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诗歌赏析

现代诗歌赏析

时间:2022-05-23 04:3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诗歌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诗歌赏析

第1篇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的价值因时而异。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诗歌教学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持“社会本位”观,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实现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站在“民族本位”立场的有识之士推行校园诗歌教学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金华英,2005年)。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诗歌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和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2002年以来,现代诗歌成为轮考点,重点考查古典诗词,题型也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因此,现代诗歌的阅读和赏析常常为师生所忽视,而将精力放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如果是因为不考试而放弃或忽略对现代诗歌的学习,这显然是一种短见,一种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行为,是同“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目的背道而驰的。学生还处在如诗的年龄阶段,他们的青春年华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所以阅读赏析和创作现代诗歌,是高中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二、现代诗歌的阅读与赏析策略

(一)体会情感(主题)

现代诗歌体现的情感是真挚而独特的。与古典诗词相比,其情感虽然要直白得多,但又时常带有隐性色彩,有时也颇为含蓄,甚至有人如此评价现代诗(特别是朦胧诗):“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这诚然是对现代诗歌的一种误判。“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直白或含蓄都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手段,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恬然,或抑郁……这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那么,该如何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成了鉴赏现代诗歌的关键。

首先,读懂一首诗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现代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如闻一多的《死水》,写于1925年,那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感情大有帮助。当然,对有些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得不那么细致到位,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现代诗歌常借助诗中一系列物象的组合来凸显情感主题。因此,必须抓住诗中偶尔显现的表达文字这一蛛丝马迹,注重对诗中物象(景物)的分析理解,进而品味诗歌的独特意境,方可求证和准确判断诗的情感和主题,否则只会导致理解的片面化。(对于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会在“诗歌的意象”中再做探讨。)

此外,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托物言志。一些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也正是这一点,成了很多人“读不懂”的障碍。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联系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对形象把握的实指性。譬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狭窄寂寥的雨巷,孤独着、彷徨着、徘徊着的“我”,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又幽深的美感。假如我们没有深挖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而只取其实指性的话,就会很容易走向读诗的误区。

(二)把握意象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一样,也经常借助自然景物来传情达意。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自然界中的万物(包括人文景象)被诗人运用,赋予其特定意义而变成诗歌传情达意的载体时,物象便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这便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鸡声茅店夜,人迹板桥霜”,寥寥数字,离开物象,一切都变得无从下手。

余光中的《乡愁》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就别具匠心。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在意象的组合上,《乡愁》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选取是简单却有张力的,层层递进,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不分析意象,哪来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丢开意象分析,此诗便失去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品味语言,剖析思维及表达特征

诗歌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诗的语言必须简洁,只言片语便要表达丰富的内涵,也正是这一因素造就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让诗的联想与想象超乎常理。阅读赏析现代诗歌,紧要之处是与诗人的思维合拍。如果缺乏对诗人这一特定思维方式的了解,或者是缺乏读诗应有的联想想象能力,那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思路,这就好比诗人是腾云驾雾御风疾驰,而你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要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又何其难啊!因此,在低年级和平日进行大量的现代诗歌阅读(严格来说是朗读),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力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特别是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说现代诗歌的表达特征,这里之所以用表达特征而不用修辞手法,是因为诗歌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既有修辞问题,也有表达手法问题,在此姑且称它为表达惯例。在修辞上较常见的有比喻(尤其是暗喻、借喻)、双关、拟人、对比等。而在表达手法上,则多用象征。现代诗歌的含蓄性,最主要的还是由其表达特征决定。因而在赏析现代诗歌时,切忌丢开表达特征而单一地就事论事,离开表达特征,只能望文生义。

三、阅读赏析诗歌的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懂得阅读赏析、评价现代诗歌的原则性规律后,也应了解操作的过程和具体方法。

赏析的过程大抵分为读―画―思―评四个步骤。

读:也就是诵读,诵读是对诗歌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最有效的手段。读是读节奏,酿语感,悟感情。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死水》《再别康桥》《雨巷》《乡愁》等都是适合朗读的经典名篇。

画:就是画出诗中的名词即诗的物象,诗中的“情感暗示词或动作倾向词”,由此寻求诗的主题。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发现班上一个平时喜欢读诗,偶尔也写几首小诗的学生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他用红笔把“金柳”“新娘”“艳影”和“荡漾”圈点了起来,于是我知道,至少诗的这一节,他读懂了。

思: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的物象与意境,作者的情感,诗的主题、修辞手法、表现方式、语言特点,都是思考点。而思考点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例如抓诗眼,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从诗的题目入手,通常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还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就是赏析评价。运用恰当的语言,结合诗中的语词,从作品形象、主题、作者情感、语言形式特点诸方面分析其长处及不足,可取单一内容,也可面面俱到综合评述。

四、结语

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评价过程,是一个融合形象、抽象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学生只有在平日多读多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读多了,读懂了,品味多了,而后掌握赏析的一般原则,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评价一首诗。懂得了诗“道”,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解读诗的“术”只能算是“雕虫小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华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第2篇

1.引言

现代诗歌的形式比较自由、音律较为灵活、情感较为深厚,主要通过感染力较强的文字形式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对读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虽然能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但是对现代诗歌的知识点却难以了解[1]。本文通过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文学魅力,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本文由收集整理赏能力。

2.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2.1了解背景,拓展阅读面。

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老师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进行详细的讲解,还需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歌寓意等)进行讲述,从而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有关诗歌的影片或者歌曲,来深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通过播放影片《黄河》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万丈狂澜的景象,并通过欣赏赞歌《黄河颂》来体会当时作者创作时慷慨激昂的情感[2]。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深深体会作者歌颂黄河的深意,同时强化爱国精神。

2.2吟诵诗歌,感受情感美。

在初次朗诵现代诗歌时,我们只能简单地掌握其基本音律和表层含义,不懂作者创作的深意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也成了现代诗歌教学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吟诵来增进对诗歌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朗诵我国现代诗歌代表人之一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时,初读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首主题为爱情的诗,再次朗读时则可以了解诗歌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具有象征意义诗句的含义,经过反复的朗诵才能了解“橡树“与“木棉”的爱情观念,体会作者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情投意合的爱情观念[3]。在朗诵时可配以适合的音乐,以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3发挥想象,体会意境美。

现代诗歌文字虽然简洁,但却很抽象,存在很多的象征性词句,让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教师在现代诗

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对诗歌中的“山”含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好像自己就是诗歌中爬山的人,吃力地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山”所体现出来的沉重感。又如《秋天》一文展现的是乡村秋季的景色,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有置身其中的感受,好像看到了乡村的农舍,捕鱼渔船,还有幽静的山谷[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4创新思维,尝试诗歌写作。

“学以致用”充分说明了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模仿的方式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一方面巩固课文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理想》之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以母爱为创作主题写道:“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如阳光,温暖我的心怀。”这些语句虽然略显幼稚,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不仅提高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而且掌握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3篇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正因为这样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物质条件。《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黄土,和象征着中华古老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湾”,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还以余光中《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位诗歌的意境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歌品赏过程是需要思维的,而思维是允许开放性的、有个性的。但须注意,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

第4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72-01

一、长期以来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误区

1、教师普遍不重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所选篇目并不多,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所以,日常教学中现代诗歌往往受到其它重要文体的挤压,不被师生重视。在这个大前提下,受课时的限制,几乎没有哪一名老师能把现代诗歌单元里的每一首诗都认认真真地讲完,学生也缺少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欣赏现代诗歌,体会其魅力和价值。

2、教学深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忽视了对诗歌语言本身的关注。诗歌并不是语言的堆砌,她是一种感受,好的诗歌往往能够达到诗人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却花费心思利用各种手段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忽视了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感性的审美体验。

3、学生鉴赏能力不足:一提起现代诗歌,大部分学生都会说“读不懂”。从美学上讲,是因为阅历不够才无法复原诗中所表达的美。诗歌具有沟通功能,而中学生往往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很多时候诗歌中的含义是学生所不能够想到的,或者是不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诗歌无法发挥这种沟通功能,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二、新时期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索

现代诗歌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美,还体现在其中的精神体验与无穷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层层探究,挖掘其中的内涵,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技能。

1、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反复吟诵

诗歌具有音乐性,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旋律,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融入诗歌氛围,如同身临其境。用音乐来诠释诗歌之美,关键在于感受音乐的旋律,为诗制造氛围,创设意境。我们可以为每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诗的音乐之美。古人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歌也是如此。由于现代诗歌简洁、抽象,往往让学生觉得不好懂。初次读时我们只能大概了解其表面意思,甚至是不知所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才能对她进行深入理解。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读第一遍时只能很浅地读出这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再读时则会读出“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进而读出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橡树”和“木棉”,到最后我们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是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伟大爱情,爱情是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的,而不是抱有别的目的,或者一厢情愿。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们对这首带有清新灵气和微妙暗示的爱清诗有了一步又一步深入的认识,每一次吟诵都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再一次加深对她的理解。

2、善于进行背景拓展、扩展讲解

诗歌是社会背景、情景事物、作者思维的综合体现,讲解诗歌,不是仅讲诗歌本身,而是连跟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也要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具体包括诗人简历、写作背景、诗歌常识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是应当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诗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出发点,进而掌握诗人的感情。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学习,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对康桥满怀深情。1928年秋,徐志摩故地重游,诗性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康桥幽美的景色里。11月6日,诗人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优美的诗。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敢于联想

诗歌大多言简意赅,但是内涵丰富。诗歌能在短短的几行之中表达出几种层面的意思,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读不出韵味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带领他们自由联想。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炉台”代表了“憧憬和希望”,“蜘蛛网”代表了“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灰烬”、“余烟”代表了“破灭的希望和理想”……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意象,就会给这首诗的解读造成阻碍;相反,如果了解了这些意象,学生的想象空间一定更大,便能更好地读懂这首诗了。

4、注重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把整首诗学下来,可是,一考试许多人就蒙了,不知从何赏析,学生缺乏自主鉴赏能力也是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适当地“偷懒”,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老师要多提问问题,多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只有让他们思考了、说出来了,他们才会牢记所学的诗歌。让学生慢慢学会并掌握鉴赏诗歌的技能,这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也会让他们学有所成。

5、鼓励学生尝试写作、实践运用

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不少学生也喜欢舞文弄墨,喜欢没事写几句“顺口溜”,或者抒发感情,或者发发牢骚,那些语句看起来也很优美,也蕴含着一定的感情或哲理,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尝试写作,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意境,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这对于学生的诗歌学习也有着极强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第5篇

考点透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2)诗歌的韵脚;(3)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4)诗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5)诗歌表达的感情;(6)诗歌的常用艺术手法;(7)诗歌的背诵默写。

解题策略

怎样解答现代诗歌赏析题,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脑海里还是一片空白,考试时只能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得分不高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那么,到底如何解答?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1.理清形式,明确类别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以现代诗为例,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新诗在形式上采用的是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的诗歌,这是阅读诗歌时首先要把握的。

2.抓住意象,品读有的放矢

我们在做诗歌阅读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因为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诗人往往都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象”,而诗人借这些“景”和“物”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如《沁园春・长沙》里的“层林”“漫江”“百舸”等景物均是诗人选取的意象,阅读诗歌时,只有准确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品读诗歌才能有的放矢。

3.体味诗情,把握蕴涵之意

“诗言志”是诗歌表现的主要特点,我们在抓住诗歌意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体悟意象所体现的诗人情感,即所言之“志”。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作者和背景材料,做到知人论世,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无论是美景还是哀景,重在体悟景中流露出来的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

4.咀嚼字词,揣摩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推敲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必须要反复朗诵,反复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5.明辨手法,明确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在诗歌中主要是为了使诗人的立场观点更清晰,抒情更淋漓尽致,如“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使之更为突出”,在诗歌鉴赏的题目中关于表现手法的回答有以下步骤:(1)辨别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回答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表现手法(即作用),(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只要按步骤思考并作答,就能得较高的分数。

6.合理想象,注重知识迁移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尤其是在面对类似的情景时,所用的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总会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比较阅读时我们要合理想象,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深入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解析

例1.(2010年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后面的各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纱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这首诗节奏舒缓,适合朗读。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远的 / 街灯/ 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 明星。

B.我想 /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 美丽的/街市。

C.那 /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 /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

3.在诗中,作者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他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改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第6篇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第7篇

北京培训,收获很多,其中给我最大冲击力量的是吴校长的《教育的本质追问――生命教育》和王漫教授的《作为教学研究的听评课》以及“走进名师―贴身学习”活动。

一、一语惊醒教书人

吴校长说“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教近30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里跋涉,自然也有很多值得记录的经历与经验,但似乎都是一种潜意识的感性的教学行动,却从没有站在“生命影响生命”的高度来解读教育,也从没有站在“文化自觉”的层面思考过自己的教育行为。现在看来自己的很多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价值最大化的发掘,对学生的影响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吴教授对教育的思想震撼了我灵魂的,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思想了理解更为丰富。使我重新思考一个“教书匠”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位“教育家”。

我们应该以什么养的教育价值观面对现实教育?我们将如何建立“我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自己的“文化自觉”到学生的“文化实现”?等等,这些深度追问的教育思想完全征服了我的教育灵魂。

更叫我震撼的是吴校长的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每一面墙壁都是亮丽的风景,每一幅图画都是生命教育,每一处设计都是人文情怀。走进广渠门中学的那一刻,我想到了“高山仰止”,想到了“叹为观止”,敬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并迅速扎根心灵深处,我相信吴教授的生命教育思想将成为我教育追求的永远的风景!

二、一叶知秋听评课

5月11日上午,我们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报告厅聆听了王漫教授的专题报告《作为教学研究的听评课》,接着走进课堂观摩了高中语文课《锦瑟》,之后再回到报告厅评课。

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听评课理论的指导性,又体现了听评课的实践性,还实现了理念与实施关系的紧密性。培训学员评课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而我在倾听的过程中更觉得迷茫。等到王漫教授拨云见日,一语中的的评析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如何科学地听评课。

王漫教授关于听评课的5条建议给我的启发是空前的。培训前我们也参与过无数次的听评课活动,但是从未这样体统的了解听评课的方方面面。此前我所参与甚至主持的听评课活动往往只关注讲课者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常常忽视了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行为,使得听评课局限于一节孤立的课堂,并不能深入探究教学者“想教的”与学生“学到的”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漫教授强调的听“课前要研读教学设计,听课后要研究教学者的教学反思”的听评课理念,叫我开始思考教师“想教的”与课堂“实施的”及学生“学到的”等问题。

这种“听”与“评”的培训形式,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听评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真可谓“一叶知秋”,实在是受益匪浅。

三、一种唤醒成就谁

2011年5月12日上午,我有幸在北京市101中学进行“走进名师―贴身学习”培训活动,在高一2班,我观摩了王曼云老师的课堂《现代诗歌赏析》,之后又与王老师进行了交流,感触颇深。

本节课的主题是“现代诗歌赏析”,周曼云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课堂就交给了高二年级的四位同学。课堂的主要形式是配乐朗诵,四位同学赏析了两首现代诗――食指的《相信未来》,海子的《泪水》。他们通过分诵、合诵、分部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深情朗诵,传递了他们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两位作者的解读。下课时候,周曼云老师同样只说了一句话。整个课堂40分钟,都是讲台上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讲台下同学静心认真的聆听。

说实话,走出课堂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如果那个时间让我评价这节课的话,真的是没有方向感,因为在内心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节失败点多于成功点的课堂。

但是,与名师周曼云老师交流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狭隘。通过交流,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这两节课的设计理念与实施目标以及课堂背后的诸多思想。

作为名师,周曼云老师对学生的需求以及教育的需求理解是深刻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解读,更多的是能够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坚持不懈。

周曼云老师的这节课完全属于“常态课”,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他们完全行走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就在一种看似轻松地活动中完成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行为。学生自己乐意投资时间和精力,主动搜集素材,积极探究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研讨诗歌的内蕴,实现了欣赏者与诗歌的对话、欣赏者与诗人的对话。

这种赏析模式叫我震惊,这种情感碰撞叫我震撼、这种教学设计的连续性叫我深思。

在与周曼云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着急需突破的问题,我也深刻地感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信心。

第8篇

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益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切忌语言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还有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可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要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的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讲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认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要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现在有些教师们把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如白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剖白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生活执着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了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归依,诗人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人的是最后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留给尘世,而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

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时,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第9篇

关键词: 自选模块 答题策略 题干意识 踩点意识 文章意识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根据此方案,2009年浙江省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60分的自选模块(自选模块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内容,语文的自选模块内容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200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进行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笔者在改语文自选模块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就此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答题策略。

策略一:要有题干意识。

题干为考生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没有就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就是答非所问,所以审清题干极为重要。

01号题题干是“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有些学生没注意题干要求(从“疏密”角度赏析),自说一套,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本文主要写梅雨潭水绿得可爱,作者对梅雨潭作主要介绍时,是由梅雨亭带出瀑布,再由瀑布引出梅雨潭,将亭与瀑布归为一段描写,运用素材较多,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亭比作苍鹰,将水花比作杨花。文章第三段重点大篇描绘梅雨潭的绿,作者将潭水比喻作荷叶,少女的裙幅,初恋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和碧玉,并将潭水与什刹海、虎跑泉、西湖、秦淮河作对比,又将梅雨潭拟人化,运用了大量的素材和描法,用密集的描绘突出梅雨潭的“绿”,而用较少笔法写亭瀑布等较多时物,突出全文中心在“绿”上。

该答案分析在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说明该考生有鉴赏文章的能力,但该考生无视题干要求,没有从疏密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这样的答案,得分只能在4分以下,实在可惜。02号题第2小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那么就要对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类型要作表述,情与景如何交融要作表述,而有些考生没有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分析。

策略二:要有踩点意识。

高考阅卷时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阅卷人员往往把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成若干个踩分点,考生答题没有答到某个踩分点,该踩分点的分数就被扣掉,因此建议考生要有踩点意识,善于解读出题干中所提问题的踩分点,并在答题中体现出来。

01号题,踩分点涉及总体结构疏密(或“详略”)的概述,“疏密”在文中表现的具体分述,分述过程涉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学生在答题中不能多方面照顾到。02号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踩分点涉及景物特点,意象象征意义理解、表达技巧分析、主旨把握,有欠缺的答案酌情扣分。许多学生只翻译了这两句要赏析的诗句,没有点出“幽寂、荒凉”的景物特点,导致失分,这是欠缺踩点意识所致。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深处无风莲叶响”,没有风,荷叶怎么可能摆动并发出声响?其实是作者心里不宁静,因战乱而客居他乡,只能带着乡愁在梦中回望,心潮澎湃,渴望回乡。“水寒更有半眠鸥”,虽为“梦回”,作者并未入眠,而是说浸在乡思之苦中,“水寒”亦是作者心寒,而作者自己却是“未眠人”。身处异乡,人情冷暖,如何安心入睡?作者借“荷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

该答案中有“作者借‘莲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的句子,此句子就“情景关系”作了分析,可惜没点出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导致该踩分点失分,实为可惜。

策略三:要有文章意识。

自选模块,每道题目10分,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不少于150个字,有的题目没做具体字数要求,但从参考答案来看,文字量也较大,大多超过150个字。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字数都超过150个字,有的甚至达300字以上,如此多的文字表述就要注意篇章结构,如总分关系的处理,要点前后顺序的处理,语句的衔接,还要注意表述简明扼要而不嗦,也就是说要把答案当作赏析小短文来写作,要有文章意识。注意篇章结构的答案,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无形中会多给分数;而回答零乱,前后嗦重复的答案,则反映出该生思维的混乱,对此扣分可能比较严重。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考试在浙江还是个新事物,学生答题易出问题,笔者希望提出的答题策略能对2009年的浙江考生有所帮助。

附:

一、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试题

题号:01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绿 朱自清(文章略)

问题:现代散文较多承接了古代散文的某些观念,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尽量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不少于150个字)

题号:0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洲平阳人,宋末遗民诗人。

问题:1.本诗写诗人荒馆梦回的场景,请你置身诗境,用自己的话把梦回场景摹写出来。(4分)

2.请你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6分)

二、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01

《绿》的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疏密有间。先是正面展现梅雨潭,然后又用周边环境,梅雨潭的声、色、形,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渲染梅雨潭的“绿”,简笔勾勒,传神而已,疏淡中见雅致。繁笔详写梅雨潭,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排比、反复、呼告等手法,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的倾慕、欢愉、陶醉、神往之情融汇在一片绿色之中,浓密处见生动。文章结构既开放又紧致,笔法多姿多彩,摇曳生姿,把梅雨潭的“绿”写得摄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

题号:02

第10篇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第11篇

一、品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教给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如:直接体验法、比较揣摩法和“以诗解诗”。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诗歌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冰心的《纸船》中有一句:“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句中“总希望”这个词,当老师读到它是,一下子就有了感觉,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诚挚的向母亲表达思念的感情。这就是直接体验法。还有一些词,读者很平淡,一下子感觉不出它的好时,怎么办?还有一种方法,叫比较揣摩法。比如“有一只”初读时没有感觉,先试着把它换成“每一只”,通过比较就品出一些味道来了。从中体会到了纸船很脆弱,很孤独。又感受到了诗人的要求很少很少,但表达的思念却很浓很浓。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二、悟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王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念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要通过唤醒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透过“物象”的链接,再现诗歌所蕴含的情景画面之美,或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情景画面。当学生头脑中出现情景画面时,再让他们用“切己体察”的方法,体验其中所隐含的意境。

三、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木兰诗》中曾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奔走战场的情形,甚为形象。又如:《木兰诗》中有句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句运用比喻手法,风趣幽默、生动地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谨慎。因此,抓住诗歌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第12篇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我们的高中必修课本囊括了各个时期重要优秀的诗作,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现代诗歌均有涉及。此外,《现代诗歌散文》与《古代诗歌散文》两本选修教材更为诗歌的拓展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再次明确了诗歌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带动语文诗歌教学红红火火地改革,以期待引领学生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华与汉语最美的文学样式有一个甜蜜的约会,使他们能够在诗歌的王国中观照生命、驰骋翱翔。

然而,在教学实践和采访调查中,笔者看到的诗歌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如想象中如意,诗歌教学这块“世袭领地”,并未在《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呈现出“春风不渡玉门关”的苍凉景象。下面从学生、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呈现调查现状。

一、学生现状

在学生眼中,诗歌就是高考试卷上的一道选择和问答,就是手法、结构、内容、情感组合起来的程式化思维的载体,就是作文中不允许采用的那种文体。在崇尚快速、高效的现代社会氛围下,他们不愿也没有时间沉静下来,慢慢品读诗歌以修身养性。他们只注重考试时问题都有哪些问法,分别有哪些答题对策,怎么才能踩准点少扣分。从家长到孩子,甚至到某些老师,这种过于“务实”的心理成为了诗歌教学的第一大敌人。

另外,缺乏自主能动性、文化底蕴不够、自学能力有限、缺少深入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学生现状,都是诗歌教学中的拦路虎。

二、教材现状

如前文所说,我们的教材诗歌内容既全面又丰富,而事实上,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三千多年的诗歌文明,并不是我们几本语文书能穷尽的,名家名作数不胜数,我们编进教材的再多也不够全面。可是,除了考虑尽量少的遗漏名作,是否还要考虑一下教学实践中能够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或许编者考虑的是由教师选讲,自主整合,但我觉得若在教材里出现的大量诗歌而在课堂上却没有涉及,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重要”的错觉,或者会给学生很大的压力。

其实诗歌教学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首诗本身。教师如果想带着学生将一首诗品析透彻,需要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此做法势必会在客观上达到“填充教材”的效果,那如此循环下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编排的诗歌教学任务不是更加“任重而道远”了吗?

三、教法现状

(一)以做题代替文学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许多老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分数。对考试有用的就多讲,对考试看起来“没用”的少讲甚至不讲,即使是讲也要严格按照考试题目来指导教学方法。为求得通俗易懂、稳扎稳打,老师往往会把古诗词“掰开了揉碎了”肢解掉,逐字逐句翻译,然后灌进学生的脑袋里。最后还不忘传授学生一些答题技巧与套路,将好好的一堂古诗词鉴赏课变成了纯粹的古汉语教学甚至是答题技巧训练课,索然无味,毫无诗意美感而言。这样的课学生痛苦,老师辛苦。

(二)以文本代替学生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习惯于备课的时候备教材和教学内容,而很少在常态课中用心设计教法,更不用说把学生当成主体,充分考虑学情。我们常常会发现,同一个教师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不是被低估了就是被高看了,其结果就是台上教师激情洋溢,台下学生昏昏欲睡。

以上现状的呈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快节奏社会所产生的浮躁心理、高考对学生及教师产生的压力、学生学习科目及内容太多导致的时间不足、现阶段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特殊时期、《新课标》所倡导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等等。针对以上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改变诗歌教学现状,还是得由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突破,更新观念,有所坚守有所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社会现状及学校现状的诗歌教学道路。

当然,不论怎样改革创新,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因声求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基本教学方法是不能变的,在诗歌教学中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加强诵读、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诗歌意境等都不可或缺。在坚守传统教学中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在教学实施中有所创新,激发学生兴趣,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一)创设有效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中,以问题引领的教学方式比较常见,但伴随而来的也会出现教师设置问题随意,问题有效性低的现象。什么是有效的问题?第一,以“学”为出发点 ,从多方面研究学情,能够切中学生的疑问点。第二,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而非能简单以“是”或“不是”来回答,或者仅仅是推动“教”的进程。最后,问题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应具有探讨的价值,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与提升。

(二)创设相关情景

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PPT课件 ,让学生通过画面找到置身诗境的感觉,或者听配乐范诵品味体会诗歌之意境,更可以找一些符合情境的音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播放,为他们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使之自然而然地走近作者的情感。另外,也可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给他配乐,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提高诵读水平。

(三)创新写作

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的一大特色,同时,语文教学向来是读写不分家。因此,以意象为出发点,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以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根据诗歌典型意象和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创作,这样,既可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时,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就特别适合进行拓展写作训练,同时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