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体育教学

六年级体育教学

时间:2022-03-21 06:3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体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体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知识;学校体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1-02

初中教育是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自我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一切知识的获取都将影响未来一生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个时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也会对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大部分的体育知识是通过中学学校体育课程中获得的。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将体育教学分为四个水平,一共涵盖了76个较大的体育知识群组,教学内容丰富,但远远超过了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体育知识教学的要求。同时,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知识教学范围的界定较为模糊,这对教师在体育知识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了解初中生体育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对体育知识的真正需求显得愈加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上海市同济第二初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等15所初中学校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从选定的上海市15所普通中学的6~8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班,每校共三个班级,共计1481名学生作为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对象。《六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共发放550份,《七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共发放480份,《八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共发放475份。《六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回收问卷537份,回收率为97.6%,有效问卷共计518份,有效率为94.1%。《七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回收问卷463份,回收率为96.4%,有效问卷共计446份,有效率为92.9%。《八年级体育知识测试卷》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为96.6%,有效问卷共计446份,有效率为93.9%。③数理统计法。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excel进行必要的图表制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知识的概念界定及概述。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体育知识的概念界定各家都有不同的概括,界定的范围大小均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涉及众多学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外延势必逐步扩大。但从体育知识概念界定的共性来说,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体育知识应分为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部分。体育理论知识能够概括为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构成的体育知识,即包含经验定律、通识性知识及理论原理的体育知识。体育实践知识则能够理解为,体育教师在其体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现代体育教学的认识及指导学生正确的体育行为的知识。体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不仅是传授技能与技术知识,更是传授正确体育行为活动的意识与方法。

2.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知识掌握总体情况分析。体育知识测试卷主要分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简单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健康知识等,实践知识包含运动技能学习、运动锻炼方法等,不同年级的体育知识测试卷分别有相对应的知识,知识的难度也按年级的增长递增。

从表1发现,46%的学生能够答对百分之五六十的体育知识测试题,但只有约13%的学生能够答对70%以上的测试题。与此同时,约40%的学生只能答对50%以下的体育知识测试题。这说明,接受测试的1410名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大部分接受测试的学生对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其中约40%的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较薄弱,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初中阶段的体育知识。体育知识的掌握对日后正确指导体育行为具有主导作用,按目前的测试结果,接受测试的上海市初中生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这样的结果也与目前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重技能、轻知识的现状有一定的联系。

3.上海市初中各年级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经表2能够看出,接受测试的八年级学生体育知识测试正确率平均值在三个年级中最高,且在三个年级中,八年级学生的测试成绩差距较小;其次六年级学生体育知识测试正确率平均值略低于接受测试的八年级学生,且成绩水平的差距大于八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测试正确率平均值在三个年级中最低,但学生间的体育知识测试成绩差距最小。因此,可以说接受测试的八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在三个年级中最好,接受测试的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低于八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测试结果可能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环境有关。六年级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少,学生无论是在体育课还是课后都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七年级是真正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年,学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进入青春期带来的诸多身心变化等因素,都是导致该年级学生将注意力从体育转移到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低于了六年级学生。而当学生到了八年级则逐步适应了初中学业的节奏,并且学生身体的发育带来了更多的体育活动需求,学生对体育活动及体育知识的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长。这样的变化反应到体育知识测试卷中就表现为八年级的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七年级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4.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总体差异性分析。

从表3看出,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正确率均值为55.95%,标准差为18.8,体育实践知识的正确率均值为48.23%,标准差为17.05。这说明,虽然接受测试的学生体育知识理论题成绩的差距略大于体育知识实践题,但是从正确率的均值上看,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仍然明显多于实践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知识都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而服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体育行为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实践知识为正确指导体育行为而服务,二者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体育实践知识的传授有利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平衡发展。

5.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体育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分析。

表4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各年级的体育知识实践题正确率均低于体育知识理论题的正确率,其次,七年级学生的体育实践题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体育理论知识的正确率差距较小,但从标准差来看,八年级学生不论是体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实践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均要好于其他两个年级。

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知识总体掌握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初中阶段的体育知识,且接受测试的学生中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差异,体育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低于体育理论知识。上海市接受测试的各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差异,六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略高于接受测试的学生总体,但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较测试总体偏低。

三、对策与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教学应该更加体系化。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拥有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这样的体育知识体系应该涵盖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知识,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知识的教学可以走出教室。在传统观念中,体育知识的教学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理论课教学。但实际上,体育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进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融入相关的体育知识,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做”,更能理解“为何这样做”。这种方式能够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辅相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上)――对体育知识及应传授体育知识的概观与思考[J].体育教学,2011,(03).

[2]孟凡国.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EB/OL].

http:///content/show.aspx?newsid=124558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58-02

一、引言

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小学体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意义、有效果的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道德品质[1]。然而,由于体育场地环境的限制或者体育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使小学体育课流于形式,或者被挤压学时,或者其他课程占用,甚或直接取消,导致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大大减低,违背了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2,3]。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中,如何建立一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气氛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4]。由于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如仅仅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或眼保健操等,导致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体育的教学任务明确的认识,使得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也影响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要[5,6]。而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将之与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等方面入手,大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做到活跃学生身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1.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正常的关键。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爱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运动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天真浪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基本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游戏入手,引导学生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游戏中的自由放纵,逐步提高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小球类和球类游戏”单元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身高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在成人足球、篮球和排球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缩小的场地模拟篮球、排球、足球比赛。将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进行小型球类的对抗赛,如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融趣味性和对抗性于一体。此外,还可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等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就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动静交替,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环节,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发展学生个性,综合运用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而使学生锻炼对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智力的目的。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韵律体操和舞蹈”单元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体操和舞蹈基本动作入手,如比赛中体操运动员的亮相动作、藏族舞蹈的弓腰动作、天鹅湖歌剧中的四小天鹅跳舞动作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操和舞蹈的感性认识;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元素进行体育活动,如韩国神曲《江南Stile》中的骑马舞、东北二人转舞蹈中的甩手绢动作、晚间老年人跳的广场舞或大秧歌等,并配以生动活泼的音乐伴奏,更易于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后启发学生自编一段个性舞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品”是“品德”,“行”是“行为”。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生的修养素质,更关系到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环节,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感受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还能培养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个游戏环节,提高集体荣誉感,点亮学生心中的品行火花。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武术”单元时,首先启发学生列举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武术动作或名称,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降龙十八掌、《天龙八部》中的凌波微步、《如来神掌》中的如来神掌等,调动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学习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习武德行;最后结合传统武术,学习一些简单眼法、身法和手法,如鹰爪拳中的手法、罗汉拳中的身法、形意拳中的眼法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以活泼多样的形式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总结

将游戏寓于体育教学中,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运动,合理科学地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展现体育课的魅力,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为目的,不断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振.论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60):150.

[2]谢健,沈雪江.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249-250.

[3]陈月荣.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2,14(7):236-237.

[4]王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J].小学科学(教师),2010,(3):22.

第3篇

【关键词】认识先导;运用;激励;有效方法

以往的体育教学与训练长期采用“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在心理学上就是轻视动作概念与运动表象(心理图像),重视感知(模仿练习)和表现(示范动作),忽视了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考虑过少,因而学生常常处于“老师做我看,老师说我练”的行为模式,他们被动的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机械的模仿一定数量的动作,缺乏思维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枯燥、乏味、单调的教学法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参入机会,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六年级三班、四班54名男生

对照组:六年级一班、二班54名男生

1.2 实验方法和教学步骤

1.2.1实验方法

实验1:课的内容:800m跑

实验组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尝试-理论诱导-练习体验”四个程序的认识先导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实验2:课的内容:弯道跑技术

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方法同实验1。

1.2.2教学步骤

实验1:练习800m跑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在体育课中对耐久跑的尝试,结果表明学生有怕跑、厌跑的心理情绪;跑前不想做准备活动,机体的机能惰性大;“极点”现象出现的快,持续时间长,心理状态差,难以承受较大强度的练习。

针对上述心理特点,我采用了理论诱导的方法:第一次课以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中长跑的好处:能健身、健心,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同时不受场地限制,是一项可以终身进行的体育项目。然后向学生讲述:“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平时不经常参加耐久跑的锻炼,人体不适应大强度的持续练习。

怎样正确对待“极点”?

首先,极点产生以后,调整跑速,加深呼吸,增加吸氧量,依靠良好的意志行为,“极点”现象会很快消失。

其次,平时加强练习,提高耐久力,使呼吸、循环和有氧耐力得以提高。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极点”自然就还出现的晚,持续时间短。

再次,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系统的机能惰性,以便运动开始后,内脏器官系统的机能很快适应运动系统的需要。

1.2.3 测试成绩

六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在学习耐久跑时,我将认识先导法应用于体育课教学,有针对性的克服了学生怕苦怕累,为难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运动成绩明显提高。在800m的测试中,实验组的及格率打到98.15%;而对照组的成绩则不是很理想,及格率仅为79.63%(见表1)。

由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在优秀率、良好率等指标中均高于对照班,不及格的百分比率低于对照班。

实验2:在弯道跑教学中,对照组采用原有的先示范、讲解,再练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先用认识先导法,首先提出问题:在直道跑的过程中和弯道跑时有什么不同?然后让每位同学体验弯道跑和直道跑的不同身体感觉,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针对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课堂效果、技能技术知识的掌握均好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

2 结果

以上两组实验基本上说明认识先导法在体育课教学中是可以采纳的,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组织和辅导课余训练中同样可以 采用认识先导法,先讲解后示范对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动作概念和运动表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3 讨论

3.1 认识先导法的理论依据

此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关于动作概念、运动表象的建立和形成。

认识先导法在教学和训练中,在动作概念和运动表象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先讲解后示范,这种方法解决了学生不试机械知觉而是理解知觉。理解知觉是由于语言讲解,通过建立关于知觉的预先表象而获得的。只有对每个动作预先讲解并指出如何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教师作示范动作时看清楚动作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而后经过教师的提示或自我体验,逐渐向空间、时间和力量的成分不断充实的运动表象发展,从而达到清晰的运动表象,这是认识先导法的理论基础。

3.2认识先导法能培养兴趣

兴趣在人的生活、体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动力。认识先导法不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

3.3 认识先导法促进思维活动

人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认识先导法能启迪和促进人的思维活动。例如体育教师的备课、讲解,学生对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的思考等,均属于认识先导法启迪下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将促进人的思维活动的发展。

3.4 认识先导法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实验1、2和表1证明认识先导法能增强学生体质、熟练掌握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在体育教学中是有效的。但是,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教法和手段均有很大的变通性,不可能绝对化。认识先导法也必将受到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以及目标层次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难易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因材施教,合理的选用认识先导的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认识先导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长体质,掌握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常规队列和体操队形练习是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按照统一口令和一定队形进行的整体一致的动作练习。队形队列练习是小学体操教材教学内容之一。它的练习方式比较简单,以锻炼学生形体,对学生形成动作规范化为前提。那么,要让队形队列练习成为常态化吗?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队形队列;常态化;练习;必要

我是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从教多年来我认为队形队列练习要常态化练。因为在队列和体操队形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些动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使学生懂得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集体要有组织地、迅速地从事某种紧急的活动,或从这一地点调动到另一地点,或把这些人分做几部分各自去执行某些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的分组等活动中都需要掌握队列的基本动作,以便有条不紊地统一行动。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养成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愉快的精神面貌。

小学队列教材的安排,分为一至三年级和四至六年级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教学多为原地练习和方向练习,行进间练习较简单,四至六年级参照军训内容的适当层次要求进行教学。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内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队列练习。因学生年龄较小,在队列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比较法、鼓励法、创新法、启发式等多种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手段,通过集体练、小组练、单人练、创新练、常态化练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会和掌握各项内容。特别是要使学生头脑里要储存这些内容信号,需要时能马上拿出来用。如:我集合时采用倒计时数的方法,我吹一声集合的哨声之后,开始喊:十、九、八……先站好的学生会和教师一起大声喊:七、六、五……有的学生也会同时招呼本列未进来的学生。这样,迟来未站好的学生会很快做好入队要求。这样我以后要集合队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集合时如果要快一些,我就喊快一些,如果要慢一些,我就喊慢一些。这样常规化很有效。又如:“立正”“稍息”与“四面转法”动作虽比较简单,但由于动作简单变化不大,练习起来比较枯燥,想要让学生真正达到标准要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每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且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动作得以巩固、提高,达到我们的教学意图。

小学生因年龄小,心理的注意指向时间不长,而队列动作虽然姿势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的注意力、心理要求较高,负担较重,所以,队列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中,教学时间以5~8分钟为宜。尤其不要长时间做原地练习,长时间站立对学生的整个身体形态、脊柱、腿、脚会产生不良影响。要注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出现错误及时纠正,甚至不惜拖延一些原先计划好的上课时间,注重学生正确动作的习惯养成。根据我对不同学校、年级的调查发现,在162个班级里面有42%有专职体育教师常态化训练队形队列的比较好,另有6%由班干部、班主任常带领练习的也不错。剩下的52%没有做到常态化练习的就完全达不到要求。实践表明,每节体育课都需要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并要求通过经常复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才能使我们在上体育课时能得心应手,调动队伍自如,使全班整体有序,给人以美感。比如,从体育课的上课常规来看,每节体育课课前3分钟除了检查着装之外,不是也要整队吗?如: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等。我觉得这一常规除了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做好安全防范之外,更重要的是队形队列练习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认识到已经上课了,要严肃认真。

我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查,收集到不少关于没有进行常态化练习队形队列的问题,如:一至三年级不会排横队的班级,因为他们平时就教排纵队,这违背了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有的班级不会报数,报数时转肩、弯腰,声音不够洪亮,拖音长等;向右看齐时不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原地踏步走时,有抬左脚的,有抬右脚的,整个人弯腰,摆臂乱,立正时没有统一,这一定要强调开始时抬左脚,左脚落地,立正时左脚落地喊1、2两步停,成立正姿势;四面转法左右不分,转时不是转而是多数用小跳转的方式转,整个人离地;齐步走时如果没有经常练习那就更达不到要求了。按“目标引领内容”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学时教师稍作练习讲解,然后分大组、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由组长、小组长、出色的学生带领进行练习,练习时先由“小老师”带领喊口令练,再分别由小组人员轮流出来喊口令,最后每个人不但要做得对还要会喊口令。就是全班每个人都要会出来当好“小老师”这个角色。而且要形成常态化。

参考文献:

季浏.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第5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达州市六县一区33所中心小学。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在对部分小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33份,回收率100%。问卷发放前,由相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问卷发放后,两次检验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两次检验的可靠系数为0.908,高度相关(P<0.01)。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1.2.2数理统计法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10.0和Excel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本研究相关的资料,确定研究课题。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师资的现状(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青年教师占34%,中青年教师占47%,中青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高,占总数的81%。从教师的学历程度可以看到: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本、专科学历程度分别由毕业时的12%和49%到当前的27%和70%,当前体育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水平达97%。尽管体育教师专科以上学历高达97%,但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总数的27%,有73%的体育教师是非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占42%,有近58%的由其它科任教师兼任。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有小学高级职称的占12%,有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占54%,有小学初级职称及没有职称的占34%。在这些看似合理的学历和职称情况中其实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的比例太大,个别体育专业毕业的由于职称晋升等原因不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反而承担其它文化课程,在小高职称里面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太少。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2.2场地、器材现状

在被调查的33所学校中有22所没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占总数的67%,只有一块篮球场地的学校有17所,占52%,有46%的学校乒乓球场地不超过3张,其它运动场地更是少得可怜。各学校虽然都配备有相应的体育运动器材。但配置参差不齐,以各学校都能开展的篮球运动为例,条件好的学校配备有90个,而条件差的学校只有8个。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都不能满足相应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国家在2007年颁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生不宜小于2.3m2。田径运动场地,人数在900人以下时,宜采用250m环形跑道;人数在1200~1500人时,宜采用300m环形跑道,以及一些必需配置的体育运动器材。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达州市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与国家相关的规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基础的运动项目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实施。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短缺,既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已经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2.3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3.1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体育课为四节,三~六年级每周体育课为三节。调查显示,所有的农村小学都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程。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能开足体育课,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没能开足体育课的占57%,三~六年级没能开足体育课的占42%。在具体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课程表中虽然安排了体育课,却被其它主课所占用。占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天气、气候的影响,体育课不能在室外进行只能改在室内,这些室内体育课被所谓的主课所占用。另一个是临近期末和毕业的时候,无论是室内体育课还是室外体育课都被占用。占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主课,希望在期末或是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2.3.2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国家自2001年开始推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按照新课标内容编写体育教学计划,实施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使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学校只有10所,其它23所学校没有使用,这个比例占70%。原因是各级领导到任课教师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少造成信息闭塞等现况,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执行教材的督查力度不够。这些主客观因素说明,在当前环境下,达州市农村小学要规范体育教学工作,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

2.3.3体育教学计划、教案实施情况

编写和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是规范体育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基本都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学年教学计划的只有五成。教案是根据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针对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编写的课时计划。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表中可以看到,有近七成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有部分甚至没有教案。在调查中发现,体育场地、器材越充分的学校在教案方面的准备也越充足,反之,教案的准备也越随意。专职教师中基本上都准备有所有课时教案和部分课时教案,兼职教师中只有部分课时有教案甚至没有教案。具体原因可能是:

(1)教师对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把握不够,在编写教案时无从下手。

(2)农村小学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兼职的教师较多,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教学培训,不知道如何编写体育教案。

(3)一部分兼职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孩子们玩,教师在旁边守着不出事就行,没有必要编写教案。

(4)学校相关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2.3.4两操一课开展情况(如表6)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小学应当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实际的调查中,各个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尽可能地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眼保健操由于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各学校都能有效开展,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由于受于场地、器材的限制,有近五成的学校的学生不能每天做课间操,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临近毕业的六年级的课间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制约。一周安排有一次课外活动甚至没有课外活动的超过半数,尽管有的学校一周安排有二到三次的课外活动,但也由于天气、气候或临时被其它课程占用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评估体系,既要避免不切实际强制执行有关标准和实施有关规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困难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体育教学,促使学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杜绝学生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被占用的错误行为,借鉴中考体育成绩纳入总分的经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也可以试行,督促学校把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3.2逐步加大投入,多渠道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的投入,同时学校要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并做到随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逐步完善学生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同时,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年”等项目和活动的支持,完善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建设,充实各种体育器材。接受爱心人士的捐助,或者与实体企业达成“共建、共享”等措施也是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一种渠道。同时学校自身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组织师生自行设计、改装体育器材,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通过广开渠道,多措并举,是能够逐步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不足、器材短缺的问题,农村小学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3.3完善体育教师队伍,创造良好体育教学环境

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又应该以解决教师的紧缺为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帮助现任的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教师参加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合格后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体育教师编制不被挤占,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途径不受到影响,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3.4结合民俗体育,因地制宜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经费欠缺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广大体育教师应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方面有所创新.尽可能地开展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又能被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所允许的体育活动。比如学校场地小,没有田径运动场地,不能开展正常的中长跑教学,那么可以利用较小的场地开展具有同等健身价值的折返跑,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再如把本地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如“掷沙包”、“占房”等加入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要素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但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趣味性。农村学校可以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并在每年举行的学校运动会上,充分安排这些本地特色体育项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第6篇

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工作抓紧、抓实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继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将继续做好体育工作。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

2、以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3、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二、总体目标

4、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条例》

5、继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三、具体工作

1、不断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今年我校将继续去年的体育领导小组,使体育工作管理形成网络化。即校长体育分管校长分管教导体育教研组长各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实行各级逐步下达计划,再实施,最后总结的工作流程。在工作中不断调整管理体系,力争使今年的体育管理工作做到了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2、常抓“六认真”

今年将继续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八认真”,使之形成常规,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体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力争本无意外事故。体育教师要严格对照《教学工作常规十条》和《师德规范》以及《体育教师岗位职责》上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

3、搞好教科研

为了进一步做好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除了每月一次的体育工作例会和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外,每个体育教师继续参加了苏州市级主课题《培养体育舞蹈人才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每月开展一次教科研例会,教师必须写好课题计划与研究卡,平时在教学实践中能围绕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探讨。学校将在可能的前提下,组织体育教师到体育工作做得扎实的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4、抓好课外活动

1、今年继续抓好学生新的室外操,进一步规范眼保健操,并于10月份举行全校广播操比赛。

2、做好一年一次的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做好登记、分析和总结工作。五项身体素质测试项目:50米、50米×8、立位体前屈、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

3、做好一年一次的达标工作,做好登记、分析和总结工作。达标的项目:10米×4、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1分钟仰卧起坐。

4、学校召开一年一次的春季田径运动会。

5、全面开展冬季三项活动,在市级冬季三项赛中力争前三名。

6、根据学校的特点与教师的特长,每个年级组织一个校级田径队和一个球队:六年级田径队由龚雁江负责,兼带男子排球队;五年级田径队由朱静燕负责,兼带女子排球队;四年级田径队由管向荣负责,兼带男子篮球队。另外由邵军老师负责全校的男子足球队。运动队每周

一、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恐惧心理;调查;策略

一、前言

积极的、适宜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学生较快、较好地学习和掌握各项动作技能,有利于完成体育课的任务;而消极、不适宜的心理状态则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并随着各种错误动作的产生,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这种心理状态叫“害怕”,心理学上称为“不安”和“恐惧”。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或出现消极性练习并非是动作概念不清或身体能力不及,而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的影响所致,如临场情绪过敏、信心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消除和克服这种心理。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一小四、五、六年级部分学生共350人(男生200人,女生15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问卷,对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向有经验的教师询问有关情况。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回收率为100%。

(2)观察法。对体育课教学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统计并了解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过程中所出现的恐惧心理及其影响原因。

(3)查阅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对体育项目具有选择性

小学生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男生喜欢球类及武术,女生喜欢软式排球、游戏和舞蹈等;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和一些小型竞赛,而高年级学生倾向选择自己擅长的活动。

2.对不同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

在小学体育课中,经常会有学生对练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复杂、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时,犹豫不决,欲动又止,面有难色。从心理角度看,学生对所需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动作有惧怕心理时,往往逃避练习,只注意自我保护而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结果产生错误动作,会导致练习失败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这种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等。

3.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一般来说,所有的恐惧情绪都伴着身体紧张的现象,当恐惧程度超过了最佳唤醒水平时,这种伴随而来的紧张就转变为神经质行为了,这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暂时性的功能紊乱,产生负诱导作用。调查发现,引起学生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些项目技术较复杂,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对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如体操中的支撑跳跃、田径中的跨栏跑等项目。有时因场地设备器材等条件不够完善,如球场太滑、跑道不平整、背越式跳高的海绵垫过硬或过薄、俯卧式跳高时沙坑较低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上体育课时产生恐惧心理的客观原因。

(2)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恐惧有时是学生自己造成的。有些学生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已能完成动作,并且表现出果断和热情,可是一旦在某技术环节出现问题或出现碰伤、摔倒、滑落等伤害事故后,就容易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4.恐惧心理的克服

在练习中,克服学生恐惧心理的办法和措施有很多。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放松训练、模拟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暗示训练等。以心理为基础的训练方法旨在补充学生的身体训练,并把心理过程融合于更加系统的各项运动教学训练之中。这种训练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调节紧张感和恐惧感,训练重点是促使学生通过几种适合自己的需要和心理能力的方法,改变对练习的过度恐惧和因外界引起的心烦意乱等反应,基本过程就是使学生从受外界控制状态转移到自我控制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面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时,普遍存在恐惧感,在技术复杂、危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中,产生的比例增大。

(2)恐惧心理是阻碍学生发挥其全部潜力的最大障碍,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作的完成。

2.建议

(1)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教师要坚持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要把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育体和育心、增强体质与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2)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

(3)不断创新教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拼搏,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8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体育教师

1 目的意义

为了在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阶段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掌握贫困地区基础体育课程资源现状,找出基础体育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地区——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现场调查,对该校体育课程资源品质的因素与体育教育现状开展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有效地构建体育教育课程资源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并提出改变目前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著作。

2.2.2 调查法。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调查法对清源二小体育教育资源展开调查,并向教导处索取了体育教育的相关资料,并和学校领导进行了座谈。

3 贫困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现状

3.1 体育教育人力资源

3.1.1 从调查中研究发现,清源二小61名教师中,只有3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女教师2名,由于种种原因,弃体从文,在校学生有1340名,24个教学班,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之比1:446.67。由此可见,我校体育教师数量已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小需要。不足的由其它科任教师兼任体育教育教学。

3.1.2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结构从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结构(表1)和任体育课教师年龄和性别结构(表2)中显示,兼职体育教师多,兼职中有个别教师不爱好体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8年以来,采取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个别教师认识不够,教学水平还滞后。从年龄、性别结构来看,兼职体育教师中女教师7人,这样的教师结构,说明我校专职体育教师队伍资源缺乏,严重影响到我校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对现代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和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更为严重。导致体育新课标的实施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体育教师结构状态,令人担忧。

3.2 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条件资源

3.2.1 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我校一至六年级每周上2节体育课,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每周:一二年上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上3节体育课。这样的安排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制约着学生个性发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2.2 体育场地器材及经费严重匾乏。调查发现,我校体育器材经费奇缺。从体育场地来看,狭小,学生人均活动面积为1.57m2左右,按照国家制定小学生人均活动场地面积不少于5m2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学的开展。加之班额人数过大,平均55.83人,排课未考虑场地因素,一节课最多时6个班,最少时1个班。对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要切实解决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和科学排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资源。

3.3 体育课程管理资源、政策情况

从调研中显示:体育课程管理资源文件、档案还不够健全,这种原因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由于专职体育教师短缺,长期存在“应试教育”和“体育是副科”的弊端,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带着“混”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学心态来应付体育教学。从调查访谈中得知,教育经费中8%的体育经费未完全运用于体育建设,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少,评优选先与其它学科不够平等。这样以来,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教学的提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教学课程人力资源的调查,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兼职体育教师受占比例较大等因素,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低,体育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无法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4.1.2 通过对贫困地区基础体育教育课程条件资源的调查,由于体育经费不足,场地狭小、设施严重匾缺,是造成体育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经费不足和器材奇缺,不能满足基本的体育活动、教学要求。

4.1.3 体育教师编制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体育课开展的不太重视,体育教师地位低,是造成体育教育教学不利的因素。

4.2 建议

4.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议。首先,补充补足专职体育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特殊政策,帮助体育教师解决实际情况,在考核、评优选先、职称晋升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体现广大体育教师主人翁精神和事业成就感,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继续向上发展的空间。其次,引进体育人才。加速培训、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培养更多的高学历专、兼职体育教师。加速知识更新。特别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4.2.2 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农村的物产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旧物、废物利用,合理利用场地,做到一场多用、一材多用的原则。积极倡导学生和教师自制体育器材,以满足学校体育活动、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保养、保修和管理,以提高器材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参考文献:

[1]饶远,张云钢.我国西部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性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4(5):45-47

[2]辛增芬.探索高中体育教学新模式[J].体育教学,2004(6):21-22

[3]陈建国.湖北省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7-9

[4]侯森林,杨三峡,聂盼水.湘鄂渝黔四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调查分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93-94

第9篇

2011年11月23日,在“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中,来自日本的学校体育专家三村宽一和入口豊两位教授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100名学员讲授了《关于增强儿童体质的运动学研究》的专题报告。

在日本学生体育教育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导致学生体力低下、生活习惯不良、外伤增加的主要因素。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每周两节体育课,每节50分钟。体育课的内容不会任由体育教师的兴趣和专长来安排,必须严格执行文部省颁布的教学大纲。体育是要考试的,成绩并不以运动技能是否达到某一指标为准,主要依据平时体育课考勤和体育态度,给学生一个分数,属于定性,而非定量,这是一种综合评定,不必十分严格。开设体育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而是通过传授体育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礼仪和团队协作、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意识。

例如初中三年级学生的篮球课,从运球、传接、上篮等单项到分组对抗比赛,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却不见教师做什么指点和讲解。其实,任课教师课前已经把内容和应当注意的事情做了交待,老师只是掌握时间进度,吹哨子提示学生转换活动项目而已,这使得一节课的安排非常紧凑,强度、密度都有保证。

在日本学校里,教师的待遇与任课科目无关,但必须从事所学专业的教学,体育课不会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各科目都按照课程表进行,即使毕业班或临考,体育课的课时也不会被占作他用。学生每天8点30分到校,做10分钟的早操。学校每学年都会为全体学生检查身体,提醒他们注意生理和机能指标变化。

在运动服装方面,体育课上,日本学生的运动服装非常统一且美观,每名学生头戴小帽,不同的班、组颜色不同,比较有利于区分,便于体育教学和管理,在夏季还可防烈日暴晒。在体育课中服装统一显得学生青春、阳光,体现了日本的经济水平、学校风貌及严谨的纪律、人性化的细节。

在体育测试方面,主要进行测定类调查和实践类调查,测定调查主要包括:体力测定、身体活动量测定、骨密度测定等;实践类调查主要包括:跳绳运动、营养指导、运动会、演讲会、亲子体操、生活习惯调查等。其中体力测定主要包含8个项目,即:握力、坐位体前屈、往返横跨步、仰卧起坐、垒球投掷、立定跳远、50m跑、20m往返跑。

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惊险,平衡动作时隐时现,日本学校体育项目充满危险,如果要是在中国上这样的体育课,国内的校长会支持吗?此外,学生在体育课中练习挥小旗,列队十分整齐,手上举着不同颜色的旗子,模仿体育老师挥舞的动作。在体育课上挥小旗,有什么意义呢?能锻炼什么?也许是学习有关旗示语言的知识,教学内容与国内相比实属新鲜!

在体育教学研究方面,学生在练习队形和下蹲动作时,由体育教师带领,四个研究人员拿着本子、笔、计时表,在旁边记录学生的活动,进行教育研究。体育教师发令后,学生们叉腰下蹲,变化队形,看学生的反应,全部记录下来。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流入中国,“30人31腿比赛”新世纪初已经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这些内容的科学研究功不可没,都有理论基础。用科学研究指导教学,体育教学才能变成科学教学。日本的学校体育为什么好?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

在运动会方面,每年10月是日本孩子们的运动会季节,一到这时候,日本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都会举办自己的运动会。虽然只是孩子们的运动会,但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像过节一般隆重,小学生们的运动会一般都特意选择在周末的日子举行,这样,所有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会成为孩子们声援团的成员。日本的小学生运动会是全员参加的运动会,没有个人项目比赛,所有的竞赛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所体现的是团结的力量与团队的精神。运动会一般只分为两支队伍——红队与白队,例如小学生所在的学校有800多名学生,就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人数对半分,一半为红队,一半为白队。红白队的颜色按帽子颜色来区别——日本小学生的体操帽是红白双色的——分到红队的将红色的戴在外面,分到白队的就将白色的戴在外面。红队和白队都有各自的旗帜,红白旗在各自的队伍前飞舞助威,赢得孩子们的阵阵欢呼声。

在体育教学态度方面,日本人的细节精神就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养成的。例如在运动会开始之前一星期,学校就将运动会的参赛项目制作成彩色的“运动会节目单”,发放到每位家长手中。节目单上不仅详细记载了入场顺序、时间、年级等,还附带了运动会比赛区域、观看席的详细地图,甚至连每一位小学生将在几点出场、站在什么位置、参加接力赛跑时将系什么颜色的兜兜等,全都标记得一清二楚。日本人的仔细,的确令人感叹。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方式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44

1 前言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这在体育课上尤其需要重视。不管是竞技类体育活动还是合作类体育课程,我们必须更加关注那些体质较弱,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学生。

2 小学体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是各阶段学校仍然无法摆脱一味追求升学率,过分要求考试成绩的局限。

在各个学习阶段中,小学阶段是体育课程最应该得到重视的时期。首先,小学文化课程任务相对较轻,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习惯。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从小培养良好体质,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巨大益处。再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游戏、体操、各种体育器材有极大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3.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体育课程所占课时并不太多,在课时的限制下,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难免陷于单一化的泥潭。仅仅局限在完成核心教学任务,缺少相应的素质拓展和较为多样的活动内容。这样不仅会使体育教学事与愿违达不到最优效果,而且有可能会抹杀小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培养。

3.2 体育器材没有充分利用

由于许多拓展性的内容没有搬入课堂,所以许多相关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球类器材,在小学低年级中可能涉及甚少,但是中高年级学生应该可以掌握篮球、足球、垒球等球类的学习要领。还有一些大型健身器械,如果孩子使用方法没有得到正规的教学,长期错误地攀爬、使用,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损害。

3.3 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丰富

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上课模式非常单一,缺少体育课堂的活力和生气。虽然也有实践性的锻炼,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个性的发挥。但是,没有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穿插并用的局面。老师的讲授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无组织的散漫的自由活动多过老师精心策划的课堂体育游戏。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相关的情感教育收效也不明显,如合作精神的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的培养等等。

4 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方式的改进是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的。而在这其中,教师居于纽带和主导地位,对教师的责任性和勤奋思考要求颇高。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应向着多元化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倡导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目前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应提上日程,并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4.1 体育课堂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结合

体育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体育与音乐、美术是相通的。可以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们对“美”的认识。在课堂中融入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绘画、诗歌等,动静结合、文武并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艺术修养的提升。如,体育课堂中适当添加舞蹈教学,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搭配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简单舞蹈动作,既可以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又可以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秩序井然。

4.2 体育课堂让更多孩子获得自信

由于现在儿童普遍缺乏相关的体能方面的锻炼,所以体育课堂一度成为许多儿童的受挫课堂,尤其对于当下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城市儿童。所以体育课堂应注重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逐渐增强他们的体质、体力、体能,同时,让孩子获得自信,明白通过勤奋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道理。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是一门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对他们成长有益的自信心的课程,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在进行跑步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平相当的分组,多次小范围的比赛,增加孩子胜出的几率,使每一个孩子在各自不同的项目上获得自信。

4.3 体育课堂通过游戏让孩子收获快乐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他看来寓教于乐才是最好的教育途径。在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进行初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这一观点,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中收获更多快乐,真正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心情上的放松。

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是最容易寓教于乐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各类有趣的小游戏。在游戏方面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类型的游戏,如“踢毽打靶”(在地上画出打靶的圆环,在一定距离向靶踢毽子),“风火轮”(几人一组通过传递讲一个布带旋转起来)等等。

4.4 体育课堂应更多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小学生中即使只差一岁,兴趣、爱好、体能就会显现出很大差别。所以不能一劳永逸把某一个游戏或者活动,从一年级用到六年级。比如年纪较小的一二年级学生“丢手绢”这个游戏就可以让他们活动筋骨,非常开心活跃,但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就更喜欢竞赛类的游戏,给游戏计分会让他们更投入、更积极参与,如投篮比赛、射门比赛等等。

5 结语

小学体育是孩子们走进小学以来最期待的课堂之一,而小学体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丰富多样,趣味横生的体育课堂,相信可以增强学生的热情,同时帮助孩子们打好基础,强健体魄,培养团队意识坚持精神。体育不只是简单的动动而已,活动可以引发孩子全身的能量,包括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意志。

参考文献:

[1]马建之.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郑鹏福.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探讨[J].科学之友,2010,(6).

[3]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农村教育,200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器材 创新 公开课

一、忌“定势思维”

“一材多用,一用到底”是体育器材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各类评比课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观摩教师特别留意的地方。事实上,体育课上做到“一材多用,一用到底”体现了课的流畅性,组织的严密性,更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但有些教师却被“一材多用,一用到底”带上了枷锁,形成了“定势思维”——为“一材多用,一用到底”而“一材多用,一用到底”。例如,在浙江省“新生代”体育教师展示课上,B教师上《跨越式跳高,跑的辅助练习》,使用器材为橡皮筋和标枪。在跨越式跳高学习中,教师利用橡皮筋和标枪布置了一个圆,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高度进行练习。器材的使用经济、适用,不仅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而且体现了个体差异。在接下来学习跑的辅助练习时,教师遵循“一材多用,一用到底”的原则,将橡皮筋设置在一定高度,让学生练习高抬腿(大腿高于橡皮筋),后踢腿跑(小腿或脚后跟触橡皮筋)。教师的意图是想通过“标志”加快技术掌握。但我感到困惑的是:后踢腿跑要求大小腿折叠紧,而采用小腿或脚跟触橡皮筋的后踢腿却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学生的小腿触及橡皮筋时大腿与小腿的夹角比较大,况且橡皮筋具有弹性,小腿触及时会剧烈摇晃,学生的小腿很难持续地触到橡皮筋。因此,从实际效果来看,采用小腿触橡皮筋不仅不能掌握后踢腿跑技术,而且还会形成错误动作。

由此可见,体育课使用器材要遵守“一材多用,一用到底”的原则,但如果每堂课不管什么内容都机械地遵守,未免绝对化。

二、忌“盲目使用”

体育课离不开体育器材,但体育器材并非多多益善。如果过多地使用体育器材,不仅劳命伤财,而且效果不佳。例如,一节农村组的小足球课,教师使用了八、九个新焊制的小足球门,球门的制作规格较高,费用不低,这些球门看着很好。并且,课前有四个教师帮忙布置足球门和球网。但是使用率却很低,教师只在课的最后让学生们踢了一两脚。这么多的上课器材的确让观摩教师产生羡慕,感叹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但全国又有几所这样的学校呢?即便有这样的条件,体育教师没有这么多的精力上课,如果体育课都这么上,体育教师岂不累死。其实,像学校闲置的跨栏架、标志物等完全可以作为小足球门来使用,不仅搬运方便,且节省了不小的开支。

对此,笔者认为,公开课体育器材使用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公开课要注重体育器材的开发,而不是比体育器材的多少。我们在使用体育器材时,很有必要考虑器材使用的成本,能简单的就不要复杂,能替代的就不要购买。当然,关于降低器材使用的成本,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连必要的器材都省了,那样就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忌“过分求安”

安全是体育课的底线。体育教师在使用器材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但有些教师却走极端,为了安全而安全。例如,一位教师上《上三步掷垒球》,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为了安全,他用纸球作为投掷物,由于练习形式多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点评,大多数教师肯定上课教师器材选择合理,教材处理巧妙,但我却对纸球产生质疑,应该肯定,该教师使用纸球,能保证课堂的安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开发。但纸球却达不到发展上肢力量的目的。众所周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他们的上肢力量比低年级学生要大,如果让他们也像低年级学生一样使用纸球,实质上是体育器材使用“低龄化”,学生的上肢力量不能得到发展。其实,在本堂课中,如果我们使用垒球教学,同时又能考虑到教学的安全,如面向墙壁掷垒球等。如能这样综合考虑,不仅能保证课堂的安全,而且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

由此看来,使用器材时不能只关注安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只有这样,器材的使用才更加合理、有效和经济。

第12篇

做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且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美的“工程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性的一种导向性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体育文化节中提出了“以体育凝聚人,以体育促五育,以体育广交友,以体育促质量,以体育争声誉”的体育文化节宗旨。近两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推动下,购置了几十种体育器材摆放在校园操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让学生自取、自用、自放,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在校园体育平台的搭建上收获很多、效果很好。我校真正把“让”学生锻炼变成了学生我“要”锻炼的现实。一、重视课间操。实践证明,大课间活动在我校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欢快的音乐、整齐的队列、精彩的队形变换、生动、活泼的“跳大绳”;刚劲有力的“踏步操”;轻盈欢快的“兔子舞”;新颖特色的“健身操”;规范到位的“广播操”,已经形成了我校大课间的校园文化特色。大课间活动既展示了学校的体育、艺术成果,更显示办学理念和组织管理能力。二、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围绕课题研究,我校进行了“年级体育特色课教学实验”。一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二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加三跳,三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加足球,四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加乒乓球,五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加篮球,六年级常规体育教学课加巩固复习提高。三、面向全校广大学生,组织体育小报比赛、参与奥运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四、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组建了“足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而且有专人进行训练。五、根据年级特点,积极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春季“趣味”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年级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大课间操各种操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育风格。

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对学生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在全民空前重视健康的社会大形式下,我们应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围绕课题,以体育文化建设为龙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我们的课题更加完善的发展,促进我校学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所以,学校体育节这一学生自己的节日将会成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成功实践的典范。

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