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远程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远程研修总结

时间:2022-02-02 04: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远程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远程研修总结

第1篇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 校本研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培养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第3篇

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逝去的一年中,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紧密配合下,我积极配合学校按照总计划和教科室的工作部署,开展各项工作,目前接近尾声,现在将一年的情况总结述职如下。

本期教科室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修工作。这项工作我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汇报。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我们教科室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我们教科室拿出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子陵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1、积极反思暑期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培训活动。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网上教育培训,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笔记,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多次网上作业。今年开学领导检查了笔记,学校统计了成绩,我校每位教师都合格,特别是严小春、张金梅两位老师作业得了100分的满分,被树为我校的典型。九月针对此次培训,学校组织教师们分教研组或集中讨论收获,写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打算,并要求大家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2、学生教育能力的培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期十月举行专题讲座,主题就是如何有效教育学生的班主任培训,先后讲了三期,老师们反响很大,许多年轻教师称收获大,受益匪浅。

3、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局实施校园联网计划,打造信息化学习平台。如果不会计算机,这一切只会成为空谈。十一月以来,我校一直在进行以计算机运用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我校实际,年龄老化,不会或不熟练成为主流,这是个大问题,因此在严校长的指示下,我们教科室主抓,定人定时定地点,聘请李主任负责培训。李主任精心备课,分若干个专题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上网查找资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网上教研,创建个人博客等。经过近一月的学习,老师们进步挺大的。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在年龄、教龄以及教育经验上都是较为年轻的群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是新课程实验三年之后一直被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了三年一轮的新课程实验,培育了一大批的师资力量。然而,师资培训也好,教材培训也罢,却一直面临着许多制约,既有参与人数和涉及学校的范围限制,又有培训会议形式与质量及受众接受兴趣与能力的制约,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缺憾。因此,教师专业成长仍然是呼声很高的主题之一。

2007年暑期开始,中国教育资源中心联合各地教研部门对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进行远程研修,通过网络视频和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并衍射到全员培训。课程培训采取了专家访谈、专家讨论、教案分析、课堂采风等,研修方式也采取了个人学习档案袋、群组交流、简报总结等多种形式,一时间给全国各地教师带来了一股强有力的专业提升的巨大力量。尽管有后续学习与讨论相对滞缓的不足,这样的方式还是解决了一些关键的问题,且由此也带来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是课程意识的唤醒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以往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实际的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给出教学设计。怎样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出发到具体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成为关键。

课程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技术能力发展、教学能力发展等一切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课程意识方面,目前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定位认识不清,二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三是对课程教学的从业缺乏长期的规划。

课标认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有81%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应结合本校设备、教师等实际情况而定。实际上,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所以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最低要求,每个学校原则上都应该首先达到这个最低要求。

教材认识方面,教材只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的一个有力的参考资源,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只从教材入手,一味研习教材。调查发现有58.2%的教师认同“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文本”的观点,另外在开放性问题中也有不少教师反应“教材内容太多,又太浅,有点到为止的感觉,让教师很难把握”。关于教材价值,研究人员经常说的“用教材教”,但实际上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实践着“教教材”的观念,这是客观存在的,改变应该有一个过程。

在课程从业意识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目前的局面所致,兼职复杂,工种杂乱,在意识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包括个人的价值定位,个人的发展方向,也包括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主动积累与开发等。

可见,只有在课程意识方面把握正确的成长方向,最终走向课程积淀与课程创造意识发展,达到终身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地适应新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障碍。因此,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多种途径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手段的强势互补。

1.让教育博客更有价值

近几年,无论是参与博客教育叙事的教师数量还是教育叙事的内容质量,都在因特网的催化下迅速膨胀,由此进一步催化了草根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纵观漫山遍野的发展自教学一线的、极具民间学术色彩的教育叙事,我们也能够意识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叙事园地里开始杂草丛生,让教育叙事的整体价值发生偏移,产生虚幻。

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育叙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少教育叙事选题过杂,内容过碎;部分教育叙事过于感性,观点片面;有些教育叙事过程中断,缺乏系统性。

所以,我们要提倡形成更有价值的教育叙事,包括主题的清晰、叙事的格调、研究的规模与持续等。要避免让教育叙事与其他博客混淆,让平台成为一间杂货铺。而是要通过博客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专业发展,让它既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又能成为自己的专业堡垒,与自己的同行者一起架构起教育叙事的美丽风景。

2.让教育反思成为习惯

教育,是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课后的反思可以针对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课堂效果反思。对课堂效果反思,包括学生的反映、课堂的进展、教学的质量等进行反思,主要是寻找出自己在哪些地方的教学发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当然也包括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很有特色。

环节二:教学评价反思。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得出学生掌握的程度、难点所在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他人或自己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反思,包括教学的方法、过程,甚至包括语言、板书、教育时机的把握等。

环节三:教学设计反思。这是课后反思的最常态做法,即反思教学设计之初与课堂实际的差距及原因,通过反思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设计,促成教学设计的成熟发展。

3.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

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是有教育史以来公认的教师成长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所谓“将教研活动进行到底”包括两层含意,一是要在集体教研活动上常态化,组织者要进行到底;二是要在教师个人教研活动上持续化,自己要进行到底。

一方面,要积极地开展与参与说课比赛、上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如此既发挥了集体的教研力量,在氛围上、水平上达到一种共鸣与互助,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研成果的取得。

第5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远程培训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升我国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了《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由此,“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便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远程培训模式则是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重要实施形式,它不仅能有效缓解传统集中培训模式中所呈现的工学矛盾、经费和师资等问题,而且还能显著提升大范围、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师远程培训模式,进而提高教师远程培训质量,是我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当前亟需思考问题。

1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概述

远程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交互性、广覆盖等优势,在我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中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上世纪末,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传统教师教育培训领域的深刻变革,而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便是此次社会变革的产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整合了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人力资源的双重优势,以“比特化”的课程形式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灵活性和交互性的网络在线培训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远程培训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一方面,远程培训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性。有利于大范围、大规模地展开教师培训工作,且能够有效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远程培训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网络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沟通平台,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g能够依托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同时网络的虚拟性还有利于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便捷共享。除此之外,远程培训还能够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空间,学员可以因时因地基于个体的实践性需求有选择性地参与培训。

2国培计划中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质量要素分析

教学支持、课程资源、管理流程和交互机制等是制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关键因素。因此,这四大要素也是提升幼儿教师远程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

2.1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

网络学习环境的虚拟性和自主性对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能力精湛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是影响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远程培训得以高效展开的基本保障。以“国培计划―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组建了教学管理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和专家团队三支精干力量,为项目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1.1教学管理团队

是远程培训的组织者、教学管理者、评价者、专家团队的协调者。主要承担项目的执行筹划、质量监督、教务管理、教学支持、咨询服务等职责。该项目以虚拟的“班级”为单位,将来自同地域的参训教师编入不同的“班级”,并按照1:100的师生比例配备辅导教师来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督促学员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及时查看学员提交的研修日志;督促学员按时提交作业,并及时批改、点评和推优;批改学员提交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学结”;制作班级简报;主持班级在线研讨活动;督促学员积极参加专家视频答疑活动;引导学员的日常交流研讨活动等。

2.1.2学科专家团队

在远程培训的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解惑者、合作者、评价者等角色。学科专家团队主要由幼教领域的高校知名学者、教研员、一线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专家等组成。“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学科专家团队中教研员和一线教学名师的比例高达57%,这种梯队化的专家团队有利于推动幼教前沿理论和保教实践的有机融合。专家团队不仅全程参与培训课程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实施过程,而且还为参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例如成立专家组,每天安排3名幼教专家在线值班,引领学员进行研讨交流、作业点评和解惑答疑,同时项目还定期安排每10学时一次的专家集中辅导答疑活动等。

2.1.3技术服务团队

教师远程培训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的培训平台进行的,所以培训平台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远程培训的质量。为了维护远程培训系统的稳定性能,增强远程培训平台的服务功能,该项目组建了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团队,主要承担技术开发和技术运营职责,从而为远程培训项目平台的稳定运营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

2.2基础性与生成性相融合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制约远程培训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育部启动“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目的在于增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因此,幼儿教师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设计就要时刻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要注重贴近参训教师实际的基础性课程与优秀的生成性课程的有机融合。

2.2.1适宜的基础性课程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幼师国培计划”的目标,“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课程方案便着眼于提升幼儿教师的师德水平、拓展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知识和理念等。课程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园本研修”、“岗位实践”五个维度共82学时的在线学习课程,每位参训教师的在线学学时为50学时。这其中34学时是必须课程,之外参训教师还需要从12门选修课当中任选四门。课程的组织主要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评析教学”和“互动实践”三个环节,以达到让参训教师结合实践深入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明确自己如何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个体保教实践过程中去,即课程组织在于让参训教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尝试做”。

2.2.2灵活的生成性课程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如师德案例、活动设计方案、问题解决方案等。“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将培训过程中所涌现的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案例”、“教学反思”、“经典课例”等汇编录入生成性课程资源数据库,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整理更新数据库。优秀的生成性课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利于丰富国培计划的学习资源,因此对于幼儿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3精细的培训过程监控与质量考评

2.3.1规范严格的培训流程

“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将整个培训流程细化为“培训者培训-启动预热-在线学习-园本研修-岗位实践-培训总结-训后跟踪”七个阶段。之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职责,还编制了“国培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学员及辅导教师活动安排表”,从而将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单元具体到“日”。

项目培训过程实行全线流程化管理,参训教师只有依照培训计划完成前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后一阶段的任务学习。培训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参训教师的在线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而且还具有班级排名功能,以此提醒参训教师及时、按时进行在线学习。之外,培训平台还能够自动记录参训教师的研讨互动、研修日志、发帖回帖、培训反思感悟等,并能自动提交学员的测查作业和教学设计方案、工作创新方案等。精细的培训流程设计和严格的培训流程监控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培训工作的有序进展,为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师远程培训增添了切实的保障。

2.3.2完善的培训质量考评机制

班级辅导教师和参训教师是幼儿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因此,辅导教师工作职责的发挥程度和参训教师的培训参与程度是影响远程培训项目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注重对辅导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考评则是培训质量考评机制建设的核心。“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于班级辅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主要通过辅导力和活跃度两个指标考评班级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辅导力的考评主要通过参训教师的参训率、作品数量、交流频率、班级简报、辅导教师批改率和班级合格率等指标的综合状况来衡量。而活跃度是反映班级成员参训积极性的重要指标,主要体现为参训教师的研修日志数及评论数、作业数及评论数、发帖数、回帖数等。

参训教师的考评主要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测查作业”、“心得感悟”、“生成性成果”四个维度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考察参训教师的在线学习时间;作业的测查注重质和量两个方面,不仅考察作业提交的数量,而且作业的批改等级也是考察的重要范围;心得感悟主要从主题帖、回复贴和研修日志数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参训教师提交的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等生成性成果的数量也是参训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2.4积极的远程培训交互机制

远程培训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的,有效的交互机制是制约远程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手段,为师生之间提供便捷且能将“交互”转变为“资源”共享的交互平台是远程培训能收到良好效益的重要保证。

为适应大规模远程培训的需求,着力提升远程培训的效率和质量,“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建立起了“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相结合的交互机制。例如设置在线语音客服系统(如“乐语智能网络营销在线客服系统”),参训教师可以随时就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向客服人员咨询求助;辅导教师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利于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间的便捷即时交互 ;同时培训平台还具有“小纸条功能”、“研讨论坛”、“课程聊天室”等交互工具。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交互机制为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提供了积极的机制保障。

3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模式质量的提升策略

然而远程培训模式中也突显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幼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远程学习,易出现挂机学习、作业敷衍等现象;部分幼儿教师自控能力差,会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远程学习的同时观看电影、打游戏、聊天等;部分班主任、辅导教师由于是从本职岗位上临时聘用,对远程教辅工作缺乏应有的胜任能力和专注精神。之外,远程学习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俗疾嘀赜诹炕考核,如多以学习时间的多少、论坛互动频率、作业提交数量等为参照标准等。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中突显的以上问题,则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树立先进的远程培训理念

远程培训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管理者、参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等要树立现代远程培训的新理念与自觉践行意识。首先,培训教师要明确现代教师角色观念,实现从主讲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作为导学者,培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网上信息资源,从而变更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解为主导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方法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参训教师要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参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养成主动的自控式学习方式,从而增强自身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能力。最后,远程培训的管理者还要树立“全(下转第36页)(上接第34页)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支持服务意识,以利于实现高水平的远程培训支持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3.2优化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本着“以学员为中心”的原则,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切实结合现代学前教育改革潮流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需求。一方面,培训课程要在注重发挥理论引领作用的同时适当增加诸如幼儿教育技能实操等应用型内容的教学比例;另一方面,培训课程建设要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不仅要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专家团队研发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课程资源,通过成果展示、评比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参训学院在研修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践背景,生成个性化、区域性的资源,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平台现有资源的同时,努力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特色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为广大学员服务。

3.3完善远程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能够为学员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支持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培计划―幼儿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质量,首先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导学支持服务,以引导学员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掌握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技术和课程资源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远程交互机制,综合运用如QQ、微信、论坛贴吧、聊天室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技术工具,及时有效地解决学员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之外,还要健全远程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工作机制,明确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增强远程培训支持服务力量等。

3.4健全远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具有反馈、调节和发展,是保障远程培训质量的重要机制。远程培训评价考核要注重培训活动过程和教师的受训实效,评价培训活动过程是为了对这种远程培训方式进行完善,使之良性循环,越办越好,这需要通过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组织者评价等结合起来进行,不仅有过程性评价,还要有结果性评价。教师的受训结果评价是对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用于评定受训教师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可以结合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表现等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远程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就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合格评价和激励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专家、班主任、幼儿园等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参训教师和培训团队的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估。

参考文献

[1] 但松健.中小学教师远程混合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 张丽.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郭春燕.树立现代远程教育新的理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5―0054―05

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无论从教育的管理、教学、学习,以及对外交流与教育资源的获取,都已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此外,借助于技术进行学习,也正成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更是涉及到了教育观念、模式、体制等的各个方面的挑战,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同样也面临和经历着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010年全国CBE学会年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一、专家视点

本次年会的专家报告分为特邀专家报告和大会主题报告两部分。从专家报告的内容综述看,大会的特邀专家的报告主要折射出专家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现状及未来的相关问题的反思,观点高屋建瓴,紧扣大会的主题。

1.数字互动教室――未来课堂的方向

现有的课堂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数字互动教室是未来课堂的方向。何积丰院士的特邀报告“数字互动教室――交互式电子书包”,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何院士围绕由他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的“数字互动教室”项目,指出当前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地区差异“贫富分化”扩大,对优质师资争夺也日益激烈,教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传统教育的垄断特性导致平均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社会现象,数字互动教室项目的意义在于把学校的信息化推进到核心阶段――课堂教学。他认为数字互动教室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设备的更新,而是着眼于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提升,教材呈现形式的更新。数字互动教室项目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及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支撑平台,充分发挥互动过程和自主学习对教学的提升作用;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实现包括名师、优质课件与教案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电子书包实现了多本合一,实时交互的电子课本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他指出,数字互动教室项目是一个实现学校课堂教学信息的系统性改革方案,是一个综合教育、科研、出版、产业各方面协同作战的大型信息化工程。数字互动教室也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推动教材的表现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将大大促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2.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跨越到革命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业已进行了10多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下一步该往何处去?这可能是许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央电教馆王晓芙副馆长的报告“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跨越到革命”给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十年来在课程开发、教学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课程整合、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农远工程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偏差,要克服传统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盘、库、网”的建设问题,而应提升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来。报告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的10个重大项目,即所谓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从“班班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教材的开发以及模式的推广、教研的兴趣与引导、数字化服务体系建立中的技术支持服务、学生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等做了一些介绍,并指出这些项目将给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当前和今后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要在观念认识上找差距,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在信息系统上做文章。基础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要跨越,而是实现教育的革命。今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化路线图,是教学――学习――体验――成长――沉浸……认为我们现在应该要超越教学这个阶段,重点关注把信息技术在学习阶段的应用,进而去关注学生的体验、成长。

3.开源――高校资源建设的未来之路

高校教育资源建设问题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精品课程亦成为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资源的共建共享或许是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金、人员、技术瓶颈的一种有益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报告“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则与会者分享了他作为一个学校分馆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以及作为一个教育技术专家对于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看法。

任教授在对当前国内外著名机构的开源情况(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W、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等、日本的开放式课程同盟“巴黎高科”的ParisTech OCW项目)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特点在于顶尖大学的介入、核心课程资源的提供和大学合作联盟的趋势明显,而这三点都是国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明显缺乏的。他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论述了开放资源的特性。从学生层面看,受益于大学开源带来的教育资源数量和时空的放大效应,学生有机会更方便地接触到数量更多的、来源更宽泛(开源使获得他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为容易)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为开放的“Super Market”式的学习选择;从教师层面看,开放教育资源能催生教师资源的优化与放大效应,从而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开源平台上,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同侪互助,最终达成共同提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开源平台的展示效应,共享学术贡献;从学校层面看,开源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但打破管理上的分割,道路仍然漫长;开放资源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从社会层面看,在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大学担负起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大国、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他认为,目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不足主要在于:开源实践呈条块态势,缺乏统筹规划;标准建设滞后,标准采用率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利用的绩效较低;版权、资金影响开源实践的可持续性。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新技术、新学习

新技术与新理论的不断出现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也为教育变革带来新的视角,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新技术条件的学习又该如何进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刚教授的报告以“教育信

息化与教育变革”给出了他对于新技术条件下,教育信息化引发的教育变革的思考。丁教授认为,转变教育方式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的学习认知和环境的可变性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认知和环境的可变性研究可以了解学习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解释学习随环境影响发生的动态变化。他指出,教与学的环境现在正在转向一个新的教学生态系统。作为反映认知的网络和学习之间本质的联系,在学校里使用技术的方式应该从“技术作为教师”转变为“技术作为学习的伙伴”。这些需要改变学习过程当中的认知方式,我们现在的中学实验都是证实的实验,它与真实的科学产生过程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必要重启证伪理论。推进虚拟仿真技术在科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使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不仅可以进行证实实验,更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证伪和试错的实验。丁教授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可以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时代特征,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传统,甚至现在的办法不会比五六十年代进步多少,这样的改革是令人怀疑的。在报告中,丁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2010年的Horizon Report中提及的从近百个新技术和众多新趋势中概括和提炼出6个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移动计算、开放课程、电子书、简单增强现实、基于动作的计算、可视化数据分析。丁教授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这些技术都有可能在学习型研究机构中广泛用于教、学及其创新。

这些专家报告喻示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的学习”必将渗透人整个社会,并且越来越重要,并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进行更个人化、情境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无处不在技术的成熟,会改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影响和关系,改变第二课堂的概念和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环境与教学策略经历一场新的变革。

二、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则从我国Ed.D试点概况,Ed.D培养的中外比较,Ed.D的教育技术课程规划和由Ed.D引发的思考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Ed.D及其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理解。在对美国、英国、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国内外的教育博士的培养情况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浙江大学教育博士的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由此引出教育博士培养中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并从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和国际化视野下的教材与案例库建设,谈了浙江大学关于新媒体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建设思路。

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远程协作学习项目:设计、实施与案例。柯教授认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际的协作、对话与知识分享,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设计应重点考虑学习任务、学习过程、项目评价的设计;实施过程需着重考虑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策略。柯教授指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一种应用网络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协作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远程协作学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应用技术开展更大范围的协作、对话与分享,应用技术收集信息、组织数据,应用技术进行知识建模与创造,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它将丰富的教育元素融合到项目中,如跨学科内容、当地文化传统、社区服务、科学探究、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等。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通过城乡学校远程协作的方式,可以实现发达地区学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师生互动,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城乡学校的互联与互动,也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的赵建华教授与大家交流分享了他们研究团队关于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分析的研究。赵教授认为,小组学习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用于组织协作/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学习的组织和运用涉及到许多问题,如教学思想、观念、环境和策略等。在报告中,赵教授提出小组知识加工过程的实践模型,模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个体理解、小组知识建构、小组学习工具和混合学习环境。他们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两轮行动研究,所采用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授课和WebCL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分析了学生们在混合学习环境下从事小组学习的基本体验。研究主要利用质的和量的数据对学生的体验进行分析,所获得数据分别来自课程开始阶段、课程中间阶段和课程结束阶段。通过分析学生们对他们对小组学习的理解和体验进行分析,获得他们理解与态度在该三个阶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说明,学生们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的变化,同他们获得针对小组学习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成功运用小组学习,需要一定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和技巧。

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呈领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基于SNS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赵教授认为,SNS实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创建有特色的学习社、提供广泛的工具、网络意识功能很强大、社区网络权限设置很灵活等方面。在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混合式学习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活动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资源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和活动评价等,并以《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论章节为例,进行案例设计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的潘以峰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智能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构建”,他指出,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基本职能包括培训职能、远程教学职能、点播功能、评议功能和科研功能。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应用环境是指微格教学实施的环境,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应用环境包括微格教室、总控室、微格教学观摩室和准备间四个部分。微格教室实现的功能有智能化交互、网络直播、全自动录播、远程直播点评、智能跟踪等。微格教学的点播与评议系统软件是一个可以维护微格录像、教案,并且可以提供点播与评议功能的系统软件,可以实现课例综合维护、学生微格点播、学生微格教学与评议、多元评价、自定义量规、学生微格导出、教学技能维护和微格情况统计等。

三、专题分论坛

大会在围绕“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与创新”这个主题上,根据会议议程需要,设置了包括世博新媒体技术与未来教育,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联动发展模式现场展示和智能学习技术等五个专题论坛。从与会代表分论坛的交流发言中,我们发现,本届年会的论文交流展现了“计算机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凸显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智能学习技术推进等议题。

1.新媒体技术与教育

有多位研究者介绍了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所采用的新媒体技术和互动媒体技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了这些新

媒体技术的特性及其教育应用的启示。新媒体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互动新体验,世博许多场馆中应用的感应技术主要包括触觉感应技术、动态感应技术、光感应技术和视觉感应技术等,带来了视听新享受;借助新媒体技术缔造出独具特色的网上世博,具体表现出虚拟呈现、在线互动,永不落幕和三屏联动(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特点。新媒体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启示是,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创建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仿真三维虚拟展示的优势,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这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世博中应用的互动技术主要有平面互动、空中翻书、触摸查询和桌面互动投影四种类型。这些互动多媒体技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可以变化的介质(地面和墙面都可以作为投影介质,体现低成本和环保特征);人机交互方式从鼠标键盘转变到人的肢体动作等更加自然的交互;信息传递方式也从被动变成主动。

一些研究者介绍了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云计算概念,分析了世博思科馆提出了城市云的概念;还有的研究者介绍了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三维教育游戏用于学习环境空间设计的研究、WEB3.0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未来课堂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有研究者就泛媒体技术支持下未来课堂的互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些报告侧重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的非学习空间设计、研讨型未来教室的设计等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次学会年会也有许多研究者与会交流了他们对于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探究,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做起,进而推广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创造性地开设“科学”课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以及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有研究者就区域校际研修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会进行了交流、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校际差距,借鉴校本研修的模式,采用校际联动和校本研修结合的形式,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领衔+参与”校际研修模式。还有研究者在分析青少年网瘾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认为加强情感教育是防治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多媒体网络构建真实情境进行情感教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感教育。形成一种特有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情感教育的发展,最终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研究、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基于LEGO的“走迷宫”机器人教学设计问题、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策略探究等。

3.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与会交流的报告中,有许多研究者探讨了在线协作学习与虚拟社区,如有研究者与会交流了基于角色的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方法及其案例分析,介绍了学习个体在协作小组中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时的互动与角色扮演情况,验证CSCL协作角色分析工具的功能、性能和可用性,证明CRAT与CSCLEP对接的可能性。也有研究者就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个案研究进行了交流,以Sybase交流群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进行研究,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关系、构建机制、社区认同感、学习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还有研究者就基于教师团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资本相关性研究进行了交流。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知识资本积累的过程,并以一个小学教师团队为样本,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通过回归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对教师情感信任网络和工作咨询网络的中心性和个人的知识资本进行相关性研究。还有一些报告侧重对在线学习中所涉及资源中的中外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进行比较,以及学生网络活动时的知识建构等问题。

4.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

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是本届学会年会分论坛设置的一个亮点议题。会议邀请了上海浦东新区部分参与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研究者、领衔校和参与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与会交流他们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想。为了促进浦东新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发起了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以领衔校+参与校的联队模式,通过结对调研、构建平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推进“校本研修”,使得装备标准化、操作人性化、应用个性化。在交流中,有领衔校的一线教师介绍了他们作为领衔校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出的成果,也有领衔校的领导介绍了他们在电子白板应用方面的特色,演绎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对电子白板一无所知到如今以电子白板为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还有学校介绍他们学校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如何成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示范校。也有参与校的老师介绍他们作为一所参与校在领衔校带领下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过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工作中,学习领衔校在Moodle平台构建和运用方面的经验,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5.智能学习技术

有研究者介绍了关于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分析研究。从语义角度出发,对社会化标注进行研究。用户的标注行为体现着用户的认知过程,是用户对语义概念的选择使用。浮出语义是社会化标注中挖掘隐含语义知识的有效方法,标签本体则通过语义网技术实现了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增强。也有研究者针对现在的现场答辩存在诸多弊端且日益彰显不公平性等问题,利用基于双线性对和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难题的门限签名技术,提出了在线答辩系统。该系统的显著特点在于可以确认答辩专家经过了主服务器的授权,并且答辩专家也不能否认自己所提交的答辩意见。门限化是该系统的切合实际的处理方法,只要同意答辩通过的答辩专家的人数达到了要求的人数即门限值t,学生也就通过了答辩。该研究为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对在线答辩的普及以及包括在线答辩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安全性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个性化智能评测系统模型、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身份构建与发展研究、基于Web的信息抽取及信息定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网络课程自动答疑系统的等方面的研究等。

四、大会论文情况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98篇,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评审,在考虑到质量优先、兼顾地区学校分布的前提

下录用142篇,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届年会所收集的论文涉及的重点包括:理论探讨、实践应用探究、新方法新设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会议论文集中具体论文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这些收集的论文中,理论探讨部分的论文主要从教育技术领域到技术在教与学应用的多视角展开了探讨,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技术的教育应用紧密结合了起来。论文中既有对计算机教育应用问题哲学角度的思考,如关于教育技术的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于教育技术有效性的追问,网络学习的本质属性研究,周易、阴阳思想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启示,参与性设计的内涵、哲学基础与时间旨趣等;也有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比较关注主题的理论探究,如教育游戏的设计规范,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模式与批判,虚拟学习社区,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及网络资源的开发模式等;另外也不乏有一些从一些新颖的角度探讨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一些问题,如关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思考,由青少年网瘾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网络教育的人文环境模式构建,科技人文教育研究等。

实践应用探究部分的论文主要从以不同的理念结合实践案例展示了技术教育应用的魅力,也为人们拓展应用的视野,给予了很多启示。本届年会收集的论文中也凸显和契合了本次年会的核心议题,论文更多的关注新型技术的创新实践应用,如以“领衔+参与”模式区域推进学校电子白板应用研究、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远程协作学习的设计实施与案例、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培训中的应用探讨、智能伟哥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构建、高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与技术应用、CAI中低码率音频压缩格式的适用性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还有一些新兴的Web2.0,3.0技术如DIIGO、GOOGLE-WAVE、SNS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新方法新设计部分的论文主要从则结合现在与未来的应用,提出了方法与设计的新思路,为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带来有益的启迪。如关于教师团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双设计教育游戏模型的构建,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分析,基于LAMS的学习互动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行为采集和学习质量评估模型设计,个性化智能测评系统模型,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基于角色的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方法,多线自适应的教育游戏教学过程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微型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网络活动的知识建构分析,基于AGENT的远程教学评价系统设计,远程职业教育学习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种技术应用的新方法或新设计。

未来发展趋势部分的论文则主要从聚焦技术教育应用未来的可能发展,从理论、实践、技术、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预测与探讨。论文既有关于三维教育游戏的教育应用视角、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分析、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体验模式设计、微世界、SECOND LIFE、VIRTOOLS技术在虚拟学习空间创设方面的应用等新型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的探究;也有关于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低碳生活与教育模式的研究,光动媒新技术的教育应用,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EPSS专家系统,智能导师系统等的模型构建,基于课堂的虚拟实践社群设计,IRS图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等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实践,体现了技术教育应用的未来发展。

五、结 语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各报告均展现了“计算机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尤其凸显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智能学习技术推进等议题,也使得CBE学会关注的领域更加明晰化。会议是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研究的前沿和关注的焦点。

第7篇

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以跨区域、开放性、多层面的交流为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围绕着其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总觉得网络教研的开展仍然缺乏相应的实效性,网络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产生,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研的优势,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 内容明确,考虑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但用网络平台当面子工程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网络教研平台已搭建起来了,但其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种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而不是教研的骨干,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平台,而没有教研的内容。

每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很好,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为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各类学习网站、资料网站的活动通知,但有些是纯理论上的研讨,有些是从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这就忽略了一线教师的需求,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脱离了一线教师的需要,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所以,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必须紧密联系一线教学的实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某个论坛的网络教研,主持者是某高校的教授,但最终结果是过程中理论的东西高于实践的东西,网络教研脱离一线教学,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教研活动是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指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主要由教师参与的学习研修活动。网络教研也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其活动的主体和活动主要影响都是教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网络教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建网络、做教研,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主体,人人参与体验,共建共享,这样网络教研才能充满生命力。比如,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主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笔者曾参与了“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微机课堂纪律,你是怎么处理的”等教研活动,活动的过程如下:

1. 公布研修主题;

2. 网络研修;

3. 公开课展示;

4. 研讨分两个阶段,现场研讨和网络研修;

5. 中心教研组的一位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学资源。

这些自主的言说经细心梳理,可以凸显出教师群体关注的理论或者实践主题,为群体更深层次的研讨以及专业成长提供生长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制订一系列的教研主题活动计划,让教研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二、 形式多样,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的利用等多种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更新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也快,往往是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论坛讨论,针对性强,支持者易于调控,但是信息量相对较小。所以,在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优点,尽力弥补其不足。

专业论坛的网络教研必须有着定期的活动计划和实施,必须要有着明确的话题讨论,并且话题应该提前一周公布,让参与者有较好的准备和思考,也就是让参与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参与。组织者的话题讨论框架必须有条理、有思维的跨度,而不应该是凌乱、跳跃性的。组织者的引导必须突出重点,尤其突出话题讨论的重点,并围绕重点进行引导和分析。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培训;专业成长;视频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1—0088—05

一、引言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托自我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而提升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成为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阶梯。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视频教学案例研修——应运而生。视频教学案例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对于幼儿教师研修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与传统案例研修相比,视频教学案例更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征,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感受课堂进程与玩具和教具使用,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重复捕捉教学信息。

本文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为例,重点探索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整套针对幼儿教师远程研修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以幼儿教师的现状为背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按照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构成,从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两个方面系统研制,以此探究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研修中的作用。本套课程资源已在2012年由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研制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教育形态转变,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

传统教师研修受到教育行政管理的约束,模式单一,培训教师没有参与选择的余地,教授方式以讲授为主,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往往起不到培训提升的作用,让培训成为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明显优势在于,利用当前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将枯燥的传统培训转变成灵活性、生动性、可重复性强的培训模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员的自主性,调动教师研修中每名成员的能动性,提升单位时间的培训效率。

(二)打破传统幼师培训瓶颈,建设新型培训模式

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专项调研报告,在职幼儿教师接受培训的形式趋于单一化,培训效果不佳。目前,陕西省各县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来”,即聘请专家教学;二是“走出去”,即参与研修的幼儿教师进入指定的研修学校学习。实际情况是,外请专家费用昂贵,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而言开支甚大,难堪重负;其次,教师走出去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走出去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于农村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出现了教师接受培训后仍旧按部就班教学的情况,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在节省外请专家高额费用的同时,还达到了帮助教师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让教学任务繁重的幼儿教师不必走出去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广大幼儿教师培训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

(三)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伴随着《纲要》的颁布,各省市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实效性不强,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幼儿教师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较差。对于刚入职一、两年的新手教师来说,他们更渴望接触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以达到对活动现场主导的教学效果。而侧重理论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起不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过于抽象的理论概述反而使得教师缺乏实实在在的体验,对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成效不大,特别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在培训会场常常会出现教师听课不认真,培训后缺乏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导致事倍功半。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在内容选取上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学内容制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既有按照幼儿年龄的分班培训内容,也有按照五大领域课程标准划分的教学实践;既有宏观上分析现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的学习资源,也有幼儿园特色课程、玩具教具制作和使用介绍,能满足研修教师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使幼儿教师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

研制的基本思路

教学案例是教学情境中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过程中典型事件的深层剖析和反思,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视频教学案例是在传统教学案例基础上,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优质的视频教学案例记录了师生的互动和教学过程,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观摩功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2]

伴随着3G网络核心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超媒体对传统视频通讯技术进行了融合,新媒体意识与教育思维有机结合,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有机整合到视频教学案例中,并与Web等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互通,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一)研制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研制本资源的落脚点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系统地设计研修课程,全面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活动实践,全方位支持和引领幼儿教师的研修。

2. 针对性原则

本视频案例研制的各个环节都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期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开拓教师视野,充分使用教育机智,有效提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3. 实践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以及一线教师的感悟和反思来组织主体资源的研制,通过专家的详细讲解,通过分析活动案例,达到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的目的。

4. 参与性原则

本资源中选取的教学案例,通过适时设问、创设案例情境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在过程体验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互动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思路,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

首先,一套完备的视频教学案例要立足于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新手教师缩短上岗适应时间,对于成熟教师丰富拓展知识能力结构,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次,为幼教教研员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推动幼教更全面、更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幼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个体定位。

(三)课程资源的基本框架

本套课程资源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讨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根据课程框架录制,以DVD媒体光盘形式出版(详见表1)。

1. 专业理论学习篇

本篇章包含两个模块。模块一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模块二则介绍了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两大模块分五大主题授课,以讲座形式呈现,配合PPT演示文稿说明,共10课时。通过本篇章的学习,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近况,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解读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常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

2. 教学实践研讨篇

教学实践研讨篇是本课程资源的主体部分,共分八个模块,内容涵盖教育活动设计、教育资源应用、特色课程分析以及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其主要形式为案例分析+专家座谈,教学对象为3-6岁幼儿。根据年龄分段,在小中大班各选取1-2个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呈现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授课结束后专家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度剖析,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点评教学过程。

四、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资源设计

1. 组建研制队伍

优质的教学资源研发队伍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相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其中,幼儿教师是视频教学案例录制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专家学者在对教学案例深度剖析后,对视频案例起到整体把握作用,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技术人员主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并对视频素材进行后期设计与编排,是课程资源的创制者。[3]

2. 确定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每个模块中主持专家的人员以及拍摄计划。

课程目标是课程录制的首要工作,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的一种预期效果,是幼儿园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学前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提供依据,并为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提供基本准则。从纵向看,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本课程资源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严格按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具体、核心突出;适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目标表述遵循幼儿优先的原则;目标的结构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视频教学案例的核心在于案例的设计与选取,它是整个培训活动的触发因素,是开展交流研讨的基础和载体。[4]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是课堂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会被录制成案例。要围绕课程目标选取教学中的典型事件,重在质,不在量,并具有实践和研究价值。[5]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学环境,为了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学习、深度理解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本课程资源选取了如下课程内容:

(1)理论学习点评案例

本课程资源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旨在帮助幼儿教师从宏观上建立起“21世纪是幼儿的世纪”这样的认识。历史不只提供了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它还预示着人类自身观念的变革:对幼儿以及学前教育的再认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别于成人,同时,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无疑是整个社会对“幼儿”的民主认识,从观念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只有具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从更高层面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优秀教师示范案例

作为幼儿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动态教学叙述,我们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了听课和评课,选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课例作为教学范例。这些案例能够对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解决途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技能示范案例

对于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全面能力。其中,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是幼儿教师除教学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许对教室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却有机会,也有责任有效地组织这块空间,并通过安排空间和组织材料让幼儿成为积极的人,让幼儿在与物质世界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习。[6]因此,本课程资源也把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的过程利用视频手段记录下来,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育机智示范案例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处于多种变化和可能的综合活动,教案设计与编写很难达到全面覆盖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需要参与教学的幼儿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并予以解决。这类案例在课程资源中贯穿于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每个案例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会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7]由于这类案例是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的真实感受,容易引发培训教师的共鸣,通过示范案例中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现。丰富教师应对类似教学疑难的解决方法,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整个课程资源的拍摄从2011年11月15日起,在确定专家人员名单、脚本形成等多项工作完成后正式实施,历时一个月,于2011年12月20日一期拍摄完成。

(二)课程资源的特色

问题导入是本课程的一大特色。问题导入机制始终强调课程录制以问题为先导,理论学习为基础,教学实践为关键。视频开始前会根据幼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疑难,以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案例,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

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围绕所选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完整连贯,真实再现了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案例的编排,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程导入、教学本体、结束和教学延伸。在课程的后期编排中,会在四个教学部分的转换处进行适当的文字提示,使教学过程更清晰、更明确。同时,对于教师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处理和引导会做简单的文字评价,例如,如何导入教学、本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玩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教学结束的形式以及教学延伸的意义与价值等,都会在视频下方做同步文字分析。课程结束后,专家学者针对视频中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工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值得借鉴的教学建议,以便对学习者起到良好清晰的示范作用,帮助学习者有效提升。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的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作为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不受外在教育设备和教育手段制约、在不同教育条件下都能迁移的能力。总的来说,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教育判断能力和教育行为的选择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建立,为本省广大在职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培养教育核心能 力、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快捷路径,通过大量教学实例指导幼儿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改革,帮助教师缩短教学 过程中的无效探索,提升业务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结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对熟练教师则力求在已有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

1. 课程资源整合

基于学前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一个以“强化核心能力,打造专业师资”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库,通过教学视频采集和后期审查制作,按照课程框架进行资源分类,将后期制作的幼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刻录成光盘(DVD)出版发行。

2. 课程资源实现

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对不同幼儿教师教学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资源的“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年,提供一批与视频案例配套的实操性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教师用书,打造一批充满活力、业务精良、适应能力强的新手教师群体;帮助陕西省新入职1-3年的幼儿教师加强教学观察与指导幼儿生活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本技能功底。

第二年,帮助趋于熟练的老教师完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充满新意的教学活动,增强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教育机智,制定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第三年,在已有两年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实践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找陕西本土文化特色,探索幼儿教育的独特元素,进入本省各市幼儿园活动现场,通过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的培训,给本省甚至全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示范、指导与评估,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受幼儿欢迎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教学案例的开展为幼儿教师培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专业成长道路,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专家所认可。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视频教学案例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使得教师研修更为自主,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研修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种高效、个性和顺应时代的研修方式正在逐步走进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教师研修搭建起更为广阔的现代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邹开煌. 视频案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 网络时代,2008,(9):11-12.

[2] 李文昊,刘银环. 基于活动本体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的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93(5):71-73.

[3] 唐应山,董闽红. 教师培训视频案例中的技术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26(11):102-103.

[4] 孙默.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师远程培训[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1(4):63-66.

[5] 韩明秋.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自评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24-25.

[6] 高岚. 学前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2-253.

[7] 王瑞峰. 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9-10.

[8] 翁凡亚. 基于视频案例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9] 黄晓兰,宋继华.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10] 方红. 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

[11]杨. 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

第9篇

[关键词]研修 应用 提高素质

山区教育如何克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技能性学科师资严重匮乏,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困难,让山里孩子享受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走出落后,满足人民要求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选择跨越式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突破时空障碍,利用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在共享的基础上追效益最大化。

2012年底在县委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我校启动了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建设,该工程依托湖北省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建设成果,在教室装备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和音、视频设备组成班级教学的基本技术环境。融KU波段“空中资源”、因特网资源和校内资源于一体,以交互式方式在课堂呈现。通过天、地网让我校与兄弟学校、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全校所有年级均可实现网络背景,多媒体手段的远程教育资源“班班通”。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我们看到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作用,而且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足之处,既保留传统黑板教学的优势,又弥补了黑板教学时书画内容呈现静态、有限、无法再现的不足,同时也改善了传统多媒体教学单向、线性、课堂生成难以实现的不足,从课堂教学“人人参与、深度互动、及时反馈”上引起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

技术进步不但带来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而且改变了教师的专业生活,老师们学现代技术,创魅力课堂,焕发了创造的活力,引起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然而怎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合于“教与学”过程中?如何使信息技术不再是黑板替代的工具,使技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等诸多问题,又再次摆在我们面前,成为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又因长期以来,很多学科的教学一直存在耗时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主导过多而缺少互动、预设充分而缺少生成、埋头批改仍难以实现及时反馈是重要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又体现结构性的形象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山区职业学校。因此,在电子白板班班通引进课堂教学后,重点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强化研修,通过活动促应用

我校多次组织老师研究教师培训,并制订了相关的培训计划,课题组成员更是加强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大大提高了成员的理论素养,以及进行教育科研学习培训,丰富了教师专业知识和强化了教师对交互白板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适时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对交互白板的认识与了解,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教学水平。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了电子白板应用论文评选活动、电子白板优质课竞赛活动、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及高效课堂论坛活动、电子白板应用论文征文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与实践评优活动,等活动,在活动中参与研究的教师多人次获得各级别、各类别的奖励,促进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白板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兴趣。

经常以课程研究为主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研讨,开设了一系列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并通过课堂实录的方式讨论教学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进行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二、有效应用,通过应用促课堂高效

无论采取何种教育理念,在何种环境下采用何种媒体手段、何种策略进行教学,成功的教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练习所学内容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重视学习过程中社会交流的作用等等。其中的许多特征都是在充分交互的前提下才能有所体现。白板的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为增强课堂上的各种交互提供了广阔平台。

巧用电子交互白板,构建互动课堂。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建构。三个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建构,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交互质量不高和知识建构的效果不好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两个主要的不足之处。而交互白板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和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理想选择,是教师和学生有效交互的理想工具。交互白板能有效地支持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能引导学生科学地加工信息,更为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了条件。

课堂学习的面貌发生了喜人变化。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乐意接收和学习交互电子白板技术,喜欢教师应用交互白板进行课堂教学,以它易于操作,方便、灵活的展示,强大的交互功能,增加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提高了教与学的信心,达到了教与学目标。同时几乎所有的都教师认为,基于交互白板的信息技术环境,在课堂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平台,使得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呈现,课堂教学活动生动精彩,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有效利用交互白板灵活的资源整合功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交互白板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各学科多媒体资源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巧妙借助交互白板的强大交互功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交互。交互白板的特有功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资源之间产生了深度交互。

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即时生成功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交互白板具有书画内容的即时保存功能,这一信息可储存性促进了教育资源积累方式的变革。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这些课堂教学实录不仅可供教学研究使用,更可供实施补偿教学时使用。传统的补偿教学,因为无法再现课堂学习的情境,互动和交流大打折扣,影响了补偿教学的效果。而电子白板保存的书画内容能帮助教师再现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实效。

合理引入通用技术,实现课堂内生成资源的及时利用。在具体实施中,针对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动态生成问题,我们开创性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数码摄影(像)技术+通用遥感技术。蓝牙同步技术是通用遥感技术的一种,具有蓝牙功能的产品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一个小范围内组成一个临时的专用网络,并使这些产品通过此网络方便地建立一种标准的无线连接,将拍摄的影像数据实时传送。

三、创高效课堂,促师生素质提高

1.全面提升了参与研究教师的学科综合素养。

交互式白板改变了研究教师记录教学反思的方式,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使我们的反思不仅有文字记录,更能有整堂课的清晰的形象的痕迹,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触。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等各种刊物上发表。

改变了教师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使我们资源的共享性加强,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多名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成长为课改骨干教师和市、县学科带头人。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发展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我校的付葵老师、邹丽萍老师获得全省职教数学说课教学实践评优项目一等奖,肖翠老师带领她的学生获市PPT作品三等奖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彰显。交互白板通过丰富资源的提供、良好互动平台的搭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充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基于交互白板的新技术环境给学生自由思辩的空间大了,他们在课堂中能听能说能做,个性得到了发展。课堂上能通过感应笔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来,他们写的词语、画的图画、拼的图形、反馈的答案,都能被白板保存下来,在今后的复习、评价中得到再现。课后则能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资源的共享。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教研;专业成长;教育博客;教育论坛

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环境,建立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营造“同伴交流”、“资源共享”,的教研氛围,优化学校教学手段。近年来,网络教研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一项可研发的、有效的教研载体和形式。网络教研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教研新模式。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具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实现,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双翼。

一、依托教育博客,促进自我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教育博客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最佳技术支撑平台,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基本上是零技术、零成本、零时间的。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的写录、分类、更新、互动等功能,记叙生活感悟、教学心得,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教育叙事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育博客是教师精神的家园,可以寻求认同,心灵沟通,给人归属感,增加成就感。教师因网络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励,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博客上进行反思学习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赋予教师个人持续反思的动力。可以说教育博客是教师反思的活页记录,资源共享的便捷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持平台。

二、立足教育论坛,实现同伴互助

教育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老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教师也可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上,和同行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借鉴。大家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询问,或是答复,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在论坛上进行探讨,改变了老师的交流方式,倡导了真正的教研民主,教师的思维得到深度训练,从而引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论坛研讨真正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成为专业研究的资料中心,成为课题攻关的集体作业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三、借助研修平台,获取专业引领

第一,研修平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网络上参与学习的平台。借助研修平台,学员观看主讲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课程文本,提交课程作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培训计划,直接聆听和观看全国一流名家讲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评价以及其它教育理论。教师们从这样的培训中收获的绝不仅是理论概念和专业技能,贯穿于其中的平等、对话、协商、共享、共进、合作的教研文化必将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校本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具有适应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量需要和缺少的就是教学资源,尤其是适应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为此,我校走进一线、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积极自主地建设了来自本县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课堂教学资源库。这些本土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研文章和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方便了教师的网上学习、备课,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资源支持。

第三,进行课例研讨,对教师进行实际指导。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相或利用教师曾经施教过的课例,围绕某一典型案例,让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示范课、新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其它教师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研讨,学习借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从实实在在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和相互的理性研讨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我校强化网络教研,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教研氛围浓厚。通过网络教研,我们收到了如下实效:

(一)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研讨积极性

听课的老师不用再面对面地交流,而是可以对授课老师在网上点评,这样不但节省了集中评课过程中所浪费的每个人的时间,而且还避免了听课老师评课逢场作戏,或碍于面子满口恭维,或闭口不言当听众的形势主义。网上教研,老师们感到既轻松又愉快,不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进来。

(二)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通过交流,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也得到扩充,知识点更加明晰和准确。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教师可以随时到网上查找资料,交流经验,开阔了教师视野,拓展了教师交流空间,促进了教师素质提高。

(三)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

整理下载资源,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粗糙的分门别类,而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查找、选择、组合、加工,然后把它们存放到指定的学科文件夹中,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快捷、高效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从而实现了课题导入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情景体验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教学重难点突破资源与课堂的整合,拓展资源与课堂的整合。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每位教师都能浏览下载有关信息、在博客上信息参与网上讨论,开展网上交流等。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如教师自制多媒体软件设计比赛、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武活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等,并屡获佳绩。

(五)以校本教研为阵营,让“专家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导航灯”

在课程改革中,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水平,促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教研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它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传统教研互补结合,共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

我校的网络教研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但我们相信,我们会依托最新信息技术的网络教研,让我校校本教研绽放绚丽的花朵、并能结出累累的硕果,为更多的教师提供自由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教研: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 -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

第11篇

【关键词】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远程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16—07

一、引言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重要的新高度。

在国家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面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保障,亦是教育均衡的保障。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建与发展模式,以实现宏观统领与微观行动相统一、理论思考与实际践行相结合,更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广州作为全国中心城市,在教师远程培训方面起步较早,其体系性的做法在上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州继续探索构建以培训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为中心,以发展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为全国其他地市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创造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二、现状及问题

广州一向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顺应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尤其重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广州市教育局于2001年率先成立“政府主导、电大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专营机构——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自2003年始,以该中心作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培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及12个教育行政部门、26个培训机构及培训基地、市及各区县共14个主管部门、13个培训服务机构100%应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广州市11万中小学教师100%应用远程培训方式完成课程的报名、学习和验证管理;累计培训达130万人次(含面授),远程培训规模达101.6万人次,年度培训规模最高达20.9万人次(见图1),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参训率达91.9%,培训满意度达85%。

图1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市级面授培训与远程

培训规模对比图(2003-2012年)

在广州,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实现了教师的全员培训,基本实现城乡培训均衡,全面实现了11万教师由面授向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格局。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笔者也看到,目前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培训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

经过多年的积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聚集了大量引入或自建的优秀培训资源,2012年可供广大教师选择的远程培训课程达794门。据统计,其中上线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20%。

目前平台上所有培训资源专业分布如下图2所示。

图2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看出,培训资源的专业分布并不均衡,专业培训资源缺乏或者“超载”均会给该专业教师带来选择障碍。同时,引入的课程可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广州本地教师培训状况不相符合,造成培训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二)学习方式单一、缺乏互动

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中,学员以自主学习为主,学员通过浏览课件、提交作业以及一定数量的讨论帖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同侪交流、研讨、反思,参训教师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持续引领

学科专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通常只参与资源建设这个环节,以致专家的学科优势只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中,而在培训期间缺乏专家持续的引领。

(四)缺乏对培训项目有效管理的机制

在已形成的“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中,对培训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学校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以及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由于远程培训的开展主要以课程为单位,缺乏培训的系统性,因此难以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建

针对以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远程培训的优势,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进行重新构建。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各种理解,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1];肖丽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强调教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设想,通过学习进修等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朱玉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3]。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成长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态度和理念等三方面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如图3)。

图3 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图

(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特点,从前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内涵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4]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包括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技能的提高、专业信心的增强和意识的强化;教师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教师专业结构包括观念、知识、能力、态度、动机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意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5]。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多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通过岗前或在职培训进行的,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没能得到良好的体现。由此可见,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与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是不完善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必须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发的、主动性的一种习惯,融入教师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

关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第一,让教师参与制定自身专业发展计划;第二,个体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要与整个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计划相一致;第三,多给教师提供校内外合作交流的机会。

美国教育部提出,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以下特点[6]:

强调个人、组织和学校的共同改进;

尊重和培养教师、校长等人的知识和领导能力;

对研究和教、学、领导工作进行反思;

教师能在学科内容、教学策略、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提高日常工作中的质疑和改善能力;

计划由参与者和促进者共同开发;

提供时间和资源;

计划是长期的、一致的;

评价标准是教师工作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要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有指导作用。

综合美国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背景,笔者认为在网络社区环境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为重心,同时强调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激发教师的自发性、主动性。

第二,注重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善于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乐于参与“协作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环境,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质疑和反思精神。

第三,强调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过程,重视专业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感悟,不仅满足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等提高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生活情感方面的需要,使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生活紧密相连。

(三)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与“外部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自主建构默会的实践性知识,但同时这种“职场式”提高与培训也要有外部专业化的引领。独立于外部的“纯自省”式提高并不是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行为特征。

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它的构成要素又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近年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经验,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即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做出如下诠释。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研修和网络生活等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旨在促进教师成为“完善的人”。它包括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网络生活社区三个主要部分。

1.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核心,构建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互动交流环境和平台;以教师自我完善为重点,形成“协作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环境。

在这个学习社区中,不仅可以实现专家引领、教研指导、辅导教师助教、学习委员带动、学员协作学习的课程协作学习机制,还可以实现教师个人自主选学、好友推荐选学,形成课程选学的自主与群体相结合的机制。

可见,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协作学习关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路研修社区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核心,构建互助研修的网络环境;实现市、区、校三级区域研修和自由研修结合,建立教师多元对话机制;构建教师参与研修民主评价机制,在教师群体树立示范应用典范,弘扬主流职业观和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能较好地实现市、区、校三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和主题研修活动组织与管理,实现个人自由发起研修主题和参与研修的管理;基于这样的研修社区,便于民主评价和形成激励机制,自发地树立先进,弘扬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教师网络研究社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教工之家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又可称之为“教工之家”。这个社区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人为本、关心教工”,旨在建设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往环境,教师在这个社区中可以按专业和兴趣爱好等不同标准形成小的社群,可以充分地表达和分享工作、生活经历和感悟,可以进行生活娱乐,如看电影、听音乐、下棋等等;二是以实名为根本,建立真诚可信的人脉关系,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加强朋友之间的联系。

教师网络生活社区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教师专业态度和理念具有较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师网络学习和网络研修社区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是教师释放压力的良好场所。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构成如下图4所示。

图4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构成图

四、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

培训模式的转变

培训对象、内容以及媒介的变化是影响远程培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构建良好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更要时刻关注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以便于形成契合专业发展、拓展研修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规划了一定周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研修活动平台。为进一步加速形成新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从资源建设模式、培训学习模式、培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

资源是远程培训内容的重要载体,因而资源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放在首位来进行。新的模式下要实现资源建设的分层、分类和分岗的需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以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涵盖中小学所有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针对校长、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建设专项资源,满足不同岗位的教师的需求。

其二,平衡课程资源在各个学科的分布,在保证语文、数学、外语、教育等主要科目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艺术、体育以及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满足各个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其三,在资源建设上采取分岗负责制(如图5)。学科专家、一线教师负责内容建设,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人员负责美体素材建设,课程制作技术人员负责在网络平台上建设课程,而技术人员则负责平台功能的维护。完善各类人员的优化配置,可形成最优化、高效率的资源建设团队。

其四,建立引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机制,对引进的课程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2011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对引进的课程进行了改造、维护和更新,改造内容由专家评审确定,内容改造和技术改造分开进行,内容改造负责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技术改造负责课程的媒体素材设计、平台挂靠。2012年,根据同样的改造机制对本地课程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素材和内容,提高了课程与资源建设标准的契合度。

其五,由课程建设为主转向以培训项目建设为主。在常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展专项培训的力度,如广州市中小学校长远程专题培训和正在开展的广州市幼儿园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这些专项培训的开展具有全面性、规模化的特点,既验证了培训资源的适用性,又可以吸收大量的生成性资源。

图5 教师远程培训资源建设模式

(二)学习模式的转变

远程学习模式以自主化、探究式学习为主,但在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的远程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突出远程学习的探究性和协作性,充分给予教师交流、合作的空间,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每一位参训教师都提供了个人中心,教师可通过个人中心选择进入不同的网络社区,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学员参与研修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案例研讨、互助答疑、专家话题、培训日志、上传资源与评论等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研修工具,各区县学员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可以得到辅导教师和专家的及时指导。

1. 案例分析类

针对章节内容设置案例主题,及时促进学员总结与反思。

2. 专家话题类

专家视角分析问题,引领学员针对幼儿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3. 培训日志

自由探讨社区,“培训反思”、“教学交流”、“教研探讨”、“生活杂感”四类日志齐头并进,构建自我研修空间。

4. 共享资源与讨论

上传本土化优秀资源,专家、辅导教师、学员共同分析与探讨,挖掘资源价值,推广资源应用范围。

5. 培训反思与总结

总结自身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辅助工具类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小纸条”功能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的异步交流功能,ee教育发挥集成,电子白板、讨论组、共享空间等提供全方位教研工具。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于强调自主学习的远程培训往往会造成受训者学习方向的迷失,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解决,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2011年起,在培训课程中引入辅导教师和专家两个角色。由辅导教师管理班级学习进度,解答学员问题,专家引领网络社区研修话题,在线值班答疑,构建了完整的网络研修体系,如下图6所示。

图6 网络研修体系图

1.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课程辅导老师由高校教师或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培训期间以多个人性化的指标考核辅导教师的绩效,督促辅导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下图7为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图7 辅导教师绩效考核示意图

2. 专家库建设

建立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从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教师可在个人中心申请成为专家,通过专家组审核后,即可加入专家库,专家库成员可担任课程辅导教师或课程专家。

3. 专家任务

课程专家每日在线值班,研讨话题,解答学员疑问,点评优秀资源和作业,引领研修方向。定期组织专家在线答疑,通过视音频互动的方式,实现学员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下图8所示为专家工作平台。

图8 专家工作平台示意图

(四)管理模式的转变

广州市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完善评估体系,加强项目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从2012年开始开展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广州市专门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管理平台,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进行专项培训项目管理,旨在强化培训过程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管理效益,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培训业务统筹指导和绩效评价等提供有效参考。

一个培训项目,从申报、审核、开展、评价到结束,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机构及个人,包括培训机构、管理部门、学员、专家,其所有工作均在专项管理平台上完成(如图9)。同时,对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价也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机构自评(在线填写自评考核表)、学员评价(在线填写调查问卷)、专家组评价(在线填写绩效评审表)。市教育局将在每个教师继续教育周期中组织评定和奖励优秀培训项目,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施教机构继续申请专项培训项目的重要依据。

图9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流程图

五、结束语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国培计划”是国家层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而启动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强调按需施训、量身订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突出案例教学、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并面向全国组织有实践经验、有水平的师资力量,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等显著特点。

2012年上半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整合省内外学前教育优质师资和资源,与全国40多所部属重点师范院校、211师范院校和省级电教馆等机构同台竞争,成功申报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司函[2012]51号),成为2012年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全国16家培训机构之一,并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安排承担了“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之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的任务,对来自福建、江西、重庆、云南等四省(直辖市)的7,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目前该项培训已圆满结束并获得行内外一致好评。

“国培计划(2012)”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成功申报与圆满完成,无疑为广州市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注入了一股动力,在提升网络平台支持与服务能力、研发岭南特色课程、注重培训实效性、精细化培训管理、整合优质培训资源等方面提供大量实践经验与参照标准,为2012年广州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模范先锋与保驾护航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教师远程培训已是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条件来看,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条件,而广州市在十年教师远程培训实践中,力求共享资源、创造机会、扩大规模,不断总结并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

笔者期望本文对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的资源建设、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总结,能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建设、创新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玉光.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外国教育资料,1999,(6):39.

[2] 朱新卓. “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32.

[3] 肖丽萍.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56-57.

[4] 朱玉东. 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1):26-28.

第12篇

关键词 教学视频;MOOC;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46-03

Abstract Then, the author chooses the current teaching video in the teaching and teaching more extensive model for further analysis, soas to make use of technology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teaching video; MOOC; micro curriculum; flipped class-room

1 引言

国内外教育改革主要在于教师和课堂。2009年之前对视频案例进行的相关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资源共享与交流[1],提出一种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

2)教师的校本研究[2],通过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构建校本研修平台[3],利用视频俱乐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理论与技能的学习[4],设计和实现一种基于问题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专门用于大学课程的学习;

4)职前培训和观摩的资源[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视频研究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来实现,视频研究也逐步成为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6]。从国内外课堂教学视频研究有影响力的项目看来,如TIMSS、Teachscape、DIVER、TTMM、Video Club、INTIME、Kuayue、Chinaetlab等[7],用事实推动了视频研究的发展,也不断地开创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视频教学模式。

2 研究目的

通过调研文献信息,梳理历年来教学视频的应用模式,并分析相关的视频工具。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 通过中国知网(又称“CNKI”),以“教学视频”及与其近似的词语“教学录像”“视频案例”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搜索,发表时间为2006―2016年,期刊的来源是“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经过筛选和剔除后,符合要求的文章有449篇。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10月15日。

数据分析 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SATI 3.2进行关键字分析,在自动生成的图形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内容。

1)文献的关键字。考虑到篇幅有限,将呈现出现次数大于10次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发现,围绕视频在教学上的应用情况,就目前来说,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教学视频、教学模式,还有微课、微课程、视频案例等,其关键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多。在发表时间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分界,以2012年为界,除了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应用之外,其余关键词出现的高峰期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其中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基本处于逐年递增,而且发表的论文成果最多。

2)关键词的相似度分析。考虑到论文篇幅有限,在关键词共性分析上,抽取前10个关键词以期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情况,如图1所示。关键词之间的数据代表了其关联性的强弱,数据大小与关联强弱呈正比。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与教学模式的关联性最强,这也说明了近几年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中,非常重视翻转课堂的应用;相比其他关键词,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与教学视频的关联性相对较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教学视频早期应用的表现形式,当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微课与微课程的关联性表现比较强,微课的使用离不开微课程的开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发展。

4 研究分析

从对关键词与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的共性分析中,再次验证了视频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结合前人对相关研究类型的分析,以及当前视频研究的细致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应用。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离不开视频的设计与开发,也有称为“颠倒模式”,即颠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教学视频和数字化设备,构建课外视频学习、课堂解疑的翻转课堂。在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从小学到大学,均有丰富的教学探索及成功的教学案例,如林地公园高中、艾尔蒙湖(Lake Elmo)小学、克林顿戴尔(Clintondale)高中、河畔联合(Riverside Unified)学区等。在引进与本土化融合进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成熟,其根本是借助数字化设备,实现课前视频学习、互动交流,达到传统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达到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针对部分地区数字化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还提出多种翻转方式,有交叉式翻转,渐进式之家校翻转、课内翻转、校内翻转,协作式翻转等[8]。

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是教学视频应用的最新形式,也是目前备受注目的研究方向。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借助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某一个知识点,与之匹配的还有导学任务单、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在视频制作工具上,可以选择交互软件,如Flash,也可以利用课堂录像、录屏或者PPT等工具完成。微课在教学应用上,集中在成人培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师培训等行业。在内容设计上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而是选择模块与模块之间不存在内容依赖的模块[9]。

MOOC 慕课,又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相比微课程,其特点体现在大规模、大数据;相比网络课程,其教学视频的时间浓缩至10~20分钟,方便学习者利用不同的移动设备终端进行学习。慕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集中在高校,最早一批推广慕课的是国内外顶尖高校或制作团队,如国外的Coursera平台,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现在逐步向更大范围的高校延伸。

5 总结

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梳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教学视频模式,为研究者提供了宽阔的视频研究视野。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需要更为严谨的实证研究,通过应用视频在教育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V, Curran S.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Model of Research Using Digital Video[J].Computers & Education,2006,46(3):336-347.

[2]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18-22.

[3]Sherin M G, Han S Y. Teacher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a Video Club[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2):

163-183.

[4]Choi H J, Johnson S D.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Video Instruction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Comprehension and Retention in College Cours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7,38(5):885-895.

[5]李英.面向范生的视频案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6]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7]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