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国人学汉语

外国人学汉语

时间:2022-02-05 01:1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人学汉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国人学汉语

第1篇

中国老师带领十来位外国留学生,步行去天津动物园看熊猫等动物。离开学校大门得过一条很宽的马路,疾驶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老师嘱咐过马路的外国学生大声说:“看车,看车!”没想到,几位外国学生立即停住脚步,傻乎乎地注视着来往车辆。原来在这个语境中,老师说的“看车”,是注意来往车辆,确保安全的意思。可是外国学生却理解为“观看、注视车辆”。

2.“反正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在世界杯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队和美国队又碰到了一起,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位名叫考斯特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以为美国队赢了,并在中国同学面前显摆了一番,结果闹了笑话。考斯特愤愤不平地说:“汉语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

3.“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词汇里,“娘”和“妈”是等义词,都指母亲。一位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这位女生写求爱信,但一时忘了“娘”字怎么写,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于是情书的开头:“亲爱的姑妈……”

4.“咱一起上床吧!”

汉语动词“上”与“起”有时意思是相同,如“上楼”和“起身”都是身体向上的意思。但有时意思却相反,如“上床”和“起床”就是两码事。一位美国女孩和辅导她学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出席朋友的晚会。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酒,就留宿在朋友家里。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孩递来一张纸条:“明天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意思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可是这张纸条,却害得中国男孩半宿没有睡安稳。

5.“天津的王八很多!”

“同学们,你们说一说,到天津快半年了。你们对天津有什么印象?”

“老师,天津的汽车很多。”一位古巴女生说。

“老师,天津的自行车很多。”一位越南女生说。

“老师,天津的鱼香肉丝好吃!”一位乌克兰男生说。

“老师,天津的王八很多!”一位韩国男生说。

“什么?你说什么?”老师大惑不解!“你到前边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韩国学生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7个工整的汉字:“天津的网吧很多!”

6.“您尽管放心,我会戴安全套的!”

一名外国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大街上车很多,你骑摩托车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位外国学生说:“老师,您尽管放心,我会戴安全套的。”当然他说的意思是“戴头盔”。

7.“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一位教汉语的美国教授,在向美国学生讲授汉语课时,分析汉语“东西”这个词的词义时讲道:汉语词“东西”不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例如桌子、椅字、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用“东西”来表示了。――比如,你和我都不是东西。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8.“我方便时,你可不能来!”

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一名中国同学说“我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中国学生告知:方便就是去厕所排泄。这位外国学生记住了。一天,一名女生说:“希望在你方便的时候,我到你这里来做客。”留学生听后,立即摆手说:“不,不!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在我方便的时候不要来。”

9.“哪里―哪里”

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的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

第2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文化;隐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7-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不断升温。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汉语的有效推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传播层面上来看,汉语推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相统一的:汉语推广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作为汉语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语言的交流去传播。语言、文字乃至非物质遗产文化,都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正是吸引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主要目的。任何语言的习得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推广的有效载体。汉语推广要坚持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并重,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多家孔子学院,就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我看来,孔子学院的职能不仅是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传播和谐理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来推广汉语,能够使外国朋友在汉语接受上产生明显效果,可以克服汉语学习单调、枯燥的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运用汉语推广教学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呢?首先,要关注外国人学习汉语关注点和兴趣点。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接受的过程,把握学习对象的兴趣所在,更好地使用文化中优秀的因素推广汉语。汉语推广教学与国内语文教学不同,在汉语推广过程中,要弱化汉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爱国教育、政治教育等,强调语言接受过程中的兴趣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其次,要提升汉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传统文化传授的能力。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文化课程,但基本上都停留在概论的层面上,与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打破只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提高汉语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广汉语。再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实用技能的载体作用,服务于汉语的推广。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武术、中国绘画、中国饮食、中医药常识及养生等等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实践技能的传授使语言教学变得更为简单而直接。孔子学院定期举办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中国语言文化节、中国民间文艺展、“汉字五千年”巡演、“汉语桥”等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任何语言的使用最终必然会落到文化这一载体上,摸索汉语教学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克服为了教汉语而教汉语和为了学汉语而学汉语等不利形势,形成教和学双赢的局面,客观上推动汉语的推广。汉语热是语言学习现象上的浅层次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催生了汉语热的兴起,也正是中国软文化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推广,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国情,传达中国人民和谐、和平的理念,以及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汉语推广中,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沟通过中,从表象上看,语言是直接交流的工具。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达的是文化的积淀,因此,把汉语功能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指简单的交流和对话,直截了当地清楚了表达的目的及意义;隐性指理解了语言或文字的字面意义但尚未达意,而需要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得到满意的答案。前者如“你吃了吗”,显性的含义就是“你吃饭了吗”,作为语句没任何歧义,可是当它作为问候语时,又与中国特定时代的文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作为农耕大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后者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显性的含义被掩盖了,隐性的含义是人多出智慧或者人多力量大。隐性的语言如果只从字面上去寻求就令人费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确地理解了文化才能更好地领会语言的含义。臭皮匠和诸葛亮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在这句话中并没有职业高低的区分,但是要想解释清楚却很难。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代表了两个文化的群体,一个代表着手工业群体,卑微而无知;一个代表着精英群体,高尚而智慧。特别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成功的形象,成为古代文人智慧的化身,他不再是一简单的个人,而是智慧的代名词。印证了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着辩证法的思想,如果不从文化入手,很难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内涵。

中国方块体的象形文字区别于字母文字,字符本身就是表意的,具备了文化的属性,进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学”。由汉字组成的汉语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汉语的前提要了解中国文化。一般会把文化分成硬文化和软文化,语言和文化是软文化。软文化的传播要靠硬文化的支撑,靠武力和粗暴的推广是行不通的。汉语热的兴起,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强盛相关,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曾经辉煌过的文明。中国曾经建立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高达发达的物质文化,也即强大的硬文化。祖先将硬文化深深地刻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史上,软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历史上辉煌的硬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软文化,比如长城、运河、兵马俑、莫高窟、石刻等等,曾经的软文化吸引着世界,推动着汉语的传播,现在和将来的软文化同样有着这样的意义。

历史和文明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记述,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学习汉语的过程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过程,简单地了解语言和文字的显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个词语本身与好汉关联性并不强,外国留学生会问:好汉是不是优秀的男人。正常回答是,但肯定不完全准确。女留学生会接着问:我们女人就不用去长城了吧?显然,这不是语言表达的错位,而文化对接的错位,留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语言的显性含义,而语言背后文化的隐性含义没体现出来。这时候语言中文化的隐就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显,甚至已经失去了部分显性意义。至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意向、意境和审美习惯,其文化意义隐藏的更深。仅仅通过语言的学习,外国人难以理解汉语所承载的隐性文化内涵。

中国的汉字是方块文字,本身构成就带有文化因素。由方块文字构成的文章也同样带有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文体的特征也融入了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即使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三字经》中的起句“人之初,性本善”,就需知道关于中国古代人性问题的讨论。不仅要知道“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还需要知道儒家关于人性问题不只是孟子一家,同时还需要知道荀子曾经提出过“性恶论”。在文化的竞争和选择中,“性善论”成为主流学说,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授人性善,难以了解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性的整体认识,会流于表象化和浅层次。再具体涉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清楚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当然,语言的培养也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是汉语对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经常涉及“阴阳”、“五行”等概念,也不是仅仅从文字表面上含义就能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些基本词汇不从文化因素上解决,就很难去教授其他与其相关联的知识,比如中药学中人体的阴阳辩证关系,五行与人体的关系等等。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重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使用和讲授,而忽视语言和文字中文化的意蕴,导致一些外国学生对一些成语、典故的使用驴唇不对马嘴,在“汉语桥”比赛中选手们笑话百出,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只能从文字和语言表面去理解。因此,在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要充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而不仅仅是拼音、文字、口语的教学。因为在文字、口语教学中,无法脱离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的教学功能是显性,文化因素的融入是隐性的。

正因为如此,汉语传播中既要关照语言的显,也要重视文化的隐性作用,文化的隐蕴藏在硬文化和软文化的背后。硬文化多指有形的物质文化,就现在而言,吸引外国人的硬文化多是古代的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长城、兵马俑、敦煌石窟、石刻碑铭、书法绘画等有形物质遗产有着无穷的魅力,不仅吸引着中国人也吸引外国人。包括自然风光、山水景物都有着文化的印记,甚至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内涵已经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贾桂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等,看似简单的山水景物,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审美的烙印。在审美对象上,人们在将这些自然山水物质化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的因素,成为生活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绝大部分自然山水都曾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我们正是沿着古人的足迹去追溯历史、追寻文明。无论是国内人还是外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是一致的。

当历史上的物质遗产等硬性文化蜕变成软文化时,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与有形的物质文化等硬文化不同,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连续性、不可替代性。包括中国民俗、京剧、太极拳、书法、地方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民族化的元素更为浓郁。因其难以复制和替代,只能靠传承,在接受过程中,掌握汉语是学习的重要步骤。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语言中隐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达出来,让外国人更好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所在,的确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作为汉语传播者,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隐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准确使用汉语和汉语表达习惯。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是文化的传播。语言是通向文化的桥梁,国家汉办举办的“汉语桥”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3篇

关键词 常用字 常用词 字频 词频

一、引 言

为了适应外国人学汉语的需要,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在2010年10月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作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等级划分》里的《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里的《HSK等级字表》和《HSK等级词表》相比,常用字和常用词的选取更准确,等级划分更简明。《大纲》将字和词分别分为甲、乙、丙、丁四级,《等级划分》将字和词分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划分等级的常用字表和常用词表不仅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国内小学汉语汉字教学和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字也需要,同时也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程测试和工具书编写,值得深入研究。

二、常用字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我们研制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的目的,是想使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先学习一批用处最大、用得最多的常用字和常用词,基本上能读懂、听懂书面语和口语,以提高学习汉语汉字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些字和词是初级水平的人应该学习的,哪些字和词是中高级水平的人应该学习的,要有充分依据。把用处不大、用得不多的字和词选入字表或词表,或者选入的字和词的等级划分不恰当,或者急需学习的字和词失收过多,都会影响字表或词表的质量,徒然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违背了我们研制字表和词表的初衷。

现代汉语通用字约有8000个左右,除了以汉语为专业的外国人,一般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并不需要识这么多字。《分级汉字表》将外国人学汉字的字数定为3000个是恰当的,这相当于我国小学毕业生的识字水平。各种字频统计表明,如能识3000个常用汉字,现代书报刊物上用白话写的文章就可以认读出99.5%左右,剩下的5000个左右汉字的使用率仅占0.5%。如想继续提高汉语汉字水平,还需要再学习1500个以上汉字,但不必在课堂或教材中学习,读书看报时查工具书就可达到目的。

《分级汉字表》收录一、二、三级汉字各900个,三级附录汉字300个,共计3000个。据笔者统计,其中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的常用字2438个,次常用字495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上的通用字67个。由此可知,《分级汉字表》选字大多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依据的,但又不拘泥于此。这是因为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汉语的词汇也随之发展变化,有些词渐渐不用或少用了,有些词用得多了起来,还有更多的新词产生出来。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词汇的这些变化也会使某些字的使用频率发生变化。例如“倭寇”“日寇”中的“寇”字,在1988年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是常用字,但因为近年来用得很少,所以《分级汉字表》不收这个字。又如“媒”“谐”两个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是次常用字,因为近年来“媒体”“传媒”“和谐”用得多了起来,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以下简称《词表(草案)》,这3个词的频序号分别是1992、6591、2234,可以看出其使用频率都较高,所以在《分级汉字表》中“媒”被划为一级汉字,“谐”被划为二级汉字。再如“弘”“崛”两个字,本来是不常用的通用字,因为近年来“弘扬”“崛起”两个词用得多了起来,查《词表(草案)》,“弘扬”的频序号是3254,“崛起”的频序号是4981,所以在《分级汉字表》中这两个字被划为三级汉字。《分级汉字表》的研制者选取这些字并对这些字划分等级是很恰当的。《HSK等级字表》不收“弘”“崛”两个字,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的2500个常用字全部照搬,没有增删一个字,虽然也收“媒”“谐”两个字,但是将这两个字划分为丁级汉字,等等,使人觉得《分级汉字表》更适合对外汉语教学需要。

由于《分级汉字表》只收3000个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上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显然不能全收,又由于汉字的常用性一直在变化,必然有若干常用字和次常用字落选。在落选的62个常用字之中需要商榷的有:“驴、骆、驼、狐、狸、蚂、蚁、蝴、蝶、蜘、蛛”等动物类名词用字。这些字在供外国成人学习的汉语教材中可能用得很少,但在供外国少年儿童学习的汉语教材中就可能用得很多。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寓言、童话中就常常用到这些字。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以下简称《频率词典》)里的《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驴”的频序号是4211,“骆驼”的频序号是1496,“狐狸”的频序号是5801,“蚂蚁”的频序号是3344,“蝴蝶”的频序号是3677,“蜘蛛”的频序号是3742,可知这些字和词的使用频率都较高。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这些词该表都收。由此可见,这些字和词都应该收入《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又如“眯”字,可做单音节动词,又是多音节形容词“笑眯眯”的语素,查《频率词典》,单音节词“眯”的频序号是4759,“笑眯眯”的频序号是5407,使用频率都较高,可见这个字也不能不收。再如,“箩”和“锣”是器物类名词用字,《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了这两个单音节词。既然《分级汉字表》收了“筐”和“鼓”,这两个字构成“箩筐”“锣鼓喧天”“紧锣密鼓”等词语时,就少不了“箩”“锣”两个字。看来增字或删字必须有照应,不能顾此失彼。

选准常用字,确定恰当的数量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划分等级是为了便于教学,做到“急需先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HSK等级字表》中许多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反映了研制该表时对汉字的特点以及汉字与词汇的密切关系不够重视。例如“土、木、王、石、金、止”等字,既是最常用的基本字,又是单音节词,在《HSK等级字表》上本应划为甲级字,却被划为乙级字。这些失误以及其他失误已被《分级汉字表》纠正,但仍然不彻底,而且另外又有一些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例如“田、虫、豆、瓜、革”5个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却被划为二级汉字。“田、虫、豆、瓜、革”都是语素字,又是单音节词,能够单用,通称单字词,在汉字系统内既是表义偏旁,能构成“界、畔、略、男、蚊、蝇、虾、蚕、豌、瓣、瓤、鞋、靴、鞭、靶”等字,又是表音偏旁,能构成“甸、佃、融、逗、短、孤、狐、弧、缂”等形声字。其中“田”“虫”两个字还是频度很高的基础部件,查《部件组字频度表》,“田”能组字480个,频序号是14,“虫”能组字328个,频序号是22。可见这5个字都是构字能力很强的基本字。查《常用构词字典》,“田”“虫”两个字各构词60多个,“豆”字构词70多个,“瓜”字构词40多个,“革”字构词20多个,可见这5个字也是构词能力很强或较强的语素字,在学习汉语词汇和汉字的初级阶段必须学习。

常用字与常用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字的等级与词的等级也是如此。某个字的出现次数多,主要原因可能不是构词的数量多,而是在所构成的若干词中有一两个出现次数较多,这一两个词的出现次数多,字的出现次数就多。在《分级汉字表》上,绝大多数划为一级汉字的字,其构成的词在《分级词汇表》上就有一个或几个一级词,凡是划为二级或三级汉字的,其构成的词在《分级词汇表》上就没有一个一级词。如果某个字的等级划分不恰当,由其构成的词的等级划分也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革”字,因为被划为二级汉字,所以“革命”“改革”两个词也被划为二级词。查《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革”字的频序号是164,出现次数是2176。查《频率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革命”的频序号是71,出现次数是1963,“改革”的频序号是1477,出现次数是117,“变革”的出现次数是39,“革新”的出现次数是20,“皮革”的出现次数是9,可见“革”字的出现次数大多是从“革命”和“改革”两个词的出现次数中统计出来的。再查《汉字频度表》,“革”字的频序号是61,查《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革”字的频序号是195,查《词表(草案)》,“革命”的频序号是246,“改革”的频序号是563,这无可争辩地证明“革命”和“改革”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都应该划为一级词,“革”字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这就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掌握常用词而识字,不是为了识常用字而掌握常用词;从选择常用词的角度来选取常用字而研制出来的常用字表一定会更准确、更适用,从选择常用字的角度来选取常用词必然有一些词被误选或者划分等级不恰当。

《分级汉字表》的三个等级比较起来,一级汉字的选取最重要,因为这一级的汉字是为以后学习更多的汉字打基础的,所以《等级划分・说明》也称这一级是“普及化等级”。在识字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多从教学需要考虑,查阅各种字频、词频统计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比对,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各条选取常用字的原则,从而筛选出外国人急需学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字(词)。下文笔者再从一级汉字中提出一个字来讨论:

“李”字是我国最常见的姓氏用字之一,但不是专用字。查《汉字频度表》《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等统计资料,“李”字的频序号都在800号以前。“李”字如果不做姓氏用字,作为“李树、李子、行李、瓜田李下”等语素字使用,出现次数就不多。《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因为在统计时不统计姓氏用字的出现次数,所以“李”字在180多万字的语料中的出现次数只有41次,频序号是2196。如果按照《汉字频度表》上的数据(频序号是756,出现次数是5339),“李”字应该划为一级汉字,如果按照《频率词典》上的数据,“李”字划为二级汉字才比较符合实际。查1952年6月教育部的《常用字表》,该表未把“李”字作为最常用的字列在1010个一等常用字之内,而是列在490个次常用字之内,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分级汉字表》将“李”字划为一级汉字是不恰当的,应该划为二级汉字。

另外,还有一个三级附录汉字的等级划分需要讨论,这就是“孔”字。“孔”字被列在2700个汉字之后,使人诧异。“孔”字不仅可作姓氏字用,查《常用构词字典》,它还能构成20多个词语。在《频率词典》上可以查到“面孔、鼻孔、脸孔、孔雀”等,这些词的频序号分别是3502、4505、6829、6638,可知这些词都是高频词,但是这些高频词《分级词汇表》一个都不收。查《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孔”字的频序号是1068,查民国时期陈鹤琴的字频统计成果――《语体文应用字汇》,“孔”字在55万多字的语料中出现次数是106,频序号约为1130,跟《汉字频率表》的频序号接近。再查1952年6月教育部的《常用字表》,“孔”字被划为次常用字(在1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更证明这个字绝不应该被排列在2700号字之后,不应划为三级附录汉字,而应划为二级汉字。孔子是中华文化名人,外国人进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学汉语必然要遇到一个“孔”字,为什么外国人非要到学汉字的高级阶段才能学习“孔”字呢?

三、常用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外国人学汉语必须首先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词。哪些词是最基本的词?哪些词是最常用的词?如何筛选?选出的词如何分级?这些都是研制分级词汇表时会遇到的问题。选取常用词并对常用词划分等级比选择常用字并对常用字划分等级复杂得多,不能仅凭词的使用频率来选词或者分级,还要根据词义性质(基本义、常用义还是罕用义)、遵循教学原则进行人工干预。

《频率词典》是我国第一部字词统计兼顾的频率词典。由于它所统计的语料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力求克服抽样偏差,使“假象高频词(字)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它所统计出的词频和字频数据最接近我国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用词用字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比较,知道语料数量分别比它大6倍、12倍的《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汉字频度表》的统计成果,其客观性、准确性都不及它。《频率词典》的语料共计180多万字,统计出不同词语31159个,不同单字4574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语累计出现频率占全部语料的95%,其余22718个词语仅占全部语料的5%,使我们知道日常生活、社会交际所需要掌握的词语大约是9000个左右。据笔者初步统计,频率最高的前8441个词,共用了2799个不同单字,其中有常用字2351个,次常用字375个,通用字73个。这样的用字情况与《分级汉字表》的用字情况(三级附录汉字除外)大致相似。为了使常用词表收词做到少而精,根据以上统计和《分级词汇表》所收词语的情况,笔者将其与《频率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词表(草案)》《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HSK等级词表》4种词表所收词语进行比对,发现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常用词表收词9000个左右比较合适,基本上能帮助外国人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进行会话,此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少则需要多学四五千个词,多则需要多学近万个词,很不经济,《分级词汇表》收词似乎多了一些。

《词表(草案)》是在《现代汉语通用词表》研制的基础上,利用3个大型语料库(总计2.5亿字)的数据,又适当地进行人工干预而编成的,是资料性的常用词表。该表判断词与非词基本上符合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共计收录词语56008个,用了不同单字5144个,为我们研制实用性的常用词表提供方便,弥补了《频率词典》所统计到的不同词语偏少的缺点。但是由于该表用来检测词频所采用的语料中时事新闻类语料偏多(占54%),这就使地名、国名、职务名、姓氏用字和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偏高,频序号偏前,又由于《词表(草案)》上每个词只有频序号而没有频率、使用度数据,某个词是否真正常用或者在哪一类语料中常用没有具体数字标示,容易使人误判。好在研制该表时所利用的语料数量巨大,大多数词语的常用程度还能从频序号上大致推测出来,如果再用《频率词典》《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和《HSK等级词表》跟它进行比对,对判断词语的常用程度以及划分词语等级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分级词汇表》收一级词2245个,二级词3211个,三级词4175个,三级附录词1461个,共计11092个。笔者以《词表(草案)》为依据,将《分级词汇表》所收的词语一一登录在《词表(草案)》上以后,发现《分级词汇表》所收的词语多半是《词表(草案)》上频序号15000号以前的词语,15000号以后的词语不太多,再用《频率词典》上的8441个高频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上的3996个词和《HSK等级字表》上的8822个词与《分级词汇表》的11092个词进行比对,知道《分级词汇表》失收、不必收以及分级不恰当的词语仍然不少。失收的词中名词有“老虎、老鼠、乌鸦、麻雀、衣裳、袖子、化学、电子、花朵、闲话、田地、田野、战线、阵地、皱纹”,动词有“起身、鼓吹、呼喊、轻视、厌恶、奔驰、作(做)主、走动”,形容词有“洁白、苍白、欢喜、急切、飞快、镇静、静悄悄”,等等。这些词除了“乌鸦”外,其余在《词表(草案)》上的频序号都在11000号以前。笔者还注意到,《分级词汇表》选收了“虎、鼠、衣服、化肥、肥料、电子版、电子邮件、鸦雀无声、袖珍、袖手旁观、驰名”等词语,但是“老虎、老鼠、衣裳”等口语里常用到的词却未收。“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不收“化学”只收“化肥”,解释“化肥”时还是要讲“化学”、学“化学”这个词的。不收“电子”,解释“电子版、电子邮件”时,也要讲“电子”、学“电子”。何况现在“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电子图书、电子计算机”等词很多,“电子”这个词怎能不收呢?“鸦雀无声”的意思是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如果不学“乌鸦”和“麻雀”两个词,解释“鸦雀无声”时还是绕不过这两个词。此类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研制词表时我们必须多从教学上考虑如何选取词语的问题,要从词义上考虑是基本词汇还是一般词汇,基础的、具体的、可图解的词优先,然后是抽象词语,同时要重视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性,不能违反“急需先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假如词表收词有限,宁可不收“化肥、鸦雀无声、袖珍、袖手旁观、驰名”等词语,也要收“化学、电子、乌鸦、麻雀、袖子、奔驰”等词。《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是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上是否需要来选取常用词的,1987年增订后收词3996个,常用率达到87%,大体上做到了少而精,不贪多求全,这样的选词经验值得借鉴。

再谈不必收的词。我们选取常用词主要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学汉语的一般需要,很少用到的词语,“见词而知义”的熟语,仅为专业人士或更高水平的人所需要的词语要从严掌握。例如《分级词汇表》中的“忌口”“卤味”,查《词表(草案)》,这两词的频序号是53785、55761,显然是难得一用的低频词,不必收。又如“恰恰相反”“冷酷无情”“疲惫不堪”等一些“见词而知义”的熟语,因为《分级词汇表》已经收有“恰恰”“相反”“冷酷”“无情””疲惫”“不堪”等词,就没有必要再收这3个熟语,《词表(草案)》就未收。

《分级词汇表》收了跟体育运动有关的词大约40多个,例如“排球、球迷、球星、球鞋、球拍、亚运会、奥运会、比赛、竞赛、参赛、预赛、决赛、半决赛、联赛、大赛、大奖赛、金牌、银牌……”,这一类词是否需要收这么多?如果以使用频率作为选取常用词的唯一标准,“球星、球鞋、球拍”在《词表(草案)》上的频序号分别是13453、30963、33030,频序号都在11000号以后,就不必收。“亚运会”“奥运会”是简称,不必收,只收“运动会”就可以,不必具体到是什么地区或范围的运动会。假如的确需要,就另收“亚洲”“奥林匹克”。“赛”字构成的同族词《分级词汇表》收了9个。“比赛”是基本的常用词,词义涵盖面广,可以代替其他同族词使用,划为一级词毫无疑问。查《词表(草案)》,它的频序号是899,在“赛”字构成的同族词中,它的使用频率最高,也可证明这个词最常用。“参赛”是简称,一级词汇已经收了“参加”和“比赛”,这个“见词而知义”的“参赛”就不必收进词表了。“竞赛”是“比赛”的同义词,词义跟“比赛”差不多,要不要收?这就取决于词表的规模。《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只收“比赛”,其余“赛”字构成的同族词都未收。《HSK等级词表》只收了“比赛、竞赛、预赛、决赛”4个词,也无可非议。可是《分级词汇表》不加节制,居然收了9个“赛”字构成的复词,显然有失偏颇。又如《分级词汇表》收了“球迷、歌迷、影迷”3个“迷”字构成的同族词,查《词表(草案)》,这3个词的频序号分别是4717、31156、37277,可见选取“球迷”就可以了,后两个词使用频率都不高,就不必选取。如果不严格控制,那么“戏迷、棋迷、网迷、舞迷、财迷”等词也要收进词表了。《分级词汇表》类似这样不适当地放宽收词的例子尚多,恕不赘述。须知常用词表收词有限,为了做到“少而精”,只能收最需要或较需要的,可有可无的词应尽可能不收。学生只要掌握若干基本词和常用词以后,教师就可利用语素扩展法让学生用“赛”“迷”这两个语素字构词,从而扩大词汇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跟体育运动有关的词只收十几个,可以看出该表的研制者很注意控制收词量,讲求词义的涵盖面及常用字的构词能力。在这方面英、法、德、俄等国研制基础词汇表的许多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语言学教授萨瓦尔提出了词汇价概念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使选词做到少而精。据《计量词汇学及其他》著者程曾厚(1987)转述:“基础词汇要少而精。少而精是和语言的经济原则直接相关的。词汇价是什么?词汇价是指一个词取代别的词的能力。在任何语言中,很少有词是不能用别的词替代的。如果一个词在很多场合能替代别的词,而表达的意义不变,那么这个词理应更有希望被收进基础词汇。”根据计量词汇学的理论和国外研制基础词汇表的经验,有了各种词频统计资料后,我们研制常用词表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基本词、同义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筛选出其中最基本又最常用的词,力求做到以简驭繁、以一当十,而不应贪多求全、无所不包。

其实多收几百个词或少收几百个词对收词11092个的《分级词汇表》的质量影响不会太大,关键是选词要准确,划分等级要恰当,尤其是一级词汇中的各个词要选得准,最基本最常用的词不能失收过多,该划为一级词就不应划为二级词,该划为二级词就不应划为一级词。对词划分等级不能仅凭使用频率高低来确定等级,同时还要考虑是基本词汇还是一般词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性,词的难易度,先学后学的顺序,等等。例如《分级词汇表》将“茶”“绿茶”“红茶”划为一级词,这3个词比较起来,“茶”是基本词,初级阶段必学,应收,“绿茶”“红茶”不是基本词,暂时可以不学,就不必收。因为一级词汇已经收了单音节形容词“绿”和“红”,到需要学习单义的偏正结构的合成词“绿茶”和“红茶”时,一定不会觉得困难。查《词表(草案)》,“茶”的频序号是2047,“绿茶”的频序号是24777,“红茶”的频序号是29108,可见这3个词的常用程度大不相同,不必同时学习。又如《分级词汇表》将“电话”“公用电话”划为一级词,“公用”划为三级词。既然在初级阶段已经学了“公用电话”,到了高级阶段就没有必要再学习“公用”一词。实际上将“公用电话”划为一级词是不恰当的,一级词汇只收“电话”即可。查《词表(草案)》,未收“公用电话”是有道理的。再如《分级词汇表》将“堵车”划为二级词,“堵塞”划为三级词,也是不恰当的。从意义上考虑,“堵塞”比“堵车”重要,应该先学“堵塞”“车辆”“汽车”等词(一级词汇已收“车辆”和“汽车”),后学“堵车”。这是因为合成词的词义跟语素义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成词的意义一般可由语素的意义去推求。查《词表(草案)》,“堵塞”的频序号是7976,“堵车”的频序号是21106,可知“堵塞”的使用频率比“堵车”高得多,应该划为二级词,“堵车”划为三级词或者不收才比较恰当。

根据《〈词表(草案)〉研制报告》,在该表收录的56008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181个,约占5.6%。虽然单字词在全部词语总数中只占少数,但它是词根,表达的是人们在交际时最不能缺少的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能构成成千上万个合成词。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HSK等级词表》将“土”“木”“金”划为乙级词,“王”划为丁级词,“石”未收,现在《分级词汇表》将“土”“金”划为一级词是恰当的,但是将“木”“王”划为二级词,不收“石”,则不妥当。研制常用词表失收某些单字词以及对单字词的等级划分忽高忽低,反映了我们选词、划级的标准和原则不很明确,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大。“木”“王”“石”等单字词在汉字系统内也同前面论述过的“田”“虫”“豆”“瓜”“革”一样,既是表义偏旁又是表音偏旁,能构成许多常用字和更多的通用字。这3个单字词也能构成许多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其中还有“树木、木头、木材、国王、石头、石油”等高频词,在学习汉语汉字的初级阶段必须学习。查《词表(草案)》,这3个单字词的频序号分别是2166、327、1291,也可证明应该划为一级词。如果不将这3个单音节词划为一级词,就跟《分级汉字表》上将这3个字划为一级汉字自相矛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汉字与词汇的密切关系,不能忽视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有用也是最稳定的部分这一事实,不能忽视汉语词的形式从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为主的历史。汉字是词的书面载体,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语素或者是一个单音节词,成千上万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字)合成的。从《HSK等级词表》到《分级词汇表》,还有不少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汉语的词是由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特点认识不足,没有紧紧抓住汉语构词的最小单位――语素,尤其是能独立运用的单字词来进行汉语教学,致使词汇教学跟汉字教学脱节,反映在研制等级词表时不重视选取单字词,或者虽然选取了,但是是“降级使用”,而不是“越级提升”,如“木”“王”“田”“瓜”等单字词就是被这样对待的。外国人学汉语可以不必从语法入手,但是不能不从词汇入手,学一些数量不多、最基本最常用的单字词和数量较多、常用的合成词。

四、结 语

《等级划分》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是对外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编写的依据,正如《等级划分》专家鉴定会“鉴定意见”所说,它“首创汉语音节、汉字和词汇有机融合的三维基准体系”,“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应该称赞,但是由于通盘协调不够,致使三维基准体系的有机融合在不少地方没有落实,所以出现上述一些问题,必须严肃对待,抓紧修订。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陈鹤琴.语体文应用字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3.程曾厚.计量词汇学及其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4.傅兴岭,陈章焕.常用构词字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5.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7.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8.李兆麟.汉语计量研究初探.辞书研究,1989(1).

9.李兆麟.三种字频统计资料的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3).

10.《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郑林曦.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增订本).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7.

1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局.最常用的汉字是哪些.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6.

13.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武汉大学.部件组字频度表.中国语文,1985(4).

14.中央教育部.常用字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第4篇

关键词:能愿动词 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留学生使用这样的句子:

(1)*已经十点了,你可以来吗?

(2)*我生病了,不可能去上学了。

(3)*你身体不好,经常运动得。

(4)*吃饭以后,你应该作业。

这些偏误句都与汉语能愿动词有关,它们在语法、语义或者语用方面没有满足能愿动词的使用条件。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使用能愿动词的出错率很高,这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能愿动词的偏误情况作进一步的研究。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一种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我们根据偏误语料结合能愿动词偏误的具体情况,将偏误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遗漏和误加能愿动词

(一)遗漏能愿动词

(5)*(田中没有学过汉语,)所以他不可能说汉语。

如果仅看“所以他不可能说汉语”,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句法或语义错误,但是结合语境,就发现要表达的意思中缺少表示能力的能愿动词,属于隐性偏误。句意要表达“他”会不会说汉语,而不是“他”不可能说汉语,所以应改为“所以他不可能会说汉语”。

(6)*我用你的字典吗?

这是征求对方意见的句子,句中缺少了表示许可、允许的词,应在动词前加上“能”或“可以”。

(7)*我们不仅应该好好学习,还好好孝顺父母。

在汉语中,后一分句中的能愿动词不能承前省略,所以后一分句应加上“应该”。

汉语能愿动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之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一些特点。多数使用能愿动词的句子抽去能愿动词后仍然成立。如:

(8)a.我会说几句汉语。 b.我说几句汉语。

这种现象给学生一个错觉,认为能愿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不像一般动词那么重要,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当然,确实有的句子用与不用能愿动词,语义变化不明显。所以,该用而未用能愿动词的情况就时常出现。如:

(9)a.明天我要去北京。 b.明天我去北京。

例(9)a表示“明天我去北京”的意志或意愿,否定时通常说“不想”或“不愿意”。例(9)b则表示明天我做什么,是种既定的事。

实际上,句子中用与不用能愿动词是大不一样的。如:例(8)a表示汉语学得不很好,只会说几句,而例(8)b的意思是,(由于某些原因)我不多说,仅说几句。可见,大部分句子该用而未用能愿动词,句子就会不通顺,甚至不成句子。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留学生即使了解了能愿动词的基本特点、句子成分的安排法则以及语义搭配的内在规定后,仍常常造出在汉语中站不住脚的句子。如:

(10)他锻炼身体。

这个句子合乎语法,语义搭配上也没问题,但是如果不是用在答语或特定的场合中,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句子不完整。如果加上能愿动词,变成:“他应该锻炼身体。”这样就是很自然的句子了。由此可见,能愿动词在语言表达中有成句的作用,在言语活动中,根据表达的需要,该用时一定要用。

(二)误加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具有成句的作用,该用时一定要用,但是不该用时若用上能愿动词,会造成偏误。如:

(11)*李华邀请我们能去她家吃饭。

“能”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而这个句子中不含这层意思,所以应删掉“能”。

(12)*球员们激动地可能把球衣抛向空中。

“球员们把球衣抛向空中”可以是“可能”,但前面有状语“激动”修饰时,就不是“可能”,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不能再用“可能”。

(13)*研讨会上,王教授应该向我们做了报告。

例(13)中的“应该”和“了”发生了矛盾,“了”表示已然,“做”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而“应该做”表示未然,是事实或情理上的需要,实际上王教授并没有做,即应该为“做报告”。

二、能愿动词之间的误代以及用能愿动词误代他词

(一)能愿动词之间的误代

(14)*会去孔子学院当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我很高兴。

“能”与“会”都可以表示具备某种能力,但在表示客观上具备某种条件或表示某种可能时,应该用“能”。

(15)*请把你的词典借我用用,能吗?

有关“许可”或“请求许可”这一外在施为功能,在疑问句中用“能”或“可以”皆可,但如果在附加句和单独回答问题时只能用“可以”。

(16)*以后我们一定应该生产更多的机器。

“应该”和“要”在表示义务的外在施为功能时,“要”是有标记形式(前面需加“一定”),“应该”是无标记形式,因此留学生选择“应该”这一无标记形式的可能性大,这句话中“应该”和表示强调的“一定”搭配不当。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汉语能愿动词之间有的在某一义项上可以通用,而在其他方面存在分歧,其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弄清它们在词义上的区别和使用上的特点,往往出现相混的情况。我们只有帮助留学生在弄清能愿动词词义范围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能愿动词在词义重合部分的细微差别,才能使他们在使用时有所选择,从而表达得更加准确。

(二)能愿动词误代他词

(17)*玛丽会汉字写信。

“会”表示有能力做某事,而不能代替表示方式的介词。“用汉字”表示“写信”的方式,所以介词“用”不可缺少。

(18)*这是你应的奖励。

句中能愿动词后没有相应的动词,因此句子不成立。根据句意可加上动词“得”。

(19)*我们没有找到那家书店,应该回来了。

“应该回来了”这一分句本身,没有错误,“应该”表示估计情况必然如此。若结合前一句话,则不合适,改为副词“只好”则符合句意,因为“只好”表示“没有别的选择,不得不”的意思,与句意一致。

汉语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与一般动词和副词都有某些相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界限及用法,留学生不容易分清,因而出现这种偏误。

三、能愿动词的位置不当

如前所述,能愿动词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主语+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宾语。

(20)*我休息想一个小时。

句中有动词“休息”和能愿动词“想”,“想”表示一种意愿,应放在动词“休息”的前边。

(21)*没想到这么会顺利。

指示代词“这么”指示的是程度,后面的动词一般限于表示心理活动的,因此它修饰的是“顺利”而不是“会”。所以“会”应该放在“这么”的前边,表示已经实现的可能。

(22)*我们比较容易地可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可以”表示事情的可能,是对“比较容易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可能,所以应放在其前面,主语的后面。

一般情况下,能愿动词要用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之前,但不一定紧挨着主要动词。在能愿动词与主要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由此组成一个扩展的能愿动词词组。例如“你怎么能把我的信箱打开呢?”特别是“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等介词结构一定不能用在能愿动词之前。如:

(23)a.*他把自行车能修好。b.*我被他会认出来的。

四、能愿动词的否定用法以及否定词位置的偏误

(一)能愿动词否定用法的偏误

能愿动词大多都不止一个义项,不同的义项与否定词的搭配能力不一定相同:有的用“不”否定,有的用“没(有)”否定;有的可以直接加上“不”或“没”进行否定,有的则不能;还有的(如“得”)没有否定形式。当留学生不清楚每个能愿动词不同义项的否定用法时,就会出现偏误。如:

(24)*我觉得他没可能已经回家了。

否定意愿或可能性时,用“不”来否定,一般不用“没(有)”。

(25)*如果你没有钱,不可以结婚。

如果表示条件或情理方面的许可时,在肯定句中用“能”或“可以”皆可,但在否定句中只能用“不能”。例如:

(26)*礼堂里人太多,我们不能进去。

“不能进去”表示“不应该”“不准许”,而本句要表达的意思是指客观条件上的不容许,所以应改为“我们进不去”,即改为可能补语的用法。

(27)*你得不多喝点儿水。/*你不得多喝点儿水。

“得”表示情理上、事实上或意志上的需要,它本身没有否定形式,其前后均不可用否定词。表示意义上的否定时用“不用、甭”,且否定后要去掉“点儿”。

在各种偏误中,能愿动词否定用法方面的偏误出现频率最高。就能愿动词本身来讲,一方面与其肯定与否定形式的不对称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能愿动词复杂的义项有关。留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其义项和用法,出现这样的偏误在所难免。

(二)能愿动词否定词位置的偏误

(28)*你应该不走得那么快。

英语中,否定词应放在情态助动词后面,如“You shouldn't walk so fast.”汉语中这样的偏误可能是套用了英语的语序,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

(29)*他学习汉语时间不长,能不说得快。

“能不说得快”不合语法,不能成立。结合句意,我们应该改为“不能说快”或用补语形式“说不快”来表示。

(30)*你这样做不很应该。

能愿动词本身可以有修饰语,但一般限于副词。既有程度副词又有否定副词时,应根据句意需要调整为:“你这样做很不应该。”

五、能愿动词的重叠以及正反式的偏误

(一)能愿动词重叠的偏误

汉语中有一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但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31)*你应该应该帮助我。

用于动词前的能愿动词不能重叠。根据句子的需要只能重叠后面的动词“帮助”,即:“你应该帮助帮助我。”

(32)*我想想去参观北京大学。

在连动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中,往往重叠第二个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本句可改为:“我想去参观参观北京大学。”

(二)能愿动词正反式的偏误

(33)*你的朋友给你会不会打电话?

和单个能愿动词的用法一样,能愿动词的正反式也应该放在介词短语的前面,即改为:“你的朋友会不会给你打电话?”

(34)*她会担心不担心?

正反式的动词谓语句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时,应并列能愿动词或采用“能愿动词+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即“她会不会担心?/她会担心不会?”

(35)*你要买不买那本词典?

当句中有宾语时,一般并列能愿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如“你要不要买那本词典?”

用正反式表示疑问时,句后一定不能再加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如“你能不能去参观吗?”因为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已经表示疑问。但可以用语气词“呢”,如“她会不会去呢?”

六、其他偏误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情况外,还有个别现象。如:

(36)*——你愿意去旅行吗? ——去旅行。

回答问题时,可以单独用能愿动词,也可以用“能愿动词+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但不能只用动词部分,因为表达意愿、可能等意义是能愿动词句的主要意义。所以,可以说“愿意”或“愿意去旅行”。

(37)*你应该要讲完你刚讲的那个故事。

能愿动词“应该”和“要”都表示需要,但“应该”表示情理上的需要;“要”表示客观事实上的需要,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动词前。

(38)a.你能明天去吗? b.你明天能去吗?

有些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如例(38)a包含不希望“你今天或其他某一天去”而是希望“明天去”的意思;例(38)b主要问“明天”是否具备“去”的条件。当留学生不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容易出现偏误。尽管句法上没问题,但不合语意。

从以上各类留学生能愿动词的偏误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是母语为汉语者习焉不察的。若不是留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我们很难想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留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误呢?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并探讨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小兵,朱其智.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叶盼云,吴中伟.外国人学汉语难点释疑[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汉语热;思考;中华文化

一、促进“汉语热”出现的几个主要因素

1.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商机是促进汉语热的根本动力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给国内人民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世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商机。一般而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很多,包括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的神秘感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但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表达存在较大的差异,若需要完全掌握汉语的语义 及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并非简单的事情。不但需要坚强的毅力,而且还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虽然功利性是学习汉语的基本动力,但是其最终依然是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为汉语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机会。

2.中华文化是汉语背后的软实力

国家的强盛与发展会增强其民族认同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在国际地位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得到加强,海外华人与华侨对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华人与华侨的人数很多,但是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导致其虽然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是其长期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压迫,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这主要是与其对应的文化自信心较弱决定的。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 整体国力及地位得到提升,海外华人与华侨都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得到明显加强,其自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增加,愿意学汉语、用汉语。例如,马来西亚的当地华人就曾提出“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学习口号。

3.中国政府的积极参与推动是促进“汉语热”的重要保证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与政策在对应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热”的出现。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采用了多种政策措施积极将汉语向海外推广,例如在国内外进行HSK普及,推广实施“汉语桥”工程、“孔子学院”等,为汉语的推广与拓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在政府管理方面,也通过设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方式将汉语的 重视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汉语的国际化推广提供了政府保障。

二、“汉语热”背后表现出的局限性

1. “汉语热”并非是全球都“热”

通过“汉语热”的不断升温现象,可以看到汉语的国际化推广工作并非如国人所期待的那样,汉语已经在全球各个角落中受到热烈欢迎。其客观的情况是“汉语热”在全球分布并不均匀,有冷有热。以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为例,截止至2010年,全球共有691所孔子学院。其中,美洲343所、欧洲187所,亚洲112所,其中分布密度最大的为美洲。而在亚洲,局前三位的分别为泰国(23所)、韩国(21所)、日本(18所),三个国家的规模相对最大,而且三个国家的孔子学院数量占到整个亚洲的50%以上,而在其他的亚洲国家 则分布较少,甚至在一些国家甚至没有开办。例如,在拥有大量人口的印度却没有开办一家孔子学院。从整个角度来看,要让汉语热向全球,还需要付出长远的努力。

2.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不够均衡

来华留学学习汉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亚洲,而且主要四韩国、日本以及印度尼西亚。从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学生分布情况来看,“汉语热”在我国的周边国家较为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虽然在部分国家汉语的学习人数急剧增加,而且汉语的国际化推广速度、规模等都得到明显提升,但是除了韩国、日本等几个国家之外,世界绝大部分的国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汉语热”,更加不能与英语、德语和法语等语言的普及程度相比,依然只是少数外国人的选择。

3. “汉语热”呈现出“外热内冷”的现象

国际化的“汉语热”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在国内的汉语教育中却表现出了与之不相称的问题,汉语不断遭到国人自己的冷落。在“全民英语”的热潮当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整体汉语素质急剧下降,不但书面表达能力不断下降,而且日常的口语也更加单调。例如,部分年轻人可以写出好看的英文,但是在书写汉字时却错别字连篇。

4.汉语“热”,而汉语文化“冷”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尤其是语言,其具有超出本国范围内向国外辐射的能力,这是语言“出超”特性的表现。而当前“汉语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出超,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却处于入超地位。例如海外大部分学习汉语者都以从中国获得商机、为求职增加筹码等,真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少之又少。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汉语有热情,而对其背后的中华民族精神及文化缺乏热情。

为了保证汉语的国际化推广持续进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汉语热”背后的冷热不均问题。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国际化,不但要依靠中国在经济实力、国家政策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在汉语国际化推广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尤其是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和谐思想以及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传播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汉语热”。

参考文献:

[1] 郭力. 略谈海外"汉语热"及其原因[J].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87-90

第6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语音;词汇;语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55-01

一、引言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Corder在《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一文中首先提出偏误,并且对偏误和失误进行了区分。之后在70年代他又提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而国内的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冀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近几十年来偏误分析在国内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Corder是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他提出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的分类方法。Richard将偏误分为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三类。而国内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的方面的偏误来分类,这是课堂教学中经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习惯用的方法。以下就以这种方法对韩国留学生的偏误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韩国留学生的偏误分析

近年来,韩国留学生来华数量越来越多。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出现的偏误也开始引起汉语教学界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语音的偏误分析

对于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出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元音和辅音的偏误上,例如,王宇的《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音问题与中韩语音的差异》一文,从中韩语音,主要是音素的不同着手,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中辅音与元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异同来揭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发生语音偏误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还有王秀珍的《韩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难点和偏误分析》中的研究也是针对韩国留学生学汉语的元音和辅音偏误。本文想从另一个语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声调进行分析。

韩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不仅出现在元音和辅音上,也出现在声调上。韩国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因而他们学习汉语的声调时,往往事倍功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习得声调的顺序是: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阴平是最容易学习的声调,对于上声和阳平却是比较难掌握的。并且他们习得汉语声调最大的偏误是阳平和上声的混淆,将阳平发成低曲折调,上声的调长不够。传统的语言学认为,声调的长度具有因调类而变异的规律:曲折调比非曲折调长,升调比降调长的特点。

对于上述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韩语是非声调语言,在句子层面上有表示语气的语调,在词汇方面则只有音节的轻重强弱之分。按照语音学的原理,音节的轻重取决于音长、音强、音高等多方面的因素,与汉语声调决定于音高的性质完全不同,这就使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较难适应通过改变声带振动频率而形成的声调音高变化。并且韩语的多音节词往往前轻后重,这种音节结构可能是导致学生容易阳平升调发成先低后高的降声调的原因之一。(2)目的语在这里也就是汉语规则的泛化和干扰。如汉语的三声变调是学生的难点。有的学生单独发三声或者在教师领读半三声或三声连读时,都没有问题,但只要自己一说一念,就把半三声变成全三声,或者把连续的几个三声一律读成全三声。其原因就是学生照直感对三声总结出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三声或三声连读上。(3)汉语教师或教材对汉语声调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4)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

(二)词汇的偏误分析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是用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留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词汇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尤其是在运用多义词、惯用语、成语和熟语的时候经常由于理解的错误而产生偏误。

例如在运用多义词的时候,一个词有很多的义项,经常出现搭配错误。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说是一个外国朋友问一位刚外出回来的中国人:“您到哪儿去了?”中国人说:“我打酱油去了。”外国朋友很惊奇地问:“你为什么打酱油?它犯了什么错?你为什么要打它?”中国人解释道:“这‘打’是买的意思,打酱油就是买酱油。”这位外国朋友从此记住了“打”就是“买”的意思。后来,有一天,他去买豆腐,张口就说:“我要打豆腐。”卖主顿时慌了手脚,说:“你可别打,一打就成豆腐渣了。”旁边一位中国人对这位外国朋友说:“你只能说捡豆腐。”后来,这位外国朋友回国前想送给他的中国朋友戒指、项链和耳环,中国朋友觉得受之有愧就婉言拒绝了。这位外国朋友便说:“你收下吧,这些都是我捡来的。”这样一说,中国朋友更不敢接受礼物了。虽然只是趣谈,却由此可以说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词语搭配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多义词由于义项的不同,搭配也就不同。

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接近,自古以来就有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汉文化在韩国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韩国语中至今仍保留了约70%左右的汉字词,这些汉字词源于汉语,与汉语发音相似、词义相近。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越是差别小,越容易产生母语对汉语的负迁移,从而造成学习中出现偏误。很多韩国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表现出了成绩优于欧美学生的趋势,但在汉语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却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其中词汇方面的原因是韩语中的同形汉字词在语义方面与汉语对比存在不同的差别:①词义基本相同,如“祖国、准备、访问”等;②韩语中的汉字词词义比汉语宽,如“教授”,汉语中仅指获得教授职称的老师,韩语中指所有大学老师;③韩语中汉字词词义比汉语窄,如“保险”。韩语只指保险业,汉字中还有“保证、绝对”的意思;④词义所指不同,如“点心”,韩语中指“午饭”。其中第①种词最容易学习,后三种由于字形相同,最容易时学生在学习中忽略其差别,以致产生偏误。之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这些词语在汉语和韩语中语义、句法功能、搭配关系、文化意义、语境选择等方面的异同。

(三)语法偏误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语法学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很难得。有的学生可能学了很长时间的汉语,但仍然不会使用“着、了、过”。例如,“他学习汉语两年。”正确的表达是:他学习汉语学习了两年。“我上个月来了中国。”学生把“了”理解为英语的过去时态,也可能是混淆“了”与“过”的区别。还有的学生以提起“把”字句和“被”字句都会说很难。

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角度来说,汉语语法有如下特点:(1)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此也没有或很少有严格意义的语法标记;(2)语法功能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标记;(3)汉语有比较独特的补语系统;(4)汉语时话题优先语言;(5)汉字及其特点对汉语的语法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该重视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语序和虚词的教学,补语的教学,语用的教学甚至是汉字意思的教学。经常有这样的句子,“我要学习跟周老师”,“我去超市为了买牛奶”,“这几天给爸爸没打电话”。介词短语在句子中语序错置,是韩国学生最常见的语法偏误,正确的句子是:我要跟周老师学习,我为了买牛奶去超市,这几天没给爸爸打电话。

三、小结

以上就对外汉语教学中,偏误现象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的表现稍作分析,偏误的出现给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和不便,影响他们学习汉语的进度,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寻找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留学生觉得学习汉语是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而不至于让他们一说起学汉语就皱眉头,说汉语难学。汉语的国际化推广,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对外汉语老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的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现在,在香港的大中学教育体系内,英语授课、汉语(主要是粤语)授课的情况并存;香港的语言教学情况同样也比较复杂。对于主要针对华人的普通话或广州话教学,不在本文考察之列,本文着重讨论香港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所使用的汉语教材的出版和发行情况。

近年,“汉语热”席卷全球,国家汉办每年都要召开“孔子学院大会”并定期组织“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各地中文教师协会和内地高校组织的汉语教学讨论会就更是数不胜数。但是,目前内地对港台地区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出版情况的了解较少、研究也较少。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力图为读者呈现香港地区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和发行的真实情况,以供对外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教材出版者和其他教育图书出版者参考。

儿童青少年汉语教材出版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香港地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学习人群:一个是国际学校针对青少年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个是大专院校汉语中心针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2006年,香港理工大学创建了香港孔子学院,也开展针对外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培训;此外还有一些语言培训学校,也进行汉语培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就是主流学校针对南亚地区少数族裔的汉语教学,目前,他们接受的是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和考试的,但是,实际上针对他们的教学应该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如今也没有针对这一族群的合适的教材。

香港地区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以儿童青少年教材为主,而这些儿童青少年教材,又以针对国际学校学生的为主。

香港本地出版的儿童青少年汉语教材品种并不多,主要的只有两大系列:一个是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轻松学汉语》(Chinese Made Easy)系列,一个是由大华风采有限公司出版的《快乐华语》系列。

虽然只有这两个系列,但却典型地反映了香港地区汉语教材的出版特点。由于地域面积和学习人数、作者和编辑力量等限制,香港地区的汉语教材出版不可能像近年来大陆汉语教材那样,以每年成百上千个品种的速度增长,但是,香港教材出版有自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鲜明特点,围绕一个品牌精耕细作、做深做透,多媒体立体化地配套开发。

大华风采有限公司以《快乐幼儿华语》《快乐儿童华语》《奇妙中国游》为基础,整合为三个级别的综合课程,即初级、中级、高级,并配套故事书、练习册、CD、卡通CD-ROM和教学指引(教师用书)、活动纸、考试题,甚至还有供课堂教学用的“大型书”等其他教辅。配合纸质和电子音像教材,还开通了供学生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和供教师使用的在线备课系统。它的在线学习系统可以在线学习和练习书写汉字,做各种练习和游戏等。此外,还有1000多个故事以DVD、网站、CD-ROM 等介质呈现,给儿童汉语学习者提供整体学习方案和互动体验。

之所以纸质图书与电子音像和多媒体配套、立体化地开发,除了参照英语教材和其他外语教材的发展,与时俱进之外,同时也是香港国际学校的教学要求所致。香港地区国际学校要求语言教学时,不能只是教师讲授,而是要有音频、视频、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辅助方式,因此,就要求教师选用立体化、多媒介的教材。出版商为了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学校系统,也必须进行立体化开发和维护。

2005年,大华风采有限公司曾将《快乐幼儿华语》简体字版版权卖给内地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龙头老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但是,从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之后,简体字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汉语学习的主流,大华风采看到了简体字版的巨大市场,在与北语社的授权合同结束后,收回了版权,自己出版了简体字版。目前大华风采有限公司的产品,都是同时存在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两个版本,并且在北京还设立了公司分支机构,推动该产品在内地的营销。就笔者所知,该教材在内地的市场,也是主要在国际学校系统内。

香港儿童青少年汉语教材的另一个系列――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轻松学汉语》也是一套在香港地区被国际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该套教材从开发至今,巳经历时10年,其间不断修订和更新,于2006年起陆续推出第二版。目前采用《轻松学汉语》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5个,除香港本地外,还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洲等。

这套教材在2000年出版之初,作者也曾经碰过不少钉子,当时对外汉语没有现在这么热,作者在寻找出版社的时候,很多出版商都觉得对外汉语教材不赚钱,婉言拒绝。本来,按照香港三联书店的产品线规划,也是不出版汉语教材的,但是最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予以出版。没想到,这套教材现在竟然成了香港三联书店的拳头产品。据该书店的一位副总编辑介绍,仅仅这一套教材每年给出版社带来的收益,可以承担整个出版社所有员工的工资福利。

《轻松学汉语》是由香港英基国际学校集团下属港岛中学的马亚敏老师和李欣颖老师合作编写的。第一作者马亚敏女士,为英国语言和文学学士(中国)及教育学硕士(加拿大)。曾在中国和加拿大教授过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现在香港中学教授对外汉语,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近20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轻松学汉语》分为少儿版和青少年版,三联书店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也将青少年版称为“成人版”,从教材设计等方面看,主要仍是面向青少年学习者的。

在2005年北京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马亚敏老师开始和北语社接触,在对内地出版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社进行了广泛考察之后,最终决定与北语社合作,于2006年起陆续出版了她编写的另一套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汉语教材《轻松学中文》。《轻松学中文》也分非华裔青少年版和非华裔少儿版两个版本。作者之所以出版这套教材,是出于其在国际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为了厘清香港国际学校中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有必要对香港国际学校系统作一简要介绍:

全球国际学校系统是受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统一管理的,该组织创立于1968年,是一个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营利的国际教育基金会,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教育的领跑者。IBO初衷是服务于外交官子女的国际学校,方便流动于国际间的外交官家庭子女入学。IBO现有成员学校3313所,分布在14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98.4万名3-19岁的学生(数据截止于2011年12月)。

由于香港的历史渊源,香港的国际学校一直遵循英国的教育体制,因而,香港国际学校的初中生毕业时要参加GCSE考试,其英文全称是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文译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这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

而香港国际学校的学生高中毕业则要参加IB考试,IB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全球学生开设的高中课程,同时也是大学预科课程,学制两年。

因而,与香港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师谈起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他们经常开口闭口都是GCSE和IB,这就如同内地的中学老师总是在提“中考”和“高考”一样。而汉语,就相当于内地中学生所学习的“外语”,学完“汉语”这一科目后,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并且“高考”的学分可以带入大学。

与内地的高中生有所不同的是,香港国际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华裔背景,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些基础;有的则虽是华裔,但是只掌握一些简单的“厨房汉语”,即只是口语好一些,书写很差;还有的虽有华裔血统,但是完全不懂汉语;也有相当多的是非华裔子女,完全不懂汉语。就是这些族裔、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同时在国际学校里选修汉语,可想而知,他们所需要的教材也不相同。不存在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可能性。

马亚敏老师正是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了《轻松学汉语》和《轻松学中文》两个不同的系列,分别是面向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华裔子女和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非华裔学生。

同样都是地理面积较小,学习汉语人数远少于内地的香港和台湾,汉语教材的出版区别很大,香港本地出版的汉语教材,基本全部都是面向儿童青少年的,面向成人的微乎其微,台湾的情况刚好相反,以面向成人的汉语教材为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是由汉语学习群体的特点决定的。在台湾,学习汉语的人群主要是外国成年学习者,而在香港,学习汉语的人群则主要是国际学校中的青少年。

香港的国际学校相当发达,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0多所,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开设汉语科目。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学习背景不同,汉语课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类似本地主流学校母语人士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称之为近母语教学,第二种是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外国人中文课程,第三种是针对会说一点儿广州话但不会读写汉语的华裔学生。三种类型之中,各有深浅程度的差异,因而造成教学上的复杂性和教材使用的多样性。

虽然香港地区青少年教材的需求多样,但是,由于地域和学习者绝对数量的限制,同时由于专业编辑人才的匮乏,香港本地出版社并未广泛出版各类汉语教材,而一些国际学校中的作者,则通过教学研讨会等机会,与内地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出版社接触,于近年在内地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教材,如北语社的《汉语A+》《嘻哈说唱学汉语》,北大社的儿童汉语读物系列等。

香港国际学校也广泛使用内地出版的教材,如《美猴王汉语》《汉语乐园》《轻松学中文》《说说唱唱学汉语》等。

成人汉语教材出版

香港针对外国成人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像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语文研习所,就是一个专门进行汉语教学的实体,它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以来,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是香港众多对外汉语教学实体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香港大学同样设有汉语中心,一向以传承国粹、贯通中西文化为宗旨。目前开设两年制中文证书课程、专业普通话及粤语课程、交换生汉语及中华文化等课程。

这些针对成人学习者的大专院校,在教材选用方面,大多选用中国内地和英、美等地的教材,也参考台湾的教材。香港成人汉语教学使用最为普遍的教材是内地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汉语教程》,此外还有《汉语会话301句》等。

也有一些教学中心会根据香港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但所谓自编,也多是参照内地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已经公开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属于内部教材,难以公开出版。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香港地区不论中小学生还是成人学习汉语,都比较注重多种媒介和在线学习的方式,因而香港地区涌现出一些在线学习系统和网站。由于香港地区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网站多数以已经出版的品牌教材为基础,开发一些在线朗读、在线学习系统,并向注册会员收取费用。

香港孔子学院开发了“我的汉语课堂”网络平台,该平台由香港孔子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研发,配合内地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同步使用。

除了正规授权的网站之外,香港也有一些网站存在严重的侵权现象,如一家网站将内地北语社出版的一些知名品牌教材作为蓝本,在其网站提供配套资源。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按道理来说,法治观念应该非常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北语社在发现其侵权行为后,曾经向该网站发出律师函,但至今该网站仍未停止侵权行为。

内地出版社近年在汉语教材开发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但是在品牌教材的配套资源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也给了海外网站可乘之机,内地出版社应尽快建立起在线学习系统,并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

香港地区对汉语水平考试辅导教材也有一定需求,但多是从内地直接购买。

汉语教材发行

从以上考察可知,香港地区的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学校和大专院校的汉语中心,这些教学机构会普遍使用本地出版的教材和内地出版的教材,那么,学校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教材的呢?

香港本地出版的教材,一般是通过实体书店渠道和网络进行发行销售,像香港三联书店,与香港商务印书馆等是同属于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该公司在香港有自己的发行渠道,拥有几十个门市书店。同时,也可以在线购买。目前国际学校进行教材采购,一般仍是通过实体书店购买。

而联合出版集团除了在香港地区有门市网络之外,在台湾及北美等地也有自己的销售机构,这样,就将其教材推广到世界各地,大大增加了销量。

而像大华风采有限公司,由于不具备香港三联书店那样强大的销售网络,在销售上则采取重点营销的策略,主攻香港、内地、台湾及美国市场。

与台湾地区出版社不同,由于不存在政治因素影响,香港的这两家出版社都积极谋求国家汉办的支持,以使其教材覆盖更广、销量更大。香港三联出版的《轻松学汉语》在2009年被国家汉办列为多语种项目,开发了法语版、德语版等几个小语种版本。

此外,这两家公司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会议上向对外汉语教师定向营销;香港三联书店作为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还频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并在书展上推广其《轻松学汉语》。

而内地北语社出版的《轻松学中文》,由于是同一作者针对不同学习人群编写的教材,与香港三联出版的《轻松学汉语》,类似于肯德基和麦当劳,形成了相互抬升、相互借力,共同扩大市场的局面。

除本地教材外,被香港地区广泛使用的内地汉语教材,一般通过内地的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入香港,在香港新华书城、和平图书有限公司等有内地背景的书店销售。也有一些学校会直接向内地出版社采购教材。但在访谈中,教师仍普遍反映,在香港要购买内地的汉语教材仍然很不方便,一方面在香港没有全面销售内地汉语教材的书店,品种和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香港国际学校的教材采购机制所限,在没有样本的情况下,从内地出版社直接采购也比较困难。此外,香港的国际学校有自己的一个“圈子”,主导教材使用的人,往往是这个圈子中的“灵魂人物”,因而,如何加强与香港国际学校系统的联系,使其了解和接受内地的优秀教材以及在香港合理设立全品种经销机构,是解决内地汉语教材在香港销售难、购买难的有效途径。

第8篇

关键词:语言研究 对照语言学 汉英教学

在语言研究中,有一门专门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指出它们在语音、语法、语汇等各个部门里的同异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说明这些异同点之所以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叫对照语言学。对照语言学自问世之日起,就具有明确的外国语教育服务的应用语言学倾向。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把它的研究方法引入汉英教学之中,进行汉英对照对照语言教学且运用恰到好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语言单位组合规律。由于这种语言受使用该语种的民族在语言表达方面习惯的影响,所以该语言内部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律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普遍意义上人们所熟知的语法的民族性特点。在汉族词类教学中,就名词和量词的组合关系而言:名量词组合比较自由。

实际上,汉语中的名词和量词的组合过程中,由于受汉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量词修饰名词时,由于名词本身的性质、意义等因素的差异,所以不同类型的名词对修饰它的量词有一个选择性,即不同名词要求有不同的量词与之组合。如“一把尺子”、“一本书”、“一张课桌”、“一支钢笔”等说法。这样,不同种类的名词越多,与之组合的量词也就愈丰富。但由于学生从小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对此习以为常,所以对量词的这一特点感受并不那么强烈。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特点,并加深其印象呢?我们不妨用对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英汉对比入手。

汉语中关于事物计量的表示,有专门的量词。而英语中没有专门计量的词类,因此英语中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计量的表示采取以下方法:

一般情况下,名数名词前直接加数词。如:

a notebook 一个笔记本

an old man 一位老人

three fish 三条鱼

上述的英语短语在译成汉语时,根据汉语量名组合习惯,要给三个可数名词前加上恰当的量词,从两种语言对译中看出,汉语量词丰富多采,这个特点是英语所赶不上的。

尽管英语中不可数名词计量的表示,一般遵循“数词+可数名词+of+名词”的表达规则,中间的可数名词就表义看,它的作用相当于汉语量词,但是,汉语中不同名词前的不同量词也仅仅只能用这个相当于汉语量词的这一个可数名词来表示,这样,它的表现力还是远远赶不上量词的丰富。试比较:

一块面包 a piece of + bread

一张纸得a piece of + paper

一根线 a piece of + thread

一条新闻 a piece of + news

一件工作 a piece of + work

一条裤子 a piece of + pants

一副眼镜 a piece of + glasses

应该指出,汉语量词的这一特点,也正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如“He is a worker”英美学生把这句译成汉语时,往往有“他是一口工人”的说法,殊不知,在汉语中就没有“一口工人”的组合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虽不是亲属语言,但就同一意义通过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比较,使学生对量词这一特点的印象加深了,在比较中了解了母语用词的灵活性,从而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又指导了他们的写作。这一点,吕淑湘先生早就说过:“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第9篇

1、每天朗读并努力复述听写的短文。

2、每天坚持张嘴说,每周参加英语社会活动。

3、注意在朗读过程中纠正发音。

二、具体练习听力的方法

1、首先,有一个好的声音源。

我们很多同学发音不准恐怕跟当年的英语老师也有关系,他们自己的发音就未必标准。而与外国人对话也未必能改善你的发音,很多外国人口音很重,而你自己有没有辨别能力,盲目的模仿恐怕会学一口南腔北调的口音。试想一个美国人学汉语,老师是个口音很重的山东胶东人,这个美国人的汉语发音就可想而知了。我大学时有个同学,认识了一个英国朋友,天天与这个朋友练口语。一次他在英语角与另一个英国人聊天,这个英国人非常惊讶,问他是否去过英国,我的同学说没有,这个英国人说我的这同学讲英语有明显的伦敦乡村口音。可见一个正确的声音源何等重要。

那么到哪里去找好的声音源呢?学习和纠正单词发音的工具就是真人发音版本的电子字典,这里我推荐《朗文电子字典》,每个单词有英式和美式两种真人发音。句子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变化当然是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发音最标准。如学习美式发音可以选择voa,cnn等,学习英式发音当然bbc是首选,学日语可以参考nhk等(很多书店都有售mp3版本voa,bbc的新闻录音,并配有原文,是个好选择,如果嫌语速太快可以从 special English听起)。正如一个美国人想改善汉语发音,我们当然推荐他常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注意我说的是发音,要练习口语会话请参考《走遍美国》。

2、其次,跟读模仿。

就像我们在学习一首新歌一样,一遍遍模仿直到发音与播音员一模一样。而且以后在发音时,也要关掉“自动控制”,有意识地按照正确发音去说去读,直到不用想着发音也标准正确,就达到目的了。我的经验是一般歌唱得好,模仿能力强的同学改善得更快一些,但模仿能力不佳的人通过更长时间的努力也一定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最后,一定要精通音标。否则一个你没见过的词汇你还是不会读。音标的提高并不难,除了可以报班学习之外,也可以自学,这里我推荐赖世雄老师的《赖世雄精准美国英语音标发音指南》。

三、切忌急于求造,稳扎稳打

第一周:口语和听力密不可分,想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必须进行大量能理解的重复性听力训练。注意这其中的两个关键词:理解和反复。与训练听力不同,训练口语的话你所要听的是简单易懂的材料,而且必须反复听很多次,让它印刻在你的脑海中。新概念一二册对于大多数非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课文本身就注重口语,是拿来反复听的不错材料。

第二周: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发音都不满意,其实想要说一口地道英语是需要从音标做起的。大家可以跟着口语发音版块中的文章重新学习音标,弄清楚每个音究竟如何发,一定要发到位。音标发准确了,那么你的单词发音问题不会太大,只要注意好重音在哪里。但是对于句子,还会涉及到一个连音问题。我们往往将每个音都念得很清楚,而老外则会将有些音连起来念,如果能掌握好连音技巧,你的口语将纯正很多哦。

第三至第六周:地道发音当然不是一周就能练就的,需要通过之后每天的学习一点点提高。所以接下来的几周时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模仿。你可以找各种原版音视频进行跟读,力求接近母语者的语音语调(而且模仿也能提高听力,因为你听不懂的原因之一就是你的发音和母语者不同)。然而光模仿的话,你只会跟着别人讲,需要自己说的时候又一片空白,于是我们必须积累一些口语素材。在模仿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好的句子和表达可以进行背诵。

四、适合提高英语口语的美剧推荐

1、初级:Friends/经典中的经典,无须赘述。一部老友记,人生百态,嬉笑怒骂皆在其中,夹杂着多少欢笑与泪水。对于英语初级水平的朋友来说,也是突破发音和对话交流的美剧。整个剧都是人物间谈话,而且都很简短,没有长句,词汇非常简单,基本是plain english的典范。

2、中级:Desperate Housewives/ The Big Bang Theory这部剧讲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故事。用词和语言非常标准,相对于Friends有更多的长句和表达,非常适合中级水平的朋友学习。

事实上,绝望主妇的每集开场白or结束语,才是我见过的的心灵鸡汤。

第10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 习得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有的侧重总结教学经验,有的侧重介绍国内外教学理论,各具特色和优势。目前较为通行的是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004)(以下简称赵本)和刘珣主编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0)(以下简称刘本),这两本对外汉语教材流行较为广泛,影响深远。本文主要对这两种教材的第二语言习得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重点从第二语言的习得理论和研究两大方面入手,评述两种教材在习得理论研究部分的编写特点,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结构内容比较

赵本习得部分在教材第六章分六节: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第四节汉语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第五节海外学者的汉语习得研究和第六节目前汉语习得研究的趋向。刘本习得部分在第五、六章各分三节: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第二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第三节语言学习环境。

这两本教材由于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不同,在习得部分的结构内容安排上差异较大。赵本习得部分编写的特点是简明精练,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在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介绍的同时,注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探讨,突出该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新的前沿阵地,这一点是刘本中所没有的,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概况,指明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方向,能够更好地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刘本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需要出发,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知识,出版较早,影响也较深远。本书与赵本在习得部分编写比较,可以看出其编写详细,几乎囊括所有习得研究的内容,不仅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进行探讨,而且对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和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为学习者打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但刘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几乎没有介绍和探讨,实为一种缺憾。总体上看,赵本侧重总结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经验,提出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刘本侧重介绍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二、“习得”与“学习”比较

习得与学习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格外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的争论也很大。在这两种教材中同样是作为重点概念介绍并加以比较的。

关于国外学者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赵本重点引入Krashen:“把学习和习得看做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和Ellis:“学习与习得在实践上难以区分,把两个概念交互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国内学者对这两个概念探讨,赵本重点介绍吕必松:“否认把有无意识作为区分学习与习得的标准,应把学习看做一种行为,把习得看做一种过程”和李宇明:“习得是在无序的语言输入中学习语言”,“学得是在有序的语言输入条件下的学习语言”的观点。在介绍中外学者关于学习和习得理论的同时,赵本还从两个概念探讨的思路与理论焦点两个方面对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研究学习和习得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此外,赵本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分别从心里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学习者的语言获得过程是否带有明显的学习行为三个角度对两个概念进行评述。对学习与习得区别,赵本采用Ellis的观点,即如果不是在特别强调两者区别时,两者之间就可以互换。

刘本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学习与习得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学习与习得都是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与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这点与赵本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就两个概念的区别,刘本主要认为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这种观点中外学者均有论述。

从对学习与习得区别与联系来看,两本教材区别不大,但赵本更注重宏观分析,粗线条勾勒两个概念研究的现状;而刘本则注重微观阐述,详细分析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赵本对国内外学者就学习与习得两个概念的研究思路、过程、现状,以及成果,介绍分析详细,并就不同观点给予比较评述,学术性较强;而刘本则是阐述学习与习得的基础理论,可以看出两本教材编写的思路和出发点不同,赵本重理论研究,刘本重基础理论分析。

三、偏误分析比较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密集区域,两本教材均作重点阐述。赵本主要从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偏误分析研究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包括鲁健骥先后发表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词汇、语法、语用方面产生的偏误、田善继的《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李红印的《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1995)和李大忠1996年出版的专著《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等对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偏误分析研究情况,并作适当点评。刘本则详细阐述国内外关于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偏误分析具体步骤、偏误分类、偏误来源、对待偏误的态度,以及偏误的意义与局限等。由此看出两本教材从不同角度对偏误分析进行阐述,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赵本更适合研究型学习者使用,而刘本则更适合用来普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两本教材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对于偏误分析与中介语、对比分析的关系,两本教材所持观点略有不同。赵本对这三者关系,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出发,进行了详细论述。就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关系,赵本认为,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否定,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理论导向的转变,仅有的继承则是偏误分析不排斥对比分析,同时把中介语与前两者截然分开,有其独立的理论基础。而刘本则认为偏误分析是在中介语的指导下对对比分析继承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从对比转向学习者学习语言本身的研究。基于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的观点不同,两本教材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观点也不尽相同。赵本认为应把科德1967年发表的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而刘本则认为应把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当然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双方观点一致,都把鲁健骥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看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的标志。

总之,上述两本教材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均从学习者内部机制、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学习者个体因素,以及语言习得环境几大方面进行阐述,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编写体系框架知识点的选择上,繁简与通俗的协调上,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材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44-234.

[2]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122-132.

[3]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2):19-27.

[4]李宇明.语言学习异同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3,(1):4-10.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207-277.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 语法教学 汉语语法

一、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为我们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众多的专家及其学者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这样能够使得我们站在一个相对正确的基础之上开展我们的研究,这样才不至于使得研究的方向出错。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孙德金、邵敬敏、卢福波等相关学者对其有着各自的看法和研究。[1]

孙德金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他曾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传统语法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语法范畴意义和相应的语法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如果二者结合得好,及时是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也不难习得。而传统语法重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恰恰符合教学语法的根本任务。另外,传统语法在本质上也是教学语法,这就决定了其理论基础地位。最后,传统语法还不断借鉴其他理论成果,例如,他认为,尽管主要研究语言历时演变的语法化理论属于理论语法,但恰当的运用,也能促进教学,因此,强调传统语法的基础地位并不排斥其他理论。总之,在回归传统语法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修订和完善要以传统语法为基础。 [2]

此外,邵敬敏在《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强调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将传统语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基础;卢福波也在文章中强调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汉语本体研究为动力推进教学。[3]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这样能够使得我们遵循相同的准则去研究同一事物,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可比性,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研究、对比、借鉴。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有的学者观点相似,然而有的学者的观点与前人不同,其中比较有名的研究者是卢福波、赵金铭、陆俭明、赵金铭。通过对这四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总体上把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准则。[4]

赵金铭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根据外国人学汉语的目的,提出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该解决的一些原则问题。他指出语法教学中的语法是教学语法而不是理论语法,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不同于教本族人的语法,语法教学应当从意义到形式而不是从形式到意义,教学语法不仅是分析的语法更是组装的语法,不仅是描写的语法更是讲条件的语法,教学中不是孤立的讲汉语语法而是在语际对比中讲语法。[5]

卢福波则根据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特点及其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为一下八项:实用原则、针对原则、复式递升原则、细化原则、简化原则、类比原则、解释原则、操练原则。这八项原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上述两位学者所提出的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共同之处,如赵金铭提出的语法应是教外国人的语法而非教本族人的语法,就要求对外国人讲的语法要深化和细化,一般规则下还要有细则;卢福波也提出了细化原则。可以说后者是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的。

另外,陆俭明和赵金铭都提出过语法教学应当分阶段进行的原则,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如赵金铭主张“初级阶段是以形式语法为主,辅以简明、适宜的语义说明;中级以语义语法为主,用已学过的语言形式加以验证;高级阶段注重语义理解与表达而不囿于语言形式,却特别注意应用的得体,自不待言。从形式语法辨正误--语义语法辨异同--语用功能语法辨高下的教学过程。[6]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根据一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各位学者对于教学模式的思考比较多。最初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主要偏重语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教科书和精度课本上的语法点进行教学,另一种是中高级阶段的专门语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对于句法结构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不了解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及语序成因,更不了解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恰当,没有考虑到人们的认知规律。[7]

后来基于偏重语法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学者们提出偏重语法认知讲解的教学模式,它虽然以认知理论为基础,但没有真正把学习者汉语学习的目的放在第一位。上述两种教学模式都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范畴,或结构或认知,近年来许多学者打破这种局限,提出多种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专家学者通过各自的研究实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静止的思维模式去探究,当今的世纪的网络十分发达的,科技也在进步,我们要善于和利用,这样才能探究符合当代的正确且有效地语法教学模式。[8]

首先卢福波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高层次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既要有具象的形式特征,又要有抽象的逻辑认知理据;既要强化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又要能够准确得体创新应用”②,因此,他主张将偏重语法形式和偏重认知讲解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认知――强化――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9]

李晓琪针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进行思考,设想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具体设想如下: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着眼于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赵金铭于2005年提出的句型教学法这一模式非常相似,他们都是以Nattinger和De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的“语块理论”为基础。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几近理想模式,但在本人看来,在实践操作上是难以把握的。

杨惠元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把词语教学放在语言教学的中心位置,通过讲解词语之间的搭配规则,向上向下拓展,使学生掌握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至于句法教学,则只教授基本句型及其使用条件,对句法规则不做过多过细的讲解。[10]

张宝林从对外汉语语法知识课教学是教用法的根本的目的出发,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实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用法主导的教学模式”。即“教学的根本用法是教用法;教学内容由词类和句法、虚词、语段三分天下;教学方法以归纳法为主,并与演绎法恰当结合;强调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教材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而以结构、语义、语用三方面的正确表现作为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德金: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形式与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2].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3].邵敬敏、罗晓英: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2005.7,北京

[4]. 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

[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期

[7].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8].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第1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师 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73-02

一、交流和文化是未来的挑战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介绍了如何去适应、调节和参与到这个新世界中。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适应,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然后知道不同文化的禁忌,从而更好地去适应这种跨文化的交际。这本书也解释了下列这几个问题:

(1)你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当你遇见那些与你不同的人?

(2)为什么不同文化行为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3)文化的不同是如何影响交际的?

(4)文化的差异是重要的还是无足轻重的

(5)为什么理解和适应文化差异变得那么困难

这几点也是我们常常存在的疑惑。

(一)国际化交流的现状和展望

跨文化交际也许正如你所怀疑的,它并不是新鲜事物,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交际,到现代跨文化交际仍然存在,并愈演愈烈。这是由于我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工具的便捷,不同人口的旅游及流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活动的展开。跨文化不止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同样是指相同国家中,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交流及差异。不止是语言之间的交际,也同样是非语言之间的交际。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存在着矛盾,由于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所以跨文化交际很容易引起冲突,但这些冲突大多数是无意的,有些还是充满善意的,所以跨文化交际变成了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是每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是存在的。但跨文化交际也有它的好处所在,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想法,开了视野,使我们的眼界变宽了,思想变得不那么狭隘。所以我们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跨文化中的矛盾与差异,这是每一个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跨文化交际学

1.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从古代开始我们就有了跨文化,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跨文化交际学这项学科却刚刚建立,并逐渐兴盛起来。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美国,霍尔《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诞生伊始,这时期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出现,专业协会成立,还有等等期刊的开创。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熟,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2.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依据及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中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比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分语言交际、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等。

(三)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通过学习这种语言来了解中国这个文化大国,所以大量的汉语志愿者纷纷去外国教授汉语,这就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汉语教师对跨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不仅能使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更加了解,也使我们的汉语教师自身对中华文化有更好更深的了解。我们也同样建立了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敏锐地洞察到这些差异,在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提高对文化的适应能力。我们还要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国际汉语教师代表着国家,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狭隘主义,以开放、宽容、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那些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去帮助学习者对其他文化建立好奇、开放的态度,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文化与交际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文化决定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文化影响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琐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文化为交际提供了行为指南,也影响人们对其他人交际行为的解释。了解文化的含义、特点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和过程。

(一)文化是什么?

到今天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面太广了,第一个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下的,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定义,这个定义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强调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第二个定义是人类学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把文化看作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学领域最流行的文化定义。此定义强调了生活方式中可见不可见的部分。第三个定义把文化看成是意义的系统,特别强调了文化与象征符号的关系。

(二)不同文化的文化现象评估

跨文化交际实际本质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做到礼貌、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建立友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愿望。由于文化影响人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所以不同文化的人在人际交往模式上存在很多差异,社会交往活动和公共场合的行为也有不同的习俗和礼仪。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特点、交往习俗和公共礼仪,就会出现尴尬和失误,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自己心情也不愉快,有时还会引发人际关系的危机。

1.人际关系与文化

一个人与朋友、上司、熟人、同事、陌生人的相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与不同文化圈的人愉快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人际关系特点有利于跨文化的交流。

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分为:朋友关系、人情关系、工作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在这里说一下人情关系,人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关系”与西方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一种可以利用的人脉,达到互Q信息和相互帮助的目的。但是这两者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建立人情关系的顺序不同。在中国是先建立人情关系,然后再请求帮助。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帮助,你需要的是与这个人建立较好的人情关系,比如请客、送礼物,然后再请求他帮忙,你需要先与这个人建立较好的人情关系。而“社交网络”是可以先请求帮忙,再表示感谢或者请求后不再联络。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成为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

2.人和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有三种取向:权威的关系、集体的关系、个体主义的关系。在以权威关系为主的文化中,人们承认并接受社会等级的存在,更重视人的出身和地位。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些王国是权威关系取向文化的代表,这些国家的人们接受国王和王室的特权。以集体关系为主的文化认为集体是非常重要的,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目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靠。东亚国家的文化是比较典型的集体取向的文化,在中国和韩国,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学业、职业甚至婚姻的选择。而以个人主义关系为主的文化强调个人的选择和主宰自己的命运,认为个人的目标高于一切。比较典型的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是西欧国家的文化。

人际关系的取向影响人们的交际模式。强调权威的文化更看重人们与生俱来的家庭出身、财产和地位,并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且重视交往时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而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更注重与别人关系的和谐,强调礼尚往来。而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比较独立,人与人的交往追求平等和随意的交往风格。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而且在同一种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如美国的非洲裔、亚洲裔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倾向。另外,价值取向是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与自然相处,但近年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些人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又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工业过程产生的污染使西方人逐渐改变过去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重视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最主要的区别是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个人主义价值观把个体看做独立的存在,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性、自我实现、首创性和隐私。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把个人看成集体的成员,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融合和忠诚,以及集体对个人的保护和支持。对于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来说,最重要的集体可能是不同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家庭;对于非洲人来说,最重要的集体是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