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时间:2022-11-07 10:1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可见,我们的实验要以探究为主

二、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激发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

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科学实验则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讲新课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边看,而且坐在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没有亲身参与其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起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第2篇

多媒体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魔力”。可以从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实验教学效果、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课内外的互动等方面发挥多媒体之“魔力”,构建精彩的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多媒体;精彩课堂

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实验,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优势,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魔力”。师生如果能合理运用多媒体,发挥出它的“魔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优势互补,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拓展时间、空间,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互动,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构建精彩的科学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信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探究学习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带入愿意参与学习的良好状态,即达到“课伊始,趣方生”的境界。如《养蚕》这个单元,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在家养蚕,并把蚕的生长各个阶段拍摄下来。上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蚕”请进课堂,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屏幕,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蚕”,画面还能随时放大和缩小,可在较短的的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辅助科学课堂,直接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探究欲望就更强烈了。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科学课堂,有许多过程或现象很难通过实验解释,或者用语言讲解,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这样,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对抽象的问题或复杂的失误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鉴别,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对现象或过程的理解,让教学重难点直观化、具体、简单化。例如,教学《血液循环》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血液在血管中是怎么流动的,认清动脉和静脉血流动的特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

三、巧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课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创造的机会。科学课的内容广泛,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有时会感到枯燥;或者由于年龄、阅历、认知与环境的限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小学课堂上巧用多媒体,就可以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空间,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率。如《遗传和变异》这个单元,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比父母与子女相片的相似点,产生对遗传的初步认识,如发现孪生子女相貌的不同,与他们父母相貌的差异,从而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变异现象。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组合的课件,即用父母的眉、眼、耳、鼻、口,进行多种组合,产生变异,预测下一代的长相。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3篇

【关键词】科学课;学业评价;改革措施

科学课考核的方法不同于语文、数学,只采用书面考核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成绩。《新课标》要求:“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1﹞”如果科学课教师要完成这一工作,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科学课教师教的班级很多,对几百个学生在期末作全面的考核简直是不可能的。那末如何正确、公正地评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成绩,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学习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例如,如果只用一次性试卷考核办法,必然把学生引向只注重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而不注重各种能力的发展,不愿意参加观察、实践等实践活动的轨道上去。会使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就对学习科学课感到厌倦,有一种压抑感,缺少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就是用期末一次性试卷统考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科学成绩。考试结果学生成绩大面积不理想。弄得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对科学课教师有意见,而科学课教师是有苦难言,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原因是试卷考试只能考核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能考核学生的能力;在小学学生识字量有限,试卷中有很多字学生不懂其意,造成答卷困难;另外,每周只有两节科学课,用于学生死记硬背的时间不多,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能力和兴趣在试卷中又没法考查。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设计了一张科学课成绩评定表:如表1所示。

在每学期初,我把这张表向学生公布。到期末,由各实验小组根据老师的规定自报互评(考试成绩除外),由于各小组的学生对本组同学的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课外活动纪律、实验的准备与实验中的参与情况都相当了解,评出的成绩比教师评出的要更加合理。

在评分时,先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等级标准。如实验、小制作完成情况这一项,我规定为:凡本学期中自行准备并做成三次或三次以上实验(因为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学生基本上都能认真做好,所以不做评分),并且有小发明或写了小论文、做了小制作的同学为一等(30分)。如果有创造性的实验、小发明或小论文获奖的,采集和制作的标本有保存价值的,小制作质量较高的,就在“其他”一栏中加分。准备并做好二次实验的为二等,得25分。……

我把纪律和课堂提出回答问题列入总评分中,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丝不苟地实验,开动脑筋,学会对科学原理的分析、阐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科学课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包括平时的单元小测试、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而现在最新的科学课教学评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过去的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全过程;二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了多元化评价。

根据上述问题,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科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科学课成绩评定的方法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既要考虑到部分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能得到高分,与差生的分数有较大的差别,使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又要尽量避免把分数压得过低,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就是极少数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要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平时再努力一下,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课成绩。

按这张表进行考核,使科学课成绩的评定更为科学、合理,防止了只凭期终一次考查定分数的弊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使之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好科学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4篇

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有效资源,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增进我校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二、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苏教育网”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超级秘书网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

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第5篇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开展的不利因素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还没有被广大科学教师重视,在活动开发与实施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内探究多,课外探究少;课外探究布置多,检查落实少;重复活动多,新的活动开发少;学生自己探究多,教师、家长指导少;浅表性探究多,深层次探究少……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成为科学教学的“鸡肋”,效益低下。

经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不利于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方面的因素

农村小学中,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方面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62.8%的教师除了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任教语文、数学等学科,再去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因此,许多教师对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而这些兼职科学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没有能力去开发并设计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方案,导致盲目布置课外探究活动。

2.家长方面的因素

据调查,有63%的学生家长把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上补习班、完成家庭作业,认为与其花时间搞这些课外探究活动,不如多做一些习题,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才是正理。多数家长表示,由于自身的科学素质不够,对孩子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辅导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对孩子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

3.学生方面的因素

调查发现,64%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主要是对实验的现象感兴趣,但对参加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作业多而没时间、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支持。同时,探究活动的计划性、探究能力弱、探究时间不持久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

此外,农村当地的资源、探究活动中的组织与管理、考核与评价、探究成果的展示、探究活动的安全教育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农村小学“低碳型”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施建议

1.重视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将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

当前,科学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课外探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改变教育思想,在教好科学课的基础上,做好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引领学生深入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科学探究活动,沟通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参与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愉悦,从而提升科学素质。

2.建立一支稳定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确保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有效落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学校可以选聘素质优秀的科学教师担任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教师。在现有师资状况下,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专职科学教师;没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拔对本学科教学有热情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要长期稳定兼职,这样有利于本学科课程的教学研讨、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

3.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低碳型”科学课外探究活动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本着“低投入、低成本、不受时空限制”的宗旨,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生活环境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适合农村学生研究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以四年级为例,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见下表)。

这些活动的开发与设计,既立足于课内探究,又突破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使教师的教学有了抓手,家长的指导有了目标,学生有了探究的机会。

4.构建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评价机制

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积极构建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长期跟踪评价机制,从而督促、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1)评价的内容。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我们将开放式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进行了统整。同时,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档案袋,及时把实验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成果、评价表归档装袋,以利于总结与反思。

(2)评价的方式。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我们采取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每一次科学课外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根据评价表的信息涂上相应的等级。

通过评价,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享受探究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5.搭建展示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成果的平台

第6篇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毕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阵。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诬问题,从脚位成长和师范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始于新世纪之初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成效明显:素质教育得到有力推进;儿童全面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正在形成;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体现现代科技和文化特点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学校教育中单纯知识传授的情形大为改变,培养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人,已是学校教育最为强调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步入从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小学科学,是课改中设立的新课程。科学课的实施,对小学课改的整体推进作用明显,因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尤为受到关注和重视。科学课程在各地建设和开展情况不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异,但却均表现出教师队伍师资缺乏和团队专业水准不高的相同问题。笔者在对二百余所各级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愿与关注者共同探计。

1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数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应当重视的部分调研数据分列于下。

学校科学课专职教师只占任课教师的22%,兼职教师比例高达78%,且年更换率近40%。

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约90%,但专职教师中具有科学专业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职教师则不足20%。

75%的科学教师由学校安排任课,并非个人选择和要求。

专职教师中通过科学课程岗前或在岗培训持证上岗者约为47%,兼职教师则不足15%。

专职教师都兼有管理实验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务。90%的任课教师周课时超16节,38%的教师在18节以上。

75%的教师认为,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均感到较为困难。

50%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许多科学课成为“讲科学”。

认为科学教师严重缺乏的学校占78%,认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须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这使课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充足的专职教师,合格和高水准的课程教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实现的保障。小学科学课,有“教师即课程”的说法,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严重受制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2理解、支持科学课教师工作,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岗位培训,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快,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2 .1理解支持教师工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促进科学课教师成长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一种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难度较大。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和支持,要努力创造物质与非物质条件,不断汇聚和拓展教学资源,给科学课教师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他们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和教研,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创立了各种形式的任务驱动和目标激励机制,科学课教师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获取动力,自我提高,锐意进取,不断成长。

2 .2多途径提升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我国小学科学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尚处初级阶段,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和加快专业成长,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现实,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学课教师培训工作,把岗位培训作为最为急切的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通常的目标基本为专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和兼职教师普及化训练。力求持证上岗,基本达到国家要求。

岗位培训表现出新课程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各地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多种适宜的模式,进而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体系。

岗位培训策略一般包括:专家和教学骨干组成培训团;成立专门网站,建立教师争鸣、交流、异地探讨的平台;计划和组织专职和兼职教师参加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专项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受欢迎的培训体系,常建构为“研训结合”的形式。培训方法主要有理论辅导(专家报告、教师传经),教材分析(整体和全面分析、专题分析、课例分析),专题研讨(专题研讨会和研究课),实践活动(亲历探究、实验制作、科技环保活动)和科学课沙龙(网上和校际交流)等。

多途径的科学教师培训,有效提升了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增强了教师们的教学信心和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学科学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2 .3尽快创立小学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加快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近年来未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和要求,尤其是未能给予小学科学教育足够的支持和贡献。

在教师教育已变化的今天,师范教育必须关注和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应当以此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不少地方师范教育中科学教师教育已经起步,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同时也赋予师范教育新的历史任务。

首先要尽快重建和创新小学教师包括科学教师的培养体系。尽快改变近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弱化和无序的现状,有力地承担起新时期小学教师教育的重任,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不断注人新的力量。其次,还须尽快完善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内容及要求,保证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还要注意扩展高师教育职能,高师培养要与小学教学实际联系,教师教育要“下延后续”,走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共进、共赢、共荣的道路。

第7篇

常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是常州市教育局为了发挥全市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共同成长的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是使其成为培养全市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聚集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不断促进全市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012年11月,经过领衔人申报、专家组考核、行政审核、成员申报、领衔人选择等多个环节,常州市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正式组建。工作室的10位成员,分别来自4个区10所学校,平均教龄6.4年,其中4人为常州市教坛新秀,1人为区域内骨干教师,1人是常州市骨干教师。他们年纪轻、精力足、头脑活,充满热情,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薄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集聚发展能量。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类课型”研究》这一课题为抓手,扎实开展了27次活动,努力探索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同类课型的实施策略。该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平常,教师上公开课大多选择易操作、易把握、以实验为主的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避免上公开课冷场的尴尬。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后的一段时间里,实验课教学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其他课例鲜有尝试。而《科学》教材中除了实验探究课,还有许多其他课例,这些课操作难度大,不易把握课型特征,缺乏可以借鉴的操作策略,容易让老师们的日常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得糊里糊涂。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系统梳理了苏教版小学《科学》1~8册教材,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侧重实验、侧重阅读、侧重观察、侧重技术、侧重讨论的5类课型。通过日常实践和专题研究,探寻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提高科学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把握各类课型教学方法的水平。

问卷调查:分析课题研究需求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课型科学课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对于类课型研究的认识和践行情况,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课题组设计了《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和《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对多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分别在课型研究的前期与中期进行。前期是为了了解在各类课型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中期是为了检验阶段效果,适当调整课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前期调查和分析,课题组认为:

1.实验课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日常科学教学的全部,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各种类型的课都是科学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与载体,都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要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操作策略。

3.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扎实的研究。

通过分析中期调查数据,总结实践的阶段效果,课题组发现:教师认为受“类课型”课题研究的启发,日常指导学生科学观察时,能更关注观察材料的选择和提供,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品质的培养。被调查的教师中,有92.3 010的教师认为“类课型”研究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但要关注各课型间的整合与综合应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课堂割裂开来。

学习理论:积淀课题研究底蕴

许多一线教师之所以害怕科研,教育理论素养不够是重要的原因。为了顺利开展研究活动,使工作室每个成员对“类课型”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成员们共读或自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万物简史》《课型范式和实施策略》《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等书籍,还阅读与课型有关的初中理化生教学的文章。大家以PPT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围绕“我理解和践行的类课型研究”话题开展沙龙活动。既有集中的读书交流会,又有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阅读分享,成员们的理论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大量的阅读中,成员们对“课型”“类课型”有了新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课型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类课型也指课的类型,也可以上升为课的模型,它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室研究的类课型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类划分。

通过学习,成员们认为,类课型研究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要有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立场”,意味着教育教学“发生”方向性的“扭转”: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成长需求成为类课型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换言之,“儿童立场”是类课型研究的根基。同时,我们倡导整体性结构式思维方式,必须关注各类课型内部主要构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年级同类课型的差异、衔接和递进,还要考虑与其他类课型的关联性。因此,如果缺失学生立场、学科特征、整体思维、创新意识,那么类课型研究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划分类型:确定教材课例归属

在课题研究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成员们根据获取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5类课型: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科学讨论课。

观察类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习性等进行系统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实验类课是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的科学过程。实验的本质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适当的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模拟或创造自然现象,使之以纯粹、典型、精确、系统、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

阅读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与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课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科学阅读?一是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二是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难以感知,比如古代生物、太阳系、微生物等;三是获取事实的途径较间接。

技术类课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技术设计和制作,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技术类课强调动手实践、模仿结合探究、规范技术操作、联系科学原理、综合利用规律、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类课是针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学生不便通过课堂观察与实验来掌握的、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探讨,以寻求真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明确了各类型科学课的基本特征后,工作室成员设计了样表,统一了要求,明确了分工,将苏教版小学《科学》8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各年级类课型界定划分汇总表。在划分过程中,成员们对课型特征的不典型、难于获取科学事实方法和途径的交叉融合感到纠结。正是在这样的纠结与思辨中,成员们对于5类课型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分类梳理的过程也是认识每类课型价值的过程,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

课例研究:归纳提炼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与成员们均是一线科学教师,最适合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立足课堂,进行“日常+专题”的课例研究。成员们每2人专注研究一类课型,在各自学校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提供研究课例。集体活动时,分享研究进展,接受质疑,让大家学习并应用研究的成果。

工作室对每学期的研究课都有研究重点。如借助《神经》一课展示科学阅读课的操作方法,探讨阅读课可以采用哪些阅读手段,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所持的立场等问题。有成员对《食物的消化》一课中阅读素材的呈现方式、投放时机等进行了研究。

成员们执教的《果实和种子》《我的手》《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水》等课进行观察,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比如《观察水》重视提炼感官观察方法;《水滴里的生物》让学生经历了由感觉器官(肉眼)到简单工具(放大镜),再到精细工具(显微镜)这样有层次的观察过程;《我的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果实和种子》是由外到里层层解剖的观察;《观察》是对该技能的综合训练和价值的提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加热和冷却》是典型的实验类型课,《气温有多高》展示了技术学习的探究方式,《折形状》呈现了技术类课型的基本形态,《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寻找生物的家园》是典型的科学讨论课。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围绕“类课型”研究,执教各级研究课62节。在课例研究中,工作室归纳提炼各类课型的操作注意点,形成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对观察类课例的研究,总结得出:观察样本要典型、观察兴趣要持久、观察和描述紧密相连、观察目标要基于学情、观察方法要指导有度等注意点。

为了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性,工作室长期聘请市、区教研员指导研究,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郝京华教授来现场听研究课,解决成员们在研究中的困惑,探寻不同课型的教学实施策略。

此外,工作室成员积极外出学习,到深圳参加全国“绿色生态”科学研讨会、全国科学年会、小学科学数字技术运用研讨会暨小学科学E学习研讨会,还积极参加省、市各级科学课程研讨活动,撰写评课稿,提升自己观课议课水平,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

在一次次研讨活动中,成员们了解不同课型的特征,总结出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和推进流程。

展示交流:辐射课型研究成果

工作室成员们怀着开放的心态做研究,吸纳、分享着同行们的成果,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在区、市、省乃至全国同行的面前,辐射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研究中的问题,修正研究策略。

领衔人多次到杭州、无锡、镇江、江阴、盐城、台州等地执教观摩课。2013年3月,工作室向新北区科学老师展示了《观察》《植物的叶》等课;2013年6月与常州市武进区联合开展活动,对科学阅读课《消失了的恐龙》、实验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进行研讨交流;2014年11月,再次与武进区联合研究、探讨《今天天气怎么样》和《温度有多高》等课;2015年4月9日,工作室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行“类课型研究”交流研讨活动,全面检验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类课型研究”2年多来的实践效果,分享研究心得,探讨存在的问题。湖北教育期刊中心曾宪波主任、《科学课》编辑部刘绍江主任、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常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瞿晓峰老师到会给予指导,全市20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另外,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还在全国、省、市、区开展讲座二十多次,主题有《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与技术内容标准》《小学科学教育视野下的设计品质与技术支持》《聚焦技术课——基于实践的问题剖析》,让大家对类课型课题研究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的“设计与技术”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谈小学科学观察类课型的教学策略》是对观察类课型教学策略的推广;《研究不同课型,探究科学本质》《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等,既有对课型研究中学习与实践的阐述,又有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分享。特别是工作室领衔人在全国科学年会暨特级教师论坛上的发言,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工作室的经验、做法辐射到了全国。

展示的过程也是促进成员反思的过程,工作室把成员们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困惑展现在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他们一起剖析,提出建议。这样开放的心态,让工作室的研究得到更多帮助,老师们提出了宝贵意见,促进了类课型的研究,工作室由此制定了各类型课的实施策略与评价标准。

比赛运用:检验课型研究成效

为检验类课型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有效,工作室倡导成员把研究成果融进各级各类比赛中,在比赛中检验成效,熟练各类课型的操作策略。成员们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教具制作比赛、网络教研活动比赛、论文案例评比等,收获颇丰,彰显了研究的有效性。

工作室成员的潜心研究,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90%的工作室成员荣获常州市设置的“五级梯队教师”专业称号:左文飞成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谭夏、陈文秀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徐蓉成为新北区骨干教师,蒋美娟成为武进区骨干教师:4人获评市教坛新秀,16人次被评为大市级以上“优秀科技辅导员”。在课堂教学方面,成员们执教研究课62节:1人获江苏省蓝天杯科学会课一等奖,2人在市级比赛获奖,1人获区级特等奖,6人次获区级一二等奖。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所写的论文、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16篇,市级期刊2篇,区级期刊4篇;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小学科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撰写,有6万字内容被收录书中,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和案例,能紧紧围绕实验、观察、阅读、讨论、技术等类课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质量。

工作室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谈一个话题,同做一个课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跋涉,一路芳香……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第8篇

关键词:示范;指导;探究;评价;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9-01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1.示范演示——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3)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4)保持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指导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人为控制与干预

学生实验操作时,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明确操作方法、步骤外,还要对实验操作进行艺术性人为控制与干预,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溶解》一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溶解"的初步概念,我提供了这样一组结构材料:(1)食盐与沙子。(2)面粉。(3)高锰酸钾。师生分三步完成实验:其一,通过对食盐和沙子这组材料的实验操作,学生初步感知现象:食盐在水里看不见了,它溶解了,沙子沉在水底没变化,它没溶解。其二,通过过滤、沉淀的实验操作,把面粉与食盐、沙子作比较,学生会区分较难判别的"溶解"现象,认识推进了一步。其三,通过对高锰酸钾未搅拌与搅拌两个现象的观察,学生认识到了"溶解"的本质属性: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样,活动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效果显著。

3.课外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拓展。

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另外,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4.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参考实验的兴趣

总结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后,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不能用"我认为……", "我觉得……"这样的语言代表小组发言。当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汇报时,教师更不能评价为"你说得真好!""你的实验很成功"等。在评价时,教师不要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也不能侧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具体做法是:当学生的实验设计有新意时,奖个"红五星"记在"实验星"签名本,分组的同学,不同组之间,不同分工之间进行比赛,如最佳小组长、最佳实验操作员、最佳观察员、最佳记录员等等,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5.多媒体辅助——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9篇

目前,很多科学教师觉得科学课难上,因为没有配套的教学工具箱,学具材料袋,教师把精力主要花在语数英科目上,科学课所花的时间很少,没有时间制作教具,不少兼职的科学教师还很困惑,甚至对课本上的科学知识一知半解。没有教师的一桶水如何倒给学生一杯水呢?这些已成为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课,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

小学科学课,作为新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学科,我认为要上好这门课当务之急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有很多有趣的实验,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专家认为学生学好了科学,再用学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任何科目,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呼吁所有的科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是老师们教不来,而是教师要从思想上深刻地意识到科学课的重要性!没有教师的“乐教”,何谈学生的“乐学”呢?

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热爱科学,爱上科学课,潜心钻研教材,孜孜以求,知识渊博,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是探究活动的引领者,更是探究活动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地查找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教师自己要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上好科学课。教师还要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竞赛,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导师,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教师要精心上好第一堂绪论课,让学生了解科学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给学生介绍中国科技的新成就,中国科技的腾飞,科学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重要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科学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由于科学课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如《关心天气》《看月亮》《植物的繁殖》《养蚕》以及小制作、写科技小论文等作业,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更不用说主动去探究科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只有学生爱科学,才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学得更扎实。

三、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准备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时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料。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是一个很好的参与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迫切希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学习《压缩空气》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了解并收集针筒、打气筒、气垫用品以及制作空气枪的材料;学习《神奇的机械》让学生收集各种机械;学习《岩石与矿物》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等,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他们积极地互相讨论、交流获取材料的信息,自由分工合作。课堂上展示各小组准备的材料,兴致高涨。事实证明:每当教师要求他们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时,他们都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探究欲望努力去完成的。对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准备的课,他们也会特别关注。

四、重视科学实验探究

科学实验,充满神奇与奥秘,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步入科学殿堂。例如我们来制造彩虹,折形状,做小孔成像,造雨、造霜、造雾……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做这样的科学实验。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调动。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雀跃,全身心享受着探究的喜悦。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五、赏识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喜欢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发掘学生的长处和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和赞赏学生,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科学的学习探究中,学生的自信心很多方面来源于教师的鼓励,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表现好的学生除了语言上多表扬之外,还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认真收集资料的,积极制作学具的,善于质疑提问题的,认真操作实验的……只要某一方面好,可以给他贴一颗五角星,进行“科学之星”的评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树立学生自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爱上科学课的有效方法。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效应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开展实验活动前,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料上,个别学生急于动手;实验时,不按要求操作者,抢先操作者,旁观者,闲谈者……比比皆是;实验结束时,材料摆得到处都是。当然,最后的实验结果出不来,实验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然而,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注重实验教学,发挥实验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非常注重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谈谈自己对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注重实验材料,发挥实验效应

(一)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丰富的种类

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教学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初中物理论文,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足,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时,教师除准备好一些导体与绝缘体的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研究哪些材料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材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这样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又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

(二)提供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寻找供观察用的蚂蚁,从校园的花坛内挖取“研究土壤”之用的土壤,在河床、山岗采集岩石,在公园、校园、小区、田野里捡树叶,将生活中的用品和废弃物作为制作小乐器、指南针等的材料,这样小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的材料在准备与使用方面和我们的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对部分实验材料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材中提供的凤仙花在我们这儿学生不是很熟悉,且凤仙花种下去到发芽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不利于开头那几课的教学,因此,我就选择我们这里学生熟悉的大豆来代替,大豆种下去3天左右就会发芽,使学生易观察、易理解,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们在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那些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给学生带来心理和操作障碍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的对象就是身边的自然事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认识事物的特征的。

(三)选用更典型的实验材料

选择实验材料还必须能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那些似本质非本质的材料最好抛弃,要选用更典型的实验材料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盐、高锰酸钾,还选择了不溶于水的沙子,同时还选择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轻的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注重实验过程,发挥实验效应

(一)明确实验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初中物理论文,只有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有时教师必须亲自讲清楚,必要时进行演示,使每个实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操作。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课时,要让学生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先研究摆长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分别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了多少次;再研究不改变摆锤的重量,把摆长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同样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看看加长绳子会不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这样,实验目的就很明确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排除其它干扰,很快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的效率。

(二)留足时间,将实验做够

教学三年级上册《蚂蚁》课时,学生通过捉蚂蚁、观察蚂蚁,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上一位同学还端出水盆,主动去研究蚂蚁会不会游泳,课后还写了一段话让我看:“蚂蚁会游泳吗?我把一只小蚂蚁放进水里,小蚂蚁淹死了。可能小蚂蚁还没有学会游泳。大蚂蚁会不会游泳呢?我把大蚂蚁放在水里,还是被淹死了,只不过挣扎的时间长了一些。可见蚂蚁是不会游泳的……”。这些发现都是给学生留足充足的实验时间,将实验做够的结果。

(三)符合学生心理,将实验做痛快

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实验中他们往往会做出天真、有趣的事情来。如在学习《蚯蚓》课时,他们会拿出小刀,把蚯蚓一分为二,再来观察蚯蚓的运动;学习《蚂蚁》课时,他们会拿出剪刀,把蚂蚁的触角剪断,再来观察蚂蚁的打架与寻找食物……实验做得痛快、尽兴,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重视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得明白

在实验过程中,有时候教师的演示很难让全体学生都看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应该让实验器材“站”起来。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课时,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开始演示、讲述怎样连接使开关能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以及连接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了电路图。然而电路图较抽象,且由于器材小,学生很难看清楚,使许多学生在连接电路时,失败了,怎么办呢?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前,预先准备好一块较大的木板,将电源、电珠、开关和导线科学地安装在示教板上,让实验器材“站”在学生面前。上课时我演示如何连接电路,便一目了然,学生动手连接也毫不费力了初中物理论文,很好地掌握了连接电路的方法。

三、注重实验习惯,发挥实验效应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等。

实验中,还需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心的驱使,一时忘记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而继续注意这个实验,不再进行下面的实验;也许实验现象出现后,没有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不能进行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研究《运动与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这时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总之,要真正上好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效应,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第11篇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20xx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2015的到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有收获,有进步,但更值得反思。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必须要改进,过去自然课上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必须要抛弃。我本人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

本着科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的基本方法;把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这个学期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我将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自然教师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扎实开展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宗旨,注 重校内和校际交流,教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我校设立了科学室,专门设立墙报作为科学宣传等,侨乐 学生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结合流动展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布置好科技知识、科技作品、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积极 营造良好的物化环境。

二、认真辅导好科技兴趣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科学课堂中,我校教师坚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学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找到更多的有趣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资料,通过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鼓 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动手,开展科学小实验,多数学生对于奇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也慢慢喜欢上动手做实验。本学期我校各年级学生分别参加了广州市科学小论 文、科学观鸟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等比赛。

三、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我校以及个人的科学教学水平,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区和市的公开课示范课,广泛的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校会与兄弟学 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与老师们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无限的火花,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 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学期科组活动,科普展

本学期,我校出版了两期科普展:三年级学生以手抄报形式记录下自己拓印的树皮标本,对手抄报加以美化修饰,选出优秀者展出,出版了一期主题为树皮用处 多的科普展。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过采集、清洁、压制、制作的的等程序,制作出创意十足的植物标本作品。

同时我校开展的科普小制作包括树皮标本拓印、植物标本制作、制作小纸车、制作牛顿盘等各种活动。

五、加强教师业务学习,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了教学中的种种难关,完成了教学任务。

1、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教研论文写作漫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论文撰写时更加具备针对性,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本学期林悦云老师撰写教学案例《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获区教学优秀案例三等奖。

2、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小课题如何写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小课题开展时更加具备针对性,具有明显的指导性。

第12篇

一、 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和主体实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科学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一般让语文、数学老师兼课,到考试时以快速给学生画画知识点背背来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较为普遍。有的开课也是老师读、学生被动听,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过程,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使上级已经给配备了一些实验仪器,但是由于班额较大的原因,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有的老师嫌实验麻烦只是简单说说,或者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就培养不出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必须把科学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和能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挑战主要是观念的转变,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科学教学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会走样的。

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教学

农村科学教学的主要不利因素是教学设施简陋,科学教学仪器设备很不齐全,有的地方甚至连实验室、实验仪等都没有,面临这一现状,教师仅靠口头讲解,学生没有探究的过程,达不到教学目的。但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农村有许多有利的条件――自然环境、资源,这些有利条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有心深入利用农村山水田土、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就地取材,例如:带领学生到农田里观察田里种的那些作物,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样子;到河边去认识河里的小生物;观察水质是否被污染,污染源是什么;《木材》这课我们可以找一些不同的木材来研究它的特点;《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课我们在农村会很轻松到找到木桩的截面。利用农村易得的材料来替代和补充实验材料,这样既满足了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又学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激发兴趣,巧妙引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序的探索氛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抽象,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境:我们来做一个拍球比赛,看谁的球弹的高,分别推荐一位力气大和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比赛,老师准备一个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两个篮球,力气大的同学拍充气不足的球,力气小的同学拍打充气不足的球,让学生同时拍球,看看谁的球弹的最高。肯定是充气足的那个同学的球弹的高,这时学生脑子里马上产生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除了这些游戏还经常用一些猜谜语、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2、及时地对学生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性格特点用适当语言来肯定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学生回答问题很好时,老师表扬“回答得不错”、“你真是太捧了”等;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说“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老师的表扬、鼓励就如同一个“加油站”给予学生动力,再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四、搜集资料、订阅书刊,充实教学素材

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课前课后资料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些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像《神秘星空》、《太阳家族》、《登上月球》等学生只有查阅一些科技书籍才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自然、科技类的书籍短缺,这样就阻碍了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学校每学期多订一些关于自然、科技类的报刊杂志,给学生提供搜索、获取信息的条件和机会;发动学生积累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知识,定期做科普知识板报,积累科普资料充实图书角,以克服资料贫乏的困难。这样学生会慢慢养成了搜集资料的习惯,搜集资料的能力也会慢慢提高。总之,科学教师要立足农村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让农村孩子在自主实践中,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五、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科技方面的兴趣,强化用科学意识,建立科技兴趣小组,学习内容包括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论文等,并经常开展比赛活动,并且每学期都举行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让组员们都个个不甘落后,科技潜能和创新思维被充分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