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

时间:2023-02-01 03:0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唱歌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唱歌教学

第1篇

唱歌是幼师生学习中重要的课程,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幼师唱歌教学效果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自信心和兴趣是幼师生学习唱歌最核心的要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是唱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唱歌 幼师 教学方法

唱歌是幼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课,通过歌曲感染和教育幼师生,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幼师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促进艺术能力、想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1]。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也是提高幼师生唱歌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高幼师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质、道德情操、和性格个性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幼师生的唱歌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幼师生音乐教育,在唱歌教学方面取得些许成功经验,现报道如下。

一、 培养唱歌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能力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个体容易获得成功。“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因此,培养幼师生唱歌的自信心是音乐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幼师生的嗓音、乐感、节奏感等音乐能力存在先天差异,而且幼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历程和个人禀赋等亦不同,导致唱歌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1、 因材施教,制定合理唱歌技能目标

唱歌教学多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保证课题效率,但易忽视个体间的差异。教师除了积极备课、提高上课效果外,还应花精力和时间研究幼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重视整体提高,又促进个性发展,在唱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能力。具备唱歌能力的幼师生往往比较自信,因此,课堂内外加强幼师生唱歌技能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幼师生的整体实力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群体化的唱歌技能目标,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增强自信心。笔者教学中发现,仔细留意幼师生的心理表现、肢体动作、眼神等变化,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容易提高幼师生的唱歌技能。

2、 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评价方法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重点关注形成性评价、自评、定性述评和他评,注重评价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激励作用。幼师生自身素质和成长背景的差异,个体间唱歌信心存在现实差距,因此,教师不应以成绩或结果作为评价主要依据,以免打击进取生学习唱歌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更应关切幼师生学习唱歌的进步过程,鼓励、表扬那些音乐理解能力差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从而保护所谓“唱歌差等生”的自信心,促进唱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幼师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关心、理解幼师生,采取纵向比较和横相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不同幼师生的成绩,促进唱歌自信心的发展。

二、 激发唱歌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事情或人和物产生的好奇心,内心产生了解认识、探索实践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提高唱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发现幼师生唱歌的兴趣点,结合学生自身的音乐天赋、后天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鼓励、表扬点滴进步,使学生在幸福、愉快气氛中主动学习,体验唱歌的乐趣,保持对唱歌学习的浓厚兴趣。采取情景教学法、学生主体唱歌法、师生共唱等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其中,教师的热情、动情范唱和参与到学生中间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新歌前,教师首先讲解歌曲的音乐创造背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内容,然后优美而有吸引力的范唱把学生引入音乐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三、 重视唱歌习惯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唱歌姿势

良好的姿势是唱歌时呼吸、发声的基础,主要分为站立和坐位两种姿势,无论何种姿势均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和身体端正、自然、放松。站立时身体肌肉自然放松,双眼平视,下巴和腹部微收,表情自然,两手自然下垂;坐姿要求挺胸、上身和头部端正,精神饱满、集中,双脚自然平放,屁股只坐凳子的一半,后背离开靠椅等。

2、 掌握科学呼吸和发音

气是唱歌的原动力,科学的呼吸是保证正确发声的基石。吸气是指用口、鼻将气吸入肺的底部区域,扩张下部肋骨和腹部,小腹则用力收紧,无扩张;呼气就是控制气息将气缓缓、均匀吐出,慢慢体会气息支点的运动。呼吸练习不可操之过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吸气时肩颈部、下颌关节和下巴要自然放松,收腰挺胸,双眼平视,面部微笑,口鼻同时用力、快速吸气,动作如闻花香状,呼气动作缓慢、均匀、自然。练习熟练后,感知吸入气息的支点,气息在支点处(脐下约2~3指)启动,跨越横隔和后腰,冲击咽部声带产生美好的声音。科学的发声要求轻声唱歌,声音自然流畅。发声时口腔和喉咽部放松,避免胸部用力发声,改用头声唱高音,指导幼师生大声朗读找寻高声的位置,亦可利用哼唱的方式感知头腔共鸣,并把这种感觉带至中低声区。唱歌时口型呈椭圆形,下巴、舌头和喉咙放松,重点是气息的控制。

四、 注重情感和赏识教学

唱歌是一种有丰富情感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歌曲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表现力,练习时体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首新曲,教师先进行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然后引导幼师生熟悉歌词,领会歌曲的意境。组织幼师生分组学习、讨论不同情境的歌曲,如甜美的、愉快的、雄壮的、伤感的,训练学生体会不同曲调的情感。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直观体现歌曲演唱时的画面,让幼师生触景生情,体味歌曲风格和意境,始终以情感为主线,通过不同演唱方式,体验和领会作品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赏识教学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和谐人际关系产生的情感效应、移情效应,期望效应和激励效应为动力,通过教师的赏识,使其产生成功感,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具有培养目标多维性、人本性和学习动力情感的特点。同时,赏识教学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亦是爱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赏识、尊重和爱等是人的根本需求和高级需求,因此,唱歌教学中采用赏识教学,可满足幼师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感知自己是优秀的,通过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唱歌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师生唱歌的闪光点,如优美的嗓音、准确的音准、节奏感强等,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提高对唱歌学习的信心,使其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处于满足、舒适状态,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唱歌教学是幼师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亦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师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唱歌的自信心,在良好唱歌习惯中不断提高唱歌技巧和能力,并注重情感和赏识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实践中笔者发现,唱歌教学没有标准化模式可供参考,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结合幼师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师生唱歌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康华.试论唱歌教学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07(22):72- 74.

[2]刘峡.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的素质培养[J].文艺争鸣,2011(3):169-171.

[3]王慧敏.如何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2006(3-4): 85.

[4]张贵.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众文艺,2009(10):148-149.

第2篇

听唱教学,就是先听后唱,让学生先通过听歌曲旋律,然后视唱曲谱的教学方法。

听唱法古已有之。纵观历史,歌唱的产生先于记谱法,听唱自然先于视唱。“当人类祖先劳作时发出第一声杭育之时,歌唱就诞生了。(鲁迅语)”而直到公元9世纪,人们才开始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音高。五线谱的出现更晚,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在记谱法尚未诞生或完善的岁月里,人类一刻也未停止歌唱。中世纪的欧洲,僧侣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就完整地演唱多声部的格利高列圣咏。这说明,自古以来,听唱就是人们学习歌唱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生的第一首儿歌不就是通过听学会的吗?时至今日,听唱法还是大部分人用来学习歌唱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将听唱概括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一、听唱教学符合认知行为学的规律

我们知道,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听唱模式中,学生首先通过听熟歌曲的调式、调性、节奏及旋律走向,也就是说对歌曲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读谱训练,将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阶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唱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诸要素如节奏、音程、时值有一定的积累,待这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他们就会从听唱学习这个必然王国走向视唱学习这个自由王国。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尚未掌握读谱技能之前,听唱教学更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

二、听唱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

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是以听觉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如果说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听的审美能力,那么听唱模式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记忆能力与再现能力。我注意到无论是近几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各大音乐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都测试了选手的短期音乐记忆能力。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听音乐、复述旋律的测试,考核了选手对音高、音准、节奏、速度及音乐总体形象的把握。而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到有关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听唱教学填补了这个音乐教育的盲区。通过对音乐片断的听辨、记忆、复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听唱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调查显示,虽已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基础学习,但他们的基本音乐素质仍不容乐观,大小三度唱不清楚,遇到视唱更是无法开口。可是他们演唱流行歌曲时,增四减五,临时变化单,甚至转调都唱得非常准确,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在唱歌课上展现自己良好的音乐素质?通过调查了解到,孩子们大多对唱歌课中大量的读谱练习感到厌烦或不知所措,他们认为学一首新歌根本不用去学唱谱,因为他们从广播、电视、CD里学到的新歌远比音乐课上学的多,而音乐老师显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如果音乐课只需要一只录音机,学生除了几首歌曲还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正是在对读谱与唱歌的认识上,师生各执一端,导致了目前唱歌课的效率不高,效果欠佳。而听唱教学既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快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大多数音乐老师的教学要求,它较好地协调了师与生在对识谱训练认识上的差异,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视唱之前已有听唱的基础,他们摆脱了开不了口的尴尬局面,敢于大声视唱,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视唱,学生对基本节奏及单程进行了反复练习,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是听唱教学法的一次实践。

在湖北省全日制中学音乐试用教材初中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二单元歌曲《我们的心同国旗升起》的教学中,我先请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介绍了这首歌的主要特点――进行曲节奏,然后将歌曲分为三部分,让学生逐段边听边学,每小段播放三遍。由于我事先提出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唱比赛,学生都听得特别仔细,播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能跟着录音机一起唱了。三段学习完毕,让学生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录音,并由老师作一些简单的讲解与错误纠正。三十分钟后,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伴奏下完整地演唱歌曲旋律声部了。在学生能完整演唱歌曲之后,将歌曲的重难点旋律抽出来作为视唱曲目当堂完成。由于已有听唱的基础,视唱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视唱质量的提高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第3篇

一、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在传统的音乐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首先,音乐唱歌教学在小学艺术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音乐本身有着特殊的功能,并且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

二、提高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的途径

小学阶段的唱歌教育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激发歌唱兴趣,培养唱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将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只有激发学生对于唱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小学阶段歌唱教学的目标设置,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树立音乐学习的愿望。保持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联系,用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唱歌的习惯。

2.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懂得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氛围中,接受知识、激感,更清晰地感受音乐得价值。在进入教学前,教师提前进行课堂环节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

3.加强歌唱技能的专项训练

第4篇

对小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而音乐唱歌教育是情感教育中很直接很重要的教育,音乐本就是情感所化,学科的特殊性就要求老师要以特殊的方式教学,要求投入情感在教学中在学生中才能很好地与学生交流情感,交流音乐,而这就需要老师有热情,对学生关心,对音乐热爱,并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小学音乐;唱歌教学;有效性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展现学生的真实情感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其次应该热爱音乐本身。教学的过程是交流感悟的过程,音乐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就必须要先理解学生的内心,再让你的音乐走入他的内心,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情感可以和音乐相融,无论悲伤喜乐,然后可以以音乐的形式得到抒发。唱歌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感人至深或永传不朽的作品必是蕴含了深刻情感的作品,而要让情感得以表达则要让人在放松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以后的感情世界影响很大,而老师要通过音乐了解学生的情感,则需要学生在放松愉快的环境中表达出来。

二、关心学生的情感,发现学生的特点

作为一名老师,关心学生的情感很重要,当你教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时,一个悲伤的孩子是唱不出欢快的,所以需要关心孩子的情感。当你能打开孩子内心,了解他的内心情感时,你的音乐才能感动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一开始应该范围要广泛,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多个风格的作品、每个作品的地域风情,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喜欢的风格。例如肖邦的小夜曲,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是钢琴,但风格迥异。小学不在精而在于广,了解的多才能知道自己所爱,每种乐器、每种风格的歌曲都要有典型的涉猎,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他的音乐特点也才能表现出来。

三、注重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主角

学生的特点你知道了,那么让他们表演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过去的应试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固有的模式教育是人性多样性的扼杀,现在我们要把天性还给孩子。他们纯洁的心灵是音乐的肥沃土壤,对于他们的表演、想法、好奇,作为老师的我们要鼓励、赞扬、满足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这个时候对孩子要肯定,让他们成为自信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的特点,读懂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发现音乐的价值,当他们知道音乐可以表达自我,了解别人情感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它来抒情、来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坚持学习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但耐心不足,在他们从各类音乐风格中找到自己的爱好时,如何继续这份爱好是老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不断刺激他的求知欲,不断让他知道音乐无边界,在一个风格中要完美演绎要学习的很多,要创新需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而在这之前都要和老师共同学习,懂得交流,保持这份爱好,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课上的任务,兴趣是动力,但是如何坚持是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五、用爱的力量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有爱才能觉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非单纯教学,而音乐唱歌是情感的流露,最有效的方式是情感交流,而感情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把爱融到教学中,融到音乐唱歌中,你的情感会感染学生,你的爱会传给学生,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老师的职责,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做人,还有爱。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音乐唱歌的特点是情感的交流,对学生关心爱护,对音乐热爱有独到的理解,对学生情感关注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而技巧只是一种形式,对音乐唱歌的理解和热爱,对学生的关心才是内涵。

作者:陈霞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云阳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中专音乐 唱歌教学 兴趣培养 有效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就业压力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到中专生对音乐和唱歌的兴趣。而中职学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直接感受美,还能用自己的方式将美表现出来,并进行创造,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目前在中专音乐唱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与提升,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一、中专音乐唱歌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明确唱歌教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与教学重点

教师在音乐课堂进行音乐讲授时,教师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学生通过本节课能学到什么内容等,应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展开所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比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进行讲解时,就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有效加强。在课堂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听唱为主,并通过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

(二)注意让学生在唱歌教学时能明确了解唱歌教学的目标

在中专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在进行唱歌课堂教学时,中专音乐教师应该注意要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唱歌教学的目标。其一,通过唱歌教学,使唱歌的兴趣爱好得以实现,进而对唱歌产生更加浓烈的兴趣,这是要实现的共同目标。其二,通过唱歌教学,实现用歌曲来交流情感,通过歌曲更能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是唱歌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其三,真正有情感的歌唱只有通过学习识谱、发音等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实现,因而这不仅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基本手段,也是音乐唱歌学习中的重要目标。

二、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与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活力

对于中专生而言,他们的模仿能力与记忆力都是超强的。如一首新歌就只是听那么几遍,他们就能深刻的记住,而且有着极强的演唱欲望。若音乐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唱谱,学生可能会很快就失去对于演唱的兴趣。因而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学生心中的演唱热情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进行音乐唱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富有感情的、大声的将歌词朗诵出来,通过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对歌曲的演唱情绪进行体会,并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达。

例如,音乐教师在教授《七子之歌――澳门》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朗读歌词。通过歌词的朗读,学生可以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倾诉,是失去母亲的孩子对于母亲的真切思念,并且希望能够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然后,教师可以对澳门离开中国母亲的历史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感情的深入与思维的联想,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与兴趣也得到有效地激发。当学生真正学会歌曲后,就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如可以通过学生齐唱、小组唱、个别领唱、独唱以及男、女演唱等方式引导学生表演歌曲。通过这种活跃的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兴趣。

(二)正确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现代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并注意微笑。但也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鼓励,甚至为了不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唱歌音准有误或是对音乐的理解产生偏差等问题出现时,也使用微笑鼓励。其实,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唱歌和音乐兴趣的培养有利,可也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分辨对与错,从而造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降低。因而,在进行音乐唱歌教学时,中专音乐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做正确的时候就进行微笑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就及时并微笑着耐心的对其进行纠正。只有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听唱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唱歌教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

(三)采用歌曲欣赏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歌曲欣赏,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高以及旋律等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于歌曲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领会,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唱歌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早已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在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视觉功能来进行形象的音乐情景的构建。比如,在欣赏《辽阔的草原》这首内蒙古民歌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天堂》的MV播放给学生欣赏。通过这个MV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与认识到草原,知道有羊群、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有蔚蓝的天空与游荡的白云在草原上空。然后再让学生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体验与感受到歌曲本身所表达出的意境,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唱歌教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育中,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审美情操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中专音乐唱歌教学又有极大的特殊性,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意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把握,采取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从而有效提高中专音乐唱歌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晓.探讨中专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培养[J].音乐大观,2014(9):59-60.

[2]杨忠明.浅谈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兴趣培养[J].音乐时空,2011(7):63.

[3]谢荣英.初中音乐学科唱歌教学的有效性论证[J].音乐时空,2013(3):74.

第6篇

【关键词】唱歌;有滋味;加减法

近日,本人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以“唱出歌曲的滋味”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我执教了五年级《天黑黑》一课,另有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的《桔梗谣》,还有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的《茉莉花》。这3节都是歌唱教学课,三位老师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三位老师不仅在课堂中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还为广大的音乐同行们抛砖引玉,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此,笔者结合自己所做、所看,所想,谈谈自己对“唱出歌曲的滋味”的一点看法。

一、“歌曲的滋味”为哪般

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3首民歌来执教,可以相信“民歌”相对于其他类的歌曲来说在“滋味”上更胜一筹。让我们来找一找这3首歌曲的“滋味”,请看下表:

二、做好“减法”,让歌曲“滋味”凸显更有效

1.教学内容上的“减”――删烦去难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课,一堂课中老师围绕着主题,又是音频,又是视频,内容很多,资料很齐全,然而一堂课35分钟,要么是每个环节“走马观花”匆匆过场,要么是还有好多的精彩内容来不及学习,留下很多的遗憾。出现这样的课堂,究其原因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表面上来看首先是学习内容安排太满,学生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其次是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超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学习的目标没有达成。新课标告诉我们:①“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是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歌曲意境,理解歌词内涵,把握音乐特征,以自然的声音、自信的心态、自如的表情和丰富的感情进行歌曲演唱乃是首要任务。”歌唱教学中只有将那些“食之无味”的“狗骨头”弃之,才有品尝出歌曲“滋味”的可能。

小学歌唱教学要不要讲究演唱技能的训练呢?②“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基本技能是必要的。如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声音及咬字吐字方面的练习等都是演唱教学的具体内容。”然而,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掌控不好技能教学的度,有“过而不及”之嫌疑,把一堂歌唱课上成是声乐指导课。例:《茉莉花》这节课,课中学生虽有品茶、闻茶香这样的情境创设,但老师想把歌曲演唱中歌词的咬字吐字,气息的控制,旋律变化的发展“一网打尽”,不仅在歌唱技能上增加了难度,还把完整的一首歌曲撕扯得支离破碎,这首世界名曲在这里已没有任何“滋味”可言,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歌唱技能,而是要把握好歌唱教学中技能教学的度,把歌曲的处理与表达也放到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来完成,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让学生保持学习歌曲的兴趣,从而尝到歌曲的“滋味”。

2.教学形式上的“减”――去掉花哨见本真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了“过程即目的”的说法,倡导音乐教育中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于是很多的音乐老师便又在一些外在的形式上狠下功夫。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如今的课堂更多了脚踏实地的一面。2010年12月,本人送教下乡,上了二年级《小拜年》一课。为了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过年过节的气氛,我在课中设计了“舞彩带”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敲锣打鼓选出小小演奏家,舞动彩带选出小小舞蹈家,演唱歌曲选出小小歌唱家,最后达到共同表演歌曲《小拜年》的目标。小小彩带的舞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不少欢乐,也给整个“舞台”增添了不少色彩,自然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新年的“滋味”。小小的彩带,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教学设计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实践可见,去掉教学形式“花里胡哨”的面具,还课堂的本真同样也能尝到歌曲的“滋味”。

三、做好“加法”,让歌曲演唱的“滋味”更浓

教学方法上的“加”――出其不意更精彩。2011版课标再一次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应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针对自己要执教的内容,做好课前教学方法的“加法”――预设工作,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2013年4月浙派名师活动的时候,江苏的黄美华老师执教《编花篮》一课。

1.学唱歌曲,激趣导入 巧妙地融入河南方言

2.学唱歌曲

(1)学唱河南地方戏――河南梆子戏中的甩腔;

(2)模唱歌谱,体会歌曲旋律与方言的关系;

(3)用领唱、齐唱、轮唱等不同形式演唱歌曲,表现牡丹花的美丽、丰富、历史悠久。

3.对比欣赏《茉莉花》和《编花篮》,感受不同的风格特点,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

(1)从旋律上对比。

(2)从歌词上的对比。

4.拓展延伸――了解河南的音乐文化

教学《编花篮》,对比欣赏《茉莉花》和《编花篮》就是教师给本课做的一道加法,这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出其不意,大胆采用对比的方法,很快就让大家感受到了歌曲浓郁的地方特色,从而引导学生用歌声表现河南姑娘的爽朗个性,唱出河南歌曲的韵味,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音乐文化,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准确地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音乐结构、风格特点、感情、力度、速度的特点和变化、在唱法上的注意事项以及隐性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牢牢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条主线,精选音乐素材并进行有机整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富有趣味性、连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二、改进教法,关注学生反应,让学生唱好歌曲

首先,教师要营造积极、愉悦的音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能在一个融洽、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歌唱。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图片、故事、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形象逼真、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展示歌曲的创作背景、风土人情、地域风光及意境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歌唱的主动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和课堂气氛反馈,随时加以调控,努力创造出既严肃认真、逻辑清晰,又新奇有趣、积极热烈的音乐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歌曲、表现歌曲。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音准练习,提高学生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和对音高的控制能力,使学生唱会歌曲。在节奏、节拍、音准等方面做到准确是对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唱好一首歌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整体性、弥漫性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的整体聆听到局部甚至个别词句的聆听,充分感知、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加深对音高的记忆。对于歌曲中音准和节奏的难点,教师要利用模唱、听辨音准、用柯达伊手势提示音的高低、听琴视唱歌谱等方法进行重点练习,这一点在合唱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他们的歌声录下来进行回放,让学生通过对比评价进行音准节奏的自我调控。教师要能快速地捕捉到学生音准节奏方面错误的原因,并通过正确示范和对学生错误方法的模仿与分析,使学生较快地改善,让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拓展练习,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在唱会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力度、音量、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断音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索歌曲的艺术处理。

三、搭建特色平台,建立完善的学校唱歌文化机制

要想使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仅仅依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外,精心搭建特色平台,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唱歌教学能力及学生歌唱活动的风采,逐渐形成学校唱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设计音乐作业,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多媒体查阅相关资料,用歌、舞、器乐演奏等不同的形式表演所学歌曲,开阔音乐视野,培养音乐才能;组织校合唱队、年级合唱队,推动学校合唱的发展;利用校园的广播、橱窗、网站,举办“每周一歌”“点歌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歌曲,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利用国庆、五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红五月歌咏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教师要深刻领会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唱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同时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课堂焕发激情与活力,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为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初级中学)

第8篇

《会唱歌的木叶》是二年级下期的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画下来,很多孩子画出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但对生字的识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识字方面还要加强力度,多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唱歌课 欣赏教学

音乐是基于人类听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听的过程也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因此,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进行欣赏教学不仅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唱歌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更是全面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小学音乐唱歌课中的重点学习曲目《春水》为例,分析了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的应用实践。

一、小学音乐唱歌课中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跟随音乐的节拍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中,因此,音乐欣赏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作品的类型有很多,有歌颂劳动人民的,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也有抒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音乐作品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对世界的认知程度,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自身塑造高尚的人格,同时也能提高其对艺术文化的热爱程度,成为一个有追求的完整的人。

二、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实施欣赏教学的方式

1.创设音乐欣赏的教学环境。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进行欣赏教学,需要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会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的魅力和特点。例如在进行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课堂欣赏中,首先应当使学生了解这是一首描写楚汉战争中垓下之战的音乐作品,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在脑中形成对残酷战争的初步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这首音乐作品的画面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壮烈悲怆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音乐欣赏。有些音乐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会先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或者利用其它手段去修饰音乐作品。这种“引入式”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先入为主,由于成年人与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同,也会使学生错误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应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欣赏完毕之后,仔细聆听学生的音乐感悟,并对明显歪曲音乐作品理念的理解进行指正。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总目标是以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的,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和唱歌的浓厚兴趣,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周围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音乐唱歌课中的欣赏教学也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通过对音乐欣赏环节的引导式学习,进行“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四位一体的引导式教学,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真正受到音乐世界的艺术熏陶。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本年龄段应有的正确价值观。

三、以《春水》为例进行欣赏教学实践分析

下面以小学音乐教材中班得瑞的作品《春水》为例,分析在唱歌课中如何进行欣赏教学。整个欣赏教学应当分三个阶段分步进行:第一个阶段播放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体会这首音乐作品中所描绘的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地刚刚苏醒,树枝上、屋檐上的冰柱融化了,形成一颗颗小小的水珠滴落到地面上。第二个阶段是由教师进行配乐诗朗诵,并由学生模拟“水滴”的声音,通过诗词和水滴的模拟在学生面前描绘出一幅更加直观的初春景象。第三个阶段需要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例如学生脑中所浮现的画面、你认为的初春应当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等等。通过三个阶段的衔接教学,在音乐欣赏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聆听环境,铺垫情感,培养音乐艺术情操。

四、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可见欣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音乐教学中的学、唱、听、欣赏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时,应当将这四个元素融为一体,将欣赏与感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创设音乐欣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音乐欣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紧紧围绕“听”来展开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丽君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64。

第10篇

1 先合再分――整体感悟再“分割”式教学之法

即先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整体旋律,学唱,再解决歌曲中需要特别加工、处理的地方,比如装饰音、力度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处理等。此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歌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一位北京的教师执教“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四次自主学唱歌曲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为指导思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简洁明了的导入环节后,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学生边看歌曲边听,然后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讨论中对歌曲的名字、拍号、情绪、词曲作者、前奏、间奏有了基本了解,也就是初步认识了这首歌曲。接着,学生连续听三遍范唱录音,在此过程中自学歌曲,做到初步“会唱”。这就是“先合”。正如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会长吴斌老师所说,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但唱好歌需要经过老师的教。

在后面“分”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当场录音,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乐句的音高、节奏问题,再加入力度、表情等要求。经过多次“分”之后,学生的演唱水平大有提高,最后反馈出来的效果相当不错。此法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实践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听到了自己越来越动听的歌声。

2 先分再合――化整为零再“拼装”式教学之法

此方法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合篇幅比较长,或者难度较大的曲目。有位同事执教《三年级的小男生》,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泼的旋律展示出三年级小男生天真的形象;第二部分采用“数板”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小男孩的“顽皮”;第三部分旋律舒展,曲调上扬,表达了小男生渴望被理解、盼望成长的美好心愿。

第一步:抛砖引玉。以歌曲《小小少年》引出“少年的烦恼”话题,在听了学生的叙述之后,教师表示也有烦恼,因为遇到了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生。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数板部分。教师一边演奏双响筒,一边:作业 本上│开大 炮│队列 集合│站不 齐│……请学生仔细听小男生调皮在哪儿?学生自然非常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学习了歌曲的第二部分。

第二步:切入主题。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谁这么调皮呢?又是一个能吊足学生胃口的设问。此时播放歌曲第一部分的范唱录音:“老师呀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我是三年级小男生……”很自然地揭示了歌名《三年级的小男生》。这部分的旋律中出现了切分节奏,但之前的学说数板环节已经教学生解决过切分节奏的演唱方法,所以此处再次接触不会有太大困难。这正是“环节设计要科学有效”的体现。

第三步:渗透德育。教师继续讲述:“老师对这位小男生的调皮表现很是头疼,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播放歌曲第三部分:“老师请你别生气,相信我会长大的……”悠扬的旋律似乎唱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整个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切合得恰到好处,歌曲的难点和思想教育渗透都解决得不错。

稍感遗憾的是由于教师把歌曲的段落顺序作了调整,导致在完整演唱歌曲时出现了段落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的思考是,分段教歌过程中也应有一定的“合”,要让学生听段落之间是怎样衔接的,注重完整性的感受,有了完整的感受才会有完整的表现。

3 分合并进――融会贯通“整体推进”式教学之法

这里所说的“分”与“合”,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歌曲“分割”与“拼装”,而是在教唱歌曲时,如何把握“唱会”与“唱好”的进程问题。过去,笔者一直认为应该先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加入一些处理手段(比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处理、装饰音的修饰、演唱歌声的控制等),帮助学生把歌曲唱好。在看了这么多的优秀课之后,再结合专家的指导、自身的揣摩实践,如今,无论是先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或乐段,还是在整体学唱歌曲时,笔者都会时刻注意学生的歌声质量与演唱要求。

比如教《开心里个来》时,笔者始终提醒学生用整齐、轻巧、高位置的声音去表现其中的“数板”部分;教《夏夜》时,由于歌曲本身塑造的意境很美,特别是诗歌般的词配上摇曳轻巧的三拍子节拍,使得整首歌曲特别好听,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无论是朗读歌词,还是演唱词、谱,笔者都会加入对声音的要求。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歌声始终是美美的。

教歌曲究竟是先唱会谱再唱词呢,还是先唱词再学谱?不禁让人联想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歌曲可采用不同的步骤,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歌曲节奏简洁,旋律单纯,歌词与歌谱的配合基本上是一音对一字,那么就可以先唱谱再填词。如歌曲《长吧,小孩》, 整首歌曲的主干音是“1、2、3、4、5”。笔者在教这首歌曲时,先帮助学生唱准主干音,然后出示歌谱,进行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听着老师唱出的主干音后就能准确视唱歌谱了。完整视唱歌谱后再请学生唱唱二声部合唱。此环节将歌谱分成了两个声部,并尝试了简单的合唱,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学生在听音、视唱、接口唱、二部合唱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之后的唱词环节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至于那些旋律相对复杂的歌曲,则可以先唱熟歌词,再唱唱歌谱,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歌谱的音高和节奏。这“分合并进”之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不要机械运用。

4 音画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感官认知,提高声音表现力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园 唱歌教学 五步整体教唱法 主动性 创造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我在教幼儿学唱歌时,采用“五步整体教唱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步,欣赏:欣赏歌曲,使幼儿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教幼儿演唱唱歌之前,充分利用欣赏这一手段,使幼儿发挥想象力,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歌曲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幼儿对歌曲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对歌曲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他们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在欣赏新歌时,要求幼儿的眼、耳、脑协调作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又能够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教歌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歌词的主动性。

我在教幼儿学习歌词的时候,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样,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幼儿真正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动作表演等方法教幼儿学习歌词。

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如教歌曲《好娃娃》时,我创设了情境化教育环境,选择五名幼儿分别饰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娃娃,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充满了童趣。音乐响起,“爷爷”走了上来,步履蹒跚,嘴巴一张一合(没牙),“小娃娃”急忙给“爷爷”端了一杯茶,大家齐拍手:“我为爷爷端杯茶,爷爷笑哈哈!”(“爷爷”向“小娃娃”竖起大拇指)。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接着头发花白的“奶奶” 拄着拐杖走来,“小娃娃”急忙搬来小凳子,大家齐拍手说:“我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娃娃”的头)。当“爸爸妈妈”亲切地夸奖“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时,歌曲《好娃娃》就充满了感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真正领会了“尊敬老人有礼貌”的情感,产生同感。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贴近产生情感共鸣,轻松学会冰理解歌词。

第三步,熟悉旋律:提前熟悉旋律,使幼儿轻松学会歌曲。

应该说,旋律是孩子比较容易掌握的。为了使孩子能在一节课中基本掌握歌曲,我一般不在这个环节耽误过多的时间,而是把熟悉旋律放在课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经常要组织些小律动,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弹奏即将学唱的新歌的旋律,让孩子跟着音乐做些拍手、手腕花之类的律动。我们一般做的律动都是有固定的伴奏音乐的,而我却采用新的音乐来带领孩子做,孩子们会感到很新鲜,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学唱新歌前通过多次律动游戏,孩子们无意识地就熟悉了旋律。等到上课时,孩子们把歌词学会了,我就边做动作表演(或是指图片)边清唱歌曲,孩子一听,“哦,原来是这首歌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会主动地唱起来,学习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了。因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一节课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当然,清唱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音高一定要准、节奏一定要稳才行。

如果歌曲中有附点、切分等不易掌握的节奏型,要重点提出来范唱,最好运用打击乐器或模仿动物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幼儿轻松掌握。如在给中班孩子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或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幼儿活泼好动,没有较好地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境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各种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

第四步,有感情演唱:运用各种感官,带动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演唱中,除了要求幼儿唱准确外,特别要求要有感情地演唱。其实,在第一步欣赏歌曲的时候,孩子们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本首歌曲的感彩。这时候,我一般是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和带动幼儿有感情地来演唱歌曲。体态语是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且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唱《小格桑》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态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光荣和自豪;教师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演唱《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彩较浓的歌曲,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松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创编:创编歌曲,给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学会一首新歌后,我都会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或续编歌词,或创编动作,或创设情境,既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又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幼儿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如在学习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时,孩子们会眼前一亮,“这是妈妈教过我的儿歌啊!”他们立刻有了亲切感。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小老鼠的头饰,让他们唱着歌自由地去表现猫捉老鼠的情境,孩子们的主动性展示地淋漓尽致。

第12篇

Abstract Throug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inging discovery, let the pupils can easily naturally, extremely rich singing, vocal exercises must adhere to.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adult, giving vocal exercises with fun, singing and teaching vocal exercises primary design must achieve scientific and emotional.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emo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inging abilit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emotional point of view, interesting vocal exercises carried ou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m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inging teaching; fun vocal exercises; stimulate interest by emotion; express emotion by voice

《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对任何一首歌曲,老师都应该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词意境等,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有情感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①多年来,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情”为主的音乐教学理念始终指导着教师在小学音乐唱歌课的教学。的确,“情”能赋予歌曲无穷的生命力;“情”能唤起听众激情的共鸣;“情”也能让演唱者在忘我的演唱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美好心灵感知。但恰恰也是这个“情”字,让某些教师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极其重视之余淡化乃至忽略了演唱技能的培养,人为地将情感与知识技能两大目标剥离,使情感目标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支撑,成为一种高高在上、形式化的存在。这样的课堂,也往往因学生演唱技能方面的欠缺掣肘了歌曲情感的表现力,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演唱只有“声”,不达“情”、只具“形”不具“心”的尴尬情形。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上如何将情感目标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就成为了我们音乐教师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唱歌一定要“以声传情”。这里的“声”指的是科学的歌唱技巧,即正确的方法呼吸、发声、咬字和行腔。只有做到用“声”来为“情”服务,“情”才能得到尽情流畅的宣泄与表达,最终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②所以,小学音乐唱歌课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就成了教师进行唱歌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设计与实施有趣、有序、有效的发声练习则是达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为避免过度专业化和成人化,赋予发声练习以趣味性,小学唱歌教学发声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做到科学化和情感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唯有将技巧训练与情感高度统一,设计出既保证发声教学应有的功能性又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趣味发声练习,并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实施,才能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演唱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从而做到“以情激趣,以声传情”。

1 以学习者为本

教育教学法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轨迹循序渐进且富有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原有的演唱基础上构建符合认知特点且富有层次的发声练习,做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为歌曲演唱服务的目的。比如,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发声练习就根据这一理念做了如下设计:

(1)用新疆问好方式师生互相问候,练习头声的发声方法。

(2)用好听的声音呼唤阿凡提。

操作提示:用好听的声音引导学生学习顿音的演唱方法,体会弹性的气息,同时进一步巩固头声的发声方法。

(3)复习音阶与同音反复的演唱练习。

师:怎么还不见他们来啊?原来阿凡提不知道我们在这里已经等得很焦急了,我们把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操作提示:演唱中始终保持弹性的气息,为了表现焦急的心情,演唱的速度需逐渐加快。

(4)跟着老师模唱歌曲中的旋律片段。

师(贴胡子与戴帽子)扮成阿凡提的样子:阿凡提来啦!同学们想不想跟我学唱歌啊,伸出你们热情的双手,跟我一起来吧。

操作提示:演唱要求清晰与弹性,突出节拍感才能更好地体现旋律的动感。

这一发声练习,教师首先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弹性十足的气息支撑与高位置发声来演唱十六分音符节奏,由此来表现歌曲中小阿凡提俏皮、自豪的神情。上述一系列的发声练习曲就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的阶梯模式与歌曲音乐特点精心设计的,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理念,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学生们在形象化的情感体验中游刃有余且充满情感地进行演唱。

2 创设音乐情境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在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乃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发现发声练习要达到“练之有趣”,“情境融入”是最值得推荐的办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关怀备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一年级歌曲《在农场里》时,将动物人格化,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

1.以农场图片导入。

师:小猪饿了找吃的,会怎么叫?

生:没精神,叫声弱,一顿一顿的像在寻找。

2.模仿小猪叫声。

(1)“断”的演唱练习。

师:谁能学一学?

生轻声练习:

操作提示:轻声之余要引导学生感受顿音气息的控制与吐字技巧。

(2)师生接龙演唱:

(3)“连”的演唱练习:

师:找了许久,小猪终于找到好吃的了,它满足地唱起了歌。

生跟老师模唱:

(4)师生接龙演唱:

操作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发声的高位置,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小猪高兴时眉飞眼笑的感觉。

上述发声练习,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特定年龄段心理特征的前提下,用图片和语言生动地引出歌曲活泼有趣的情境,情境中学生兴趣高涨地模仿演唱,同时还顺势初步掌握了歌曲要求的演唱技巧,为将来的歌曲演唱打下了基础。

3 挖掘音乐形象

发声练习的设计必须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紧扣教学目标,围绕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与歌唱水平,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综合设计。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需深入分析教材,研究其中的情感亮点,挖掘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富于情趣的发声练习之教学策略,使发声练习充满情境化、趣味化。

比如,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是一首情绪欢快活泼的歌曲,2/4拍明朗的强弱感贯穿始终,跳跃的节奏与引子、尾声处两段渐强与渐弱的马蹄声让鄂伦春猎人骁勇、乐观的音乐形象一览无遗。特别是那一连串由力度渐变下持续的八分音符组成的马蹄声,弹性且独具晕染的音效将鄂伦春马队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之上。由于轻巧富于弹性的歌声才能恰如其分表现歌曲的情境与情感,且渐强与渐弱的力度记号是本课新授知识点与难点所在,因此针对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发声练习:

(1)在图片导入下,师敲击双响筒带领学生拍手模拟马蹄声:以此再现鄂伦春马队的音乐形象。

操作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拍出2/4拍的节拍感与马蹄声的轻巧弹跳感。

(2)师问:“如何表现鄂伦春马队向我们跑来(远去)的音响?”

学生探究并用拍手等声势模拟出渐强和渐弱的马蹄声。

(3)师揭示渐强与渐弱力度记号。

(4)教师用钢琴单音演奏出马蹄声的同时学生们用“ti ta”做发声练习。

操作提示:为了让学生达到和拍手一样的音效,老师需给予恰当的演唱方法指导,包括气息的弹跳与声音的高位置等,杜绝用嗓子喊叫的现象。

这一发声练习以模仿马蹄声为动机,在一系列的演奏、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顺利愉快地达到了预设的歌唱目标,同时还自然流畅地完成了新的音乐知识(渐强、渐弱力度记号)的学习活动。这一发声练习不仅将情感与知识技能目标较好地糅合在一起,而且还为歌曲的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又如,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以齐唱为主的歌曲,在其后半段出现了唯一一句四小节的二声部旋律。虽然这段旋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这突如其来的二声部无形中给演唱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当学生从齐唱转入合唱时很容易出现音准偏差等问题。考虑到这一难点,笔者采取了教师与学生接唱的形式来做发声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找准演唱形式变换中的“点”,做好歌曲演唱中的衔接,具体操作如下:

(1)幻灯导入:随着音乐观赏广州的风光,用1、2个词汇表达此刻的感想与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二声部中的高声部:“听听我是怎么表达此刻的心情的?”

(3)模仿笑声,揭示顿音记号:引导学生体会笑声的发声方法――顿音的演唱。

操作提示:可以让学生用手放在腹部体会发出笑声时横膈膜的弹跳。

(4)分别学唱高、低声部的旋律并合作演唱二声部。

(5)教师加入合唱前一句的齐唱旋律,与学生接唱并移调进行发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