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

时间:2022-06-14 00: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资源利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700

国内刊号:21-1134/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优化结构,生态农业,产业链

 

构建农业生态产业链要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为基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农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一、优化结构后的农业产业链应具备的特点

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依存,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生态农业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依据社会需要和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系列化深加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实现经济增值,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改善生活环境,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相结合优化结构,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和谐生态农业链必须具备的核心产业及产业群

一个和谐的生态农业链必须具备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产业,以及由此辐射的产业群。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加工程序形成产业链,也可以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剩余构成产业的食物链。产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可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由此实现各产业间的持续、稳态的物质(能量循环),最终形成若干农副产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物在系统内部生态处理,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解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种养殖业子系统。种养殖业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化水平的提升。具体技术途径包括:肥料方面,多是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及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农药方面,大力推广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期刊网。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硬化渠道、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水的生态效率,在既定条件下,减少用水量,实现用水减量。在耕作方面,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做到精确播种,精准收获,以节约种子,提高作物对光、水、肥的利用率,在农作物收获时,做到适时收割,减少农作物损失。从物质流动的特点看,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糖复合为代表的模式,表现为物质的代谢或循环过程;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表现为营养物的共享。一是基糖复合:果基鱼塘,糖基上可以种植各种果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果。还可以在种植的高杆植物下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以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家禽的粪便还可以肥地。二是稻鸭鱼共生:稻鸭鱼共生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动物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共生体系,它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生态学特征(杂食性),并运用现代技术措施,将鸭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共生共长,以鸭捕捉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

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系统。一种是四位一体式: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为原理,以土地资源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优化结构,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它是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巧妙结合的新型的生产模式。另一种是五配套式:即指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和看营房五配套,它是一种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体系,具体步骤是: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了养猪外,圈上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养猪、猪粪池产沼气的循环。特点是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系统。种养殖生态系统加上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系统可形成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由于该系统的多种经营特征比较明显,所以把它称为生态农业链。

三、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基础

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生态为基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生态渔业,延伸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倡导农产品的绿色消费。生态链的各个环节之间通过废物变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系统。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和量上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各个系统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其资源等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最佳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连接着初级农产品和最终消费,同时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根本,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招商引资》

《农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已经步入了新的阶段,农村沼气对促进农业发展,为农民致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极其重视,并为此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使全国各地区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从事云南省禄丰县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本文就针对禄丰县沼气发展状况,对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展开论述。

1 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带动改厨、改厕、改圈,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茶)”增加沼肥施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其中三个乡,十一个镇,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力争到2015 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五年共新建2500口,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2)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池容750立方米;(3)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池容500立方米;(4)从2 011年起,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5)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转贴于  3.1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物资丰裕,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经济收入较好,居住条件相对优良,在开展沼气建设时,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并提高建设要求,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2)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加强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在加强后续服务时,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做到一池一登记,保证服务跟踪,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2005(03).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2004(10).

第4篇

论文摘要:木文在对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些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并把它和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贸、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方式。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已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本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副产品有效供约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当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控部门(主要是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迫切需要有信息支持系统来提供有效信息服务与支撑。本文对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以利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科学决策和止确引导。

1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特征

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法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方法的表述,信息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中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特征,是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具有如下特征:

1.1综合性

从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从行业来看,它是农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中每个行业也是一个综合体,如农业是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有机结合的综合体;从地区上来看,它是各乡、各县、各市、各省横向之间和乡、县、市、省纵向之间立体交义、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总之,农业产业化是多环节、多行业、多层次、多因素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政府部门作用农业产业化宏观决策,迫切需要有关这个系统的总行信息。

1. 2战略性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白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种新型经营方式。能不能顺利实现这个转变,是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走势方面的信息需求特别迫切,以利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等。

1. 3动态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着的,农业产业化系统的运动性和可变性,就是其动态性。动态性特征要求政府部门在把握农业产业化系统运动和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实现整体目标,并重视改进和完善信息系统,注意信息反馈,随时进行调节和控制。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着农业产业化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以便有效地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动态管理。

1. 4区域性

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教育程度、社会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使得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色。区域性特征要求当地政府部门侧重收集、掌握与白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

1. 5层次性

从农业产业化系统来看,可分为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等多层次。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部门来看,可分为中央、省级、市地级、县市级、乡镇级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乡、县市级政府部门对微观、中观层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市地级、省级、中央政府部门对中观、宏观层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

1.6开放性

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个开放系统,不但要从系统外输入资本、技术、人才等,而且要把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向系统外输出。开放性特征要求各纺政府部门不仅要收集农业部门的信息,而且要收集科技、经济、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有关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息:不仅要掌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要掌握外地区、全国乃至世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国内外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动态信息。

1.7实践性

政府部门收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关信息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提高农业产业化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止确性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因此,政府部门的信急需求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实践性特征使得政府部门密切关注农业产业化的现有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方法与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中的信息支持系统建设等农业产业化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热点问题。

1.8多样性

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信息需求形式上看,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二是从信息需求范围上看,有部门的、行业的、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信息:三是从信息需求内容上看,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

2关于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2. 1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

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是农业产业化决策的基础;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是农业产业化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设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动态信息数据库、龙头企业数据库、农业产业化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等。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上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规划、协调、指导各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数据库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江苏各地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如,宜兴市陶瓷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张家港市羊毛衫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吴江市丝绸批发市场动态信息库、灌云县棉花主副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数据库、邳州市银杏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数据库等。

2. 2加快政府部门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

铁路和公路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命脉。当今,建设信息网络,上网信息,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大事、实事。首先,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快办公和信息系统建设,并与上下级农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连通。江苏省2000年将现代农业住处体系建设作为为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江苏省农业信息网从无到有,在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市场信息收集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网站:其次,要逐步实现与经济住处网、科技信息网、教育科研网、电信网、广电网、因特网的互联互通,以便动态地反映各国、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监测、预警,提高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2. 3明确各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

各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除为本级政府农业产业化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制定本地区农业产业化信息发展规划、计划和有关政策法规,组织、协调、引导下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开展业务工作外,在收集、处理、传递、利用信息方面又有所侧重。国家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信息:省、地市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省内外、市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观信息;县市、乡镇级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侧重于收集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微观信息,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经验与教训。

2. 4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信息咨询服务

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般因其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拥有稳定的市场和技术等方面信息的来源渠道,因此容易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或者不能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其市场竟争能力。针对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县市、乡镇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收集它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经过一定的分析加工后为农户和加工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既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中取得成功的有效做法,也符合中国实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的大方向。如南京市六合县开办了全市第一家农业信息台,该县农民通过境内任何一部电话,拨通“95100”这个特殊号码,根据语音提示就可以查询到有关农林生产、技术和市场的信息,现己成为该县农民调整结构的好参谋。可见,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可以改变当前在农业信息管理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重信息资源建设、轻信息资源利用,重计划任务的完成、轻市场信息需求服务”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第5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2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1为传统学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有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会日渐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设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一个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该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改造与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以四湖涝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涝渍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出“对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该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既充分地应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又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400多万hm2次的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受益,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也充实了该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2.2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空间。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众多相关学科的参与能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出新的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建设条件。该学科共主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资助项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0个,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个,研究经费达到350万元,加上日方的总援助金额6.5亿日元,该学科5年间拥有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溶入,相关学科也有人员参与,均有了较好的收获: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产生了涝渍特定背景条件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这样既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研究的磨练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使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制高点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3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这种事例不时可见。如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又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通过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种鉴定;啤饲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于199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鉴定;我国第一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种植面积上百万亩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鄂棉15”于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出了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青草早”,野败型雄性不育系“温线早A”和籼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以及红麻、苎麻新品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计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3加强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目标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标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现状,在运用科学研究策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中也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大目标虽然有可能产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则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从而影响这一策略的继续实施。从现实与超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考虑所有现实条件(含现实可利用的条件)为上限,这样较为稳妥。

3.2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包括进行科研所需的设备,资金、物质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及相应待遇等。要实施科研强学科、强专业、强学校的战略,必须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实施这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单位亦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进行设备的整合,或集中财力解决一定关键设备,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关单位的设备,在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

3.3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一个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强,众多科研人员能够集合在某一个旗帜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较大,反之则不然,要从各个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员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单干户、“夫妻店”是很难再成气候的。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团队精神则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玉春,张大春.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天下论文]。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4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多熟种植模式;存在问题;发展对策;辽宁省

论文摘要 介绍了辽宁省主要多熟种植模式,指出了这些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年≥10℃活动积温2 700~3 700℃,无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 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不足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缩减,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 300m2下降到目前的1 000m2,土地的承载力严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农业气象资源,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多熟种植模式

在长期实践中,辽宁省逐渐形成了多种间、套、复种模式。主要有粮粮间套复种、粮菜复种、粮经饲复种、菜菜复种、两鲜复种、林草间作等,这些多熟种植模式有的侧重于高产高效,有的侧重于用地养地结合,有的侧重于粮经饲平衡发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种马铃薯

玉米、马铃薯种植形式为100cm∶100cm。马铃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马铃薯畦间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种,株距18cm,与马铃薯穴错开,密度5.5万株/hm2。马铃薯产量15~20t/hm2,玉米产量约12t/hm2。

1.2玉米间套种小麦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麦的畦带比为120cm∶80cm,玉米应选择紧凑型品种如掖单13、锦玉2号等,小麦品种可选择高产优质的辽春10号。玉米密度一般为4.95万株/hm2,小麦保苗600万株/hm2。玉米产量可达到7 879.5kg/hm2,小麦产量可达到3 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种植比例为3∶3,玉米的行距为50cm,密度一般为4.20~4.95万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为25cm。玉米产量可达到8 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可达33.67t/hm2。

1.3小麦复种大豆、向日葵、红小豆、谷子

葫芦岛市无霜期160d左右,近年来该地区利用麦茬复种大豆、红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种蔬菜等搭配组合,取得较好效益。春麦选择辽春17,3月20日播种,7月7日收获,产量为3 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种,10月8日收获,产量为2 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种选用辽嗑杂1号,7月9日播种,10月11日收获,产量为2 340kg/hm2。后茬红小豆品种选用辽红小豆,7月8日播种,10月10日收获,产量为2 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种,10月15日收获,产籽实5 250kg/hm2,产草3 150kg/hm2。

1.4鲜大豆复种鲜玉米

该技术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区较多。大豆选择早熟、荚多、绿荚、高产的优良品种,于4月5日前播种,保苗15~20万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产鲜大豆15t/hm2。鲜大豆收后及时将豆秧切断翻耕,抢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种密度为4.50~5.25万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鲜玉米,青玉米秸秆可做优质饲料。

1.5大豆套大蒜

该形式主要以铁岭、新民市和台安县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垄距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获,平均产量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沟里种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产量2 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黄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选择日本大叶、菠杂10号等抗寒性好、产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种,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获,一般产量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温室内育苗,终霜过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获,一般产量可达75~90t/hm2。番茄拉秧前1个月左右开始育黄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个月开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产结束为止。

1.7瓜葵间套复种大豆

种植带宽200cm,其中西瓜垄67cm,供瓜藤生长的平畦宽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种,保苗7 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种在西瓜株间,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获后播种夏大豆,播种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获。

1.8鲜玉米复种青贮玉米

鲜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种,密度为5.336万株/hm2, 7月15日收获。鲜食玉米收获后尽早播种青贮玉米,选择郑单958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宜,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初霜来临前收获,可产玉米鲜秸秆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与花生间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种植花生,花生密度为11.25~12.75万穴/hm2。试验表明,在保证南果梨和大扁杏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收获花生3 100.5~3 499.5kg/hm2。

1.10速生杨与大豆或紫花苜蓿间作

速生杨采用条带种植,行株距为4.0m×1.5m,在条带中间种大豆和紫花苜蓿,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试验表明,间作的大豆产量为3 229.5kg/hm2,紫花苜蓿鲜草产量为44.05t/hm2。

1.11葡萄与聚合草/白三叶间作

葡萄架间隙之间种植耐阴作物聚合草或白三叶,既能收获一定量的青饲料,同时聚合草或白三叶还能起到涵养水分、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聚合草垄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万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鲜草产量为75 t/hm2。白三叶散播,用种30~45kg/hm2,鲜草产量为15t/hm2。

2 存在的问题

2.1一些多熟种植模式资源消耗大,技术复杂,推广规模小

传统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种劳动集约型农作制度,一些复种模式作业工序繁琐,消耗劳力过多,技术比较复杂。这样的多熟模式仅局限于个别地区或个别农户使用,其发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开发省工省力型多熟种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未来多熟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

2.2下茬气候资源紧张,复种能否成功没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个地区的农业三线温度和霜降等气象因素是稳定的,但年际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一旦气候异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温等,复播以籽粒为收获目标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颗粒无收。

2.3复播作物市场需求波动大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区域复种作物种类单一,复种面积加大后,秋季上市时供大于求,没有市场。特别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贮存,一旦卖不出去,很难有效益。辽宁前几年就曾发生过秋白菜冬天冻在地里白给没人要的惨剧。 转贴于

2.4复种效益低

一些地区习惯复种荞麦、糜子之类的小杂粮,这些小杂粮虽然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市场需求也不错,但复播产量较低,一般产量不到1 500kg/hm2,农民种植的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约1 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挣钱,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2.5复种模式单一

传统的多熟种植以提高粮食产量为中心,只考虑收获果实,而没有和畜牧业结合起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短缺已经成为农区发展养殖的瓶颈问题。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应该把复播饲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来,从单粮食型向粮经饲菜综合型发展,这也是现代多熟制发展的一种趋势。

2.6没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

多数试验研究要么注重简单的栽培技术,要么只比较不同复种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种搭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复种作物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术体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种植技术因某一环节的纰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复播青贮玉米产量高、营养丰富、栽培管理容易、机械化程度高,是农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市场需求非常大,新疆、内蒙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复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这固然有前些年养殖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约复播青贮玉米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积累不足。

3 发展对策

3.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复种模式

每种多熟种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麦后复种大葱、芸豆等蔬菜经济效益高,但栽培技术性较强,除要求一定的光热资源外,还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条件,且年际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复种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为收获目的的作物,往往因为生长季热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温、早霜等气象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生产风险很大。复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其产量高,收获时间弹性大,营养生长期间对低温、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强,因而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复播饲料作物既有利于解决当前轮牧、禁牧形势下饲草短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有益尝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林下间作花生等矮杆经济作物或紫花苜蓿、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在不影响林果树生长的情况下,获得额外收入,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一种复种模式能否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它包括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社会对其农产品的需求及经济效益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每种多熟种植模式特点,合理选择适合本区的种植模式。

3.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辽宁多熟种植,完善多熟制技术体系

辽宁地区多熟种植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光热资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抢种抢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比如选用早熟品种;利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种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机械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实施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多熟种植的顺利进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产、优质、高效逐渐成为现代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的主要目标。省工省力,粮经饲多元结合,高收益型和高产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农艺与农机结合注意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当今种植制度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种植制度研究力度,从而使多熟种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4 参考文献

[1] 陈阜,梁志杰.多熟制的发展前景[J].世界农业,1997(6):18-20.

[2] 闫春风,吴禹,安颖蔚.辽宁立体农业生产模式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4):229-232.

[3] 李秀华,曾艳君.辽宁省主要复种模式及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4-27.

[4] 金亚菊,张华星.辽西葫芦岛市两茬复种栽培摸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06(9):24.

第8篇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尤其是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渐趋匮乏的矛盾,使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快速地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战略问题。

本人通过对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只有确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经济与生态的兼容观、生产与经营的节约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观,由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路子,才能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协调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资基础。

一、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

循环经济(Cyclical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Materials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主导产业衰落,综合竞争能力急剧下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并形成了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能源消耗偏高,技术创新力量不强的问题,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部分资源型企业管理粗放,劳动生产率非常低。

2、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生产功能和人居功能的矛盾日趋突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小,环保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资源性加工业比重大,人均环境空间减少。由于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煤炭开采、铁矿及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之中,污染严重;煤、煤矸石、尾矿、自然粉尘、扬尘和一些易挥发的气体,形成了大量有害物质,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

3、融资环境恶劣,缺乏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已经完全失去了金融支撑。资源型城市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和基本经营活动收入三个部分。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型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另外,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资源结构破坏严重,使得国家、民间和外商的资金不太愿意投向这些行业,造成资源型城市投资、融资受阻。

三、循环经济在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和探讨

1、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标。在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低。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速远远超过GDP的增速,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巨量的原材料需求已经难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尤其是那些依矿建市、依矿立市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挖掘开采,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甚至趋于枯竭,使整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现实,应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在发掘和提升工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植食品、饮料、医药以及植物为原料的新型产业,通过对农副产品以及其他再生资源的深加工或再利用,解决矿产资源匮乏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问题,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依靠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特别是重点帮助有能力的企业争取国家级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主体之间构建一个新资源共生互补的循环发展体系,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使老工业城市摆脱资源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发展经济不仅要节约资源,还要保护环境。但是,从有关资料来看,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多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多10倍,每年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作为一个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只有牢固树立经济与生态相互兼顾、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新理念,把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才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生存和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鼓励和引导现有企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或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将生物资源或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培植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少污染的环保型企业和产业,坚持走以内涵扩张为主的科学发展之路。

3、树立生产经营的集约观。应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使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论的说法,在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尽可能地使土地及水、电气等生产要素能够集中有效使用,以较低的经济投入和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由于受历史原因和旧城布局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方面城市区域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很多民营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难以找到低成本扩张的空间;另一方面,一批停产、半停产的传统老企业大量的厂房设施长期闲置,成为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办都市工业园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把项目建设与企业改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市内企业的土地置换,盘活存量土地;结合旧城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城市闲置土地。通过整合城市土地存量构建都市工业园,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企业扩张的重复投入,节省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平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第9篇

[关键词] 农家乐旅游 开发 规划

旅游已从最初的观光游览旅游向生态旅游发展。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丰富,旅游者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观游览,在景点的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都希望回归自然,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旅游需求的变化为生态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趋势促使生态旅游在各地蓬勃开展,而“农家乐”旅游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农家乐旅游最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乡村游。而我国内真正意义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并认为由于“农家乐”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阶段。

广义的农家乐源于农业的概念,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它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狭义的农家乐,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二、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条件

中国第一批“农家乐”1987年在四川郫县农科村出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家乐旅游已经遍及全国,在成都更是成为了特色产品。我国具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1.我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第一动植物资源及地质资源丰富使得旅游产品更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第二气候类型多样性为我国的农业类型奠定了基础。第三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为旅游的过程增加了娱乐性和参与性。第四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带薪假期的增加使得游客具备了出游的条件。

2.我国在开展农家乐的特点非常突出。从目前我国开展的情况来看,“农家乐”让游客吃的是农家风味餐,如锅巴饭、竹筒饭,住的是简朴的农家房舍,玩的是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服务人员也是淳朴热情的村民。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久居都市的人特别有吸引力。

3.农家乐的开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家乐”旅游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农家乐”旅游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家乐旅游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成本低,需求大等特点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内旅游业最热的产品之一。但是就我国农家乐旅游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1.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

(1)出行基础设施不完善,“农家乐”开展地区一般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影响了旅游的开展。第一,交通问题。通往农舍的道路较差,交通工具也不太方便。由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这就使具体寻找某家“农家乐”显得比较费劲。第二,休闲设施欠缺很多农家设施过于简陋,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的设施。第三,配套设施不齐全,医疗保健站、平价药店、超市、理发店等配套设施都还不健全。

(2)卫生环境不理想,生态环境压力大,“农家乐”旅游一般是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随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引起环境、水质的污染,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卫生状况令人担忧,游客健康受到威胁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未经培训,环保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和健康知识;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对“农家乐”的卫生、环保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刻不容缓。

(3)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如今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整体接待水平较低。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使游客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服务。经营者也缺乏宣传意识,多半都以为只要饭菜做得好就行了,不重视自我推销。

(4)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农家乐”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旺季时门庭若市,淡季时惨淡经营,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家乐”旅游推崇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尽管是自种自养,但大多数没有相关部门的检疫。服务人员也缺乏健康检查。很多地方还没有出台统一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标准。价格不统一、涨幅不统一也是在“农家乐”凸现出来的问题。

(5)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农家乐”旅游现在仍以品尝农家饭菜为主。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文化内涵。而观光活动只停留在农业观赏、采摘的表面,大多数游客只是到农田、果园转一转、看一看,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农业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求知求趣的需求,这也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2.对策

(1)突出“农”字特色,强化文化意识“农家乐”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农民生活的特点,体验和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一是要着重体现“农”味。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等,其中参与自做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游客的欢迎。二是要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农村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地农村的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等乡土文化都充满地方色彩,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参与其中,可以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当前,应树立信贷机构向村民贷款,用以修缮、装修客房和增加娱乐项目等。

(3)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开展卫生和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进行专项卫生和安全教育,引导和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任何事故,为游客创造出一个洁净、健康、卫生、安全的旅游和生活环境。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家乐”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充分,产出最多,废物最少,环境污染最小。旅游产品应注重原汁原味。并且“农家乐”旅游一定要在农业生产的同时,考虑其旅游功能。因此,把物质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把技术手段和道德资源的开发都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并与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统一起来。

四、小结

通过对农家乐旅游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在开展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在着一定的不足。应在但旅游类型丰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因此,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近十多年来对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保护与开发、文化、环境、特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但还存农家乐旅游研究中找出国内开发的不足,扬长避短,把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我国农家乐旅游起到全方面发展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C].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7.5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及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3):127~130

[3]魏旭江:对“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12):56~59

[4]张金霞:进一步发展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3):123~125

第10篇

2015-10-17[上午(09:00-11:30)]

2015-10-17[下午(14:30-17:00)]

2015-10-18[上午(09:00-11:30)]

2015-10-18[下午(14:30-17:00)]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20203 会计(专科) 00157管理会计(一)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63管理心理学

00165劳动就业概论   00164劳动经济学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0166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20228 物流管理(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12英语(一)

05372国际物流导论 020245 酒店管理(专科) 03961宾馆前厅与客房操作   03963酒店管理实务   020313 销售管理(专科) 10492销售管理学

10496零售管理 10498网络销售

10510连锁与特许经营管理 10494促销管理   030112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2民法学

00247国际法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9宪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00245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60刑事诉讼法学

04729大学语文 00244经济法概论

05677法理学 030116 民商法(本科段) 05559海商法 05558侵权行为法     030301 行政管理(专科)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292市政学 00107现代管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40101 学前教育(专科) 00384学前心理学

0038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383学前教育学 050114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4普通逻辑

00031心理学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5现代汉语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29教育学(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6古代汉语 00506写作(一)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中学教育类(专科) 90024普通逻辑

90037美学

90087英语翻译

90441多媒体教学系统

9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90495体育保健学

90540外国文学史

90600高级英语

90735音乐教育学

90742美术技法理论

9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9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92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92054中级无机化学

92085细胞生物学

92102遥感概论

93709基本原理概论 9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90503体育教育学

90732简明配器法

9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90830现代语言学

90831英语语法

92053结构化学

92079生态学概论

92084组织胚胎学

9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92200现代设计方法

9320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

9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96421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96518微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90321中国文化概论

9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90502体育管理学

9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9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90745中国画论

90832英语词汇学

92009抽象代数

92055中级有机化学

92101区域科学原理

9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9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5543中学化学专题选讲

9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97976音乐欣赏(二) 90015英语(二)

90023高等数学(工本)

9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90501体育史

9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90541语言学概论

90603英语写作

90604英美文学选读

9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9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92018数学教育学

92051物理化学(二)

92105地理教育学

9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9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50207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0595英语阅读(一)

00596英语阅读(二)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795综合英语(二) 00522英语国家概况

00597英语写作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00794综合英语(一)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688设计概论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50454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科)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5机械设计基础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0电子技术基础(三)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2198线性代数

03954现代公文写作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23操作系统概论 080759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专科) 03950网络管理与维护 03952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3944网络技术基础

03948网络设计与组网 03946网络设计与制作 08076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47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7C++程序设计   080828 建筑工程(专科) 05394建筑物理 09062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检测技术 09064建筑材料及检测技术   082236 工程造价(专科)(路桥方向)   03828建筑构造(一) 03940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 0394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090622 农村经济与管理(专科) 01442乡镇行政管理 02557乡镇规划与管理

03971经济学基础 05220市场营销学(乡镇) 02541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100701 护理学(专科) 00488健康教育学

02997护理学基础 02903药理学(一) 02998内科护理学(一) 02899生理学

03001外科护理学(一) 100801 药学(专科) 03031药物分析 03029药剂学 02068人体解剖生理学   020106 金融(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6国际金融 00077金融市场学

00078银行会计学 00079保险学原理 020114 农业经济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27农学概论

00128农业技术经济学(一) 00134农业统计学 00129农业政策学(一) 00130作物栽培学(一) 020157 财务会计与审计(独立本科段) 08119管理会计 06072企业财务审计

08130现代公司理财 00103证券投资学

08131财务分析与案例研究 06194内部审计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152组织行为学 020204 会计(独立本科段)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0审计学 00158资产评估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183消费经济学 020210 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99中外民俗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88管理思想史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1薪酬管理

06092工作分析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 05375物流案例与实践(二)

05379仓储管理(二) 05376库存管理(二) 05377采购与供应管理(二)

05380供应链管理 05373物流企业管理

05378运输管理(二) 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18公共政策 05723非政府组织管理   05722公共经济学 020261 工程财务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5293国际工程与建设项目管理 05294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 05292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6214西方财务管理 020279 工程管理(独立本科段) 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01850建筑施工技术

06087工程项目管理 0826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08263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06962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 020302 酒店管理(独立本科段) 04929旅游市场营销

04932酒店客房管理 06124旅游文化学 06126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8424酒店管理 04934现代酒店礼貌礼仪 020314 销售管理(独立本科段) 10500市场调研与销售预测

10505销售风险管理 10501销售渠道管理 10507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0516销售客户管理 10503组织间销售 030106 法律(本科段) 00230合同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13 法律教育(独立本科段) 00230合同法 00227公司法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302 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00261行政法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1848公务员制度   040102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399学前游戏论

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8 教育学(独立本科段)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469教育学原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40120 基础教育(独立本科段) 0568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6420中文工具书 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12政治学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本科段)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50134 英语翻译(独立本科段)   05349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050201 英语(本科段) 00600高级英语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3英语写作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50206 英语教育(独立本科段) 00087英语翻译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50309 公共关系(独立本科段) 00318公共政策

00320领导科学

03291人际关系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3292公共关系口才

03297企业文化

03300现代媒体总论 03293现代谈判学

03295国际公共关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0015英语(二)

00152组织行为学

03294公共关系案例

06091薪酬管理 050410 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0302 化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0109 采矿工程(独立本科段) 08144计算机绘图(一) 11939采矿学(二) 08146矿井提升运输

08149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08139采掘机械

08147矿井通风与安全(二)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段)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80313 模具设计与制造(独立本科段)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独立本科段) 02331数据结构 02326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33软件工程 080705 电子工程(独立本科段) 08315控制工程基础 11165通信原理与系统 11162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   080709 计算机网络(独立本科段) 02331数据结构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 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080720 软件工程(独立本科段) 07165软件工程概论 07026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07167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080745 计算机科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02326操作系统     080806 建筑工程(独立本科段)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6建筑设备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0807 道路与桥梁工程(独立本科段) 06078交通工程(二)

06081隧道工程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79城市道路 06080高速公路 081204 制药科学与工程(独立本科段) 03031药物分析 03029药剂学

07780化学制药工艺学     081209 应用化学(独立本科段) 02066有机化学(二) 02483工业分析     081724 铁路运输管理(独立本科段) 02375运筹学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53铁路旅客运输

06268工程数学

07113国际货物运输 07106铁路运输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454高速铁路概论 00015英语(二)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204铁路财务管理 0822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独立本科段) 02115信息管理基础

02117信息组织 06385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06627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 02124信息分析方法

02134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 082232 汽车服务工程(独立本科段) 06895汽车节能技术 06906汽车运行材料     090102 农学(独立本科段) 02676作物栽培生理

02679种子学 02678农业推广学 06172耕作学 05226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 090403 畜牧兽医(独立本科段) 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02678农业推广学

0677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 02794动物遗传育种学 11431动物卫生检疫学 100702 护理学(独立本科段) 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04436康复护理学 100805 药学(独立本科段)   06831药理学(四) 01761药剂学(二)   030401 公安管理(本科段)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69警察伦理学

00372公安信息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35犯罪学(一)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015英语(二)

第11篇

1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农业研发体系,包括科研机构、实验室、测试基地、技术开发中心等;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完善的公益性的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教育和培训机构;

3)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把农业科技信息入户的政府层面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连接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协会和龙头企业;

4)科技投入体系,主要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资金投入。当前制约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因素:首先,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量少质低,并且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许多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论文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经费而科研”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数量少,尤其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第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相关服务的展开;第四,目前我国农民较低的科技需求和意识严重制约农业实用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第五,体制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对农业科研院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流动。

2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框架

2.1构建市域农业创新推广体系,支撑新农村建设

2.1.1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主体,借助国家和省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并对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进行建设,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工作,促进多主体、多层次、分工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2.1.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重组农技推广队伍,优化知识结构,逐步构建起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引导科技型农业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1.3构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加强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对农民进行终身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抓手,围绕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目标,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

2.1.4构建农业科技信息体系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探索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

2.1.5构建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设立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合理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生的有关费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补贴。

2.2提升品牌农业科技内涵,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2.1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展单倍体育种等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重点选育高产、节水、抗逆、优质粮食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优质、抗病、专用干鲜果品和蔬菜新品种;加强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引进、改良和选育技术研究。

2.2.2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

种植业,开展不同类型区农作物节水丰产高效和产后减损增效、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与增值转化技术研究,加强枸杞、金银花、名优花卉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发展特色种植业。蔬菜业,开展工厂化育苗、设施结构优化、高效栽培、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推动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果品业,开展品种改良、省力化栽培、生产环境监测控制、采后储运技术研究,发展壮大核桃、苹果、板栗等优势果品业。养殖业,开展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重大疾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新型饲料研究,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推动畜禽水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2.2.3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及产业化,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加工、贮运保鲜、在线快速检测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标准化技术和设备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品牌产品。

2.3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促进特色产业大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以龙头带产业,打造龙头企业进而推动“一县一业一园”、“一乡一品”科技富民强县富民工程。不断推进以邢台县、内丘为中心的“A”级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以邢台县“A”级绿色板栗生产基地、以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为中心的“A”级薄皮核桃产业带、以巨鹿县金银花、枸杞等为主的中草药生产基地、以南和为中心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宁晋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延长产业链条。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要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上档升级。

2.4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集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4.1组织农业科研攻关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特别是在优质专用小麦、高产多抗玉米、杂交抗虫棉、优质蔬菜、大枣、薄皮核桃等方面取得突破;在猪、牛、羊、禽和水产等优质种培育上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在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技术开发方面,引进、开发一批生物农药、新型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围绕提高肉蛋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展畜牧水产优良专用品种选育、疫病综合防治、畜产品防腐保鲜、新型安全饲料、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等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开展深加工技术开发,提高生物胶、饲料等加工产品科技水平,促进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面向市场,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中心,研制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新技术、新设备和包装新材料。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在继续保持我市名牌农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一批具有邢台特色的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小麦、优质棉花、干鲜果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名牌”农产品。把我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譬如平乡、隆尧县的辣椒,宁晋、新河县的食用菌,威县的“三白”西瓜等。在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水安全高效利用及雨水收集等节水与节约农业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开发研究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与地力培育。突破能源作物品种引进、能源作物资源开发转化、秸秆类原料沼气发酵利用等关键技术,带动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

2.4.2开展核心技术集成示范

围绕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进行技术熟化、转化和集成,延伸农业产业链,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强粮田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潜力土地的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确定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及技术配套开发。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粮食的稳产、增产。加强现代畜牧养殖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生猪、蛋鸡、奶牛、水产等主要畜产品优势产区或养殖小区规划布局饲(草)料保障、疫病防治、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和示范。建设一批畜禽现代养殖技术小区示范样板。加强设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主要针对蔬菜、花卉、水果等不同设施农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生产需要,以设施农业可持续生产技术为核心,将新型覆盖材料、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设施专用作物商品化育苗、无公害高效栽培、设施土壤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设施环境控制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和示范。加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围绕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工作的需求,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农村科技型企业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集成开发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开发规范化技术体系,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生物质利用率较大幅度提高。

2.5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2.5.1通过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

转变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先进农机具应用、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技术更新。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同时,依法稳定和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政府兴办和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5.2实施“科技落户”工程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难题农村技术指导员要直接到户,把科学知识直接送到农村,把技术和生产品种直接送到农户。市科技局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科技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不是一阵风似的做,要采取跟踪式的服务,选定一个村、一个乡,进行生产规划,是一整套的全年跟踪的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科技入户。

2.5.3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科技推广的实效性

要根据农民需求,将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形成易被农民简便操作的“傻瓜式”技术,向农民展示并传播。要建立一批承载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的基地为农民提供可看、可学、可选的平台,从而加速先进实用技术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要组织一支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专家队伍,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接受咨询,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让农民逐步掌握农业科学种田技术。

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农业

2.6.1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2.6.2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生产环境污染

一些新的生产资料在农村生产应用,使土壤遭受到严重污染,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白色污染,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白色塑料在土壤中分解的时间可能需要一百年,这种资料的不断使用,造成了农田塑料残渣大量的积累。这极大的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要采取技术使塑料成为生物可降解的塑料,这样才能使土力得到改善和恢复。研究推广施肥新技术,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提高农业产量。要开发和推广环保型农药和生物除虫技术,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破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6.3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

我市是畜禽大市,每年有大量废弃物,同时每年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大量作物秸秆,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可以说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要引进和研发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等废弃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的相关技术,这样生产的肥料不但能改良土壤而且还可以防治土传病害。利用我市丰富的养殖资源,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如利用小规模的鸡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建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供蔬菜大棚的能源消耗沼气厂。大型成规模养殖场通过沼气产业化,实行规模生产沼气罐装,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当作肥料用于农田,形成闭合的循环。

2.7创新和推广民生科技,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2.7.1医疗卫生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疾病防治,围绕重大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出生缺陷及遗传病等领域,开展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研究,提升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水平。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妊娠和生殖检测技术、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提高人口素质。公共卫生,围绕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等公共卫生领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研究,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7.2生活环境治理研究与应用

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以农村为平台,统筹城镇建设科技与农村科技的发展,推进农村技术研发和应用。要积极开发和应用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以节水节地节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为重点的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绿色节能建材、特色化民居、住宅开发建设标准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设技术、以农村社区规划和设计、道路建设和社区建设配套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与建设技术,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8培养农村科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2.8.1加强培训、实施农业科技传播工程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培训对象,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加农业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的内容,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传播站和12396星火科技服务热线。

2.8.2完善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兴办合办科技企业、科技服务组织,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帮助培育科技示范户。

2.9立足邢台地理特点,发展山区农业科技,促进山区综合开发

2.9.1加大对山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

要建立生态功能区经济转型基金,用于支持山区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生态型产业开发;要设立山区经济技术开发支农专项资金,调动科技人员进山的积极性;加大山区创业奖的力度,鼓励各类人员参加山区的开发建设。建立生态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将生态建设延伸到生态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领域。

2.9.2加大对果品提质增效力度

利用山区果品资源“种类多、潜力大”的特点,重点开发核桃、酸枣、甜柿、桃、杏等小杂果,将小品种做成大品种。采用推广提质增效技术,对传统优势品种进行改造,通过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栽培、个性化功能食品培育、早中晚熟市场化果品开发;利用现代高技术果品深加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深度拓展果品生产的发展空间。

2.9.3加大山区农业生产的科研开发与应用

要积极研发稀缺果品资源的功能开发与规模化生产技术,构建果品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开发设施农业与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错季菜生产技术、果树生态需水与干果经济林结构节水技术、水———肥———能———体化管理与水肥耦合技术、雨水资源利用与工程———生物———化学综合节水技术,实现农业发展与山区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加大生产环节关键安全技术研究与突破,推广应用病虫害与天敌的拮抗机制及生态防治技术、生物制剂和生物农药研发技术,绿色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农产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完善果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要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优种鸡兔引种与健康养殖技术、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多功能营养食品开发技术、耐储藏果树新品种培育技术、适宜机械化采收与加工品种的创制技术、果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山区农业的科学发展水平。

3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促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

3.1.1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职数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给予充分的用人自。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3.1.2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向农业科技倾斜

支持和改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条件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尤其对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验室正常维护、种质资源保护、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确立申请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良种培育及转化科研单位技术性收入减免政策,支持补贴科技龙头企业认定。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配套,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继续支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项目、农业科技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项目,以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支持资金。

3.2创新推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机制

3.2.1完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确立农业科研单位社会纯公益性性质的定位

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服务的对象是“三农”,体现的是社会效益,投入必然是要以政府为主。同时要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完善企业实施涉农科技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课题的配套投入制度,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企业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完善现有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机制。要保障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长与政府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经费,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完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方向选择,真正使资金流向“三农”真正需要的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投入改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3.2.2突破体制局限,逐步形成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1)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整合农、林、牧、渔、农机科技资源和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建立大农类综合性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实行市政府直接管理,建立市科委、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农口各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部门协作机制,增强综合创新服务能力。

2)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立足邢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以市农科院为骨架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