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时间:2022-11-15 21:4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阶段目标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凝聚力;人际关系;团体干预

1引言

在笔者先前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在班级凝聚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归属感充当着中介变量的作用。此次研究制定了一套适合大学生的团体干预方案。该方案分为准备和正式干预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是面谈后给实验组发放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在两天后对其进行单独约见,目的是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正式干预阶段详见下文。研究旨在对人际关系问卷得分较低的被试进行团体干预,探讨团体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2方法

2.1研究步骤

2.1.1开放式访谈。研究团队对30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梳理。

2.1.2问卷选取。《班级凝聚力问卷》选自谢海红(2014)修改并编制的问卷、《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选自金庆英(2012)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选自申武丹(2007)编制的问卷。

2.2被试的选择

本研究的被试为30名大一学生。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15人。

2.3团体干预

阶段一:初相识

目标:1.破冰,主动认识和建立人际关系

活动内容:1.对对碰、坐地起身、小组作画2.制定小组协议3.分享总结4.家庭作业:学习合理情绪疗法

阶段二:我的人际困扰

目标:1.让团体成员了解“人际困扰”是大家共有的,增加归属感和凝聚力2.了解不合理认知的影响3.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滚雪球、环环相扣2.秘密大会串:匿名写出人际困扰,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认知3.户外采风寻宝4.分享总结

阶段三:我的生命线

目标:1.进一步认识自我,真诚面对自己2.了解他人,增强信任,减少防御3.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画生命线3.彼此探索,倾听他人述说,进一步了解自己4.家庭作业:一件很想做但没做的事

阶段四:信任与支持

目标:1.促进团体成员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加强了解、信任和支持2.日常生活中能应用

活动内容:1.分享家庭作业及感受2.生日排列3.信任之旅4.交流探讨旅途中的问题、体会和收获5.布置人际家庭作业

阶段五:我的人际关系

目标:1.促进彼此的情感支持2.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体会人际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感受信任的积极意义

活动内容:1.分享一周来令自己不开心的难过的事2.信任之手3.就家庭作业探讨团体成员关于团体的想法和感受4.分享总结感受5.家庭作业:给最重要的人际支持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阶段六:告别

目标:1.了解团体成员间相互的认识程度2.总结几周来的感受和收获,处理离别情绪3.收集团体干预反馈

活动内容:1.缘来是你:只写出自己个性特点,看其他人能否识别出2.临别祝福与期望:能量手环3.小组结束,填写问卷

3结果

团体干预后对被试进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并与前测均分进行比较。

4讨论

4.1团体干预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干预的30名大一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团体干预之前,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80.23±7.25)都较低,在团体干预之后,团体成员的团体凝聚力(18.00±0.00)和人际关系水平(138.80±5.57)都有显著提高。对团体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团体成员认为团体干预是有意义、有收获的。团体干预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很多改善。此次干A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于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以及心理干预教育贯穿团体始终。

4.2本研究的不足

(1)对团体设置的要求不够严格,因而造成活动中部分被试缺席。

(2)被试均为自愿参与,主观能动性较强,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考量。

5结论

(1)团体干预对大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人际关系水平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2)团体干预有效的原因主要有: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与积极参与、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认真贯彻实施、团体领导者的认真负责。

(3)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运用团体干预的方法,发挥团体干预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Kurt Lewin.,(1936).《拓朴心理学原理》[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李宁,(2000).《群体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36-37).

[3]Glenwick D S,(1988).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 Criminal Justice.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性;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测定的基础上,根据其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和职业倾向,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其兴趣、爱好、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方向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萨珀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毕业后则会走上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对其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高校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的50%以上;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招聘紧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找到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然而,在目前就业机会非常难得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大学生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不知如何去争取、把握和选择,对与求职有关的问题普遍存在困惑和迷茫,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是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用人要求;二是不了解自己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动机等),没有尽早制订出符合自己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不能正确调节个人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情况的落差。

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正确的“学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思想,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度过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并为步入社会,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作好充足准备。

1 大一阶段

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基于当前阶段社会需求或家人意愿,而对专业没有自己的认识,也没有强烈的目标感和兴趣。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的转变,生活环境的改变,大部分学生处于迷惘及缓慢适应阶段,更有部分学生由于阶段性的放松,沉迷于网络,进而疏忽学业,面临退学的困境。

加强入学教育和引导,通过入学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快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快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虚心请教老师及师兄师姐,关注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的申请条件,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选定专业或主攻方向,若有强烈的转专业意向,应尽早确定,根据学生手册相关要求,提早做好准备,保证一定的学习成绩。

2 大二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大二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为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初步确定大学阶段性发展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做出相应规划。对于有就业倾向者,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引导其加深计算机方面,英语方面的基础技能,再根据兴趣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方面非专业技能,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人力或会计方面的技能。对于有考研或出国深造倾向的学生,主要引导其加深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3 大三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指导。大三处于专业课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真正开始接触专业内容,学习专业技巧。但是,往往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前途问题,就业还是考研。

就业的学生,开始注重社会实践,但往往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不少大学生为了增加“工作经验”,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引导学生在保障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寻找锻炼机会,进行相应的实践。

考研的学生,开始进行基础科目的复习,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与正常的专业课学习产生了一定冲突。而考研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如果本科的专业知识没有掌握,相当于基础构建存在问题,这并不利于进一步学习,也不符合考研的初衷。引导学生明确专业课学习在大学阶段的核心地位,在保障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分配时间进行相应的基础知识复习。

4 大四阶段

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就业政策,保持职业目标的实施方案与学校就业政策的一致性。通过对往年就业情况总结分析,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通过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相结合,提高就业技能。

第3篇

大学生活学习规划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活学习规划”,是指学生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的计划和打算。它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大学四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尽早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活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据有关调查,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运用有关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适应性。而且,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而且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地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素质。所以,大学学习生活规划是必要的,而且要从大一开始做。做好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规划是我们充分利用大学黄金时期的先决条件。今天,如果我们不生活在未来,那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一)大学生学习规划

1.要真正学一些东西,专业基础,学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感觉,但是一旦工作时用到某些东西时,就会发出“我当时为什么没有好好学***”的感慨!

2.不仅要学学校教的,书本上有的知识,要扩大知识面,对于专业方向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比如我更喜欢哪个方向、或者哪个方向在我能够更加好找工作等。这些都是要靠自己不断地关注各方面的信息得到,而仅仅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现在的形势变化太快!最好能够根据兴趣术业有专攻才好。

3.学理科的要注意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学文科的要注意逻辑思维的锻炼。

4.人际关系也是大学里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的行事方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时期的形成的观念和习惯。(也许觉得很理论化,但只有经历了才会领悟)

5.学会玩,各种玩的方式都要会,这也许是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使你以后的生活更加丰富。

(二)大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学习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战略前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效率的关键。一个大学生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决定着他在大学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是否能够积极向上,以及他的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目标为我们衡量活动的成效提供了最好的标尺。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基础。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过: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大学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几个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这是掌握听课主动权的主要方法。预习中要把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听课时增加求知的针对性。既节省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听课效率,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听课记好笔记。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对老师强调的要点、难点和独到的见解,要认真作好笔记。课堂上力争弄懂老师所讲内容,经过认真思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复习和总结。课后及时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环。复习中要认真整理课堂笔记,对照课本和参考书,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把多余的部分删掉,经过反复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和摘要。每过一个月或一个阶段要进行一次总结,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把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更加完整系统。

做作业和考试。做作业是巩固消化知识,考试是检验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他们都起到了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弥补的作用。做作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养成良好习惯,对考试要有正确态度,不作弊,不单纯追求高分,要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效果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演练,在学习中抓住这几个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及时注意消化和吸收。

大学学了把握好以上主要环节之外,还要有目的地研究学习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结论: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第4篇

[关键词]自我调节 自主意识 数学教学

[作者简介]徐屹(1971- ),男,吉林德惠人,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值代数。(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7-02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逐渐加大,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降低。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大学阶段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用。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生存,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掌握自学手段、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将自我调节学习引入数学教学中,尝试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基础课,如何使大学生掌握好这些课程是高校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我们尝试将自我调节学习这种方式引入实际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目标过程的完善。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在开始阶段要求所授课班级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测试自己目前数学学习的效果。然后结合自己的现实条件,制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且制定出为达到目标所选用的学习方法。在开学伊始,大学生因为对自我调节学习还比较陌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仍会延续以往的学习方法,这时授课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分解学习内容,同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有效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急于求成。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概率与统计的部分内容,但其思考方式、解题方法与大学有所不同。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求解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和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考方式。在高中阶段的部分学习中我们只注重计算后的结果,而忽视思考的完整过程,更多时候是通过集合论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大学阶段,则需要用概率论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首要的目标是理解集合论与概率论两个理论之间的区别,熟练掌握概率基本理论。这个目标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克服固有思维并不是一件易事。教师要通过习题讲解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帮助其完成目标。

(二)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目标制定完成以后,我们就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加以实现,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做好笔记、课后背诵概率公式及理解公式的含意、课堂上进行随堂测验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一阶段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要追求更准确、更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很快地熟练运用新方法去实现制定的目标,并且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同一方法的不同用法,从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方法。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方法上存在困难。不同的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不尽相同,而方法的改变又受到以往学习习惯的制约,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时间长度去改变其已有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学习目标过程的完善

完成上述两个过程以后,学生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用来判断自己所选用的某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一旦学生认同了新方法,这时教师就应要求他们对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可以在适当时期变换学习方法,并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组合,以便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业成绩。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目标的完善。通过整个过程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体系,同时在这种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感觉到拥有学习的自,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

二、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引导大学生学会一种有效适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门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依据大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例如,我们在讲授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全概率与贝叶斯之间的关系、一维随机变量与二维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时,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状结构的学习方法,运用定性分析推理的方法等。指导学生在学习一章新的内容之后,采用列表或绘制网络图、树形图的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总结出来,然后练习写出相互关系的数学公式、定理。这样一来,整个一章的内容就条理清楚、思路明晰,既不用死记硬背,又容易掌握。由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可知,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引导,他们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学得有信心,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主体作用也就会得到体现。

(二)培养自主意识

与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学生虽然有独立见解,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结合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和自由。例如,可以让大学生们对基础课程进行自主选择,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听课特点去选择教师。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例如,我们讲解一维随机变量函数后,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当随机变量变成二维时,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定义,类似可以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再对所提出的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很好地得到调动。最后,在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准确的反馈。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可以查缺补漏,这正是自主意识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及时督促并给出反馈意见,这样便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意识,在这种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关注学习的成效。

(三)学会交流和反思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应该注意及时与学生沟通,加强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大学生正迈向成人阶段,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同,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认同。有了教师的认同,他们也会逐渐认同教师,并通过对教师的个人认同逐渐转化为对其所教授知识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积极配合教师,才能达到自我调节学习的目的。

对于学习的反思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阶段,要学会总结并逐渐善于总结。反思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以及所选择的学习策略的效果,一旦发现此阶段没有达到事先预定的目标,就应该及时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是最初计划安排不当,就应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最初计划;如果是外部因素干扰,如因为参加学校大型活动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就应想办法尽快弥补;如果是因为自身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某方面技能存在不足,就应设法利用其余时间加以补救,如选修有关课程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应的知识。不能将未完成的学习计划都简单地归结为学习能力不够,这样做不仅会挫伤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有时也会模糊其改进的方向。

三、自我调节学习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数学教师应该制订计划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整合到课堂中

制订计划是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开学初我们应该根据需要讲解的七章内容分章制订计划。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基础内容,其中古典概型和条件概率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应注意分析测试结果,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几何概型和全概率公式是新授内容,所以应该作为重点,认真分析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所达到的效果。

(二)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之初,由于以前可能从没接触过自我调节学习,容易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一种自负感。这样一来,他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能会有一种盲目性,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目标,并且选择实现目标的良好方法。

数学教师应该记录学生完成目标的整个情况,要结合实际,绘制相应的表格,保存相应的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责任心和良好素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才能确保真正收到效果。

(三)数学教师应该适时鼓励和支持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适当鼓励也会增强学生对自我调节学习的信心,激发其潜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数学教师应该由所获经验来改进计划和教学方法

随着自我调节学习的开展和深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到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来说是宝贵的资料。正是通过对这些宝贵资料的研究,教师才能为将来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奠定基础。自我调节学习不是在减轻教师的责任和负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参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只要教师将所得收获融入教学工作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自我调节学习引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1-02

大学生课外活动是高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课外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一个项目,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管理。开展学生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水平和育人功效。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策划管理

学生课外活动的策划主要是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总体构思设计和论证的过程。

1.目标体系的建立。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目标而进行,活动以实现目标为宗旨,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关键。在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高校的培养目标,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二是高校培养方案与课外活动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三是目标体系的系统性、过程性、层次性。四是活动目标与活动管理目标关系。

2.课外活动的设计。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合理的布局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的过程。在课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培养性原则。在管理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首位,将管理与培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管理各个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培养而进行。二是需求性原则,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生成长需要分析,确定项目内容与形式。三是总体性原则,是指要在时间,内容、目标等方面,统筹设计规划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四是项目化原则,将学生课外活动作为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基本方法与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3.课外活动的评估。课外活动项目评估是对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开展项目评估,一是要建立一套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审核,再到项目答辩、论证和项目审定的项目评审制度。二是建立成员结构科学合理的评估小组。三是在评价时,将活动价值评价与可行性评价相结合,对于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给予分析指导。

二、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工作是系统安排任务的集成。

1.确定并描述为完成课外活动项目目标所需的各项任务。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界定为完成项目目标所要开展哪些工作,明确这些项目的目标和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技术对项目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对项目工作内容的分解,可以更加明确所要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从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项目进程。

2.对项目的时间做出合理安排。一是要做到课外活动安排与教学安排协调有序。二是要按照最优化原则,对各项子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3.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就是保证项目中每项工作都有具体的部门与人去做。对项目进行责任分解一是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个人对项目组织的关系、责任、地位。二是明确项目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组织与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三是根据责任的大小,任务的轻重,组织的功能,个人的能力与特点合理分解责任。

4.项目的团队建设。在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按照项目制的组织形式构建团队,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资源的整合,更增加了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机会。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团队。在确定项目负责人时,注意对有工作潜力的学生进行挖掘和重点培养。建立课外活动项目人力资源库,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三是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课外活动项目化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实施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施管理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计划付之于行动过程中的管理。

1.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课外活动的项目跟踪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情况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课外活动是否正常开展。项目跟踪是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信息收集分析而实现的。收集分析、信息,一是建立访谈、观察、报送、汇报等信息收集的规范模式与途径。二是明确项目团队成员在信息报送中的职责。三是通过对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对于项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课外活动的控制管理。课外活动的控制就是采取措施,保证课外活动沿着预期目标发展的过程。实现控制目标一是要树立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二是认真做好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重点控制应对影响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三是事前控制为主,事中、事后控制为辅,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四是调整计划中不切实际的部分。

四、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评价管理

大学生课外活动后项目评价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活动项目的目的、完成情况、效果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评价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并利用评价所产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活动管理水平。

1.目标评价,它是评价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目标实现的程度。在进行目标评价时,一是要检查预定指标在活动的运作过程中的实现程度以及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对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要检验和评价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实践性。一些活动的原定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评价,找出原因,为以后的活动制定目标时提供经验和依据。

2.过程评价,它是对活动项目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工作与原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在进行过程评价时,一是按照项目活动的周期,对项目策划、计划、实施、收尾各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价。二是由于课外活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是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因此特别重视各阶段,各环节衔接部分的过程评价。

3.影响评价,它是指对活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而开展的评价。课外活动影响评价可分三个部分,一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校园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产生的影响。二是评价课外活动对于项目团队成员思想、行为、态度、知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三是评价课外活动活动对于一般参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4.总结评价,它是对活动总结工作进行的评价。在总结评价中,一是要评价总结工作的组织安排,总结方式。二是要评价总结工作是否对开展的课外活动项目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了正确、深入的分析,是否为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借鉴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杨坤.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高峡,康健,丛立新,高鸿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基于问题学习法主要包括以下的学习步骤: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将问题简化。4.对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总结。6.发现并找到解决方案有待改进之处。7.评价此次解决的方案。基于问题学习法是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这种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不在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二、基于项目学习法

基于项目学习法就是通过一个有实践性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展开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尽量独立的自行完成整个项目,从确定目标开始,到设计实施工作计划,再到评价此次项目等环节都要尽可能地自行完成。基于项目学习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立整个项目的结构框架。一项任务的确立先是学生自己确立,如进行相对困难也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确立。随后学生开始对项目一小组的形式讨论,制定不同的项目结构框架,并确立项目具体的步骤。第二个阶段是落实第一阶段的项目。学生各自找寻的小组开始分配工作,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项目并实施活动。第三个阶段是项目成果评估。首先学生要对自己做出的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估。其次才是教师查看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并整合所有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问题并找到针对的解决方案。第四个阶段是项目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成果不能理想化,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最好可以与相对应的企业工厂相结合,把方案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三、体验学习法

体验学习法的核心是学生,通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中学来的知识技能多维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法。第一个阶段是实践体验。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是这种学习方式的起点,这种实践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通过他人的体验间接传授的经验。第二个阶段是回顾体验。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第一阶段的实践体验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新的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建立抽象思维。在回顾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应试着把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东西推理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第四个阶段是总结回顾。学生应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经历的和锻炼出的能力进行回顾和总结。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提升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如果课堂上是单方面的教师讲学生听,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根据课堂上的一些不足而相对应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在校园内展开的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是一个以学生自己为中心的,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发觉新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思想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开放性教育体系。第二课堂的执行方式并不像课堂那么死板,是一种丰富多彩、灵活的一种教育方式,他是在第一课堂的前提下,总结和开发出的一种补充和延续性的教学。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各种事件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的。第二课堂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的并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的。第二课堂培养出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第二课堂有着传统课堂代替不了的优势,那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时间也证明了这种交流能力是对成长极为有益的,也是社会中需要我们具备的一种技能。

(二)实践活动基地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环境、条件良好的基地展开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校内研究型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鼓励学生利用校园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2)校外实习型实践基地的建设。这种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个平台,还能够为企业找到可用之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3)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建设。顾名思义就是生产学习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合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更能提高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对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入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培训。而提供平台的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达到学生、企业、高校的三方共赢。

四、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7日

一、大学生管理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从未成年变为成年,是大学生青年时代的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质的转变。大学则是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处理实际问题,从简单初级的社会关系进入复杂社会关系的一个关键阶段。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还应具备一些基本能力。但是,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很多高校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学生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模式。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养成了完全依赖于老师,不会独立思考,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会出现一些弊端,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素质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低、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等。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是提倡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却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时代要求,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自我管理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创新和改革。自我管理是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价值的一门艺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想要干出一定的成绩,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学会为自己度身制订一套自我管理方案。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主体自律与内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完全依赖于主体自身对其全面发展的认识和领悟程度。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下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的需要。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而且基本上都是以“追求自我独特个性”为特点的90后。他们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中长大,踏入大学后,不善于独立生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忽略他人感受,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中国所有大学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理性地评价自己,获得相对准确的社会定位,合理有效地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时间,从而促使和帮助他们全面地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提前做好准备,将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认识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特点的感知和了解,即主体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学习生活现状,寻找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劣势,从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一个人只有客观、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约束自己和激励自己,才能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定位,从而合理地进行自我管理。

第二,自我计划能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对未来进行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规划,是自我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自我计划才能使主体的行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效率。大学生进行自我计划的核心是明确未来的目标。目标就好比地球存在的轴心,偏离了轴心,地球的旋转便没有了意义。大学生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何时达到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进行计划和安排。人生路途中的目标很多,而且不同人生阶段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个目标的确定和完成,就构成了充实的大学生活。

第三,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大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并通过自我检查掌握自己目标实现的进展和质量,自行纠正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偏差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大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品质,对自身的思想、行为、经济等方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才能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顺利转型。自我控制是保障自我管理顺利按照自我计划的预定方向和目标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激励是指大学生个人由于内在的动机和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驱动行为,即自我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自我激励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推动力。大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面对社会现实,不断回顾自己目标实现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做得好,就给自己奖励;若做得还不够,就给自己敲响警钟。大学生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质,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1、更新和完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和引导体系。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完善自身的地方,学校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将会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应当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重点的引导,促使在校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步步发展和提高。学校还应当广泛听取学生对自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理解和支持学生,增强他们对自我管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转化为内在驱动行为。

2、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建设。大学生组织是大学生锻炼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好平台。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形式校园社团活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接触不同的人,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拥有较多的自主管理权力,可以自己管理社团组织,自己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在活动前进行自我分析、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组织、过程调整与效果操控;在活动后进行自我评估、活动总结与反思总结等,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在大学生组织的管理上,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空间,启发学生自觉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每一个人最终都要走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但是在走入社会之前,学会如何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起来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实践既是自身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在大学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学得再好,也只是对知识的一种初步的掌握、认识和理解。只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行检验,才能够真正的拥有它。而且与人一生中将要学到的知识相比,大学只能是一个能力养成阶段,如果想将来继续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大发展,必须要投入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对专业领域知识了解得更系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与在校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为了更好的进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也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高校辅导员老师应当要掌握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如何理性评价自己,如何全面发展自己,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才能在踏入社会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人学中庸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黎鸿雁.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3]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第8篇

一、正确的价值观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人生观从萌芽、发展到基本形成都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在大学阶段,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形成的重要阶段。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系统概括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解决的是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生态度回答的是人生的路该怎样走的问题。人生价值主要指人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生意义的评价,是把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个体所应具有的最基本价值取向问题,也是决定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因素。当然,这三者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利于其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然而人生观又受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关系和世界观的制约。作为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作为学生时代的佼佼者时最容易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动摇。因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人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本身的任务和历史的责任。

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根本性的总观点,是一个人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认识的综合体现。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且还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动机、理想、立场、态度和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在一个人的认识过程中,世界观是最后形成的,是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发展和升华,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定性认识。从人的思维和认识角度看,世界观主要包括知识、观点和信仰。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成果。知识是经验的初步概括和理论的规律性反映,可以分为科学的和日常生活的、被理解了的和表面的。观点决定着人们运用知识的动机和方向,不仅推测存在的知识,还包括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某种认识,是对知识的理解、评价和进一步掌握。观点可以是唯物论的也可以是唯心论的、正确的和错误的等。然而社会需要的是正确的和唯物论的认知,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的世界观,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看,大体有五个阶段:朦胧阶段、观察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和校正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从探索到定向阶段。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身心发育走向成熟,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会较多地考虑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随着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看法,这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取向,这种观念一经形成,将会影响个体的整个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乃至于影响整个人生。

然而,从整体上看“世界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价值认识和评价后所做出的意识形态到行为方式的理解和抽象。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的形成。不同的人生观点也会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大学教育期间必须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

三、正确的价值观还是学习的力量源泉

学生有无正确的价值目标,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能否自觉、持久的重要因素。作为大学生往往都已树立了远大的生活目标,其价值观已经成为自我意识的核心结构,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活动开始起着支配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他的学习将会变成自觉主动持久的活动。然而事实上,在当今“金钱”价值观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目标,胸无大志,无所追求,农村学生把“跳出农门”作为读书的最终目的,城市学生把追求享乐、追求富贵作为学习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上得过且过,甚至上了大学后就产生了厌学心理,意识不到自觉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价值观的性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为深刻。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因此学生的学习既可以是利己的,也可是利他的。学生如果选择了正确的价值观,把学习的个人意义与学习的社会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自觉而勤奋地学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仅仅是利己的,就有可能因计较个人得失而经受不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也有一部分学生滋生学习无用的思想而把培养人际关系作为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并由此而产生了所谓拉关系、请客送礼、培养感情等不良习气。这往往是缺乏正确的价值目标造成的。

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后,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都会经过价值评价的“过滤”。凡是对个人有价值的事物,都易于构成知觉的对象。价值评价对接受知识的内容、范围和是否进一步学习,以及是否将其付诸实践等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大学生面临走向社会和就业问题,他们也开始追求学习内容的“实用价值”。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那怕没有兴趣也会集中精力地去学习掌握,反之被他们否认的价值评价的东西他们就不乐意学习,更不用说将其付诸实践了。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与指导,并与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四、正确理解和实施价值观教育

第9篇

为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依存—独立性认知的相关性,以无记名问卷调查、团体辅导与个体化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在徐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学生宿舍进行调研,从而提出促进和谐宿舍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依存—独立性认知

一、引言

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1]。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反映,大学生咨询的问题有70%是人际问题,并且许多大学生面对宿舍人际关系茫然不知所措[2]。而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关系是否融洽成为大学生能否学习生活好的重要条件[3]。因此,宿舍和谐关系的构建应受到足够重视。不同的自我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4]。依存-独立性认知作为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后续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化咨询,以了解依存-独立性认知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继而为如何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给予科学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徐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各500名,在选取被试者的时候保证了被试者的代表性及随机性。

(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编制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并且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访谈;第二步,根据初步访谈资料,整理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三步,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并参考其他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第四步,对部分同学进行测试,通过数据统计、逻辑分析,形成问卷定稿。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包含对大学生依存性与独立性的调查,第二部分反映被试者宿舍人际关系以及对所在宿舍和谐度的满意程度。

(三)测试程序1.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由两位研究小组成员负责,以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各发放500份无记名问卷。抽样的初级单位是每一个楼层。根据每一楼层的门牌号码按顺序排列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宿舍,再从每个宿舍随机抽取一个学生。本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率为91.2%。2.团体辅导与个体化咨询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试者中随机抽样进行团体辅导、单次辅导及个体化咨询方案如下:第一阶段:破冰阶段,通过微型演讲,达到带领者与团体连接,就团体规则达成共识的预期目标,用时10分钟。第二阶段:热身阶段,通过“有缘相识”“队名队标”游戏,达到增进成员彼此相识相知、增进团体凝聚力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三阶段:主题活动阶段,通过“撕纸”“找伙伴”“宿舍人际关系中的我”等游戏,达到增进成员自我了解,探索自我依存性与独立性倾向以及反思宿舍人际关系的预期目标,用时30分钟。第四阶段:回顾阶段,通过成员分享心得体会,达到回顾总结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五阶段:个体化咨询阶段,针对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同学,在自愿前提下进行个体化咨询。

(四)测试评分1.问卷评分方法第一部分共10道题,前5题考察依存性,后5题考察独立性。每道题的选项由“强烈反对”(1分)至“强烈赞同”(7分)共分7个级别组成,参与调查者的选择将直接由分数体现,分别计算前5题与后5题的平均分并比较大小。第二部分一共5道题,评分标准为:A选项2分,B选项1分,C选项0分,D选项-1分,E选项-2分。计算第二部分5道题的总分,≥5分记为“宿舍和谐”;<5分记为“宿舍不和谐”,多选或漏选均作无效卷。2.团体辅导评定与个体化咨询评估

(五)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记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样本为A组,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样本为B组,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样本为C组,调研结果如表1(P<0.05):由表1可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A、B、C三组的和谐率不全相等,即徐州地区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与依存-独立性认知有联系。由表2可见,将B组与C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结合表1,可以认为自我认知中依存性大于或等于独立性的学生比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学生有更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且目前尚不能否定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学生与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无差异。进一步分析,可以设想自我认知中依存性特征越明显,宿舍人际关系越和谐,反之,则宿舍人际关系越不容易和谐。

(二)团体辅导分析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互动,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保持自我和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加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了解自我,探索依存性自我与独立性自我倾向。2.团体辅导具有帮助成员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对策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培养人际交往的乐观心态。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体制,培养合格的宿舍长队伍,发现宿舍成员自我认知中依存性或独立性特征,便于因材施教以及提前预防宿舍不和谐因素。4.注重大学生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彤儒,余婷婷.试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90-192.

[2]王丽萍.论大学生人际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7(3):112.

[3]叶世利.关于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若干思考[J].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2012(5):109-110.

[4]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R].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第10篇

一、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发展:思想的嬗变

在西方心理学语境中,就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是指导者根据心理学中的“人职匹配”的理论,对职业选择或决定有困难者进行的帮助活动。持这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霍兰德(Holland),他在1950年后提出了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类型理论”。该理论通过科学地将人格和职业两个方面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并编制了专业的测试问卷,择业困难者通过问卷测试,即可了解自身的职业人格,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霍兰德的理论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供了较为简易可行的就业指导的实践模型。大学生无论是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职场,还是将来处于职场中的自我都缺乏必要的认知,由专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来提供专业的“人职匹配”问卷测试及结果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把握自身的职业定位。

霍兰德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职业选择的“客观化”倾向,即认为职业选择是由问卷测试所显示的职业人格所客观决定的,而不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既忽视了个体的个别差异性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倾向,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指在整个问卷测试与结果分析过程中,指导者具有专业优势、处于主动地位,相对而言,择业困难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职业选择的“静态化”倾向,即认为“人职匹配”测试结果是一次生成的,一次测试即决定职业方向,忽视了人的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重视人的主体性、基于人的动态发展的生涯辅导理论开始兴起。

职业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理论代表人物萨帕(Super)认为,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生涯发展乃至生涯辅导方案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他将人的职业发展分成一系列生活阶段,即生理和心理成长(growth)阶段、探索(exploration)阶段、建立(establishment)阶段、维持(maintenance)阶段和衰退(decline)阶段。成长阶段的特征是能力、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探索阶段的特征是职业选择的范围缩小,但尚未确定;在建立阶段,通过工作尝试与经验积累而达到稳定;维持阶段的特点是为改善工作职位和状况而不断调整;衰退则是退休后,逐渐减少工作时间。这一理论着眼人的终生职业发展,其特点主要包括:首先,重视职业生涯发展的“全程性”,即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规划人的职业生涯;第二,重视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即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第三,重视职业发展的“主体性”,即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人主动规划与实践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当针对个人特点开展。

二、从实现就业到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重构

基于不同的就业指导与生涯辅导思想,高校所构建的就业工作体系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基于就业指导理论,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为专职的指导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学四年级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以“人职匹配”成功就业为目标,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为认识自我与认识职场,包括职业兴趣、人格、能力测试分析及就业形势及政策的解读;第二模块为强化知识、提升能力,包括公务员考试、教师编制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等各种应试培训班;第三模块为通过模拟应聘锻炼技能技巧,包括简历制作及各种形式的面试技能技巧训练;第四模块为搭建就业平台促进成功就业,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见面选择活动。这一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多数高校普遍应用,以“人职匹配”实现就业为明确目标的就业体系,便于进行就业工作的目标管理――即实现每年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就业率、签约率的要求。

但其缺陷也逐渐为许多就业指导人员所意识到:首先,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的就业指导体系,依据客观化的“人职匹配”理论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忽视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往往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其次,集中在大四阶段进行的“突击性”就业指导,忽视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的“全程性”,从而导致前三年所形成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与大四实际就业当中的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忽视了就业指导的“阶段性”,将就业指导的全部任务集中在大四进行,突击强化求职技能技巧的实践锻炼,就业指导容易沦为“应试”指导,对大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少有助益。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校重构就业指导体系的切入点在于以生为本、全程规划、阶段指导、充分就业。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例,学院在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定位凸显“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具体表述为通过形式多样的平台和载体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向,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规划的执行,促进每位大学生成长成才。

职业生涯规划的组织建设凸显学院统筹、院系为主、班级为基、师生共建。学院学工处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监督各二级学院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可由校内外专家、二级学院院长、分管院长等构成;各二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小组的成员可由校内外专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优秀校友等构成。

生涯规划的具体工作凸显全程性、全面性、专业化、个性化。指导小组的主要工作覆盖大学生涯全程的各个阶段,通过组织讲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报告会、主题班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个性化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本院系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做出正确引导,给出有效建议,为学生搭建思想交流、社会体验、能力提升的平台,并指导本院系的学生填写《大学生涯规划书》,定期书写“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关心寄语”。学院指导学生将大学生涯划分为大一探索期、大二定位期、大三冲刺期、大四期,各个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目标任务为:

1、探索期:(1)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2)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利用图书馆资源,辅助自己的学习,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

2、定位期:(1)考虑未来的毕业方向(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资讯,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2)尝试兼职,并要具有坚持性,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从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得到职业的经验。(3)充分利用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调查和研究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和从业要求,认真撰写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交流研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发展方向。(4)坚持认真学习不松懈,增强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等级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学习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冲刺期:(1)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初步搜集就业信息上。参与和职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如果有机会要积极尝试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2)如果决定考研,要做好复习准备,同时也应该关心就业信息,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培养自身的从业素质。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IELTS、GRE等应试,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4、期:(1)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规划的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进行就业应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2)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3)提高就业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同时可以通过院系开展的就业指导讲座、就业网站、就业信息专栏以及电子信息屏等渠道,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增大实现就业机会,不做‘等、靠、要’的被动求职者。

三、从突击指导到全程职业辅导:实践的转型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了从“突击指导”到“全程辅导”的实践转型。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创新的实践模式主要体现为“职业生涯发展”主题下的“入学职业教育”(探索期)、“职业生涯规划”(定位期)、“就业指导课程”(冲刺期)、“优质就业服务”(期)等模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各阶段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及资源整合所带来的倍增效应,使得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特色逐步彰显,就业服务臻于优质。

“入学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探索期。新生入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更是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变化,及早树立将来的职业理想,尽快确立当前的学习目标,将职业理想与专业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学院组织的入学职业教育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通识课程;举办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入学教育讲座;给新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兴趣、人格、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自我,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定位期。职业生涯定位期是学生从相对主观、模糊的职业想象确立为较为合理、清晰的职业理想的关键期。以《成长规划书》为载体,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小组通过了解学生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以“一对一”的形式,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分阶段的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辅导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目标职业的就业资讯,结合个人实际及专业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兼职锻炼,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对目标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进行系统化的拓展训练。

第11篇

论文摘要:“阶段性养成教育”是人为地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的时间,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养成教育。每一阶段都制定出培养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

随着每年高职生招生规模的不停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专业水平、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艺术类学生更是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的情况,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讲,管理难度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将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我们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重视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1什么是养成教育以及当前高职艺术类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我们现在的高职艺术学生,客观存在着如缺乏生活阅历,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问题;而心理上同时又表现出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自私偏狭,个人主义的特点。

其次,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自觉性差、缺乏主动、刻苦钻研精神,纪律涣散。

第三,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学生宿舍中存在卫生差;就寝时间随意;饮食习惯不好,吸烟酗酒现象突出。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 ,塑造健康人格。

2阶段划分及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高职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将养成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阶段即是新生人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半年的时间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以军训及人学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成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第二阶段为大一下半学期至大二上半学期共计一年的时间,以专业技能学习为载体,将养成教育融人到专业学习中;第三阶段为大二下半学期至大三上期一年时间。在这个阶段,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求职。

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第一课,新生自然是十分认真对待的。通过训练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内务整理要求,让大学生逐渐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团结、严谨、高效的生活习惯。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和学生在一起总结,鼓励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及时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效地在第一时间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军训。“实践证明,参加过军训的学生组织纪律性高于没参加军训的学生。可见,军事课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军训期间必须同时开展人学教育,包括爱校学习、制度学习等。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在大学里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召开班会,让同学们相互了解,培养集体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学生管理手册》,让学生知晓学校的相关制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制度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通过制度的约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从“制治”过度到“自治”。

2.2第二阶段的时间比较长,在这个阶段里,辅导员老师应该和专业老师一起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艺术类学生非常尊重专业技能强的老师。专业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比辅导员老师苦口婆心说十句话都强。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前景的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参观、讨论、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导员应注重课堂考勤到课后作业的督促,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全方位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哪怕是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一样能利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去不断学习和提升,真正实现“终身学习”。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真的让学生“受益不穷”了。

2.3第三阶段则更多的要靠辅导员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的努力,以及专业教师的协助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养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职业素质教育最后的结果,体现的是整个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成果。因为用人单位会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来判定学校的养成教育是否成功。

传统的职业素质培养很不系统,或者老师们也比较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多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毕竟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文章很容易。事实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应该要注重“早”和“专”。早,就是指不要等到学生毕业前才临时学点面试的常识,而是要提前进行职业人的素质培养。专,是指的要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来指导学生。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