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

时间:2022-10-27 15:5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

第1篇

一、“选择式”整合文本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好的文本喜欢条分缕析,大到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小至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个重点词、一个易错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想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样看似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们整合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内容,选择文本间的融合点,重点落实,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课堂效果也会更显著。

1. 抓住一个问题

《日月潭》和《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家乡美”为主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美”。然后,抓住“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这一主线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交流文中的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日月潭和葡萄沟不同的美。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你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从何见得?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主线,学会了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也有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把握一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十分常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请全班学生齐读第一段,再请各组学生轮流读中间三段,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末尾一段,读后引发思考:首尾两段与中间三段是什么关系?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我还把《秋天的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同是写景主题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读,找出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全文总分总结构和构段方式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3.学会一种修辞

《翠鸟》一课中,作者仔细观察,充分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动地展现了翠鸟外形的美。精读课文第一段后,我又讲了郑振铎写的《海燕》一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中体会修辞之美、语言之美。接着,我出示熊猫、孔雀、大象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动地仿写其他小动物的外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收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4.习得一种策略

阅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求同比异”的策略非常适用。学生习得这种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便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达主题、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可能各有异同,教师在充分比较和考虑的基础上,设计阅读单,激发学生比较异同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习惯。这样的整合学习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单元内容

每个单元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应以单元导读课点出其共性,再针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寻找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融合点,使学生每课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单元综合实践课再将这些所得联系起来,形成单元内同一主题下并列的知识结构网和能力结构网。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都表现了人间真情,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以对话为主表达父母深情,《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赤诚爱心。这样的合并、归类、整合,能避免相同训练点或近似主旨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不同课文中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学段内容

第2篇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八、单元流水教学法,不仅适用于起始班的新课教学,而且对于高三复习指导,更具有实用性。近几年来,高三学生进入下学期,便开始全面综合复习(至于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此不作妄评),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实行分段、分专题、分系列的复习指导,这样就能使知识网络化、复习系统化,使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单元流水教学法,本人以为是一种利多弊少的教学法。

第3篇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

        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单元流水教学法,本人以为是一种利多弊少的教学法。 

第4篇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瑰宝,在每册书日积月累中都有安排十二个成语,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握成语的教学和运用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粗浅地谈谈我们在成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四个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日积月累中有十二个成语和成语故事,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八单元日积月累练习中,安排了十二个关于建筑奇特、音乐脱俗、构思巧妙等的成语: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引人入胜、古色古香、余音绕梁、不落窠臼、雅俗共享、美不胜收、脍炙人口、曲高和寡、妙笔生花、阳春白雪、笔走龙蛇、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介绍什么的成语。接着,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运用,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再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类似的成语,和与“余音绕梁”一样出自成语故事中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同时,相应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把握成语和本单元课文的联系,适当运用教材中每个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教者应该注意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例如,第十一册第八单元中的成语故事:响遏行云。这个成语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在教学练习时才讲解,而是安排在本单元的《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中教学的。《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叙述了伯牙在去远方出行途中,因躲雨而弹琴遇到钟子期,俞伯牙弹的琴声响遏行云,吸引了钟子期,懂得音乐的钟子期道出了俞伯牙弹琴的真正内涵,使得二人结成知己。后来,钟子期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此世间在无象俞伯牙那样弹得如此响遏行云的琴声了。在小结课文时,这样问:学了课文,你们觉得俞伯牙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七嘴八舌,这时,老师适当总结,同时出现了以上这个成语故事,学生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个成语的意思,这时让学生用这个成语再说一说学了课文后的体会,学生自己体会出了俞伯牙真的非常的有才气。这样,课文、成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整体把握全册成语,融会贯通人教版练习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第六册日积月累中有关描写景色的成语时,就可以复习第十一册中的有关的成语。同样,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有关描写景色的成语时,可把描写四季景色的成语进行综合,让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总之,成语的教学重点在运用和积累,然而,靠教材中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课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每天摘抄五个成语和成语的意思,来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传承。

第5篇

进入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显示出更为成熟的表现:相当多的学生能自主分析教材,课堂听讲比较好,达成了重视资料搜集的共识,比较认真地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热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等等。同时也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部分同学课前预习不够充分,作文评价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个别同学的成绩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有待转化,课外书阅读效率有待提高等等。

二、教材分析:

1、按单元主题编排教材,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别是“乐趣、遗迹、珍惜、生命、冲突、英雄、科学的精神、告别童年”。有的单元主题是对以前学习过的主题的延伸和深化,有的主题是第一次接触。

2、教材内容编排弹性空间较大。没有安排生字表和写字表,课后题也比较少,原来的语文天地变成了现在的综合活动。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能更为自主地设计教学内容。不过,这对老师的备课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每单元大约有5篇课文,前三篇课文要求精读,后两篇是拓展性课文,可以精读,也可以略读。

4、主题课文特别设置了“我的视角”栏目,收揽学生自学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延展性思考及与阅读配合的练笔活动、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等。

5、教材设置了“小资料”栏目,为学生提供阅读课文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作者概况以及其他必要的知识。

6、教材中比较重视古诗文的学习,数量达到9篇,分散在各个单元主题中。

7、教材主要从三个途径创造习作练笔的情境:一是日记随笔,二是从阅读中提炼习作因素,三是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提炼主题。

8、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与单元主题一致。

9、教材安排了单元小结,评价以文字叙述为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正确认读生字,正确地书写新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的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5、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阅读、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效果。形成自主解析和做旁批的习惯。

6、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多样的写作方法,为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7、学习浏览,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有效利用搜集到的信息。

8、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顿号、分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

9、继续学习不同的句式,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

10、诵读优秀诗文,部分精读诗文不仅理解内容且能体会意境。背诵多篇诗文。

11、培养重视习作的意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12、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13、学习修改习作,促进赏析和评改的能力。

14、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15、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积累体验,锻炼语文能力的应用。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的课文,设计基础知识的训练,可以是指导生字的学习,重点词语的解释,句式的认识和变换,经典语句的诵读积累等等,总之,要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2、借助单元主题,创设持久、广泛的学习情境。注重单元整体性学习,促进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整合,增强整合的有效性。促进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联系,使主题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觉行为。

3、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单元学习的次序,本册需要调整的单元是第六单元《英雄》,原因是为了配合三月五日“雷锋日”,社会和学校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可以借助这些环境资源深化课文的学习。

4、注重学习计划的制定,开学初教师要制定学期计划,每个学生也要制定学期语文学习计划。

5、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进一步扩展预习的内容。使预习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

6、培养自主解析课文的能力,除了进一步巩固以前掌握的解析课文的方法外,结合具体课文,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自主解读课文的方法。培养独立深入读书的能力。

7、采用课堂点拨背诵方法,家长检查签名,课堂抽查,学生互查签名等方法,促进背诵篇目的积累。

8、经常把作文指导放在正规的课堂上,至少多次在课堂上巡视学生完成习作。必须保证每篇大的习作进行正规的赏析和评改,培养评改的意识和能力。

9、结合主题和课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过去我们搞了很多实践活动在考试中并不能体现,但是却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能体现出来。因此,今学期要继续组织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语文能力在实践中的运用。

10、继续支持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鼓励学生读大部头的书籍。保证读书会的时间和质量,适当减少家庭作业的量,给予更多读书的时间。

第6篇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人数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上学期成绩有所以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能主动借助字典独立识字;

同时,孩子们在阅读、书写、表达等方面已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 写的能力。多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和大阅读活,,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但学生书写习惯不够正确,有待改进。也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能及 惯 时完成,掌握知识不扎实,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 “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

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

“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

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表”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

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7篇

一、语文生本评研课的具体做法

1.出题。事先安排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或小组对单元或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将学生自己认为是重要的内容设计成测试题,出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学习本单元或章节内容的过程。

2.解答。一般是学生小组内或小组之间交换题目后解答,这样做就是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评价。根据需要,一般会采取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等不同的形式,评价出学生做题的情况。这也是间接检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自己出题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

4.组内分析研讨。根据不同的评研形式,学生可以对自己做题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他人的试卷进行评价分析,根据错题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讨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分析研讨中再次学习的目的。

5.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还要组织学生将评价、研讨的内容有选择地在全班进行交流,特别是易错点,从而达到互相提醒、补充,共同借鉴提高的目的。

6.反思、总结规律。在交流展示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测评研讨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注意事项,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领,达到在评研课上评得准确、积极,研得透彻、深刻的目的。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信,品尝被尊重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生本评研课上,学生在出题、解题、评价、研讨、展示和总结过程中,先自学再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既是出题者,又是评价者;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语文评研课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也达到了生本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要求,让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将重点难点重新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资源,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当学生自己出的试卷发给其他的学生时,当自己拿起红笔郑重地给其他学生评分时,当评研时自己的答案得到同学掌声的时候,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还有自信和快乐。这种自信会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继续学习。

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常常采取为学习小组加分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会在黑板公示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以组为单位评出名次,为了不削弱最后一名的学习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尊严,对他们不奖也不罚,只用语言激励他们。对个人也打分,一般是90以上加5分,80以上4分,70以上3分,60以上2分,60以下没分。当有人因懒惰没有达到60分的时候,就给他一次重新评研的机会。在评研课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得到尊重,又在个人和小组激励加分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学生体会到了尊重带来的学习快乐。

三、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获得学习的快乐

生本评研课体现了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变。传统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而在生本语文评研课上则是学生通过出题尝试自己整理这部分的重点,通过评卷再次巩固重点内容,学会判断,通过分析和研讨强化重点内容,学会总结规律。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在具体的实践练习中,在出现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学生由原来的学会老师总结的知识点、易错点,到在实践中自己会总结知识点、易错点,他们正在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组织参与学习。在出题、做题、评价等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最欠缺的,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内容或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

学生的交流、总结是自己获得的,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在一次八下第四单元字词部分的评研课上,有一个学生总结说卷子里面的“籍贯”的“籍”出错的比较多,很多同学把这个字和“狼藉”的“藉”弄混了;还有“秫秸秆”的“秫”和“发怵”的“怵”容易混淆,要注意分辨偏旁。这样的评研交流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从学会到会学,学生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体验合作的快乐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国分类号】G623.21

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语文教学要求,并要求重点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文本的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语言分析基础上的宏观与微观、比较和想象的阅读方式。

一从文本宏观把握,细读微观

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在精神,并详细分析其文字。文本的阅读应该是把握文本宏观基础上的细读微观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整体出发探究细节处,将学生打造为好思虑、重细节、有慧心的阅读者,就应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细节永远隐藏着作品表面上难以见到的魅力之美,让学生对细节认真关注,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将自己感情融入作品中。

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在享受到树的恩惠后,又将其砍伐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大致想要表达对“那树”命运的惋惜,并感慨人与自然、城市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在写作手法上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在阅读细节上,“那”字是阅读后应该重点分析的细节之一。作为指示代词,“那”与“这”都可对树进行指代,为什么不用“这”呢?另外,“这”字还稍感亲切,用起是不是更好呢?学生分析过后认为,用“那”字在时空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因为树已经被砍伐,是时间记忆;二、树已经被移走,在当地人的生活视野中已消,是空间层次。所以,“那”字让我们看到了往事的一去不复返。发现了这样的细节,再向学生提问:既然是“那”字,那么篇章中是有否关键词、关键句表示一种回忆呢?学生们经过寻找发现“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的总结性话语,并在文末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已经对“那树”的记忆稀疏。让学生分析“那”字后,学生会发现整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形象等都与“那”联系。这样站立在整篇文章分析基础上的字词分析,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细节间的相互联系,获得细节是整体中的细节,整体中蕴藏着错中复杂细节牵连的认识。

二比较中的细节阅读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选择。在众多阅读方式中,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对象间的差异将更形象和直观。比较式的细节阅读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利于促进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鉴赏水平也能通过比较式的细节阅得到快速提升。并且在将文本做比较阅读时,学生对各文本的语言风格、思想情感、感情脉络等都会有更好的把握。正确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比较式的细节阅读,对于加深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人受到罗布泊的滋润,生活十分美好,当时的罗布泊是“美丽的仙湖”。然而,由于人们的盲目与贪婪,罗布泊变成了“恐怖的沙漠”,无数生命被吞噬。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要求学生对罗布泊的前后面貌做对比,寻找出关键词组。通过这样文本内部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拯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然的岌岌可危。

另外这篇课文所属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都是在讲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且都对人类的作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或讽刺。所以,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还可对比单元内部各课文,将各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对比,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文本有更加细致的把握。

三在文本细读中的想象

语文阅读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所创造的结局当中。文本细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假设,从细节出发,将故事结局延续或另选结局。想象方式可以运用在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以及散文教学上。

比如七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幅幅闲适而安静的画面,读这首诗,秋天宁静的农家景象仿佛历历在目。在诗篇中,有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排除形容词,那么整句话可简写为“收起影子”。学生细读过后,可能会发出疑问,为何“撒下圆圆的网”后收获的是影子?其实,统观整首诗篇,农家的收获早在第一节就描写了,后续渔船上的游戏,有可能是为了烘托丰收后喜悦的需要,是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体现,而这些都只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来感受和领会。并且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调动过程,是主动的迎合文本并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培养方式。

再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文《狼》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之后,选择自己喜好的部分进行故事的想象或续写,用自己的体会去想象屠夫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还有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要为记叙类文章,讲述的都是各地著名的风俗民情,选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该单元的阅读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语言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因为这些文章都为“文质兼美”的作品,作家成就斐然。另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把文本内容和本地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本地的风俗民情,并以作文形式展现,这同时也是细读之外的写作能力锻炼。

结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有所收获是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文本细读离不开语言的分析,语言是构成篇章的细胞,任何文章都要通过字词语言传情达意。在新时期,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文本阅读走向,为学生创建出有效的细读文本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艳.游走于词句,领会于心神――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3,(21):37.

[2]陈红霞.浅议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速读(中旬),2014,(1):152.

第9篇

语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基础素养,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显出巨大成效的。然而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职校的学生感受更多的可能还是一次次考试失利后老师的冷眼,这让他们对语文既畏惧又厌恶,他们大多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不愿坐在教室里上语文课。针对这种现状,经过反思后,我对语文课尝试引入了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得到了学生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让课本能说话,把课堂变舞台

我校使用的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课文选排上比较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如:每册八个单元,有两个单元为应用文,五个单元为文质兼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优美散文或小说,一个单元的古诗文。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性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一要求,我先根据整册课本的编排体例,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前段时间学生出去实习,我就安排了面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轮流当面试官,根据自己的公司需求招聘合适的员工,应聘的学生事先准备好简历,轮流参加面试。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应用文一直是学生不愿上的单元,因为枯燥无味,常常是台上讲、台下睡,或者讲过就忘。在讲这类文章时,我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我在讲《采访》一节时,让我班的47名学生,4~5人为一组,选定一个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后进行采访。半个月的时间,他们为了让自己采访的内容有创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随后的课堂总结中感慨良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也对自己的专业前途、个人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其次,拓展授课内容,引实践进课堂

“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是一门涵盖非常广泛的学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可以把文化课和专业课相融合,用联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概论》和《旅游基础》,导游词的写作及导游模拟实习就能很好地和语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边城》一课时,我设计了拓展题,让学生以翠翠为原型设计一个边城茶峒的形象代言人,为边城茶峒设计一份导游词。很多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挖掘原著中一切可用的素材,设计出了一份描写世外桃源的导游词,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励志的文章一般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大多曾被贴过“不求上进”的标签。在讲解这些文章之前,我先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励志歌曲,如《隐形的翅膀》、《怒放的生命》、《飞得更高》等,让学生从心里认可并接受这种不服输的意志,从而唤起他们昂扬的斗志;再去讲解同类的课文,他们大多就能理解主人公。特别是《合欢树》的讲解里,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母子深情,但学生听到轮椅作家史铁生的经历时,更关注的是他不向命运低头的那种执著,对母亲对他的鼓励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合欢树对于母子亲情的凝聚,同时也更利于他们思考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再次,走出课堂,让语文延伸进职业生活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和职业生活相渗透的训练。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餐饮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在简单地介绍了调查报告的方法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在本地区开麦当劳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让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采访餐饮业的老板,询问专业教师等,写二千字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把报告递上来互相交流,请专业教师评定分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提出可以两人一组完成一个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于做。有了兴趣,就有了质量,只要教师及时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的兴趣,何愁语文学不好呢?而且,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锻炼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10篇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作业系统 教学对策

课后作业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有课后练习也有单元总结,其功用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巩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素养水平。从作业系统的表现形式来看,一方面为口头作业,另一方面为书面作业;从作业系统的训练内容来看,既有阅读、抄写、还有听说、写作。总的来看,其主要分为识记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和应用性作业三类。从语文作业系统的设置上,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通过作业来检测,如在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对课后“研讨与练习”部分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上,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中给予着重强调,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一、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内容及分析

从教材作用系统的内容来看,人教版初中语文作业系统主要“读一读、写一写”、“研讨与练习”、以及单元实践性作业“口语交际及综合性练习”三部分。在“读一读、写一写”中,主要侧重于对课本生字词及注音的学习,既体现识字写字任务,又强调读写结合与检查反馈。在“研讨与练习”环节,一方面从课文理解上来感知文章的整体写作思路,探究具体篇章的写法特点,另一方面立足原文来拓展课外知识,从知识的层递性上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对于单元综合练习部分,一方面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从能力教学上体现对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2]

对于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上,主要把握以下特征:一是体现专题组单元的灵活性,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从体裁上有诗歌、散文,从语言体系上有文言文、现代文,并保留了传统优秀篇目,如鲁迅、叶圣陶等名家作品,还增加了体现时代的《羚羊木雕》等篇章;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导学功能,特别是对于单元开始的导读内容设计,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来体验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路;三是强化人文性与工具箱的统一,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四是强化课程设置的弹性与开放性,从减轻课业负担上更加体现侧重于阅读模块,并从阅读思考中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的广阔天地。

二、对人教版初中语文作业系统的使用思考

从作业系统的设计来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使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习题形式略显单一,在整体对课文的理解上,多以感悟、揣摩词句、朗诵及探讨交流上所占比例较大,尽管体现了对课业负担的减轻,却因练习方式趣味性不足,缺少变化;二是从习题的操作性及利用率上略显不强,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也是课后练习及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对习题的调查中显示,多以交流为主,缺少具体的操作环节;三是作业系统的反馈矫正设计略显不够,课堂反馈及教学评估是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当前作业系统设计上多通过富有弹性的思考练习来扩展学生的思维,侧重于放而收不足;四是在深化知识理解、拓展课外视野上略显不足,从“研讨与练习”中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而在推进课程知识的深化上,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广阔的知识外延,更无法有效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辅资料的过度使用,忽视了课本作业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对语文学科资料的使用上,如《三点一侧》、其他配套教材精解等,尽管试题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学生对习题答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考试及成绩的过分关注,为了提升考试成绩,对于字词的拼写及注音等练习相对较多,课外作业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课业重,厌学情绪滋生等;三是对于方法技巧的机械化训练过多,语文是源自生活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应该展现更多的生活化情境,而当前技巧性学习不仅固化了语文教学模式,还脱离了原本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四是对书面作业的重视高于读与写,很多学生在读音、朗诵环节缺乏情感、不流畅,平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写作上却词不达意,问题频出,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带来负面影响。[3]

三、结语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教材作业系统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是提高作业效率的关键,而教师作为引导教学实践的主体,更应该从自身素养的提升上,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切实用活教材作业系统。语文作业系统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而只有从挖掘教材资源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到语言的惊异力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力,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储名方.对作业有效设计与评价思想的再认识[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的日渐完善和推进,教师们都在更新自己的导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再也没有“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了;教师们自觉地退出了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取而代之是学生站在了这个舞台的“中央”,他们在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就此,我们必须承认新课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活跃、融洽的气氛,教学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精心研读透彻,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是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当前部分教学的误区,感触很深。现归纳如下:

(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放任学生自流

新课改是要求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提倡把有限的教学时空让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教师是死搬硬套,视课标中“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为“金口玉言”,“毫不含糊”地执行,却误入了极端:在导学中,一旦导入新课后,便是教师提问或让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学生学了吗?没有!课上哜哜嘈嘈、七嘴八舌,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集体交流时,学生是东扯西拉、海阔天空,有的偏离了导学的中心,结果他们汇报时,是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教师却还是一味地表扬和鼓励。这样的状况, “一切让学生说了算”,“教师一边看”,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这些都是教师肤浅理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导致的恶果,试想这样做,还谈什么教学效益啊?

(二)“合作学习”华而不实,是灾难性的“泡沫”学习

虽然新课标对教学实施的建议是让学生采取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实际的导学中,合作学习时“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是灾难性的“泡沫”学习。

(1)课课都有“合作”,杂乱无章。部分老师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每课都该有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地方,否则就不算真正的语文课了。在此观念下应运而生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大组合作、优劣合作,合作得怎么样?合作的是杂乱无序、无聊的议论甚至“舌战”。忽略了课文的重难点或精彩的片段需学生独自品读、静思和感悟。

(2)教师袖手旁观,对学生的合作不点不评

通过平时的听课发现部分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么不闻不问,袖手旁观;要么装装样子,游离于学生中间穿梭,无所事事。等到讨论基本完毕,班级声音基本安静下来之后,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即宣告结束,根本没有批判性的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整改策略

就上述问题,个人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整改的设想。

(一)教师的讲解要有“度”、要灵活,同时做好启引工作

把课堂还给学生,它的本意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恰当的点拨、牵引,需要教师作紧扣文章主题和中心的精辟讲述,以此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体验、感知和领悟。如,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本文写了什么?采取了哪些描写的方法?再结合课文想想我们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情形?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所获所想与四座互相说说;接着在学生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理解;在同学的发言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对此,教师就必须作适度的讲解:人的感觉器官的功能与作用,如何利用自己的不同感官去多维度全方位地感知同一事物。讲解后让学生立即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他们进行实践、总结。这样导学模式也可用到如《夏》《春》《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合作学习的开展,要“因课、因文制宜”,要“动静”合理搭配,教师实施全程跟踪

第12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10-01

我校进行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课题组实验教师经过长期研究实践,探索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下面就以教学第八册《纪念日》这一单元为例,具体说明:

一、确定主题

在进行每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在明确本次活动主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认真读懂本次学习的要求,弄清楚要研究什么,然后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低年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中年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高年段则重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主题。

教学第八册《纪念日》单元时,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并安排学生以“纪念日”为主题开展活动。全员参与,每人制作了一份纪念日日历。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议,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2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日”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二、组织策划

此阶段主要是让师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形式以及活动程序;划分活动小组,分配学习活动任务。学习方式主要是老师指导,学生自主。

三、合作探究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小组内交流整理、汇报学习收获等情况,进行合作探究。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进行。

各小组成员共同搜集资料,排演节目,商议确定本组的展示方式。例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组主持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酒泉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同学们,当你从路旁做过,看到地上有果皮,你会怎么想呢?当你看到纸屑时会怎么做呢?当你看到有人折花时你会怎么说呢?会坐视不管吗?如果这样下去,地球会成什么了呢?如果你想要保护家园,那么就行动吧!捡起果皮和纸屑,劝阻别人折花,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但大家都做一份举手之劳的事,家园就会更美好?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去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以此为契机,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确定我们小组的主题为环境保护。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

合唱和快板。4月22日下午我们小组进行了活动。今天的阶段流活动,我们精选了三项内容向大家展示:1、黑板上的日历是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制作的4月份纪念日日历;2、快板;3、合唱。

四、总结评价

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也可以专门一课时进行总结评价。过程中的激励评价有助于及时反馈矫正。活动结束阶段的总结评价,有助于全面总结个人及小组活动的成果。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次活动后,我都及时要求孩子们写出活动感受,孙梓豪在日记中写道:

四月二十二日

活动感受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了国际护士节,世界电信日等许多我不知道的节日。其中我对国际护士节产生了兴趣,所以我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国际护士节是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它的基本宗旨是倡导南丁格尔不畏艰辛,敢于奉献的品德。激励护士弘扬护士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国际护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