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

时间:2022-04-09 22:03:18

语篇分析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体裁分析 英语阅读 篇章模式

1. 体裁分析理论

胡壮麟教授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篇结构知识和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序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形成发孤知识网络,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2. 体裁分析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主,下面就讨论这三种语篇结构模式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主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记述一个事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故事类语篇,把握这一类型语篇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有促进作用,拉波夫(Labov)认为完整的叙事性篇章结构可以包括六部分: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和回应(coda)。

阅读记叙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称:记叙文可采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或者兼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生动、逼真;而第三人称使叙述显得客观,叙述范围更广;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成分组成一个事件或经历的完整叙述;3)叙述的顺序:顺叙和倒叙。顺叙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而倒是先交代事件的结局;4)中心思想:记叙文一般围绕一个确定的、鲜明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对情节的描写。

2.2议论文篇章模式及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议论文主要是借助事实和数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某个现象或事实的真实性或确认一种事情或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议论文论证的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即作者从正面对所议论的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论即作者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正确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归谬法等。1)归纳法(induction):归纳法通常先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然后作调查,收集例证,从而归纳出一般的道理,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2)演译性(deduction):演绎法来自形式逻辑的三段论(syllogism,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先提出一般性的论断,作为大前提;再引用人所共知的事实,加以分析,使人信服这个论断,作为小前提,最后推出结论;3)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4)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2.3说明文篇章模式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文是一种章法灵活、结构复杂的文体,主要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变化、特征或功能进行介绍或解释。说明文语篇布局层次感强,多用语篇连接词、过渡句连接上下文,细节信息详尽明确。说明文一般包括:1)背景或假充的北景;2)问题或假设的问题;3)为解决问题或而推荐使用的工具或必要的条件;4)为达到预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提供至少一个尝试性的程序建议;5)指出用什么手段来检测问题是否已解决;6)结束语(表明假定的程序已经结束)。尽管在说明语篇中并不总是包括所有要素,但一般都会涉及到问题(话题)、程序和解决方法,即 “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这一说明文语篇结构模式。

说明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定义法、举例法、比较与对照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比喻法、程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和分类法等。1)定义法(definition):给事物下定义时,必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用简单的话语把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概括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2)举例法(illustration):对于可能引起疑问或不易理解的事物和言论,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效果;3)分类法(classification/division):把事物说得条理清楚;4)比较/对比法(comparison/contrast):比较是指出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是只看其差别,使事物形象鲜明。

3. 结束语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体裁分析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面局。就一定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

[1] 曹美蓉. 刍议英语语篇教学策略[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第2篇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Linguistics

ZHOU Minxin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has determined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research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sis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and focus of its development trend, tries to grasp the research focus from them.

Key wordsLinguistics, current research,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 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3.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第4篇

【关键词】 体裁;体裁分析;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

就对“体裁”的认识,秦秀白在《体裁教学法评述》一文中总结到:主要有两个学派:以Swales 和Bhatia为代表的“Swalesian School” 和以 Martin为代表的”Australian School”。John M. 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就是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办事的实例。Jim R. Martin把体裁看作是“一种有步骤的、以交际目的为导向的社会交往过程”。两个学派对体裁的界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都认为交际目的决定题材的存在,使得某类语篇具有大体相同的图示结构,这种图示结构影响着语篇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选择。(2)都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认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往工具,其基本原则不能随意更改。(3)体裁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文化因素或语篇变量的不同,属于同一体裁的语篇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差异。

二、体裁分析

黄小琴在《“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语域分析、修辞分析及体裁分析。并指明:语域分析的重心在于句子的语法和词汇;修辞分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句子如何组织以构成语篇并生成意义。它们对应用语篇分析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都局限于语篇中某些句法特征的分析,不能揭示语篇的交际特性,无法解释即使在相同的语域中,随着交际目的的变化,不同的语篇甚至是同一语篇内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体裁分析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不局限于对语言现象的表层研究,挖掘隐藏在表面特征背后的交际目的与动机,从而使语篇分析从单纯的“描写性”走向了“解释性”。秦秀白老师指出体裁分析的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鱼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体裁分析中用语言学分析方法来描述语篇的语言特点;用社会学方法把语篇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来研究,探讨语篇的社会性和规范性,揭示特定体裁结构之所以形成并得以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语篇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讨特定的交际目的如何在特定语篇中予以实现。

三、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题材分析理论自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示结构展开教学活动。以Hyon(1996)为例的教学步骤:(A)体裁分析;(B)摹仿分析;(C)小组讨论;(D)独立分析;(E)深入分析;(F)摹仿写作。达到以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 (2)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3)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示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秦秀白老师指出尽管“体裁教学法”有其优点,但是也有不足:(1)体裁的规约性可能会导致教学活动有“规定主义”色彩;(2)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以语篇为中心,忽视创造性语言操练活动;(3)由于体裁的种类繁杂,在写作课和阅读课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针对这些不足,国外学者作出了改进“体裁教学法”的种种尝试。比如教师可以在把握语篇原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能影响语篇形成和理解的各种变量等等。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

[2]Fowler,R.1970.The Structure of Criticism and the Languages of Poetry:An Approach Through Language in M. Bradbury & D.Palmer(Eds.)[M].Contemporary Criticism(PP173~194). London:Edward Amold

[3]Kay,H.&T.Dudley-Evans.1998.Genre:What teachers think. ELT Journal 52/4 (308~314)

[4]Swales,John M.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黄晓琴.体裁分析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

第5篇

关键词:思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58-02

思辨,即批判性思维,指“为了决定某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是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性不足。较之其他文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更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分析论证时缺乏逻辑性、表达思想时缺乏独立见解、辨证说理时缺乏说服力,表现为“哑巴英语”、“结巴英语”和“蹩脚英语”。黄源深(1998)将此现象归结为“思辨缺席”。寻究问源,笔者认为,“思辨缺席”与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密不可分,而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语篇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启示。

一、“思辨缺席”的根源

首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易导致思辨缺席。长期以来,语言学习者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外语知识进行反复吸收、记忆、操练和模仿,机械性记忆和被动吸收远远超过了积极主动的批判性思考。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基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语法翻译法在英语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易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②注入式教学,缺乏启发性。③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篇章的整体性。最后,学生重单词和语法学习,语篇意识缺失。外语学生经常会理解句子中个别单词的意思,却分析不出篇章的脉络结构、主题思想;在语言表达时词汇和语法正确,但词不达意,缺乏思想性和逻辑性。

二、语篇分析与语篇教学

语篇是一次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分析语篇本身,还要考虑到语篇所承载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并探讨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基于语篇分析的语言教学认为,意义不是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其语言体现形式和交际功能)所决定的。文本研究不再局限于定型文字和结构的语言本身的研究,而是把文本视为具体语境中的交际活动,进一步挖掘语篇的杜会功能意义。现笔者将结合自身在综合英语课程方面的教学实践,借鉴语篇教学法,尝试构建以思辨能力能养为目的教学新模式,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思辨为核心的语篇教学模式及应用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作为人类交往工具的外语和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外语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然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又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

应此要求,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语篇分析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从上而下的新模式,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中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笔者选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英语本科生系列教材’中由李观仪教授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六册Unit 6 Text I为例,来说明新语篇教学模式的实际课堂操作方法。

Dull Work

1.Talk about Questions。以曹雪芹著《红楼梦》为例,由图画引入,引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曹雪芹何以写出巨著《红楼梦》?②所有成功人士的人生一定跌宕起伏吗?③一个人在平凡中能否有所成就?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关于主题的思考。

2.Find out the theme。鼓励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和关键字词,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的主题思想。具体形式:将学生以三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开展小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再以Presentation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认真聆听并做出点评,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3.Reproduce the outline.重塑作者的写作思路。从主题思想出发,探索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层层推进主题的。首先,摸索文章的主线。文章以“乏味沉闷的工作”为题,以“成就”为着眼点。目的是要指出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涉及了“三个要素”和“两种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藏文章背后的线索。其次,确定文章类型。由题目本身的暗示、两对关系的阐述,可以发现本文属于关系阐述型的说明文。最后,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主线,划分层次,并归纳各部分的中心思想。在Dull Work中,作者采用立论-阐述-总结的经典修辞,开门见山,引出话题,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层层深入主题,最后升华主题。通过自上而下的分析,构建学生篇章意识,为写作打下基础。

4.Discuss Choice Of words and Translation。在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并对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翻译,分组练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讨论和所学的翻译理论及原则,对不同的译文的比对探讨,从而深入理解原文的写作目的及技巧,两者相得益彰。

5.Hold varied in-classroom activities。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助学习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策划、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具体做法:分组学习,督促学生预习,通览全篇,思考课前问题,生词查询,结课总结,主题升华等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模仿写作练习。具体活动包括:话题讨论、故事接龙、小组辩论、翻译练习、文章改写缩写或重写等。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导演”,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参加“演出”,并演好自己的“角色”。

四、结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比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新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篇章整体着手,层层剖析,直到字词,抓住语境分析、语义连贯、语篇衔接、文体修辞、语法结构、遣词用句等关键环节,追踪作者的文理思路,高屋建领,纲举目张,立足整体,掌握细节,从思维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Sal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eyn and Bacon,199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 奥巴马 就职演讲 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CDA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大众传媒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戴炜华、陈宇昀,2004)。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纪玉华,2001)。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已经在国际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辛斌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向国内同行介绍批评语言学的研究成果,19篇。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相继加入了CDA研究的行列,外语核心刊物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CDA研究论文。如廖益清(1999),纪玉华(2001),戴炜华、高军(2002)等学者都对批评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批评话语分析重视对所有非文学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而对于政治语言的研究,则成为批评话语分析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在政治讲话中,政治家的目的不在于向听众提供信息,而在于说服劝诱,在于通过讲话,博得民众心灵的共鸣,影响和控制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利益。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它在分析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重新审视。本文以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为例,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奥巴马演讲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探讨他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的。

二、分析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要求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因此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辛斌,2005)。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黄国文(2001)认为,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完全可以用这一理论进行指导。事实证明,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

根据Halliday(1994)的观点,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意义,第一种是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这种意义是概念意义;第二种是用来与别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讲话人的态度,改变别人的态度、看法等,这是人际意义;第三种是用来组织语句和话段,把单个的情形、意念连接起来,这是语篇意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它们被称为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是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其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最常见的三种表示概念功能的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它有两个参与者:“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sensing)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senser)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任何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性关系过程”(attributive)和“限定性关系过程”(descriptive),前者对事物进行描写,后者对事物进行限定。如:

①At these moments,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物质过程)

②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心理过程)

③On this day,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关系过程)

语篇的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的读者的互动关系,即说话人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影响听者的态度和行为。如韩礼德指出,这一功能承载着很重的语义负荷(李站子,2000)。语篇的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反映出来的。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主要有两个目的:①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义务;②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辛斌,2005)。在政治演讲中,一般以陈述句和祈使句居多。陈述句的使用,使得演讲者显得客观、公正;而祈使句的使用,则增加了演讲的感染力,使演讲更具有煽动性。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调节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Maitland & Wilson,1987)。语篇中大量的情态动词(should,can,may,have to,will)表达了说话人进行判断时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各种评价性形容词也映射出说话人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判断:褒义、正面的词语代表了支持、赞同;相反,贬义、负面词汇表示反对和批评。所以,忽略情态成分的功能就很难充分理解语篇的语义潜势。

另外,在语篇上,名词化的过程隐藏了参与者和情态的成分,减少了行为成分,使客观性更强。修辞的应用也是政治演讲文本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保证了政治演讲的流畅与生动,还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

本文将从词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修辞等方面,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是如何利用语言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劝说美国的民众接受其宣扬的意识形态的。

三、语料分析

1.词汇

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不但用来阐述美国立国的理念,更是常常定义了新总统的使命。因此,就职演讲的内容都是政治家精心准备、仔细斟酌后的结果。奥巴马的整篇演说词篇幅不长,但却传达了丰富的信息。

在总统大选期间,“change”这个词汇与奥巴马联系最为紧密,而在他的就职演讲中却只说过一次;奥巴马在大选中极力提倡的“hope”一词,也仅仅使用了三次。1月20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点出奥巴马就职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包括“country”,“America”,“new”,“people”及“everyone”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与奥巴马的政治意图是紧密相连的。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着美国,奥巴马试图唤醒每个人的责任心,建立人们对于新任总统的信任,齐心协力重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及物性

在演讲中,奥巴马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这两种及物性系统,分别占整个语篇小句的46%和35%。在谈及如何重建美国经济和政治霸主的地位时,奥巴马选择了对行为进行描述的物质过程:

④On this day,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⑤Starting today,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dust ourselves off,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以上各句中的动词,“proclaim”,“pick”,“dust”,“begin”属于物质动词,表明了奥巴马的决心,并表明他将和美国民众一起,改善美国现有的政治管理制度,重拾信心,共建全新美国。

而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Hodge & Kress,1979),如以下各句中由系动词连接名词词组或形容词形成的关系过程。

⑥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⑦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第六句中的“real”,“serious”,“many”是对于美国现在所面临的“challenges”的限定。第七句中的“sapping”,“nagging”则描述了美国民众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表明了当前局势的严重性。关系过程中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增强了评价和界定的客观性。奥巴马选用这种概念过程和时态,是想证明自己所言是普遍认可的事实,并没有夹杂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让听众认识到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

3.情态系统

(1)语气

“事实”不仅要隐藏在词汇和关系过程里,还可以通过陈述句来表达。在奥巴马的演讲中,通篇都是使用陈述句,语气坚定,句子短小有力。这样的表述,使得他的演讲显得更加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2)人称代词

为了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赞同,奥巴马很少使用单数第一人称“I”,而更多地运用了包括受众和演讲者在内的复数第一人称“we”,或者是“we”的变形“our,us”,暗示着受众被包括在语篇之内,拉近了他们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在提到美国人们的先辈时,奥巴马使用了第三人称“you”,更是将自己和听众放在同一个位置,共享历史,建立相互的信任。

(3)情态动词

虽然整篇演讲的情态动词不是很多,但是“must”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的权威地位,还表明了奥巴马要和美国民众一起重建美国的决心。作为美国的三军统帅,奥巴马有权利要求他的民众服从于他,听命他的号召。就职演讲,也是奥巴马建立自己总统威信的第一步。

4.名词化

就语篇功能而言,批评语篇分析主要研究句式的转换过程,包括名词化,即整个句子或句子成分、对行为和参与者的描写成分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名词化的角度去讨论这篇演讲辞的语篇功能。大量存在的名词化过程使丰富的信息能够浓缩到短小篇章中,并且经过转化过程,原句中的时态和过程的动作者都消失了,过程转化为状态,行为变成客观存在。例如,“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总之,名词化不仅使演讲这种短小的语篇尽可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语篇的客观性,使人们关注现状和事件的受事人。在这篇演讲辞中,奥巴马就成功地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上,旨在唤醒人们的责任心。

5.修辞

“演讲者借助修辞获得支持,最终获得政治权威(political power)”(郭秀梅,1984)。这里,“说服”将修辞与政治连在了一起,因为政治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因此,演讲辞中的修辞功能不可忽视。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最常见的修辞形式就是排比: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排比句的使用,显得演讲结构紧凑,语气坚定有力。

对比的使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如:“On this day,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的就职演讲采用了多种语言策略:大量关于国家和人民的词汇,表明了奥巴马试图唤醒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心,通过建立人们对于新任总统的信任,齐心协力重建美国的霸权地位;各小句中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以及名词化,为演讲者对美国现状的判断和评判增添了客观性,使整个语篇更有说服力;直接、强有力的陈述反映了美国面临挑战的决心;谈及美国所面临的艰巨挑战时,奥巴马更是成功地使用了人称代词,赢得他们的支持。另外,修辞手法的应用也使得整篇演讲辞结构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批评性语篇分析挖掘隐含信息,展现语篇生成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把他们的意志、观点传播给受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权利是如何利用语言作用于受众的。它为解读政治语篇提供了新的分析方式和思路。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1992.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Hodge,R.and Kress,G.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4]Kress,G.Linguistic processes in sociocultural practice. Oxford: OUP,1985.

[5]Maitland,K and Wilson,J.Pronominal selection and ideological conflict[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7,(11):495-512.

[6]Thompson,J.B.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7]戴炜华,陈宇昀.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外国语,2004,(4):12-16.

[8]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外国语,2002,(6):42-48.

[9]郭秀梅.实用英语修辞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10]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1-4.

[11]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2001,(3):149-155.

[12]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山东外语教学,1999,(2):1-5.

[13]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1):21-26.

[14]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43-49.

[1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研究,2000,(4):44-48.

[16]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34-41.

[17]辛斌.略论批评语言学的哲学社会学背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3.

[18]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2004,(5):64-69.

第7篇

摘 要:本文运用抽样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在理论上,分别采用引言-方法-结论-讨论的模式及Swale的语步-步骤模式分析了英文摘要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把引言语步当作英文摘要的必要部分,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把引言和结论语步当作必要部分。

关键词:体裁结构;语轮; 语步

1. 引言

人们通常将“体裁”这一概念与文学和修辞学联系起来。但随着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扩大,“体裁”这一术语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被认为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出现在特定的职业或学术社团范围的交际事件(Bhatia,1993:13-16)。因此,在建构语篇时,应充分了解其体裁特点并遵循这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以便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作为学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应短小精悍,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科学研究,使科研人员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并向同行展示研究成果。但针对摘要语篇的分析却比较有限。鉴于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抽样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方面的不同,旨在使读者了解较为规范的英文摘要的特征并在今后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

2.研究方法

2.1 语料收集

考虑到学术论文语篇结构的一致程度受到学科领域的限制(Gnutzmann & Oldenburg,1991),本文并没有选择多种学科的英文摘要,而是从语言学领域选择了相关材料。因为先前的学者对语言学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非常有限,使之成为被忽略的领域。此外,作者对语言学领域的内容较为熟悉,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其语篇结构,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为进行此项研究,本文随机抽取了八十篇英文摘要,其中有 40篇由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撰写的发表在一些知名国际期刊的英文摘要,另外40篇是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来源于中文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育》、《山东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研究》等等。

2.2 研究步骤

本文旨在探索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因此,论文分析也紧紧围绕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这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运用广泛接受的引言-方法-结论-讨论的模式来确定所研究语料所使用的语轮种类及数量。其次,用Swale的语轮-语步模式来具体分析其微观结构。仔细核实所讨论的英文摘要采用语轮和语步的数目,以及各自所起的作用。最后,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体裁结构

3.1.1 宏观结构

根据研究结果,语料中英文摘要的宏观结构与广泛接受的引言-方法-结论-讨论模式有显著的偏差。研究表明,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只用一或两个语步,这两种情况各占一半;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会用两到四个语步,分别占到50%,40% 和 10%。为了对比不同作者在英文摘要中语步使用的差异,将语料中语步的使用进一步细化,字母I代表引言语步;M代表方法语步; R 代表结论语步;D代表讨论语步。那么IMR就代表了引言-方法-结论这一模式,以此类推。对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来说,引言和结论语步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步顺序上,通常也遵照引言-方法-结论-讨论这一顺序,只有10%的情况将方法和结论语步顺序颠倒。然而,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倾向于使用更加简便单一的语步,且只有引言语步是不可或缺的。

造成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差异。就篇幅长短来看,英语本民族语言人的摘要大概在100到200词之间;而中国学者的摘要只用50到150词。在有限的篇幅内,不同作者会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摘要中的内容,导致四个语步并没有完全出现。二是母语的影响。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倾向于直接把源语言(在本文中为汉语)翻译成目标语(在本文中为英语)。因不同的语言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直译必然导致体裁结构上的偏差。

3.1.2 微观结构

语步决定了语篇的宏观结构,而语步是由不同步骤构成的。不同语步的使用实现了不同的交际目的,也决定了语篇的微观结构。引言语步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具体的步骤主要包括概括主题、陈述目的、阐明中心议题、回顾相关概念、揭示研究本质以及解释研究重要性。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会用1或2个步骤,而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会用最多3个步骤。概括主题和陈述目的是最常用的步骤内容,体现了摘要需要重点突出,能使读者快速了解作者文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以判断是否阅读。与引言语步相比,方法语步的步骤构成非常简单,包括介绍分析方法、解释研究本质、描述研究设计以及描述语料。非英语本民族语言人仅用了介绍分析方法这一个步骤,且出现频率较低,只有10%。相形之下,英语本民族语言人更加重视方法语步,有70%的文章包含这个部分。并且在方法语步的实现上使用了更多的步骤,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本质及研究设计等等。结论语步则是拥有最为简单的结构,仅由说明主要研究成果这一个步骤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本民族语言人将这一语步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出现频率为100%,而非本民族语言人却不太重视这一语步,使之出现频率较低,仅为40%。讨论语步在本研究英文摘要里出现频率很低,只有10%的英语本民族语言人运用了该语步,且只用了分析研究结果这一步骤进行实现。而英语非本民族语言人没有使用这一语步。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揭示了语轮使用的频率及其实现语步的特点。本研究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接受研究成果,同时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Askehave,I. and Swales,J.M. Genre ident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A Problem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1 (22):195-212.

[2] Barton,E.,Dickson,B.,& Kinloch,V. Discourse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Genre Analysis [J]. Word,1999,50 (3):375-386.

第8篇

关键词:语言学 话语分析 语境 理论探索

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典修辞学中就有对“话语分析”的研究。现代语言学中的“话语”主要是指我们日常使用中的语言。“话语分析”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可追溯到1960年。在此之前的语言学家基本上是依据索绪尔的理论,即过分强调“语言”而不是“言语”。这种单一研究语言系统而忽略话语分析,在随后的研究中有学者逐渐认识到很多句子的语法不能全面地说明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现象。于是现代语言学增添了话语分析这一新的研究分支,语言类的学科也在六十年代以后也逐步转向话语分析,于是话语分析理论才逐步成为关注重点。为了适应现代语言研究的需要,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学理论的视域下出发创立了功能语言学,在2000年后得到语言学科的重视并不断探索发展,从一个微观句法开始逐步成为语言学理论分支。韩礼德观察和研究语境中的“话语”,他将“语言”与“言语”两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从该视角出发相对于抽象的语言系统而言,“话语”也称“语篇”。

一、话语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回顾与探索

目前,我们对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在语言学领域。话语分析主要有以下基本功能,包括社会交往、使用语言与认知社会,简言之,即认知范畴、语言本身和文化基础。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初期,很难形成固定的方式方法让语言学家们当做分析的参考依据。所以,基于已经存在的结构主义理论方法,语言学家们想要构建起一套实用的规则来分析语篇或者应用于语法分析。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即便是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仍旧不能将具体语境中的话语特征分析得清晰明确。在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中出现过其他学科理论视角的融合,包括在八十年代中期,以人工智能、认知语言以及心理哲学等学科也加入此行列。之后的很多年里,语言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认知和文化的关系,并提起了相应的关注,进而才出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具体来讲,也就是将话语分析的对象转为话语与权势或意识形态方面。最终,话语分析理论逐渐成熟并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甚至有很多的学科自从引入了话语分析理论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就。

无论是微观的结构还是宏观的模式,都是话语理论具体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主谓结构、信息结构、修辞结构以及语篇模式这些方面都会是话语分析的重中之重。将语篇进行分别分部的分析,能够更加明确其作为整体的目的所在。从认知视角去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话语与认知的关系,也就是说,具有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人类在交流中是怎样产出和理解话语的,这个过程包括了对于认知表征、知识储存、记忆、推理等方面的分析,思考之后会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对话进一步加深对于认知机制的理解和考量。如果转换一个角度分析,其研究的对象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可能会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话语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内容方面。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观点,其主要意思是社会现象同话语构建之间的联系,根据“机构话语分析”的理论分析,研究的是话语在人类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进而分析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话语分析的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不过却又表现出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一是话语分析理论不再属于语言研究范畴,而是渐渐成为了语言文学范畴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常用分析方法。最为有名的例子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个分析的对象和语言无关,完全是对于所属社会时代中发生问题的研究;其二是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手段融合,共同发展成为通用的理论研究手段,而不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种趋势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语篇语言学”。所谓语篇语言学,指的就是通过融合一些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语篇特征进行分析,例如语篇的衔接性、连贯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度、情景性和互文性等等特征。有学者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概况总结了几种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基于语言哲学角度下的语言行为特性分析,主要分析对象是在话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行为能力;第二,基于人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语言学的互动分析理论,此理论主要将人和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语言行为分析;第三,在人类学角度下的交际人种学理论,分析人类互动中的语言交际行为;第四,在语言哲学角度下对于语用学的分析理论,研究人类话语之中的交际意图。一开始人们对于话语的分析主要是产生于人类语言学范畴之内,虽然逐渐应用于其他领域,但是不可否认,最终话语分析还会回归到语言学领域,人类对于话语的认知也会逐渐融入到人类对于语言本质的认知之中。在此前提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和框架都是独具特色的。

二、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语境研究

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主要指的是使用中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基于具体语境而言,包括发言人主体、社会属性和认知范畴,所以凭借原有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方法是无法对话语分析进行全面阐释的。为了更好地在语境中研究语言,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话语分析理论、认知和社会属性都涵盖到研究领域,对旧有的语言学理论进行大胆创新,使理论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这种研究理论以语境为主,称之为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所认知的现象以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是通过语言而得到体现的,而话语分析更多的是研究语言所反映的认知、文化背景与社会问题。因此,韩礼德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的环境视角将语言分析分为:内部语言环境和外部语言环境。

韩礼德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在分析不同的语境中,试图将这两种语境与语篇内部的语言环境加以整合。传统的语言学单纯地注重语言的内部环境,但后来的话语分析理论还关注语言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认知环境。韩礼德建立这一理论时主要是把语言表达看做是实现人类交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这个角度把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看做主要范畴。此外,韩礼德把我们日常的语言行为看作是人类思想存在的根基,也同样关注语言使用的认知环境。受到以上观点的影响,学者韩礼德以这个理论为起点,把语言中的词语和语法分开定位,一个称为形式表达,一个称为“语义”功能导向。这就重新构建了两者的功能作用,总结为功能语法。韩礼德将“语义”的概念进行了改革,通常情况下,语义指的是对若干词句的意义进行表达。而新的予以概念则是语言成为了表达方式,利用语言表达出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可知,语言是表达语义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人沟通的基本工具,表达出的意义就形成了语义。与绘画、音乐等感悟到的意义有着明显区别。根据以上分析,韩礼德将语义分为了三大类:第一,概念意义,这种意义是基于人类已经获得的经验或者某种逻辑所表达出的意义;第二,人际意义,这种意义需要通过人与人利用语言相互交流获得的意义;第三,谋篇意义,该类型的语义是通过语言组成的基本语句构成了较为连贯的语篇,从而表达出的含义。韩礼德还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就是将以上三种类型的语义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一一对应起来:第一,概念意义和语场是相互对应的,换而言之,概念意义是通过话语等形式将已经形成或者具有的意义传递给其他人,最形象的例子为教学;第二,人际意义和语旨是相互对应的,这是由于人际意义需要通过对话双方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意义才能表达明确,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教师与学生;第三,谋篇意义和语式是相互对应的,谋篇意义需要通过语言组织将语义传递给其他人,所以在情境语境当中与语式这个变量较为接近。

结语

总体而言,功能语言学融会贯通了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还能够根据不同种语境对话语当中不同层次的语义进行细致分析。这也是韩礼德构建这种新的语言学理论模型的基本原因。能够提高话语分析的高度,从而弥补原来语言学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韩礼德特别指出这种理论模型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话语分析,通过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深化促进了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由以上分析可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可以在话语分析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即能够站在词汇语法的视角对语义及语用进行细致地分析,又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不同语义进行分析,寻求新的词汇语法作用。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三者进行详尽分析,可以尽量简化分析步骤。无论采取何种次序的分析,都能够套用相同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就是适用于现代话语分析的模型,能够充分满足目前话语分析的要求,保障了客观性。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话语分析经历了很漫长的变革与发展,理论模型不断革新来适应话语的飞跃发展,所涉及到的科目也逐渐增加。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够通过对话语分析包含的主要视角分析不同的语义。与此同时,韩礼德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语义层来连接语境和词汇语法,进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话语,通过多角度地分析,促进了该理论在话语分析当中的发展与应用。语

参考文献

[1]杨雪燕.认识韩礼德的“语言建筑”[J].语言学研究,2006(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苗兴伟.“话语转向”时代的语篇分析[A].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第9篇

关键词: 整体教学法 英语教学 语言

近年来,高考英语考试(NMET)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句段大意、具体事实和细节说明,而且要理解作者态度意图和全篇文脉,更重要的是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推理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和逐步提高学生对语篇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

但是,传统阅读教学模式(Sentence method),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更不符合中学英语《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所以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应用以语篇分析为重点,兼顾句法分析的整体教学模式(Global method),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整体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过程

整体教学法(Global method),是一种全面考虑篇章分析和句法分析,并以语篇分析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法;以语篇分析和句法分析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其指导思想是通过全方位的语言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断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谓语篇分析,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课文的层次结构和内容(语篇信息、关键词、主题句、篇章结构等)上人手,学习并掌握课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所谓句法分析,是指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记忆能力。

整体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课程导入、语篇分析、句法分析、总结巩固和评价欣赏几个步骤。其中,语篇分析可使学生获得语篇的整体内容;句法分析可使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语法要点;总结巩固可巩固所学内容;评价欣赏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二、整体教学法在讲学“The British Isles”阅读课的具体运用

(一)“The British Isles”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The British Isles”是高中二年级第5单元的阅读板块,主要从位置、气候、文化、语言和历史等方面介绍大不列颠群岛的概况。这节课是整个“The British Isles”单元的核心部分。通过讲学,使学生对大不列颠群岛的概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新词汇和名词性从句等语法句型的正确应用方法。

(二)“The British Isles”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讲课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整体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整篇信息能力;通过让学生仔细阅读来把握文章细节;通过创设语境练习来学习语言点及语法应用。

(三)“The British Isles”阅读课的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通过图画、图表、提问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的图片,说明中国逐渐变成强国;引出并向学生询问150年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什么?(答案:England);然后再展示一张学生们都喜爱和熟悉的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的图片,提高学生们浓厚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下,顺利导入新课“The British Isles”。

2 泛读课文,进行篇章分析,快速捕捉信息

快速泛读课文,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整体含义,获取语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参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句,使学生不再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的能力。

A. 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能力。提出下列问题并让学生回答:

(1)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2)How many countries make up the British Isles?

(3)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about Ireland?

上述问题的答案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可整体理解全文大意。

B. 利用不列颠群岛地图(如Picture 1), 根据课文前后顺序,指着地图讲解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各个城市的位置。这种方法,能从视觉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获得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 精读课文,进行句法分析,把握文章细节

通过对句段的讲解,学习关键词汇和重点语法用法,辨析词义,掌握语法要点,对其中的语言点和句子结构进行讲解和分析。

A. 画一个不列颠群岛知识流程图(如Picture 2),按文章顺序,分别从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历史给学生提供关键词,让学生仔细阅读来把握文章细节,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回答下列问题:

(1)It is possible to swim form the European mainland to England. How far is it and where would be the best place to do so?

(2)Why is it of great value to record and teach local language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Picture 2 The British Isles information flow

B.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各句段间的逻辑关系,解决语言结构的重点和难点,找出语篇中出现的新的语法和新学词汇,并作简要讲解。如:

(1)关于词和词汇的用法:

consist of,be made up of,make the most of,in general;

(2)关于名词性从句句型的用法:

be +of + n = be + adj. ;

讲解词汇和语法后,引导学生就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自由造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运用能力,掌握一些词汇和语法用法,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积累。

4 总结和巩固,加深学习效果

使学生巩固掌握语篇内容,扩大信息量;巩固语法、词汇等,提高英语知识积累。

制作了一个关于大不列颠岛国的位置、气候、文化、语言和历史等内容的表格,让学生们口述填空,检验学生对此课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5 评价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课堂交际性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

提供一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爱尔兰等国家的风景名胜图片,并查找和欣赏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去一个地方旅游,描述所看到的风景,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Where do you like totravel to?Why?

让学生用精炼、准确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出他们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功能语篇;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一、功能语篇分析理论

在20个世纪的中期,韩礼德建立了一种新的语法模式,就是系统功能语法。这一系统功能语法是指运用功能语法来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个长句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让学生对句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功能语法导论》中,学者韩礼德利就对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过解释并说明语法的重要性,能够为阅读材料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1]当然,事实也证明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一共分为三部分就是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的功能以及最后一部分语言的人机功能。语篇功能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所有的口头语、书面语组织成为语篇。再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对语篇的语言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在进行全面分析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然后再进行细节分析,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有效理解,从而提升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

二、在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大学必修课之一,我国教育部门也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范英语教学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英语阅读理解,但是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2]

(一)语篇阅读能力弱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阅读理解也是一项让学生头疼的内容。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虽然读懂了英语阅读材料当中的单词意思,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比较零碎,缺少对英文文章的整体性把握,只是学习词句没有办法将整篇文章的含义搞清楚。

(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待提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对词汇的分析、对语法的分析,还有教师会对整篇文章逐句翻译让学生进行理解,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重视教材内容的语言知识分析,这些都需要英语教师花很长的时间进行备课,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自然提升不上来。

(三)语言运用能力弱

长时间以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英语基础都不是很好,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对文章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型也只是简单的理解,却不能充分地运用在实际的写作学习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高,需要加强对语言运用的锻炼。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功能语篇分析理论的作用

功能语篇的分析方式将以往英语教学中的逐句分析进行改善,运用功能语篇的分析方法,提升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功能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篇意识和驾驭语篇的能力

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使用这一理论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英语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将会更加地深刻。先整体后分段的教学方式,方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便最终实现学生对于整个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结构和背景还能够对文章更深入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手法进行全面地了解,实现和文章作者的“沟通”。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师在采用功能语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参与度。在进行教学时,先确定下来阅读的目标,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学生掌握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意义,增强理解能力。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相比之前的传统被动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渐渐地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今后的阅读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

大学生们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会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阅读并且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从而找出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一个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能够借鉴作者的写作方式,运用在自己今后的英语写作中,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功能语篇分析法在大学英语阅读的中应用分析

文章以下的分析针对的是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ThePresent的内容,分析功能语篇理论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方式。[4]

(一)语境

语境会产生语篇,语篇的产生受到语境的限制。语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又可以细分为语场和语旨,语场是语篇的整个背景而语旨则是指代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又会因为不一样的环境而表达的语言不一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语篇所表达的语境内容,进而加深对语篇的深入理解。语篇ThePresent,采用的叙述方式主要是记叙形式,在文中主要是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地方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整体是按照老奶奶过生日这一天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在文章的前两段中情境语境的语场是:“Time:Theoldlady’sbirthday;Place:Onthesecondfloorflat。”从这句话中来引导学生找出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其他句子,例如是文章的另一句:“Itwastheoldlady’sbirthday.Shegotupearlytobereadyforthepost.Todayshewassuretherewouldbesomething.Inoneoftheletterstherewasacheck,bu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littlebits.”[5]“那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起得很早,准备去上班。今天她确信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其中一封信里有一张支票,她用颤抖的手指把支票撕成碎片。”由此我们了解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那天是老太太的生日。她起得很早,为去邮局做准备。今天她肯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其中一封信里有一张支票,但她用颤抖的手指把它撕成了碎片。在整体了解整篇文章的语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深入启发学生对于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思考。“老奶奶为什么要将支票撕碎?”,因为支票这个东西没有一点人情味在,它只是老奶奶女儿给老奶奶尽的一份孝敬父母的义务,不能代表女儿对母亲的爱。老奶奶的邻居也都知道这一天是她重要的80岁的生日,但是老奶奶的女儿麦拉认为自己的工作更加的重要。

(二)主位结构

在语篇当中,主位是一句话的起点,语篇功能当中的主位结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篇当中,主位是一句话的起点,然后就是述位,述位是对主位的深入分析和表达,也是这句话所表达的中心所在。一般情况下主位是进行交流的两方都已知晓的内容,述位是要传递的新信息是对方不知道的内容。分析主位结构,对于文章的主旨内涵就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能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起点和新内容。分析ThePresent第一部分的两段中可以看出,第一段有一句叙述了整件事情的背景,就是这一天是老奶奶的生日,主位“It”是作者的期待描述;第二段的主位是第一段主位的述位“Theoldlady”。语篇的第二部分写的是老奶奶满心期待地希望能够从女儿那得到一份饱含女儿对自己爱的礼物,这在文章中曾多次体现出来,虽然自己的女儿工作很忙很少给自己的的母亲写信,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老奶奶坚信女儿一定会寄礼物回来。文章的第四段的主位是老奶奶本人,紧接着下一句的主位就是“Enid”,第五段的主位又是“Enid”,在第六段中的两句话的主位是“Enid;Myra”。在第四五六段中都采用倒序的写作方式,讲述了老奶奶的另一个女儿如何去世并且在女儿去世之后的两年时间当中,麦拉只回来看望了她三次,女儿的丈夫一次也没有来看望过她。在第八段的主位也是老奶奶,老奶奶已经80岁了,她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满心欢喜地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在这一段中的第三句中的主位是“Eighty”。在第九段中,主位词语分别是“Myra,Theoldlady,Twospotsofcolour,Theoldlady,Theoldlady”,[6]都是想要衬托老奶奶的心理活动,她坚定地认为即使自己的女儿不回来也会给自己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回来,想到这她就非常地激动。在阅读材料的第十段中主位词语分别是“Mrs.Morrison,MrsGrant和ThelittleboyJohnnie”,[7]作者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老奶奶生日的前一天,老奶奶的邻居为了庆祝她这一重要的日子而提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在文章的第十一段中主位是“Johnnie”,这个小男孩对老奶奶说他自己在六周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的礼物,相信老奶奶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的礼物。下一段的主位又变成了老奶奶自己,这个老奶奶在幻想自己将会收到怎样的礼物。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女儿麦拉寄来的礼物只是一张支票和生日贺卡,老太太伤心地将支票撕碎。第十三段的主位分别是“Theoldlady,Thepostman,Herheart和Johnnie”老奶奶向外张望,希望邮差快点来。[8]第十四段到第十六段的第一句主语都是“Johnnie”描写小男孩快速地将老奶奶的邮件拿了过来。在第十六段的二三句中的主位是“Envelope”这是第一句的述位。[9]在第十七段中和第十八段中分别将“老奶奶和小男孩作为主位进行叙述,老奶奶问男孩有没有看到自己女儿寄来的快递。在阅读材料的第十九段中,主位依然是这个老奶奶,老奶奶还在幻想着邮件会不会因为太大而耽误了。在第二十段中的主位是“Theoldlady,Thecard”老奶奶失望地打开信封看到女儿让自己拿着钱自己买样称心的礼物,意识到不会再有礼物寄来了,最后伤心地将支票撕碎。[10]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主位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章中的重要人物有老奶奶、小男孩、老奶奶的女儿麦拉、格兰特太太、邮递员、莫里森太太、伊妮德,等人。通过主位结构的描写叙述故事的发展情节:老奶奶兴高采烈地等待女儿应该会寄来的重要礼物,但实际上却收到了老奶奶的女儿寄回来的一张冰冷的支票,在等待的过程中迎来故事的高潮,老奶奶伤心地将支票撕碎。

(三)时态

时态是记叙类文章最为主要的一个特点之一,在这篇英语阅读文章中,主要的语言特点体现在运用过去时间的词汇来对老奶奶的生日进行叙述,尤其是在描述老奶奶的内心活动时,使用“would和might”。老奶奶只有一点不敢肯定,那就是她的女儿会不会亲自过来为她庆祝生日,尽管自己的女儿很少来看望自己,但是老奶奶的内心还是十分希望自己女儿的到来。但如果女儿的工作真的很忙本人来不了老奶奶相信女儿不会忘了自己的生日,一定会寄礼物回来。所以当邮差只是送来信件而非包裹的时候,老奶奶仍然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还有着一丝的希望。通过语篇中“would和might”的使用,可以了解老奶奶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满心欢喜地期待女儿会来到即使女儿不来礼物也会送来到只收到信件的失望,最后拆开信件看到里面的内容而彻底的失望。

第11篇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模式教学,构建课文整体教学观;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言的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拓宽英语知识面和间接生活经验;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因素 策略探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因素

1.理论指导缺失。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有不少的教师只在学生阅读后公布答案就了事,学生只关注对与错的答案数,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篇结构、中心思想、优美词句、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等/漠不关心。有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运用理论去指导学生阅读,因为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那样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深入的钻研,未能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阅读。

2.缺乏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法、词汇分析,轻语篇结构分析的倾向。他们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对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宏观结构的分析常常是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作分析。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理解性的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而教师却常常疏于引导。

3.背景知识介绍缺失。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常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解。实际上,学生出现的理解性错误大多是由于缺乏文章相应的主题知识而造成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文本材料的内涵,更谈不上顺利完成阅读理解。

(二)学生因素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总是喜欢逐词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生怕漏读了单词,过分依赖视觉信息,以求完全读懂文章为目的。他们常常不断地回读前面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寻找已知信息;喜欢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地心译一遍,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遇见有不认识的单词就显得心烦意乱,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2.有效阅读量不够。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单靠讲授讨论来学习有关知识是不够的。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联想,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阅读技巧逐渐熟练。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阅读策略探究

1.注重语篇模式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步骤进行,忽视对文章整体篇章的综合理解。随着语篇模式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语篇分析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为我们分析篇章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Hoey将组织模式定义为构成语篇(部分语篇)的关系的组合0[15](P31)。语篇的组织模式作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人们语言交际中互相遵守和期待的/语言组织,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把语篇分析引入英语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超越句子层面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从宏观上驾驭全文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框架和主题思想。语言学MichaelHoey, EugeneW inter以及MichaelMccarthy和Ronald Carter等认为英语中可能存在许多语篇模式,归纳起来常见的模式有:问题)解决型、概括)具体型、主张)反主张型和提问)回答型四种。

2.增加阅读量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比过去的大纲高出许多。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若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所学语言的复现率就自然很低。因此,除课文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引导和组织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阅读材料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阅读材料的题材应尽量多样化,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幽默故事、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体裁避免单一化,应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阅读内容应从易到难,逐步提高,使课堂内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广泛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隐性意义。可见,教师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才能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3.借助多媒体

将多媒体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体现了信息量大、生动直观、备课灵活、资源共享等优势。阅读理解要求读者不断揣测作者的意图和思路,不断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阅读是读者理解文字,融入意境,感受作者心声的认知过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领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文本的意境,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增强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简化策略根据语境分析测难句中的生词词义和整个句意,有助于学生生成复述策略,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浓缩、摘要,易于做出口头或书面的梗概描述。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不足,缺乏语篇分析意识、缺失背景知识的介绍、缺乏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大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佃进.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3): 115~116.

第12篇

关键词:论语,与,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说文解字》对“与”字的解释是:会意字, “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與)”,从与,从舁(yú),共同抬起,与,给予。现代汉语中,“与”字可以做实词,解释为“参与”,读作去声,同时多数用法是作为虚词,可以做连词、介词等,而本文着重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分析“与”字在《论语》中的用法。根据《论语》全文,“与”字可以分为四类。足以看出该字在古代的用法很多,主要用法有连词、语气词、介词。下面将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动词用法

在《论语》中“与”字作为动词主要有这样几个意思:一、偕同,相交;二、给予;三、许可,同意;四、读作去声,参与。动词的用法一共出现了二十六次,覆盖了《论语》的大部分篇章,可见动词“与”的用法在《论语》中是最为多见的,所以应该进行分类解析。

一、“偕同、相交、与……一起”意

(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论语·述而第七篇》

(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语气词,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第七篇》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二、“给予”意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篇第一》

(2)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篇第六》

三、“许可、同意”意

(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2)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3)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这里是“是”的特殊用法,“论笃”是“与”的宾语)《论语·先进第篇十一》

四、读作去声,“参与”意

(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篇第三》

(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论语·述而篇第七》

(3)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应该意译做“参与、享有”之意)《论语·泰伯篇第八》

从上面可以看出,《论语》中的“与”字与现代汉语中的“与”字的动词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二)介词用法

在《论语》中“与”字作为介词主要是“同、和、跟”的意思,这种用法一共出现了四十次。下面也将对介词“与”进行分类解释。

一、“同、和、跟、对……”的意思

这个意思出现的很频繁,一共出现了四十次之多。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一》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第一》

(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第二》

二、省略宾语的“与”(与上面的解释意思有重复的地方,但是因为特殊单列出来分析)

(1)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语气词,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第一》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第三》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三)语气词用法

现代汉语中并没有语气词“与”,在《论语》中,语气词“与”出现频率很高,这里音“鱼”,表示疑问和感叹语气,多是出现在句尾加重语气,或是和其他语气词连用,这时表达语气最强,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表示疑问语气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 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第一》

(2)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第一》

(3)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篇第六》(这里“也”和“与”连用,但是功能不同“也表示肯定语气”,“与”表示疑问语气)

二、表示感叹语气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

(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3)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篇第九》

三、选择连词“与其”

(1)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语气词,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第三》

(2)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四)连词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与”作为连词也是表示“和、同”的意思,和古代汉语并无差异在《论语》中“与”作为连词的用法主要出现在《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论语·述而篇第七》、《论语·子罕篇第九》、《论语·乡党篇第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和《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中,下面进行分析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第四》

(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篇第七》

(4)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篇第七》

(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篇第七》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4〕王宏佳.《<论语>‘与’字研究》[J]. 第22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