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

时间:2022-04-09 22:0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篇分析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篇分析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高级英语教学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均有优势和局限性。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新型教育理念尝试应用“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弥补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该教学模式分三个教学时段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1.前言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得到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简便实用、易于操作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郑树棠、卫乃兴,1996;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发展,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黄国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贾正传,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的实践和认识,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法与文体学理论及新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视点。

    2.当前两种主要教学法概述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教法简便,以重复操练语法规则和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语法翻译法利于学习者解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培养翻译能力。但是语法翻译法使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上,缺乏深层结构与涵义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分析法,也称话语分析法,较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微观结构分析”,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解构主义的兴起,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由微观到宏观、语内到语境、形式到功能、结果到过程”(贾正传, 2007: 74-75)。语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读者和语篇三者之间的一种交际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衔接、连贯等手段应用语法、词汇构成语篇向读者传达观点、信息和目的,而读者则通过挖掘语篇中的衔接标记与连贯意义,同时借助语境和相关知识来解读作者的“独白”。语篇分析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表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句子、短语、单词、词素等层次结构的衔接关系,深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语篇分析法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语篇分析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文体特征分析与欣赏,也未体现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3.文体分析理论

    国内外对文体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辞学。现代文体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6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种文体学派别,它们从不同视角和目的出发,研究文体的本质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认为文体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投射情感并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表达力”;Roman Jakobson(1960)从语言的“诗学功能”出发,把文体看作是一种“外加结构”,是普通语言结构(语法)之外的一种辅结构,负责传达情感、态度等可变特征;Halliday(1973)则视文体为一种功能,是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种“前景化”的语言。无论人们对文体怎样定义,文体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讨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显示文体特征、传递意蕴和美感的。

    其实,任何文体主要是由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基本表达方式组成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的不同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文体分析通常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的层面找出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变异”,进而说明语言手段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方式和手段(章远荣, 1997: 1)。

    文体分析也被看作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经由文本实现的、文体据以产生的互动过程(林文治、刘家荣, 2000: 28-29)。作者和读者对文体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们借助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等的过程(申丹, 1994)。文体分析的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也就是那些“变异”或“前景化”的语言,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通过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辨别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与内涵,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文体分析与欣赏以及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4.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4. 1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教法单独使用都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优化融合起来并与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大效能。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尝试融合三种教法的优势,从学习主体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4. 2教学实践环节

    4. 2. 1课前自主学习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与否定,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独立见解。

    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都选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鲜明,而且词汇量大,篇章结构复杂。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促进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挖掘了学习潜能、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4. 2. 2课内合作学习

    课内合作学习包括两个部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顾问”,做好启发、诱导及策略指导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全班或分小组利用课前所查背景资料,共同讨论和研究学习内容、辨析疑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从下列五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在语音层面,找出特定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语言,如:拟声、重音、头韵、尾韵以及语调、语速、语气和音位组合的变化等,作者往往运用语音的这种辨义和表意功能来创设意境,彰显人物性格,表达言外之意。(2)在词汇层面,找出能增添文体色彩和意蕴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语等,这些修辞手段往往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心理态度和涵义。(3)在句子层面,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作者会使用“变异”的句法表达手段: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可以渲染气氛;长句庄重严肃,凸显复杂与曲折;排比句韵律优美,可以增添语言气势;对偶句结构鲜明,语言凝练;圆周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等等。(4)在语篇层面,要准确判断作者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作者常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篇是内容和文体的统一。每种文体均有其突出的语言特征,衔接、连贯、照应等修辞手法是表达主题意义、显示审美效果和处置情感的惯用手段。(5)在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层面,引导学生把握“话语标记”,如:代词、连词、同反义词等,它们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语义关系与功能以及篇章结构。

    4. 2. 3课后延续学习

    学习是内源性的,需要巩固与拓展。在课内,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文,但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难句和复杂段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翻译能力。在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者的名篇佳作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另外,对课堂上有不同见解或有疑问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

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理论

伴随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早已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交际活动中,电子邮件正以其快捷、便利、安全等优势逐步取代信件、传真等传统的沟通方式为人所用。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正成为国际商务人士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当下,提高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质量尤为重要。

1商务英语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就是把“邮件”电子化,通过计算机中的文字处理软件对文件或资料进行加工,经过通讯线路,传送给对方。接收方可以收到急需的数据文本,极大地满足了大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通信的需求。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和交流的电子邮件。以电脑网络为媒体的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具有明显的体裁结构,其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具有简明性、灵活性、口语化、个性化和效益性等特征,使口语和书面语相得益彰。

2体裁理论

2.1体裁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发展起来的。“体裁”(genre)一词来自法语(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kind”、“class”和“genus”。体裁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Adstotle时期,他提供了文学语篇分类(诗歌、小说及戏剧)的一套标准。长期以来对体裁的认识和研究主要局限在文学方面,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才扩大到语篇研究中。

2.2体裁分析

应用语言学家斯威尔斯(Swales)对体裁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Swales所说的交际事件,指的是那种语言和(或)副语言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作用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不仅包括语篇本身和参与言语活动的人,而且包括该语篇的功能和作用、产生和接受语篇的环境。其他各大学派对体裁的定义措辞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指导思想依然是功能主义学派的语言观,即把语言看作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会行为潜势,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语言社会职能的过程。因此,对语言运用的描写和分析应该以语言的功能和运用语言的社会目的为依据。语篇分析的核心是阐释特定语篇所要实现的特定交际目的。国内学者秦秀白指出:“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分析是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的语篇分析方法。体裁分析以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为根本宗旨。与其它分析方法比较而言体裁分析方法能更进一步地描述口语、书面语不同语言形式的功能特征。

3体裁分析法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中的应用

体裁分析理论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的使用策略,挖掘特定语篇所具有的宏观认知结构。本文主要应用体裁分析理论中的图式理论和语步-步骤分析法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

3.1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指“先验想象力的产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后人逐步地丰富这一概念。Cook(1989)认为:“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图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结构和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层次存储于人脑之中。人们会利用图式去感知客观世界。用图式结构分析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如下:(1)建立交际;(2)简述邮件主题内容;(3)重点内容交流(其中包括购买、洽谈、沟通等意图);(4)提供证明材料;(5)适当施压,促成合作;(6)礼貌性收尾。

3.2语步-步骤分析法

语步是话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其大于言语行为,小于语言交流。在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过程中,ESP学派的Swales和Bhatia通常都是以语步(move)与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任何体裁都是由一系列的语步构成的。语步是将作者的目的和他所想要传达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单位。笔者对黑龙江省50家企业的100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邮件所包括的基本语步如下:建立交际、处理业务、请求回复、礼貌结束,每一语步又包括一些可选步骤,例如,在建立关系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明确双方的基本信息、表明友好性问候;在处理业务语步中,可选步骤为回复问题、表明意图、添加附件、激励措施;在请求回复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提出请求、期待回复;在礼貌结束语步中,可选步骤为结束敬语、署名、提供发件人信息。在这四大语步中,建立交际、礼貌结束是辅助部分,而处理业务、请求回复是核心,是邮件的真正交际目的和内容。在语言层面,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多使用一些可以省时省力的网络新兴词汇,比如缩略语、符号语等。这使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既保留了书面语篇语言特征,同时又融合了口语语篇的语言特征,这使得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语言简洁,措辞准确、生动、有力。

4结语

当今,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篇论文在体裁理论视角下研究了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结构、语言特点,目的在于帮助商务从业人员和学生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有更好的了解,能运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这一新兴商务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

参考文献

[1]Bahtia,Vijay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GroupUKlimited,1993:16-2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3]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12

[4]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11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大学英语教学交谈分析法跨文化交际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跨文化交际,英文叫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由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对方国家文化就成为国与国之间能够顺利交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写作论文。

笔者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在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交流障碍。比如在与当地人见面哪怕是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都问“Howareyou?”或者“Howiseverythinggoing?”“Howareyougoing?”几乎没有人问“Howdoyoudo?”起初笔者感觉这可能是澳大利亚人的特殊问候方式,也许英美不同。可当笔者在与当地英美游客接触时,他们和澳大利亚人的问候方式是一样的,因此,这样的问候方式并非澳洲特有。而且,笔者在澳大利亚学习过程中发现,其实现在很多澳大利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语言正追随美国人,同时澳洲又是英联邦国家,因此,澳洲人的语言完全可以代表英国或者美国。还有这样一个例子,nativespeaker给“Howareyou?”的回答令人诧异,并非多年来中学英文课本上所教的“Fine,thankyou,andyou?”而是“Good,good.Andyou?”再比如,对“Thankyou”这样一个包括中国未受过英语教育的人都知道的用语,对方的回答既不是“That’sallright.”也不是“Notatall.”而是“Noworries!”而且笔者在后来观看美国电影“27Dresses”也有此发现。当然,有时也有人回答“You’rewelcome!”还有,中国学生喜欢用“please”这个单词,因为翻译过来是“请…”,觉得用这个单词非常礼貌。可是英语国家的人则不然。一次,笔者在email里向导师请教一个问题后这样写道“Tellmesomethingaboutthatplease.”后来导师告诉我,其实这样说很不礼貌,因为这是个祈使句,给他的感觉是我在“命令”他去做,让他很不舒服。后来笔者了解到,其实英语国家的人并不是用“please”来表示礼貌的请求,而是“Canyou…?”或者“Couldyou…?”如果要用“please”也是用在一般疑问句中“Canyouplease…?”或者更礼貌的话“Couldyouplease…?”还有一个例子很值得思考,当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ofcourse,当时老师大怒,实际上,学生的并不是有意要惹怒老师的,因为在中文中,ofcourse是“当然”的意思,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说没什么不礼貌,可是,在NS听起来就不舒服,他们会理解成“那当然啦,你傻啊,连这都不知道”。这些例子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去思考,即为什么我们中国学生在去英美国家语境中会遇到这么多交流障碍呢?

造成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是EFL国家,语言环境相对不好。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此,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问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比较欠缺。那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多找机会邀请英美国家的外籍教师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由于中国与英美国家在文化上存在诧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大相径庭。比如,中国人会说“拦路虎”,而英文却用狮子来表达,即“alionintheway”。所以经常请他们来课堂,对学生了解国外文化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充分利用英文原声电影。在一学期给学生放一到两次英文原声电影,看电影的时候,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果课堂上抽不出时间,教师可以将自己下载的电影拷贝给学生,让他们课后看,当然,要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写影评或者从电影中找出NS对话中的用词用语及其特点。

其次,教授阅读(包括精读、泛读)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找一些真文,即authentictext。近几年,英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运用真文教学。真文的好处是,它由NS所写,可以说是原汁原味。阅读真文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或者价值观念等。选择真文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英文原版小说,国外的英文杂志、报纸等。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国外英文杂志、报纸等都可以在网上搜到。

最后,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此,笔者提出口语教师应采用交谈分析法教授口语。

长期以来,中国英语口语教学多采用视听法。视听法教学主要是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其自然掌握英语。其中drills也就是句型练习构成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使用句型练习固然有其优点,但由于教材所使用的句子很多都是人为加工而成,其劣势也很明显。笔者上面所提到的在澳洲遇到的交际问题就是其劣势的体现。笔者认为,用“交谈分析法”教授口语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McCarthy指出,语篇分析是对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的分析。Paltridge认为,之所以要进行语篇分析,其原因是它能够给语言学习者展示语言应用的真实画面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对话者的语言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因此,掌握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的技巧能够使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Burns,Joyce和Gollin指出,分析语篇的方法有五种,即,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交换结构理论、评论话语理论和交谈分析。在此,笔者谈谈交谈分析法。

Cook提出,交谈分析法是对话语的局部和微小细节层面做分析。因此交谈分析法主要分析对话中的小单元,例如对话开始语与结束语(openingsandclosings),对话统一体(adjacencypairs),说话次序(sequences),话论转化(turntaking),对话的修补(repair)等等。Cook将对话统一体,说话次序和对话的修补归为一类,并成其为“话论类别”。下面具体谈谈话论转化与话论类别这两大理论。

首先,话论转化。TenHave认为,话论转化是交谈分析的核心理论。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话论转化指的是对话中一个人结束话语之后,另一个人紧接着说话,以此类推。Cook认为交谈分析法主要是描述对话者之间如何转化话论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话语重叠或者中止。因为不同文化之间使用不同的话论转化机制,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话论以及传递话论,因此分析话论转化非常必要。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谈话中想要得到话论,他们通常使用一定的谈话技巧,比如提高话音;假如想要传递话论,他们一般借用一些信号,比如“mhm”,“yeah”,“so”,or“anyway”来中止他们的话语。Burns,Joyce和Gollin认为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会出现话语重叠,话语重叠可表达不同的目的,包括表示不赞成,迫切以及恼怒等。

其次,话论类别。Eggins和Slade认为对话统一体是由两个紧密联系着的对语组成。比如,howareyou/good;goodmorning/goodmorning。Cook指出在英语口语中,如果对话一方提出问题,提供帮助,提出批评等,通常会得到满意或不满意的回答。话论类别中的说话次序包括两种:插入次序和话题次序转换。Paltridge指出,插入次序指的是第二组对话统一体插入第一组对话统一体中,从而将第一组对话统一体分开。Cook提出,话题次序转换是指话题从一个转换成另一个然后又回到第一个话题。Paltridge指出,对话的修补指的是对话者纠正他们在谈话中的错误。TenHave认为,对话的修补是在谈话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方式”。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NS在真实情景下的对话,对话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电话对话。将对话的transcript用OHT展示给学生,用交谈分析法对transcript进行仔细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对话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NS是如何交流的。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怎么做,下面网址nixon.archives.gov/find/tapes/watergate/wspf/000-000_37d.pdf的例子是一个电话对话的transcript,笔者将对它怎样在口语课堂上应用做以具体分析。

假设口语教师用交谈分析法进行教授并选定这个电话对话作为范例,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对话中的第一个“hello”不是问候,而是对电话铃声召唤的回复。这就同时纠正了

中国学生很习惯用hello来与外国人打招呼问好的错误表达方式。其次,教师应告诉学生,在通常情况下NS对话的第一个话题一般不是对话的真正原因,因此在这个电话对话中,第一对话论“hi/howareyou;I’mpretty,prettygood/good”仅仅只是一般的闲聊,并非打电话的真实原因。这样告诉学生,有利于学生在与外国人对话中培养良好的对话习惯,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说自己谈话的原因,NS势必会感觉比较突兀。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对话中的话题转换。这篇电话对话的话题转换是这样的(“^”代表话题转换):问候^约会的时间与地点^接到O’Brien的电话^有关Dean的事情^安排好下一次约会^E告知K有关陪审团事宜。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观察NS是如何进行话题的转换的,从这篇电话对话看出,NS会用一些技巧,例如升高音调并提出问题“didhetellyouaboutDean?”,“now,canyou…”.最后,教师让学生注意NS是如何使用话语技巧的,NS会使用一些填充词或者反馈语,例如,“well”,“uh-huh”,“sure”,“yeah”,“uh—hm”,“um,hum”,“right”等。学生学习这些有助于他们在与NS交流时显得更加自然,为自己争取一些思考时间,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地。

总之,不管是英语听、说、读、写教学的任何环节,其主要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与英美国家人民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因此,为了使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该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urns,A.,Joyce,H.&Gollin,S.(1996).Iseewhatyoumean:Usingspoken

[2]discourseintheclassroom.Sydney:NationalCentreforEnglish

[3]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MacquarieUniversity

[4]Cook,G.(1989).Discours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5]Eggins,S.&Slade,D.(1997).Analysingcasualconversation.London:Cassell

[6]McCarthy,M.(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2

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有学者曾提出,“词汇学习在教学中应居于中心地位”,也有学者反对该观点,认为词汇必须教,但绝不能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甚至全部内容。不管是否应将词汇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词汇教学都是掌握汉语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词汇教学却并没有引起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广泛重视。据统计(张旺熹,2002),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核心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汉语语法研究类的文章共355篇,而汉语词汇研究类论文共104篇;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类全部279篇论文中,专门论及词汇教学的论文14篇,仅占5%。至今,这种研究失衡的现象尚未发生重大转变。

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

汉语的词汇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起步阶段,词汇学习也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将经历的持续过程。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汉语词汇量大、难于理解记忆。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有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累计8822个词。然而大纲所规定的词汇量却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交际需要。据调查(王又民,2002),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课本中接触到的词汇量远不及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词汇量。要想满足日常交际的需要,留学生必须尽可能学习记忆更多的词汇。而记忆庞大的汉语词汇体系,对于学习者来讲是不小的挑战。在8000多词中有不少词有多个义项,多义词在词目中占比例近1/3,更增加了学习记忆的难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词语的理解率、记忆率以及扩大词汇量成了重要的课题。

3 认知心理学角度有效促进词汇学习的策略

词汇学习需要高效、有序的理解与记忆,杂乱无章地逐词学习是无效且费时的。以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分别从促进词语理解以及加深词语记忆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正确情境,教习词汇

情境(Context)是人在认知识别过程中环绕在刺激模式周围的各种刺激物。在语词的识别中,情境即上下文。正确的情境对于词语的学习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为词语的释义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依托。许多词如果单靠注释来理解依旧是不明确的。吕叔湘先生曾针对这一问题说道:“这有一半的确是由于注解的人注的不到家。……可是,有许多词的意义,要完全靠注解来说明,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不得不用例句来阐发……。”这里所说的“例句”便为词语提供了情境,从而帮助理解其准确的含义,避免因多个义项或词义相近而产生混淆。帕尔梅(Palmer,1975)从一个实验中得出结论:当人们对正在感知的对象产生歧义时,知觉系统倾向于选择与情境一致的知觉,从而摆脱由歧义带来的困难。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的教学中,正确的上下文确实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义。例如,对于在英文中都可以被释为“often”的两个常见副词――“常常”和“往往”,给学习者的理解带来较大困难。但若把两者放入具体的句子,反复比较,意思就会明了许多。例句:

①他常常在花园里散步。

②今后你一定要常常来看我!

③每到暑假,小明往往去河边游泳。

④游客到了杭州,往往要领略一番西湖的风采。

通过多个例句的比较,学习者便会从中体会到两者的不同。“常常”着重表示动作的重复频率高,但并不一定具有规律性,而“往往”则说明在某种情况下某件事情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运用“深层分析法”有效记忆

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交际。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加深记忆,对于提升语言水平是有益的。克雷克和洛克哈特(Craik&Lockhart,1972)提出了记忆的单一储存模式的加工水平模型(Level of processing model),认为人的所有记忆内容都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材料在该系统中储存时间的长短,由这个单一系统所进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数量所决定:加工操作的程度越轻,就形成越弱的代码(Code)形式;反之,加工越多,代码的形式就越强。一个词,如果对其加工水平较浅,则可能导致与瞬时记忆相联系的代码形式,加以更深层次的处理后,则有可能变为更强的语意码。由此可知,记忆代码的强度与对该词的加工分析水平成正比,即:分析程度越深,记忆效果越好。

海特和詹金斯(Hyde& Jenkins,1969)用实验检验了这种设想,并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只要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会产生较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习者进行对所学词语的深层次分析,便能延长词语在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时间。例如,记忆以下十个表现人的心情的词语或成语:

快乐、幸福、忧伤、焦虑、痛心疾首、激动、乐滋滋、烦恼、兴高采烈、矛盾。若分配学生分组按照不同的任务去记忆,如:属于“积极”还是“消极”,是否含有部首“忄”,每个词中所包含的汉字数是多少等等。使学生有意地学习这些词,并在相同的时间之后要求被试者回忆这些单词。根据海德和詹金斯的实验结论,回忆结果最好的是按照“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来评定每个词语的分组,理由是分析加工水平上的差异:判断是否含有部首“忄”或者含有几个汉字仅停留在词的外形结构上,属浅层加工;而判断一个词属于积极色彩还是消极色彩,不仅要思考词的含义,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语义色彩的加工,由此形成较前两者更强的语意码,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

虽然加工水平模型提出后受到各种质疑,有学者认为这种从浅到深逐步加工的假设并不完全成立。但是,许多实验表明,用“深层分析法”记忆信息,确实能有效延长信息的储存时间,提高记忆效率。

参考文献:

[1]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适应性;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京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00412JX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60-02

作为本科实践教学的完结篇,工科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系统地检验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提供一次很好的演练机会,以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能够顺利度过初入职场的磨合期。近年来,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现象,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究内因,并从课题质量、论文质量、进程管理、指导模式等不同视角提出了应对之策。[1-5]但涉及毕业设计评价机制的分析研究较为鲜见。本文从分析目前工科院校毕业设计环节成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出具有课题适应性的新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根据课题类型定制评价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各评价项目的评分比重,来完成标准组态过程。

一、现状分析

目前工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评价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指导教师评价、论文评阅评价、答辩过程评价(比例为3︰2︰5),对学生的设计能力、翻译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成果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已沿用多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标准单一化

不同类型的课题在研究内容、成果形式上的较大差异决定了相应的评价侧重面也相差甚远。例如研究型课题往往侧重理论分析、算法设计、性能评估,评价标准应更多的考虑设计的思想创新性、分析的深度、论证的正确性、仿真环境搭建的合理性等方面;而应用设计类课题一般针对具体应用需求来开发成型系统,这类课题的考核评价应更偏向于方案的可行性、功能的完整性、系统的容错能力、代码的高效性等方面。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忽视了不同类型课题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笼统地评价,不够灵活,缺乏适应性。

2.缺少有关“课题质量”的评价项目

在现有评价体系的三个环节中出现的所有评价项目几乎全与学生相关,没有一项评价项目考核课题本身的质量。实际上,选题的合理性、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设计质量。目前,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命题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陈旧、覆盖面窄、技术落后、随意性大、忽视学生兴趣、脱离实际等。若增加课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利于加强高校的整体研究能力,真正成为科技的前沿阵地。

3.各环节考核有时缺乏客观公平性

例如,有些高校允许指导教师作为答辩组成员参与答辩过程。一方面,指导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主观印象会影响答辩项目评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答辩组其他成员对该生答辩表现的客观评价。只有实现评价成员职责分明,各环节评价目标明确分离,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系统的公平性目标。

二、基于标准组态的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归类

就工科院校而言,毕业设计选题大致分为两类,即:研究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研究性课题涉及理论方法研究、算法设计、模型研究等,设计成果追求先进性、有效性、创新性、应用推广价值;而应用性课题侧重应用产品开发,一般来源于校企合作项目,具有特定的应用背景和客户群体。两类课题的设计内容和特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对评价标准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偏差。若能根据每类课题固有的特性量身定制一套合适的评价标准,将对促进评价的公平、合理和客观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将诸多的评价项目划分为类型相关和类型无关两种。前者面向特定类型,后者则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课题。例如,“算法有效”和“代码高效性”这两个项目用以评价算法的正确性和程序代码的质量,分别面向研究性和应用开发课题,属于类型相关课题;而“论文格式规范”项目用以评价毕业设计所撰写论文与所规定格式的符合程度,属于类型无关性项目。表1中将一些计算机专业课题相关的评价项目进行归类。其中,论文撰写质量相关项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需细化为多个小项,包括格式规范、表述清楚、结构严谨、用语规范、图表清楚等;答辩表现相关项目用以评价学生在答辩的自我陈述和提问环节中表现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等;态度、能力项目根据指导教师在平时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来综合评价学生对课题的专注程度、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2.标准组态过程

为适应不同课题的差异性,构建灵活的评价体系,对评价标准进行组态显得尤为关键。整个组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识别毕业设计题目所属类型,根据表1构造合适的评价项目集合G。例如,“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合作频谱感知算法”题目属于研究型课题,对应评价项目集合可设置为:G={I-1,I-2,I-3,II-1,II-2,II-3,II-4,II-5},其中包括与研究性课题相关的项目(I-1,I-2,I-3),以及所有类型无关项目(II-1,II-2,II-3,II-4,II-5)。

其次,明确各评价环节的评价职责,进一步划分集合G,确定各环节囊括的评价项目,形成各环节对应的项目子集Si(1≤i≤3),并满足,且S1S2S3=G。

最后,对于每个环节,在定性分析其囊括的评价项目的重要性先后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各项目对成绩的影响因子,并将其作为权值代入式(1)计算该环节的最终评分值。式(1)中,mi是环节i中包含的评价项目数目,pi是环节i评分在整个成绩中所占比重,wij和Vij分别为环节i中项目j的权值和分值。由于毕业设计属于实践环节,与普通理论课程不同,其评价往往具有很重的主观色彩和模糊特性。若采用百分制打分,其过细的评分会给评价过程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相反,五级制评分则更符合教师的评价心理。所以,Vij采用五分制,代表优、良、中、差、不及格五种等级,即:Vij∈{1,2,3,4,5}。最终成绩也根据Score的取值划入对应的等级。

向上取整

(1)

3.评价项目权值量化

为实现各评价项目对应权值的合理设置,层次分析法[6](AHP)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影响决策的多种因素按照其隶属关系排列成多层次,根据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比较关系,采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排序。基于标准组态的评价模型中,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个评价项目权值过程描述如下:

步骤1:对于环节i,两两比较Si中评价项目之间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

表示项目l和项目n之间重要性关系的量化值。若,则项目l比项目n更重要,并且取值越大,两者的重要性差距越大;若,表明项目l和项目n的重要性程度相当;否则,项目l不如项目n重要。

步骤2: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测。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其中,λmax是J(i)的最大特征值;其次,查阅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6]确定mi对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如果C.R.<0.1,则判断矩阵J一致性检测通过,否则J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进行适当微调。

步骤3:根据式(2),计算环节i中评价项目对应的权值wij:

(2)

三、实例

假设某高校对毕业设计过程涉及的三个评价环节做出如下职责界定:指导教师负责评价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态度、能力、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阅教师负责评价论文质量、课题质量以及成果价值,答辩评价环节负责评价学生的答辩表现、可见成果质量、论文质量。根据各环节定义的职责,相应集合如下定义:

G={I-4,I-5,I-6,I-7,II-1,II-2,II-3,II-4,II-5}

S1={I-4,I-5,I-6,I-7,II-3},S2={II-1,II-2,II-4},S3={I-4,I-6,II-4,II-5}

评价模型的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经验证,表2中设置的判断矩阵均符合一致性要求。表3给出了各环节评分的一个实例。根据式(1),计算出Score=4,最终成绩评定为“良好”。

四、结束语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相比,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标准组态的评价系统具有较强的课题适应性。工科院校能够根据其所设专业特色,通过标准组态过程,为不同的课题类型定制相应的评价项目集,还能根据培养需要,为每个评价项目设立合理的评分比重,不仅能克服上文提及的标准单一化的弊端,还能使毕业设计过程及成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吕建国.高校工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47,153.

[2]章勇高,高彦丽,等.工科毕业设计的大项目小课题指导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3):81-84,109.

[3]张国政.行为导向教学在工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6):568-570.

[4]仇中柱,陈小江,等.改革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4):94-95.

第6篇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汉语语体 习得 回顾 前瞻

一、引言

外国留学生说话或写作时,常常出现语体偏误。例如:

(1)老师:你的手好了?

学生:痊愈了。

(2)我想询问他一件事。

(3)邀请信:我们在12月6日晚上举行结婚,请老师来玩玩。(常敬宇,1999)

上面所列语体偏误并非个别现象,这说明关注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非常必要。

学界对语体的界定很多,可以参见林裕文(1960)、王德春(1987)、黎运汉(1989)、王希杰(1996)、李泉(2004)等等。本文“语体”是指语言运用的交际功能变体。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会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不同的语体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都各有特点。

二、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的价值

就汉语本体研究而言,国内对于语体的认识并不一致,汉语语体问题仍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陆俭明,2005)。因此,从学习者的视角对汉语语体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认识。

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而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的习得研究,对语体习得关注很少。评价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效有“正确、流利、得体”三个标准,学界多侧重“正确、流利”,常常忽视了“得体”这一标准。“得体”则与语体密切相关。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加强语体的教学,提高学生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汉语教学面临的难题。因此,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对于国际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该研究可以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空间,将有助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深刻认识汉语语体,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的语体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体交际”的最终实现。

对于留学生语体习得的研究,不仅能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增加研究视角,而且研究成果也将更直接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进而探讨各种相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符合汉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建议,探讨教学新思路。

三、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简要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体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有学者开始重视从语料库出发、运用量化的方法研究语体特征标记,例如:曹炜(2003),黄伟、刘海涛(2009)。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是语体学科的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可能是其奋斗的极终目标(丁金国,2009)。与国外英语学界相比,现代汉语关于语体特征标记的研究还有一些差距。Biber(1999)首次研究了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的口笔语语体特征。Leech(2001)初次揭示了口笔语语体中词汇频次的差异。

从语体教学或习得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运用语体量化分析法对教材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如张莹(2005)、吴越(2007)、韩莹(2008)。2.重点研究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如胡晓慧(2008)、张春玲(2008)、刘圣心(2008)、韩莹(2008)、张憬霞(2009)等。研究如何避免留学生书面语体中口语化倾向问题,从教材编写、词汇分级、练习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如曾毅平,2009;王福生,2002;王晓娜,2003;汲传波,2009。3.泰国学生语体习得及语体能力培养研究,如周芸(2010、2011)。

根据韩莹的调查(2008),在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语教学文献数据库中,词汇研究有2113篇相关文献;语法研究有3500篇相关文献,但语体研究仅有206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语体研究还没有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语体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经验总结阶段,量化分析、实证的研究非常少。相对而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体研究更为深入,如Petch-Tyson(1998)、Cobb(2003)文秋芳(2003)都通过选取语体特征标记对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体习得的规律。

综上所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体教学”,而针对学习者的“语体习得”研究仍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缺乏科学性。已有的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仅有国别的成果(周芸2010、2011),缺少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留学生的整体情况的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质的研究,很少有基于大型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即使有个别量化研究的成果,所采用的语料样本很少(张憬霞,2009),只是针对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的部分研究,没有针对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的研究。因此,今后的语体习得研究,需要在以上两个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对象的国别应该多样化。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应该借助大型中介语语料库,并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近年来,大型语料库的相继建立并且免费开放,为该研究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前瞻与设想

(一)研究目标

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可设定两大目标:其一,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其二,根据发现的规律,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1.发现学习者汉语语体习得规律

研究可利用现有的大型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通过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中介语与现代汉语语料(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口语语料库(美国语料共建会LDC所收集的汉语电话语料、自建的现场访谈节目语料和中国传媒大学音视频语料)进行比较,将留学生抽象的语体能力用数值体现出来,首次全面地描写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的总体状况。该研究将从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口语中的书面语倾向、语体特征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规律。另外,还将比较不同水平、不同国籍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异同。

2.制定针对学习者语体习得现状的教学对策

从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的视角分析造成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学对策。

(二)研究内容

该研究将从学习者和教学对策两个方面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进行研究。

1.学习者研究

(1)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书面语中有口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词、口语句式逐渐减少;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利用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随机抽取的大样本库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为保证中介语语料有较强的书面语特征,需要选取议论文体裁的语料。相应地,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也应选取议论文体的语料作为书面语的代表。研究采用语体特征计算方法分为两种:计算标准化频次和计算百分比。另外,还将就自建的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学术论文语料库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语体偏误。

(2)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研究

我们假设留学生口语中有书面语化倾向,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词、书面句式逐渐增多;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存在差异。将借助中介语口语语料库,利用语体特征标记,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与现代汉语口语语料进行对比,发现留学生口语中的书面语化倾向。

(3)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研究

以上研究是从共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现状进行描写,本研究则是从历时的视角观察留学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也是通过对中介语语料的量化分析,对比中介语语料和现代汉语语料,发现其中的规律。

(4)留学生语体转换实验研究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法,针对留学生的语体习得情况进行研究。测试试卷的编制主要采用前文研究得出的结果,把留学生典型的语体偏误情况制成问卷,对留学生进行测试。该研究的目的是对量化研究的验证和进一步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状况研究。以上三个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语体习得进行分国别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

2.教学对策研究

(1)汉语教材编写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有影响的几套教材的语体情况进行分析,试图解释留学生语体情况的原因,并对于今后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本研究不对教材进行穷尽分析,而是随机抽取大样本进行考察。

(2)汉语教学模式对留学生语体习得的影响及其改进建议

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重视正确性、流利性,不重视得体性)进行分析,解释留学生语体偏误的原因,提出今后教学模式改进的建议。重点考察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影响的对外汉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示范课视频等成果中有关汉语语体的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汉语要素教学与语体习得、汉语技能教学与语体习得。

以上两种研究是从汉语要素、汉语技能教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词汇、句法、听说读写的教学与语体能力的培养结合。我们将重点考察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案例、对外汉语要素、技能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汉语语体内容。

(三)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法

用于对比分析的学习者语料来自四个语料库,分别是中介语书面语语料库,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料库,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研究可选取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的若干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2.语篇语体量化分析法

本方法是确定语篇语体属性的研究方法,将学生抽象的书面语能力转换成具体的数值表现出来,分析对比各个分数阶段、各种文体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同时从语言的词汇、短语、句法及篇章层面对学生的语言使用特征进行考察分析。

3.问卷及测试设计

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能力进行测试,对外国留学生的语体意识以及语体学习策略进行调查。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问卷设计,主要调查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中语体教学现状的认识以及持有的态度,并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语体意识。

4.个案跟踪

采用跟踪录音的方式对高级班的留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记录下来所有谈话录音,转化成文字,再运用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进行考察。

5.描写、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描写、分析和解释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语体的中介语系统,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语体偏误类型来分析各类偏误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对偏误(或回避)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释。

(四)研究步骤

在针对学习者的研究方面,本研究从共时、历时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共时的研究重点是对中介语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具体研究步骤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测试、中介语的取样分析,确定典型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这些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包括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确定了汉语语体特征标记之后,重点是对中介语的书面语、口语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语料的语体值即正相关总值和负相关总值,并分别和与之相应语料的语言结构总数相比,求出它们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得出该语料中语言的正相关成分的比例和负相关成分的比例,而两项相抵则得出该语料的语体量值。通过对语体量值的分析,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水平的留学生语体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比较。

需要说明的是,对汉语教学来说,外国留学生的语体习得不能没有时限,不能没有标准,否则,教学就无据可依,乱无章法。语体的习得应该有一个低、中、高的标准,不能拿对中国人的标准要求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语体教学,除了应该有高低语体的标准之外,还应该有理解与表达之分。即,应该理解的语体层面要高于表达的层面;表达的层面应该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所以对汉语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寻找语体的核心成分。

历时的研究重点是针对外国留学生语体特征变化的研究。其一,采用中介语语料库,考察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汉语语体特征的变化情况。其二,采用个案追踪调查的办法,观察分析留学生的书面语、口语发展情况,重点考察其语体习得发展情况。

在教学研究方面,可以针对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汉语各要素教学、技能教学的现状,分析形成留学生语体习得现状的原因,提出教材编写、教学改进的建议。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是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分析。这包括对中介语语料的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关系中,二者不是平行的,而质化研究是基础,量化研究则必须在质化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舍此将一无所获(丁金国,2009)。本研究将在前人使用的汉语语体特征标记(彭宣维,2000;张莹,2005)的基础上,借鉴英语学习者语体习得研究的成果,确定本研究分析中介语所使用的语体特征标记。这些语体特征标记分为词汇、句法、语篇等几个层面。

另外,还需要对“语体特征标记”分别在中介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确定留学生语体习得状况。研究难点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需要借助SPSS,计算某些词、句法格式的标准化频次和分布比例、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等。

五、结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将“语体意识”(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育(acquisition)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地位(丁金国,1997)。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分析了语体习得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设想。我们深知,虽然外国留学生语体习得研究非常有价值,但由于其研究难度非常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参与。

(本文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外国留学生汉语语体习得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2]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修辞学习,2009,(5).

[3]常敬宇.言语得体性与对外汉语教学[A].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速成学院编.汉语速成教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4]丁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5]丁金国.基于语料库的语体风格研究——兼论量化和质化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2009,(4).

[6]韩莹.中高级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书面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7]胡晓慧.试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口语体倾向[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8]黄伟,刘海涛.汉语语体的计量特征在文本聚类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9).

[9]汲传波.中级综合汉语教材语体不对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6).

[10]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11]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12]林裕文.词汇、语法、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3]刘圣心.高级阶段留学生书面语体意识的培养与考察[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4]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1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王德春.语体论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福生.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口语和书面语词汇等级的划界问题[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1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9]王晓娜.第二语言语体能力的培养与教材虚拟语境的设置[J].汉语学习,2003,(1).

[20]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1]吴越.中高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口头语体情况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22]张憬霞.高等HSK考试中学术书面语能力考察与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23]张春玲.中高级阶段越南学术汉语语体偏误分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4]张莹.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模式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5]周芸,张婧.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3).

[26]周芸,张永芹,张婧.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2).

[27]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8]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3).

[29]Leech,G.Rayson,P.& W ilson,A.Word Frequencies in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第7篇

1.1研究对象

在互联网上检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2009~2012年的文献摘取出来,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文献性质、字数、内容、发表时间、发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期刊类文章23篇,会议议论文章12篇,专业类文献40篇,这40篇文献全部下载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文以40篇专业类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进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40篇专业类研究文献进行数量、文献来源和研究议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我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分析

2.1研究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不仅可以反映研究内容的研究热度,还可以真实体现出相关专家学者对研究课题的关注程度,自1999年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十多年之间,每年平均会出现7篇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并且最近几年,相关研究内容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热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①起步阶段,专业研究初期,其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确立,每年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很少;②成长阶段,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相关专业研究课题也逐渐增多;③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展力度在逐渐加大,其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发展相对完善,研究成果颇丰。

2.2文献研究议题方法

研究议题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研究专家对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体现出研究内容的科学知识深度,传统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献资料查阅,这种文献资料查阅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议题的研究内容,但是其查阅工作量非常巨大,其研究效率很低。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方法逐渐变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对各研究文献的统计,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案。

2.3研究内容

通过对40篇专业类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大多数专业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四个方面,很多文献的关键词都会出现“课程体系”,可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各报刊发表的专业研究文献的研究方向可以体现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预习参与讲解练习

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英语学习手段。无论对于学生将来的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地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提要,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课前预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 有效参与,是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

课堂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字寓意等多方面的理解课文。这一程序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

1、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做出预测。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输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能力。

3、设计任务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任何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活动,就是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并使阅读活动作为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认知体验。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层次、多形式设计阅读活动。

三、有效地讲解,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关键

语篇教学是根据文体特点来组织、设计的教学。英语语篇按文体分为记叙文、描述文、政论文和释义文等。这些文体又分别应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法律、文书和学术论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下面的教学方法:

1、整体教学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文章的教材和取材都依据文章的中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分析标题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纵观全文结构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思维发散,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即放开又收拢,既抓大又放小。

2、线索教学法: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包括的内容有个人经历、文学传记、新闻消息、历史文献及讲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说类。阅读时应该抓住几个要素5W+H(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

3、背景知识介绍法:新教材设计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了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体态语言、戏剧、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航天技术、残疾人事业、集邮爱好、体育运动、妇女儿童、黑人问题等,题材的广泛性延展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利用背景知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梗概,而且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文化素养。教材的选材体现了时代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从而有益于启迪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问题的责任与使命感。

4、讨论教学法:运用讨论教学飞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成组,各自站在不同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知识层次有限,语言表达仍未成熟,书面语言的运用有待加强,将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翻译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很关键。

四、有效地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

第9篇

所谓“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学法研究,也不是针对诸如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教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这种研究在中国很有必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都走进课堂,他们的进步无疑在很大……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  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  &  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  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  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  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  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  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  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  et  al  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  &  Coulthard  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  &  Wagner  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  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  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  &  Doughty  1985;Pica  &  Long  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  et  al  1976;Foster  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  &  Porter  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  &  Pica  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  &  Gass  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  &  Varonis  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  &  Pica  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  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  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  1986)。此外White  &  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  &  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  &  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  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  Lier  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  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  &  Richards  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  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  &  Nunan  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

图1.1978-1999年国内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论文数量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结合了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优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用于测量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技术。它也是一种测量考生的词汇和语法的很有用的办法。更甚者,它间接地测量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如今,在许多大规模的测试中,如高考英语考试,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等级考试(TEM)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等,完形填空已经受到广泛欢迎,完形填空是英语测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完形填空的研究日益增多。

国内完形填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介、效度研究、策略研究和教学研究几个方面。

1完形填空引介

完形填空第一次被引介在国内的学术期刊是在1985年《国外外语教学》鲁曙明发表的论文《Cloze 与英语作为外语能力的水平》中(鲁曙明,1985)。随后,李光荣(1990)介绍了完形填空的由来以及在教学中运用。 刘润清(2000)、李筱菊(1997)、舒运祥(1999)等都在其专著中介绍了完形填空。此后,由于完形填空在各大型考试种的广泛应用,大家也对完形填空题型逐渐熟悉,关于完形填空题型引介的文章发表很少。

2完形填空效度研究

对完形填空效度的研究,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但多数集中在大学以上的英语测试的完形填空效度研究。何莲珍(1999)对比研究了分题选择完型填空和集库式型填空,结果发现这两种题型作为阅读理解测试的一种形式,集库式完型填空具有的效度比分题选择完型填空具有的效度更高。陈晓扣(2001)研究表明试题难度、区分度和效度受到考点层次和推理因素的影响。陈晓扣、李绍山(2006)从考生答题过程的角度对 TEM-4 完型填空测试的结构效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计算结构效度系数的公式:CVI=CTTP /TTTP2。

范丽霞(2005)研究中对受试者所表现的状态焦虑数据分析和对比,并对合理删词完形填空和多项选择完形填空表面效度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多项选择完形填空表面效度比合理删词完形填空更高一些。曾晓丹(2010)研究发现,2005年到2009年研究生英语考试完形填空试题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抽样有代表性,测试了考试大纲规定要测试的内容。李荷(2011)研究发现华夏学院2011年期末考试英语完形填的内容效度和环境效度较高,但信度不高。袁慧(2014)研究发现,考点层次的提高、选项的干扰性适当加大可以使大学英语四级集库式完形填空的内容效度得到提高。对于中学阶段英语测试的完形填空效度研究相对较少。武瑞(2010)研究了上海市2000年至2009年高考英语测试中完形填空的效度。丁茹竹(2014)研究表明陕西省2009年至2013年中考英语测试完形填空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

3完形填空与策略研究

由于在我国各级各类考试中完形填空所占的分数比例相当的大,许多关于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研究便逐渐增多。李建仓(2003)和李建武、周丽聘(2006)分别讨论了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与解题策略。谢期繁(2005)对 2005 年高考广东卷完形填空的命题与解题进行了分析。周小玲(2006)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完形填空的解题技巧进行了分析讨论。同年,张若昕(2006)对研究生人学考试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完形填空的解题策略进行了研究。吴磊(2006)从研究中发现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低下,特别是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频率都很低, 在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训练,得出学习策略训练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能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潘诚, 居永梅(2009)研究完形填空的出题角度及题型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及应试策略,对于提高四级考试整体成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完形填空与教学研究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逐渐开始了完形填空与语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而且在短期内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 郑亚娟(2006)经过研究发现,通过在教学中加强语篇分析,引导学生在语篇中去理解句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进而学生的完形填空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周茜(2006)剖析了专业四级完形填空题的变化,并提出:语篇教学已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文自身的语篇分析上,将语篇的认知解读理论应用于语篇理解,对语篇教学进行补充。刘俊芳、张义(2007)阐述了怎样通过语篇分析进行完形填空题解题,同时以实例证明了利用语篇分析解答完形填空题的可行性。矫永芹(2008)从图式理论、语篇的衔接以及连贯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完形填空,并指出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句子的层面上,应该达到语篇分析的高度。张君(2009)阐述了完型填空的产生、形式、特点,分析了语篇的概念及其衔接连贯性,对完型填空中的语篇重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张翼舒(2010)从测试和语篇的角度出发,阐述并论证了高中生语篇意识与完形填空成绩的相关性。张军霞(2011)研究发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课和讲解完形填空题时以语篇分析作为指导,可以有助于增强学生完形填空的解题能力。张风萍(2014)研究提出在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中是有语境理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钱蕾(2014)阐述了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以及完形填空教学时,怎样高效地使用图示教学法,证明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5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外对于完形填空的研究开始比较早,发展的时间有六十多年,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研究层面更为宽阔,研究方法更趋于成熟。而国内对于完形填空的研究开始时间比较晚,但研究的成果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多是针对完形填空的命题方法、解题策略和教学进行研究,对其效度、信度的研究并不多。从研究方法上看,文献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较多,定性研究和综合研究较少。其中效度研究的研究视角缺乏多样性,多数是从试题构成的角度,并且研究多数带有主观性经验特征,相应的实证研究不多。

参考文献:

[1]陈晓扣.论英语测试完形填空题 [J].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1, 24(3):72-75.

[2]陈晓扣 李邵山.TEM-4完形填空测试结构效度研究―答题

过程分析法[J].现代外语,2006, 29(1):71-77.

第11篇

一、描写式

1.单例描写式。即只有一个事例,但采用描写的方式,铺采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例如:烟水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懂词的人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里流淌的是什么。可你还是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衣曲的七夕之夜,被迫放下你放不下的书画词曲,喝下了那杯为你预备的毒酒。有多少帝王的玉砌雕栏都在历史的风雨中灰飞烟灭,而你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在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找到了真正的永恒。――乔雨《宋词人物》

简析:作者抓住李煜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经历,几个典型的动作就把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来处理例子使得例子不生硬,当然巧妙的化用也增添了文采。

2.并例描写式。这种方式就是在一个段落中举出多个例子,每个例子都以描写的方式呈现。这样既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构成排比段,又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例如: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省的哲思。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分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会着紫色波浪带来的感动时,她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们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

――2008高考安徽一考生

简析:作者将三个有关大自然的例子分别用一句描写的句式呈现,这样构成排比段,行文整齐,文采斐然。也使改卷老师感受到作者丰厚的积累。

单例描写式比较适合议论文或散文主体部分用例,它能让文章展开,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并例描写式可以放在议论文主体议论之后或是散文的侃侃而谈中,这样既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也避免了例子呈现的单一性,又能让语言变得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也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积累。

二、议论抒情式

有的例子呈现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抒情议论,但很多同学议论展不开,更谈不上有文采。我们采用以下方式使学生有论可议,有情可抒,文采飞扬。

1.中心扩展法。即围绕中心进行扩展。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香港、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可见,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说“安”》

2.反面分析法。即从事例反面来分析事例,通常的词语有“如果没有……”。例如:

在2009年揭晓的“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在山崩地裂之时,用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而自己却悄然倒下年轻士官武文斌;有用柔弱之躯挡住残暴,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的金晶……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3.原因分析法。即从多方面辨证分析事情产生的原因,通常用于分析的词语有“主观上……”“客观上……”“因为……所以……”。

例如: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客观上是因为这几年大学扩招,毕业生人数巨增。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却不到毕业生人数的万分之一,这样就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势。主观上是因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他们希望工资不低,工作不累,那些需要从基层做起的工作他们更是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去找,只想做一名蛀虫式的“啃老族”。因而,增加工作岗位和消除毕业生就业偏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找不到工作”的背后》

4.例后比较法。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例如:那个叫川端康成的老人,在深夜等待海棠花开时,听到花的忧伤。她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待花开时,他悲叹绚烂至极,生命也行将凋零。是的,每一次进步,就离死亡更近一步,但我总听见花的另一种低语。那个被人泼了一身污水却仍能“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诗人也如是说。花开过,美丽过,已经留下永恒的回忆,而所谓死亡不过是将回忆定格,何惧?人生只要绚烂过,就已足够,走过笑过,便应坦然,似竹杖芒鞋的东坡,而非抑郁自杀的川端。等待花开听花语是一种幸福而非忧伤。

――《等待花开》

三、哲理提升式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文句有意蕴”,作为高中生我们如果能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深入的看法,能将自己的思想提升到哲理高度,改卷老师会毫不犹豫地给高分。

例如:人的一生本来就是错过。今天错过昨天,明天错过今天,恨错过爱,死错过生。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错过。我们怎么错过了年少的青丝?怎么错过了明日的黄花?怎么错过了廊前的明月?怎么错过了生命中最爱的人?

错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错过是至美的风景,错过不是句号,而是欲语还休的省略号,任你遐想。

太多的错过是无可挽回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充满信心和爱去珍惜拥有的一切。如果不可避免地还是错过了,只有告诉自己不要忘记。让我们凝视它翩然远去的背影,像诗人一样为它写下美丽的诗句。人的一生,总有些回忆如蝶,在年华最深处漫舞。

――《人生需要错过》

第12篇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注意事项一、题目要准确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三、主体要完美

(一)选题缘由选题缘由就是要说清楚我们为什么选这项研究。首先,要阐明我们的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综合考察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实一些;第二,选题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后续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第三,该选题的时代背景和实现背景的意义如何;

(二)文献综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文献是我们文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的文献综述很容易犯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总结,三言两语就结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综述是我们现有研究的依据。对于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不能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献资料查询一定要结合论文的关键词,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观点提炼,并在归纳总结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点。

(三)概念界定概念界定就是要对论文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如教学就研究论文当中就必须明确是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单纯的指教师对学生的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等,我们就必须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要基于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我们常常所说的理论基础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类学科的权威性的一些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你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一共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人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四内容要要点化,注意术语的选用。研究内容一般是2~3点,当然也可以更多,但是如果只是一点是绝对不够的。在研究内容中,首先提一下自己的研究内容,然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这一部分一般有半页到一页基本也就够了(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研究内容是要和将来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的。所以在决定研究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工作量和涉及的内容。首先工作量一定要够,其次是涉及的面不能太散乱。因为在后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两章,所以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的相对集中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写毕业论文。

在写研究内容时的术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改进…的方法,提出…的方法。切忌写:实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写自己的研究内容的时候,一定是要可行的,有科学依据的,切忌自己凭空想象。

考虑要素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④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写作要点第一、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