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家访谈总结

企业家访谈总结

时间:2022-05-11 12:4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家访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家访谈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创业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 F270;F0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3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英国中小企业创业行为的比较研究”(70402007) 、中国地质大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CUGQNW0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创业活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据“2006 中国成长型企业发展高峰论坛”消息,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 的55%,上交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46%。[1]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鼓励自我就业,鼓励通过创业来吸纳劳动力已成为一种必然。大量的新创企业的出现,也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和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环境,培养创业技能和培育创业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发几十年的发展,创业创新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但是,新创企业的成功率却很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创业型企业很难在市场上长久的生存下去。究其原因,创业型企业在融资,产销,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创业型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其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较强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市创业型企业的调研活动,从对新创企业的企业家访谈记录资料中来分析创业者对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安排,总结出创业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为我国的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一、样本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介绍

本研究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选取了11家创业型企业进行调研,选取的企业样本具有随机性,其具体行业分类(见表1)。调研的形式主要是以对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进行访谈,每次访谈大约在1个半小时左右,访谈的内容涉及创业前,企业初创时期,以及企业当前的情况。

注:依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其中,文化艺术业企业是以经营网站为主,从事网络媒体的服务行业。

由表1可以看出,创业型企业的行业范围主要涉及IT、光电通讯、生物制药、材料化学等。因此,当前新创企业主要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创企业正在我国蓬勃发展。在这些样本企业当中,有限责任公司占70%,其次则是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人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2003年左右注册成功,企业运营已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其公司规模比起创业之初也有一定的发展。无论是从员工、部门、产品开发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其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已初步形成。

二、创业型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新创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企业的控制权、股权安排、员工激励、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见图1)。

1.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控制权

创业型企业由于企业运营时间不长,绝大多数企业的控制权都还是牢牢的掌握在创业家的手中,这是由于创业型企业的关键资源都集中在创业者手中的原因。[3]对于创业家而言,他们拥有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些资源足以支撑企业在市场中运行,比如:技术、市场、社会网络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创业者会牢牢的抓住他手中的资源,使企业能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创业者通常在企业中拥有大部分的股权,这些股权也使得创业者实现了在企业里面的话语权,也就是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在我们调研的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都表示目前还是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并且不会轻易的放弃这种控制权。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认为企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目前还属于小型企业,控制权还是集中在少数创业者手中便于管理;认为一旦控制权发生变化,创业者的所有权会发生变化,股权也会被慢慢稀释;认为下放控制权会使得企业增加竞争对手。在我们调研的数据当中,80%的企业家都认为是第一种原因。

在调研中,当问到是否预计未来控制权会发生变化时,企业家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企业的控制权可能会发生变化:企业资金出现困难,需要大量的融资;市场上有比较好的机会,可以让企业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仅凭少数创业者的能力无法掌控企业。当出现以上几种情况时,企业家们会考虑放开一部分的控制权,但不会绝对的放开。除非企业最后被收购或者合并,否则企业家们不会完全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

在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对于控制权的理解大都在于两个方面:资本层面和管理层面。就资本层面而言,对企业的控制就是企业的控股权,股东层转化为资本层。创业者对企业拥有较大的股份,就意味着对企业拥有控制权。股权的丧失就意味着创业者对企业控制权的丧失。就管理层面来讲,创业者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或团队,具体的经营业务由职业经理人或团队来执行。但在我们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是没有分离的,即使是有风险投资的企业也是这样。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也就是说,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在拥有企业的所有权的同时也拥有对企业的经营权,因此,创业型的企业家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2.创业型企业的股权安排

本研究样本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实现股份制,在创办企业之初,就已经将各个创业者的股份安排好了,而对股份的控制权就意味着对企业的控制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股权安排在一个企业当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创业型的企业中,对股权的安排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从样本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小型企业在创立之初的股权结构都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以创业者本人和投资者为主。合伙人在2~9人之间,对于合作伙伴有多少的问题,有的创业者认为2个即可(包括创业者本人),有的认为3~5人,在创立之初,创业型企业的股权越集中越好,股东越少越好,太多容易产生矛盾,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容易有撤资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企业倒闭的现象发生。总的来说,我们调研的企业有几种股权形式[4]:

(1)一股独大结构。包括股东少(3个以内)的企业,大股东有资金,也有一定的管理才能,能吸引合作伙伴。这种形式比较普遍,符合大多数创业者在初创阶段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的要求。

(2)平均持股结构。创业团队才能互补,平均出资。这样的股权结构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其中起协调、沟通的作用。

(3)差别股份结构。没有绝对控股的股东,“两两制衡”。一个创业者这样解释,股东们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可以两人控制一人。这种形式在一些留学归国创业企业中也比较普遍,因为海外要求大股东股份不得超过30%。要走大企业的道路,一定要把股份“留出来,放出去”,为今后引入高管(经理人)、员工股份、策略投资商或者风险投资商打下基础。

在谈到创业型企业怎么来安排企业的股份的时候,我们对于企业家们的看法归纳了以下几种入股的形式:

(1)以技术专利入股。这多见于高科技企业,主要以IT、制药、通讯行业为主。创业者由于在国外长期工作生活,认为国外的技术可以引进国内,并有好的发展前景,便开始创业。

(2)以资金入股。比如私人投资或风险投资。由于创业者缺乏资金来源,于是寻求投资者的同时,愿意出让一部分的股份。但是,关于出让股份的额度,创业者认为至少要保持对企业50%以上的股份控制权。

(3)创业团队成员入股。创业者认为一个企业光有技术不行,还需要市场,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于是,企业创立之初的创业团队的成员都成为企业的骨干,都拥有企业的股份,同时也共同拥有企业的经营权。

(4)企业核心员工入股。对企业核心的员工配以股份,是创业者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这也是在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以看到的现象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型企业的股份安排形式。其中,员工持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在我们调研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员工持有股份的制度了。甚至有些创业者认为,在创业型企业的股权安排上,员工一定要持有股份,这对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团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调查,大部分情况下,创业者本人或团队拥有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但是,比较特殊的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在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占据了企业的绝大多数股份(70%以上),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创业者或经营者的股份只占到剩余的少部分股份(30%以下)。

3.创业型企业的激励措施

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人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创业团队是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生存的关键。因此,人才也是创业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资本。在现如今企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如何留住对企业有用的人才也是创业者们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我们调研的样本企业当中,对员工离职率的描述大致在30%左右,高的企业甚至达到50%以上,员工流动十分的频繁(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有70%以上的创业型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在30%左右。并且,创业者们认为30%的离职率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是比较正常的。当然,还有10%左右的企业处于离职率比较高的状态下。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这些企业在对员工的激励措施上存在问题。根据我们调查的资料,创业型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大致可分为两类: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激励。情感上的激励主要是通过企业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以及创业家的个人魅力来吸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具体的形式多是以组织企业活动,口号或宣传教育为主;物质上的激励体现在工资、奖金和福利,配以股份或期权,以及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等方面。

不仅如此,创业者们根据每个员工的需求不同,对每位员工的激励方式也不一样。但比较突出的就是在员工持股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调研的样本企业中看到,凡是有执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企业的团队都是很团结,员工的斗志也很高扬,这样的企业才有活力,同时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有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创业型的企业要形成一个比较强有力的创业团队,就必须要以员工持股的方式来激励员工。

4.创业型企业的管理制度

一个创业型企业能否生存下去,企业的管理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在调研中,一位创业这样告诉我们:我有一个非常团结、强有力的团队,无论我做什么都能成功,就像一个好的推销员一样,无论他销售什么产品都能推销出去。由此可见,管理团队对于创业型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要想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那就需要一套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对于创业型企业,管理制度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在我们对11家创业型企业的调查中,也涉及了企业于创业之初是否建立了管理制度的问题。其中,除一家目前还没有设立管理制度以外,其他的创业企业都已经具有管理制度,而且创业家们表示这些管理制度也经常在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完善当中。当谈及到管理制度涉及的具体范围时,创业家们表示管理制度涉及的是多方面的,有员工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奖金福利、部门职能、人力资源等,而且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管理制度从开始简单的硬性规定,到越来越人性化管理,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对于创业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是以制度为主还是以人治为主的问题上,90%以上的创业者们表示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制度为主;但是在一小部分范围内还是以人治为主。当问其原因时,创业者们认为,就创业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规模比较小,员工数量也相对比较少,对于员工的管理需要人性化,才能凝聚员工的气势,团结员工。所以在对员工的日常管理中,人性化的程度要高一些。由此可见,这也是创业企业与普通大型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独特之处。

5.创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团结企业员工,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内部治理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这些作用显得格外重要。[5]我们在调查样本企业是否形成企业文化的问题上,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列宁表3。

根据表3分析,有将近30%的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文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口号,以此来激励员工。此外,还有50%左右的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大多都认为只是创业者个人的素质、魅力在影响和带动整个企业的发展。创业者们认为,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企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要形成企业文化比较困难,存在的也只是个人文化,只是创业者个人在影响整个团队。由此可见,在创业型企业创立之初,影响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就是创业者本人。但随着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员工人数增多以后,企业会根据情况的不同,为了团结和激励员工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三、结 语

创业型企业有着一种新型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同于成熟的大型企业,这种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需要从创业企业的自身特点角度来研究。[6]本文从创业企业的控制权、股权安排、员工激励、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创业型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从分析调查的结果来看,创业型企业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企业规模比较小,各方面都还相当不成熟,与大型企业相比,内部控制结构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有其独自的特点:

(1)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保持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不轻易放弃。

(2)在现代企业的所有制下,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控制权又体现在控股权上。创业团队对股权的安排多是从企业的发展需要出发,但创业者本人或团队拥有的股权必须达到50%以上。

(3)创业型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拥有独特的特点,即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以分配企业一定的股份,使其成为企业的小股东,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同时,这种配股的激励措施也有效地减少了员工离职的现象。

(4)在管理制度方面,创业型企业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等原因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在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的程度较高。

(5)创业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处在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创业型企业中,企业文化以创业者的个人文化体现出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创业者们认为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带动员工努力工作。

由此可见,创业者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我们调研的创业型企业中,创业者个人的性格,素质,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不同,对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也会不同,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随着创业型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也会逐渐的趋于规范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朱仁宏,叶 敏,邓靖松.2006年创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管理科学,2007,(7):31-32.

[2]杨 俊.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 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4):28-35.

[3]许,田俊改.创业企业控制权配置模型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7,25(4):49-51.

[4]Xiao Jian-zhong,Fu hong. Post-entry Development of Small Business: An Embeddedness Approach[Z].paper present in The Fif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WHICEB 2006), May 27- 28, Wuhan, China(ISTP).

[5]林 嵩,张 帏,姜彦福.创业机会的特征与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创业案例的探讨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2):268-272.

[6]Lumpkin, G1T, and Dess, G1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 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5 (2).

Study on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Based on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Cheng Wenjing,Xiao Jianzhong

(School of Economic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第2篇

【关键词】学岗互通 分段递进 五环联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8-02

随着3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能服务、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网络技术人才,因此加大培养网络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力度,稳步推动高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对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常态化

鲁昕部长在2011年6月教育部组织的首届“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要想在高速发展的网络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至关重要,必须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问卷调查、企业家访谈、政策分析等多种形式,并且对区域网络技术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技术更新情况、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健全“三年一大修,每年一微调”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常态机制,每三年根据专业运行实施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1次大修,每年对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能适时与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相对接。

图1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化

按照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的要求,潍坊职业学院网络技术专业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公司、RedHat公司以及济南博赛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实施“学岗互通、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岗互通”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企业项目案例、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以项目设计制作为主线开发技能训练项目,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真实工作环境建设实训环境,以此促进学习和岗位的互为相通。“分段递进”则是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递进规律,采取四段式教学安排。第一阶段完成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网站建设等基本专业技能。第二阶段完成网站设计、系统集成和网络安全三个专业技能模块培养,使学生具备建网、用网和管网的核心技能。第三阶段与合作企业组建订单班,使学生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第四阶段完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毕业设计等训练,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或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准备。

三、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化

根据潍坊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培养规律的要求,通过与行企专家对专业面向岗位进行细致分析,构建了“基本素质平台+专业能力平台+能力拓展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本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平台课程包括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自主选学的就业课程模块。能力拓展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长生导师指导课程等。

表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表

四、校企合作实效化

网络技术专业要实现为企业超值服务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为主旨,以改进为主题,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科学规律的新型模式。[2]潍坊职业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基本思路,创新实施以典型项目为主体的“五环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真正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及人才共享,教师与工程师共事,学生与企业员工共担,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共通,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共融的新格局。

1.成立校内工作室

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实训基地优势,与济南博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实际高鸿有限公司、潍坊裕华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合作,吸引技术专家进驻校内实训基地设立“校内工作室”,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即把企业的生产环节在校内实现。

2.成立校企共建学院

与国内知名企业安博教育集团在校内成立服务外包学院,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从招生、培养、就业、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对接。

3.成立高端认证培训中心

与思科、红帽、H3C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认证培训中心,通过引进行业企业先进认证培训体系、企业文化、企业案例素材、习题库等,为网络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搭建良好平台。

4.对接校企文化

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加强与企业文化对接,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融入企业元素。科学设计网络专业文化建设方案,积极宣传优秀的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总结

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专业快速发展,既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手段,也是实施国家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的重要内容,任重而道远。[3]

参考文献:

[1]张景雷. 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J]. 继续教育.2012,(13).

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6,(1).

第4篇

关键词:战略发展;战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影响因素、路径、模式、绩效测量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针对作为国家经济运行支柱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却很少,如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机理如何等问题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提升。

二、研究框架

(一)相关研究综述

战略与企业外部环境和组织的适配一直以来都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将战略管理学派分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战略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每一学派和理论均包含外部环境与战略适配和(或)组织与战略适配的思想,根据适配对象和程度不同,战略理论可分为3类(见图1)。第一,外部环境主导的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外部环境居于主导地位,组织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从属于、并适应外部环境。第二,组织主导的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组织处于战略制定的主导地位,外部环境仅起到了有限作用。第三,组织内外部环境主导的均衡战略适配理论。在该适配类型中,组织和外部环境均处于主导地位,战略须同时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达成适配。根据战略制定过程中人的因素参与与否,又分为两类:客观因素决定论,认为战略完全是客观的外部环境与组织适配的衍生物;主观因素决定论,相对于客观因素决定论,弱化了外部环境和组织与战略适配的作用,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领导或领导团队的认知、企业文化是战略制定的关键所在。

上述一般化的战略管理理论存在普遍适用性,却难以突出不同类型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为此一些学者也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研究了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与一般化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肯约-马萨模型、优秀银行模型以及戈莫尼模型等,这些研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成功商业银行共同特征的挖掘上,然而却并没有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所在。如1989年版的优秀银行模型指出优秀银行具有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基础、战略方向的选择、通过有效控制来管理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建立精英管理制度的共同特征,却并未解释其中的原因。

鉴于商业银行战略绩效这一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框架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商业银行战略领域的研究专家以及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研究框架(见图2)。

1、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首先,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货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金融产品种类就越多,从而市场所需的金融服务规模就越大,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需求的规模,战略规划可以反映金融需求规模,并且为提升战略绩效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不同的监管体系下,银行所能从事的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够选取的业务种类、经营策略、模式以及地域范围,这是决定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关键所在。再次,金融功能对商业银行战略的影响表现为4个方面:压缩控制成本、要求银行功能一体化、要求银行对其功能和定位细分以及促使商业银行在某些领域专业分工并将业务流程外包,上述4个方面的战略决策体现为成本和收益上的差异化。最后,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业越有可能存在垄断行为,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和社会福利的下降;与此相反,低集中率的银行市场结构,大量的银行平均分享市场份额,这种状态使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银行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将产生高绩效。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外部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1: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2: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3:金融功能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14:市场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2、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战略绩效的影响。首先,合理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有助于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生产效率;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有助于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调节,因此产权结果与商业银行战略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次,商业银行依靠风险收益来获取报酬,通过谨慎风险管理来保障自身的稳健发展是商业银行赢得竞争,提升绩效的基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运营的地域范围,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就会越倾向于拓展自己的金融产品种类和运营的地域范围;反之,则限于现有的发展状况。再次,从世界级银行的发展来看,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将合理的业务结构转换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持续改进是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提升绩效的关键。最后,商业银行是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随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商业银行会产生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组织内部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1:产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2: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3:业务结构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H24:规模程度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在综合已有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了指标化处理:使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货币乘数等7个指标测量经济发展;使用利率调控灵活度、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开放程度、巴塞尔协议的执行效率等7个指标测量国家政策;使用新产品推出速度、市场有效细分程度、分销渠道多样性等5个指标测量金融功能;使用银行市场与证券市场的规模比率、非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规模、市场集中度CRn等5个指标测量市场结构;使用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比率、商业银行股权的分散化程度、最大股东持股比例3个指标测量产权结构;使用资本充足率、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率等14个指标测量风险管理;使用中间业务/全年收入、杠杆比率、经营范围的广度3个指标测量业务结构;使用贷款规模、存款规模、网点分布的范围等4个指标测量规模程度;使用营业收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测量战略绩效。

(二)问卷的预测试和发放

在变量指标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了“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调查问卷”并请15名金融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商业银行高管协助进行了问卷的预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共删除了5个题项,分别是经济发展因素的GNP指标,金融功能因素的产品创新程度指标,产权结构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风险控制因素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规模程度因素的网点数量指标。在对问卷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两种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聘请咨询公司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样本包括全国的18家主要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大连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盛京银行、.邮政储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12份,其中有效问卷161份,其余51份问卷因数据缺失或一题多选而被视为无效问卷。基本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在因子分析中,通过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的43个指标、以及战略绩效的5个测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分别为0.743和0.419,说明前者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而后者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指标按照特征根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8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这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6.690%,即它可以反映原始43个变量96.690%的信息量,分别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管理和规模程度,恰好印证了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机理框架。

在相关分析中,根据题项-总体相关系数,共删除了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中的货币乘数、物价调控程度、存款保险制度效率、非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规模、国有股份占总股份的比率、短期证券占总资产比率、当期损失准备占总贷款比例、逾期贷款占总贷款比率、及损失准备金占非逾期贷款比例9个与总体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题项。

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回归分析,表2为使用加权平均法对战略绩效5个测量指标进行综合的回归模型,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去中心化处理。

回归分析结构表明,本文提出的8个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即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因素,以及产权结构、风险管理、业务结构、规模程度因素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有显著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在系统梳理一般化战略管理理论和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机理框架,并对因素进行了指标化发展,以及问卷发放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中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金融功能、市场结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产权结构、风险管理、业务结构和规模程度,每个因素均对商业银行战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绩效可以用营业收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战略变化速度和广度5个指标表征。

虽然本文识别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机理框架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空白;然而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论文使用了43个影响因素指标测量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5个指标测量商业银行的战略绩效,指标的全面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继续收集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够更为全面的覆盖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绩效的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Venkatraman N,John C C.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3).

2、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周小燕.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分析――基于SCP理论的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7(7).

4、Bentler P M,Chou C P.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J].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