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专业论文

食品专业论文

时间:2022-06-28 00:5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34-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专业培养的目的是掌握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相关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内蒙古是我国农牧业大省,培养应用型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内蒙高校食品专业的首要任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实验和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设置的实验类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已经满足不了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后的能力要求。因此,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与探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实验课程的设置偏少。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多数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的实验中来应用理论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另外,学生整体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部分同学根本不懂得怎样正确的进行基础实验仪器的操作。

2.学生能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几乎没有。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只是进入企业参观,由于人数众多,大多同学在实习后根本没学到任何东西,更别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了。在进入大三以后,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这样部分学生如果对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感兴趣,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条件,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这样就要求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一个科研创作平台,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科研创作热情。

3.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太晚。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是在大学四年级,这样学生就会同时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的三重压力,如果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松懈,这样就会使毕业论文设计失去它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分组,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研实验室。同时,让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可以自愿进入实验室来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这样就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改革与探讨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设置内容的改革。食品专业的应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科研工作中,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要以教学联系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思维来努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科学研究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机的衔接起来,使其融会贯通,进一步系统化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的设置对于理解和升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很强,实验课程的设置要进行精细规划,最大限度的将理论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同时加强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水平。

2.加强实习基地和校内小型食品加工厂的建设。加工实习经费的投入,结合校内相关实验室和设备建立校内小型食品加工厂,让本科生能亲自动手进行食品工艺的生产和创造;同时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院企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促进其就业。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环节的改革。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本科教学水平、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科研水平、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来讲,毕业环节是最终的归宿。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毕业环节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前三年教学成果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可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现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这样学生就会同时面临就业、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的三重压力,如果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松懈,这样就会使毕业论文设计失去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应该容许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践,这样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科研热情。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目前采取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学生跟着老师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较单一和死板。进行改革的话,可以采取形式和内容相结合,进行综合改革。①可以容许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实验课题和导师进行科研创作;②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来进行一项系统的科研创作,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开展实验研究需要整个团队进行。③导师可以给出规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去设计技术路线,也可以容许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合理的实验内容提交导师审查后开展。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评价体系。目前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单一,只有学生答辩、老师给分这样一种形式,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科研素养的高低,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改革,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①毕业实验的出勤率、实际动手做实验的能力。②实验结果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③毕业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汪磊,汪又先,游新勇,等.工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6):59-61.

[2]蒋益虹.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66-68.

[3]汪磊,游新勇,王国泽,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7):1-3.

[4]郑亦平,库夭梅,余小林,等.农科院校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34-136.

[5]高海生,康维民,张红新,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4-27.

[6]李苏红,公勋,赵秀红,等.以科研导师制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2-3814.

第2篇

很多食品安全生都不知道食品安全论文总结怎么写,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写食品安全论文总结,总结就是对我们这一学术研究的总结,我们从中都学到了什么。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食品安全论文总结来和大家一起欣赏阅读。

食品安全论文是本科学习阶段一次非常难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次比较完整的食品安全学习,我摆脱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状态,和实际知识的结合锻炼了我的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食品安全的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也提高我查阅文献资料、知识手册、知识规范等其他专业能力水平,而且通过对食品安全整体的掌控,对局部的取舍,以及对细节的斟酌处理,都使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丰富,并且意志品质力,抗压能力及耐力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也正是我们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目的所在。

虽然食品安全知识内容繁多,过程繁琐但我的收获却更加丰富。各种食品的适用条件,各种食品的选用标准,我都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熟悉并学会应用的。和老师的沟通交流更使我从经济的角度对食品安全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些问题本是我工作后才会意识到的,通过这次食品安全知识让我提前了解了这些知识,这是很珍贵的。

在食品安全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让我很头痛,原因是由于本身知识受到本身的框定,而又必须考虑本专业的一些要求规范,从而形成了一些矛盾点,这些矛盾在处理上让人很难斟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意识到:要向更完美的进行一次学习,与其他专业人才的交流沟通是很有必要的,这其中也包括更好的理解食品安全的各种要求,更要从祖国的高度看待一些大局上的问题更好的处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提高是有限的但提高也是全面的,正是这一次学习让我积累了无数实际经验,使我的头脑更好的被知识武装了起来,也必然会让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应变能力,更强的沟通力和理解力。

从不知道食品安全论文怎么写,到顺利如期的完成本次食品安全知识,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些我在食品安全论文结束语中都提起过。事实上,我都采用了一些新观点,他们有着很多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比如我的食品在安全检验上就有很大的不足,在这个食品安全被高度重视的社会中,这无疑是很让我自身感到遗憾的,可这些不足正是我们去更好的研究更好的创造的最大动力,只有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不足和遗憾不会给我打击只会更好的鞭策我前行,今后我更会关注食品安全检验,并争取尽快的掌握这些先进的知识,更好的为祖国的四化服务。

毕业论文结论范文

xx年3月,我开始了我的论文工作,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历经了几个月的奋战,紧张而又充实的食品安全知识终于落下了帷幕。回想这段日子的经历和感受,我感慨万千,在这次食品安全知识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回忆和收获。

3月初,在与导师的交流讨论中我的题目定了下来,是:8031单片机控制LED显示屏知识。当选题报告,开题报告定下来的时候,我当时便立刻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浩瀚的书海真是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一困难告诉了导师,在导师细心的指导下,终于使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方向和方法有了掌握。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我在学校图书馆,大工图书馆搜集资料,还在网上查找各类相关资料,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全部记在笔记本上,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然后我将收集到的资料仔细整理分类,及时拿给导师进行沟通。

4月初,资料已经查找完毕了,我开始着手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就及时和导师联系,并和同学互相交流,请教专业课老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论文也慢慢成型。

4月底,论文的文字叙述已经完成。5月开始进行相关图形的绘制工作和电路的知识工作。为了画出自己满意的电路图,图表等,我仔细学习了Excel的绘图技术。在知识电路初期,由于没有知识经验,觉得无从下手,空有很多知识思想,却不知道应该选哪个,经过导师的指导,我的知识渐渐有了头绪,通过查阅资料,逐渐确立系统方案。方案中LED显示屏行、列驱动电路的知识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反复推敲,对比的过程中,最终定下了行驱动电路采用74LS154译码器,列驱动电路采用74HC595集成电路。

当我终于完成了所有打字、绘图、排版、校对的任务后整个人都很累,但同时看着电脑荧屏上的知识稿件我的心里是甜的,我觉得这一切都值了。这次食品安全论文的制作过程是我的一次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论文中我充分地运用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

第3篇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近年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专门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导师制已发展形成了如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很难安心完成任务,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 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 (9):56-59.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成果

Abstract: From reform research contents, goal, problem 3 solved to wait of course describe the achievement that the reform is made.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the reform is practised; achievement

中国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设立较晚,属于发展中的学科。然而,“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饮食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消费品工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整个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字增长,成为全国第二大行业。山西是传统能源重化工基地,正经历着从“黑色经济”为主向“绿色经济”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绿色经济”中,“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其中关键一项,食品工业作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柱行业。但是由于食品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山西师范大学于1989年成立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2000年转为食品科学专业,属于学校“十一五”重点扶持学科,这在全省高校办学历史上仅次于山西农业大学。而且在学校办学历史中,本专业曾多次获奖。2004年,“高纤维食品的制作技术”、“汉硒营养挂面的制作”分获发明制作类三等奖、优秀奖;2005年,“高活力阿尔法-淀粉酶菌株的筛选研究”获山西省首届“新晋挑战杯”新东方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铜匠、山西师范大学第三届“挑战杯”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6年,“挑战杯”作品“糯玉米发酵酸奶的研制”获校一等奖;“不同方法对苦荞类黄酮提纯得率的影响分析”于《食品科学》发表,并获校二等奖;“绿色食品增白剂在面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获校优秀奖。同年,中国蛋品科技大会论文集收录了“奶酪片的生产研究工艺”、“鸡蛋营养苦荞面条的研制”、“醪糟苦荞鸡蛋糕的研制”、“低脂全蛋使劲沙拉酱的研制”等6篇“挑战杯”论文。其中,“奶酪片的生产研究工艺”获优秀论文奖;“低脂全蛋使劲沙拉酱的研制”获优秀论文奖,并在《中国家禽》发表。17年来,经过专科、本科的多层次办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生源数量,可以保障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自2007年起,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1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构建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按不同年级分别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基础准备阶段形成的各种计划、制度及措施。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综合大实习、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1)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改革与创新。大一年级要重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和专业认识问题。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为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以专职教师为专业形象的主要体现者,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专业咨询热线”,大一新生还可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协会来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2)设立第二课堂设立第二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大二年级以“第二课堂”为主要活动平台,学院组织学生按兴趣参加相关专业协会,各开放实验室按规定向学生开放,重点满足学生进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杯、发明制作等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学生可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三年级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主线,师生双向选择,参加有关的科研活动,开展导师“寄读”活动,以校园网络媒体为中介,跨专业选修课程。

(4)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老师,利用食品工艺室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不但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

(5)加强毕业实习管理,规范论文设计程序。大四年纪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重点,自选主题,完成现场实践性解决生产工艺问题的考核和相关专业选修课的成绩考核。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2 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应用型能力考核体系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山西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来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努力经过4个轮次本科大学生的培养,建立完整食品科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根据学校已有的教师管理条例,补充完善“双师型”要求级待遇,完善教师岗位考评、任聘、考核制度,确立以实践性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体制。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来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来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的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进行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相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4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应用型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价体系。

5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应用型教学管理体系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学院领导和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培养总结,修改培养计划及内容,落实培养方案,撰写论文、论著,申报成果。

第5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 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1.2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1.3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1.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2.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2.3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4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2.5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蒋佐斌.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张喜梅,杨戬,崔屹.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4]周卫东,陈宏伟,宋慧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5:128-129.

第6篇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1]。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2]。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本科扩招,这标志着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就要求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认识。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如欧阳玉[3]认为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关键是监控体系的确立和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刘高永[4]提出建立多元开放的高职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张恩忠等[5]对地方工科院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何春林等[6]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武剑[7]对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探讨。于海英等[8]对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张慧敏[9]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进行了思考。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实践探索的关注进程中不约而同地忽视了理论体系的细节缺陷。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食品质量管理中的HACCP体系为借鉴,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HACCP体系的启示及其移植

1.1 HACCP体系的概念及原理

HACCP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英文缩写,一般中文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15091-1994对HACCP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10]。可见,HACCP体系是一种通过分析、确认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采取充分的预防性措施,对可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进行重点控制,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系统方法[11]。该体系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涵三大内容:一是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二是确定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三是建立关键点监控体系。

1.2 HACCP体系的启示

HACCP体系带给人们诸多的启示:一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HACCP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反应性体系,中间过程出了问题可以迅速监控并调整,该体系改变了依赖最终成品检验的传统管理模式,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可改变目前本科生质量培养过程中事后检验的不足,同时也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二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HACCP作为行业标准并没有列出每一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因此其危害控制也没有统一的借鉴模式,这就要求生产企业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合自己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特点进行质量管理。这有两点启示:首先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环节要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等特点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其次质量监控的各层次教育管理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教育管理,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预期目的;三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HACCP体系与当前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主要将精力放在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上,而不是在每一个步骤中花很多精力。这样既可以缓解本科生扩招后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把质量监控集中用于主要问题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上,减少学校或上级监控部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同时又可以使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影响因素时时处于监控之中。

1.3 HACCP体系的移植

部分学者尝试性地将HACCP运用于教育质量监控领域,如孙健[12]、李姚矿[13]、刘冠卉[14]等分别运用HACCP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思考,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搜索到更多的文献。这一方面说明该体系在教育质量监控中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需深化,如影响培养质量的潜在危害因素、危害的预防措施、关键环节的达标评价等。根据HACCP体系的原理和启示,笔者将其移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研究中,这里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分析框架(图1)。

在该分析框架中,首先需明确培养流程和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危害和识别关键控制点,然后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最后对质量目标进行达标评价。

2 HACCP体系的应用

这里主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2.1 培养流程分析

从培养过程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般要经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导游资格证考试、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毕业答辩等环节,其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2.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包括3大培养环节和5大关键控制点,其中3大培养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含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5大关键控制点包括课堂教学的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导游资格证的考试、行业资格证的考试、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3大培养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对34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让他(她)们对所列举的20多项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多项选择,结果发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质量、教学风气、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7项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见图3。

2)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15]: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内容综合性、实习企业多样化的特点,如实习企业除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三大行业外还有其它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二是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旅 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并且集中实习主要安排在酒店;三是教学体验的创新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与个人素质和隐性知识有一定联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般有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认知见习、中期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毕业(顶岗)实习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因素。笔者在对湖南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调查研究中发现,约有71.4%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对专业技能提高较大,实习后有较多的收获,约有50%的学生论文选题来源于毕业实习,约有40%的学生就业单位即为实习单位[16]。

3)学位论文环节。本科学位论文是通过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集中展现,是培养结果的一种表现。以笔者所在单位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衡量:(1)选题质量。如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反映解决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2)文献综述与外文翻译水平。如文献综述撰写规范,外文翻译符合规定要求,文献数量符合相关要求;(3)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4)论文撰写质量。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图表完备,编号齐全等;(5)学术水平与创新。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从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关键控制点应是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环节的控制。

2.3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培养质量监控组织的建立。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与督导专家组,组员主要由旅游管理专任教师和长期工作在一线、行业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对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实施质量评价和监督检查,定期提出工作报告和工作建议。

2)培养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HACCP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型,需要建立起监控机制。如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或据此制定执行导则,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过失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请下一个循环解决,其监控机制如图4。

2.4 质量达标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门或任课教师,评价内容多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评价方式为课程考试或专业能力考查,缺乏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的参与和监督,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造成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一定程度的错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

(下转第103页)

价,并将这种结果及时反馈到HACCP体系中;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职业能力、社会声誉、就业质量、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个人发展空间等要素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须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应该具有及时性,就“监”和“控”的关系来说,监是前提,是为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控是手段,调节控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及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监控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投入使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分配,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可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本文借鉴HACCP体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生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层面上有利于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对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危害、危害的预防性措施等方面的考察与思考不足,这也将是本研究在未来可以拓展与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EB/OL].(2011-07-01)[2014-02-26].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2]陈湘涛.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3.

[3]欧阳玉.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实施[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2):12-15.

[4]刘高永.多元开放的高职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79-81.

[5]张恩忠,方兴.地方工科院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2):8-10.

[6]何春林,吕建军,刘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57-61.

[7]武剑.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质量监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237.

[8]于海英,杜琳娜,李树平.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问题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3):136-139.

[9]张慧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20):18-20.

[10]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第7篇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8篇

所谓渗透,就是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对教学中涉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更新以及思维拓展.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机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学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如农药、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教学过程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有机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诉学生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聚合反应时,可以插入包装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为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较安全,而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不仅具有麻醉作用,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说明如果食品包装材料选用不当,会造成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的色泽,吸引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学习,并介绍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素等.在有机化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经将人类包围.然而,人们却忽视它的存在,并且将这种威胁置之度外,这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食品污染危害的认识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防范,从而增加他们的忧患意识,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隐患.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1.3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同国民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国民的食品卫生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渗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是含碳染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在烧烤、燻制食品如烤鸭烤羊肉串中含量较多.对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结合芳香烃的学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在蛋白质一章的学习中,以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为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或营养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杜绝陋习,改变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以防止学生在食用时或食用前的处理不当造成食品污染.

2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融合、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缺乏一种整体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由零星、分散走向整体、统一,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对同类食品污染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有毒重金属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食品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常以慢性中毒的隐蔽方式危害人类,因此常被消费者忽视.而在有机教学中,重金属往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有机反应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金属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视,我们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将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属的有机反应进行总结.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相关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汞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铅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镉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锰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铬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等.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关于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体的认识.由于我们在讲座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在进行激烈讨论时认为有机化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如环境、食品安全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化学,消除有机反应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现状.

3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

通过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渗透以及专题讲座的途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学生在上述途径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来认知食品安全知识,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弥补前两种途径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的融合.

课外讨论和小论文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有选择地布置课外讨论作业,可以是具体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如2011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我们将其融入酯类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因为塑化剂的化学本质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了使学生对塑化剂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们让学生撰写与塑化剂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对塑化剂的化学本质、种类、在工业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剂的原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那我们在实验课上所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剂的效果?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学生还设计出相关实验来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剂的目的.更有的学生从塑化剂偶然被发现,感觉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为有机化学中涉及的波谱分析是现在质检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卤代烃融合塑料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塑料对食品安全影响.结果,同学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认为塑料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焚烧塑料时,易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只要吸入一点点,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温情况下销毁不会产生二恶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讨论和小论文撰写,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热情.因此,通过课题讨论,也间接培养了“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类似小论文撰写和课外讨论的内容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严峻.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造成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民众宣教食品安全知识.该课题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平台,将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食品安全,从而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同学们积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宣讲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使有机化学教学与食品安全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5总结

第9篇

课外论文成绩考核评分方法及标准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课外论文成绩考核步骤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进行资料查阅、社会调研、理论调研、论文撰写需要1~2个月的时间,由教师及全体学生听取学生个人或课题小组的答辩(对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单独答辩的要求),论文成绩各项指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综合评分[2]。论文成绩考核包括论文名称与作业相符程度;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数量;讲述熟练程度,表达准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运用先进手段,讲解气氛活跃;回答教师及学生问题流利准确。成绩分别占10%、10%、10%、20%、20%、10%、20%。学生完成论文后,制作答辩幻灯片,全班公开答辩,同时提交论文。实际上,这种形式从考试的综合性、全面性、客观性来说,对学生的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卷面考试。既是水平的检阅,又是能力的体现,更是很好的交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提高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

口试成绩考核评分方法及标准

在专业课《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引入口试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及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考核内容上,要选择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具体知识和能力的内容,突出学生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而不是局限在要求死记硬背的内容上。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而且包括教师补充的前沿信息,更要有指定的教学生阅读的专业文献内容。教师对上述内容分类做成口试题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艺章节进行抽签,也可以自述一些食品加工工艺的前沿信息。根据回答问题的熟练程度及信息的先进性进行打分。让学生自己选择考试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热情,把某种心理压力转变为探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考试过程成为学生发展智力、探求知识的智育过程。口试成绩考核包括:口试选题的新颖性;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性;阅读的参考文献数量;讲述熟练程度,表达准确,重点突出;专业前沿信息量大,分别占总成绩的15%、20%、15%、30%、20%。口试是公认的最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一种考试方法,将教材、笔记等书面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口试考试方法特有的功能。口试与其他考试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期末考试成绩考核评分方法及标准

期末考试题型应该多元化,具体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名词解释、单选或多选、判断、简答、比较分析、综合应用等多种形式的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命题思路为:①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力求比较全面和真实地模拟现实;②试题的构造以引导学生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③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呈现出来。评分标准为:试卷的客观题有标准答案,主观题没有固定标准答案,但是要给出给分点,按照给分点综合评定成绩。

考试效果

1考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改革考试方式的核心问题是要有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考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综合能力及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设计出这样的题目,同时还要有能力评价这类题目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与实践。考试对教师命题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题目形式应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内容应有明显的创新,独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有相当的理论功底,丰厚的知识储备。

第10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 “高质量” 就业 对策

与食品相关的专业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测等等。在食品行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当代,食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并不难,但笔者对湖南某本科院校的食品专业连续几届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发现虽然他们的总体就业率较高,但其中“高质量”就业学生的比例较低,引发了笔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一、食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湖南某本科院校的连续几届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现他们的“高质量”就业情况令人担忧。下面以2012届食品专业82名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对他们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如表1所示,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食品产业,化工、制药、检测、教师、产品销售等其他相关产业,升学(读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不相关产业4大方向。

从表1可以看出,该校2012届食品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1%,未就业率为4.9%,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在本专业食品产业就业的百分比为13.4%,在与食品相关产业就业的毕业生占23.2%,考取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升学的比率是14.6%,从事与食品专业不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有43.9%。由此可见,食品专业毕业生虽然总就业率高,在本产业及相关产业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就业质量差强人意。

其中,在食品产业就业的毕业生,主要在食品公司、营养品公司、餐饮公司、食品质量监督局等行业从事食品、营养品质量检测、产品研发或销售工作。而在食品相关产业工作的学生,则主要在生物、化工、制药产业从事相关产品研发、检测或销售等工作。此外,还有12名毕业生考取了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继续升造。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仍有43.9%的毕业生从事与食品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说明他们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学以致用。还有4.9%的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笔者对从事不相关产业工作的毕业生及未能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集中回访,并对回访笔记进行了整理,试图从中分析出食品专业学生“难就业”的原因。

二、食品专业学生“低质量”就业原因分析

食品专业学生“低质量”就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低,缺乏针对性的专业实践,缺少就业核心技能。

(一)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低

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跟踪回访。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低,对一些专业的基本技能生疏,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快速进入岗位角色,培训时间长,让用人单位觉得有点“头疼”。而许多被访毕业生也表示,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不足,在学校学得不够。

(二)缺乏针对性的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巩固专业基本功,增强专业技能,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是,回访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专业实习未受到重视。

“所谓的专业实习不过就是在食品厂当搬运工搬运食品,或者是重复简单而机械的食品包装生产,或者进行毫无关系的自主实习,随便混个章子盖上。”他们是如是描述自己的专业实习的。学生的专业实习未发挥出桥梁作用,从而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

(三)缺少就业核心技能

在校期间,食品专业的学生们进行了许多专业实验的操作性学习。但这些操作实验学习,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学,既累赘又缺乏归纳性和针对性。学生的专业实验知识零散而无序,难以形成系统的实验概念。此外,他们在实验操作技术习得过程中没有学习侧重点,缺乏对当前热门就业实验技术的强化学习,他们“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似乎什么都不懂,似懂非懂的感觉”,这让他们“在用人单位面前变得心虚”许多被访学生如是说到。

因此,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当代,食品专业学生“低质量”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学的内部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善。

三、对策分析

根据食品专业学生“难就业”问题的原因及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他们的就业状况进行改善,进一步促进食品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后,仍需要对毕业生的技能进行再培训。学生的综合素养,决定了毕业生能否快速地掌握新的技术,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食品行业用人单位在面试时,会先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食品营养分析、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检测、保健食品开发、食品工艺是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五大主要方向。[1]高校在为食品专业学生开设课程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综合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融入这五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

高校培养的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应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高校应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强化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此外,各种技能大赛和考取各种职业证书也是食品专业学生锻炼的好机会。高校应该以课外科技活动和食品专业的证书考取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大赛,考取食品专业的证书,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善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创业教育三大环节。实验教学应划分为基础课程实验、综合性大实验、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四大部分。基础课程实验应进行总体性设计,以帮助学生用合理的时间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综合性大实验应一些重要实验串联衔接在一起的方式,起到强化巩固核心就业实验技能的作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可实行导师制负责制,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选题,自主进行实验。[3]

社会实践环节则可以分阶段进行,尽量增加学生进行社会专业实践环节的时间。社会实践可分为认识、生产、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利用寒暑假时间延长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时数,以帮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进行相应的巩固。

四、结语

总之,随着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增加,他们“低质量”就业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高校必须以食品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对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相应的改善,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高质量”就业。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改善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耿丽晶,周围.完善食品专业就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改革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8):80-81.

[2]胡爱军,张泽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3):53-54.

[3]王春燕.“学技产”一体化办学体制在食品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3(6):21-23.

作者简介:

周闻名,女,1984年生,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11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22-02

近年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当前存在的问题

就食品类专业实践教育的现状来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大,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积极性,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学生虽然有动手实践的过程,但是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践,学生很少需要独立思考,所以也就很难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培养。

二、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实现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食品类专业创新人才为主线,以师生两个主体为对象,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三个层次为主要内容,以董事会、企业、产业联盟和国家及地方实验室(中心)四个平台为依托,产学研合作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直接服务于造就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实验方法和生产技能,胜任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

三、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师生为对象。食品类专业对教师业务水平要求很高,要能够承担课题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将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和经验反馈于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深刻了解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思想,坚定成才信心,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内容分层次。按照实践教学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分三个基本层次,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

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内实训等。(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以专业理论课程为背景,实验设计要体现出专业课程知识的整合。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个实验几门课重复做,既浪费时间和材料,学生也没有得到更多的锻炼。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依据,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通过产学研合作,要求食品类专业至少安排一个课程设计,完成公式推理、工程计算、数据分析和制图设计等工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训练,掌握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实训内容包括应用性技术训练、模拟仿真技术训练等。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学生对食品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及评定检验等方面有必要的认识和掌握,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1)生产实习是在专业课学习期间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校外生产现场获得实际工作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产,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结合起来,熟悉和学习新设备、新工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素质。(2)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在校外有关现场等真实工作环境参观或从事顶岗工作,进一步掌握专业的各种技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就能及早进入职业角色,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正确运用于专业实践,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3)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最后阶段对学生科研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总结和检验,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和科术研发或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通过产学研结合在一定的工程或技术背景基础上,选定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的课题,完成研究任务并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报告,有益于学生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科研实践主要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术活动和资格认定考试等。科研实践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样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产学研合作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全国、食品行业或企业组织的科技竞赛或学生自选课题等课外科技活动,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得以提高。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业界展会、访学活动和食品学科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学术活动训练其科学思维,拓展学术视野,提高自觉学习能力。通过参加各类资格认定考试比如食品营养师、食品内审员、食品检验员等,就能锻炼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能力,以顺利取得各类证书。

3.平台为依托。(1)董事会。1997年,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省内外11家大中型食品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全国农业高校率先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董事会成立以来,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与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学院董事会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27家,建成了33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董事会单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教学科研实践示范场所和就业岗位,累计接纳学校青年教师业务实践120人次,教学、生产实习近55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330余个,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达93%以上。(2)企业。院企联合办学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之一,食品学院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院企共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为企业研发新产品16个,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实践创新和大学生就业。(3)产业联盟。学院还与大成新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中科院应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了国家玉米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以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除了共同开展了博士后和研究生合作培养工作,还特别注重本科生通过产学研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4)重点实验室(中心)。学院现建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高等学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实验室(中心)通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目标,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为食品加工领域提供创新成果和工程化研发平台,将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同时将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办学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促进食品安全、科学生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总之,食品类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应充分休现出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突出实践教学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可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以创新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29-31.

第12篇

区域产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反映的主要是产业空间布局状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区域间横向经济关系。生物工程相关产业涵盖医药、食品、检验、环保、农业等领域⑤,产业相关集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作为“人口与健康”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之一;将生物制药技术列为重大支持方向之一;将食品安全列为民生科技示范重点,食品安全检测产业将成为新型公益类重点资助领域。

2.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春市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性投入,使吉林省生物工程领域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通化东宝等一批大中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生物医药研发和制药企业,以及长春迪瑞、长春汇力、长春博德等体外诊断检测试剂和仪器生产企业。2012年,相关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医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5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4.7%⑥。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医药产业方面,将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生物药基地、中药北药基地;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方面,提升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医药产业发展短板,重点发展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等医疗检验仪器。到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7%⑦。

3.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目前,吉林省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仿制药比重较大;高端医学仪器设备、中端试剂和仪器一体化被国外垄断。原因之一是企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缺少足够的优秀创新人才,造成核心技术往往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生物工程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调研发现:(1)生物产业飞速发展导致人才数量缺口加大;(2)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导致高端人才匮乏;(3)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差距导致人才流失严重;(4)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需要生物医学与机电一体化人才;(5)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攀升。因此,吉林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批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及人才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流动的畅通渠道。目前,吉林省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仅3所,即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3所招生单位为吉林省生物工程产业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生物、医学、光学、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尚不能满足我省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长春理工大学对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

1.多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坚持生物、医学、光学、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结合吉林省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产业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生物工程优势学科。涵盖三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1)生物医学检验工程,以国产化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学检验试剂与配套光电检验仪器一体化技术为研发目标;(2)医药用生物反应器与监测设备工程,侧重基因重组药物的通用载体生物反应器构建与应用技术,以及细胞工厂配套光电显微光电监控设备的研发;(3)食品安全检测工程,侧重食品中雌激素类、毒素、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快速检测试剂与配套光电检测仪器的研发。为吉林省医药、卫生、食品、商检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探索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学与实践优势,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采用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突出知识背景交叉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特色,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18学分)、公选课(10学分)、方向选修课(6学分)三个模块,模块间遵循“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强化应用”的培养规律。教学团队由企业专家、国外学者和校内教师组成,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国外专家学者主讲学科前沿性讲座,突出实践与前沿的兼顾。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导师组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校内教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合作单位专家组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以实际项目为主要载体,融通基础理论教学、前沿技术和实践教学,构建“学研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5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3年。培养方式为校企(行)联合培养,对于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行(企)业顶岗实践,1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对于非全日制学生,1年在校理论学习,半年企业顶岗实践,1.5年结合岗位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合作单位、生源层次、业界需求的对接,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无缝连接。

3.建立校企联盟,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和行业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⑧。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已成为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中之重。长春理工大学与相关企业在联合攻关、学术交流、学生就业、本科生实习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校企联盟。目前,与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形成了以吉林省为中心,辐射北京、上海等地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校内建设的与该学科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吉林省生物检测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中药生物工程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参股的集生物医学光机电一体化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投入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读期间能参与企业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产学研”联动,以科研合作为纽带,保障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寻求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解决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克服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⑩。自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食品检验检疫研究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紫辰光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7项,累积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以科研合作为纽带,将科研项目立项、研发推广过程与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形成了“产学研”联动模式,增进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专业方向、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和企业实际需求,鼓励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践技术手段,具备了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保障了学位论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