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7:4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流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信息控制对灾难救援的作用及对救治秩序的影响。方法 通过登记本、伤员信息卡、麻醉记录单及病历资料,收集德阳市某医院在“5.12”汶川地震1420例伤员基本信息,分析伤情、伤员流、信息流特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受伤机制以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共有1821个损伤部位,四肢损伤多于其它部位伤(P
【关键词】 地震伤;创伤;救援;信息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disaster relief.Methods Register,information card,anaesthetic and medical record of 1420 patients collected from a hospital in Deyang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basic injury information,analyze the patients’ inflow,information inflow.Results A majority of injury mechanisms were blast injury resulting from building collape including 1821 injury sites.Among them,extremity injury was more than other injuries(P
Key words:earthquake;trauma;relief;information management
“5.12”汶川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受灾地域广、灾情复杂、损失惨重等特点,短时间内在不同地域内出现大批量伤员,挑战了国家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反应速度,给伤员救治增加了很大难度。在出现大量伤员流的同时,也对信息流、物质流等医学救援的基本构件提出了更高要求[1,2]。但在“5.12”灾难救援中,通讯、交通、医疗资源三要素均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医学救援也在混乱中开始。笔者作为首批进入灾区救援的医疗队员,在地震后24小时内即到达德阳市某医院,参与了医学救援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医学救援中信息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灾难早期伤员信息控制对指导救治、后送、后期总结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早期救援信息控制
震后72小时内采取的伤员信息收集方式:(1)登记本:在接诊区(急诊科)由急诊科护士填写,内容包括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家庭住址、初步诊断等。(2)伤员信息卡:自医疗队到达及医学救援开始后,除沿用登记本外,根据平时与战时的不同特点,吸取了伤标与伤票的优点,制作了伤员信息卡,由专业的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医生填写,目的是为院内各救治环节提供信息,为后送单位提供参考依据[3]。信息卡用10cm×8cm不干胶材料制成,并在边缘用黑色(死亡伤员)、红色(开放性损伤伴大出血、休克、严重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紧急手术及ICU监护的危重伤员)、黄色(严重闭合性骨折、暂时不需手术、软组织开放性损伤需清创,生命体征平稳的重伤员)、绿色(暂时不需手术的轻伤员)、蓝色(合并感染的伤员)5种不同颜色区分不同伤情,分别贴于伤员额部、胸部 、手臂等部位,卡上记录了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受伤时间、部位、受伤机制、地点、初步诊断、伤后处理、需进一步的检查及处理意见、去向等。(3)麻醉记录单:由麻醉医生手术后填写的伤员信息,用于紧急手术的伤员,主要包括伤员的基本信息、最后诊断、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出血量、输血输液量等。
2 后期救援信息控制
震后72小时后采取的伤员信息收集方式:(1)病历资料:住院伤员的医疗文书,可从中收集更为详细的受伤资料、治疗过程、方法及效果等。(2)检查资料:可从中收集血液学检查结果、培养结果,详细的B超、X线检查及CT检查结果等。
结 果
1 基本信息
从登记本、伤员信息卡和麻醉记录单所得到的信息:2008年5月12日~30日,德阳市某医院共收治1420例伤员,占德阳地区地震伤员(55255人)的2.57%。1 420例伤员中,男性652例(45.92%),女性768例(54.08%);年龄2个月~102岁,平均年龄43.70岁。受伤机制:房屋垮塌后砸伤1350例(95.07%),逃生时摔伤55例(3.87%),其它15例(1.06%)。职业分布:农民539例(37.96%),居民525例(36.97%),学生183例(12.89%),工人79例(5.56%),儿童42例(2.96%),干部39例(2.75%),教师7人(0.49%),医务人员5人(0.35%),军人1例(0.07%)。
2 伤情信息
从登记本、伤员信息卡、麻醉记录单、病历及检查资料所得到的信息。本次地震1420例伤员中有1821个损伤部位,四肢损伤746例(52.54%),体表伤505例(35.56%),其它部位伤570例(40.14%);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2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4)63例(4.4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伤员流
“伤员流”是根据地震伤员群体流动现象系统分析提出的伤员宏观流动的规律[4,5]。以地震后近20天内每天所收伤员数量制作伤员流图(见图1)可见,震后前2天收治伤员最多,共收治977例,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段伤员收治数(P
4 信息流
“信息流”指伤员信息及与伤员流动有关的伤情信息[1]。根据所记录或登记伤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与伤员流同步),分析伤员信息流情况(见图2)可见,地震后当天大批量伤员仅有36%的伤员信息资料记录是完整的,部分伤员根本就无信息记录,所得信息均是在后期补记的。震后3天开始随着伤员流的减小和救治任务减轻,故可用的伤员信息量也较为完整、准确,最后共收集到1420例伤员的信息并作了初步分析。
讨 论
1 信息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此次地震的突发性、破坏性及影响面大,灾区医疗单位应急反应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准备不足、重视不够、仓促上阵,特别是无信息支撑等原因导致早期救治场面混乱;医务人员分工、职责不明确,组织管理及指挥不力,是伤员信息收集缺失的重要原因;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的缺陷、大批量伤员的冲击是信息不全、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从本组资料的伤员流及信息流的情况可以看出,伤员流和信息流是不相适应的。早期忙于救治和转送,忽视了伤员的信息收集、登记和交接,特别是现场救治机构转送来的伤员,几乎在震后24小时内没有多少可用的信息,在大批伤员流的同时缺乏信息流,这给二线医院的救治、物质准备和伤员的后期资料总结带来较大的难度。随着后期救治任务的缓解和伤员流的下降,伤员信息收集成为所有救治机构关注和重视的问题,72小时后此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开始对原有的伤员信息进行补充,所得的伤员信息也较为完整和准确。即便如此,也只能如本组资料所显示的这样,分析伤员的基本信息、救治信息或流行病学调查,有许多信息如现场处理的图片和记录、死亡伤员的死亡原因等信息将永远无法弥补,不能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对指导今后的灾难救援的作用十分有限,这不能不说是此次医学救援的一大遗憾。
2 早期信息控制策略
如何在灾难救援中更好地控制信息,这是国际、国内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根据参加救援实践认为:从宏观上,国家应重视医学救援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充分应用现有高科技技术手段,如卫星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飞行侦察等手段对灾情进行信息侦察,了解灾害范围,以最快速度向灾区派出医疗队,形成陆海空救治一体的救治网络。特别是早期以应用空中救援为主,后期以陆路或水路为主,将救援单位放在一线,或加强一线救治,增加空中救援的力度,这样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从微观上,平时应加强群众的自救互救宣传,普及自救互救知识[6],特别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创伤相关知识的培训[7],增强灾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意识。灾难发生时派专门从事创伤或急救的医护人员参与伤员信息的收集,这将保证灾难医学救援的连续性,对后期灾难救援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信息控制对救援的影响
此次灾难救援的最大问题是救治的反应速度不快,医疗救援单位出动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掌握地震后早期伤员分布的信息,说明国家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与发达国家在灾害早期的信息侦察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地震和1999年苏联Bashki共和国首都的瓦斯爆炸医疗救援中,均采用了太空联网电视医学,这是卫星传递视听传真的先进工具,很好地解决了医疗协助问题[8]。本组资料显示,伤员流与信息流的不相对应性,除了以上原因分析外,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对伤员流的失控。平时与战时不一样,无准备的伤员流肯定对信息流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稳定伤员流的流序和流态,才能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准确;缺乏信息流的支持,伤员流及救援必将是混乱、无序的,只有信息流能更好地推动伤员持续流动,才能更有效地控制伤员流模式[9]。
参考文献
[1]周世伟.复合伤员流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3):1311-1313.
[2]姚元章,张连阳,程晓斌,等.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5):393-397.
[3]王芳,沈岳,姚元章,等.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早期军用伤标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5):410.
[4]吴之理,陆一农.伤员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6,11(2):107-109.
[5]吴之理.再论“伤员流”[J].国防卫生论坛,1996,5(2):1-5.
[6]Timm N,Kennebeck S.Impact of disaster on patient flow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Acad Emerg Med,2008,15(6):544-548.
[7]Emami MJ,Tavakoli AR,Alemzadeh H,et al.Strategies i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am earthquake victims[J].Prehosp Disaster Med,2005,20(5):327-3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技术成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和运输业中。它强调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优化,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人力资源供应链是把供应链理论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以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对象,通过信息管理和控制、增值过程而形成的复杂网链结构。它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沟通纽带,把企业外部的组织或个人与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或员工联系起来,帮助企业从系统化、信息化和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达到对人的高效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一)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为了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和生产复杂化的需要提出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Mentzar(2001)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职能从整个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以及每个企业的长期绩效”。我国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主要涉及到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4个领域。19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由彼得?德鲁克等人提出,舒勒等人在“人本主义”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舒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为:人力资源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利益。虽然不同时期的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不同,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一致的。从这一理论出发,我国学者江绍文认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从利用的角度看,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利用;从管理的角度看,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学者孙健敏则将其概括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似之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也会表现出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先,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人才供应商是各高校、人才培训机构等;制造商就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等机构,而这两者中间的环节就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获取,即原材料的采购;员工经过培训(即产品生产)之后,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客户1),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最终用户提品或服务(客户2)。其次,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都在追求在合适的时间花费合理的成本把适合的资源分配的相应的岗位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界定为:组织(企业)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其战略目标,利用人力资源链,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培训(整合)、配置和使用等实践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对人才的获取和更新,带动企业内人才的配置和流动,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它把企业内部的用人部门和外部人才供应商联系起来,通过对人力资源链的全面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到用人岗位,从而提供最佳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供应链图示:
三、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1、构建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一个是人力资源的内部配置。人才供给就是企业对人才的获取,获取人才的渠道有外部供给和内部调动;内部配置就是对人才进行培训后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也就是人才的价值实现过程。在人才供给阶段,具体的实践活动包括: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根据内外部环境去确定供应的目标(使用外部供应预测技术),这里涉及到企业的人才库存管理问题。当企业出现人才过剩或者企业因发展需要增加人才时,怎样有效地去管理人才库是外部供给的关键模块;然后是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最后是人员的招聘。
企业人才的供给,关键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里的供给预测主要是外部供给。适用于需求预测的技术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的外部供给。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收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整理、总结、反馈,如此反复几次进行结果修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种方法比较费时。经验判断法,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经验做出预测,主观性太强,结果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回归预测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源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这种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人力资源外部供应阶段,企业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各种方法进行预测,来得到准确的数据。内部配置――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录取员工的培训、JIT配置;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以上活动指的是员工进入公司之后,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在制造企业中就是产品的分销管理。
2、人力资源供应链模型解析。如图1所示,供应商(S)就是我们所说的各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他们是供应链的上游,为企业提供大部分的人力资源。制造商(M)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其中还包括一些专业的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公司,他们对招聘进来的人员进行培训,将他们及时提供给各个用人部门。用户(C1),企业内的用人部门,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用户(C2),人才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为最终为他们享用。在人力资源供应链中主要有两个流层:信息流、物流。信息流是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知识供应链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知识的提供者、创新者、使用者连接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在信息流中,客户把对所需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达给企业内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得出人才需求的必要性,再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人力资源部,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在适合的时间招到合适的人才。通过信息流,人力资源供应链上的各主体,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结束语: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讨论了构建该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解析。纵观整条供应链,企业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预测,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与客户及时沟通交流,获得第一手的人才需求资料,更要加强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的合作,重视知识的创新。
[关键词]花木市场 SWOT分析法 供应链协调度
一、引言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温江花木产业的特色和品牌,提升花木产业档次,是当前温江花木产业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温江花木供应链协调度方面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对提高温江花木产业的效益乃至整个花木产业的效益提供理论参考。花木供应链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反映温江花木供应链的协调水平。
二、温江花木供应链协调度的SWOT分析
SWOT 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分别代表 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会) 、threats( 威胁) ,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的评估与分析而得出结论,并且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以及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而在战略与战术2个层面调整方法、资源,制定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为被分析对象所制定的目标。
(1)优势( strengths) 分析
1.物流协调度高
对物流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运输能力、运输能力匹配度、花木存活率以及平均准时交货率。
据统计,温江区等级公路总里程共计807.9公里,道路密度为29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2条高速公路、9条县道公路和15条区内骨干道路为骨架, 355条乡村道路纵横交错,东接成都中心城市,北通郫县、都江堰,南连双流国际航空港,西射成温邛经济带,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可以看出,温江具有很强的运输能力,完全能够满足花木的运输需求。通过调查得知,温江的花木运输主要是由顾客自己寻找车辆进行运输,各个地方的顾客分散了运输的需求。
其次,通过多年经验总结,花木运输量会根据栽植量确定,运到现场后及时栽植。同时采用带土球苗以及裸根苗木、修剪、种植等技术保证花木的成活率。现在温江的花木成活率基本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二以上,在保证花木存活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对于提高物流的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温江花木的一个巨大优势。
2.信息流协调性好
信息流协调的主要评价指标有信息共享率、信息及时传递率、信息准确率。
温江花木强化培训、加大扶持,完善支撑体系,建立了辐射全国的花木网络信息中心,其信息共享率高,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温江已建成 “温江花木商务网”、“中国花木交易网”等网站(注册会员2544家),30余家企业建了主页, 100余家花木专业户在网上开设窗口,网点100多个,年网上交易额8000多万元。温江已成立首家全国花木行业全功能电子商务平台,2009年达成交易2.5亿元。花木信息中心、花卉盆景协会及林业工作站,与广大花木企业、花农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成为广大花农了解政策、交流信息和技术、从事花木经营的桥梁与纽带。
3.资金流协调效率高
对于资金流的协调性,本文主要从现金周回收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花木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会像其他商品一样,存在过期、滞销等状况。相反,年份越久,价格会越高,因此花木放着不会存在降价或者贬值的可能性。同时,温江花木销售主要采取现金交易的交易方式。因此花木的现金回收周期短,成本费用率低,资产的收益率高,总体来说,花木的资金协调度非常高。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协调度高,对于温江花木的投资与管理具有重大作用。
(2)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供应链内部人员认同度低
对于供应链内部人员认同度,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平均交易年数、平均交易重要性、供应链认识程度、合作满意度、风险分担度。
温江购买花木的客户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者是自己到温江实地询价。通过参观各个种植基地,询问价格,进行比较之后,客户才会做最终的决定。客户购买花木最看重的是价格与花木的品质,因此在花木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效不大,平均交易年数短,平均交易重要性低,供应链认识程度不高,风险分担度低,这些增加了温江花木销售商的风险,不利于花木业的扩大与长期发展。
按照上级有关“五五”普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进行普法教育,使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建设的开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现将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计法制“五五”普法工作情况
(一)建立普法领导机构,落实普法工作人员
(二)强化统计执法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通过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家和依法执政有机统一起来,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政为民、依法执政的意识,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通过普法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为我州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和法治环境。
三、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成效明显,,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结构的变化,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四、进一步提高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宣传党的十七大届中、中全会、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州委六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政策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宪法权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法律进机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展好“法律进机关”活动,对照目标找差距,认真梳理总结,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五、大力组织实施“用精心、保精准、出精品”工程,先后制订出台了技术机构“五不准”、“五严格”及规范服务行为十项规定,不断整合社会检测资源,做大做强质检机构,建立健全局企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依法开展监督检验、委托检验等业务,按规定出具科学、公正、准确的检验检测报告,为助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构建起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平台。四、创新监督体系,推进依法行政
六、落实了普法年度实施计划。为把委“五五”普法规划落在实处,我委专门制订了《“五五”普法培训分年度实施计划》,对、、三个年度的普法时间安排、主题内容、授课人、参加人员、承办责任部门、培训机构等作出了具体安排,使整个普法活动有序展开。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作用。为提高“五五”普法质量,我委委托市城建培训中心负责具体普法宣讲活动。由于发挥了培训师资力量强、培训经验足、培训网络健全的专业优势,因而在普法活动的主题确定、重点把握与具体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职业培训的特点,收到专业化所带来的成效。
供应链贸易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对处于一个产业供应链中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它以特定产业供应链中的某个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供应商为服务对象,基于企业的应收应付款项,预收预付款项和存货而衍生的贸易融资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众多企业已成为世界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则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产品及原材料和能源。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使得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尽可能地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在与中小企业的定价和长期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链上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终止合作。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核心企业较强依附性使得其在谈判和合作中处于弱势,承担巨大的资金负担,却又因信用等级低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供应链企业希望有更多的资金融通机会以维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实际上,许多全球性供应链对贸易融资的依赖性很大,财富(Fortune)1000名公司中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大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供应链和物流最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供应链贸易融资对银企业来讲是个双赢的战略,中小企业借助其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可以获得更多资金融通,核心企业则可以从中小企业处获得更多优惠,促进企业间长期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银行则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充分利用了核心企业的信贷等级,增加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为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的贸易活动提供资金融通,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增加了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培养了潜在顾客,加强了供应链上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
二、 我国银行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主要类型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凭借其国际业务优势大力发展包括供应链融资在内的各种贸易融资方式,取得较好收益,也争取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2008年渣打银行在中国收入的50%以上来自贸易融资。迫于市场的竞争压力,众多本土商业银行也凭借其优势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
在这些银行中,深发展银行和中行的特色比较突出。深发展银行于1999年开始规模化经营供应融资业务,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的贸易专业服务银行,打造国内最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口号,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了数十项产品(服务)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对于供应链任何一个节点的企业,如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都可以通过对其货品或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者质押,获得合适融资方式。它的成就不断获得业界肯定,扶持几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业务增长。2009年2月其开发的供应链金融子品牌下的池融资金融营销案例获得2008年由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08年底中国金融营销金融产品十佳奖”,2009年4月,池融资系列产品在第四届中国企业创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被评为“全国中小企业最受欢迎金融产品”。
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领域的领先优势,提供了“融信达”、“融易达”、“通易达”、“融货达”,“订单融资”,“融通达”等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所谓“融易达”是指银行在核心企业认可对供应商应付账款前提下,由核心企业确认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占用核心企业额度为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及相关服务。“融通达” 是指客户将其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合格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余额的“应收账款池”,银行据此为客户办理各类贸易融资及保函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质押、贸易融资及保函授信业务之间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通道。2010年5月,中行在厦门建立供应链融资中心,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中行根据客户需要设计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实现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无缝链接,解决供应链的资金需求。
三、 我国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供应链贸易融资的积极参与者,各家银行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吸引客户,都把供应链融资作为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但仔细研究目前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一) 业务同质性较强
尽管每家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名称各有特色,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阅读,却发现产品内容基本相同。
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主要集中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和订单三个项目,基于单笔贸易交易合同发放的自偿性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根据企业应收账款质量提供资金融通,下游债务企业承担反担保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由债务企业承担弥补银行损失,例如中国银行的“融易达”,深发展银行的“出口应收账款池”;存货融资,银行考察企业稳定存货情况和长期合作对象,以供应链综合状况作为授信决策依据,例如,建设银行的“仓单融资”,华夏银行的“货物质押融资链”;预付款或订单融资,银行根据企业所收到的预付账款质量提供资金,其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例如中国银行的“订单融资”,华夏银行的“未来货权融资”。
许多银行开展了整体供应链业务,例如中行供应链融资中心的融资产品,光大银行的“金色融资链”和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客户从下订单、制造、装运、收款等各个贸易环节都可获得中行资金支持。
仔细分析融资产品内容,发现部分融资来源于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例如仓单融资来源于传统的仓单和提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来源于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的保理业务。虽然许多银行提出了整体供应链业务,但在业务中能否真正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能否对整个产业链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进行关注跟踪,实现真正的供应链管理和融资,还是各家银行要思考的问题。
(二)风险防范功能弱
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但由于链上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一旦某个成员出现资金问题,会影响整个供应链,风险也相应扩散。
与其他融资产品相继,供应链融资涉及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供应链涉及企业众多,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银行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一旦供应商和制造商勾结诈骗,就存在套取银行资金的风险;其次,供应链企业的运营不仅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能力,还要受到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动态风险不易控制;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不断获取关于链上核心企业和附属企业的动态信息,以便掌控风险;再次,不同阶段的供应链融资,需要关注的风险不同,存货抵押和预付款抵押中,需要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完全不同,给银行业务操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最后,供应链融资过度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度,如果核心企业滥用其信用度,在多家银行开展融资业务,对银行融资带来极大风险。
目前我国信用系统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扭曲现象。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对国外核心企业信用状态的了解则更为薄弱。许多银行对国外贸易融资信用评价只能依靠国外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使得融资业务只能局限于与较大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对供应链上的动态风险监控能力则更为薄弱。
理论上,虽然供应链融资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实践操作中,如果企业多次进行贸易融资,银行和企业可能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贷款偿还,一旦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会导致贷款偿还困难,容易引发贷款不良率上升。
(三)银行汇率风险加大
对银行来讲,除了上述业务风险,另外一个重要的风险是银行汇率风险加大。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企业通过贸易融资不仅希望能解决资金缺口,更希望早日收汇,规避汇率风险,但这对银行来说却意味着风险。一些调查显示,许多进出口企业在规避汇率时,首选方法就是通过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提前收汇,转嫁汇率风险。
目前许多银行开展的业务中,例如深发展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需要银行要规避大约一年的汇率风险,这对银行准确预测汇率变化的能力,使用银行衍生工具对冲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专业人才缺乏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开设和审核查验,涉及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的掌握和动态追踪。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行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由于该项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市场开拓和风险管理,基层行无法对客户提供详尽周到服务,客户对于供应链融资功能特点也不了解,加大了银行开展业务的难度。
四、发展对策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增加了商业银行收入,带动了中间业务和结算业务的发展,并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如果运行顺利,银行将来为某一供应链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链上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都可以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帮助银行获得客户和利益,是银行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也成为许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由于我国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间有限,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促进供应链融资的发展。
(一)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完善业务流程
和国外银行较为成熟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相比,我国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仍存在一定差距。国外银行开展业务时间长,利用其广泛的分行优势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包括金融、法律、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例如,渣打银行自2005年起成功地为多家大型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项目,客户可以其电子银行平台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指令、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摩根大通银行2005年收购一家物流公司,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我国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联合提供应链融资产品,如物流平台帮助监控物货及物流,信用保险机构协助监控信用风险,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关注融资企业的交易对象,交易对手,履约记录等全方位评价,有针对性地为企业量身打造结构性贸易融资,对整体供应链提供全方面金融解决方案。
(二)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比较复杂,银行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供应链不同阶段融资方式,对该阶段最重要的风险采取控制防范措施,例如仓单抵押融资时,风险防范主要着重于仓单货权归属和货物安全;应收账款融资时,风险防范主要着重于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信审核和监控。
其次,要求融资方尽可能获得第三方担保,以第三方担保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例如,要求融资方投保出口信用险。
再次,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尽可能地完善供应链信息,或者获取信用担保,减少银行风险。例如,通过国际保理组织其他成员获取国外企业信息,参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起的全球贸易融资服务项目(GTFP),获得由IFC为商业银行开出的融资工具所提供的担保,降低出口企业和提供融资银行的收汇风险。
最后,银行要采取技术措施通过构建或使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通过其全球网络,化解或减少汇率风险。国外银行在这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将一些贸易产品与其他银行进行交换或出售,以规避币种和汇率波动风险。我国银行也在逐步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例如中国银行的“进口汇利达”和“出口汇利达”产品,使用了一些简单的金融衍生产品,要求客户在中行进行远期外汇操作以规避风险
(三)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发展供应链贸易融资
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较为成功的主要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和一些力求在贸易融资方面有所突破的股份制银行,主要集中于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核心企业实力较为强大的行业。
国际贸易中,加工贸易总量超过我国贸易总量的一半,许多中小企业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贸易生产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也主要是围绕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的从原材料,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尽管商业银行力求打造的是“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流”平台,集保险、担保、物流、信息、法律等多方面服务提供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面服务。但对银行来讲,供应链贸易融资仍然是一个新兴业务,新型业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作为供应链资金的提供者,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网络分布,从事贸易融资的经验和人员素质,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发展供应链融资,以便总结经验防范风险。不同行业供应链上企业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交织关系各不相同,银行需要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间相互关系量身定做融资方案。不同银行的贸易融资实力不同,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强项为客户提供自身风险操控能力较强的融资服务,在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市场知识和企业信息后,再逐步延伸服务范围。
(四)加强人员培训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为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悦,国外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案例分析[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9(9)
[2] 吴建勇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 (9)
摘要:可以说网络财务实现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将相关财务管理活动置于互联网环境中,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集中的财务管理。但是网络财务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就在分析网络财务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财务
一、电子商务与网络财务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催生了网络财务
正是由于不断提升、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催生了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体现出无纸化、直接化的特点,不仅可以进行远程交易,而且信息流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相应的物资、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管理成本也有所下降,于是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进行优化与整合,而相关的电子商务技术也为网络财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扩大网络财务工作领域,增强网络财务功能。
(二)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一系列的贸易活动均是基于网络环境实现的,包括原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销售、储运及电子支付等等,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来往均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因此就必须利用网络财务承担起联结网络各个终端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网络财务具备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的功能,相应的财务数据也一改传统的纸质数据的形式,而转化为页面数据,有效解决了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相关财务问题。基于内部协同的角度而言,网络财务实现了财务部门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络支付、网络结算的协同进行;基于外部协同的角度而言,网络财务又实现了网上询价、网络催账、网络保险与网络报税等多个社会部门的协同进行,由此可见,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二、网络财务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网络财务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化的会计主体
所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的服务对象。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会计主体是一个实体单位,其以实物的形式实际存在。而在电子化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主体的空间特征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多对象的商务服务,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流、商务流可以大大精减诸多中间环节。网上银行、电子单据,这些均使得交易对象体现出交易程序电子化、交易过程虚拟化的特点,在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络环境后,虑拟的会计主体将是网络财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现阶段,网络会计主体的虚拟化还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而这些虚拟的网络企业将成为网络经济的主体,网络财务的管理面临着辩认其虚拟性的问题。
(二)财务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网络财务是电子网络与财务管理互相结合的产物,而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科学分支,其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其具备相当的财务管理知识与娴熟的财务业务技能。此外,财务人员要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比如成本信息,就要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工艺,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此外,网络财务管理人员还会面临着其它的新课题,比如人力资源财务的构造、信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计价,因此网络财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但是现在很多企业的网络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较低,而且对网络技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所以无法较好的适应网络财务的发展与进步。
(三)安全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网络财务具备通过数据化的形式运作、应用大量的电子单据等优势均要归功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财务信息所遭受到的威胁也更多。财务信息由电子符号来取代、利用网络传统财务数据、无形资产的转移等,均加大了识别安全隐患、实现内部控制的难度。数字化的原始凭证伪造更加容易,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牵制,内存数据不留痕迹、系统文件不可读、指定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等等,这些均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系统中各个职能环节的分工界线相对模糊,总账与明细账之间不再存在制约关系,一旦系统运行出现差错,则会引发一些连锁性、重复性的错误。
(四)网络财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问题
网络财务的应用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系统之间存在多方联系,而网络财务与其经外部社会部门,比如银行、税务、保险以及海关等也会发生数据交流,因此网络财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面临着标准化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市场上通用相关网络财务软件有多种,但是缺乏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数据输入与输出接口,所以软件之间无法实现自由的数据交换,从而对网络财务系统软件的应用、网络财务功能的发挥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三、提高网络财务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完善的网络财务信息保密措施
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网络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杜绝安全隐患:首先在系统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财务信息均实行两层加密,即采用SSL协议防破译、防重发、防修改,另外一种则是采用不公开、不采用公开算法、高加密强度的私有加密协议,从而防止非法用户窃取机密信息或者越权操作。其次,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安全日志管理等规章制度。最后,国家也要基于宏观的角度进行适时的社会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建立信息化的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要具备整合企业整体信息流的能力,从电子商务的运行过程来看,企业是否可以从传统的业务方式转型为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就是看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面向客户群体的窗口,选择社会信誉高、点击率高的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的最终实施是将电子商务与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直接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建立电子商务的营销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化,并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相结合,必将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此外,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国内主要的财务会计软件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税收、银行、海关、政府管理使用的软件进行调查,并参照国际上流行的同类产品来制订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作为今后该类软件升级及设计生产的强制标准;由市场主导网络财务软件生产商,联合制订出相应的行业标准,通过一定时期的实施与修订,成熟稳定后再上升为国家标准予以强制执行。
(三)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控制的有效性
首先做好硬件安全控制,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其运行环境的稳定性,相关指标包括电源、温湿度、静电、电磁干扰以及辐射等等,比如计算机系统的电源必须是不间断、稳压电源,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系统运行的连续性,如果必要还要配置备份电源,以保证系统在断电情况下启用备用电源后可以正常运行。其次,做好软件的安全控制,在安装软件、进行软件升级时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定期对系统进行预防性检查,要求软件具备强制备份、快速恢复等功能,以保证系统受到破坏时可以及时修复数据信息。最后,要做好系统维护安全控制。网络财务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日常维护,因此必须建立网络系统维护的规范化制度、程序保管控制制度等。
(四)吸纳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其管理模式注定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应的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快速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相关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现在专业对口、综合能力相对较高的毕业生通常更倾向于金融证券等行业,因为其收益较高,而基层一线的专业人才日益短缺。因此企业要采取相应的策略,首先通过高薪吸引社会上的人才;其次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最后,在企业内部形成定期培训、上岗考核、职称管理等多种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为一体的培训管理工作体系,鼓励更多的人员继续学习,接受教育。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将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构造出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李菁.浅析网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2(8).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模化敏捷;知识管理;专业案例开发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浙江电力借鉴常用于软件工程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现状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规模化敏捷模式,在管理思路、组织实施及应用工具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有效促进了大型国企知识管理落地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大型国企,特别是电力企业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意义。基于专业案例开发的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首次引入了迭代、自适应的敏捷开发理论,同时参考了从投资组织、计划和团队三方面协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创新思路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国企多层次管理、多专业参与、大范围铺开的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模型。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明确定位了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及外协审核方,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创新实现了知识管理、知识提炼、知识审核三角色区分、内外部协同的组织实施方式,解决了大型国企内部兼职开发碎片化、质量差的问题。在专业案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浙江电力创新引入了支撑多方面协同的知识管理看板工具,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工具,实现了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信息流、任务信息流和审核信息流的三方共享,有效完成了异地、多团队、规范化、大规模知识管理任务。
5结语
目前,针对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研究较少,这与知识管理对于大型国企的重要意义不相匹配。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可借鉴的知识管理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国企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当然,作为对规模化敏捷理论与大型国企知识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本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规模化敏捷理论框架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支撑隐形知识显性化;其次,本研究以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开发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量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弥补;第三,对于多样化的管理要求是否会对采用的知识管理模式带来影响缺乏探讨,难以明确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方法论所使用的管理环境,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WalkerRoyce,潘加宇.改进软件经济学———达到规模化敏捷的头10条原则[J].程序员,2009(09):36-37.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网络时代”。 网络空间的影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思想的重要平台,如何扎实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摆在教育界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我从事教育网站管理和网络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已近8年,在8年的探索和实践让我对这项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并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中总结归纳出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工作理念是做好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前提
过去学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因为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宣传部门媒体受众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带有浓重的说教色彩,一直给人以呆板有余,生动不足的印象,相对于现在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媒体而言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我们这一代的宣传工作者如果对于现代互联网孕育和催生的诸如自由和共享、互助和奉献、开放和兼容等人文精神不做深入地了解,只是原封不动的把旧思路旧模式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来,必将无法真正融入到互联网这一开放性、个体性、交互性的平台, 也注定无法实现思想政治宣传的预期效果。
我们应该深刻的意识到网络文化真正的中心是在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以自然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网络交流、讨论中,在交流中和广大师生、家长打成一片,寓教于交流互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更新工作方式方法是搞好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基础
互联网的开放性、个体性和交互性,决定了网管和宣传管理必须改变以往的方式方法,去适应网络对我们的要求。以往我们工作的方式是被动的等待,网站的设置也只是考虑了我们工作的方便。为此,我们请专家重新更新了金州区的网站,设置了更符合为全区服务的网页,更有人文和人性化的管理项目,如金州教育网首页设置了公告栏,在线通知滚动播出,接着就是教育新闻,主要播出教育行政的动向,学校广角的设置为广大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宣传平台,教科研信息和基层组织建设年专项信息平台,及教育教学专项栏目,让基层学校更有针对性的上报信息,宣传自己的特色和特长,促进学校的深化发展同时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精品集萃栏目的设置一则宣传品牌教师的经验,骨干教师的作品,二则发现和挖掘教育教学新秀。名校长及名学校的经验也不断积累汇总,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我们金州区教育网能尽量体现交互性、个体性,做到开放的同时大家受益。为了更好的体现宣传的即时性和高效性,我们还加强了网管队伍的建设。要求每个单位设一名网管员,负责网络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和金州新区教育杂志社联手,对网管员进行信息报道撰写的培训,我对网管员进行了宣传管理网络的培训,另外还与我们信息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一起,对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学校网站和网页建设的培训。要求基层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建立自己学校的网站或网页,来充实和完善金州区的教育网络及资源。为此我们到校指导学校的具体工作,与学校领导和信息技术人员一道规划学校的宣传窗口,尽量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让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丰富学校的网页或网站建设。目前全区83所中小学校,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或网站,其中像红旗小学、城内小学、金州高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都实现了网络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及教学活动研讨都在网络中互动,几乎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个性化博客,实现了即时交流互动交流。这也为我们的区域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三)培训网络管理队伍是做好网络政治思想宣传工作的保障
全员培训,健全队伍。传统的网络管理宣传方式,单靠我们网管者采编信息,就会造成信息流通的滞后,新闻变旧闻。因此要实现快速便捷的无阻碍的沟通,就必须有一支一线的基层网管队伍做保障。现代传播即时性,决定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实效性强,不受时空的局限。为此,我们要求毎校设至少一名网络信息管理员,负责学校信息的上传和上级信息的下达。队伍组建伊始,学校领导往往考虑的是技术问题,让懂电脑技术的教师来做这项工作,其实要做好网络管理宣传工作,仅仅懂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学校的窗口展示工作,没有对学校整体的把握,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了解,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但学校现有的认识水平我们又无法改变,改变的只能是我们的服务方式。为此我们就联合编辑部的专家,对网络管理宣传员,进行信息报道撰写的培训;我们还聘请教育专家对网络管理宣传员,对学校的整体管理与宣传报道进行培训;我们还针对金州区教育网所设置的栏目进行具体的培训。例如金州教育网首页设置了公告栏,在线通知滚动播出,我们要求网络管理宣传员每天浏览,并及时下载各种信息给相关部门领导;金州教育新闻,主要播出金州教育行政的动向,如果学校有行政方面的活动,也可以提供新闻报道;学校广角栏目的设置是为广大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宣传平台,学校若有有特色的活动都可以通过此平台展示出来;教科研信息,主要是提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带有研究性活动展示区域,它有别于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专项信息平台,是提供学校各级组织部门所开展的各项有特色或根据上级要求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教育教学专项栏目,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报道。多种栏目的清晰管理和分类,让基层学校更有针对性的上报信息,宣传自己的特色和特长,促进学校的深化发展同时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信息宣传网络管理员队伍的全员培训,即健全了队伍,保证了质量,又使我们金州区教育网能尽量体现交互性、个体性,做到开放的同时大家受益。
区域网络与学校网络的交互交流,使我们的网络宣传工作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鲜活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即时高效的思想政治宣传,引导着教师的思考,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也牵引着我们网管者本身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本,不断修炼,让网络思想政治宣传成为教师喜爱,学校信任的平台和阵地。
SAP R/3系统是德国SAP公司的主打产品,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开放系统的、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个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一整套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软件,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从2005年6月引入SAP R/3系统以来,实施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贯穿了公司主业的核心流程,形成了完整的供、销、结算管理系统。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ERP的管理思想
ERP系统中的模块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模块体系完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在“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两种混合型生产方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企业以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把供应商、客户、商、协作方组织在一起,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市场一旦变化,当企业的合作伙伴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时,企业可以组织由一部分供应商和客户组成的供销网络,把商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内部单位,开展生产活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提高产品灵活多样,让企业保持活力。ERP系统通过定义会计核算科目、成本中心、以及核算方式,实现了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自动实现会计核算,保证了在物料供应和销售产品时库存和财务帐同步记录和数据一致,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财务资金现状,追溯发生的相关业务,让资金信息落后于商品信息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现了过程中控制,并可以对结果做出预测,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实施ERP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是明确目标和方法,即在多少时间中可以完成多少工作任务,应该完成多少工作任务。如果一边实施一边增加范围,轻易改变目标,将会使项目实施变得不可控,增加风向,对项目整体引起很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是整体规划,长远考虑。企业对工作效率提升的要求和ERP系统实施需要较长周期的要求,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有整体理解和长远规划是必须在开始实施ERP之前就做好的。如果一定要边理解边实施边规划,也要尽可能的拉开周期,有充分回顾反思和调整的时间。
三是系统和业务的磨合。探讨,并达成一定的共识以后,需要时间让所有相关人员理解。人的本性决定了“改变”很难被接受,所以这样的共识,需要时间沟通,需要不断反复地灌输和来自高层的强有力的确认和要求。
四是文档整理。形成结论之后,落地成文,才能保证有据可循,防止探讨成果的不断返工,也便于今后的知识传递。
五是系统操作的磨合。系统的操作界面尤其是SAP的,和平时接触的系统差异较大,习惯系统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
六是系统本身特性决定了先核心模块后提升功能。数据仓库、企业门户都是基于核心模块的来配置的。如果核心模块还没有被基层用户接受,今后再有变化,高级应用就会跟着需要变化,重复工作,劳民伤财。
2.建立健康的实施团队
一是实施团队应该由实施方和客户方的关键用户共同组成。对于关键用户而言,参与实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很珍贵地了解企业管理、参与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实施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学习需要一个相对较为简单的环境;对于来自基层的关键用户而言,能对管理现状大胆直言,首先就应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一个充满着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团队,是无法让关键用户健康成长的。
三是实施团队要职责明确,层级分明。系统实施是一个管理提升的过程,团队本身就应该有尊重知识,职责明确的特点,遵守相应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才能使团队在困难和改变面前勇往直前。
四是需要有职业素养的顾问。顾问在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正面良好的形象是具有感染力和鼓动作用的,愿意探讨业务,愿意分享和引导,耐心有一定的文档处理能力,有眼界和想法,都能为关键用户的成长提供帮助。
五是关键用户应尽量多地参与具体工作的执行。ERP的实施有别于其他甲方乙方的项目,如果关键用户将自己只是作为甲方,不主动参与工作的开展,那么今后将很难承担起培训、运维的职责。
三、ERP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1.ERP系统加强了企业管理的深度
分散型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多且管理多变,从公司总经理到子公司的车间要经过三四个层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层领导要了解基层部门运作情况,或需要收集企业各方面的数据,要经过多个部门对数据进行整理填报,效率低下会影响到企业管理、决策以及发展。推出ERP系统以后,这种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ERP支持分散式、集团化企业的体系化管理。ERP系统实现了企业总部与各分子公司、部门,以及分子公司、各部门之间实时、动态的业务往来数据交流,能够及时传递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信息得。使基层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准确地在企业内部传递,提高了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
2.ERP系统加强了企业管理的广度
传统企业各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分工负责各自的工作,容易忽略是否影响到其他部门的业务,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像一盘散沙。当各部门有利益冲突时,一般都会对企业的利益置之不理,只看部门的利益,忘记了没有企业哪有部门的道理。一项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时,会有相互扯皮、推脱责任的现象发生,这样会使企业丢失向心力与凝聚力,影响企业健康的发展,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ERP系统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它们组成了企业的主价值链,支持着企业的运作。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克服了各职能部门把企业分离的现象,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如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运作更加流畅,加快了业务处理活动的反应速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忧势。
3.ERP系统实现了企业的四个流的集成
企业的四个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在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下这四个流是各自为战的,例如物资供应部门在记录物资库存台账时,只记录物料的数量不需要关注金额;财会数据总是在物料发生变化后才体现出来,资金状况无法及时的成为企业对生产经营做出相应调控的手段。ERP系统改善了这种弊端,ERP系统是物流和信息流集成的系统,物流和资金流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物流变则资金流变。产品销售收入、采购物料费用、入库后的物都与财务总账关联;成本管理则将生产费用、库存、财务、车间管理等模块关联在一起,并计算出各种产品的制造成本。通过财务指标就可以完整地反映出物流的动态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物流和资金流是信息流的载体,当物流和资金流畅通并集成起来了,附加在它们上面的信息流自然也就畅通并集成起来了。“四流”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ERP对企业的最大贡献,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总结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信息孤岛;数据安全;中国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财政部对作为第一家试点单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人民币,帮助其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81年8月,为了总结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在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会计研究和发展。至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正式被提出。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谢诗芬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何日胜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现代会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融合并逐渐发展的产物,它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中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会计信息化已开展二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中国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并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还有人将会计信息化等同与会计电算化,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
会计信息化理论来源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同时又指导会计信息化实践。只有将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会计信息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中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目前仅涉及会计理论、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系统等部分,其余部分几乎是空白。
(三)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复合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约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有不少部门组织各种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单位事务及个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中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是对计算机知
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将会计信息系统纳入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形成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五)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将重点放在了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的会计信息化水平,针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定要使企业的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有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
(二)强化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
会计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要从政策上给予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员以支持,帮助其把握好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并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关键问题的研究上,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而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是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基础和支撑,指导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研究时要特别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带动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三)加快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与知识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推进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整合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整体来定位它的发展方向。在纵向上,会计信息化应该不再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信息,而要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完备的信息支持;在横向上,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和企业内外部其他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成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即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2]何日胜.中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
关键词:企业管理;资源;企业要素;配置
一、 前言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价值的主要提供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亏损,即使是在同一行业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企业这个系统的功能,功能强的企业提供价值的能力或创造利润的能力强,反之则否。而功能决定于结构,结构不同则功能有异。所以研究企业的构成要素,分析构成要素对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的构成要素,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状况,但是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对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就企业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对企业的管理理念、资源配置等有所帮助。本文虽然以制造企业为例进行论述,但对于服务企业同样也是适用的。
二、 企业构成要素的总体分析
从宏观上看,企业活动表现为人员、物质、信息的流动,也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根据职能划分,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设计开发人员、制造施工人员、营销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通过获取知识、形成技术、展现技能创造出企业和市场所需的产品(这里的产品是广义的,也包括一个部门的活动结果,如图纸、财务报告、过程产品等)。物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如原材料、厂房、设施、通讯、交通、办公场所等。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各种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包括市场信息、知识技术、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三个构成要素中,人力资源起主导地位,不仅因为物质和信息是由人决定的,而且物质和信息也是为人服务的,物质和信息是人的活动对象和活动结果。企业的构成要素可用图1来表示。
从企业的构成要素看,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构成企业的“软件”,人力资源所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和信息资源包含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从本质上都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认知。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相互作用,人的活动丰富了信息,而信息又会改变人的认知。企业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认知加以利用、整合、发挥,转化为有形产品,以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软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所以它具有个体性、丰富性、易变性,利用好了,可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精神,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企业的“硬件”,如厂房、设施、产品、通讯、交通、办公场所等要素是企业在成立之初由相关人员进行策划并建设的,从其来源看,这些“硬件”也是“软件”的转化,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品,“硬件”通过“软件”起作用。企业的“硬件”虽然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除非企业转型,否则改变不大。
三、 企业的资源配置分析
1. 人力资源的管理。
(1)知识的获取及利用。企业活动的主体是人,企业管理实际上就是更好地利用人的知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小。从宏观上看,社会的物质总量取决于知识总量,掌握的知识越多,可能创造的价值越大。从微观上看,知识作用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实现和成长进步。现在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不惜重金从社会上招聘高层次人才,或者花大量金钱进行人员培训,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多的知识。
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知识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零散的,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转化为技术,从而为创造产品做好准备。知识可以直接为生产所用,也可以不直接为生产所用,知识就如水和空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构成企业的基本面。企业应当为知识的扩充和系统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创造条件鼓励知识流入,通过知识创新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为企业所用。企业可以通过招聘高素质的员工,加强内部培训,创新学习环境,购买技术专利、扩大与高校等知识机构的联合等方式增加知识总量。
(2)技术的形成及其作用。知识是一个基本面,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如果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与产品有关,就形成了企业的技术。技术是产品的前提,没有技术就生产不出产品。对企业来说,技术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产品技术,主要包括产品的构成及技术指标;另一类是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制造水平上,产品技术再先进,如果没有合适的机器、设备、厂房、工艺来制造它,还是无法实现。可见,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的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每年我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制造技术落后,工艺设备落后。就产品技术而言,我国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很多企业依靠购买现成的技术投入生产,还有些企业完全仿制别人的产品,根本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有些大公司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但经费投入不足。这些原因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欠缺,技术落后,缺少创新,形不成核心竞争力。
要增强竞争优势,企业就应当重视技术开发,增加科研经费,重视科研人员,走科技兴企的路子。对高新产业,应当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培养和引进关键人才,力争高起点、高标准,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对传统产业,应当通过自主创新,增强自我改造能力,力争产品有突破,工艺有改进,管理有提高。
(3)技能应用与产品实现。技术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赖以生产的基础。技术要转化为产品,必须靠工作者的技能。技能是对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持,以熟练程度为表现,具体表现在工作者的操作能力上。不同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同。开发和设计工作需要的是产品策划能力,对设计组合能力、计算能力、绘画能力要求较高,开发设计工作一般由专业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担负着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技术的重任,是企业的宝贵资源。要提高他们的技能,就要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待遇,提供培训,使他们能不断地充实新知识,紧跟本专业的技术前沿,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创造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
对于产品制造,主要由技术工人和施工人员完成,其技能主要体现在对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施工工艺的遵守能力上,工人的技术熟练、工艺合理,就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熟练工人供不应求。对于这部分人员,企业也应该把他们作为宝贵的资源,逐步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使其发挥制造生力军的作用。
在市场营销方面,需要一批有创意,勇于开拓的人才,他们面对市场需求和顾客群,比较容易产生新鲜的想法并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而每一个想法都蕴涵着无限商机。企业的价值要靠市场来实现,而市场是多变的,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人员有敏锐的头脑,善于捕捉商机,视野开阔,信息畅通,一旦有机会立即采取行动占领市场。
对于管理人才,需要的是归纳能力、文字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管理无处不在,包含了企业的各个方面,它要求管理人员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视和测量,对发生的问题进行疏导和沟通,对出现的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适当形成文件,或制定规章程序,或形成企业精神,然后把这些文件、宣贯和执行。管理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要注意发掘、培养或引进那些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使之成为企业生产的剂。
2. 物力资源的管理。物力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企业产品(包括原材料和半成品)和制造产品的保障设施(包括厂房、设备、通讯、交通、办公场所等)。物力资源的管理就是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物力资源,把适宜的物质用在适宜的地方,避免物质的闲置和浪费,加快物质的流动速度或使用频率,使单位物质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现在许多企业特别重视物流管理,建立了零库存的概念,也就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和配置生产要素,尽量避免物质积压,提高物质的利用率。
企业管理对物力资源的另一个显著作用是提高物力资源的质量,特别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没有好的质量是不能持久的,那些历久不衰的百年企业无不是靠质量取胜。管理之所以能提高产品质量,是因为采用一定的管理模式,将目标与准则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活动都符合预定的标准。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着手,建立起文件、管理者、资源、产品生产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的准则和方法,以最终满足顾客要求。“6个西格玛”管理模式,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趋势制定措施,减小生产过程的波动,以达到一定的质量目标。这些管理手段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3. 信息资源的管理。企业信息表现为一切企业要素及其活动的反映。知识、技术、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这些信息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管理好这些信息,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方面表现为物的流动,即物流;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的流动,即信息流。信息流是物流的数学反映,同时,信息流也反作用于物流,也即通过人对信息的分析计算,有计划地调整物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流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方面,因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传递和分析越来越快捷、方便,在物还没有流动之前,就可以用信息技术对物流进行模拟和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有计划地实施物流。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动可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信息互通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够促进知识总量的增加,促进技术和技能的提高,增强市场反应灵敏度,而且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创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世界上有很多企业因为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高生产率和降低费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信息资源的构成看,知识、技术是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如前所述。从这些信息里可以抽象出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信息对企业具有普遍性,它由产品信息决定,但又高于产品信息,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就是这种共性信息。因为从本质上看,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决定的,但对企业每一个人都适用。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重点讨论。
规章制度是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首先要管好人,约束人的行为,使其与企业的目标一致,管好人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人不能靠管理者的说教,必须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通过贯彻规章制度,使企业理念、行为规范、工作程序、奖惩制度等深入人心,达到约束行为的目的。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西方国家有较先进的经验,他们经过几百年市场经验的摸索,创造出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的硬性规定,它是具体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的灵魂,它自发、自觉地作用于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是企业持续进步的动力,其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建设新型团队、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 结论
通过对企业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分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是组成企业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又由各自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企业产品的实现。企业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使每一要素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论企业整体管理.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16(4):340-343.
一、员工知识共享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效率会更高,知识创造的附加值会更大。而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因此每个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对企业知识共享的成功至关重要;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对员工自身的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员工不仅要用创造性的方式应用知识,而且要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在共享中才能有效地交流,充分发挥知识的增值作用,从而实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
二、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内容
员工知识共享能力是指员工根据工作需要持续学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且有效输出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不仅包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输出知识的技能,还包括知识共享的观念与意识。
(一)知识共享意愿。员工对知识共享认识不同,也会影响其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的员工认同知识管理,认为知识只有在与人交流、共享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更多的思想,从而实现知识的创造、价值增值,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有的员工认为,知识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只有保留这些财产才能维持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提高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同,建立积极共享知识的意愿很重要。
(二)持续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对员工个人而言,养成终身持续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与能力,就等于找到了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动力源。在持续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员工通过不断的知识获取战略分析、对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归类整理、对隐性知识挖掘表达,更加清楚自己的知识需要,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专长,在企业中成为知识交流、共享的重要元素并能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机遇。
1、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是指根据个人所在企业的行业、性质、个人在社会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职能、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个人专业背景等,分析自己需要哪些知识,从而制定学习计划、获取知识资源的类别,有计划地建立个人知识专业资源库。
2、显性知识整理能力。显性知识整理能力是指使已经获得的显性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能力。整理已经获得的知识,结合知识战略获取分析,更清晰地梳理知识资源库的框架体系,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查漏补缺,使知识框架日趋完善。
3、隐性知识挖掘能力。隐性知识挖掘能力是指使个人隐性知识清晰化、显性化的能力。充分挖掘和提取隐性知识,实现“无形知识”的“有形”化,并将其与显性知识的框架结合起来,为今后知识的利用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输出能力。知识的学习、储备是为了更好的使用,知识输出能力对员工至关重要。
1、知识交流共享能力。知识输出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梳理自己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有效地与人交流知识,在交流共享中相互激发,形成新的知识组合,使知识价值增值。
2、知识应用创新能力。员工学习掌握了知识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并且不断创新知识,这种能力才是企业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总结提炼能力。员工在工作中及时记录自己知识应用的收获及疑问,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使显性知识凝固化,形成个人的隐形性知识。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以提高知识交流与获取的效率。
三、员工知识共享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并不是自动进行的,而是受员工自身因素及企业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员工层面的影响因素
1、员工个性的差异。每个员工都有各自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的思维、表达及跟人的交流方式都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其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能力形成差异。
2、员工基础知识的差异。员工受教育程度不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体系,使其能够共享的知识价值有差异,这也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
(二)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员工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还受企业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1、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惯,是企业内的氛围,它从价值观、制度、行为、物质四个方面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有创新的价值观,有学习的氛围,领导层重视知识共享,并且身体力行,员工之间也有信任和交流、共享知识的氛围,而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个企业中的员工知识共享意愿就强,在经常性的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共享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2、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会影响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层级少,员工与各层级之间交流、共享知识过程中,信息流失少,共享效果就好,员工的共享积极性就会受到鼓励;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组织层级结构多,员工与各层级之间交流、共享知识过程中,信息流失多、误差大,共享效果差,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就会受损。
3、企业技术设施的影响。企业技术设施是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工具和手段。企业技术设施好,员工之间共享知识的渠道畅通,工具得力,共享效果就好;企业技术设备不完善,员工缺乏知识共享的工具,共享渠道不畅通,就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
四、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培养
(一)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培养主体。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培养主体有两个:一是员工自身;二是企业。员工在自身不断地学习、工作与交流中积累知识、管理知识、提高认识,提高对知识共享的认同,从而提升自己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文化引导、制度约束、实施激励等措施来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能力。
(二)员工知识共享能力的培养措施
1、员工自身的努力
(1)员工个人学习。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社会,员工只有不断地学习,并且把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保持自身持续的发展与竞争力。员工在不断地学习、工作与交流中积累知识、提高认识,提高对知识共享的认同,对知识共享的认同,从而提升自己知识共享的意愿,培养知识共享的能力。
(2)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员工在持续的工作、学习过程中,积累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才能组织、整合自己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更清楚自己的知识需求,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贡献有价值的知识,也更有效率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企业培养
(1)高层重视,文化引导。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高层给予足够的重视,分配足够的资源。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引导激励功能,企业可以营造创新的价值观、学习、信任的氛围,员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工作,知识共享能力会逐步得到开发。
(2)多种途径,全面提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远景以及员工的职位特征来制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吸收知识、整合知识、交流分享和创新知识。举办各种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提高对企业宗旨、制度、文化的认识,明确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能力。员工知识共享能力培养不局限于课堂培训,还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网上学习、导师制学习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
(三)制度激励与约束。企业要建立扁平的组织结构方便员工进行知识交流,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知识共享绩效良好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对知识共享不积极、绩效不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从反面激励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
(四)提供完善的技术设施。企业提供完善的技术设施,给员工一个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员工可以很方便地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以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提升员工知识共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