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产毕业论文

水产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08 03: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产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产毕业论文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58-02

一、课程的重要性

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品质的好坏,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卫生、无公害的水产品将会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而正是动物饲料、水产品、人类食品这样一条食物链,使饲料的质量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源头。对饲料进行分析和检测,则是饲料质量与安全的技术保障。

二、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饲料原料,饲料的加工工艺还是饲料成品的保存都关系到饲料的质量,因此通过《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们既能掌握各项检测技术及原理,熟知相关仪器的操作,又能根据饲料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挖掘影响饲料质量的因素,成为一名具备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验以验证型实验项目为主,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一个实验充其量有三个学时,学生们因为没有全程参与,故对某些环节半知半解,质疑或改进技术并在管理工作中加以灵活应用的锻炼机会较少。为通过饲料分析与检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在饲料质量安全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基础上,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成为有思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我们在目前的教学实验课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饲料分析检测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顾名思义即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打破教学和科研界限,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学生在接受最基本的理论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以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为契机,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在校内外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1)实验内容的改革。根据饲料质量评价要求按部就班检测饲料原料、配合饲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各项营养指标、卫生指标,再与相应的标准相比较,得出待检物是否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是本课程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培养目标。为顺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趋势,结合课程学习进行科研成为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1]。建议采用由简到繁的培养方式,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单一验证实验调整为综合实验,针对某一种饲料原料或配合饲料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饲料质量评价实训,鼓励大学生进入专业教师的研究队伍,开展相关创新实验或毕业论文设计,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2]。①综合实验方案的确定:以3人小组为单位,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撰写针对特定原料或配合饲料质量安全评价的实验方案,选择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再由教师修改实验方案。②饲料原料的识别: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配合饲料学》等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常见的饲料原料实物,给同学们最直接的感官认识。③检测分析过程:每组派出若干名代表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实验仪器使用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配合老师指导其他学生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2];在实验教学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实验小组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④数据的处理:除计算检测结果外,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可靠性的能力,分析出现非正常结果的可能原因,提醒学生避免用实验指导书上的“注意事项”代替可能原因。设置三人小组的目的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确保每一小组至少得到三个“平行”数据用于统计分析,若条件允许,还可比较三人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同一名学生得到的三平行结果的异同,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⑤安全质量评价:根据选定的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饲料或原料的质量,并分析影响原料或饲料质量的可能因素。此过程须以熟悉原料及饲料标准,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为前提。⑥作业要求及反馈:实验报告的撰写,强调对结果的分析讨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及时讲解分析。据笔者六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生尽管在实验初期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但只要经过2~3次针对性的反馈和辅导,就会写得非常流畅。模仿小论文的结构和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饲料分析与检测质量安全评价实训。校园内的教学不容易给人紧迫感,因此有必要把学生派到公司或专门的质检机构强化饲料分析与检测能力、饲料质量安全评价和管理能力。据笔者几年的带教经历,发现饲料企业是非常不错的实训平台。与学校里比较枯燥的说教相比,在企业进行的现场教学显得更为生动。在那里,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各种饲料原料,真真切切了解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在两周左右的实训中,同学们除了巩固、强化原料和配合饲料成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检测能力外,配合饲料半成品的车间质量监控也能弥补因校内无成套饲料加工设备而缺少相应学习内容的遗憾。实训中,与一线工人同工,能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到多种技术;与相关部门领导的交流,能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学到针对性强的饲料质量管理方法。期间,邀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开设专题讲座,更能针对性地解答实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六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与水产饲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或拔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领导或部门经理作为校外兼职导师,能切实有效的为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3)饲料分析与检测的延伸。通过分析与检测,获知了饲料或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性能,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其对水产动物安全性的影响,为此,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均能使饲料分析与检测结果用生物学的方法加以验证,在科学研究中使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内容得到升华。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1~2年级的学生而言,专业水平有限,因此开展创新研究有相当大的难度[4]。笔者指导的几名学生尽管当时没有取得预期的研究结果,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远远超过未做过创新实验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提高。因为任何创新实验的实施,学生们都经历了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原料营养成分的检测,饲料配方的设计,实验室条件下配合饲料的制备以及饲养试验;实验结果的处理和项目结题材料的汇总,对饲料或原料的质量安全评价已经有了大概的框架,因此到三年级参加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学习时,就会有较强的全局驾驭能力,也具备了多角度分析、解决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思路会更开阔,这样,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②毕业论文设计。尽管毕业论文设计是独立于实验教学的课程,但是从培养专业人才角度而言,如果能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因为实验教学课时数不够,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实验,或创新项目限项申报,受益面不广的不足。因此就人才培养的整体性、逻辑思维的连贯性而言,建议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失为变零散的专业知识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有良好的科研训练基础的学生,较易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较易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从而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开放时间的保证。为保证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就必须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指导老师和教辅人员也应该在开放时间内继续上岗,这就需要学生层面划拨经费给予劳务支持。另外,可适当安排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实现大学生培养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赢局面。允许学生跨学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考核方式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全凭指导教师主观打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果实,以高度的责任心,用伯乐识骏马的慧眼发现学生任何可能的闪光点。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实验项目的实施都是以充足的时间保证为前提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投入是本课程的考核基础。其次,在注重实验技能考察的同时,把每一个实验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讨论等环节都作为考察要素,将综合实验的整体性作为重点考察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接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五、结语

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分析、检测饲料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切切实实提高科研能力,这无疑是新教育背景下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人才的有效举措。

第2篇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6-03

水产动物疾病学作为一门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是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识别常见水产动物病原体,理解疾病综合预防的重要性,掌握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常见病害;推广健康养殖,为养殖生产服务,使养殖产量达到稳产、高效,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较大比重,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规范,实验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近年来,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组,启动了以培养“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高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引入设计型实验为手段,全面围绕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水产病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指导教师为主体、以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基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教材逐步进行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过程中学生较少讨论和交流。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独立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没有达到通过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理想的素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验技能,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只关注实验结果,忽视操作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要实验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实验结果一般都会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也没有成功的喜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学生逐条照着做,所有学生实验内容、方案、仪器设备雷同,实验结果统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单调乏味。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随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养殖环境日趋恶化,水产动物疾病种类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掌握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实验仅仅是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以研究性问题为起点,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初级研究者,或者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地去工作、思考。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材料,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果以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三个转变”:转变简单验证为自主设计,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实验操作阶段和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

1.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学生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器材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如果部分学生自已确定研究题目有难度,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推荐题目中选择。为了适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题目,以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密切联系教学大纲,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水产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产药物的剂型与使用方法、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学与分子学诊断、常用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药敏实验、渔用免疫菌苗的制备与免疫途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等。

2.实验操作阶段。学生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验证预设实验目标,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自己动脑思考,或与小组同学讨论,最终得出最佳实验结果。

3.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学生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按照的格式要求写成科技小论文。成果交流主要以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时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实验小组,简要概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主要步骤、观察现象或指标、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的得失成败,对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及个人体会等,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在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相互合作,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以后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与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情况,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和实验态度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这种考核比以往实验技能考核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实现个体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实验设计方案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确立题目后,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最后修改后定稿。指导教师根据初稿和定稿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①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②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观察现象或测定指标、注意事项等是否详细具体、表述清楚;③实验基本项目是否齐全、规范。

2.实验结果的考核。实验结果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按照的格式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时要突出实验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同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随后回答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根据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否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答辩表现情况、实验态度和表现等给予评分。

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自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增强,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由66.2%增至91.8%,增加了38.6个百分点。

2.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加强。设计型实验是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操作技术和技能。

3.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学生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学生经过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写出初稿,经教师的审阅、返回修改,最后基本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相对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所用仪器也较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的利益,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5.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后还要完成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有好处。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由不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科技论文转变为基本会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写科技论文,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实验内容的层次性。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使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实验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培养。

2.注意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在设计型实验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在时间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注意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设计型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包括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才能够在实验题目的确立、实验方案的审查、修订、答疑辅导、报告批改(或论文修改)等整个实验流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研究。在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向学校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或“挑战杯”,或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进一步就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从而能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之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路斯,邹龙江,潘学民.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96-97.

[2]李炳奇,刘红,王东.开发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12(2):69-70.

[3]张俭,伍贤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5,(1):69-69.

[4]张伟妮,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2):100-102.

[5]黄辉,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91-93.

[6]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187-189.

第3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第4篇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规律的学科,属于数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生物学领域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1]生物统计学是生物类、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食品科学类、水产类、环境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尽管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述上,各专业相差不多,但在有限学时内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与编写上,在试验设计方法等问题上,不同专业差别还是很大的。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培养能够继承和使用知识的人才转向培养能够发现和创新知识的人才。[2]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给高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水产学院申博增硕的成功获批,针对水产类专业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特色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现有三个专业,即水产养殖学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海洋科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数学,多年来生物统计学一直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应用于各专业的毕业试验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中,其在水产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各专业在本门课程的设置上并不一致,如教学大纲不一致、授课学时不一致、授课方式不一致、考试方法不一致、授课学期不一致等。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交流,这不利于整个水产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的后续发展与建设,更不利于硕、博课程的衔接与深化。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首先,生物统计学应用数理统计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涉及概率论、统计学、生物学及它们的综合应用等多方面,概念多、公式多、数据多,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有畏惧心理。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较难,表现在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因此对本门课程缺乏兴趣,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课堂互动少,与水产科学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师过分重视教的过程,学生不能亲自体验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因此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统计学的本质原貌。

 

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名的教材很多,但大多仍是基本沿用数学专业的教材体系,数学学科性太强[3],重数学理论,轻水产应用,数学与水产不能相互融合。以《生物统计学》为名的教材也较多,如杜荣骞的《生物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明道绪的《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5]等,其编写主线都是先概率、后统计、再试验设计。这些教材较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更加合理,充分考虑了授课学时的安排,少概率、多统计;理论部分恰到好处地压缩,应用部分适当加强,在实践中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我们曾采用杜荣骞主编的《生物统计学》,虽然其强调了在生物科学上的应用,但其例题和习题多为以动植物的遗传、变异为主,需要有较好的生物知识,对水产学科来说有些脱节,学生在学习了较难的理论后难以具体化、形象化,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最后,为了应付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记背公式、过程的推导和演算当中,忽略了对知识背景的理解,如果题型一变,马上不知如何解答。一道简单的方差分析就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考试信息量受到限制,这些考试内容在学生以后的计算机应用中又基本用不上,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改革对策

 

(一)课程设置改革

 

为充分利用教学与教师资源,我们将课程更名为水产生物统计学,并作为院级限选课提出,强调了本课程在整个水产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课程采用统一的课程名称、课程号,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考核,课程学时设置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为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3∶1,基本保证了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多数高校而言,一般设置为40学时或更少)。为了保证本课程先修课程的顺利完成,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且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衔接,授课学期设置在第六学期较为合理。

 

(二)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教学型为主的大学,而水产学院在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教学、科研并重的角色。水产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基础强、实践强的学科,在学时较少、学科研究日益深入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应用”,是生物统计学教学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就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出发点,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要“两少两多”,即“少概率、多统计;少理论,多应用”。学习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要比学习这个方法本身如何统计更重要。现在的统计方法,都可以由很多专业的统计软件来完成,甚至你只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怎么输入数据,一个菜单就搞定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方法对不对,总会有结果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分析的能力更为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1.强化海洋、水产特色

 

根据水产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与课程体系特征,我们以海洋水产类试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为课程应用导向,突显海洋、水产特色。我们以蔡一林、岳永生主编的《水产生物统计》[6]为教材,以各专业教师科研实践的实际案例为补充例题及习题,深入浅出地介绍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合理有效地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由于与专业紧密相连,举例对象学生熟悉,这自然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除基本统计原理外,我们根据各专业实践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教学内容。概率论是整个统计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要注意讲清概念、减少理论,加强引导。在概念的讲解上,要注意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对于一些证明推导,则可以适当略去,只要说明问题的背景、来源、结果及应用的方面即可。在统计上,要加强对基本统计理论的讲解。基本的分布、方差分析、简单的相关和回归基本就解决了水产学科本科教学、科研的大多数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解决10%的问题而去花90%的时间。此外,一些简化公式都是为了手工计算而设计的,由于可以使用电脑完成计算,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略去。

 

3.改革教学方法

 

水产生物学科是门实验性的学科,很多生物学现象及其原理都是在试验中发现,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的,因此,试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的正确、可靠与否。本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1)在理论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从各专业的背景出发,建立抽象理论与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种试验模型的假定及其应用。②采用探索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由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使得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采用课外阅读文献、课堂评述等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④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除具有一般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展示数据的动态分析过程,尽可能使课件融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在实践教学中,分三个层次进行实践性教学。①通过试验设计的方法练习,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实践。②结合专业提出课题,由学生组织设计及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③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分析推断的研究性实践。

 

4.切实用好“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7]它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表达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多媒体”的“多”往往被单一计算机取代,多媒体课件也往往成了简单的PPT演示。笔者曾在《浅谈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8]一文中,阐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带来利的同时其弊同样不可忽视。就生物统计学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其概念多、公示多、统计计算过程烦琐乏味,计算机的应用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黑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笔者就曾发现,学生对统计量不知道怎么书写;重要的推导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中一闪而过,跟学生的认知思维衔接不上,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恶感,使学生不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此外,要注意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它们强调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件必须同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普通计算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是较为适合的本科教学统计软件。也许大家都忽略了普通计算器的应用,实际上,在任何一台Windows机器上,程序的附件中都有一个计算器,这个计算器虽然不能进行复杂的统计功能,但对于统计中经常用到的统计量基本都能够计算。此外,在电脑上机课上,可以重点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严格说来Excel并不算是统计软件,而只是数据处理工具。但它几乎是每台电脑上装机必备的软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Excel统计功能的学习能为他们以后从事非专业统计工作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专业统计软件采用SPSS软件,由于该软件不需要编程,因此学生较易接受。除了课堂涉及的统计方法外,这些大型软件包的一个主要好处就是菜单丰富,功能齐备,只要有一本参考书,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最后,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充足的学习资料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西安科技大学的生物统计学网站,除了具有精品课程的内容外,还在“参考资料”栏目内设有“教学篇”、“人物篇”、“历史篇”、“故事篇”、“软件篇”、“应用篇”等内容,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来丰富学习资料。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要改革考核方式,除笔试外,还应增加电脑上机考试。笔试部分应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不要求背条文、记大量的公式,也不要求繁杂的计算。电脑上机考试部分,应让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原理,选取合适的统计命令进行统计运算,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就能将学习、考核和应用真正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又加强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建设

 

在课程的建设上,应注重两点。一是加强师资建设,以讲授本门课程的教授、博士作为课程负责人,建设教学梯队,以研带教,以较辅研;教师定期学习讨论,编制更符合水产学院研究特色的教学例题、习题。二是将这门课程作为学生一生的课程,即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习阶段都要开设本门课程的后续,形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学学习链条,使本门课程能真正服务于水产学院的教学、科研。

第5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验教学理念,从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较强的科学,它的许多机理都来自于实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等专业技能,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系统、器官和细胞水平了解生物的生理功能的作用途径及调控机制,熟练的实验技能,加深其对水产动物生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沿海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必需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狠抓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理学实验中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求解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就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作以初步的探讨。

1 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学内容的重新确定

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前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大部分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本课题组从不同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每一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整。明确了动物生理学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组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从“基础、综合设计”两个层次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水产动物在养殖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实验为主,将实验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操作融合在每次实验中,反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础实验以传统的验证实验为主,其中生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实验,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生理学仪器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处理数据及图形的方法。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安排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分离技术,鱼类采血方法;神经、肌肉组织离体方法技术,心脏离体技术;生理指标记录方法训练,包括骨骼肌、心肌肌肉张力记录方法;血压压力、心电图等生物电记录方法与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小型的科研型课题,并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自拟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后撰写论文,此项实验与本科毕业论文联系在一起开展。在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课题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及现有条件,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出切合实际的课题;学生明确课题后,根据所选课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及方法和步骤。通过本科论文的研究与本门实验课教学的衔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通过自学不断地充实自己与完善自己,提高了对生理学领域研究的兴趣,而且完整地经历了一次初步的科学研究实践,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2 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助准备实验

传统的实验课,总是由教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安排多属一些经典实验,学生按实验指导(教程) 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全面充分的锻炼,思维得不到开放,又浪费了锻炼的机会。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实验课准备工作的尝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轮流在实验前进入实验室,进行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分组安排、实验设备与仪器的安装调试、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用和配制、实验动物的暂养等。学生对实验准备工作很感兴趣,非常主动热情;实验室秩序井井有条,原来经常产生的组与组之间乱拿器材和药品、实验结束时遗失东西等现象大有好转。这主要是因为准备工作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室的安排有了全面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他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努力完成自己的实验,总想使自己准备的实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2.2 更新实验仪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进现代化实验设备,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动物生理实验室在2006年进行了实验设施的换代升级,利用RM624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使实验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实验结果更客观、信息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图形的分析,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成绩评定制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规范的实验成绩考核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鉴于此,本课程摈弃了以往只根据各次实验成绩计算平均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方法,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包括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40%),每次实验均按上述项目及比例给出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成绩进行排队,最后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百分制进行评定,其中85分以上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20%。这种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的方法较之以往采用的方法更加全面、客观与公正,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也促使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课面貌大为改观。从多方面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实验,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科研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动物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激发了其科技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马恒东,黎德兵,濮洁,等.“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84-86.

[2] 何建平,李金刚,安书成,等.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22(4):114-115.

[3] 时菊爱,臧金灿,于新和,等. 谈如何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225 - 226.

[4] 徐向桂,王坚.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素质教育探讨[J].铁道师院学报,2001,18(1): 56-58.

[5] 冯逵.实验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生理通讯,2004,2(23):46-47.

第6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实习 问题 对策

笔者曾经多次指导水产养殖学生实习,从总体上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都有较大提高,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技能等方面都比较满意,这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但辨证地看,学生整个实习中暴露一些问题也必须认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学生对实习指导思想不了解,实习中缺乏进取精神,部分学生有混日子的倾向;二是个别学生实习期间畏苦怕难,一遇到挫折就闹情绪,致使实习工作开展受到影响;三是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动手能力差,影响了实习效果;四是部分学生所撰写的实习报告内容肤浅,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新意,同时文章结构松散,语句生硬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很有必要认真探究产生问题之根源,并采取积极措施,为以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打下基础。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水产养殖学生实习中暴露的这些问题,就学生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现在学生大多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知识,笔者曾多次与实习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对实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实习就是参观生产单位,了解一下生产过程就可以了。另外过去考核方式一般是写篇实习报告,实习成绩评定缺乏多方面指标,考核力度不够,这是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二是目前在校学生多为独身子女,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平时缺少吃苦耐劳锻炼机会,一遇到艰苦的工作就有可能忍受不了。相对其它专业,水产养殖学生实习要求更严,如河蟹育苗实习,每天需要有专人24小时观察蟹苗生长、发育情况,育苗期间各个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稍一疏忽,就可能给使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要求从事生产的人员必须每天起早贪黑地观察、分析,加上育苗场工作及食宿条件差等,这对平时在学校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的学生来说,落差较大,因此学生出现心理波动,实习中出现请病假逃避实习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三是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欠缺,个别学生竟然对河蟹幼苗发育规律答非所问,生产中手忙脚乱,出现一个学生掉进育苗池情形,这反映了个别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实践锻炼机会太少等。四是从实习报告的批改情况看,反映出部分学生观察问题不够细致,写作基本功较差,平常对学科的知识缺乏系统思考,练笔机少等,因此实习报告中暴露的问题就在所难免。

2.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习出现问题虽在学生身上,但根子还在教师和学校身上,探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传统思想教育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参加生产、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少,部分学生实习中出现以上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二是教师在平时授课中,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方面重视不够,实习中基本知识和技能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这一点对注重实践教学的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尤其应值得深思;三是教师自身学习还待加强,授课中有关水产养殖学科先进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可能有点少,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力度不大,考核学生的方法过于单一等;此外教师在结合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查阅文献,对学科发展过程的原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的机会不多,即使有机会,实施也很不完整,这些导致了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缺乏新意,结构松散,语句生硬等。

二、主要措施

1.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

为了消除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实习效果,教师在平时就必须重视理论基础教学,对基本理论、意义要讲透,要知道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才能有探求新问题的基础,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前进。水产养殖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平时要加强实验课的教学,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力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理论以讲授为主,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形式,此外还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课堂上无法介绍的或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手段也是学生们比较欢迎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全面掌握所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力求把琐碎的知识加以综合,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加强能力的培养。比如我在讲授轮虫培养这一章时,在教授理论课的同时,还加强实践教学,设计实验:先进行藻类培养,在藻类培养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轮虫培养,然后把培养出来的轮虫用来投喂河蟹幼苗,最后发现摄食轮虫的河蟹幼苗生长较快,成活率高,而摄食其它饵料的幼苗明显不如前者。这种边学边教的方法一方面验证了轮虫在水产苗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饵料作用,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掌握了轮虫培养的方法。此外在实验中积极鼓励学生对轮虫培养、投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并查阅相关资料,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性论文。所有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重要性。

提高学生实习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对管理者来说,必须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进行实习经费的专项管理,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纲,编写实习指导书,要向学生反复宣传实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实习是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炼,也是走向社会的一次模拟,通过实习才能为下一步毕业论文开展打下基础,另外也是学生就业的一次练兵;学生也要通过实习机会,检查自身所学知识情况,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更好地满足就业需要。

3.认真指导,及时反馈信息。

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起模范和带头作用,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多加关心,平常要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对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当进行指导,同时要鼓励他们养成认真观察、勤记笔记的习惯,既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要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对他们在实习中的表现要有记录,在考核成绩中应该有所侧重。此外要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方面,平时要加以修改、总结,比如河蟹育苗中关键技术在讲授专业课时应重点讲,其它相关方面如饵料生物培养方面也应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在以后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取得明显效果。

4.增加考核力度。

第7篇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某些物质的物化性质的参数和变化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因其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食品科学等领域。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先进性,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其作为基础课向相关专业开设。青岛农业大学将其作为化学、材料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水产养殖、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结构,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重点。本文就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1.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讲解——提问——讲解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过程当中,就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问,让他们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认真对待实验,争取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逐一加以解答。这样,在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2.实验和规范基本操作同步进行

仪器分析实验中使用的基本上是大型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仪器运行过程当中,学生往往感到无事可做。因此,针对学生在实验室里操作技巧较薄弱这一情况,完全有必要在某些实验中,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否规范化,是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如气相色谱实验,进样后样品的出峰时间有的在20~30min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就可以让学生空针在另外的色谱柱上进行进样操作,熟悉微量进样器的使用方法。紫外分光光度实验中,谱图扫描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练习比色皿的使用,发现操作不规范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补充数据处理在分析中的应用

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仪器分析实验要求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仪器分析,对此不甚了解。

因此,在实验的空隙时间内,给学生介绍几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教他们如何用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很有必要。同时,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手动记下来,实验结束后自己分析处理,而不是直接打印仪器软件上得到的结果。努力做到活学活用,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他们在做毕业论文时,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可以把数据处理得比较熟练。 转贴于

4.配合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与普通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危险性。比如,原子吸收中乙炔气体的点燃、高压钢瓶的开启和关闭、气相色谱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氢气的点火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另外,除了上述危险之外,在开启大型精密仪器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对仪器造成损害。为此,仪器分析实验室的每台大型仪器都配备了辅助教学手段,即把仪器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都写在纸上并压膜塑封,放在仪器旁边,让学生在开机之前仔细阅读,按照说明做到独立开机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仪器,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为他们在以后从事类似的工作时独立调试仪器打下了基础。

5.实行开放式教学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一些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多。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结果的部分数据可能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不能编造数据,而是认真查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在教学中实验室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在计划学时内没能完成实验内容或者实验失败的学生,提前同教师联系时间和实验室,鼓励他们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

6.引进考试机制

仪器分析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而且大型精密仪器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因此,一般该实验课没有考试内容。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考虑引进合理的考试机制。具体操作内容为:考前约一周公布试题,考试分小组进行,提前抽签,学生根据题目可查阅资料,组内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8篇

1.1 枯草芽孢杆菌概况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嗜温、好氧、产芽孢的杆状细菌,其生理特征多样,分布广泛,极易分离培养。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1]。

国内外关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与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形态观察、分类鉴定、生理机制、功能发掘及防治等方面。近年来,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渐进到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体现在特定功能基因的寻找并克隆到需要的物种中或者通过诱变、基因工程等手段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菌进行遗传改造等。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945年Johnson等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此后,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980年Papavizas G C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防治水稻等作物的多种土传真菌病害。1992年Hwang等报道,用枯草芽孢杆菌可以防治豌豆的Rhizoctoni根腐病。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已有多种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投放市场。美国Agraquest公司用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QST 713菌株和QST 2808菌株分别开发出活菌杀菌剂SerenadeTM和Souata AS,已在美国登记使用,叶面施用可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的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等细菌和真菌病害。2001年Gustafson将解淀粉枯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成混合生防药剂,称为BioYield。解淀粉枯草芽孢杆菌变种(B.subtilis var.amyloliquefaciens FZB24)作为植物促长剂被Taensa公司商品化生产,商品名TaegroTM。施用于温室或室内栽培树苗、灌木和装饰植物根部,可防治由镰刀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和枯萎病。

1.1.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一些单位也对具有生防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进行了研究,涉及的防治对象有大田作物的叶部病害、土传病害和果实病害等。不同菌株的抑菌谱、抑菌作用乃至抑菌机理等亦有较大差异。现已从作物的根际土壤、根表、植株及叶片上分离筛选出多株对不同作物的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他杆菌株,并采用人工诱变方法提高了菌株的防病效率,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分离出一些抗菌物质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生防菌剂的温室和大田试验。国内已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商品制剂有百抗、麦丰宁、纹曲宁、依天得、根腐消等[2]。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微生物农药“百抗”(1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获得农业部登记注册,已在多个省推广使用,推广面积约4 667hm2,主要防治水稻纹枯病、三七根腐病、烟草黑胫病。百抗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枯草芽孢杆菌B908。大田应用中,百抗对水稻纹枯病防效70%以上。其抑菌机制为营养竞争、位点占领等。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麦丰宁是由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3制成的活体生物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田间防效达50%~80%,其防病机制主要表现在产生抑制小麦纹枯病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菌核萌发的抗菌物质。根腐消为昆明沃霖生物工程公司登记注册的由枯草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复配的可湿性粉剂,通过灌根处理防治三七根腐病。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登记并投产的枯草芽孢杆菌BS-208可湿性粉剂抗灰霉、白粉2种病害,为细菌性植物保护剂,是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竞争性抑制剂。它通过竞争性生长繁殖占据生存空间的方式来阻止植物病原菌的生长,能在植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农作物免受病原菌为害。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病菌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志谊等[3]经过多年生物防治水稻病害的研究获得了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达50.0%~81.0%的枯草芽孢杆菌B-916菌株,现已在江苏等地得到广泛推广。

1.1.3 应用

随着人们对枯草芽孢杆菌研究的深入开展,发现其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保健、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1.1.3.1 枯草芽孢杆菌在工业酶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酶的生产是工业微生物发酵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来自BBC的统计数字,2004年全球酶的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15.3亿欧元),其中食品酶占29%,饲料酶占15%,一般的工业酶占56%。枯草芽孢杆菌是当今工业酶生产应用最广泛的菌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的酶占整个酶市场的50%。由于其产酶量高、种类多、安全性好和环保等优点,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用作生产菌种,其发酵生产的酶已在食品、饲料、洗涤、纺织、皮革、造纸和医药等领域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枯草芽孢杆菌生境多样,可利用的营养物质种类十分丰富,这决定了其自身含有丰富的产酶系统,具备生产多种酶的应用潜力。研究资料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植酸酶、果胶酶和木聚糖酶等十几种酶。在过去的10年,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枯草芽孢杆菌几乎可以在短期内大量生产任何种源的新酶,从而省略了大量的原始菌种改造、驯化、毒理学实验等工作;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能够在生产新酶之前对该酶的性质进行改良和调整,从而改善酶的活性或者赋予酶新的所需性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新酶种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难度和成本降低,产品更加稳定有效。

枯草芽孢杆菌酶的主要应用领域是食品工业,全世界食品工业用酶约占总量的60%,而我国则高达85%以上。这些酶在动物蛋白水解行业中的骨素加工、植物蛋白水解中的大豆蛋白和大豆肽生产、乳制品和婴儿食品生产等工业过程中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面包生产中α-淀粉酶、蛋白酶能有效提高面团工艺性能和面包质量(体积、内部结构、风味等),并延长面包保鲜期;在玉米深加工领域,采用耐高温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淀粉喷射液化”技术以及“双酶法”糖化技术全面带动了我国淀粉糖、味精和柠檬酸等生产工艺的改革。

1.1.3.2 枯草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植物病害生防细菌之一,具有较强的防病作用。美国迄今已有4株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获得环保局商品化或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许可,如美国AgraQuest公司用枯草芽孢杆菌QST713菌株开发出活菌制剂杀菌剂SerenadeTM。并于2000年通过美国环保局(EPA)的登记,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霜露病 、疫病、灰霉病等病害。枯草芽孢杆菌MBI600在英国的MicroBio Group Ltd.、日本的Idemistu Kosan Co.,Ltd.等均已获得注册登记,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用于防治叶部病害(灰霉病、白粉病)和根部病害(枯萎病、根腐病、黑斑病等)。

1.1.3.3 枯草芽孢杆菌在微生物添加剂领域中的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饲料微生物菌种,因其无毒、无害,经常被制成微生物添加剂,用于改善动物肠道功能、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枯草芽孢杆菌在制剂中以内生孢子形式存在,孢子进入动物肠道后,在肠道上部能迅速复活并分泌高活性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有助于降解植物性饲料中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产生具有拮抗肠道致病菌的多肽类物质等,起到抑菌和预防作用。另外,枯草芽孢杆菌是好氧菌,可通过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造成厌氧环境,促进肠道内优势菌厌氧菌的繁殖,维持肠道生态平衡。如,研究发现猪采食含107CFU/g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饲粮3周后,粪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上升,而链球菌和梭菌的数量则显著下降,且这种趋势仔猪较母猪更明显;猪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氮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氨的产生。此外,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耐高温、耐酸碱和耐挤压等特性,在饲料加工中保存良好,有利于推广应用。

1.1.3.4 枯草芽孢杆菌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

研究证明,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可以作为口服液用于治疗肠炎、支气管炎和腹泻等多种疾病,也用来预防和治疗烧伤面的感染。最近,科学家发现从枯草芽孢杆菌提取到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能够补充体内消化酶的不足,恢复正常消化机能;蛋白酶能够分解发炎部位纤维蛋白的凝结物,消除伤口周围的坏疽、腐肉和碎屑。日本人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纳豆就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的,研究表明,纳豆中含有的溶栓酶(纳豆激酶)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同样由枯草芽孢杆菌合成的聚谷氨酸可用作药物缓释材料和医用高分子纤维材料等。

1.1.3.5 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起步较晚,由于它能分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和抗生素,使池底积累的大量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以及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使之先分解为小分子(多肽、高级脂肪酸等),后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有机物(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单糖、环烃等),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有效降低了水中的COD、BOD,使水体中的氨基氮(NH3-N)、亚硝基氮(NO2-N)和硫化物浓度降低,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同时还能为以单细胞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繁殖。这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内底栖水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从而使养殖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另外,它们分泌的多种酶类和抗生素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进而减少甚至消灭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的学者已通过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可在水产养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

1.1.3.6 枯草芽孢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尹文林等[5]不同养殖水体用20亿/g枯草芽孢杆菌B115株0.5mg/L后,对养殖水体的溶氧和pH无明显的影响;氨氮最大降解值出现在使用后的第3~4天,平均降低(45.40±5.06)%;亚硝酸盐氮的最大降解值出现在使用后第3天,平均降低率为(16.03±3.82)%;硫化物的最大降解值出现在使用后第3.4天,平均降低率为(23.01±7.2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 >0.1),对总大肠茵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枯草芽孢杆菌在降解多环芳烃和乐果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李丽等[6]从长期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菲降解菌—菌Ⅱ,经生理生化及16SrDNA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在单基质菲、芘反应体系中,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该菌不但可以在高浓度的多环芳烃存在下生长良好而且对高浓度多环芳烃有较高的降解能力。

1.2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大都把视线放在了营养体细胞和代谢物质上,而对芽孢杆菌的抗逆性休眠体——芽孢,却研究得不多。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逆休眠体,并非细菌生活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芽孢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一些特殊的性质,因此对芽孢形成条件的研究是极具意义的,它的形成受营养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菌种形成芽孢的条件不同。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较其营养体细胞易保存,复活率高,是制备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理想存在形式 ,而制剂中的芽孢含量是影响制剂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些学者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较高的含菌量或芽孢量。张丽霞等[7]采用 Plackett-Bruma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在摇瓶发酵条件下,使含菌量明显提高;张根伟[8]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BS-6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郭小华等[9]也在枯草芽孢杆菌MA 139增埴培养基的优化研究中,使芽孢产量大幅度提高。

本文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的产孢特性进行研究,以期获得较佳产孢条件,为其制剂的产业化生产提供基础资料。同时,本课题为直线式无菌设备微生物安全性检测的一部分。通过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菌株的芽孢形成条件进行研究,获得较高的芽孢形成率,以用于设备的无菌检测,也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微生物培养、芽孢计数等基本微生物实验技术。

2.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实验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Bacillus subtilis var. niger)ATCC 9372,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2.1.1.2 试剂

蛋白胨、小牛浸膏、酵母浸膏、D-果糖、可溶性淀粉为国产生化试剂;蔗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NaCl、CaCO3、 kH2PO4、K2HPO4、MgSO4•H2O、MnSO4•H2O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2.1.1.3 仪器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通;Boxun SB-JC-1B-Z超净工作台,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HH-4数显恒水浴锅,上海精化仪器有限公司;SUKUN SKY-2102C 智能光照培养箱,宁波海曙赛福实验仪器厂;LDZX-50KB 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SUKUN SKY-200B 摇床培养箱;J-2菌落计数器,江苏姜堰市康泰医疗器材厂;SX2-2.5-10型电炉,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其他玻璃 仪器,如烧杯、平皿、试管等。

2.1.1.4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g/L):小牛浸膏3g,蛋白胨5g,NaCl5g,琼脂15~20g,水1L,pH7.0。

液体培养基

摇瓶培养基包括①种子培养基 (g/L):小牛浸膏3g,蛋白胨5g,NaCl5g,水1L,pH7.0;②碳源源基础培养基(g/L):酵母浸膏3g,蛋白胨10g,NaCl5g,pH7.0;

③氮源基础培养基(g/L):葡萄糖5g,NaCl5g,pH7.0;④无机盐基础培养基(g/L):葡萄糖5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10g,pH7.0;⑤SDAY培养基(g/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10g,pH7.0。

活菌及芽孢检测用培养基

NA培养基:小牛浸膏3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15~20g,水1L,pH7.0。

2.1.2  方法

2.1.2.1 菌种活化

     将冷藏的菌种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30℃培养24h。

2.1.2.2 种子液的制备

用无菌水将种子从斜面上刮洗下来,并取适量接入盛有100ml无菌种子培养基的300ml锥形瓶中。置30℃,150r/min的摇床中振荡培养24h。

2.1.2.3 摇床培养

在无菌超净台里,用无菌移液管从种子液中取1ml接种量(v/v)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培养液中,置摇床中30℃, 150r/min,振荡培养24h后,取样检测。

2.1.2.4 测定方法

Ⅰ.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生长曲线[10]的测定

①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菌种经30℃摇床培养24h后,取样,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在波长400~600nm处进行扫描,选出最大吸收峰。

②比浊法测定生长曲线

菌悬液的制备:将30℃培养24h的菌斜面一支,用5mL无菌水,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吸取0.3mL菌悬液,接种到装有20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于30℃摇瓶培养24h。

接种:取12支装有灭菌过的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培养管(每管5mL),接种上述菌悬液,每管0.1mL,轻振摇匀。

培养:将接种后的12支培养管,置于摇床上,30℃振荡通气培养,分别在培养0,2,4,6,8,10,12,14,16,18,20,22h后取出,放冰箱中保存,最后一起以1cm比色皿比浊,以未接种的液体培养基为参比,测定其在最大吸光峰下的吸光度A值。

Ⅱ.活菌及芽孢数的测定

①活菌总数的测定:以倾注法进行活菌计数。取合适的稀释度2~3个,每个稀释度取1ml做3个平板,然后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计数。

②芽孢数的测定:菌液于80℃水浴加热20min,杀死活体营养细胞,再用倾注法进行芽孢计数。

③芽孢得率计数公式:芽孢率% =(芽孢数/活菌总数)X100% 。

2.2 试验设计

2.2.1 Strain ATCC 9372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采用比浊法测定该菌种的生长曲线。

2.2.2 培养基组成试验

用单因素法,对不同的C源、N源、微量元素及无机离子对芽孢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并选取其主要影响因子,再做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

2.2.3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

在最佳培养基基础上,对不同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和溶氧水平对芽孢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培养条件。

2.2.3.1 初始pH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在筛选出的最佳培养基中,用适当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初始pH值分别为5.0、6.0、7.0、8.0,研究初始pH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2.2.3.2 培养温度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在上述试验基础上(确定最佳初始pH值为7.0),研究不同培养温度,分别为25℃、30℃、35℃,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2.2.3.3 接种量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在100ml/250mL锥形瓶中分别接入1%、5%、10%、15%(v/v)的种子液。

2.2.3.4 溶氧水平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在25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最佳培养液25、50、75、100、150mL。

3.结果与讨论

3.1 Strain ATCC 9372生长曲线的测定

3.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由图可知,530nm 为最大吸收峰。

3.1.2  生长曲线的绘制

以培养时间t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A—t标准曲线。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的生长曲线见下图。

 

图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由图可知,4h前,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缓慢,数量增加并不明显;4h后大量繁殖,呈对数增长,并在10h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进入平稳期;14h后进入衰亡期。

3.2 最佳培养基组成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果糖、乳糖做C源,牛肉膏、蛋白胨做N源,pH均为7.0,NaCl5g/L,Mn2+ 浓度为2.4mmol/L,设计4种培养基,于30℃摇床培养24h后,根据芽孢产量确定最佳培养基。

表1  ATCC9372培养基配方(g/L)

培养基号  小牛浸膏    蛋白胨   葡萄糖    乳糖    NaCl    MnSO4•H2O

①         5                   5                5       0.04

②         5                            5       5       0.04

③                   5         5                5       0.04    

④                   5                  5       5       0.04

                      

表2  不同培养基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培养基号                  ①        ②         ③        ④

细胞总数×106(cfu/ml)     17.8     10.2       11.1      19.2

 芽孢数×106(cfu/ml)      14.7     1.85      2.88       16.8

芽孢形成率 %          82.6     18.1       25.9      87.5

实验结果表明,④号培养基最佳,芽孢形成率达到87.5%。

3.3 培养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3.3.1 初始pH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不同菌株的生长所需的酸碱条件不一[11],为了考察该菌株生长所需的最适初pH值,我们设计了4不同的pH值,分别为5.0、6.0、7.0、8.0,250ml锥形瓶培养基100ml,30℃摇床培养24h后,观察pH对芽孢形成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图3 不同初始pH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pH为5.0时,芽孢产量非常低,随着pH升高,芽孢产量明显提高;pH7.0时,达到最大值,芽孢产量为 2.2×107cfu/ml,与其他初始 pH值下有显著差异;初始 pH值为8.0时,芽孢产量急剧下降,但细菌总数却是最多的。该种现象说明该菌种在偏碱条件下细胞生长较好,但芽孢形成缓慢。兼顾芽孢产量和芽孢得率的考量,选pH7.0为最佳。

3.3.2 温度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将培养温度设为 25℃、3O℃、35℃,250mL锥形瓶分装培养基100mL,150r/min摇瓶,考察培养温度对芽孢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

    图4 培养温度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25~30℃范围内,该菌种在30℃时,芽孢数和芽孢得率最高,芽孢数为1.3×108cfu/ml,芽孢率为92.8%,因此选30℃为最佳。

3.3.3 接种量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接种量大小对菌株生长及芽孢形成有一定影响,接种量过大会带入较多的种子培养期的代谢产物,并使菌体前期生长过快,而使最终菌体数量及芽孢数量下降;接种量过小则使菌体增殖缓慢,芽孢形成缓慢,培养时间延 长[12]。试验在250mL锥形瓶中分装培养基100mL,接种ATCC 9372种子液,接种量(v/v)分别为1%,5%,10%,15%,考察其对芽孢形成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接种量对芽孢形成的影响

接种量           细菌总数         芽孢数          芽孢率

(v/v)         (cfu/ml)       (cfu/ml)       (%)

1%             2.2×107          2.0×107        90.9

5%             4.1×107          3.6×107        87.8

10%            4.8×107          3.7×107        77.1

15%            5.0×107          3.8×107         76.0

试验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量的增大,菌体的生长量和芽孢形成数量都增大,但芽孢形成率确呈下降的趋势。综合芽孢形成量和芽孢形成数,接种量5%为宜。

3.3.4 溶氧水平对该菌株芽孢形成的影响

溶氧对芽孢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有些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孢,有些却在无氧条件下才形成芽孢 ,有些芽孢形成率随溶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有些却又相反。Mohamed Ismall等[13]研究过球形芽孢杆菌溶解氧与芽孢形成的关系,发现随着溶解氧浓度升高,芽孢形成率也越高。但有的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14]。枯草芽孢杆菌是好氧菌,溶氧水平不同,最终获得的菌体数量、芽孢数量不同。氧气是影响芽孢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芽孢为目标的生产中,采用通风发酵,溶氧是发酵的关键环节之一。通常以不同的装液量控制溶氧量。试验采用25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最佳培养液25、50、75、100、150mL,进行摇瓶培养24h,考察溶氧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芽孢形成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图6 装液量对菌种ATCC 9372芽孢形成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装液量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的生长及芽孢的形成影响很大,溶氧增加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及芽孢的形成,装液量低 ,则通气量大,溶氧水平高,菌体的生长和芽孢的形成,装液量为25ml/250ml锥形瓶芽孢数量及芽孢形成率均最高,芽孢数达到3.4×107cfu/ml,芽孢形成率为94.4%,因此为最合适的装液量。

3.4 小结

综上所述,初步确定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产芽孢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最佳培养基(葡萄糖5g,蛋白胨 5g,NaCl5g,MnSO4•H2O0.04g)基础上,于pH7.0,接种量5%,装瓶量为25ml/250 ml锥形瓶,30C摇床培养24小时,此时,芽孢数量最多可达到3.4×107cfu/ml,芽孢形成率达到94.4%。

4.总结与展望

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逆休眠体,并非细菌生活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形成受营养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在确定最佳培养基基础上,研究了培养条件,包括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和溶氧水平,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芽孢产量的影响。

对于培养基的初始pH值来说,在5.0~8.0的考察范围内,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对pH值的要求有所不同,pH5.0~6.0不适宜菌体及芽孢的形成;pH7.0~8.0适宜菌体生长,但pH7.0适宜芽孢形成而pH8.0不利于芽孢形成。因此,为了在提高菌体量的同时提高芽孢数量,pH值7.0最适宜。在温度25~35C的试验考察范围内,30℃时,芽孢数和芽孢得率最高,因此选30℃为最佳。接种量(v/v)1%~15%的试验考察范围内.接种量的提高有利于芽孢数量的提高,但接种后芽孢的倍增率则下降了,芽孢接种量在5%可取得最佳的平衡。

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是好氧菌,溶氧是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的重要因素。摇瓶试验结果显示,通气量大有利于菌体生长,提高芽孢形成率。

综上所述,初步确定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产芽孢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最佳培养基(葡萄糖5g,蛋白胨 5g,NaCl5g,MnSO4•H2O0.04g)基础上,于pH7.0,接种量5%,装瓶量为25ml/250 ml锥形瓶,30C摇床培养24小时,此时,芽孢数量最多可达到3.4×107cfu/ml,芽孢形成率达到94.4%。

本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ATCC 9372产芽孢条件的研究是通过摇瓶发酵进行的,若要用于生产实际,需进一步进行发酵罐培养条件的探索。

致 谢

感谢指导老师魏培莲对本毕业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的细心指引和教导,使我对于无菌检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也要感谢徐辉老师在使用实验仪器过程中,对我们的默默支持。

感谢实验过程中陈勇毅、王子宝、蒋增良等同学提供的帮助。

感谢潘碧静、叶细首等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软件操作方面的指导。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刘波,李红,姚粟,李金霞,程池.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27 

[2] 高观朋.枯草芽孢杆菌研究概况,blog.sina.com.cn/s/blog _59b2eb470100fawu.html,5~40

[3] 陈志宜等.江苏将推广微生物农药——纹曲宁,北京农业,2003,10

[4] 赵述淼,韩继宏.浅谈枯草芽胞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5] 尹文林,沈锦玉等.枯草芽孢杆菌B115株对水质改良效果研究,渔业现代化,2006,(6):1~5

[6] 李丽,钟鸣,周启星,李坤等.枯草芽孢杆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7,(4): 1~3

[7] 张丽霞,李荣禧,王琦等.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生物防治,2006,22(增刊):82—88

[8] 张根伟.枯草芽孢杆菌BS-6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22(1):54—57

[9] 郭小华,陆文清,邓萍等.益生枯草芽孢杆菌MA 139增殖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3):41—46

[10]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实验教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5~88

[11]宋卡魏,王星云,张荣意.培养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B68芽孢产量的影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2007,23(3):255~259

[12]匡群,孙梅,施大林等.培养条件对凝结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的影响.生物技术,2009,19(1):79~80

[13]Mohamed Ismail A K.The effect of oxygen on the sporulation and toxicity of Bacillus sphefieus 2362.Bitechno1.Lett.1993,15(1):34~43

第9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19-02

一、课程特点

环境生态毒理学是一门借助多个学科成长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研究领域、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基本知识涵盖比较广,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很慢,一般是三至五年甚至更长。在课堂授课中补充最新内容,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学生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才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与深度紧跟学科发展潮流。考虑到环境毒理学专业代表性很强,兼有基础和应用两方面的性质,因此,应将双语教学引进课堂,把课程内容和实际的研究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中英文研究文献,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课题的结合。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研究兴趣,增加学、用英语的机会,丰富专业词汇量,为以后文献的查阅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将单调的理论知识联系当前的研究进展,亦能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吸纳国际最新理念和技术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

二、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结合

环境生态毒理学为我校水产学院研究生新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外语特长,对提高研究生的外语知识,查阅、分析外文专业文献,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同行科学实验研究、科研论文行文思路异同点,跟踪国际前沿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在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前,专业主讲教师与专业首席负责教师等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中,要共同细化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为:坚持环境生态毒理学为主体,以学生为导向,强调语言工具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科专业知识与语言运用兼顾,学科专业知识讲授优先;以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为纲,语言内容为学科内容服务,语言使用比例取决于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水平。

三、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变机械被动灌输为启发式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2] [3]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情景,提出问题,从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起步阶段、研究进展阶段、现行发展趋势和研究难点与重点等角度综合性、深入地进行专题讲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只是做一个倾听者。例如,在讲授新知识点前,教师可针对拟讲授的主要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一些公害事件引出本章的问题或概念;另外,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问题,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可邀请学生向全班总结、讲述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或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中由知识的传递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二)课堂研讨中的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教学中所强调的关键。在贯彻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推动下[4],让学生组成几个课堂研讨小组,选取实验动物等方面的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和交流,以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研讨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与课本相关内容的科研论文,通过对相关科研论文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加深对一些抽象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系统归纳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更为今后知识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研究型教学特色

(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环境生态毒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有些知识点讲解起来很抽象,并且存在较多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等理论研究,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编写成文字简洁、图表线路清晰的教学文件脚本或模拟动画,这样既便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之余,可以利用一些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毒理学的学习扩大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科的实践性。例如,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质,如甲醛等装修污染和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以及近期出现的一些地方性疾病如癌症村等。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毒理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构建师生双语教学交流平台

环境毒理学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保证学生对环境毒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理解,也会使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大大缩水。因此,我们还在主讲教师的办公室为学生设定了固定的答疑、研讨的时间,并通过电话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此外,我们建立了该课程的公用教学邮箱,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动态发到该公用邮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补充、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公用邮箱的启用,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公共信息的交流,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建立的环境毒理学网站为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信息和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融入教学中,把环境毒理学的教学课件、录像视频,以及国内外环境毒理学的进展、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放到该网络平台上,有利于学生随时上网巩固学习并加深理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摄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及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五、教学实践中改进,双语教学初见成效

(一)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一个教学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中渗透、体现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思想观点、过程以及方法。一方面,结合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学更具有新意、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中,能使研究富有灵感、活力和动力。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组的研究项目。

(二)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组,提高科研兴趣

鼓励学生加入课题组,并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等各种创新型实验,亲身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探索性实验,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完善双语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本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加强了双语教学研究课程的应用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学课件制作、考核方法、教学讨论等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水平,并就如何将研究生课程内容与讲授与科学研究有机会整合进行探讨,以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 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主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0-51,49.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对比分析

本文根据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五年多的实践经验,基于我们与加拿大合作方教务部、国际留学生部、动植物、经济管理等七个系以及项目内各专业年级学生的广泛交流,依据笔者作为项目协调员在加拿大高校访问期间多渠道的参与及感受,对比分析中加高等农业本科教育。在对比分析中,中方以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农科本科教育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编号MOE35CA2A200302890/91)。加方以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Nova Scotia Agricultural College,NSAC)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NSAC是位于加拿大东南部大西洋沿岸以农业为主的公立院校,这所新斯科舍省唯一的农科院校的农业科研、国际化程度在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地区久负盛名,是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最为深入的一所学府。该校以开展学术研究的形式吸引了较多的项目资金和政府拨款,与许多企业联盟,参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建设,是加拿大有机农业中心的科研基地。

一、入学条件

除少数推荐免试外,中国高中毕业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即“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学习。福建农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二类重点综合性大学,每年高考录取分数都比二类本科控制线要高出二、三十分。如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两个农科专业2008年在福建省录取的最高分为600分,最低分为528,而当年该省二类本科控制线为471(满分为750),由此可见其入学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

进入加拿大大学,例如,新斯科舍农学院无须正规的入学考试,学生入学以高中毕业成绩为主要依据,一般各科成绩及格且主要科目成绩在60分以上者均可入学。省份、学校排名和专业不同,成绩要求也不同。即使在同所大学,对来自不同省、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入学条件也有差别。新科舍农学院对2006秋季申请入学的农科类学生高中成绩的要求分别为:本省学生不低于60分,来自其他省份的学生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对特定科目还有额外的要求,且科目及其要求随不同省份学生而有所不同,此外,还要有高中老师或辅导员的推荐信;对北美以外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样有额外的要求。似乎加拿大高校对学生入学的要求更多,但事实上,由于加拿大高中教育的特点,对于大部分高中毕业生而言,达到这些条件并不难;相比之下,中国学生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显得更为严峻。

二、人才培养

总体而言,加拿大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在一定领域范围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较广的知识面、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可进一步提高其能力的可塑性人才。这一教育方针是由加拿大“教育面向市场”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高等农业教育中,这种培养方针的结果便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一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利于其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另一方面,广阔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能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高等农业本科教育虽然也非常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但从结果上看,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方向还显窄、工作适应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新性和严谨性还不够突出。

三、质量控制

中加两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学生质量控制方面也有所体现。在加拿大大学“宽进”的环境下,教授的严格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在加拿大,一门课的课程阅读量非常之大,有学生说一堂2.5小时的课的阅读材料可能需要20至30小时才能阅读完。因此,加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课后大量的时间都用在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上,否则就很难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小组活动以及完成课后作业,也不太可能顺利通过期中和期末的课程考试,即使勉强通过了,也很难取得好成绩,淘汰率很高。在学分要求方面,NSAC的学生是根据其考取了的学分去区分身份,没有严格的年级概念。初入学者至考取到24个学分的学生称为freshman,取得25至55个学分便属于sophomore,56至89个学分者称为junior,而90个学分或以上则为senior。福建农林大学农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根据专业不同必须修完165至180个学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在弹性学制年限(四年制本科学制年限为六年)内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各教学环节准予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学校对学生学籍管理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根据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开课计划,以2003级中加合作项目学生为例,通常情况下,学生各学年累计取得的学分约为:第一学年56学分,第二学年105学分,第三学年150学分,第四学年180学分。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开学初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的,由学校安排重考,仍不及格的,允许在毕业前再参加补考。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试读一年,试读期间被编入下一年级学习,但若试读期满仍达不到学分要求,则立即退学。

综上所述,两国在学生质量控制方面似乎都相当严格,但中国高校农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由于累计学分达不到要求而被退学或试读的,其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与加拿大大学接近50%的淘汰率相比仍然要低得多。课程考核是学校对学生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目前,尽管农学类专业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较为灵活,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等不同方式进行,但由于老师的授课内容大多来自课本,考试前划有重点,因此,学生只要平时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考前再突击一下,通过考试并取得课程的学分是没有问题的。但加拿大大学则不然。对于书本上已有的内容,老师通常要求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只简要介绍一下,重点的讲授内容是老师另外收集的各种学术资料和业界动态,即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预习,对课本知识有充分了解,才能保证在课堂上能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课后的学习任务也并不轻松,如NSAC农科专业,根据该校的开课计划,学生除了参与课堂授课(Lecture hours)之外,还要进行相应学时的实验室(Lab)实习或野外(field work)实习、课后辅导时间(tutorial hour)要求,这些都是取得课程学分而必须完成的并且在总评成绩中约占50-75%。在考试的时候,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凡是老师课堂上讲授的或课后布置的有关内容都是考试范围,学生平时的用功与否能够在期末考试中真实地反映。

四、学生科研

加拿大大学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实践机会,使学生得以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可以跟随老师进一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班2004级园艺学生林松在NSAC就读本科阶段期间,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他撰写的研究论文《通过同步排卵时间和定义卵过度发育来提高极地嘉鱼的卵质量》一文获得加拿大大西洋地区18届水产养殖科学年会第二名。加拿大的大学除了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及成果之外,对学生的其他素质也十分关注。在NSAC,每个科研项目结束后的两周之内,指导教师必须就每个学生在该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定性评估。评估的内容涉及以下多个方面:工作兴趣、积极主动性、组织与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判断能力、可靠程度、团队关系、对建议和批评的接受能力、工作中表现出的个人品行、出席次数、守时程度以及总体评价等。这样的评估,在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的同时,也使学院和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作为工作团队中的一分子所应有的素质。这与加拿大既注重学术能力,亦注重人格品行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是一脉相承的。NSAC的植物系每年有一个由学生组织的学术会议,由研究生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起到锻炼学生写作科研论文、进行会议报告的初步锻炼。

中国各高校每年也设立有大量的学生科研项目,并投入了一定的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予以支持。但由于在项目监督、评估验收等方面相应的措施和约束还不够完善,致使部分科研项目最终以“走过场”的形式告终,一方面对师资和财物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五、教学评估

如果说课程考核是对学生进行质量控制的手段,那么教学评估则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质量控制。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活动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发起,每学期一次,在期中进行。其检查方式包括学院的自查,包括课堂出勤情况、教师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意见;教务处到各学院的专项检查。每学期的教学评估活动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评估涉及内容有: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听课,教授、副教授对本科生开课,课程主讲教师教案和备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教材使用,学生到课率及课堂纪律,实践性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及教学管理等等情况的检查,另外,还有对前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的抽查(试卷质量、成绩评定情况)。为了及时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福建农林大学还采取网上评教,由各学院教务人员和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此项工作。另外,还发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问卷”的形式,以调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该调查问卷采取填涂卡的方式,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备课情况、课堂教学态度、师生互动情况等20多项,每项均分为A、B、C、D、E5个等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判断作评价,同时可以提出书面的建议及意见,学院将根据调查的情况对教师进行反馈,促使他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等。一些教学评估活动只局限于形式,没有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加拿大大学在教师质量控制方面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新斯科舍农学院针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设计有专用的评估表,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评语,学生可以对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出分别评价和总体评价,就其中不受欢迎与有待改进之处以及对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和TA工作等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二部分为数字评估,学生就课程总体情况、教师讲课水平、小组讨论情况和实习实验情况4项分别评定等级,每项划分为5级。这些评估表都是匿名填写的,并且特别注明了所有意见将在学生相关课程最终成绩公布后才会反馈给授课老师。除此之外,院系还会不定期召开学生意见反馈会,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就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畅所欲言,有时提出的意见十分尖锐,这也体现了加拿大学生对教学质量重视和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的意识。此外,加拿大高校有专门的网站(省略)供学生在网上匿名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全校老师的各自得分一目了然。这不失为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福建农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福建农林大学,2004.

2、侯建国.加拿大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第11篇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95-02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已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兴起。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各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农学类专业的发展,对都市型农业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农学类专业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因此,探索和研究与都市型农业相适应的农学类专业改革策略,是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的特色定位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多以“服务三农”定位,内容空泛,缺乏特色。“定位”就是指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不同农业院校的服务对象应有所不同,倘若都相同,就无所谓特色,亦无所谓“定位”。目前,我国现有农业高等院校60多所,其中一部分高校可选择以都市农业为其服务目标,另一部分高校则可选择其优势学科为都市农业服务,发挥学科的优势作用,并有所侧重,逐渐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定位[1,2]。高等农业院校在都市型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校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持,并且这种支持是大量的、长期的,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设立于大都市的农业高等院校,特别是都市直属农业院校,其首要任务就是为该地区农业服务,促进其农业的发展。再次,高等农业高校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相应调整和改革,将促进其自身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色的形成[3]。天津市地理位置优越,为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其都市农业的基础很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农学院就开始探讨如何为天津都市农业服务的问题,并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的认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为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我校确定了发展目标,即以服务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农业大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校还根据本地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适应都市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根据我校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农学类专业在各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其中,“农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国内其他都市型农业院校也进行了改革。例如,上海农学院在并入上海交大后做出了全面服务定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都市园艺特色定位等。由此可见,各农业高等院校只有实现专业特色定位,才能对都市型农业,甚至对整个现代化农业以及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

都市型高等农业高校农学类专业,应根据都市型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调整农学类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与都市型农业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农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与调整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都市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首先,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产学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其次,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品德、能力和身心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再次,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2.加强学科建设。众所周知,“农科”是农业高校的立校之本。目前,高校竞争日趋激烈,都市型农业院校应正确定位,发挥其农科优势。一方面,加强传统学科建设,比如农学、园艺、动科及水产等学科,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应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学科建设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做法,使其更适合于都市农业型农业发展的需要,突出都市型农业的特色、发挥优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其他农学学科应集中整合优质高端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基地,提高知识创新以及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并与传统学科形成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调整教学内容。适应都市型农业人才需求特点,全面调整教学内容。我院的农学类专业课程应根据天津市的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在“特用作物栽培和育种”、“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绿化观赏植物选育”、“设施农业”、“蔬菜无公害生产”、“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应用”、“园林规划”、“环境监测和改造”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特色[4]。应按照都市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创新,专业课程做到精、新、实、特。此外,还应注重基础课和实践课的建设。

三、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都市型高校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大都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堂结构。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应健全教学文件,修订教学大纲,使教学质量检查做到有据可依。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讨活动,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不断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完善,对实验教学的教材、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由于农学类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易激发,且实践性较强,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索式”、“观摩式”等。摈弃“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农学类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利用部分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其科研工作情况及该领域的科研动态,锻炼其科研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部分课程采取“观摩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对方法和原理掌握得更透彻。

2.规范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首先,搞好实验教材建设,应撰写出适合天津地区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用的实验教材。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教材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次,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将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及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参加到实验教学中,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技术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圆满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形成专兼结合、核心稳定、技术能力和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建议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加科研工作,接受科研训练,开展创新实验,尽早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再次,建立规范的实验评分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仪器使用情况、数据记录及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期末按照实验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准参加相应理论考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的操作技术要点,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场所,学生可进行各种农业实践,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考试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改革以往考试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制度,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采用撰写论文、期中考试、期末题库抽题考试及操作技能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考评方式,不局限传统的考试模式。这样可以打破学生以往考试死记硬背的习惯,更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而且提高了其动手能力。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可对历年考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构建覆盖范围广、不断更新的试题库。

四、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就天津而言,近年来随着天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一半以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要求。农学类专业中,以粮、棉、油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知识滞后的状况,而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园林园艺、动植物防疫检疫、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人员却明显不足[5]。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建造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的状况,对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6]。首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增强学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及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信心。其次,改革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利用各种条件,实现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开设各类选修课及第二学位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其潜能,使其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再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向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多适应”的方向发展,培养出理想远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懿,金彦平.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1,(2):9-10.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82-02

当前很多高校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综合性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因此,综合性实验教学必然成为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实验教学方式是培养应用型工科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突破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空间的局限,缩短了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食品工艺学实验是指以产品生产实验为核心,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过程。《食品工艺学实验》目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独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开设食品工艺综合性实验课,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对学生以后完成毕业论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有效解决了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多年来课程组不断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制定完善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大纲,即在《食品工艺学实验》大纲中设立加工部分、检测部分,建立符合综合性教学情况的课程讲授模式,即在教学体系设计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平台,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内涵,整合资源,建立包括食品工艺检测理论实践、食品工艺检测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检测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工艺检测创新技能训练4个层次,使任课教师及学生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按照构建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一个中心,两部大纲,三创培养,四组优化,五条导航,六只主线,七套教案,八个方面”的“金字塔”式综合实验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性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行、渗透和互补。

3.建立“开放式”综合性教学课程模式,就是力图把师生互动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达到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找到一条新路。

4.打破专业界限,整合实验功能,调整实验室设置;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环节转化,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搭建仿真模拟综合性实验平台,仿真工厂化工艺流程,仿真工厂化管理,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实现本门工艺实验课综合性课程的四个现代化,即“实验课程管理工厂化、实验工艺控制流程化、实验产品设计创意化、产品师生品评人性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食品工艺检测理论实践层次。为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内容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操作示范与讲解、操作体验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识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检测方法并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还有各类安全注意事项。第二层次:食品工艺检测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为培养学生的工艺检测实践能力及基本素质。针对传统食品工艺、传统的食品检测技能训练,实践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第三层次:食品工艺检测综合技能训练层次。培养学生的工艺检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掌握现代食品工艺流程、食品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四层次:食品工艺检测创新技能训练层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素质。营造真实的工艺检测环境,提供综合实验平台及创新设计项目,以工艺检测创新课题、科研课题研究为主,同时承揽对外开放的各项任务。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贯穿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全过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以学生为本、以技能实训为主、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我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形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教师负责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等,实验的组织实施由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现

1.制定了食品加工实验室开放的任务、目标和章程。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从事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实验中心主任、教师、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制定岗位和考核办法;编制实验开放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出台各种管理制度(农产品加工开放实验室章程;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的流程;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

2.专业课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目前课程组教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和高学历的青年教师组成。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组教师队伍的特点。课程组教师经常深入天津周边的食品加工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提高实践经验的同时及时了解了食品加工的新进展。同时还实施同行教师相互听课、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学生评议教师教学效果等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3.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我院“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津)”和“天津市农副产品工程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学生在做实验时,自己带原料,实验室负责提供辅料,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实验。

4.食品加工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形式。食品加工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全校食品加工方面的选修课,根据选修课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食品加工方面的综合性实验,以开出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项目为主,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创新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另一种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提前向实验室提出预约申请,主要原料一般由学生兴趣小组担负,实验室提供辅料、仪器设备和用具等。

四、整合实验内容,调整实验室设置

在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突破以往分专业设置实验室和偏重支持开设单项验证性实验或个别课程实验的传统做法,打破专业设置,通过对各专业所需实验功能的整合,设置综合性实验,侧重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尽量考虑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体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五、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食品工艺学实验》成绩评定包括2个方面,即各产品加工部分(占总成绩60%)和质量指标分析测定部分(占总成绩40%)。而每一方面的成绩都来自于预习报告(20%)、实验过程(60%)和实验报告(20%)3项成绩的综合。其中实验过程又包括出勤表现(20%)、操作技能(60%)和产品品尝结果(20%),所做产品的评分由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评定打分;操作技能由各指导老师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打分;到课情况由每天上课前签到记成绩。

参考文献:

[1]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2]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王汉成,刘明,朱龙彪,等.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