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18:3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信息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 韩滨蔚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在现代科技信息处理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信息动向进行处理,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服务具有前瞻性与能动性。“信息化”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的动态概念,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光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等。科研管理中的现代科技信息,实则更多地指向了如何运用信息科技量度、识别、转换、存储、处理、传递、再生、压缩、利用、共享信息的动态过程。
2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一般包括两种运动:一种是“物质流”,涉及人、财、物的流动与分配;另一种是“信息流”,体现了信息的质和萤,即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文献、技术档案、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有关科技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推广。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在“信息流”不断反映“物质流”的状态。“信息流”通过科技信息系统将“物质流”的状态反馈到科研管理系统,由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组织、调节和摔制着“物质流”,使之有效地、合理地流动与分配;“物质流”流动与分配的结果又源源不断地充实、完善现代科技信息系统,进一步保障科研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以使科研系统整体获得最佳状态。
2.1“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再决策、再计划、再组织、再协调和再控制的螺旋上升循环过程,任何组织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都必须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传输足够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息和反馈足够的信息,才能保证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由此“,静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即科研管理的加工素材,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是经济财富,现代科技信息是形成新一级研究与成果的最经济“成本”,是科研管理的支柱;再次是时机,现代科技信息俨然成为一种战略武器,谁在关键时期掌握了它,就掌控了制胜点,也使得科研管理成为知识创新、财富创新的坚实基层。
2.2“动态”的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2.2.1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化。科研管理人员开始利用各种数据统计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包括网络技术,对于科研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查找相关资料时,也利用网络,比翻阅相关书籍查找的更迅速、快捷。改变了过去靠翻阅书籍,靠人力统计数据、分析、计算等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获取的更及时、准确。
2.2.2科研管理流程信息化。过去的科研管理过程较随意,没有固定的流程、模式所约束。现在科技信息的使用,改变了以往随意的状态,建立了科研管理流程,使流程达到信息化管理的高度。科研管理申报流程如下: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按照此流程的规定,利用网络技术,还建立了“网络信息评审”平台,并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科技立项的公平、公正发展,使各企业可以随时申报科技项目,随时进行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对科研专家管理的信息化。科研管理活动中,科研专家是活动的主体,因为任何的科研活动都需要专家来完成,或借助相关的科技信息,或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或实验,以获得最先进的科研数据。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库的建立,使得科研专家的管理也走向了信息化的进程。政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专家,建立专家信息库,以便于进行科研项目的网上评审。注意专家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家的专业性与对学术的态度,二者缺一不可。在专家执行工作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公平公正的对专家进行评价,为专家信息库的更新与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科研专家的管理应逐步走向信息正规化管理,详细记录专家的科研成果,建立专家信用档案,对专家资质的评审管理等都要走向信息化。
2.2.4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在科研信息管理过程中,科研成果都是靠人进行评价的。在过去,科研成果评价都是由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相关部门组织评价,其评价专家组成员也是在当地寻找的,政府或相关企业单位和专家间可能都认识,专家碍于人情关系,或是政府部门授意,使得一些科研成果的评价结果参与了专家过多的主观评价,使得评价结果失真。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评审”平台的建立,流动专家库的组成,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科研成果由专家库随机评审,随着信息评审系统的完善,逐渐实现了“盲审”,大大降低了评审过程给“人情分”的局面。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教育技术在一大批学者的带领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就。各个分支研究成果璀璨。但一路走来,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从教育技术在中国安家落户以来,它的发展始终是以速写的方式进行,各个方面没有制定各种具体的标准和量表,没有定量,只有定性,从轮廓到轮廓,没有细节,没有黑暗面,只有大概的样子和形状。如此一来,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也就无法落到实处,无法真正地走入课堂去指导教学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技术研究则走务实路线,从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形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立体图;由一个一个的研究细节到具体实施再到考核量表,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如何落到实处,如何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学习,又如何使之量化,并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取得相应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阻碍中国的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和教师的实际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方面,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都是由老一辈教育技术人从国外引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将这些知识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前人在引入和日后的研究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方面,忽视了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和各种量表的介绍,造成了中国现在的教育技术严重脱离实际教学,前人研究得到的这些理论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较差,很难走入课堂、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即使能够进行实施,也很难通过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各个环节没有可以进行很好评价的量表和标准。而且大多数学者的工作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验,总是浮在水面。
在实际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面,由于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致使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不能在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进行很好的教学和评价。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各种多媒体设备,希望教师通过课程整合,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借助多媒体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但现状是,大多数任课教师信息素养严重不足,在信息技术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有效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在课程设计中不理解什么是整合,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整合,为什么要整合,整合的意义、价值到底是什么及怎样对整合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进行有效的定量评价,然后再做相应的改进。信息技术应该重在利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不是目前表现出来的那样,大多数教师将多媒体变成了黑板搬家的工具,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整合,将这些要素融为一体,发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价值。
实际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在上课前将教学内容做成电子文档,上课时只是简单地通过PPT这样的媒体方式呈现出来,丝毫看不到整合的影子和信息技术的价值。事实似乎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使教师的压力更大,而是上课更加轻松,边演示PPT边讲解就可以,写板书的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他们完全误解了多媒体,误解了整合,也不知道如何整合和评价,各种设备和技术所具有的价值被这些误解完全淹没掉。教师尚且缺乏必备的信息素养,又何谈通过这些教师来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二、如何解决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该将以下问题贯穿在研究过程中,以实际的运用为最终目的。首先,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引入相应的操作方案、实施的步骤、实施的典型例子、评价量表、评价方法和最后获得的实际效果,不要只注重理论的引入,而忽视后续的操作。其次,学术界的研究也要注重操作性,力求每一个研究成果最后都能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研究的成果如何实施、如何促进教学、怎么评价。每一个研究都进行量化分析,制定相应考核表格,得到最后的量化结果,并进行实际操作,走入课堂,而不能纸上谈兵,忽视可操作性和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不要为写论文而研究,而是在研究中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并形成论文。学术界与实际教学之间的鸿沟,使教育技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难以尘埃落定,实现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在各种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能够很好地指导或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使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到教学中,但大多数教师却对各种媒体和新技术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两者间的巨大矛盾也使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狠抓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或培训是关键,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信息素养较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利用媒体和各种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评价结果的学生。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学设计原理;二是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学习;三是课程整合;四是培养寻找资源的能力;五是评价方法的学习;六是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将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结束语
我们下一代教育技术人应该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务实路线,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务实主义者,从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将每一个研究成果都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各种具体的实施步骤、细节、量表,让这些理论研究真正走进课堂,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整合,发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价值,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马士兴.谈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不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29-51.
关键词:科技期刊 保密 对策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主动。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科技安全保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科技信息,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任务,也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做好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研和学术成果的窗口,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期刊的积极作用是传播信息、交流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一旦放松警惕,保密把关不严,发生失泄密事件,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科技期刊曾发生过几起失泄密事件,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教训深刻,科技期刊要引以为戒,加强保密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敌对势力对我国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妄图窃取我国的科技秘密。新形势新情况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期刊要提高警惕,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剖析
(一)保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期刊出版单位往往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忽略保密问题,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或者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失泄密风险。大多数科技期刊稿约中保密条款设置过于简单,要求不细;对论文保密审查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先审密后审稿制度,在审稿过程中易失泄密;编辑保密意识不强,没有把好保密防线,没有重视作者自然信息刊载、参考文献引用、基金项目标注存在的关联泄密隐患。
(二)作者保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我国晋升职称、攻读学位的政策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作者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往往只重视论文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保密问题,把研究成果的关键步骤、原理、工艺过程、技术数据等描述得十分详尽,存在失泄密风险。
(三)科学技术专业面广,不易分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论文涉及的专业面、技术领域越来越广,而保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审稿专家、编辑人员所从事或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域有限,有时分辨不出论文是否而轻易放过,造成失泄密后果。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泄密风险。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网络泄密风险增大。有的作者直接通过互联网将稿件发给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部为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通过互联网与审稿专家、作者联系,在网络上互传稿件,使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敌对势力为窃取科技秘密,利用网络攻击、植入木马病毒等手段,窃取科技期刊编辑部计算机信息。另外,权威信息机构,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机构,一般是完全依据期刊编辑部提供的全文数据完整地、不加甄别地置于网上,易扩大泄密范围,或造成某一技术相关信息的泄露,引发关联失泄密。
三、科技期刊防止失泄密的对策
(一)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1.期刊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期刊管理部门应前移保密管理工作,狠抓保密教育、保密检查,努力提高编辑出版单位的保密意识。如定期举办保密教育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以简报的形式通报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剖析典型事例,做到警钟长鸣,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业务识别能力。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应随时检查期刊出版单位对保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检查促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责任心。
2.作者单位应加强保密管理。作者单位应建立健全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积极开展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所属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心;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
3.主管主办单位应重视期刊的保密工作。一般来说,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比较重视,而对期刊的保密工作关注甚少。其实保密工作是科技期刊的首要大事,出了问题就会“一票否决”,受到严厉处罚。为此,科技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安全保密工作,常抓不懈,实现期刊安全保密工作和质量提高“两促进,双丰收”。
(二)提高作者和编者的保密意识。作者是科技论文的最初生产者,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是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治本之策,要注重对作者的保密知识宣传。为此,科技期刊除在“稿约”中设置保密条款和要求作者投稿时递交所在单位保密部门提供的论文保密审查报告外,还要主动与作者沟通,询问稿件是否,介绍对内容的技术处理措施,使作者正确处理好论文的发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期刊“补白”或图片的形式宣传保密知识,以提高作者、读者的保密意识。
编辑是稿件出版前最后的保密审查者和把关者,其保密意识、责任心和技术处理能力非常重要。为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应加强保密教育,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保密规定,增强编辑的保密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熟悉保密法规,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感。
1.建立健全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科技期刊要搞好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在稿约中明确提出作者投稿必须由其单位保密管理机构出具保密审查报告,否则不予接收投稿,作者修改过的稿件要重新出具保密审查报告。严格执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有关规定,坚持稿件送审原则。
2.提高编辑的识密能力。编辑应具备安全保密方面的知识,做到“火眼金睛”,对于不得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和关键技术等,一定要做好技术处理和脱密处理。对于不能公开的地名、人名,要用代号来代替,不能将内部资料、技术文件、未公开的学位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之中,也不能对其中的重要内容作直接引用。基金项目标注时要慎重。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能够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课题选择
(1)课题及其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知识探究类: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的具体行动,最终形成报告总结。
学术研究类:学生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小节感兴趣,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题目,最后写出研究论文。
社会调查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然后撰写调查报告。
创造发明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深层次的目标便是创造发明,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能力。
(2)问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数选取于生活实践、报纸杂志论文、热门话题、教参提供的课题。
(3)如何选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拥有独立自,选题时也不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
2.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个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或者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完成体验阶段
本阶段中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如何有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资料的价值,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3)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从中反馈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课题研究属于一般的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拓展学习范围,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识,获得学习体验后将其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主动的探究,最后形成学习报告。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节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李某上网时无意间进入一个国外网站,该网站介绍说,如果接受它发过来带有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上网就能免费,于是就在网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邮箱等资料。两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6万元现金大奖,但需电汇250元手续费,且两天就能将现金送到。李某将信将疑,到银行咨询。银行职员告知他,最近到银行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怀疑这有可能是国际诈骗,目的就是骗取一定数量的手续费。于是,李某报了警,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所有把钱汇出去的网民,均没有获得相应大奖。
(2)任务活动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目不暇接,扑朔迷离。今天,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和老师鉴别评价信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鉴别和评价信息,并且最终形成一份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
(3)活动过程
分组:5人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组长并确定相应任务。
阶段一:收集并阅读关于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相关知识。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相关知识,完成最终的报告需要大量查询相关资料。
研究指南:①课题背景中出现哪些问题?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信息的泛滥?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滥的窘境?③“信息污染”与“环境污染”有何不同?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构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他人利用窃取信息犯罪的情况?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
阶段二:实施课题研究。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付诸行动,按照之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分析结果串联起来,最后小组选出一个比较擅长做PPT或Word的同学将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报告,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能够将了解到的鉴别与评价方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阶段三:展示、评价。参照评价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一、不断提高科组自身素质。
实际工作中严于律己,热爱本职工作,做到为人师表、严于治教。老师们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并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师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不断改革,勇于创新。
在教学上,我科组老师依照教学大纲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学生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并注意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美感陶冶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引善,以美育德,体现小学美术教学素质教育方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根据课型特点,采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溶入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作。
三、抓好第二课堂,发挥学生所长,培育美术尖子。
我们科组老师注意发掘、善于发掘有美术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培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亲人,关心环保、关心时事;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加强训练后,所创作的作品显得思维灵活,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表现大胆,极具儿童趣味,能在参加各种美术比赛时获得好成绩:
1. 李亿旋等十一人分别获罗湖区第四届科技信息节电脑绘画一、二、三等奖;
2. 二人获深圳市第二十一届科技创新绘画比赛二、三等奖。
四、科组老师团结一致,兢兢业业搞好校内工作。
在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中,我们科组老师做到团结一致,合理分工,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五、我们组的老师还十分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能力的培养,经常出外观看画展,听讲座、听课,回来后互相交流心得,收获良多。业余时间创作一些作品,依此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以下是我们组教师取得的一些成绩:
1. 任萍老师获罗湖区第四届科技信息节优秀教师辅导奖;
2. 任萍老师获区第四届科技信息节“教师课件及教学资源包精品制作大赛二等奖;
3. 任萍老师获罗湖区美术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
4. 赵爱琼老师的论文“专题学习网站《鼠标下的写意花鸟》建设与应用”发表在教育信息技术;
5. 赵爱琼老师获罗湖区美术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一、前言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有效半径只能覆盖城市和周边的农村,由于距离图书馆太远,边远乡镇和农村的读者借阅图书十分不方便。随着因特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电脑和手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机构”朝着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中心”转型,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成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半径最有效的方法。
二、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意义
1.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周边乡镇农村的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随着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受到馆舍面积和购书经费的限制馆藏图书数量和种类有限,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与本馆有限的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农村读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3.缩少城乡信息化的差距
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精神生活贫乏。图书馆利用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支撑和精神支柱。
4.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
中小型图书馆开展网络通过网络为“三农”提供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特色涉农信息资源,深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经验
开平市图书馆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资源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对各种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对农业专题数据库资源、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资源的整合开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库、专家论文资料库,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开平市图书馆还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克服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同时解决电子图书、农业科技期刊、视频资源的版权问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内的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特点, 信息资源建设要强调地方性特点。开平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
2.网站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以“开平数字文化网”为平台,整合数字化资源包括拥有农业科技论文、农村各类实用视频、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资源涵盖了文本型、数值型、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数据类型,此外开平市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农村基层群众的认知特点和使用习惯,对上述海量信息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在网站上构建了科学的知识导航系统。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网站的资源,开平市图书馆让读者的借书证“一证多用”,借书证除了可以具备传统的借书功能外,还可以实行网上电子资源的借阅浏览,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利用借书证实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后读者可以浏览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读物以及各种数据库、电子出版物。
3.服务点的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通过建设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将信息服务推送到遍布各镇和行政府村,再通过基层站点传递给农民。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开平市图书馆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设备和线路开展基层信息服务点建设,使基层信息服务点迅速覆盖各个乡镇和行政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信息服务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馆际合作
受到藏书、人员以及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仅靠本馆的资源很难满足农村读者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争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馆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开平市图书馆积极依托"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这一个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立服务平台,向农村读者提供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专利说明书等数据资源远程咨询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5.人员培训
开平市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直接面向“三农”,资源的受众是广大农村读者。与传统文献相比,网络信息的检索方式和获得方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这成为限制农村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开平市图书馆除了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外,还加强农村用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稳定基层服务点信息员队伍,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素质、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素质过硬的信息服务队伍。
要】本文试从科技成果申报与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管理与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论述了科技信息服务在科技成果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开展学术活动,促进科技信息交流的方法,对加强企业科技成果管理提供思路和设想。
【关键词】科技成果管理;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交流
科技进步离不开前人或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科技发展中产生信息,信息掌握促进科技发展。
一、科技成果申报的科技信息服务
科研项目按计划逐步实施,取得的科技成果要进行验收,鉴定,评定成果的研究水平、适用范围及实用价值。我们可以将科技信息看作是成果评价的尺度和成果转化的媒介,以科技信息作为客观依据和评价尺度。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申报中,应做好以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1.协助科研人员做好科技成果的自我评价。科技成果鉴定前,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在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应与研究人员一道分析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并列出检索用的主题词、关键词,供科技情报部门查新检索使用,方便科研人员对成果做出正确的比较,确定成果在其研究领域内所处的水平层次和技术状态,为专家评审、鉴定、以及主管单位的审查、奖励、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做好科技成果产生效益的反馈信息服务。科技成果的效益是指科技成果产业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学术价值与意义以及其他潜在的效益等。反馈信息能反映成果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以及在多大范围内被接受和认可等情况,是评价成果客观性的指标,是体现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小、促进科技进步作用的主要依据。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公司拥有很多金元宝,有人才、技术、成果及信息。然而,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是影响公司科技快速发展的瓶颈,其中推广手段薄弱、信息渠道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如参加科技成果会、洽谈会,科技成果展览会,交换资料等,流通信息渠道。信息网络化则为技术成果的、技术投资、技术培训等开辟了新天地。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公司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将公司有推广价值或经济效益前景好的项目在网上和推广,内容包括科技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范围、投资规模、前景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信息,使公司的科技成果最大范围展示于社会面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管理部门还需要经常从信息网查阅科学发展动态、科技政策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将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市场前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信息提供给产业部门,加快科技成果信息交换的速度,实现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提供和技术需求结合的良性循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管理
公司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内容繁多、价值可观的科技成果档案资料,随之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信息。为了迅速掌握和利用这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管理部门需要在计算机专家的帮助下,编制和建立公司成果管理数据库软件,将公司获得的各类奖励,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集团公司奖,民间奖,公司级奖励以及优秀专利奖,科技论文奖等信息全部编入数据库中,信息内容包含每一项成果的项目名称、获奖时间、主要完成人员、获奖级别、获奖单位、协作单位、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等,利用该系统能够方便地查询各种科技信息。利用此数据库的信息,还可以编制《XXX-XXX年获奖成果汇编》,编写公司所有获奖项目的题录(XXX-XXX年)。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公司所有科研人员的获奖情况,统计各种奖励,有选择性统计某位科研人员的获奖项目情况。这些信息为公司推荐申报上级单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以及科研项目申报等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内容丰富、完整、准确的成果管理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四、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企业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的结晶,科技资料中储藏着无数的科学技术成果、技术秘密、原始数据、工艺方法等。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目前,公司在科技资料管理上局限于技术资料实体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对科技资料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涉及较少。作为成果管理部门,需要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上加强科技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科研、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1.管理模式创新。在管理模式上,做好科技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大力加强科技资料信息化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资料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使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实体资料保管,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的资料保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
2.管理方法创新。建立科技资料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电子文件、电子资料管理和利用中心。通过局域网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资料查询服务。在公司内部信息网上建立“科技资料信息网”主页,用户可以通过科技资料管理软件系统查阅电子文档全文。还可以将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通过网络传输到资料信息数据库中,实现电子文件的网络查询。通过局域网,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已经开放的资料和信息,实现科技资料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使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3.服务方式创新。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导致科技档案管理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资料信息的共享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企业科技管理工作者充分树立起主动服务意识。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提供科技资料的利用,让信息服务工作处于最佳状态,实行微笑细致服务。要求要对其保管的资料内容了如指掌,让每一个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另外,还要实行上门服务,改善服务方式的单一性,改变“坐”、“等”现象,让科技档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五、开展学术活动 促进科技信息交流
科技成果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在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同时,我们应利用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公司访问的机会安排专题学术报告,在学术活动的内容方面,除主要涉及科研领域的学术问题外,还应增加举办科技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和涉及科研成果数据库管理等讲座。如邀请知名的科技管理专家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科技政策、申报程序及具体要求,并通过答疑,减少了部分科研人员申报奖励的盲目性,对提高公司科研水平有很大帮助。
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的科技信息服务,开拓科技信息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科技信息资源为科技成果管理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企业科技发展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2006 (1)
[2]沈祖红.论企业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2009 (7)
[3]李明丽.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安徽科技].2009 (8)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当前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大家不再陌生,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更有了新的跨越[1]。多媒体教学,将图形文字、影像等加入教学中的方式,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反响都不错[2]。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善了以往的老师亲自板书书写绘画的程式。该文以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为出发点,对多媒体技术普及的实际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
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
1.1实施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室物理学最主要的特别之处就是内容的生动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专业概念及其规律都是通过试验和观察的实验最终得来的,教师可以将实验的现象及操作过程循环展示给大家是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优势之一,还能通过光学、音效等设备的配合使得实验效果更佳。我们以透视成像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实验的细节及步骤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先展现给学生们,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对于透视成像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明朗[3]。再有,透视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分析是中学物理光学课程中的一大重点,等到学生的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回顾并解释给大家,按顺序找到凸透镜成像的主要因素:焦点、二倍焦距点等。针对物体向焦点移动像会渐渐变大,像距也逐渐变大这样的总结性概念更应在多媒体的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并予以强调,让学生理解电路图的分析办法,从而对这一知识点理解更佳。
1.2丰富物理教学内容
中学物理课程中包含很多重要定理、概念,和不同类型复杂的题目,就结合动量理论的质点组问题方面的例题就包含五类以上,还有,很多知识还会出现复杂的图像,复杂的电路图,光学的反射折射现象,磁力学里面质点在磁场的受力图等[4]。如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课堂板书书写绘图,教师不但要有很好的绘图能力,而且这其中也会影响到课程进度,不能让教学成果得到保证,先将教学大纲要点制作成多媒体文件,再适当的依次把文字、图片、影像等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板书时间,而且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优越,在课程时间和教学质量两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表现的更为突出。
2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实验操作
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来发现并总结物理定律,实验还能够端正中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所以,真实的实验室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因为受当前技术的制约多媒体实验和真实实验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多媒体实验也严重影响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针对学校在实际中不能满足需求的实验进行[5]。一些简单或者环境允许的教学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对物理现象及实验中的产生的规律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及理解。
2.2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
实际学习中,如果现成的资源太多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认真研究及思考问题的态度会受到影响,主动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这样去接受多媒体带来的资源,学生被动的学习,缺少兴趣及思考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以后处理复杂实物的能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3结束语
在中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尤其在物理教学的应用中,随着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已很明显,受当前技术限制,计算机模拟的实验效果还不够完美。相信以后,教学实验的效果肯定会更真实,让大家体验多方位的物理实验效果,使得高教学质量更有保障,教学大纲的任务也更出色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美]加涅.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教学设计[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2] Robert J Beichne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 US physics education group,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bingdon: Aug2006
[3]高守宝.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技能学习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是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对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体育教育质量的优劣[1]。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中华体育网》题词时说:“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和进行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体育教育和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充分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未来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不论是体育理论或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不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学习、训练、身体素质练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它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画面活动化,使学生能更形象、更生动、更易理解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高等体育院系应用的现状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据陈荣、徐洁等人在2004年第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现状与前景展望》表明,31.25%的高校体育课程已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68.75%的高校没有开展;同时,有15.63%的高校体育课程已尝试采用网络辅助教学,84.38%的高校尚未开展。可见,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高校吸收,并有大约1/3的高校已付诸实施,可喜的是约有1/6的高校已率先开展网络辅助教学,说明这些高校对教学技术手段的引进较为大胆积极。[2]但是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应用于技能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有的高校仅限于一些影像资料,如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图片、光碟。可见,高校体育课程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领域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其它学科。
2.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技能学习中的优势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在授课方式不同,尤其在技能学习上与其它课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体育技能的授课方式除了少量理论讲解(占20%)外,其大量的学习是在实践(占80%)中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教学,教师在课前讲述技术动作的基本原理、重点和难点,并加以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的规格加以练习。而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动作,结构相对复杂,而且是在一瞬间完成,例如:田径中跳跃项目的跑跳结合技术及空中动作、投掷项目最后用力顺序、体操项目中的鱼跃前滚翻的鱼跃和滚翻、排球扣球的腾空和展体动作等。这些动作综合难度系数高,动作速度快,教师由于自身业务素质、年龄、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示范动作会受到许多局限,动作质量不高甚至是动作错误,这必然影响学生对这些动作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如将录像、录音、图片、板书、练习、动画等融为一体制成CAI课件,或结合本课的内容,设计平面和三维立体动画,能完美地使学生从各个角度细致地、严密地分析和比较,总结技术动作的难点与要点,为迅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创造一个理性的思维环境,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和具体,特别是对复杂技术动作的动态演示,它可以使动作由快变慢,化动为静,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可以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快速地建立起完整动作概念,以弥补教师示范动作不规范、动作要领讲解不清楚等问题,使学生对复杂动作的直观印象和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大大增强。另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图文并茂,增强感官刺激和空间想象能力,使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环境发生变化,并逐渐改变课程中的学生与教师地位(变被动为主动,由单一向合作过渡);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体育技能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动作或者能让学生掌握用其他方法难以学到的一些重要技能,以便更好地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3]。
3.现代信息技术对体育院校学生技能学习的影响
3.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建立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兴趣和动机又依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媒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可以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克服长期以来沿袭的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能够加快技能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4]。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技能演示,讲授体育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体育教学情境。这种新情境符合学生的多种要求,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秀运动员的标准理想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感知动作在不同时空的具置,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之有教师的指导,加快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获得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我们需要在教学策略上更新教学观念。如在田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关键技术动作是在空中完成的(如背跃式跳高的杆上动作、挺身式跳远的空中挺髋动作、跨栏步动作等),往往由于教师的示范动作速度快,学生很难看清楚动作细节,对整个动作只能形成较模糊的表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让电脑模拟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将动作连接起来,关键之处还可以调整画面大小和演示速度,这样做就能化瞬间即逝为慢速连续,加深学生对技术的初步印象,使技术动作难点迎刃而解,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5]。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技能学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能够改变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不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能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摆脱了教师固定的思维束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专业技能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直接提供知识信息,而在于组织知识信息、创设情境,激发需求和学习兴趣,从而引发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5]。同时,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信息线索,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
4.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要注意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选择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优效果。
4.2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以此代替全部教学,它可以帮助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但绝对不能代替人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清楚认识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技能教学中,只是用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学”,而并非来代替“教”。
4.3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培养者,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
5.小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体育教学传统思想和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体育学习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动作,掌握用其他方法难以学到的一些重要技能,以便更好更快地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学校体能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19-220页.
[2]赵静.教育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7期,第210页.
[3]张庆.建高校体育教育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58页.
第28期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范围
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
图书馆工作概论;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文献分类标引;文献编目工作;参考咨询工作;文献检索;工具书;连续出版物工作;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读者工作;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
2010年4月1日~11月25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仪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七、培训费:1500元(含学费、资料费、午餐费)信息服务类
“参考咨询馆员资质能力”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从事或将要从事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馆员。
二、师资力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专家授课。
三、课程特点:
1 对比、学习公共、高校、专业三大类型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网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特点。
2 网络教学,直接使用和体会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四、培训内容:
①参考咨询工作概论;②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③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与管理;④读者教育与培洲;⑤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及系统分析;⑥文献传递服务与系统⑦网络信息检索及评价;⑧参考咨询源建设;⑨专项信息服务与学科化服务;⑩案例实证分析。
五、培训时间:2010年4月中旬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8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机制的
设计与实施”高级研讨班
一、招生对象: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圈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
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探索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渗加课程对论。
三、师资力量
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老师授课。
四、授课内容:
学科化服务机制与组织机制;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重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学科情报服务与分析工具;案例讨论: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实践、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实践;课程讨论。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0年4月下旬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000元(含培训教材、机时费、午餐费)资源建设类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
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①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②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③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④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⑤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⑥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⑦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⑧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⑨规范控制方法;⑩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
三、培训时间:2010年7月上旬(授课时间7天)
四、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嗣家科学图书馆
五、培训费:1100元(含培训教捌、机时费、午餐费)信息技术类 “数字图书馆及网络系统管理”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适合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
二、培训特点:突出前沿内容、强调实用性,主讲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LS、NSTL从事服务系统设计和管理的专家。
三、培训内容:
①技术环境与发展趋势带来的思考;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③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④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设计;⑤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⑥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⑦案例分析与讨论:不同类型图_书馆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
四、培训时间:2010年6月上旬
五、培训费:1500元(含资料费)
六、培训地点:ill西省太原市
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研讨班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及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技术研究工作人员。
二、师资力量: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专家授课。
三 、课程特点:内容新颖,结合当前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追踪网络前沿技术。
四、培训内容:
①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②web2.0相关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③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④机构门户和机构仓储技术;⑤数字资源整台技术;⑥知识发现和Web mining技术。
五、培训时间:2010年6月下旬
六、培训地点:呼和浩特
七、培训费:1500元(含资料费)
岗位技能类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
管理及利用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该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分馆及台肥物质院图书馆的专家授课。
三、课程特点:内容新颖,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①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②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1ST等);③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④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⑤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⑥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新咨讯技术:RSS)。
五、培训时间:2010年5月上旬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1000元(含资料费)
第20期图书情报工作高级研讨班
一、主题:文献计量方法在战略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侧重于文献计量工具应用)
二、培训对象:文献情报机构从事情报研究、学科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式:网络教学,在网络教室直接实验主要文献计量工具。
四、师资力量: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专家授课。
五、培训内容:
1 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方法、程序及现状、趋势分析(专题讲座)
①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实践;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实践。
2 史计量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指标体系设计
3 主要文献计量工具与系统应用实践及评价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应用实践;中国社科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应用实践;Web of knowledge统计分析平台和应用实践;专利分析工具的应用实践;新一代引文数据库Scopus统计分析及应用实践;文献计量在学科化情报服务的应用实践。
4 文献计量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含写作辅导)
六、培训时间:2010年5月下旬
七、培训地点: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
八、培训费:1000元(含资料费、午餐)说明:
1 以上培训班结业后,颁发人事部认征、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颁发的《继续教育证书》,本证书所载内容列人人事部在全国实行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内容,作为晋级、评职称的参考依据。
2 参加培训者以早报名为宜,以便我们及时向您通报开班信息。
3 培训班在开班前20天截至报名,前15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培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学会网址:省略.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