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针灸院感科

针灸院感科

时间:2022-03-27 15:0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针灸院感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灸院感科

第1篇

[主题词] 教育,针灸;课程;日本

BriefIntroduction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HigherAcup

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JinChunlan,ZhuJiang(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scurriculumsandcont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

stioncoursesinhigher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andsumsupcharacteristics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Curriculum;Japan

目前,日本的针灸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由大约30所针灸专门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另一个层次则是以明治针灸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历教育。现将日本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及针灸课程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1 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约有7大类50余门,7大类课程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教养、学生可根据规定,必修、任选或自由选修。

人文科学类包括东洋医学史、心理学、伦理学3门课程,心理学与伦理学课程可任选1门;社会科学类包括人类进化学、学习原理、法学、社会学4门课程,法学与社会学课程可任选1门;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4门,其中统计学可以自由选修;外国语言学类有英语、汉语、德语3门,汉语与德语可任选1门;基础医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医学概论。医学英语、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公共卫生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10门,其中药理学可自由选修,针灸医学包括东洋医学概论、针灸诊断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汉方药学概论、生药学概论7门,其中汉方药学概论和生药学概论可自由选修;临床医学类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内科诊断学。内科学。整形外科学。外科学(含口腔科学)、脑神经外科学、麻醉科学、泌尿科学、皮肤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物理疗法学、康复医学、护理学14门;针灸医学只有临床针灸学1门;医学教养类包括医疗法规学、生命科学论、外文阅读、运动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师法规、医疗环境构造论、医学统计学、医用电子学10门,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可任选1门,医师法规与医疗环境构选论可任选1门,医学统计学和医用电子学可自由选修。

课程形式有讲授、讨论、实验、见实习等,至少要修满138学分及3855学时方可毕业。

2 针灸专业课程

这里主要介绍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其中包括针法技术学和灸法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以及见实习的内容、要求、学时、教材、考核等。

2.1 经络经穴学

经络经穴学课程共计12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1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第2学期。通过课堂讲授、取穴示范、取穴练习和局部解剖,要求学生了解针灸经穴学在针灸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与另外几门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经络。经穴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尤其是主要穴位的取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日本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经络经穴概论》。提供给学生的参考书有李世珍编著。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经穴学》,竹之内诊佐夫和浜添弘编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针灸医学》。

成绩评定以定期测试评价、报告书、出勤率为依据。首先,要达到一定出勤率,方可参加成绩评定,测试评价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但笔试和操作考试的成绩要分别达到60分,其中一项未达到即视为不及格。

2.2 针灸技术学

针灸技术学课程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2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针灸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以达到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的目的,并且顺利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在针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管针操作为主;在灸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直接灸为主。

其中有与我国不同之处。例如,在针法方面,学习日本现行针法如捻针术、震颤术、间歇术、屋漏术、呼吸刺法、散针术、接触针术、针刺转向法、单剑术、置针术、压痛硬结等反应点的触知与针刺等,要求学生了解针刺身体各个部位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同长短粗细针的刺法以及所致针感的不同。灸法方面,有专门介绍艾绒和线香种类与成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亲身体会灸法,通过灸温测试仪控制燃烧温度,探索如何在低热状态下提高治疗效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灸操作。先在施灸板上练习艾炷的制作与点火,然后在人体上练习施灸;先练习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再练习半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先学习运用灸温测试仪测定艾炷燃烧的温度,然后练习在灸温测试仪的监控下制作100±5℃范围内的艾炷,并进行一定大小艾炷制作的练习。

在针灸施术异常情况处理法(包括过失与副作用的预防)中,有针对感染。内出血(血管损伤)、末梢神经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以及脑缺血、发热、倦怠感、化脓、烧伤的处理方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尾崎昭弘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参考书选用的是日本针灸安全性指导委员会编写。小林宽伊主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预防针灸治疗感染指南》。

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出勤标准,操作考试和笔试二者均须达到60分。

2.3 基础针灸学

基础针灸学课程共计90学时,安排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针刺中所见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作用机制的学习,以及实验和实习的体验,培养有关针灸的科学观点与科学思维。要认识到在针灸学中,基础针灸学即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结构的研究发展较快,电脑分析技术的提高。新仪器的导入。新的统计方法的运用从多个领域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学好基础领域相关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课程,懂得了解形态。机能。免疫方面的进展对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加深对针灸刺激末梢水平时感受器。传导结构。中枢水平中各种反射调节机制与神经传导物质间的关系,针刺与生物防御机制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丹泽章八和尾崎昭弘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最前线》,廖登埝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电针。片状电极疗法。激光针疗法的实践》,日本教科书指导委员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理论》。参考书选用的是P.E.沃尔特里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扳机点针疗法》,物修编。医学观点社出版的《图说半导体激光与疼痛治疗》,D.奥斯特森等著。大井淑雄译的《疼痛治疗---片状电极的临床治疗指南》,尾崎昭弘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宫康明和户部一雄著。医学科学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基础与临床Ⅰ-Ⅳ》。

成绩评定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前者根据定期考试。研究报告。出勤率进行评定,允许补考;后者注重出勤率,根据出勤。笔试及口试(针对研究报告的口试)情况进行评定,不允许补考。

2.4 临床针灸学

临床针灸学课程共计75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学年的第1。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东洋医学和现代医学各自的特点,学习从现代医学与针灸医学两个方面综合。客观地把握病人的身心状态,具备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能力;理解进行针灸治疗的意义,重点掌握适合采用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症的治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授课形式采取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内科学。针灸诊断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本科目的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校方规定的出勤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笔试和操作考核,平均分60分以及笔试和操作考核均及格者为合格。

"临床针灸学Ⅰ"的内容主要有:临床针灸学学习方法,如何进行实习,针灸临床中的医学伦理与针灸伦理,如何与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进行交流,关于针灸治疗论等;介绍的病症为内科病症,如疲劳。恶寒。头晕等全身症状,感冒、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胸痛、心悸、气促等循环系统症状,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症、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后遗症)、脑变性疾患(如帕金森氏征、痴呆)、肥胖、糖尿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和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理论临床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中医学入门》。

"临床针灸学Ⅱ"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由局部至全身的诊察和针灸治疗能力,加深对针灸临床必要事项的了解。介绍的病症有:以躯干。脊柱疾患为主的颈痛。上肢疼痛麻木。腰痛。腰腿痛。下肢麻木,以上肢关节为主的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腕关节痛。膝关节痛以及运动损伤等。教科书有松本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际》,福林与宫本俊和编。日本南江堂出版的《运动针治疗指南》。参考书有和志主编。医学书院出版的《标准整形外科学》,荻岛秀男译。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软组织疼痛与功能障碍》,田崎义明和斋藤佳雄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

"临床针灸学Ⅲ"要求学生复习与病症相关部位的功能。与解剖部位相关的病理生理以及有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情把握,学习针灸诊治疗法和经常与针灸并用的物理疗法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法。介绍的病症有: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痛(PHN),反射感神经萎缩症(RHN)等难治性疼痛;牙科症,如药物疗法无效的下颌关节症等;外科症,如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等;脑外科症,如头痛。面痛。三叉神经痛等;小儿科症,如小儿神经症。夜尿症等。参考书有兵头正义和北出利胜编著。日本SSP疗法研究会出版的《SSP疗法》,北出利胜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低频置针疗法》。

"临床针灸学Ⅳ"介绍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病症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要求学生掌握代表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基本方法与技能等。如眼科的视疲劳。屈光不正。白内障及泪腺。眼睑。结膜疾患;耳鼻喉科的眩晕。耳聋。耳鸣。鼻炎。咽痛等;皮肤科的过敏性鼻炎等;妇产科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等;泌尿科的肾疾患。排尿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阳萎等。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临床理论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木下晴都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针灸治疗学》,渡边泱编。日本医药期刊社出版的《排尿障碍》。

2.5 见实习

针灸临床见实习共分2个阶段,第1个阶段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4学年里。此阶段是以基础医学。现代医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诊疗中掌握确切有效的操作技能,以及从问诊到病例记录的方法,理解诊察过程,了解病历综合法以及病例报告与讨论的方法。通过模拟病例和实际临床体会,综合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加深对医学伦理的理解,体会患者的心情,培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基本态度和礼仪。该阶段的成绩评定依据笔试。操作。小测验的结果,对各项均合格者予以学分。

第4学年作为见实习的第2个阶段,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技能为目的的。此阶段要求学生做好以临床医生的身份进入社会的各方面的准备,掌握能够顺利完成由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作为医生对患者应有的同情心。此阶段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和实习态度,对服装不整洁者。不能进行安全可靠治疗者。破坏集体生活者。行为恶劣者,不给予学分。

参考书有田歧义昭和斋藤住雄编。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川上义和编。日本文光堂出版的《临床所见的采集法》,以及课堂上使用过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总之,日本的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顺应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重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分类明确,涉及面广,选择余地较大等特点。既重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重视他们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第2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型教学;真人教学;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有关针灸的教学,理论难懂,操作难把握。教师必须经过思考和探索后,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结合起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方法有:

一、激发兴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激发兴趣是《针灸学》入门的关键。因为之前学的中医的基础理论抽象又未学精,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又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出入,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比较茫然。教师应当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找一些与针灸相关的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寓教于听。同时穿插的讲讲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实用、便利等优点。通过所讲的故事,来消除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是对针灸是否能治病的顾虑,然后通过一些专家们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学生对学好针灸学的信心。

二、模型教学,直观多练

针灸的教学中,经络、腧穴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深奥难懂,而针法灸法的具体操作比较难掌握。但绝不可忽视,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只听与记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针灸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无法掌握进针与行针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理论上掌握了针灸的知识后,便会渴望能亲自动手实践。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在模型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反复地练习扎针。即使扎错了也没关系,可以重新来扎。现在又有一种智能针灸教学模拟系统,由人体穴位模型、穴位传感器、信号放大跟随电路、穴位矩阵键盘电路、矩阵键盘扩展电路、中央处理器、终端PC机及控制软件所组成,其特点是:每个穴位传感器设有三层导电膜层,对应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并分组构成矩阵键盘电路,中央处理器扫描矩阵键盘电路、检测传感器状态信号,判断出某个穴位有针灸,并控制终端PC机提示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及该穴位相关资料。优点是可使学员准确地掌握人体针灸穴位及针灸技术,使抽象难懂的针灸教学变得具体直观,大大缩短教学时间。

三、真人教学,身体力行

前段已说明模型教学的方法虽好,但是,模型没有感官,学生本人无法获得针刺入皮肤和穴道的亲身体验。所以,我们需要在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并且已经在模型上练习熟练后,开始亲身体验针灸。首先教师应以身示范来消除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其次,鼓励学生互相配合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扎针。最后,教会学生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熟练掌握行针手法。真人教学,选择穴位应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对针灸的印象比较深刻。

四、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学科,需要勤加练习,并且亲身感受。所以需要模型教学与真人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腧穴的定位,进针的针感以及针刺补泻手法,通过模型练习和真人联系轮流进行,使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

五、总结

针灸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把它好好的发扬光大。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针灸,有它的特殊性,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教师积极认真地去思考与探索,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由理论结合实践,模型教学结合真人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燕.针灸研究的反思.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3.

[2]陈丽,文华,余秋琼.护理学基础设置模式的探索理论研究,2003.

第3篇

【关键词】尿失禁;针灸;前列腺术后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6―01

患者许xx,男,64岁,以“间断性排尿困难半年”为主诉于2012年9月11日9时半入院。入院后行术前常规检查,前列腺彩超回报:前列腺增生伴钙化,余未见异常。于次日上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术中进展顺利。术后留置导尿,定时开管。术后4天发现切口感染,予以切口常规换药,间断膀胱冲洗,静点洛美沙星0.4,甲硝唑250毫升日一次。术后15天感染治愈,拔出导尿管,开始出现尿失禁,不管平卧还是站立,尿液均自行流出。患者24小时穿纸尿裤,不敢喝水,非常痛苦。外科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无效。术后24天请针灸科会诊。

综观其病情:该患系术中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元气大伤,肾气不足,固摄无力,故小便自行排出。治疗以补肾纳气为主,取穴双侧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关元、气海、次寥、委阳、水道等穴,用28号、1.5-3寸毫针直刺,行捻转手法。中极、关元交替选穴,向下平刺,针感传致膀胱区,均留针20分钟。同时嘱患者多饮水,以刺激膀胱的储尿功能。针2次后,患者感觉症状明显好转,平卧时失禁症状明显减少,运动时仍有尿失禁,嘱患者正常活动,继续针灸治疗,针灸一个疗程后患者排尿正常,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尿失禁常见以下几种

充溢性尿失禁:又称假性尿失禁,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过度充盈而造成尿不断溢出。是由于下尿路有较严重的机械性(如前列腺增生)或功能性梗阻引起慢性尿潴留,当膀胱内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该类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

无阻力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阻力完全丧失,膀胱内不能储存尿液,患者在站立时尿液全部由尿道流出。

反射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是由完全的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排尿依靠脊髓反射,患者不自主地间歇排尿(间歇性尿失禁),排尿没有感觉。

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可由部分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或急性膀胱炎等强烈的局部刺激引起,患者有十分严重的尿频、尿急症状。由于强烈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而发生尿失禁。通常继发于膀胱的严重感染。

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是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上楼梯或跑步时)即有尿液自尿道流出。

尿失禁的病因可分为下列几项

①先天性疾患。

②创伤,如妇女生产时的创伤,骨盆骨折等。

③手术,成人为前列腺手术、尿道狭窄修补术等;儿童为后尿道瓣膜手术等。

④各种因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

中医认为尿失禁的病位主要在膀胱,此证多因肾气亏虚导致下焦虚寒,气化功能失调,气化失司,不能制约水道而导致遗尿;劳倦伤脾,正气亏虚,气化不利,膀胱失司,导致遗尿;肝经郁热,肝经绕阴器,抵少腹,致膀胱火邪妄动,气化不利致遗尿。亦有因外伤、手术等造成气滞、血瘀、湿热阻滞,气化失司所致。《素问灵竺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气化全赖肾阳之温煦,若肾阳不足,则膀胱固摄无力,导致尿液自行排出。

辨证施治

气化不利:关元 气海 归来 阴廉 手五里 曲骨 以上穴位,交替使用,烧山火手法,日一次,留针5min。取关元、气海者,关元为任脉会穴,为元气之根本。且为督脉交合穴位,为营气卫气流通枢纽。气海为人体生气之海,于关元以利膀胱气化。且本证致膀胱失约,故取募穴相互为用,固本扶元。归来 阴廉 手五里 曲骨以辅助 关元、气海以利营卫,而助水道通调之功。 因气化不利,故温阳化气,重用烧山火手法。

肾气不固:①肾俞、三阴交②次寥、委阳、水道。②治疗当温肾健脾,固摄下焦。取肾俞、次寥用补法,以温固肾气;补三阴交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补三焦合穴委阳,意在固摄下焦。

脾气亏虚 :足三里,天枢,三阴交,阴陵泉,关元等穴,重在调理脾胃,健脾益气,以补生化之源。

肝经郁热:太冲,太溪,足临泣,昆仑,肝俞等肝经穴位,艺术感清热,通调水道。

总结:本例患者由于手术伤及人体正气,肾气不固,使膀胱气化失司而致本病。笔者用针刺补法温通肾阳增强膀胱气化之功,恢复其化气行水,通利水道之功能,故去病甚速。

参考文献:

[1] 产生尿失禁的多种原因.医疗论坛.

[2] 陈美娟.尿失禁的辨证施治[J].哈尔滨医药,2008年05期.

[3] 梁子彬,梁学军,杨丽英,张秀芬,等.尿失禁证治浅析[J].陕西中医,2010年12期.

第4篇

裴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擅长中医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血管性痴呆、震颤麻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神经痛以及免疫抑制相关性疾病。

针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瑰宝,一直带给我们无穷的神秘感。就好像武侠片中神乎其神的点穴大法,不仅能健身,还可以治病救人。现实里的针灸是否如此传奇?最近,我们采访了龙华医院针灸科裴建主任。

《科学生活》:裴主任,您好!针灸一直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姑娘,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只是管中窥天,不知全貌。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是针刺和灸疗的简称,是中医学主要的一种治病方法,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扶正补虚的作用。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因为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现已传遍世界各地,并逐渐被西方国家主流医学认可,也纳入其医疗体系。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如今已为世界医学,为150多个国家所接受,被允许在当地行医治疗,WHO向全球推荐许多痛症治疗首选针灸治疗。1998年,在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听证会上,全球众多专家一致认为针灸是有效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推广,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科学生活》:面对不同的疾病,有哪些针灸的方法?

裴建主任:最常用的针灸方法大概有20多种,如针刺、灸法、火罐、刮痧等等,而由其派生出来的间接灸、直接灸、化脓灸、隔姜灸等,以及和现代医学结合的电针、穴位注射、灯、电针、激光针灸等,数量繁多。可见针灸治疗范围很广、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

然而针灸治疗却不一定是“同病同法,不同病不同法”。针灸治病的方法是根据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得来的,因人、因时、因地,也即是“天人合一”,辨证施治。比如个别病人患有血瘀证、脉络瘀阻都可用针刺放血,也就是刺络放血来治疗;皮肤病、神经痛、面部瘫痪、面部色素沉着,可用七星针放血治疗。总体上,我们是辨证施治,但也有个别疾病会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如蜂针治疗关节炎。

据统计,现在有200多种疾病可以用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也就是说单独使用针灸治疗是有效的,如慢性疼痛、中风神经功能康复、胃肠道炎症疾病、神经痛、血管性痴呆、动眼神经麻痹等等,还有一部分疾病可用针灸治疗配合和药物辅助治疗等,一共有400

多种。

《科学生活》:对于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有良好疗效的新闻数不胜数。民众对此表示非常好奇,请问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起到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的呢?

裴建主任:针灸有几千年的历史,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诠释针灸原理的话,针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针灸、艾灸等方式,适宜刺激经络,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因为经络本身就有调气血、调阴阳的作用,故针灸就可以调节功能失常,治疗疾病。从科学的层面来解释针灸原理的话,很多国外的学者认为针灸是物理性的刺激,通过机械性的、温度的、电的、光的物理作用来刺激穴位(穴位结构是三维立体未知或已知的组织结构),通过传入神经到人体大脑的丘脑中枢神经,然后再传出到靶器官。中医认为穴位体表、经络体表和我们内脏是相关的,经络连接人肢体、五官九窍、内脏,而西方研究显示经络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结缔组织相关。

针灸辅助治疗有三种作用,多数情况下辅助药物、提高药物疗效的增效作用,还有极少减少药物功效的减效作用,以及少数与药物没有协同作用的无效作用。针灸本身就是物理性的刺激,基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

《科学生活》:裴主任,针灸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有哪些?现代治疗方法与古法有何不同?

裴建主任:针灸可以治疗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脑梗塞、脑中风等)、帕金森氏病、面瘫、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痴呆、肘管及腕管综合症、落枕、肩周炎、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肌肉痛和萎缩、肌肉痉挛、关节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扭伤等;内科疾病,如偏头痛、高血压、心律不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厌食、呃逆、腹泻、便秘等;外科、皮肤科疾病,如腱鞘炎、带状疱疹、牙痛等;五官科疾病,如假性近视、麦粒肿、慢性鼻炎、神经性耳聋等;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其他疾病,如单纯性肥胖、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从古至今累积的临床方法,大部分古代的治疗方法传承至今。中医是造福人类的,同样也反映民族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针灸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比如结合电学的刺激仪,结合光学的激光针灸治疗仪,结合磁疗、结合超声作用于穴位、经络,都是传统针灸的扩展,也是针灸的现代用法。

《科学生活》:大多人对针灸的恐惧是因为看到针刺入皮肉,感官上觉得会有痛感,针灸究竟痛不痛呢?

裴建主任:一般针灸并无强烈的痛感,取针后有可能会出现酸胀感,有些病人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病人有这样的情绪与其对一种治疗方式、治疗途径的了解、认识有关系。很多疾病也不可能用一种单一方式治疗,需要综合方式治疗,有时候必须要使用针灸。药物治疗等其他方式没有完全达到病人的预期目的的时候,为了解除其疾病的痛苦,应当积极就医。

《科学生活》:裴主任,如是患者前来就医,针灸是否有禁忌,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所谓“晕针”是怎样一种情况所致,一旦晕针又该怎么办?针灸过程中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反应吗?

裴建主任:一般患有高血压危象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治疗部位有骨折、严重外伤和皮肤破损者,传染性疾病患者,醉酒及过度饥饿、饱腹患者,怀孕和行经期妇女,年老体弱无家属陪护者不适应做针灸治疗。

病人产生晕针,一是由于病人比较紧张,与晕血的病人情况类似;二是由于病人体质比较虚弱;三是由于病人不对或是病人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产生了神经性晕厥。在正规医院,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一般只有万分之一,发生概率很低,一般做正确的处理后无任何后遗症。

还有些病人在针灸后会觉得酸、麻、胀、痛、痒、发热、蚁行,这都是正常针感。有些病人会出现少量出血,那是因为针刺有时无法避免刺中毛细血管,此时,只需按压止血即可。还有些病人会出现针刺后酸胀,取针后可能遗留较强烈酸胀感,此为正常反应,稍后自消。还偶有出汗,此情况常见于紧张的病人,只需稍加休息或饮用少量温水即可。还有一些如针眼起包,此情况见于少数皮肤较为敏感人群,休息或热敷即可消退。某些病人主诉治疗后原疼痛加重,此为该疾病进行性发展所致,需坚持治疗。还有拔罐后留下印记为正常反应,稍后将自行消退。

总之,病人发病后尽快就诊,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治疗过程中请勿随意活动,以防弯针、断针、烫伤和摔碎火罐。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大汗、心慌、呼吸急促等情况,请及时通知医生。针灸治疗一般不影响洗浴,但行皮下埋针和耳贴者治疗部位不宜沾水。

《科学生活》:若针灸不当,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吗?患者可以自行针灸吗?

裴建主任:针灸属于一种家庭保健的方式,就好像以前家里备有火罐、刮痧板一样,民间非常流行。其实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在疾病不是很严重、暂时无法就医或是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缓解一下自己的痛苦。因为中医的源头活水来自民间,所以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免疫力下降、心理调理等可通过长期按压穴位、刮痧、艾灸、火罐来提高抗病、防病能力,解除疲劳。但一旦患上疾病,那还时要积极、及早就医,医院可对疾病进行诊断,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也比病患自己在家治疗有针对性,可以说专业医师的规范治疗对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生活》:怎样运用针灸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它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又如何治疗呢?是否有禁忌呢?

裴建主任: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趁夏季这类疾病发作有所缓解的时候,运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方法,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气旺盛之机,辨证施治,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适宜冬病夏治的疾病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消化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及平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第5篇

关键词:平衡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神经分布区内发生的闪电式面部疼痛,多见单侧发病,以上颌、下颌,面颊部最为多见,饮食、洗面、风吹等均可引起发作,是一种顽固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现代医学多用镇痛药止痛,但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用平衡针灸联合内服中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6 例至我院针灸科门诊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其中治疗组男9例,女9例,年龄29至45岁,病程由1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4年;对照组男7例,女11例,年龄由27至48岁,病程由1个月至4.5年,平均病程2.7年,所有患者均有当季节变化,情绪变化,或进食辛辣食物时疼痛加剧。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

1.2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使用平衡针灸治疗。

主穴:头痛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处前凹陷中,两侧取穴);咽痛穴(即合谷,交叉取穴),牙痛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交叉取穴);颈痛穴(手背部,握拳,第四、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交叉取穴);明目穴(即翳风,交叉取穴)。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直刺双侧头痛穴进针1-1.5寸,以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产生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以针感放射到小腿部为佳;选取疼痛对侧咽痛穴,若两侧均痛,则两侧同时取穴,向掌心方向直刺1-1.5寸,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针感,当针感向中指放射后出针;取对侧牙痛穴,直刺0.5-1寸,以面部下颌出现针感为主,若针刺入后无感觉,可上下提插直至出现针感;取对侧颈痛穴,进针1-1.5寸,以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酸麻胀痛感为佳,若无则可以用上下提插法增强针感;取对侧明目穴,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向对侧内眼角方向直刺0.5-1寸,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的针感为佳。 以6天为1个疗程,第一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二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疗程之间隔1天,治疗2个疗程。

1.2.1.2内服中药汤剂。

三叉镇痛汤方药组成:白芍30g、生牡蛎30g、葛根20g、丹参15g、白僵蚕15g、益母草50g、延胡索1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d一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2.2对照组。

口服卡马西平(北京曙光药业生产,100m g/片),每次200mg ,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服用两个疗程观察效果。

1.3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疗效标准。治愈:随访3个月以上,疼痛完全消失,面部感觉等功能正常;显效:随访3个月以上,疼痛仍有反复,但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面部功能局部正常;无效:疼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小于,25%,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9例,无效1,总有效率为94.44% ,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现代医学中认为是因神经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的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下颌支疼痛,为现代医学疑难病之一,也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其属于“面风痛”的范畴,认为是三阳经受邪所致,多为风、火两邪。外邪多因外邪侵袭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受袭后容易闭阻三阳经络,导致经脉不通,则产生疼痛;内因多与情绪变动导致内风上亢,扰动筋脉,导致面痛[3]。平衡针灸主要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将传入信息发送至大脑中枢,将紊乱的中枢系统恢复至平衡后,通过中枢靶位整合,再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恢复机体原有的平衡状态[4]。研究表明运用平衡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简单方便,能提高临床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家骧,樊鹳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08-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103.

第6篇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推拿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软组织痉挛或者颈椎不稳等,导致椎动脉受压或者椎动脉四周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中的血管发生痉挛,致使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1]。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科将针灸疗法与推拿疗法联合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28-75岁,平均为(48.2±5.5)岁;病程6个月——29年,平均为(8.2±2.1)年;经颈椎X线检查显示,25例椎体钩椎关节侧存在骨赘,41例存在椎体前后缘增生以及生理前凸改变,9例存在颈椎小关节紊乱,3例无异常。患者均自愿并知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等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本组患者予以针灸疗法联合推拿疗法进行治疗。针灸疗法主穴取风府、风池、百会、天柱、内关、足三里、百劳、C5-6夹脊以及C6-7夹脊。随证取穴:对于肾盂亏虚者,加取肾俞、肝俞两穴;对于气血亏虚者,加取气海;对于痰浊上扰者,加取丰隆。选择长度为40mm的长毫针,常规进针得气以后,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次,并以长度为8cm的艾条艾灸大椎穴。结束针灸疗法后,施以推拿疗法:患者常规取坐位,嘱其放松颈部肌肉。首先于椎动脉的起始部位施以按揉法,以手指进行按柔、沉、揉原则,然后再换为轻柔法,按揉时间在3-5min之间。于椎动脉椎间段,也就是第6颈椎横突孔道直至第1颈椎横突孔的前区段部位,于椎旁线处以按揉法或者一指禅推法进行治疗,时间为5-lOmin。最后,在患者的寰枕段,也就是椎动脉第1颈椎横突后沿寰椎处的椎动脉切迹直至枕骨大孔的前驱段,按揉枕下三角区以及风池穴。手法治疗时间为5-10min,1次/d。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

1.2.2对照组本组患者仅予以针灸治疗,治法及疗程均与观察组相同。

1.3疗效评价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能够从事正常生活以及工作,且维持6个月以上不复发;显效:症状以及体征基本消失,但在天气变化或劳累后仍存在轻度不适,随访6个月以上不复发;好转:各项症状以及体征均获得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眩晕、头痛或者颈部不适等症状,随访6月存在部分复发;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以痊愈率和显效率总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χ±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对椎动脉以及周围交感神经纤维产生压迫和刺激,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致进食呛咳、脑干供血不足以及咽部异物感等。临床研究发现,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因素多是可逆的[3]。祖国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颈部劳损以及筋脉失养[4]。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有效刺激局部穴位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效促进局部血循环,从而缓解血管或颈部肌肉痉挛症状,松解组织粘连,并纠正颈椎关节面排列紊乱等症状,最终达到颈椎正常解剖关系以及生物力学平衡均恢复正常的效果[2]。百会穴为经外奇穴,针刺之可起到止眩晕及清头目之功效;风府风池为治疗眩晕的要穴,能够祛风止眩、醒脑开窍;天柱乃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具有调节颈部肌肉张力以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颈百劳属于经外奇穴,针刺之对于诸虚百损具有显著疗效;足三里及内关具有降逆止呕以及宽胸理气之功效;肾俞、肝俞具有固本培元以及滋补肝肾之功效[4]。推拿疗法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纠正逆乱关节组织,从而顺接经络、调畅气血,起到理筋整复以及舒筋通络的效果。此外,推拿疗法能够松解局部组织痉挛与粘连,促进局部血循环,有效整复脱位关节,促进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以及消退[5]。将针灸疗法与推拿疗法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改善颈椎动脉血运,有效缓解肌肉及椎动脉痉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后,临床痊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复发率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故认为针灸推拿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缩短疗程并降低复发率,相比于单纯针灸治疗更具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辉,张广敏.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2,(28):233-234.

[2]袁筱岩,单杰.针灸及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6):387.

[3]SHA Yan.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Stone Scraping plus Cupping Therapy for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7,5(6):348-350.

第7篇

【关键词】针灸;老年中风;临床疗效

中风导致偏瘫是神经科常见病,是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之一。急性脑血管病偏瘫属中医“中风”、“半身不遂”等范畴。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因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名之。现代医学中的脑血栓、脑溢血、脑梗死、脑血管痉挛以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近两年采用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患者59例,疗效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选取对象为2008年9月~2010年10月我院诊治的老年中风病患者共59例,其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9.6岁。病程1.5―6个月,平均3.3个月。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20例,脑梗死伴出血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59例患者均给予每日针灸1次,每次40 min,先手法行针10 min(平补平泻),再接电针,用疏密波。30 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取穴如下:(1)半身不遂:肩隅、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2)口眼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阳关、攒竹、昆仑、养老等。(3)中风闭证:用毫针泻法及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取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官等。(4)中风脱证:用大艾炷灸之,壮数宜多,取穴:关元、神阙(隔盐灸)。(5)中风不语: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6)耳针:取穴:肾上腺、神门、脾、肾、心、肝、眼、胆、脑点、耳尖、瘫痪侧旁部位、降压沟。(7)头针:取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建议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2]。①临床治愈:积分为0―10分,生活能自理,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达4~5级;②显效:积分为11~20分,生活基本自理,能扶杖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达3―4级;③有效:积分为21~35分,生活需人帮助,患肢能做部分功能活动,肌力提高1级以上,达2~3级;④无效:积分36―45分,生活不能自理,患肢功能活动无改善,肌力无好转,仍为0―1级。

2 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本组59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6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系由年老体虚,饮食失常、劳逸过度、阴阳失调、血瘀于上,瘀血阻络,血行不畅导致肢体瘫痪,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以老年人尤多。中风之发生,主要是由于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脾、肾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酒劳累、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危重证候[3].因此治疗上均应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为主,本组选用针灸治疗以阴阳经穴位同选,目的是疏通阴阳,调和气血。取阳明经肩髑、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等穴,使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取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神门,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督脉水沟、风府、大椎穴,醒脑开窍,安神定志,调理髓海,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取足少阴肾经肓俞、太溪,足太阴脾经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足厥阴肝经太冲穴,滋阴降火,生精益髓,充盈,则阳气自降敛,故疾病自然向愈[4].头穴可以增强改善病灶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相应侧枝循环的建立,使该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也可以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迅速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促使患者的功能得以恢复 。

老年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预防措施首先在于生活要有规律,适宜寒温、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所伤;饮食宜清淡,切忌酗酒及过食肥甘厚味。重视中风先兆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宜予以相应治疗。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对于能引起中风的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应积极进行治疗;有血瘀症候表现者,如舌质暗有瘀斑,结合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指标,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对预防中风的发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针灸疗法是将头针、体针、电针的疗效熔于一体,相互补充,相互叠加,疗法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特别是疗效显著,疗程较短,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佳梅.针刺推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5O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212.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第8篇

方法:针刺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等配合中脘灸法治疗40例顽固性呃逆,根据辨证加减穴位。

结果:治愈:28例(70%),好转:7例(1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安全,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 灸法 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8-02

呃逆为胃气上冲动隔而成,属多种病因致使隔间之气升降不利。古称“哕”,“哕逆”。俗称“打膈”。近年来,我科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呃逆的诊断,并经过简易止呃法、口服、肌注解痉镇静药等无效,病程持续3天以上不缓解者,40例均来自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4天。其中脑卒中16例,各种恶性肿瘤合并呃逆7例,其它全部为功能性膈肌痉挛。

1.2 辨证分型。

1.2.1 胃寒气逆:呃声沉缓有力。

1.2.2 胃火气逆: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1.2.3 气滞痰阻: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诱发。

1.2.4 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1.2.5 胃阴不足:呃声短促,口干舌燥。

2 治疗方法

取穴: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胃寒气逆中脘重灸;胃火气逆加内庭;气滞痰阻加阳凌泉、丰隆;脾胃阳虚加胃俞;胃阴不足加三阴交。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5×25mm针刺攒竹穴,用左手拇指降眼球推向外侧,右手持针缓慢刺入15-20mm,微角度捻转不提插,选取0.3×40mm毫针针刺内关,四关穴,足三里,中脘直刺达胀感,据辨证或补或泻。患者仰卧位,选取0.3×40mm毫针针刺膈俞,肝俞,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选取0.35×25mm毫针针刺颈4夹脊穴,直刺0.5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取穴完毕后在中脘加用灸法。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呃逆停止;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性,34岁,与人吵架后喉中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1天来诊,伴胸胁胀满,恶心嗳气,纳差,脘闷食少,肠鸣矢气,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呃逆”,属于气滞痰阻,气机上逆。遂用上述方法治疗,针后即感气机平顺, 抽掣减轻。治疗3次呃逆基本停止,继续巩固治疗1周,告愈。随访2个月,未在复发。

5 体会

呃逆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形式,其特征是呼吸肌肉的突然收缩,随之又因声门突然关闭而终止,从而产生特有的“呃逆”声音,中医认为:呃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总由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上冲喉间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神经冲动所致的动作,其反射中枢位于第3,4颈髓,受颈髓呼吸中枢控制。膈神经是支配膈肌运动的唯一运动。膈神经受刺激时,膈肌出现痉挛性收缩产生呃逆。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始于《素问·奇病论》又称“腹募穴”。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采用针刺加灸直达病所,使上逆脏腑之气平腹,胸膈之痉挛舒解,上逆之气归于原位,则呃逆自止,再配以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解郁宽胸,故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斌.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0例[J].中国针灸杂志,2011.2(31)181-182

[2] 张建斌,王玲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杂志,2011.1(31)51-54

[3] 闫晓瑞.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1(27)43-45

第9篇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指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中风后抑郁症约占中风患者的1/3[1]。笔者针刺百会、太阳治疗PSD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诊断标准,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和针灸科住院患者共120例,病程30~180 d。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确定脑卒中,其中出血54例,梗死66例;病变在左半球者72例,右半球者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Ⅱ-R)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抑郁症诊断标准。Zung自评抑郁量表[3]评分均≥40分。

1.2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盲法将12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针灸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针灸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48~77岁,平均(62.6±3.6)岁;治疗前Zung量表评分41~59分,平均(49.77±5.98)分。西药对照组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47~76岁,平均(62.1±5.7)岁;治疗前Zung量表评分41~58岁,平均(49.82±5.17)分。

1.3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组

主穴:百会、太阳。配穴:阴经取中脘、内关、三阴交;阳经取神庭、风府、大椎、风池、足三里、合谷;气穴取气海;血穴取血海。操作:使用直径0.25 mm×40 mm华佗牌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施针。主穴施以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其中百会、神庭均逆督脉方向,将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施抽气法,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但速提时针体不动,至多提出1分许,连续3次后,再缓慢将针退回原处,用平补平泻手法快速捻转针柄,速度为200次/min,行针2 min,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重感,并留针1 h。配穴中阴经穴施提插捻转补法,阳经穴施提插捻转泻法,气穴与血穴随症施以补泻,留针1 h,其间行针1次。以上方法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西药对照组

选用美国Lilly公司于1988年推出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每日上午1粒,用药时间为8周。

1.4 疗效标准[4]

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25%为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2)表1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略)注:与西药对照组比较,*P

2.2 2组疗前及治疗4、8周末Zung量表评分值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Zung量表评分值比较(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针灸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西药对照组少数患者服药初期有恶心感、口干、失眠,2周后症状逐渐消失;有3例出现性低血压, 2例心电图示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未发现有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生活事件的应激;病变的部位以及大小;卒中后局部脑组织低灌流;卒中后神经递质如神经肽Y、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生成及解剖通路的改变;卒中后5-羟色胺能神经功能的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域内的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含量下降而导致抑郁。盐酸氟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促进5-羟色胺体递质的功能[5],可以提高脑内局部5-羟色胺递质浓度,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卒中治疗的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本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百会、太阳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百会、太阳区在头部贯穿顶、额、颞三区,形成了百会-承灵-悬厘-太阳贯穿多穴的特点,并且跨越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3条阳经 从头至足,纵贯全身,具有统调一身阳气的功能。督脉上行入脑,为阳脉之海,为一身阳气之所聚。百会穴位五经之会,天、地、人三才知天穴,有纵贯头足之功力。阳静阴动,调阳气以促动。此乃针刺百会、太阳区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龙 洁,蔡悼基,刘永珍,等.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6):430-432.

[2]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许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194-197.

[4] 唐步春,吕振雷,汪 艳.西酞普兰与曲唑酮改善老年期抑郁症认知损害的P300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23.

第10篇

【摘要】目的: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我可科住院的患有老年习惯性便秘的患者60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对照组采用口服西利,观察两组的排便情况及对患者的心里影响和患者乐意接受程度。结果:观察住的总有效率为 100% ,接受程度为1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80%,接受程度为80%,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效果优于口服西利,其治疗无毒副作用,患者乐意接受,效果满意。

【关键字】便秘 ;针刺 ;中药 ;西利

习惯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习惯性便秘是因消化道平滑肌蠕动功能减弱,食物残渣长期滞留于大肠所致。常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精神紧张、滥用强泻药或洗肠等诱发。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结坚硬,排便量少等。 西医对本病常用泻剂,多副反应,长期应用易造成营养缺乏,形成泻剂依赖的顽固性便秘,停药后症状加重。习惯性便秘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如痔疮、肠癌、前列腺肥大及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可危及生命。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本身均构成极大威胁。我们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0例,并与同期采用口服西利治疗的30例做对比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年龄在60岁~75岁之间的患有习惯性便秘一个月至5年的患者60例,治疗前2个月均为采用口服泻药或灌肠等其他治疗方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汤剂口服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利。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Ⅱ(ROMEⅡ)标准制定:在过去1年内,至少有12 w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

①25%以上的时间排便时费力;

②25%以上的时间粪质坚硬或呈硬球状;

③25%以上的排便有便意不净感;

④25%以上的排便有阻塞感;

⑤25%以上的时间需用手协助排便;

⑥每周排便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①排便时间延长,两次排便间隔在72 h以上;

②便质干结,甚则如羊屎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但需排除器质性病变(例如肿瘤、结肠息肉等)。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取穴 :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外关、脾俞、复溜、支沟。针刺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四肢,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长一寸半针灸针,进针一寸深,小幅提插捻转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留针40 min。一日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中药:黄芪 知母 生地 何首乌 山药 白芍 (麦冬 玄参 沙参)。日两次顿服,20天为一疗程。

观察组 西利片5mg,一日三次,餐前30分钟口服,疗程为一周,治疗3周。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便秘的诊断及治疗》[2]制定的标准:

不良反应:针刺配合中药组无腹泻、腹痛等不适感和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口服西利有两例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6 讨 论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便干燥艰涩难解。主要因大肠传到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而至便质干燥难解。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较多见,主要是老年患者活动量较少,食用粗纤维食物量不足等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的数量。

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清泄大肠热邪;内庭乃胃经荥穴,宣散肠胃积热。大肠俞乃大肠腑气传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和洽内腑”之意,调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具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功能。

黄芪补气生阳,益卫固表;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地 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养阴生津;何首乌 补血省精,通便散结;山药 补脾养胃,益肺固肾,养阴生津;白芍 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黄芪为君药,知母为臣药,黄芪补脾肺元气而生阳,知母养肺肾阴津而润燥。黄芪得知母则补而不热,之母得黄芪则阴随阳生。二药相合,温补凉润,相辅相成,有阴阳升降,云行雨至之妙,益气养阴。生地黄质润苦寒,其性平和,善养阴清热;白芍苦酸而阴柔,入肝经血分,养血敛阴,平抑肝阳。良药相配,即养阴血又退虚热,兼平肝阳。中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患者易于接受,可根据患者不同辨证分型加减运用,以适应每一位患者的不同需要。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效果优于口服西利,且无毒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

参 考 文 献

[1] 戴菲,罗金燕,龚均,等,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整查.陕西医药杂志, 1996, 25 (增刊): 67.

[2] Dougls AD.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 2ndedition), Mclean.Virginia: Degnon Associates, 2000.382.

[3] 成翠珍,谢 鸿,陈冬梅果导片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实用医学杂志 2007年5月。

[4] 李红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临床实践Vol.25 2007 No.20

[5] 徐汝梅 徐林梧 功能性便秘50例临床分析 临川医学2005年12月

[6] 游 佳* 李胜涛* 张 静* 陈志伟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内蒙古中医药

[7] 杨壮立 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12月

[8] 徐 非 针刺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90例 中医研究 2007年3月

[9] 施 萌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习惯性便秘42例 针灸临床杂志 2007年第23卷

[10] 李铁成 针刺加按摩治疗习惯性便秘37例临床观察 传统医药

[11] 袁志荣 针刺按摩治疗习惯性便秘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10月

[12] 张筱军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甘肃中医》2006年第19卷第9期

[13] 韩元才,花忠阳 替加色罗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186例临床分析 实用临床医学2007年第8卷

[14] 闫 利,魏丽洁 西利结合针灸治疗习惯性便秘体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5] 巫全胜,,王凯君 肃肺润肠汤加味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50例 新中医2008年11月第40卷第11期

[16] 范占民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56例 河北中医 2008年8月

[17] 燕云,柴润芳 润肠通便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48例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药 2003年12月

[18] 苗风岗1,李 颖2 大黄治疗习惯性便秘5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4年1月

[19] 王根宝 胡剑鸣 丽珠肠乐合吗叮啉治疗习惯性便秘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年第13卷

[20] 陈东龙 六味安消丸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年1月

[21] 程红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84例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 2007年6月

[22] 蒋亚文,王玲玲 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现状分析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5月

[23] 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徐天舒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24]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选穴与辨证分型现状分析*邢春国1, 2,王玲玲1,施 诚1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4月

[25] 针支沟穴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功能性便秘 姜蓓蓓,张 燕,张广武,牛 哲,卢艳玲 湖北中医杂志 2006年

第11篇

[关键词] 针刀;颈性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 RR544.1;R2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c)-01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otomy in treating cervical spinal hypertens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it. Methods Sixty-two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cervical hypertension in 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Forces from Febr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each group had 31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acupotomy therapy every three days, 2 times a week, for 8 tim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once a day, 7 times were as a course, total for 4 courses. 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1), and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hypertensive disease by manipulation with acupotomy for cervical soft tissue can significantly release the blood pressure and cervical symptoms, the curative effect is definite.

[Key words] Acupotomy; Cervical spinal hypertension; Curative effect

i性高血压特指颈椎病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发病时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临床症状,如头胀、头闷、眩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等,以及颈椎病相关症候群,如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酸楚、单侧或双侧上肢不适等,体检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临床极易误诊为高血压病,部分患者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病而终日服药[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90%以上,而继发性高血压只占高血压人群5%~10%。近年来,随着针刀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不断临床实践摸索,针刀疗法的适应证不断扩大。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所谓原发性高血压并非原因不明,大部分通过仔细问诊、查体、检验均可找到病因,其中颈椎源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比例高达20%。武警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疼痛科采用针刀非直视下松解颈椎周围病变软组织,改变颈椎周围组织应力失衡状态,治疗颈性高血压获得肯定疗效。为进一步探讨针刀疗法对颈性高血压的影响机制及疗效,本研究共收集我院疼痛科2014年2月~2016年12月共62例明确诊断为颈性高血压的患者,分别采用针刀松解疗法和针灸疗法,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疼痛科门诊,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5~72岁,平均(47.2±3.4)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8年,平均(5.4±0.9)年;治疗前收缩压为145~20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为93~120 mmHg。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2],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用SPSS 19.0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由专业医师(非针刀或针灸操作医师)负责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47.3±2.9)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6年,平均(5.1±0.7)年。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38~72岁,平均(48.0±2.5)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18年,平均(4.9±0.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颈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结核、肿瘤、颅脑损伤等器质性病变或肾、肾上腺、甲状腺等病变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治疗方法采用针刀松解疗法,由专业从事针刀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实施针刀操作治疗。①治疗:在颈椎后侧或肩胛骨内上角针刀松解时采取俯卧位,胸前垫枕,五指交叉手背侧朝上,额头放于手背上,充分暴露后颈部;松解颈椎横突前、后结节或前、中、后斜角肌时采用侧卧位,头部不垫枕,充分暴露颈侧部;松解胸锁乳突肌采取仰卧位,头部垫枕并旋转至针刀松解一侧的对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②治疗点选择:按照颈椎上、下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棘突旁线,关节突关节,横突前、后结节,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肌腹线,斜方肌上部,肩胛骨内上角顺序触诊检查,仔细探寻阳性结节、条索和病理改变,用针刀定位笔做好标记。单次标记治疗点不超过15个。③操作要点:常规皮肤消毒3次,戴无菌手套,铺一次性洞巾。用一次性4号针刀在定点处松解剥离。松解时首先沿着被松解软组织纤维方向纵行疏通剥离后再转动刀口线90°横行疏通剥离数下,松解过程中以出现肌肉跳动、局部酸胀为佳,松解以针下彻底松动为度,快速出针。为保证针刀松解操作实施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松解颈椎横突前、后结节或前、中、后斜角肌起止点时,采用指切进针法,以右手持针为例,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部切压住颈椎横突前结节或后结节,右手持针,紧靠指尖部将针刀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避免伤及臂丛神经和椎间孔穿行的椎动脉。二、松解前、中、后斜角肌或胸锁乳突肌肌腹时,采用提捏进针法,以右手持针为例,用左手拇、食二指将前、中、后斜角肌,斜方肌上部或胸锁乳突肌肌腹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刺入深度不能超过左手拇、食二指指尖,避免损伤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术后针孔用针刀术后贴外敷。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休息15~30 min,观察确认无任何不适后方可离开。每隔3 d治疗1次,每周2次,共治疗8次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2.2 对照组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疗法,由专业从事针灸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实施辨证论治。治疗选穴以局部取穴及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阳经取穴为主,常取腧穴为颈夹脊穴、天柱、后溪、申脉、悬钟、百会、风池,辨证属风寒痹阻配风市、风门、大椎,劳伤血瘀配膈俞、合谷,痰褊帐⒄吲浞崧 ⒅须洌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者配肝俞、肾俞,肝阳上亢者配太冲、行间、曲泉,施针时均要求得气,对于身体虚弱、年龄较大患者,不宜采用较强刺激针刺手法,应“运针候气”即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静候以待气至,最终达到“气至而有效”。针灸留针30 min,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愈:颈部活动正常,无任何不适症状,血压恢复正常;显效:颈部症状明显缓解,有轻微不适症状,恢复轻度工作,血压降至临界值;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通过门诊、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得到随访。随访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开展。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分别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及其颈椎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1),且实验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来自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还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逐渐攀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6-8]。最新美国心脏病协会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达到33%[9],进一步研究观察已证实,夜间高血压更容易加重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10]。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等[11]。从以上因素看,颈椎源性因素并未被提及和充分重视,而且对颈性高血压产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也较少,只是散在于软组织针刺或手法治疗的文献资料里。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血压患者群就医习惯、颈性高血压健康教育开展不足有关,部分从事高血压防治医务工作者对颈性高血压认识不足也是其中一大原因。本研究部分病例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病,甚至被认为需要终身治疗[12],但经针刀松解治疗血压恢复良好,说明颈椎病属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

传统中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入“头痛”“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发生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风寒痹阻,痰湿壅盛,劳伤血瘀,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肝阳上亢[13]。针灸经络学认为颈部是连接脑与躯干的重要枢纽,颈部筋脉气血瘀阻不畅,气血不能上达清窍,从而产生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灵枢》就有相关论述,“海论”篇说:“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本研究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说明针灸疗法对于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可能与针灸可调理颈部气机不畅,疏通经络瘀阻,活血化瘀行气,从而达到交通任督二脉、祛风驱邪、濡养清窍之效有关[2]。曹玲等[14]观察通过针刺颈椎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得出针刺可影响血浆ET从而影响血压的改变,进而得出针刺治疗颈性高血压的有效性。但是由于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未得到根本改变,颈椎周围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激惹持续存在,故其临床疗效较针刀治疗差。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退变、劳损、外伤导致椎间关节发生错位、骨质增生[15],同时伴见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膜、肌肉、关节囊等)粘连、瘢痕、挛缩、堵塞,进一步刺激激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一系列复杂临床症状群[16]。X片正位片表现:棘突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错位椎体两侧椎板不等宽,椎间隙两侧不对称,钩椎关节增生等;侧位片表现:颈椎曲度不正(变大,变直,反弓),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关节突双突征,椎体后缘双边征等;张口位表现:齿状突偏歪,寰椎侧块或寰齿间隙不对称;斜位片表现: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基于颈椎病病变,颈椎椎体及周围软组织的失衡,牵拉、挤压和刺激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以及颈上交感神经节[17],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痉挛[18-19],血管内径变细,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管内压应力增强[20-21],同时丘脑缩血管中枢与网状结构外侧加压区发出异常冲动,导致血压升高[2]。

针刀医学从现代医学和生物力学失衡的角度来分析颈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通过详细的触诊和生物力学综合判断,寻找失衡的骨与软组织失衡应力集中点,运用针刀精确地对病变的应力集中点进行充分松解,解除骨组织周围软组织应力失衡状态,颈椎周围动态失衡实现再平衡,从而改善颈椎增生和生理曲度,缓解颈部不适症状,解除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激反应,恢复正常血压。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病,通过对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的椎周软组织充分松解,从根本上恢复颈椎的正常力学结构,解除对神经、血管组织的刺激和卡压,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颈部和高血压症状,研究结果统计分析,针刀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治疗总有效率,疗效确切。但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不同于其他颈椎病的治疗,更需要术者对患者术前进行综合颈部力学功能评估与判断,还需灵敏的手指触觉以便寻找细小的病变组织,术中必须采用娴熟的针刀操作技巧。本研究操作者为从事针刀操作10年以上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确保了治疗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但对初学者或经验不足的医者,是否能重复出同样的疗效,因人而异,疗效亦可能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出更为简易而确切的治疗点和治疗术式以及对患者更为快捷和完备的整体科学评估体系。

本研究选用病例数较少,为充分验证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病的效果,还需要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多领域、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值得期待。另外,本研究观察疗程结束后1周的血压变化,可以认为针刀松解治疗颈性高血压短期疗效较为显著,但由于时间、人力等原因缺少更长时间的随访,如半年到一年以上的远期随访,尚不能臆断认为针刀疗法治疗颈性高血压有明确远期疗效,需要继续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本研究2014年2月~2015年12月经针刀松解治疗的9例患者,有2例患者症状再次出现来诊,其中1例患者6个月后受凉后诱发,另1例患者8个月后长期伏案工作复发,2例患者经针刀治疗后均很快得到治愈。可见针刀松解后患者的自我保养和医者的康复指导亦十分重要,是颈性高血压或颈椎病不再复发的重要保障。下一步针刀松解配合颈背部康复治疗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新的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叶利斌,卢婷婷,吴汉元.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3146.

[2] 张天民,龚重九.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性高血压病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4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512.

[6] 傅世英.高血压病防治的新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4, 28(1):1-3.

[7] 刘瑛,赵子彦,赵生法,等.城市老年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18-19.

[8] 郭丰义,谢洪美,沈玉莲.高血压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6,5(3):21-22.

[9] 杨国红,周欣.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3,24(11):985.

[10] 文佳,李莹,袁洪.关注高血压影响因素,选择合理治疗方案[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861.

[1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82.

[12] 陈海东,庞玉娜,洪小茜.高血压4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2011,22(12):1056.

[13]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

[14] 曹玲,王顺.针刺颈部夹脊穴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9-10.

[15] Shapiro DA,Rcncoek S,Arrington E,et al. Aripiprazole,a novel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 with a unique and robust pharmacology [J]. Neuropsychopharmacoligy,2003, 28(8):1401-1411.

[16] 赖春柏,段俊峰. 颈源性高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9,30(1):75-77.

[17] 畋颍何宗宝.颈上神经节与颈源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29-131.

[18] Fonamw CC,Yancy CW,Hywood JT. Adherence to heart failure quality-of-care indicator in US hospitals:analysis of the ADHERE Registry [J]. Arch Intern Med,2005, 165(13):1469-1477.

[19] Zile MR,Brutsaert DL. New concepts in 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Part Ⅱ:caus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J]. Circulation,2002,105(12):1503-1508.

[20] 王芳,金宏柱.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中医治疗机制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2):55-56.

[21] 彭杰.针刀为主治疗颈性高血压39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28.

第12篇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数字化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牵引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实施针灸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手臂麻木、颈肩痛、恶心、眩晕)以及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更优异(P

【关键词】针灸;颈椎病;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韧带增厚以及椎间盘脱出从而引起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当中,针对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进行了以下具体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数字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

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24-78)岁,平均年龄为(41.32±10.33)岁;病程在(1.20-15)年,平均病程为(6.86±0.64)年。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在(25-74)岁,平均年龄为(42.33±11.21)岁;病程在(1-16.10)年,平均病程为(6.54±0.57)年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各项基线资料均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一个科学的研究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40例颈椎病患者采取枕颌带进行常规牵引治疗,具体方法为将患者颈前弯曲5O,其枕颌带的重量保持在5公斤左右,给患者采取卧位姿势进行治疗,一天进行治疗一次,一次持续三十分钟至六十分钟,一共治疗十天。

观察组:该组40例患者则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CT和X线检查结果,给予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选穴针灸,其主要穴位为风池、夹脊、大椎以及天柱。具体施针方法为:帮助患者取正坐位,叮嘱其放松颈部,给患者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毫针直刺穴位1.0-1.5寸之间,患者得气后,采取平补平泻的方法,直到患者感觉到过电样的麻感或肢体麻木,将毫针留在穴位处30分钟,隔一天进行一次,选在上午九点左右进行最佳,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手臂麻木、颈肩痛、恶心、眩晕)。

1.3.2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各项肢体功能有所恢复。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各项肢体功能未改变或加重。

综上所述,患者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颈椎病患者所有的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用卡方检验患者的总有效率,用“%”表示;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对比差异不大(P>0.05),但观察组的治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生率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等,严重者会出现肌肉萎缩、下肢痉挛、行走困难,更甚至会出现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瘫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质量[2-3]。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见的治疗手段,该方法能够有效的解除神经、血管以及脊髓的压迫,能够快速的缓解脊椎病的症状,该方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恢复患者脊椎原有的正常弧度以及重建应力分布作用不大,因此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4]。

针灸治疗颈椎病是中医治疗中的传统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止痛解痉、通利关节、调理脏腑的作用,本研究中针对风池、夹脊、大椎以及天柱四个穴位进行施针,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颈部肌群的紧张状态,促进了颈部的血液循环,舒缓了血管及肌肉痉挛,纠正关节紊乱等,从而达到了恢复患者颈椎正常的目的[5]。

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比可见,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

总之,针对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的进一步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锦龙.上交叉综合征学说对指导针灸治疗颈椎病之思考[J].中国针灸,2015,35(2):201-202.

[2]王维明.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713-2714.

[3]狄忠,姜硕.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远期疗效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1991-1993.