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8: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科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是基于学校实际工作,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侧重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与策略选择。郑金洲指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不仅包括课题研究,还包括学术报告、理论学习、教研活动、专题研讨、教育论坛、论文评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编辑文集、出版刊物等。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范围比较大,但是其规范性和学术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否则就是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庸俗化,进而失去了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意义。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内涵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技能、教育科研的观念三个方面。
教育科研的知识,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方法学的知识。教育科研的成败与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教科研素养;教育科研技能,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能力、科研规划与设计和组织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教师的教科研是以实践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从自己身边寻找问题,并通过研究能够有成效地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科研的观念,包括问题意识、科研意识、理论意识、钻研精神、严谨治学、合作态度、开阔的视野。
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教科研素养问题
笔者在管理区域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过程中,审阅过众多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申报书,近期又审阅了上一年度144个课题申报书,其中所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
第一,大多数教师在课题设计论证中,没有提及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即便提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仅是写了理论的名称而已。
第二,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操作错误。不管是否需要都会列出调查法或调查问卷法;是全样本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全无涉及。可见,教师对调查法的理解和使用是片面和错误的,不可能实现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多种研究方法的名称罗列,层次混乱。如观察法、比较法、文献法、调查法罗列在一起。再比如,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并列在一起;还有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罗列。这种研究方法罗列的混乱,也反映在课题研究思路上的混乱。还有的课题根本没有列出研究方法,仅仅是叙述工作步骤。
2.选题难于切中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高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其实对于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有差异的。如果能针对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应用一定的教育理论,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但是教师找不到这个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了这样一个专业人员研究的课题题目。这反映出教师欠缺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能力。
3.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第一,文献检索途径和方法不当。参考文献反映课题申报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教师课题申报书中所列“参阅的主要文献”数量过少,有的仅列了两项。
关于参阅主要文献的资料的形式,教师有很多错误的写法,如文字,网站、网络,学报。正确的是:书籍(名著要籍、专著、教科书、论文集、手册、辞书、工具书)、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文章(新闻报道、通讯)、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统计报告、教育档案(教育年鉴、调查报告、会议文件、资料汇编)、非文字资料(图像、声音)。“报刊名称”错误的有:百度、豆丁。严格来讲,它们是不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的。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找不到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差。课题申报书中“主题词”填写混乱,也反映出教师不能准确地检索文献。一般在网络数据库中会通过输入主题词、标题、关键词等来搜索文献。主题词确定混乱必然造成文献搜索困难。不懂得“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关系”使得教师在文献检索时,不能精准地找到文献。
第三,对已有文献缺乏分类、整理和判断。课题论证设计中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实际上等于一个简短的文献综述,其中应该包含该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144份课题申报书,很少有教师在此界定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空泛,所谓的述评,其内容与其课题的研究点,逻辑上还差很多层次。
4.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
课题申报书中的主题词是根据研究内容而设定的。不会确定主题词,或是确定错误,不仅影响到文献的检索,更说明自身没有搞清楚课题的研究内容。这直接导致研究方案设计的失败。很多教师在课题申报书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手段、途径”这部分,填写的就是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行动路线是问题与假设、资料与证据、结论与讨论,工作的行动路线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总结。很多课题申请书,甚至开题报告中,都是在叙述该项工作的进行过程,阐述工作的亮点,而非研究的切入点。
教师教科研素养存在问题的归因
1.教师教科研的泛化导致对教师教科研要求的降低
虽然教师的教科研与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有差异的,在文献研究和研究方法上不能以专家研究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科研,但是“过于强调教师教科研与专家研究的差异将导致教师研究在学术价值上的自我贬值、在研究地位上的自我边缘化、在研究过程上的作茧自缚”。(高远才,2010)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教科研素养,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简单规则和操作程序,才能保持敏感的问题意识和更加持久的研究热情。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活动不少,课题也挺多,但是对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标准降低,导致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在持续的教科研中获得能力水平的提高。
2.缺乏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
职前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教育科研的培训。职前,本科生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本科阶段仅是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关于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有些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有过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和一定的研究经历,但是进入教师岗位后,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淡漠减弱。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
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措施
面对教师教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教科研方面的培训,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应该重视教育科研意识、方法和观念的培训。
第二,规范教科研活动,尤其是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在规范的课题研究中培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对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进行管理和指导,最直接的机构就是区县一级的教科研机构。区县教科研机构应通过对各级课题的过程性管理与指导,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从课题申报开始,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年度检查一直到结题验收,过程性管理要规范。避免有申报立项,没有开题论证,没有中间的过程研究,最后编纂一个结题报告就结题的现象;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研究方向偏差,使研究的内容与申报的课题不相符合,或者是所做的研究工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的现象。
在区级课题的申报阶段,只要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就可以批准立项,保护和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并通过立项课题把教师带到课题研究中来。在开题论证阶段,规范开题过程把好开题论证这一关,必须让课题负责人和整个研究团队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论证清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只有论证清楚才允许其开题。在后续的年度检查、中期检查阶段,严格按照开题论证的设计,进行检查和指导。
总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素养而言,做一个规范的课题研究,要比做众多不规范的课题研究,受益更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石门镇小学教科室2003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学校教育科研实现新跨越的一年,是一个“规范与深化”的一年。我校教科室在市教科所、石门镇学校的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确立教育科研新理念,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充分调动全镇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室常规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总结,使得学校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理论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1、圆满完成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学校工作带来极其的不便,但我们依然按照2002年制订的《教科研培训计划》,一手防非典,一手抓培训。针对不宜大面积集中的实际,我们积极挖掘各校的内部潜力,以教师自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倡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全镇所有在职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率达到100%,其中71位教师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交案率达到100%,71位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的教科研专题测试,通过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学术氛围较浓的一年。一是“请进来”。6月,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徐炳炎到校作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科研工作》的专题讲座;8月,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徐金珠到校作了《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的主题报告;同月,邀请衢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杨治平老师到校作了《新课程标准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与名家、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使广大教师受益非浅。二是“走出去”。上半年,教科室主任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科室主任培训,并赴台州进行考察学习;暑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下半年,组织教研组长参加教研组组长培训。各类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二级培训,从而达到全体提高,全面优化的目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科研工作
1、健全管理机构。2003年,我校申报的课题达到了5项,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实效性,校教科室开始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组长主持本课题的研究,教科室给予协调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教科室——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三级科研管理网络。
2、制定科研规划。根据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编制的《“十五”后三年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教科室组织力量制订了《石门镇小学2003——2005年教育科研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教科室制订了2003年的教科研工作计划,给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我校依据衢州市、江山市两级教科所的有关课题管理规定,制订了《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学习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研究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1月,衢州市和江山市2002年度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结果揭晓,镇中心小学的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获三等奖,江山市一般规划课题《轻松愉快,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二等奖。2月,教科室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2003年度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并形成了阶段成果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10月,教科室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总结,理清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11月,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上交衢州市教科所鉴定。
2、积极申报课题。由于上半年经过了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2004年的课题申报工作也异常火热。教科室共收到课题研究方案6份,经筛选后,选择其中了5份上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5项课题全部通过审定并立项,其中由教科室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策略的研究》被列为衢州市2004年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创下了我校历史之最。
3、组织论文评选。5月,教科室组织教师参加了市学科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36篇,经过评选,选出了其中的22篇上送到市教科所评选。6月,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17篇论文获奖,其中徐强老师的论文《对中小学生性教育的几点思考》获一等奖,叶立忠和姜利红老师合写的《以开放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 , 引导学生德育自化》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
4、深化科研内涵。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要走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之路,就要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为此,教科室和教导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听课、评课,着力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着力在课堂教学落实研究成果,检测研究成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2003年,教科室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尚有不足;群体科研的氛围尚未形成;村级小学的科研工作尚未启动。
教育科研是学校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2004年,我市将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在新的一年,我校教科室力求以课改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大力倡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领会课改精神,把握课改方向,适应课改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
一、连云港市教育科研工作现状和“教科研热”的特点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小学有组织的教育科研工作(以下简称教科研)起始于1987年。经历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研究历程,教科研工作不断普及,并且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老师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1)教师撰写论文数、主持课题数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98项,市级课题1000项,国家级课题填补了空白,省市级课题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98%、80%。全市数量达到10000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300余篇,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90%、82%。(2)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连云港市有10项成果获奖,在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比中,连云港市有24项成果获奖,获奖数量名列江苏省前列。近五年来,在江苏省知名度最高的中小学青年教师“教海探航”、“师陶杯”论文评比中,连云港市的参赛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三名。此种现象被江苏省教科院的专家称之为“连云港现象”。
教科研,全称为教育科学研究。教科研成果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努力、团队互助、进修培训、专家指导所获得的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它包括获奖论文、、课题研究成果、著作等等。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热”,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特点一是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越来越高,二是教科研工作的实绩与教师的晋升和表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是由于教科研工作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经济学原理。
二、教科研工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与从事教学工作一样,都可以创造价值。因此,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理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经济学思想。他们主要的观点有:(1)教育劳动具有生产性因素,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2)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3)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4)劳动创造价值,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经济学思想归结为一点,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力量。而劳动力创造财富的多少是与劳动者接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例的[1]。
教师从事教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具有劳动的某种特殊性。这种劳动特殊性特别地表现为发现教育规律、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这种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理应得到较高的劳动报酬和奖励。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的职称评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的评选,教育系统的人才招聘都注重了教科研成果所占的比重,就是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经济学的思想。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乃至形成“教科研热”,是正常的,是符合教育经济学的规律的。
三、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投资
从人力资本理论看,从事教科研工作的老师亦应该获取相应的收入,而且教科研成果越好,应该获取的收入就越多。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它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解释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第二,人口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投资的作用。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蕴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的总量。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2]。
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首先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学会教科研的方法,学会将教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投资的过程。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需要很大一笔开销:如图书资料费、会务费、差旅费、通讯费、专家咨询费、网络查询费、招待费、教科研的时间花费等等。但是,这些费用是属于投资性质的。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它将转化为教师的多种技能,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将获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较高的回报。实际情况是,凡是教科研工作做得好的老师在职称评审及评优、评先方面都获得很大的便利,他们比不做教科研或者少做教科研的人而言,晋升或评优的机会更多,时间更早,因而获得的薪水就会更多。这是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的。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所以,要大量地进行教育投资,扩张教育,这种观点对教育科研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育科研上的投资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许多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往往热心于重奖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积极分子,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运用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还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投资,要达到相同的效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全社会的人都会热衷于投资教育。现在,许多校长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就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体现。
四、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是教师能力的信号,包含了理念、方法、技巧等业务特征
从筛选理论看,教科研成果多的老师将有更多获取更高报酬的机会。筛选理论由迈克尔・史密斯在20世纪70年表的《筛选假设――就业的市场信号》一文为形成标志。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看作信息,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受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就高,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第二,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是根据教育程度挑选工人。教育在这里只起一个筛选装置或教育信号作用,教育的经济效益就是教育筛选作用的结果[3]。
教师通过教科研工作获得高一级的职称、荣誉,便为他获得较高经济利益创造了条件。在这里,教科研成果成了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信号。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包含了理念、方法、技巧等业务特征。比如,每年教育系统各种各样的评审工作需要评委,各种招标课题主持人的遴选,更高级别的荣誉的获得,工作职务的晋升等等都有“门槛”,教科研成果是这些老师跨入这些“门槛”的重要信号,成为被筛选的依据,从而,也就为自己获得较高的收入提供了便捷。“筛选”理论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而且,这种筛选的“信号”的效应越来越大,成了教师追求教科研成果的重要动力,也是“教科研热”的成因之一。
然而,在筛选论者看来,教育只是通过一纸文凭(教科研成果证书)反映个人的先天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具有信息价值就可以了,不必耗费过度的资源,因而,主张一种消极的教育政策。显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教科研政策,就会呈现教科研奖励的“度”的特征,即,奖励的金额不是越多越好,应与成果的水准相一致。否则,过度的奖励不能形成可供筛选的信息,还可能将教科研工作引入误区。
筛选理论认为,只有本身的劳动生产率高的人才会热衷于投资教育,因为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与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所需付出的信号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接受更多的教育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劳动生产率高的个体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的信号成本较低。对高劳动生产率的个体来讲,在合理工资的结构下,个人投资更高级别教育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就会作出进一步投资教育的理性选择。但对于低劳动生产率的个体而言,由于他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在对接受过同一教育级别的劳动者所付工资相同的条件下,其进一步投资教育的成本可能大于收益,从而其理性地选择不进一步对教育进行追加投资。按照这个观点,对于教科研工作而言,愈是教科研成绩好的人,愈希望奖励高;而对于教科研能力弱的人来说,则不希望教科研的奖励过高,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五、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对于教育与收入关系观点的差异
1.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在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上的共同点
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看,二者都承认教育与工资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教育对个人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既有社会效益,也是一种有着经济价值的投资活动。从这种意义上看,各级政府纷纷设立教科研成果奖项,各种职称评审、评先都有教科研成果的要求,教师积极地参加教科研活动,有着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效应。因此,出现的“教科研热”对于培养人才、对于知识发生、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自身的收入,都是有益处的。
2.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在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上的不同点
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均不否认教育和收入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均承认较高的教育水平为个人带来较高的收入,但在对这种关系的解释方面不尽相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个人收入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们在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距。教育投资提高了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如A所示进行描述。
A: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模型)。
对教科研而言,就变成了:
从事教科研――产生教科研成果――较高收入。
筛选理论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解释如B所示:
B:教育投资――较高的文凭――较高的收入(筛选假设模型)。
对教科研而言,就变成了:
从事教科研――较高级别的证书――较高的收入。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中间阶段。在人力资本模型中,中间阶段是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是对较高生产能力的报偿。筛选模型中,中间阶段仅仅是证书或者文凭。对于教科研而言,前者意味着教科研工作好,就一定能力强,收入也一定高;后者却未必。一位老师教科研成果多,必须要得到权威机关的认可,并且能够得到相应的证书(例如职称证书、荣誉证书),这样,就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提供了信号,为校长(雇主)提供了筛选的依据,否则,较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针对不同的群体和情境,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都有解释的空间,又都有解释的限度。也可以借此解释这样的现象,即为什么获得教科研成绩差不多的老师,其获得的收入却相差较大。
六、基于“教科研热”的政策寻求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表明,中小学“教科研热”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既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也有提高收入的因素。但是,在教科研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教科研热”的出现,表明了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包含了对教育高收入的追求,这些都应当给予保护。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学而言,应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来做,不能将教科研工作过分地夸大,防止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和影响。现实中,确有一些老师只顾抓教科研,忽略了教学工作,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必须调控教科研的奖励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比如控制奖金的数量,使得教育教学实绩与教科研实绩所占的比重相适宜。
2.避免“虚假”信息干扰
毋庸讳言,在“教科研热”中,也出现了许多虚假的教科研成果,加之各种职称评审中的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的缘故,使得各种评审的结果(信号)失真。这就导致一些职称和荣誉的虚假。如果仅按照筛选理论进行收入分配的话,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甚至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
3.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
不能将教科研与晋级、评先划等号。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将教科研工作与物质利益密切挂钩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的。而应该引导教师将教科研与改进教学结合起来。树立热爱教育、热爱科学、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的学术道德规范,建立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不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
一、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
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为
谋求学校自身发展,探索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明确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近远期目标——德育方面:通过“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行为规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谐的合格小学生。教学方面:以“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简称“双多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的同时辐射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双多教学法”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等为基础的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课程改革。
仅XX一年,我校学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50杰;苏州市中小学口琴、竖笛比赛一等奖;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苏州市二等奖……列举这些荣誉和数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鲜明”“学生特色学科多彩”的办学特色。
二、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因此,我校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
为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我校实行“三进”政策,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
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同科研结合,研究同教学结合,教学同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快速转换,我们就会觉得上班有无穷乐趣,教学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年来,因为我校教师成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每年总计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为乐事,让自己拥有“源头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为了让自己当好这个“灵魂”,也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始终以教育科研为乐事,我努力让自己养成教育科研的习惯。
1、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1】 教师教科研工作个人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3、选定恰当范围,加强个案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的特长和爱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学数学教学。为此,我总是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高度着眼,在身边教育教学实际中着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比如根据自己曾经多年集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针对某个课题,我进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如就问题的种类、方法、模式、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全面的调研、比较、分析,以有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我先后参与编写了《小学数学活动课读本》《小学奥林匹克教程》《小学数学开放题精选》等。
4、尝试对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表达。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系统地整理、收集相关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主动大胆创作,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5、努力实践和推广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发挥出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最大效能。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相关会议、沙龙、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与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体验教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惊喜:我曾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优秀会员”“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吴中区首批教科研新秀” ……五年来先后有《巧解对应分率题》《创建特色学科的尝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等六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回顾过去,我问心无愧;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在当今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必须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自己这个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拥有与时代同步的“源头活水”,从而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春*满园”。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注意或研究众多教育现象时,头绪会纷繁复杂,灵感会不断闪现,这些都可能是教科研的闪光点或独特之处。
(2) 教师教科研工作个人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关键词: 区域联动 教科研 城镇化 资源共享
城镇化进程中的店口教科研发展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作为排名浙江第四的经济强镇来说,早已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乡镇的争创工作,开展教科研的硬件设施具备了,如装备一流的计算机设备、设置专门的科研处室、省市级示范图书室等,但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市民对教育的期望升高了,希望出现更多的“科研型”教师,但教师的科研素养却没有同步跟上;更多的学校、教师在“闭门造车”,没有合适的本土平台支撑自己的科研发展;诞生了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基地,以及几位省市级教科研名师、骨干,但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科研培训平台,这些为数不多的优质教科研资源固守本校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科研协作团队在区域内共享,事实上也没有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城镇化这个特殊社会阶段和农村学校之间教科研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催生了我们对构建教科研均衡发展平台的呼唤。区域联动作为一种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校际教科研均衡发展的路径,几年来在我镇取得了极大的收益,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一、何为区域联动
“区域联动”一词来源于“区域合作”。“区域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激起了人们的区域合作意识,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了打破区域界限,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强强联手,强弱帮扶,互利互惠,共创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中的“区域联动”借用了上述概念,并基于以下设计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
1.教科研区域联动”的特征是“在区域中,基于区域”,强调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凸显“区域性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引领作用。
2.本土的名优教师是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核心力量,我们的研究必须凸显他们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充分凸显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更多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
3.教科研基地是区域联动的磁力场,我们的设计关注基地的磁力辐射能量及辐射范围,试图通过结对帮扶,使薄弱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实现均衡发展。
二、区域联动的活动框架
科教研区域联动研究框架图
三、区域联动的实施与推进
1.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强弱结对,推进均衡发展策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区域联动这个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和联络,整合优质资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推进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化战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有所作为。
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在区域结对互助中,文裔完小与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结对,开展经常性的教科研互动,活动不断,内容丰富,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成员的科研素养不断提高,创建了“农业实践基地”,并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店口二小的科研团队主动与育蕾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开展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同课异构”、“教师读书会建设”等指导工作。科研意识已经萌发,科研氛围正在形成,教科研发展逐步均衡。
2.建立教科研网络平台,高效推进区域联动步伐。通过店口教育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透明度、参与面与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助推教师广泛开展区域网络教科研。
“店口教育网”(省略/)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我们倡导教师开设个人博客,鼓励各类研究小组成立QQ群,目前成立了“店口教办读书群”、“教科室主任交流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研修群”等十多个研究团队。为有效集聚优质教科研资源,更好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设立“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动态小课题管理”等网络研修栏目,保证了我镇科研团队建设高起点发展。
3.在区域内开展参与式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科研骨干团队。“参与式”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倡导的一类进行培训、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此方法力图使每位参与者都投入到活动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参与集体决策,进而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和信心。
一是组建以共同愿景为前提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在参与式培训中提升科研智慧。如店口一小是绍兴市教科研基地,有多名省市科研骨干,也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培训更多关注的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能力,他们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开展了诸如“开题论证”、“观点报告”、“课题研究课”,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提升理论,在参与中获得成长。二是以项目组为载体的区域性课题研究,凸显本土名优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提升项目组人员的教科研能力。我们将项目组建设分两类:“学科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组和品牌课题研究项目组。(1)根据各校教师“学科教改项目”不同的研究主题,在区域内进行“同项归并”,成立课题项目组,结合课堂实践开展教学研讨。(2)区域联动关注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进程,重点对一小的“围棋文化”、二小的“乒乓文化”、一幼的“快乐围棋”、二幼的“绿色五金”五个项目研究中心的品牌课题进行科研扶持,使这些课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精心打造“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名优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平台,以提升实践智慧,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和风格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要手段,以提高名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整合了全镇优质教师资源,通过集中培训、异地培训、送教下校、网络资源建设等途径,加大了名师的培养、辐射和带动力度。
目前,店口教办开设了两个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何铁勇领衔的“铁勇工作室”和诸暨市学科带头人朱利清领衔的“朱利清工作室”。两个工作室面向全镇乃至全市招收研修员,除了开展面对面的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外,还充分利用“店口教育网”网络平台上的“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提升了研修员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效果十分明显。
5.加强各校教科室的内涵发展,保证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教科研区域联动的活动品质取决于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各校的教科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科室主任、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和对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期望等,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将教科室主任推到前台,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和指导能力。
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店口镇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开设教科室主任论坛,在科研理念、科研管理、科研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度研讨,在思维交锋中实现提升;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结合课堂进行“学科教改项目”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进行了“学科教改项目”研究课展示,教科室主任现场点评,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增长教育智慧;三是设立区域教科研主题报告,教科室主任作为培训主角走向前台,围绕“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做课题”、“如何做课题”进行阐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生动、充满智慧,为课题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6.开展区域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提升内涵。店口镇教办所属各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个性、办学特色,诞生了四所省市级特色学校(园):店口一小的“文化围棋”、店口二小的“乒乓文化”、店口一幼的“快乐围棋”、店口二幼的“绿色五金”,这在我们诸暨毫无疑问是领先的,但社会的扩张度、师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同度都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在区域联动中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活动。
一是开展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以观摩促创建。店口一小是省级围棋特色学校,具有二十多年的特色办学史,师生认知度和参与度较高,围棋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围棋文化已融入日常教学中。2011年,我们举行“店口一小文化围棋特色教学现场会”,从学生的“围棋活动课建设”、“围棋课程建设”、“围棋文化月活动”到青年教师围棋研修班建设,全方位展示了该校的围棋文化教学特色,给区域内的其他各校的特色学校创建树立了标杆。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特色学校建设。网络是推销办学理念、宣传办学优势的快速通道,“店口教育网”专门设置了“特色学校”版块,特色介绍、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解决方案、学生成长及特色论坛,将特色活动全方位地呈现给师生、家长和社会,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四、区域联动的活动成果
1.基地学校的结对帮扶推进了区域科研发展逐步均衡。教科研区域联动基于店口本土,重视实践演练,开展了开题论证、中期汇报、带课题进课堂、读书活动等科研团队研讨活动,通过两个教科研基地的结对帮扶和两个“名师工作室”的收徒研修,有效培养了各校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协作互助、实践操作等方面能力,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教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经过区域联动的锤炼和结对学校的帮扶,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都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课题研究步入正轨。其中,文裔完小在绍兴市教科研基地店口一小的帮扶下,建立了“学农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并有两个课题在市里立项;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在店口二小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建设者子女融入店口文化的行动研究”,并有一项课题在市里立项。在基地帮扶和名师引领下,店口镇区域教科研发展逐步走向均衡。
2.“学科教改项目”和综合性课题在各校开花。实施区域联动以来,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更加关注课堂研究,以及学校特色教学的研究。过去一年,共诞生了68个诸暨市级立项课题(其中45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9个绍兴市级立项课题(其中4个是学科教改项目课题)和4个省级课题,这些课题犹如一颗颗火种播散在区域内,将点亮各校教科研的火把。何铁勇负责的“构建区域联动平台整体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店口教科研发展的研究”和俞培锋负责的“‘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成功入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目录;骆忠云主持的“基于网络的农村学校教科研区域联动的实践研究”入选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田永江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成功结题,并编写了《乒乓文化》校本教材。
3.助推区域内特色学校高品质整体发展。毫无疑问,教科研是特色学校建设内涵发展的助推剂,店口镇的四所特色学校正是借助了课题研究才有了今天高品质的发展。店口一小是浙江省围棋特色学校,“小学围棋小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先后被确定为省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获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十佳围棋育苗基地”、“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研究先进实验基地”。店口二小是诸暨市乒乓球特色学校,省级规划课题“以乒乓活动丰富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行动研究”已经结题,“乒乓文化校本教材”、“乒乓球考级标准”、“乒乓文化月建设”等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店口一幼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省级规划课题“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获浙江省教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三等奖,其推行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围棋理念得到了幼儿和家长的高度认可,社会评价极高。店口二幼也是诸暨市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本土五金资源的行动研究”是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研究以店口的五金产业为背景,立足课堂,联合家校,把丰富多彩的五金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弘扬了五金精神,延伸了课堂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文裔完小的“学农实践基地”,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3.科研团队品质和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各校的科研团队在区域联动中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质。店口一小“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获浙诸暨市优秀教师团队称号,绍兴市教科研基地验收通过;店口一幼顺利通过了诸暨市教科研基地年度考核验收,“女教师快乐围棋研修班”获浙江省围棋育苗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店口二小的“青年教师读书会”获诸暨市阅读文化节优秀团队,店口二幼依托“全国故事妈妈义工团”开展绘本教学研究成效显著;“铁勇名师工作室”和“朱利清名师工作室”的创新开展研修活动,教学示范、课题研讨搞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在市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科研区域联动最直接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教师。通过本土名师的悉心指导、科研团队中的熏陶、教学研讨中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中的理性思考,教师在这种参与式培训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充分激发,科研能力获得发展。店口一小的李丽老师是“铁勇工作室”的一名研修员,通过一年的历练,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长足发展,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2011年中小学综合类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负责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已完成结题工作;店口二小的宋冠义、蒋李莎借助区域联动平台,在本土名师团队的精心指导下,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分别获得绍兴市、诸暨市的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店口一幼的教科室主任吴姣斐是我们区域联动的骨干力量,活动主持、科研培训、教学研讨等搞得有声有色,主持了“围棋活动开发幼儿社会智力的行动研究”、“巧设管理员促进大班幼儿自治管理的探索”等多个省市级课题;店口二幼的教科室主任周磊在区域联动的磨炼中,科研管理和指导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创新组织教科研校本培训,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科研意识的科研团队,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科研发展;店口文裔完小的寿樊君老师区域中成长最快的老师,她勤于学习,虚心请教,在联动中大胆交流,科研水平突飞猛进,在“文裔完小青年教师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虽然稚嫩但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创建了“学农实践基地”,被团中央辅导员网站杂志社官方网站聘为版主。
4.促进学生发展。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出不了高品位的学生就成不了高品位的区域教育。我镇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全员参与,对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负责,以特色教学和学习评价研究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店口一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丰富多彩,店口二小学生“小小主持人”初露锋芒,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日记精彩纷呈,文裔完小的科学认读取得奇效,店口一幼的围棋小能手,店口二幼的绘本阅读得到家长好评……学生习作发表量大,音体美各科获奖捷报频传,《围棋报》、《绍兴晚报》、《诸暨教育专刊》诸多媒体时有专题报道,店口教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品牌。
实践证明,区域联动是推进走向城镇化的农村教科研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今店口各小学、幼儿园教科研获得了高位均衡发展,相对薄弱的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教科研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校间差异逐步缩小,“短板”现象逐步消除,区域教科研骨干团队正在快速健康成长,更多的名优教师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的助推剂,学校特色建设有了质的提升,各校之间的总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晓春,孙照保.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0).
[2]孟均辉,何铁勇,何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1,(6).
我校近几年来,在县教研室的业务管理和学校校长室的具体组织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服务,为学校“争先进优”、争创“优质品牌学校”服务的宗旨,以常规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细化落实教学常规;以教学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近年来,我校在教科研方面更是紧抓“实”字不放松,走出了一条“务实求稳,稳中求新”的坚实之路。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激活各科室工作职能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好的制度既能约束人,又能引导人。我校历来重视制度建设,针对我校实际,征求校长室的意见,教务处、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刘桥中心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条例》、《刘桥中心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刘桥中心校青年教师教学达标工程实施细则》、《刘桥中心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教研活动制度》、《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职责》、《刘桥中心校集体备课实施意见》、《课题管理制度》等,并修订了《刘桥中心校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实施方案》,把教学教研业绩划作由教务处、教科室考核,以此规范学校教科研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而理顺了各科室的各项工作职能。
二、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促使各项管理常态化
1.引领教师加强学习,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每学期伊始,学校总是引领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濉溪县年度工作计划》、《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师个体自学的基础上,再集中学习,每周1-2个学时,由教研组长领学并解读《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从“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评价”到“校本教研”,通过学习,教师及时填写《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报告册》,作为每月一次“业务考评”检查的一项内容。
2.开展“教学研讨周”活动,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质量是学校的灵魂,课堂是质量的载体。我校一直重视课堂教学,早在1998年,我校就开展了“教学研讨周”活动,一直以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并且不断深化、强化这一活动。每学期开始,由教科室统一制定“教学研讨周”活动周次,同时,在教导处的配合下,组织好全校的“教学研讨周”活动。一般每周每学科安排1-2节,要求“人人开课,人人观课”,整个活动每学期大致用10周的时间。具体办法是由包组校干结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在教学研讨周中,对本组教师听课一遍(每人至少听1节),并对其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期末由教研组推选,学校组成评审组评出“校级教学能手”,并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研讨周开展的同时,要求有活动的教研组,在周四的业务学习中(我校统一安排周四下午业务学习)对所听课例进行议课,在观课和议课时,切忌说套话、讲空话。我们要求分管校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不能流于形式,参与面要广,讨论要深入,要围绕所听课例,以“怎样改进最好、最有效”为话题展开讨论。
3.实抓“业务考评”,以考评促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依据《教职工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方案》,要求教务处、教科室对教师每学期业务考评三次,各项考评均是量化赋分,期末总评得出量化总分。考评内容具体包括教案、上课、作业、听课、教科研、教学成绩等。每学期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语文作业为例(10分)“文化课要设随堂练习,大小作文、基础训练、双休日作业。随堂练习要节节设置,数量适当;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7篇,评改要及时认真;基础训练做到与教学同步。
4.开展集体备课,使校本教研实效化。 为落实《县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和《濉溪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学校进一步强化教科研管理,经研究决定,由教科室负责实施开展中考科目集体备课活动,并制定了《刘桥中心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意见》。集体备课做到“五备、四定、三统一”,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试”。
5.加强对辖区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刘桥中心校除了本部外,辖区内还有19所小学,为了提供优生资源,我们不断加强对辖区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校长室协同教务处、教科室每学期至少对辖区的每一所小学督查或检查三次以上。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进行常规教研管理外,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如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包括教师语言、板书、简笔画训练,信息技术的运用训练等,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语数英衔接研讨活动。“立足于内,着眼于外。”我们认为在校本研修中,教师的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同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对话与讨论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为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并主动承担教研室安排的教研活动任务,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和相关教师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几年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共承办县级教学研讨会达20多次,我们请教研员听课、评课,剖析典型课例,几十位老师在全县公开课上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素质(其中有8位老师在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有9位老师被授予市、县级“教坛新星”称号);学校还先后派出200多人次分别赴洋思、南京、杜郎口、合肥、安庆、蚌埠等地考察学习,这些老师搜集整理的听课学习记录,撰写反思材料,上汇报课,使组内老师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开阔了视野。
四、强化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1.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是先导,教研是保证。我校以教研组作为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为中心进行教研活动。现已有六个县级课题结题。正在开展的市、县级课题有五个,已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活动,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要把教研和科研有效整合起来,促使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研究,在探索中发展。近年来,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在农村中学规格较高,国家级论文两篇,省级论文近十篇。
但教师教科研方法及研究成果外化途径等仍存在着单一和层次较低的问题。通过创新校本教科研平台,创新课题研究机制,创新教师研训模式,创新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科研;校本教科研;微型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体,教师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及实现人生和职业价值的必要途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普遍意识到教科研对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益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现状的分析,阐释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教师教科研现状
教师教科研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理论学习与教师研训。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包括理论学习与各级各类研修与培训。理论学习以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和学科期刊为主。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研修以在职方式为主。市区级教研活动的最常见形式,是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内容以听课为主;假期短期业务培训和网络函授课程,也是比较常见的形式。教师研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及技能训练、学科及相关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分析等。
其次是教师教科研与校本教科研。教师自主反思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驱动力?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教科研以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等形式为主。校本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提升教师团体合作意识,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科研的活动以听课、磨课、评课为主,也有少量的课例研究。
最后是教师课题研究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和。教师参与的课题以校级课题为主,还有少量的省、市级课题的子课题。以教育类期刊为主,发表在学科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的较少。论文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主,聚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理论的教学应用,也有少量的经验总结。
二、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
通过对教师教科研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影响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校本教科研的低效
目前,校本教科研依然是行政管理机制,学校是教科研计划的制订者和管理者,教研组是教科研计划的执行者。学校对校本教科研的管理重数量,轻质量,“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纵观各学校的教科研规划,听课、磨课和评课仍然是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中心。而聚焦“如何上好一堂课”,并不等同于磨课、听课和评课。
鉴于以上原因,校本教科研就需要主题化和系列化,需要专业引领,需要理论指导下的主题研讨,需要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关注。若教师没有教科研的主体意识,就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者,而不是专业上的参与者。校本教科研的目标是让教师在参与教科研合作实践的过程中,明晰自身专业成长的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科研需要教师践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利器。教师的教学反思或教学日志的撰写,是提升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石。有价值的教学日志能使教师回顾走过的路程,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反思;也可对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进行反思,对发生的原因、解决办法等,提出对应措施。教师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炼原有的经验,修正行动计划和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瓶颈
一是课题申报门槛偏高。比如,省部级课题明确要求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教师如果主持课题研究需要有两名专家推荐。课题主持人多数为学校领导、教研人员或具有荣誉称号的教学骨干,并需要课题主持的经历,而大多数教师是被动参与课题研究。普通的一线教师既没有主持过课题,也缺乏相应的资历和能力,也苦于没有合适的选题,因而对通过课题研究来提升教科研能力感到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
二是课题研究层次偏低。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课题主要来自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以及依据省、市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这些课题一般以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为主,与教学实际存在差距。学校或教研组或教师个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教学规划形成课题。这类课题针对性强,适应面广,但课题层次相对较低。课题研究只有从教育教学需求着眼,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其研究成果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课题研究呈现方式单一。课题对于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至少有两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多数核心期刊更愿意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层次低的课题成果难以在核心期刊发表。同时,教师受教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的限制,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论文多数在一般性的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影响,也谈不上推广。
3.教师研训模式的需求差距
由于教学负担过重,教师外出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而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的方式和内容又与教师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异。造成培训供需间差异的原因很多,以网络培训为例,现有的远程培训内容包括通识课程、课标解读等,这些课程并非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尽管培训对总学时和每日学时有严格的限制,但依然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另外,现有的培训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没有关注研训后教师教科研的状态。
4.教科研激励机制的缺乏
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条件中,对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这反映了教育管理部门的现代意识和远见卓识。职称的评定激发了初级和中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教科研意识,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尽管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定已经逐步纳入正常职称评定体系,但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教师而言,晋升高级职称后,其职称晋升已经到顶,因而易产生职业懈怠,使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失去了课题研究和的动力。这是因为教科研激励机制的不足造成的。
三、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途径
教育科研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从自觉走向自为的标志。创新校本教科研平台,创新课堂研究机制等,都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创新校本教科研模式,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努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校本教科研”诉求成为应然。校本教科研以校为本,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为载体,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抓手,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是学校深化教改、实现全面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校本教科研制度,建立教师教科研团队,创新校本研修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启迪教学智慧,创新科研思路,转变教育观念。校本教科研的核心是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和专业发展,它需要教师团队的协调合作,通过互相学习,获得共同成长。教学工作坊、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等都是有效的校本教科研途径;其中,课例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是短期内解决教学问题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捷径。
课例研究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它通过教师集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检查(具体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反思)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课例研究是回归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直面具体教学的实践性课题。它以课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师团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收集、解释、记录、改进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团队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参与的教师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将教师的发展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上。
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应用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是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不仪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教师个体或群体实施的课程领导,基于校本和学情,让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计划制订,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转化为实践。
2.创新课题研究机制,推进教科研成果应用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的实际状态。因而,它一旦形成研究成果后,就要在教育教学中随时加以运用。微型课题切口小,研究周期短,它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微型课题植根于课堂,是教师“基于问题,基于教学实践,基于个性”的草根式研究,也是教师基于教育教学中的细小问题和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的研究。
教师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不断探索、认识教学规律,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为理论。微型课题的研究内容多数围绕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展开,且研究的内容具体,注重对某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以教师的行动研究为主,研究切入点小,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较灵活。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能够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提炼经验,形成系列化的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科研管理部门为鼓励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应对微型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首先,针对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存在着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课题成果的阐释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进行课题报告写作的指导等;其次,指导教师如何规范地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和教学论文,并将其中比较好的成果在教科研网站上分类展示;另外,利用教科研平台推广教师个人的课题成果。如通过评选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方式,确定教科研成果推广项目;通过重点课题资助的办法,鼓励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系列化,推广应用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为积累和交流教科研成果搭建平台。
3.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服务教师教育科研需求
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和助推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培训单位需要创新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动态设计培训计划,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培训特色,服务教师教育科研和专业成长。承担着教师培训的县、区教师发展中心,要通过整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职能,以及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职能、教科所的教育科研职能和电教馆的技术支撑功能,追求教育资源运用集约化、发展效能最大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内涵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们在保证均衡发展的同时,还要借助“国培”和“省培”等项目进一步强化研训的实效。承担“国培”和“省培”的院校要做到培训的内容必须服务教师的需求,以加强专业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做好跟进工作,确保教师专业得到真正发展。
从培训的形式来看,集中培训可以满足大型的项目需求,但是集中培训的综合成本较高;同时,送培到县乡增加了培训组织者和专家的工作量,培训难成规模。而网络培训相对来说,成本低,覆盖面广。它作为数字化的学习培训模式,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方互动等优势,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的供需矛盾。网络教师培训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远程培训重在增强实效,可设计自助“菜单”式培训。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参加相应的培训,培训后相关专家要进一步跟踪指导,帮助参培教师把理论内化为实践,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教师希望得到包括科研方法及选题、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教材使用分析等内容的指导。科研方法及选题的指导有助于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力不从心”中走出来,尽快得心应手地走上教育科研的道路。教师的学科知识直接影响其学科观念的形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使用和对学生的评价,而这些正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教材使用分析的培训既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编写意图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师加深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更有助于教师通过学教材、用教材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创新教师评价体系。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常规考核的同时,也要完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我们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如采取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法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跟踪,将教师的自主发展、校本教科研、参与校本课程、学习培训经历等载人档案,按照教师阶段性发展情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将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以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类划分,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以不同层次的标准对照相应发展阶段的教师,以促进教师学有所长,以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我是个不爱张扬,喜欢埋头思考,踏实做事的人,是学校网站上《孩子,一帆风顺》、《沉重的爱》等文章的作者,也是倍受大家关注的《一(2)班___日记专栏》小作者___的爸爸。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教科室副主任。
89年我考入南通师范五年制大专班,工作以后又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被聘为小学高级教师。高起点的学历使我对工作充满了自信,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科研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那段日子里,我还先后担任了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三、四、五年级年级组长与语文教研组长。领导、同事对我的信任让我倍受鼓励,我更加津津乐道地把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一齐讨论、研究,我用思考收获了工作的无限快乐与幸福。97年我被评为靖江市优秀辅导员,98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0年又获得泰州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我始终把目光聚焦于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小学最新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编撰。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我面向全体,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自创了“讨论法”、“三读法”“趁热打铁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同事们采纳并戏称为我的发明专利。这期间,我的论文也多次获奖,其中《怎样实现创造性辅导》、《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榜样导行要讲求实效》获市一等奖,《“讨论式”阅读的探索与操作》、《用教育陪伴孩子成长》获泰州市二等奖,《也谈作文个性化》在市作文研讨会上交流,并发表于国家级杂志《作文个性化平台-课题通讯》。面对一张张荣誉证书,我心灵的天空如彩虹般绚丽,如朝霞般红艳。我坚信我能理性地面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也能做到:勤奋踏实,智慧每一天!
外国语学校如同一艘航母备受社会关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使这艘航母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而教科研则是提高教育教学“高科技含量”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这项工作,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重实际,把握教科研工作的方向。教科研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大家一定记得这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优课会课的情景吧。何校长引导大家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策略,大家各抒已见,百家争鸣是何其热烈,结果大家对课堂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上好课也信心倍增。刘中明老师写的《一次有趣的业务学习》也正是因为关注客观问题而拥有了极高的点击率。因此,教科室应当引导老师从实际出发,挖掘各个层面的课题,进而研究课题,才能使教科研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二、重服务,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
教科研需要大家共同的参与,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教科室应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服务:一方面,从“青蓝结对”工程中汲取营养,让年轻教师人尽其才参与到各个层面的课题研究中去,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善于研究的青年教师发挥优势担任他们的导师,让他们在循循善诱的指点中熟悉科研,走进科研,成为合格的科研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和研究的机会,注重他们参与教科研的过程,及时进行教科研心理的疏导,避免急于求成,鼓励他们埋头苦干,在按部就班的研究过程中扎扎实实地提高研究能力,为学校的科研目标不断地积蓄力量。
三、重管理,强化教科研工作的规范性
教科研是一门科学,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教科室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一项工作,使教科研制度化、科学化。抓计划落实,管理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时间落实,健全教科研管理体制,使教科研工作步入更为有序的发展轨道。老师们,我相信,教科研工作如果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形成了教科研的人才梯队,在科学的管理下,一定能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一定能为外国语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们,感谢大家耐心地聆听我的讲话,最后我仍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我此时的心声:
我心如海,当我心间的波澜涌起时候,希望大家能给予我飓风般的力量,让我翻滚成浪,奏响生命中高亢的主旋律!
一、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科研能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
开辟“学习与研究”论坛,本学期,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如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等方面,请学校学科带头人,围绕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教科室为各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分发各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首先我们努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素养。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广阔阅读理论书籍,吸取营养,并及时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制度,每个课题组有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每两周一次),每位教师要写好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定期交流检查。
其次增强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本学期我们根据省电化教育馆、州教科所的安排,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到昆明参加课题开题培训班。外出参加听课学习活动,外出听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写好一份听课心得,并在课题组范围内组织学习讨论。
二、加强学校教科研科学管理,促进教科研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一)加强课题组自身建设
课题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上要求新成立的课题组人员要精心物色,成员结构合理,以形成合力;制度建设上要求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制度,以使课题组开展活动有章可循,本学期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学习制度(定期交流、检查)”、“教学观摩制度”等、“课题研究考核制度”。
(二)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这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期每个课题组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期初交教科室),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每个实验课题的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期初教科室将每个课题组的进度开展情况列成表格、宏观控制,确保每个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召开课题组学习会议,记录好每次会议、研究、活动情况,收集好各类资料,并定期交流,并由副校长室、教科室检查。(三)全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素质
1、教科室设“图书室导读”将各类教育教学书刊编目分类发给课题组成员,把握教改动态,一有好的文章或材料立即复印分发给教师。
2、学校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教科室人员和课题组组长带头做好学习笔记,并组织带头写好学习笔记。
3、坚持每两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学术沙龙);交流各自学习心得笔记和课题组开展情况(包括所遇困难),对某一研究个案深入探讨,或集体学习、观看影响资料,组织参观学习,用创新、形式各样的形式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重视新课题的开发,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化。
本学期,我校除了继续搞好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研究外,我们又申报了《加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平台研究》、《让小学生在数学课里说起来的探讨》、《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研究》七个市级课题以及市科技局三项费课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的研究》、《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研究》。
同时我们又被云南省“三生教育”办公室推荐为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子课题研究单位。这样,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已经囊括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由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市科技局课题及校级课题层层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为了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井然有序、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我校教科室负责控制下的课题组与教导处组织下的教研组紧密结合,将教研组与课题组结合,通过具体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将主攻方向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进行。
四、加强课题规范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真组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课题组,对照学期计划,都开展了丰富、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课题组有一半老师上了课题研究课,课前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课中课题组教师集体听课,课后上课教师先谈设计思想,然后课题组教师中肯的评议,肯定优点,更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全体实验教师的发展。本学期,袁静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在武进区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获一等奖。
(二)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为了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教科室认真地对学校每项课题进行学期评估,以促进每个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本学期,我校出台了课题组教师考核办法,采用积分制的形式,对教师的学期教科研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本学期我校积极做好市级以上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省级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顺利地通过了西双版纳州教育科研研究所的鉴定验收。**市科技局课题《小学音乐教育与我州原生态民族歌舞的融合研究》,通过了市科技局的中期评估并获得了好评。
五、积极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教科室和各课题组长、教研组长等组织指导好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并帮助修改整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积极向级教育刊物投稿。
六、有关活动的开展
(一)开学初组织参加“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并有14名选手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二)组织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并有多位学生获奖,同时我校还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一)调研目的。
从2010年9月算起,诸暨市店口教办推行“教科研区域联动”已两年有余,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数量上有较大提升,课题立项和获奖数量相应增加,区域内科研薄弱学校也有了明显起色,反映了我们的区域联动是很有成效的。这次开展“店口教师教育科研状况的调查”是一次回头看,旨在获取教师对教科研的认同度、参与度和主要困难及需要的外部支持等信息,为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教科研指导和服务奠定现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修改、调整、完善教科研区域联动机制,放大区域内优质教科研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更多的本土科研骨干,提升教科研的整体质量,实现以研促教学改进、以研促教师专业发展、以研促学校特色内涵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内教科研的均衡发展。
处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诸暨市店口镇是个经济强镇,全国第十八、浙江第四、绍兴第一,对这个社会转型期的店口教师的教科研现状进行调研,就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之以访谈、座谈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店口镇教办所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在发放问卷的同时,对学校领导、科研室主任、骨干教师进行了访谈和座谈,针对教师对教科研的认知及行动、困难与困惑、帮助与支持进行了深入调查,基本上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教师参加教科研的整体状态。
(三)调研实施。
2012年9月开始启动调研,制订实施计划,选定样本,编制问卷、访谈和座谈提纲;2012年10月上旬组织实施调研;2012年10月下旬进入信息整理总结阶段,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研信息回收与处理。
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7份。对象为:店口一中、二中;店口一小、二小、文裔完小;店口一幼、二幼及中心村幼儿园教师。其中,幼儿园的教师占26%,小学教师占41%,初中教师占33%,基本上兼顾了各个学段,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的问卷数据处理。
对访谈和座谈反馈的信息,根据教师对教科研的认知及行动、困难与困惑、帮助与支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和归纳。
二、调研结果与结论
综合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访谈和座谈信息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教科研的认知与行动。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8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课题研究;79%的教师在近五年参加过课题研究。这表明,教师在认知与行动上有偏差,认知高于行动3个百分点,符合思想先行的认知规律。
座谈和个别访谈反馈的信息表明,当前大多数教师都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有过课题研究经历的教师越来越多。自开展区域联动以来,店口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在大幅上升。数据显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图4反映立项课题数量上升是一致的。
可见,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同度比较高,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率高,但也有3%的教师有思想而无实质行动。
(二)教科研带来的发展与成长。
问卷数据统计调查显示,对自身专业发展帮助最大的两个方面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62.8%)、解决教育教学问题(49.9%)。少数教师为了“评职称”和“应付考核”而做课题的功利、消极心态需要我们不断引导。
实施教科研区域联动工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且上升趋势明显,图6印证了“科研兴师”这条教育真理,教科研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走进教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从调查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情况看,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比如:43.1%的了解“开题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45%的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89.2%不清楚“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步骤”,38.6%的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论文种类”。而调查对象对自身掌握教育科研知识的自我评价是:83.1%的认为自己“比较全面”,只有14.3%的认为自己“完全不懂”。两个结果之所以会相去甚远,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设计的问题的代表性、覆盖面有限,所问的问题非调查对象所长。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有关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一知半解、含糊其辞的情况比较普遍。概念上混乱不清,势必导致实践中的偏颇,甚至似是而非。所以我们的区域联动必须关注教科研基础知识的辅导和培训。
在提升教科研能力方面,教师首先认为最有帮助的两个方法是本土科研骨干带教(199人,46.6%),其次是参加教科研专题培训(89人,20.8%),说明区域联动中本土教科研骨干的引领和指导是得到多数教师认同的。
在座谈中,教师普遍反映教科研区域联动中课题研究“现场点评互动”形式对基层学校作用大,指导到位,非常有效。骨干指导师参与学校的各项实践活动,能帮助老师清晰思路,学校及教师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反映:区域联动中的科研骨干班培训非常有效,本土名优教师基本上一对一地进行指导,从课题选题到课题方案设计到课题结题,非常认真负责。
(四)面临的困难与困惑。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任务重,没时间(61.6%);缺方法,缺指导(54.8%);教科研经验少(45.2%);没有合适的课题(44.7%)四个方面,是教师参加教科研遇到的主要困难。问卷调查也显示出,没有教科研激励机制、缺少同伴交流协作、没有参加教科研的渠道等方面都基本上不是教师参加教科研的障碍和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有27.4%的教师认为“没有机会参加区域联动”,这说明我们的教科研区域联动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区域联动要深入到更多的教师群体中去。
在座谈和访谈中,针对教师参加教科研的主要困难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具体如下:
1.任务重,缺时间。由于社会对教学质量的重视而花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较忙,杂事多,压力大,没有更多时间系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性研究。教师经常处于被动研究、被动反思的境地,科研促教效果不明显。需要指出的是,初中教师选这一条的比例较高,反映出中考这只无形的手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2.缺高层引领指导。特别是完小更是缺乏专家的引领,有时为了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教师都是在凭自己的一腔热情摸爬滚打,所以难出教科研方面的成绩。这反映了我们前期区域联动在科研培训方面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努力辐射到完小一级。
3.教师自身科研素养不足。教师自身缺乏科研意识,缺乏对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思考和研究;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弱,有畏难情绪;缺乏系统的教科研理论和科研经验,如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规范、有关教育科研的工具掌握不够、选题上有困难;阅读量较少,缺乏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教科研时事信息比较少。
4.学校指导思想表面化。对教育科研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教育科研华而不实;教科研团队没有真正形成,教科研活动效率有待提高;对于教科研骨干的奖励力度不够,大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没有兴趣。
(五)希望获得的帮助与支持。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教科研方法指导(52.9%)、课题实践操作指导(46.4%)、课题方案设计指导(41.2%)和课题成果搜集与整理指导(39.1%),是教师当前在教科研方面比较突出的需求。相对来讲,教科研理论指导(34%)和选题指导(30.9%)的需求也比较大。但数据也显示,教师对课题中期指导(19.4%)、资料收集方法指导(12.4%)和教科研管理(8.2%)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映了当下我镇教师做课题“管两头,撇中间”现象的普遍存在,表现出“重立项评奖,轻过程管理”的浮躁、功利的科研心态。
在座谈和访谈中,对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外部支持与需求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具体如下:
1.获得本土教科研骨干更加贴心的指导。希望有本土教科研骨干定期到学校指导,能够找准学校发展瓶颈,协同学校分析研究;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特别是科研专题、实践方面的讲座,教授有关科研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类科研实例分析(贴近实际教育教学的为佳);本土教科研骨干能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一起探讨,特别是本土名优教师的结对引领,贴身指导。
2.科研指导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希望指导方式互动性强,如专家一对一、科研沙龙、网络研讨等;希望加强选题指导,帮助教师从本校教育问题、日常教学问题中寻找并转化为课题,从自身工作实践的矛盾和困惑中选题;针对各校实际发展需要提出统领性的总课题。同时,也希望区域科研骨干团队能够沉下来,与学校教师一起做课题,或参加上级部门的课题,帮助教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了解课题开展的全过程,提高科研能力。
3.提供教科研学习机会。希望我们的区域联动多开办教师教科研研修班,让教师有机会进一步地学习;定期开展基层的科研讲座,能提供教师科研方法的讲座。介绍科研案例和文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教研思想的学习,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推荐或提供一些理论阅读书籍;提供交流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横向交流。
4.基地指导的力度和方式有待加强。希望能加强科研共同体建设,目前的结对指导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面上,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指导上不够精细,要努力推行跟踪指导服务,如选派科研骨干蹲点指导半个月,使结对工作更有实效。农村学校、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突出因素就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素养,这方面的进一步转变将是区域教科研均衡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基地指导的重心从输血向造血转化。
5.“店口教育网”的资源应用和研讨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为今天的教学研究增色不少。但我们的研究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并不充分,更多地沉醉于资料的上传积累,以及任务型的网络研讨,缺乏一种自觉的研究氛围,广度和深度都不尽如人意。
三、意见与建议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参与率高,教师对教科研的作用和价值有了比较充分认识,也切身体会到了教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表明我们店口教科研区域联动成效是显著的。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如区域内校际间教科研厚度不一、指导面与点的窄与浅、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自身科研意识薄弱等影响,以及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导致教师对教科研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且差异巨大,学校整体教科研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店口教办所属学校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十所学校,又有镇校、完小、中心村幼儿园之分,以及公办、民办不同性质,单纯依靠区域联动及本土名师团队,很难将优质教科研资源直接惠及每所学校的每位老师,必须依靠本土名师通过区域联动培养的科研骨干团队通过校本培训将触角延伸。
鉴于此,为更有品质地开展教科研区域联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我镇整体教科研品质,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在区域联动中开展“参与式培训”,提高教科研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反映缺乏专家专业的指导和引领,希望获得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跟踪的、贴身的、有效的指导。“参与式培训”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倡导的一类进行培训、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注重互动、实践和生成,氛围民主、轻松,教师在互动中激发,在实践中成长,在生成中发展。培训形式可以是科研骨干团队互动、个别跟踪蹲点互动、主题教研网络研讨、名师工作室论坛,QQ群主题研讨、头脑风暴式的观点报告论坛,重点可以是老师们关心的选题策略研讨、开题论证、中期交流、课题实践研讨、科研信息交流、教科研方法解读、区域科研项目组建设等方面开展。必须注意的是,这样的培训活动需要有本土名师的支撑,否则会影响到活动的层次、活力、有效、顺畅和提升。
其中,区域科研项目组建设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参与式培训”。这个团队的组建完全打破校际界限,甚至于学段界限,合并同质、同类课题形成区域性研究课题,强调团队成员的自主参与意识,当中凸显本土名优教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提升项目组人员的教科研能力。我们提倡关注自身课堂的“学科教改项目”在区域内进行“同质归并”并成立研究项目组,结合课堂实践开展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发展。
(二)在区域中开展结对帮扶,整体提升薄弱学校的科研水平。
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店口镇,各校的教科研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在理念认识、行动实践、研究成果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区域联动这个交流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放大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研究,促进区域间教科研的协调发展。
绍兴市、诸暨市教科研基地是我们店口镇教科研的辐射源,拥有先进的教科研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教科研人才,通过名师、科研基地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店口教育神经末梢”――文裔完小和育蕾民工子弟学校,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共同提升。
(三)优化区域教科研网络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大众。
“店口教育网”(http:///)2010年7月开始设计制作,2011年11月投入使用,目前的网络科研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内容包括:教科研信息、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教科研论文、教科研计划、教科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读书活动、特色学校建设等栏目。
对于基层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老师们不可能有太多机会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但借助于网络技术,使交流研讨变成现实。以“店口教育网”科研论坛、教师个人博客和QQ科研群为依托,构筑低成本、跨时空、互动共享的区域教科研网络,将教学科研信息辐射至全镇教师,助推教师广泛开展区域网络教科研。教科研区域联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个别辅导和团队指导得以在开放的网络中快捷、平等地实现。
(四)借力本土名师队伍培养科研骨干团队,以此加长名师的活动触角,遍及全镇各校,以点及面带动整体发展。
一、突出问题
1.教科研的意识淡薄。
农村乡镇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加之长期以来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和受教育层次相对较低,教育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忙,无暇顾及搞科研。所以学校管理层力不从心,教科研一直没有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内容之中,教科研纯粹是少数教师单打独斗。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青浦经验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学习与推广中,许多学校从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学校教科研之风悄然兴起,但偏远山区学校仍然受条件制约,教研活动很难实施,教师的教研意识难以培养。
2.教科研层次较低。
许多学校的教科研主要徘徊在校内听评课等低层次教研活动中,除了县教研室组织教师走出去听讲座、听报告、观摩优质课外,很少有学校把“走出去、请进来”列入教研计划中,教研活动处于保守状态,就连县域内教育教学的交流也很少,教研活动“近亲繁殖”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以督促检查教学环节为主,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缺乏指导与交流,校本教研成果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指导教学。
3.教科研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上教育基础理论和科研基本知识缺乏,教科研能力不强,一些教师对从事教育科研必需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对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了解比较少。对科研问题选择论证能力,科研计划设计能力,科研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协作攻关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教师对课题申请书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的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缺乏创新,甚至脱离教学实际等。
4.教科研管理缺少机制。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正处于自发、自由状态,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在省、市教科所的领导下,县教研室做了很大努力,部分学校的教科研有了起步,但不能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乡镇教管中心、乡镇学校没有建立教科研领导管理机构,不能形成上下贯通的教科研网络。一些学校虽然有了机构,但总体规划不够,管理不力。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于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课题成果的鉴定、评审,研究过程的监督、指导、检查等制度不完善,造成实验结果迟迟不能形成,一些课题出了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认定和推广。
二、措施
1.有意识培植教科研意识。
县教研室是培养教师教研意识的主要部门,教研室要规划好全县五年甚至十年教科研目标,建立教科研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在省、市教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组织教研员或必要时邀请专家进校指导,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帮助乡镇学校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在全县广大教师队伍中树立教育科研的思想,真正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切实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生产力认真抓好。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搞好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在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升华。让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培养教师走出教书匠的狭隘意识,让农村教师感受教科研的乐趣,逐步向实现全县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创新型、学者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指导乡镇学校通过教科研办特色学校,提高办学知名度。
2.规范制度,实施监督机制。
为规范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县教研室要制定《会宁县教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的立项原则、立项步骤、审批管理办法、过程监控、课题经费、成果的鉴定及奖励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所有教育科研课题必须在每年年底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和年度总结材料上报备案。教育局要把教科研课题纳入学校领导的年度考核中来,对自动撤销立项课题或中断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不能晋职晋升及凭优选先,并责令下一年度继续申报立项、结题。为促进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县教研室对层次不同的学校要下达相应的教科研课题指标,县直高中、初中、小学每年至少要申报、立项十项以上课题,并结题;乡镇初中、中心小学每年至少要申报、立项五项以上课题,并结题,同时要加大教科研在评估标准体系的权重。在对教师的考试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将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重要指标,凡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供有一定份量的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报告的教师,视为教育科研成绩优良。对科研课题完成好的学校、教师视其课题的级别分别予以奖励,条件许可时予以科研经费的倾斜。发挥好教育科研在学校评估、教师评价中的杠杆作用,提高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锻炼一大批教学、科研骨干。
3.典型引领,发挥教科研辐射作用。
县教研室要有意识培养一批学科配套、素质优良,教研、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要注意发展和培养科研骨干教师,指导他们选题攻关,增长科研才干。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要把学校教育科研方法内容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加强培训。以重点中学为龙头,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辐射带动其他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实施教科研校校联络机制,以强带弱,共同提高。
4.实施教科研布局结合,资源共享。
各乡镇、学校要根据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各方面研究力量,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协作,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攻关的优势,重点突破一批研究课题。在教科研力量不足等情况下,要整体规划本乡镇、学校教科研资源,合理设置教科研机构,协调好本乡镇学校与学校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协同开展教科研活动,或协调好本辅导区(我县有5个辅导区,每个辅导区由5―6个乡镇组成)教科研机构、教科研人员的关系,实行乡镇校专业联手、科研联手的教研队伍重组。县直高中与高中、初中与初中、小学与小学可以实施队伍重组,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全县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 教师专业发展 ; 调查 ;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07-03
一、调查背景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面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张扬、全面素质的提升、主体能力的增强、创新潜能的开发,它要求教师反思、完善甚至转变许多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及潜伏在其后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估情况”、“教师的专业自主情况”、“教师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教师对其职业认同感”四个方面分析了德清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继而,论文以德清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例,对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为保证调查的覆盖面和可信度,调查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调查对象以教师为主,行政管理人员为辅的人员结构,对调查范围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德清县三个片:东片、西片、中片,每个片两所小学、两所初中,一所高中。力求样本所代表的学校在教育质量处于片中等水平的学校,或者一所较好学校结合一所较薄弱的学校。再在每所学校内随机抽取20位教师,所有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发放和统计的时间为2008年6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了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80份。
2.问卷的处理与分析。先用EXCEL登记问卷资料,再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估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77.5%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 18.2%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说明,95.7%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已较为系统。
表1 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最好的方面, 28.6%教师认为是“教育教学技能”, 22.5%教师认为是“学科专业知识”, 17.1%教师认为是“计算机能力”, 17.9%教师认为是“工作责任心”。说明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工作责任心发展得比较好。但是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尚需提高。
表2 教师专业发展最好的方面
从表3显示:认为教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很大”或“比较大”的分别占23.2%和28.9%。说明,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虽然深受多数教师喜爱,但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不大。因此,教、科研活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值得相关部门的进一步思考。
表3 教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2.教师的专业自主情况
从表4显示,43.6%的教师“根据教师参考书”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 24.6%的教师“按国家课标要求”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 14.3%的教师“按照学校要求”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自己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只占11.8%。说明,我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是课标规定的,教学方法是教研部门推荐的,辅导、管理学生是学校要求的,教师只是一个教教材的“教书匠”。
表4 教师课堂教学的自主
从表5显示,70.0%的教师参加培训、参与教科研是“完全听从学校安排”,只有20.0%的教师参加培训、参与教科研是“偶尔自己选择”。说明,教师在参加培训、参与教科研方面也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表5 教师参加培训、教科研的自
3.教师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
从表6显示,52.5%的教师最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理论讲座,再行为跟进指导”或“专家先听课,再结合实际理论讲座”, 21.1%的教师最喜欢“公开课、研究课题”, 13.2%的教师最喜欢“网上培训”,只有11.1%的教师最喜欢“纯理论讲座”。说明,教师们大多喜欢针对性比较强能结合教学实践的培训方式。表3-5与表3-4的结果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参加最多的培训方式却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在与教师访谈中,教师们认为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希望今后的培训是先专家理论讲座再行为跟进指导,也就是说教师们喜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表6 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
从表7显示,30.4%的教师最喜欢“业务技能培训”, 16.4%的教师最喜欢“专业知识培训”, 12.5%的教师最喜欢“信息技术培训”, 20.0%的教师最喜欢“教育新理念培训”,教师们不喜欢的培训内容有“师德师风方面”、“科研指导”、“心理健康方面”。说明,教师们重视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专业态度方面的内容。
表7 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内容
4.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感
从表8中我们看出有125人的职业目标是“只要能胜任教学就可以了”,占被调查人数的44.6%;有88人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名师,体现个人价值”,占被调查人数的31.4%;有60人的职业目标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占被调查人数的21.4%。说明,近半数教师把教师职业当成了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职业存在状态处在生存型阶段,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与幸福,体会不到自我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表8 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目标
表9中, 80.7%的教师“非常喜欢”或者“比较喜欢”自己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喜欢的原因,从表10显示,67.9%的教师是因为“经济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只有26.4%的教师是因为“工作有意义体现人生价值”或“工作有乐趣能体验快乐”。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体味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表9 教师对其工作喜欢程度
表10 选择做教师职业的原因
表11中,55.7%的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大”, 39.6%的师认为目前教师工力“比较大”,只有4.6%的教师认为前教师工作压力“一般”。说明,德清县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表11 教师的工作压力
表12中,51.8%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工作量大,时间紧张”, 43.9%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社会家长期望太高”, 42.1%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以学习成绩评价教师”, 41.1%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人事制度改革”, 37.9%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各种检查多整天忙于应付”, 35.0%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学生安全造成的压力”。说明,“工作量大时间紧张”,是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的第一原因,其次依次是 “社会家长期望太高”、“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各种检查多整天忙于应付”、“学生安全造成的压力”。
表12 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
四、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关注课堂教学的专家引领
德清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关注课堂教学的专家引领。中小学教师忙于教育教学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且缺少教科研方法的掌握和具体运用,所以说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体验和实践知识,蕴藏着许多智慧和经验,大部分教师缺少将隐性的经验外显化,将感性体验理性化,难以成为与人共享的资源。这就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论、方法、经验向课堂实践转移,变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这是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对话,是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个体或群体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个人对其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
德清县中小学教师个人对其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这是阻碍德清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德清县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呼唤教师的专业自主。教育决策权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手中,教师处于行政命令的最底层,在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中,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的权利被吞噬,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利被剥夺;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方法、考试试卷有教研部门建议和编制,这种统一的课程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评价模式约束着教师专业的权威;教师培训,教师教科研几乎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事先计划好,教师为了应付职称评定,为了争取奖金,只能为领导的命令是从,放弃自己的主动权。
3.教师培训缺乏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德清县中小学教师教师们真正喜欢的是针对性强的“专门岗位培训”,以“公开课、研究课”方式的课堂实践指导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理论讲座,再行为跟进指导”或“专家先听课,再结合实际理论讲座”的培训方式,尤其喜欢直面课堂教学的“业务技能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更具体、实用性更强的培训和学习模式,除了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注重培训者与受训教师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一般讲授、报告、讲座等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更应采用“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4.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影响: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感,职业认同影响教师的效能感,职业认同影响教师职业倦态水平,职业认同影响工作压力。教师的专业理想、从教动机、工作压力情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中显示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缺少专业理性,从教动机缺乏对职业的热爱,由于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离职愿望也较大。在与教师的访谈中还发现,教师们目前最大的困惑也是工作压力大,各种形式的检查多,使教师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无奈的接受。而且,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太高,经常不认可教师的工作,多数教师对自身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发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