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25 12:45:51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1.1体育文化

在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心理倾向等一系列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文化也逐渐在岁月的积累中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通过考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体育文化,进而对当地的民族心理与大众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说,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与组成部分。

1.2校园体育文化

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中,由于体育活动的对象与场地的不同,我们会对其有一个进一步的划分,其中校园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之一。在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周围教学环境的互动是该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例如参与群体大多是学校的学生与教师,体育文化的发展大多围绕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展开等等。

2、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因素

2.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2.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2.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2.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3、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3.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4、结语

第2篇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第3篇

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37-02

高校校同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同文化中影响最广泛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文化。高校校同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思维观念、学习生活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此建设先进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尤为重要。笔者将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进行探讨,提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对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高校校同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校同这一特定教育环境内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相互作用而营造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校同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宣传等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而形成的复合性校园文化。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先进性

人类文明催生出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推动发展先进的文化,而高校是体育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既是高校综合素养教育中一门非常好的课程,同时在高校校同体育文化这个氛围下,学生能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自己能适应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构建更好、更完善的社会动力。

2.2多元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越发呈现出其多元性。从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情况来看,包括田径、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武术、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几乎囊括绝大部分热门运动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来看,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竞技比赛等形式进行身体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高校校同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更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夯实基础。

2.3培育性

不管是传统的高校文化课程还是高校体育课程,它们所营造校同文化的主体都是学生,其“培育性”是由“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决定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它能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其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人生态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它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方法,为今后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4娱乐性

“寓教于乐”是中同古已有之的教育智慧。[2]娱乐性是高校校同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各种体育比赛所带来的刺激性、挑战性与宣泄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高校艺术表演活动的意境美、编排的创新、现场的感染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中体会善与真;现在很多宣传活动的开展也增添了很多娱乐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中以有趣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量。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校同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即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的表现形式。[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有很好的帮助。第一,体育锻炼可以优化与提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让人大脑清晰、思维活跃;第二,体育锻炼可以让人性格活泼开朗,有朝气,活力四射,心情舒畅,消除精神烦恼,促进人体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第三,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美,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适应社会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

3.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Hl校同体育文化是完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载体。[3]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自己组织校同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来,从而使德、智、体、美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表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走入社会后把先进的校同体育文化带进社会,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3.3满足师生精神需求,享受快乐体育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让整日忙于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以及拥有学习压力的学生,精神上得到放松,减少身心的疲惫感。无论是竞技体育活动还是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都有非常浓重的娱乐功能,而这恰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的身体,精神上的需求。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忘记了日常I:作与学习上的压力、枯燥,体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使精神得到放松,情操得到陶冶。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建立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也是高校校冈体育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发展。校园体育管理制度制定时要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要全面,有效处理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竞技和业余体育活动之问的关系;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具体操作性,让人看得懂,且可以根据这些规章制度行事;体育管理制度的导向性,能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文明、更加健康的发展。

4.2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高校应加强高校校园里与体育有关的建筑物、各种体育场馆、展现体育内容的雕塑乃至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宣传栏等的建设。场地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融合与展现了人们的丰富多样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思想与聪明才智,展现出人类的思想道德情操、坚强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众多文化本质,其必定会对学校师生员工有某种潜移默化之影响。所以,各高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持续优化与构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4.3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宣传度:第一,组织体育知识讲座。通过讲座介绍同内外体育赛事、体育新闻,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第二,组织体育知识竞赛。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第三,运用媒体宣传促进体育文化的渗透。可运用广播电视、刊物杂志、标语、网站等途径渗透体育文化,让师生员工能无处不在的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第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学生观赏体育比赛,形式有多种,有录像带、现场直播、现场观摩等。观赏体育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重要手段。

4.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完成每天的体育锻炼的任务,另一方面义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5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学校传统项目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师生结构、规模、类型、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因地制宜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高加良. 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对学生体育思想的影响[J].科教文化,2012:180.

[2]李一宁.试论校同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原则[J].科学管理,2011:83-84.

[3]王辉.浅析校同体育文化功能[J].贵州体育科技,2005(8):65-67.

[4]朱柏宁.校同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

[5]吴红胤,侯晓艳.大学校同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1-33.

A Study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Cao Dandan

Abstract: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sports culture, which has the most widely influence and is one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lture on campus.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o put forward new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on the basis ofthe study of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functions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trying to further enrich the campus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 Campus Sports

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发布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发布,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发布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第6篇

关键词: 学校 体育文化 教学改革 需要 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使社会对所需的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对体育在小学的开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过程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在小学的特定环境中,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广大小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2.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校园体育文化本身的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学习外国,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2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

2.2.1教育熏陶,促使身心全面发展。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具有专门的体育财富,它把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逐渐地成熟起来,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全面发展自我。

2.2.2强身怡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意识、行为、物质三个文化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均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满足师生员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可以锻炼意志品质,使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欢愉,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健康。

2.3教育改革及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工作重点是加强基础教育,确立了基础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原则。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培养适合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竞争与开拓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给予良好发展环境和正确发展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潜能和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3.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3.1加强学校运动设施建设

运动设施建设主要是对小学运动环境的改造,增加创新,运动环境合理、舒适、多样、有特色能使学校体育教学能多样性开展,增加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性。如绿色的足球场能满足学生尽情奔跑的欲望,五颜六色的田径场及器材能减轻训练的枯燥,新型的运动项目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自我,多种多样的运动场所能给不同心理、生理需要的学生得到运动的满足,使学生在强烈的运动氛围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受体育运动。

3.2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当代体育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的指导思想。

3.3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片展、广播、录像等媒体,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开设体育专样版,传播体育知识与体育信息,运动场设立体育标语,如“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人人参与体育,人人享受体育”等向上的标语,校园广播每天都有小学生喜欢的体育新闻,大力渲染小学校园体育气氛,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意义。

3.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及有效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小学要考虑校园体育的全面开展,把以往只有少数人参与竞赛的校运会转变为有特色的“体育周”或“体育节”始终围绕校园体育全面开展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节日的气氛,体育节的项目要丰富多彩,要满足学生要求,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新奇的、趣味的怡情的健身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编体育活动比赛,体育骨干的表演赛,多增加比赛奖项,让校园体育达到人人参与,人人享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集体精神、竞争能力、增进感情、增强集体学习的凝聚力,发掘学生体育潜能。

3.5组织体育知识讲座及体育知识竞赛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知识竞赛可让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知识竞赛的奖罚对学生学习的激发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6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3.7加强小学学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增强校园体育氛围,是校园体育的一面无形镜子,带动学校体育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5

体育的精神是什么?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有一定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为高职院校输送优秀中职毕业生的重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搞好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实现自尊、自信、自强非常重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特色和积极向上、拼搏奋进氛围的大众文化,其集竞争、健身、健美、休闲、娱乐、消遣、交流、审美、文化传播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中职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中职生全面发展创建平台

体育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在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根据各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状况积极开展,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中职生个性成长及特长发挥创建极好的平台,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亚文化的一种,长期的、浓厚的、具有一定底蕴的体育文化对中职生的成长非常有利,特别是对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也还处于较为脆弱的阶段,体育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作用无可替代,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大力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充分利用体育手段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亲身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所以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效应

个性反映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个体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质,并通过语言、行为等表露出来,每个中职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中职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其个性的塑造及个性特长的发挥。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身体发育和个性成长都处于关键时期,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中职生个性的充分、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中职生个性的成长是在心理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通过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而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如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培养中职生勇敢的意志品质,使得中职生逐步形成遇到困难不服输的个性特征。“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校园体育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起到的促进中职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效应正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效应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挑战的集体主义精神。中职生通过参与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趣味体育等运动项目竞赛,充分体验通过努力、团结、奋进获取成功的喜悦,通过自我价值实现变得更加自信,对于帮助个别有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的中职生更无异于一剂良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或校园网等宣传渠道营造出的健康、向上、拼搏、奋进的浓郁氛围可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培养浓厚的体育兴趣及激发强烈的体育参与欲望。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竞赛周、体育沙龙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更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中职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效应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法规、行为以及学校的制度等文化因素,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中职生全面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达到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契合。中职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表现是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建设,可以为中职生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体育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们在收获奖牌的同时收获胜利的喜悦和自尊、自信的心态。体育不但可以对正在身体发育期的中职生的身体形态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健全心理的形成也有良好的效应。中职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而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精神的压抑,如果不通过引导或体育活动等方式将这种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自责等不良的心理,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和通过积极参与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从非良性的身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5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

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纪律作风;使之学会处理人与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作用正是基于体育运动的这些功能。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且竞争激烈的年代,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应对挑战,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即刻面对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工作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很难在事业上有一个成功的开始。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因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积极的体育参与,可以增强中职生的体魄,改善中职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得以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以提高,遵纪守法和自我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得以强化,这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职生主动求变,从容应对社会挑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也为提高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中职生的积极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保持长期性,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以有力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班秀萍. 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

[2] 谭 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

第8篇

(一)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环境

为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校园中应该大力推广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社团协会,学生在体育社团协会中活动,不仅能增长体育文化知识,提高体育修养水平,更能增强人际交往、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团队品德,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有效途径。对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体育氛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开展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精神,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而加强校际间的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参与意识有利于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环境。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始终致力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最好的结合点,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互动,交融并进,近一步提高了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的精神代表着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当成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应当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引导和构建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奥林匹克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性,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奥林匹克所倡导的锐意进取的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尺度。奥林匹克精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强有力地促进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一般都不深,体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国人的生活之中。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应该把体育从传统观念的单纯增强体质转变为将体育视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指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要摒弃以功利为取舍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体育对人的健康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最重要的人文精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是现代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钟秉枢在《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一文中指出,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即提高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正是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也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改善得到提高。调查显示,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四)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以及复杂的功能结构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是西方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应该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培育和建设校园武术文化精神,形成武术文化的精神凝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武术运动的锻炼中,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丰富、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大学生是对文化特别敏感的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崇尚是武术在高校开展的优势。武术可以培养坚毅、豁达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武术更讲究修身养性,也就是道德的修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社会作用。宣传中华武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五)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加工厂”,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有利于人才培养。共词分析显示: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主题聚类群: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环境、奥林匹克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围绕主题聚类群,广大学者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普遍认为,大力推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进程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必将会改变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对体育的热爱又必将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作者:韩喆王璟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体育教研部

第9篇

1.1高职高专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

体育场馆、器材等校园体育物质因素是校园体育文化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保障性条件,但随着扩招规模的进一步加大,许多高职高专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陈功在《广西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研究》中指出:没有建立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体育教学设施不健全、体育器材单一等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所需求的体育器材、设施不到位导致体育活动无法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体育的热情。周军在《浅议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指出:学校对于体育的投入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前,高职高专为了本身的生存仍然在不断地扩招,学生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器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所投入体育经费与学生数量相比明显滞后。施小花在对徐州地区“升格型”高职院校体育现状调研后中指出:徐州地区“升格型”高职院校虽然已实现从中专到大专的跨越,但在体育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的投入、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却依然停留在中专层次,难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

1.2高职高专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缺乏规范性和保障机制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联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中间层面,包含教科研、大学生竞赛、社团建设等诸多方面,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校体育制度的完善与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学校主管体育的专门机构没有独立建制,普遍挂靠在“基础课部”之下,无权进行学校体育制度、规划等方面的全面策划,导致体育活动的保障机制缺乏。2012年9月《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高职高专)》出台,标准设立了诸多考核内容,其中在组织保障一条中提出:体育部(系)须为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机构设置合理,服务、管理人员配备齐全,说明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必须拥有制定学校体育各项制度的自。而笔者在《高职类院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构建及培育策略》一文中对江苏省13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体育部独立设置的院校只有7所。李明在《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所调查的湖南省的63所高职高专,也仅有8所院校体育部独立设置。“体育部”没有独立设置,制度保障体系缺乏,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构建计划缺乏或计划落实不到位。

1.3高职高专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导缺位

精神文化层面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级层面,包含体育宣传、师生对体育的观念及对体育的态度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更为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以赢得较高的就业率,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高职高专体育重在培养兴趣,以兴趣带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在参与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社团、参与体育竞赛中体验体育的魅力,增加未来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精神文化方面面临体育赛事少、体育讲座少、体育知识的展览少及体育雕塑少等诸多内化学生理解体育的因素,导致学生对体育认知有失偏颇,感受不到体育所蕴含的力量,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不冷不热,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致使学生认为现行的高职体育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内化他们参与体育的动力,高职高专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的强化势在必行。

2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路径

1)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力度,创设无障碍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打造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必然要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体育器材要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体育教师的配备要趋于合理,尤其要为学生创造无障碍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打造集功能化与实用化于一体的现代高职高专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2)加大体育部门独立设置的推进力度,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以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的建设目标为主要方向,推进体育部门的独立设置,使体育部门拥有主管校园体育活动发展规划、制度建设的权利。健全的管理体制可为学校制定各项体育制度、规划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体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能有效提升教科研、运动队管理、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建设的规范性。

3)打造优质的体育环境、情境,内化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审美观。体育价值观决定着体育文化模式发展路径的设计,决定着体育文化模式和体育文化发展的选择,体育价值观、审美观等都是体育文化形成的内化因素,并以稳定的思维定式、态度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属于“内浸”式文化,所以首先要做大做好对体育的宣传,让“体育标语”无处不在,时刻“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参与体育、参与锻炼,成为一种时尚。其次,学校体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改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讲座或报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力量,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使学生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

4)着力打造富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发现:高职高专体育文化应形成自己的职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主要建构点、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主要的建构目标,突出“特色”体育文化来引领高职高专师生员工。以高职高专院校“业群式”或“职业性”体育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技能为主要目标,着重从院校类别及专业特色寻找“特色”体育文化的建构点,“以点带面”,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具有院校自身特点的校园体育特色文化。

3结语

第10篇

1.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要实现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理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体育活动必须遵循身体发展的规律,以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指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愉悦身心,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健康新观念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1)健康新观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学习锻炼的第二课堂。目前,每周两三节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通过开放式、活跃式、主动参与式的锻炼,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组合,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2)加强对体育环境、体育安全等知识的宣传。体育安全是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工作环节。我们一方面结合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教材的性质特点组织一些自救、急救方面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救护能力,并结合室内课、黑板报进行一些知识的讲解、宣传,或者举办专题的讲座,提高认识。

二、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要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训练、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2.多搞专题性活动

除了各种运动会,有趣的体育比赛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三、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如各种球类俱乐部、健身俱乐部、艺术体操队等,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统一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德育工作依靠校园文化建设做主要载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德育工作同时又扮演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角色,主导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之间的渗透共融,来促进人才的成长成熟。

(一)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品德素养的活动。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融合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需求而施教传道的过程。德育是一种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或者礼教所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主要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可直观表现的层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里的各类典型建筑物、学校的校标、独特的校旗、与众不同的校徽等,是一个学校整体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体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观点内容,并且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与否要看这些观点是否被校园里在意识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群体所共同遵循,并把其深刻化为校园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可以说校园精神文化是健康正向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关键的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教务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后勤方面的宿舍管理考勤制度、学工方面的帮困助困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礼仪文化等。校园制度文化是介于其他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操、理想、道德、思想、意志、生活、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任务,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其次,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两者的目的一致。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最后,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二)道德类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濡沫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尽管教育者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必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德育实效,所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扮演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以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受教者在实践中体验并内化。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层面与智慧层面融合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并根据个人的行为意识对这些火花进行了再创造。学生各种意识也是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并最后真正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营养。

作为校园主体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校风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校风包括学风、考风和教风,这三者之间有天然的联系。良好的学风必然促进教风的优化和考风的严肃;优秀的教风有助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秩序井然的考风则是良好教风和学风的正向反馈。这三者又共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德育现状。所以全院全体师生员工必须认同并贯彻“三风”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以优良的“三风”建设彰显学校的精神面貌。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对主要关系,建设优良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它作为一种德育体现,影响提升着受教者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其效能不能小视,同时它也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达到引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的师生共同担负着起始创建、过程维持、及时更新和有效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校园里的老师用亲切易处的人格魅力促成和学生之间优良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共同肯定的价值标准、对某种特定物的高尚信念和基本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质性作用并坚持正向的发展指向。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关系密切,相互融合,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通过合理优化校园环境,有效整合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课程以潜移默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洁 韩继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2期

[2] 高喜九.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渗透关系.科教导刊.2011.13期

[3] 张营 陈玲.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22期

第12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创建提升素质教育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讨论校园文化应当关注其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中,在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当让校园文化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应是学习功能。因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必须将重心放置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