挥价值。
在流通环节,物流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包装分拣技术不达标以及落后的流通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未加工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同时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因而无法保证出售的农产品质量。
3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
基于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企业角色的差异,其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应由不同企业来承担。同样针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环节的不同,该核心企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存。具有资金技术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不仅需要促进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更有义务在多主体监督下承担起保证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责任。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来构建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形成生产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销售控制型四种基于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3.1生产控制型
生产企业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如果生产企业不能够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落实,那么后面的企业做出的努力都是徒劳,生产企业应该在推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做出贡献。生产控制型是指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时,确保农产品要符合国家安全质量的标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生产地的环境尽量远离污染源,同时该企业能够参与或者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温氏集团将家庭农场模式与农业企业模式相结合,引入现代要素提高生产力,采用现代生物科技创新养殖模式。同时以信息化管理嫁接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居于领先地位。
3.2加工控制型
农产品的加工可以细分为初、精两种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环境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工控制型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承担着包装、分拣、流通等主要任务,它们连接着生产企业批发销售主体。北京旗舰食品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旗舰集团馒头主食加工已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QS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书,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获得该证书的馒头生产企业之一。本着对食品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公司上层领导亲自严抓安全质量工作,力求打造安全卫生的旗舰主食品牌。
3.3流通控制型
流通控制型企业指的是在整条供应链中,批发流通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它们是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具有调节供需、流通集散的功能。该类型的企业在面对供应商时,应该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在面对批发销售企业时,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确保销售厂家的环境卫生符合质量标准。作为比较典型的流通控制型企业,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利用自己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管理保障澳门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洁、有序、卫生。作为唯一一家经营广东输澳门活畜禽和蔬果鲜活农产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数十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
3.4销售控制型
销售控制型企业主要指农产品在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这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销售控制,首先是大型的连锁零售超市,其次是大型的连锁餐厅以及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型的连锁超市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靠的单品管理系统,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连锁餐厅而言,可以加大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管,构建完善的考核监管机制。就大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而言,B2C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日益成熟,这些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物流配送的优势,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属于销售控制型比较典型的企业有百佳、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它们利用现场设备对瓜果蔬菜、加工食材等进行现场快速抽查,并且对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复查与抽检,快速解决顾客投诉,并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4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1)首先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利用媒体宣传平台使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认识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监管约束作用。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使各方主体都能够参与或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指导监督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来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等。
(2)借助现代化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输入过程中,引入射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红外感应技术等,实现快速准确的安全信息输入,以便于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追根溯源,寻找责任源头。高度的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使责任主体化,更能实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物流、信息流的公开,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通过对运输车辆的严格监管,对流通节点位置的合理化设置以及内部构造现代化设施的引入,对物流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等等,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对质量安全信息的基本涵盖,以安全信息的畅通来保证其质量安全。
(3)想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加快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是信誉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帮助、鼓励其发展。利用政府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等引导完善其自身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使其在能够保证原本良好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规模化。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将农户纳入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这也将推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构建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主要环节的社会责任体系,并使其承担主要的经济、环境、公益责任,从而尽到核心企业应有的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秉恒,钟涨宝.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955.
[2]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2.
[3]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