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

时间:2022-03-25 19:3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专题制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专题制作

第1篇

关键词 叙事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 新闻专题

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原是建筑学专有名词,“安装、装配”之意,借用到电影中变成了“组接、构成”之意。随着电视的出现,蒙太奇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自然被借用到电视创作中,新闻专题是以传播新闻、传达政令,引导舆论,传播知识为目的,因此,好的后期剪辑手法能使新闻专题更具活力。

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创作者表达的内容通常是两大类:一类是为描述一个动作或讲述一件事情,为了这种目的的镜头组接叫做叙事的剪辑,即叙事蒙太奇;一类是表现某种特殊的意思,如情绪、节奏、思想、概念性内容等,叫做表现蒙太奇。

从新闻类节目的新闻专题来看,较为常用的叙事蒙太奇的镜头结构方式有前进式、后退式和片段集合式。

以CCTV-2套《生活》栏目播出的专题片《中国骄傲》为例(以下简称《骄》),在七岁小女孩袁媛以自己的胆量与智慧挽救父母亲生命的这一段落的开始,就运用前进式蒙太奇结构方式。画面有:夜色中灯光闪烁的一个小区大画面地摇开;镜头逐渐推进一户人家门口;继续推进至一三口之家的照片;浴室里正在喷水的淋浴头中景;燃烧液化气灶近景;夫妻俩在浴室洗脚近景;孩子在卧室写作业近景;浴室窗门紧闭近景;头晕目眩的虚镜头近景;晕倒的身体近景。通过这一组由远至近的镜头的组接,先用全景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夜晚的一个小区;再用中景交待事件的各种结构因素及其关系: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在浴室用燃气热水器在洗脚,女儿在写作业;然后用近景和特写把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活动和细部特征:燃烧的液化气、紧闭的窗户、喷水的淋浴、打翻的水盆、摔倒后的脚部特写;这一前进式结构的蒙太奇再现了夫妻俩中毒晕倒的事实,往往在这些镜头里还会穿插一些渲染气氛的画面。例如,在上面这一组镜头里就分别插入了四次不同时间的时钟画面,营造了一种时间紧迫、生命危急的紧张气氛。

对于动作来说,前进式结构方式也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感受。如在《骄》中,消防战士陈灿在洪水中营救被困群众这一段的一组画面:浑浊洪水的大画面;洪水中一个黄色的小点在恶浪中若隐若现,(镜头逐渐推进,)是一穿救生衣的战士在洪水中搏击;翻滚的洪浪特写;战士竭力喘气的特写。这一组前进式镜头的组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水的汹涌,营救被困群众的艰难,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消防战士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可以看出,前进式结构方式不仅可以使事件动作既连贯又便于变化,而且容易营造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内在节奏。

以《骄》中的四川广元地区突发洪水事件为例。电视画面一开始就是:雷电交加、咆哮洪水、电闪雷鸣的特写;山洪暴发的中景;以及被被洪水围困在江心岛中群众的远景。这一组镜头组接是典型的后退式结构。首先由特写开始,展示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山洪暴发;然后镜头拉开,把关系、缘由和背景呈现给观众:由于突发山洪,有四名女工被困江心岛,生命受到威胁,急需救助。在这里镜头虽然不多,都是由1至2秒的短镜头快切组接而成,营造了一种快速紧张的节奏感,这样的后退式结构方式更容易给观众以视觉上较强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并直接作用于观众心理,令人产生紧张恐惧之感。

CCTV-2套《生活》栏目播出的《雷霆行动——致命的鱼腥草》专题中的片段集合式镜头结构的运用,男孩朱承志在使用了鱼腥草注射剂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医院采取紧急救助这一段的画面:医生和护士急促的脚步的中景;快速写处方的手部近景;用砂轮切割注射剂瓶的特写;用手掰断注射剂瓶的特写;用针管吸取注射剂的特写;把针管中空气排出的近景推至护士眼睛的特写,定格。这几个片断是创作者精心挑选的,每个镜头长度基本相等,约1秒,并采取快切方式组接,既完整地再现了医生急救的准备过程,又制造出了紧张的效果,那种生命的危急、时间的紧迫,由快节奏产生的视觉冲击直逼观众心里,不禁为男孩捏把汗,既让观众心里产生一种期待,同时为男孩能否逃出鬼门关制造出一种悬念。以上这些结构方式的叙事蒙太奇在新闻专题中运用较为广泛,我们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叙述的思路,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景别变化的剪辑方法。

表现蒙太奇的镜头结构形态主要有:对比剪辑、平行剪辑、积累剪辑、隐喻剪辑以及象征剪辑。

仍以《骄》中的消防战士郑忠华英勇牺牲后,在下游草丛中发现他的遗体一段为例,画面的组接为:一个粗树枝被抬起后枯枝丛中一件黄色的救生衣显露出来;军营中一张打着胜利手势面带调皮微笑的照片缓慢推进;黄色救生衣被完全打捞出来;群众和战友抬起他的遗体。这一组强烈的对比镜头在经过创作者的技术处理成慢动作后,更增添了作品内涵,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因素,伤痛油然而生:一个年轻的生命已经离去,可他的笑脸依然是那么亲切,他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的活跃。

对比的剪辑在新闻专题内应用较为普遍,它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通过两组镜头的组接,在鲜明地表现了创作者思想的同时,更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的思想情感朝向创作者,达到与创作者进行心理交流的高度。

以《骄》中福建省建鸥市一幢七层楼房坍塌的现场画面例:楼房瞬间坍塌的整个过程被分为多个画面,其间分别插入倒塌后悲惨的、零乱的现场局部画面,并用快门闪现的特技手法进行了静帧。这一组分别为1秒的镜头,经反复快切交叉组接而成,形成一组平行蒙太奇,相互影响、相互加强,产生一种共同的效果,给观众造成了视觉的强烈冲击和心灵情绪的强烈震撼。

《骄》中郑忠华被水冲走后人们寻找时,插入其资助的一男孩叙述他眼中的郑叔叔的一段画面:郑忠华生活的照片推镜头淡入锻炼照片的推镜头,淡入他献血照片的推镜头,淡入他工作照片的推镜头,淡入站在江边这个男孩的推镜头。这一组镜头以缓慢的方式在不断的推进,不断的叠加,积累起一个总体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节奏:力量、情感,并借以引起观众的遗憾。

专题片《骄》中三名消防战士郑飞、管志彦、叶晓晖在马鞍山一失火的仓库救火牺牲,片尾的效果处理就采用象征的剪辑。烈火中三位年轻战士的近景照片缓慢的相继淡入淡出,淡出淡入。这里的火焰不仅是象征着夺去三位战士生命的无情之火,也是象征三位战士在火中永生的、从火中更生的涅槃之火。

以上这几类表现蒙太奇的剪辑结构形式在现代新闻专题中较为常用,除了用以表达某种主题意义外,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情绪色彩,是创作者运用画面剪辑技巧,艺术化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结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视音频处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电视制作概念即非线性编辑,为编辑进行后期制作的再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技术新空间。

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是新闻专题后期制作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剪辑,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叙事是基础,表现是加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电视艺术品。

参考文献

①李铭:《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刘荃:《影视后期特效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③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④吕萌、谢鼎新:《广播电视新闻学》[M].黄山书社,1995

第2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创新 发展趋势

电视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出现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电视新闻是电视宣传中的主打节目,新闻立台、质量兴台,又是电视繁荣的基本途径。其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之间的竞争表现的尤其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新闻专题节目的对象观众群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闻焦点比较集中的缘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树立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保持市场占有率和收视率,是一个值得所有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从立足创新,把握趋势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各环节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对专题节目的定位分类,还是各种制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改进声音、图像的传播技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与结构,将现场直播、历史档案、专家评论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的融合进电视专题节目中去,既使得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事件回顾等栏目不断给予观众新的思考。然而,由于新闻资源的稀缺性,造成当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同质化竞争,众多新闻单位对于同一主题进行反复地报道宣传,最终导致了观众的视觉疲劳。除此以外,在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策划方面,尚存有不少问题:

1、观点过于统一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评论占整个节目的比重较大,是丰富新闻专题节目,帮助观众分析新闻内容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闻内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往往不是凭主持人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解说工作的,需要多个人的配合。因此,大部分的节目都会邀请专职评论员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来进行评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同时从新闻和技术的角度来向观众讲解,通过专家的身份,使观众产生信任感,打造栏目和频道品牌。

2、被动态新闻牵着鼻子走

由于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观众往往对于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者是一些新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因此,这一类的重大新闻和身边新闻往往就成为动态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少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从动态新闻的内容中进行选题,进而为观众进行新闻的背景分析和深层评论,这样做有助于观众准确把握新闻的来源与内涵。由于动态新闻内容变更速度较快,为了与动态新闻相呼应,抓住时效性,许多专题新闻节目的选题也跟着频频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强,内容变换快,但正是由于内容变化快,对于新闻的挖掘不够深入,选择面过宽,不易树立节目品牌形象。

二、创新思路

1、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新闻专题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的调查、把握和展示来吸引观众,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整体报道,包括现场直播、追踪报道、随机采访、当事人访谈等。而在这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对类似事件之间进行关联性思考,对事件背景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事件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判断,以此来影响观众的思考,引导观众的思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持续的抓住观众的眼球与心灵呢,这就需要加强节目中的互动成份,将传统的新闻专题节目改良成为生动、立体、互动的新闻节目。具体的方法有:通过开设主持人热线或者专家热线的形式,吸引观众,让观众参与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当然,互动的通讯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于视频采访、电话留言等方式来进行。

2、节目推陈出新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速度同步化,使得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节目往往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竞争状态,如上面所提到的,为了保持观众的新鲜感,不少新闻专题节目都瞄准了动态新闻,力求抓住新闻的时效性做文章。然而,在片面追求时效性的同时,由于新闻的时效性通常都很短,也使得新闻专题节目顾此失彼,频繁更换主题,给人以一种虎头蛇尾、意犹未尽的感觉。与此同时,还要力求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3、避免一言堂

一些电视专题新闻节目在制作的时候,为了帮助观众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关联性、影响力等,也为了增强新闻节目品牌的权威性,加强品牌建设,时常在某些新闻专题节目中邀请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或者专职新闻评论人员参与进来。这样虽然能够帮助观众加强理解,但往往成为了一言堂,如此一来,观众只能听到一种意见,一种态度。反观一些国外新闻单位的做法,他们往往邀请数位专家,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新闻事件,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表言论,从而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有时专家们甚至在某一问题上各执一词,互相交锋,在双方的争论中,观众更是获益匪浅。久而久之,观众们对于新闻节目自然兴趣高涨,从而打响了新闻节目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目前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然存在着资源不足,同质竞争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根本的方法是明确定位收视人群,明确树立属于节目自身的风格,从而树立专题节目的品牌形象。然而,如何有效的实施这一转变呢?节目制作时可以考虑增加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来激发兴趣,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来吸引观众,同时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地深挖观众关注的焦点事件。同时,在形式上努力追求平等的报道方式;在技术上,为交互式电视和网上电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创新,能够有效地扩大影响力,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王振惠:《电视新闻叙事特点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

②冯哲辉:《简论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③胡丹:《成功危机超越: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探析》,《新闻界》,2006(2).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现状;发展思考

本文拟以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网为例,从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特点、选题、报道形式、报道角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我国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作一些思考,探讨能够更充分的满足受众需要、更好的体现网络新闻专题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新闻需求,我国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做得越来越具体、细致,数量有增无减,形成了网络新闻专题的一个大繁荣。就新浪网而言,点开新浪网的新闻专题首页,就可以发现各种新闻专题被分成了许多具体的类别,包括了国内专题、国际专题、体育专题、娱乐专题、财经专题、科技专题等。

但是目前,网络新闻专题还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事件类专题、主题类专题、挖掘类专题和栏目类专题。

事件类专题一般信源来自于突发事件。如新浪网2008年1月25日的“科索沃宣布独立”、2008年4月28日“山东发生旅客列车相撞事故”、2008年5月5日“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等。这一类新闻专题通常新闻性较强,由于信息本身的动态变化,所以在策划上偏于被动,持续周期由新闻事件的本身特性决定。事件性专题往往是受众比较喜欢爱看的专题。

主题类专题一般为一些可预见的主题。如新浪网2008年4月17日“2008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5月8日“2008俄罗斯红场阅兵”以及一些常规性的颁奖和会议等。这一类专题具有宣传性、服务性较强的特点,在策划上更为主动,持续周期由策划或者主题进程共同决定。此类专题在信息接受益加小众化的今天,往往会得到一部分“铁杆受众”的期待和衷爱。

二、对网络新闻专题发展的思考

(一)充分运用网络传播新技术进行创新

网络新技术是影响网络专题发展的重大因素。网络新技术作为网络专题的新的表现手段,能更好地反映专题的内容。新技术的应用一直在影响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对网络专题也不例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对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更新和利用,不仅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受众的迫切需求。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就是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发展之上的。

相比传统媒体中纸质媒体只有文字和图片,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声音和视频;纸质媒体只有有限的版面,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仅有的时间段而已,网络媒体则在这方面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它除了有无限的网络传播空间之外,还有着丰富的传播方式。除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之处,它还有着flash、模拟动画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将有更多的传播方式会运用到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当中。

这些网络传播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不仅仅使得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更加快捷、形象,同时也使其传播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统筹联动,加强品牌战略实施

自从网络媒体出现以后,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没有停止过。在我国,目前商业网站还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直接采访权,这就造成了其要信息来源方面的缺失。而在网络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传统媒体也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使彼此更加强大。

在市场上明显出现“马太效应”之后,仅靠单打独斗难免落得伤痕累累,甚至难以在竞争大潮中支撑。因此,“合纵竞争”势在必然――联合互动、统筹运作、内容共享、错位竞争。这样有利于在重大活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使得不同媒体之间的特色相互交叉融合,产生多家媒体力量叠加的“1+1>2”的传媒效应。通过内容交换,取长补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整体竞争力。统筹联动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装,而是一种建立在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同作战关系。统筹联动既可以是与其他网络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进行的联动。由于统筹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使自身的影响力波及到合作媒体覆盖的范围之上。

(三)网络新闻专题要注重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并不应该是单纯的将新闻报道在网络媒介上进行“堆砌”,而应该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对于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网站能否吸引住受众,能否从众多的媒体中脱颖而出。

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时,要着重增强策划意识,提升新闻专题的竞争力。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要求能够对各种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配置与运用网络新闻资源,办出网站特色,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策划

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要注重策划。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制作成为一个新闻专题的。能够作为专题来进行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是具有重大意义,或是在社会当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策划

数字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过时,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是否为受众提供了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在当今获得独家报道越来越困难,网络新闻专题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在内容上进行精心的策划,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

三、结论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正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推动网络新闻专题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莫振轩.我国图书馆自助借阅服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6(6).

第4篇

1影视配音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的根本属性为新闻性,播音创作离不开新闻性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和广播电视密切相关。影视配音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播音主持根本属性来展开,以广播电视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设置与广播电视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活跃在广播电视机构一线,日常工作内容主要以新闻播报,出境采访,节目主持及配音工作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和配音相关的主要是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专题节目配音及一些商业配音。在目前教学体系中对影视剧人物、广告配音及专题配音课课时安排较多,对新闻配音课时安排较少,与实际需求脱节,较少涉及音视频软件操作技能的提升及与音视频制作单位衔接交流的安排,对学生就业及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优势及目前影视配音人才需求实际,可建立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结合课程汇报展示、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培养贴近播音主持工作实际又强化专业技能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及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具体分析

2.1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节目不仅包括常见的时政新闻,还包括财经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及新闻评论等。在新闻节目中,除去出镜播音员负责导语播报外,新闻主体及结尾部分大都通过视频画面与配音结合来呈现,配音工作一般由播音员轮班或由专职配音员来完成,一般播音主持毕业生刚入职新闻栏目组也主要承担新闻节目的配音工作。虽然新闻配音内容在电视播音主持或新闻播音课程中有所提及,但侧重点更多是提升学生新闻播报水平,从配音角度讲授内容较少,加之学生新闻配音练习量不够,很难达到新闻配音的播出要求。在这门课程中,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新闻节目配音为主,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及学生就业发展。广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声音作为电视广告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所在媒体广告部或专业广告制作机构录制,一般都由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播出。对于播音主持从业者来说,广告配音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增加广告配音课时量,加强对学生广告配音练习尤为重要。

2.2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

专题节目因为表现形式多样,且节目主题鲜明,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常见的节目形式之一。专题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对配音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需要丰富的配音实践及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大多数专题节目配音对于刚入职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难度较大。在影视配音课程中,应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量对专题片配音进行理论阐述、示例讲解及例稿练习,让学生能够明晰专题片配音特点及掌握配音技巧、规律,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专题片配音奠定良好基础。影视剧人物配音因为影片选择面广,剧中角色众多,影视情节丰富细腻,对于增强学生语言表现能力、把握人物性格及锻炼声音的适应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接触到影视配音的机会极少,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影视剧配音章节的学习可通过对不同类型影视剧进行练习,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中心来进行教学。

2.3课程汇报展演、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

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配音练习及回课指导外,可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专业汇报展演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对汇报展演中的作品进行反复练习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并通过作品选拔来激励学生加强专业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如果课程汇报展演条件不成熟,也可以通过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光盘或上传到视频网站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练习提高,还应该走出课堂,到配音制作专业机构进行观摩考察,并邀请一线配音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同时邀请他们到校进行专业讲座或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近一线,知晓自己自身水平与市场需求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效地促使学生明确方向,主动学习。影视配音离不开音频、视频软件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可抽出课时对学生进行音频、视频软件制作指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配音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即配音学习最核心的是语言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不能完全依靠后期制作技术来提升配音水平,后期制作只有在配音水平较好的前提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结语

影视配音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前提下,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并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来进行适当调整优化。文章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及优化措施,可供相关教学研究者借鉴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升。当然,在实际教学科研中,由于课时量不足、上课人数太多、专业录音设备缺乏、实践学习机会较少,经费支持不足等捉襟见肘的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结合所在院校及学生特点来开展教学,努力为课程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优化方案,共同推动影视配音课程发展。

第5篇

电视新闻专题在西方称之为电视深度报道(depthreport),不管是调查性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还是阐释性的都应该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电视新闻专题是全面、详尽、深入、及时地报道新闻的一种体裁之一,它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体裁。作为有着直观表象的电视新闻报道,它不仅以其特有的真实、全面、迅速、深入、客观地展现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还以其独到的画面感染力和现场冲击力,给电视受众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怎样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呢?

一、将记者的情感寓于事件和材料的选择之中。

有人说,电视新闻是报道真实事件的,不应当带有感彩。国外有些学者主张:在各种文章的风格中应当有一种"零度风格",就是纯客观的、不带情感的、不动声色的那么一种风格。

实践证明,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时,除了接受新闻信息以外,还受到理性的指导和情感心理的支配,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通情达理、由理达情,即观众随着新闻事件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所感受到的一种爱、恨、悲、喜、忧的感情历程,而流露出来的一种思想感情。新闻事件是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完成的一种完整的电视节目形态,它的素材保留着生活的鲜活、真实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客观性,供观众观察、体验和思考,而在选择和结构过程中,则有创作者主观地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和情感的介入,因此新闻专题是客观生活与主观认识的一种保有较大空间距离的结构,它既能将真实的生活物化成为一种可以复制、保存、传播的形态,留给人们一段活的历史,又能给观众提供一个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角,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制作新闻专题时,除了具备生活厚度和思想深度等素质外,还得具有感情浓度。

河南电视台《新闻60分》播出的新闻专题"七米账单的背后",讲述了郑州市9岁儿童陈一鸣,因患阑尾炎到某医院做阑尾切除手术,手术25天后死亡,花费8.3万多元,当死者的父亲从医院索要回电脑中打出的长达7.5米、共有24页的账单时,他却怎么也看不明白。在7米的账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从医疗事故的认定到医院的乱收费,从怀疑处方被修改到陈一鸣的尸体在医院腐烂而引起的三讼纠纷事件,是一个个体对一家医院艰辛的上诉历程。这是一起典型的医疗事故,记者以事态的发展为主线,从不可预测的事态发展到追踪事件的关键部位,记者用事实理性地讲述了这起医疗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其间当事人的态度、情绪、心理都透露出了医患双方激烈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在这个新闻事件采拍和制作过程中,记者以客观、准确、冷静的心态,对相关材料的选择、提炼整合,将一些感人的新闻事实,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在一起,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自己的感情,对目前我国医疗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产生了较强烈的通感和共鸣。在这个新闻专题中,记者自始至终都采用了让事实本身来说话的报道方式,客观冷静公正忠实地报道事实,在医患双方激烈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中,记者没有直接地评论和议论,记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在事实的选择和材料的价值取向里面了。

二、将记者的情感寓于新闻事件的记录和报道过程中。

新闻专题的感彩在片子中的表现是记者的自然心理表现,不是随意涂上去的油彩。新闻专题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凭借事件本身的内在力量去打动观众,而不是说教和喊口号,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与新闻事件的人物进行感情的交流和融合,促使新闻记者感悟到人间真情的真谛,激发起记者的灵感和情感;因为身临其境,才能增强记者的真情实感,切实感受到事件人物脉搏的跳动,找准加大情感投入的着力点,从而使新闻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时代特征,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凡是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记的新闻力作,都是记者的情感与人民的情感相融通、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晶。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的激烈战斗中,亲临第一线参加抗洪抢险报道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那感人的场面,被抗洪军民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染,才引起心灵的震撼,创作出了许多感人的新闻力作。其中央视采制的专题片《决战三江》,从党和政府的决策、抗洪军民的决心、英勇牺牲的将士、母亲送儿子和妻子送丈夫上大堤等一系列新闻事件组接上,展现出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共抗洪的新时代新闻精品。

三、将记者的情感寓于节目的情节和细节之中。

如果说,最初看电视,观众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收视心理的成熟,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收看电视达到交流的目的。于是,情感的作用更加突出。电视新闻专题经过编辑、配音、后期制作等多道工序,最终才形成一种真实的产品。在没有收看节目之前,观众的情感处于平静状态。随着节目情节的发展,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通过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指向,去牵引着他往前走,一直走到他觉得心灵情感的审美满足和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的境地。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曾播出的《第二次生命》中,母亲给女儿捐肾的手术刚结束,她从麻醉状态中清醒时的第一句话是:"兴奋死了!"女儿被推入病房时,她请求别人把挡住她视线的桌子挪开,在她关切的目光中女儿仍在麻醉状态中沉睡……这样的画面和细节由于具有了审美特质,而深深地牵动了观众的情感。这些细节的展现与受众形成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心理互动,受众日后可能忘记了人物当时说的什么,但会记下这位慈爱的母亲的伟大的爱,留下深深的震撼。

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的情节不会直接激发受众的感情,而是通过细节来完成的,而好的细节却是体现在制作者对生活中敏锐的发现和捕捉。以日本的《小鸭子》为例,情节是在大都市公园内的一群野鸭的成长、迁移的过程,在跟踪拍摄中,编导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小鸭牵引观众的情感,一是它们从出生地迁到皇家公园宽阔的水域,大队伍已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跳过最后一个石阶,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第二个细节是那群鸭长大后要飞离皇家公园飞向大自然,又是这只最弱的小鸭子飞不起来,大队伍在水面上盘旋飞翔,等待着小鸭子飞起来,小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总是又落下,直到七八次后,终于稳稳地升起在天空中,与伙伴们融会进大自然……这一细节的展示,观众得到的已不仅仅是一只小鸭子生存的生活状态,而是一次心灵的冲击,野鸭群充满温情的关照,人与环境微妙的依存关系,最终使受众在特定背景下的细节的展示中,感悟到了动物和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的情感升华。

第6篇

新媒体指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事业格局,重塑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轨迹。简单地说,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提高。移动通讯技术、卫星传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等先进媒介技术将信息传播带入光速时代。受众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直播,零时差地接触新闻事件。第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媒体倚仗强大的媒介技术拥有着海量的信息。受众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匮乏”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迈步进入“信息富足”时代。第三,受众信息接收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如今,个人电脑、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且这些媒介终端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简单。特别是智能手机,由于其具有便携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浏览各种信息。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愈加激烈。“报业寒冬论”、“报纸消亡论”的观点层出不穷。美国著名新闻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预言道:“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无独有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在2030年~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2012年,德国著名严肃报纸《法兰克福汇报》向法兰克福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就是上述论断的有力注脚。那么,在如此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媒体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只有立足于新媒体时代,深刻理解和挖掘新媒体特性,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浴火重生”。正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所言:“每一类旧媒体都被迫与新兴媒体共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作用和地位由于新技术的引入而发生了变化。”②因此,从新闻编辑的角度来看,至少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亟需得到加强和改进。

一、新闻策划:挖掘埋藏在网络中的线索

新闻策划并不是凭空建立在想象之上的思维活动,其基础往往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优秀的新闻编辑可以围绕着某一条新闻线索,通过新闻策划活动充分挖掘、展现隐藏在新闻线索中的新闻价值。从这个意义出发,发现新闻线索是新闻策划活动的起点。如何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找寻富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是每一个新闻编辑都要面对的难题。在新媒体时代,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是埋藏新闻线索的富矿。所以,在网络的茫茫信息中发现、甄选、挖掘新闻线索是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网络中的新闻线索有两种,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显性新闻线索是指,在网络社区,如论坛、微博、贴吧等,用户热烈传播、议论、评价的讯息。既然这种讯息能够在网络上引起较大的反响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作为新闻编辑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由于具有较大的规模性,所以这种新闻线索十分明显,容易发现。新闻编辑应准确判断该新闻线索引起热议的原因,挖掘出内在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根据该新闻线索的事实特点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新闻策划活动。

与网络中的显性新闻线索相比,隐性新闻线索较难发现。隐性新闻线索是指,在网络社区中零星透露出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讯息,该讯息很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网络关注。这类信息往往只是只言片语,隐藏在各个网络社区中,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对社会形势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慧眼识珠。一旦挖掘出隐性新闻线索,新闻编辑就可以对其进行新闻策划活动。

对网络中显性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难度较小,往往成为各大媒体的常规动作,容易造成报道内容的同质性。但隐性新闻线索的新闻策划要求较高,如果新闻编辑能够迅速确定其新闻价值,然后组织新闻策划并付诸于新闻报道,往往能成为独家报道,传播效果良好。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无论网络中显性新闻线索还是隐性新闻线索在进行新闻策划时都应及时确定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质量良莠不齐,需要仔细进行甄别。所以,新闻编辑在对网络中的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之前,要充分履行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义务。

二、稿件处理:遵循新媒体规律

一般来说,新闻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由两部分组成:标题制作、修改稿件。在新媒体时代,这两项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新闻编辑既要具有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编辑素质,又要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素质。

我们先说标题制作。传统新闻编辑对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是精炼、准确、生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制作双行或多行标题。但新媒体时代对标题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网站由于页面空间限制,新闻数量众多,给一则新闻标题留下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网站上的新闻标题一般都是单行。此外,受众停留在同一页面的注意力一般很短,因此新闻网站上的新闻标题要做到比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标题更精练、更准确、更生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点击。

再说修改稿件。迅捷的信息传递能力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新闻编辑修改稿件的工作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这一优势就要在速度上做文章。当收到记者传来的新闻稿件时,新闻编辑应迅速在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修改,然后迅速发送出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时效性。但是,新闻编辑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速度,真实性和准确性依然是极端重要的前提。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最短时间内核实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快速改稿并且发送。

三、新闻专题制作:重视链接作用和多媒体呈现

在新媒体环境中,一个又一个链接能够带领用户深入到信息内部,充分挖掘信息隐含的内涵。这一特性就要求,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专题制作时要充分重视链接的重要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版面、频道、频率有限,新闻编辑无法充分展现新闻人物、新闻背景、各方观点等重要信息,这一难题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以,新闻编辑在进行专题制作时要充分利用链接技术,围绕着新闻事件本身,精心将新闻人物、新闻背景、各方观点等以链接的方式制作成一个新闻专题,使新闻事件得以全面化、立体化、系统化。用户可以通过对该专题的浏览深刻把握新闻事件的内涵和影响,并且全面平衡地接触到各方评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优秀的人类叙事将会跨媒体讲述,即使叙事形式要为每一种媒体加以重塑。”③新媒体的另一大特性就是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对某一信息进行呈现。由于这种呈现方式的多元化,用户接收、理解、运用信息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新闻编辑在进行新闻专题制作时应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展现。这样,新闻事件就能更加生动、准确、全面地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能够掌握利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呈现的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多媒体的魅力。

参考文献

①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②[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商务印书馆,2012:45

③[美]杰弗瑞.S.威尔克森、奥古斯特.E.格兰特、道格拉斯.J.费舍尔:《融合新闻学原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33

第7篇

对传统媒体来说,有效运用新媒体已不仅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扩大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的战略选择。

新媒体在思维方式、新闻操作手法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究竟有哪些不同?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从一个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从业者要经历哪些转变?新媒体采编队伍人员构成怎样?做新媒体的感觉与传统媒体有哪些差异?传统媒体人员怎样成功转型?这组文章试图回答一些大家共有的疑问。

突破瓶颈:在新媒体采编实践中感悟

加入网络媒体要做好什么准备?首先需认识陈彤在“新浪之道”里提出的准确、快速和海量。

严格来说,在新闻理念上,互联网新闻选择的标准,与传统媒体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由于互联网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优势,新闻的定义,已经由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和最新披露的事实,加上了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

不过,太强的时效性,结合互联网新闻人力投入不足的现状,必然会带来“粗”的问题。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目前读者上网主要以获取基础性资讯为主,在第一时间新闻资讯,并进行跨地域传播,是目前互联网新闻存在的最大价值。

随着互联网新闻的发展,各网站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制作真正的、全新形式的深度报道,不会是太远的事情。

在一些场合,多次有人问到,传统媒体如何学习互联网新闻的特性?我回答,首先是更贴近读者。而时效性和海量信息,都是技术带给互联网的无法复制的优势。传统媒体要做的,恰恰是在互联网还做不好的地方下功夫,比如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强调新闻的公信力和采访量,提高写作水平和图片版式的精美程度,以提高阅读来抵消互联网的速度和海量冲击。如果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还只能像目前甚至过去的互联网新闻一样提供一些粗糙简单的消息,那恐怕真将走入困境了。

突破对技术的畏惧

在对操作者的素质和技巧要求上,互联网新闻与传统媒体要求有很大差别。

了解一定的技术,成了互联网编辑必备的素质,这些技术,大到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小到一个专题制作必需的网页制作语言。

对技术的抵触和畏惧,是传统媒体编辑转向互联网时普遍遇到的问题。一个从前的同事,已经成为一家网站当家人,他是一个出色的采编人员,但是感觉做网站很痛苦,原因是自己甚至很难写出一份合格的技术需求文档。而另外一位做报纸网站的同事,也在为如何建立论坛、跟贴这些门户网站等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而头痛。

所以如果岗位是管理者,互联网技术趋势与应用,就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虽然不需要了解每行程序如何写,但是对技术能作些什么,应该有大致了解,不然,无论是业务方向还是人事管理,都无法真正进行。

互联网新闻的一线编辑,将直接面对网页制作语言等工具。虽然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新闻的,会实现所见即所得,编辑新闻时,不再需要直接与代码打交道,但是如果不了解代码,没有一定网页制作能力,会非常被动。

试想,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个网站的新闻编辑,可能需要在十分钟内建立专题,这可借助模板很快完成,但随着大量资讯涌来,就需要在专题中加入各种新的元素。如果对网页制作一无所知,不要说加入新元素,就是修改模板,也有可能出现错误。

一位从传统媒体转行来的编辑,在我的部门工作了半年之久,虽然新闻业务相当出色,却始终对专题制作这一关深感痛苦,因为如果他值班时发生了大新闻,他就只能指望别的编辑来帮忙,或眼睁睁看着对手在专题上领先,那种感觉,无异于上阵被人缴了枪。

掌握互动与多媒体

除了技术以外,互动与多媒体,也是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不熟悉的两种手段。虽然现在互联网圈子里,所谓编辑产生内容的web1.0和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各自的拥戴者,经常以对立者的姿态出现。但从实际的互联网应用来看,这二者根本无法完全分开。

新闻采写,讲究公正与客观,把握不好,会流于生硬与枯燥,而博客强调个人写作和亲身体验,虽然往往有失偏颇,却可以给读者更丰富和更生动的信息,应该很好结合。

以轰动一时的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为例,各大门户网站在这一新闻上的争抢点无非二条,一是各方当事人的博客,二是业内各方的评论。前者通过当事人的博客自述来实现,后者多半是通过连线等手段,让专家和权威人士发表看法。两者缺一不可。

新闻强调公信力,所以编辑的选择推荐是首要的,但是如果用好web2.0的手段,会给新闻增添很多色彩。2006年搜狐新闻直播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回答网民提问,事后在专题中专门集纳了很多中国网民在跟贴中希望向普京提出的问题,既有表达中俄友好愿望的祝福,也有妙趣横生的怪论,给生硬的消息增添了很多可读性。

2006年初的河北文安地震,北京有震感,在各大网站这条消息后,大量北京居民上网叙述自己的地震体验,这些在几分钟内涌现出来的大量贴文,基本上已经勾画出北京各处的震感,这在传统媒体也是不可想象的。

多媒体或说全媒体报道也不能不提。互联网新闻恐怕是第一个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结合起来的媒体,在过去一年的新闻竞争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报道重大突发新闻时,各大网站的报道已经是声光色俱全,从视频到动画演示,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新元素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新闻包装手段,可以想见,以后互联网的编辑,就不能只像报纸编辑熟悉文字和图片,也不能像电视编辑一样熟悉音像,而要样样兼通,尤其是那些负有指挥策划之责的干部。

第8篇

一、切实加强新闻宣传的“三力”(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优化对外宣传效果。组织实施好“”工程,即举行1次新闻业务培训;开展1次外出交流学习活动;开展一次大型的宣传报道活动;组织2次集中采访活动,在州级媒体开展3个宣传周活动,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州级媒体推出4-5组有份量的专栏或系列报道。一是把自办节目作得更加好看,更加精彩。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三贴近”的要求,抓住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不断规范、丰富、创新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用“常办常新”的栏目、节目的不断提高收视率和宣传效果。全方位打造风格各异、定位准确的节(栏)目风格,形成《新闻》严谨认真、《身边》栏目轻松活泼、专题节目包罗万象、社会节目服务性强的格局。使自办节目朝着实践“三贴近”,增加新闻的政治性、服务性、实用性、趣味性、可视性方向发展,努力提高收视率。把《新闻》办成局(台)自办节目的“王牌节目”,同时,把《身边》栏目打造成为全州知名品牌。

对《一周要闻》进行改版,增加新闻含量,采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规范《新闻》播出时间,在中开设“桃源风”子栏目,把全县各乡镇、部门的信息用口播、DV的形式简要播出,完成形象广告插播;拟在《身边》栏目中开设《我爱拍DV》专栏,鼓励全县DV爱好者对我台投稿,丰富节目内容,对《开心一笑》进行创新;对《走进世外桃源》栏目进行改版;在节栏目的制作精良上狠下功夫,进一步规范、丰富、创新电视新闻艺术手段,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宣传效果;努力提高专题质量,办精办活专题、访谈和对农节目;特别是提高做好各类专题片、汇报片的制作水平,更好地为县委、政府服务。二是利用媒体平台每年举办1――2个县委、政府重视,群众广泛关注,社会普遍需要的公益性活动,在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同时有效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三是抓住上级党委、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和热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亮点,在多投稿、多用稿的前提下多投好稿,多用优稿,多推出一些被社会关注的重头报道,着重在提高外宣用稿质量和宣传效果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有效提高媒体的传播力。

加强与州两台的合作,在投稿用稿数量上继续保持全州第一不变,在增加投稿数量的前提下,主要在提高外宣用稿质量和宣传效果上狠下功夫。着重做好选题和好新闻策划工作,由编辑委员会确定每月宣传重点和要点,开展专题采访和集中采访活动,多组织挖掘采访主题新闻、重要新闻、好新闻,多上头条新闻和要闻,选取重点工作在州级媒体开设专栏和系列报道,办好民生类节目《身边》,确保在省州民生类节目用稿上有新突破;力争在中央和省级媒体用稿稳中有升,使各级报刊用稿特别是《日报》用稿有新突破,使更多的精品在省、州评比中获奖。四是积极争取配备新闻宣传设备。多方筹措资金购买4台中、高档摄像机和1套非线性编辑系统,成立第二编辑室,使专题节目和新闻节目实现分开制作,为更好开展宣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五是争取成立乡镇记者站,并配备必要采访设备。六是争取业务创收有新增长。除创造各种条件做好广告创收,增加广告承包额度外,积极制造各种优惠政策,采取承包、协办、联办等多种方式鼓励专题组和新闻组开展业务创收,争取年度新闻中心各项业务宣传创收达20万元。

二、着眼于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网络经营效益,扎实推进“村村通”和光纤网络两个工程建设。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项目的建设任务。极积与扶贫办和各项目乡镇做好宣传协调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安排和落实,做到早动作、早安排、早打算、早谋划,扎实推进整村推进项目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改善项目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条件,以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服务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广播电视社会影响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一方面主动向省、州广电局汇报,争取“村村通”建设项目指标,力争把县20户以上“村村通”建设列入年及今后一段时间项目安排;另一方面不折不扣、全力以赴完成已落实的“村村通”建设任务,使广播电视“村村通”成为政府满意、群众受益的民心工程。三是加强对网络支公司的政策、业务管理和指导,竭尽全力地为网络的建设、发展做好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快辖区内的广电光纤网络发展。

三、坚持以播出安全为硬要求,着眼于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确保全县广播电视播出、收视安全。完善机制,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新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和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提高管理效益,确保安全播出。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辖区内广播电视传输秩序。密切与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清理整治非法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力度,保证群众能看上安全健康的电视。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全面加强广电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一是重视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自我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理论学习与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即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又注重业务技术的提高,加大对新闻宣传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名记者、名播音、名制作人员和工程技术骨干,努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广电新队伍。二是开展业务技术竞赛,促进交流提高。计划在年内,组织新闻记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开展新闻采访、编辑和工程安装调试、故障处理等方面的业务竞赛,为职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业务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三是采取走出去办法,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外县交流学习取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思维护方式,以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充实新闻宣传队伍。为实现在1―2年内逐步形成一支30―40人左右优秀宣传队伍的构想,计划年内争取优惠政策引进2名播音员、1名制作人员和2名记者。

五、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的原则,着眼于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力争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第9篇

本文选择中央六大新闻网站(中国日报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的“神七”网络新闻专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报道特色,作出一个详尽而精确的概括。

文字报道议题比例分析:“硬”新闻“软”处理,在海量信息中寻求理性平衡

中央各大新闻网站均已集纳近300条文字报道信息(包括消息、特写等),中国网更是集纳了前期相关报道,其报道总数达540条之多。由于样本数量过大,本文拟选取文字报道集纳数量最多的中国网专题页面9月24日~29日的新闻作个案议题分析,抽取到新闻样本总数达418条。

经过文本分析,笔者将此次专题文字报道主题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

1.“飞天”重要瞬间。包括准备、发射、变轨、出舱、着陆瞬间等。

2.地面活动。包括发射场、飞控中心、着陆场各处的新闻报道。

3.太空生活、花絮报道。航天员的衣、食、住、行、家人等生活情况。

4.政府相关报道。壮行、天地对话、领导视察等。

5.航天英雄。为“飞天”壮举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以及团队的报道。

6.国际国内舆论。各境外媒体、外国政府、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关注情况。

7.总结、综述以及未来航天事业前景展望、预报等。

8.其他动态报道。除重要瞬间外的所有“飞天”动态新闻报道。

9.飞天全程各部件、各流程的专家权威解读、背景资料等。

各议题占报道总量之比例见图一:

图一:中国网“神七”报道专题文字报道议题比例饼图(样本总数418条)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占专题报道总量最大的核心信息还是“飞天”全程的各类动态报道,共占32%,内容涉及每一个环节,全程公开、透明直播,专题网页也采用滚动新闻的表现方式,做到实时传播,创历来航天报道之最。值得一提的是,“飞天”全程的各个重要瞬间历时非常短暂,占“飞天”全程总时长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报道比例却达到9%,突出了这些关键点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网关于“飞天”全程各部件、各流程的专家权威解读、各类背景资料的报道比例可称作是此主题的周边信息,占了整体报道量的17%,内容包罗万象:包括飞船、火箭的各项技术参数解读,航天服高科技、专家解释各类程序等。由于航天新闻涉及专业术语多、技术含量高,为让艰涩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各大网站新闻专题广泛搜集了各类深入浅出的背景资料、权威解读等。这类背景议题的增加极大地激发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其新闻意义与政治、经济价值,并且开拓了深度的知识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花絮报道量大大增加,达到了13%。此次“神七”报道除了科技方面的报道之外,还具有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作为社会大众关注的兴奋点自然就集中在了自己熟悉的普通生活上来。大量富有人情味、贴近性的报道缩短了受众与报道的距离。注重情感细节与信息的捕捉,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增加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视、音频报道:全方位海量直播、多角度深度策划,视角新颖而不失厚重

在本次“神舟七号”的报道中,六大重点新闻网站专题的视、音频报道都有出色表现,其中,央视国际依托中央电视台的整体优势和实力,为全程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而在各大网站中脱颖而出。央视国际的特色如下:

依托母体优势,海量信息直播。目前,央视国际已实现央视1、4、9、新闻频道等12套节目同步网上直播,还提供央视重点栏目的网上电视点播,为“神七”大型视频专题集提供了海量视频资源。

深度策划,打造网上“视频影像馆”。为充分利用母体资源,央视国际在此次视频策划过程中,率先调用央视现存的各类视频资料,并按主题分类集纳,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网上航天视频影像馆”,成为同类专题中的最大亮点。

视频影像馆中展示的资料内容纷繁复杂,既有早期的纪录片、文献资料片,又有历年来央视有关航天的电视节目和各类素材。网络编辑通过对零落散存的数字历史影像资料编排组合,围绕着“航天史”以及“中国神舟系列”两大主题,构建了一个富有视听特点的影像空间,使网络专题内容厚重,富有历史感,与“神七”报道热点相结合,策划制作了“人类航天史”、“三国航天梦”等视频资料专题网页,使影像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精心编排,二次处理。央视国际继续对视频专题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拓展,对节目内容进行结构分拆和二次加工,将原有的央视节目素材集纳编排成适合以网络专题形式呈现的成品。尤其是在飞天全程结束之后,又重新编排“神舟日记”视频页面,以每日为单位,把当日所有视频重新集纳,安排“神七”点播站,网民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点播任意视频观看。

央视国际采用超级链接的方式,将多个专题“捆绑”,让视频信息无限延伸下去。比如在这次报道中,视频专题页面包括“发射瞬间”、“出舱活动”、“神七影像馆”等若干子专题,而在子专题“神七影像馆”中,又嵌套了“中国飞天梦”、“神七我提问”等专题,这种处理方式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容量,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预期。

其他特色报道样式:小主题切入,多角度解读

网络电子杂志。为立体呈现网络专题,中国网杂志频道、观察频道联合中国麦克网制作了精美的网络电子杂志《神七问天》上下辑,给受众提供了多重的视听享受。

图表报道。新闻图表主要用几何图形(点、线、面)报道新闻,其常见形式有表格、图形等。新华网专题页面图片专区栏为受众呈现了53幅图表报道,将抽象、难懂的航空新闻语言具体化,使受众也更容易获得浏览新闻的乐趣。

3D动画报道。人民网的3D报道在此次报道中做得最为出色,按时间顺序编排,分发射、运行、行走、返回四个阶段分别报道,同时针对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应用等七大系统一一制作动画描绘,在表现测控操纵系统时还绘制了电子地图。所有制作元素互相配合,互相映衬,创造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互动样式:新颖的互动产品层出不穷,网站专题间合作与联动加强

博客、播客与收客,受众展示平台的交流与延伸。各网站还将新闻专题的互动环节延伸到了网站以外的个人博客、播客当中。通过这种延伸和交流,网络新闻专题得到了程度更深的互动。新华博客开辟“热博专区”,央视国际也推出“追梦神七 心随博动”博客专题页面,将网友有关神七主题博文突出显示。为征集视频素材,央视国际“星播客”、新华网“播客广场”等播客平台分别推出“神七”视频征集专题,征集网民的视频祝福、DV作品等,并加以提炼,聚合为新的视频页面。

益智、趣味的互动游戏。六大新闻网站在互动环节上的一大亮点就是设置了互动游戏,这些科普游戏既开拓了受众的知识面,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如新华网开通“航天飞机虚拟飞行”和“国际空间站虚拟游”,并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普网站“中国科普博览”联动,让受众在体验趣味游戏之余也能浏览网上的科技百科全书。人民网的互动游戏种类最为多样,有互动答题的“宇航员潜质测试”,有让网友将照片上传,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满足广大网友与航天员合照、穿宇航服的夙愿。还设置拼图游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

有奖征集,比赛评选。六个专题的有奖征集活动各出奇招,征集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联合中国宇航学会,在飞天前举办“探索宇宙 祝福神七”有奖征集祝福语活动,收到各种形式的祝福作品多达上万条,并从中选出2008条与神舟七号飞船一起上天,引起众多网友关注。

人民网的有奖征集更是别出心裁,打造虚拟“留言墙”,网友在相关页面点击并留言便可将“留言墙”“筑高一米”,留言墙人气甚旺;央视国际也开办“我在太空行走”为主题的绘画创意活动,为青少年网友提供了展示想象力与才华的表达空间。

第10篇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雅安地震”所制作的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弱点提出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商业网站 新闻网站 新闻专题 特点建议

、网络新闻专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充斥在网络上,人们只能浮光掠影地浏览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网站来帮助我们对细碎的信息进行系统地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则契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在突如其来的“雅安地震”面前,人们迫切地想了解最新消息以及此事件的相关信息。且这一突发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受众关注度、影响力等因素都不是单一的新闻消息所能驾驭的,此时新闻专题便盛装登场。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是一种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更具深度,内容更加全面。它有利于人们较为充分地认识社会事件,有助于培育社会舆论空间,还能营造媒体品牌,扩大媒体影响力。

本文从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角度出发,对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新闻专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各个网站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做好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以期提升网络新闻专题的整体传播效果。

二、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2013年4 月20 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全国各大媒体持续跟进报道,以新浪网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新闻网站均推出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 的网络新闻专题。但它们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和页面设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从专题标题、栏目设置、专题架构等细微差别中反映出来。

1、专题标题概况

两大网站所作的关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的网络新闻专题标题截图如下:

从图1、2 中可以看出,虽然它们的主题一致,但是其标题的字体字号、背景图片等均有所不同,以至于它们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各有侧重。

从标题的字体字号来看,新浪网的专题标题字号小于新华网,新浪网的主标题字体采用的类似于方正综艺简体,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而新华网的字体则是宋体,横平竖直,稳重清晰,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从背景图片来看,新浪网是以灰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压抑之感;新华网是以暗淡的土黄色为主色调,背景则侧重于救灾,传达出党和政府对震区的关怀。

2、栏目设置概况

通过在线观察,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所作的关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 级地震”的网络新闻专题的栏目设置也有所差异,相关描述如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栏目均比较多,但从具体的栏目设置来看,其所表达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关于灾区的最新消息这两个网站均及时更新,向公众传达震区前方的即时信息;关于震区的方方面面消息的版块两大网站均有涉及,但是关于防震的知识,却只有新浪网和新华网设置了相关的版块。

从版块的整体结构来看,新浪网和网易侧重于告知公众震区的灾情方面的新闻信息,而人民网和新华网则设置了较多的“中央”、“党委”、“政府”、“救援行动”、“感人瞬间”等栏目,从中可以看出其偏重于震区救援以及党和政府对灾民的关心,更多的是号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导向意识较为强烈。

3、专题架构

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专题版式页面基本上都分为左右两栏或者左中右三栏,如下表所示:

从表2、表3 可以看出,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的专题版式设计形式有所不同,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也各异。

从页面长度来说,新浪网比新华网要长很多,版式设计更为复杂,在内容上也更全面、繁多。新浪网将部分遇难者名单及其个人信息列出,震区的灾情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而新华网则没有将灾区的方方面面情况都展现在公众面前,主要是从舆论导向出发,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救助灾区人民。

三、两大网站的专题特点比较与分析

“四川雅安地震” 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因为其突发性、多变性、不可预知性、破坏性等特点,该专题在策划方面比较被动。但它也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新闻价值的标准,所以对于这个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新闻事件是全国各大网站的专题报道的“重头戏”。

从专题报道本身的特点来说,新浪网和新华网这两大网站关于该专题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共性。

两大网站上该专题的内容不仅仅囊括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事实性的信息,更多地关注于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且由于该专题的公众关注度较高,所以两大网站均采用了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来加强新闻的表现力,进而吸引受众的目光。

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可以更多的加入到传播过程中①,与其进行互动,也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平台,以表示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心。两大网站分别设置了“微博关注”、“网友跟帖”、“网友留言”、“微博评论” 的形式与网友进行互动,广大网友对地震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总体来说,两大网站的专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1、整体构思

信息的整合加工必须要“有目的地取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选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②。这是网络新闻编辑主动认同和遵循的编辑思路,它是新闻专题的灵魂,决定了一个专题的品位与品质③。新浪网作为商业网站,在构思方面比较注重提供较为全面的新闻信息,更多的是告知公众关于地震方面的信息,善于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上挖掘新闻素材。较为客观、公正、全面,且时效性较强,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求快心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四川雅安地震” 发生于2013 年4月20 日8 时02 分,新浪网反应比较快,在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分钟就发出了“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发生5.9 级左右地震”的报道,以第一时间抢占先机,以最快速度介入事件。随后便实时跟进,据笔者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1 个小时内,新浪网共了41 篇地震灾区的相关消息,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事件的实时进程,满足受众的求全心理。

新华网作为官方新闻网站,较为权威和严肃。它的报道主题建构更为集中,更多的是从舆论宣传引导的角度出发,报道突出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行动和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侧重于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抗震救灾,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新闻。从新华网所作的专题标题“爱在雅安你们不孤单,我们陪着你”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这个网站的报道不全面,对震区前线的伤亡情况所作的报道较少,主要是怕引起人民恐慌,这与它作为官方网站的性质有关。

但新华网的时效意识明显弱于新浪网,它是在震后的第二天上午9 时06 分才了关于芦山地震的第一条消息(关于救灾):“汶川500 顶救灾帐篷星夜运往芦山地震灾区”。

纵观两大网站的整体构思,新浪网所提供的新闻事实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其逻辑与新华网相比则稍显混乱,重点不突出。

2、内容编排

两大网站对该事件的专题报道,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对地震发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将最新消息进行实时更新,且除了新闻信息之外,网站都对本次地震的背景知识作了交代,做到了告知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合二为一”。新浪网专题中的“图解新闻:地震来了我们该如何自救”版块,用生动形象的漫画传达了地震自救知识;新华网“近年以来各国重大地震一览”版块,提供了世界各国以及我国的历次大地震的相关情况,便于人们了解这种地质灾害,同时有助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但它们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细微差别的,主要体现在:

(1)灾情播报方面。在对震区灾情播报方面,这两大网站报道的灾情涉及的范围没有多大差别,而在震区纪实的侧重方面却有所不同。

同样是报道地震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亲情,新浪网用的不仅有表现灾民获救喜悦的“母亲为救儿子顶起上百斤预制板”等正面的报道,也有为亲情而遭遇不幸的“姐姐地震时为救弟弟被倒塌房屋砸成重伤”等负面的报道;而新华网则只有“8岁男孩徒手2 小时挖出被埋妹妹手被划得血肉模糊” 等关于灾民获救的传递正能量的报道。

同样是报道震区灾情,新华网所用的报道均是侧重于“震区白衣天使争分夺秒抢救震区伤员”等震后救援情况,而新浪网则不仅有这类报道,还有“直击雅安宝兴震区现场满目疮痍” 等揭示震区灾情严重性的报道。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灾情播报方面,这两大网站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这个差别的出现同样是由于它们的性质及报道方针引起的。

(2)地震灾情评论方面。新华网作为我国专业的新闻官方网站,除了整合客观的信息和知识之外,还提供了权威观点以供受众参考,注重事实和观点的结合,且更多的是站在全局、更高的位置考虑问题。这在地震灾情评论里也能体现出来,如“心系雅安:理性坚韧从容”、“理性救援,让生活稳步向前”、“农村房屋应有强制防震标准”、“救灾雅安:如何做到‘匹夫有责’”、“为抗震救灾行动起来”等,都表明新华网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的功能。

而新浪网虽然更关注事实的每一个细节,确切地说是从民生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但是却缺乏对事件的评论,只是一味地整合各种新闻信息,而没有权威的观点供公众参考。

两大网站在地震灾情评论方面的差异同样与它们的性质有关,但也离不开专题策划能力的影响。

3、页面设计

在线观察两个网站的专题页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网站的专题最上方的标题都有黑色、灰色或暗黄色背景的映衬,背景都是关于雅安的地理位置和发生灾害区域的图片。图片中央均印有“四川雅安7.0 级地震”特大字号的提示,网页呈现出庄严、肃穆的风格,均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压抑之感,能迅速引发网友对雅安灾情的关切。从视觉效果来看,两个网站也都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flash 演示图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报道更加形象、直观。

但从总体来看,两个网站在页面设计上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在版式选择上,新浪网是左右两栏设计,而新华网则是采用左中右三栏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风格上,新浪网页面较为紧凑,稍显杂乱,主题不集中;而新华网的设计则比较“潮”,能体现手机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专题名称右下角就有“手机版专题微信标识”,能够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需要。

四、对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建议

通过对两个网站在整体构思、内容编排、页面设计方面的特点比较和分析,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缺点和不足。

新浪网的信息过多,比较繁杂,页面稍显混乱,主题不集中,信息重复和同质化现象严重。有些报道只是在标题的设置上略有差别,报道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这种严重泛滥的信息让受众无法找到报道的重点,是网络新闻专题议程设置功能缺失的表现④。

新华网的时效性意识稍差,由于其作为官方的网站性质,专题内容存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问题。专题中没有Flash 演示动画,而且与新浪网相比,视频报道也相对较少,缺乏动态的立体呈现,表现手段过于扁平,对于网民不会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针对以上缺点现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网络新闻专题的相关建议:

1、新浪网:优化页面设计,合理配置稿件,集中报道主题

新浪网的专题制作应该进一步地优化网页设计,改变目前密集、泛滥的信息,向简洁、大方转变,便于用户操作。在稿件的选取上,应加强对信息的汇总。虽说网络媒体没有独立的采访权,但是也不能缺乏对信息的整合、加工和强化,那种简单的转载,缺乏新颖,应该尽量减少同质化的新闻稿件。关于报道主题,网站不应该让受众在看专题的时候感觉到“摸不着头脑”,做新闻要客观,但这并不代表报道没有集中的主题。

2、新华网:增强时效意识,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段,相对提高活泼程度

新华网的专题制作应该加强时效性意识,对地震这种突发性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尽量以第一时间介入事件,及时进行实时跟踪,全面、客观地反应新闻事件,满足公众求快心理。

虽然新华网是我国的官方网站,但是其风格也不能过于严肃,否则的话就会缺乏对受众的吸引力。要适度增加视频报道、Flash 演示动画等多种较为立体、现场感强的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①刘凡,《突发事件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表现特点》[J].《新闻前哨》,2010,(8):73

②约翰·奈斯比特:《梅艳译.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0

③周海英、徐晓红,《网络新闻专题框架分析———以人民网和新浪网禽流感专题为例》[J].《东南传播》,2010(12):117

第11篇

福建和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架

作为全国电视台首个新闻频道,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创办之初提出了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节目构架,以此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构架了以滚动播出的省内自采类民生新闻和编辑类国际新闻为骨架,娱乐、气象、财经、证券、房产、汽车等专业新闻为肌肉,引进的优秀纪录片和专题片为补充的新闻资讯平台,形成了整个频道既有大量的消息类新闻节目,也有深度报道类节目;既有大量日播节目,也有为周末专门打造的假日组合的新闻制作播出框架。

在新闻节目构架的基础上,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建立了白天时段以早、午新闻为重点,主要栏目为《新闻早报》和《新闻午报》,辅以双点滚动新闻,主要栏目为《新闻进行时》,以快捷资讯带动全天的白天新闻播出的时间构架;建立了晚间17点45到20点30分3个小时新闻资讯和晚间21点到22点1个小时的整合新闻资讯平台的时间构架。

2005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的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在经过了6年的发展后,初步形成了白天以《正点新闻》为骨架,中间重播晚间九档品牌新闻栏目为肌肉;晚间以九档新闻品牌栏目为主的24小时新闻制作播出平台。白天每逢正点滚动播出新闻,而从晚上6点35分开始,先后推出《健康面对面》《环球报道》《超级采访车》《新闻最前线》《社会纵横》《两岸视点》《广东报道》等九个首播节目直到午夜。

福建和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构架的优点和不足

一、看轻日间新闻,主打晚间新闻,新闻不能24小时直播。无论是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还是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晚间6点以后到午夜特别是晚上6点到10点这四个小时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里,两家电视台分别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心打造了十几档新闻栏目。比如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通过9个骨干节目创造收视高峰。这9个节目分别是:《第一现场》《现场》《环球报道》《看东岸》《F4大搜索》《新闻晚报2100》《新闻追追追》《福建房产报道》《财经这点事》。此外,每逢周六、周日播出大型真人秀活动《八闽之子》。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则形成了四大类节目构架,包括以《新闻故事》《社会纵横》《环球报道》《新闻最前线》《超级采访车》《两岸视点》《今日福彩》《广东报道》为代表的新闻类节目,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寰宇地理》为代表的专题类节目,以《纵横天下游》为代表的旅游类节目,以《第一访谈》为代表的访谈类节目。

二、过多过细的新闻栏目划分,人为造成新闻直播的断档。从两个新闻频道的节目编排不难看出,无论是日间节目还是晚间节目,两省新闻频道都是以新闻栏目来做支撑。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制作播出的新闻栏目多达15档,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节目达到了19档。近20档栏目填满了一天24小时。这样虽然看似十分丰满,新闻节目众多,但是却没有真正实现新闻播出的直播化和常态化。在面临突发和重大新闻事件时反应不足,在时间上没有立即能直播的新闻报道窗口,在栏目上也没有相应的报道制作播出平台,而且以多达十几档的新闻栏目来填充时间也要大量的人财物支撑,造成了各栏目各自为战,新闻资源共享程度低和新闻专题多、动态新闻少等缺点。可以这样说,这样的节目构架是一种以节目填充时间和频道的老做法,只是把一些新闻栏目装到了一个名叫新闻频道的筐子里,没有真正呈现一个新闻频道所应该有的特征和特点。

其实福建和广东两省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架和模式代表了目前国内电视台新闻频道普遍的节目构架和模式。在一些城市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甚至有些省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目前虽然名称上叫新闻频道,但是实际上还是以电视剧、软性专题广告以及引进的一些专题片来支撑整个频道,新闻档目只是这些节目的填充。这样的新闻频道只能是新瓶装旧酒,重新叫了一个所谓的新名字罢了。那么新闻频道到底该如何进行节目编排和构架?从2003年5月创立的中央台新闻频道的节目编排和构架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编排和构架的有益借鉴

虽然,目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全天候新闻直播,次日凌晨1点到6点,除了整点是15到20分钟不等的《新闻直播间》直播外,其他都是当晚新闻的重播。但是,从早晨6点一直到午夜零点,央视新闻频道有长达19个小时的新闻直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新闻30分》《法治在线》和《共同关注》撑起了整个白天13个小时的新闻直播。而晚间6个小时的新闻,除了和一套并机直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重播《新闻联播》外,四档新闻《新闻1+1》《国际时讯》《环球视线》和《24小时》撑起晚间黄金新闻档。

从新闻栏目数量上来说,除了和一套并机播出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闻30分》之外,7档新闻栏目支撑起新闻频道,频道去栏目化倾向明显。在观众看来,栏目消失了,看到的只有新闻频道。

从栏目时长上来看,7档栏目中除专题评论新闻《新闻1+1》《共同关注》,编辑汇总类新闻《国际时讯》《环球视线》和《24小时》时长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外,《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的时长都在3个小时甚至是5个小时,动态新闻大大增多,记者采集的动态新闻随时可以进入演播室直播出去。

这样大栏目、大编排、大框架的频道设置相比多栏目、细编排、小框架的频道设置来说有着明显的优点。

首先,大时段的新闻直播栏目设置,打破了原来的以栏目为基本单位、频道条块分割的缺点,使整个频道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使任何突发、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有直播的窗口。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以记者现场报道、主持人连线、专家评论等多种形式直播出去。这一点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的直播报道中体现十分明显。

其次,大时段以小时编排,使新闻滚动起来,不仅使动态新闻量增加,而且有利于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更灵活地处理直播和日常固定栏目之间的关系。突发新闻无疑是最鲜活、最吸引观众的新闻,一旦发生突发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大时段的节目构架,这时要进行事件的直播,无疑要对整个已固定的栏目进行变动,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编排的调整。这样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往往使得新闻滞后。大时段的节目构架则不同,一旦所发生的新闻被认为具有直播价值,可以在第一时间以口播的形式直接播出,抢占第一时间,同时可以为后期记者和编辑留下继续跟进的时间。随后连线赶赴现场的记者,在直播记者发回事件的进一步进展的同时,编辑可以搜索相关资料,约请相关专家,随着对事件报道的一步步深入,一场围绕着事件发生而进行的现场报道、背景分析、新闻评论、演播室访谈的新闻直播就可以展开。与此同时,利用直播的第一手资料,事件的相关深度报道和专题性报道也可以进一步跟进。这样一场既有最新动态消息,又有深度报道,还有综合评论分析的新闻战役就全面打响了。

第三,大时段的新闻滚动直播,还有利于提高收视率,培养观众对频道的忠诚度。在24小时全天侯的新闻播出情况下,在无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观众不可能长久锁定一个频道,而不断滚动跟进的新闻直播,不仅使观众能够及时了解新闻动态情况,而且培养了观众一有突发事件就看新闻频道的忠诚度。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黎 莉

第12篇

一、敏锐及时,树立媒体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根本。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要做到敏锐及时、应事而动,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如能长期坚持,就可较好地在受众心中树立起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在受众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有大事要事发生,欲知详情登陆××网站”。发挥自身优势、敏锐及时地设置议程、树立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胜出的“不二法则”。在这方面,人民网的“特别策划”很值得一提。该栏目在日常策划中对住房、医疗、教育、反腐倡廉、政府自身建设等敏感话题不回避,体现出了新闻网站的勇气与智慧,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在广大受众中的公信力、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

在“10周年专题”报道中,人民网开辟了“活动预告、最新消息、本网记者走进香港”三个子栏目,涵盖了预告式报道、最新进展报道、体验式报道三大类,既实现了专题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又实现了报道形式和信息内容的全方位覆盖;新浪网开辟了“滚动新闻、最新消息”等子栏目,在其“滚动新闻”栏目中还

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了本页面内容每分钟自动刷新一次。

二、突出主题,拓展信息深广度

新闻专题策划贵在突出主题,做到纲举目张;同时,还要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使信息全方位覆盖。如何能更好的突出主题、拓展信息的深广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T”型布局。这种结构既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又能使网页在布局上简洁清爽、方便网民浏览,还可拓展信息深广度――网民只要把鼠标对准相关子栏目热键,就会弹出一串下拉式链接。这种 “一网打尽”式的策划布局,能使受众感受到“一站式消费”的,牢牢吸引受众眼球。当然,在布局时也要防止栏目层次过多、给受众阅读带来阅读麻烦。

下面以新浪网的做法为例说明。“十周年专题”策划的主题是,全面回顾祖国十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彰显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存共荣、心心相印的浓浓亲情。为此,新浪网在其专题策划中,专题首页通栏大标题下把“特别策划”“人物访谈”“幻灯”“互动”4个子栏目制作成了链接热键。网民把鼠标对准相关子栏目热键,就会弹出一串下拉式链接。如,在“特别策划”一级子栏目中,包含了“香港脸谱”等7个二级子栏目。在二级子栏目中又有若干个三级子栏目,在三级子栏目的其中上还有若干四级子栏目,等等。

三、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

传播学研究表明,强化传受双方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是提升新闻传媒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网络专题策划,应自觉把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渗透其中,提升网站品牌影响力。在本次“十周年的专题”策划中,多家新闻网站都加大了传受双方互动的力度,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度。例如:上海东方网,在其专题系列策划的“经济篇:紫荆风中争胜”“沪港‘双城记’”等篇目中开辟了相应“调查”供网友投票,投票结果可即时查看。

面对各种网站、博客、播客、手机等获信渠道急剧增多的态势,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必将成为新闻网站提升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履行舆论导向职责的重要途径。

四、彰显个性,提升网站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