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

时间:2022-12-13 17:1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物流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训室;实践教学

一、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实训室的功能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运输、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相关岗位、国际货运与报关报检相关岗位、工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基础辅助管理岗位的需要。物流实训室的功能往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技能来设计,各高职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功能有较高的一致性,以笔者所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针对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已建成的物流实训室具备下列功能和特点。

(一)仿真设计的功能区和设施设备可模拟真实企业环境

目前实训室主要分为库房区、超市区和办公区,其中库房区又细分为进货区、保管区、拣货区、出货区、越库区等区域;超市区细分为卖场区和结账区;办公区可根据情况划分为客服部、业务部、结算部等职能部门。实训室库房配备多种形式货架,包括托盘高层货架、电子标签拣选重力式货架、轻型层架,拥有叉车、地牛、托盘、条码打印和扫描设备等。这些功能区和设备与实际物流作业环境相似,可组织学生模拟真实岗位实操货物出入库、在库管理、商务洽谈等业务环节,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二)配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体现信息化时代的物流作业流程

与模拟库房配套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企业研发的此类软件功能具有较高同质性,主要模块和功能包括: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物流运作资源、运输路网、客户、供应商等基础信息的维护和管理。2 订单管理子系统:实现客户发来的物流运作指令的录入、查询、跟踪等功能。3 仓储管理子系统:实现库房、货品、库存等仓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出入库、加工、移库、盘点等作业的管理以及账务信息的管理。4 运输与配送管理子系统:实现运输与配送作业的单据管理、调度管理和场站作业管理等功能,实现接单、调度、取货、集货、发运、中转、到达、派送、签收、返单、结算等一系列业务流程。5.商务结算管理子系统:实现仓储、运输、快运、配送环节的费率设置、费用结算和应收应付帐单管理等功能。

这些信息系统真实反应了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管理、费用管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等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通过组织实训,有助于学生掌握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本质,达到信息时代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其他专业软件支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

1 外贸业务实训平台软件和国际物流模拟业务软件:实现对进出口业务及其货物国际物流业务的模拟实操训练,包括进出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开立、单据制作、托运订舱、报检报关、货物做柜集港、货款结算、货物到港提货、核销退税等一系列业务。

2 商业企业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模拟超市的人员、货品、供应商、会员以及采购、库存、销售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商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3 ERP软件:实现对制造企业物料采购与管理、生产、销售、库存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4 物流管理推演软件:实现对牛鞭效应、风险分担、路径优化等理论的验证计算。

二、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作业技能训练和管理理论验证两大类,其实践教学形式分别表现为实训和实验。

(一)实训项目

实训主要用来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另外辅助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良好学习工作态度的培养。可设计以下单项实训项目:

1 物流企业资源(设备、人员、车辆、路由)规划。2 物流服务(仓储、运输)计费方式和标准设置。3 库房分区与储位规划。4 仓储货品分类管理规划。5 订单处理。6 条码技术认识及条码编制和识读训练。7 入库理货、堆码、叉车作业。8 库内检查和盘点作业。9 拣货区补货作业。10 出库拣选、备货作业。11 仓储账务处理。12 运输调度作业。13 运输场站作业。14 运输签单和异常处理。15 物流费用结算。16 进出易磋商与价格预算。17 进出口合同签订与信用证操作。18 出口托运订舱作业。19 出口货物做柜集港作业。20.进出口报检报关作业。21 进口换单提货作业。22 国际货运费用结算操作。23 工商企业采购与销售业务操作。24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主要用来验证培养目标中的较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管理原理。可设计如下项目:

1.仓储资源(设备、人员)合理配比实验。2.手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式在仓储作业中作业效率对比实验。3.不同拣选方式效率对比实验。4.供应链牛鞭效应验证实验。5.合并库存风险分担理论验证实验。6.共同配送模式研究与路线优化实验。7.货品库存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三、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是十分灵活的,除利用实训室之外,还可以在一般教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而在实训室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为了某个技能点或知识点教学的需要进行的单项课内实训和实验;二是在各门课程外单独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

(一)课内实训和实验

本文第二部分所设计的实训和实验项目一般均可在课内组织。此类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包括物流概论、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等课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核心课程应是课程改革的领头课程,课程的教授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密切一致的,教学改革往往要求采用任务驱动,设计学习任务,针对课程对应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可以将实训和实验项目转化为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辅以教师指导和讲评,从而达到对技能和知识的深入掌握。当然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项目,除学习任务外还应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集中实训

由于物流业务流程在实际中是连续发生的,课内单项训练有利于各个击破的学习但不利于形成对作业流程的整体认知和对岗位分工协作的理解,因而集中实训项目的设计十分有必要。具体项目如下:

1 第三方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搭建公司:学生分组模拟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构建企业基础信息。(2)招标投标:制定销售计划,研究某企业招标需求,参与投标。(3)签订合同:模拟物流公司与招标企业确定合同条款,要明确服务指标和费用标准。(4)作业操作:模拟物流公司执行客户订单,完成仓储出入库、运输出港进港和配送作业。(5)结算评价:结算应收应付款项;数据统计,服务指标评价。

2 国际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实训准备:学生分组模拟国际物流的参与方,主要包括外贸公司和国际货代公司。(2)进出口合同签订与单据制作:模拟外贸公司起草外贸合同并编制相关单据。(3)出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运输,货代公司托运订舱、报检报关、做柜集港装船,最后结算费用。(4)进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货代公司换单、报检报关、提货交接,最后结算费用。

3 运输与配送管理专项实训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52-02

1 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必要性

1.1 苏州物流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一个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简单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的物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同;二是不同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不同;三是不同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同;四是不同区域物流人才的供给不同。结合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不同的区域其物流产业势必发展状况不同。苏州地处中国区域经济的重心长三角之中心,该区域是典型的两外的城市――原材料产地在外地,产品销往的是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个国家。目前苏州市已建立起了陆运、航运、铁运三方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因此,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为: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国际物流和市域物流为重要补充,着力打造与苏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以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为主体、以市场物流为补充的,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物流经济体系。

1.2 区域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具有相似性

经调查研究发现,苏州区域共有十八所高职院校及四十五所中职学校,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国际物流和物流仓储配送两个专业方向,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很类似。比较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实训室会发现也大多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各院校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1.3 物流技能竞赛的实施过程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展开

2009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高职院校物流技能竞赛,2010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了一次面向高职、中职师生的物流技能竞赛,2010年在天津,中职物流出入库管理项目正式进入国赛,至此物流技能竞赛中高职都有了物流技能竞赛项目,并且在2011年即将举行的中职全国物流技能竞赛项目上,又增加了叉车驾驶及国际商务单证两个项目。在国赛的推动下,各省、市也纷纷展开了类似的物流技能竞赛项目。应该说,通过物流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但掌握物流操作技能而且具有物流管理技能,提升高职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运用能力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在实施物流技能竞赛过程中了暴露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全国的职业院校围绕国赛的比赛项目及内容来训练,有悖于物流业跨部门、复杂性特点。

2 在苏州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可行性分析

2.1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服务性产业的政策,是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驱动力

2001年苏州市政府就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了《苏州市物流发展规划》,2007年《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将物流业作为生产业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2010年年底,通过的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将商贸物流业作为重要产业大力发展,预计2015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2800亿元。

2.2 良好的物流专业建设基础条件,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保障

一方面,苏州市拥有超过3.17万亿元的年物流量,共有物流及相关企业近万家,苏州物流在总量上占江苏省物流行业比重的33%左右,2010年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3亿吨,比上年增长33.5%,集装箱运量364.4万标箱,已建有苏州物流中心、传化物流基地等十大物流中心、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这一切为物流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需求,进而为物流专业建设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苏州各职业院校有物流专业在校生近万人,每年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也有数千人,各学校也培养与引进了一大批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各学校纷纷投入巨资,建有物流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保障。

2.3 公共物流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平台保证

从2007―2010年,苏州经贸学院先后投入800万元,建立江苏省电商与物流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苏州技师学院,投入200万元建设苏州现代服务业物流专业实训基地;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入近1500万元,建立苏州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实训基地;2009―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投入近800万元,建立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2007―2010年,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投入近300万元建设了苏州服务外包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先后建成,极大地提高了苏州市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为在苏州区域范围内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在苏州开展具有特色的物流技能竞赛的思路

3.1 建立四位一体组织保障体系

从2010年始,由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在中职层次上举办了两届苏州市物流技能竞赛活动,但从效果上看,不太理想,一是比赛内容单一,二是没有实效性,三是参与面小。主要原因是比赛纯粹是为了进一步参加省赛、国赛,同时缺少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要在区域内开展物流技能竞赛活动,首先应该建设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组织体系,笔者认为应是这样一种组织结构:

(1)以苏州某物流中心为平台,开展不同岗位物流技能竞赛

苏州已建有以保税国际物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苏州物流中心,以港口物流业为主要业务内容的太仓物流中心,以运输配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传化物流基地,以商贸物流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东方丝绸物流中心等10多个物流中心。可以以此为平台,开展不同物流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

(2)以就业、升职为开展物流技能竞赛的最终目标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如果在竞赛中表现好,立即能被企业高薪录用,企业职工竞赛成绩突出,立即升职,这样的技能竞赛将会很有吸引力,也会达到技能竞赛的目标。

(3)学生、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的比赛

物流技能竞赛不能只有学生参与,只有企业的职工与学生同台竞技,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训练,促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的实现。

(4)构建企业、学校、行业、政府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在体系中企业是核心,政府、行业是组织者、领导者,学校是主体参与者。

总之以苏州公共物流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某企业为核心,由行业、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由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广泛参与,以就业、升职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体系才是开展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的有力保障。

3.2 形成与区域产业相吻合的物流技能竞赛方案

根据苏州物流产业特点,苏州高技能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岗位:一是国际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货贷、报关、报检人才;二是物流中心、制造企业仓库管理所需要的会驾驶叉车的仓管员、理货员;三是商贸、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采购、生产计划、物料控制等会熟练操作ERP系统的人才。

因此,制定物流技能竞赛方案一定要围绕上述三类物流人才需求进行,也就是说在苏州开展物流技能竞赛要从以下三个项目进行。一是国际商务单证缮制。该项目内容为会识别、填写、传递整理国际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报关单、提单、报检单、商业发票、合同、产地证、保险单、装箱单等各种进出口商务单证。二是物流设施设备操作。苏州制造业非常发达,货物的进出都是单元化的,即用托盘化,因此必须用叉车、堆高机等装卸搬运设备,同时要用手持终端等设备采集物流信息。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之处在于是用物流信息系统来管理物流活动,并与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集成,最终形成ERP,因此能否熟练地理解并操作某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特别重要。

4 确定具有区域特点的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方案

目前,以参加省赛、国赛为目的的物流技能竞赛活动搞的是轰轰烈烈,但是学生终究掌握了多少赖以谋生的技能,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多大促进,值得商榷。教育部门只是简单的用积分来考核各学校这种考评方式,严重损害了技能竞赛当初的目的。所以现有的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办法必须改变,在制定区域物流技能竞赛绩效考评方案时,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泛。技能竞赛不是将几个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强化训练,然后去获名次。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的技能,从而提高就业机会,为未来谋生打下基础。有些专家也提出来,职业学校在区域范围搞技能竞赛最好采用抽取的办法来确定参加比赛选手,这样就能迫使学校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二是行业、企业是否参与。每次技能竞赛项目的开展,要看是不是企业组织发起的,企业参与的深度如何,没有企业参与的技能竞赛就不要搞了。三是企业、社会的评价。参加技能竞赛,成绩当然是主要的,还要看其他方面,比如,精神面貌、行为举止等,要看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认可度。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来,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物流人才被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先进物流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1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实验实训方面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面向物流产业,操作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实验室,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从功能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纯系统的演示、模拟操作实验室和具有一定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工具的实验室。从培养学生的层次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高职层次)、以培养综合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本科层次)、以培养高级供应链管理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

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以培养物流高等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基层操作型物流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融演示性、操作性、教育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以操作性为主,演示性、教育性、研究性为辅,把操作性作为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和主要目标。

高职物流实验室的功能首先是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培养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其次可以为物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再次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最后是为企业进行物流操作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平台,为企业服务。

物流实验室的具体设计目标是:(1)从宏观角度理解现代物流的内涵,直观地认识现代物流业的构成,认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2)了解和熟悉国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和熟悉生产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的运作流程。(3)通过物流流程的操作训练,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操作能力。(4)通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的物流技术和对设备的操作使用水平。(5)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物流管理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本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四个专业方向的物流实验室合并考虑,共同建设,从而节约资金,提高效率。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先进性原则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要强调先进性,追踪现代物流技术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

教学性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约有10门,每一门课程都要加强实训环节,争取实训比重达40%左右。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满足教学课程实训的需要,把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

系统化原则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强调系统性,模拟物流作业全过程,其物流系统要根据大型物流项目实施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相对标准的作业流程。要以通用的、相对标准的、先进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结合条码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物流技术,让学生在实训场所完成一系列物流操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开放式原则物流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经济性原则物流实验室的配置要量力而行,注重节约,在系统和设备的采购上要考虑性价比高的对象,特别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硬件设备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实现,以降低费用。

发展性原则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面向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全程监控系统,以模拟教学为主,实现“全真动态”的供应链物流模拟,全过程运作要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分析,为供应链物流提供实际的物流作业数据,为供应链流程优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难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因此,从实际出发,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可以采用分步骤实施建设,采用现有的软件和设备设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于与今后建设的项目实现对接。

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

笔者建议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分为多媒体教室和物流实训两个场地,两个场地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教室,场地规划布局根据场地面积、学生实训人数来确定。

多媒体教室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以及辅助教学,教学场地可以根据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布局来考虑。要配置相应数量的计算机,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配送管理、MRP、ERP、国际物流、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货运、电子商务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实训场地布局配送是物流的缩影,配送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物流的综合知识与操作技能,如物流各环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整个物流流程运作。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建立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同时模拟配送中心和超市门店两个企业单位,采用模拟全自动立体仓库,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实训区域布局如下图所示。

物流实验室的实训项目内容和软硬件配置

物流实验室建设从长远目标来说应当涵盖物流整个业务流程,从供应链角度来构建系统。系统从接收客户订单开始,涵盖物流中心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等物流核心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成为一个集服务器、微机、工作站、网络通信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为一体的中等规模局域网络系统,建立物流从订货开始,通过生产、存储、配送、发货直至到货过程的网络环境。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笔者推荐四个专业方向共享使用的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如右表所示。

物流实验室为了提升实训效果和减少培训教师的工作负荷,核心系统要具备考核功能,即系统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随机出题,并实时判断操作的完整性和试题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掌控所有学员的考试记录。

加强物流实验室的管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实验室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设备保管、实验守则、安全保密、卫生检查、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制度;要加强财产管理,做到帐、卡、物三者一致;要完善实验教学文件,编制好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实验卡片,建立名称统一、项目相符的实验教学档案。

物流实验室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物质基础,教师要积极尝试各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仿真教学法,可以模仿一个生产企业的真实环境,模拟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客户服务等环节;也可以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安排学生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中担任角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安排学生有组织地完成某个研究性课题,师生共同寻找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任务,制定课题任务书,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样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封闭式学习转化为开放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J].职教通讯,2006,(10).

[2]张广敬,邵清东.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5,(10).

[3]王晓芳,林亨,蔡临宁,赵晓波,成晔.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第4篇

然而,在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物流专业英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只给物流专业学生开设公共英语课,根本不开物流英语课程,学校及教师大都认为基础英语才是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专业英语仅仅是对于基础英语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以后的工作实践获得。一方面是高校不重视物流英语的教学,另外一方面,物流企业很难招到既具有物流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较好的物流英语素养的应用型人才,甚至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公司的要求,同样,对于很多物流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英语水平也成为其在该领域发展的一个瓶颈.英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如果在大学阶段不积累起有效的物流英语知识,而寄希望于工作后自学或者在实践中学习是非常不现实的。本文将通过分析基础英语与物流英语的不同,以及物流英语在物流行业中的地位阐释高职院校开设物流英语课的必要性,同时对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提供了建议。

1、物流专业学生学习<物流英语>的必要性

1.1从事物流行业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只接受基础英语教育还无法满足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物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所以物流英语除了要用到基础英语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外,其词汇主要由跟交通、仓储、供应链等与物流有关的半专业技术词汇和专业技术词汇组成,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词汇。物流英语表述的都是跟物流有关的客观事物,语言风格要求准确、严谨、精练,在句子中大量使用分词、动名词、不定式名词化结构和缩写。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物流企业招聘过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开设了物流这门专业的大学还不多,所以招聘来的员工一般都是非专业背景的,接受的都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公司会给新进员工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入职培训,但从新进员工的适应速度来看,即便是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学起操作知识来上手非常快。但大部分人却很难写出一封能让国外一看就懂的英文邮件。曾经有一位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同事,刚进公司时得到公司副总的指导(这位副总是一位在物流行业打拼了三十年的台湾老cargo),副总评价她的邮件说:“你写的英语一看就知道是英语底子很好的,但这不是我要的!”之后,这位副总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纠正她的“学院式英语”。可见基础英语教育甚至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是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的要求的。学习应用型的物流英语,才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为以后就业增添一副翅膀。

1.2对于物流行业的从业者们来说,掌握该领域的英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思。

在物流的诸多环节,例如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海运,空运等,为了实现国内国外货物跟踪信息高效共享,使用的书面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很多物流公司的操作软件也是英文界面的。这就要求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即便是订舱员,制单员,仓库信息录入员等职位的员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英语素养。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物流国际化,很多货物的外包装上的操作标示都是英文的,这就要求仓库管理员对于一些英文标示也要有足够的认识。在与国外客户或沟通时(客服),英文口语和邮件写作也是必要的是交流手段。

2、对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教材内容应具有实践性:目前很多物流英语的教材实践性不强,很多教材是把国外一些关于物流领域的文章拼凑到一起而成,或者把物流概论中一些章节中译英而成,过分强调物流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的操作,也没有物流单证的英文练习和情景的描述或对话,学生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函电,单证都不会制作。

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物流英语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应更多偏向物流领域的专业用语,而不是物流知识本身。现实中的物流岗位需要使用到的英语,不是关于物流的定义和内涵,而是诸如如何向国外通知货物信息,询价,报价等方面的表达。物流英语则应该重视交际英语和物流专门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教材有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平时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物流企业,外贸一切,网上等方面的材料或者单证,货物包装等英文说明,并给学生推荐去一些好的外贸,物流网站浏览,学习。

2.2大学物流英语应该包括的内容。职业教育中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应更新观念,在培养学生英语认知的基础上附加更多实际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包括熟悉国际贸易基础,国际贸易货运业务知识,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手续,海运出口业务程序,海上运输单证,海洋运输货代业务,航空运输知识,航空运输单据,国际公路运输,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是连运等体现应用能力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具有利用英语处理专业领域业务的能力,具有从事国际物流相关工作的技能与技巧,能处理一些岗位的常用英语的使用和填写:如装箱单,提单,保函等。了解常见交货运输词语,基本的物流专业词汇、常见英文缩略词和外贸单据格式,以及具备一定的物流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

2.3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物流行业在跟国外客户或者沟通时,大部分都是使用邮件。一些向航空公司的索赔,申诉也是英文的格式。因此对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是平时教学中着重训练的。

2.4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多使用案例导入,模拟教学法,利用国际贸易和运输中的实际案例,设定需要解决的业务环节及相关单证,可由学生分角色扮演进出口当事人,货运,报检员,报关员等,通过制单,发预告,跟沟通等环节完成相应业务。在手工制单的同时,尽量尝试一些高效的单证系统软件,完成电子化单据的制作,提高对现代化国际贸易平台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制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3] 邓志辉,赵居礼,曹喜为.高职教育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第6篇

众所周知,物流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和内容非常多,一般有包装学、运输学、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学原理、物流客服服务、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国际物流等,但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否顺禾蛀该行业找到工作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曰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观、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夕卜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7iC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1#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无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月艮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撕涉及的知识嫩连面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人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 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 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 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 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 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尭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 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3) 实训教材增加仿真软件,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企业项目去练习。建立港口物流仿真体系可以改变原有的实训室的运作模式。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然后再与企业的解决方寒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教学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也增加学校和企业的交流,让学校可以与企业保持一种紧密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国际货物 实训课程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相对陈旧,没有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岗位英语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适用性较差,往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本文以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

一、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开发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想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在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开发中必须基于工作过程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这是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创新建设,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岗位(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使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高职教育具体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有了紧密的联系,能极大地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008年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校的一员,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而国际货物英语是物流专业新开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我们英语教师通过和物流专业教师共同下企业调研,考察了多家物流企业,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特别是对国际货运这一岗位人才的需求标准,了解了国际货物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获得基于工作任务的国际货物英语课程开发的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岗位主要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

(一)明确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国际货代基本业务流程和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掌握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在国际货代公司各个岗位熟练使用专业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达到能熟练利用基本的专业词汇识读、填写单据。素养目标是:使学生认知专业英语在国际货代业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国际货物业务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国际货物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如图1所示的国际货物企业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国际货物这一岗位的十个典型工作任务:(1)公司业务介绍及推广;(2)客户服务;(3)包装设计;(4)运输;(5)仓储;(6)委托承运;(7)日常沟通;(8)认识国际货运基础单据;(9)报检;(10)填制进出口报关单。以这十个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展开教学并进行了国际货物英语教材的编写,本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市2009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二、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起重要作用。我们在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强调“以行动为导向”,是要改变当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以与特定工作岗位职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我校胡杨政教授在多年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6p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应用到了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教学中。以国际货物岗位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国际货物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建立完善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具体的国际货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profession,是指以物流职业英语内容为教学主线;position,是指以国际货物这一职位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教学模块;procedure,是指以工作过程构成教学内容;point,是指以工作过程中的语言要求和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performance and practice,是指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训,提高学生在物流,特别是在国际货代岗位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加强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

现行教学模式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少。其表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方面,我们加强了国际货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面的改革,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做好“以行动为导向”。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于1870年由当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其优势是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案例还必须具有针对性。为此围绕国际货物岗位的十大典型工作任务,教师精选我校毕业生去向较多的北京空港物流企业的实际典型性案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别强调讨论、研究。

(2)角色扮演教学。教师在实训中制订工作计划并分配工作任务,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例如我们在国际货物实训课程中海关报关过程教学部分就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通过同学的角色扮演强化了报关单预录入、报关单审核、报关单放行等报关过程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3)项目教学。根据承接的模拟项目,组建实训小组,各小组负责完成利用国际货物专业英语包括业务的洽谈、客户的服务、单证的识别与填写等工作任务。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将英语教学工作分成与专业相对应的多个教学模块。同时,将英语教师进行分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工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单个企业开展细致深入地调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准确把握个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师资模式

高职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建设中,双师型专业英语师资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实践培训中专业英语教师而临很大难题,英语类的教师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即使完成理论学习后,也缺乏感性知识。因此,专业实践培训从主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讲解,让英语教师结合业界实际情况和专业所需,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鼓励教师下企业实习,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加强职业能力的素养。通过专业实践以亲历体验、发现、研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建构或重新建构对专业英语课程及课程目标标的认识。

课程建设中,我们体会到: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由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共同来完成。专业教师协助编写教材,开设专业讲座等方面给予英语教师帮助,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具体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形式进行合作教学:(1)共同分析和确定学生学习要求;(2)共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3)共同交流教学思想与观点;(4)共同学习并编制教学大纲、教材;(5)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学术讨论会、专业信息展示会。

在我校国际货物英语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英语和物流专业教师体现出了最大的协助合作精神,通过共同下企业,调研国际货物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任务,还多次召开英语教师和物流专业教师的座谈会,由专业教师给英语教师提供专业书目,进行专业讲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的专业资深人士和物流专业教师担任专业策划和教学顾问,都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教学效果。

四、建设课程实训基地,保障课程质量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工作”上,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校内实训教室和仿真模拟教室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实践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和采取的措施之一。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大量国际物流企业聚集北京,这为我们建立和开发实训基地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协商,我校拟与某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投资修建的物流中心协议作为国际货运英语实训课程开发基地,给学生提供观摩的机会,并为学习本课程提供实践基地。

第8篇

关键词:港口物流;实训基地;实用型

一、背景探讨

众所周知,物流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和内容非常多,一般有包装学、运输学、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学原理、物流客服服务、物流系统设计以及国际物流等,但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在该行业找到工作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日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水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服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服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市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是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服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流所涉及的知识模块连接起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先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 “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3)实训教材增加仿真软件,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企业项目去练习。建立港口物流仿真体系可以改变原有的实训室的运作模式。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然后再与企业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教学在真实的氛围中进行。这样也增加学校和企业的交流,让学校可以与企业保持一种紧密的关系。

港口物流业的高职物流物流专业需要培养适合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就应该将港口物流的实训基地设置出自己的特色。企业的加入无疑加大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仿真软件处理企业真实案例等教学方式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也为企业准备一批专业人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本来繁杂的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整合,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最终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需求。

参考文献:

[1]韦晓阳.新加坡职教特色概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22-02

Methods of Enhancing Practice Teaching Achievement about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He Hui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the content about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 practice teaching, which are proposed by various scholars,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practice base and teaching of the author’s college,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practice courses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e assessment form and content and attending and holding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Manage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China 215104

关于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论文中,有不少学者,如莫高兴(2006)、李春香(2009)、陈国栋(2010)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未能突出高职教育的内涵,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投入少,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方法传统等。以上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成果、物流管理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情况及开展实训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介绍如何进行物流管理实训教学改革来增强实训教学成果。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训课程体系

苏州市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系统应用训练3个模块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在设计实训课程体系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覆盖企业物流岗位必需的相关知识。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设置9个单项的基本技能训练、4个环节的专业技能训练和7个模块的综合应用技能训练课程,实训及实践环节占总课时的50%左右。所有的实训课程分别在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基地进行。校内综合物流实训室配备自动堆垛机、立体式货架、重力货架、电子标签分拣系统、射频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条码称、条码打印机、电子看板、POS机、打包机及叉车等设备,并且购置国际物流及第三方物流、连锁分销系统,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仿真设计等教学实训软件系统,能够满足大部分实训课程的要求。除此之外,与沃尔玛、隆力奇、中储、恒路和安得物流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部分实训课程的开设要求,为学生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创造良好条件。

2 以专业学生为主体,改进实训教学方法

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改进实训教学方法,根据实训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模块化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1 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实训教学法,即将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业务相对独立的流程作为基本模块,然后将这些基本模块进行适当组合,形成业务流程更复杂、反映不同企业实际运作流程的组合项目,即综合实训。如设置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配送中心设计实训、单证实训、超市实训及物流设备实训等实训模块;另外,开设第三方物流实训和供应链管理实训等综合实训课程,如第三方物流教学系统中包含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报关、货代、码头管理等物流模块;供应链管理教学系统中包含供应商、生产商、物流企业和销售商4个模块,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每个企业或每个节点的实际业务流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每项任务再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项,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逐一训练,从而具备该岗位的职业技能。任务分解时要明确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教师起指导和组织的作用,在实训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如在超市实训中,根据连锁分销物流的岗位群,分解出8项实训任务,分别是总部系统业务流程模拟,门店系统业务流程模拟,POS机操作及系统设置,条码称操作及软件设置,条码设计及打印操作,商品拆装、理货及陈列作业,无线终端等信息采集设备的操作及超市管理和运作情况调研。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具备某个岗位的职业技能。

2.3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实训任务作为完整的训练单元,有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并最终有一个结果,如一项任务成果、一个设计方案等。如在配送中心设计实训中,利用仿真软件设计配送中心整体布局及设施设备等内容,需要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项目任务,按照所演示的方法进行配送中心设计,要求每位学生在实训课程结束时递交一份配送中心设计方案。使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实现实训教材改革

实训课程的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应该广泛收集物流行业的新技能和新设备信息或最前沿的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恰当的安排,将物流企业的经营实例及最新成果编入实训教材,突出实用性,并要与新的教学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训教学的要求。

目前出版发行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实训课程体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的实训内容开发相应的学习教材和音像资料等,也可以跟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应用企业相应环节的真实案例来编写实训内容,可以做到与企业物流运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通过实训实现与职业岗位技能的零距离接触。

如在供应链管理实训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供应链实训,让学生通过角色轮换来操作供应链管理教学系统,分别模拟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物流企业和销售商4个角色,学生所用到的实训教材是在软件公司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使教材更能贴合实际运作情况;另一个部分是内部供应链实训,即操作ERP系统中的供应链系统,实训教材中所用到的案例是一个企业供应链系统的真实流程和信息,学生通过操作流程业务实现与企业供应链流程的零距离接触。

4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创新考核内容和形式

根据“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考核过程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物流实训教学过程中,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创新考核内容和形式。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方式,对学习的动机、过程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如在超市实训中,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参加实训的态度、出勤率、总部软件系统操作情况、门店软件系统操作情况、POS机软件操作情况、条码称PLU设置、条码称Lab设计、条码称操作情况、条码设计及打印、无线终端操作情况、商品陈列情况、超市运作调研报告及PPT汇报情况、实训报告,为每个考核项目设定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最终成绩。在各项成绩评定时,可采用教师打分和小组组长打分、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 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各种机构、学院举办的各种物流职业竞赛越来越多,比赛成为学生提升学习兴趣、锻炼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教师增强物流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首先,通过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参赛过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意志力和忍耐力。

最后,通过参加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为教师提供了了解物流企业的机会,也提供了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切磋的机会,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除了参加校外各种物流职业技能竞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己组织和规划小规模的物流职业技能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提高物流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203-205.

[2]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112-116.

[3]陈国栋.走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训的误区[J].科教文汇,2010(36):171.

第10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电子商务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有关的网络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的重要性越加明显,其发展程度制约着电子商务进步的步伐。《物流与配送》是目前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之一,但多数内容以理论为主,忽略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物流现状与电子商务的需求相结合。

1电子商务专业对物流课程的要求

1.1以配送为主,系统掌握物流体系

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模块都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系统掌握物流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化、全局性的观念。而配送是物流的缩影,是接触最终客户的环节,影响着电子商务服务水平的高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掌握配送中心物品的加工、快速有效分拣、物品存放、储位设计等内容,有利于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物流效率及电子商务效率。

1.2介绍典型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平台选用的物流模式代表着现阶段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通过区别传统物流模式与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不同,才能探讨、创造更有效的模式,促使物流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

1.3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服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课程,需要根据其要求设置相关的内容。近年随着O2O、海淘、生鲜配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商的出现,对线下物流提出不同要求。比如,海淘要求掌握有关的报关、法律、税收等知识,生鲜配送要求专门的冷链物流知识为之服务。

1.4增加信息化模块

“互联网+”的出现,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信息化、电子化使电子商务与物流、物流与生产、销售的连接都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在信息化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增加这一模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的新状态,掌握电子商务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情况。

2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与配送》课程内容重构

任何课程开展都应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要求所学的物流知识能够在学生未来的就业过程体现其实用性。根据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设计物流课程的内容,让物流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以下是对该课程内容重构的设想:

第一章物流概述分为:物流的概念、物流的功能、物流的分类、实训:身边的物流。主要介绍物流基本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物流相关知识。物流分类这一章节增加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

第二章电子商务与物流分为: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特点、物流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实训: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介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让学生明确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性。介绍京东物流模式、当当物流模式及淘宝物流模式,并与传统物流模式进行对比。

第三章供应链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物流分为: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

供应链与电子商务、实训:牛肉@条的物流之旅、牛鞭效应。说明供应链、电子商务与物流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到个体的思考方式,体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含义,理解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与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第四章电子商务的物流系统分为:物流节点与线路、主要物流功能要素、其他物流要素、实训:产品仓储要求及储位设计、物流包装设计。主要介绍与电子商务关系较为密切的物流的功能要素:运输、储存、包装。将原书物流技术与物流设施设备两个章节进行整合,减少重复。

第五章物流配送分为:配送概述、配送中心、实训:鲜花配送计划及路线设计、超市配送中心的设计。主要从配送与配送中心两个方面出发,涉及两者的概念、分类,将配送的功能要素与配送中心功能区域设置合并,重点介绍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与核心工艺,辅以实训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六章物流信息处理分为:信息处理概述、MRP MRPⅡ ERP 、看板管理与JIT、条码与RFID、POS与EOS、GPS与 GIS、其他物流信息技术(作为开放章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训:二维码的设计。根据所涉及的领域不同分为五个小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

第七章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知识分为:物流企业介绍及快递企业介绍。介绍部分典型的物流企业与快递企业,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与快递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不同。

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从物流基础知识到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再到物流的功能要素。根据电子商务的要求,重点介绍配送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每一章节增加的实训任务则体现“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业以实训报告的方式体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3.1教学方法探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及思想,是学生掌握知识最快最多的方式。但该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物流模式”为例,先介绍常见电商平台的物流模式,然后由学生任选一种进行资料搜索、分组讨论、陈述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此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各模式的适用性及优劣等知识,并锻炼预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在一种人造的情景或环境中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配送中心工作流程”这一章节,学生可以模拟仓库拣货员,感受拣选方式。教学步骤为:①学生设置不同的订单。②了解商品的货位。③分组竞赛。抽签选订单、组内讨论拣选方式、完成挑选。④总结模拟结果。

(3)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属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拟定、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以鲜花配送计划及路线设计为例,通过讲解分析实例、学生讨论并设计最优配送路线,从而思考如何平衡企业成本与客户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掌握配送合理化的要求。

3.2课程实践探讨

电子商务与物流都是现阶段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东西,对于该课程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部分。

(1)学习型实践。通过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手机、相机拍下生活有关物流的人与事,让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对物流的关注。

(2)指导型实践。将物流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如牛鞭效应体现的是信息沟通不善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生在日常沟通中可借鉴该理论,减少信息沟通的环节,换位思考并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展望型实践。通过现阶段物流所存在的问题,大胆设想,探讨如何使物流更好的服务电子商务行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以绿色物流为例,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运用生活中,学会垃圾的分类回收,减少环境的污染、破坏。通过对案例、新闻事件的解读及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课程,在保留原有物流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化要求增加相应的内容,体现物流的协助作用。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通过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案例分析、模拟式教学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多样的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兰征,陈志群.物流与配送(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2] 庄标英.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3).

[3] 潘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

第11篇

[关键词] 物流运输管理;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一、《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功能主要是讲授运输或物流企业组织货物运输的技术、方法和流程,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为从事物流运输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本课程是一门货物运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综合性课程。

(一)课程现状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中《管理学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基础核心课是其前修课程,后续课程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实现物流两大核心功能之一。即:物的空间位移是通过运输来完成的,因而,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基础

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了物流运输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忽视了物流运输技能和方法的运用;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认知少、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针对实际问题,本次课改主要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物流运输行业岗位及管理岗位的要求来设计本门课程。

课程设计的基础是: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企业运输调度实践指导为辅。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懂运输的操作,还要会对运输的成本等进行管理。同时,课改主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运输管理软件操作、运输调度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教学形式为主,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较好的相融合。

二、课程改革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职业能力定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的物流运输方式的基本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物流运输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及作业方案,能基于成本与绩效修改优化作业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一是掌握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四种方式的特点;二是掌握不通运输方式的基本组织流程;三是运费构成和计算方法;四是了解货物运输风险类型,熟悉货物投保的程序;五是了解货物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运输合同的内容、订立与修改程序。

2.能力目标:一是能熟练描述出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充分利用其优缺点;二是能够根据已知的运输作业流程组织运输作业的实施,具备对作业流程相近企业的运输作业组织并实施的能力;三是熟悉运输费用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方法,会计算货物运输费用;四是熟悉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证的缮制方法及运输合同的内容。

3.素质目标:一是在锻炼熟悉运输作业流程各环节作业方法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于基本工作熟练程度的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单调、繁杂的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货物运输组织管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构建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懂运输的操作还要会对运输的成本等进行管理,所以本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根据货物的性质不同,将运输分为普通货物运输、鲜活易腐品货物运输、超大与超限货物运输及危险品货物运输,然后根据运输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的序化。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物流实训室、与校企合作情况、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物流运输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来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同时,又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删减了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与前后续课程的有序衔接,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知识。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物流运输的具体工作过程为主,实施项目教学。以真实的物流运输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相对应,形成若干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若干任务,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衔接、将学生的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又获得了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最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和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为主要的评价体系。

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校内的物流实训室、物流软件及校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将物流运输管理的教学内容通过物流运输软件、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完成,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如:通过利用模拟仿真实训,实现全真情景式教学。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程内容和所教授的学生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1.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物流运输管理的具体项目,教师进行任务展示、任务告知、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评”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通过物流实训室的物流运输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如货物运输的执行,等内容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来来完成教学内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现场教学法:根据运输管理的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货物的配装与配载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即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直接的操作,能生动形象的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既可独立采用,也可共同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展现课程内容。课程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开展教学,设计出生动新颖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信息量,增强了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提高了课堂实效。

2.远程教学平台的利用。充分利用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优势,充分利用学院远程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认知,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获得更多外部信息,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创新。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具体如下:过程性考核(60%);课堂表现、作业、出勤(60%);实训任务完成,包括小组成员互评、专兼职教师评(40%);终结性考核(40%);课程总结性考试成绩。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6-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应对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笔者针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路,希望抛砖引玉,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做一些有益探索。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在英语中称为“Bilingual Education”。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有3种模式,即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透视“双语教学”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双语教学,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其中一种是学生的母语。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的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面对的是英语能力强的中高年级学生,应该采用汉语和英语并重作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物流管理方面的交流,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述、学习和思维的理想境界。

2 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教育部在2001 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 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3 年内开设5 %~10 %的双语课程。2003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 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积极投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之中。

有关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而物流水平又取决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物流教育为例,美国的50多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学位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另外,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则设置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仓储与物流等专业方向。在欧洲,也有8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在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物流”列入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同物流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和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相比,总体规模依然很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人才质量上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应用型及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比较薄弱,更谈不上创新,无法满足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我国对综合性、应用性与较高英语水平为一体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3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

3.1 科学定位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公共外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应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这两个趋势,其教学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讲授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物流活动中的交际能力。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事前调研,还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编制,师生共同精心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设计和执行教学计划时得到充分体现。

3.2 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应该给教师对教学方式以广泛的自,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工作兴趣。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目标毕竟还是讲授专业知识,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按学生外语水平分层次实施双语教学。笔者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充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第一阶段:用英语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学生初次接触双语教学,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英语渗透不宜过多。所以在第一阶段的讲解以中文为主,给出特有专业术语的英文说法,并且鼓励学生勤翻阅专业外文词典,不断积累和整理出有关词义的信息。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为5%~10%。第二阶段: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此阶段必须加大英文使用的程度。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20%~40%。第三阶段:英文完全渗透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讲解中,坚持用英文在黑板上板书,用英文归纳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语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只有当用英语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才使用汉语进行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试卷。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强制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英语为主,课堂使用英语比例达到80%以上。

3.3 利用多媒体进行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

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是指利用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给跨国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的报告形式,以教材中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对某一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由于采用多媒体案例互动教学,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老师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了解国际化企业咨询提案方式,了解良好的PPT 制作风格,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教练融合在了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笔者选取了美国沃尔玛(Wal-Mart)超市作为讲解互动案例。课程从物流与供应链一体化整合中的一张图表开始,由顾客、客户服务、零售支持(配送中心)、采购到供应商逐个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英文版商业视频广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多媒体咨询式案例教学,老师的理论联系企业实际操作的表达和PPT 的制作风格,都可以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质的飞跃。使畏惧双语教学的同学,开始感到利用外语和所学专业变得更有兴趣。

3.4 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

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时间短暂,如果没有课外的练习和实践,教学效果很难提高和维持,双语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为了使物流管理双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这些课外学习都是基于网络平台上的课程网站实现的。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例如可以选用目前免费使用的门特网(省略)系统,该系统设立了课程介绍、讲课要点、课程讨论区、作业处理、教师工作室、课件下载、教师答疑、课程通知等栏目,集成了复习、讨论、答疑、提交和批改作业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使问题的阐述比老师一个人说的效果更好、更深、更透。

3.5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

物流管理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需要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中去。为了更好地体现现代物流的应用性特点,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非常必要。组织学生在国内的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物流实践,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参加科技比赛等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及相关部门交流与实训,既可以接受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 结 论

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施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只有将双语教学与物流教学改革同步推进、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国际化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2009(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